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6篇

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6篇

发布时间:2023-03-26 16:55:23

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6篇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是一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合理适度的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也是保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6篇

篇一: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育的财政投入是一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合理适度的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也是保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对财政教育支出资规模的衡量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两方面指标,运用绝对量指标可以对财政教育出规模的发展、变动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并且便于自身的历史对比分析;而运用相对量指标则可以消除国家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便于进行国际间横向的比较分析。目前,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例和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两方面指标考察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因此,我们这次也主要选取这两个指标对中国的财政教育规模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以便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合理确定中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规模。

 (一)中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发展现状 1、财政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呼吁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发出了“宁可牺牲一些建设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因此,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性教育支出增长较快。从绝对数字上看,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规模迅速增长,2001年为 30570100 万元到 2014 年 267402100 万元,然而在财政教育投入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增幅却不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3 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20 世纪末要达到 4%,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达到目标。其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偏低,而且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财政竞争促进地方政府偏向于投入生产型的公共项目,而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中央政府已多次指示在 2010年实现全国财政教育支出达到占 GDP 四个百分点的目标,这样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质量和公平程度将会跨上新的台阶。

  单位:万元 2、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变化 在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 比例,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 15%的指标,并实现了该目标,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 15.26%,在上世纪 90 年的这一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5.27%。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维持下去,随后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开始逐年下滑,到 2006年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14.34%。对比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在 2000 年之前,虽然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但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上升,这充分体现了财政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努力程度;但是自新世纪以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增长,而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却缓慢的下降这也凸显了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的尴尬处境。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财政教育支出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篇二: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历年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统计--

  单位亿元 年份

  合计

  预算内教育支出

 农村教育

  小计

  教育事

  教育基

 各部门事业费中

 城市教育费

 支援不发达地区资

 费附加

 业费

  建投资

 用于教育的支出

 附加支出

 金用于教育的支出

 支出 1952

  11.03

 11.03

 8.95

  1.97

 0.11 1953

  19.25

 19.25

 12.80

 3.65

 2.80 1954

  19.97

 19.97

 13.77

 3.76

 2.44 1955

  19.00

 19.00

 14.08

 2.47

 2.45 1956

  26.53

 26.53

 16.47

 4.22

 5.84 1957

  27.98

 27.98

 19.52

 3.52

 4.94 1958

  25.57

 25.57

 19.83

 2.62

 3.12 1959

  33.36

 33.36

 24.09

 4.94

 4.33 1960

  46.34

 46.34

 31.78

 7.35

 7.21 1961

  32.96

 32.96

 26.78

 1.51

 4.67 1962

  27.55

 27.55

 24.07

 0.53

 2.95 1963

  29.62

 29.62

 24.91

 1.65

 3.06 1964

  34.78

 34.78

 27.80

 2.92

 4.06 1965

  35.81

 35.81

 29.12

 2.82

 3.87 1966

  40.53

 40.53

 34.43

 2.25

 3.85 1967

  36.92

 36.92

 32.68

 1.39

 2.85 1968

  27.50

 27.50

 27.50 1969

  27.04

 27.04

 27.04 1970

  27.56

 27.56

 27.56 1971

  33.69

 33.69

 33.00

 0.69 1972

  39.38

 39.38

 38.54

 0.84 1973

  43.45

 43.45

 42.07

 1.38 1974

  51.02

 51.02

 45.98

 3.38

 1.66 1975

  53.18

 53.18

 48.26

 3.14

 1.78 1976

  57.20

 57.20

 50.49

 3.27

 3.44 1977

  59.66

 59.66

 53.04

 3.01

 3.61 1978

  75.05

 75.05

 65.60

 4.45

 5.00 1979

  93.16

 93.16

 76.96

 9.26

 6.94 1980

  114.15

  114.15

  94.18

 11.35

  8.45

 0.17 1981

  122.79

  122.79

  102.48

  11.06

  8.68

 0.57 1982

  137.61

  137.61

  115.68

  12.36

  9.16

 0.41 1983

  155.24

  155.24

  127.85

  17.21

  9.66

 0.52

 1984

  180.88

  180.88

  148.16

  20.57

  11.41

  0.74 1985

  226.83

  225.71

  184.16

  27.19

  13.54

  0.82

 1.12 1986

  274.72

  263.20

  214.32

  31.85

  15.83

  1.20

 11.52 1987

  293.93

  272.62

  226.66

  28.29

  16.61

  1.06

 21.31 1988

  356.66

  328.26

  278.72

  26.50

  21.85

  1.19

 28.40 1989

  412.39

  375.39

  316.16

  33.47

  24.55

  1.21

 37.00 1990

  462.45

  410.35

  352.55

  29.63

  26.99

  1.18

 52.10 1991

  532.39

  485.39

  410.40

  43.24

  30.26

  1.49

 47.00 1992

  621.71

  566.71

  452.52

  48.97

  37.22

  26.70

  1.30

 55.00 1993

  754.90

  691.58

  558.21

  53.35

  39.55

  39.46

  1.01

 63.32 1994

  1018.78

 939.15

  772.78

  55.22

  54.57

  55.56

  1.02

 79.63 1995

  1196.65

 1083.76

 891.50

  58.00

  58.81

  74.20

  1.25

 112.89 1996

  1415.71

 1268.30

 1038.37

 62.00

  76.15

  90.45

  1.33

 147.41 1997

  1545.82

 1398.41

 1145.03

 72.97

  79.48

  97.57

  3.36

 147.41 1998

  1726.30

 1561.28

 1338.06

 103.40

 12.00

  102.63

 5.19

 165.02 1999

  1927.32

 1764.86

 1522.61

 115.73

 8.33

 111.57

 6.62

 162.46 2000

  2179.52

 2027.55

 1764.64

 114.47

 9.98

 130.63

 7.83

 151.97 2001

  2208.13

 100.79

 146.57

 132.94 一五时期

  112.73

  112.73

  76.64

 17.62

  18.47 二五时期

  165.78

  165.78

  126.55

  16.95

  22.28 1963-1965

 100.21

  100.21

  81.83

 7.39

 10.99 三五时期

  159.55

  159.55

  149.21

  3.64

 6.70 四五时期

  220.72

  220.72

  207.85

  6.52

 6.35 五五时期

  399.22

  399.22

  340.27

  31.34

  27.44

  0.17 六五时期

  823.35

  822.23

  678.33

  88.39

  52.45

  3.06

 1.12 七五时期

  1800.15

 1649.82

 1388.41

 149.74

 105.83

 5.84

 150.33 八五时期

  4124.43

 3766.59

 3085.41

 258.78

 220.41

 195.92

 6.07

 357.84 九五时期

  8794.67

 8020.40

 6808.71

 468.57

 185.94

 532.85

 24.33

  774.27

  注从年起“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减少较多是因为各部门事业费中的此项支出大部分改列在“教育事业费”中。

 本正文被点击次数为 18

篇三: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的质与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无论是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还是生均教育经费、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都有了较大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直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加在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重视教育的资金供给和软环境建设,积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重。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

 在教育支出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按照何种比例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中分配是宏观教育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财政教育支出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中的分配反映了国家对各级教育的支持力度和财政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布状况,其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中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合理。

