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7篇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 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 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 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除了要从读到学写, 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 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 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的任务, 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 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
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陶冶美的情趣, 热爱生活, 做个有心人。
3. 教学重难点
(l)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
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 条理清楚, 文字浅显,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 应该把教学的
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
教学时, 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事物的特点写” 这一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集中研究、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 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 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 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本教材采用讲授法, 谈话法、 练习法、 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 多讨论,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1)
填空练习用的小黑板。
(2)
教学挂图、 幻灯片、 爬山虎的实物。
三、 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 理清课文的层次, 初步了解课文。
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 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
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 主导学生的“听、 说、 读、 写” 活动, 让学生通过朗读、 思考、 讨论、 交流、 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 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阅读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师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的第一、 二部分, 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齐读第一、 二段, 提问:
(1)
作者看到的学校和家里的爬山虎长得怎样?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
爬山虎满是一大片
(2)
课文第二段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出示挂图, 让学生看图回答, 师相机板书:
3. 导入新课, 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 无论是叶子的颜色, 还是静态、 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段, 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的。
意图:
通过复习巩固上节课的教学成果, 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怎样写爬山虎的脚“打下良好基础。
这样的引入新课自然, 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
讲读课文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怎样? 分别用“▲”、“______”“……”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形状、 颜色的词。
引导学生观察挂图, 观察实物, 回答问题, 师相机板书:
(2)
从哪里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写得很具体?
意图: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动手、 动脑、 动口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物的观察,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好了这一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
2. 女生朗读第 4 自然段, 用“△” 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动作的词, 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 指名学生回答, 师板书:
教师出示实物, 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进一步讲清“弯、 拉、 紧” 的因果关系。由“直” 到“弯”, 缩短了距离, 所以产生了拉力; 由于产生了拉力, 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和上文的“铺” 相照应。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地向上爬的。
意图:
通过实物的演示, 直观感受对重点词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3. 师读第 5 自然段, 学生思考:
爬山虎的脚会有什么变化呢? 触着墙的怎样? 没触着墙的怎样?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出示实物, 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
通过听读思考, 培养学生认真听, 积极思考的习惯,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 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4. 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我们一起共同解决。
意图:
通过质疑, 检查教学效果。
(三)
巩固练习
1. 出示小黑板, 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 反面伸出______。
每根细丝象_______。
细丝的颜色是_____。
触着墙的时候, 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 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
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
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 讲评、 读一读。
意图:
通过练习, 巩固本课教学成果, 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
(四)
归纳总结。
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
整体→部分
2. 课题是爬山虎的脚, 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 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3. 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意图:
通过总结、 谈体会、 感知全文、 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 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观察一种植物, 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 花、 果等。
意图:
巩固课文重点内容, 培养学生默记课文的能力, 读写结合, 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际。
五、 板书展示
25、 爬山虎的脚
篇二: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铺路搭桥(2 分钟)
⒈同学们看,我们学校里到处都是爬山虎,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了爬山虎,查阅了资料,现在请用一两句话说说爬山虎给你留下的印象?
⒉今天,我们去看看它的脚是什么样,为什么能爬这么高。齐读课题:25、爬山虎的脚
⒊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写物的文章要注意些什么?(写物的文章一般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读的时候,要弄清文章写了事物的哪几方面,每一方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说得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注意事项去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一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爬山虎的脚)(10 分钟)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即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
⒈自读。
具体步骤是:
①读准字音,读通读熟课文,根据读写物文章的要求、“预习”和“思考·练习”勾画。同时,圈点勾画好词佳句,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②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③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全文,达到正确、流到,做到把课文读熟。想想课文来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主要写了什么?
⒉检查交流
⑴认读生词
爬山虎
空隙
拂过
漾起
叶柄
嫩茎
逐渐
瞧不起
⑵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那么,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填表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三、细读深究(二读课文,重点探究,读懂爬山虎的脚)(13 分钟)
㈠ 再读课文,并填表,遇到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㈡交流汇报
⒈叶:
①看表汇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②看课件。
③练习朗读。(看着这么美的绿叶,什么之情在你心中油然而生?带着喜爱的感情读一读。)
过渡:爬山虎在墙上为什么会铺得那么美呢?我们来看看它的脚就知道了。
⒉
脚:
⑴指名读 3——5 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脚?
⑵学生汇报填表。
①汇报形状、颜色。
a、汇报;b、齐读比喻句,理解比喻句。
②汇报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a、汇报;b、读第 4 自然段,勾画动词。
③“这样”指的是怎样爬,请一边画图一边讲述: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先自练,后指名上黑板画讲。)
④看课件。
a、看课件。
b、“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可不可以改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过渡:爬山虎叶子美,脚也可爱,那么他们喜欢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㈢学习第一节
⒈齐读。
⒉看课件。你今后打算怎样对待这些可爱的植物们?。(说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能言行一致。)
四、归纳总结(三读课文,深化认识,领悟文章怎样表达爬山虎的脚)(2 分钟)
看板书,引导归纳:这篇课文爬山虎的
、
、
三个方面,主要写了叶子美、脚的特点。抓住了特点写得很具体。
过渡:想把课文中的美段背下来吗?
