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9篇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9篇

发布时间:2023-03-21 10:55:04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9篇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于2017年被正式提出,旨在加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工科理念的提出9篇,供大家参考。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9篇

篇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于2017年被正式提出,旨在加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应对未来发展。围绕新工科建设,教育界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为新工科落地指明了方向。开展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提升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隶属于交叉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过程中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知识,具备新工科建设的独特优势。因而抓住新工科建设契机,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能够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工业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探索。薛朝改等人 [1] 面向新工科探索了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蒋海青等人 [2] 阐述了地方性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新工科的经验。暴伟等 [3] 重点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就业能力提升方法。徐志涛 [4]针对工业工程本科实习提出了新的模式。然而,目前相关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探索不足。为此,从工业工程专业面临的问题出发,讨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1)专业建设思路与工程教育理念不一致。专业建设延续传统的思路,未考虑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理念更新的需求。OBE教育理念没有完全融入教学过程,关注的焦点是教学计划的执行,对于学生的产出尚未建立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2)人才培养目标与技术发展需求不一致。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对传统,聚焦于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深入分析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未能融合新兴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3)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新工科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的培养环节仍以学生掌握知识为首要要求,对于新工科建设所要求的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创新创业仅作为素质拓展课程开设,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后获得学分即达到要求,没有使学生形成自觉意识。(4)课程体系内容与新知识、新需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持续涌现。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和专业调整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仅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的优化和更新,难以培养学生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的能力。2 以“新工科”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1 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根据前文的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应体现对技术发展的适应性。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突出专业优势,定位于培养能应用技术方法与管理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工业工程专业核心知识、前沿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学习并应用新技术对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于机械、物流、电子、金融等行业及公共组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设置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子目标,如表1所示。表1 五年左右预期达到的子目标子目标专业素养交流沟通学习发展专业能力内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及管理学基础知识,能独立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具备交流协调、合作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负责人发挥有效作用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创新能力能从事工业工程领域内的分析、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2.2 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执行层面的关键要素。面向新工科的课程体系需融合新技术、新知识、新要求。因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而是囊括了理论、实验、实训、比赛、讲座、实习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具备创新意识和能【第一作者】

 彭巍(1986-),男,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工程。【基金项目】

 三峡大学2019年高教研究项目(1929)。面向新工科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彭 巍 , 董 元 发 , 张 存 吉 , 李 浩 平(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

 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目标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等问题,为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新工科”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关键要素,基于OBE理念建立包含三层次课堂的课程框架体系,分析教学方法选择和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关键词】

 新工科;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5-3518(2021)05-206-022021年第37卷第5期轻工科技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7,No.5,2021206

 力的德才兼具、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按照新工科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具体化为第一、二、三课堂,三层次课堂紧密配合,前后衔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参考《“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面向2030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和《工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炼出16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质。以培养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为导向,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图1 课程体系设置第一课堂侧重理论知识学习,涵盖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课堂夯实基础,包括认知、分析、计算与解释数据的能力、并能通过对素材的综合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第二课堂由实践类课程组成,包含创新创业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充分发挥学校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的优势,将实践技能训练融入课堂,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使用工具及创新的能力。第三课堂强调课外学习。由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及课外学分组成,形成从合格型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侧重培养沟通、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课外学分由系列学科前沿讲座组成,设置成0.5学分的小课程。定期由教授和行业专家授课,将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将三类课堂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得到系统化的培养。2.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基于OBE理念,将项目式教学融入教学过程。项目源自企业实际问题,按照教学规律进行设计,根据学习进度逐渐增加难度,在兼顾课程整体的同时体现对特定内容(如智能工厂)的针对性。将项目对应到素质标准,每项标准都设置评估检测,并在最终的实训环节以小组的形式考核。2.4 持续改进机制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建立面向课程和面向毕业生的评估和改进机制,如图2所示。课程层面,责任人是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细化成知识、技能、情感三类目标,明确针对各类目标的教学方法,加强过程考核,结课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根据薄弱项提出改进措施。毕业生层面,设置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工作组,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后,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反馈,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图2 持续改进机制3 结束语新工科建设是提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文中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的问题,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OBE理念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两个层面建立了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新工科教育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1]薛朝改,李淑敏,曹武军.新工科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293-295.[2]蒋海青,徐兆军,孟庆莉,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7):29-32.[3]暴伟,郜振华,张洪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2):8-11.[4]徐志涛.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工业工程本科实习1+1+N创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7(34):213-215.(上接第185页)[2]王丽英.新时代技能素养和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72-174.[3]郝德贤.教学督导促进高校青年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6):115-122.[4]付俊贤,王炳社.从督到引: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思路转变新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1-6.[5]黄彦.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创新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0):124-125.[6]边静,唐志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路径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2):123-128.[7]王莉芬,朱惠延.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助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优化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12):71-73.207

篇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dash;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 97“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及改革实践——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陈光胜(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摘 要 “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适应当前新技术快速进步,推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的必然需求。在总结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实施路径基础上,以上海理工大学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从教学内容改造和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最新产业需求、强化基础,分层教育,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建立OBE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老专业”的“新工科”改造的成功做法,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改革提供经验。关键词 新工科 专业建设 专业改造 产出导向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2017 年,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迅速形成了“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 ①②③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正在迅速改变着商业模式、现代工业的格局,甚至改变着未来人们的生活、就业等模式。同时,国家正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建设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1 新工科的内涵及实施路径什么是新工科,新工科的内涵是什么?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工科”是本质, “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途径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李正良认为,新工科专业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而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包括传统产业升级而形成的新型产业)进而形成新职业,同时科技不断进步引发产生新技术、新经济。新技术和新经济以学科交叉为特征,新产业和新业态以跨界融合为特征。新职业与学科交叉(或交叉学科)的再次交汇即形成新工科专业,并提出基于学科交叉的本硕贯通培养和弹性学制、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本科跨界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创新实践实验平台等 5大新工科人才的主要培养路径。吴爱华等提出:我国工程教育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虽然目前不同学者对“新工科”的概念,内涵和路径阐述不尽相同,但对新工科的特征的表述基本达成一致: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实现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模式、更高的教育质量。2“新工科”理念指导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从“新工科”建设范畴来看,新工科建设对象不仅要面向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对于“老专业”的新工科化改造也是重要任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历史悠久,实现该专业的“新工科”化改造,将“新工科”理念引入到专业建设,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是各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上海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学科源溯百年,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在国内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学校“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上海市“机械工程”一流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科优势和机械工业的行业优势,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2019 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走在了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在新的课 | 程 | 教 | 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98历史时期,为适应当前“新工科”建设,从 2018 年开始,专业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更新改造教学内容,改革办学模式,服务最新产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满足产业需求”,是“新工科”的建设需求,专业紧密跟踪机械行业发展动态,针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对于制造业提出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强烈问题,在原有专业框架内难以通过改造解决,则在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工科新专业试点建设,与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共同筹办“机器人”新专业。另一方面,针对行业提出的强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需求,专业则提出学校与产业共同开办“产业技术学院”,探索行业深度参与,走学校共同培养实践型创新的“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型办学模式。2018 年 7 月,由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导,由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械领域高端企业组成的“产业技术学院”成立, “1+N”模式的新型人才培养一体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初步建成。与上海机床厂合作尝试开办机械专业“机床方向”,在该方向上,改造当前课程体系,加大机床方向实践学分,开设“机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零件加工与测量实验”等 5 门与生产结合紧密课程,教学任务由机床厂高级工程师承担,试图缩短学校与就业岗位距离,加大实践型人才培养力度。“产业技术学院”的成立,使学生提前融入工作环境,拉近课堂知识与生产的距离,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本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机器人专业培养计划已经制订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并获批,进入招生阶段。2.2 强化基础,分层教育,开展荣誉学位教育新工科人才既要求“高素质”又要“交叉复合”,所谓的高素质指的是新工科培养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在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须拥有的高水准的社会能力、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等素质。交叉复合型指的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理论和专业基础,具备解决交叉复合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接受厚重的通识教育。上海理工大学所有专业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弹性化的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和学科交叉,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学科的交叉性,低年级课程重点增强学生对于基础学科和大学通识课程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同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在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开展分层教育,尝试开展荣誉学位教育。2018 年 1 月,以“荣誉课程”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荣誉学位”培养体系改革工作启动,在学校层面的项目课程设置体系、修读流程和修读管理规范等政策配套基本完成,遴选了“高等热工基础及液体力学”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等 6 门荣誉课程。接受荣誉课程教育的学生以自主报名,学校择优方式组成班级,全部采用小班化教学、优选学科著名教授担任教师,遵循基础深厚、教法先进、知识交叉复合办学导向,以培养国际化、专宽交的未来精英人才为目标。期望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以荣誉课程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形成机械工程学科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3 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创业能力是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和行业主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和行业得以发展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是产业和行业的工程科技骨干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从 2018 年,上海理工大学的所有工科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 2 学分的创新学分,与上海市大学创新项目结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市级项目可获得 1 万元资助,校级项目可获得 5000 元资助,未获市、校资助项目由学院给予充足经费保障。以交叉跨界问题、综合复杂问题和未来前沿问题等为导向,把危机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工程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广泛搭建各种跨行业、跨界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全过程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整个专业教育。2.4 建立 OBE 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保障,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是对老工科进行“新工科”改造的前提。上海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以“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定位,2014 年,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德国 ASIIN 认证,2017 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经过认证后,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理清学生能力结构,进一步建立学生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的确定映射关系,并保证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通过几年的闭环持续改进,专业基本完成了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以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以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3 结语“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是工程教育适应当前新技术快速进步,推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的必然需求。以上海理工大学传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例,从教学内容改造和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最新产业需求、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加强基础和拔尖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建立OBE理念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老专业”的“新工科”改造的成功做法,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改革提供经验。基金项目:项目资助:2020 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FTD203024。(下转第 182 页)课 | 程 | 教 | 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 年第 32 期/11 月(中)—182黑板、多媒体、大白纸等,将小组活动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展示。展示过程中详细标明相关任务完成人(姓名或学号)。这些数据要拍照留存,作为每次成绩统计的依据。通常每次活动当小组内完成之后,都要有一个汇报展示环节。为确保课堂活动进行顺利,班级课下活动延伸也是重要的环节。作业布置,活动需要的材料、资源准备,活动任务的前期工作,都需要在工作群里面提前告知。课后数据整理,成果反馈,也要在工作群里发布。因此要建立课下工作群。2.4 评价反馈课堂上的展示环节是评价反馈的第一步。展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人,小组指定的评价人,科代表,甚至全班,都可以参与评价中来。通过举手表决、评价打分表、列清单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与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可以由教师讲解活动要点及规则后,与学生共同商定。这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也是促进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必须进行的环节。对于各小组活动的数据,另由科代表进行统计记录。也可设定班级观察员,由观察员协助记录。数据以月为单位或以活动阶段为单位定期统计,及时反馈。这些数据是平时成绩的依据。期末考试可以参考技能比赛,进行综合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设计。人员可以设定裁判、参赛选手、负责人、观察员,职责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评价标准,组织进程由教师提出,学生表决。一经表决后的规则,执行时,相关责任人有执行权及判决权。各种权力人员之间要有制衡。比如选手的成绩由裁判来评价;裁判的公平性由选手及观察员来评价;小组负责人完成任务情况由老师来评价。每阶段成绩一定要及时公布。期末小组进行总结与分享,表达对组内成员支持的感谢。3 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带来的变化3.1 活动形式多样带来参与人员数量大幅度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多种模式的活动类型,变化多样,需要学生全力以赴,同时又新颖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参与。3.2 由于获得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参与权,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活动进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被赋予了职责与权力,这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成长心理需求的形式。活动中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既能发挥甚至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评价。学生不再视学...

