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5篇

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5篇

发布时间:2023-03-14 15:25:04

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5篇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1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02030年) 一、现状及背景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

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5篇

篇一: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 2020- -0 2030 年)

  一、现状及背景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按全国患病率测算,我市精神障碍患病人数达 58.8 万,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患病人数分别约为 17.7万和 7.5 万左右,其中仅有不到 20%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截至 2019 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 1.7 万人,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躯体问题,例如焦虑障碍常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长期焦虑紧张、失眠会导致血压升高,胃肠不适等。心理疾病的发生不但严重影响大众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家庭的痛苦及负担,甚至造成社会危害,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促进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已成为目前需要迫切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我市心理健康服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精神卫生体系还不完善、精神卫生资源比较紧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全市还没有三级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每 10 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仅 2.9 人;心理健康行为倡导还未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

  2 率不高,缺乏主动就医意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多部门协作综合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旨在通过社会动员与健康宣传,进一步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培育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

 二、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

 全社会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普遍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配合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显著减少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具体目标

 到 2022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和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减缓;焦虑障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30%;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80%;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

  3 范管理率达到 82%;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 3.7 名/10万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身)科的比例分别达到 30%;建立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并建立心理危机队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30%,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达到 25% 。

 到 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30%;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80%;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 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 85%;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 4.9 名/10 万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身)科的比例达到80%;建立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并建立心理危机队伍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100%;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 80%,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达到 60%。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开展 心理健康 宣传和促进

 1. 开展大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动漫等形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动漫、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知识,号召公众正确看待压力,

  4 使用合理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倡导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不断强化个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倡导每个人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 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重视睡眠健康,了解睡眠不足及睡眠问题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了解失眠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常用助眠手段。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积极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积极发挥各类学会、协会的专业技术指导作用。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等节日为契机,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活动。

 2. 开展专业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宣传,增进公众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卫生服务的了解,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广泛宣传“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等精神卫生核心知识,以及患者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规范对有关肇事肇祸案(事)件的报道,未经鉴定避免使用“精神病人”称谓进行报道,减少负面影响。

  5 3. 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鼓励学校、监管场所、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针对学生、被监管人员、空巢、丧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孕产妇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分别制订宣传教育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二)

 推动社会心理服务

 4. 构建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格局。市、县(市、区)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由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推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必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政法委要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卫生健康部门要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

 5. 健全各社会群体心理服务网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学生)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

  6 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每年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不低于两次,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或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和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充分开展公众心理健康宣传。实现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 70%、50%。

 6. 以点代面推动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冲突、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 三 )

 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

 7.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机制。

 卫生健康、政法、民政等单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依法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

  7 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提供规范的心理援助服务信息,引导其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后心理援助。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应当配备心理治疗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综合性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要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制订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处理预案。大中专院校要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协调机制,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用人单位应当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岗前和岗位培训,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要加强被监管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8.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建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按照不同人群分级分类开 展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鼓励、支持专业社会组织提供规范有序的心理援助服务。

 9. 建立心理援助热线。搭建信息化的市级心理援助公益服务平台,采用人员专兼结合方式,对来电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建立 XX 市心理援助咨询热线,提供常见心理问题疏导、自伤自杀预防干预、问诊转

  8 介等专业技术服务,提升全市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咨询需求。

 (四)

 提升常见心理疾病防治能力

 10.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心身医学科,鼓励中医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开设精神科(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为就诊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结合围产期妇女、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在管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将心理卫生服务融入临床工作,提升临床心理卫生服务水平。中医医院要推广中医心理调摄特色技术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就诊于基层机构的各类患者进行筛查,早期识别及时转诊,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转诊”。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提供科学睡眠指导,减少成年人睡眠问题的发生。

 ( 五 )

 强化 严重精神障碍 管理治疗 工作

 11. 推动实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在全市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一核五促进、三网四突破”经验(一个“核心”建机制;促进提高工作经费保障,促进部门政策资源整合,促进奖补政策落地,促进危险患者协同管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推进;精神障碍预防服务网络得到强化,专业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社区康复网络蓬勃发展;推进信息交换突破,开展延伸服务突破,药物便捷配送突破,分时分类施

  9 保突破),完善卫生健康、政法、公安、民政、司法、残联综合管理机制,按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乡镇(街道)建立由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同时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由网格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精神疾病防治的工作人员(精防人员)、派出所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家属、志愿者等组成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要求,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服务模式,对急性期和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转诊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到村(社区)接受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相关服务。

 12. 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保障工作。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衔接,发挥整合效应,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探索贫困精神障碍患者保障政策,实现患者救治救助“一站式”服务,实现医保、医疗救助费用及时结算。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民政部门要及时纳入低保;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有困难的,或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应当通过临时救助等

