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6篇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117综述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巨大经济体,我们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一直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贵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7综述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巨大经济体,我们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一直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贵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仍然能够享受一系列特殊政策支持,因而在“十四五”期间仍能够实现一个比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结合一系列因素,综合判断未来五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能够维持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加上2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因素,名义增速达到10%左右。2025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26700亿元左右(2020年价)或29300亿元左右(2025年价)。按照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3770万人左右计算,则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09万元(2020年价)和7.78万元(2025年价),折合1万美元左右。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民生事业将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一系列平台载体影响的扩大,将有力支撑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但近期“黑天鹅”频出,困难不容忽视,增速明显下降也是必然趋势。特别是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投资带动之后必须更多依靠实体经济发展拉动。二、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十四五”是新时代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第一个规划。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1.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带来新机遇中央已经出台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纲领性文件,对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地区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仍将大力支持贵州等地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改善民生、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缓解相对贫困。这是贵州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2.特殊时期的特殊机遇我们目前面临一系列外部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完善国内价值链、促进区际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贵州最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区域之一。3.城镇化、工业化空间仍然很大贵州的城镇化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期,扩大内需和扩大投资仍然空间巨大。就工业化水平而言,贵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推进工业化建设仍有巨大潜力。全省应不失时机,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1.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挑战和压力巨大,对贵州一定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等极少数西方国家在经贸等领域对我国持有不友好态度,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贵州的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2.工业化水平较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贵州的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又面临一些困难,2010年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存在过早去工业化倾向。离开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乡村振兴更多地也依靠城市的带动、工业化的推动。所以,仍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高的智慧将工业强省战略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3.政府债务风险增高,后续举债发展空间严重受限贵州作为一个大国内部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一段时期内大量举债不可避免。但是,受目前较高负债率的影响,举债空间已严重受限,有效防范和化解进政府债务风险任务艰巨。4.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对国外市场国外资源的利用能力不强贵州是全国第二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支持贵州探索内陆开放发展道路,旨在通过扩大开放为贵州经济注入新动能,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但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效果目前还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大,开放发展的基础较弱;另一方面也和开放发展的战略路径有关,仍未找到促进内陆地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有效路径。5.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支撑发展能力仍显不足近年来,全省以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但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薄弱领域。例如:全省主要的交通骨干路网基本成型,但普通省道发展滞后、农村公路路网不优、后续维护经费不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滞后、水利支撑不足等问题还很严重。6.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性红利释放不足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等的支配权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存在部门化、分散化、内部化、封闭化、低效化等积弊;要素市场化严重不足,行政垄断突出,国企改革滞后,民企公平待遇远未落实,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不少但梳理消化和用足用活不够。特别是在落实如何引导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对民营企业设置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障碍比较普遍。很多领域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即便开放的领域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限制也较多。信贷、用地等方面对民营经济都有不同的歧视,民营经济获得贷款占比很低,长期贷款比例更低,直接融资更少。体制机制不顺,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在向中央争取政策时未形成最大合力,加上对中央重大政策梳理和消化不够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以至于中央的一些重大政策并未给贵州优惠支持,政策红利释放不充分。一些领域的优惠政策甚至还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顺利推进。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贵州仍存在很多短板,这既是面临的实际困难,也意味着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2]白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为例,科学出版社2017年。[3]刘开华、郑长德,新结构经济学视域下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本项目受贵阳市科技局贵阳学院专项资金资助【GYU-KYZ(2019-2020)JG-22】贵州“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展望雷箐青 贵阳学院【摘 要】贵州“十四五”时期面对一系列重要战略机遇,仍然有望实现较快增速,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十四五”时期贵州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意义重大。【关键词】贵州“十四五”; 经济社会; 发展形势篇二: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贵 贵 州 州 省 省 能 能 源 源 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 年 年 4 月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I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3第一节 国内现状.......................................................................3第二节 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4第三节 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8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1第一节 指导思想.....................................................................11第二节 基本原则.....................................................................11第三章 发展目标...........................................................................13第一节 总体目标.....................................................................13第二节 分项目标.....................................................................13第三节 远景目标.....................................................................14第四章 重点任务...........................................................................15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 15第二节 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16第三节 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17第四节 加快发展地热能产业.................................................18第五节 推进核能开发进度.....................................................20第六节 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纳.................................20第七节 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直接利用........................ 2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前 言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同年 12 月,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彰显了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政治导向。