 (一)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从绝对规模上来看,总量持续增长,从 2001 年的 3057 亿元增长到 2011 年 18586 亿元,十年间翻了六倍。但就相对规模来而言,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 总量比重的上升幅度依旧缓慢,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直到 2012 年才达到 1993 年提出的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4%的目标。《国际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一直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二)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比值指标

 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比值指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按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支出比值,计算方法是:以小学生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为 l,分别计算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为小学生的倍数。这一指标体现生均教育支出绝对量和相对量关系,在体现财政教育支出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间分配的合理性方面相对准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间生均财政教育支出的差距是在逐渐缩小的。由于财政教育支出中基建费支出的不连续性和无规律性会对生均支出造成影响,以下我们是剔除基建费支出的影响,主要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口径来分析。

 如上表所示,2000 年我国小、中、大学的生均财政支出分别为 490.88元、781.87 元和 6027.23 元,三者之比是 1:1.59:12.29,即大学生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为小学生的 12.29 倍,差距很大。到 2011 年,我国小、中、大学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分别增长到4965.66元、6370.01元、13735.09元,三者之比是 1:1.28:2.77,各级生均财政教育支出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大学生对小学生的生均教育支出比值下降较快,由 2000 年的 12.29倍下降到 2.77 倍。其主要原因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更加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 20 世纪末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这期间,国家大大增强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到 2005 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 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

 段。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很快,但同时在校生增长也很快,再加上普通实行征收学费的高等教育成本回收政策,使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相对下降,导致其生均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低于基础教育阶段。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状况

 在这里分析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将按照这样的层次来进行:首先分析总体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其次分别分析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财政教育支出的使用结构。使用的指标是公用经费支出和个人经费支出分别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

 如图所示,近 10 年来,我国公用经费支出比例持续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由 2001 年的 17.22%上升到 2011 年的 35.81%。目前,我国公用经费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30%左右。相应的,人员经费支出占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在波动方向上与公用经费支出正好相反。如图所示,近 10 年来,我国人员经费支出比例持续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由 2001 年的 77.41%下降到 2011 年的 61.08%。

 综合来看,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公用经费支出挤占人员经费支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说明相当大一部分都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而用于教职工工资、福利等支出并不多。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6%-21%,并且在 2012 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 GDP4%的目标。然而国际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 GDP 的 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达到 4%的目标用了三十多年,距离 5%仍有差距,并且将各国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后,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二)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偏高,初等教育占的比重偏低。根据我国的人均 GDP 来看,21 世纪初我国是低收入国家,与人均GNP2000 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来比,我国初等教育支出比例在本世纪初一直偏低,而高等教育支出比例一直偏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政府对急需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支出仍显不足,政府过度偏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致三级教育支出比例失衡。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内部使用结构不合理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见,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内部分配中,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太大,公用经费支出比重过低。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2001 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是 77.41%,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是 17.22%,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2011 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达 61.08%,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在 35.81%,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明显提高,这说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中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有所增加。

 (四)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大

 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各个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

 平并不均衡。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远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

 三、完善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

 增加财政收入从根本上就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一国的教育水平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还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财政教育支出的目标,从而确保改目标能够完成,可将其作为政府及官员考核指标。

 (二)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增加基础教育支出,明确其优先地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首先确保义务教育支出,应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教育经费支出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落到实处。适度对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高收益而投入过多,并且高等教育作为补充教育应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费用和从社会吸收资金。

 (三)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升而促使贫富差距加大。然而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因此需要国家发挥宏观调控手段,改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确保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供应。同时保证财政教

 育支出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用于教育事业,不挪作它用。从而,促进地区间教育资源均衡。

 (四)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在非义务教育领域,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强政府对民间资本的监管,严格审查资金规模、办学资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收费管理等,防止教育产业化倾向及高收费、乱收费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学生权益。

 作者简介:

 曹华杰,会计师,现就职于湖南理工学院计财处,湖南大学经贸学院2012 级在职研究生。

篇四: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2008教财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 2007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年 11 月 21 日 〔2008〕 2教育经费情况 全国教育经费为 12148. 07 亿元, 比上年的 9815. 31 亿元增长 23. 77%。

 其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费、 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为 8280. 21 亿元, 比上年的 6348. 36 亿元增长 30. 43%。

 《教育法》 规定的“三个增长” 情况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 (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 7654. 91 亿元, 比上年的 5795. 61 亿元增长 32. 08%。其中, 中央财政教育支出 107径比较, 比上年增长 76%, 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 28%的增长幅度。

 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7 年全国普通小学、 普通初中、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是: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2207. 04 元, 比上年的 1633. 51 元增长 35. 11%。

 其中, 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2081505. 51 元增长 38. 44%。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74. 64%)

 。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2679. 42 元, 比上年的 1896. 56 元增长 41. 28%。

 其中, 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2431717. 22 元增长 41. 70%。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61. 35%)

 。

 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2648. 54 元, 比上年的 2240. 96 元增长 18. 19%。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47. 56%)

 。

 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3124. 01 元, 比上年的 2465. 65 元增长 26. 70%。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77. 23%)

 。

 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 6546. 04 元, 比上年的 5868. 53 元增长 11. 54%。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59. 06%)

 。

 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7 年全国普通小学、 普通初中、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425. 00 元, 比上年的 270. 94 元增长 56. 86%。其中, 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40248. 53 元增长 62. 46%。

 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安徽省(189. 97%)

 。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614. 47 元, 比上年的 378. 42 元增长 62. 38%。其中, 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57346. 04 元增长 65. 71%。

 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安徽省(194. 81%)

 。

 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509. 96 元, 比上年的 449. 15 元增长 13. 54%。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133. 54%)

 。

 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718. 00 元, 比上年的 595. 18 元增长 20. 64%。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217. 05%)

 。

 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 2596. 77 元, 比上年的 2513. 33 元增长 3. 32%。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回族自治区(76. 27%)

 。

 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教育经费包含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 2007 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 49781. 35 亿元(2008 年《中国统计年鉴》 公布数)上年 15. 18%增加了 1. 08 个百分点。

 从全国情况看, 有 6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2007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249529. 9 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 32%, 比上年的 3%增加了 0. 32 个百分点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 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所增加, 但有一些省、 自治区、 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 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告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 均不包括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的 2007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249529. 9 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 51321. 78 亿元和财政支出 49781. 35 亿元等数据来源于 2008 年《中国统2007表一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2007 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较 地区 预算内教育拨款本年比上年增长(%)

 年%)

 增长幅度比较

 财政经常性收入本 比上年增长( 央 00 . 00 00 76.2848.京市 45 . 93 52 27.242.津市 23 . 77 46 20.190.北省 15 . 66 49 31.246.西省 08 . 35 73 29.271.古自治区 . 97 00 38. 97 344.宁省 32 . 59 73 34.267.林省 25 . 45 80 35.313.龙江省 1 . 21 30 33. 51023.海市 51 . 46 05 27.270.苏省 66 . 79 87 35.313.

