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9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9篇

发布时间:2023-03-18 18:45:29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9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白Il厂L点建议梅荣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9篇

篇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白Il厂L点建议 梅 荣政 (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前进发展中, 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进一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进一步关注社会思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议 [ co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2528 ( 2015) 03.0076—005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学科建设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平台建设、队伍建设、 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术活动、学理研 究、学术导向等方面。仅就人才培养说,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科培养出来的多位学者,成了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 学院的领导和博士生导师,作为顶梁柱和主要力量在发 挥作用。他们中间还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程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省管专家。就科学研究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承担了大量省部级课题、特 别是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或者委托课 题,推出了多项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等等。总之,这个 学科创建以来,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正 是这样,我们才能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影响 力、学术影响力、学者影响力的问题。但是在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甚至 令人堪忧的问题。集中起来说,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 坚持学科建设规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二是坚持 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 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首先,就是从什么高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设? 2013 年 8月 19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中说:“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 2015 年第 3 期 ( 总第 195 )~J ) 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 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 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 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 个大背景下来认识”。习近平还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 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 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 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 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 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 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 面,无疑应该放到习近平指出的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 并自觉地担当起 “ 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 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使之旁落,不犯 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的责任。我以为应该从这样的高 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的、个别学校的或个别地区的利 益得失出发,来思考我们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样,认识 的局限性才会少一些,才会有利于统一思想。基于这种 考虑,我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 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 提出这个问题理由有三:

  1.从学科属性和基本内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的各个二级学科,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借一位领 导同志的话说,“ 是一棵树,不是两棵树;是一个血脉, 不是两个血脉;是一个家族,不是两个家族”。学者们也 许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多种解读,但按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学位 2005 ( 64) 号文件附件 2 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概念只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理解、 确认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整个学 科及各二级学科的基础、基石和根本。所以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点上的教师、博士生,必须有深厚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基础。

 2.从培养目标看,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马克思主 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必须加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系统 的理论体系,不能自发地产生于普通人的意识中,只能 从外面进行灌输。关于这个问题,列宁说得明确:“ 工人 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 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 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l】( 。)没有马克思主义 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灌输,就不可能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

 工人阶级尚且如此,一般社会成员就更是如此。近些年 来,有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这是荒诞无稽的。

 因为 “ 灌输论” 是列宁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规律和从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批判作为国际机会主义变种的 俄国经济派贬低社会主义意识的作用,贬低党在工人运 动中的领导作用,崇拜自发性的谬论时作出的重大论断, 不是从技术操作层面讲的什么 “ 我打你通”、“ 生硬灌输” 的具体方法。批判列宁的 “灌输论”,就意味着否定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

 3.从研究生质量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 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学 校少、招生规模小,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停 止了招生,这样绝大多数研究生生源来自其他学科,甚 至理工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如果在研究 生阶段不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就很 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明显存在着 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有的博士生快毕业了,还说 不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对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 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个, 还是有多个? 如果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为什么世界上 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说法? 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 博士生在整个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础差明显反映在研 究生的学位论文和发表的文章中。从一些论文看,涉及 哲学问题,不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涉及经 济理论问题,不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 学;涉及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不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形 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突出的是在多 种社会思潮彼此交锋、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下,无法划 清中央提出的四个是非界限。如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斗争理论违反人性,挑起了人类之间的大屠杀,这 种谬论在我们博士生中是有共鸣的。对中央有关加强意 识形态工作的指示,研究生中有的不敏感,有的反映出 一些不良看法。这都说明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武装,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从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看,近些年来,在如何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四种情况:即诋 毁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曲解马克思主义、淡 化马克思主义。这四种情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 伍中,肯定比某些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的重灾区学科, 其影响要好得多,但难说一点都未受影响。在各种会议、 学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反映某个学校、某个 学科点在方向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环节、 学术活动、学术导向方面存在这种那种问题。如在研究 方向、研究课题上尽量回避意识形态性强的问题,热衷 于做一些 “ 中性” 的问题、一些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 难说不是受影响的反映。

 基于上述几点理由,我建议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 理论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这不是一句 造造舆论、装装门面的大话、套话、空话,做好这一点, 要有扎实的具体措施,最根本的,一是要增加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名著的课程、 课时和学分;有的专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 士生,应扎扎实实读几本书,不要笼统地开一门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课,这个意见值得认真思考;二是要精读 10卷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 《列宁专题文集》 中的代表性篇目,精读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并把学习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同学 习 《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中的代表

 性篇目、习近平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三是组织阅读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哲学、政治经 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 作导读等教材。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丝毫不排除学习借 鉴古今中外的相关的思想材料。毫无疑问,学习借鉴古 今中外的相关的思想材料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必 须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 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 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他还列出了 l5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 一;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 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 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 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 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 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 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

 他强调 “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 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 土壤。” 强调 “ 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 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 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 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 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 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强调 “ 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 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 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等等,遵照这 些精神,我们更应该重视学习、研究、借鉴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思想。

 但是我以为要注意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 识的讲话精神,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需 把握好四点:一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 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专指某一种学说。二是要用我们党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去分析鉴别中国传统文 | 麓々『8i 2015年第3期 (总第195期) 0 溢 化思想,从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不加以批判鉴 别地统统吸收。包括对儒学,我们所肯定的是其中的精 华,不是它的体系和种种形式。儒学体系,包括尊孔、 拜孔的种种形式是服务于奴隶制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我 们必须否定它。五四运动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今 天必须肯定。不要说共产党人不能尊孔、拜孔,蔡元培 等三任教育部长,都反对尊孔、拜孔;现在有人发表文 章,以韩国、新加坡为例,论证中国以儒学为指导也能 实现现代化,等等。我以为这种观点是不能认同的。且 不说,现代化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分, 就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说,以儒学为指导,也不能使中国 实现现代化。儒学在中国曾长期占统治地位,如果以儒 学为指导能实现现代化,那中国不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吗? 历史的真实是,儒学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 不仅未能挽救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灭亡,而且以孔子 为代表的儒学处于支配地位时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 的时期,而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恰恰是儒学的地位 不占优势的时期。如:汉代前期的盛世,所尊奉的是黄 老学说,孔子并无地位。唐代是中国历史的光辉时期, 盛行的是佛教,尊奉的也是道家,儒学并不占优势。宋 代最尊孔而且创造了新儒学,可宋代最弱,徽、钦二帝 被俘,连皇帝都保不住。南宋时期,理学 “一枝独秀”, 但还是无力回天,最后南宋被不尊孔的蒙古族铁骑战败, 亡于江南。所谓中国以儒学为指导能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对马克思主义没有自信, 这种精神状态是要不得的。三是这方面的研究,不能离 开坚持、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脉; 离开了这个主脉就走偏了方向。四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学 科,在做这方面研究时承担着轻重不同、内容方面不同 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能把研究古代的、国外 的思想材料作为学科建设根本的主导的方面,否则会改 变本学科的属性,也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

 近年来,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如 西欧左翼政党为欧洲议会选举建立的政党联盟现有21个 欧洲国家的26个共产党或左翼政党加入,这些共产党大 都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 了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组织原则,不承认社会 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等等,这很值得深思。西欧是共 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现在这些党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这还能称之为共产党吗!

