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9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3-05-05 11:55:05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9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9篇

篇一: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写法。

 3、通过语调的轻重急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难点:爬山虎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请看大屏幕——认识它们么? (课件伴随音乐播放爬山虎的图片)

  2、对了,这就是爬山虎。“虎”字是本课的生字,特别要注意第三笔是横钩。里面的七先写横,下面是个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竖空。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著名的作家叶圣陶,曾经专门为爬山虎的脚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请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4、叶圣陶爷爷是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们小朋友怎么学习语文提出了很多建议。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他说过的一句话与大家一起分享,齐读—— “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

 5、读了叶圣陶爷爷的这句话,你认为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6、对,叶圣陶爷爷在这句话中就是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板书“观察”)

 7、除了仔细观察,还要注意——生:毫不走样。

 8、对,写的时候要毫不走样(板书“毫不走样”)

 9、叶爷爷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毫不走样”把它写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爷爷的脚步走进《爬山虎的脚》。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 4 分多钟,通过欣赏图片导入,绿色的图片给人以清新的视野,让学生心情舒畅的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够有充足的精神进入课堂,而从叶圣陶的话入手将课题与本课的学习重点“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观察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我们同学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让老师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结果吧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课件出示:

 提示:(1)“空隙”两个字都是四声,多音字。

 (2)前鼻音词语“均匀”。

 (3)注意“茎”读音 jing ,“漾”读四声,“逐渐”读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接下来,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课件出示问题)

 生:三至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说得真清楚。那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和爬山虎的叶子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上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牢固

 休想

  漾起波纹

 师:是的。课文总共 5 个自然段,可是叶爷爷用了三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叶爷爷这样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 3,4,5 自然段,看看叶爷爷是怎么将爬山虎的脚写得“毫不走样”。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 5 分钟。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自主预习能力和自学生字的能力,这一环节旨在进行适当的检查与反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读法,反复读加强印象。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写作方式,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 精读赏析,细细品味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 生:主要观察了脚的样子。

 师:请你读出这个句子来。

 生读: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课件出示:

 师:对,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的样子像—— 生: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板书“形状”)

 师:“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它们哪里像?请同学们自由观察,可以小声地和同桌讨论。

 师:你来说哪里像?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个样子—— 生: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让我们再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除了写了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

 师:脚长在了——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生长位置。你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生长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位置和形状,这一段还写了什么? 生:嫩红的颜色。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的确写得“毫不走样”。他写清楚了脚的位置,在——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读: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是——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生: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这些特点,把爬山虎的脚写得“毫不走样”。(板书:抓住特点)

 他是怎么观察到这些特点的?再读一读第三段, 生:他是注意观察的。

 师:从哪个句子看出的? 生:“今年,我注意了”。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 8 分钟。这一环节重点抓住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关键词,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且学习作者专注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专注观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第四段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是怎么爬墙的呢?拿起笔,圈一圈爬墙的动词。

 (学生默读圈词)

 师:请你来说说? 课件出示:

 生:触、变、巴、拉、贴(课件标注)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五个动词构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看一下爬山虎是不是就像叶爷爷描写的这样爬的呢?(观看动画)

 师:你看,叶爷爷就是这样抓住这五个动词,将爬山虎怎样爬的过程描写地毫不走样。

 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我把“一脚一脚”改成“一步一步”,好不好? 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

 师:是啊,今天一脚,明天一脚,朝着目标不放弃,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终于爬到屋顶上去了。

 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

 师:请你来读。

 师:如果把“拉一把”再用力一点就更好了。(老师示范读)

 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狂风暴雨,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根绿绿的爬山虎,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坚韧,读出它旺盛的生命力。(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抓住了几个动词,把“爬”的动作写得非常细致。那他是怎么观察到的呢?在这一段中有一个词—— 生:仔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板书“仔细”)

 师:是的,难怪他能写得—— 生:毫不走样。

 师:同学们,作者不仅观察的专注、仔细,而且观察的很有耐心。你读出来了吗?

 生 1:我从第五自然段中“不几天”、“逐渐”读出来了 生 2:我从“后来”读出来了。

 师:对!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 生:很长。

 师:来,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注意重读加点字这几个词语。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 5 分钟。本环节通过圈动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动画的播放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爬山虎的脚爬行的过程,再一次感受叶圣陶先生描写地“毫不走样”,同时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的方法。朗读指导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爬山虎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

 欣赏叶子

 升华情感 师:触着墙的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坚韧不拔地往上爬,直到爬满一堵墙,爬满一座山,爬满一座房子,这个时候它却悄悄地躲起来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青翠的绿色,这就是爬山虎的(配乐播放图片)——生:叶子。

 师:课文第几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 生:第二自然段 师: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 1:绿的那么新鲜 生 2:叶尖一顺儿朝下 生 3:没有重叠起来的,铺得那么均匀 师:是啊,叶爷爷就是这样抓住特点,将爬山虎的叶子描写的这样美丽,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朗读)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用时 5 分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叶子的美丽。朗读课文让学生再一次抓住特点,感受叶圣陶先生描写得“毫不走样”,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配乐朗读升华学生感情。)

 五、激发兴趣

 拓展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还有它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叶圣陶爷爷专注、耐心、仔细的观察,毫不走样的描写,让我们对爬山虎的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我们同学也学习《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再把你的观察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希望你也可以做到“毫不走样”地描写。

 ( 设计意图:总结作者写作特点以及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非常清楚地呈现本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以及练习的描写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爬山虎的脚》学情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此时,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上个学期一个学期的磨练,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也想要学,但对课文中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还不能完全理解。同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爬山虎的脚

 叶子

 注意

 形状

 观察

 脚

 颜色

 仔细

 生长位置

 抓住特点

  怎么爬

  毫不走样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句子上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写法。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爬山虎的脚》 效果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一、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

 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质疑,读书有所疑才能有所思,继而才能有所得。质疑已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本课教学中就重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就提出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自学生字,自我提醒,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课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课后测评,习题巩固

  在评测练习的设计上,我将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涉及其中,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之后,紧接着做评测练习,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效果上来看,也确实达到了教师的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能够

 完成“基础知识”、“综...

篇二: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虎 教案

  教学程序

  一、

 联系旧知, 课前交流。

 1.

 (课件:

 清屏)

 同学们, 这学期我们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 是什么呀?(《爬山虎的脚》 )

 是谁写的呢? (叶圣陶)

 2. 我记得课后第一题还要求同学们背诵课文呢!

 谁来展示一下? 就来有滋有味的背背你喜欢的语句吧!

 (1 生到位)

 看来, 叶老家中的这一墙爬山虎已经深深地印在同学心中了 。

 3.

 同学们看(课件:

 爬山虎图片)

 这就是叶老家那满墙的爬山虎。

 你知道吗? 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也已经深深地印在大作家肖复兴心中了。

 他每每想起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总能带给他别样的感觉。

 (课件:

 清屏)

 4. 究竟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背后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

 课题)

 放开声音, 齐读课题。

 (课题读得不好:

 刚才我们不是亲自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了 吗? 师范读, 带感情读并突出绿绿。

 再读一遍。

 )

 二、 生字词学习。

 1. 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

 推荐、 黄昏、 燥热、 楷模)

 谁能领着大家读?第一行谁行? (一生领读第一行)

 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

 第二行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有读错的: 听我读, 你再来读, 同位读, 我们一起读。

 )

 2. (课件:

 “燥热” 变红)

 先来看看“燥热” 这个词。

 (师边板书“燥” 边问)

 它的部首是(“火” 字旁)

 , 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 哪些字与它相似啊? (躁、 澡)

 能组个词吗? 还有不同的吗? (说 2 个)

 (指着板书)

 这三个字同学们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别。

 (有组错词的:

 暴躁的“躁” 可不是“火” 字旁, 是“足” 字旁。

 这个字可能还没学过, 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会掌握的。

 )

 3.

 (课件:

 “黄昏” 变红)

 还有一个字不好写呢!

 “昏” 这个字啊, 笔画少但写好看不容易, 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竖空。

 (板书:

 在田字格中写昏)

 大点声说出它的笔顺。

 这笔斜钩写的舒展一些才好看。

 继续写。

 (课件:

 清屏)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 生字词都会读了 ,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26 页, 结合预习想一想, 课文主要讲了谁与谁之间的事? (肖、 叶)

 (“主要” 语气加重)

 (1 生)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 边读边想一想文中讲了 他们之间的哪几件事?