 江省 51 . 3 21 23.167.徽省 05 . 64 . 59 40.55-15建省 13 . 59 54 23.211.西省 26 . 96 30 59.2929.东省 61 . 9 . 71 39.1721南省 91 . 82 09 43.3310.北省 97 . 25 72 46.2125.南省 51 . 61 90 46.3411.东省 42 . 57 85 26.232.族自治区 . 15 70 30. 85 1713.南省 84 . 77 07 45.378.庆市 68 . 96 72 40.2613.川省 21 . 22 99 51.1634.州省 04 . 23 81 41.1921.南省 11 . 68 43 20.172.自治区

 . 06 57 54. 633519.西省 78 . 63 15 29.290.肃省 97 . 95 02 32.302.海省 55 . 19 36 21.138.族自治区 . 99 12 69. 11 3038.吾尔自治区 . 06 73 27. 33 29-1.注:

 表二预算内教育经费(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

 预算内教育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 科研经费、 基建经费和其他经费。

  2007 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元)

 政支出比例地区 2006 年 2007 年 年增长比例% 20062007 年增减百分点 总

 计 8094. 34 18

  6135. 35 31. 93 15.16. 261. 08北京市 315. 97

 . 29

  250. 14 26. 321919. 16-0. 13天津市 113. 88

 . 53

  95. 22 19. 601716. 89-0. 64河北省 302. 68

 . 50

  230. 21 31. 481920. 090. 59山西省 189. 21

 . 95

  145. 99 29. 611518. 022. 07

 蒙古自治区 9. 59

 . 98

  113. 56 1540. 541314. 750. 77辽宁省 295. 04

 . 59

  221. 84 32. 991516. 721. 13吉林省 154. 68

 . 01

  114. 98 34. 531617. 501. 49黑龙江省 196. 48

 . 15

  146. 76 33. 881516. 551. 40上海市 318. 21

 . 21

  255. 11 24. 741414. 590. 38江苏省 507. 43

 . 73

  377. 15 34. 551819. 871. 14浙江省 411. 73

 . 29

  328. 11 25. 482222. 790. 50安徽省 239. 53

 . 37

  172. 76 38. 651819. 260. 89福建省 216. 72

 . 00

  174. 87 23. 932423. 80-0. 20江西省 183. 76

 . 61

  115. 67 58. 861620. 303. 69山东省 458. 21

 . 01

  330. 27 38. 741820. 262. 25河南省 406. 47

 . 64

  282. 80 43. 731921. 732. 09湖北省 223. 59

 . 51

  151. 91 47. 181417. 502. 99湖南省 260. 93

 . 91

  180. 01 44. 961619. 232. 32广东省 659. 75

 . 50

  523. 32 26. 072020. 880. 38壮族自治区 . 65

 . 68

  150. 87 20032. 992020. 35-0. 33海南省 50. 30

 93

  34. 79 44. 5719.20. 510. 58重庆市 146. 72

 . 55

  104. 27 40. 711719. 101. 55四川省 340. 83

 . 85

  227. 02 50. 131619. 372. 52贵州省 163. 31

 . 84

  115. 07 41. 931820. 531. 69云南省 217. 50

 . 16

  180. 14 20. 732019. 16-1. 00藏自治区 40. 60

 16

  26. 34 54. 1313.14. 741. 58陕西省 180. 55

 . 77

  138. 19 30. 651617. 130. 36甘肃省 133. 19

 . 91

  99. 98 33. 231819. 720. 81青海省 40. 13

 28

  32. 81 22. 3215.14. 22-1. 06回族自治区 . 43

 18

  31. 26 5267. 7316.21. 685. 50维吾尔自治区 57

 . 64

  119. 65 151.26. 671719. 061. 42注:

 表三普通小学 普通初中 普通高中 表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含教育费附加。

 (1)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单位: 元)

 006 年 2007 年增长率(%)

 年 2007 年增长率(%)

 2007 年增长率(%)

 2006 2006 年 633. 51 2207. 01. 56.289654 35. 1

 1896 2679 4241. 2240.2648. 4 18. 19 401. 01 7316. 16. 768.64166 35. 4

 7063 10350846. 4 7788.9172. 8 17. 77 139. 48 4956. 33. 78.09046 6 19. 7

 4289 5537 8629. 6011.6605. 0 9. 89737. 06 2272. 32. 78.953654 30. 8

 1703 2350 4437. 1891.2197. 5 16. 19 506. 87 2057. 54. 86.078624 36. 5

 1686 2345 9139. 2112.2557. 3 21. 03 294. 16 . 33. 05.5162629465 28. 4

 2269 3074 7435. 2012.2449. 0 21. 71 221. 21 2841. 42. 06.033912 27. 9

 2769 3489 7826. 2334.3010. 0 28. 95 114. 31 3028. 23. 07.962019 43. 2

 2130 2917 4436. 1924.2601. 6 35. 18 781. 09 3548. 60. 29.248980 27. 6

 2452 3267 3333. 2464.2859. 8 16. 02 409. 78 11498.. 82078.99 22. 20 103259 1312 . 6927. 9 9585.11498 63 19. 96 473. 95 3679. 95. 50.610647 48. 7

 2281 3595 8557. 2594.3256. 8 25. 54 940. 32 3734. 30. 71.246995 27. 0

 3798 4795 3126. 3763.4561. 5 21. 21 264. 00 1644. 72. 36.786863 30. 1

 1205 1793 3948. 1394.1636. 2 17. 35 986. 62 2587. 23. 84.045970 30. 2

 1945 2608 1134. 2378.3007. 8 26. 45 163. 82 1666. 82. 60.544520 43. 2

 1320 2067 2456. 1432.1909. 0 33. 28 645. 46 . 55. 32.4015723968 45. 6

 2282 3387 0048. 2122.2571. 2 21. 18

 48. 57 1392. 94. 42.777451 46. 8

 1195 1909 9559. 1303.1626. 6 24. 76 232. 04 1920. 81. 82.540597 55. 9

 1422 2213 1055. 1325.1652. 9 24. 75 480. 02 1905. 44. 84.05938 3 28. 7

 1821 2660 8646. 1703.1847. 2 8. 44580. 18 2053. 98. 48.41743 2 29. 9

 2119 2742 7729. 3474.3778. 8 8. 74409. 66. 37. 68.68810 18293 29. 7

 1497 2032 0335. 1794.2176. 4 21. 24 602. 62 2175. 23. 91.193175 35. 7

 1659 2443 2547. 2479.2911. 4 17. 44 245. 82 1757. 91. 15.875749 41. 1

 1500 2143 1942. 1684.2087. 2 23. 91 139. 06 1681. 08. 03.542675 47. 5

 1371 1995 4445. 1405.1760. 2 25. 29 055. 44 1466. 34. 65.263049 38. 9

 1190 1741 5046. 1714.2478. 0 44. 57 500. 77 1798. 75. 62.48572 0 19. 8

 1760 2209 1625. 2626.2646. 4 0. 75661. 58 4648. 14. 28.350829 74. 6

 2949 4758 6661. 3789.5105. 5 34. 74 523. 27 2128. 43. 79.935636 39. 7

 1475 2153 5545. 1522.1833. 9 20. 41 363. 45 1774. 23. 88.322742 30. 1

 1549 2050 8232. 1738.2066. 3 18. 88 113. 94 2733. 19. 97.48455 7 29. 2

 2257 2991 3632. 2886.2910. 2 0. 83390. 92 1975. 64. 84.669440 42. 0

 1838 2623 2442. 2376.3507. 6 47. 56

 068. 84. 49. 29.50865 25738 24. 3

 2526 3271 5529. 3046.3661. 6 20. 17

  表三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 (1)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续)

 (单位: 元)

 区 2006 年 2007 年增长率(%)

 年 2007 年( 2006 增长率 %)

