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4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十 四五 ” 生态 环境保护规划( 征求意见稿 )烟 台 市 生 态 环 境 局 长 岛 海 洋 生 态 文 明 综 合 试 验 区 分 局1 2021 年 年 1 11 月目 录第一章 全面开启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建设新征程................ 1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1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6第三节 开启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建设................................8第二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蓝色海洋生态之岛.................. 9第一节 指导思想................................................................................ 9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第三节 主要目标.............................................................................. 11第三章 深化“四减四增” 加快打造零碳生态岛.............................14第一节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14第二节 探索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16第三节 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17第四节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18第四章 加快碳达峰进程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1第一节 开展二氧化碳达峰行动......................................................21第二节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21第三节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22第四节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23第五章 深化协同控制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25第一节 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25第二节 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6第三节 面源污染控制......................................................................27第四节 移动源治理.......................................................................... 28第五节 重污染天气应对..................................................................29第六章 强化陆海统筹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32第一节 健全陆海统筹机制..............................................................32第二级 强化陆岸海污染协同治理..................................................33第三节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35第七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 维护生态安全.............................37第一节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37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38第三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39第四节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42第五节 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42第八章 加强城乡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44第一节 深化城乡污水治理与监管..................................................44第二节 规范城乡垃圾处置..............................................................45第三节 加强渔业生产污染防治......................................................46第九章 加强风险防控 严守生态环境底线...........................................49第一节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保障体系建设..........................49第二节 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管理......................................50第三节 重视新污染物治理..............................................................51第十章 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53第一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53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54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55第四节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56第五节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57第十一章 开展全民行动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59第一节 提高全区生态环保意识......................................................59第二节 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59第三节 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60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63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63第二节 实施激励政策......................................................................63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64第四节 细化评估考核......................................................................64第五节 完善监督机制......................................................................65
1第一章 全面开启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建设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下文简称“长岛综合试验区”)加快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是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深入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节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长岛综合试验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布局,坚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深入开展,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定《长岛县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落实辖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要求,编制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停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岛落户,禁止新上各类工业项目,启动了生态资源本底调查和生态立法工作,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切实做到产业定位服从生态要求。长岛综合试验区围绕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经略海洋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旅游。统筹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村落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划定生态涵养区、休闲度假区和运动观光区三大功能区,精心打造海岸休闲组团、海上环游组团、渔家风情组团、文化体育组团,打造“玩得好、留得下、记得住、叫得响”的深度体验产品。深度挖掘“山、海、岛”元素,建成投用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推出海上环游、妈祖香缘、梦寻仙山、渔号之夜等海岛特色旅游产品以及马拉松比赛、海钓邀请赛、音乐节、海鲜节等品牌赛事节庆活动,获批全国首个海上 3A 级景区,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海岛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积极推进多功能平台、人工鱼礁、深远海养殖网箱等海工装备布局应用,大力推动海洋牧场开发向规模
3化、工程化、信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转移。全区已确权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面积累计 232.67平方公里,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6 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6 处;下水多功能海上平台 5 座、大型智能网箱 6 座;获批省级休闲海钓基地 2 处、省级休闲海钓钓场 11 处,另外 4 处(东村、成晟大洋、长山)已通过市级评审;市级休闲渔业基地 11 处,共有休闲渔业出海口 14 处,标准休闲海钓船 22 条,先后投放人工鱼礁 127 万空方,增殖放流 3000 余万尾。绿色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长岛综合试验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 年,细颗粒物(PM 2.5 )年平均浓度为 32 微克/立方米,较 2015 年改善 13.5%;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平均浓度为 51 微克/立方米,较 2015 年改善40%;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 93.3%,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岛屿周边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100%。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土壤空间布局管控,严控再开发利用地块准入管理,确保土壤安全利用。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北海狮、大天鹅首次出现,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
4量明显增多。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区实施了城区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推广“清洁煤炭+节能环保炉具”替代应用模式,淘汰燃煤锅炉 500 余台,推广节能环保炉具 1300 余台;狠抓扬尘治理,建筑工地全部落实降尘措施,城区建筑用混凝土实现资源整合,南北长山岛主干道路实现环卫保洁一体化,空气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大气质量持续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全区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10 处有居民岛屿实现了垃圾外运和热能分解全覆盖;分步推进有居民岛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日处理能力 120 吨的垃圾处理厂和日处理2000 吨的污水处理厂各 1 处,建成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40 处,已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制定海上养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规定,全面完成海上养殖环保浮球升级改造任务,解决传统养殖浮球带来的污染问题。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 。长岛综合试验区加强保护区管理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实施“山水林海城”系统保育修复,实现了“七个百分之百”,100%拆除了全域 80 台风力发电机组,100%完成了有居民岛屿 31 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100%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禁止岛内新增燃油机动车辆,100%完成了城区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100%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00%实现城乡污水无害化处理,100%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补植造林 8750 亩、
5退化林改造 3000 亩,新增绿化面积 750 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1.1 万亩。在重点岸段,实施退养还海,拆除不合理的养殖堤坝和不符合红线区管控要求的围海养殖池塘、盐池、渔船码头等人工构筑物,清理海滩和岸滩工程废弃物,完成近海养殖腾退 1.8 万亩,拆除岸线育保苗场 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 28 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 38%提升到 85%。海上,改造海域 66.66 平方公里。实施生态化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群、生物种群修复和增殖放流工程 ,海洋环境持续改善,第三批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推进长岛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体制机制实现根本突破,长岛综合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复,综合试验区工委管委挂牌成立。构建整体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大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效率。建立完善《长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争取省人大审议通过了《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配套制定了保障措施,生态保护法治化、制度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连续 3 年举办海洋生态文明长岛综合试验区论坛,邀请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630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有效凝聚了综试区建设智慧。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建成投用,被命名为省级海洋意识教...
