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10篇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22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32023年)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2 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好公平有质量的典型教育,以质图强,特制定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匹合度更高,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层次结构合理。
学校办学定位更加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 xx 市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学校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建立健全我校办学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提质培优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我校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我校大改革大发展。
二、 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业务能力。广泛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 2023 年,将我校培育成“三全育人”典型
学校,培育遴选 1 个国家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 1 个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到 2023 年,建成 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练出 1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二 )
推进 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4.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到 2023 年,学校力争成为优质中职学校,并打造 1 个优质专业。
( 三 )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5.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深入推进学校 1+X 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 1+X 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 1 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 四 )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建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设 1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 五 )
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7.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体系,完善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拓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到 2023 年,遴选 3 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8.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校本教材规划、编写、审核、监管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用好思政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讲义式、活页式教材。
9.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校“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 1 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0 2.0 建设行动
10.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我校作为以《xx 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建设 3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 组织实施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体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二)加强校党委的全面领导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
完善 协同推进 机制
学校将三年“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地。针对我校申报的任务,根据省市出台的提质培优具体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来共同完成。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打造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学生的职业体验、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进一步提升 xx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保山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
二、总体目标
按照“幼教强保教、小学强基础、初中强素质、高中强质量”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双减”提质,厘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
具有 xx 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实现 xx 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打造高质量课堂
1. 落实教学常规
1.1. 学前阶段。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强化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保教活动常规管理。
1.2. 小学阶段。落实“双减”政策,抓实“五项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内外辅导、考试与评价、教研与培训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1.3. 初中阶段。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好社团活动、学法指导、家访、课后服务等常规管理.
1.4. 高中阶段。加强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学习,建立完善同级组同学科,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分析、统一学科素养达成的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督导。
2. 加强督查视导
2.1. 学前阶段。构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城区园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园级“三级联动”听课巡课制度,片区
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幼儿课堂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园长“推门听课”常态化,每学期不少于 30 节。
2.2. 小学阶段。小学校长每月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不少于 1 次,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乡镇(街道)中心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30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2.3. 初高中阶段。校长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20 节,其他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3. 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3.1. 学前阶段。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领域课程、区域游戏的设置、游戏评价的思考,转变教师观念,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促进幼儿园课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儿童本位,游戏为主。切实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周围环境,同时依据儿童的兴趣不断生成自由活力的课堂。每学期开展1 次游戏化的五大领域课赛,推出一批游戏化领域的优质课,研培一体,提升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形成家园共育课堂。
3.2. 小学阶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行动为抓手,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支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
度学习”,每年开展 1 次市级“理想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初中阶段。以学程导航为底线,融入“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六度理想课堂目标,每年组织 1 次市级示范课观摩,稳步拓展“四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五还五自主”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筑理想课堂,逐步形成 xx“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特色。
3.4. 高中阶段。利用大数据平台,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对学生学情把脉,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动向等诊断高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市级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40 节、优质复习课 40节、优质作业评讲课 40 节。学校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10 节、优质复习课 10 节、优质作业讲评课 10 节。
(二)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4. 完善教学科研体系
4.1. 学前阶段。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园际网络联合教研,体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以幼教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每学年组织 1 次全市性的集开放观摩、现场教学、专题培训为一体的幼儿教育研训活动。
4.2. 小学阶段。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科研联合体,扎实开展每月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
稳步建立乡(镇)内相互取长补短...
篇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 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 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
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
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 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
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
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
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
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教育工作的市县领导牵头成立工作...
篇三: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2022 年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xx 自治区〈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区、市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着力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着力破解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育人与用人断层脱节问题,系统构建起与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整体契合、与自治区、xx 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原则
(一)具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突出教师素质、教材改革、教法创新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 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重点建设 3-5 所在区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 15 个特色骨干专业和 10-15 个新兴专业,推动建设 2个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 50%。
(二)工作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度融合。
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突出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的基本方式,落实育训并举、践行知行合一。
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支持不同群体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边学习。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职业教育高位优质发展 1.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通过差异化投入、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校开设紧缺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围绕实习实训,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坚持开放办学,加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探索开发体现 xx 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注重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
效方法和途径,一体化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
3.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 xx 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办好一批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2 个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推动职普融合,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政府财政保障、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办学。
