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8篇

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8篇

发布时间:2023-03-18 09:00:07

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8篇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5000字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今年,要更加奋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8篇

篇一: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5000 字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今年,要更加奋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今天熊猫办公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不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农牧区工作取得新成就,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牧区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开创了全省农牧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过去的五年,是青海农牧业发展最好,农牧区发展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牧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牧区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农牧区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强化乡村有效治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为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有新提高,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新进展;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和农牧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党的农牧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进展,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牧民就业相对稳定,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乡风文明达到全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牧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牧业农牧区发展短板;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提升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坚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尊重规律,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优势产区产地市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农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推进特色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循环农牧业、创意农牧业、会展农牧业、定制农牧业、农事体验等农牧业新业态。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产业和品牌联盟,重点培育牦牛、枸杞、冷水鱼、藜麦、富硒富锗农产品产业联盟。加快完善农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监

 管体制,严格市场执法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

  (二)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围绕“四个百亿元”产业,突出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特色果蔬、枸杞、沙棘、藜麦、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高、示范带动力强、功能定位清晰、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到 2020 年,全省创建 40 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 60 个特色精品产业园。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抓好玉树国家级牦牛特优区建设,实施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积极引导,在农村双创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三)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水平。完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评价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继续以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平台,以草畜平衡为切入点,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大力推广天峻梅陇、泽库拉格日模式,引导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产业联盟,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等新业态,把试验区打造提升为全国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坚持不懈抓好农区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种草养畜、草畜联动,扩大粮改饲,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

  (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着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到 2020 年,示范社达到 500 个,规范社达到5000 个。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扶持发展联合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政策。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牧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定试点。

  (五)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发展数字农牧业,实施智慧农牧业林业水利工程,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涉农各部门数据资源,发展智慧农牧业。实施“互联网+”农牧业行动,启动应用“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支持农牧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畜产品流通网络,开展电商进农牧区综合示范,规范建设电商平台,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和节点建设。整县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建设一批益农信息社。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

  (一)创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林地、草原、水域等用途管控,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保护,坚决制止开山毁林等行为,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完善生态保

 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探索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核算研究和科学检测、效益评估体系建设。将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有机结合,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二)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着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结合,有机统一乡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引导农牧民发展林果药、林草牧、林田花等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启动绿色农牧业发展计划,开展美丽(生态)农牧场建设。带动农牧民发展农林牧家乐、民宿、康养、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业态。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突出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为种而养、循环发展,启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持续推进农牧业投入品减量,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补贴政策。深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扩大轮作休耕规模,完善和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三)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构建大绿化格局,整体推进国土绿化提速增效。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防沙治沙、湟水规模化林场等专项工程。落实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2020 年,每年完成 400 万亩国土绿化任务。创新生态惠民的有效方式,完善林业公益管护员政策,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广大群众实现增收的路子。继续实施村庄绿化行动。

  (四)全力实施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继续加强“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稳步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启动三江源三期调研,加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强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作。

  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已建的美丽乡村,已建的美丽乡村要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提高建设标准,每年新建 300 个高原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保护传统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留乡村风貌。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工匠,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持续开展村庄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活动。开展农房风貌改造、道路及雨污管网、公共服务中心及新民居、水体山体景观打造,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提升村庄品位和档次。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由分散建设向区域连片整体推进转变。提升已建特色小镇的品质,继续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每年新建 16 个特色小镇。

  (二)着力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深入推进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实施 500 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农牧

 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资源,强化举措,稳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农牧区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县乡集中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开展“改厕、改水、改圈、改灶、改路,拆除废弃危旧房屋、破墙烂院”等行动。推进东部农业区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实施农牧区“厕所革命”攻坚行动计划,开展农牧区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逐步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

  (三)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补缺、提质、一体”的要求,增加农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镇生活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大电网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在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供电质量。推进农牧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做好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规划。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加快农牧区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实...

篇二: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报告范文 3 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

 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 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

 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

 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

 +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 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系统性工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2019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在中国农业大学统筹下,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于 2018 年成功动员并组织了首次乡村振兴系列研究活动——“百名师生乡村振兴系列调研”。这是一次发扬农大人“以大地为书,以阡陌为笔”的传统,勇于探索真知和集体担当的行动,更是一次具有前瞻意义和战略价值的尝试。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成果,《中国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18—2019)》呈现了丰富的调研材料和深刻的学术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学界同仁、社会各界、“三农”一线人员等提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手资料、学理思考和行动建议。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

  关于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 年 5 月 28 日在启东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为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2019 年工作要点,4—5 月份,我们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组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组织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座谈,并赴浙江吴兴、海宁、慈溪等地学习考察了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

 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 2018 年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等管理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78.6 万亩,把杂、乱、差的田块建设成“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的标准农田,解决了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现代农业提供全程化、系列化和机械化服务打下了基础。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21 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50 家,南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64 家。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成 1 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 480 个骨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

 目,全市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11 项,新品种 26 个。2018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6.7%,列南通各县市第一。

  (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稻米、高效蔬菜园艺、生态林果花卉、水产健康养殖、农业休闲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增至 8 万多亩;高效蔬菜播种面积达 70多万亩;葡萄、水梨、石榴、枇杷等果树种植渐成规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市等称号。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南通第一,通过省级验收。充分放大农地股份合作等试点效应,出台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支持 10 个村试点发展新型合作农场,推进村级集体规模经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完成交易额超 1 亿元。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试点,出台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严格督查考核,累计土地流转 14.8 万亩,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 26 个。

  (五)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动乡村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规模化方向转变,着力打造 2 个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六大种养园区”,2 个休闲农

 业园区,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乡村产业。充分激发沿海开发重点镇、区镇合一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加快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已先后组织实施了规划完善、产业转型、民生示范、制度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多项农村改革探索成功起步。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没有培大扶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模式相对简单。如我市稻麦种植面积在 30 万亩以上,其中稻田综合种养、优质食味稻米面积分别为 0.2 万亩、8 万亩左右,其余均为普通稻麦品种,精力投入大,产量和价格普遍较低。加上近几年极端天气及病虫害影响、人工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流转费用相对较高,导致稻麦种养大户种植利润持续下滑。二是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如我市“四青作物”一直深受喜爱,产品

 销往上海、浙...