 二、要进一步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根 本观点和优 良学风。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原则、根本观点和优良...

篇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张新平[内容提要] 2016年1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积极申报学科点、以一级学科带动二级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主动服务社会等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作者简介]  张新平,法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2016年1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入选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志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实践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能够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阵地的思路和办法。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程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1988年5月,在教育部支持下,兰州大学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国首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系,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创办和运行对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和奠基作用,特别是在稳定队伍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的运行和建设为以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留住了一支稳定健全的队伍。

 1998年后,因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科学系的名称几经变化。

 ① 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一直稳定存在,这支队伍始终坚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第一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没有停步,不断发展。

 2000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立,2001年“马克思主义理9 7① 1998 年,因国家调整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停止招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系改名国际政治系,马列教研部与国际政治系合并;2001 年 8 月,德育教研部同马列教研部合并,组建新的国际政治系;2004年,国际政治系改建为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与政治与行政学院合并。DOI:10.16513/j.gxmkszyllyj.2016.04.01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第4期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获批设立,2004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点也获批设立,学科发展稳步推进。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根据 2004 年《意见》精神,200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兰州大学紧紧把握住“马工程”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以马列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和已有学科为基础,组织力量,积极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2006年申请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2008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建立,这是西北地区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设置,同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甘肃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经中宣部、教育部专家评审,2016年1月正式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与我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紧密相连的,特别是2005年“马工程”实施以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建设与积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是全国少有的在学科点上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部访问学者接收单位,全面具备重点学科、教学团队、研究基地等的建设单位,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学术高地。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各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以及1个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内有关方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9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显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国排名第6 ( A+ );中国科教评价网2011 — 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显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全国排名第5 ( 5★ )。201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参评的 121 所 高 校 中 排 名 第 17 位,进 入 前14% 。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 2016年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显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排名第14 位,跻身中国5星级学科。二、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近十年来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健全学科点、凝聚学科发展方向、走内涵0 8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式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1.组织力量联合攻关,积极申报学科点学科点申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点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起点,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整合研究队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载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建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硕士点建设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学院在具备了相应科研和教学实力的基础上,于2001年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于2004年成功申报“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点。

 2005年,以中央“马工程”的实施为契机,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各方力量,认真研究和评判学科动向,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

 2006年“马克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研 究”博 士 点 申 报 成 功,2011年又成功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获得批准,在此基础上,20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并于2014年获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正是在这些学科点的支撑下,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以一级学科带动二级学科建设与发展以一级学科带动二级学科,不仅能够细化和深化一级学科的内涵,而且能够突出学科点的科研优势和地域特色,实现二级学科合理支撑一级学科的发展。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在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分别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等二级学科点和方向,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弱到强、由点及面的学科发展规律,又突出了兰州大学在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西部地区民族宗教、西部地区法治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特色。未来几年,兰州大学还将整合队伍,逐步建设“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二级学科点,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点全覆盖。以一级学科带动二级学科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步拓展,学科点的增长促进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3.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点的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对学科点建设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兰州大学一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升。自“马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就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校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课,优先控制课程班人数,推行中小班教学。学校还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吸引鼓励校内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党务工作者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及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效促进了学科交叉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多学科支撑。目前,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四门课程均为甘肃省精品课程,两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精彩一课”。学校还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打造了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西北党史党建教育、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实践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针对党和1 8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第4期国家的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兰州大学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大讲堂”,自2010年至今已经举办过46场讲座,共邀请了近60位知名专家教授对国内外重大理论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宣讲,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讲堂”已经成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品牌项目。4.高度重视研究平台建设对学科建设的提升作用研究平台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兰州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研究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贯彻“05方案”,2006年,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问题等四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分别对应四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研究,并承担相应的学科建设任务;2011年又专门成立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研究所(目前已经改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所),负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此外,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设有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正在筹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中心”“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心”“西北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甘肃省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均挂靠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学术平台的建设及研究中心开放式的运作方式有利于整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资源,形成各种力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来推动学科发展的局面。5.加强科学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没有科学研究的支撑,学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进展。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不仅能够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而且能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工作,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符合学科实际、体现学科特色的科研成果认定和奖励评价体系,从学校提供的配套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重大项目的获得者及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将研究和宣传类文章、调研和咨询报告纳入考核和奖励体系。由于科研奖励的激励作用,学院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西部地区民族宗教、边疆安全稳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马工程”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功申请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6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60余部,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为中央有关部门撰写了20余份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国家安全稳定方面的咨询报告。这些项目和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6.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使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最终将服务于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学科建设,不仅能够正确引导学科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将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2 8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论学科的建设工作正是秉承这样一种理念,将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长期建设,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高级人才。继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之后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成为全国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生源的重要来源基地,学科点培养的本科生每年有近1 / 3通过保送或考取的方式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深造,学生培养质量获得相关高校的广泛认可。学科点培养的研究生绝大部分就业于西部,或在国家党政机关部门任职,或成为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他们...