五、积累运用(5 分钟)
1、指导背诵 2——4 节:
①借助过渡句指导背诵第二节。
②借助重点词句背 3、4 节(自由背,同桌背。)
③汇报:看课件练习。
过渡:课文中的句子实在是太美了,找找你喜欢的吧。
2、指导写比喻句
①找出喜欢的句子,全班齐读。
②看课件,写比喻句。
a、(导: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此时你想到了什么,用上不同的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
(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
c、写。
六、拓展延伸(6 分钟)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①出示学校的一些树。
②梧桐树:从整棵树来看,它有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棵树最有特点的是什么部位?
③动笔写。(提示用上比喻等方法)
④汇报佳作。
七、布置作业
1、把 2——4 自然段背给爸爸、妈妈听。
2、把课文中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嫩叶美
叶子美
静态美
描写
比喻
拟人
动态美
脚奇
枝状
一脚一脚往上爬
作者邮箱:
t
篇三: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设计《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设计 1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11 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 10 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 2 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 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设计 2 2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 “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 ” 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⑴ 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⑶ 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⑴ 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⑵ 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问题:
① “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 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篇四: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山虎的脚》 教案 教学目标:1. 认识五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3. 了 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2.3.教学难点:
3.4.教学用具:
爬山虎实物, PPT 课件, 白纸铅笔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
谜语导入A:
上搭架, 下搭架, 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
上搭架, 下搭架, 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 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 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 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
1.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
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 检查:
在 PPT 中出示下列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朗读两遍, 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 每个自然段写了 爬山虎哪个方面? 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 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了 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 样子、 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
自主学习第一、 二自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学校操场、 家中庭院, 相机在 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
生性随和, 适应性强, 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 占地少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从“满是”, “一大片” 等词语中, 你体会到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很能爬)
在 PPT 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 屋顶、墙上的图片, 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问题:
(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
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 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 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理解“一顺儿朝下”, (指朝向同一个方向)
为什么美? (绿得新鲜, 铺得均匀, 不重叠, 不留空隙)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 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 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 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
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 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
导入上一节课, 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 很好的理解, 我们知道, 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 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 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
细读课文, 自主学习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 形状、 颜色的词语, 再认真地读一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
枝状的细丝, 像蜗牛的触角;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 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 并数了有六七根, 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
颜色:
嫩红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 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 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 动手画一画, 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 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 再读课文, 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 仔细观察, 看画对了没有。
3.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 作者运用到了 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 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 后来弯曲了”, 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 的因果关系, 由直到弯, 所以产生了 拉力, 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
)
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 我觉得是一个难点, 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 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 随着手指弯曲, 胳膊被带动着上升, 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 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 其次为学生播放 FLASH动画, 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 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 枯萎了 ; 触着墙的, 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要是……休想……” 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 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 引导发现, 总结写法 1、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
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
连续观察:
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 后来变弯了; 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 拓展文本, 课堂延伸
1、 仿照《爬山虎的脚》 作者的观察方法, 观察一种植物, 先从远处看, 再从近处看, 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 叶、花, 看看有什么特点, 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 形状、 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牢固 萎了 (与墙的关系)
篇五: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15 《爬山虎的脚》获奖教案【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6 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 6 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 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五、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6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篇六: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爬山虎的脚》 教案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 过程 :
一、谜语导入:
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从课文第 1 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第 2 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课件出示2)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 3、4、5 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 3、4、5 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 3 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课件出示 3),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 4)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课件出示 5)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 2 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课件出示 6)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
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课件出示 7)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叶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篇七: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设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第七册第六课《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示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情感互动,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猜出谜底后,看图教师设疑:丝瓜和葡萄这两种植物有什么共同之处?(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在看图,这是什么?(爬山虎)设疑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2 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读课题,你觉得文章重点写什么?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2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分别写了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1)根据课文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请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交流简笔画,在纠正中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是在长叶柄的反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爬山虎的脚,进而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出示课件,(链接,聚光灯)让学生到台前跟着课件以爬山虎的脚的身份自述。
(2)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请学生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分析能否将这几个动词交换位置?
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的。可见叶圣陶老爷爷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看课件。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在长一只新脚。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5 讲读第五自然段。
师:没触到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掉了下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可见墙对爬山虎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引导发现,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教的形状特点、怎样爬的以及爬山虎与墙的关系,这一切都离不开作者的认真观察,那么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推荐访问: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 爬山虎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