 计 243124. 010 536. 05465. 65

 26. 75868. 6544 11. 京市 757603. 00 . 3631.795. 90

 0. 0918228 2147317. 5

 津市 465562. 839 633. 88 36. 16

 19. 99158. 9186 0. 2北省 192468. 562 972. 80866. 60

 25. 53625. 3339 -8. 西省 243285. 392 489. 95473. 64

 32. 83939. 4660 18. 自治区 8. 924 847. 3083162. 17 416 31. 84109. 5019 22. 宁省 303916. 557 897. 41125. 06

 29. 44386. 5134 17. 林省 274127. 379 897. 55960. 92

 49. 44024. 5451 35. 江省 3710. 859 390. 079939. 28 4 19. 53844. 5727 48. 海市 668887. 023 . 853.820. 52

 34. 211942 1245984. 2

 苏省 212575. 151 155. 34324. 47

 21. 25315. 6133 15. 江省 324443. 317 513. 93 18. 26

 38. 07154. 7419 3. 6徽省 121716. 608 292. 91481. 24

 33. 93485. 2855 -18. 建省 253017. 058 937. 15900. 14

 20. 64522. 5045 11. 西省 162221. 442 411. 17409. 56

 38. 02219. 3305 48. 东省 243170. 552 397. 10623. 58

 30. 83371. 4582 36. 南省 172415. 192 959. 61098. 05

 34. 34487. 4076 -9. 北省 111583. 570 725. 20322. 31

 41. 13325. 3125 -6. 南省 142194. 930 433. 56591. 14

 47. 22722. 3391 24. 东省 313757. 010 897. 31043. 88

 19. 58272. 1059928. 族自治区 . 081 737. 3482049. 45 2646 29. 14084. 5201 27. 南省 305400. 453 093. 70647. 19

 77. 22693. 4286 59. 庆市 162764. 773 328. 38261. 19

 66. 43597. 4414 22.

 川省 142362. 301 769. 94373. 55

 60. 32352. 3207 36. 州省 222597. 499 261. 00349. 05

 15. 43905. 4963 27. 南省 273731. 166 758. 62 66. 60

 34. 84663. 4958 6. 3自治区 27. 030 677. 1544234. 15 48 14. 09872. 1140815. 西省 172122. 325 766. 49743. 24

 21. 73466. 3916 12. 肃省 263097. 118 263. 57 56. 62

 16. 54734. 5075 7. 1海省 433945. 060 277. 06 68. 75...

篇五: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摘 要2010年7月,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再次提出4%的投入目标和实现期限,这是中央政府在近20年来第三次提出该目标。实现4%的投入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各个地区对公共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使用两个指标来加以衡量:教育财政支出比和各类教育的努力指数。“ 教育财政支出比” 可以测度地方政府每年总体上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便于在时间趋势上比较政府的投入倾向的变化。但是,这个指标在跨地区的对比上存在问题,因为不同省份之间各类教育规模相差较大。“ 努力指数” 克服了“ 教育财政支出比”的弱点,综合考虑了财政支出结构和教育人口结构的因素,可以进行跨地区的对比。但是,由于中国近年来各地区各类教育的绝对和相对规模存在巨大的变化( 普九达标、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的扩招) ,因此学生数的变化会引起“ 努力指数”的相应变化。因此,“ 努力指数” 主要用于跨地区的截面对比,而不是在时间趋势上进行自我比较。本文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省级财政收支和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进行了地区对比,得出如下发现和结论:第一、各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比在2002年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在有些省份如辽宁、广东从1998年开始,该比值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有些省份像青海、宁夏等在2002年前后教育财政支出比变化较大。第二、努力指数的区域性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更为明显。2002年之后,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努力指数,远远落后与中东部地区。而且像广东、辽宁等发达的地区,它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努力指数并不高。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这些“ 教育财政支出比” 和“ 努力指数水平” 双低的地区的财政体制和政府间关系进行对比,发现这些地方和同类地区相比,财政支出的权限更集中,更多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限制了预算外的教育投入,影响了基层政府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其努力程度水平不高。关键词:

 4%的目标教育财政支出比努力指数

 The Anal ysi s of Chi na Local Governments’Effbrt to Fund Educati onZHAo Li )【i a(Economi cs and Admi ni strati on of Educati omDi reeted by LIU Mi ngxi l l gAbstract:Chi na Mi d.10ng Teti n Educati on Reform and Devel opment Pl 口n 201 0.2020attracts the whol e nati on’ S eyes when i t was publ i shed J ul y 20 1 0.Especi al l y, i t wri tesagai n that‘ the rati o between thewhol e country§ pubfi c fi nance on educati on andGDP shoul d reach霉%i n 2012.’ It i s the thi rd ti me that 4%goal i s offi ci al l yannounced i n the central -l evel government’documents si nce 1 993.The key to real i ze 4%goal i s to moti vate l ocal governments to put more e硒rti Ileducati o儿Thi s PaDel "adopts two i ndi cators to measure thi s ki nd of effort,the rati obetween a provi nee量educati on expendi tri te and the total ( REET) and publ i c effort tofund educati on( PEFE) .The former one REET presents governments’ fi nanci al efforton the whol e educati on everyyearwhi ch faci l i tates the trend anal ysi s ofprovi nci aleffort.However, there are probl emswhen usi ng REET to makecompari sons betweenprovi ncesfor the di fferences of educati on scal e.PEFE overcomes the drawback ofREET bvtaki ng“ thestructure ofgovernment expendi ture” and‘ " thestructure ofpopul ati on" ’ i nto eonsi derati on.By usi ng i t,wecoul d makecompari sonsbetweenprovi nces.Yet,due tothe greatexpansi on ofeducati on popuhti on i n recentyears,thePEFE every year i s not unstabl e.It i s onl y not for the trend anal ysi s of a provi nce.Thi spaper anal yzesthe verti cal and hori zontalel mngesof l ocalgovernments’e筋rt i n educati on byusi ng provi nce-l evel ( 1ata from 1 996to 2008,andgetssuchfol l owi ng fi ndi ngs:i. The REET began to go down after 2002 i n al most al l of the provi nces;The REETof such devel opedprovi ncesasLi aoni ng,Guangdong al waysrank at a l owl evel among aU from 1 998 to 2007.Provi nces l ri ce Gui zhou and Qi nghai ,l ocated i n the western regi on, show a sharp change on the i ndi cator of REET.ii. mregi onaldi fferences of PEFE are more obvi oUS on thestageof pri mary and10W.secondary educati on.ThePEE of westernregi oni s much smal l er thanthat of mi ddl e and eastern regi ons after 2002.In addi ti on, we al so di scoverl ow PEFE of el ementary educati on i n Guangdong and Li aoni ng.Thi s paper al so pays more attenti on to these provi nces wi th l ow REET and l owPEFE l i keGuangdong,Qi nghai ,Li aoni ng,Henanand Anhui i n the l aterchapters.Ifocus Ol i thei r Publ i c Fi nance Systems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 ati ons.The resul tsi ndi cate that when aprovi nce’ S publ i cfmance i S mere central i zed,the l ower l evelgovernment’ s publ i c expendi turerel i es more on the transfer from upper-l evelgovernments,whi ch mi ghtl i mi tnon- budgetary spendi ngon educati onby reduci ngl ocalgovernments’ moti vati on to provi de emci ent publ i cservi ce.Key Words:4%goalthe rati o between a provi nce’S educati on expendi ture andthe total ( REET) publ i c effort to fund educati on( PEFE) .1lI

