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5篇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5篇

发布时间:2023-04-02 19:50:08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5篇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贵州省“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第一章水及水产业发展现状与形势第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5篇,供大家参考。

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5篇

篇一: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省“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1 -第一章 水及水产业发展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基本情况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 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全省东西长约 595 公里,南北相距约509 公里,总面积为 17.61 万平方公里,以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闻名于世。自然环境。贵州省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 92.5%,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1.9%。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贵州千岩竞秀、万水争流的自然景观,瀑布、溪流、湖泊、洞穴、石林、温泉广布。2020年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 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61.5%。气候气象。贵州全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复杂多样,中部气候温和,南北冷暖各异,山地与河谷气温悬殊。全省多年平均气温 15.6℃,多年平均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 3℃~6℃;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多在 22℃~25℃,无霜期 240~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9 毫米。

 - 2 -河流水系。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分水岭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北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 11.57万平方公里,占 65.7%;南属珠江流域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 6.04 万平方公里,占 34.3%。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全省共有河流 4697 条,其中流域面积 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1059条。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1062 亿立方米,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 100%。全省天然饮用水水源区 80%的水源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80%以上地下水为岩溶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良好级别。全省自然出露泉点数量达 6000 余个,近 3000个泉点可用于高品质天然饮用水开发。其中,已查明天然出露温泉和地热井 173 处,86 处可作为矿泉水开发,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点 47处。社会经济。2020 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 17826.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增速排名全国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88亿元,增长 6.3%;第二产业增加值 6211.62 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 9075.07亿元,增长 4.1%。

 - 3 -交通条件。高铁通车里程 1527 公里,贵阳成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7607 公里,全国排名第 5。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3000万人次。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 1000 公里。民俗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全境 3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193 个民族乡。苗、侗、布依等民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独特多姿,人文景观有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等红军长征遗址以及镇远青龙洞、修文阳明文化等。第二节 发展现状城乡供水。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已建水库 2300 余座,在建水库 400余座,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由“十二五”末的 110 亿立方米增加至 126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全省 2020年城镇供水能力约为 1242 万立方米每天,售水量为 10.7亿立方米,售水总收入 34.2 亿元;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全省已有 4 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服务,19 个县(市、区)正在推进,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湖库生态渔业。贵州把握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将

 - 4 -生态渔业列为全省 12 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高位推动,湖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渔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发展宜渔湖库、灌溉型山塘水库 300 余座,经营主体 30 余家,形成了以“贵水黔鱼”为代表的企业及品牌商标 10余个。水利旅游。贵州天然湖泊多为构造湖,通过筑坝兴修水利,形成了一批与山地密林融为一体,各具特色的人工湖泊(如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等)。大量的自然河流变成生态美丽的水利工程,孕育众多优质水利旅游资源,江河湖库已经成为山地公园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全省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大多与江河湖库密切关联,已构建成“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基础格局。水利旅游资源总数达 1511 个,其中:特级资源 6个、五级资源 265 个、四级资源 669 个、三级资源 571个。全省已命名水利风景区 105处。天然饮用水。2020 年全省包装饮用水 442.34 万吨,排名全国第 3 位,年增长率达到 14%,超过行业增长率 2.87 个百分点。全省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 52.92亿元。品牌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多彩贵州水”公共品牌为引领,北极熊、贵州泉、梵净山泉等贵州知名品牌。

 - 5 -其他涉水产业。水库转换发电功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建成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 208 座,污水处理产业稳步发展;水库周边土地开发刚刚起步;水面光伏产业仍是空白。第三节 存在问题城乡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较低。现状农村供水模式多为单村集中供水或联村集中供水的非水厂供水,水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经营主体相对较弱。城乡供水产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存在人才集聚难、缺乏创造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市场意识及服务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城乡供水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各地改革推进程度参差不齐、对水务产业一体化认识不一致,未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良好局面。湖库生态渔业。产业政策有待完善。各地对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理解不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除光照水库等少数几个项目可以实现回捕以外,绝大部分湖库生态渔业还无法办理养殖证、回捕证,投放的增养殖鱼类目前尚无法回捕。产业链条有待强化 。虽然全省湖库生态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但距真正实现

