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9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1《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特点,把握本文观点。 2.速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特点,把握本文观点。2.速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不忘国耻,增强爱国责任感。
二、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特点,把握本文观点,培养爱国责任感。
2.速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评论的内容,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批注法 合作探究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围绕“新闻阅读”编排了 5 篇课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通过学习,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
2 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解析 人文主题:树立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意识。
语文要素:掌握新闻评论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理解其作用及价值。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历史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 1982 年、1986 年及 2001 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说明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课件展示问题】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叙述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罪行史实。
【课件播放】2002 年丹·史度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
教师语言:这部纪录片以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了日军当年在南京的暴行。通过大量图片及文字史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 1937 年年底日
3 军占领南京后,德国商人拉贝及美国女教士沃特林等十几位欧美人士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 20 多万名当地市民免遭屠杀的事迹。更可以看到那些无法争议的血淋淋的事实。
不忘国耻。2014 年 2 月 27 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要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大家翻开课本,阅读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通过音视频资料,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 教师语言:与第一至第四课的几篇新闻相比较,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结构特点和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第一至第五课,体会不同。
教师提示:新闻、消息等都有着清晰的倒金字塔结构,目的大多属于陈述事实。消息、通讯等在此基础上有描绘性语言,突出重点。本文则更多是表明观点和态度,没有倒金字塔结构。
明确:(课件展示)
新闻报道传播实时消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消息。
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消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明确文章体裁特点 教师语言:是的,和之前的几篇新闻题材不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
4 【课件展示】新闻评论是 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与其他评论一样, 新闻评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 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通过对本单元几篇文章的比较,快速把握本文题材特点,为深入阅读做准备。
梳理内容、明晰观点、体会评议特点 教师语言:请大家根据新闻评论的特点,快速阅读文章,提取主要信息 。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圈画重要信息,回答问题。
1. 日军罪行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史实,我国举行国
5 家公祭,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 快速阅读第 2、3 自然段,分析这两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 2 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 3 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
第 2、3 段日本右翼分子和世界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为本文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结合第 4 段内容,说说人们对日本顽固右翼分子的态度。
明确: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引发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其持强烈批判,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4. 南京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这种变迁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这种变迁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方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真诚态度和悠久历史,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5. 依据新闻评论的题材特点,解析题目含义,并小结本文内容。
6 明确:题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的“为”字已经清晰地表达了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歪曲历史的行为和言论,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持的观点。
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稳重,议论精当,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论据及论述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明晰作者态度、观点,体会新闻评议的结构特点。
延伸拓展,思考讨论 教师语言: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也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分析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下面,请大家阅读文章,完成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文章,讨论并回答问题。
篇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第5课 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钟 声1新课导入
1. 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 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重点)3.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点)学习目标
1937 年12 月13 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 万人以上。2014 年2 月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 年12 月13 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背景材料
重点字注音公 祭 (jì )
宝 鼎 (dǐ nɡ )
国 殇 (shā nɡ )杀 戮 (lù )
悼 念(dà o)
惨遭绝人 寰 (huá n)篡 改(cuà n)
抵 赖 (là i)
妄 图(wà nɡ )警 惕 (tì )
呓 语(yì )
振聋发 聩 (kuì )遁 形(dù n)
矢 志(shǐ )
捍 卫(hà n)誓 言(shì )
彰 显(zhā nɡ )
磅礴 (pá nɡ bó )
重点词语解释【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振聋发聩】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 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第一部分(第 1 段)点明主要事件,交代事件背景。第二部分(第 2~4 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第三部分(第 5 、 6 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走进课文
1. 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2. 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有什么作用?南京大屠杀发生 80 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列举众多事例,证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都尊重历史、缅怀历史。
3. 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无耻行径,与第2 2 段形成鲜明对比,言辞犀利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4. 试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本句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强调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尽显大国风范。
1. 运用对比。文章第2 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 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写作特色
2. 列举大量事实。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主旨归纳
【解析】B.“ “ 惨绝人寰 ” 形容 悲惨 到了 极点, 在这里 大词小用。
。
【解析】B. 引号 改为 书名号。
清明泪洒“哭墙”下
①4 4 月 月 5 5 日,清明。南京,阳光遮不住哀思。
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即“哭墙”下,泪水浸润菊花,每一片花瓣都记住 7 1937 年末的那段历史。这一天,夏淑琴、常志强、杨翠英、刘贵祥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幸存者及后代近 0 100 人,互相搀扶着或坐着轮椅,来到哭墙前祭拜亲人。
③7 87 岁的幸存者杨翠英来了。7 1937 年,她的爷爷、父亲、舅舅、小弟弟都被日军杀害。“尸体啊,扔进了河里,河水血红血红的。那年我 3 13 岁。”她戴着助听器,记者要大声说话,她的右耳才能依稀听见。而她的左耳,4 74 年前就与世界的任何声响无缘。“耳朵,被日本人炸聋了!”她顺着墙,找到爷爷杨世培和其他三位已故亲人的名字后停下脚步,跪下、献花、供糕、点烛,口中喃喃“我翠英来看你们了”!一时间,老泪纵横。
④8 78 岁的程福保和 7 77 岁的杨永才,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在灰色“哭墙”上摩挲,分别寻到父亲程长河、父亲杨守林熟悉又冰冷的名字,在墙缝里颤悠悠地用胶带粘上黄菊花。4 84 岁的向远松指着“麻脸哥”名字,说哥哥一脸麻子,当时不愿意躲,被日本兵杀害时才 6 26 岁。登记时用“麻脸哥”而不是哥哥的真名“向远高”,是因为“看见名字,就好像看见哥哥本人一样”。常志强的父亲、母亲、姐姐的名字都刻在墙上。伍正禧的祖父、表叔、二哥和表哥的名字也都在。“一到清明,胸口就疼”。3 83 岁的常志强捂着胸口说。
。