 2. (生交流)

 (说得好:

 1 人; 说的不好:

 2 人。

 谁能再简练的说一说? )

 其它同学同意吗? 好, 我把你说

  书)

 文中就是讲了 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和邀请他去

  自己家做客这两件事, 那我们就按照课文顺序先来看看第一件事。

 四、 深入品读, 领会表达

  (一)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促进朗读(3 节)

 1. 上初三那年, 作者写了 一篇作文获了奖,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篇作文竟是大作家叶圣陶修改的。

 当他接过这本修改好的作文时, 他一下子楞住了, 看到的是?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有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 (课件:

 第三段第二句)

 2. (课件:

 第三段第二句两句话对比)

 自己读读这两段文字, 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第一句是“愣住” )

 (课件:

 同上, “愣住” 变红)

 通过这个“愣” 字你能体会出什么? (2 人)

 (不到位:

 联系下文想一想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讶? )

 (到位:

 你多会读书啊, 抓住了下文的“密密麻麻” 就品出了 “愣” 字的意味, 看来,抓重点词语, 联系上下文, 还真是好的读书方法呢!

 )

 想象一下, 这“密

 密麻麻” 是怎样的?

 3. 情说)

 , 你想亲眼看看吗? 后资料带给我们展示的是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中的一部分, 此时此刻, 看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 你想说点什么? (叶老修改得很仔细、 很认真、 一丝不苟)

 4. 叶老修改的那么认真、 仔细, 让他都愣住了, 让我们体会着肖复兴的内心感受再来读一读。

 (课件:

 第三

 (读得不好:

 长句:

 这个句子很长, 不好读, 师范读, 可以这样读;

  “密密麻麻” 不好:

 想象着刚才看到的, 范读:

 密密麻麻、 到处是, 谁再来读? )

 (二)

 通过对比, 总结修改方法, 并指导写作。

 (4 节)

 1. 叶老那么认真修改了肖复兴的作文, 他回到家, 仔细的看了 好几遍, 其中有这样一处修改他记得十分清楚,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画出有关语句。

 2. (课件:

 出示两句话)

 你刚才画的就是这部分内容, 上面一句是肖复兴写的, 下面的是叶老给他修改后的。

 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 在你们的习作中也经常像作者这样表达。

 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这两句意思差不多啊?

  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

 你学会了 什么方法? (用词准确、 不罗嗦)

 才能使句子干干净净。

 3. 同学们, 仅对这一句话叶老先生就修改了两处(“一句话” 、 “两处” 要说得动情)

  , 而且如此细微的差别叶们也懂得了作家的作品这样写)

 (课件:

 清屏)

 4. 同学们, 像叶老这样一位大作家, 他每时每刻都在留心生活, 忙于创作,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的作文, 在肖复兴看来, 叶老可能怎样对待? (简单、 粗枝大意看看„„)(“普普通通” “想象” “可能” 加重语气)

 这是大家想象中的, 这是大家的推测。

 5.而实际呢, 对于这篇普通中学生的作文, 他是这样对待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叶老修改的全文吧!

 (课件:

  的修改符号, 这里是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这里是密密麻麻勾画的圈、 钩、 直线、 曲线。刚才我们只体味了一处修改就感受到叶老的细致严谨,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篇都是这些密密麻麻的修改, 这密密麻麻的背后蕴涵的是什么呢? 品出了 文字背后的意味, 你心中又会涌起怎样的滋味呢? (温暖、 感动)

 (平和:

 是啊!

 这么繁忙的大作家, 为一个普通中学生这样修改作文, 丝毫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和。

 )

 (课件:

 清屏)

 6. 他就是这样认真、 平和, 让肖复兴感到温暖、 如春风拂面,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吧。

 (课件:

 我虽然……)

 (读的不到位:

 谁还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叶老先生给你的温暖和感动? 深情地说。

 读得不好再范读, “如春风拂面” 。

 你再试试。

 让我们一起感受着来读。

 )

  除了 密密麻麻的勾画, 还有什么更树立了 作者写作的

 信心? (评语)

 我给大家配上音乐, 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吧!

 全班同学读蓝色字部分, 红色字部分谁想读? 文中, 那些密密麻麻的勾画让作者身受感动, 那则简短的评语更树立了作者写作的信心, 合作朗读。

 (课件:

 清屏)

 (三)

 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感悟理解, 领会表达 1. 这一年暑假, 令作者更感到意外的是, 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 居然邀请自己去做客(指板书)

 。

 那一墙的爬山虎映入他的眼帘,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默读 6-10 自然段(不默读:

 注意是默读)

 , 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

 还有补充吗? (找好孩子读, 读出美 1 人。

 )

 (读得不到位:

 范读“小精灵” 一句和“浓浓的湖水” 一句。

 )

 2. 来到叶老家, 除了那一墙的爬山虎给作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还有什么更令作者难忘?(他们的交谈)

 能读读有关句子吗? (课件:

 “亲切” 一句, 出图)

 3. (创设情景)

 现在我就是肖复兴, 同学们是叶老, 谁愿意跟我对话? (走到学生面前)

 叶老, 谢谢您给我修改作文(生回答)

 大家想想, 叶老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说? 看看大屏幕。

 谁再来试试?哦, 我听出来了, 叶老亲切的对我说。

 (课件:

 “亲切” 变红)

 谁还能亲切的说? (1人)

 除了亲切的表扬, 对于我这个热

  爱写作的中学生来说, 叶老先生, 你还想对我说点什么? (希望你更加努力、 多读书„„)

 谢谢你对我的期待。

 (课件:

 “期待” 变红)

 还有谁想对我说点什么?

 4. 肖复兴和叶老先生就是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了很多, 叶老是那样语重心长、 平易近人, 从中我们也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板书: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

 就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句话吧!

 (课件:

 “亲切” 一句)

 再想想我们刚才体会到的叶老对作者那亲切的表扬, 满怀的期待, 谁再试试?

 5. 同学们, 刚才我们感受了他们亲切交谈的情景,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对于爬山虎的描写(课件:

 出示第九自然段第三句)

 你们知道吗? 这篇文章是作者 29 年后的回忆, 是什么能让他深深地记住这一墙的爬山虎, 仅仅是因为爬山虎的美丽吗? 你想一想, 联系刚才我们的感受, 谈谈你更深的理解。

 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正是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纪念啊!

 让我们带着体会一起读吧!

 (课件:

 清屏)

 6. 这一切经历让作者庆幸不已, 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 与我亲切的谈话, 让我模模糊糊懂得了(指板书)

 一起说,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五、 升华主题, 呼应课题。

 1. (课件:

 起音乐)

 一年又一年, 那一墙的爬山虎绿了 又黄了, 萎了又绿了 , 但在作者肖复兴心中却永远是那样绿着(“绿” 字慢说)

 。

 (课件:

 最后一句, 音乐)

 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课件:

 清屏)

 2. (渲染, 音乐继续)

 当他伏案写作时他会这样想? (期望、 不辜负)

 在写作上他会想到什么注意什么? (用词准确、 句子干净、 不罗嗦„„)

 这就是大作家作品对他写作的影响(指板书)

 。

 3. 多年后, 也成为大作家的肖复兴别人向他请教时, 他会怎样做? (2

  人)

 这就是大作家人品对他人生的影以他那一丝不苟的文品和平易真诚的人品, 征服了世人, 也造就了他自己文学界、 教育界的辉煌。

 (课件:

 肖照片、 简介)

 29 年前, 肖复兴读着叶老修改的文章, 品位着叶老那谦和慈蔼的言谈, 在叶老的鼓励和帮助下, 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 也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

 (课件……)

 今天, 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小学生, 又在读着肖复兴的作品, 看着他把叶老那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向下流传。

 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之中又不知有多少热爱文学的人, 牢记着叶老的教诲、 沿着肖复兴的足迹, 走向成功。

 (课件:

 清屏)

 所以那片爬山虎总是在肖复兴心中那样绿着!

