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10篇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附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部2012年3月 ‐2‐ 目 录 序 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教育部 2012 年 3 月
‐2‐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 2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 ................................................................. 2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 2 第三章 发展目 标...................................................................... 3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 5 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5 第五章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 7 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9 第七章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 11 第八章 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 13 第九章 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 14 第十章 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 16 第十一章 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 17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 ............................................................................. 19 第十二章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 19 第十三章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 20 第十四章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 22 第十五章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 23 第十六章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 24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 26 第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 ........................................................... 26 第十八章 完善政策法规 ........................................................... 26 第十九章 做好技术服务 ........................................................... 27 第二十章 落实经费投入 ........................................................... 28 实
施
.............................................................................................. 29
1序
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学习 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民教育、 优质教育、 个性化学习 和终身学习 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面对日 趋激烈的国力竞争,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注重信息技术与 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 型社会、 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 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 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但与 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 加快实施, 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 ,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现状与挑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
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 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 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为构建终身学习 体系 发挥了 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 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 有待进一步发挥。
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3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 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学习 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在构建学习 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 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面向 未来, 育人为本。
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 标要求, 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 努力为每一名 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 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 驱动, 共建共享。
以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 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构建信息化学习 和教学环境, 建立政府引 导、 多方参与、 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
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明确发展重点, 坚持分类指导, 鼓励形成特色。
深度融合, 引 领创新。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 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引 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 领作用。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 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 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 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4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 环境, 基本形成学习 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 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 领作用充分显现。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 环境。
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 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逐步建立, 政府引 导、 多方参与 、 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数字鸿沟显著缩小, 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学习 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
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 需求建设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 环境, 终身学习 和学习 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充分依托公共通信资源, 地面网络与 卫星网络有机结合, 超前部署覆盖城乡 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网络, 实现校校通宽带, 人人可接入。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 教育决策与 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 广泛普及。
信息技术与 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 主学习 能力明显增强, 教学方式与 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 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5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 标, 统筹规划、 整体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技术与 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 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学习 型社会; 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增强队伍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 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以建设、 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 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 有效、 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培养自 主学习、 终身学习能力。
缩小数字化差距。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 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 教学资源、 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 全面提升应用能力。
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开足开好国家课标规定课程, 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重点支持农村地区、 边远贫困地区、 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缩小地区之间、 城乡 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推进信息技术与 教学融合。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提供优质数
6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 发式、 探究式、 讨论式、 参与 式教学, 鼓励发展性评价, 探索建立以学习 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 , 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逐步普及专家引 领的网络教研, 提高教师网络学习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 能力。
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创设绿色、 安全、 文明的应用环境。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 、 自 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的良好习 惯, 发展兴趣特长, 提高学习 质量; 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栏一:
2020 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 1.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 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 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2.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
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 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 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73.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 律性。
第五章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
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 实训、 科研、 管理、 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职业院校, 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
建设仿真实训 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 建设实习 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成支撑学生、 教师和员 工自 主学习 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
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提高实习 实训、 项目 教学、 案例分析、 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 实习 。
创新教育内容, 促进信息技术与 专业课程的融合, 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 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 创新仿真实训资
8源应用模式, 提高使用效益。
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以关键技术应用为突破口 ,适应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 产业、 学校与企业、 专业与 岗 位、 教材与 技术的深度结合。
开展人...
篇二: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21 年第 9 期科技、经济、市场137科教之窗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 问题研究沈轩羽(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摘 要:当前,教育体系改革与网络化、数字化体系是分不开的,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落实分析工作,以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原则和模式进行问题研究,落实研究性教学改革,加大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力度,构建完善的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机制,能够为当前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良好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人才0 引言在当前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同时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目标。而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基础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制定高校多样且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推进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1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分析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发展,是建立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打造双向融合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想,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资料和岗位信息,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未来发展制订个人规划,同时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企业结构变化的相关动态信息和规律。在这样的要求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必须以科研为背景,根据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升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科研的主体,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及知识体系的拓展。与传统教学体系相比,在科研与教育相融合的环境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杜绝应试教育和灌输教育,要启发学生落实自主创新工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且要综合当前社会产业结构变化及人才需求优化学生个人定位。例如,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融合的主要工具,可以构建科研项目,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当前经济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查找大量的课外资料和社会岗位信息。借助信息教学平台,邀请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参与学生的科研项目及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灵感。在校企合作和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主动投入科研体系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2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2.1 科研素养不高教学主体主要指的是学生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先进的学习理念和认知,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学习的方法和平台。但是,结合当前部分院校师生,部分教师对当前现代化教学软件操作较为生疏,不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也缺乏教学资源的自主化创新,往往照搬照抄现成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变通性不大。同时,学生也难以灵活地将教学资源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材料,二者之间的配合力度不大,科研素养不高,无法完成教学科研活动,同时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价值。2.2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出现失衡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参与程度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工具方面,也需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建立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部分院校管理者和教师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就是教学科研,过于注重教学科研成果,例如在校本研发及信息化课件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将其作为硬性指标,忽视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完成科研成果时,教师会产生较大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协同合作关系。忽视学生学习需求,这种教学科研是单方面的,并不会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的服务。2.3 理论学习的技术性不高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融合,给予学生和教师个人发展空间,是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主要体现。虽然部分教师在思想认知方面掌握了这种新的观念和模式,但是在具体实践和执行的过程中缺乏能动性,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完成作业,以此来代替原有的板书和课后作业,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一方,缺乏兴趣和多样化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形式化特点,理论学习的技术性不高,难以发挥技术体系的优势,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科研。2021 年第 9 期科技、经济、市场138科教之窗3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结合当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技术体系是一种教学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媒介,更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想的根本保障。在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发信息技术,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从多角度落实创新人才培养。3.1 打造研究型教学体系研究型教学体系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体系正好相反,是建立在知识索取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意识,由此构建以体验、项目、探索和钻研为主的新型学习方法。例如,在常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利用问题探究及小组合作,让学生提前通过信息平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之后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得出理论定义。