 - 6 -“全产业链”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断链、弱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无大型渔业种苗基地,渔业种苗自给能力弱,自给率约为 30%;冷链物流、销售渠道、休闲餐饮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到位,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品牌知名度不高。三产融合有待协同。湖库生态渔业以养殖为主,二产和三产占比较低;湖库生态渔业多以一产养殖和鲜活销售为主,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处于空白状态;湖库生态渔业产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特别是与文化旅游业衔接不够。水利旅游产业。市场运营主体弱。水利旅游市场主体少,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少且竞争力不足。水利旅游风景区因地理条件多呈分割状态,与旅游精品线路融合不够紧密,缺乏统筹规划,水利旅游产品少,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强,市场效益不显著。宣传推广力度欠缺。线上线下营销不足,客源开发缺乏针对性、持续性,水旅产品吸引力、影响力需要提升。水利旅游服务体系尚未健全。连接水旅景区通道不畅,快旅慢游体系还需强化,创新水旅产业产品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单一,景区管理滞后,服务意识和能力欠缺,特别是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不完善、不配套。

 - 7 -天然饮用水发展。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目前,省内饮用水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微企业,包装水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不到 30%。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全省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众多,但规上企业只有 70 户。本省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只有 10 户,10 亿元企业仅有 1 户;市场拓展滞后,瓶装水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不到 30%,超市上架率不高,营销模式缺乏竞争力。第四节 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水及水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从政策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等,为我省水及水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期,贵州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省份,为水及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努力开创百姓

 - 8 -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决定》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水及水产业发展作了安排部署,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从行业发展看,水利行业发展从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转变,发展水产业是落实“两手发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水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从城乡供水市场前景看,近十年城乡供水统计成果表明,城市供水水量持续平稳增长,同期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也在大幅提升,城乡供水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多项城乡供水相关政策有力促进了城乡供水健康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的深入以及工业生产集聚、乡村振兴的实施,预计未来 5年城乡供水行业的总体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渔业市场前景看,水产品作为主要的高蛋白、低脂肪肉类产品,在我国居民膳食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数据显示,贵州每年水产品市场消费量达到 46万吨左右,其中省内提供 18

 - 9 -万吨,省外调入 28万吨,省外占比 60%左右,市场空间巨大;同时,我省优质水产品“黔鱼出山”得到了省外消费者广泛认可,市场前景广阔。此外,“渔+”产业作为生态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城镇居民旅游、观光、餐饮、垂钓的休闲渔业消费方式,将促进渔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渔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从水利旅游市场前景看,“十三五”期间,除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之外,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均保持年均 30%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六,迈入全国旅游发展第一方阵,旅游业国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随着贵广、沪昆、成贵高铁的建成通车,贵州旅游通达度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化建设旅游强省战略实施,人们对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向往日益增强,水利旅游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天然饮用水市场前景看,我国人均包装饮用水消费量仅31.2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 100 升左右的消费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扩大内需战略及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将极大地刺激消费者对安全、绿色、天然饮用水的消费需求。据统计,目前全省有近 3000 个泉点可用于高品质天然饮用水开发,富含硒、锶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具有

 - 10 -安全高品质、清洁无污染的优势,以及医疗保健、延年益寿之功效,极具开发价值,市场空间巨大。

 - 11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践行“两山”理论,做优绿色文章,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效益优先的理念,抓住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高质量发展三个关键环节,结合贵州水利改革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城乡供水、湖库生态渔业、水利旅游、天然饮用水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其它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努力把水及水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二节 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进行审视,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

 - 12 -能力,有序推进水及水产业绿色发展。市场主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逐步建立完善水产业市场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在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产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方式。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水及水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着力培育有品牌、有市场、高效益的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与中小企业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合作,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显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品牌驱动,提升效益。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的产品和项目,着力打造健康、绿色、生态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推介力度,持续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切实推进水及水产业提质增效。第三节 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通过水及水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产业产品质量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至 2025 年,城乡供水、湖库生态渔业、水利旅游、天然饮用水四大水产业可达

 - 13 -到年经济产值 149.5亿元,其中:全省年售水产值 40.8 亿元,湖库生态渔业年产值 4.0 亿元,水利...