篇三: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教育 230

 2020 年 6 月 04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

 刘正兴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17 级机械工程 1 班,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在 2017 年,国家进行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工科拥有着新模式、新质量、新的课程体系。新工科理念的设立要求着我国高校对于工科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学生对于工科的学习也要调整学习方式。因此面对新的工科理念环境,我国高校现今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新工科理念向高校工科专业的教育学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我国的。新工科理念能够在现今的教学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与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许多学校开始迎合国家的新工科理念,让工科专业进行调整,面对现今行业与企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的快速运转,希望让工科专业能够变成常规学科。但这需要在高校内部对于教学的学科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提高工科专业人才的质量,也能够让工科的发展更加顺利。但在现今许多高校内部工科专业,在教学方面仍偏向于书本知识,对于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这样并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科意识以及实践的新理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需要高校人才具有多元化、创新化的思维。而工科的教学也只要与战略性开放性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今环境的人才,因此本文就对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1 新工科理念下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工作

 1.1 注重能力培养

 如今许多高校对于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而考核制度也是为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反映。但是在新工科理念家这种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尽管教师期望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学生,但是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有所偏差。而学生这种长期的被动式的吸收知识方式,也额外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工科实践能力培养,这样学生真正的能动性的潜能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在高校进行工科专业教学工作时,应该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将相应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教于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工科专业有创新性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工科专业本身就与其他的专业不同,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对于实践有非常多的了解。比如建筑行业就需要学生能够自理完成设计相应的建筑图纸,也需要对地形环境进行考察后,才能够设计出符合相应目标的建筑物[1] 。课堂上简单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规则并不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自己的能力,真正的设计出完整的设计图。因此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设计理念,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规则,如何运用相应的射击技巧,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1.2 注重行业发展

 如今不单在国内中,在国际上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既企业的核心领导人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对于员工的需求,而相应的底层人员以及学校对于核心领导人的想法去不熟悉。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对于企业核心领导人的需求并不关注,因而导致现今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会非常影响社会行业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就业问题。对于企业核心领导人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应该逐渐调整高校的课程体系,要求核心领导人、企业员工以及高校人才三方面在同一水平上,这一问题也是现今我国在针对高校工科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弊端。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过程中,并不了解现今的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不了解在企业内部进行实际工作中,应该具备何种能力,应该熟练掌握哪些技巧[2] 。因此教师应该负责做好这些工作,与企业多加联系。而企业的核心领导人也要与学校多加沟通,讲述自己的需求,从而学校对于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这样难完善沟通机制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行业在社会出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要求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评价体系都能够符合行业的发展,符合现今的新工科理念建设。

 1.3 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面对现今的新工科理念,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将学科内容中融合先进的工科知识,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的专业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的工作环境以及行业变化。上文所提到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新工科理念下适应许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现今在企业正常运转过程中不但要求单一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工科专业的学生既要懂得自己本专业的相应知识,也需要对其他辅助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课堂中教师就应该了解现今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在高校中应该学到的相应知识,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能力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交叉与融合,重新调整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能够准确的掌握现今的行业情况,针对先进的知识有积极吸收,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格外丰富,才能够站在行业以学术的前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其次,高校也需要对相应的教师进行培训,有必要使则应该要教师到校外去接受到新知识与新技术。最后,学校可以聘请相应的高级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短期的讲座,甚至可以与专家签署相应合同,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指导,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积极吸收新的知识[3] 。

 1.4 注重与企业间联系

 经过上文对于新工科理念下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问题剖析和意见提出后,则体现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重要性。高校主要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因此其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应该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但是现今高校的教师都是通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教师也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导致无法与学生讲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教学内容。甚至一些教师并不了解现在工科行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企业内部对于人才的需求,仅仅将学生的知识局限于课本之上,这样的纸上谈兵不适合现今的新工科理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的企业发展,能够跟得上工科专业的实践需求,应该要求相应的教师到企业实习,或直接从企业聘请高级技工来到学校进行授课。这样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走上讲台,让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两者相融合能够明确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实践的作用。而高校针对工科教师进行招聘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学历,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这样能够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4] 。

 2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探索

 2.1 培养创新能力,满足新工科理念需求

 如今工科专业非常需要创新型人才,也需要综合型人才。因此为使我国的高校人才更加适应未来的行业发展,有较高的就业率,学生应该对于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能够真正的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能够拥有先进的意识,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首先学生要能够激发起自己的学习热情,要求能够真正的热爱自己所学的工科专业,这样才有动 (下转第 233 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20 年 6 月 04

 233 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凸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表现。

 我们利用的所有的传统节日和爱国节日,举行各种仪式教育,比如春节前为留校不返乡的同学包饺子;五四青年节举行重温入团誓词,所有同学学唱共青团团歌;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开新生联谊少数民族茶话会,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重阳节去共建单位看老人;国庆节去国歌展览馆参观学习,强党性修养,坚持理想信念;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日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学习,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及每月定期的升国旗仪式,成立专门的国旗班,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把升国旗仪式变成全校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通过国旗下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如今,我校的升国旗仪式越来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已然形成了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4 结束语