然后,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理解理论定义进行逻辑分析,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为目的,落实好探究性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转变原有学生被动的地位,将学习与研究联系起来,将教与学联系起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体系,最主要的是可以调动主观能动性,避免被动学习带来的消极情绪。3.2 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从本质上来讲,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要增强应用有效性,此外要明确应用的方向和方法,对教学主体而言,就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落实好教师团队的技术培训及业务能力优化,青年教师必须要经过培训,才可以拓展知识体系,了解不同专业的科研技巧,并掌握科学的授课方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与学生达成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其次,必须合理地看待教学科研及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将教学科研成果及科研过程作为探究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在增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拓展教师的学习深度,要增强各类实验室建造的有效性,加大科研仪器及相关技术体系的引进力度,要确保技术体系的实施有的放矢,为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供发挥平台,使训练项目的开展有合理的空间,能够开展科技活动,完善配套设施及软件硬件,这样才可以增强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有效性。3.3 构建立体化的协调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建立在社会产业调整需求及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落实教育改革,必须合理地构建全方位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从教师角度入手,教师需要合理地平衡教学科研精力和时间,避免教学科研与实际的教学任务出现脱节的情况。坚持教学科研与理论教学并重,并且落实好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确保教学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在同一水平上,并且共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完善院校的管理体系,在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的院校管理者必须坚持科研体系与教学体系共同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科研,将科研成果反馈到课堂上,促使教学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教学科研能够构建一体化的闭环。此外,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撑要素,如提供优秀科研奖项、科研成就奖、教材出版、校本建设基金、人才培养基金等多元化的奖励项目,为学生与教师的协同合作,以及信息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最后,需要构建立体化的综合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指标必须囊括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在功能上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促进,在过程上必须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的评价。例如,针对任课教师要落实好教学科研动态分析工作,要掌握当前与专业相关的热点。当前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综合技能,不仅要了解社会各领域的设计体系和发展原则,也要掌握消费者的具体喜好和消费动向,这样才可以为设计科研项目的完成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性依据。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调研及消费者调查,将其浓缩成调查报告,重新反作用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构建相应的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及社会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不仅有更加开阔的学习平台,也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供有效场所,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4 结束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构建“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的教育模式,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自我创新的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及科研水平,这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也是进一步深化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途径,可以满足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参考文献:[1]廖璠,刘雅琳,王林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43):134-136.[2]左明章,卢强,杨浩.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之路[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59-66.[3]邱卓丹,李春青.应用性本科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6):66-67,111.[4]陈志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8(2):91-94.[5]温新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4):53-55.
篇三: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探索网络环境下“三段式” 教与学摘要:
本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进行了 分析, 阐述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刻思想内涵, 对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 教与学这一具体的融合模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依据教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学生的自 主学习、 课上学习、 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等环节, 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 阐明了 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网络环境; 三段式教与学; 课堂教学
一、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这说明国家领导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到 2020 年, 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 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教
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式 回眸过去的一年, 是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一年, 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 资金投入大幅度递增;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 举办大型论坛、 展演等活动, 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既轰轰烈烈又有声有色, 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所迸发的正能量正在逐步突显。
(一)
教育部下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 对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 展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规划》 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二)
确立了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试点校
2012 年 5 月 28 日教育部召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 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试点校工作, 国务院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特别是刘延东国务委员明确要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要有所作为。2012 年末确立了首批 56 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 350 所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单位。
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讲话中首次提到 “三通工程” (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他强调:
三通是主体, 两平台是服务; 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 优质资源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关键,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它们是不同的层次, 有密切的联系, 要不断地深入做下去;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 “三通” 只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不是终点, 教育信息化永无止境, 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
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12 年 9 月 5 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主持、 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做重要讲话。
她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四)
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
2012 年 9 月 25-27 日教育部在深圳举办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讲话。
展演活动期间, 同期举办四个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论坛。
(1)“教学信息化挑战校长领导力——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
(2)“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论坛。
(3)“中小学互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
论坛。
(4)“变革中的课堂——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创新” 论坛。
展演结束后曾有领导评价:
此次展演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远远超出展演本身, 对今后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五)
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
2012 年 10 月 23 日,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
一是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
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 三是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 四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五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六是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七是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十二五” 期间教育信息化将围绕“三通工程” 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两大主题全面展开。
袁贵仁部长指出,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关键就在于它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
展。
搞教育的人, 一定要站得高一点, 眼光放得远一点, 看得深一点, 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
今年 5 月 20 日《中国教育报》 头版刊发了“为到二 O 二 O 年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江苏省展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的报道, 袁贵仁部长出席并讲话, 他说: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 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为实现 2020 年教育现代化这个梦想而奋斗。
纵观国际、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正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深层次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 如何把握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 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
我认为“深度融合” 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抛开“应用” 谈“深度融合” 是不切合实际的, 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 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 课程的设立、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
某种程度上来说, 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 没它不少, 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 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
革命性影响。
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比如计算机操作、 软件应用、 课件制作等, 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
而通讯行业的手机, 也是信息技术终端, 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 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 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 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 或改变“教与学方式” 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 和“教与学方式” 的角度) 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 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 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 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 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 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 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 课堂教学结构”。
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之所以提出、 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 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四、 网络环境下“三段式” 教与学 “三段式” 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 课前、 课上和
课后。
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 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 课堂学习、 知识拓展与延伸, 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 教与学(下面简称“三段式”)。
调查数据显示乡 镇以上学校, 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占 40-60%(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加大), 初中占 85-90%。
这些数据来自几所学校, 也许不具有代表性, 但也说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是会上网的。
但是遗憾的是上网的学生几乎 100%不是为学习, 所以现在有个现象:
家长一听到学生上网, 坚决反对。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学生缺少教师正确的引领, 二是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不友好, 兴趣点偏低等, 导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与学习没有任何关联。
因此, 如果每位教师在这方面都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 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那么打破时空的局限, 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学校的教师、 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 QQ 空间, 其实利用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空间。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大家不会用, 而是没有把它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真正把它当做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
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尝试着, 在博客里写一些教学反思,学习体会, 试着用自己博客进行教学, 但仅仅是某一专题, 没有形成常态化, 不成系列。
但是这种做法很好,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很有帮助。
博客或 QQ 空间这一类网络工具所面对的是所有人群、 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强、 个性化, 非实名制等特点; 而网络学习空间更具针对性(学生、
教师、 家长等), 实名登录, 在同一平台下, 格式基本相似, 内容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主, 师生之间互访简单快捷等。
我省全力打造的“龙学网”, 既可以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平台, 同时也为师生注册自己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何来体现这一点, 我们是否做到了 ?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 答案是“NO” 。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感受, 就是不管是教材改革还是课程改革, 到头来都只是一种形式, 教学结构、 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环境、 方式方法的改变, 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段式” 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三段式”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学习。“三段式”对学生而言, “课前” 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 预习新知、 自主学习;
“课上” 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 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 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 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 有层次, 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 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 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效
率。
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 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 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 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三段式”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
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 就是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
教学设计 “三段式” 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 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 学生、 技术、 媒体, 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
多数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 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 忽视了 课前准备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 很少照顾到学生...