⑤“我代表子孙来看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志清在名单墙前祭奠母亲。
1937年佘志清才 6 6 岁,听说日军从中华门进城了,便和姑姑、姐姐一起随着混乱的人群跑到了位于西康路 3 33 号的美国大使馆,这才得以幸存,而母亲被日军杀害。从 2004年开始,佘志清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义工,为的就是将这段历史告诉年轻人,同时也是一种祭奠遇难亲人的方式。
的 ⑥南京大屠杀遇难的 30 万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坟墓,只有一个名字,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近几年,纪念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遇难同胞名单,建造名单墙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也供遇难者亲人凭吊。82 岁幸存者夏淑琴说:“1995 年名单墙建好后,我每年都来。”当时这墙上才刻有3000 个名字。今年这个清明节当天,名单墙延长工程刚刚竣工,如今刻上达 墙的遇难者名字已达 10311 个。
篇三: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行公祭, ,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5 5 篇《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一)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
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理解其价值。
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 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2014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勿忘国耻!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了解史实 同学们: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交流之后,展示当时被“空袭”的图片, 目标导学二:梳理内容,明确观点。
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视频 (内容见本课文件夹)
1.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目的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 2、3 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 2 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
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 3 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3.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明确: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4.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5.讨论交流: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明确: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年 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目标导学三:精读细研,探究写法 1.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
作用: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 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现力。
2.第 1 段“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3.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丑态百出”“妄图”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 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严重不满。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时何等珍贵。
“何等”的意思是“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突出“珍贵”。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宣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三、课堂小结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四、课后练习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可取之处 课堂上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学生先自主概括,再小组合作,老师及时指导点拨的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时可以把朗读课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传达出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二)
教材解析 本文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情感强烈,语言精准确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会读、会写、理解意思并能运用下列词语:初衷、杀戮、兹改﹑抵赖、妄图、辱没、呓语、遁形、铭记、彰显、惨绝人裹、振聋发聩。
3.学习新闻特点,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历史以及当前日本右翼的丑恶行径﹐铭记历史。
2.学习新闻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勇敢面对过去,走向未来。课时安排 1 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钟声的相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课件展示南京国家公祭日图片,引入今天与国家公祭日有关的一篇新闻稿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牢固筑基 1.了解作者。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 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2.识记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初衷.(zhō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g)
辱.没(rǔ)
呓.语(y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 ì)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遁形:隐藏形体。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融入感情。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老师进行点评。(自由朗读和学生代表朗读)。这篇文章通过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三、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1.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第 1 段):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第二部分(第 2——4 段):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第三部分(第 5——6 段):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2.第一部分讲解
(1)开篇引用铭文,结合文题和课文内容试述其作用。
答: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内容上:国行公祭的意义、原因。
(2)叙述南京大屠杀时为什么详实叙述时间、地点、人数。试简述你的理由。
答:详实的叙述给人真实的感觉,用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不容置疑。呼唤人们爱好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3.第二部分讲解
(1)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答:正面列举正义之士用各种形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的人们。
(2)列举这些事实时,能不能将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地亚哥、加利福利亚顺序颠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从提案动议到实际的行动,从宣讲到写进教科书让人们永久记住那段历史。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3)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对比,揭示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4)为什么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会阻碍和平的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越顽固,就越引起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高度的注意。
4.第三部分讲解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答: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耻辱,更应从中得到警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应刻苦学习,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四、重点研读,拓展延伸
1. 文章题目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但是文章内容却没有写公祭的场面,而是写正义之士如何祭奠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如何美化侵略,最后坚定表明国家立场,这样写是否合理? 答:国行公祭这已经是第四次,所以场面无须花很多笔墨介绍,公祭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勿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因此,作者写正义之士的立场、观点做法,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言和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突出文章“为佑世界和平”的主旨。
2.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第二段用大量篇幅叙述哪些爱好和平、珍爱和平人士的正义之举。
内容上有媒体的表述,有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不同方式,有加拿大、美国,也有日本正义之士,有当今的的动议也有历史的记忆,全方位、多角度表述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第三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既有他们对历史教科书的篡改,又有他们对历史的抵赖。通过对比,彰显了正义,让罪恶灵魂无处遁形。主旨十分鲜明。
(2)引用大量史料。
本文紧紧围绕主旨,大量引用史料,佐证事实的正确性。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如“1937 年 12 月 18 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加利福尼亚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这些史料充分表达文章主旨。
旗帜鲜明地批驳了日本右翼分子的错误言行。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第一部分(1):国行公祭,勿忘历史。
第二部分(2——4):
历史不能忘却,不容篡改
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历史
世界和中国政府给日本右翼分子予以回击