 虽然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了多种实践育人的途径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初见成效,但是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笔者工作时间不够长,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比较欠缺,笔者将以此作为探索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的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正如一位山区校长所言“我想,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爱国主义教育应浸润于每一天的日常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吴妍.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J].福建轻纺,2010(003):5. [2]赵会利.“0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37-38. [3]谢师平.网络上“00 后”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9):160. [4]殷鑫,窦立军.00 后大学生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7):81. [5]王海建.“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17. [6]韩晶.“00 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科教导利,2018(14):174-175. [7]赵春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与对策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9]本文作者.在全社会培育弘扬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0(01). [10]吴潜涛.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地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12]本文作者.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杨生博.中外爱国主义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上接第 230 页)

 力去吸取学习知识,能够有探索实践动力,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以及企业发展。在进行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会在实践中发现所学的知识会有不理解或有疑惑的地方,因此实践才能够检验出学到的知识是否扎实,才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因而实践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生要对于学到的知识发挥想象力,极力捕捉创作灵感,发散自身思维,从而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2 增强工程背景,满足行业需求

 学生要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首先,学生在校期间也要着力培养自身的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对自身的理论学习进行实践锻炼[5] 。而对于知识过于老旧的部分应该进行扬弃。学校内部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于实验的设计性、制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了解。其次,国家也应该引导作用,创立相应的实践竞赛,比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实践设计。最后,学生应该与工程背景相结合,考虑到日后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发展背景。无论是企业行业转型还是特殊化能力需求,都应该让学生及时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对于生产设备、企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都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出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3 总结

 面对新的工科教育理念,应该要求高校的学生具有多方面能力。教师应做好带头作用,对于知识体系调整、课程体系调整以及教学理念等都应该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减少其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距离。而学生也应该跟随上社会的发展,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出来,从而更加适应行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165-168. [3]桂小林,王东,黄传河,等.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7):25-30. [4]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8-12. [5]冯亚青,杨光.理工融合: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9):16-20.

篇四: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书第 38卷 第 6期2019年 12月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of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Vol.38No.6Dec.2019收稿日期:2019?09?10         学报网址:http://xb.lzjtu.edu.cn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教高厅函〔2018〕17号)、兰州交通大学 2019年战略规划及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FZGH2019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杨宗仁(1969-),男,甘肃通渭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E?mail:136257165@qq.com.文章编号:1001?4373(2019)06?0132?05 DOI:10.3969/j.issn.1001?4373.2019.06.021“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系统阐述“新工科”之新。开放、包容、创新、全过程、综合化及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工科”之新理念。“新工科”要构建以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为核心的工科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新素养。关键词:新工科;新理念;新结构;新素养;新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TheConnotationandPatternReviewofthe"NewEngineering"YANGZong?ren(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Thispapersystematicallyreviewedthenewcharacteristicsofthesocalled"NewEngineering".Openness,inclusiveness,innovation,whole?process,integrationandall?roundhumandevelopmentarethenewconceptof"NewEngineering"."NewEngineering"shouldbuildanewstructurecenteredinspecialtystructureandcurriculumstructure,exploreandimplementanewmodeofengineering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Sothattheengineeringeducationwith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newqualityandanewcomprehensiveengineeringeducationsyste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areestablished.Atthesametime,"NewEngineering"talentsshouldhavenewqualities.Keywords:"NewEngineering";newconcept;newstructure;newquality;newsystem  自 2017年初教育部推出“新工科”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新工科”。“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系列文件的推出,对于指导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工科”的内涵及特征,明确“新工科”的建设目标及路径选择发挥了引领作用。但是,有些纲领性文件过于宏观笼统,对于具体指导“新工科”建设缺乏可操作性。“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是对“新工科”之新的正解理解。虽然诸多学者已从不同视角对“新工科”尝试解读,有的解读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解读存在内涵模糊、外延错位、不准确、不清晰现象。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系统解读“新工科”之新是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一、“新工科”是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

 第 6期 杨宗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和理想的观念体系。”[1] 教育理念是任何教育行为和活动的内在动力,人才培养活动必须以教育理念为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目标必定是盲目的,教育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不理想的。“新工科”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新经济”之呼唤应运而生,建设发展“新工科”首先要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1.树立开放、包容的工程教育理念开放是指“新工科”必须摆脱“工科”的羁绊,向其它学科伸出橄榄枝,向“科学 +人文 +工程 +其它”方向发展,依托大类通识教育,培养综合化、复合型人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从 1939年起开展实施的“卡耐基计划”,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选修 1/4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校同时设立了包含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研究中心”。这种开放的工程教育理念值得我国借鉴 [2] 。包容是指“新工科”不能因为“新”就舍弃传统工科,而要包容传统工科,通过“传统工科 +”的形式实现整体工科形态的转变。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我国必须拥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必然要求匹配完整的“新工科”体系。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做好总体设计,规范“新工科”的内涵和外延,以包容的理念引领“新工科”和传统工科整体发展,严防新一轮“新工科”专业的盲目申报和资源争夺 [2]2.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应对国家重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需求,“新工科”必须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引导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工科院校合理定位。既要培养大国工匠,也要培养普通工程人才,但他们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一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新工科”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工程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更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新工科”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也有具备扎实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伦理、道德等)。三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综合。开展“新工科”教育,必须加强专业教育,培养既掌握扎实工程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工程人才。同时,必须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地强调“育”而不仅仅是“教”,和“文理教育”、“博雅教育”异曲同工,超越功利性,强调对“人”的塑造。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保证培养的工程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工科男”或“工科女”,而是既懂人文、又懂工程的综合化人才,而不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学校教育的“产品”[3] 。4.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按照 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4]5.树立全面发展的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必须以学生为本,围绕培育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育人功能,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供体现通识教育、文理并重以及数字化特征的课程,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新工科”要构建工科新结构新结构主要包括工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1.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主要围绕以下 3条途径构建专业新结构:一是围绕新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群,按“天大行动”计划,到 202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 50%以上。二是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三是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3 3 1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 38卷应产业需求建专业需要注意二个问题:第一,一流大学不能被动适应产业需求,而要引领产业需求;若要考虑产业需求,则应考虑企业长远的、潜在的需求,而非眼前的、当下的需求。第二,建立新专业应是基于自由探索氛围下的学校自主行为,而不应是政府部门的行政推进 [5] 。2.构建工科课程新结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要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重建课程结构。课程新结构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一要根据新兴产业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对毕业生在毕业 5年后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或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二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明确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和具备的素养,毕业要求应能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三要按照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重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每门课程的内容设置,舍弃与毕业要求无关或内容陈旧的课程,删除不同课程之间相互重复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当然,新结构还应包括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学生新的知识结构中,应包括多学科交叉的新内容 [6] 。三、“新工科”要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有多种论说。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实质是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质是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四、“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新素养“新工科”是我国为应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烈呼唤,助力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迎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新挑战而开展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改革,其实质是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新素养。其一,应该具备“形而上”的观念。西方哲学家、思想家对技术本质和作用的思考表明,技术或工程依然是非常“形而上”的。“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形而上”的观念,思考一些工程与技术的“形而上”问题。“形而上”有利于增强“新工科”人才的价值感与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兴趣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将来能够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5] 。其二,应该具备关注“超世界存在”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多属于“增量创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引领未来某个新的技术领域的创新还是太少。为改变这种现状,“新工科”培养的学生在关注工程中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引领、想象、创造未来社会需求的欲求和能力,能有一种创新的闲适,能够陶醉在想象“超自然存在”、“超世界存在”的乐趣中,能在时间轴的未来点上自由驰骋,从而孕育伟大的创新 [7] 。其三,应该具备大工程观和空间感。传统的工程教育过分拘泥于专业的细节,学生的思维容易蜷缩在狭小的专业空间。事实上,一个小小产品(如LED)也完全可能涉及多学科问题。因此,“新工科”人才需要大工程观和空间感,应该能在大的学科空间去观察、思考问题。空间感不仅要体现在“问题空间”的构建上,还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中 [5] 。其四,应该具备关联力和想象力。“新工科”应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关联,使其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关联力具体表现在问题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物理或现实空间中感知关联的4 3 1