4.巩固中职学校的基础地位。强化市、县人民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的锻造计划,全面提升其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层次。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中职院校(含技工院校)达标提质,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方式改善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关、停、并、转”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的院校,完成 xx 技工学校升级。到 2025 年,全市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5.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 xx 幼儿高等专科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争取进入下一轮“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行列,依托高水平专业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应对“职教高考”制度,提高“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求。实施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扩大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生规模。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 xx 技师学院筹建,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6.职业教育贯通融合培养。积极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市属中职院校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培养模式,稳步推进符合“3+2”联合办学条件的中职学校全覆盖。继续开展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7.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市辖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驻地部队开放,共同做好面向现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支持其在服役期
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推动退役、培训、就业有机衔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
8.完善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机制。完善招生机制,用好高中阶段教育(含技工学校)统一招生平台,稳定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落实国家职普比有关规定。结合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标准,适应“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需要。
9.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教法改革。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普遍选用最新版本教材,遴选推广一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行动导向、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新教法。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用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0.健全学生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搭建职业教育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落实相
应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业态、新用工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校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学生实习期间,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协商实习单位安排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明确实习实训内容和标准,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实习实训,不得违反相关规定通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通过非法从事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组织、安排、管理学生实习实训。
(二)加强产教深度融合 11.统筹专业对接产业布局。根据自治区九大产业、xx 市十大产业规划与发展定位,统筹全市专业设置,出台 xx 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葡萄酒产业、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同步调整、协调布局,推动各职业院校专业错位优势发展。构建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调控,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推进学校间专业整合。升级改造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传统产业相关专业。2021—2023 年,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动漫与游戏制作、直播电商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装调与维修、应急管理和减灾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等一批急需人才的紧缺专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 20 个市级以上高水平中职专业(群)。
12.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业教育“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实施“xx 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 500 名中高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大力推进学徒制、“1+X”证书制度,将用人标准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入教育评价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按职工总数的 2%设置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岗位。鼓励学校按专业在企业设立学徒基地,到 2025 年,建设 10 个以上市级示范性企业学徒基地。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订单班、冠名班以及校企共同举办专业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继续推进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升级改造,探索“以专业办企业,以企业促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支持依托专业举办实训性生产企业(车间),承接校内外生产服务项目,推动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
13.完善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完善职工继续教育体系,提升职工技术技能、学历层次、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支持企业建立职工技能等级提升奖励制度和在岗职工学历进修奖励办法。完善职工技能大赛制度,支持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行业技术比武、创新成果评选等活动,组织开展“凤城技能大师”“xx 市技术能手”评选表彰。
(三)打造高水平专业队伍 14.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
高计划,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健全职业院校“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通过绩效工资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教育。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行职业院校校长职级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进职业教育“三名工作室”建设,到 2023 年组建 2-3 个市级职业教育“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通过参与工作室研修、职业院校跟岗培训、知名高校研修等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15.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到 2025 年,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 60%。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 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每 5 年累计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训时间不少于 6 个月。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四)创新职教发展机制 16.落实产教融合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体制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认定为“产
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和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照不低于 50%的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与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在分配时重点向参与校企合作等项目的人员倾斜。
17.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
篇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3 乳源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实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府〔2021〕55 号),特制定《乳源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协作帮扶与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人才、资源、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我县在学校管理、党建团建队建、教学质量、师资素质、办学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缩小我县县域内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加快推进乳源实现教育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结对关系 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与我县结成帮扶关系;韶关学院与我县结成帮扶关系;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与我县结成帮扶关系。
三、工作机制 (一)建立定期互访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具体分管责任人、联络员及联系方式,每年结对帮扶领导互访,定期沟通交流,通报帮扶情况;每年由乳源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牵头召开一次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推进帮扶工作措施和协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
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结对帮扶负责人,以及结对帮扶县区(镇街)、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员;双方分别下设办公室,双方建立双向联系工作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联络员、联系方式,统筹推进结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具体结对帮扶双方细化工作机制和目标任务,建立帮扶台账。
(三)建立帮扶人员和跟岗人员管理保障机制。帮扶人员和跟岗人员按照以接收地为主的原则实行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加强帮扶人员和跟岗人员待遇、条件保障,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帮扶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每年开展工作评估,不断优化调整结对帮扶措施,健全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促进结对帮扶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四、帮扶内容 (一)组织学校结对帮扶 1. 确定结对帮扶学校。与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组建 6 对结对帮扶学校(不含中职),具体结对学校名单另行协商确定,以 6 对结对帮扶学校为基础创建结对帮扶种子学校、中
心学校、示范学校,带动区域内学校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
培养优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校长 2. 开展优秀骨干校(园)长高端研修。我县每年遴选 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校(园)长到东莞培训,由东莞组织开展为期 1 年高端研修(多次集中,累计不少于 30 天或 180 学时),培养一批教育家型校(园)长。
3. 培育后备校(园)长。我县每年遴选 4 名后备校(园)长到东莞培训,由东莞组织开展为期 1 年专项培养培训(多次集中,累计不少于 30 天或 180 学时),为我县培养和储备后备校(园)长,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专业化校(园)长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4.。
开展多种形式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与我县共同组织实施,3 年内,我县组织每位校(园)长参加不少于 12 天(72 学时)的面授培训和不少于 60 学时的网络研修,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配合我县制定培训方案,为我县校长培训提供培训师资或者资金的支持,我县负责组织实施。
5.。
开展校领导双向挂职跟岗。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与我县的 6 所结对帮扶中小学校每年各安排 1 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或中层干部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或跟岗学习。我县每年选派 5 名中小学校领导、20 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到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结对帮扶镇街所属学校跟岗学习 1 个学期。
(三)培养教育行政管理干部 6.。
实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与我县双方各派 1 名在编干部到对方县(镇街)教育行政部门挂职锻炼,专门负责管理和协调结对帮扶的各项工作,在帮扶周期内一般只能替换一次。
7. 开展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我县每年组织 2 名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到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观摩学习 3 天。
(四)培养名优骨干教师队伍 8. 开展骨干教师双向支教跟岗。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每年选派 1 名高水平骨干教师到我县支教。我县每年选派 30名骨干教师分别到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学校跟岗 1 个学期,培育一批种子教师,带动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9. 推进“名师工作室”培养项目。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在任期内至少招收 2 名、在线指导 10 名我县教师或校(园)长学员。
10. 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宣教讲学活动。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每年组织 1 位名教师、1 位名校(园)长、1 位名班主任到我县乡镇中心学校开展不少于 1 周的宣教讲学等活动。
11. 组织骨干教师提升研修。我县每年遴选 200 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由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为期 1 年在职连续培养(多次集中,累计不少于 30 天或 180 学时)。
(五)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
12. 开展组团支教。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从我县结对帮扶学校中分别选出 3 所寄宿制学校、中心学校或乡镇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作为 3 个组团支教的学校。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每年按照 “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选派 3 名优秀教师组成 1 个支教团,支教时间不少于 1 年。支教团中学校领导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中层干部主要从事教学教研指导和培训工作,专任教师主要从事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组团支教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每年派出 9 人,含 3 所结对学校 3 名挂职干部,实际派出 6 人。