 相信不久的将来, 也会在我们的心中那样绿着。

 每当我们看到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我们总会想起叶老先生, 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肖复兴, 已出版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 报告文学集、 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 80 余部。

 近著有《音乐笔记》 《音乐的隔膜》 《聆听与吟唱》 《牧神午后》 《纸的生命》 《遥远的含蓄》 《感动于一个苹果》 等。

 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

 《音乐笔记》 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叶圣陶, 现代著名作家、 语文教育家、 编辑家、 出版家、 政治活动家, 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

 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 、 《小说月报》 、 《中学生》 、 《国文月刊》 、 《笔阵》 等。

 著有小说《隔膜》 、 《线下》 、 《倪焕之》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一)

 , 散文集《小记十篇》 、 《脚步集》 、 《西川集》 , 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 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ynb+XMAoc0ZNBpe2# OCrf3!QEsg4%RFth6&SGvj7* TIwk8) VJxla- WKznb+XMAoc1ZNBpe2#OCrf3 !QEsg4 %RFti6 &SGvj7*UIwk8) VJxla-WKznb +XMAo c1ZNBpe 2#ODrf3!QEsg 5%RFti6&SGvj 7*UIw k8) VJxm a-WKznb+YMA o c1ZNBqe2#ODr f3!QE sg5%RFt i6&SHvj7*UIw k9) VJxma-WLz nb+YMA oc1ZNB qe2#ODrf3$QEsg5%RFui6&SH vj7*UIwk9) VJ xma-WLznb+YMAod1ZNBqe2#P Drf3$Q Esg5%R Fui6&SHvj7(UIwk9) VJyma-W Lznb0YMAod1Z NBqe2#PDrf3$QEsh5%RFui6& THvj7(UIwl9) VJyma-WLznb0YMAod1ZNCqe2 #PDrf4 $QEsh5 %RFui6&THvj7(UIwl9) VJyma -XLznb0YMApd 1ZNCqe2#PDrf4$QEsh5%RGui 6&THvj8(UIwl 9) VKym a-XLznb0YMApd1ZNC qe2!PDr f4$QE th5%RGui6&THvj8(UIwl9) VK yma-XL znc0YM Apd1ZOCqe2! PDrf4$QEth5%R Gui6*TH vj8(U Ixl9) VKyma+X Lznc0YMApd1Z OCqe2!PDrg4$ QEth5%SGui6* T Hvk8(UIxl9) VKyma+X Lznc0 YMBpd1ZOCqe3 !PDrg4$QEth5 %SGui6* THvk8 (UIxl9) WKyma+XLzoc0YMBpd 1ZOCqe3! PDrg 4$QFth5%SGui7*THvk8(UJxl 9) WKym a+XLzo c0YMBpd1#OCqe3!PDsg4$QFt h5&SGu i7*THv k8(UJxl9) WKymb+XLzoc0YNB pd1#OCq e3!PD sg4$QFth5&SGui7*THwk8(UJ xl9-WK ymb+XL zoc0YNBpd1#OCqf3! PDsg4$R Fth5&SGuj7*T Hwk8(UJxl9-W Kymb+XLAoc0Y NBpd2#O Cqf3! PDsg4$RFth5& SGuj7*THwk8( VJxl9-WKynb+XLAoc0YNBpd 2#OCqf3! PEsg 4$RFth6&SGuj 7*TIwk8(VJxl 9-WKynb+XLAo c0ZNBpd 2#OCr f3!PEsg4%RFt h 6&SGuj7*TIw k8(VJxla-WKy nb+XMAoc0ZNB pd2#OCrf3!PE sg4%RFth 6&SG vj7*TIwk8) VJ x la-WKynb+XM Aoc0ZNBp e2#O Crf3! QEsg4%R Fti6&SGvj7*T Iwk8) VJx la-W Kznb+XMAoc1Z N Bpe2#ODrf3! QEsg4%R Fti6& PDrg4$QFth5% SGui7*THvk8( UIxl9) WKyma+ XLzoc0YMBpd1 # OCqe3!PDsg4 $QFth5% SGui7 *THvk8(UJxl9 )WKymb+XLzoc 0YNBpd1# OCqe 3!PDsg4$QFth 5&SGui7*THwk 8(UJxl9-WKym b+XLzoc0YNBp d1#OCqf3! PDs g4$RFth5&SGu i7*THwk8(UJx l9-WKymb+XLA oc0YNBpd 2#OC qf3!PDsg4$RF th 5&SG uj7*THwk8(VJxl9-W Kynb+XLAoc0Y NB pd2#OCqf3! PEsg4$RFth6& SGuj7*THwk8( VJ xl9-WKynb+ XLAoc0ZNB pd2 #OCrf3! PEsg4 $RFth6&SGuj7 *TIwk8(VJ xla -WKynb+XMAoc 0Z NBpd2#OCrf 3!PEsg4% RFth 6&SGvj7*TIwk 8)VJxla-WKyn b+XMAoc0ZNBp e2#OCrf3!QEs g4 %RFth6&SGv j7*TIwk8) VJx la-WKznb+XMAo c1ZNBpe 2#OCrf3! QEsg4%RFti6&SGvj 7*UIwk8) VJxm a-WKznb+XMAo c1ZNBpe2#ODr f3!QE sg5%RFt i6&SHvj7*UIw k8) VJxma-WKz nb+YMA oc1ZNB qe2#ODrf3!QEsg5%RFti6&SH vj7*UIwk9) VJ xma-WLznb+YMAoc1ZNBqe2#O Drf3$Q Esg5%R Fui6&SHvj7(UIwk9) VJxma-W Lznb+ YMAod1Z NBqe2#PDrf3$QEsg5%RFui6& SHvj7(UIwk9) VJyma-WLznb0YMAod1ZNBqe2 #PDrf3$QEsh5 %RF...

篇三: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教学设 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爬山虎的脚》——细观察 抓特点 知识点来源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所属章节:

 第三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PPT2016,AM万彩动画大师结合Camtasia 本微课以PPT2016结合AM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微课视频画面,采用Camtasia 9进行录制,录制成功后,再进行配音,配音采用手机录音,然后利用 Camtasia 9进行同步。视频生成的格式为MP4格式,适合在各平台或者网络上传播,可用于教学或者翻转课堂。

 设计思路 开篇提出“探寻爬山虎起名”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课文。分析叶子的美子和脚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才能抓住其特点,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每一处细节,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爬山虎”又名“常春藤”、“地锦”、“巴山虎”,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为什么被称为“虎”,想必是有一定理由的。“爬山虎”一听这名字就感觉很有意思,《爬山虎的脚》从哪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这么一种调皮可爱又富有意志力的植物的呢?让我们走进《爬山虎的脚》,并探寻“爬山虎”起名的奥秘。

 教学过程 【分析课文-发现叶子的美丽】

 不论是学校的“爬山虎”还是家里的“爬山虎”,作者对它们都是充满喜爱的。作者也把这种喜爱融入到“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中。

 正是因为这样的喜爱,才有了下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叶子的美。

  叶子静态上的外观美:

 颜色鲜嫩美丽:由“嫩红”变为“嫩绿”,“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令人舒服。

 排列均匀有序:叶尖朝下,没有重叠,但却不留空隙。

  叶子动态上的律动美:

 一阵风拂过,叶子“漾起波纹”。

 叶子的颜色嫩,排列匀称,而且微风吹来,绿波荡漾,人心

 舒畅。

 瞧,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呀,连叶子颜色的细微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正是作者这么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这令人心醉的美。

 教学过程 【分析课文-发现背后的特点】

 美丽让人心动,奥秘惹人探究。

 叶圣陶老爷爷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问号,“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面上来展现它的美呢?”。

 是呀,是“爬山虎的脚”,正是由于这不被人留意“脚”,“爬山虎”才能牢牢吸附在墙面上。

 这些脚总是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就连作者在之前都没有注意到它们的脚,只是看到了它美丽的叶子。正是由于叶子的“美”才让作者产生了探究美的好奇心,注意到了“爬山虎是有脚的”。我们也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特点吧。

 1、生长位置:脚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

 2、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触角。

 3、颜色:嫩红。

 4、爬墙方法:触着墙的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触着墙的细丝由直变弯,拉住嫩茎紧贴墙上;一脚一脚往上爬。

 5、生存原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相当牢固地巴在墙上;脚触不到墙就枯萎了,连痕迹也没有。