 第 6期 杨宗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能力、虚拟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空间中感知关联的能力等方面。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与工程和技术有关的想象表现在想象的需求、想象的技术、想象的模式、想象的职业等很多方面 [5] 。其五,应该具备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宏思维指对超越于自身专业之外的社会、科技、工程、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观察、思考及领悟能力,从系统的角度,从时间、空间的大尺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批判性思维需要自由空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批判性思维也很难创新。“新工科”需要培养学生自由自在、独立思辨的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五、“新工科”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新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其基本要求是“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1.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质量”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结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工程教育实际,建立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质量标准体系。一要对照欧洲工程师能力标准、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美国 ABET认证标准、德国ASIIN认证标准等国际标准以及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析我国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新素养(如上文所述),明确他们在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文化、伦理等重点领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制定公布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目前已公布)。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推动不同行业部门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行业标准(简称“行标”)。三是高校要根据“国标”和“行标”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修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从而形成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质量标准体系 [7] 。2.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一要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机制。由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共同参与领导,不断完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并发挥其权威作用。二要完善认证结果的发布和使用制度。要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介绍专业认证的意义并公布每年的专业认证结果,让学生和家长知晓不同专业的认证情况,扩大专业认证的影响力。要引导高校将专业认证结果在招生简章和毕业证书上正确显现,提高认证结果的认可度。要将专业认证纳入学科和专业评估体系,把专业认证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引导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三要统筹规划专业认证规模和进度。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和专业有序开展专业认证 [8] 。六、“新工科”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

篇五: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SN 1002-4956CNH-2034/T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第 3 4 卷 第 11 期 2017年 11月 V l

 34 No .11 Nov . 2017DOI :

 10. 16791/ j . cnki . sjg . 2017. 1 1.042“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 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朱 君 1,宋树祥1,秦柳丽2,秦运柏1,岑明灿1,傅得立1(.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004;2.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广西桂林 54 1004)摘 要 :

 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 , 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 、 教学模 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 3 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 。“ 新工科 ” 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一 体化教学设计了实验教学、科研和企业需要导向结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3 个方面内容 。

 实现了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 键 词 :

 新工科 ; 实践教学 ; 电子信息类专业中 图 分 类 号 :

 ( _612.0; TN 2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1002-4956(2017) 1 1-0171-03Reform on basic practical teaching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with innovative idea of uNew engineering”Zhu

 Jun 1 ,Song

 Shuxiang 1 ,Qin

 Liuti 2 ,Qin

 Yunbai 1 ,Cen

 Mingcan 1 ,Fu

 Deii 1(1.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Guilin

 54 1004 , China ,2.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 (j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Guilin

 54 1004 , China . )Abstract :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idea

 of

 uNcw

 engineering ”, the

 reform

 on

 the

 basic

 practical

 teaching

 for

 electronicinfornation

 majors

 is

 carried

 out . An

 innovative

 attempt

 is

 made

 for

 the

 cross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

 strength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 the

 teaching

 mode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s

 to

 practical

 teaching .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

 for

 electronicinfornation

 majors

 with

 “New

 engineering ”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 :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terprise

 demands,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the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 which

 has

 realize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7 hands-on

 ability , and

 the

 cultivation

 of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eir

 innovative

 spirit .Keywords : new

 engineering ; practical

 teaching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2016年 2 月复旦大学召开了高校工程教育发展 战略研讨会,在该次研讨会,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被 正式提上了章程[1_3]。在“三新”(新 技 术 、新 业 态 、新产收稿日期 = 2017-05-24 修改日期:2017 - 06 - 21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 GXNSFBA 139257)广西研究 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XjGY 201807, XjGY 201811)广西师 范 大 学 2017教育教学改革项目(017 XjGB 4 3 基于“新工科” 创新理念的“三位一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朱君(985 — )男 ,江 西 鹰 潭 ,博 士 ,副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主 要从事非线性光学、表面等离子体学的研究 E-mail : zhijunl 9 85@ mailb () x . gxnu . edu . cn .通信作者:秦柳丽(984— )女 ,河北昌黎,本 科 ,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 教学管理、表面等离子体学的研究.E-mail : qinliuli @126. com业 )背 景 下 ,对 工 科 人 才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有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提出了急需新型工 科人才支撑的要求。至 此 “新 工 科 ”理 念 被 提 出 ,天津 大 学 、东莞理工学院等进行了“新 工 科 ”人才培养模式 改 革 。“新 工 科 ”人 才 的 特 点 就 是 学 科 交 叉 与 综 合 。

 “新工科”是从新时期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 应引领新经济发展战略视角出发提出的新观点[-5]。我校电子工程学院以“电子信息特色专业群”为发 展契机,探究了“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 础实践教学,针对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等基础课,为 适 应 新 形 势 、新 契 机 ,在 课 程 教 学 及 其 实 验 中 实 施 创 新6 9]。结合自治区“ 14 + 1 0 ”千 亿 元 产 业 、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需求,按照“政府主导、行业

 172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指 导 、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 思 路 ,以提高教学团队的 整体水平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西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为内容,达到培 养西部特色、市场导向的高级人才的目的[〜13].1 “新 工 科 ”创 新 理 念 的 电 子 信 息 类 专 业 基 础实 践 教 学 改 革 内 容1 . 1 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一直以来“有没有用”的 问 题 围 绕 着 本 科 生 整 个 4 年 的 教 学 , 特 别 以 数 学 、 专 业 基 础 课 为 重 灾 区 , 对于接 触专业基础课的大一学生,“轻 实 践 ,重理论”的认识更 是严重[1 H 5]。与 此 同 时 ,传 统 的 电 路 、模 电 教 学 过 程 中 ,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验证类实验教学方式无法吸引 学生的兴趣,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新工科”人才的迫 切 性 ,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形势大好,只要毕业就能 成 才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从认识角度与班主任、辅导员 等合作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观念上进行转变,重视学生 应 用 、探 索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升 。对 课 程 当 中 的 实 验 、实 践内容进行项目导向、内容优化、课 时 改 革 。1 . 2 教学模式改革传 统 教 学 中 教 师 扮 演 着 课 程 的 主 体 角 色 ,学生处 于被动受教的地位。在 具 体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中 ,教师所 使 用 的 方 法 也 是 普 通 的 P P T 、板 书 等 教 学 方 式 ,照本 宣 科 ,严 格 按照几年前,甚 至 1 0 年前的教学大纲或者 知识理解对课程进行分析。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与实 践过程中缺少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 形成基本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针对以上问题,教学团队引人了清华大学“学堂在 线”,进行了电路分析慕课平台的建设,在 2016级新生 中进行了实践尝试。通 过 改 革 的 尝 试 ,让团队认识到 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让学生结合了现代化的电子思 想 ,丰富了教学内容。1 . 3 提高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随着近年来实验教师和 专 任 教 师 分 开 设 置 ,实践 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越来越明显,其同步性问题成为 了当前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理论教学不能应用到实 践 教 学 、实践当中理论问题又分析不清的现象十分明 显 。这明显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教学都需要有学生兴趣的导 向 ,将上课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中不明白 的理论原理从课本上寻找。其中理论上采用了开放型 设 计 ,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分别设置多个实验,通过项 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兴 趣和主动参与性。此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也采 用与理论课脱轨的方法,积极创新评价方式,如结合学生 互 动 、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以及项目答辩等形式。2 “新 工 科 ”电 子 信 息 专 业 基 础 课 一 体 化 教 学2 . 1 提高实验教学、科研和企业需要的结合在“新工科”一 体 化 教 学 设 计 中 ,要从企业需求的 角度调整教学模式,注 重 提 高 学 生 专 业 实 践 能 力 。理 论 课 程 的 设置要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色,拓展企业 需求较高的课时安排;增加具体项目实现的课时,及时 更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密切联系,设计与编写配套 的教材;将 实 训 、实 验 教 学 和 实 践 能 力 紧 密 结 合 ,在实 验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安排相应的校内校外的实训 内 容 ,服 务 校 区合作企业;建 立 多 样 化 的 实 践 基 地 、构 建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之间的联合, 或者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加学生的实践,组织学生进 行专业技术实践培养。通过引进区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广泛参与科技创新 平 台 建 设 ,校企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习、实 训 基 地 ,构建特色人才计划培养的综合平台。本着“资 源 共 享 、优 势 互 补 、互 惠 互 利 、共 同 发 展 ”的 原 则 ,促进 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 计 )论 文 ,促进和 提高办学效率与质量。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教育的 最 后 阶 段 ,是旨在培养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最重 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 分 析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因 此 ,其结 果 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实 践 证 明 ,校企 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 工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符合企业与市场需 求的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径。2 . 2 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经济发展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课程 体 系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 核 心 ,从 人 才 培 养 的 目 标 出 发 ,加 强 企 业 导 向 ,实现产 业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 进 各 个 部 分 的 衔 接 ,提高教 学 的 质 量 。根 据 专 业 基 础 课 全 、广 、细 的 特 点 ,建立不 同层次的实践项目,加强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 。实践项目要包括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 及创新型实验。“新工科”背景的多学科交叉综合设计 型实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 ,教师在项目中做好辅助和指导,设计大致的技术路 线 或 者 目 标 ,由学生自己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并自行设 计实验的具体方案,然 后 进 行 实 验 操 作 。学生形成具 体的实验目标后,开展创新型实验,由学生和教师共同 讨 论 ,使用新的方案来进行实验。在 实 验 中 ,发挥学生 的创造性,扩展思维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改 进 课 程 教 学 体 系 应 该 体 现 2