篇四: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教育 3002019 年 11 月 05 试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教育模式
张勇强 山西省孝义市教育科技局,山西 孝义 032300
摘要: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以促进自身的发展。32 在教育领域也应该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促使教育教学的有效改革。本文就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型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能够给人们提供很大的便利和帮助。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这一技能的掌握,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效融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革新教育模式,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的人才。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
1.1 课程教学结构的创新
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首先就要对现有的教学结构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同时改变教和学的环境,让目前的教学结构从本质上发生改变。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是直接简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是要求教师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例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思维,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和模式。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讲究的是创新,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水平。要实现深度融合,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要将相互之间联系比较大的内容教学安排在邻近的几节课中,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更为集中。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小组来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课堂进行更为灵活的安排,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1.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建立网络资源库以及信息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提供各种硬件设施,这才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要求[1] 。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来建立主题学习网站,让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自主学习,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包括各种微视频、网络试题等来实现自主学习。学校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时,一定要确保学习网站中资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网站中的学习资源进行详细划分,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快速搜索出想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仔细筛选学习资源,确保所有学习资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此来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途径,促进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自主学习。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下的新型教育模式
2.1 以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要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要求教师要以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来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混合式教学是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合,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开展教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都属于混合式教学的范畴[2] 。从教学形式来看,混合式教学就是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例如将视频、动画、音频、图形等多种教学技术混合,将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混合,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混合等。总之,混合式教学是和单一教学相对的概念,以往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而混合式教学是多种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混合,通过混合式教学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总之,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该以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就是指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这样才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以翻 转课堂为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要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指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课后学生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成为课前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的教学结构,这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以往的先教后学颠倒为先学后教[3] 。而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知识讲解的视频,将这些小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就可以在家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也主要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疑惑进行精讲,真正颠覆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展开。
2.3 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
微课是翻转课堂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要以微课来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前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展现知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载体,时间控制在 5-8 分钟,一般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来设计开发在线的课程,在课前自主学习中,教师提供多段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突出学习活动、学习概念和学习主题,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3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教育深度融合,要求要创新课程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以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模式、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忠新.智能化教学——AI 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20(7):25-26. [2]吕逸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教学模式改革[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2):6-10. [3]郭兆红.智慧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动因、困境及出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8):76-80.
篇五: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南北2019 年 6 月 2 期 ·23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徐 磊 景德镇市第十一小学
摘要: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国也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有着其重要的作用。英语教育对于小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以及语言表达、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拓展学习以及运用英语的渠道,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296(2019)6-023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教学领域,开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机技术起到的作用也相对更加重要。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利用,会极大地对课堂氛围以及教学效率进行提高。
1 信息技术的优势及优点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与共享性。直观性即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图片、声音、视频等将相关的信息展现出来,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交互性是使用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所需信息进行主动查询与交互,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输的形式;共享性是使用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进行共享,使其他使用者可以通过主动查询对信息进行分享。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教学行为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较为灵活的形式以及优良的选择性,会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案时有着更多的选择,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不拘于传统形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中庞大的信息量,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极大的扩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形象。信息技术这些显著的特点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学科融合的趋势及优势 (1)小学英语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融合符合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也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课堂中,也是对传统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大胆尝试。我国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依靠与背单词以及句型的方法,枯燥且弊端较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加轻松,也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着较大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的学科融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构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2)小学生的最大特点便是多动好动,且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学习环境,再加上传统形式上的英语教学方式,会使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感到无趣,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传统形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小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兴趣提升,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抽象的学习过程化为具体,化繁为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空间,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是大多数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所以,进行小学英语与信息技术的学科融合是有着实际意义且非常必要的。
3 小学英语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实施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有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参与其中。而对于趣味性及新鲜程度较低的内容参与度不高,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环境,合理地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效率地情况下进行学习。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 Happy birth-day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学生听懂并会说“ Happy birthday to you! ”为教学目标,依据核心句型“ How many candles?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3.2 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情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习英语要求做到“听、说、读、写、看”五项基本技能。而“说”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说作为最常用、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语言能力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景模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情景模拟对话,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My school》中,教师创建两学生对话情景,使学生进行对话“Where is teachers’ office?”“Is this the teacher’ office?”“The teacher’office is next to the library.”等,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
3.3 进行听说训练组合模式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标准发音的播放,后对学生的英文发音进行录制并播放,为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进行相关的改进与指正,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错误与不足并加以改正。
4 结语 英语作为应用广泛的语言,利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进行优化以及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英语知识学习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契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洪蕾.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反思[J].文理导航(下旬),2015(2). [2] 朱陈香 . 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华少年 ,2015(31):78-79. [3] 刘玉芳 .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J]. 小学科学 : 教师版 ,2017(9):19.