篇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思主义与学科建设学科对象、 学科功能与学科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张澍军冯昆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首先要搞清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功能定位. 确立学科建设意识, 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 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知识理论性与思想教育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统一. 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象; 功能; 学科意识中图分类号:

 A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4 4 09 ( 2006)09 —0030—05“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的设置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点、 硕士点的建立. 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学科平台. 必将把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但是. 要真正把这个学科建设好.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 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任重而道远。

 当前, 应当对学科建设中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梳理与建构. 尽快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对象、 功能定位及学科建设意识等问题形成基本共识. 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明确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一个学科的形成、 发展和成熟,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学科生存发展及其合理性的根据与前提, 其相对确定性程度是学科完善与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为, 当人们还不清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领域与范围时. 系统自觉的学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问国塑!堡塑堡兰Q 9塑题, 除具有如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要意义外. 还不能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其一.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 它几乎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而且, 在我国. 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决定了在其指导下必然会形成很多分支研究领域。

 这是其有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独有特征。

 因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这些分支研究领域“学科研究对象” 的相对区分。

 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这种划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就会视界模糊.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问题视域整体化、 资源力量集约化和研究方向上的凝炼化。

 其二,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而言。

 以前, 我们一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去进行分别研究. 并形成了相对稳定在一定一级学科内的学科划分体系;那么, 新一级学科建立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这些分属于其他一级学科的分支研究学科的“划界” 和关联. 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必须加以充分研讨的重大学科建设问题。

 因为它既关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根据及合理  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建设性, 也关系到本学科建设的基本走向。

 其三. 就已有的学界学科意识而言. 一些同志尚未充分认识到在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大学科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甚或认为已有以往的分门别类研究, 没必要再单设一个一级学科: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提升扩展为一级学科, 已有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否能够胜任本学科建设的任务, 持怀疑态度。

 凡此种种. 说明很有必要从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维度讨论清楚本一级学科设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要划定本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 首先应搞清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第. 从一个学说体系之所以成立的客观性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它是一个完整的、 各个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

 系统性、 科学性、整体性、 有机性、 发展性, 是其基本特征。第二, 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部构成而言. 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既有一以贯之的整体建构. 又客观上呈现出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因而既可从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 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两个不同视角的研究既相互补充. 又不能相互替代。第三. 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在价值而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科学理论. 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体系和行动指南( 或指导思想)。

 因此, 在共产党内和社会主义国家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着眼点, 就在于用这个思想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共产党人的事业而组织主观力量, 以赢得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

 故而.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认为, 从研究对象的维度上看。

 当前本一级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

 ( 1)一级学科建构的一体化。

 这就需要搞清本一级学科内二级学科设置的基本关系与基本结构. 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 以实现其系统化与体系化的研究与把握。

 我们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结构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教育的研究。

 具有纽带与整合作用. 贯彻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始终。

 因此, 在现有的二级学科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地位自不待言. 它本身内含着思想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要求。

 相应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其对象是运动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实质上也即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掌握群众、 武装群众而不断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大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形态的标志。

 即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它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背景. 其研究目的也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视野. 以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发展。

 这实质为其研究划定了大致的相应研究范围。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基本内容的, 着重研究这种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 规律和方法等。( 2)理论内容的整体化。

 这里主要是指,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干研究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建构的整体化。

 如前所述,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 同时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它必然要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诸多领域都纳入这一学科,而是可以划分出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对象范围。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建构的整体化. 我们认为. 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 在19 9 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事实上已作为单独建制的学科或领域. 例如. 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法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 民族理论与政策、 教育学原理、 文艺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等等, 显然不能纳入本学科。第二。

 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例如,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等. 也不能以原型的独立形态纳入本学科。

 这除了因为它们在学科目录中已有自己的位置之外,还在于系统的“非简单加合性” , 即对系统各要素2Q 鱼鱼:

 旦圭塑堡堕塑垡国  万方数据

 认识的简单相加不等于对系统的整体认识。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为“基本” 的原理. 并不能包括上述各个学科的全部内容:

 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严整而完备” 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 是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的. 应当是整体化的、 内部各方面有着有机联系的、 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群” 体系。

 这是通常所说的那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性“加起来” 所做不到的。

 第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疑有其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这种理论体系究竟是怎样的. 许多专家学者在思考、 在讨论, 在提出各种见解:

 但问题在于,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无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还有一些同志是模糊的、 摇摆的. 甚至是不赞成的。所以. 最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尽快取得共识。

 我们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问题上. 当前最值得预警的是学科构成“泛化” 。

 如果将这个学科看作一个“筐” 。

 什么都往里装, 那么. 看起来很“繁荣” , 实则弊端很大, 甚至导致学科资源流失.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定位所谓学科功能定位. 也就是学科建设、 发展的目标与价值定位。

 它对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样极为重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功能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应有三个基本层面:

 学理层面、 人才培养层面、 社会实践层面。所谓学理层面的功能定位. 意在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基础性概念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意义上的根本功能和价值。我们认为. 这应有三重规定。

 第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学说. 即它是揭示整个世界, 尤其是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学说. 其功能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福祉创立一个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科学理论. 这标示着在社会属性之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 时代性和实践性。

 在此维度上. 其功能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也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国多堑堡堕塑垡兰里鱼鱼:

 望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建设的宏大社会政治目标。

 不言而喻.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主要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体系和行动指南. 同时, 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担负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这在实质上也就规定了它有别于其他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质。

 因此, 我们认为. 在本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而不能回避三个问题。

 一是. 不能回避它的意识形态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 它的真理性、 学术性与它的意识形态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它们最终能够统一于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这已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证实。

 因此。

 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层面的明确性和明晰化就会更有利于学科建设。

 二是. 强化它的教育性。

 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内化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安身立命” 的根基和信仰之本. 这是由于本学科建设的目的决定的。

 其实. 一般说来. 某种理论的产生或创造. 都不是为了“束之高阁” , 更不是为了“好看” 、 “好玩” , 而是为了笃志践行:

 而要自觉实践, 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所以,“教育性” 是理论学科本身内在的根本要求之一.特别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强化它的教育性. 是这个学科建设伊始就必须形成自觉意识、 整体建设中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这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 其他三个二级学科也是如此。三是. 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应当明确, 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 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 辐射作用, 因此, 本学科各二级学科的建设. 决不能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从中凝练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领域。

 这样, 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觉地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恩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 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  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建设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从而实现国家设置这一学科的宏大目标。所谓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层面上的“功能定位” , 实质上也即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者。

 教育和武装人民. 为社会主义事业组织主观力量的问题。理论只有掌握群众, 才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本一级学科的建立, 无疑内含着这样的功能定位。

 我们认为, 这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去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创新和发展需要后继有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需要后继有人,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后继有人。本一级学科的建立. 也就是要为实现这个战略任务提供一个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理论创新、 智力凝集、 教育教学的学科平台。具体而言. 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上应有这样的几个层面。

 ~是, 培养政治素质好、 思想品德优良、 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

 二是,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 政治理论素养过硬、 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 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质量。