 朱 君 ,等:“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173个 加 强 :一是加强电子信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优 秀的人才应该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实 践 环 节 。新 时 期 人 才 要 面 对 的 技 术 和 工 艺 更 加 复 杂 , 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充 分 利 用 4 年 的 时 间 加 强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着力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抓 好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的 建 设 ,按照 “突 出 重 点 与 全 面 发 展 ”相 结 合 的 原 则 ,重点进行基础 课 程 改 革 ,打 造 宽 厚 的 学 科 基 础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 的建设,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才 能 得 以 有 效 实 施 。此 外 ,还要注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建设综合性和设计性 实 验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2 . 3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依 据 具 体 课 程 体 系 与 实 际 发 展 情 况 不 同 ,考核体 系也应有区别,尤其是实践实验项目中,不同类型的实 验课需要有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学 习中存在的问题,促 进 实 验 教 学 的 改 进 。对于基础型 实验项目,理论内容需要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但 是实验操作的考核不同,可以采取实验技能的展示或 者预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学生实践中 存在的问题。综 合 设 计 型 实 验 不 仅 要 考 核 理 论 内 容 、 实验操作,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考查,了解学 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主 要 表 现 在 思 维 敏 捷 、变通能力及 应 用 能 力 强 ,善 于 从 新 观 念 、新 角 度 去 认 识 和 分 析 事 物 。在专业课的基础教育中应结合基础的特点对学生 进行灵敏性、渗 透 性 、综 合 性 、独 特 性 等 4 方面训练。灵 敏 性 :充分利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对其基 本原理的应用能力、连动能力以及结合行业特点的分 析能力进行反复的、多种手段的、结合实际的锻炼。渗 透 性 :尽力做到平时信息和即时信息的密切结 合 ,要鼓励学生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要善于 把 新 工 艺 、 新 技 术 、 新 设 备 、 新材料等新的信息经常有 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综 合 性 :教学上特别注意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 密切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和训练。独 特 性 :为锻炼学生随机应变、思维流畅的能力应 进行多方面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能力训练。3 实 践 效 果 分 析采取的项目开展途径实施方案如图1 所 示 。首先 分析学生特征,确定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西部特 色人才培养”的目标,然后以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 标 核 心 ,围绕这个“目标核心”,通 过 设 计 理 论 和 实 践 2 条路径进行“西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理论路 径包括“夯 实 基 础 ,教 学 相 辅 ”“注 重 学 生 的 四 性 教 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质 疑 ”等 ;实践路 径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寻求创新平台”“电子工艺实习 基地建设...

篇六: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书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顾 佩 华【摘   要】

   自2016年提出新工科建设后,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教育部发布新工科项目,相继成立了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在总结过去多年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和工程教育范式转变的探索,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叫新工科等基本问题,探讨新工科教育以及新工科教育范式;并根据以往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以汕头大学为例,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技术路径、组织实施方法,并讨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关 键 词】

   新工科   新范式   技术路径   组织实施【收稿日期】

  2017年9月【作者简介】

   顾佩华,汕头大学执行校长,教授。   一、新工科提出的背景和重要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科技和新商业模式快速改变着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 ”、“一带一路”、“互联网+ ”等重大战略,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从科学发现到转化成技术或产品的时间不断缩短,知识更新和新知识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些发展和变化对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需要新思维、新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支撑和引领新经济。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后,教育部高教司经过反复的研讨、调研和论证,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 1 ][ 2 ][ 3 ]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和地方高校组都积极响应和启动新工科建设战略,新工科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发表了多篇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文章,为实施新工科教育创造了良好开端。吴爱华等 [4 ] 从新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分析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情况,在总结前期新工科教育改革和探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构建新型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量标准、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对新工科建设做了系统概括和提出了整体发展思路。钟登华 [5 ] 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一文中,阐述了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和如何建设新工科这三个基本问题,从而揭示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给出如何面向国家需求,聚焦工程教育的挑战,实施新 工 科 建 设 的 战 略。李 培根 [6 ] 讨论新工科的“新”的内涵,提出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新素养、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方面讨论新结构,提出新工科的教学和学习等方面需要新方法。赵继等 [7 ] 从经济与科技发展以及大学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了新工科和工程教育创新,以及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工科的通宽性、前瞻性、交叉性、开放性、实践性,并阐述了工程教育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林健 [8 ] 提出新工科的广义概念,新工科的边界范畴,重视理科、管理、法律等学科影响,不但要关注当前的需要,更要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人才。陆国栋 [9 ]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新工科建设的需要的视角,讨论了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主要瓶颈,进而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路径、思考与探索。—1—

 徐雷等 [10 ] 从理科特别是应用理科的角度讨论了综合性大学建设新工科和新工程教育内涵,应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打破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界限,实行多元化培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推进产业和 学 校 的 协 同 创 新。陈 慧等 [11 ] 分析了综合性大学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优势,讨论了中山大学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立足珠三角的战略布局、以新工科建设助推21世纪海上丝路的战略;在分析面临的问题后,提出如何推动综合性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夏建国等 [12 ] 分析了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总结了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提出了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并提供了参考实例。施晓秋等 [13 ] 从新工业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出发,建议依托产教和科教融合,创新和创业融合,提出了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原型系统。叶民等 [14 ] 认为新业态是实施新工科的基础,新工科建设是面对新业态的挑战,阐述了工程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和教育体制、设计工程范式和教育体制创新等,对未来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建议。王巨宏等 [15 ] 从工业界的角度分析新工科建设,特别讨论了建设政产学研融合的工程教育新生态,并且分析这样的新生态在新经济下工程教育的挑战;以腾讯为例介绍新经济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在新经济下构建工程教育新生态体系,在体制机制、生态建设、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工程教育,并提出了新生态建设路径。在总结过去多年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新工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回答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叫新工科等基本问题,探讨新工科教育以及工程教育的新范式。并根据以往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与教训,提出汕头大学新工科建设的初步技术路径、组织实施策略与方法,并讨论了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二、新工科基本概念新工科 中 的 “新”是 Emergent或 者 Emer -ging ,新工科指的是 Emergent or Emerging  En -gineering 。为了解析新工科的内涵,有必要对工程、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的定义、内容和本质区别进行梳理和界定。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工程和应用科学的边界尚需更清晰的界定。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新工科涉及现代工科领域的新定义、新认识、新工程范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研究与创新、新工程实践等多方面。为什么叫新工科? Emerging Engineering 或者 Emergent Engineering 可以翻译成“新工科”或者“新工程”。在教育界讨论 Emerging  or E -mergent Engineering ,“新工科”比“新工程”更加合适。对应“新工科”不应该是“旧工科”,而是“现有工科”或者“传统工科”,对于现有的传统工科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识。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可以理解为刚出现,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领域或方向,可以是一级、二级或交叉学科,也可以是学科方向。新兴学科或领域的特点是新颖,代表工程和科技的新发展,与快速发展的产业和新经济联系紧密。由于新( Emerging ),就有某些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在工程教育领域,从跟随和并行向引领的过渡过程,需要逐渐适应引领的过程中面对的某些不清晰、不确定性、甚至暂时不完全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引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什么都完全清楚和确定了,那就不新了,也就无需引领了。新工科的学科或领域伴随着所服务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经历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后,成为常规学科或领域。而后续新的工科领域又继续涌现,经历同样过程。应以发展的思维,理解从新到传统学科的发展过程,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以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或改造现有专业,培养新经济和满足学校所服务的产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使学生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科学、人文社科、专业和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综合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工程设计、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团队、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所涉及的核心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三、新工科教育范式(一)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新工科教育范式或者称为工程教育新范式是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定义新—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6期

 工科教育范 式,首 先 分 析 范 式 ( Paradigm )的 定义。根据 Wikipedia的定义,范式可以理解为例子、模式、框架等。涉及范式讨论和研究,常常会提到科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牛顿物理学时代,物理学界曾经普遍认为根据牛顿力学原理,很多力学研究被认为是可预见的进步;这种物理学范式的理解,被后来出现的爱因斯坦相对论而改变,现代科学发展还在不断挑战已有的科学范式。由于人类有了认识世界的新设备、新仪器、新工具,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新的科学范式还会出现。