篇三: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对策建议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厅2018 年 5 月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农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坚持走产业振兴、质量兴农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川”字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我省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四川农业主要产业现状近年来,四川通过实施三轮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2017 年,农业增加值 4282.8 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总产全国第七,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兔、蜜蜂生产和肉牛存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化,粮食总产量达到 3498.4 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 6579.1 万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西部第一,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较快发展,菜果茶优质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 5142 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全国的 1/5,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新亮点。

 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2136.36 万亩、流转率 36.7%,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0%以上,化肥、农药

 3使用量分别连续 2 年和 3 年负增长,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4.8%,比全国主要牧区高 30.2 个百分点。

 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 96%,创建了 19 个部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育成了大恒肉鸡配套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8%,机械化水平达到 57%。(一)粮油产业稳步提升。全省粮食实现连续十一年稳定增长,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十六年创历史新高,油菜籽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2017 年,全省粮食、油菜播种面积分别为 9662.1 万亩、1591.7 万亩,粮食、油菜籽总产分别为 3498.4 万吨、252.2 万吨。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3000 万亩左右,总产 1500万吨左右,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1840 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 61.4%,其中二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770 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 25.8%。四川是全国油料生产、消费大省和全国油菜种业第一大省,2017 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首次超越小麦,成为小春生产第一大作物。省政府把油菜纳入了“四区四基地”建设总体布局,油菜产业已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维系田园生态、融合一三产业、激发油脂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融合发展转变。(二 )

 水果产业优势突出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向东部过渡地带,生态气候类型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有着“园林之母”的美誉。2017 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 1000 万亩、产量 850.5 万吨,分别居全国 7 位、8 位,总产值达 533

 4亿元。形成了龙门山脉 60 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川西盆地 100 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川中 100 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红心猕猴桃、晚熟柑桔、柠檬、血橙、石榴等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同时,我省是全国农家乐发源地,各重点产区每年都会利用开花、采果时节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既进行了宣传提升了知名度,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子,一三联动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三 )

 蔬菜产业不断壮大 。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盆周 200 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区,川南 300 万亩早春蔬菜带,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南菜北运”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 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面积 2058.6 万亩,产量 4365.7万吨,产值 1585.6 亿元,分别居全国 6 位、5 位。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川西片区,生产的莴笋、萝卜、结球甘蓝、花椰菜、芹菜、芥菜、大白菜等产品,成本低、品质优,具有天然生态之美誉,销往“三北”地区极具竞争力。我省主要有吉香居、李记泡菜、丹丹豆瓣等 100 余家大型蔬菜加工企业,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为 40%。泡菜加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泡菜产量、产值分别达到 370 万吨、308 亿元,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一泡菜产业大省。(四)茶产业持续推进。四川有坡度 6°~25°的宜茶坡耕地 3000 多万亩,全省茶园面积 494.6 万亩、茶叶产量 26.5万吨,毛茶产值 190 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 4 位,形

 5成了川西南盆周 300 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 200 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使我省茶区开园时间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早 20 天~30 天,可以实现错峰销售。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 70 多个, 11 个茶叶重点县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区。全省茶叶“一主三辅” (名优绿茶为主,茉莉花茶、川红功夫茶为辅)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夏秋茶原料利用率逐年提高,名优茶产量 16.24 万吨,大宗茶产量 11.8 万吨。在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上,“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宜宾早茶”被授予“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五 )

 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四川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质地貌,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拥有中药资源 5000 余种,其中植物药资源 4600 多种(占我国中药资源种类的近50%),中药蕴藏量、常用重点中药材品种数量、道地药材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2017 年,全省特色中药材优势区面积 180 万亩,产量 46 万吨,产值 100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 5 位、6 位。形成了南江金银花、中江丹参、三台麦冬、中江附子、松潘川贝母等道地知名品牌药材。四川成为全国中药材产销信息发布中心,编制的全国首个“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材数字化交易和电子交易规格标准的空白。以中药材天地网为代表的药材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规模日益壮大,信息站点覆

 6盖全国 1876 个中药材主产区,形成了中药材天地网庞大的线下服务网络,撮合中药材交易金额超过 130 亿元,连续三年电子平台交易额年均增长 100%。(六 )

 畜牧产业继续壮大 。四川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生猪、肉羊、肉牛、畜禽等地方特色品种 51 个,生猪、兔、蜂群生产和肉牛存栏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2017年,全省出栏大牲畜(猪牛羊)8626.8 万头(只)、禽(兔)8.6 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 662.5 万吨、144.5 万吨、63.7 万吨。我省既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还是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十三五”国家生猪生产重点发展 7 省(区、市)之一,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 61 个,占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总量的 12.2%,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20%以上。四川牦牛产业优势突出,世界 95%的牦牛在中国,全国近 30%在四川,牦牛总数达 400 万头,是四川牧区不可替代的宝贵畜种资源,是四川藏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 1040 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2%。初步形成牧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 7000 万头,精深加工能力达 50 万吨,冷库储藏能力 33 万吨,居全国第1 位。全省肉(禽)类罐头制造、畜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居全国第 1、第 2、第 3,肉类加工业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7(七 )

 水产业不断发展 。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水环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鲶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黄颡鱼、鲈鱼、鲟鱼等“六大”特色鱼类,“雅鱼”、“润兆鱼子酱”等特色水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7 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 18.84 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 150.74 万吨,名特优水产品产量稳定在总产量的 28%以上,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 411.64 亿元居西部第一,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居全国第一。休闲渔业不断发展,以餐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渔业基地不断涌现,2017 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 33.99亿元,占总产值的 8.26%。二、四川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四川农业底子扎实,精耕细作历史悠久,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农业发展基础很好。但农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产品发展质量 不高。与发达省区相比,我省农业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在很多地方仍未摆脱依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耕地重用轻养,投入品过量使用,不仅影响产量,也直接威胁到质量安全。比如:我省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 3000 万亩,但优质稻只有 1800 万亩左右,四川大米的品质无法完全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果茶菜药产品优质特色率低,低端化还较为严重。比如

 8四川供港蔬菜由于品质等原因难以维持有效供给。(二 )

 农业品牌建设滞后 。我省近两年通过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四川农产品抱团发展,品牌竞争力初步显现,但农业品牌包装、经营和推介不够,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60%,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很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品牌杂、小、多的现象仍然突出,多的一个县上百个,推进品牌整合越来越迫切。比如:在最近发布的《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00 强排行榜》中,四川仅有 19 家企业进入名单,相比山东的 59 家、河南的 29 家,差距很大。而且除新希望集团列第 3 名、通威公司列第 26 名、四川特驱投资集团列第 57 名、泸州老窖集团列第 60 名、四川高金实业集团列第 67 名等 5 家企业进前 100 名以外,其他入选的14 家企业排在 100-200 名之间的有 2 家、200-300 名之间的有 2家、300-400 名之间的有 4 家、400-500 名之间的有 6 家。(三)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我省是农业大省,2017 年我省马铃薯产量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 1 位,油菜产量居第 1 位,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均居全国第 1 位,核桃、橄榄油、花椒、三木药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没有进过任何加工直接投向市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比如:2017 年,全省农产品初加工率 51%、加工转化率 58%,分别比全国平均低 2.5个和 7 个百分点,同样是农业大省的河南,挂面、方便面年产量占全国的 1/3,速冻米面食品占全国的 2/3,火腿肠占全国的