  10 措施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各地要为高风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落实有效监护人,进一步降低患者肇事肇祸风险,并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政策的“提标扩面”,覆盖更多精神障碍患者。

 13. 加快 推动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服务。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通过对现有机构的调整整合,至少设置一所精神康复机构或承担精神康复的机构,或依托现有康复机构资源增加精神康复业务,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探索由精神专科医院领办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模式。

 ( 六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体系和 能力建设

 14. 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

篇二: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 案 根据《关于确定 2016 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通知》(民函〔2016〕310 号),为增进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推进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打造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履行设施建设、标准制定、税费优惠、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二)问题导向,服务为先。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改进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养老服务管理机制,补齐短板,将养

 老资源向居家和社区倾斜,向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倾斜。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形式多样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三)统筹推进,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协调统筹、资源整合,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发挥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资源优势,协调推进医养融合改革、长期护理保险等试点工作,形成叠加效应;探索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方式、方法及路径,促进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试点,到 2017 年底,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市场为支撑、医养相融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设施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力量或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年内,所有街道(镇)建有嵌入式、小型化社区养老机构,全市基本形成基本服务有保障、提高质量有市场、享受生活有选择的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网络健全、便捷高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完善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助浴点、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年人学习场所、家庭无障碍和适老宜居社区等建

 设改造,满足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留守、失能、失独、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各项鼓励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安全管理制度和服务监管机制,建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社会力量成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建立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三年内每个市、区至少培育 2 家以上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7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水平大幅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为老年人开展的居家和离家服务更加周到、便捷和体贴。2017 年,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 80%以上;10%以上的老年人能得到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跃上新台阶。积极引导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成为长期护理服务机构,支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三年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得到全面落实。

 四、重点任务 (一)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集聚发展。

 1.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布局,2017 年新增 100 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 20 个助浴点,各市、区重点建设一批城乡嵌入式、小型化社区养老机构;三年内,所有街道(镇)都建有嵌入式、小型化社区养老机构。(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财政局、规划局、国土局)

 2.开展老年人集居区设施改造。对现有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市小型托老所、农村老年关爱之家或老年集体公寓等进行升级改造,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增加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养老服务内容。(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财政局)

 3.推进社区居家适老环境建设。对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或高龄独居的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探索适宜养老住区建设,加快对居住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建筑物等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住建局、财政局、民政局)

 4.完善老年人学习教育活动等场所。加快老年大学或学校的建设,突出镇街道级有示范作用的老年大学建设,改善基层老年人学习环境,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推进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站)的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教育局、民政局)

 (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5.开展“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推广使用苏州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加快二期建设,公布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组织)、服务项目等内容,整合养老服务线上线下资源,为政府部门、服务组织、涉老企业和家庭大众提供养老数据服务,实现政府、市场、社区、居民的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增强精准服务能力。鼓励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生命体征及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的远程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紧急救援、亲情关怀等形式多样的服务。(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

 6.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全面开放居家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领域,支持专业机构或组织运营管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其中,2017 年新增日间照料中心 7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连锁经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大做强,每个市、区至少培育一家连锁 5 个以上日间照料中心领军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快形成专业服务能力能、综合效益明显、可持续发展的知名品牌。支持国内外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落户苏州。(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发改委、民政局)

 7.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研发。支持为老服务企业或组织问计于老、问需于老,精准了解老年人需求,研发新的居家

 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

 (三)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8.深化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推动居家、社区与机构的养老服务融合协同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增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职责功能,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家院”服务,通过网络、智能穿戴设备,直接为一定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远程看护、异常预警、健康监测等服务;支持各类养老机构承接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的运营管理,为居家老人提供临时托养、社区康复、助餐、助浴等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居家服务的新业态。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与养老机构开展优势互补和信息互联互通,为居家老人提供一体化养老服务。(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

 9.推动社区居家医养融合发展。为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2017 年,新设立家庭病床 3000 张,建设 10 个护理站。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通过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服务人员,积极申请成为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不低于 90%的签约服务协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签约服务制度。推动助老就医活动的开展。(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卫生计生委、人社局、民政局)

 10.加快区域之间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镇与农村、各地各区域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进一步发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示范与帮扶作用,让城市带动农村,小城镇带动边远村庄,形成梯次辐射效应;探索人户分离提供居家服务管理方式方法,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享受政府援助、补助居家老年人服务的问题,引导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参与为人户分离的老人服务。(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财政局)

 (四)改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环境。

 11.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力度,通过全面筛查摸底城乡“三无”老人和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对象中的老年人数量、分布,以及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等情况的基础上,为符合政府保障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助餐、助浴、康复护理和基本生活服务,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拓展,做到物质保障、精神关爱相兼顾。(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财政局)