 三是, 培养政治素质高、 理论方向正确、 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师. 为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理论支撑。

 四是, 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实、政治理论素质过硬、 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实践视野与时代视野开阔、 信仰坚定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五是。

 为产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 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宽阔的学术研究视野、 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篇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理论教育导刊22 2010 年第 11 期(总第 14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

 卢黎歌

 魏

 华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为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长期健康地发展, 需要加强学科规范管理。

 采用“双借用、 双促进、 双带动” 的思路, 即:

 学科人才与学科平台“双借用”, 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双促进”, 博士生导师、 老教师与博士生、 青年教师“双带动”, 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双借用; 双促进; 双带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 2010)

 11-0022-0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自设立以来, 在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及时防范解决, 势必会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采用学科人才与学科平台“双借用”, 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双促进”, 博士生导师、老教师与博士生、 青年教师“双带动” 的思路, 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 学科人才与学科平台“双借用”

 由于全国学科建设布局不平衡, 不少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 较少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为了增加文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很多高校在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时, 采取的是“打包整合” 策略。

 而一旦拿到硕士点和博士点, 其他文科的教师也都纷纷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获取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称号。

 学校也希望借用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来“培植” 新的文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于是出现了“借船出海”、“姓马非马” 的问题。

 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上, 有人认为这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不必刻意限制;有人认为应当严把导师审查关, 把“非马” 学科的教师“请” 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 “纯洁” 队伍, 有利于学科建设。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的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 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现实情况认真分析, 区别对待, 不能采用简单拒绝的态度, 而应采取“双借用” 的思路。

 所谓“双借用”, 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借用其他相邻学科的优质人力资源来开展自身的学科建设, 同时也允许其他相邻学科的学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学术平台来发展自 己, 以实现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双赢。

 从现实需要来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刚刚建立 5 年, 仍然属于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严重缺乏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随着学科点的增多, 以及新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创新, 学科优质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 由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无法在短期内实现, “借用” 相邻学科的优质人力资源来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质师资缺乏的问题, 是学科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思路; 另一方面, 相邻的学科虽然拥有更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 但却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样良好的学术平台, 这也就使得这些学科高水平人才的学术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有了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借用” 学术平台的欲望和动因。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32010 年第 11 期 (总第 143 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从学科的内在关联性来看, 由于相邻学科,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等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步早, 因此这些学科的学者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从整体上更加丰富, 所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也更高。

 如果稍加引导和转化, 是完全有可能将这些成果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基础, 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有些“借” 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中的著名学者, 不仅活跃在该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 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而且带动与培养起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与教师, 成为学科的骨干与后备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 与时俱进的学科, 其学术视域非常宽广, 吸取相邻学科的经验与成果, 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只有打下宽广扎实的学科基础,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 将这座学科大厦越建越宏伟。

 任何一个学科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 都必须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借鉴和吸收其他一切相关学科的长处, 为我所用。

 只有在坚持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 才可能将自身的学科建设搞好。

 当前, 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各学科实现交叉与相互借鉴的趋势日益凸显,只依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实现。

 所以, 如果采取单纯的“清理学科队伍” 的做法, 只会造成学科的视野变窄, 人才队伍收缩, 而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科建设的。

 因此, 要 “找出一切可能的方法, 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大批符合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名家与[1]“找出一切可能的方法, 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 也应该包括“双借用” 这样的途径。

 骨干人才”。“双借用” 中相邻学科专家学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 指的是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聘请, 完成学科点的教学科研任务, 按照该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指导研究生, 参加该学科的建设, 成为该学科师资的组成部分。

 同时, 他们可能还承担原来学科的部分研究任务。

 对他们不应该拒之门外, 但也要加强学科管理和规范, 防止有的人只是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壳”, 不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之“实”。

 如果不加强规范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相邻学科的学者在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后, 其学术选题和具体研究仍属于他们原来的学科范畴, 而这就属于学界所说的“姓马非马” 的问题。二是某些高校利用取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 培植相邻学科甚至更远的学科, 而不是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这就属于学界所说的“借船出海” 的问题。

 这样就会使得“双借用” 变成“单借用”, 只是单向地发展了 相邻学科, 而没有达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目的, 会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声誉和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不应该是设置门槛“堵” 或者“清理门户”, 而应该加强引导、 规范管理。

 通过加强学科规范, 在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论文的学科定位审查等方面严格把关, 有关主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监管力度, 采用“双借用” 的办法, 使相邻学科高层人才为我所用, 他们也通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贡献才智而得到自 身 发展的目 的是可能达到的。

 二、 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双促进”

 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直接原因, 是为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

 靳辉明教授曾指出:

 “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为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平服务。”[2]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部分学科点和部分导师重学科建设、 轻课程建设的现象, 有的导师甚至没有承担教学任务, 没有参加课程建设, 这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初衷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错误地认为只有学科建设才是有“高学术含量的”“高层次” 工作,而课程建设只是运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 没有自己创新成果的“低层次” 工作。

 其实, 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的“双促进” 关系, 而不是单向的支撑与被支撑关系。

 所谓“双促进”, 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4 2010 年第 11 期(总第 143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反过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

 目前高校还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不够、 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 己的学科依托并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自己学科的学术语言、 学术思维和实证的研究来支撑, 对于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缺乏深入透彻的研究, 在理论上无法满足学生的追问。

 因此, 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 勇于开拓创新、 善于联系实际的学者和教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 改善目前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答浮于表层、 不够深入的现状。

 同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也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现实际思想问题的重要来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验证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理论上的难点问题、 思想上的疑点问题以及政治上的敏感问题,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大量鲜活生动、 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选题。

 通过对这些选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得以不断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

 理论的说服力、 方法的有效性, 都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检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 把研究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际讲解过程中加以检验、 深化和升华。

 要达到很好地实现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促进的目标, 同样需要加强规范与管理。

 一方面,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必须承担教学任务的要求, 不能游离于课程建设之外; 另一方面, 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校, 应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建设,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双拔尖、 双优秀的全能型骨干人才。

 只有坚持这种规范化的要求, 才能杜绝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分离的“两张皮” 现象, 使得两者真正相互促进。

 在政策规定方面, 也要避免重学科建设轻课程建设、 重科学研究成果轻教学成果的倾向。

 三、 博士生导师、 老教师与 博士生、 青年教师“双带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建立, 使得一批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受高层次学历的正规培养。