13. 开展组团跟岗。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同时按照组团支教 1:1 的比例,接收我县选派“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6 名组团跟岗人员到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派出组团学校的对应岗位进行跟岗学习,时间不少于 1 年,完成接受指导后接替组团支教教师的工作。
14. 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与我县共同组织实施,到 2025 年,我县组织每位教师参加不少于 12 天(72 学时)的面授培训和不少于 60 学时的网络研修。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配合我县制定培训方案,为我县校长培训提供培训师资或者资金的支持,我县负责组织实施。
15. 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参与我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帮助我县的教师
发展中心加强培训者团队建设,共建共享培训资源。
(六)提高教研队伍水平 16. 开展教研指导帮扶。组织开展“走进乳源帮扶活动”,实施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建设和试验区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整体提升乳源地区基础教育教研水平。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教研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两地学校的区域教研联动、专题讲座、专题研训活动,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信息化教学改革作具体业务指导,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每年不少于 5次,每年的教研活动均应实现各学科全覆盖。
17. 开展教研员培训。我县每年遴选 2 名县级教研员到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教研机构跟岗学习 12 天,提升教研指导能力。
(七)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8.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我县每年组织不少于 90 名教师,参加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线下培训方式进行 5 天(30 学时)专门信息化培训。
19.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相关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支援方加大培训资源开放供给力度,丰富信息化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库,满足我县教师选学需求。
(八)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 20. 组建跨区域教育集团。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每年确
定 1 所优质学校,以联合办学、委托代管等方式,从我县的结对帮扶学校中遴选 1 所乡镇学校或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组建新型教育集团,输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等,扩大受援地区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每个帮扶周期内,对口帮扶我县至少组建 1 个教育集团。
21. 建设种子学校。在帮扶周期内,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至少确定 1 个优质教育集团(或 1 所优质学校),重点支援我县 1 所中小学,纳入集团成员校管理,作为当地的种子学校、中心学校、示范学校。东莞长安镇和茶山镇支援教育集团(学校)选派 5 人左右组成帮扶团队,成员由管理人员、骨干教师、教研专家等组成。帮扶团队成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帮扶期内原则上只替换一次。
22. 推进办学条件帮扶。根据办学实际,支援方向我县中小学校支援信息技术设备、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改善受援学校硬件设施;向我县学校学生开放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九)高校反哺基础教育 23.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韶关学院每年组织师范生到我县学校进行为期 1 个学期的实习,按照 2:1 的比例置换教师参加脱产培训。每年由师范类院校选派师范专业本专科生,到我县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或教育见习,在师范生培养周期内不少于 30 天。
24. 提高 我县 校长、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减免学费方式鼓励我县校长、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25. 支援高校 选派优秀行政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教师)深度参与受援地区基础教育工。
作。通过采取定期互访、专题交流方式,指导我县开展教研、培训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帮助我县受援学校明确发展思路、加强党建团建队建、加强学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帮助我县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6. 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会议、论坛、调研、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支持推进教研协作。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帮助我县健全完善教研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支援方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帮助我县教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着力帮助解决教研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27. 开展学生志愿服务。韶关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在校生,到受援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承担教育教学、学生辅导、校内课后服务等工作,并安排有丰富教学管理和学生见习实习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年组织不少于 50 名学生到我县开展志愿服务 。
五、责任与义务
(一)支援方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各项帮扶任务,以“带任务、带资金”模式参与帮扶,在每年的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帮扶资金,并结合帮扶工作评估情况和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二)支援方派出人员的经费保障,参照“支教、跟岗等人员的工作经费标准不低于人均每年 4 万元”做法,主要用于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及购买意外保险费等。
(三)我县统筹使用支援方帮扶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各项资源支援应以乙方的需求、意见为主。我县建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结对帮扶工作总体安排、重点工作、落实措施、责任分工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积极配合协调解决帮扶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具体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为开展学生志愿服务的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提供必要的周转宿舍,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以及日常用品等,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帮扶目标和帮扶内容,落实每一项帮扶事项的具体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帮扶工作台账资料,按时按质共同完成省考核工作;共同监管各项帮扶资金和物资使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纠正并按有关法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五: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推进区域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初中第一轮强校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新定位,坚持“三为本”“三个更重要”发展理念,科学分类施策,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补短提升,强化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多样、生态和谐的初中新样态,让城乡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行动目标 ——到 2022 年,大力改善薄弱初中办学条件,初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完善初中教育改革发展机制,补齐初中教育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达到区域全覆盖;组建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加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探索形成区域内初中学校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办学新机制。
——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30;全区 1/3 相对薄弱的初中办学水平显著提高,1/3 内涵发展较好的初中创建成现代化学校;公民办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名校。
三、行动举措 (一)建设“统领”行动 1.强化队伍政治建设。加强对初中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初中学校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建工作进章程,以建带动群团建设。强化初中学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教师员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选树一批扎根边远乡镇初中的“四有”好教师典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初中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逐年配齐思政教师,推进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教育要富有时代特色,挖掘本地“红色根脉”资源,挖掘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和实践形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感,突出可实践性可体验性,牢牢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使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强。
3.推进初中“五育并举”。各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改革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多元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要求,重视初中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发挥青少年健康“护航”工程和学生生命成长共同体的作用,关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初中学生体质健康,不断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二)优质资源拓展行动
4.优化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公办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段学校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新一轮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初中学校规划布局,在城镇建设和更新中,优先保障公建配套初中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 8 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5.深化初中优质教育环境建设。依托省“区域推进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区”、“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智慧校园、未来校园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及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为学生个性化、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设条件。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 2022 年,“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覆盖率达 100%。到 2025 年,发展 2 家以上市级智慧校园标杆学校,新型教学空间覆盖率达到 100%,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 100%。
(三)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 6.实施农村边远初中补短提升。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边远初中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采用融合型、共建型等合作办学模式,推进 8 对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扩大优质示范普高在农村边远初中的招生名额分配比例,建立健全薄弱初中学校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并以近三年初中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区域内 1/3 左右的初中确定为相对薄弱、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组织专家诊断分析,“一校一案”实施补短提升。每三年为一轮,实行动态管理。
7.推进近郊初中提档升级。推进分层作业改革、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及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数字化精准教学,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以拓展性课程和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小初高特色项目衔接,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一批德育、外语、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初中,推动组建初高中特色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8.深化城区初中品质铸造。研制“品质初中”发展指标,确定“品质初中”的类别与项目,建立以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品质初中”发展监测机制,实施年度报告制度。深化初中课程改革,实施初中强基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市中学生“科技素养大讲堂”课后服务平台和与高校、高中、俱乐部、校外有资质培训机构合作、购买特色课程服务等形式,大力推进初中学校多样化办学、个性化育人、特色化发展,做大做强初中教育品牌。
(四)师资素质优化行动 9.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深化初中校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未来教育管理名家(初中校长)培养工程”和“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初中校长分层分类培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教育顾问的引领作用,以培养政治坚定、理念先进、富有情怀、业务精深、治校有方、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校长为目标,加大对名校长、正校级后备人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形成优秀校长群。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名校长 2~4 名、区名校长 5~8 名。积极试行校长职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校