第三部分(5.6)南京从“恐怖之城”转变为“和平之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文观点明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教学中的任务之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新闻评论不是最主要的,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较大的收获。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新闻评...
篇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培养阅读新闻评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段落作用,理清思路。
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生活,热爱和平。
重点 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难点 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时评的结构和特点。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1.南京大屠杀相关文字、图片、视频。
2.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图片、视频。
1 课时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 年 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是珍视和平,更是不忘屈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个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参与“钟声“署名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的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7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本篇新闻,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俗称“时评”,属于论说文范畴。新闻评论以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指出了国行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悼念死难者,捍卫世界和平;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速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
国行
公祭,
为佑
世界
和平
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目的
具体
评论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势力
表达
愿望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铭记
历史
捍卫
和平
1.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铭文韵律整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第②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选择了世界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
3.第③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历史真相和良知的无耻行为作用是什么? ①暴露了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侵略战争罪行的百般抵赖,妄图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②表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依然顽固,为下文写“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人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警惕”作铺垫;③表明了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必要性。
4.“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大规模篡改”“阻止”等词语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的嚣张和虚伪,其行为令人警惕。
5.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正义力量”与“日本右翼分子”两者对比,突出显示出正义力量的强大,“梦中呓语”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日本右翼的虚妄与丑陋,充满讽刺意味。
7.第⑤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8.第⑥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第⑥段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9.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时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10.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全文,你有怎样的阅读体会?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 30 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写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又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抹杀历史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作者在这篇时评中大量运用事实材料,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引用原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之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首段→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的目的主体→具体评论 ①正义之士不忘历史②日本右翼否认历史③高度警惕倒行逆施最后两段表达愿望 → ①中华民族热爱和平②捍卫和平信念坚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是一篇新闻评论,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评论,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其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南京大屠杀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背景的介绍必不可少。这篇新闻评论层次清晰,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着重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探讨文章的写法。学过之后,同学们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文章特点有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对新闻评论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新闻的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独特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五: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设计( 20xx —x 20xx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
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 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和平人士表示赞赏,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恶行径进行谴责。呼吁人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文中爱憎分明的语言,让学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并能激发学生捍卫世界和平的意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937 年,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长达 40 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 万同胞惨遭杀戮。
忘记那段历史,就是忘记属于这个民族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忘记了我们努力奋斗的初衷,就是迷失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4 年 2 月 27 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悼念当年的遇难同胞,体现了对这段历史史实的尊重,能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了解认识历史、传承历史,充分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二、资料助读 1.国家公祭日来源,1937 年的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 40 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 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 1994 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 12 月 13 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 年 2 月 27 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 年 12 月 13 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三、感知、研习课文 1.生字注音 国殇(shānɡ)
惨绝人寰(huán)
篡改(cuàn)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 2.生词注释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2)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的顽固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后明确:
(1)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会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2)①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②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③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 2017 年 9 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签阅
九年制学校文科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 2019 —0 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
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 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和平人士表示赞赏,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恶行径进行谴责。呼吁人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文中爱憎分明的语言,让学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并能激发学生捍卫世界和平的意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复习什么是新闻评论。
二、课文研讨 重点研读 学生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1) 阅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阅读课文第二段,说说文中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加利福尼亚州街头、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列举这些事例,有利地阐述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