 91/2。四川茶叶品质很好,但 85%以上通过毛茶外销,精深开发不够。(四)主体带动能力不足。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和增产增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比较少,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比如:虽然我省农民合作社总量在全国排第 7 位,比 2012 年提高 5 位,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 年我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仅有 3.7 万个,仅占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的 48.9%和全国的 4%。截止 2016 年底,甘孜州发展农民合作社 2064个,全州入社成员 3.37 万人,但发展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带动能力弱,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少、规模小、与农户“合而不作”。(五 )

 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能力弱 。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机等物质装备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受资源和市场条件限制,农机化在重要作物和关键环节上的推广应用仍面临现实困难。比如:2016 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56%,排名第 13 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53%,排名第 17 位。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欠缺,诸如蔬菜商品化处理率不到40%,冷链流通率不足 3%。养殖用地紧张,养殖场建设落地

 10难。大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生产设施差,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环保设施设备不配套。三、对策建议按照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 )

 坚持统筹规划 , 优化顶层设计 。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区域、流域、全域”的布局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选准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四区四基地( 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 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 、 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 、 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 、 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 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 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布局建设一批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

 二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养带种、农牧复合、草果菜结合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

 11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为抓手,稳定和提升水稻...

篇四: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状况报告: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进展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一场“红绿融合〞的产业进展画卷正在徐徐描绘。“乡村振兴〞开局之年,xx 区在抢先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鼓舞下,乘着进展的东风,突出“红〞的底色、“绿〞的特色,将“红绿融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党建引领为“红色引擎〞,激活绿色进展动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基本状况 突出党建“红色〞引领,优化乡村社会治理。聚焦组织振兴这张王牌,坚持以党建为引擎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打造政治过硬、本事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依托红星云网络系统对 xxxx 名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了全覆盖培训,储备优秀村级后备力量 xxx 名,每村储备入党主动分子 x 名以上。启动全区村社区结对互助,实现城乡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进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五个村 2021 年中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有序推动。推广“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为进一步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工作,围绕党建统领,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xx 镇 xx 村胜利获评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突出“绿色〞生态优先,践行“两山〞进展理念。全力推动“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 638 户,新建农村公厕 7座,完成率分别为 91%、87.5%。主动推动 2 个农村改厕整村推动示范点建设;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公路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红色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完成拆危拆旧近37621.81 ㎡;持续深化长效管护,建立农村垃圾清扫、收运体系,保洁机制;全面治理生活垃圾,新建 1 座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站,1 座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箱〔桶〕4500 余个;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重点任务,完成西南山区窄路加宽 127.5 公里、通组公路 136 公里。根据“一线一带两湖三区〞秀丽乡村格局,全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市级秀丽乡村、省市级秀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聚力“红绿〞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打造“四大〞过亿产业链,做大做强蔬菜、食用菌、草莓、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60 万亩,进展优质食用菌 700 万棒生产基地,草莓种植面积2300 亩,油茶种植面积今年稳定在 7.34 万亩,生猪现有规模养殖场 44 家、生猪养殖专业户 59 户,已出栏生猪 6 万余头,现存栏生猪 6.6 万余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展,以景区大开发为龙头,创成 4A 景区,争创 5A 景区,带动周边乡镇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民宿建设。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进展的示范样板,打造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新标杆。大力进展休闲农

 业,星级休闲农庄运行监测已全部完成,2 家星级农庄正在市局审核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2021 年新申报 18 家市级龙头企业。突出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生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建投产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已完成资投 0.5 亿元,在建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已完成投资 1.1 亿元。2021 年新增绿色食品产品 12 个,新增 10 家菜篮子基地认证申报材料已全部上报至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二、进展优势 〔一〕 “红色〞方面基因深厚,资源丰富 抗美援朝作战中有一位司令参与了全程并且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他就是电影《长津湖》当中的“邓将军〞邓华。1910 年,邓华出生于郴县永宁乡 xx 村,也就是如今的 XX 区 xx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这是邓华在《论青年人生观》中所发出的感慨。如今,将军故居是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干部职工传统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景点。大力推动“党建+党史+特色瑶族文化〞红色文化项目,以“八个一〞〔一支队伍〔“前哨〞党支部队伍〕、一条路〔红军长征路〕、一个区〔龙广东苏区〕、一个人〔十寺村邓允庭〕、一座墓〔同心村十八烈士墓〕、一个园〔太白洞烈士陵园〕、一个点〔月峰村“前哨〞情报点〕、一个部〔谷子元指挥部〕〕带动全乡红色文化蓬勃进展。太白洞烈士陵园、邓允庭故居正在创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主动推

 动市保密教育现场示范点落户龙形垚。仰天湖瑶族乡致力于讲好瑞金红军墓、天湖岭红军养伤地故事,大力进展红色旅游,打造“一步一美景,一村一故事,一家一美食〞全域旅游格局。

 〔二〕 “绿色〞方面生态优良,产业兴盛 仰天湖风景区开发项目由 xx 市金展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 50 亿元,总占地面积 12.3 万亩,其中建设用地约 600 亩。目前已完成游客中心、美食街、网红帐篷建设,草坪复绿到达 16 万平方米;民宿建设与特色酒店已投入使用。同时,为了打造仰天湖精品旅游线路,在 xx 镇 xx 村建设枝青乡村度假民宿,该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场地平整,二期拟于今年 10 月启动。xx 镇南溪片主动融入泛仰天湖景区,在 xx 公路南溪段沿线进展休闲旅游业,以民宿、养生、休闲为重点,进展一批有特色的农家乐、农庄、精品民宿以及养老产业,打造南溪片区“绿色〞休闲风光带。保和瑶族乡小埠村历年来取得的各层级荣誉不胜枚举,包括“中国最令人憧憬的地方〞、“国家级秀丽宜居村庄〞、“xx 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等,2020 年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xx 村在稻田中做足文章,按民宿及民俗两大板块,做好食、宿、娱、乐、购配套进展,延长旅游产业链,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创业致富。xx 村背临 xx 机场,地处临空经济产业园区,根据区委“向西进展〞的总要求,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形成融合互动、产城一体的空港经济承载区,将产、城、人、文融合进展,培育“通