 这批青年将是未来我国研究、 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坚骨干力量。

 首先, “双带动” 的提出是考虑到博士生导师与老教师对于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通过在学科理论、方法论、 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悉心指导, 带动他们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名家与骨干人才。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任何一个学科持续长久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队伍建设的支撑, 而学科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培养中青年骨干和后备人才, 使学科的发展后继有人。

 青年学者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资深教师的指导、 传授与带动, 因此, 必须强调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对青年学者和教师的带动, 把他们作为培养对象, 切实为他们创造更多的锻炼空间, 在各种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磨练与成长, 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其次, “双带动” 的提出也是考虑到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由于年龄有优势, 思维敏捷、 思想解放、善于发现新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知识较敏感的特点, 因此, 他们在导师和老教师的带动下进行教学与科研, 本身也是对导师和老教师的一种带动。

 俗话说教学相长, 导师和老教师在指导博士和青年教师的同时, 也是在对自身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不断进行着检验、 校正和重新发现。

 在这一过程中, 博导和老教师在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参与下, 发现新问题与新方法, 接触到新知识领域和新理论观点, 分享到青年教师各自所特有的学科经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52010 年第 11 期 (总第 143 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验、 背景知识与他们在某一特定领域较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 然后将这一切汇总与提炼, 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这就是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对博导和老教师在学科上的“反带动”。

 同时, 由于博士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会在某个具体的课题中, 全面收集、 整理、 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深入分析、 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问题的现状、 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在导师指导下所形成的理论成果, 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也会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进一步深化对这些问题和理论的认识。所以, 采取“双带动” 的思路, 可以加强老中青学者的学术互动,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 应避免只强调博导和老专家、老教师的学术权威, 而忽视博士生与青年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在注重博导和老教师在学术上的引领和指导的同时, 更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接班人与新生力量的培养, 不断给予锻炼与发展的机会。

 应该通过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充分调动他们进取创新的积极性, 发挥...

篇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22 卷第 6 期2020 年 11 月Vol.

 22 , No.

 6November

 2020大连民族大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文章编号 :

 2096

 -1383 ( 2020 ) 06

 -0570

 -04新时代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科

 建设的思考闫振存( 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辽宁大连 116605 )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科面临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课

 题 , 要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 需要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把学科建设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

 发展进程中谋划 ,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科发展 ,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最新发展 、 最前沿课题牵引学科发展 , 如此才能克服目前制约学科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打造高水平的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特色学术高地 &

 关键词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 H313

 文献标志码 : AReUections

 o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

 Studi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Marxntm ”

 nnie"N"w

 EraYAN

 Zhen

 -

 cun( School

 of

 Maoism ,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 Dalian

 Liaoning

 116605 , China )Abstract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s/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

 and

 the

 studies

 on

 Marxism

 in

 China

 is

 facing

 a

 brand

 new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isto/cal

 issues.

 To

 realize

 the

 kap

 一

 foear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 it

 is

 necessao

 to

 re

 一

 examine

 the

 discipline

 posi ­tioning

 and

 plac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o

 of

 the

 new

 er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eenWh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 and

 us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stics

 Oo

 a

 New

 Era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to

 us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cutting

 一

 edge

 topico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s/cs

 in

 the

 new

 eaaioguodeihedeeeiopmeniotihedooopione.Onison

 iho

 wasoan

 weoeeaoomeiheou

 a eni

 constraint

 on

 dPciplines

 vv / ous

 bottWnecks

 in

 development

 have

 created

 a

 high

 一

 level

 acodem-

 ic

 highland

 with

 the

 — 0 x 060/(0

 of

 studies

 on

 Maoism

 in

 China.Key

 wo U s

 :

 new

 era ,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 dPcipline

 construction学科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名 片 , 学科水平标志着大学

 的办学水平 , 学科实力代表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

 2012

 年教育部出台了 《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建设的意见 》 ( 学位 〔 2012 〕 17 号 , 以下简称 《 意 见 》 )

 , 提

 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 , 立足于不

 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推进学科建设实现

 新的发展&

 2016 年 5 月 17 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加

 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 当前正处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 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如

 何着眼新形势 , 迎接新 挑战 , 推进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 实现创新发展,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视角 , 就新时代

 的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科建设做出思考 &收稿日期 :

 2020

 -06

 -16 ; 最后修回日期 :

 2020

 -09

 -25作者简介 :

 闫 振 存 ( 1968

 - )

 , 男 , 山东 高密 人 , 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 6 期 闫 振 存:新时代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科建设的思考 571一 、 重新审视学科定位 , 校准学科

 创新发展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

 主线 ,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重点的二级学科 。

 作为一个历

 史进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最早提出设想到现在已接近

 百年 , 随着 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臻

 成熟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作为一个学科于 2005 年

 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是一个新学科&

 2005 年国家正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

 置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为二级学科 , 因此 , 作为一个

 新学科 , 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够成熟 % 不够完善的地方 。

 比如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的学科定位还不够清晰 ,

 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还存在界限模糊的问题 。

 清晰的学

 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起点&1 . . 按照 “ 重点学科 ” 定位 , 增强学科建设的政治责任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

 科学的意见 》 所提出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程的 战 略决策 , 200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 《 关于调

 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 》

 ( 学位 5 2005

 J 64 号 )

 ,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政治学学

 科中分离出来 , 升格为法学门类下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 ,

 迄今下设的二级学科已经增加到了

 8 个 , 在这 8 个二级学

 科组成的学科群中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居重要位

 置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各二级学科同等重要,缺一不

 可 , 但学科承担的使命不同 , 学科地位也不同&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

 论 、 基本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基

 础研究地位 。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

 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 、 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

 律 , 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的学科 , 在整

 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应用研究地位 。

 “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

 经验 、 基本规律 , 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

 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 , 即从整体

 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以及推进党的思

 想理论建设等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

 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是为国家立心 、 为民族立魂的工

 作 1 0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在 “ 立心 ” “ 立魂 ” 中充

 当核心角色 , 承担核心使命 。

 当今中国涌动着各种社会思

 潮 , 虽然这些思潮的动机与目的各不相同 , 但都在不同程

 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 为

 此 , 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侵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必须担当起

 主体责任&2 . . 按照 “ “ 领航学科 ” 要求 , 增强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感2015 年 1 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

