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2024年度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2024年)

2024年度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2024年)

发布时间:2024-01-21 09:0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2023年)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在信息网络时代,随着时空的藩篱被打破,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可供选择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同时,由于过快的知识更新速度、过于庞杂的信息内容、过度解读的舆情事件和客观存在的多重诱惑,互联网也给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品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信心被销蚀、学习兴趣被瓦解,学习思维被弱化、学习立场被模糊。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育时代新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学习氛围营造和个体学习自觉养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训作为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主要指运用制度规范或是对教育者进行身体约束、奖惩等显性和隐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直面“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问题。

  一、规训之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辨析

  “规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代表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福柯看来,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指导知识的手段,而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学术界对规训的教育价值意见并不一致。其中,坚持规训为恶的学者往往是从规训手段不当和为了达到某种恶的目的论证其反生命、反人性和反理性的价值取向,认为规训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如学者金生鈜认为“规训不是教育的一种必然,而是教育中的负面现象,是一种恶,它使个人失去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气质,失去追求德性的理想。”学者王小红表示,规训教育使“人成为被抽离了灵魂的机器”。另一种观点认可了规训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要以被规训对象心智是否成熟以及教育培养社会人为先决条件。学者李婷认为“教育离不开纪律与规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一定的约束,使之不至于放纵无度,但同时也要把握好规训身体与解放身体之间的尺度,使之不被过分压抑而导致厌学或对学校产生恐惧。”学者戴军认为,“教育中的身体规训是发挥人的社会功能的隐蔽力量,是一种促进、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并不只是人们心中阻碍、干扰、压抑人发展的机械工具。”此外,王雅丽等学者持中立观点,认为所谓规训之恶的前提是基于被规训对象是比较成熟的、有较好的理性能力和自主能力的人,规训是一种育人手段,本身无善恶之分,判断其善与恶的标准需要结合特定的教育环境、特定的教育对象、特定的教育方式以及特定的教育目的。当前,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无疑使作为外在约束的规训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优化大学生学习环境的一种必要选择,也是引导大学生学习行为和激发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外在力量,它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探寻学习的意义,促使大学生在认同中增强学习自觉。

  1.个体社会化——规训是教育培养人的社会属性的必由之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其实践必然受制于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教育使人社会化的过程必定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去培养人的过程。在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借助规训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进行适当引导、规约和监督,既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本领,在其自身生存得到基本保证的同时,也能够让其成为社会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充当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真正发挥好个体的社会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规训恰恰是高校学风建设中助推学生主动学习的黏合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自由有限性——规训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存在的必要限制。自由不意味着完全的放任,个体在与外部社会的联系中不能完全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应当懂得如何更好地理解并适应社会,而规范化便是将个体自由限定在社会普遍化要求之下的有效手段。具体到高校学风建设活动,应明确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具体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有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人,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又要在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由此,高校学风建设要把自由当作规训的基础,努力寻找自由与规训的平衡点,用一种辩证的、多元的思考方式和评判方式去规约、衡量、矫正学生不合理的行为,让学生发挥自由学习的权力,把握良好学习的行为准则,更好地理解个体作为独立人存在的必要限制,这无疑是符合个体社会化需要的理性选择。

  3.现实适切性——规训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需要外力推动的客观现实。规训之于教育,尤其是初等和中等阶段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讨和研究身体规训善恶之争的焦点。通过规训,从外部引导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对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显著的效果,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心智发育日趋成熟,规训这一方式的必要性何在?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和时代变迁的冲击,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适当范围内的规训,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其适应并正确对待大学学习。一方面,借助外力能够帮助部分习惯于应试教育方式的学生转变角色以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给大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内在学习动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借用规训的外部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规训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及问题

  1.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规训的生成机制。在制度化的学校场域里,为了增强知识传授的效率和预防作为“淘气鬼”形象的身体的“反动”和“出轨”,高校侧重运用对学生的刚性化标准、目标或要求来驯服与控制其身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权力是规训的力量源泉,规范是权力文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风督查是将文本化的规范融入学生学习要求的具体监督手段,而说教和惩罚则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需要引导的不恰当行为时所实施的控制手段。其中,权力作为科层化组织管理形态下的一种合法存在,其本身并非具体的教育手段,而是一副催化剂,教育管理者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将自身的管理思想植入学风建设过程,从外部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规范本身不具有规训作用,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加以约束的前提假设成立,且当其作为检查监督和实施控制中的对照标准需要学生遵守时才发生作用。检查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它以执行的方式将文本化的规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要求中,并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约束,这是规训的核心内容。而说教和惩罚则是以关怀和让学生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矫正学生学习中的不当行为。