 航+农业+文旅+体育+教育+康养〞模式的近郊文旅示范区。

 〔三〕“红绿结合〞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一主一副三带五片〞空间布局,坚持城乡融合、协调进展,生态优先、绿色进展,产业先行,文化为根。全力推动三条示范带建设,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系统,营造舒适、安全、便捷的人居环境,推动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进展,串联周边景区景点,主动融入省市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建成省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红色文旅产业进展示范带。近年来,红色教育、绿色观光、避暑度假等系列旅游产业正成为“网红〞名片。

 三、存在困难 〔一〕“红绿〞品牌不够洪亮,优势不凸显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拥有红色 xx、古韵三合、俏丽茅坪、峻秀石山头、新晨 xx、醉美吴山等系列“红绿〞融合优质资源。但在长期的进展中,没有最大限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和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区域辐射、整体带动的进展格局。富有特色的文化IP 打造缺乏、富有魅力的文创产业生态处于起步阶段,文旅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不够。

 〔二〕“绿色〞配套不够完善,进展遇瓶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机制不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和处置

 体系还不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不高,保洁机制不健全;农村改厕管护机制不健全,存在设备坏了无人修、管道堵了无人通、粪污满了无人掏等问题;厕所化粪池排出的污水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不完善。部分乡镇街道对农村改厕的宣扬和技术指导还不到位,将任务分解到村后就不再去跟踪催促和技术指导;个别地方农村改厕出现化粪池未密封、池内串水、池内外管道安装不规范等问题。

 〔三〕“红靠绿〞、“绿等红〞现象存在,理念有误区 在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进展理念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只有绿色进展先做好,才能带动红色景点的客流量的增长,随之改善红色进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认为绿色资源的开发与爱护只有等红色旅游做得更大更强才能渐渐实施。

 四、下一步对策和措施 〔一〕“描红画绿〞找准进展定位,凸显 XX 优势 紧跟省市区“十四五〞科学规划,紧扣市、区《乡村大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全市大局中进一步找准抢先推动稳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连接的方位、进一步明确打造示范样板的目标定位,根据“一主一副三带五片〞空间布局,推动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进展,串联小埠、万华岩、仰天湖等周边景区景点,主动融入省市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打造成省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振兴高度融合的红色文旅产业进展

 示范带。通过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把红色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红绿融合创新走好文旅名区进展之路,让红色文化扮靓绿水青山添彩金山银山,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红带绿〞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升级 以构建高品质旅游服务链为着力点,加快现代化交通建设进程,逐步完善重点红色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特殊留意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从源头爱护上着力,在空间上守住生态爱护红线,在项目上守住环境准入标准。建筑优良的农产品依托背景,发挥好岭南菇娘等品牌效应,突破名牌农产品有“牌〞无“名〞的窘境。着力推动形成以文旅高地、养生福地、避暑圣地、红色基地为特色的全域旅游进展新格局,把绿色生态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优势、经济优势、进展优势。

 〔三〕“红绿相宜〞推动乡村建设,践行“两山理论〞 依托难得的自然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红绿相宜〞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以资本为纽带,强化要素保障,做好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殷嘱托,主动与“湘赣边〞形成区域互动,践行“两山理论〞,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发“红绿相宜〞的经营活力,提高红色文化、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进展,围绕仰天湖大草原景区开发大力进展餐饮民宿旅游等休

 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村群众在全面实现小康后能够可持续地因地生财,真真实切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篇五: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6 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组织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下,就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调研了 xx 主题民宿、xx 乡 xx 村人居环境整治、xx 镇 xx 田园综合体、xx 社区村庄建设发展情况、xx 乡 xx 培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调研组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会单位涉及部分县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县、镇人大代表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听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并征求了意见和建议。此外,我委于 5 至 6 月份分别陪同市人大常委会以及在 xx 全国人大代表对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组织各乡镇人大通过进村入户、召开座谈会、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要求各乡镇认真填报《关于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问题清单》和《关于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建议清单》,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要求,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出资 2 亿元成立县乡村振兴平台公司,注资 x 万元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建立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 x 个。我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业态发展、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等方式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了乡村振兴经济基础;通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有序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推进土地确权成果运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引进农村专业人才等举措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了乡村发展新动能;通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健全防范返贫机制、推进特色种养业“四带一自”工程等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村民自治实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了乡村治理机制。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近年来获得多项全国、

 省、市表彰,较好地完成了农业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乡村振兴平稳起步。

 二、主要问题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和市、县委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的引领性有待加强。规划编制进展缓慢,存在上级编制规划出台不及时,下级边干边摸索的情况。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够大。镇村建设规划与镇村土地总体利用、村庄布点、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紧密,缺少一县、一镇的总体规划。规划的特色不够,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等要素不多,“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

 (二)农村产业发展有待 加强。我县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结构还比较单一。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待加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还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还不够。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深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

 (三)要素倾斜力度有待加强。一是土地保障有待加强。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政策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实际操作中仍是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对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应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此项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二是人才缺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而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三是财政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有待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健全,各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向规定比较具体,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缺乏灵活性。财政资金的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水平有待加强。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大部分村庄特别是中北部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是农村发展短板。村庄污水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村民自治意识不强,部分基层组织因缺乏“领头雁”,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几点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先行。一是尽快出台《xx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科学谋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职责和政策措施,形成今后五年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的政策框架。二是全面开展镇村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村”、“重点村”、“特色村”,兼顾一般,突出特色,稳妥推进乡村人口集中居住、项目集中落地、土地集中经营。三是加快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优化细化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四是做到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兼顾村镇规划、产业规划与人文特色、公共事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五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合理制定评价标准。

 (二)突出政策引导,推动要素下沉乡村。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涉农资金

 整合长效机制,形成省、市、县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切实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将资金投入到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中去,推动乡镇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同时,应注重发挥资金绩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要探索合理地简化流程,加快招投标和在建项目资金拨付进度。二是落实好土地政策。要结合修规突出解决好设施农业用地,为农业产业发展护航。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单独选址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合理选址,推动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要通过加大本土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育、服务人才引进等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资本。