篇二: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州省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 贵州省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以下是职场分享相关的贵州省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资料,欢迎你的阅读及关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 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xx 年是贵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贵州省委直接领导下,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我们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出击、从容应对,迅速构建查、防、控、治、保、导六位一体防控体系,率先开展重点人员全面核酸检测,集中资源全力救治患者,掏家底援助鄂州、武汉,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努力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我们奋力冲刺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决克服疫情、灾情冲击影响,尽锐出战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较真碰硬开展挂牌督战,查缺补漏、巩固提升,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们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恢复增长,用足用好中央纾困政策和直达资金,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积极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增速率先由负转正、逐季加快,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5%,实现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千方百计保民生防风险,全面落实稳就业惠民生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60 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4.9%和8.2%,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20xx 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回首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对贵州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多次给予亲切关怀,全省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和支持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

  三大战略行动,建设三大国家级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聚各方之智,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四场硬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30 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光纤、4g 网络和动力电村村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 万人搬出大山,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五年来,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超过 1 万亿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勇担使命,广大基层干部和 4.5 万名驻村干部冲锋在前;中央定点单位、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东部协作省市、澳门特别行政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广大企业真情帮扶,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我省连续四年在国家脱贫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 92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贵州篇章。

 (二)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78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上升 5 位、人均水平上升 4 位。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振兴发展十大工业产业,

  实施双千工程,改造项目 7863 个、引进优强企业 4333 家,省属国有企业加快战略性重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6%;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百企引领万企融合行动,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全国第 1。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 个,新增 5a 级旅游景区 4 个,贵州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强化政金企融资对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现翻番。实施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市场主体超过 346 万户。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0%。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

 (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着眼于破瓶颈、抢先机,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六网会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7607 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 1527 公里,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 3000 万人次,轨道交通从无到有,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今天的贵州天堑变通途。加快推进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76 个县中型水库投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 7000 万千瓦,天然气管道联通 60 个县。大力推进新基建,一批超大型数据中心落户贵州,建成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国家级

  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实现 5g 县县通,出省带宽达到 1.7 万 g。基础设施的重大突破,为贵州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大支撑。

 (四)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云一网一平台建成投用,贵人服务广受好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司法体制、零基预算、医药卫生体制、农村三变等改革亮点纷呈。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1+8 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投入运营,央企招商、民企招商等成效明显,数博会等重大开放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建成贵州科学城,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 5 家,国家质检中心达到 10 家,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 20 位。中国天眼投入运行,大国重器享誉世界。充满生机活力的贵州,正在成为创业、兴业、立业的发展热土。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双十工程,大力推进乌江、赤水河等流域治理,率先全流域取

  缔网箱养殖,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 95%以上,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大幅提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97.7万户。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绿色经济占比达到 42%。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 60%,世界自然遗产总数全国第1,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绿博会。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30 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在全国推广。设立贵州生态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重要国际性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水青山已成为贵州的靓丽名片。

 (六)民生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民生重点支出累计达到 1.8 万亿元,年均增长 8.5%。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 370 万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本科院校、高职(专科)学校分别达到 29 所和46 所,贵州大学实现部省合建。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率先建成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三甲医院增至 35 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

  保标准稳步提高。文化、体育等事业繁荣发展,民族团结和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平安贵州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民生福祉的大幅增进,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我们坚决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狠抓中央巡视、国务院大督查、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扎实开展政府系统深化落实年、效能提升年活动,政府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全省干部用担当砥砺初心、以实干笃定前行,始终保持了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精气神。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听党中央指挥、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把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始终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新

  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必须始终汇聚合力抓主要矛盾,深刻总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宝贵经验,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切实把战略重心转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百姓心为心,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始终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攻克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堡垒,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就,成之惟艰、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关怀厚爱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和兄弟省区市,向关心支持贵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们要特别向牺牲在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战场上

  的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他们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较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政府债务负担比较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干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解决问题的本领不够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党中央重托和全省人民期望。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

  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省政府编制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已印发大会审议。这里,着重从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关于奋斗目标。到 2035 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左右;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8%左右;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人民生活、开放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关于总体思路。十四五时期贵州发展将按照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来展开。一就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高质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更高质量、更...