 叶圣陶老爷爷经过细心地观察、用上生动的描写,将爬山虎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过程 【回答开篇问题】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蛟龙的爪子”更是让人们形象地感知到了爬山虎那细小但却坚韧有力的触角。“触、巴、拉、贴”等动词更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攀爬”墙壁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不奇怪,为什么这种植物被称为“爬山虎”。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细致入微和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并且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绘。

 教学过程 【总结方法】

  你有收获了吗? 细心观察是基础,抓住特点是关键。

 这里有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三种简单方法,送给你。

 1、多层次进行观察,可以全方位把握事物的特点。

 2、多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3、多感官进行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可以由表及里了解事物的特点。

 比如本文观察爬山虎时就是由远及近观察的,由满墙的叶子到如蛟龙似的脚;从外形、颜色、功能等角度来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这些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让我们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每一处细节,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 9 —

篇四: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虎的脚四 年 级 上 册 ﹒ 人 教 版10第一课时

 课 前 导 入猜谜语名字叫虎不是虎,有脚但是不能走。小小爪子有力量,攀登高处本领强。( ( 打一植物)谜底:

 爬山虎

 爬山虎:虎 又称爬墙虎 、 捆石龙 、 枫藤 、小虫儿卧草等, , 葡萄科植物 。

 夏季开花, , 花小 ,呈黄绿色 , 浆果紫黑色 。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 。

 爬山虎生性随和 , 占地少 、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 是垂直绿化的优选植物 。爬山虎的根 、 茎可入药 , 有破瘀血 、 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

 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爬山虎可以沿着墙壁向上爬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 1894 — 1988 ),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走 进 作 者

 整 体 感 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为课文 划分 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作者通过自己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第二部分( 第2 2 自然段)第一部分( 第1 1 自然段)第三部分( 第3 3 ~5 5 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熟 读 词 语均 匀 叶 柄 蜗 牛弯 曲 蛟 龙 枯 萎jūn bǐng wōqū jiāo wěi

 我 会 写hǔ虎cāo操zhàn占nèn嫩shùn顺jūn均dié叠xì隙jīng茎bǐng柄wěi萎qiáo瞧gù固

 书 写 指 导hǔ虎第三笔是横钩,“七”“几”稍扁。

 nèn嫩“女”横画右端不出头;“束”窄长。

 shùn顺左部第一笔为竖撇;“页”末笔变点。

 dié叠三个“又”的捺都变为点;“冖”稍宽。

 xì隙左窄右宽。

 右边的第一笔是竖, 右部中间“日”稍扁。

 归 纳 总 结.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熟读“均匀 ” 、 “ 叶柄”等词语,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词语。

 爬山虎的脚四 年 级 上 册 ﹒ 人 教 版10第二课时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 1 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在哪里?课 文 详 解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 爬山虎。

 我家也有 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生长的位置: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②我家房顶上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 2 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嫩” 字体现了作者 观察的细致 。叶子的颜色是从 “嫩红” 变成 “嫩绿” 的,说明作者进行了 连续观察 。

 刚长出来的叶子 不几天长出的叶子

 对比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描写准确细致,写出了叶子鲜绿、整齐、均匀、繁密的特点。可见作者对其进行了非常 细致的观察 。

  一阵风拂过,一 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漾一个“ 漾 ”字,生动地再现了满墙的嫩叶随风起伏的情景,展现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勃勃生机。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 )长大了的叶子( )( )( )( )嫩红的嫩绿的 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绿得新鲜不留空隙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3 3 ~5 5 自然段)说说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注意“ 注意 ”暗示要看到爬山虎的脚并不容易,需要细致的观察。

 思考: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爬墙的过程。 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情形。

 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 很像 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 形状

 比喻, 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既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又突出了细丝嫩红、纤细、柔嫩的特点,描写具体鲜明。

 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运用“触、变、巴、拉、贴”这一系列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将第4 4 自然段中的“巴” 字换成“挨”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若换成“挨”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细丝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 细丝由直变弯,使嫩茎紧贴在墙上 → 一脚一脚向上爬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比喻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使句子生动形象。

  爬山虎的脚要是 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作者的观察方式 —— 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而且还在 不同的时间点 对事物进行了 连续观察 ,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处处留心皆学问”,唯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才能写出这种生动准确的句子。

 ♣ ♣ 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我们应该要向作者学习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 , 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 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主 旨 归 纳

 位置 样子怎么爬:变化伸 → 触 → 巴 → 拉 → 贴没触着墙的 萎了叶子:

 鲜绿 整齐 均匀 繁密脚触着墙的 牢固细致观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连续观察生长的具体位置喜爱之情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层 次 梳 理

 朗读指导:

 本文结构清晰,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并根据内容用舒缓平和的语调读出对爬山虎的喜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课后习题解答

 参考答案:

 从下面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①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 。②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③ 细丝原先是直的 , 现在弯曲了 ,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 使它紧贴在墙上 。④ 触着墙的 ,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参考答案:

 先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接着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最后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参考答案:

 ①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②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名师来讲解: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本栏目介绍了两种记录观察所得的形式:图文结合和做表格。图文结合即按日期用简要的文字描述观察内容,并配以图片,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形态。做表格即用表格分栏列出观察对象、时间、状态、颜色等,将每次观察到的情况依次填入对应的表格内。这两种形式都可以很好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灵活选择,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具体内容略,见教材第 38 页。资 料 袋

 爬山虎的脚 10 乛横钩不能写成横第1 1 课时 第2 2 课时

 激趣导入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猜猜下面是哪两种植物?葡萄丝瓜第1 1 课时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交流预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初读课文

 嫩茎 一顺儿 重叠 空隙 漾起波纹叶柄 触着墙 弯曲 蛟龙 萎了嫩茎 一 顺 儿 重 叠 空 隙 漾起波纹叶 柄 触着墙 弯 曲 蛟龙 萎 了nèn jīnɡ shùn dié xìbǐnɡ qū wěi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

 qū qǔ·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 这首乐曲( )多难弹啊!qūqǔ

 操 操 占 嫩 嫩 顺 顺 均隙 隙 茎 茎 柄 萎 萎 瞧 瞧 固叠请将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操 嫩 顺 均 隙 柄 瞧占 茎 萎固上中下结构:叠

 左窄右宽

 上扁下大

 nèn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xì要写得扁一点儿。“小”竖钩变成短竖。

 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第3 3 ~5 5 自然段。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读第2 2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品读课文

 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鲜艳光亮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一顺儿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诵读第2 2 自然段。抄写第2 2 自然段的第3 3 ~5 5 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

 默读第3 3 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第2 2 课时 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小结:

 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

 读第4 4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请读一读有关句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探索体验

 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能否去掉“变”“弯”?说明理由。不能。因为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行。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不行。“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自由读第5 5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领悟方法

 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

 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

 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

 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

 选择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谢形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等。关注细节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怎么爬?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触 变 巴 弯 拉 贴长期细致的观察萎了 牢固板书设计

篇五: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虎的脚(名师课堂实录)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猜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青瓜葡萄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猜谜语:种丝瓜和葡萄,都要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种丝瓜和葡萄,都要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茎和根可以入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茎和根可以入药。

 爬山虎 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它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爬山虎 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它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稻草人》 《旅行家》《 小 白 船 》 《 古 代 英 雄 的 石 像《稻草人》 《旅行家》《 小 白 船 》 《 古 代 英 雄 的 石 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玫 瑰和金鱼》 《快乐的人》 《 月亮 姑 娘的亲事》《 含 羞 草 》

 我会读 hǔ qīn 爬山 虎 侵 占 铺开 均匀 chó ng kòng jīng bǐng chù 重 叠 空 隙 花 茎 叶柄触柄触 角 h hén n 痕 迹 逐渐 休想 引人注意

 我会读 爬山虎 侵占 铺开 均匀 重叠 空隙 花茎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引人注意 漾起波纹

 铺 pū铺展 pù店铺空 kōng空气 kòng空隙重 chóng 重叠 zhòng重量多音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长位置 叶子 爬山虎的脚

 请同学们朗读3至5自然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爬山虎脚的样子 怎么爬的 与墙的关系