篇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强对区域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的指导,规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环生态〔2019〕76 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市、县编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指南所称市,包括地级市、直辖市下辖区(县、自治县)、地区、自治州、盟;所称县,包括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其他区域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可参考本指南。
一、 总体要求 (一)规划编制目的
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区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指引和总纲。规划在明确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确定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部署、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强化生态文明统筹协调等方面将发挥指导性作用。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建设、复
- 2 -
核的重要依据。
(二)
规划编制工作 原则
1.贯彻落实新要求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实用性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长远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战略导向,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3.突出区域特色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发展阶段、重点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区域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道路。
4.推进全社会共建共享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共谋、共建、共享、共治贯穿规划工作全过程,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和公众参与,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新格局。
二、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 3 -
(一)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
(二)开展规划研究
开展专题研究,综合研判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明确规划任务与措施、重点工程等,形成规划研究报告;凝练规划内容,绘制规划图件,形成规划文本和图集。
( 三 )征求意见
广泛征求职能部门、行业专家、社会公众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 四 )评审论证
市级规划(含重新编制或修编的规划)由生态环境部或生态环境部委托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县级规划(含重新编制或修编的规划)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 五 )发布实施
规划通过评审且修改完善后,依法定程序颁布实施。
三、 规划主要内容 (一)建设基础
1.区域概况 概述总结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状况与特征。
2.工作基础 全面总结近 5 年区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
- 4 -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提炼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宣教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做法及阶段性成果。
(二)形势分析
1.存在问题分析 结合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从生态空间布局、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及消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面临机遇与压力分析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梳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决策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区域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消耗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分析,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碳达峰与碳中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分析未来面临的压力。
(三)规划总则
1.指导思想 要充分反映区域实际,体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思想基础、目标定位、政策方针、总体思路等。
2.规划原则 要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着力突出因地制
- 5 -
宜、彰显区域特色的特点,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机制。
3.编制依据 规划编制要严格遵守国家、所在省、区域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同时,还须依据以下文件: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及有关文件。
(2)国家、省、区域制定印发的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等政策文件、规划计划等。
(3)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有关文件。
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以上,可适当展望 10-15 年。基准年为规划编制的前一年。
5.目标指标 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设置规划指标体系。鼓励结合区域实际设置特色指标,进行示范探索。
规划目标统筹考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任务和长远定位,分阶段提出规划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够体现规划实施效果,并与区域相关发展目标相协调。
(四)规划任务与措施
1.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健
- 6 -
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重点,在区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逐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机构设置协同化、监管体系系统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监管操作规范化、管理载体智慧化、价值实现市场化等。
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面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2.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围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范为重点,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深化环境污染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 7 -
全面推进“三水统筹”,强化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协同治理,深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等。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国土绿化等。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对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推动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加强森林、农田、草原、湿地、海洋等碳汇建设,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按照国家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做好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和氢氟碳化物的削减工作等。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建立健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核与辐射管理、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自然生态灾害防治、极端气候事件预警等。
3.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围绕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要求,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点,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
- 8 -
城市开发边界等,强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
构建绿色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加强陆域生态空间、河湖岸线、海洋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加强噪声规划源头防控,深入推进多规合一等。
4.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为重点,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准入要求。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方向等。
推动产业生态化。控制与提升单位 GDP 能耗、水耗、用地效益以及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企业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种养模式推广、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化肥农药总量控制等。
推动交通清洁化。推广新能源车辆使用,提升新能源车在公交、出租、环卫、中短途城市客运、机场、港口等领域的应用,推进高排放车辆淘汰,提升燃油品质,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燃煤电厂、钢铁、焦炭、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铁路或者水路运输。
- 9 -
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5.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围绕生活方式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变的要求,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培育绿色低碳消费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为重点,在区域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变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污水垃圾环境治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城镇集中式与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城乡生态绿地体系等。