 (三)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两委”干部,增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要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等,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要完善自治机制。引导村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村民自治。要培育特色文明乡风。制定农村健康、科普、法治等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文明村镇创评活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要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细化针对基层干部的鼓励激励机制。出台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具

 体办法,加大工资及考核奖励向基层干部倾斜的力度,形成重视重用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

 (四)聚焦农村经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产业兴,乡村兴。一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二要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完善“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强化全程监管保护、构建品牌创建激励机制,通过树品牌、讲品牌、护品牌、扶品牌,实现品牌强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强做精做专。三要加大科技兴农。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让科技为农业发展插上翅膀。四要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要坚持龙头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动、规模适度、多方融合发展的生产经营业态。

 (五)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布局优化,夯实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解决县内南北片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加强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预留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确保基础设施建好、用好。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城乡低保等服务水平上新台阶。要注重乡村环境的维护,保护生态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的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要持之以恒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按时按质完成全县脱贫攻坚任务。

篇六: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主题调研报告汇编(6 篇)

 目录

 1、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 2 2、城乡融合发展的 xx 调研报告 ........................................ 10 3、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含发展进程、问题与路径)

 .................................................................................................... 19 4、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 34 5、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 .................................................................................................................. 45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促进农民内生发展能力调研报告 .................................................................................................... 60

 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xx 县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年来,xx 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健全,特色小镇等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初步显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显著增强。围绕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握先机,推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乡规划日趋完善。围绕建设“一城四镇三十个中心村”,在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行政管理上不断进行优化。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城市控规和中心城市设计,明确了“东进西拓南理北抑中提升”的县城发展思路;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xx-20xx)、《县城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初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将对县城总规开展中期评估维护。完成 xx 镇特色小镇专项规划文本以及xx 河乡 xx 村、xx 乡下 xx 村、xx 村等 x 个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

 (二)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东关幼儿园、梅杏剧院、游泳馆项目开工建设,亲水商舟、全民健身中心商业部分招商

 运营。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完成。组建城投公司,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对县城新建路沿线建筑立面进行提升改造,外立面涂料粉刷基本完成。实施县城绿地综合提升工程,新增绿地面积 x 万多平方米,建成xx 座小游园,“国家园林县城”通过省级初审。

 (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 xxx 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x 公里。县城公交首站投入运行,县域交通实现循环连通。开工建设庙沟、国华片区供水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x 处,解决 x 个行政村,xx个自然庄,巩固提升 x 万人的饮水安全。推进“气化 xx”,全县 xx 个乡镇、xx 个村、约 x 万户居民用上了煤层气,农村气化覆盖率 xx%,县城供气普及率 x%,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x%以上。

 (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中村旅游名镇、端氏商贸重镇、嘉峰工业强镇、郑村幸福小镇分别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试点加速推进,x 个乡镇的 x 个村先行先试,已经初见成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和农业部初检。xx 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分房到户,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全部“破零”,贫困县退出 xx 项指标全部完成,继 20xx 年脱贫摘帽后 20xx 年实现了整体脱贫。

 (五)民生保障持续加力。城镇新增就业 x 人,创业带动就业 x 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x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开通农村客运公交线路 54 条,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建制

 村 x%通客车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x 元,增长 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x 元,增长 x%。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x%,基本养老保险覆盖 x 万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率偏低。目前 xx 县城镇化率仅为 x%,明显低于全国(x%)、全省(x%)、全市(x%)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基本在 xx%以上,城镇发展速度较慢,质量较低,城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二是基础设施滞后。xx 区位交通先天不足,境内无高速铁路、机场;县城管理粗放,车辆乱停乱放比比皆是;雨污分流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厂阶段性超负荷运转。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xx 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将近 x.x:x,如果把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距考虑进去,差距比则会更大。四是农村凋敝现象严重。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日益缺乏,大量耕地抛荒;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五是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坍塌房屋随处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坚持四区联动战略布局,根据城镇化发展现状,不断构建功能明确、定位清晰、支撑有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是建议调整行政区域,将 xx 乡与 xx 乡合并,组建 xx 镇;将 xx 河乡并入 xx 镇,后一分为二,以 xx沟、xx、xx 庄一线往东组建新的 xx 镇,xx 镇实行社区化管

 理,建立居委会制度。二是推动建设明代风情小镇、xx 旅游小镇、xx 湖小镇、xx 康养小镇四个特色小镇,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形式。三是着力打造两条风光带。西边,要以“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以迎白路为轴线,辅助小园区点缀,融入各村的原生态景观,全力打造“如画 xx 之百里画廊”。东边,要加快实施沁河河道治理工程进度,以沁河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主线,打造集山水风光游览、古堡寻幽探奇为一体的百里沁河风光带。

 二是完善市政设施。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线入地工程,统筹城市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开工建设第三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 x 万立方米。实施县城供电双回路工程,保障县城居民正常用电。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提高 x.x 万立方。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全资源化处理项目,形成垃圾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循环型城市。加快雨污分流工程进度,全面改造合流制管网,建设一批下凹绿地、人工湿地和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通过一些列举措,全面补足基础设施历山欠账,实现自来水覆盖率xxx%,燃气覆盖率 xxx%,集中供热普及率 xx%以上,污水处理率 xxx%。

 三是加快三城同创。卫生县城创建方面,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推动县城范围内剩余旱厕进行改造,对现有公厕进行全面提升;实施县城内建筑外立面净化提升工程,提升整体形象。新建 x-x 个农贸市场,把游街商贩集统一管理,

 彻底消除随意私设摊点、马路市场等现象。文明县城方面,实施示范一条街亮点工程,坚决完成考核硬指标,推行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进一步规范居民行为,全面提升软实力。园林县城方面,着力推进大环境绿化、游园建设、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庭院增绿工程、道路绿化和街头零星绿化建设,形成“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特色景观。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运行机制,畅通“xxxxx”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依托综治平台,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执法管理。实施“引摊入市”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各社区打造便民超市、零售药店、物流配送等便捷生活服务圈,有效解决街道乱摆乱设摊点问题,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提高车位供给,鼓励有条件单位挖潜改造、对外开放停车场所,新建小区按 x:x 的比例全部配套停车位。建立智慧云交通平台,对县城所有停车位实行智能化管理,从根本上补助城市停车管理短板。

 五是实现充分就业。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千年古县,如画 xx,突出生态、休闲、康养、体育县城特点,全面提升县城宜居宜业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到县城居住、工作,吸引外出务工创业人士。要降低入城门槛,创新户籍管理办法,保证已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享有与县城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在城乡结合部迎头和国华建设标准化厂