 目录第1章序言...⋯⋯⋯⋯⋯⋯⋯⋯...⋯⋯⋯⋯⋯⋯⋯⋯⋯⋯..-⋯...⋯⋯⋯⋯⋯⋯⋯⋯⋯⋯...⋯⋯⋯。11.1.研究背景:由“ 4%” 问题引发的思考⋯...⋯⋯⋯⋯⋯⋯⋯⋯⋯⋯⋯⋯⋯⋯⋯⋯⋯⋯.11.2.研究的意义⋯⋯⋯⋯⋯⋯⋯⋯⋯⋯⋯⋯⋯⋯⋯⋯⋯⋯⋯⋯⋯⋯⋯⋯⋯⋯⋯⋯⋯⋯..2第2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52.1.教育财政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52.2国内关于影响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研究⋯⋯⋯⋯⋯⋯⋯⋯⋯⋯⋯⋯⋯⋯⋯⋯⋯⋯⋯8第3章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回顾以及中国财政财政关系...⋯⋯⋯⋯。3.1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回顾⋯⋯⋯⋯⋯⋯⋯⋯⋯⋯⋯⋯⋯⋯⋯⋯⋯⋯⋯⋯⋯⋯⋯⋯⋯..113。2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政策回顾⋯⋯⋯⋯⋯⋯⋯⋯⋯⋯⋯⋯⋯⋯⋯⋯⋯⋯⋯⋯⋯⋯123-3中国政府问财政关系⋯⋯⋯⋯⋯⋯⋯⋯⋯⋯⋯⋯⋯⋯⋯⋯⋯⋯⋯⋯⋯⋯⋯⋯⋯⋯.14第4章研究设计4.1.概念界定⋯⋯⋯⋯⋯⋯⋯⋯⋯⋯⋯⋯⋯⋯⋯⋯⋯⋯⋯⋯⋯⋯⋯⋯⋯⋯⋯⋯⋯⋯⋯164.2研究单位及数据使用说明⋯⋯⋯⋯⋯⋯⋯⋯⋯⋯⋯⋯⋯⋯⋯⋯⋯⋯⋯⋯⋯⋯⋯⋯⋯164.3.研究思路及方法⋯⋯⋯⋯⋯⋯⋯⋯⋯⋯⋯⋯⋯⋯⋯⋯⋯⋯⋯⋯⋯⋯⋯⋯⋯⋯⋯⋯.17第5章教育财政支出比及努力指数分析⋯⋯.5.1各地区教育财政支出比⋯⋯⋯⋯⋯⋯⋯⋯⋯⋯⋯⋯⋯⋯⋯⋯⋯⋯⋯⋯⋯⋯⋯⋯⋯19s.2努力指数水平分析⋯⋯⋯⋯⋯⋯⋯⋯⋯⋯⋯⋯⋯⋯⋯⋯⋯⋯⋯⋯⋯⋯⋯⋯⋯⋯⋯2l第6章教育财政支出调整方案⋯⋯⋯⋯⋯⋯⋯⋯⋯⋯⋯⋯⋯⋯⋯⋯⋯⋯⋯⋯⋯⋯⋯⋯⋯⋯。386.1分解依据⋯⋯⋯⋯⋯⋯⋯⋯⋯⋯⋯⋯⋯⋯⋯⋯⋯⋯⋯⋯⋯⋯⋯⋯⋯⋯⋯⋯⋯⋯⋯。386.2分解思路⋯⋯⋯⋯⋯⋯⋯⋯⋯⋯⋯⋯⋯⋯⋯⋯⋯⋯⋯⋯⋯⋯⋯⋯⋯⋯⋯⋯⋯⋯⋯。386.3计算方案⋯⋯⋯⋯⋯⋯⋯⋯⋯⋯⋯⋯⋯⋯⋯⋯⋯⋯⋯⋯⋯⋯⋯⋯⋯⋯⋯⋯⋯⋯⋯396.4方案计算结果对比⋯⋯⋯⋯⋯⋯⋯⋯⋯⋯⋯⋯⋯⋯⋯⋯⋯⋯⋯⋯⋯⋯⋯⋯⋯⋯⋯⋯41第7章结论及政策建议⋯⋯⋯⋯⋯⋯⋯⋯⋯⋯⋯⋯⋯⋯⋯⋯⋯⋯⋯⋯⋯⋯⋯⋯⋯⋯⋯⋯.447.1结论及政策建议⋯⋯⋯⋯⋯⋯⋯⋯⋯⋯⋯⋯⋯⋯⋯⋯⋯⋯⋯⋯⋯⋯⋯⋯⋯⋯⋯⋯。447.2论文不足和研究前景⋯⋯⋯⋯⋯⋯⋯⋯⋯⋯⋯⋯⋯⋯⋯⋯⋯⋯⋯⋯⋯⋯⋯⋯⋯⋯4S参考文献⋯⋯⋯⋯⋯⋯⋯⋯⋯⋯⋯⋯⋯⋯⋯⋯⋯⋯⋯⋯⋯⋯⋯⋯⋯⋯⋯⋯⋯⋯⋯⋯⋯⋯46附两t⋯⋯⋯⋯⋯⋯.⋯⋯⋯⋯⋯⋯⋯⋯⋯⋯⋯⋯⋯⋯⋯⋯⋯⋯⋯⋯⋯⋯⋯⋯⋯⋯⋯⋯⋯⋯⋯⋯⋯⋯⋯⋯⋯⋯⋯⋯。47

 第1章序言1.1研究背景:由“ 4%"问题引发的思考2010年7月,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1》正式全文发布,《纲要》中再次提出:“ 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4%。” “ 4%的问题” 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国家第三次提出将“ 4%” 的投入目标。最早在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1。但是到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58%。到了2005年,才突破3%的水平,中央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又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再次提出“ 保证财政性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虽然这次没有明确提出实现“ 4%"的期限,但是在“ 十一五” 期间提出,表明政府希望在“ 十一五” 期间实现该目标,但是又恐怕实现不了,招致社会压力。据最新的数据,2009年,该比值也仅为3.59%。2010年,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 4%"的目标以及实现的期限,表明国家实现“ 4%"目标的决心。表1.历年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比例( 1992.2009年)1“ 4%的目标” 来源十m—f: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人学高教所( 教育学院前身) 1和厉以宁教授合作组织申请的囡家“ 八五” 社科币.点项目“ 我圜教育经费住国民收入巾的合舜比例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中.当时由北京人学陈良蚍教授t持了“ 教育经赞往圆民收入中合理比例的囡际比较” 这+了课题。1