推进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开展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化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扬尘治理,着力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扰民问题等。
培育生态生活方式。引领公众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消费,推进绿色采购、绿色办公、节能节水、生活垃圾分类等。
6.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围绕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
- 10 -
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在区域生态文化培育已有目标任务及阶段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任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推进生态文化发展。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培育现代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文化载体等。
加强生态文明宣教。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等。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推进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五)重点工程
编制重点工程表,明确各项重点工程的投资规模、主要内容、实施地点、责任部门、实施年限等;工程投资规模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效益分析
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
(七)保障措施
从组织领导、监督考核、资金统筹、科技创新、社会参与等方面明确规划保障措施。
四、 技术要点 (一)技术路线
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补齐突出短
- 11 -
板为重点,按照现状评估与问题诊断、趋势预测与压力分析、定位目标与指标分析、规划任务与措施设计、工程设计与保障措施分析等构建链条式技术路线,开展规划编制与研究工作。
(二)资料 收集 与 现状 调查
1.资料收集与整理 主要收集涉及生态环境质量、能源资源消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宣教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资料,以及相关部门规划成果等,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初步分析。
2.现状调查 通过研讨座谈、问卷调查、现场踏勘等方式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对现状值不能明确的指标开展必要的监测、调查与测算分析。
3.资料收集要求 收集最新批复、正在实施的相关规划成果;收集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时效性的材料,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
反映现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基准年的资料,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 5 年。发展趋势分析宜采用 3-5 年的相关调查资料。
(三)现状分析 与问题诊断
1.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参照现有环境质量标准规范,评估分析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土壤污染安全利用现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主要评估
- 12 -
其现状处理能力及运行状况;污染物排放、污染源分析等参照相关标准规范,采用清单法、系数法进行现状评估;明确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新型环境问题进行必要排查分析。
2.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评价,识别重要生态空间、重要物种分布,分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森林退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物种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问题的成因。
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分析 对区域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确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区域、行业、企业。
碳排放强度、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消耗等评估参照相关技术指南,采用清单法、系数法等进行现状评估。
4.经济绿色化水平分析 清洁生产水平及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估进行对标分析、横纵向对比分析;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等,评估分析产业布局...
篇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mdash; 1 — 市长在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海南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10 月 1 日全省四个地级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市从今年的 6 月 1 日起,在那大城区部分社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为我市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早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指明了方向、积累了经验。
刚才,市环卫局汇报了我市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准备情况,有关单位作了表态发言,从各方面来看,我市对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了充分准备。为了推进我市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顺利开展,从源头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一项关键民生小事,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事,是影响几代人生活习惯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早在 2016 年就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国家生态文明试
— 2 — 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要求“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全省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以上”。为不折不扣执行《海南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坚决落实《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报告整改方案》要求,坚决扛起建设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责任担当,实行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实行垃圾分类是一场事关转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事项,要全力以赴地把这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二、聚焦重点,坚决打赢垃圾分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要做好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处理体系,抓好每一个环节。
)
(一)
抓实前端。
。城镇生活垃圾严格按照“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要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将产生的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桶内。可回收物应做简单分类处理后投放至指定投放点;易碎或含有液体的有害垃圾应采取防止破损或渗漏的措施后投放;厨余垃圾应沥干水分后,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盛装容器投放;装修垃圾应简单分类,捆扎装袋后投放至指定投放点。农村地区按照“因地制宜、简单易行”的原则实行简易的“二分类”(即:可回收物、其它垃圾),鼓励农村和偏远地区对厨余垃圾、枯
— 3 — 枝烂叶等实行就地处理,能还林还地的尽量还林还地,减少垃圾外运量。
(二)做实中端。要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体系,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办公和生产场所、社区、有物业的住宅小区要根据人口数量及垃圾产生量,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采购并配备投放容器。环卫服务企业要增配或改造满足分类要求的公共垃圾桶点和收运车辆,加强保洁收运人员的上岗培训,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台账制度,确保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运输。
(三)夯实末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利用率为目标,鼓励农村和偏远地区对厨余垃圾、枯枝烂叶等实行就地处理,尽可能减轻集中收集处理的压力和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要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再生资源点,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厂等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基础,解决垃圾分类后的去向问题。
三、凝聚合力,确保垃圾分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点多、线长、面广的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协同作战、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集中办公或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做好所辖区域内生活垃圾
— 4 — 分类工作相关的方案编制、标准制定、监督检查等具体事务。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坚持把垃圾分类与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二)明确责任主体