篇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州省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贵州省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铜仁市委关于制定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意图,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 2035 年远景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时期的行动纲领,政府履行职责和各级政府部门编制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转”工作要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三大战略行动,突出绿色化、高质量,注重协同性、承载度,提升保障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连续提升,全面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202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327.79 亿元,与 2010 年比翻两番,是2015 年的 1.72 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9%,增速从2016 年全省排名第 8 位,跃升到 2020 年第 6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64.67 亿元,年均增长 2.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8 元、11100 元,年均分别增长 8.5%、9.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1441.97 亿元、1740.22 亿元,是2015 年的 1.47 倍、2.43 倍。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按照“七个极”工作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76554”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狠抓产业扶贫“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脱贫攻坚工作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十个区县全部脱贫摘帽,五年减少贫困人口 62.33 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收官,全面完成“十三五”搬迁入住 29.36 万人目标,跨

 区县搬迁 12.54 万人,占全省的 54%,在全省市州中数量最多,全面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大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四年考核排名全省前列,综合评价为“好”。碧江区获评 2020 年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印江县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在中西部 12 个省份以工代赈调研交流会上列为交流发言内容,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众志成城严密防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发疫情,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分区分级防控要求,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家庭责任,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即时细化各项防控措施,打好疫情防控战,创新探索疫情防控“十个三”工作举措,全市 10 例确诊患者“零转院、零死亡”,医务工作人员“零感染”,全省首例危重症患者和全省年龄最大患者在铜仁成功治愈,是确诊病例全部在本辖区治愈和就地治愈危重型患者的唯一市州。

 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体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大力实施实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十大

 工业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96.2%,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名单,碧江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万山区万仁新能源汽车集团公司年产 5 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成为全国第 18 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企业,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后全省首家上市企业。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坚持应用驱动·融创发展,探索创新“1234567”铜仁大数据发展路径,315 家大数据企业“落地生根”,75 个大数据研发团队和千余名大数据专业人才常驻铜仁,205 个应用场景开花结果,大数据平台经济从无到有,规模突破 120 亿元,走出了一条场景大数据铜仁实践新路。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油茶、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等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增至 4 家,省级龙头企业 12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10716 家,比“十二五”末新增 6340 家,增幅达 144.8%。江口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列入国家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旅游业发展成效凸显,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次和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增速均排全省前列。2018 年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 13 处世界自然遗产、

 贵州第一个独立成功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同年,梵净山景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授予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2019 年国际编号为“21502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梵净山的世界和国内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爱绿护绿蔚然成风,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彰显独特魅力。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每年发布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报告。高质量建设碧江湿地公园、德江白果坨、江口湿地公园、思南白鹭湖、沿河乌江、万山长寿湖、印江车家河、玉屏 阳河、石阡鸳鸯湖 9 个国家湿地公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攻坚工程,全市累计完成绿化面积 272 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 705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 2206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 66.2%,排名全省第二。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97.7%,国家“水十条”7 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 100%,全面完成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创新探索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江口农村生活垃圾兑换超市积分兑换机制”“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在生态环境部、自

 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公布的长江经济带 120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中,梵净山名列前 10 位。2018年、2019 年铜仁市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目标评价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城市绿化持续推进,城市(区、县)建成区绿地率超过 41.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4 平方米。