长职级评价体系,努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初中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0.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制定初中校长与教师优化配置和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初中教师流动机制和名优教师使用机制,重点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初中流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引领作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通过城乡一体、学段统筹、教师走教、动态调整的方式合理配备初中教职工,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交流、引进等措施,到 2025 年,区域内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占比达 10%,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 1 位名师(含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等培养对象),建立农村“初中名师工作室”50个。
11.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群雁飞”工程,建构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名师后备人选培养体系,打造“阶梯式”人才成长的本土路径。推进农村初中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交流,完善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统筹安排农村和薄弱初中新入职教师在城镇优质学校学习锻炼三年,期满后回原农村学校任教。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岗位成长计划,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管理。依托“高端教师培训班”“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基地学校”等载体,开展高端培训、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 2025 年,遴选并培育市学科名师骨干 8~10 名、区学科名师骨干 30~40 名,培育市骨干班主任 3~10 名,区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 5~10 名。
用优质师资保障初中教育优质发展。支持初中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初中教师、校长出国(境)研修,加快提升初中校长与教师的国际理解能力。
(五)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动 12.丰富“三生”课程体系。加强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题的初中“三生课程”建设,拓展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深化校本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提高拓展性课程质量,再开发 30 门区级及以上优秀拓展性课程,每校至少培育 1 门优秀拓展性课程,实现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13.提升“生动课堂”教学实效。开展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深化“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月活动,表彰一批“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和示范学校,总结推广一批具有课改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改进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管理方式,倡导根据学生意愿与学科能力,积极开展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分层辅导、分层作业等形式的分层教学改革,实施校内减负提质。结合课后服务和周末校园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培优、促中、补差”的教学,全面丰富和拓展学生社团课程。
14.培育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实施小初体艺特色衔接项目,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和初中要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平台,加强体艺特色项目衔接工作研究,强化特色项目的顶层设计,科学建立体
艺特色项目培训培养机制,以体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区域内小初衔接体艺特色品牌。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监测工作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5.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验教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学实验操作测试制度,有效提升初中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拓宽丰富综合学习课程,推进 STEM 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探索多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加强科技教育,借助特色高中、高校、协会资源,创新初中生科技教育平台,延伸科技课堂时空。
16.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改革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实施初中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大“空中课堂”的个性化推送力度,扩大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辐射面。探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
17.加强教科研工作。优化初中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配足配好初中教研员队伍,健全以特级教师、名教师为基础的兼职教研员制度,组建初中教育教学专家库。推进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健全教研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50 周岁以下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 年后,原则上要有薄弱初中从事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或开设工作室。加大对初中教研教科项目的扶持力度,创新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和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
方式,提升教研工作质量和效果。建立教学视导专家团队,制定初中教学视导制度,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立足课堂的教学视导工作。
(六)管理品质提升行动 18.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以现代化学校建设为标准,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法律顾问等制度,推动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督促学校按章程办学,提升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初中开展与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管理实效。逐步扩大学校人事自主权,落实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助力学校发展。
19.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放宽初中学校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探索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下内设机构的自主设置制度。探索在学校先行面试基础上的教师招聘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放权由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20.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建立和完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维度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以阳光系列评选为导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发展性评估,建立和完善初中与高中教育质量跟踪评价办法。以综合质量为导向,三年为一个周期,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发展状况纳入监测内容,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营造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21.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强化校内激励作用。注重精神荣誉激励,组织开展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初中优秀校长、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发展激励,完善健康的教师岗位晋升机制。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根据初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对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实施统筹分配,向办学规范且办学质量提高成效明显的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奖分配办法,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职工工作量和工作实绩,重点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级层面建立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指导小组,各相关镇(街道)、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办、规划、住建、科技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责任到位,及时解决初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机制、政策等实际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篇六: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本市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重视程度,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贯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学校举办单位要加强管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更好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
紧密围绕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持续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优先发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养老服务、学前教育、护理和托育等人才紧缺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不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
向的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可面向京外地区,特别是津冀地区适当扩大招生计划,切实增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三、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夯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础地位,稳定中考招生职普比,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吸引力。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支持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通技工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支持技工院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深化职普融通,支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依法依规推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双向互转。
四、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国家“双高”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优化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类型定位,保持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稳步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整建制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支持在若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开展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加大高等职业学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的招生比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 10%。
五、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发展
按照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工作部署,完善分类考核和分类支持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型专业或课程。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先就业再进修、边工作边进修的学历贯通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工作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研究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面向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政策,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搭建多路径成才渠道。
六、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研究制定鼓励支持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职业教育投资,可按投资额的 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入学即入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试点,试点项目学生在入学并签订工学结合学徒培养相关协议后,可拥有企业见习职工身份,探索建立见习职工缴纳社保由财政经费进行合理负担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推动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立培养培训基地,探索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产业学院,扩展职业学校办学空间。
七、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通道
支持在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取得相应级别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参评相关专业领域职称评价,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要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
校毕业生可申报职称评价。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奖牌的本市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在京工作,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并享受相关待遇。完善对首席技师、技能竞赛获奖选手等优秀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探索建立“金蓝领”技术技能人才荣誉体系。