 Thomas Kuhn在《The Structure of Sci -entific Revolution 》一书定义科学范式,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和回答科学问题。在这个科学范式框架下,根据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确定实验观察和分析的内容。按照科学的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且可重复实验,获取实验数据,确定解释实验结果的方法,从而回答科学的问题。当这样的科学范式研究问题的框架用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定义需要扩展。

 Thomas Kuhn 也认识到严格的科学范式定义并不完全适合非自然科学领域。对范式在不同领域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如可以理解为基础思考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利益相关者具有相似的认识和理解。李茂国等 [16 ] 对工程教育范式进行了详细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范式,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研究中美两国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范式转变,从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视角,以及三种新工业模型,提出工程教育从回归工程向“融合创新”范式转变。根据科学范式定义的逻辑和思考框架,可以定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范式。在尝试定义工程教育范式时,应该考虑工程教育专家及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所共同遵守和接受的理念和原则、标准、教育教学方法、内容、评价体系等,而这些就构成了工程教育的范式基础框架。为了定义工程教育的新范式,需要认识范式的形成过程。根据 Kuhn的科学范式和范式转变的论述,可以理解为某科学领域进步证明,现有范式不能解释和指导该领域的科学工作,范式开始转变并形成更加合理的范式。因此工程教育范式转变可以理解为,在传统的工程教育范式下,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当科技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产业和工业发展,导致已有工程教育范式不能满足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工程教育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工程教育范式。目前的工程教育范式转变,源于多年前就开始的各种工程教育改革尝试。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使中国工程教育界形成共识,建立新的工程教育范式。新工程教育范式形成一段时间后,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又会出现更新的发展、新的知识、新认识和对于工程教育的新理解,将会开始更新一轮的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因此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形成、稳定和再转变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当前发展的工程教育范式内容被保留和传承,不适应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消失。因此,工程教育范式转变是传承和渐变,很少是颠覆性的推翻重来。确定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应该考虑学校层面的工程教育所涉及范围、内容和内涵。参考吴爱华等 [4 ] 提出的新工科的核心内容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引用李茂国等 [16 ] 提出的“融合创新”范式作为新工科教育范式。“融合创新”体现了现代工程教育的协同创新、理工和多学科融合、产学融合、校企融合、在线—新媒体—移动学习与校园内培养的融合、教研学融合等多方面创新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使只限于学校内部、学院内部甚至系和专业内部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成为开放式、全方位、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协同互动、可持续、全面的融合创新。如图1所示,是作者对新工科教育范式框架基本内容的初步认识,涉及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质量标准等方面。虽然现在还无法证明这些方面是否能构成工程教育新范式的基本元素,但这都是直接关系到建设新工科专业和改造现有专业(包括跨学科专业)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将各种创新工程教育的理念、质量标准、模式、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理工和多学科融合、产学融合、校企融合、教研学融合等相结合,形成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基本框架。随着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新工科教育范式的框架和涉及的内容会更加清晰、合理和全面。下面是对融合创新范式涉及的主要元素的简单描述。新理念 [4 ] :工程教育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创新工程教育观。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和卓越工程能力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一是树立创新工—3—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

 程教育理念,深化工科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工程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学科和跨界领导力的培养;二是树立全面综合的工程教育理念,改变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弊端,加强跨学科、多学科知识和能力、人文和管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三是要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对产品、系统和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四是要以更加开放和广阔的视野,立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面向国际,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贴近业界、聚焦需求、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图 1  融合创新范式的基本框架新模式 [4 ] :建立工程教育新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一是总结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借鉴符合国情的国际上成功的工程教育模式,创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综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的知识、能力和...

篇七: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1 ) 第 3 4 卷 第 8 期 总 第 2 9 4 期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郝丽娜,徐 明 ,张好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 龙 江 齐 齐 哈 尔 161005)[摘 要 ]本 文 结 合 “新工科”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工程学 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基于“新工科”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 质量保障措施四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人才培养建设 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711 X (2021)08-0056-02doi

 :

 10. 3969/ j . issn . 2096-71 IX . 2021.08.025 [本刊网址] http :// www . hbxb . net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形成了“复旦共识”和 “天大行动”,全面启动了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建设理 念 、路线及方向上给予了“新工科”建设性的意见,为高校土 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全新的发 展思路,加快了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进程。新工科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亟需新型土木工程技 术人才。高等院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模 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新型工程人才。

 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发展新工科的基 础、发展新工科的主要思路、发展新工科的实践探索与质量 保障方面阐述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探究与实践。一、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的基础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在原齐齐哈尔职业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升格组建而成的。通过 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创新务实的教学体系,坚持以学 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本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根据职业标准设 计课程标准。贯彻“一条主线,双基双技,立足双情,实践第 一”的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各科教学大纲。全面落实“双证 书”(或多证书)制度,按五种能力的标准,培养应用性、职业 型的创业者。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施工周期为依 据设置学期,形成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为途径,模 拟与实战相结合,技能竞赛为考核形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的教学体系。这些都为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奠定了一定 的基础。基于“新工科”理念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 帮助学生构建支撑本专业的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进行 跨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土木工程及相关领 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 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在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工程公司、房 地产开发公司、工程试验及检测公司、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 土木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业和创新能力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调整以适应当前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二、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的主要思路本文在“新工科”理念下,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 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科技文化发展对专业能 力的需求,人才自身发展对技术手段的需求,探索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理清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 标 、业务范围、知识能力态度方面的区别,逐步形成了 “厚基 础 、多方向、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尊重个体的个 性发展,重视共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要重视发展思维,创新 意识,人文情怀及沟通素养的培养。本文发展“新工科”的主 要思路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

 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新工科”理念,建立专业课、通识课及实践教学有 机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的要求。査询职业大典相关规范,结合企业调研,确定培养 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对学生的知 识、技能、态度目标进行整理,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实现 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 教学手段方法,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二)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需要不断跟踪新的发展,需要反映当前行业的 主流技术。教学计划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实 行弹性的教学计划。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形成完善 的方案。(三 )

 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新的建筑理 念、建筑材料、施工方式进人课程。注重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收稿日期:2020-9-29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编号:

 SJGY 20丨907«)。作者简介:郝丽娜(1985—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56

 第 3 4 卷第 8 期 总 第 2 9 4 期2 0 2 1 年 4 月(下 )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Vol.34. No. 8 (Gen. No. 294)Apr. (last half)2021手段的使用,例如 MOOC 、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课堂改革的 使用。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实行三学期生产实习学期,让学 生能直接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四 )

 保障措施改革成效的监管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加强质量监 控 ,制定了一套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 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 籍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管理等教学全过程。三、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的实践探索(一)

 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实践基于“新工科”理念进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 程体系构建旨在满足突出时代要求,重视通识教育、尊重个 性发展、培养国际视野等“新工科”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 求 ,另外要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要尊重 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化的成长道路,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培养的个性化和开放性。重视课程 评价,旨在形成闭环反馈机制,形成课程目标一培养目标一 培养质量的闭环反馈机制。(二)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本文在进行新工科的实践探索时,构建了相互独立又相 互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对 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打破 学科课程体系,专业课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设计为 项目模块,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根据相关岗位的需求,对课 程内容在数量、质量、序量上进行调整,将课程内容进行横 向、竖向整合,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能力框架,构建专业认 知模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依据新工科对岗位专业能力要 素的要求。本文特别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优化,主 要包括课程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训教学、独立设置的实践性 教学环节。继续实行第三学期实践教学,让学生的理论知识 再次提高。以每年的学生专业课学年论文的目标达成,培养 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强调学与做结合,突出做 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基于“新工科”理念,以职业岗位群 为依照,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的,进行重点课程的建设与改 革。以教学团队的形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人进行,以点带 面,整体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 )

 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改革基于“新工科”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以目标为导向,依 据学情,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设计项目、教学模块或学习情境等,明确产出测量标准,反向设计教法、学法,进行课程再 造。通过测评,考査各级目标是否达成。最终实现教师易操 作 ,管理可追溯,交流可复制。课程矩阵从培养目标-毕业要 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各级目标逐级逐层分解、实 现,有助于师生明确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学习内容 与学习目的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 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重视课程思政。融 隐形育人目标于显性教学,寓德育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四)保障措施结合“新工科”理念,教学注重三结合:结合学生实际,结 合学校文化,结合社会需求。专业负责人主管专业教学工 作 ,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梳理,使教学工作的全 过程、各层次、各环节都有章可循,为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 学管理和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围绕本科教学质量的 关键环节,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教风学 风等四方面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的落实。四、结语本文结合“新工科”理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究与实践。培养培养志存高 远 、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 “新工科”人才作为培养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程体 系建设、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改革和保 障措施四方面作为切人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进行了基于 “新工科”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探索信息化、智 能化、多元化途径,培养“新工科”需要的应用型土工程专业 人才。参考文献:[1 ]岳建伟,孔庆梅,顾丽华.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现代化,2019,6(17) :4-6.[2] 汪玲,桂和荣,冯松宝.“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 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内蒙古科技 与经济,2020(14 ):24-25,27.[3] 李科.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一一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J ].广西教育学院学 报 ,2020(3) :195-197.[4] 曾军英,翟懿奎,张昕,董超俊,应自炉,甘俊英.面向 新工科和工程认证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J ]. 高教学刊,2020(26): 107-110.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HAO