 六网会战连战连捷,多点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六网会战”取得重大进展,已实质性开工建设项目 260 个,累计完成投资 471.3 亿元,全市交通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入选首批交通强国试点,全市公路水路完成投资 1267亿元,比“十二五”增加 517 亿元,增长 1.68 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741 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 1.21 万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 个,省级示范县 9 个,总数排全省第一。铜仁凤凰机场开通临时航空口岸,黔北(德江)民用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立项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可研批复。铜玉城际铁路建成通车,高铁联通铜仁南站,完成渝怀铁路复线建设,铜吉高铁项目有序推进。乌江航道实现复航,高铁、高速、航空、水运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水源工程提速推进,完成投资 135亿元,水库总库容达 5.42 亿立方米,水利年供水能力达到14.07 亿立方米,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82 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目标。建成 3 个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

 骨干电网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天然气管网 53.5 公里、移动基站 2.3 万个、5G 基站 1071 个,30 户以上自然村实现 4G 网络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

 改革开放频增动能,以开放促开发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市县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乡镇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达 50%,“好差评”试点经验得到国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市县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理率 100%,零跑腿事项占比 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时间压缩率76.5%,高频事项实现“全省通办”。新增市场主体 11.28万个。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铜仁分会场、梵净山生态文明论坛、梵净山抹茶大会等国际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成立院士工作站 5 个、博士后工作站 3 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2 家,新增专利 10331 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从 0.25%增长到 0.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 0.21 件增长到 1.3件。《铜仁市运用“五步工作法”加强脱贫攻坚纪律保障》《探索公安“大部制”改革迸发新活力》改革经验信息获《中央改革情况交流》刊载;《创新“76554”工作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改革经验成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国家脱贫攻坚成效

 考核唯一市级典型案例;碧江昆山“七结对”帮扶模式被评为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深入实施产业大招商提升年活动,中集环科、中国大唐、上海人民企业集团等 500 强企业落户铜仁。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我市农村文化“种子工程”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电视剧《看万山红遍》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三批2018-2022 年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出台《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松桃苗绣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非遗可持续生计项目。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每千人创业人数从 9.53 人增加到 65.2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 23.74 万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98 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 2062 所,基本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铜仁学院作为贵州2020 年唯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报国务院学位办,铜仁职院成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和全国“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连续五年列入“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前百强。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健康铜仁建设扎实推进,铜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县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136098 套,完成投资 328.83 亿元。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达266.21 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9.87%。平安铜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创新“六防六化”工作方法,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入列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

 通过五年发展,铜仁即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五年的历程让我们深深感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铜仁正在成为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桃源乐土,孕育着新的勃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不畏艰难,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就一定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五年发展的步伐坚实有力,取得的成就激励人心。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推动“一区五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必须始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优化经济结构和治理方式,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系统论出发,整体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将高质量要求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项目质量,形成有效投资,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必须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兴旺发展和经济稳健运行。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防死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各条底线,时刻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抓细抓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底线牢不可破。

 专栏 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15年 2020 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 十三五”年 均增 长率(%) 绝对值 增 长(%) 绝对值 年 均增 长(%) 一、经济增长(13 项) 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 770.9 1327.79 4.4 1490 11 左右 9.0

 第一产业 亿元 预...

篇四: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州省“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水利厅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 年 1 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贵州省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黔府办函〔2020〕44 号),省水利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编制《贵州省“十四五”水及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谋划未来 5 年我省水产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逐步挖掘水产业市场,探寻水产业发展途径,培育发展水产业,做大做强水经济,促进水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规划》所称水及水产业主要是指以水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具备规模效益,直接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相关服务行业的总称。规划结合当前贵州水利改革发展实际,重点对“城乡供水、湖库生态渔业、水利旅游、天然饮用水”四个水产业开展规划,并对绿色小水电、污水处理、水库周边土地开发及水面光伏等涉水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

 《规划》规划范围为贵州全省,期限为 2021—2025 年。

 - 1 - 目 录 前 言 .............................................................................................................. - 1 -

 第一章 水及水产业发展现状与形势 ......................................................... - 1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 1 -