八、完善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制度
加大对职业学校技术创新与服务的激励力度,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职业学校可按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给予现金奖励。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方式所得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可按最高70%比例提取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对相关考核合格的职业学校可每年调整绩效工资总量,调整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基数,重点用于激励参与上述工作的人员。保障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待遇,允许职业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确定兼职报酬。
九、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有平等机会。将本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在公务员招考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坚持因岗设职,鼓励公平竞争,促进人岗相适,支持事业单位面向高水平技能人才开展定向招聘。在公开招聘中,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高级工班、中级工班毕业生分别按照本科、大专、中专学历对待,并享受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本市职业学校中,被本市重点发展领域用人单位聘用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可按照一定比例择优申请办理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引进;获得世界技
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或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奖牌的应届毕业生及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可申请办理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引进。
十、助力打造职业教育示范项目
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聚焦“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本市职业教育做优做精,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结合职业教育规划布局和发展需求,支持京津冀三地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交流研讨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支持“丝路工匠”“丝路学堂”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职业教育品牌。支持本市职业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境外办学、设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示范作用。
篇七: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发挥本地区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探索技能型人才强区的新路径,全力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为建设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和美好城市示范区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技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紧扣“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为引领,携手向着更加美好的教育再出发”主题,进一步发挥本区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内职业教育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更好技能人才,为技能强区提供人才保证。
(二)工作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 1-2 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 3-6 个国家级优质专业。到“十四五”末,全区技能人才达到 20 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 32%以上。技能人才供给与未来五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匹配度显著提升,形成技能人才辈出、工匠云集、大师荟萃格局,基本建成技能型人才强区和主城都市区技能人才高地,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举措
(一)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发展。发挥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致相当,建成市级优质中职学校 2 所,争创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 1-2 所。推动中职学生升学比例达到 60%以上。推进技能人才衔接培养,支持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
(二)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通,支持区域内职业学校成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在社区教育学院(电大)、老年大学开展人文素养、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培训,参与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参与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参与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
(三)实施技能人才选拔评价制度。实施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按照办学条件分专业核定招生计划,坚持推进“学生自主网上报名、市级统筹宏观管理、学校依法依规录取”的运行体制,探索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办法,组织区域内中职学校高三年级学生参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考试,落实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政策。参与推进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参与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贯彻落实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制度。
(四)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完善覆盖区域内全体劳动者、贯穿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培训制度。加大重点群体职业技能供给,不断提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的生活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落实区域内中职学校法定培训职责,支持中职学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和社会化培训,中职学校年培训人次不低于在校生的 2 倍。对承担职业技能社会培训的中职院校,按照职业技能培训收入的一定比例追加当年绩效工资总量,追加的总量实行单列管理,并实行定向分配,向培训教师倾斜。允许中职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学校培训工作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
(五)创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在全市“一区两群”职业教育布局的基础上,创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优化区域内中职学校布
局,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对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六)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找准专业建设路径方向,依托两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根据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绘就区域和“”产教对接谱系图,支撑现代金融、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医疗和专业服务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共建共享,力争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 90%。高度关注区域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态势,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找准专业建设路径方向,重点构建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和康养服务等三大专业课程群,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设置认证、质量评价、预警调控等机制。
(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国家级、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双优”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探索实践应对技术变革、产业优化升级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聚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特色学徒制建设和“1+X”证书建设等。建立一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 2-3 个适切新技术、新产业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 1-3 个职业教育集团或职教联盟,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八)实施办学条件提升专项行动。改善区域内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档升级。推行常态化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监测与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评价报告。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 2.0”建设行动,建设智慧校园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九)实施教师水平提升专项行动。优化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岗位,规范落实中职学校用人自主权,根据公办职业学校特点核定教职工编制。按规定对“双优计划”中职学校给予岗位政策倾斜,提升相关职业学校高级和中级职称岗位占比。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扩大“双师
型”教师队伍规模,“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占比达到 70%以上,建设 1-2 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双导师”特聘计划,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改革中职学校教师评价机制,制定“双师型”认定、聘用、考核标准。推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区域内职业学校可根据需要和条件自主招用企业技能人才兼职任教。积极参加“巴工匠 2025”行动计划,力争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全市技术能手、青年技能之星等高技能领军人才。
(十)实施人才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开展“四史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大力推行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逐步建立重点(特色)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机制。深入推进“三·二分段制”“五年制”中高职对口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完善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整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育人质量,确保人才贯通培养高通过率,回应社会民生关切。全面实施“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运用市级职业教育评估平台,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
(十一)参与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主要抓好职业教育中心与省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省工业学校,工业学校与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理工技师学院的协同发展工作。参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定期会商机制,在资源共建共享、干部互派、师生交流、学生就业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示范区,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十二)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支持区域内职业教育中心,工业学校与县开展对口帮扶和校际协同发展工作。鼓励职业教育中心、工业学校与市内外优质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鼓励区域内中职学校与市内具备条件的优质高职院校、具备办学实力的优质企业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学院,助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中职学校招收农村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在乡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的技能人才。
(十三)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绿色发展。支持区域内职业学校与江沿线有关学校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服务绿色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区域内职业学校师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深入相关企业开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学习实践活动。
(十四)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推进企业和院校在区域内开展职业教育有关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中德双主体行业学院工作。鼓励区域内中职学校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加快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任务,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向国家提供“中文+职业技能”服务。深化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按规定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优质企业来辖区内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参与实施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支持“鲁班工坊”、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建设,推广具有特色的教学标准和示范课程。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区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有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委,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教委主任担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有关工作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域内各中职学校要制定本校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报送教委备案。