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明确指出其核心特征是新能源正在加速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贵州省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在“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积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及推动贵州省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编制及深入实施,将为全省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乡村振兴、大数据、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3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第一节 国内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发电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 9.34 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 42.5%。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到 6.8 亿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13.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 2.2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1%,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 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 5000 万吨标煤。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均居世界领先水平。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 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5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 15%以上;全省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 5%以上。截至 2020 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占比 17.6%,较 2015 年增长 4.1 个百分点;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7.8%,较 2015 年增长 4.2 个百分点,两个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二、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总量到 2020 年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 2904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400 万吨标煤的目标任务。(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光伏发电 :截至 2020 年底,全省光伏发电累计建成装机规模达到 1057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200 万千瓦规划目标。我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取得的建设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风电 :截至 2020 年底,我省风电装机达到 580 万千瓦,完成规划目标的 97%。“十三五”期间部分风电项目停建、缓建,主要受生态红线、林地、征地等因素影响。水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水电累计装机 2281 万千瓦,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 2175 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十三五”期间我省科学合理建设了一批中小水电,促进了我省水能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截至 2020 年底,全省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7表 表 1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十三五”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15 年实际2020 年规划2016 年实际2017 年实际2018 年实际2019 年实际2020 年实际评估结论约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13.5% 15% 16.3% 15.6% 16.5% 16.3% 17.60% 提前完成非水可再生发电量占比(%)
3.60% 5% 4.20% 5.40% 5.90% 6.00% 7.80% 提前完成预期性一、发电1、水电(万千瓦)
2056 2175 2079.18 2119.23 2212.22 2223.11 2281 好于预期2、风电(万千瓦)
322.6 600 361.58 368.88 386.36 456.5 580 未达预期3、光伏发电(万千瓦)
3 200 46 155.18 177.54 509.6 1057 好于预期4、各类生物质发电(万千瓦)
8.4 40 8.4 14.5 21.1 26.4 35.4 未达预期二、非电1、生物天然气(亿立方米)
/ 2 / / / 0.11 0.11 未达预期2、地热(万平方米)
150 2800 230 368 425 450 500 未达预期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121 2400 2269 2357 2476 2638 2904 好于预期非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万吨标煤/年)
207 600 245 294 322 474 704 好于预期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9《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明确表示,将贵州建设成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现贵州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与全国同步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见提出贵州要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为贵州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技术进步促进设备效率不断提升。随着风机制造产业技术升级,陆上风电主流机型已发展到效率更高的 3MW 及以上的风电机组。风机由中小容量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低风速风机、大叶片、高塔筒等新技术将为风电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太阳能发电方面,近十年来光伏系统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单晶 PERC 电池得到大规模应用,双面、半片、MBB、叠片等组件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光伏发电成本在未来仍有一定下降空间。技术进步带来的建设及运维成本降低将使得风电和光伏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其他新能源领域,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也日趋成熟,为我省新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全方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我省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能源安全战略原则。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安全作为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能源的供应量必须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运行的总需求;另一方面,能源消费过程应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清洁高效能源转型原则。坚持以能源技术变革推动能源革命,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3第三章 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化石能源利用替代进程,积极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预计到 2025 年,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折合标煤约 4048 万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21.6%。第二节 分项目标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到 2025 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 6546 万千瓦;非水电可再生能源装机 4265 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 2281 万千瓦,风电装机 1080 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100 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 85 万千瓦。二、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到 2025 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2500 万平方米以上,折合替代化石能源 232.2 万吨标煤。三、生物天然气到 2025 年,全省生物天然气产能达到 2 亿立方米。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5第四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积极拓展光伏发电多元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建设。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引领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规模化开发优势,降低建设成本,加强送出通道规划和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和送出通道利用水平。积极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规划)火电厂为依托,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建设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以及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充分利用水电及火电的调节能力,合理布局新型储能或抽水蓄能,优化调度、联合运行、高效利用,建设水(火)风光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成本,提高水电或火电送出通道利用率。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布式光伏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在开阳县、播州区、关岭县、镇宁县、盘州市、钟山区、镇远县、长顺县、兴义市、望谟县、威宁县、黔西市、松桃县等 13 个试点县(市、
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17鼓励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充分利用电网现有变电站和线路,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电网送出消纳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开发建设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项目。鼓励风光互补项目建设。根据光伏白天发电,风电大风时段多集中于夜间的特性,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发电,实现全天候发电功能,提高送出通道利用效率,向电网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降低风光送出成本。专栏一 贵州省“ 十四五” 光伏、风电项目建设重点——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乌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南盘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清水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毕节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六盘水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安顺市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西南州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黔南州百万千瓦...