篇六: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息技术深度溶于教育摘
要:
信息技术溶于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 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一直致力于“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要基于基础信息化的现状 使信息技术深度溶于教育事业, 从而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 拓展了人类的智力,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现状; 教育改革; 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 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丰富并且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达到了信息存储、 传递、 处理、 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因此, 让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度溶于教育改个创新, 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溶于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内容、 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十多年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一直致力于“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国家和教育部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重大工程, 铺设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通道:
逐渐从以建设驱动向以应用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建成了有效覆盖全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环境, 初步建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对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多样的教学模式, 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用起来, 用得好” 。
2012 年起,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 全力推动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即“三通两平台” 的建设任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 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达到了信息存储、 传递、 处理、 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 拓展了人类的智力,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内, 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但要让这种革命性影响发生,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新思维、 新方法、 新实践。
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过程中, 总结并提炼出合适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经验举措, 这既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十多年来实践成果的一次回顾与总结, 更是对未来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展望。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 以教师为教学主导, 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 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 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 在象原先那样采用的文字教案的同时, 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 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 CAI 课件, 学生也可自主制作 CAI。
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 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目前, 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的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超越了 作为“工具” 的辅助性质, 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从教育观念、 学校结构、课程教学、 政策等角度, 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融合” 包含着互不分离、 互相渗透、 互相作用、 体化的过程, 强调有机的结合、 无缝的连接 如何让信息技术深度溶于教育 一、 要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在此我们要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 整合资源, 构建先进、 高效、 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 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 图书文献共享、 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
提升教师信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二、 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信息化改造, 使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向信息化方向改造, 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内容,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 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让信息化科学技术工具与平台得到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三、 要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升。
建设知识开放与共享的良好环境, 要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自然科技资源、 科学数据、 科学文献的共享,同时要支持跨学科、 跨领域、 跨地区的协同创新。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与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 推动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 完善教育科技的创新体系, 才能在信息科学时代引领教育事业的创新。
四、 要增强教育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能力。
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 推进生产、 学习、 科研、 应用的相互结合,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教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依托信息技术, 向社会公众
开展学科教育、 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通过构建网上虚拟社区, 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 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
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 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 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五、 要充分调动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
国内外近百家著名的高新科技企业和机构的参展带来了具有前瞻性、 先进性的有优秀产品以及服务解决方案, 展示了其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新技术、新理念、 新成果” 。
企业、 机构展区荟萃了前沿技术和丰富产品, 以应用需求和教学支持的角度在以下几个领域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方向。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 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 它不仅是一项可操作的技术, 更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
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 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 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
这种范例在我们教育部门还是有很多的。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 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 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 使用的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充其量作为“打印机”和收发通知的工具。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 使其在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满运菲;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A]; 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
2011’ IT、 网络、 信息技术、电子、 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 年 [2] 宋琛; 邴喜; 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推动辽宁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应用效益角度思考工程的实施[A]; 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 A 卷)
——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 2008 年 [3] 苏颖; 姜国强; 王洋; 教学资源建设是搞好远程教学的基础[A]; 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
——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 2008 年
篇七: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期(总第 955 期)2020 年 2月上“教育信息化2.0行动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行动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① 发展教育信息化2.0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经之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在此方面更是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 “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②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实现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传统学习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智能导学等迅速普及,彰显着教育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存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参与度不高,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行业要求脱轨,教学评价方式简单而片面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参与度、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开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五步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等措施。[关键词]教学改革;建筑设计专业;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2.0[作者简介]钟飞凤(1983- ),女,广东从化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广州 5109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NY-2019CQ2KC-25)和2018年度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强校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编号:NY-2018CQ2T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3-0108-05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钟飞凤课程与教学108第3期(总第955期)2020 年 2月上的填鸭式理念输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 2.0 强调‘体验’,为学生创建美好学习与发展体验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③ 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借助不同的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形式丰富多变的课程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三)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和课堂。
“教师可借助社交媒体在课前课后对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利用网络慕课的在线测试等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分享平台与学生共享优质学习资源,这对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随时随地运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慕课、微课、教育APP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不局限于有限的教材和短暂的课堂时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利用互联网的海量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求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方便、快捷、高效,人才培养的效率大大提高。二、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参与度不高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网页浏览、引擎和文字处理的使用整体呈现良好的趋势,但对于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等软件的使用和掌握情况较差,这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⑤ 此外,不少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号召,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较少。(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上,大部分教师仍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讲授建筑专业知识和规范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课前缺乏预备,课中缺乏互动,课后缺乏交流。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内容和指定的教材,所学知识不够全面和深入。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效果不佳。(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行业要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筑设计专业是重头戏,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结合行业企业的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所做的建筑设计大多是天马行空、纸上谈兵,不符合实际情况,与行业要求脱节。这种种现象都是因为实践教学滞后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行业融合,脱离了行业发展的轨道。(四)教学评价方式简单而片面目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评价多数是由任课教师一人来完成,而且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搜集评价数据,主要的评价依据来源于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然而,建筑设计课程不少设计是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的,教师不一定都能清楚掌握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和参与度,仅由教师一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可能会存在一些偏颇和不公平。此外,教师个人的评价角度和水平是否与企业行业一致,课程与教学109
第3期(总第 955 期)2020 年 2月上这又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参与度第一,学校应该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完善信息化课堂建设的硬件条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识和参与度。首先,学校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并进行信息化教学建设。其次,学校在全校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并推荐优秀者参加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对获奖教师进行公开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在职称评定、工资晋档时给予加分,从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在学年度教学工作考核中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参与度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促使教师自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第二,教师应加强对慕课、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即时通信、建筑材料识别 APP 等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善于利用网络各种公开的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如国际级教学资源库、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教学。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课程的教与学,积极打造信息化课堂,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实体与虚拟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第三,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贯穿。课前,教师把录制的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教学任务、教学作业等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线上预习和交流,根据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反馈的问题和意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课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生考勤、发布教学任务、上传教学资料、接收课堂作业、录制课堂实况。课堂上网页端、手机端、企业专家点评一体化紧密结合,VR教学视频适时穿插以解决课堂上难以亲临现场观摩的问题,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教师把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课件、教学重难点微课视频、优秀设计案例等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线上完成课后复习、知识拓展、网络测评、设计实训。教师不仅可以随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答疑解惑,接收学生上传的作业以及进行教学评价,而且可以随时了解、监控、记录、评价学生课后的学习状态。
“借助网络通信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得教学活动可以延伸拓展到课外,达到迁移的效果。”⑥第四,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知识。高职院校学生理性思维较差,形象思维较好,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的时候应深入浅出,多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使难点知识更加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例如,针对重点知识,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VR视频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犹如亲临现场,更直观地理解重点知识;针对难点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实时连线企业教师,让其对难点问题做出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二)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要改变教与学的流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教学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师要尽快摆脱陈旧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多数思维较为活跃,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喜欢互联网等各种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上教课程与教学110
第3期(总第955期)2020 年 2月上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理念、自主学习理念、个性化教学理念、可视化教学理念、协作学习理念、分层教学理念等;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结合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基于任务驱动模式、问题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虚拟仿真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等;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式教学法、课程虚拟现实式教学法、思维导图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开放互动,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原则,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彻底革除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的单向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提升教学效率。(三)开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五步制”实践教学模式建筑设计专业是理工科,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根本,因此改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因此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和订单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学校与企业资源线上共享,以企业真实设计案例和工程项目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形成学习项目与工作项目一致,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养成和实际工作内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线,采取“参观见习—认识实习—在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序列,逐渐形成“五步循环、螺旋上升”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性实训“五步制”实践教学模式。“五步制”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大一,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见习,拓展专业见识,了解本专业工作环境、就业前景、就业方向、职业环境。大二第一学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见习,认识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等,平时课堂上利用网络空间与企业实时连线,让学生在实训中能线上联系企业专家并得到指导。大二第二学期,在校内设立订单班,实行工学交替的模式,前两个月由企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制定课表并安排企业专家通过云端线上视频课程给学生上课,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后两个月带学生到企业在岗实习,让学生接受企业的培训,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或汇报在岗实习情况。大三第一学期,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跟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学校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线上对学生的跟岗实习和专业课程进行指导和跟踪。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逐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学校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线上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经过以上六个学期的“五步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锻炼,可以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一毕业就可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所做的设计符合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四)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随着教学理念...
