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区科技局工作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区科技局2021年工作报告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区科技局聚焦贯彻落实全省工作动员大会、全市“项目落地年”调度会议、全区重点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紧盯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布局,携手辖区科技市场主体着力在“推进高端资源集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X家、增长X%,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达X%,为历年最高,助推X国际院士港集团有限公司获批“X省陆海统筹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推进高端资源集聚实现新突破
一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扩大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省海外人才政策强化外籍人才引领作用,推报左明健院士团队、park院士团队核心成员等三位博士申报海外人才,均获省级人才评定。协助X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李继明获评省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协助左明建、陈璞、甄崇礼院士获评国家外国专家项目。
二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全面梳理并建立全区科技人才、项目、平台目标库,推动科技服务精细化,目前统计入库信息X项,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各类各级平台培育及项目申报精准对接。协同市科技局,设立我区科技文献工作站,为我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免费各类文献查询,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效能。
三是谋划优势产业项目。引导支持辖区企业积极申报市级以上重点项目X余次,征集院士港企业各类项目指南X余项。筛选重大优质项目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2021年,共有X个项目入围X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占全省X%。有X个科技项目获得X市级项目立项支持,争取科技项目资金X万元。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协助X国际院士港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X月,“X省陆海统筹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获准批复建设,为全省唯一一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加快完善企业创新体系。新增X省花生研究所(转建类),纳肽得、海研电子、X大学X汽车研究院(新建类)等X家X市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X家;
引导核工机械、衡均锻压等X家规模以上企业备案X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中心;
X项X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信息列入X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站。
三是建强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开展技术合同免税交易额各类培训X次,促成X家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X亿余元。聚焦技术经理人必备知识技能,组织开展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培训,培养本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X余人,进一步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水平。
三、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实现新突破
一是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按照“分类指导、分级培育、重点突破”思路,通过因企施策、精准培训、对接订单和资金等措施,建立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创新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X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将超过X家。培育形成如X海研电子、X聚创环保等具有引领能力的科技领头企业,中特科技等X家高成长性高企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二是推进多类别多层级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孵化器提质增效工程,国际院士港科创加速器、恒星智库X家单位获批X市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恒星智库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X市拟推荐,全市仅X家;
金海牛科技、国际院士港科创加速器申报国家众创空间获得X市拟推荐,占全市X/X。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达X家,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载体总量达X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量分列全市第一、第二。
三是助推产学精准对接。积极引导X德先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度X科技活动周开幕式进行展示。精心策划主办X区科技活动周,线上线下近X余人次参加活动X余场,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组织开展科技政策进街道、进园区、进企业“三进”系列活动X次,为X余家参会企业发放政策摘编X余份,帮助企业现场解决问题X余件。
一年来,及时办理政府服务热线问题X件,认真跟进并落实通过“自己查”“群众提”“互相帮”“集体议”等渠道收到的各类意见建议X余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比如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要素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产业比例偏低,产业集聚力较弱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2年区科技局将立足自身,聚焦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赋能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引进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孵化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建设专业孵化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