篇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州省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 2021- -5 2025 年)贵州省贵阳市“十四五”交通建设专项规划( 2021- -5 2025 年)
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抢抓党中央坚决推进“交通强国”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推进“强省会”发展战略契机,紧紧围绕交通“先行官”定位,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用好政策、全面用足政策、全力争取政策,准确、科学、主动赢得新征程、新机遇,加快推动一批“强基、提质、展翼”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落地,继续发挥省会城市交通枢纽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贡献“交通”力量。
“十四五”时期,贵阳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交通强国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战略机遇,落实“乡村振
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战略前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为引领,以提高交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为突破口,强化省会担当,适度超前,形成全方位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发展向区域联动、无缝衔接和质量效益转变,奋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内陆重要交通口岸,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文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贵阳贵安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城市形态、做强城市经济,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战略高地。“十四五”先行实施一批航空、高铁、轨道、口岸、物流等“两新一重”“交通强国示范”“国家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畅通大通道、建设大枢纽,联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大集散、支撑大贸易,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加快建设贵阳贵安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奠定“交通”基础。
一、“十三五”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取得成就 “十三五”时期,贵阳市交通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十三五”规划既定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交通基础设
施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管理服务持续提升,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基本建成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体系。“十三五”时期,建成沪昆高铁、渝黔铁路、成贵高铁等高(快)速铁路,启动建设贵南客专,从贵阳可直达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昆明、深圳等中心城市;贵遵复线、花安高速、贵黔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里程 117 公里,形成“一环一横十射”高速路网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612 公里;建成投用 500吨级货运码头 1 座、便民码头 11 座,完成乌江渡库区航运建设工程,整治四级航道 113 公里;加快建设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等现代化物流场站。2019 年贵阳航空旅客吞吐量达 2191 万人次,较 2015 年年均增长 13.4%,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第 20 位;2019 年贵阳铁路枢纽共完成客运量 4320 万人次,较 2015 年(2019.4万人次)年均增长 21.6%,完成货运量 2910 万吨,较 2015年(1263.6 万吨)年均增长 31.6%。初步构建至周边省会城市 2-4 小时高铁圈,至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2-3小时航空圈。(受疫情影响,2020 年数据不具代表性,采用 2019 年数据)
城市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贵阳市积极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人民大道、花冠路、中环路、同城大道等骨干道路,推进数博大道南北延伸段、延安东
路延伸段、贵黄路市政化改造、贵遵路市政化改造、太金线、观潭大道等重要跨区域道路的规划建设工作。贵阳市城市路网格局从“三环十六射”到“五环十八射”“一轴五环九横十纵”再到“三横六纵三环多联”,贵阳贵安城市路网循环通达能力大幅提升,城市道路总长突破 2200 公里,路网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时期,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较好实现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合一”。贵阳步入“轨道交通时代”,2018 年12 月 1 日,轨道 1 号线全线运营;2021 年 4 月 28 日,轨道 2 号线全线运营;轨道 3 号线一期、S1 线一期有序推进建设。
农村公路进一步通达通畅。“十三五”期间,贵阳市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 2980 条,共计 6467.1 公里,实现 30 户以上村民组通畅率 100%,完成普通国省道改造 63.8 公里,完成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 90.2 公里,完成窄路面拓宽改造项目 378.1 公里,完成县乡道改造项目 160.8 公里,完成
23 座危桥改造,实施安保工程 3482.3 公里,农村公路均等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行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提升公共交通行业服务质量,建立公共交通行业常态化培训机制,设立服务质量奖励基金,激发从业人员提升服务质量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二是加大交通违规打击整治力度,对非法营运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强化对各类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整治成效,2016 年至 2020 年,全市共查扣涉嫌非法营运车 2 万余辆,查处出租汽车、班线车、旅游包车、货车等各类违规行为 4万余起,交通运输秩序持续好转。三是推动网络预约出租车改革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营试点,制定《贵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向神州专车、滴滴出行、神马专车等 6 家公司颁发经营许可证,注册加盟车辆 16 万余辆,日平均活跃车约 1 万辆。四是标本兼治推进市区堵点治理,将交通堵点治理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累计完成吸引源类、人车冲突类、公交瓶颈类、施工类交通堵点 治理 122 个,城区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交通流向外疏解,绿色高效交通出行比例逐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与国家级交通枢纽定位尚有较大差距。贵阳是《“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确定的 63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的 19 个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之一。“十三五”期间,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周边区域,例如成都、重庆、昆明等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西南地区干线机场中吞吐量仅高于南宁。以贵阳为中心形成了“米”字型高铁交汇,但是贵广高铁、渝黔铁路时速分别只有 250 公里/小时、200 公里/小时。
交通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机动车年均增长 10.2%,交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十四五”期间城市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交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是快速路建设不成体系,跨区域快速化通行成为瓶颈。太金线、观潭大道等贵阳贵安互联互通路网尚未建成,延安东路、林城路等一批“断头路”尚未打通,部分快速路既承担过境交通功能,又承担服务地块功能。二是路网结构不尽完善,次、支路网所占比例偏低,道路循环功能不畅,城市路网密度严重不足,贵阳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仅为 6.1 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8 公里/平方公里。三是 2020 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分担率仅为 20.7%(受疫情影响),公交运营较为困难,公交接驳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公交换乘
枢纽和停保养场。四是城市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老旧小区、学校、医院、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停车矛盾较为明显。五是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不成体系,慢行系统未形成一个系统性交通网络,无法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
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运输效率较低。物流场站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物流配套设施老化,未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多式联运网络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