 见 》 , 作出了 “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

 “ 实

 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 ” 的新部署 , 由此 , “ 马克

 思主义理论 ” 学科被定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 “ 领航学科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中

 的重点学科 , 理应成为领航学科群中的排头兵 , 要带头树

 立领航意识 , 按照 “ 领航学科 ” 要求 。

 在这里 , “ 领航 ” 不仅

 仅是领跑 , 更关键的是要把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置

 于优先发展地位 , 使其在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

 向 、 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引领社会价值取向上成为

 排头兵 , 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 这对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 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只有坚持高标准 、 高起

 点 、 高投入,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 领航学科 ”

 &3. 按照 “ 一流学科 ” 定向 , 增强学科建设的现实紧迫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 、 国务院做出

 的重大 战 略决策 ,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 " 985 工程 ”

 “ 211 工程 ” 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2017 年 1 月 , 经国务院

 批准,教育部 、 财政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 《 统

 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 暂行 )

 》

 ( 教研 〔 2017 〕 2 号 )

 , 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首批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共计 137

 所 ,

 中

 一

 大学

 42

 所 ,

 一

 学高校 95 所 , 北京大学等 6 所高校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科

 被确立为 “ 双一流 ” 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印发的 《 马

 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 对申报

 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 , 提高了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学科建

 设的门槛和质量标准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虽然不

 能直接按照 “ 一流学科 ” 的标准来建设 , 但可以以 “ 一流学

 科 ” 的建设标准为参照 、 为向导 , 朝着这个方向发力 , 谋划

 自身发展 , 以时不我待的历史紧迫感 , 加快建设的步伐 , 推

 进学科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整体性 、 跨越式发展&二 、 在新时代和民族 复 兴战略全局中

 谋划学科发展站在什么历史方位上思考谋划学科发展的未来 ,

 这是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学科建设必须认真思考

 的重大问题 , 它事关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

 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 、 时代意识 、 战略意

 识 , 用深邃的历史眼 光 、 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

 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 紧密跟踪 亿 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 ,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 不断回答时代和实

 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 / 2 0 这不仅是对整个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要求 , 更是对 “ 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研究 ” 提出的特殊要求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绝不能自我封闭 、 孤芳自赏 , 而是要登高望远 , 站在新

 时代的潮头 , 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

 涌现的新的时代课题 , 迎难而进 , 有所作为&

 572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 22 卷1 .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科

 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的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 是当代

 马克思主义发展最耀眼的光芒 。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 旗帜 , 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统领学科发展 。

 “ 马学科姓马 , 在马言马 ” 提出的

 第一政治要求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统领学科发展 。

 要确保在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的新时代

 不迷失方向 , 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 旗帜 ,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

 学科研究优先主攻方向,深刻阐释其历史地位 、 理论精髓 %

 核心要义 、 精神实质 、 逻辑 体系 、 实践要求 , 加强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体系 、 话语体系 、 教材

 体系建设 , 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

 科 、 进教材 、 进课堂 、 进头脑 , 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 、 有影响

 力的研究成果&2.

 用新时代的前瞻视野审视和谋划学科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

 的理论 ,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 ”

 [ 3 ] 世界在变化 , “ 如果我们

 不识变 、 不应变 、 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 , 错失发展

 机遇 , 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 / 4 0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

 轮大发展 、 大变革 、 大调整 , 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 , 国际

 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 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革命大规模快速发展 , 催生了世界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化

 发展新格局 。

 面对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 , 面对全新的世

 情 、 国情 、 党情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不能当看客做

 旁观者 , 而是要融入新时代 , 把握新时代的历史脉搏 , 洞悉

 国家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 , 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

 进程 。

 只有这样,学科建设才能找准历史方位 , 把握前进

 方向,才能跟上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 实现跨越式发展&3.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 、 、 最前沿课

 题牵引学科发展"一切划时彳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

 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 / 5 0 科学史证明 , 人

 类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一定是因为时代的需求 、 民族的需

 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而这些需求又常常以课题的形

 式表现出来 。

 以时代需求为导向 , 以前沿课题为牵引 , 这是

 推进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坚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 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

 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 , 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

 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

 ” “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统一起来 , 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 创 创 造 , 这是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 / 6...

篇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篇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7 2019 年 1 月上半月刊(总第 82 期)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对策梁杰皓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单一发展朝特色发展,由少数高校布局到多数高校遍地开花的发展历程。由于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学科内部结构、学科的界定和各个学科的分工等都存在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科平台,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研究方向,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验;发展展望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57-0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中起着领航的作用。该学科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回顾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学科,总结过去的经验总是能够给我们推进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回顾事实上,早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前,在1984 年就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允许具备办学实力的高校招生,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在随后的发展和建设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先是在本科阶段招收学生,随后获得了硕士的招生资格,被置于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1996 年国家批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招生。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而言,它可以追溯到国务院《关于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次要学科一级学科的通知》。这个文件极具历史性意义,它的发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2008 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设立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包含有六个二级学科,学科体系更加完善。不久,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党建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纷纷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培养专业化的党建实务人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走向更加成熟和规范的发展之路,国家还从学科的建设目标、原则以及组织机构上出台指导性的文件,对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上规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此外,在教育部 2017 年公布的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上,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各省市公布的省内高校(包含部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计划,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本省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国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除了在学科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方面出台了文件,还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要求建设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为使《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落到实处,教育部遴选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试点,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上,2018年教育部设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项目,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博士的招生和培养,以解决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从各高校到科研院所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学术研究成果影响力稳步提升、学科人才培养富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高。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良好的发展的态势,但就学科建设历程来看,真正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05方案”出台之后,因而时间短、历史积淀少,学科内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科内部结构、学科的界定和各个二级学科的分工等都存在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关系问题