(二)强化政策支持。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有关工作,纳入“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重要任务。教育经费适度向职业教育倾斜,适时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区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将技能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将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
(三)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及相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教育学会协会等作用,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和决策参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
价改革,落实职业教育毕业生平等就业政策,稳步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地位。积极参与每年 5 月份举办的职业教育活动月活动,讲好职业教育故事、唱响职业教育旋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附件: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
工作任务清单
序号
工作任务内容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十四五”期间,建成 1-2 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 3-6 个国家级优质专业。
到“十四五”末,全区技能人才达到 20 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 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 32%以上。
建成市级优质中职学校 2 所,争创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 1-2 所。推动中职学生升学比例达到 60%以上。
支持区域内职业学校成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在社区教育学院(电大)、老年大学开展人文素养、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培训。
参与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参与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衔接。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探索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重点群体职业技能供给,落实区域内中职学校法定培训职责。
创建职业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示范区,优化区域内中职学校布局。
0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力争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 90%。
1
建立一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 2-3 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 1-3 个职业教育集团或职教联盟。
2
开展特色学徒制建设试点,深入推进“1+X”证书建设。
3
改善区域内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在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
篇八: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2022 年区全面推进教育提质提升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区第五次党代会对教育工作的部署,加快实现教育强区奋斗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莆田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全面推进教育提质提升工程加快实现教育强区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的通知》(荔政综〔2021〕89 号)精神,拟制定本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行动目标 2022 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整体稳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教学质量提档升位,教育热点难点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一)项目建设全速推进。细化责任,倒排序时,加压奋进,全速推进 16 个教育类建设项目进度,确保 10 个项目在2022 年秋季顺利投用,新增学位 9870 个,加快办理 6 个项目前期手续。
(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等,各类质量监测以及中考、高考成绩提档进级。
(三)教师队伍优化提升。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确保每名教师接受培训不少于 90 学时。优化师资配置,城乡学校教师校际交流面达 10%,招聘补充在编中小学教师 276 名,幼
2 儿园编外合同教师 60 名。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四)教育惠民持续增强。持续将“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提高学校作业管理水平,优化课后服务形式内容,推进农村幼儿园午托工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二、具体举措 (一)实施立德树人领航工程
1.。
全面提升德育育人实效。加强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常态化,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提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各级文明校园达 55%以上。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团区委、区妇联 2.。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举办第五届中小学师生艺术展演,扎实推进民乐团、剪纸艺术、莆仙戏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不少于 1 小时。举办 2022 年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 90%以上,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 0.3%以上。加快建设 3 个研学实践示范基地,开发 3 门研学实践特色课程和 2 条精品研学路线。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区卫健局
3 (二)实施教育项目攻坚工程
3. 全速推进教育类项目建设。我区“十四五”期间规划教育类项目 39 个,其中 2021 年已竣工 8 个,2022 年将实施项目 22 个(续建 14 个、新开工 2 个、前期手续 6 个),其余 9个为未开工项目。2022 年将倒排序时、挂图作战,推进各建设项目“天天有变化、周周有进展、月月有形象”,确保中山中学荔浦校区初中部、莆田八中新校区教学楼、区一小东园校区、区二小绶溪幼儿园、区三小附属幼儿园等 10 个项目于 2022 年秋季投用,新增学位 9870 个。同时力促中山中学壶兰校区(小学部)及东洋中学教学综合楼 2022 年第二季度开工、新度青垞小学改扩建工程第四季度开工。加快办理莆田第九中学综合楼、拱辰中心小学扩建工程、北高中心幼儿园迁建工程、区二小绶溪校区、莆田十六中综合楼、莆田十五中宿舍楼等 6 个前期项目手续。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行政服务中心,各镇街 4. 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新增江东中心小学等 3 所数字校园、中山中学 1 所智慧校园。全面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和更新升级。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综合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
4 (三)实施教学质量提档升级工程
5. 学前教育抓普惠提质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力度,控制民办园审批总量,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区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 6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 90%以上。加快创建各级示范性幼儿园,新增市级示范园 2 所、区级示范园 3 所。继续推进名园办分园办学模式,拟组建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并以区第三幼儿园为总园,辐射带动周边新建幼儿园。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各镇街 6.。
义务教育保均衡创优质。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22 年 7 月前完成莆田八中、砺志学校、长丰小学、江边小学等 7 所中小学“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做好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阶段性评估工作。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全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做好教学管理评价。定期开展工作视导,提高课堂效益,优化作业管理,营造“五育并举”教育新生态。加强备考指导和管理,召开初中毕业班工作分析会、加温会、冲刺会,中考成绩提档进级。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各镇街 7.。
高中教育促晋级育特色。全力推进高中学校达标创建工作,莆田四中争取顺利通过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达标评估,莆田八中通过省一级达标高中复查迎评。指导莆田十五中创建省二级达标高中,莆田十六中创建省三级达标高中,力
5 争在 2023 年 10 月通过达标评估。召开高中毕业班工作分析会、加温会、冲刺会,加强备考指导和管理,高考成绩提档进级。推动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多样化,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各镇街 (四)实施教师队伍优化提升工程 8. 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师德监督体系,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整治行动,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筹划召开 2022年度区教育工作会议,开展庆祝第 38 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培育选树表彰先进典型,引导教师崇德修身、教书育人。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9. 提升培训科研水平。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课标及评价体系的全员培训,积极应对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做好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专项培训,重点培养乡村教学骨干教师。加快区教师进修学校选址工作。根据现有教研员学科分布情况,拟通过全市遴选方式配备 5-8 名专职教研员,提升研训服务能力。实行“上挂培养、下派锻炼”机制,提升教研员能力水平。加强质量监测和中高考命题研究。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人社局、区委编办 10.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引进渠道,补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特别是体音美和思政、心理、劳动等学科紧缺的教
6 师。计划通过考核招聘、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考,补充在编中小学新任教师 276 人,其中中学教师 116 人(含教研员 3 名)、小学教师 117 人,接收莆田市公费师范生 43 人;招聘幼儿园编外合同教师 60 名。加大城区优质校与乡村校、薄弱校师资双向交流,2022-2023 学年度交流人数占应交流对象 10%以上。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人社局、区委编办 11. 保障教师待遇地位。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推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修订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重点倾斜班主任和一线实绩突出的教师。加大教师正向激励,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开展表彰奖励活动,表扬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师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人社局
(五)实施“三名”辐射带动工程
12. 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对部分学科尚未设立名师工作室及成员人数不足 6 人的名师工作室予以补齐补足,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区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前筹划第二届名师工作室(2023 年),拟组建 25 个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确保名师工作室涵盖中小学各学科,每个名师工作室由 1 名领衔名师、6-8 名成员组成。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六)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
7 13. 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加快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选址工作,提前筹划海职校 2024 年通过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2025 年通过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验收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围绕我区鞋业服装、工艺美术、医疗健康等优势产业,订单式培养与我区产业相匹配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逐步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发改局,各镇街 (七)实施教育满意度提升工程
14.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强化学校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作业设计研究,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益。推行收费公示和预收费监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常态巡查,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巩固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成果,继续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家长学生合法权益。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各镇街 15. 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坚持义务教育公益属性,规范治理“公参民”学校,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质量、收费等方面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学校提高办学内涵,
8 加大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局、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各镇街 16.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扩面,增加午托午餐服务,指导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开展四点半学校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幼儿园寄午工程建设,选择外来工相对较多的七步小学附设园、岱峰中心园、江东中心园等 3所农村幼儿园举办午托。建立健全校内课后服务师资待遇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推动校内课后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各镇街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17.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教育类项目建设、教师待遇保障、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建设等。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政策,保障各类学生资助资金足额到位。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各镇街 18. 成立区教育发展促进会。制定《区教育发展促进会章程》和相关制度规定等,成立区教育发展促进会,鼓励社会人士、企业家积极参与捐资助学,营造尊师重教、支持教育的良好风尚,促进教育公益事业发展。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财政局,