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供给能力仍然不足。高速公路主通道运能不足,网络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兰海、沪昆等早期建成高速公路主通道运能饱和,交通拥堵现象进一步加剧。部分高速公路出入口数量较少,对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路网服务范围、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普通国道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但部分城镇过境路段街道化现象严重,通行效率较低。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通畅性不高,贵阳市 75 个乡镇中 31 个乡镇未通二级路,27 个乡镇未通三级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公路存在道路等级和质量不高、安保设施不足、部分通村公路抗灾害能力弱、保通畅条件差、联网程度低、“断头路”多、桥涵不足、停车场配套不足、养护资金缺乏等问题。乡镇
公路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线标准不高,通达深度不足,通畅水平还有待提升。
智慧交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智慧交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新引领能力。行业数据规模仍然不足,尚未形成动态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仍需加强。应用系统建设需进一步统筹,行业内分散、独立信息系统仍需进一步整合。
二、发展战略 (一)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区际互动合作。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交通工作提出新指引,至 2035年,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贵州成为首批试点地区,掀开贵阳贵安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新篇章。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至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
贵阳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重要枢纽节点城市,并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建设为重点,建设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运输网络,打造西南智慧物流枢纽,构建海陆空邮立体化、东西南北互通的多式联运开放发展新体系。
(二)省级战略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我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贵州省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至 2025 年,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主干网、干线网、基础网和枢纽,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密度居西部前列,基本建成一
体化便捷高效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交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全面起步。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确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城镇体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加快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龙头,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为核心增长极,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贵州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省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五新”发展总目标努力实现交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综合交通发展达到新水平、运输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交旅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强省会”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加快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全力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力。
2020 年 12 月 30 日至 31 日,中共贵阳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召开,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篇四: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章 战略背景“十三五”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省经济创造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贵州省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及运用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促进资助办法》《贵州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方案》《贵州老字号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为贵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顺利完成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机构改革任务,实现商标、专利、
地理标志的集中统一管理,强化了知识产权的统一监管,有效提高了管理效能。为适应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职能,及时调整了贵州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成员单位,印发了《贵州省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工作规则》,完善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议事协调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大幅提升。持续开展“双打”“铁拳”“云端”“昆仑”“龙腾”“剑网”“商标溯源”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有效震慑了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印发《贵州省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工作案件移送制度》,升级改造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和跨部门、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多层面保护。
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质量稳步提高。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十二五”末的 1.56 件增长到“十三五”末的 3.47 件;商标申请量、注册量、累计有效量增长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效商标注册总量由全国第 26 位上升至第 22 位;地理标志获批量为 222 件,居全国第 8 名;累计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同比增长 19.05%;省内累计著作权登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 160 倍。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果丰硕。聚焦脱贫攻坚,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惠农政策。在 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中涌现出贵州茅台、老干妈等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贵州品牌”,有力推动“黔货出山”。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专利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额达 55.14 亿元。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知识产权政务服务资源,探索“互联网+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模式,推动知识产权“一窗通办”,全省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力度,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培育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知识产权人才文化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奖励、资助、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待遇、人才引进等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模式,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贵州省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库,注重引进知识产权价值分析、预警、评议和运营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推动全省知识产权专业化、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省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各成员单位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浓厚氛围,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二是知识产权质量效益有待提高,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知识产权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还有差距,支撑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的市场欠发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知识产权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市场主体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尚待提高;五是知识产权基层建设亟待加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节 全力抢抓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形式错综复杂,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相互角力,知识产权全球化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对比优势持续演化,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规则体系面临多重挑战,知识产权对于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持续上升。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