 第二节 发展现状 ................................................................................... - 3 -

 第三节 存在问题 ................................................................................... - 5 -

 第四节 面临机遇 ................................................................................... - 7 -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 10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 10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 10 -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 11 -

 第三章 着力推进城乡供水发展 ............................................................... - 13 -

 第一节 推广城乡供水模式 ................................................................. - 13 -

 第二节 建立完善水价体系 ................................................................. - 13 -

 第三节 培育壮大水务企业主体 ......................................................... - 14 -

 第四节 推进城乡供水产业“ 投融建管运” 一体化 ............................. - 14 -

 第四章 大力发展湖库生态渔业 ............................................................... - 16 -

 第一节 高质量推进湖库生态渔业养殖发展 ..................................... - 16 -

 第二节 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湖库生态渔业价值链 ............................. - 17 -

 第三节 完善湖库生态渔业产业支撑体系 ......................................... - 18 -

  - 1 - 第五章 促进水利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 - 20 -

 第一节 盘活水利风景区存量资源 ..................................................... - 20 -

 第二节 加快构建水利旅游市场体系 ................................................. - 21 -

 第三节 加强营销宣传拓展客源市场 ................................................. - 23 -

 第六章 加快推进天然饮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 - 24 -

 第一节 实施“ 三品” 战略做大绿色产业 ............................................. - 24 -

 第二节 加快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集聚 ................................................. - 25 -

 第三节 推动产业融合实现提质增效 ................................................. - 26 -

 第七章 探索发展其他涉水产业 ............................................................... - 28 -

 第一节 绿色小水电 ............................................................................. - 28 -

 第二节 污水处理 ................................................................................. - 28 -

 第三节 水库周边土地开发 ................................................................. - 29 -

 第四节 水面光伏 ................................................................................. - 29 -

 第八章 效益分析 ........................................................................................ - 31 -

 第一节 经济效益分析 ......................................................................... - 31 -

 第二节 社会效益分析 ......................................................................... - 31 -

 第三节 生态效益分析 ......................................................................... - 31 -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 - 33 -

 第一节 环境影响预测 ......................................................................... - 33 -

 第二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 35 -

  - 1 - 第十章 保障措施 ........................................................................................ - 38 -

 第一节 加强党 的 领导 ......................................................................... - 38 -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持 ......................................................................... - 38 -

 第三节 多渠道筹措资金 ..................................................................... - 38 -

 第四节 强化项目支撑 ......................................................................... - 38 -

 第五节 突出科技引领 ......................................................................... - 39 -

  - 1 - 第一章 水及水产业发展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基本情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 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全省东西长约 595 公里,南北相距约 509公里,总面积为 17.61 万平方公里,以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喀斯特地貌景观奇特闻名于世。

 自然环境。贵州省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 92.5%,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1.9%。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贵州千岩竞秀、万水争流的自然景观,瀑布、溪流、湖泊、洞穴、石林、温泉广布。2020年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 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61.5%。

 气候气象。贵州全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复杂多样,中部气候温和,南北冷暖各异,山地与河谷气温悬殊。全省多年平均气温 15.6℃,多年平均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 3℃~6℃;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多在 22℃~25℃,无霜期 240~300 天,多年平均降水量 1179 毫米。

 河流水系。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分水岭地带,是长江珠江上

  - 2 - 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北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 11.57万平方公里,占 65.7%;南属珠江流域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 6.04 万平方公里,占 34.3%。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全省共有河流 4697 条,其中流域面积 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1059 条。

 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1062 亿立方米,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 100%。全省天然饮用水水源区 80%的水源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80%以上地下水为岩溶水,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Ⅱ类良好级别。全省自然出露泉点数量达 6000 余个,近 3000个泉点可用于高品质天然饮用水开发。其中,已查明天然出露温泉和地热井 173 处,86 处可作为矿泉水开发,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点 47 处。

 社会经济。2020 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 17826.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增速排名全国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88 亿元,增长 6.3%;第二产业增加值 6211.62 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 9075.07 亿元,增长 4.1%。