各单位要对照《各镇和市直相关部门垃圾分类工作职责》,认真履行职责。市直各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分类”原则,各负其责,带头示范,对口推动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1. 机关事务管理局要组织、指导、督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所属食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出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制定检查考核标准与要求,定期开展市直各部门垃圾分类的督查、考评工作;监督实施绿色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推行无纸化办公,内部办公场所不使用一次性杯具。
2. 市教育局要组织、指导、督促我市学校(含大学、职校、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负责本单位(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宣传工作,督促各学校配合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健全分类工作台账;推进分类知识全面进课堂,对全市中小学开展分类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和示范校园。
3. 市 住建局要组织、指导、督促全市建筑工地、物业企业开展单位、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定期组织监督考评。
— 5 — 4. 卫健委要组织、指导、督促全市医疗系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流、分类管理,健全分类工作台账。
5. 市服务投资局要组织、指导、督促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等商贸行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负责本单位和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等经营单位的垃圾分类培训、宣传工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提供可回收物收运处置企业、场所名录,确保分类后的可回收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6. 城市管理局要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爱国卫生检查考核范围并组织考核;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对不安规定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投放管理责任人、不按规定分类运输的垃圾车辆等开展执法处罚。
7. 市场监管局要组织、指导、督促我市餐饮服务场所及餐饮行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实施监督考评执法工作机制;组织在各餐饮经营场所进行分类宣传,倡导“文明餐桌”“光盘行动”,促进源头减量。
8. 市旅文局要组织、指导、督促我市旅游行业(含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网吧)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市环卫局要规划建设并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加快垃圾处理后端设施建设;统筹全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工作,指导全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9. 各镇、农林场是本辖区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责任主体,要按“属地原则”负责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 6 — (三)
注重全民参与
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要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为重点,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串联起来,推动形成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格局。要加强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常态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培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村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营造“以垃圾分类为义务、以准确分类为荣”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畅通监督渠道,通过公布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方式,支持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检查和考核评价,切实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公开、可监督、可参与,打消群众关于“前端分类投放、后端混装混运”的疑虑。
(四)强化监督管理
各镇、农林场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监督管理,安排志愿者指导垃圾分类。要加强综合执法对于居民及各类管理责任主体未能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违法行为,开始要以引导为主,处罚为辅,采取教育劝阻、警告与执法处罚、信用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分类投放的抵触情绪,广泛争取多方配合。市垃圾分类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单位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每月一通报,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对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单
— 7 — 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列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
同志们,垃圾分类关乎生态文明,关乎民生福祉,关乎自贸港建设。为了 10 月 1 日全面实施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提高工作实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努力将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成独具海南特色的生态环保名片。
篇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 年)文本
前
言
2017 年 9 月,即墨撤市划区,成为青岛市即墨区。近年来,即墨区的经济发展在七区中名列前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生态环保摆在突出的位臵,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 31.5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31 个百分点。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
当前,即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即墨”还有差距,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即墨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建设山海城共融美丽即墨的战略部署。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于优化即墨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促进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全面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
录
一、建设基础与形势分析 ........................................................................ 1 (一)建设基础 .................................................................................. 1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 4 二、规划总则 ............................................................................................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基本原则 .................................................................................. 7 (三)规划范围与时限 ...................................................................... 9 (四)规划目标 .................................................................................. 9 三、完善生态制度 .................................................................................. 11 (一)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 11 (二)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 12 (三)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15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 ................................................ 17 (五)完善生态保护奖惩制度 ........................................................ 18 (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19 四、保障生态安全 .................................................................................. 20 (一)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 20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 23 (三)强化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 27 (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 29 (五)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 32 五、优化生态空间 .................................................................................. 34 (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 34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 35 (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 36 (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 36