(3)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 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4)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不渴望复仇,却永远不能遗忘过去,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在我们心中竖起一面历史的回音壁,构筑民族的记忆,捍卫和平,不让历史再重蹈覆辙。身为学生的我们,要立志成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 计
课后反思 签阅
篇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六三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目录
一 、 情境 导入 二 、 自主预习 , 成果展示
三 、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四 、 品味语言 , 体会情感 五 、 精读课文 , 体会写法 六 、 总结归纳 , 明确体裁
1. 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
3.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学习目标
情
境
导
入
了解背景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 ,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 “集体屠杀” 。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杀人比赛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 9 月3 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国家公祭日
2014 年 12 月 13 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国家公祭日
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本文是作者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
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自主预习
成果展示
重点字注音
公 祭 (jì )
宝 宝 鼎 (dǐ nɡ)
)
国 国 殇 (shā nɡ)
)
杀 戮 (lù )
悼 悼 念(dà o)
惨遭绝人 寰 (huá n)
篡 改(cuà n)
抵 抵 赖 (là i)
妄 妄 图(wàn nɡ)
)
警 惕 (tì )
呓 呓 语(yì )
振聋发 聩 (kuì )
遁 形(dù n)
矢 矢 志(shǐ)
)
捍 捍 卫(hà n)
誓 言(shì )
彰 彰 显(zhā nɡ)
)
磅礴 (pán nɡb bó )
自主预习 , 成果展示
重点词语解释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 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自主预习 , 成果展示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分为四部分 国行公祭的必要性
列举事例 论证论点 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 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4段): 第四部分(第5-6段):
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 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作者是如何论证了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1.加拿大通过动议;
2.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活动;
3.纪念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4.日本高中和大学老师建议将 “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 (1 )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2 )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 (3 )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 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 顽固。在连锁酒店 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感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词语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这句话的现代汉语什么意思?)
(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感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句子
简明扼要,铿锵有力。摆事实,讲道理,字斟句酌,具有不可反驳的力量。
感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语言特点 富含情感,态度鲜明。本文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中饱含作者热烈的爱国情感。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气势。
精读课文
体会写法
实 列举大量事实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运用对比
明确体裁
总结归纳
新闻 评论 特点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 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总结归纳,明确体裁
总结归纳,明确体裁 新闻报道 传播事实信息 ,新闻评论 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报道 以叙述为主 ,新闻评论 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钟声” 是 “ 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它是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 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总结归纳,明确体裁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总结归纳,明确体裁
篇七: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1 页 共 6 页 5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材分析】
本文揭露了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篇文章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文多用引用的手法来表达主题。
第一部分(1):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5~6):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理解文章观点,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3.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答导入,预习热身
1.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 12 月 13 日是什么日子吗? 预设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师:没错,2014 年 2 月 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现在已连续六年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国家公祭活动。那么,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第 2 页 共 6 页 师:没错,历史应该被永远铭记,和平值得所有人去守护和珍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板书: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问答引入话题,为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做好准备。介绍新闻评论的体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评论,为评析课文、抓住重点提供一定的抓手,同时激起学生阅读新闻评论的兴趣。设计字词积累,是为夯实双基服务的。整体感知课文,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2.介绍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 师: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 课件出示:
预设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
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3.字词识记与积累 4.整体阅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二、新闻播报,体会情感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让学生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学生轮流试读,教师指导或纠正)
提示:第 1 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第 2 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第 3 段应充满愤慨。第 4、5 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可适当在多媒体上插播新闻播音)
【设计意图】模仿播音员播报,更能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意愿和挖掘其朗读潜力,以
第 3 页 共 6 页 多媒体范读,教师点拨的形式,进行综合引导,为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挖掘文章内涵打下基础。
三、课文研讨,重点研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1.读课文第 1 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预设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阅读课文第 2 段,说说文中列举许多国际范围内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坚守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有什么作用。
预设
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使得文章对人类良知的阐说与对世界和平的呼吁更加水到渠成。
3.第 3 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预设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4.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 预设
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5.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解读的关键点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这些问题或体现段落的内涵,或揣摩文章的选材意图,或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或剖析文章的中心意旨。题目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文章点评,有话要说
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先烈血洒的
第 4 页 共 6 页 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手中强起来、飞起来!结合文章的内容,你想对昔日的入侵者日本或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说点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记下令你心潮澎湃的这一刻吧!