 数据来源:1992至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1.2研究的意义传统上,判断教育财政体系有三个主要的标准:充足、公平与效率。关于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nl ‘ 期间,充足是按照国家用于教育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通常8%被认为是“ 充足” 的) 和政府预算中花费在教育上的份额( 通常20%是合适的份额) 米定义的。但是这种测定忽略了私立教育和地方政府从教育中获得的收入。另外,这种方法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政府在运作其教育项目时的效率问题。因此,从70年代开始,关于充足的测定标准转移到对结果的评定上,比如初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中等教育中性别是否平衡、成人识字率的高低等。中国的“ 4%的目标"测算与论证也经过了很长时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曾经三次参与设计及论证“ 4%投入目标的问题" ( 岳昌君,2010) 。按照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早该实现4%了。关于4%目标一直未能实现,国内也有很多的实证的研究与分析。樊明成( 2008) 认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指标未达到4%的目标,与政府财政能力密切相关,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如表2中所示,我国直到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才突破20%的水平。而且在该水平下,只有把财政收入的19.88%全部用于教育支出,4%的目标才能实现:而目前的预算内教育支出比重全国平均仅为16.17%。其次,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也是4%目标未能实现的一个因素。中央财政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巾教育支出的比例低;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支持教育的正常发展。以2005年为例,在全国31个省地区中,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超过20%的只有上海( 24.28%) ,超过15%的有云南( 19.68%) 、北京( 18.10%) 、山西( 16.38%) 、贵州( 16.32%) 和天津( 15.01%) ,有7个地区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0%,因此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大。尽管不少地区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其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但是这离财政性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有较大的差距。周元武( 2001) 又指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制约。地方财力薄弱地区,无法满足基本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表2。令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和按4%要求的财政性教育支l }{的比例2

 数据来源:第2列来自于历年《巾国统计年鉴》,第三年是根据在第二列基础上计算所得,计算方法为,比如1993年,32.50%=4%/12.31%。此外,也有人认为教育经费统计口径的不同也使得中国公共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原因之一。赵宏斌等( 2008) 认为中国使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国际通行的公共教育支出与GDP的比例相比,统计范围扩大了,高估了政府在教育支出的努力程度。世界银行对于“ 教育的公共支出’ ’的定义是“ 教育的公共支出包括了公共教育经费加上对初级、中级及第三级私立教育的资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年鉴》将公共教育经费分为教育经常费( 或称教育事业费) 和教育基本建设费两部分。我国与“ 公共教育经费” 相关的概念有两个,“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篇六: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教育论坛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a tio n F o r u m2008. V 01. 6, N o . 5・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沈百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所, 上海20 0 0 32)摘要:

 本文比较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总投入增长、 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 财政支出增长、G D P 增长的关系; 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的, 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

 财政; 教育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图分类号:

 G 4 67 .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2—0 0 59 ( 20 0 8 )0 5—0 0 50 —0 6AS tu d yo nE d u c a tio nF u n d in gin C h in aS H E NB a i—f u( S h a n g h 反Ac a d e m yo fE d u c a tio n a l S c ie n c e s, S h a n g h a i 200032,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ep a p e r c o m p a r e sth er e la tio n sh ipb e tw e e n th e in c r e a se o f e d u c a tio n f in a n c e s a n d th a t o f th eto ta l e d u c a tio nin v e stm e n t, a n a ly z e sth e p e r c e n ta g eo f f in a n cia l in v e stm e n t to f in a n cia le x p e n d itu r eo fed u ca tio n ,a s w e ll a s to to ta l e d u c a tio n in v e stm e n t, a n d f in a n cia le x p e n d itu r eo f e d u c a tio n to G D P . It f in a lly a n a ly z e sth er a tio n a lityo f a b o v e d a taa n dp u tsf o r w a r d so m esu g g estio n s.K e yw o r d s:

 f in a n c e ; e d u c a tio n sl in v e stm e n t; e d u c a tio n e x p e n d itu r e19 7 8 年12月 18 日至22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到今年, 改革开放已有30 年了。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 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也大幅提高。

 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同时, 我们也要反思走过的路, 还有哪些问题存在, 思考如何改进我们政策和法规, 让未来更为精彩。

 本文关注的问题集中在财政教育投入( 即: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财政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 努力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 改进我国政府的教育投资决策①。一、 财政教育投入的进步程度1.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对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大进步程度进行分析, 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c谜行分析与评价, 看其增长是否足够快, 是否高于相关指标, 是否反映了・50 ・教育超前发展的理念。19 7 8 年,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为7 6 . 23亿元, 到20 0 6年增长到57 9 5. 61亿元。

 20 0 6年,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是19 7 8 年的7 6 倍, 远远高于同期的消费价格指数( 4 7 1%)。

 图1为19 7 8 —20 0 6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变动曲线, 这个曲线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从19 7 8年以来, 基本是指数增长, 可以用一条指数曲线拟合。拟合公式为:

 Y = 7 1. 34 3e叫溉R 2= 0 . 9 9 7 1。+ 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亿元)一指数( 琢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亿元))y27 1 343e。

 …“Z妒:

 n 帅7 l∥,///●, ’图l 19 7 8 —20 0 6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变化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强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 a tio n F 0 r u m 20 0 8 . V 0 1. 6 . N o . 5表119 7 8 —20 0 6年。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份( 上年= 100)( 19 7 8 = 10 0 )19 7 8100. 710 0 . 019 8 0107 . 510 9 . 519 8 5109 . 3131. 119 8 6106. 5139 . 619 8 7107 . 314 9 . 819 8 8118 . 817 8 . 019 8 9118 . 020 9 . 919 9 0103. 1216 . 419 9 110 3. 4223. 819 9 2106. 4238 . 119 9 3114 . 727 3. 119 9 4124 . 1339 . 019 9 5117 . 139 6 . 919 9 6108. 34 29 . 919 9 710 2. 84 4 1. 919 9 89 9 . 24 38 . 419 9 99 8 . 64 32. 22 0 0 010 0 . 44 34 . 020 0 l10 0 . 74 37 . 02 0 0 29 9 . 24 33. 52 0 0 310 1. 24 38 . 72 0 0 410 3. 94 55. 82 0 0 5101. 84确. 02 0 0 6101. 54 7 1. 02. 财政教育投入与相关指标增长率的比较在《中国统计年鉴》 中, 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 表1)。

 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 教育税费、 企业办学经费和勤工俭学和校办企业用于教育的经费。( 1)与教育经费总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等教育类指标比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经费总投人陕速增长, 从19 7 8 年的9 4 . 23亿元, 增长到20 0 6年的9 8 15. 31亿元。20 0 6年, 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是19 7 8 年的10 4 倍。19 7 8 年以来,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 比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要慢。

 19 7 8 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9 4 . 23亿元, 到20 0 6年增长到634 8 . 36亿元, 20 0 6年是19 7 8 年的6 7 倍。

 这是由于19 8 5年以来, 我国实行了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拓宽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弥补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名义增长率, 与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名义增长率相比, 显得要低。19 8 1—20 0 6年, 前者的名义增长率年平均为16. 53%,后者年平均为17 . 8 1%, 年平均增长相差1. 3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 我国预算外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数据分析还表明,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名义增长率, 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名义增长率相比, 显得要高。19 8 1—20 0 6年, 前者的名义增长率年平均为16. 53%,后者年平均为16. 19 %, 年平均增长相差0 . 34 百分点。这说明, 我国除了预算内教育经费以外的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比如教育税费、 企业办学经费, 校办产业等经费合计年增长率不如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快。

 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农村税费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挤压了校办企业的生存空间等都有很大关系。( 2)与财政支出、 G D P 增长等经济类指标比较教育经费的根本来源是国民经济,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 G D P )和财政支出是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名义增长率, 与财政支出名义增长率相比, 显然要高很多。19 8 1—20 0 6年, 前者的名义增长率年平均为16. 53%,后者年平均为14 . 59 %, 年平均增长相差2个百分点。这说明, 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这与我国法规要求教育拨款的增长率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有关。19 7 8 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 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教育投入增长速度。