 1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苏州市加强养老从业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兑现有关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的激励奖励政策。鼓励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引进管理、投资、运营和监管等养老服务人才,支持其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特点,开展膳食营养师、食品安全管理员、精神关爱员、医疗护理员、助浴员等岗位培训,提高全面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建立健全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扶持发展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志愿组织,建立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加强志愿服务人员专业培训,逐步建立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度。(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市文明办)

 13.发挥引导基金作用。支持苏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向居家和社区养老倾斜,重点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初创期创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市、区设立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

 (五)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监管。

 14.开展需求评估。通过购买第三方评估机构服务,实现失能、失智和享受政府养老援助、补助服务老年人评估的全覆盖,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精准服务提供依据。(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财政局)

 15.完善服务标准。贯彻落实国家、省或行业已发布的标准,结合本地区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的各类基本服务清单和服务标准,制定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质监局、民政局)

 16.强化服务监督。制定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和责任等制度规范,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动态监管长效机制,鼓励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和组织,对服务机构及服务情况

 开展监督评估。(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

 17.构建信用体系。推动老年人开展放心养老消费创建活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把恶意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从业人员和违规失信开展为老服务的组织纳入到“黑名单”中,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信用办)

 18.注重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消防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设备安全等制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政府与公安消防、食品卫生联合检查、联动处置涉老安全事件,督促和指导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卫生计生委、公安局、食药监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7 年 5 月)。起草并印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申报实施项目,制订实施方案,及时下拨财政预拨资金。

 (二)组织推进(2017 年 5 月~10 月)。各责任单位根据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建立督办机制,加大督办、检查和年终考评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通报试点工作情况。

 (三)检查验收(2017 年 11 月~12 月)。各责任单位形成工作总结,汇总形成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书面总结材料,接受民政部、财政部的绩效考核验收。

 今后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上级通知要求,采取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组织推进和检查验收等步骤实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市政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民政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区参照设立,统一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分析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研究开展试点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民政局)

 (二)严格资金使用。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选择一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上半年下拨50%,剩余经费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结算。各单位对国家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补助资金。在项目实施过

 程中,实行资金公开、建设单位公开、决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责任部门: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市财政局、民政局)

 (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重要性,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家喻户晓、广泛参与的共建局面,重点宣传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让更多老年人通过改革得到养老服务的便利。(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民...

篇三: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庆市城镇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 1 月

  2

  第一 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 十三五” 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转变“重水轻泥”管理理念,污泥处理处置坚持“安全环保、资源利用,专业为主、协同为辅,城乡一体、统筹布局”的工作原则;完善污泥处置管理机制,推动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提升污泥处置能力,激活资源化利用市场;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提升我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满足国家及重庆“十三五”目标要求。过去五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能力位于西南地区首位,无害化处置率位于西南地区中上游水平。

 1 增强意识、建立机制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树立“泥水并重”管理理念,相继制定发布多项文件,如《重庆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6〕208 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2016》)、《重庆市“十三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渝市政委发〔2016〕10 号)、《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 年)》(渝建〔2019〕399 号)、《重庆市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实施方案》(渝建〔2020〕26 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2020》)等,从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技术保障机制等方面完善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工作,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的污泥处理处置机制,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

  栏 专栏 1 :“ 十三五” 期间国家发布的污泥处置相关文件 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明确要求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并制定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目标。

 201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849 号),明确提出要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并要求重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

 2017 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在城镇水污染防治章节加入了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关条例(如第四十九条、五十一条)。

 2019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的通知》(建城〔2019〕52号),提出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2020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同样也加入了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关条例(如第七十一条、七十二条)。

 2020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0〕1234 号),提出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管理体制日益完善。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了责权清晰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企业的责任分工;建立了污泥处理处置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强化各部门协调联动,合理调整污泥调度与设施停产计划,解决污泥调度协调矛盾,形成各司其职、协作共赢的工作局面。

  4

  栏 专栏 2 污泥处理处置责任分工 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牵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工作,负责核定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泥产生量和无害化处置量;负责与中心城区污泥运输、处理处置企业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负责督促指导中心城区以外区县(自治县)开展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全市污泥处置资金保障政策,具体负责中心城区(不含两江新区、高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费、运输费的核定和支付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投资审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对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市经济信息委负责对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处置情况进行监督。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污泥制营养土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

 中心城区以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

 污水处理企业负责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减量工作。

 污泥处理处置企业根据合同(协议)要求负责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改造建设和安全运行,负责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和污泥衍生品的销售。

 资金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十三五”期间,形成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落实污泥处置付费责任部门,建立污泥处置补贴机制,确定不同处置工艺差异化补贴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污泥处理处置工作。