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高效能知识产权运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高效率知识产权管理、高标准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提出了具体实践要求,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与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一是国内外大环境对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总体有利。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提出了“四新”总体要求,为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十四五”时期,我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大数据、大生态、乡村振兴三大战略,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也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质效带来了全新机遇。全省上下
必须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奋力开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以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主线,深度聚焦三大战略行动和“四化”建设,坚持知识产权开放发展、系统发展、安全发展,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绩效,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增强系统保护能力。不断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强化党领导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和完善符合我省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领域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各方协同。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组织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效能。
坚持量质并重。坚持知识产权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持续提升,促进我省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助力转变发展方式,为黔中城市圈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
坚持聚焦重点。从全局高度出发谋划知识产权事业整体发展,推动知识产权在地区间、行业间协调发展。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指导,促进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优化知识产权高质量供给。以高效率高价值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主线,推动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运用高效、服务优质、开放深入的制度体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资源充分整合,有效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优势有效发挥,侵权易发多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维权难赔偿低局面明显改观,基层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健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依法平等保护,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展会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
知识产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标准化、产业化深度融合,布局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和自主商标品牌。知识产权评议在重大经济、科技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专利导航融入各类主体创新决策过程,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不断丰富。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增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和标准更加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
形成机制优、渠道通、流程顺、效益高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交易服务机制。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加优化。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充分整合,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服务领域更加拓展,知识产权代理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更加深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展望 2035 年,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备,知识产权制度运行更加顺畅,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保障作用更加凸显。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更加完善,大保护格局更加有效。知识产权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层次融合,关键核心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提高,知识产权市场机制更加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成效和知识产权服务创新更加显著,知识产权省际国际交流更加深入,知识产权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章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一节 全面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依法审判和裁判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案件上诉机制、审判标准、案例指导机制和重大案件公开审理机制,严格执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按照恶意侵权和重复侵权的认定标准,科学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规制恶意诉讼和恶意投诉行为,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依法制止不诚信诉讼行为。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和行为执行。准确适用电子取证认证规则,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综合运用公证执业手段,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设立、运用流转、权利救济和境外保护等方面发挥公证证明效力。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公证悬赏、电子存证服务规范、电子存证技术应用等制度和规范。
严格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聚焦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侵权假冒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销毁侵权假冒商品,从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开展海关“龙腾”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强化版权保护,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专项行动,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年度核查。加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网络表演、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市场规范整治行动,严查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大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加强酒类市场“全链条”“五化”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茅
台酒等名优白酒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商业标识混淆等违法行为。落实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开展侵权、假冒伪劣药品执法行动,依法从重打击侵权、假冒伪劣药品违法行为。
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打击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昆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形成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高压态势。发挥全国首个打击假酒犯罪情报(遵义)监测点作用,推动数据化打假情报导侦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批捕、起诉工作集中管辖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犯罪线索研判和集约打击,持续发起“云端”集群战役,实现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全链条打击。
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和知识产权民事、...