六、发展生态经济 .................................................................................. 38 (一)促进生态工业高效发展 ........................................................ 38 (二)建成生态农业体系 ................................................................ 41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 .................................................... 43 (四)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 44 七、提升生态生活 .................................................................................. 47 (一)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提升绿地功能 .................................... 47 (二)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促进低碳出行 .................................... 49 (三)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环境质量 ............................ 50 (四)打造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 52 八、弘扬生态文化 .................................................................................. 56 (一)完善生态文明宣传载体,积极传播生态文化 .................... 56 (二)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社会认知度 ........ 59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主题活动 .................................... 61 (四)培育特色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 64 九、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 65 (一)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 65 (二)经济效益评估 ........................................................................ 66 (三)社会效益评估 ........................................................................ 67 十、保障措施 .......................................................................................... 68 (一)组织保障 ................................................................................ 68 (二)科技保障 ................................................................................ 68 (三)人才保障 ................................................................................ 69 (四)资金保障 ................................................................................ 69 (五)社会保障 ................................................................................ 70
— 1 — 一、建设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1.。
生态资源丰富。即墨区地处黄海之滨,兼备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生态资源丰富,山河海岛泉湾具备。陆域腹地纵深广阔,整体地势呈中北部高,西部、南部低洼之势。广袤的腹地、复杂的地质成因造就了即墨区域特征鲜明、风格迥异的三大自然山水板块特色:东部以低山丘陵、山海相接为特色,中部以平原台地、平缓开阔为特色,西部以地势低洼、水网汇聚为特色。全域自然要素丰富,共有山体 104 处,大型河流 32 条,中小型水库 40 座。区内有著名的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东部海岸线蜿蜒曲折、湾岬连绵,拥有大小海湾 7 处,沿岸腹地属崂山山脉沿黄海向北延伸的丘陵地貌地区,大小山体和河流、谷地众多,形成“山海相连、自然围合、背山面海、拥山聚水”的自然格局特色。沿岸温泉街道,有国内唯一的海水溴盐温泉,曾被封为“温水侯国”。
2. 新旧动能 转换 全面起势。2020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4 亿元,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在全省区县前列。多年来,即墨区始终坚持产业强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以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崛起,2020 年,汽车产业新城内的三大整车产能充分释放,200 余家零部件企业集群布局,逐步建立完善汽车产业链链长制,带动全区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一汽解放单体
— 2 — 卡车工厂创全球产量新纪录,空客直升机填补国内 3 吨级民用直升机制造空白,地铁维保中心成为全省最大城轨车辆维修保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惠科、泰睿思、聚能晶源等集成电路项目先后投产,影创科技、进化者机器人、数字鹰无人机等人工智能项目集中布局,云路、瓷兴、宇远等企业新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即墨向“科技产业城”加速转变。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即墨老酒入选了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遴选名单。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通、菜鸟等区域总部相继落户,跨境电商小镇入选省首批特色小镇,即墨服装市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居全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三位。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建成首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平台,酷特智能、海联金汇等 23 家企业入选国家试点示范,获评全国“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分别发展到 410 家和437 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达到 24 家,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 48%。新经济、新业态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3.。
海洋创新高地全面崛起。即墨区始终坚持蓝色引领,聚力经略海洋,争当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排头兵。聚焦全球一流海洋资源和人才,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海洋能源产业联盟,拥有“国字号”机构 50 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 68 个,两院院士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 307 人,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
— 3 — 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球首艘 10 万吨级养殖工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先后落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屡破世界纪录,海洋高性能计算机等尖端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蓝谷科创中心成功认定国家级孵化器,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典型经验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依托海洋科技产业园等平台,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海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4.。
生态环境治理登上新台阶。即墨区始终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全面落实“1+1+8”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即墨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 31.5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31 个百分点。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全面落实湾长制,完成 2168 个入海排污口初步溯源排查,加快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到 1.3 万吨,综合治理中小河道165 公里,莲阴河等 3 条河流获评“省级美丽示范河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已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创新性制定了《即墨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区级领导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成立了即墨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及 12个专业委员会,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4 —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即墨区始终坚持品质宜居,近年来,完成营流路南通、威青路拓宽等重大工程,新建大修市政道路125 公里,打通断头路、丁字路 12 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智慧交管等大数据平台,畅通了城市交通;建成开放 25 处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城区绿地率提高到 39.8%,增添了城市绿意,优化了居住环境;全面落实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等工作,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面推开,区容区貌焕然一新;创建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 11 个,国际种都核心区被认定为省级园区。龙泉莲花田园、灵山花乡药谷、北安泉东新村等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即墨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极大提升了即墨区城市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彰显了城市形象,吸引了人才集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2017 年 9 月,即墨撤市划区,成为青岛市即墨区。近年来,即墨区的经济发展在七区中名列前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生态环保摆在突出的位臵,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 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 5 — 全区重点河流和水库水质稳步提升,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墨水河等河流再现水清岸绿景象。
当前,即墨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推荐访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试验区 海南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