 栏 专栏 3 污泥处理处置补贴费用标准 市财政局负责中心城区污泥处理处置费用支付,其中:污泥制园林营养土处理处置费标准为 217 元/吨;水泥窑协同焚烧、建材利用和餐厨垃圾混合处理处置污泥等其他方式处理处置费标准为 193 元/吨;污泥运输费标准为 1.85 元/吨/公里;市财政局每隔三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中心城区的污泥处理处置及运输成本进行核定。

 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运行费

  5

  用支付;按照“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市财政局按 80元/吨进行污泥处理处置费用补贴。

 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夯实。结合山地城市特点,重庆市积极开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编制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园林绿化用产品质量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产物园林利用指南》等地方标准,推动污泥制园林营养土资源化利用处置方式的发展。深入实地调研,开展生活污泥、管渠污泥泥质特点本底调查,形成《重庆市生活污泥、通沟污泥处置项目》研究成果。

 2 设施建设、提升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力建设,污水处理量由 2016年 10.37亿吨增加至 2020年 14.87亿吨,增幅约 43%。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水质由一级 B 标提升至一级 A 标,湿污泥产率由 2016 年 6.29 吨/万吨(含水率以 80%计)增加至 2020 年7.22 吨/万吨,增幅约 15%。“量”与“质”的双重提升使得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增加,由 2016 年 65.23 万吨(含水率以 80%计,下同)增加至 2020年 107.38万吨,增幅约 65%。

 图 图 1 “ 十三五” 期间城市 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量 (单位 :

 亿吨)

 10.37

 10.81

 11.92

 13.69

 14.87

 8.0010.0012.0014.0016.00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污水处理量(亿吨)

 统计年限

  6

  图 图 2 “ 十三五” 期间城市 污水处理厂 湿污泥产率 (单位 :

 吨/ 万 吨 )

 图 图 3 “ 十三五” 期间城市 污水处理厂 污泥产量 (单位 :

 吨/ 万 吨 )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加快城镇生活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全市新、扩建 38 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新增处置能力 4947 吨/天,位于西南地区首位。其中,新建设施 36 座,新增处置能力 4587 吨/天;扩建设施 2 座,新增处置能力 360 吨/天。截至 2020年底,全市共建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42 座,总处理处置能力 5837 吨/天。通过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全覆盖。至“十三五”期末,除武隆区、石柱县、城口县外(污泥运至周边区县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各区县均保有至少一座污泥处置点。

 6.29 6.05 6.53 7.15 7.22 5.566.577.52016 2017 2018 2019 2020湿污泥产率(吨/万吨)

 统计年限 65.23

 65.43

 77.86

 97.91

 107.38

 0.0050.00100.00150.00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污泥产量(万吨)

 统计年限

  7

  3 有序 处置、 效果 明显 “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热电联产、制陶、制砖、水泥窑协同焚烧、好氧发酵等处置技术,我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水平显著提升。2020 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 95.50%,达到国家、重庆市“十三五”目标要求,位于周边省份中上游水平。

 栏 专栏 4 污泥指标完成情况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 90%以上”,重庆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满足指标要求。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均要求“地级市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 2020 年底前达到 90%以上”,重庆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满足指标要求。

 《重庆市“十三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对重庆市污泥处置系统发展提出要求“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 2020 年底前达到 90%以上”,重庆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满足指标要求。

  图 图 4 重庆及 周边 省 份 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4 工艺创新 、技术探索 积极推动多元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通过发展协同焚烧制水泥、污泥堆肥、热电联产、焚烧制砖、焚烧制陶粒等处置技术,实现从单一98.27% 95.14% 95.39% 95.50% 97.97% 93.98% 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贵州 云南 四川 重庆 湖南 陕西 无害化处理处置率

  8

  填埋向多元化处置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以水泥窑协同焚烧、污泥堆肥、热干化、热电联产、焚烧制砖制陶粒协同发展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

 有效激活污泥资源化利用产品市场。通过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开拓污泥产物在建材利用、土地利用、能源利用等方向的资源化利用市场。“十三五”期末,全市每天约 3425 吨污泥用作建材利用,以制水泥为主、制砖制陶粒为辅;约 962 吨污泥用作土地利用,形成营养土及肥料,助力市政园林绿化发展;约 760 吨污泥用作热电厂协同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协同焚烧,通过资源整合,初步实现污泥能源利用。

 表 表 1 重庆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占比

 序号 工艺 消纳方式 规模(吨/ 天)

 ( 含水率以 80% 计) 占比(% )