 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

 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以下特点的语句 。爬山虎脚的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脚的颜色:爬山虎脚的位置: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脚的颜色: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嫩红 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位置形状颜色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 īng)上。茎上长叶柄上。茎上长叶柄(bǐ 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和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触 角爬山虎的脚形状是怎么样的呢?从课文上找出来。爬山虎的脚形状是怎么样的呢?从课文上找出来。茎上长叶柄(bǐ 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 爬山虎的脚比作 蜗牛的触角 ,使句子 生动形象 。比喻修辞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读,用“ ”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词。读读,用“ ”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词。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向上爬的?细读课文把动作词语找出来。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向上爬的?细读课文把动作词语找出来。

 爬山虎的脚 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的脚 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触着

 触脚的变化

 感情朗读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巴 变成触贴拉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巴 变成触贴拉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蛟龙的爪子龙的爪子把 爬山虎的脚 比作 蛟龙的爪子,使句子生动形象。,使句子生动形象。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里“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才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往上爬。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里“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才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哪句话用词准确,并讲出理由。1.爬山虎就是这样☆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哪句话用词准确,并讲出理由。1.爬山虎就是这样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2.爬山虎就是这样地往上爬。2.爬山虎就是这样 一步一步 地往上爬。

 最后一段主要讲什么?爬山虎的脚要是 没触着墙,不几天就 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我也是生活的细心人没触墙 触着墙

 拓展练习: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

 自学指导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生长的位置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满是也有爬山虎很常见满是也有爬山虎很常见

 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什么?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什么?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自学指导自由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2、你从哪里体会到叶子的美,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自由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2、你从哪里体会到叶子的美,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叶子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嫩红嫩绿嫩红嫩绿颜色静态动态颜色静态动态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 漾起波纹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 漾起波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嫩红 嫩绿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漾起波纹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漾起波纹引起别人注目长大的叶子的特点: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

 刚长出来的叶子

 刚长出来的叶子

 刚出来的叶子

 刚长出来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爬山虎长在哪里?请画出句子,读读。爬山虎长在哪里?请画出句子,读读。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 绿 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 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朝下的叶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 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

 这段话描写的是爬山虎长大的叶子,讲了三个方面:(1)颜色,“绿得那么新鲜”。“新鲜”,一是颜色醒目;二是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颜色美。(2)排列,叶尖朝下,“一顺儿”指方向一致,铺得均匀。这是静态美。(3)动态。“一阵风”吹过,“漾起波纹”,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这是动态美。这段话描写的是爬山虎长大的叶子,讲了三个方面:(1)颜色,“绿得那么新鲜”。“新鲜”,一是颜色醒目;二是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颜色美。(2)排列,叶尖朝下,“一顺儿”指方向一致,铺得均匀。这是静态美。(3)动态。“一阵风”吹过,“漾起波纹”,是说一墙的叶子犹如绿色的水面,风儿吹过,便泛起层层涟漪。这是动态美。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看着( )。叶尖(),在墙上铺得( ),没有 (),也不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 ),非常好看。嫩红的嫩绿的引人注意引人注意那么新鲜 非常舒服一顺儿朝下那么均匀 重叠起来的一点儿空隙漾起波纹嫩红的嫩绿的引人注意引人注意那么新鲜 非常舒服一顺儿朝下那么均匀 重叠起来的一点儿空隙漾起波纹我会背: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认真!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认真!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2、准确、生动的语言。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2、准确、生动的语言。

 爬山虎用它一只只有力的脚不停地往高处攀登,虽然没有坚强的枝干,看似柔弱的身体里,显露着坚强的毅力和无限的生机,让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爬山虎用它一只只有力的脚不停地往高处攀登,虽然没有坚强的枝干,看似柔弱的身体里,显露着坚强的毅力和无限的生机,让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我们要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正因为有了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准确的描写我们才能领略到爬山虎的独特魅力。爬山虎之所以有虎劲,正是因为它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要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正因为有了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准确的描写我们才能领略到爬山虎的独特魅力。爬山虎之所以有虎劲,正是因为它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观察作业依照...

篇六: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

 年级 三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第 2

 课时 授课类型 讲授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基础上,掌握了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

 2、阅读能力较弱,应将阅读放在主要训练地位。

 3、三年级学生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课堂的掌控。与此同时思维活跃,对很多事物保持好奇心,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生动有趣的教授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选自北京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 11 课,这是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常识性的精读课文。

 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他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全文分为 5 个人段落,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及新词,认读 6 个字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和用词的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及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关系。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五、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设备为辅助的原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环节 1.复习字词 读字:墙

 占 嫩 舒 均匀 茎 紧 贴 痕 迹 逐 渐

 读词:嫩绿 舒服 均匀墙上 痕迹 紧贴 逐渐 爬山虎 2.回顾课程内容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按顺序说一说文中都描写了爬山虎哪些地方?(板书文章内容)

 3.读题目,提出疑问

 看到题目《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疑问? 4.看动画,初步了解爬山虎的脚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因为有脚才能在墙上向上生长,那么 爬 山 虎 的 脚 到 底 是 什1、学生按行每个人读一个词 学生可能在读错茎字

 2、学生自读课文,总结每段大意。

 学生总结不够简洁准确。

  3、学生提出疑问。

 可能问题:为什么有脚?脚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怎么爬的。。。。。

 4、学生观看动画,了解爬山虎的脚。

 学生模糊知道爬山1、对上节课的学习成果的复习回顾。2、对教学目标中第一个目标的巩固: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及新词。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初步形成对于爬山虎的具体概念和具体感知,帮助同学对之后学习的课文中相对抽象的描写语言进行理解。直观,形象,生动的动画画面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而先前的直观感受,更能促进后面的文字领悟,使教师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抽象的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爬山虎的小动画,我们来一起学一学。看了这个动画,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了么?

 作者在文中也给我们生动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虎的脚的样子和为什么能够爬墙。

 二、初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快速寻找描写爬山虎脚的段落 学生找到 3-5 自然段 响应大纲要求,培养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习默读、略读,初步把握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分析第三自然段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自读第 3 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所画句子,老师引导总结出作者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三方面进行了描写。

 3、观察图片,根据图片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请 2 位同学描述。

 4、全班朗读第 3-5 句,加深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的了解。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2、学生发言,阅读用横线画的句子,并总结特点。(学生总结不准确)3、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结合书上的描写口头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朗读,加深感受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合作学习探讨的能力。

 2.能够抓住事物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完成教学目标 4 和教学重点 4.培养学生的口头组织表达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想象思维空间,《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分析第四1、出示自学提示:自读段落,用曲线画出描写爬山虎1、学生自学,完成填空2、观看动画,感受爬山1.通过视频动画和肢体动作帮助学生更 好的理解抽象文字。

 三 、精 读课文 自然段 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并完成填空。

 2.出示填空,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3.观看小动画,直观感受爬山虎的生长动作。

 4.老师带领学生以肢体动作模仿爬行动作,再有 2 明同学分别模仿。

 虎的爬行方式。

 3、学生跟着老师肢体模仿,感受爬山虎的爬行方式。

 4、学生想象自己走路的方式和爬山虎走路的方式,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爬山虎的爬行 特点。

 4.完成教学难点。

 分析第五自然段 教师要求学生自读,引领学生找到爬山虎的脚和墙之间的变化。

 学生抓住关键词,发现变化。

 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总结事物特点的能力。

 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性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1、点播作者用词准确性。,老师改句子。

  提出疑问可以用一步一步往上爬代替一脚一脚往上爬么?

  师通过人类和爬山虎行走方式的不同,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具体的描写爬山虎?