  2.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规训的表现形式。一般而言,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规训的运用,主要从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加强学习心理建设等角度展开,且以纪律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榜样示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约束,集中表现于课堂学习及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第一,以纪律教育为代表的显性的强制性规范要求。当前,高校针对大学生逃课、旷课、上课玩手机、抄袭作业以及考试舞弊等现象,为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设置了课堂文明监督岗和学风督导组等岗位和组织,以纠偏形式开展学风专项整治。部分高校基于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低年级大学生必须上早操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晚自习;
还有的为保证课堂出勤率,绞尽脑汁变换考勤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学号对号入座,或是统一为学生准备手机袋。此外,还有的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以拨人头、名额摊派等方式强制要求大学生参与学习经验交流会、创新创业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第二,以朋辈示范为代表的隐性的说教式柔性干预。在加强学习心理建设方面,大学生学涯规划指导和学业困难帮扶中需要的专业心理辅导,常被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所替代。虽然此做法的本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整齐划一的印象,因为无论是从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还是学习空间的选择,抑或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无不透视着对其身体进行规训的影子。此种做法在本质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其内心真实的学习需求、主观体验,不利于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说教作为柔性干预方式,是当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于无形中对学生身体和精神进行干预控制。只有当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执行规范尤其是能够主动利用规范为自己所用时,作为外部手段的规训就会转化为学生内在行动自觉,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高校学风建设活动存在的问题。规训本应是实现高校学风建设预期目标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规训目的偏差和规训技术使用不当,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离身性的规训目标是学风建设活动产生异化的根源。由于规训主体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及价值立场的相对性,“这些都是为了你们好”成为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口号式话语,也成为潜藏在规训背后真实的教育意蕴。此种以规训为手段,在本质上仍然是以满足外部社会需求和便于内部规范化管理而进行的形式化、灌输式教育,很可能会压制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潜力,除了会使规训效果产生偏向,还不能让大学生体验到学习给自身带来的获得感和被尊重感,因此难以真正发挥规训在学风建设活动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规训技术使用不当使其与学风建设的目的背道而驰。规训技术的使用理应结合不同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心智发育的成熟度。较之大学前教育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对规则的认同和自觉遵守的目的,高等教育更看重对学习者独立精神、创新能力、超越品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的规训方式,对心智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显得矫枉过正,虽然在表面上催生了秩序井然的学风假象,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的现实困境。如当下部分走过场式的榜样教育活动,没有感同身受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产生共鸣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加速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所处的环境、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以及参与主体自身情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此种因忽略学生体验和经验互动的规训,不利于启发学生学习自觉,这也是当下部分大学生消极应对和虚假认同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源所在。

  三、规训赋能高校学风建设的理性回归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在促进大学生心智发展基础上助其获得和谐人生。从支持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高校学风建设中规训的根本作用应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成长为身心和谐之人。

  1.要实现“培养社会人导向”到“注重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社会价值取向优先于个体成人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同时,基于教育方针导向下为谁培养人的前提限定,高校具体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主流价值导向是在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之下开展的全人教育,高校学风建设活动容易陷入“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实现“注重个性化发展”的转向,并非否定和放弃“教育为谁培养人”的初衷,而是试图通过理顺个体发展与其服务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个体成人的价值取向优先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规训目的,借此以更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启发其学习自觉,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从身体哲学出发在规训中优先考虑人的价值,借用规训的合理性,帮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主动思考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努力成为那样的人寻求合适的实现路径,这无疑是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基础上激发学生“我要学”主动性的良方,也契合当下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对人才多样化的渴求。这种定位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好规训的兜底作用和引领作用,不仅让学生能以底线思维考虑问题以避免学习中的高压线,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如何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实现成本最小化。

  2.要实现“被规训约束”到“规训为我所用”的转变。当学风建设中的规训可能与学生原本确定的学习目标、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追求的个人价值等不一定相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认真研判,有选择性地利用好规训,而不是积极对抗或消极逃避。这种参与方式不仅不会否认规训的合理性和价值,还会因这种选择性的参与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使参与者感受到规训给自身学习带来的积极体验,能够间接强化他们对规训的认可和认同,从而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对外部约束所固有的偏见。比如,高校管理者可以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人发展期望值,利用开展入学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以及推进课程思政等时机,以事前告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中的高压线和自己可以选择的发展路径,这无疑能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用好与学习有关的政策。因为对渴望顺利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保持住学习中的底线尤为重要,而对于比较重视学习附加值的大学生而言,如何提高学习有效性以便获得期待中的荣誉则显得更加重要。

  3.要实现“身体规训”到“满足尊重”的转变。学生的“循规蹈矩”与其说是对规训本身的认同,不如说是对权力的屈服。当一个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他的主观体验可能是痛苦的,因为其意志其实是为外在的功利所控制,即点不上名可能会影响平时成绩。尊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规训和表态要基于人文关怀,尽可能实现“身体规训”到“满足尊重”的转变。一方面,在面对需要规训的行为时,应尽量合理解读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在情理之内对善良动机予以从宽对待。比如,要对当下大学生旷课、迟到等破坏学习风气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是否所有旷课或迟到的学生都是有意破坏秩序。另一方面,对某些行为不得不进行规训时,应讲究规训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学业预警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因学生学习状况不佳不得不履行教育职责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时,可以适当照顾学生自尊心,把如何预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常情况下,基于尊重的自主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规训不是为了告诉学生对错,帮学生做选择,而是以参谋的角色,将选择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

推荐访问: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 教师培训 高校 材料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