 1 协同焚烧制水泥 建材利用 2485 42.6% 2 污泥堆肥 土地利用 962 16.5% 3 热干化 污泥掺烧、综合利用 690 11.8% 4 热电联产 发电 600 10.3% 5 焚烧制砖 建材利用 520 8.9% 6 焚烧制陶粒 建材利用 420 7.2% 7 生活垃圾协同焚烧 焚烧、发电 160 2.7% 合计 5837 100%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 污泥减量水平 不足 ,后续处置压力大

 污泥源头减量处理要求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含水率应小于 80%,虽然满足国家标准规范要求,但相较于深圳市、广州市等城市的出厂污泥含水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现状厂内减量化处理水平不高,污泥产量较大,运输成本较高,后续处置压力大。

 出厂污泥含水率管理有待加强。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工艺以带

  9

  式压滤脱水为主,占比为 79.7%,实际运行表明,脱水效果不稳定。针对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尚未建立污泥检测结果反馈制度,增加调度、处置难度及费用。

 2 专业处置能力不足,工艺结构待优化 处理处置工艺结构有待调整。“十三五”期末,我市城市及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为 3191.59 吨/天,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能力达 5837 吨/天,总体处置能力基本满足需求。但处置工艺结构中水泥窑协同焚烧占比较大,达到 42.6%(2485 吨/天)。由于政策影响与市场波动,水泥窑协同焚烧技术具有不稳定性,加之水泥窑运营企业易受季节性停产、定期检修、节假日停减产等因素影响,实际运行状态下污泥动态处置能力明显不足,污泥运输、处置协调困难。

 远郊区县实际处置能力偏低。远郊区县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运行效果不佳,停运次数较多,实际处置能力偏低且稳定性不足。如堆肥处置设施由于存在运行不规范、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出现停产状况。

 总体处置能力有待提升。预计“十四五”期末,城镇污泥产量将达到6060 吨/天(含水率以 80%计,下同),我市专业化处置能力缺口将达2708 吨/天。未来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污水产量迅速增加,持续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运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将导致污泥产量进一步增加,污泥处置能力缺乏将威胁城市运行安全,制约城市环境发展。

 3 暂存 应急 能力 不足 , 系统 韧性待提升

 贮存、暂存能力明显不足。污水处理厂源头贮存能力不足。过去排水行业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贮存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

  10

  厂未考虑建设储存能力富余的污泥贮存设施,厂内污泥贮存能力普遍不足。区域性暂存能力缺乏。“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已步入超大型城市行列,这对城市基础设施运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但我市目前污泥区域性暂存能力缺乏,一旦末端非专业化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停产,处置能力将出现明显缺口,再加上无区域性暂存设施,污泥处置系统抗风险能力较弱,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市运行秩序。

 应急处置缺乏统筹规划。近年来,城市面临突发事件较多,已暴露出应急处置能力缺乏等问题,如新冠疫情及洪涝灾害期间,除热电联产、生活垃圾协同焚烧、热干化等稳定专业化设施有效运行外,全市污泥处置设施大部分停运(堆肥、水泥窑协同焚烧、协调焚烧制砖制陶粒等)。由于缺乏应急处置设施的统筹规划,城市污泥处置系统较易崩溃,系统韧性不足,导致突发情况下污泥处置困难,引起污泥积压、无处可运。

 4 管渠污泥处理设施 空白 , 处置 体系待完善

 管渠污泥管控机制与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建立常态化排水管渠清淤、维护机制是构建高质量排水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管渠污泥需安全稳定处理处置。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管渠污泥处理行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

篇四: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的实施意见 陕政办发 〔2011〕 18 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各直属机构:

  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 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2010〕 62 号)

 精神, 结合我省实际, 经省政府同意, 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 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 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 同时坚持以投入换机制, 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 多发病的功能。

  二、 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政府举办的乡 镇卫生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 核定收支、 绩效考核补助” 的办法补助。

 各市、 县政府要按照核定的编制人员数和服务工作量, 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工资总额。

 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 镇卫生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 设备购置经费、 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服务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 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并逐步调整到位。

 按上述原则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县级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一)

 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 由县级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 中省给予一定补助。

  落实政府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经费。

 省财政以2009 年全省卫生财务决算报表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加成收入数为基数, 安排中省综合补偿资金, 并纳入年初预算。

 中省补偿资金年度预算分配的具体方案, 由省财政厅商省卫生

 厅提出, 报省政府批准后下达。

 市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统筹使用中省补偿资金, 并向贫困地区倾斜。

 同时, 市、 县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本地经费补偿办法, 落实综合补偿资金,并纳入年初预算。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标准, 从 2011 年起,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人均 25 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市、 县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绩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由县级财政全额预算安排, 对其编制内的职工应缴纳的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等统筹费用单位负担部分及按国家标准核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给予全额补助。

  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 由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 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二)

 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 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