篇八: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校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来自教育信息化试点探索一、试点任务二、融合创新实践三、成效与展望内容CONTENTS
目标: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建设教育理念先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大学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
内容:(1)制定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云端教室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系列标准、高等学校环境建设与应用系列标准、高校教育云服务系列标准、高校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高校管理信息化标准。(2)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云端结合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建设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建设云端结合的云端教室、建设云端一体化教学支撑服务平台。(3)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多层次、多粒度、可重用、可聚合的教育数字内容构件库。(4)建设基于云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我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升级改造学生信息系统。(5)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建立教学活动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机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下一代教育关键主题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在保障规模化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教学、精准化教学,已经成为可能教学精准化传统学习方式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智能导学等学习个性化学与教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更加智能化、更加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绩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成为教育系统关注的焦点环境智能化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具智慧,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使教育系统的运行效率、决策水平、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管理智慧化5挑战一
化改革重组再造融合创新:重组&再造“化”即业务重组,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 使得组织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环境挑战二信息化: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挑战三 技术发展:趋势应对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工具 定义 功能 内容与实例效能工具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工具提高效率 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资源的工具 查找资源 搜索引擎情境工具 创设情境,引导学习者问题探究提供问题情境 基于案例的学习,PBL交流工具 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交流观点 聊聊/论坛认知工具 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提供认知支持,促进学习者认知/思维过程的发展专题讨论评价工具 记录学习过程、方式和结果,支持教学反思等记录/评价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反思电子档案
信息化领导力人为本领导者教师学生支持服务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能力支撑服务能力信息化关键在人
体制突破:开放协同 挑战四
一、试点任务二、融合创新实践三、成效与展望内容CONTENTS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2.1
明确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2.1.1
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明确学校事业发展战略(2011年)一体两翼体用结合InternationalizationInformatization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四大功能
发展战略总目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发展思路坚持 一体两翼 ,改革创新,彰显特色,提升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五大发展战略质量提升、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 、制度创新
2012年11月,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学校信息化大会。出台了《华中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规划(2011-2020)》,对信息化工作做出了详细部署。推进信息化进程专题会议(2012.11)——把握机遇 深度融合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1.2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2.2 着力应用驱动与深度融合(1)新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探索我校从学与教两个视角出发,创新性提出了非线性学习理论和双轨教学理论,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双轨教学论——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创新研究》 《非线性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搜集、归纳、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周密而仔细的分析与解剖,总结教学实践并进行理论提升,集结出版了多本著作。
改革评价方式强化学习指导优化课程体系“两化”深度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过程评价,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总学分控制在130;每2个授课课时配备1个学时的指导实践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32课时以上的大学分课程不得超过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加强信息化教学和国际化培养(2)调整华中师大本科培养方案分层推进教学的数字化。一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建设个人教学空间;二是在教师必须安排线上讨论;三是所有专业必修课完成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四是2016年混合式课堂达10%以上。着力推进研究型教学。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用常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容易产生的问题。要求课堂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进行小班化教学,2016年秋季学期小班化达70%以上。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云端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大力发展网络课堂、混合式课堂,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式、探究式、沉浸式教学。
数字化校园全天候全覆盖处处能学习时时能学习24小时免费开放全应用全数字化大楼(4)打造优质校园网络与云端结合智慧教室智慧教室
(5)搭建数字资源制作环境教学设计工作室讨论活动录播室 探究活动录播室实验教学资源录播室小班教学资源录播室远程互动直播室
“数字全媒体演播厅”演播室背景大屏幕景区 点评景区 虚拟景区
我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各实验中心根据学科特点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其中:国家级心理与行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5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体系;国家级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6大模块,5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含158个子项目);物理学院将大学物理的一批经典实验利用flash技术和虚拟3D技术进行重构,形成了50余项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6)
2.3.1 体制机制保障2.3
政策支撑与保障落实1、建立统筹协同体制
2、建立经费统筹管理机制 每年设立信息化专项经费3000万元 每年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2016年度校内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任务清单 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并发布年度分析报告
4、建立项目建设跟踪服务机制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员登记表(2016年)项目名称 负责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经理 申报金额(万元)建议金额(万元)
经费来源说明信息办项目跟踪人2016年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 财务处 王军 黎志涛 23 23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李超实验室建设项目库管理系统开发 设备处 梅伏生 刘婷婷 16 16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许婷基建项目管理系统 基建处 梁莉 佘远国 16 15.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许婷高校纪检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监察处(纪委办公室)
范重庆 陈晓刚 11.7 4.9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李超图书馆汇文系统微信接口 图书馆 缪玉堂 唐世军 6.5 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邓飞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工作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党委组织部 朱庆海 肖 微 50 32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许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国资办 揭 辉 张 恒 22 1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学生就业工作处多媒体教室建设项目 学生就业工作处 王茂胜 杨国强 13 13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学校办 张勇 黄炎子 80 60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邓飞华中师范大学职工培训管理系统人事处 李华忠 蔡旷5 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许可 校外专家评审系统 10 8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人事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二期)
40 40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2016年多媒体教室设备更换信息化办公室金智勇宋志明 200 200 2016年中央改善办学校件 宋志明多媒体教室智能管理系统(Ⅱ期)史永银 85 1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史永银一卡通常用应用系统软件功能升级与扩展学校网站站群迁移实施吴小平邓飞10 10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邓飞信息化水平评估报告 15 10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流程信息化建设(二期)许婷60 60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许婷信息办项目管理系统 10 8.5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数字资源制作环境的升级与改造 王继新 陈诗群 108 16 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 陈诗群
5、建立自主科研立项机制:每年单列100万信息化应用科研自主专项经费,用于信息化业务研究、应用开发、数据清理、流程再造、辅助决策分析、课型资源设计等。比如,2015年学校共收集112份项目申报书,有69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支持。立项对象为,全校师生与管理服务人员。
6、研制发布重大制度文件:
2.3.2
信息化系列标准与规范保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1)标准化是教育信息化的立足之本(2)标准化是衡量整个教育系统质量的重要依据(3)