 交通条件。高铁通车里程 1527 公里,贵阳成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7607 公里,全国排名第 5。机场年旅

  - 3 - 客吞吐量突破 3000 万人次。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 1000 公里。

 民俗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全境 3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 个自治县、193 个民族乡。苗、侗、布依等民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独特多姿,人文景观有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等红军长征遗址以及镇远青龙洞、修文阳明文化等。

 第二节 发展现状 城乡供水。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已建水库 2300 余座,在建水库 400 余座,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由“十二五”末的 110 亿立方米增加至 126 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全省 2020 年城镇供水能力约为 1242 万立方米每天,售水量为 10.7亿立方米,售水总收入 34.2 亿元;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全省已有 4 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服务,19 个县(市、区)正在推进,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湖库生态渔业。贵州把握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渔业列为全省 12 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高位推动,湖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渔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发展宜渔湖库、灌溉型山塘水库 300 余座,

  - 4 - 经营主体 30 余家,形成了以“贵水黔鱼”为代表的企业及品牌商标 10 余个。

 水利旅游。贵州天然湖泊多为构造湖,通过筑坝兴修水利,形成了一批与山地密林融为一体,各具特色的人工湖泊(如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等)。大量的自然河流变成生态美丽的水利工程,孕育众多优质水利旅游资源,江河湖库已经成为山地公园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全省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大多与江河湖库密切关联,已构建成“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基础格局。水利旅游资源总数达 1511 个,其中:特级资源 6 个、五级资源 265 个、四级资源 669 个、三级资源571 个。全省已命名水利风景区 105 处。

 天然饮用水。2020 年全省包装饮用水 442.34 万吨,排名全国第 3 位,年增长率达到 14%,超过行业增长率 2.87 个百分点。全省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52.92亿元。品牌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多彩贵州水”公共品牌为引领,北极熊、贵州泉、梵净山泉等贵州知名品牌。

 其他涉水产业。水库转换发电功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建成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 208 座,污水处理产业稳步发展;水库周边土地开发刚刚起步;水面光伏产业仍是空白。

  - 5 -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城乡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较低。现状农村供水模式多为单村集中供水或联村集中供水的非水厂供水,水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经营主体相对较弱。城乡供水产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存在人才集聚难、缺乏创造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市场意识及服务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城乡供水规范化管理有待提高。各地改革推进程度参差不齐、对水务产业一体化认识不一致,未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的良好局面。

 湖库生态渔业。产业政策有待完善。各地对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理解不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除光照水库等少数几个项目可以实现回捕以外,绝大部分湖库生态渔业还无法办理养殖证、回捕证,投放的增养殖鱼类目前尚无法回捕。产业链条有待强化 。虽然全省湖库生态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但距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断链、弱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无大型渔业种苗基地,渔业种苗自给能力弱,自给率约为 30%;冷链物流、销售渠道、休闲餐饮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到位,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品牌知名度不高。三产融合有待协同。湖库生态渔业以养殖...

篇五: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1 - 附件 1 贵州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骨干水源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使用效益,根据《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骨干水源工程,是指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水库、《贵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小型水库及引提调水工程。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及以上财政安排资金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

 第四条

 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防范风险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

 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办理,并按照《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开展决策评估。

 第六条

 对市州审批的项目,在可研批复前,由省水利厅会同省

 - 1 - 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投资规模和效益等进行复核。

 第七条

 项目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第八条

 建设项目应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管理指导意见》规定组建项目法人,并明确运营管理单位,推行按照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原则组建项目法人。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移交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第九条

 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于上年三季度前研究提出次年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及项目投资的依据。纳入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必须从全省政府投资项目库中选取,特殊、紧急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报送。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十条

  2020 年 12 月 31 日以前经省级批准开工建设的项目,按已明确的投资比例执行。

 第十一条

 对

 2021 年及以后年度地方申请且符合条件的新建骨干水源工程,省级财政根据项目类型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实行差别化投资补助。