学生自由作答。(该题不设具体答案,意在用习作的形式让学生抒发心中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立足文章,引领学生适度拓展,并融入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写出感受心得。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活动形式,又加强了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及思维水平,可以产生较为实际的训练效果。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对于这一课的设计,导入上,力求做到情景创设契合文本的意旨,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预习不脱离双基,尽量为学生走进文本构建桥梁。结合文体特点,来一场新闻播报会,令学生在尝试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语意、揣测情感、把握导向。问题设计不太深,但是包含了信息择选、归纳概括、比较赏析、思维迁移等方面,它们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具体抓手和阶梯。最后的读写结合环节,从课文出发,鼓励学生写忧患,写热爱,写激愤,写情怀,不一而足,把习作演练变成学生调理思绪、组织语言、调动积累、抒发情感的操练,也给课堂画上一个具有拓展意义的句号。
素养提升
从六个维度阅读新闻评论
一般来说,新闻评论具有六个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所以阅读新闻评论,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就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
新闻评论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代表媒体的态度,同时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新闻评论可以表达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当然,优秀的新闻评论往往能做到立场鲜明而论述客观,达到情
第 5 页 共 6 页 感、理性、意义的和谐统一。
新闻评论的就事论理侧重于“以事实为本,用事实说话”,事实是基础,是阐发观点的依托。道理或类比,或演绎,或归纳,但是都应符合基本的规律,不能突破认知常理,不能牵强或让人费解。阅读新闻评论,首先理清评论的事实,然后弄清作者对事实的推演思路,最后再弄清楚产生的结论,这样就可以较为完整地把握新闻评论的轮廓了。
新闻性强,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新闻评论要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述事理,一旦错过时机,即使写得很好,也会丧失意义。鉴于新闻评论的这个特点,我们读新闻评论,也应有一定的敏锐性,解读它的现实意义,让新闻评论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或思想观念服务。
有的放矢,是说新闻评论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一方面是指评论要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排疑解难,明辨是非,特别是对于错误的做法、观点给予明确的批评;另一方面是指评论要切中读者的内心,及时引导舆论。读新闻评论,要看清文章针对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现象,评论基于什么而发,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解读新闻评论的又一侧面。
新闻评论讲究科学合理,主要是指评论要有充分的事实、理论依据,观点要经得住考验,论述过程要合乎逻辑与常识,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科学合理还表现在新闻评论要采用理性的表述方式,不能过度放任感情的宣泄,即使是抨击、批判,也要讲道理,避免情绪化。阅读新闻评论,要鉴赏它的合理性,好的评论,应是有温度的,但不是感情泛滥的。
新闻评论还有便于传播的特点。具体而言,它一要精辟简短,二要通俗生动。篇幅短是为了避免读者产生阅读厌烦或疲劳;语言通俗生动则是为了照顾新闻受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才能方便理解,使人读之有味。所以,阅读新闻评论,也有必要揣摩它的语言,把握其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等特点,进而咀嚼品味评论的深层内涵。
资料链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① ,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第 6 页 共 6 页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②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③ ,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注释】①洎(jì)及近代:到了近代。洎,到。②金戈鼍(tuó)鼓:金属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③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
解疑“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的署名。2008 年 11 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专栏。这一署名的评论文章,以阐论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篇八: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导入新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学习目标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写作背景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 (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 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资料链接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资料链接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资料链接
【国殇(shānɡ)】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篡(cuàn)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呓(yì)语】梦话。【振聋发聩(kuì)】比喻唤屋糊涂麻本的人。聩,聋。【遁(din)形】隐藏形体。自主学习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整体感知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研读课文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研读课文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武功秘笈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研读课文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武功秘笈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研读课文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研读课文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研读课文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研读课文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 ,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 。最后。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武功秘笈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以,新闻评论以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新闻评论则旨在 。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合作探究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品析语言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品析语言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砥砺前行12.13
篇九: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南京大屠杀 80 周年祭》 同学们,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二、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2017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 1931 至 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 12 月 5 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 6 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 6 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 30 万。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 28 案,屠杀人数有 19 万;零散屠杀有 858 案,死亡人数有 15 万,总计死亡人数达 30 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 年 1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 年 10 月 9 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3.“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4.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段):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 2—4 段)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 5、6 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四、研读课文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第一段“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学法指导】插叙 1.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 2017 年 10 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论证方法 1.什么是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考查形式
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答题技巧
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
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 年 11 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 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五、合作探究 1.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学法指导】论证过程 1.考查形式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2.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六、品析语言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何等”,
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七、课堂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 2017 年 12 月 13 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 30 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