 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来料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实用性,继续规范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管理,举办创业培训班,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为创业者提供了最前沿的创业指导和最及时的资金保障。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六是加大中心村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合理安排建设项目,重点建设 30 个中心村,确保建设资金向中心村投放,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潜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四好”农村路;引导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场革命”,补齐影响农村生活品质的短板。

 。

 七是推动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xxx、xxx、xxx、xx、xx、xxx、xx 七个农林文旅康试点村,要围绕探索“亲子游”、打好“果蔬牌”、念好“山水经”、打造“休闲游”、叫响“文化牌”、绘好“乡村画”总体思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落地,推动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加速提档。除百里画廊沿线 7 个村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其它乡镇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农业为基础、林业为保障、文化为底蕴、旅游为平台、康养为方向,编制本地区融合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发展

 以观光农业、亲子乐园、森林康养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引导促进城镇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要加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区政策保障力度,凋敝宅基地复垦收益全部返还乡村建设,以政策投入引导人力、财务、物力的投入,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八是深化凋敝宅基地改革。积极推行“大村庄制”,对户籍人口 500 人、常住人口 xxx 人以下的村庄进行合并,统筹压煤村庄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和煤矿采空塌陷区搬迁和凋敝宅基地复垦搬迁,拆除破败村庄,工业区、工业点的居住小区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到 x 城 x 镇统一布局。目前,xx 县农村凋敝宅基地复垦方案已经省自然资源厅批复,配套政策已出台,20xxx 年出售建设用地指标 xxxx 亩,获得 x 亿元收益。今年计划拆除破败村庄 xxx 个,完成 xxxx 亩宅基地复垦的竣工复核、验收等工作,如期归还省里用地指标。同时,新交易全省易地交易指标 xxxx 亩,累计创造财政收入 x 亿元。投资 x 亿元修建县城移民房,到 2020 年,易地搬迁群众x 万人,基本完成搬迁任务。

 九是谋划重大项目。一是沁煤外运专用铁路线。xx 县入股 xx%,xxx 煤集团、中煤集团、xx 煤矿共同组建煤炭铁路运销公司,总投资 xx 亿,建设 xx 专用铁路,与 xx 线 xx 站接轨。到 20xx 年底完成建设,实现区域内煤炭年产能 xxxx万吨的铁路运输外销。二是加快县城南外环路进度,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建设 xx 集运站,提升城乡货物中转和物流配送效率。三是规划建设 xx 至 xx 高速铁路晋城至韩城段建议,

 运城到晋城高速铁路,已经列入规划,下一步我们要积极争取将站点设在离县城 xx 分钟车程内。四是 xx 通用机场。积极和省里沟通对接,争取将 xx 县通用机场列入省里布局规划。

 十是改善生态环境。一是改善县河水生态。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完成后日提水 xxxx 立方,用于补给景观用水,为河道“解渴”。二是限制地下水的开采。积极向上级政府建议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并参照天然气资源税率,按 x%从价计征煤层气资源税,专项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三要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良。四是建设防护林带。加强县域范围内主要交通干线的通道绿化提升工程,对铁路、干线公路两侧建设 xx 米宽防护林,对 xx 高速沿线两侧荒山以及 xx 镇、xx 镇、xx 镇和 xx 乡 x 个出入口连接线进行绿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 xx 调研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在 xxxx 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从产业振兴、科技兴农、人才兴乡、乡村治理、文明进步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中国献计献策。

 xx,一座在歌声中成长的城市,近年来,积极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努力探索具有 xx 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xx 争做“排头兵” 20xx 年,国家发改委在中部地区布局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鼓励中部地区重点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探索。

 置身中部崛起大潮中,xx 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城乡布局、交通路网、产业板块,构筑起了“一轴三带”“两城七园”“三河三山”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对内大循环、

 对外大开放”的城乡交通格局、“一核两园四组团”新型城镇格局。

 据 xx 市市长吴新伟介绍,xx 市把握...

篇七: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1 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报告 800 字 ………xx 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搞清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实施,区人大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xx 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起步早,行动快,成效实。通过前期努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已经完成,项目融资获得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制度架构已显雏形。

  (一)发展规划初步成形。投入 1000 万元用于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全区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投入 300 万元,初稿已于 8 月底出台。中国乡建院规划公司、xx 文理学院镇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等 10 个专业设计团队,为 xx 第一批示范村编制全域规划,预计总投入 700 万元。

  (二)项目融资重大保障。获得国开行 xx 省分行授信 50 亿元,按照融资规划要求,对 11 个镇 20 年建设项目共策划包装 1775 个,其中公益性项目 1678 个,经营性项目 97 个,总投资 104 亿元。

  (三)十百工程进展顺利。全区示范村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已植树100 万株,生态绿化环境改善明显。“四好”农村公路已开工 10 处。截至目前,共召开区级专题现场会 4 次,即:3 月 26 日古驿外沟村庄绿化暨环境整治现场会,5 月11 日朱集镇 xx 区乡村振兴规划现场会,7 月 20 日程河乔庄乡村振兴推进现场会,9 月 5 日黄集镇“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现场会。

  (四)“三乡”工程迸发活力。邀请 xx 在本地创业、在外地创业成功人士、工商界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区已有 91 位能人回乡创办企业,投资额 32.36 亿元,带动本地农民 3273 人就业。新兴办家庭农场 149 个,流转土地 47095 亩,带动本地农民就业 9300 人;

 创办农家乐 80 家,接待游客 10.49 万人,带动本地农民就业 751 人。涌现出一大批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双沟镇新流转土地 5000 亩,龙王镇引进潜江华山公

 司发展稻虾养殖 2 万亩。能人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如:刘氏养羊、程伟福草绳、程河杨四郎等。

  (五)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户改厕 21247 座,农村公厕完成 27 座,镇公厕 14 座。龙王、程河、朱集、双沟等 4 个镇的镇公厕完成率达到 100%,双沟、石桥、张家集等 3 个镇的农村公厕完成率均超 50%。自 6 月 22 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宜城)推进现场会后,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会议精神,掀起“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高潮。划片区、分责任、明任务,广宣传、带头干、保公平、立规矩,全区发动万人参与清洁家园。通过百日攻坚努力,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区 1073 处存量垃圾堆放点已清理完毕。