  58 2019 年 1 月上半月刊(总第 82 期)政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七个二级学科组成,每一个二级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但是我们深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存在着边界上模糊、纠缠在一起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应该属于哪一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重合的现象,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些问题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逻辑关系,为什么是由这几个学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研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研究的领域才凸显了设置的必要性,也才有自己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哲学一级学科下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学学科下面设有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专业。这是否有重复设置之嫌,如果说没有重复设置,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又在哪里?笔者翻阅了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的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等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和上述专业是否也存在重复设置?或者说既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了上述三个组成部分,为何不进行学科合并和规整,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整体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以更好地从整体上加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整体性等方面。” [1] 这样的调整是否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上的整体性,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研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发展和普遍性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的使命是要服务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既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还承担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 [2] 高校的使命和职能是服务地方的发展,同时高校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因此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遵循学科特色发展规律,避免同质化。这就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专”,既要寻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因应之道,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亮点”,使二者完美结合。因此,如何在学科设置方向上实现“本土化”的特色突破,以及解决本地社会发展的急需破解的难题,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道路,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探索和研究。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把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通。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总结?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建设应有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科平台学科平台建设对一门学科而言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好的学科平台不仅对学科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对引进高层次的学科人才、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扶优助强”,制定学科内涵式发展计划,打造开放包容的学科发展机制,形成学科群、学科融合发展的内部机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要形成单打独斗和与其他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的孤立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借用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闭关自守,也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退回单打独斗的局面。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学科其实也可以建立联系,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理念价值,形成文理交叉、文理互补的局面,把似乎无关联的学科联合起来,搭建起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开放和包容的平台。(二)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服务国家、引领社会思潮、教育人民群众、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关系中国的进步,关系社会的前进,关系人民的福祉。正如前文所说服务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使命和功能。从宏观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回应时代课题、焦聚时代、解读时代;从中观层次上看,高校在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时,要结合所在区域,联系当地的区位条件、社会发展环境、现有的

  59 2019 年 1 月上半月刊(总第 82 期)政治资源状况,增强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能力。如新疆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方向,为服务新疆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团结培养专门人才。又如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 2019 年公布的硕士招生专业目录当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下设“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方向。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的典籍文化、信仰仪式、节庆典礼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这一专业很有现实针对性。从微观层次上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要和高校的特色紧密相扣。目前中国的高校分为综合类型、师范院校、民族院校、体育外语院校、理工科院校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到院校的属性,如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体育发展”等研究方向,既有助于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也紧密联系体育院校的属性,充分体现了特色发展的理念。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走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突出特色,特色引领,特色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途径。(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需要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直属于党委书记管理,正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特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依托单位,担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特殊使命。” [4] 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质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学术研究氛围的形成,学者和学生的培育和培养,要使学者找到归属感,学生找到培养的依托平台。笔者认为,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协作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构建“马院共同体”,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所谓共商,指的是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发展、学术研究、学者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形成一个集思广益的整体,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热点话题解疑释惑。所谓共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结合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多方面多渠道地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如西部地区高校在研究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说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东部发达省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往往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可以加强和东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形成共建合作的发展态势,双方优势互补。所谓共享,指的是资源贡献、学者之间相互交流,做到教师互派访学,学生相互交换,学术资源相互开放,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体系。“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协同效应,有条件的单位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平台,共同推进。” [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学科,学科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学科资源的整合、学者发展空间的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显著增强。“学科建设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是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 [1] 对比过去,我们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反观现实,问题不少,矛盾无处不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坚持“主体自信,学业自信,理论自信和建设自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做得更好。参考文献:[1] 袁银传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与学科群建设的思考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2).[2] 纪亚光 .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归宿 [J]. 思想政治教育 ,2015(1).[3]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7.[4] 白显良 .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几个关键词 [J].思想理论教育 ,2015(6).[5] 孙蚌珠等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3).作者简介:梁杰皓,广西南宁人,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责任编辑:李直)

篇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I A OY UG U A N GJ I A O教育广角2014 年第 8 期 (下)

 12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文/ 王璐摘要近年来, 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在数量上呈增加的优势趋势, 在学术发展上也面临一系列战略机遇, 能否紧紧抓住上述战略机遇, 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面对的重大任务。

 根据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本文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用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用切实可行的组织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采取的举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机制教师队伍随着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 其在数量上呈增加的优势趋势, 在学术发展上也面临一系列战略机遇:

 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是国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在逐步深入和全面推进, 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三是自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已经形成。在这些机遇面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有可为。能否紧紧抓住上述战略机遇, 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面对的重大任务。根据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取必要的措施。一、 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一)

 着力人才队伍建设, 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 建立高质量的学术梯队。首先, 应该以中宣部、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为保障, 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进修访学、 人才引进与交流等系列工程,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 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搭建广阔的舞台, 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结构, 使队伍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其次, 要使学术带头人、 学术骨干不断涌现。要鼓励那些马克思主义学术水平高、 科研能力强的人才, 特别是鼓励过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并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人才, 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多出成果, 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最后, 要建设高质量、 专业化的学科梯队。(二)

 着力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 以树立学科意识为契机,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首先, 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学科, 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 内容与体系、 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一个时代课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其次, 加强科学研究, 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核心是学术研究。

 北京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和一系列重要进展, 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 也要看到, 一些原有的成果已经和我国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太相符, 已经过时或显得陈旧, 同时还存在许多未研究的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因此, 需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来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学术水平。(三)

 着力学科建设影响力的扩大, 以国内国际交流为方式, 实现有效的学术交流合作。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 特别是现时代, 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开拓性、 初创性的学科, 要从两个维度上促进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一方面, 各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点既要强化各自建设的特点, 同时要以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和八个名师工作室为基础,加强院校、专业间在学科布局、 学科特色、 学术队伍、 学科发展重点、 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交流, 注重统一规范, 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建设, 为学科建设提供共享平台和支撑条件。另一方面,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增强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的对话意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 既要面向世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思潮,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观点、 理论、 流派进行梳理、 分析、 鉴别, 沟通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开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 促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二、 用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果(一)

 明确具体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 涉及许多联系紧密的环节和方面, 培养目标的专业化、 明细化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培养具有政治素质高、 业务能力好、 创新能力强等特征的综合型人才,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共同努力的方向。各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决定了他们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而这些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又

 HU BEI TOD AY教育广角2014 年第 8 期 (下)123决定了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 因此应明确各个二级学科的具体培养目标。(二)

 构建完备课程体系, 处理好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关系。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 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 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能力最终都要落脚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一些高校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 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死板、 不同课程彼此重复、 忽视能力培养、 必修课太多而选修课少等问题, 而且由于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马克思主义专业, 致使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 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此,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知识、 能力、 素质等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凝练, 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坚持以科学性带动起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三)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的教学实效。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来看,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强、 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征, 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综合型人才, 为此, 选择哪些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功底, 又能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教学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成为该学科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精讲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 是教学中应注重的基本功。通过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作家的著作,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阅读原著的能力, 而且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基本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 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主讲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下可以进行社会考察、 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吸纳研究生参加相关课题研究。