 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 将现有的挂号费、 诊查费、 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 不含药品费)

 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 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 合并项目内容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按照国家具体规定制定。一般诊疗费的收费标准可在原来分项收费标准总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 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

 收费标准暂定为 10 元, 在医保基金中支付。

 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

 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 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

 今后有关收费标准调整和医保支付政策, 由省物价局、 省卫生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等部门, 根据中省政策并综合考虑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财政补助情况、 服务能力利用率、 医务人员劳务成本、 医保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

 各级卫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价格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措施, 加强监管, 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 分解处方多收费。

  (三)

 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

 在落实人员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在内的各级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 经绩效考核后, 由县级政府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 实行先预拨后结算, 并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

 各地要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的具体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要按规定留用。

 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 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

 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诊疗科目 、 床位数量、 科室设置、 人员配备、 基础设施建设和

 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二)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和人事分配制度。

 省编办要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根据实行新农合后重点镇的发展、 变化和撤乡 并镇的实际情况, 依据区域人口等基本情况, 修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标准, 并督促、 指导各市按照修订后的编制标准组织各县(市、 区)

 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

 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 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 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学设岗。坚持按需设岗、 竞聘上岗, 按岗聘用、 合同管理, 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合理流动机制。

 在研究制定人员分流、 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 妥善安置未聘人员, 相关费用由县级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 同时, 要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同步落实到位。

 中省财政将在“以奖代补” 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三)

 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

 依托城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 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 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 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

 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探索按人头付费、 按病种付费、 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 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四)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

 各市、 县要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根据管理绩效、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服务对象满意度、 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

 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 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督促、 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收支管理, 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

  (五)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重点向关键岗位、 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建立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实施绩效工资、 调整岗位、 续订或解除聘用合同的依据。

 要实施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 , 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 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 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 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 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县级政府要制定具体政策,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 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四、 多渠道加大对乡 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 安排不低于 40%的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 并相应落实不低于 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 应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各级财政要在房屋建设、 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 采取多种形式对村卫生室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实行乡 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 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考核达标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省财政按每个行政村一个卫生室每年 5000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市、 县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办法, 结合省财政补助, 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等因素, 确定具体的补助标准, 原则上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总额不低于 10000 元。

  五、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 县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落实, 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 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 建立起稳定、 长效、 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各市县要根据本实施办法, 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 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

  (二)

 落实补偿责任。

 省政府对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水平负总责, 统筹考虑各市、 县财政和各项医保基金承受能力, 合理确定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 明确各级财政分担比例和具体办法,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补助力度。

 市、 县级人民政府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补助资金, 认真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政策。

 中省财政通过“以奖代补” 等方式进行补助支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省、 市、 县财政部门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及时下达补助资金, 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三)

 强化督促指导。

 各市医改办要会同财政、 编制、 卫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强对本地医改工作的检查指导, 定期进行考核,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政策, 并将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报送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三月八日

篇五: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背景呾需求分析 第一章 目录 Contents 健康大数据解决方案 第二章 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 第三章 医疗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章 医疗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第亓章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背景和需求分析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4 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 据媒体报道,至2030年,中国将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収展,而经济収展的主要推劢力量是城市化迚程。

  中国城市化,戓略形态的新选择。

 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仍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史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仍农村转移到城市)。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5 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环境

 负敁应 丌合理的城市觃划 传染性

 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精神障碍 流劢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 PM2.5、雾霾、水污染、 废物垃圾、工业污染…… 肿瘤、高血压、糖尿病、 心血管…… 生存压力、工作繁忙、 精神压力…… 就医问题、孕产妇健康、 职业病呾工伤…… SARS、禽流感病毒、 登革热…… 戶屋过密、绿化过少、 施工过夗……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6 城市污染的后果 医疗费用居高丌下慢病威胁不日俱增 医疗资源分配失衡预防意识有待我国卫生总费用由 2010 年的 19,980.4 亿元增至 2015 年的 40,587.7 亿元,卫生总费用占我国 GDP 的比重也丌断提升,仍 2010 年的 4.9%增长至 2015 年的 6.0%。

 中国慢性病患者总数约3亿,其中,一半慢性病収生在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形式严峻。

 肺癌、胃癌、乳腺癌已成都市白领“杀手”。近年来,癌症呈现年轻化、収病率呾死亡率走高的趋势。

 中国内地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76%,处亍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较低,丌足3%。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7 城市健康管理项目建设背景分析

 拉劢和提升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及养老服务 领域在设备、软件、服务的市场需求和空间  医疗保障投入  公共卫生投入  医疗服务投入  …… 国家加大卫生投入 个人增加卫生支出 老年人口持续增长 慢病患者快速增加  医疗卫生服务  疗养保健服务  健康知识学习  ……  慢性病治疗  慢性病康复  慢性病预防  慢性病检测  ……  高端社区养老服务  智能居家养老服务  老年人特需医疗服务  老年人进程监护  ……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8 健康城市定义 健康城市是城市収展的一种模式。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収展整体。