  (六)各项制度机制建立。区“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制度,区直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制度、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办制度、财政奖补政策和考核考评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七)上级部门支持有力。目前,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包保峪山镇金寨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 60 万元;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包保张家集镇邵棚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60 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xx 区委四届六次全会通过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意见》,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文件印发成立四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杨兴铭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进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罗兴合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文秘组、综合组、督办组,并抽调 14 名干部专门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区振兴办独立办公。二是部门积极参与。区“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包保一个重点村,每个区直单位联系一个示范村,做到任务上肩,责任到人。

 (二)出台文件,为乡村振兴明确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区情实际和中央、省、市 1 号文件精神,确定了 xx 区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任务,制定了全区乡村振兴十百工程实施方案、xx 年乡村振兴专题现场会清单、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纲要(xx—2022 年)和乡村振兴(xx-2020)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 年资金奖励试点实施方案和开展“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镇、各部门阶段性目标任务。

  (三)强化措施,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力。一是培训动员统一思想。2 月 4日、5 月 9 日两次召开全区区直主要负责人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工作培训动员大会。二是调查摸底确定示范。确定 107 个示范村分三年打造,重点打造两条精品示范线、沿线 37 个精品村。其中,xx 年重点打造第一批 11 个示范村。峪山镇金寨村、张家集镇邵棚村被 xx 市作为荆楚名村重点打造。三是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编制乡村振兴全域发展规划和 11 个示范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同时成立 xx 区乡村振兴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已确定相关领域专家名单,对示范村规划进行集中评审,保证了示范村规划切实可行,能够顺利实施。四是项目策划定位包装。全区乡村振兴实行项目全覆盖,对 364 个村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生态宜居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公厕建改等,做到项目工程化、工程数字化、数字具体化。五是资金整合集中力量。本级配套资金 9700 万元,安排镇域经济产业发展基金 1000万元、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奖励基金 1000 万元、安排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1000万元、安排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奖励资金 1000 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700 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 2500 万元,文化小康项目资金 2500 万元。整合移村腾地资金 5000 万元、厕所革命项目资金,通户公路建设 100 公里奖补资金(每公里奖补20 万元),集中用于乡村振兴。六是督办现场强力推进。采取举办专题现场会,进行项目拉练,区“四大家”领导包镇调研,人大、政协考察,督办专班督查,发文通报等形式,促进工作落实,有效激发了全区上下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活力。七是检查考评兑现奖补。对各时间段重点工作进行督办和通报,推进工作落实。将镇和区直单位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力度大的村奖补 250 万元;

 拿出 100 万元,对“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快、效果好、保长久的镇村大力褒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才能建立主要依靠产业支撑的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示范村没有特色产业,仅有少数村如朱集镇潘湾村围绕梨树、桃树,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大部分示范村的产业,多数为高产水稻、起垄花生等农业种植产业,带到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全区村集体产业项目整体薄弱,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产业发展是部分村的短板。

  (二)规划设计进度慢。规划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目的。调查中发现多个镇、村的整体规划还没有出来。按照区政府年初要求,今年 8 月底,11个先行先试村应全部完成乡村振兴全域规划,但到 10 月 20 日,调查组调查结束时,11 个示范村中,已完成 1 个村(朱集镇潘湾村)有 3 个村正在征求镇、村意见,计划报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评审,还有 7 个村未有实质性进展,还在等待观望,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向前推进。

  (三)保洁制度不完善。去年区政府把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 2000 万元,分配到各镇用于保洁清运等工作,如各村聘请保洁员、清运垃圾等;

 从今年开始,区政府用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近 6500 万,聘请两个保洁公司,将城区内环境卫生、垃圾清运(全覆盖),各镇集镇清扫和清运、各村垃圾运送打包给两个保洁公司负责。通过近一年的运行,这次乡村振兴调查,多数镇、村干部反映,现在保洁还没有去年各镇自己组织进行保洁的效果好。一是垃圾运送不及时。在双沟镇调查时,八里岔村干部反映:由于垃圾太满,没地倒,电话打到保洁公司,催促清运多次,回答不是好,就是行,但始终没有人来清运。二是存放垃圾设施严重不足。调查时,多个镇村反映,配置在各镇、村的垃圾箱、垃圾桶,严重不足。黄龙镇刘岗村负责人介绍:刘岗村有六个组,460 多户,1700 多人,保洁公司一共安排三个垃圾箱,每个组分三个垃圾桶,偏远的组有时就不放垃圾桶,而且有的垃圾箱,绣迹斑斑。三是村、组垃圾清扫和运送成了空档。由于村没有这项费用支出,保洁公司又只负责运送,各村、组的环境卫生没人打扫,成了真空,保洁制度不完善。

 (四)群众参与率不高。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调查发现很多村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对一些惠及自身利益的项目,政府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同意,甚至阻挠。如朱集镇潘湾村干部反映:一户姓潘的村民,本来有三间没有住人的老房子,长年失修,不值几个钱,但一听说村委会要用块地,就漫天要价,否则,不准动工,群众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主人翁意识不强,形成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导自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难推进。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部分干部特别是少数村组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到问题不想办法,不动脑筋,为难情绪严重,干事不主动,不积极,没有真正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存在着“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干事没激情,遇事躲躲闪闪,不担当,不作为,决策时怕这怕那,工作滞止不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慢。

  (六)、支持力度不大。区直单位对接乡村振兴力度不大。有些单位能围绕乡村振兴拿出全年及阶段性扶持思路、政策,有些单位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无所适从。

  (七)、招商力度太小。发展需要资金,资金需要筹措,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地方配套、政策支持、外来资金。外来资金是拉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主力军,资金不会无缘无故来,需要包装项目,需要对外推介。

 四、意见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村组集体经济。一是立足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镇不同地理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如龙王、石桥发展稻虾养殖,黄集、伙牌种植高产花生,古驿、朱集、程河发展绿色蔬菜,黄龙、峪山发展林果业等,让每个镇、村都有产业。二是加快三产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实施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综合项目,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推动龙头企业与村、组,与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力争每个村、组都有主体产业项目,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四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

 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能人”。

  2、因地制宜谋划未来,打造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各镇、村主要领导要亲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关键路线图等,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稳步推进。二是规划制定要根据镇情、村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谋划、有序推进。要突出地域特色、乡土风情,把本土文化融入乡村规划中,同时对产业发展、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的规划要符合各村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凸显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品牌。

  3、加大对公司的考核力度,解决村组保洁管理真空。一是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两个保洁公司工作的考核力度,大对环境卫生巡查力度,根据合同的条款,严格执行到位,确保责任范围内的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二要加快解决村、组保洁管理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多方筹集资金,彻底解决村、组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提高保洁员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管理,积极探索、完善保洁长效机制建立,为乡村振兴添光加采。

  4、拓宽政策宣传渠道,促进群众主动参与。一是加强宣传。区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形成强大宣教阵容、宣教攻势,对农民进行新思想新理念新作为宣传引导。二是主动邀请。主动邀请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种活动,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鼓励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项目建设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5、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区政府要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领导,在实施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区政府要对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等方面,主动作为,认真落实。二是...