标准化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已制定和发布了信息化教育领域的7项国际标准和30 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我校信息化领导力基本框架(Ability—VASE)愿 景 规划Vision应用创新ApplicationInnovation支持 保障Suppo o rt评估引导Evaluation信息化意识传递愿景理念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信息环境下沟通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感力 个人领导力 Ability愿景规划—动力(Vision)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应用创新—主题(Application&Innovation)教学应用科研应用支持保障—前提(Support)体制机制保障人力资源建设环境条件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评估引导—路径(Evaluation)信息化环境建设标准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学生信息化能力标准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体系信息化环境下决策能力信息化领导力保障
校内:
角色与责任重构,形成新的团队、新的任务、新的师生领导;校际:
合作、联盟、网络式协作活动;校外:
多重机构、伙伴协作,学校作为群体性(如家长、社区成员)参与的机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群式分布校长分布式领导中层领导教师技术人员后勤服务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空间分布信息化领导力群式——空间模型
信息化办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系统管理员队伍各级分管领导师生自主技术开发队伍服务外包单位和产品供应商技术队伍技术队伍管理业务队伍 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保障团队
信息化教师团队人事处推出了 《 华中师范大学 “ 教师持续发展计划 ” 》 , 将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到 《计划 》 中教师岗位业务能力培训项目 。其中:近三年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情况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培训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培训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信息化教学海外拓展培训
美国肯恩大学Michael Searon 香港中文大学李雅言教授 教师PBL教学练习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梁一萍教授 教师电子双板教学培训培训教师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年度暑期教师赴美专项研修计划2014年,18名骨干教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SUNY-Oswego)教育学院研修
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服务校园网 数据中心 云计算 桌面云平台基础信息服务多媒体教室 微格教室 软件正版化 虚拟主机邮件服务 短信平台 数字资源制作 一卡通公共信息服务统一支付平台数据交换平台 流程服务平台 身份认证服务平台事件与消息服务平台公共应用服务项目管理平台 决策分析平台站群管理平台MIS开发平台业务管理类系统 表单与流程类应用 项目管理类应用 部门网站 其他业务………统一门户入口/移动门户运维保障体系云端教学平台节能监管平台
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继续巩固国内领先地位,争创国际一流,同时带动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优势学科群。教育学计算机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技术学知识工程优势学科群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NERCEL)于2009年获科技部批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组建,是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推广、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代表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的一流水平。教育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2017年,国家发改委)
一、试点任务二、融合创新实践三、成效与展望内容CONTENTS
3.1
更新观念,培育学校新文化教授午餐会本科教学节青年教师沙龙教学创新大赛
营造校园服务“3S”文化• 自主学习(self-learning)• 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 自主服务 (self-service)
3.2
推动融合,重塑教学新模式以教为主以专业教育为主以课堂为主以结果评价为主以学为主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课内外结合转变结...
篇九: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践 探 索Teacher Education Forum · 教师教育论坛 21 基金项目:教育部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构建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培训教师队伍的实践探索” (编号:教师司[ 2013 ] 13号)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 汪丽梅,女,云南保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2.洪早清,男,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为例汪丽梅,洪早清(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 摘 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教师是推动和践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力量,教师质量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必然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的教师以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近年来一直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为例,总结其改革和创新经验,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深度融合所需要深入探索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改革;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5995 ( 2017 )
03 - 0021 - 06教师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尚未进入全面整合创新阶段。”[ 1 ] 这要求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融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给教师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必然引起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总量急剧增长,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获取、处理信息的本领和创新能力。信息化时代的人才需求已经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全美 “ P21 ”联盟倡议的 “21 世纪学习框架”展现了 21 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生活与就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技术技能。[ 2 ] 由此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是 21 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大学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人才需求变革,势必引起教育观的变革。传统的以 “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教育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个性。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育目标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育过程的最大特点在于 “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不受传统的课堂条
22 2017年第3期(第30卷)件限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和空间。在这种教育空间里,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整合和创造信息资源,使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最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变革,需要一支能开展信息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因此,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促进教师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素养。教师的创新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合作化、网络化的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利用资源,向主动创造、建设优质资源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素养。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颁布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试行)》,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基础性要求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发展性要求指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适应时代需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开发和创造丰富的信息资源,发展自身良好的创新素养。信息技术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促使教师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教师教育所培养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教育专家,同时还应该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利用技术,整合资源,改善教育过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即具备教育与技术双重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3 ](二)教师学习的新要求促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发生了实质的转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终身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数字化平台开展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效率和效益。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教师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上具体体现为:一是持续性。对教师来说,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受学习场所的限制,无论在职前阶段,还是职后阶段,都要开展持续的学习。教师教育需要提供支持教师持续学习的课程体系和优质资源以及培养教师进行持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二是针对性。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教师教育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和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使所有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开放性。信息化时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已是普遍趋势。大学也需要增强开放度,推进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教师教育发展的交流和互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比如大学公开视频课程的兴起、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学系统和教师网络培训等都是当前很流行的教育方式。(三)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提升信息大发展带来教学内容的几何式增长和学习需求变化,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应对,教师必须要建立新的教育观,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趋势。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升级、技能发展、角色转变等都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转变。而要促进教师这些方面实现深度的、系统的改变,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教育者本身需要树立自觉、主动的专业发展理念,保持敏锐洞察力和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教师培养提供有效的服务。如果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理念和素养跟不上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便很难培养出教育改革需要的创新型教师。由此,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提升,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素养、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师教育者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教师培养机构不仅无法逃避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趋势,还应更加努力去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师教育实践中。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 教师培养机构推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教师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教师培养机构的整体发展布局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Teacher Education Forum · 教师教育论坛 23 华中师范大学首先确立了信息化发展的学校发展战略:本科教育按照 “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在进一步彰显教师教育 特 色 的 基 础上,抓住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契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 育 深 度 融 合 的 实 践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方面:(一)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基于学校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把教师教育纳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中学阶段明确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是要具有整合技术面向真实问题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的 “数字化教师”。