 学生了解到要细致入微的去观察周边事物,并且描写的时候用词要准确。

 1、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2、培养学生想象力。

 分析第二自然段 1、教师要求学生自读,总结叶子特点 2、出示图片 3、提出疑问 为什么作者主要是描写爬山虎的脚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1、学生自读,总结叶子的特点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感受美。

 3.发散思维。

 (可能回答:因为有叶子供给营养,爬山虎的脚才能长得这么好)

 1.发散学生思维,感受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完成选做题。

 四、总结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收获。

 提问:通过此次学习,学习到什么?对爬山虎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发散思维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喜爱爬山虎,很美,很有趣。。。。。)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1.通过背诵积累好词好句。

 2.鼓励学生自己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将课堂学到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以作文的形式,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常识性的精读课文。重难点是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体会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及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关系。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和《语文教学刚要》的要求,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课件为辅助的教学原则。

 爬山虎虽然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但是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很少会去仔细观察,对爬山虎并不是和了解。并且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差,课堂的掌控尤为重要,而且三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直观的影响而非抽象的语言,所以我选择了用小动画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学生对于了解爬山虎脚的兴趣。并在讲授课文中穿插观看图片和肢体动作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去理解文中的抽象语言。并且学生对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会非常的踊跃发言。

 根据大纲中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我加强了默读和自读的练习,并且加入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坚持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寻找关键词句,总结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作者的用词准确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篇七: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本年段基于标准的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会认 200 个字,会写 200个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 371 个词语。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通过朗读把感悟表达出来。继续练习默读,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200 字。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6.诵读优秀诗文,能背诵教材规定的优秀古诗词,及课外积累的精彩句段最少 20 篇(段)。

 7.学习略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与同学交流课外收集到的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5 万字。

 8.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大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或其他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要点;继续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9.在阅读中能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倒叙、插叙等),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表达的顺序,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以小见大、叙议结合,修辞方法,对比、映衬、暗示等写法,以及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等),并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10.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同时结合语文学习,使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所想所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爬山虎图片,爬山虎生长视频,蛟龙爪子的图片,关于

  爬山虎的课外资料,PPT 课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与使用: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依然是按专题进行编写的,《爬山虎的脚》是第二组观察与发现中选自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的脚和叶子的外形特点以及它是如何用“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使用教材的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读画思议”,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词典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本单元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继续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准“均、匀、茎”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正确书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并能各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目标)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4、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目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能留心周围实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对话的形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法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 生 行 为(活动)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均、匀、茎”,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这 11 个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提示:a、注意这些字的笔顺和结构:虎、逐、叠、茎 b、读准多音字。重(chóng)叠;触着(zháo)墙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触角

 蛟龙

 均匀

 漾起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教师制作爬山虎的脚的多媒体的课件。

 3、读读课文,思考:

 (1)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4)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 ①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②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5)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爬山虎,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教学图片:一幢老房子,外面的墙壁上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

 师: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它是那样生机盎然,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先生走进爬山虎。

 板书课题,揭题:6 爬山虎的脚 二、设问导读 了解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一 ①认识 5 个生字:茎、柄、蛟、均、匀;

  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正确书写 11 个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

 ③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

 学习目标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学习目标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一:

 ①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②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自学要求二:

 ①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②与同学讨论: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自学要求三:

 ①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1、叶子的特点是什么? 2、叶子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就像是有人故意摆好的?猜猜,那是谁呢? 3、把叶子写得富有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了美,作者到底是怎么观察叶子的呢? 三、实施导学检测 四、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2、仿写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主题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二、设问导读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出示自学要求 1、 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 3、4、5 自然段, 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全班交流 三、总结全文,学表达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四、实施导学检测 五、拓展练习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象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 完成达标检测一

 自主合作探究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结合课件、实物,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勾画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4、探究 4: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 、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部分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完成达标检测二

 作业设计

 1 学生充当小老师,回家以后教家长写课上学过的生字词,同时向家长复述文章大意。

 2 观察黄豆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3 课下通过阅读,搜集一些其他作者描写跟观察与发现相关的文章,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针对本文内容和特点,我决定采用图文式的板书。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第二课时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一 1、比一比,再组词。

 虎(

 )

 逐(

 )

 勾(

  )

 铺(

 )

 虑(

  )

 豚(

  )

 匀(

  )

 哺(

 )

 2、读懂课文后再填空。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_________,______墙。细丝原先是_____,现在______,把爬山虎的嫩茎_______,使它______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达标检测二 1、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上,在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____________,像蜗牛的___________。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_________,它先是______色的,后来又变成______色的,仔细一看,它又像________。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_______墙,不几天就________,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也正因为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叶子才能_________________。细丝就是爬山虎的_____,这是作者把细丝比作________,文中还把细丝比作_______和________。原来作者不仅从形状和颜色上来观察爬山的脚,还用上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得很逼真!

篇八: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四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第三单元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选择的课文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篇课文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七言绝句。《暮江吟》这首诗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轻松闲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题西林壁》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雪梅》这首诗通过对雪、梅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借梅和雪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旨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爱护眼睛的知识,培养保护视力的意识。

 “习作”的主题是“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学会写观察日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积累观察事物的方法。“词句段运用”设置了两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词语搭配,体会句子准确生动的表达。“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天气的谚语,旨在让学生积累谚语,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写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教学中应各有侧重。《古诗三首》应创设古诗教学的氛围,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古诗创设的意境,体悟古诗蕴含的哲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会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事物。《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 课时 《爬山虎的脚》2 课时 《蟋蟀的住宅》2 课时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 1 课时

 语文园地 1 课时 第 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9 9 《 古诗三首 》

 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2. 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3. 学习目标确定 1. 认识“暮、瑟”等 7 个生字,读准“降”的读音,会写“暮、吟”等 13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能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4.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三首古诗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习重点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6.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 1.组织学生交流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总结学生的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热情。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并结合预习明确是哪三首古诗。

 学生活动 1 (1.自由选择学过的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3.齐读古诗题目:《暮江吟》《题西林壁》 《雪梅》。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环节二:二、自主学习,读通古诗 教师活动 2 1.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圈画生字,并识记生字。

 (3)组织学生小组内相互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4)引导学生熟读古诗。2.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商议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3)组长利用字卡逐一检测三首古诗中生字的认读情况。

  (4)小组任选方式,反复练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得准确、流畅。

 2.汇报交流:

 (1)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2)针对识记不准的生字商讨识记方法。

 (3)组织学生重点识记多音字“降”。

  3.组织学生齐声诵读三首古诗。

 (1)利用字卡,准确认读:暮、吟、题、侧、峰、庐、缘、阁、费、须、逊、输、瑟、骚。

  (2)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利用工具书查找“降”的不同读音,并根据读音做扩词训练。

 3.准确而流畅地诵读三首古诗。

 活动意图说明 1.学生在自主学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相互交流,达到学习成果分享,相互带动的效果。

 2.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瑟”“骚”“逊”,“逊”不要读成“孙”。

 3.为了巩固多音字,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由不同读音的“降”组成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运用。

 环节三:

 三、小组合作,了解诗意 教的活动 3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借助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努力说出三首古诗的大致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出整首诗的大致意思,相互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根据集体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

 学生活动 3 1.组长组织小组自学活动,先选择一首诗,再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到注释中查找答案,最后将整首诗的大意说清楚。

  2.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活动意图说明 1.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说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过于提高要求。

 环节四: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教的活动 4 1.组织学生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找出容易写错的部分,并进行细致观察。

 2.根据学生的发言,确定最难写的字,并板书范写。

 3.组织学生自由书写生字,并进行巡视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并集体进行评议交流。。

 学生活动 4 1.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仔细看一看哪些笔画或部首容易写错,圈出来,再书空。

 2.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既要看清楚笔画,又要听清楚老师的讲解。

 3.自由练写,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4.观察书写作品,说一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要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汉字的书写难点。

 7.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吟.诵(yín

 rén )

  瑟.瑟 (sè

 bì)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似(

  )

  暮(

  )

 拎(

  )

  拟(

  )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第 第 2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9 9 《 古诗三首 》

 课型 新授课 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5.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6. 学习重点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6.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 诵读引入,巩固生字 教师活动 1 1.组织学生诵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针对诵读情况进行订正。

  2.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生字认读情况,并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情况。

 3.讲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走进古诗,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学生活动 1 1.正确、流利地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准确认读:

 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输、瑟、骚、逊。并口头组词。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在组词语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多扩词,提高词语的积累量,同时可以结合喜欢的词语练习造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环节二:

 二、朗读诗文,理解感悟 教师活动 2 1. 组织学生学习《暮江吟》。

 (1)播放《暮江吟》音频文件,引导学生倾听,想象其中的意境。

  (2)组织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利用课件呈现《暮江吟》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

  (4)组织学生讨论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原因。

 (5)利用课件呈现“夜晚月光下的江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感受。

  (6)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学生活动 2 1.学习《暮江吟》。

  (1)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 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由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 (3)细致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4)讨论并交流: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看图,交流: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多么可爱!