9 各镇街 三、工作要求 (一)压实工作责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区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把各项重点任务摆在工作突出位置。对各项举措要分解细化,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二)加强联动协作。区教育局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工作开展,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全程动态跟踪各项重点工作进度。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协作,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三)强化落实督查。区教育督导室将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督查方式进行督导督查,及时掌握各项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并不定期通报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篇九: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市 中小学 教育提 质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 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根据《xx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教育现状
全市现有学校 xxx 所,其中幼儿园 xx 所,小学 xx 所(小学教学点 xx 个,其中 xx 人及以下教学点 xx 个),中学 xx 所(初中 xx 所、高级中学 xx 所、完全中学 xx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x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x 所),特殊教育学校 x 所,中职学校xx 所,技工学校 x 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x 所,高等教育学校 x 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在校生 xx 人,大专以上在校生 xx 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共有教职工 xx人,专任教师 xx 人;高等教育共有专任教师 xx 人。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全市教育发展仍存在中小学教育用地不足、学校布局不均衡,学位区域性供需(特别是市本级主城区)矛盾突出,教师结构性缺编及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学校资源不足,教育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总体水平迈入全区第一方阵、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 xx”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
教育更公平。推动基础建设“十百万计划”,新(续)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新(续)建普通高中 x 所。解决基础教育学段学位 xx 个。全市教育规划布局、学位供给不断优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教育更优质。推动内涵发展“三强计划”。锚定“强校”目标,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加快建设 xx 教育新城,引进 x 所高校。锚定“强师”目标,补充教师不足,促进教师交流。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 xx 人。锚定“强质”目标,实施集团化、共同体建设。成立学前教育集团 xx 个以上,
义务教育学校 xx%纳入学区制管理,普通高中成立教育集团 x个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建成 x 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质更优,教育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进入全区前列。
教育更全面。到 2024 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xx%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xx%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xx%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供给 扩容 行动 。
突破“好上学”问题,完善各县(市、区)学校布局,编制教育专项规划,加快撤并规模过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统筹教育设施用地规划技术标准,争取达到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开辟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速度。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保障学位供给,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义务教育学位 xx 个以上、普通高中学位 xx 个以上。统筹安排学位,合理分流生源,支持市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办成寄宿或半寄宿学校,解决部分学生上下学路途远、交通不便问题。优化学校公交配套,主城区学校实现公交校校通。探索开展全市校车配套工作。
1.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公办幼
儿园 xx 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xx 所。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健全优质公办幼儿园对口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机制,实现帮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覆盖。全力推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力争到 2023 年,xx 县通过国家认定;到 2024 年,xx 区、xx 区通过国家认定。
2.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配足配齐必要设施设备,保障基本教育教学和生活需要。加大脱贫地区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脱贫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开展脱贫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 2024 年,全市新(续)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xx 所以上,全面消除大班额。
3.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和消除普通高中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落实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新(续)建、改扩建普通高中一批,到 2022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超大班额;到 2023 年,全面消除 xx 人以上大班额。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4.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x 个,实现市、县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实现随班就读 x 人以上的普通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室全覆盖。新增 x 所以上自治区示范性
特殊教育学校。
(二)基础教育质量 优质发展 行动 。
1.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大示范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到 2024 年,新增自治区级示范园 x 所、市级示范园 xx 所、县级示范园 xx 所。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 x 个自治区级幼儿园课程基地建设,带动帮扶 xx 所以上薄弱幼儿园课程建设。依托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全面推动自治区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xx 区)及 xx 所试点园(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建设 x 个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x 个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促进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评估工作,到 2024 年,xx 县通过自治区评估,xx 区完成市级自评,其他县(市、区)完成相应进度。
3.促进普通高中精准提质发展。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xx 高级中学“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和 x 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建设,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高中精准教育高品质发展计划,推行“精准教学”,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学业水平分类、分层、分步诊断,开发学科竞赛校本课程,培育学校竞赛教练团队,深挖拔尖人才培养内涵,完善精准分层培养机制。通过优化“备、教、作业、辅、测、评”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质量,力争自治区课题立项率、教学技能大赛成绩位居全区前列。提升学生参加自治区级以上学科竞赛水平,逐年提升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学科创新拔尖学生数量。到 2024 年,新增 x 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x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到 2024 年,新增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 x 个、市级 xx 个,争创自治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x 个。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建设,每所学校开设 x 种以上运动项目。建设 xx 所以上特色(示范)学校。创建 xx 所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 x 个县级中小学生艺术团。深化教育与科技融合,丰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展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实现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全覆盖。加强“五项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职教引领”发展行动。
1.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落实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
专业建设计划,推动中高职衔接发展。力争到 2024 年,xx 学院新增 x 个专业硕士授予点立项建设,创建 x 所自治区高水平高职学校,推进 x 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复评认定,支持x 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xx 教育新城建设。
2.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 xx 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加快xx 职业学院、藤县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力推进 xx 职业学院、xx 工商技师学院等院校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力争到 2024 年,建成 x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基地)。
(四)高等教育 增活力 行动 。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支持 xx 学院、xx 职业学院、xx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 x 所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力支持 xx 学院北校区、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二期、xx 工商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力争到 2023 年 xx 工商技师学院成功转设高等职业院校。立足xx 实际,通过引进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力争到 2024 年引进 x 所高校。
(五)队伍建设 “ 强师 ” 行动 。
1.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全面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市培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 xx 市中小学“三名”(名校长、名师、
名教研员)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师教育能力。到 2024 年,新增市级以上名校长 xx 人、名师 xx 人、名教研员xx 人。新增名校长工作室 xx 个,名师、名教研员工作室 xx 个。
2.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等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推动在全市二甲以上公立医院设立教师绿色通道或门诊挂号窗口,鼓励全市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向全市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免费开放。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奖励优秀教师,帮扶生活困难教师。
3.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加大乡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接收管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中职、中小学(幼儿园)支教走教计划。搭建城市优质学校与县级优质学校、城市学校与县级或乡村薄弱学校、县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校长和教师联动互助提升平台,推进城乡学校、教师共同发展。
(六)教育改革创新行动 。
1.推进优质教育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在 xx 高级中学与 xx 市第三中学、xx 市第一小学与 xx 市 xx 小学等 xx 对学
校联盟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学校的合作共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教研常态化,建成 xx 学院、xx 高级中学、工厂路小学等一批思政课联合研究共同体示范学校,形成一批优质示范课程。
2.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022 年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体措施,强化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慎推进,成熟一个调整一个。
3.建设 xx 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挖掘 xx 科研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的优势,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到202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xx人,建立培养基地 x 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市教育提升发展指挥部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定期会商研究推进有关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市教育局)负责各项任务的督促、推进、落实,动态跟踪,确保各任务事项有力有序推进。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高效协同推进各项任务。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与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的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调整优化教育经