 20 0 6年, 我国表2 19 9 3—20 0 6年我国教育经费情况单位:

 万元年份19 9 319 9 62 0 0 02 0 0 320 ( )6教育经费总投入l 0 59 9 3 7 42 2 6 2 3 3 9 43 8 4 9 0 8 0 66 2 0 8 2 6 539 8 153 10 0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 6 7 7 6 18 . 316 7 17 0 4 62 56 2 6 0 563 8 50 6 2 3 76 3 4 8 3 6 0 0# 预算内教育经费6 4 4 3 9 14121 19 13 42 0 8 56 7 9 23 4 53 8 58 357 9 56 10 02.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33322. 726 19 9 8 . 98 58 537 . 2259 0 14 7 . 854 9 0 6 0 03.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7 0 18 56 . 118 8 4 1 89 . 51139 556 . 910 4 59 2 6 . 98 9 9 10 04 . 学费和杂费8 7 14 7 6 . 926 10 39 1. 259 4 8 30 4 . 3112 14 9 8 51 552 3 3 0 05. 其他教育经费31510 0 . 4114 9 7 9 8 . 44 9 18 351. 78 7 2 53 571 2 7 5 7 5 0 0资料来源:

 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的数据整理而成。・51・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坛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a tio n F o r u m2008. V 01. 6, N o . 5表3 19 8 1—20 0 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教育类指标增长率比较预算内教育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 财政性教育经费经费( 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 教育经费总投入( 亿元)年份增长%增长%增长%19 8 0113. 19J34 . 8 914 5. 519 8 l122. 227 . 9 8132. 8 4一1. 52157 . 6 58. 3519 8 2137 . 212. 2616 2. 3222. 1917 5. 8 511. 5419 8 3154 . 7 212. 7 718 1. 6 7】

 1. 9219 8 . 3612. 8 019 8 418 0 . 1416. 4 3215. 4 618 . 6024 2. 7 222. 3619 8 5224 . 8 924 . 8 426 2. 922. 0 230 6 . 6 826 . 3519 8 626 2. 0 016. 50324 . 4 523. 4 l36 3. 4 318 . 5019 8 727 1. 563. 6534 6. 76. 8 638 5. 115. 9 719 8 8323. 2219 . 0 24 14 . 4 919 . 554 4 3. 5315. 1719 8 939 7 . 7 223. 0 5518 . 1425. O l59 4 . 6 734 . 0 819 9 04 26 . 147 . 1556 3. 9 88. 856 59 . 3610 . 8 819 9 l4 59 . 7 37 . 8 86 17 . 8 39 . 557 31. 510 . 9 419 9 2538. 7 417 . 197 28 . 7 517 . 9 58 6 7 . 0 518 . 5319 9 36 4 4 . 3919 . 618 6 7 . 7 619 . 0 810 59 . 9 422. 2519 9 48 8 3. 9 837 . 18117 4 . 7 435. 3814 8 8 . 7 84 0 . 4 619 9 510 28 . 3916. 3414 11. 5220 . 1618 7 7 . 9 526 . 1419 9 61211. 9 117 . 8 516 7 1. 718 . 4 3226 2. 3420 . 4 719 9 71357 . 7 312. 0 318 6 2. 5411. 4 22531. 7 311. 9 119 9 8156 5. 5915. 3120 32. 4 59 . 1229 4 9 . 0 616. 4 819 9 918 15. 7 615. 9 8228 7 . 1812. 53334 9 . 0 413. 562 0 0 020 8 5. 6 814 . 8 7256 2. 6 l12. 0 438 4 9 . 0 814 . 9 320 0 l258 2. 3823. 8 l30 57 . O l19 . 294 6 37 . 6 620 . 4 92 0 0 23114 . 2420 . 6 034 9 1. 414 . 2154 8 0 . 0 318 . 162 0 0 334 53. 8 610. 9 l38 50 . 6 210 . 296 20 8 . 2713. 292 0 0 44 0 27 . 816. 624 4 6 5. 8 615. 9 87 24 2. 616. 662 0 0 54 6 6 5. 6 915. 8 4516 1. 0 815. 578 4 18 . 8 416. 242 0 0 657 9 5. 6 124 . 226 34 8 . 3623. o o9 8 15. 3116. 59年平均增长率16. 5316. 1917 . 81G D P 是19 7 8 年的58 倍。

 数据表明,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名义增长率, 与G D P 的名义增长率相比, 也要高一些。

 19 8 1—20 0 6 年, 前者的名义增长率年平均为16. 53%, 后者年平均为16. 15%, 年平均增长相差0. 38百分点。

 这表明, 教育超前发展理念在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得到了实现。3. 人均财政教育投入增长由于我国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投入虽然也在快速的增长, 但比财政教育投入总额的增长要慢了许多。

 19 7 8 年我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7 . 9 2元, 20 0 6年达到了4 4 1. 0 7 元, 是19 7 8 年的56倍。从我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动曲线, 我们看出,也是可以用指数曲线来模拟的, 而且模拟效果也是相当好, R z= O . 9958。对相关指标的数据分析表明, 19 7 8 年以来, 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虽然低于人均教育经・52・费水平( 19 7 8 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9 . 7 9 元, 20 0 6年达到了7 4 6. 7 1元, 是19 7 8 年的7 6倍), 但是仍然高出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人均G D P 的增长速度:

 19 7 8 年我国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9 . 7 9 元, 20 0 6 年达到了4 8 2. 9 6 元, 是19 7 8 年的4 9 倍。

 20 0 6 年我国人均G D P是19 7 8 年的4 2倍。中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元)]襽謤蕗詟藔膧y:

 7. 2831eo¨ 32I厂R 2209958/_ /∥/∥//。

 /≯扩梦尹梦梦≯≯梦爹尹≯≯矿图2 19 7 8 —20 0 6年我国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振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a tio n F o r u m 20 0 8 . V 0 1. 6 , N o . 5表4 19 8 1—20 0 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与经济类指标增长率比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年份财政支出( 亿元)财政支出增长%G D P ( 亿元)G D P 增长%19 8 0113. 191228 . 8 34 54 5. 619 8 1122. 227 . 9 81138 . 4 1- 7 . 364 8 8 9 . 57 . 5719 8 2137 . 212. 261229 . 9 88 . 0 45330 . 59 . 0 219 8 3154 . 7 212. 7 714 0 9 . 5214 . 6059 8 5. 612. 2919 8 418 0 . 1416. 4 317 0 1. 0 220 . 6 87 24 3. 821. 0 219 8 5224 . 8 924 . 8 420 0 4 . 2517 . 8 39 0 4 0 . 724 . 8 119 8 626 2. 0 016. 50220 4 . 9 110 . 0 110 27 4 . 413. 6519 8 727 1. 563. 65226 2. 182. 60120 50 . 617 . 2919 8 8323. 2219 . 0 224 9 1. 2l10 . 12150 36 . 824 . 7 819 8 939 7 . 7 223. 0 528 23. 7 813- 3517 0 0 0 . 913. 0 619 9 04 26 . 147 . 1530 8 3. 599 . 2018 7 18 . 310 . 1019 9 l4 59 . 7 37 . 88338 6 . 6 29 . 8 3218 26 . 216. 6019 9 2538 . 7 417 . 1937 4 2. 210 . 5026 9 37 . 323. 4 219 9 36 4 4 . 3919 . 614 6 4 2. 324 . 0 53 5 2 6 030 . 9 019 9 48 8 3. 9 837 . J857 9 2. 6 224 . 7 84 8 10 8 . 536 . 4 419 9 510 28 . 3916. 346 8 23. 7 217 . 8 059 8 lO . 524 . 3219 9 61211. 9 117 . 857 9 37 . 5516. 327 0 14 2. 517 . 2719 9 71357 . 7 312. 0 39 233. 5616. 337 8 0 6 0 . 811. 2919 9 8156 5. 5915. 3110 7 9 8 . 1816. 9 48 30 24 . 36. 3619 9 918 15. 7 615. 9 81318 7 . 6 722. 138 8 4 7 9 . 26. 5720 a Io20 8 5. 6 814 . 8 7158 8 6 . 520 . 4 69 8 ( )0 0 . 510 . 7 62 0 0 l258 2. 3823. 8 11 8 9 0 2. 5818 . 9 910 8 0 6 8 . 210 . 272 0 0 23114 . 2420 . 6 0220 53. 1516. 671 19 0 9 5. 710 . 202 0 0 334 53. 8 610. 9 124649. 9511. 7 8135】