 Li - na , XU

 Ming , ZHANG

 Hao-hui (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5,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 new

 engineering " to

 reform ,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ivil

 engineering . Taking

 th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of

 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four

 aspects

 :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 ,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 an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 It

 provides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

 new

 engineering "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 :

 new

 engineering ; civil

 engineering ; practical

 teaching ; training

 mode

 (责任编辑:范新菊)57

篇八: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新工科理念推进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建设杨 松,侯 彪,李 凡,王 雪(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为完善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以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为例,全面探讨面向智能网络领域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中教学培养方案与新工科建设所需人才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优化知识模块、强化课程实验、线上线下融合、突出能力培养、贯通学科交叉、提升创新能力的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智能网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功能虚拟化下资源优化调度问题研究”(61802018);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边缘计算的视频资源优化部署与调度问题研究” (62172038);2021年度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综合改革项目[作者简介]杨 松(1985—),男,辽宁鞍山人,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边缘计算等相关研究;李 凡(1975—),女,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网络等相关研究;王 雪(1984—),女,天津人,教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52-0043-05 [收稿日期]2021-08-03近些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加速进行,人类社会正迈向数字化的智能时代。随着万物互联的不断加深,以深度学习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为网络智能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国内,新基建背景下的网络创新发展与变革,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基础性生产力。毫无疑问,未来智能网络将成为新的国家级战略技术。通过“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数据生命周期中的生产工具,从而深入挖掘深层应用价值,以数字溢出的形式加速行业及供应链等不同层面生产力的提升,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历史战略发展机遇期,这对工科的发展建设和科技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1]和“北京指南”[2] 。2018年,各高校在新工科建设探索中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方案” “F计划”“成电方案”等,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面临的新机遇而提出了新工科理念 [3] 。新工科理念强调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深化拓展新工科建设理念,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要坚持聚焦大学教育,发挥大学的堡垒作用;要打破常规约束,坚持创新改革;要重视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有理想、有技术的新时代拔尖人才,促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 [4] 。当前,智能网络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领域,包括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在医疗、旅游、教育等多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全力推进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的创新改革,以建设一流的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和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形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在新工科理念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本科和研究生人才的要求。一、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育现状智能网络不仅能够处理更多的网络连接,为更多的数据流应用提供服务,还能够识别网络流量设备、用户与应用,更快地转发网络数据,对数【教改创新】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2021 年 12 月第 52 期Dec. 2021No.5243 - -

 据包进行更深层次的预测,提供更好的应用服务。以智能网络中的边缘智能为例,边缘智能将边缘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使人工智能算法运行在能够运行人工智能的网络边缘设备,实时处理边缘数据。边缘计算的本质是在靠近数据产生的源头为用户提供就近服务,实现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所以,以边缘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网络将成为数字经济新时代的重要引擎。传统网络在算力、融合性、算法上无法适应新业务的需求,只有克服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缺陷,研究适合未来网络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及网络核心设备和系统,才能助力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5] ,网络专业毕业生在半年内月收入排名第三,良好的就业情况对人才需求的升级随之而来。目前,国内智能网络领域的人才培养多集中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层次高、数量少,无法满足社会对从事该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如图1所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人数虽然多,但由于当前本科教育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达到相应行业的岗位需求。追根溯源,不难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授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是处理复杂网络问题的基石,只有扎实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才能熟练应用。智能网络日趋复杂,在此情况下,计算机智能网络教材内容不够新颖丰富,侧重讲解网络领域的基本知识点,教材深度创新性不足,新产业的需求变化难以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教材内容更新慢,经典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 [6] 。目前大学采用传统的知识点讲解模式,要求学生掌握记忆知识点,这与新工科建设培养理念相悖。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重点是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勤思考、敢动手的习惯。2.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课程教学环节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逐渐丧失求知热情。按照试卷考试成绩判断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理解情况,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考核评价不仅要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以考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其学习能力、知识体系、逻辑思维等方面均有差异,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3.实践教学缺乏。实践能力是新工科建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7] 。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内容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为主,实践课时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计算机智能网络教学实践环境配置门槛较高,对高校的基础网络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实践课程缺乏的原因之一。实验条件不足,由于思科等实验教学平台造价较高,受限于学生人数,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上机时间。此外,学校实验平台很难与时俱进,实验平台中设置的教学案例有待拓展与更新,难以紧密契合行业需求,这也会导致学生对网络实验的热情不足,降低实践教学的效果。4.创新能力不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 为国家持续培养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当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除了传统教育中以分数为中心的导向外,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学生陷入了“盲目考证”的怪圈,急功近利地重视提升应试过关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探索新知的渴求,仅局限于掌握课本知识,满足于学科成绩,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创新,不敢破也不敢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图1 目前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育现状教育教学论坛 2021 年 12 月44 - -

 图2 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5.学科交叉欠缺。新工科建设理念注重学科交叉性,整合学科资源,打破学科藩篱。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综合了计算机网络基础、人工智能、线性代数等众多学科知识。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对线性代数等先导课程有着较好的掌握。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内容繁杂,每一个研究方向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生课程深入展开,对于基础较差的本科生而言,教师要想讲好这门课程着实不易,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领域分类,贯通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做好交叉学科知识组织,促进学科交叉迫在眉睫。目前大学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已不能满足新工科建设培养智能网络领域优秀人才的迫切要求。基于新工科理念的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且尤为迫切。针对上述问题,立足于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理念,加快探索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二、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教学建设新工科理念下的智能网络领域的人才培养是在传统网络课程教育体系上突出培养目标,改革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有机融合课程知识,结合优化知识模块、构建综合评测、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科交叉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如图2所示,以“认识—探究—解决—应用”为脉络,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智能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学科背景,适应智能网络需求,综合应用网络知识等学科知识,掌握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在自动驾驶等行业从事算法设计、方案设计、应用开发、系统运维等开发管理工作,具备国际化视野,从事解决复杂网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计算机网络领域新技术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探索研究建立智能网络领域的课程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出发,探索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优化知识模块。在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设置方面,重构相关知识点模块,将计算机智能网络内容分为三大类: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模块、核心技术模块和前沿应用模块。各模块的内容紧密结合,衔接有序,逻辑紧凑。课程知识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规律,能够覆盖其学科的主要知识,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计算机网络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紧跟科研前沿,将最新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技术应用,提出疑问,建立辩证的创新思维,形成个人观点。以问题驱动为核心,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与经典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内容多样化,采用师生互动式课程讲授,传授计算机网络经典理论知识、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案例,紧跟教师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紧密结合科研领域前沿,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2.构建综合评测。鉴于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杨 松,等 基于新工科理念推进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建设 第 52 期45 - -

 图3 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计算机实践属性,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课程实验、案例展示等。梳理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建立多层次的实验体系,即专业课程“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置一些开放性选题由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思路,设计解决方案,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成绩评定时,综合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答辩时的问答表现,以及最终实验报告书的完成质量等因素,合理调整不同模块在最终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感受智能网络前沿知识的魅力。3.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调整创新教学模式,从产业需求出发,以实践为导向,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资源为辅,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按照不同阶段学习内容,推荐MOOC等线上资源,启发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实例演示分析,利用课堂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习更主动。教师将课件讲义、经典实例、项目等相关内容上传至学院FTP服务器,方便学生课后下载学习。坚持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产出导向原则 [8] ,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计算机智能网络课程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基础知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9] 。在新工科建设理念指导下,变革教学实施措施,以行业为导向,引进校企协同产学研机制,理论联系实际。整合校内资源,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支持,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定期组织评估,打造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团队。密切联系教师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实验室对接,举办科研成果分享、学术沙龙交流等活动,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互联网+”竞赛 [10] 等,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创促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学术素养。联系相关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借助企业力量与学校平台建立产学融合、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上述多种方式驱动,打造互利互助的校企联合体,以项目应用为驱动,推动科研项目成果向产业应用落地转化,形成良性互动机制。5.注重学科交叉。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学科交叉...