 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直面社会的实际。因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只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起立, 对时代的发展和一定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新的回答、 得出新结论, 才能把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对他们在新的实际面前所产生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困惑进行解答, 使他们的思想归于马克思主义,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 用切实可行的组织机制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全面提升(一)

 提高认识, 增强主动观念, 提供思想保障。在当今社会, 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 分化图谋, 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势力, 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国际影响力。面对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挑战, 我们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 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全局高度, 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大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学生阵地, 牢牢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主导权, 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

 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 提供组织保障。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管理、 协调、 监督、 检查工作, 并对管辖学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 各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把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要在重点学科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职称评聘晋升和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给予重点扶植。各高校, 应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分散管理的方式, 成立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机构。

 应将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单位实体化, 在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上保持相对独立性, 基层教学组织与学院基层科研机构相融合, 专门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并建立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保护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从而确保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实施。

 在建立专门的学科与教学单位的基础上, 还必须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多层次的管理体制, 共同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三)

 建立学科点内部的管理机制。首先, 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的重要保证。

 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在单位和每个二级学科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要与国内高水平学科进行比较, 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 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其次, 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 确定博士生、 硕士生招生规模。

 过大, 就业难以解决, 或者解决后并没有发挥本学科的专长, 则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也会影响本学科的声誉; 过小, 人才供不应求, 则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要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最后,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担负起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研究方向的确定、 培养方案的制订、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日常教学的管理、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科学研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 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为学科建设提供保证。同时各学科点要注重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 制定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学术交流沟通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作者:王璐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刊名:今日湖北(下旬刊)英文刊名:JIN RI HU BEI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王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期刊论文]-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8)2014(8)

篇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20 年第 2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双月刊)

 总第25期

 165

 新时代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1

 孙武安

 蒯正明 [摘

 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壮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根本大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要加快建设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问题,确保专业人才学有所用;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的成长和使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手里,从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意识形态安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武安,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蒯正明,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温州

 325035)。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事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事关民族复兴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层次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各级党委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优先重视和解决,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专业人才的就业、成长和使用,形成梯次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从整体上加快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研究”(17JDSZK040)阶段性成果。

 孙武安、蒯正明:新时代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66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新时代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但也必须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可能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愈益接近而更加疯狂。“在当今世界经济互惠、政治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对立仍然存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空间格局仍未改变。” 1 国内各种错误思潮虽有所收敛,但依然在交织传播,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进一步向网络延伸,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2013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P105) 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3](P9) 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P41)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3(P23)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掌握媒体平台,并通过媒体平台占领阵地,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二是拥有科学理论,凝聚人心,掌握群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4(P55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体系,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众认同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三是建立强大队伍,能够通过媒体平台坚持不懈传播科学理论,与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进行必要的斗争。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媒体平台是充分表达话语、传播科学理论的工具和手段;科学理论是赢得群众、保卫阵地的武器、弹药和话语;强大队伍是掌握话语工具并有效传播话语、捍卫自身利益的人。媒体平台、科学理论,都是服务强大队伍的,没有强大队伍,再好的媒体平台和科学理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队伍建设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关系全局。所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靠队伍、靠人才”。

 5

 就队伍组成来看,意识形态工作基本队伍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二是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三是理论研究、宣传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三支队伍的关系是:前两支队伍均源自第三支队伍及其教育和培养。合格可靠、有战斗力的队伍,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真学,才能达到真懂真信,进而真讲真用真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020 年第 2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双月刊)

 总第25期

 167

 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深入、广泛、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育,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有坚强的力量来源,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日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总的看来,与维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要求,与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要求依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学历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是从现有社会需求来看,总量依然不足。如现有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 1∶350 或 1∶400 师生比的最低配置,辅导员数量也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 1∶200 师生比的基本要求。各高校虽然都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的引进力度,但总的看来,高学历的人才明显匮乏,很多学校往往不得不引进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教师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二是学历职称不协调,后备力量不足。从现有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具有高学历的大都是年轻人,但职称较低,讲师和副教授居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三是抵制批判错误思潮的力度不足、效果有限。毋庸置疑,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抹黑、消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各种错误思潮,手段方法不断变换,其隐蔽性和迷惑性越来越强,能不能及时、彻底揭露各类错误思潮产生的背景、本质危害、表现手法,不仅要有敢于批判的勇气,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看,失语失声失踪、反应迟钝、火力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勇于并善于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总量上仍显不足。

 1938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6(P533)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基本事实,面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队伍依然短缺的现实状况,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确保党的事业永续发展,必须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以便培养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强调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

 7(P27) 2016 年 12 月8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他再次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

 孙武安、蒯正明:新时代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68 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8

 2019 年 3 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9 可见,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成为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快建设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 相比其他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步较晚,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主干,七个二级学科为依托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还不够连贯、人才结构还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加强并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对应的本科专业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招生规模较小。本科教育规模的有限必然在整体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硕博阶段学生专业背景复杂、“半路出家”比例较高,高质量生源相对匮乏。因此,新时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

 就实践探索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始于 2018 年, 10 也就是说,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硕博不同培养阶段难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新时代加强加快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培养专业人才,仍须做到:第一,加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初级人才,扩大大学本科教育规模。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大力扶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应该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所存在的不完善环节,如“个别学校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马克思主义类的课程偏少偏弱,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都不设”。

 11 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现有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比如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使本科生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二是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目前,有些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8 所高校已经教育部批准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新时代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力度,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步伐。教育部可以考虑在招生就业、培养方式、经费划拨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保障,为加快推进本硕博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020 年第 2 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双月刊)

 总第25期

 169

 第二,适时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点数量。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点确有明显增长。但是,如上所述,大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农村、社区和企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应该说这是好事,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信仰的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人,就是掌握了科学理论的人,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我们只嫌少,不怕多。近年来,愿意报考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青年大学生呈显著增加态势,但是,现有本科、硕士和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有限,即便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师资数量也往往较为短缺,其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任务大多不堪重负。不少研究生抱怨一年也难得与导师见面深入交流一次。就人才培养而言,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与其让这些高校盲目增加招生计划和培养任务,不如进一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硕博士点数量,允许更多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迫切要求的高校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士生的培养单位之中。有人担心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实际上,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现有大批高校的师资及其专业能力,远比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生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高得多,更不用说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青年学生愿意深入学习、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如何都应该得到党和政府、得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力支持。

 第三,努力提高本硕博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应该看到,近年...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考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考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