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对学校项目、学校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探索基金助建、平台促建等学校建设创新模式,构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滚动融资、多渠道教育投入的建设体系,切实有效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全方位营造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工作的知晓度,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篇十: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就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市情,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全市教育投入保障有力,教育结构全面优化,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 50%。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治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参与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二、重点任务(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建设一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示范(试验)区(校)。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等系列主题活动、“四史”教育等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活动,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强化学科德育,抓实课程思政,实施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思政课名师优课计划,提高思政教学质量。注重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分类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鼓励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教育基地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树立身边榜样,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红旗团委、红旗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少工委主任、优秀少先队集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强化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
半计算,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量折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提升智育水平。积极构建现代课堂,落实分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加强核心素养培育,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遴选和推广学科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和学科教研基地校,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严格执行“双减”。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持续整治招生、收费、教学、师资、安全等问题,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重视身心健康。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体育课,将“每天 1 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以“大课间 体育课”或“大课间 课外体育活动”予以保证,推动每所学校开设 7 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 1项运动技能;鼓励中小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普及性的综合性运动会和学校特色项目的单项赛事活
动,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引导公共运动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选聘卫生副校长和专业卫生人员制度,提升学校医防能力。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程,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 1 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至少配备 1 名心理教研员,按标准建好心理辅导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纳入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文体旅局)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上好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每年开展单项艺术展示,每三年市、县两级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使每名学生至少掌握 1 项艺术技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积极组建优秀艺术团、兴趣小组等,支持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艺术展演。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着力培育一批艺术拔尖后备人才,帮助学校加快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市文联)加强劳动教育。制定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奋斗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
培养全过程。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劳动教材、活动基地、课程设置的有机统一,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鼓励中小学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开展志愿服务平台,每年在中小学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者。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到 2025 年,每所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全市至少建设两个综合实践基地(营地),建成一批省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局、团市委、市妇联)(四)坚持公平优质,努力办好每所学校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原则,推动适度集中办学管理,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做好学校优化布局与教育经费投入的有机衔接,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地投放,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2021 年以县为单位完成布局专项规划并启动建设,2023 年基本完成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024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和闲置校舍处置,
2025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全面优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推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落实《达州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园建设,继续推进公办园建设和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及管理工作,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定并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以普惠性为主体、以公办为骨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清理整治无证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不断向优质均衡迈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大班额。积极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逐步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建设,到 2023 年实现学校办学管理全面达标,到 2025 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35%。打造一批市级“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省级“乡
村温馨校园”10 个,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健全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完善职能职责,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残联)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行动,逐步化解大校额,到 2025 年全面消除 5000 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落实好动态管理,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引领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鼓励举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并在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拓宽学生多元成长渠道。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鼓励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高中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联)推进示范引领。按照“双百双千”示范学校遴选标准,结合我市红色教育资源和各地实际,以高中教育为龙头,培育一批优质学校,到 2025 年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30 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40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4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 4 所,并实行每 3 年动态调整,推动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好全体学生。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管理。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指导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引导普通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通过小班教学、选课走班、生涯指导等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继续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民办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面向本区域招生,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计划和范围由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定。所有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纳入市上同步招生、同步录取。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组织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优秀体育学生和优秀艺术骨干学生跨学校招生培养机制,健全完善体育艺术特长学生的评价,统筹建立优秀学生运动员升学通道,完善定点培养机制,依托体育美育特色示范学校分学段建立互通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教融合、校地合作,建立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艺术团的
人才输送渠道,促进体育艺术学生成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体旅局)深化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突出全面育人,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研究,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指导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全过程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数字经济局)深化综合治理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依法治园治校,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依法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依托规范办学行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提升课后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相关要求。加强对校外培训、研学实践、竞赛活动等的综合治理和日常监管。建立面向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检查评比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政法委、市文体旅局)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制定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施方案。充实教研队伍,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市、县两级教研机构按学段配齐配足配强基础
教育各学科教研员;其中市级教研机构按照高考 9 大学科每学科 2 名专职教研员的需求配备,县级教研机构重点配齐义务教育各学科和幼儿园教研员,并根据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配备相关学科教研员。确保专职教研员占教研机构教职工总数85%以上。优化专业结构岗位比例,调整市级教研机构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为 75%,建立引进教研员特设岗位制度,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聘用时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县级教研机构可参照执行。保障教研科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科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科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强化教研员职责,教研员每年要通过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挂职兼课等方式定点联系学校,加强与一线学校联系,经常性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指导教学研究,上示范课、听评课,开展实践教学,积极遴选、培育、申报、推广一批区域性优秀教学方式方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委编办)切实加强家校共育。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工程,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宣传家校共育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开展“合格家长”学习与评选活动。发挥家庭第一课堂作用,注重家风...
推荐访问: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 高质量 方案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