篇五: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dash; 1 —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 —目 录一、发展基础.....................................................................................5二、机遇与挑战.................................................................................7(一)发展机遇.................................................................................8(二)面临挑战.................................................................................9三、总体思路.....................................................................................9(一)指导思想.................................................................................9(二)发展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四)发展布局...............................................................................13四、主要任务...................................................................................14(一)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14(二)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创新示范新高地..............24(三)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据算力服务新高地..............28(四)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打造数字治理示范新高地..............33(五)深化数据价值探索,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新活力..............39(六)深化数字创新驱动,提升数字经济新发展动能..............39(七)积极推进合作交流,加快大数据区域协同发展..............45(八)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构建数字人才培养新体系..............48(九)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提升大数据安全服务能力..............50五、保障措施...................................................................................53
— 3 —(一)加强组织协调.......................................................................53(二)强化政策支持.......................................................................53(三)优化营商环境.......................................................................53(四)深化督促考核.......................................................................54
— 4 —前 言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新时期,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愈加迫切,亟需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指示和贵州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的重要实践,是贵州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前瞻性谋篇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对助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决策部署,以及《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展望至 2035 年。
— 5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四个强化”,做实“四个融合”,扎实推进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贵阳大数据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获批建设 45 项国家级大数据相关试点示范,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六年领跑全国。大数据成为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与世界认识贵州的新名片。——数字产业化发展迈上新阶。2020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 818.05 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1.86 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 267.4 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1.4 倍。电信业务总量实现 5077.7 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9.6 倍。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要先导性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形成中国南部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万企融合”大行动深入实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持续提升。2020 年,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为 41.1,较 2017 年提升 7.3,整体融合进程已初步进入中级阶段。《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指南》贯标深入实施,贵州成为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全国首批 9 个贯标试点地区之一。——数字化治理水平大幅跃升。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政府数据汇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平台,实现所有系统网络通、应用通、数据
— 6 —通。夯实数据共享“大基础”,形成“一云统揽”新体系,建成一批跨部门“大系统”与部门通用“大中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通共享。电子政务服务网实现五级政府全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 100%。——数据价值化探索持续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开放效果显著,建成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并率先接入国家平台,贵州省级政府数据开放数林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数据开发利用先行先试,获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设立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围绕数据价值发现与价值变现开展系列实践探索。——信息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4G 网络实现 30 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建设开通 5G 基站 2.1 万个,建成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和国家顶级域名节点、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汇聚腾讯、华为、苹果及三大运营商等一批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形成以贵阳贵安为核心,黔西南为补充的“两地三中心”数据中心布局,获批“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大数据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大数据立法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颁布《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等 6 部地方性法规,逐渐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大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大数据标准规范加快突破,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贵州大数据),
— 7 —立项研制并发布系列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大数据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才保障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数据职称评审,形成本土大数据人才培育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建立首个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并连续五年开展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实网攻防演练活动,贵阳获批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贵州数字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较小。我省市场主体既少且弱、产业产品结构不优,数字产业化规模占数字经济规模比重仍远低于全国平均值,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二是大数据融合赋能尚待深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转型投入不足,大数据与三次产业融合水平仍然较低,融合效益不高。三是数字经济发展配套支撑亟待提升。产业政策支撑不足、场景开放带动不够、行业监管还需加强;数字经济人才总量匮乏和结构性短缺依旧明显。二、机遇与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贵州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 8 —(一)发展机遇1.党和国家寄予殷切期望,迎来发展新机遇“十四五”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作出“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指示,要求贵州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作为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要认清机遇、用好机遇,全力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国家重点区域战略融合,创造发展新格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扩大内需、加强区域协作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贵州数字经济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拓展发展新空间关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数据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明显提升。贵州发展数据中心,汇集了海量数据,建有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开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探索。紧抓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机遇,发挥贵州数据