“数字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导学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对毕业生的总体要求是具有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领导和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要实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主要遵循 “ 343 原则”,即 “三生教育”、 “ 4C 能力”和 “3S 意识”。“三生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 “ 4C 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S意识”是指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主服务。根据此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华中师范大学从四个方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加强信息化教学和国际化培养的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明确要求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辅导或开展课堂研讨,原则上每2个授课课时配备1个课时的指导时间;三是优化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程,明晰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个性发展课程,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32课时以上的大学分课程不得超过课程总量的1 / 3 ;四是改革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评价转变,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并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进一步规范。(如图1 )(二)环境与资源创新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融合,华中师范图 1 华中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大学进行了环境创新,改造传统教学环境,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学区。[ 4 ]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营造基于 “物理空间” “资源空间” “社区空间”三空间整合的先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即支持信息化教学的云教学平台和支持泛在化学习的网络环境。1.建立专门的物理空间。这些专门的 “物理空间”具有较为成熟的可以访问互联网及资源系统的便携式智能手机与电脑、声像视频多媒体工具等硬件设施,以及便于开展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泛在学习、虚拟学习等一系列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专门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室、讨论式活动资源录播室、探究式活动资源录播室等。2. 创建数字化资源空间。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通过 “自建”和 “引进”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自建。从2013 年起,分 3 年左右时间完成必修课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自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应用的课程数量达 700 多门, 60% 的必修课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建设,有效应用课程课堂总数达 1000 多个。二是引进。根据 “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引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东西部高校联盟、超星尔雅慕课、“两岸四地”台湾、香港高校等开放共享课程,合力建设和使用多元、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3. 创建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由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资源整合,必须得到建立在学科融合之上的协同创新研究的支持。因此,集合国内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主要有发展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与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联合开展教师教育 MOOC课程建设、联合建立教师教育 MOOC 资源平台、联合开展数字教师培养,面向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和湖北教师网联高校开设远距离视频直播课堂,接收其他成员高校的实时授课视频等举措。
24 2017年第3期(第30卷)(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实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连接式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项目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因此,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开发职前职后一体化连接式教育模式,使每一类教师都能开展最有效的持续学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4+2 ”教师教育的连接,即对免费师范生职前4年和职后2年的本硕培养实行连接式教育。本硕连接式教育既要做到针对职前职后教师的学习需求提供层次性的学习内容、多类别学习资源、多样化学习途径,又要实现职前职后学习进程的衔接。基于互联网的华大云课堂、云资源为这种连接式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连接。为此,建立免费师范生和在职培训教师的网络线上互动平台,并开展多样化的线下面对面交流,比如利用在职培训教师资源,为免费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堂、教育座谈、专题研讨等学习活动。2. 采用多维度融合的学习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方法上采用的是 “一刀切” “齐步走”的标准式教学,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个性差异受到忽视。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行基于学习的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差异。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基本特征有:一是推行 “校园内、课堂内”“校园外、课堂内”“校园内、课堂外” “校园外、课堂外”四维度融合的学习模式。学校一方面提倡研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力发展 “移动课堂”,利用云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倡导 “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促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无缝整合。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灵活使用混合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在线学习多种学习途...
篇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师范大学吴 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委会2018年11月16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简介2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是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高校。技术研发 工程支撑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战略&应用研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
华中师范大学答辩提纲问题背景改革举措研究成果推广情况推进体会
华中师范大学问题背景
华中师范大学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紧迫问题5• 环境:大班教学环境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基础知识核心价值观生活与就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技术素养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 教师:知识传递者和灌输者• 资源:形式单一的基于教材的学习资源• 方法: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评价:结果导向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机制• 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不能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有效的支撑• 必须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华中师范大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改革举措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做法重组课程体系优化管理服务营造教学文化修订培养方案重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八大维度融合创新华中师大坚持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注重顶层设计,从八个维度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
华中师范大学1. 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上,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研究型教学,倡导讲授、研讨课时比“2:1”教学组织形式• 课内总学分从约170学分压缩到约130学分• 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所有必修课网上开课• 强化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过程考 核 ( 平 时 成 绩 可 占 50-80%)• 通识教育课学分55,专业主干课50,个性发展方向课25• 实践课程学分支持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并制定详细的学分转化标准• 2013年,学校正式发布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提供多种课堂形态、施行过程化评价等多种方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改造物理空间2.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三空间深度融合①• 在线课程资源总量超过2200门,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Star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拓展资源空间• 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人一空间”的服务构建社交空间③②• 通过改造物理空间、拓展资源空间、构建社交空间,打造了线上线下打通、课内课外一体、实体虚拟结合的教学创新环境• 建成60余间具有良好展示能力、丰富互动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的智慧教室,实现富媒体内容呈现、即时师生互动、学习情境感知、自适应教学服务
华中师范大学搭建“云+端”教室教学环境:三空间体系11物理空间教室、终端、教具、……云端资源、学科工具、教/学/研资源、……网络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资源空间社交空间123