篇八: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调研报告 范文 五篇 篇一 一 2019 年 月 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县人大代表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 镇 村、 社区、 村等地,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业产业发展、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以及部分镇、县级部门、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有规划、有抓手、有亮点,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基本情况 (一)明确乡村振兴总框架,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成立了 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成立县委乡村振兴办公室,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布置、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根据县委、县政府“1+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 202 年,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并明确2019年争创省级、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镇 个、示范村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个。建立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确立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1+2+N”思路,“1”指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即 县乡村建设规划和 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N”为各类子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目前,《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 -202 年)》已于 月印发,《 县乡村建设规划(201 -202 年)》《 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1 -202 年)》分别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完成。

 (二)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美丽 ·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设立“五大行动”综合督导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五大行动”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研究制发《“美丽 ·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专项行动方案》 《 县 2019 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三年总体规划、三年专项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划定了长期、近期工作目标。

 二是抓实具体工作。因地制宜抓实“五大行动”推进工作。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正常运转,加快推进 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在 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明确了 个行政村、 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 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项目选址及工程测绘,正在按程序组织进行设备采购。全县规划建设场镇污水处理厂 个,已建成 个,在建 个。在农村“厕所革命”

 方面,计划任务数 户、整村推进数 个。目前,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户,进度分别达到 %、 %。依托场镇、市场、村小、村委会等既有公厕设施,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新(改)建 座。结合旅游、交通等相关项目,加快旅游公厕、交通枢纽及加油站公厕改造 座。在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发展变化、‘六网一中心’”为重点,聚焦 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投入 万元。在农村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整合项目资金 万元,安排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个,统筹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三)着力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围绕“一个镇(街道)一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村一个百亩特色产业(扶贫)园”建设思路,建成县级农业园区 个。全县“一区六带”建设成效明显, 、 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万亩、 万亩。

 出口量位居全市第 ,达到 万吨,并成为全省首批 直供 试点基地建设县之一。2019 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同比增加 元,增幅 %。在全省 个高收入组中增幅率指标位列第 位。以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研究制定《 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 -202 年)》《 县 2019 年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 园区、 园区、 园区,年内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个,力争新增投资 余万元。

 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按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以 镇、 镇 村、 村等镇村为重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足。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亮点可圈可点,但就全县来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不知道就不参与,不参与就不支持,存在基层特别是镇、村对群众的宣传不够、发动不够、组织不够。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工作不平衡。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村社劳动力和人才大量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兴旺发展战略任道重远。

 (三)农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家庭农场 个,完成 县

 园区和 县 园区 个县级园区认定,为我县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基层农技服务质量和技术保障不够。

 (四)项目推动滞后。项目缺乏资金保障,工作推动滞后,全县 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目前只开工建设 个, 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 个,还有 个在建之中,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户,进度分别达到 %、 %。“五大行动”行动工

 作开展滞后,2019 年相关工作完成难度大。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意义,宣传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宣传各地亮点和好的做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创建省级、市级先进镇(街道)、示范村要求,指导相关镇(街道)、村社加快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园区发展,全力打造亮点,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县,省、市先进镇(街道)、示范村工作。同时,以点带面,积极规划和包装生成项目,有序推进其他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技队伍服务、培训、考评机制,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

 (四)强化统筹、确保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所需资金达到 亿余元,资金需求量大,需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大相关项目包装生成、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建设按时完成提供资金保

 障。

 篇 二 一、基本情况 (一)组织领导推动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从实现脱贫攻坚转向重点扶持民族乡村振兴。二是加强试点推进。全市省级乡村振兴 个特色乡镇中民族乡 个( 乡), 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中民族村 个,乡村振兴中心村 个中民族村 个, 个产业薄弱村中民族村 个。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 电视台《 》专题栏目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推出“ ”微信公众号,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

 (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 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约 万元。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 多万元,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钩帮扶、分工负责等民族工作机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上,持续开展市领导

 挂钩帮扶 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 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对 个民族贫困村和 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准帮扶。截止 2019 年底,全市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三)特色产业培育情况 各地立足民族乡村实际,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着力引导、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一是扶持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通过重点扶持,部分民族村产业初步形成。

 县 村全村种植

 多亩,年产量 多吨,产值 多万元,是我市规模最大的 产区,设有水果交易市场,拉动了旅游、电商等产业。

 区 村大力发展 产业,建设 育苗、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 亩。

 市 乡的 和 被分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成为民族乡村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二是示范引领和帮扶薄弱两头抓。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 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 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入选 2019 年度 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 村、 村、 村入选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帮扶全市 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建设情况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清楚、两特色”要求,将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共有 个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 批 个村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村 万元,其中 个特色村寨试点村经综合评估后通过验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和命名数均居全省首位。目前,第 批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迁移,通过移民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 万人。

 (五)文化保护发展情况 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连续 年举办“ 月 ” 文化节活动(其中连续 届承办 省“ 月 ” 文化节),带动广大 乡村“ 节” “ 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开展 非遗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支持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 多处。

 个民族村列入全市乡村文

 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四是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民俗活动与 非遗展示、 乡村摄影、 美食展示与制作体验、 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融合,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全市 个民族村被列为 AAA 级旅游景区, 个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村(特色村)。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民族乡村财力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如 县 个民族村,最高集体收入不超过 万元,其中 、 以 收入为主,增收项目少。二是大部分民族村地处偏僻山区,立地条件差,实现乡村振兴难度大。

 市 个民族村,除 、 等 多个民族村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多数民族村地处偏远,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民族村产业规模较小。除 、 等民族村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外,多数村主导产业不明显,未能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民族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未到位 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全市 个民族村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有个,部分民族村规划制订标准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格体现不够。二是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够,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融合不够。新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三)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 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民族村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等级较低。全市 个少数民族人口 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 个村通村公路未硬化;路宽 米以下的村有 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资金不足。如 县 村通村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 万元,交通专项补助 万元,资金缺口万元。

 (四)民族乡村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农村创业人才少。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偏远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民族文化人才紧缺。

 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发展人才不足, 特色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民族乡村振兴政策 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重要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政策措施在民族乡村得到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

推荐访问:中化集团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