— 9 —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数据要素集聚开发基地及数据流通市场,将进一步拓展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二)面临挑战1.数字经济全面提速,重塑资源配置格局贵州牢牢把握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先发优势,实现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但沿海发达区域及相邻省市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其产业基础、市场空间、资本、人才等累积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动力。广东、浙江、重庆、四川等区域分别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对数字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强,贵州大数据先发优势及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或将弱化。2.数据安全形势严峻,带来安全防护挑战新技术、新业务对数据安全带来的风险及影响不断渗透和扩散,数据安全防护难度不断提升。随着数据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数据安全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新形势下的数据安全防护工作更加艰巨。贵州数据中心汇聚海量数据资源,随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贵州数据中心将汇聚全国更多数据资源,承受更大数据安全防护压力。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
— 10 —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贵州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将大数据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抢抓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新机遇,大力推动数据汇聚转向产业集聚、增速领先转向质量突破、治理创新转向应用示范、基础夯实转向能力释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开启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新篇章。(二)发展原则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贯彻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部署,系统推进贵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率先突破。将创新驱动贯穿数字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大数据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路径。抢抓新机,加快发展。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战略机遇、市场机遇、产业机遇、发展机遇,强化数据赋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强化数字经济政策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在数字经
— 11 —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优化数据、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激发产业新活力新潜力。(三)发展目标实施数字经济万亿倍增计划,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建成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数据融合创新示范高地、数据算力服务高地、数据治理高地。到 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 3500 亿元;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实现倍增,在 GDP 中的占比达到 50%左右;三次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大数据深度融合改造全覆盖。——构筑特色引领的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特色产业生态加速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 2025 年,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指数分别达到 47、45、46,建成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数据融合创新示范高地。——树立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治理标杆。打造全国数据治理高地,数字社会、数字政府高效智能,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持续创新,新型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区治理、交通、安防、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深化,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实现服务事项 100%网上可办、政务事项 100%省内通办、高频事项 100%跨省通办。——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
篇六: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要地位,在贵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要素保障、空间支撑、发展赋能的重要作用。
本规划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关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指导贵州未来五年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部署年度任务、配置资源要素、实施工程项目、安排财政预算、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贵州省行政辖区,基期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远景展望至 2035 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现状
山地多平地少,地理环境独特。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介于东经 103°36′~109°35′、北纬 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 595 千米,南北相距约 509 千米,国土总面积17.6 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
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61.9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14~16℃,年降水量一般 1100~1400 毫米,年日照时数 1200~1500 小时。
土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2020 年度贵州省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建设用地 1419.33 万亩、农用地 24462.92 万亩。全省耕地 5122.55 万亩。其中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 848.85 万亩,占耕地的 16.57%;15~25 度坡耕地 1402.63 万亩,占耕地的27.38%;6~15 度耕地 2097.15 万亩,占耕地的 40.94%;2~6 度耕地 556.12 万亩,占耕地的 10.86%;2 度以下耕地 217.8 万亩,占耕地的 4.25%。
矿产种类丰富,资源优势明显。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查明矿产地 3644 处,已发现各类矿产 137 种,查明储量矿产 92 种,其中 53 种位居全国总量前十位。保有资源储量为:煤炭 791.95 亿吨,居全国第 5 位;磷矿 48.91 亿吨,居全国第 3 位;铝土矿 11.39 亿吨,居全国第 3 位;金矿 470.29 吨,居全国第 8 位;锰矿 8.31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锑矿38.06 万吨,居全国第 4 位;重晶石 1.41 亿吨,居全国第 1 位;铅矿 215.76 万吨,居全国第 14 位;锌矿 902.44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萤石 348.35 万吨,居全国第 11 位;预测煤层气2.83 万亿立方米,预测页岩气 8.67 万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 4 位。
植被覆盖度高,生态优势突出。2020 年度贵州省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林地1.68 亿亩,草地 278.38 万亩,湿地 10.8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61.51%,森林蓄积量6.09 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8%。全省有野生脊椎动物 1085 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含无脊椎动物)居全国第 3 位;已查明有高等植物 346 科 2147 属 10255 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 3700 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 80%,野生植物物种数量居全国第 4 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 76 种和 31 类,共约 241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有 196 种。