  (一)大型水库:以防洪或灌溉为主要任务的项目,省级补助项目资本金的40%;其它任务项目省级补助项目资本金的20%。

  (二)中型水库:没有获得中央补助资金的项目,省级补助项目

 - 1 - 资本金的 20%;获得中央补助资金的项目,省级补助剩余资本金的20%。

 (三)小型水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补助项目总投资的30%;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补助项目总投资的25%;其余县(市、区)省级补助项目总投资的20%。

 (四)引提调水工程:省级补助项目总投资的20%。

 第十二条

 除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外,其余资金由项目法人负责筹措。资金来源包括市县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投入等。市县根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合理确定本级财政投入规模,不得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要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支持。中央补助资金未到位前,中央补助部分由项目法人先行筹措。

 第十三条

  除以防洪或灌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水库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和征地移民安置,不得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费、监理费等非工程建设支出。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补助按照项目工期及建设情况分年度下达,除政策性因素调整之外的超概部分不予补助。

 第十五条

 省水利厅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授权相关单位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的投资主体。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拨付给省水利厅,省水利厅将资金拨付到授权的投资主体或项

 - 1 - 目法人,专项用于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

 项目法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项目设立专账进行会计核算,开设专户对资金进行管理。资金只能用于本工程批复的概算内容,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项目法人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措施。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权益分配

 第十八条

 各投资方按投资金额享有相应的资产所有权及收益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骨干水源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由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和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建成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竣工验收、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等手续,并依法办理产权登记。

 第二十条

 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项目,由社会资本方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签订《共同投资协议》《运营管理协议》《股权确权框架协议》《用地指标框架协议》,明确项目投资、建后运营管理及建设用地手续办理责任;在项目竣工决算后,根据竣工决算和各投资方实际投资金额签订《股权确权协议》。项目开工前,投资各方可一次性签订上述协议。

 第二十一条

 项目运营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精简高效、保障有力的运营管理工作机制,推进项目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智慧化运营管理。

 第 五章

 工作职责

 - 1 -

  第二十二条

 省水利厅履行骨干水源工程行业管理职责,负责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指导、审查及申报工作;指导、监督项目建设及建后运营管理;负责与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审核、申报年度投资建议计划,联合下达投资计划,拨付资金;指导督促项目法人进行资金筹措、监管和绩效管理;指导授予或出让建设项目特许经营权;负责督促各投资方及时足额落实投资;负责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及项目运营管理单位开展水价测算及报批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按照权限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指导、审批及申报;统筹平衡申报及分解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审核年度建设计划;配合做好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监管;建立水价调整机制。

 第二十四条

 省财政厅负责骨干水源工程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拨付,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审核年度建设计划;指导并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绩效管理。

 第二十五条

 省生态移民局负责指导、监督全省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项目征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强征地移民资金监管;督促具体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移民部门向项目法人报送年度投资完成情况。

 第二十六条

  市(州)、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履行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优化配置责任,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与投资主体共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论证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投资效益;按照有关规定与相关投资主体组建项目法人和工程运营管理单位;

 - 1 - 落实项目用地及林地等手续办理;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受水市场主体与项目法人或运营管理单位签订供水协议;对项目建设质量、安全、进度、资金、运营等进行监督管理;负责落实项目供水末端水厂、供水管网等工程规划和建设,与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确保水资源均衡配置并发挥效益;负责有定价权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审批工作。

 第二十七条

 项目法人履行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论证项目实施必要性及投资效益,编制资金筹措及平衡方案;负责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负责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及时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加快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各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应按照职责对项目建设实施监管。项目法人应接受水行政管理部门和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稽察。

 第二十九条

 对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条

 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强化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规范开展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规划制定、项目审批、资金安排、项目管理的

 - 1 - 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严禁截留、滞留、挪用项目建设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 条

 本办法由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移民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移民局联合印发的《贵州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黔水计〔2016〕101号)同时废止。国家及省对项目资金管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推荐访问: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水库 贵州省 水库 规划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