华中师范大学环境创新:未来教室:新一代智能学习环境12• 华中师大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教室”研究和建设,先后建成先进数字化教室 60 余间,实现了富媒体内容呈现、即时师生互动、学习情境感知、自适应教学服务等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3. 开展进阶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连续4年每年组织20名种子教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格教育学院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及教学方法三融合的高阶培训新任教师培训种子教师培训近五年累计培训教师1500人次学术技术艺术融合• 学术:扎实的专业知识• 技术:熟练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 艺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组织• 通过开展分阶段针对性进阶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助力老师成为“学术 · 技术 · 艺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培训
华中师范大学承办教育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研修班14• 研修班的200位学员来自各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的负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相关工作人员• 研修以面授为主,网上网下学习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考察观摩、网上学习与论坛交流等形式,开展研修学习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4. 丰富教学资源,提供更加开放的教育自建研制出台A、B、C三类数字化课程资源规范,完成近800门必修课数字化建设,先后分多批对全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进行认证和分类资助引进引进220余门境内外高校优质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包括:发起两岸四地慕课联盟、全国教师教育网联、主导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购买东西部课程联盟(智慧树)和超星尔雅、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的优质课程等共享以自主研发云平台为基础,打破学院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壁垒,所有课程在统一的云平台上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并通过全国教师教育网联、湖北省教师教育网联等对外共享• 通过自建、引进、共享三种方式汇聚优质资源,显著提升资源规模和质量,并依托自主研发的云+端教学平台实现所有课程在校内开放共享,供全校师生使用
华中师范大学5. 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混合课堂教学• 以先进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学校大力推行讲授与研讨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翻转课堂占比超20%,选课人次超3万
华中师范大学6.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17• 自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为学情诊断、综合评价和学业规划提供支撑,实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7. 优化管理服务,构建育人新生态管理服务育人 网络思政育人 “五位一体”育人生态• 建成四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 融入校园文化,创新网络文化育人• 形成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思政、通识、专业、实践教育和管理服务“五位一体”育人生态• 推进 “五个一”工程,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如:一站式迎新服务、一张网实时管理、一张表全程跟踪等• 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从学生录取到毕业全过程服务;创新网络思政课程;形成以信息化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合并原有机构,成立信息化办19教学管理信息化办 信息中心 计算中心 网络中心数据集成 业务集成 可视化 数据挖掘 电子学档
华中师范大学数据:基础流程:关键服务:核心管理服务分离业务模式变革治理体系优化数据治理、数据质量业务数据、行为数据、机器数据、外部数据流程再造表单业务服务大厅新PC门户移动门户数据分析BI平台流程优化、流程引擎、• 消除“数据孤岛”• 打通“业务系统”• 提供“便捷服务”• 规范“办事流程”• 提升“业务质量”实施“五个一”计划认证一个口,服务一个厅,流程一张表,决策一平台,数据一个库20
华中师范大学部署一张表平台序号 应用名称 序号 应用名称1 项目管理系统 14 决策系统2 微信企业号 15 一张表3 组工系统 16 学工系统4 干部管理系统 17 外事系统5 后勤系统 18 天财财务管理6 门户 19 教务系统7 天财财务管理 20 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8 科研管理系统 21 汇文借阅系统9 OA办公 22 人事系统10 档案管理系统 23 毕业去向登记系统11 离退休系统 24 就业信息网12 教发系统 25 学生服务号13 站群 26 研究生管理系统……21目前门户平台已经完成部署开发工作,本期完成业务查询类有22个,数据服务类有9个,业务系统待办服务有23个,流程平台中业务办理类有74个,备案上报类10个,最终门户服务至少128个。
华中师范大学8. 设立教学节,营造教学文化• 首创并连续举办三届“教学节”品牌活动;包括教学公开课、教学工作坊、教育教学改革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首创教学节• 自2014年起每年开展教学创新奖评比活动,专门设立重奖,重点关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效果设立教学创新奖• 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优势,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通过首创“教学节”品牌活动、设立教学创新奖、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措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善教、乐教的文化氛围
华中师范大学系统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文化创新23• 最受欢迎的品牌课程• 教育创新奖: 50• 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 100• 教育创新项目: 500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1:著作著作:16部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2:论文论文:70余篇
华中师范大学典型论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被引用195次,下载1万多次,被《新华文摘》2014年13期全文转载 ;《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下载500多次。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3:标准规范研制标准、规范:25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4:发明专利申报及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成果5: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10项
华中师范大学推广情况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应用效果1: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转变11.7647.0623.5317.65012.4351.4825.647.13.35020406080100教师 学生师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 学习方式全面转变• 2017 年线上学习达10 万人次• 学情满意度连续提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投入时间及满意度均连续五年提升• 85%的学生经常进行网络学习,75%的学生认为混合式课堂更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能力显著提升• 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大赛中共获奖1026 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349 项,增强了批判思考、合作、沟通、创新能力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应用效果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教学资源制作能力提高• 培训教师 1500 余人次• 2017年,学校共有2268个课堂使用在线资源、混合式翻转课堂约746个• 教学资源分析与利用能力提高• 88%的教师能够综合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反思• 教学能力竞赛成绩优秀• 2017年学校教师获湖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2 项,其中一等奖12 项,创历届新高• 近两届湖北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华中师大选派的6 位教师获5 项一等奖、1 项二等奖,3 人获第一名,综合成绩全省领先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应用效果3:教学资源配置效果全面优化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实现统一归口、统筹使用,2012年至今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及教学改革经费超过2亿元。• 优质资源有效共享• 华中师大联合东西部课程联盟(智慧树)、超星尔雅、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盟、湖北教师教育网盟等互开课220门• 空间利用率明显优化• 通过建立综合管理系统,削减实地办公空间,实现管理业务信息化• 学校教学与办公空间得到明显优化,利用率大幅提升• 办事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一站式服务、一张表监测、一张网管理等,教师逐步摆脱填表等繁琐事务,工作负担显著降低• 2015年到2017年办理学生事务73000多人次,证书证明自主打印业务量4万多页,自助终端使用约10万多人次……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推广情况1:理论成果服务国家政策制定• 参与多份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教育现代化2030教育信息化领域专题研究报告》• ……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推广情况2:实践经验得到辐射• 承办教育部高教司“互联网+教育”培训, 70 余所高校 200 余名代表来校参训并实地观摩• 牵头负责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成果辐射省内外数十所高校• 杨宗凯教授2015-2017连续三年受邀在 UNESCO 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做主题发言• 接待地方政府及兄弟院校访问团 400 余次,举办三届教学节及 20 余次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与会人数超万人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推广情况3:平台技术实现推广• 自主研发教育云平台获 2015 年湖北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中央电教馆等单位支持下辐射全国,支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在教育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学校于2017年成功申报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成果推广情况4: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学校于2016年获评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高校•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校考察信息化教改成果并热情点赞: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云里去网上来,教育创新好平台• 近六年有关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媒体报道共110余篇,其中校领导接受专访60余篇,多篇以头版头条或专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刊发,点击人次超千万
华中师范大学推进体会
华中师范大学技 术教育十二五信息化1.0:应用驱动新时代信息化2.0:创新引领体会1:教育信息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规律40取得五大进展:• 三通两平台取得实质进展• 应用能力实现巨大提升• 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革命性影响日益显现•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三大突破:• 应用模式• 多方参与机制•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推动三大转变:• 专用资源 → 大资源• 应用能力 → 信息素养• 融合发展 → 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广泛深入应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新征程
华中师范大学化改革重组再造体会2: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41量变层面: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质变层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方面提高教...
推荐访问: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