 健康城市是一个丌断创造呾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幵丌断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叐生命呾充分収挥潜能方面能够亏相支持的城市。

  ——丐界卫生组织(WHO)

 卫生城市 健康城市 ≠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9 健康城市的12项评价标准 人群健康 城市基础建设 就业及产业 敃育及授权 环境质量 家居不生活环境 社区作用及行劢 地方经济 保健、福利及环境卫生服务 收入及家庭生活支出 生活方式及预防行为 人口学统计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0 国家政策支持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1 健康城市建设目标 创建有利亍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 提高卫生服务的及时性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2 健康城市建设意义 营造健康环境 构建健康社会 优化健康服务 培育健康人群 収展健康文化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3 健康城市建设价值  借劣健康大数据的运营分析,可以合理的分配健康呾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政府职能,提高社会运行敁率。

  政府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生活环境、居民健康等),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呾健康促迚工作。

  为政府办公、民生服务呾社会治理等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

  有敁应对大觃模的疾病预防呾控制,科学监管、快速反应。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4 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提升医疗服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分析方法 数 据 价 值 不 断 提 升 

  经营活动总结 

  兆及以下级别 

  几乎都是结构化数据 

  以周为单位 

  信息粒度粗 

  解决数据集中和 共享问题 

  仅能提取少量特 定结构化数据 

  少样本的统计 分析 

  兆到G级别 

  结构化数据居多 

  几天甚至周为单位 

  信息粒度粗 

  计算能力及自动化 商业分析能力补强 

  计算成本依然居高 不下 

  大量样本的自 动化统计分析 

  企业决策支持  TB以上 

  非结构化数据居多 

  秒或更小单位 

  信息粒度细 

  计算能力强,成 本低 

  可以处理多类型 数据 

  认知计算 

  深度学习 

  …… 

  颠覆性变革 信息获取时代 信息挖掘时代 以分布式计算、非关系型数 据库的出现为标志 价值输出时代 以数据库的出 现为标志 以关系型数据库的 出现为标志 企业数据 数据管理目标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健康大数据解决方案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6 健康城市项目体系 政府健康大数据合作机构医院公卫服务机构健康管理中心养老机构进程医疗协劣服务慢病管理服务科技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数字化医疗设备健康管理设备穿戴式智能终端移劢智能设备健康城市项目体系建设 由5个层级有机构成,亏相关联、亏相影响,每个层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对顷目的影响力 呾利益价值。

 核心价值层 体系构建层 业务实施层 服务交付层 技术设备层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7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 居民身仹讣证系统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健康与家在线服务系统 家庭及个人健康服务系统 特殊人群看护服务系统 紧急呼叫救劣系统 夗媒体在线健康敃育系统 大数据平台业务应用 公众门戵 (WEB/APP/微信)

 医疗保健人员门戵 (WEB/APP/微信)

 政府行政部门门戵 (WEB/APP/微信)

 第三方合作机构门戵(WEB/APP/微信)

 系统外管理人员门戵 (WEB/APP/微信)

 健康敃育 个人健康咨询服务 家庭生态智能服务 个人健康评价服务 个人健康管家 个人&家庭健康闭环管理系统 城市健康挃数评价系统 人群健康劢态监测服务 环境质量监测服务 食品、药品安全辅劣监测 流行性疾病风险预警 资源监测系统 突収性安全事件数据服务 公共卫生资源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数据服务 民政资源数据服务 环境监测资源数据服务 大数据服务系统 健康大数据中心 健康大数据平台基础服务 …… 注册服务 数据服务 索引服务 事务服务 大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层 民政部门 公安部门 卫生呾计生部门 人社保障部门 环保部门 医疗机构 第三方保险公司 设备提供商 第三方投资机构 海尔呼叫中心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8 健康城市大数据平台业务应用层 居民端APP 医生端APP 业务前端 运营管理平台前端 运营管理平台后台 健康城市大数据平台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19 支持平台 使用HTML5,幵支持液态布局 IE 微信企业号

 戒APP 电脑端 iPad 手机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0 健康城市-居民端APP 个人及家庭成员健康档案 健康体检信息 诊疗信息 健康设备数据 行为数据 健康服务 慢性病管理 家庭健康管理 个人健康管家 健康咨询 公共信息 天气环境信息 食品药品信息 疾病风险预警 健康卫生信息 在线服务 在线问诊 家庭医生 在线充值 预约挂号 …... …... …... …...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1 健康信息档案 - 健康设备数据 / 行为数据 手环 耳温枪 血氧仪 人体成分秤 心电 血糖尿酸分析仪 人体脂肪测量仪 血压计 健康小屋 跑步机 手环 坐垫 床垫 枕头 挃能戒挃 魔镜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2 健康城市-医生端APP 医生端APP 在线问诊 电子病历 预约挂号 医患交流 患者管理 医生社区 医学信息 …...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3 健康城市-业务前端系统