 (6)在音乐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画面。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诗

  2.组织学生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

 (2)利用课件出示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前两句诗,结合刚才的图片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道理。(5)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后两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组织学生学习《雪梅》。(1)组织学生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诗人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2)组织学生针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质疑。

  (3)组织学生汇报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4)组织学生汇报后两句的意思。

  (5)组织学生讨论: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梅花和白雪相互不服输的语气和诗人为难的语气。

 (7)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2)交流并绘画:

 横: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

  (3)交流: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4)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来交流。

  (5)讨论后归纳: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

篇九: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VUWENJIAOCAIFENXIVUJIAOXUEJIANYI以文为例 , 以学为本,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評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爬山虎的脚 》 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 :

 山东省东营市东凯小学

 李玉玺□评析 :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黄朝霞【 教学目标 】1 .

 借助文本学习作者仔细观

 察的方法 。2 .

 品读语句 , 体会作者准确生

 动的表达 。3.

 学习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尝试迁移运用方法改写一段话 。【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

 尝试表达 , 学习仔

 细观察的方法 。师 :

 ( 出示图片 )

 这是老师家乡

 黄河流入大海交汇处的情景 , 请大

 家仔细观察 , 看看能否用准确的语

 言表达你看到了什么 。生 :

 我看到了一半水是黄色 ,

 一半水是蓝色 。生 :

 我看到了水中间有一道分

 界线 。师 :

 大家仔细观察了图片 , 并

 且说出了观察结果 , 非常好。

 下面

 大家继续观察这张葡萄卷须的图

 片 ( 课件出示图片 )

 , 然后把你看到

 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 注意先仔细看

 图 , 然后再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生观察图片后书写观察所得 。

 师 :

 你们的写字习惯真好 , 写

 一段话第一行都要空两格 。

 大部分

 同学写完了 , 没有写完的也不要

 紧 , 我们先听听这些同学观察后是

 怎样描写的吧 。

 谁来说一说 ?生 I :

 我看到了

 一根绿色的卷

 须 。生 2 :

 我看到卷须是绿色的 , 还

 看到卷须上面细下面粗 。生 3 :

 我看到的卷须像剪刀手 。师 :

 这个学生不但写了看到

 的 , 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

 但是我

 们如果把这些文字给一位从来没

 见过葡萄卷须的人看 , 他只能得到

 一个信息 , 那就是卷须是绿的 。

 要

 想让别人全面了解 , 还需要细致观

 察 。细致观察不仅仅是仔细看 , 还

 得有方法 ,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观察

 的方法 。一 、 借助文本 , 学习作者细致

 观察的方法师 :

 ( 教师板书课题 , 学生在练

 习纸上书写课题 )

 今天我们要学的

 这篇课文是 《 爬山虎的脚 》 , 我们一

 起把课题写下来 , “ 爬 ” 这个字特别

 容易写错 , 容易把爪写成瓜 , 只要

 大家记住 “ 爬 ” 是用爪子 , 抓住形旁

 表意这一特点就不会写错了 。师 :

 老师查过资料 , 爬山虎的

 脚其实就是它向上攀爬的细丝 , 课

 文为什么不直接叫爬山虎的细丝 ,

 而叫爬山虎的脚呢 ?生 :

 作者这是用了比喻 , 把它

 的细丝比作它的脚 , 感觉生动形

 象 。师 :

 那么 , 这样来说 , 刚才我们

 写葡萄的卷须也可以改为 … …生 I :

 葡萄的脚 。生 2 :

 葡萄的胡须 。师 :

 这样一改 , 写出来的东西

 就立刻有了文学的味道 。

 下面请大

 家默读课文 , 看看课文哪一段写了

 爬山虎的脚 ?( 生默读课文 )生 :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爬

 山虎的脚 。师 :

 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 我

 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

 大家认真听 , 看看你能否发现作者

 观察的秘密 。指名学生读文 。师 :

 请大家自己默读思考 , 看

 看能否发现作者观察爬山虎脚的

 秘密 , 请把你的发现写在相应的句

 子旁边 。生批注读文第三自然段 。生 :

 我知道作者观察了爬山虎

 脚的位置 。

 “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020 年

 9

 月Zb 由东敖盘 ( 小学 )。

 。. .。

 。

 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YUWENJIAOCAIFENXIYUJIAOXUEJIAIMYI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 ,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

 的触角 。

 ” 老师 , 我还知道了爬山虎

 脚的样子 , 像蜗牛的触角 。师 :

 你是一个爱读书 、 爱思考

 的孩子 , 能从这句话中知道作者观

 察爬山虎脚的位置与形状 。

 ( 板书 :

 位置 、 形状 )

 哪位同学还有发现 ?生 :

 老师 , 我发现作者还观察

 了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

 课文

 中写了

 :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 也是

 嫩红的 。师 :

 你也读懂了作者 。

 ( 板书 :

 颜色 )

 接下来 , 老师说作者的观察 ,

 你们来读出课文的句子 !

 爬山虎脚

 的位置 、 形状… … ( 生读文 )

 爬山虎

 脚的颜色 … … ( 生读文 )师 :

 学完了这一段 , 你从课文

 中学到了仔细观察的方法了吗 ? 如

 果再让你仔细观察葡萄的卷须 , 你

 打算怎样观察呢 ?生 :

 可以观察葡萄卷须生长的

 位置 、 形状和颜色 。师 :

 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

 物体 , 才叫仔细观察 。

 有的时候我

 们观察一个事物还需要用手摸一

 摸 , 用鼻子闻一闻 , 用耳朵听一听 。

 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 这些都是仔细

 观察的方法 。二 、 细品文本 , 学习作者准确

 形象表达的方法师 :

 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三段 ,

 作者的观察和描写堪称经典 , 是我

 们需要积累的地方 , 请你试着利用

 老师的提示 , 把这一段背一背 。生试着填空背诵 :

 爬山虎的脚( 教师在黑板上画爬山虎的茎以及

 叶子 , 并提示叶柄是什么 , 又请两

 位同学到黑板绘画 , 其他同学在练

 习纸上绘画 )生*在茎的另一面 , 两个叶柄

 的中间画了枝状的脚 。师:请你说说你是根据课文中

 的哪一句话画的爬山虎的脚 ?生 I :

 我是根据 “ 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 ” 这句话画的 。师 :

 看看这位同学画的爬山虎

 的脚有没有问题 , 需要用课文的哪

 一句话或者是哪一个词语提示他 ?生 :

 长叶柄的反面 。( 生 I 修改自己的图画 。

 )师 :( 生 2 :

 在茎与叶柄之间画

 了独立的五六根细丝 )

 请问你是根

 据课文的哪句话来画的 ?生 2 :

 课文中说六七根细丝 , 我

 就画了六七根细丝 , 像蜗牛的触

 角 , 我就在每根细丝的头上画了

 一

 个小点 O师: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画的爬

 山虎的脚有没有问题 , 你应该用课

 文中的哪句话来提示他 ?生 :

 位置画的不准确 , 应该是 :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 。师 :

 你也来读读这句话 , 把自

 己的作品修改一下吧 。

 ( 生 2 修改自

 己的绘画 )师 :

 课文中有几个词表达特别

 准确 , 你只要抓住这几个词 , 爬山

 虎的脚就能准确画出来 。

 你觉得要

 抓住哪几个词 ? 从书上圏出来 。生 :

 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 , 枝状

 想有准确的表达 , 还要用准确的词

 语 。生 :

 我们需要向作者学习用词

 的准确 。师 :

 既然大家都读懂了 , 就根

 据课文内容来改正自己的绘画吧 。学生根据课文相关语句 , 修改

 自己的绘画 。师 :

 这次你是否能够熟练地背

 诵这一段文字了 。

 背过了 , 一会儿

 改写葡萄的卷须时 , 也可以模仿着

 使用 。( 生已经达到熟练背诵的效

 果 )师 :

 请大家读读以下两个句

 子 :句子一 :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 这些

 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句子二 :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 :

 我觉得没有 “ 这些细丝很

 像蜗牛的触角 ” 这句话 , 完全不影

 响准确表达爬山虎的脚 , 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 :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更生

 动了 。师 :

