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讲话(全文)

2023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讲话(全文)

发布时间:2023-03-15 14:20: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讲话(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2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讲话(全文)

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的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很高兴能够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与大家相聚,共同展望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共商物联网发展大计。首先,我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既是江苏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物联网业界的一件盛事。李克强总理专门发来贺信,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路精英齐聚无锡,参会嘉宾4000多人,参展企业500多家。特别是本届博览会的展览展示,以体验互动为主,突出应用案例和观众体验,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医疗、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等,既体现前沿性,又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相信大家参观以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物联网就在我们身边。本次博览会以“创新物联时代、共享全球智慧”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我期待这次博览会的系列活动,既成为物联网业内的“华山论剑”,也在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深深的“太湖印记”。下面,我谈三点具体想法:

一、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拥抱物联网才能拥有未来

我们现在所讲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万物互联,实现物与物的相联、人与物的对话。其实,人类的这种愿望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通过巫术和宗教获得与万物相联的虚拟体验。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人们通过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以及各种工具的发明,坚持不懈地拓展着与万物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对于人类来说,这种相联只是一个形式,其本质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实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使万物能够与人的主观意志相适应,进而造福人类。到了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人类借助计算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的沉淀和交换变得更加容易,而计算能力的提升又让数据化信息的巨大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信息实际上成为了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第三大生产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与万物联系的过程。比尔·盖茨在他的名著《未来之路》中曾经写道:“因特网仅仅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网,而未实现与万物的联网。”但迫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这一构想无法真正实现。现在,属于物联网的那只“蝴蝶”已经扇动了它的翅膀,特别是随着高速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突破发展,物联网正在加速进入“跨界整合、集成创新、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有人称之为“未来已来”。

物联网将以其颠覆性变革、全面性渗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给经济发展植入新基因,也给社会治理提供新手段;
它给人们衣食住行乃至教育、医疗带来极大便利,也给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商业模式带来颠覆创新;
它给物理世界的万事万物带来结构性的时空重塑,也给人们的理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变革。物联网让人们享受到更加智能化、便利化的生活,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我曾经看过一部名叫《机器管家》的科幻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机器人渴望具有人类的情感和尊严,最终爱上人类并为了心爱的人放弃长生不老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人与物之间的“伦理”关系。我想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不仅实现人与万物、万物之间在更大时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实现人对万物的智能控制,更重要的是物联网将赋予万物“灵性”、教会机器懂得人文关怀,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像一个充满温情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物质世界。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令人向往的美好前景,物联网的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物联网将创造10多万亿美元的价值,约占全球经济的1/10,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数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面对这样一座庞大的“金矿”,不少国家已作出战略布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其核心能力和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垂直化整合、水平化扩张,争夺物联网发展的主导权。可以说,面对这场全新的变革,一场没有销烟的未来争夺战已经打响。我们只有顺时应势、乘势而上、及早布局,才能牢牢把握物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二、物联网将成为撬动江苏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
第二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我们将把握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大势,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经济。物联网是我们的优先选项,也是一个重大战略选择,江苏有能力打造世界物联网发展的新高地,以此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江苏发展新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有两个特别的宝贵资源:一是实业精神。江苏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特别是苏南地区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摇篮”。近代以来,江苏实业家更是得风气之先,率先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熏陶,先后创办一系列实业,形成并延续了注重实业的传统。二是科教优势。江苏有高校141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90万,江苏籍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科教优势意味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

而江苏发展物联网也具有需求强、基础好、前景广三点突出优势:

需求强,是指内在的客观需求旺盛。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是制造业大省,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1.5%,加快制造业转型,就是要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物联网能够促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重组,推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促进传统产业提振效能。江苏新旧产业更替正在加速推进,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急需改造提升。可以说,物联网发展特质与江苏产业特色高度契合,物联网在江苏应用大有可为。

基础好,主要得益于先行实践形成的先发优势。物联网在江苏发展起步较早,2009年国务院就在无锡市部署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此为契机,江苏已经构筑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突破了核心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覆盖信息感知、网络通讯、应用处理、共性平台、技术支撑的产业体系,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在全球近30个国家、200多个城市都有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主导或参与制定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多达20项,产业规模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前景广,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的蓬勃兴起。物联网已经具备了全面爆发的基础,现在进入了推动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力量来整合、来推动。这种力量来自哪里?谁能成为执牛耳者?我想,一定来自于市场、来自于企业,就像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中国的BAT一样,物联网时代也一定会有BAT量级的企业在中国出现。江苏已经有一批物联网的探索者、推动者,像做基础研发的感知集团、做车联网的联创集团、做智慧能源的远景公司等等,都已经做出了样子,形成了气候。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批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还有这些年孵化培育的近1000家创新型中小物联网企业,他们经受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正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当中完全有可能成长出我们本土物联网龙头企业,带动物联网发展壮大,并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三、全力构建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

任何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我想,适宜物联网发展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当好园丁,培育“土壤”。我们将着力加强统筹、做好规划、搞好服务。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前不久,我省制定了科技创新40条政策,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金融服务、项目建设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各方资本、创新要素向物联网产业集聚。二是推进产业协同。物联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目前世界各国的战略布局、跨国巨头的系列动作,都是着眼于产业生态圏的抢先构建。我们将致力于帮助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常态化沟通机制,着力构建涵盖感知、网络和应用在内的全链条形产业协同生态。三是完善公共平台。重点打造物联网共性技术、产业化、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推广展示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是优化亲商服务。在服务企业上,政府将当好“店小二”,围绕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具体化服务,营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让各方客商来江苏能创业、创大业。五是加快人才集聚。人才只有集聚才能产生更大价值,我们将依托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点企业,培养高端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总之,我们将多管齐下、多方努力,营造一个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让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推广、模式创新来江苏都能找到适宜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大家来到江苏,带来了全球物联网最前沿的理念和智慧,更带来了江苏物联网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精诚合作,物联网一定能够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我们真诚邀请国内外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热忱欢迎全球物联网企业来江苏投资发展,一起携手开掘物联网这片广阔的“新蓝海”!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联网 江苏 会上 江苏将成为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李强书记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讲话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