水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低效。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是长江、珠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河流众多,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北部为长江流域,包含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和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 65.7%;南部为珠江流域,包含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和都柳江四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062 亿立方米,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 2754 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自然资源领域形成了一些特色和亮点,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和部省要求,又适应贵州省情和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之路,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 10 年居全国前 3,创造“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设用地保障有力有效。“十三五”期间,全省获批建设用地 121.67 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 104.12 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 139.71 万亩,其中出让 56.48 万亩、成交价款 5290.91 亿元,充分保障了全省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大工业产业、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十大服务创新工程,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各类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增减挂钩三年行动,为脱贫攻坚累计筹集资金 441.68 亿元。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各类矿产地 487 处,在铜仁发现全国首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在毕节发现超大型铅锌矿床;正安区块页岩气探矿权拍卖在全国敲响“第一槌”。查明新增和提高资源量级别煤炭 303 亿吨、磷矿29 亿吨、铝土矿 6.7 亿吨、金矿 311 吨、锰矿 7.2 亿吨、铅锌矿 650 万吨。新设矿业权896 个,有力推动了全省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等工业产业发展。地热(温泉)覆盖 88 个县(市、区、特区),推动打造“温泉省”。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全省消化批而未供土地 30.02 万亩、处置闲置土地 11.49 万亩,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化开发机制,制定全国首个绿色勘查地方标准,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三合一)制度;建成一批省级绿色矿山,其中 8 个进入国家级名录;实施矿产资源新“三率”标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6 项技术列入全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以内。
耕地保护严而有力。完善市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目标考核。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统筹推进补充耕地,新增耕地 56.42 万亩、水田 30.97 万亩;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677 万亩,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和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定 500 亩以上连片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发现大面积富硒和富锗特色耕地资源,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修复 32.5 万亩;实施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 1.25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13361 平方千米、石漠化 5234 平方千米,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面积减少量居全国岩溶地区首位;森林蓄积量增幅达 29.57%,覆盖率达61.51%。率先在长江经济带建立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妥善处置各类矛盾冲突,全省生态系统连通性、完整性和生态保护格局更加优化。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建成 2502 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点,安装各类专业监测设备 1.3 万余台(套),“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完成高位隐蔽性隐患专业排查全覆盖,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等技术开展隐患早期识别,初步形成岩溶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组织实施工程治理项目 509 个、消除近 900 处隐患点、解除近 40 万人生命财产威胁。实施地质灾害减灾安居工程项目 135 个、搬迁4334 户 1.7 万余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169 起、避免人员伤亡 14957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4.57 亿元。
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完成湄潭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3 项试点,走出一条“业活、人活、村活”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形成“湄潭经验”。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形成“1+5+8”配套改革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制度,推行矿业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矿业权出让收益税务“照单征收”代征模式。“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大幅精简权力事项,权责清单从 63 项缩减到 56 项、减少 11.1%,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 66%。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规划用地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矿山“治秃”、重大水利枢纽工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3 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贵州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建成运行。在全国率先建立“1+5”的全省遥感影像统筹体系,获取效率大幅提升,实现 0.2 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全覆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成投用,“问北位置”服务稳步推进。开展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FAST 电磁波宁静区无线电设施及建设等 10 余项遥感监测,探索形成一套适合省情的遥感监测体系。完成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应用,市(州)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全面建成,“天地图·贵州”功能更加完善,应急测绘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初步显现,服务产值同比增长 39.26%。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普查成果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按时高质量完成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摸清全省资源家底。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旅游资源大普查,收获一大批极具观赏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国率先统一全省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和登记标准,较国家要求提前 15 个月实现一般和抵押登记 5 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我省营商环境评价登记财产指标排名从全球第 59 位提升到第 28 位。地质资料成果汇交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六。省、市、县级自然资源机构组建全面完成。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这一时期,贵州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
党和国家深切关怀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高度重视贵州发展、深切关怀贵州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充分肯定贵州发展成效,曾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数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落地贵州,彰显了国家寄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殷切厚望。国家领导对自然资源管理和贵州工作的重要批示明确了贵州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指明了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前进方向。党和国家深切关怀指导是“十四五”时期我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强心剂,为整体保护与高质量利用自然资源吹响了冲锋号角。
重大战略催生赶超先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内需动力愈发强劲、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数据产业迅速崛起、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贵州具备独特优势,区位重要、空间充足、潜力巨大,为我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
重大政策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开拓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新模式;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国家大数
据综合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探索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提升自然资源决策精准性;毕节试验区支持政策有利于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支持政策有利于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系列重大政策赋予了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使命,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促进政策红利最大化,激发出贵州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强大动力。
丰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相对东部省份,贵州省发展潜力更足、韧性更强、回旋余地更大。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绿色食品开发等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供给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基础作用。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门...
推荐访问: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综述 贵州省 综述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