篇九: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dquo;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张海生(重庆文理学院 期刊编辑部,重庆 永川 402160)摘 要: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需要,运用新兴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形态,或者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构筑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等特征的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新工科”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至少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与衍生性、创新驱动性、应用实践性以及多样性与个性化等典型特征。未来,“新工科”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构筑具有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理论体系,还要加强实践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改革新典范。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大工程观统筹工程教育改革、以新兴技术引领工程教育改革、以创新驱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协同育人助力工程教育改革。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跨界整合;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 -6800(2018)01 -036 -07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倡议的新形势下,在新兴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更多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世界里,谁能掌握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构筑先发优势,抢占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制高点,就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技术人才。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限于传统工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弊端,所培养的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往往创新驱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快速发展。[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急需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构筑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型工科。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相继形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由此也为高等教育学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新型工科,简称“新工科”。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工科”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尽管不同的学者已经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一些共识性的观点,但“新工科”毕竟是“新生儿”,其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均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我国高校‘新工科’的建设模式与分类发展研究”(CQGJ17105B)作者简介:张海生(1990—),男,安徽临泉人,教育学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助理编辑。6 3

 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二、“新工科”的内涵与外延(一)关于“新工科”的现有阐释自“复旦共识”诞生以来,“新工科”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很多学者就其内涵进行了阐释。张大良认为,新兴工科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选和升级。马陆亭认为,相对于“老工科”而言,“新工科”更加凸显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3] 余东升认为,“新工科”建设需要我们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政策研究等方面协同推进。[4] 同时“新工科”的提出也是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中国本土化的回应。包信和认为,科技发展孕育了新趋势,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新的创新业态如信息化、智能化、脑认知、芯片、精准医疗、大数据等催生大学教育转型,因而“新工科”需要重构一些核心知识,特别是交叉知识和伦理考虑,① 需要综合性大学通过大类通识教育加以实现,包括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需要具备整合能力,具有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成为一个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袖人物。[5](二)“新工科”的内涵与外延尽管不同学者对“新工科”内涵的界定不一,但从中也能得出比较一致性的观点:即“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面向当前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和未来发展,运用新兴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形态,或者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和理科,构筑具有跨界整合、创新驱动、应用实践等特征的中国本土化的新型工科。具体来看,可以从“老工科”与“新工科”的区别来进一步理解“新工科”的内涵与外延。表 1 “老工科”与“新工科”的区别类别 老工科 新工科时代背景 传统科技和产业革命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知识生产模式 知识生产模式Ⅰ 知识生产模式Ⅱ和知识生产模式 III应用性程度 弱 强创新驱动 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技术手段 传统技术手段,如自动化、机械化 新兴技术手段,如“互联网 +”“大数据”服务面向 传统工业和制造业 现实急需和未来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人才培养理念 传统工程教育理念(小工程观) 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方式 专业工程教育 通识教育 + 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单一型工程科技人才 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质量判断 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第一,从时间上来看,“新工科”是相对“老工科”而言的,“老工科”处于工业1. 0、工业2. 0 和工业3. 0阶段,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即实现了从人工操作向半自动化再向自动化的转变,实现了机械制造业全部生产系统和内部管理业务的综合自动化和高效化,加快了第二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增长。而“新工科”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处于工业 4. 0 阶段,即新工业革命阶段,强调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主要应对的7 3① 交叉知识主要是指科学、人文、工程等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伦理考虑主要指目前很多新技术存在很多伦理问题,比如转基因、纳米等,如果教育不涉及伦理考量,不能引发学生思考新技术的使用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造成灾难,这样的新工科教育是残缺的。

 · 2018 年第1 期是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和未来发展,主要强调运用新兴技术与第二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强调跨行业性和跨领域性。第二,从知识生产模式上来看,“老工科”是知识生产模式Ⅰ的产物,更加强调学科原理知识,知识生产的基础性、学术性、专业性特征浓郁,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较弱。“新工科”则是知识生产模式Ⅱ和模式 III 的产物,更加强调知识的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知识生产的应用性特征和适用情境凸显,注重运用新兴技术增强传统理科和工科的实际应用能力,用新技术创生新的经济形态,实现多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协同育人。第三,从技术手段上来看,“老工科”是传统科技革命的产物,其技术手段往往是单一学科领域的,主要依靠的技术手段是“自动化”“机械化”“综合化”等。“新工科”则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即新经济形态)而形成的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特性的产物,其实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主要依靠的技术是“互联网 +”“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第四,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来看,“老工科”主要侧重于专业工程教育,注重学科专业设置与工程领域的具体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为主,使用的是传统的工程教育理念,即“小工程观”。相反,“新工科”则主要侧重于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专业设置的跨学科性、跨领域性、跨行业性,强调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科学、人文、历史、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且更加注重在大类通识教育基础上再施以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采用的是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即“大工程观”。[6]三、“新工科”的主要特征结合“新工科”的丰富内涵与外延,从“新工科”与“老工科”的区别来看,笔者认为,“新工科”至少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与衍生性、创新驱动性、应用实践性等典型特征。(一)跨界整合性面对新经济跨领域、跨行业的典型特征,发展和建设“新工科”、改造和升级“老工科”必须更加强调跨界整合。这种跨界整合性一方面要注重工程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多科学性、跨学科性和跨行业性,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能仅仅只局限在传统理科和工科专业设置的高精专方向,而是要加强新兴技术与传统工程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工程与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如科学、艺术、人文、历史、经济、管理、环境等)之间的交叉融合,使传统单一的工程教育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角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解工程中的商业环境,拥有跨学科技能、沟通技能、领导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7](二)超前性与衍生性从服务面向来看,“新工科”是根据新经济形态而兴起的新型工科,是面向现实急需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新兴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技术也只是在特定时期内具有“新”的特征。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会有更多新形态的未来技术诞生,而且这种新的未来技术会带有很强的颠覆性特征,因而由此带来的新经济形态也是难以预测和估计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新工科”会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更新而创生出更多面向未来的新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衍生性。8 3

 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三)创新驱动性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创新驱动的,只有掌握并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才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制高点,创生更多的新经济形态,形成更多面向未来的新型工科领域。然而,这种创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技术的二次创新和应用创新,而是更加强调在技术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提升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扩大技术的服务面向,实现新技术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四)应用实践性“新工科”的应用实践性主要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和模式Ⅲ而言的。传统以兴趣为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模式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8] 因时代发展需要,知识生产转变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应用模式Ⅱ和以强调“知识集群(knowledge cluster)”“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和“分形研究、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fractal research,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为核心要件的知识生产模式Ⅲ。[9][10][11] 在知识生产模式Ⅱ中,知识处理是在一种应用情境中进行的,跨学科倾向越来越显著,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加具有反思性,涵盖了更为混杂的从业者,而且他们在一些由特定的、本土的语境所定义的问题上进行合作。[12] 而知识生产模式Ⅲ则以“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性情境,它充分展现了大学—产业—政府—基于媒体和文化的公众之间在协同创新中的互动关系。[13] 以“创意经济(creativity economy)”为新的知识经济形态,且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越成熟、越高级,其所需的创意水平就越高、越强。正如伊戈尔·杜比纳等学者所言:“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和知识社会(创意社会)发展越成熟越高级,其对知识、创新和创意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创意经济能够创造性地将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融为一体。”[14] 可见,在知识生产模式Ⅱ和模式Ⅲ下,要求“新工科”发展和建设在规定的应用情境下,发挥其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引领新经济发展和多主体协同育人。此外,“新工科”还具有多样性与个性化相统一的特征,多样性一方面取决于新经济形态的多样性,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则主要体现在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上,面对形形色色、类型各样的个体,“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应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当然,“新工科”不应只局限在高等教育阶段,还应努力衔接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树立起“大工程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四、“新工科”的发展思路(一)建设与发展“新工科”的现实基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 2016 年工科本科在校生 521 万人,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1/3,毕业生 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 个。[15] 其中,2016 年新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工科本科专业累计布点1401 个,加上目前高校设置的与 IT 产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布点 5675 个,不重复计算合计 6271 个专业点,占工科本科专业点数的 36. 81%。此外,部分工科优势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关于“新工科”建设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机械学院通过建立试验特区、专业深度融合、创新活动全覆盖、吸收新元素、国际环境培养等方式加强新工科建设。材料学院从“大学科”背景教学体系入手,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材料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求是学部将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领军人才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微电子学院通过建设实践实训基地、构建交叉学科平台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16] 工程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部分高校的改革探索经验,为当前积极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3

 · 2018 年第1 期...

推荐访问:新工科理念的提出 工科 理念 提出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