 7 413. 502 0 0 44 0 27 . 816. 6228 4 8 6 . 8 915. 571 59 58 6 . 718 . 0 62 0 0 54 6 6 5. 6 915. 8 4339 30 . 2819 . 1118 4 7 39 . 115. 7 62 0 0 657 9 5. 6 124 . 224 0 4 22. 7 319 . 132 118 0 814 . 65平均年增长率16. 5314 . 5916. 15表5人均财政教育投入与相关指标增长水平比较人均预算内 人均国家财教育经费拨 政性教育经款( 元)人均教育经费( 元)人均G D P( 元)年份费( 元)19 7 8 焦7 . 9 29 . 7 99 . 7 93 8 l19 8 0 年11. 4 713. 6714 . 7 44 6 319 8 5在21. 2524 . 8 428 . 9 78 5819 9 0 丝37 . 274 9 . 3357 . 6716 4 419 9 5焦8 4 . 9 1116 . 54155. 0 550 4 62 0 0 0 定16 4 . 5620 2. 1930 3. 6 97 8 582 0 0 3年26 7 . 2729 7 . 9 74 8 0 . 4 210 54 22 0 0 6 年4 4 1. 0 74 8 2. 9 67 4 6 . 7 116 0 8 420 0 6 年是19 7 8 年的倍率564 97 64 2二、 财政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下面, 我们将从财政教育投入与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关系、 财政教育投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来分析, 同时考察一下,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比例。1. 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数据分析表明, 19 7 8 —20 0 6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经历了长期持续下降和缓慢上升两个阶段。19 7 8 —19 9 8 年的20 年间,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8 0 . 9 %逐年下降到53. 0 9 %。

 这个时期的主要政策导向是将政府财力独立支撑教育的经费筹措体制, 改变成多渠道筹资教育经费的体制, 因此产生了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下降,预算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却逐步上升。

 但是随我围政府财力的提升, 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 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不仅逐渐增多, 而且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也逐渐上升。

 19 9 8 —20 0 6年,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53. 09 %提高到了59 . 05%。・53・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坛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 a tio n F o r u m 2008. V 01. 6, N o . 510 08 06 04 0200l—・一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I费总投入的比例( %)L 一・…—‘. _ hr^、 . 一1’ —●—■——●—●—_ . 广’…廿古世廿畸廿廿廿廿旨旨古廿廿齿奸廿轩廿静甘音培冉培甘砖培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i i i; i i l i i i图3 19 7 8 —20 0 6 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比例%表6 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 %)年份财政支出的比例( %)19 7 8 生8 0 . 9 06. 7 920 0 6 年59 . 0 515. 1820 0 6 年比19 7 8 年增减百分点1r或O - '21. 85个百分点增加8 . 39 百分点2. 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长, 19 7 8 —19 9 6年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6. 7 9 %持续上升到16. 23%。

 这个阶段, 是财政支出向教育倾斜最为明显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19 9 6—20 0 0 年, 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 一直在13. 8 %。

 第三阶段:

 20 0 0 —20 0 6年, 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3. 8%, 一直上升到15. 18%。

 后两个阶段说明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反复, 反映了决策者在对是否应当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矛盾心态。

 正是由于决策者的这种心态,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比例的4 %目标才难以实现。19 7 8 年19 8 z 年. 19 8 5年19 8 8 年19 9 1年19 9 , t 年19 9 7 年2 0 0 0 年2 0 0 3 年2 0 0 6 年图4 19 7 8 —20 0 6 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3.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的比例数据表明, 我国财政眭教育经费占G D P 的比例长期偏低。

 19 7 8年为2. 60%, 2006年提高到3. 01。

 19 7 8—20 0 6 年, 达到或超过3%的, 只有10 个年度, 其他17个年份都低于3%。・54 ・表7 19 7 8 —20 0 6 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的I; Iz侈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亿元)国家财政陆教育经费占G D P 比例( %)年份19 7 89 4 . 232. 6019 8 0134 . 8 92. 9 919 8 l132. 8 42. 7 319 8 216 2. 323. 0719 8 318 1. 6 73. 0 619 8 4215. 4 63. 0 019 8 526 2. 9 02. 9 319 8 6324 . 4 53. 1819 8 734 6 . 7 02. 9 019 8 84 14 . 4 92. 7 819 8 9518 . 143. 0619 9 056 3. 9 83. 0419 9 16 17 . 8 32. 8 619 9 27 28 . 7 52. 7 419 9 38 6 7 . 7 62. 5119 9 4117 4 . 7 42. 5l19 9 514 11. 522. 4 119 9 616 7 1. 7 02. 4 619 9 718 6 2. 542. 5019 9 820 32. 4 52. 5919 9 9228 7 . 182. 7 92 0 0 0256 2. 6 12. 8 62 0 0 l30 57 . 0 13. 142 0 0 234 9 1. 4 03. 322 0 0 338 50 . 6 23. 282 0 0 44 4 6 5. 8 62. 7 92 0 0 5516 1. 0 82. 812 0 0 6634 8. 363. 01根据( ( 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 国内生产总值, 简称G D P )比例, 20 0 6年为3. 0 1%, 比上年的2. 8 1%增加了0. 2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 与我国期望达到4 %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 D P 比例达到4 %的规定, 最早出现在19 9 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 原定20 0 0年达到4 %的目标没有实现。

 从数据变动看, 近期似乎也很难得以实现。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 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 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

 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包括4 个部分:

 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 城乡教育费附加, 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 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

 当初提出要求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 D P 的比例, 必须达到4 %, 是经过各方充分论证的。

 既参照了国际通用的把公共教育支出占G D P 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的惯例, 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5%、 发展中国家达到4 %的情况, 也综合考虑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坛20 0 8 年第6 卷第5期F u d a n E d u ca tio n F o r u m2008. V 01. 6. N o . 5基本需要和经济发展、 财力供给的可能。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 P ...

推荐访问:中国历年教育财政百分比 百分比 中国 历年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