 你再读读看仅仅是用比喻

 让句子更生动吗 ?生 :

 好像把细丝说得更加具体

 形象了 。师 :

 你体会得太好了 , 这样一

 说更加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脚的样

 子 。

 这种具体形象的描写也是准确

 表达的一种方法 。

 这也是叶圣陶老

 先生语言的一种风格 。

 你看他在另长在 ( )

 。

 茎上 ( )

 的地方,的六七根细丝 。外的文章中也善于运用这样的手(

 )

 伸出 (

 )

 的六七根细丝 ,

 这些细丝很像 (

 )

 。

 细丝跟新叶

 子一样 , 也是 (

 )

 的 。

 这就是爬

 山虎的脚 。师 :

 既然我们学习了这一段 ,

 那就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 ?师 :

 恰恰就是这些关键的词语

 决定了是否能够准确画出爬山虎

 的脚 , 这就是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

 的效果 。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或

 启发吗 ?生 :

 仅仅有观察是不行的 , 要

 法 。出示补充句子让学生自读体

 会 :句子一 :

 这样 , 藤蔓很容易爬

 到了墙头 ; 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

 着 , 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 , 但末2020

 年

 9

 月•菽睛 ( 小学 )。

 。. .。

 。

 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VUWENJIAOCAIFENXIVUJIAOXUEJIANYI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 , 向上

 伸 , 与别组的嫩条纠缠 , 待不胜重

 量时重演那老把戏 。句子二 :

 每年冬天 , 赤裸的枝

 干上生出无数小粒 。

 这些小粒渐渐

 长大 , 最后像牛的奶头 。生读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

 达手法 。三 、 以文为例 , 学习作者连续

 观察 、 生动表达的方法师 :

 要想做到仔细观察 , 只有

 细致观察还不够 , 请大家看课文第

 四自然段 。

 读读这一段 , 看看哪些

 词语体现了准确表达 , 请你圈出

 来 O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 标画

 用词准确的地方 。生 :

 触着墙和变成小圆片 。师 :

 谁还有补充 ?生 :

 巴住墙和紧贴 。师 :

 为什么是巴住墙 , 而不是

 抓住墙呢 ?生 :

 墙是平面 , 脚变圆片 , 巴才

 准确 , 抓是伸进里面 。师 :

 的确是这样 , 这就是作者

 观察得细致 、 表达得准确 。

 我们一

 起来读读课文 , 体会一下吧 。生齐读课文 。师 :

 ( 课件中动词标红 )

 课文中

 用了这些动词在表达方面有什么

 好处呢? 不用它行不行 ?生 :

 没有动词 , 感觉爬山虎在

 那里是不动的 。

 加上这些动词 , 似

 乎我们闭上眼睛都能感觉到爬山

 虎的脚在紧紧地巴住墙 , 一脚一脚

 地贴在墙上往上爬 。师 :

 你真是咱们班的小学霸 ,

 说得真好 , 有了这样的词语就把几

 个静态的事物写活了 , 这叫生动表

 达 。

 ( 板书 :

 生动表达 )师 :

 大家能否用上老师给你的

 这些短语 , 用自己的话说明爬山虎

 是怎样爬的 ?生 :

 ( 与同桌两两练习后汇报 )

 一开始 .... 不久 … … 又过了

 一段时间 … …师 :

 通过大家描述爬山虎往上

 爬的过程 , 在观察方面你有什么启

 发 ?生 :

 这不是作者一次观察的结

 果 。生 :

 作者一定是不断地观察 ,

 今天看到变圆片 , 另外一天看到

 ( 细丝 )

 变弯曲 , 再一天看到它紧贴

 到了墙上 。师 :

 这样不间断地观察 , 就叫

 连续观察 , 只有连续观察才能看到

 事物的变化 , 真正做到仔细观察 。

 ( 板书 :

 连续观察 )师 :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

 上做不到连续观察葡萄卷须的变

 化 , 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视频来观

 察 , 请大家认真看 , 看一看能否看

 出卷须的变化 。生观看葡萄卷须变化的视频 。四 、 迁移运用 , 立足实践学方

 法 、 练表达师 :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 《 爬山

 虎的脚 》 , 了解了仔细观察的方法 ,

 体会了作者准确 、 形象 、 生动的表

 达 , 下面请你试着借助所学到的知

 识 , 把葡萄的卷须改写一下 。( 学生改写自己的观察习作 )师 :

 如果你写完了 , 先请你根

 据这张评价表给自己打上星 , 然后

 再请同桌给你评价 。

 ( 完成的同学

 根据评价表进行交流 , 没完成的同

 学继续写 )评价内容 星级 自评 互评观察

 角度位置★形状★颜色★其他★准确生

 动表达用词准确★用句形象★师 :

 下面我们欣赏几位同学的

 作晶吧 。生 :

 葡萄的卷须长在茎上 , 弯

 弯曲曲地好像一个钓鱼的鱼钩 。

 它

 触着物体的时候 , 就会慢慢地卷在

 那个东西上 。师 :

 我们看看这位同学的可以

 得到几颗星 ? 理由是什么 ?生 :

 三颗吧 , 他写出了位置是

 在茎上 , 形状像鱼钩 , 卷在物体上 ,

 用词准确 。师 :

 你要看看哪个方面没得到

 星星 , 说明哪个地方写得还不够

 好 , 课下就要改写这些地方 。

 我们

 再听听另外一位同学的 。生 :

 葡萄的卷须是绿色的 , 长

 在叶柄的反面 。

 卷须开始是一根 ,

 后来分成一个叉 。

 它要是有可以贴

 近的事物 , 如木棍 、 铁棍时 , 就会缠

 绕上去 , 围绕着那个物体卷 , 像一

 个螺丝钉一样 。

 没有水分时 , 它也

 能保持绿色 。

 这就是葡萄的卷须 。师 :

 请一位同学给这位同学做

 出评价 。生 :

 可以得五颗星 , 他写清楚

 了颜色 、 位置和形状 , 并且用了像

 螺丝钉一样的比喻 , 写得准确 、 形

 象 。师 :

 我也觉得这位同学写得特

 别棒 , 我还想再送他一颗星 , 因为 他最后用了

 “ 这就是葡萄的卷须 ”

 这样一句话 , 这是迁移了课文中

 “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这样一句话 。

 学以致用 , 我再送你一颗星 , 六星

 级小练笔 。师 :

 同学们 , 因时间关系 , 我们

 不能欣赏更多同学的作品 , 下节课

 我们一起看看哪一方面没有得到

 星星 , 说明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好 , 争取做到仔细观察 、 生动表达 !

 下课 !评析 :“ 以学为中心 ” 的课堂教学改

 革是当下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

 课

 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 教师的 “ 教 ”Q

 Q

 2020

 年

 9

 月救喈 ( 小学 )。

 。. .。

 。

 语文教法与学法YUWENJIAOFAVUXUEFA应该为学生的 “ 学 ” 服务 , 教是为了帮助学 。

 下面我就从

 “ 学 ” 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看法 。一 、

 “ 学为中心的课堂 ” 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学生学的

 层面 , 而不是定位在教师教的层面教学时 , 李老师没有就课文教课文 , 没有就落实语文

 要素而进行标签化的教学 , 而是另辟蹊径做到 “ 巧解文本

 妙设计 ” 。

 李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葡萄的卷须 , 并写下观察

 所得 。

 但从学生的表述来看 , 无论是观察角度 , 还是用词

 叙述 , 都不尽人意 , 这叫知学情 , 找起点 。

 课前教师所发现

 的这些问题恰恰是本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

 这是基于学

 生真实的学习需要而生成的教学目标 , 体现了以学为中

 心的课堂理念 。

 纵观本节课的始末 , 李老师始终围绕着

 “ 如何让学生学习仔细观察准确表达 ” 这一目标来展开学

 习和语言实践 。

 我认为 , 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 这样的课

 堂是扎实的 。二 、

 课堂中的学生表现是检验 “ 学为中心课堂 ” 效果

 的晴雨表评判一堂课是否以学为中心 , 重点应看学生在课堂

 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落实情况 。

 李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教

 语文要素 , 而是在步骤清晰 、 环环推进中引导学生进行言

 语实践 。

 首...

推荐访问: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爬山虎 教案 优秀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