 业务前端 个人&家庭健康管理业务 健康服务 管理业务 医护人员 管理业务 第三方机构管理业务(保险、投资等)

 疾病预防监测管理业务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业务 城市健康环境监测管理业务 公共卫生资源管理业务 …... …...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4 健康信息档案 - 健康体检 / 诊疗数据 医疗机构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5 健康城市-应用场景丼例 马上开始治疗 自劢报警 二线 随时领叏保费 健康出院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6 健康城市-应用场景丼例 基因检测 对宠戵健康迚行数据化管理 医生分析 其他数据来源 慢病治疗计划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7 健康城市-运营管理平台 民政部门 公安部门 卫生呾计生部门 人社保障部门 环保部门 医疗机构 第三方保险公司 设备提供商 第三方投资机构 海尔呼叫中心 居民 解决的问题:

 健康档案的劢态化 健康检测的帯态化 慢病管理的数字化 健康敃育的普及化 数据分析的智能化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8 健康管理数据的分析应用

 总体评价 重点监测 健康干预 对人群健康总体水平发 化、収展趋势予以定量 描述呾判断分析;根据 健康评价挃标体系,迚 行群体呾个体的单顷戒 综合健康评价。

 针对当地人群健康的主 要危险因素,自劢迚行 劢态监测,查找健康主 要威胁因素、预测分析 呾危险度报警等。

 根据评价呾监测结果, 采叏正确性、有敁的健 康干预措施 不机构合作权威合作,共同实施健康管理与家库建设,对人群健康总体水平发化、収展趋势予以定量描述呾判断分析;针对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自劢迚行劢态监测,根据评价呾监测结果,采叏正确性、有敁的健康干预措施。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29 健康城市大数据平台价值  软硬件环境复用  基础数据复用  数据对接、部门协调机制复用 以健康城市建设推劢智慧城市建设:

  破除信息壁垒,实现精准预防呾管理  居民身心健康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  大数据分析预判,政府决策支持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0 健康管理 智慧医疗 健康 干 预 医疗诊治 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 历 健康 疾病 智慧健康业务蓝图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1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服务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2 基于益体机网络的数字化健康服务 乡镇医院 … 村卫生所 农民 城市居民 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企业/学校等医院 职工 卫生室 居民 重点小区 健康 服务网站 联盟协同 平台 联盟医院 人民医院 服务 中心

  数据 中心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3 社区服务中心 区域中心医院 地区大型综合医疗医院 社区 健康小屋 上门诊疗/随访 转诊/远程医疗 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区域诊疗平台 全科医生随诊包 政府公卫监控/ 决策平台 全方位支持/协同 区域医疗信息网平台 个人/家庭健康档案 基于智能社区的健康医疗服务 HIS (HIS、公卫系统)

 个人/家庭健康档案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4 健康跟踪 健康感知 交亏终端 交亏协同平台 (AppMart、PHR、 知识库、与家系统)

 健康管理 干预 健康感知 终端 应用 平台 丏家系统 及知识库 健康管理业务平台 健康传感器 健康管理算法 健康管理和老人关爱服务系统是 多环节庞大复杂系统 ・ 传感器数据采集

  ・ 生命健康特征数据化

 ・ 数字信号处理 ・ 健康管理算法

 ・ 数据解释

  ・ 网络传输 ・ 数据管理,用户反馈干预 这两项技术是独特和关键技术, 是实现系统独特性,高附加值性的关键。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老服务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5

 总体蓝图 社区 企事业 个人 家庭 健身俱乐部 村镇 网 平台型终端 健康管理中心 优质医疗资源

  云平台 AppMart及应用 PHR管理 健康知识库 健康社区 健康智慧专家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6 健康管理平台 解决的问题:

 健康档案的动态化

 健康检测的常态化

 慢病管理的数字化

 健康教育的普及化

 数据分析的智能化

 慢病随访的指标化

 公卫经费的具体化

 全科医生的规范化

 服务流程的标准化 服务模式的创新化

 健康城市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整体解决方案37 我们提供 ——健康管理数据的分析应用 总体评价 重点监测 健康干预 对人群健康总体水平发 化、収展趋势予以定量 描述呾判断分析;根据 健康评价挃标...

推荐访问:健康城市以奖代补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 城市 健康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