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醒狮非遗传承人9篇

醒狮非遗传承人9篇

发布时间:2023-04-10 08:10:06

醒狮非遗传承人9篇醒狮非遗传承人 1佛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共29名)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醒狮非遗传承人9篇,供大家参考。

醒狮非遗传承人9篇

篇一:醒狮非遗传承人

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名单 ( 共 29 名)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姓名 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1 传统音乐 岭南古琴艺术梁

 球 男 汉 1955. 3.

 禅城区古琴研究会会长 2 传统舞蹈 广东醒狮 陈汝安 男 汉 1972. 10 禅城区张槎莲塘龙狮训练基地总教练 3 传统戏剧 粤剧

  梁智理 女 汉 1957. 11 南海永胜家具配件厂顺德经营部销售经理 4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佛山咏春拳 郭伟湛 男 汉 1953. 5 南海桂城平洲一中总务主任 5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咏春拳 叶

 准 男 汉 1935. 7.

 佛山市荣誉市民 6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蔡李佛拳 黄文佳 男 汉 1951. 1 佛山蔡李佛鸿胜馆副馆长 7 传统体育、 游艺蔡李佛拳 梁旭勇 男 汉 1967. 8 佛山永成印刷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2与杂技 8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龙形拳 马国辉 男 汉 1950. 3.

 三水区南山龙形拳会馆会长 9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白眉拳 黄新健 男 汉 1962. 7 南海欧里水北沙武馆馆长 10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九江传统龙舟刘永成 男 汉 1953. 11 南海区九江上东村委会书记、 主任 11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九江传统龙舟朱石明 男 汉 1948. 2.

 南海区九江大酒店 12 民间美术 广东剪纸 (佛山)

 茹新梅 女 汉 1980. 12.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助理工艺美术师 13 民间美术 广东剪纸 (佛山)

 饶宝莲 女 汉 1974. 1 佛山荆蕾剪纸工作室剪纸工艺美术师 14 民间美术 广东剪纸 (佛山)

 赵丽达 女 汉 1970. 3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工艺美术师 15 传统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庞文忠 男 汉 1951. 8 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 16 传统技艺 石湾龙窑技艺苏乃灌 男 汉 1954. 3 广州市番禺区陶工陶瓷工艺厂厂长

 3

  19 传统技艺 佛山饼印 杨海成 男 汉 1955. 9

  17 传统技艺 石湾龙窑技艺陈

 钊 男 汉 1954. 5 石湾南风古灶陶艺厂副厂长 18 传统技艺 石湾龙窑技艺蒙文德 男 汉 1948. 8 石湾南风古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退休 无 20 传统技艺 民间竹编 曹健荣 男 汉 1944. 5.

 无 21 传统技艺 传统缫丝技艺黎雪芬 女 汉 1962. 6 南海丝厂有限公司 22 传统技艺 南海藤编 何日成 男 汉 1955. 7.

 南海区裕达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23 传统技艺 南海藤编 梁灿尧 男 汉 1960. 8.

 南海区南豪家私有限公司 24 传统技艺 金箔锻造技艺吴深龙 男 汉 1960. 10 南海区联和金箔厂厂长 25 传统技艺 九江煎堆制作技艺 邹珍珠 女 汉 1926. 5 邹广珍“珍记” 煎堆屋 26 传统医药 源吉林甘和茶钱碧坤 男 汉 1978. 7 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制药中级工程师 27 传统医药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邬威尧 男 汉 1960. 8 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级制药工程师 28 民俗 大仙诞庙会 冯腾飞 男 汉 1974. 5 南海区西樵山云泉仙馆馆长 29 民俗 盐步老龙礼俗邵钜熙 男 汉 1944. 6 南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篇二:醒狮非遗传承人

iddot;182·总第 198 期 《戏剧之家》2015 年第 03(下)期沙坑醒狮舞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说到沙坑醒狮,不得不提到原沙坑村村支书、沙坑龙狮团的主要创始人及团长周镇隆老师,他是广东醒狮的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97年,他带领村民组建了沙坑龙狮团,并聘请高级醒狮教练,将“沙坑醒狮”这一名号在全国打响,走出国门,冲出亚洲,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随后成功申报沙坑村为中国龙狮训练基地,沙坑龙狮团也被中国龙狮协会命名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他们的醒狮舞作品《英雄刘关张》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沙坑醒狮舞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博得了大众的喜爱。具体而言,沙坑醒狮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活灵活现的动物化外形(一)沙坑醒狮舞抓住了狮子在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如觅食、挠痒、抖毛、走路等姿态,并经过艺术处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狮子的王者风范。(二)沙坑醒狮舞还善于借助服装、道具来体现狮子的动态和神韵。其狮头造型古雅圆大,前额宽阔隆起,炯炯有神的双眼在眨动时流露出乖巧灵动之感,张闭有度的大嘴和微微扇动的双耳,在狮子的威武雄壮气势之中又展现出憨态可掬的一面。二、醒人耳目的技术技巧动作沙坑醒狮舞在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入了北派舞狮的技艺,同时将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醒狮套路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技术高超,融多种技艺于一身的民间舞蹈形式。最令人赞叹的是,醒狮凌空飞跃高度两米和跨度八米的高桩,一气呵成,堪称当年狮艺一绝。三、热闹喜庆的情绪渲染(一)沙坑醒狮舞以锣、鼓、钹作为伴奏,表演场面热闹非凡。醒狮用的锣为大铜锣,声音雄浑而深沉,与鼓成为最佳搭档,钹的声音尖而亮脆,正好在雄壮的鼓声和深沉的锣声之中起调和作用。三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与狮舞精彩而丰富的表演融为一体,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振奋人心。(二)沙坑醒狮舞的道具以鲜艳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具有象征性、符号性和装饰性的服装及道具,与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相一致,五彩缤纷的色彩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也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尚武精神的呈现狮舞与武术的结合,为表演更增添了一份刚劲和稳重。武术的内在精神与狮舞的外观形态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两种传统文化的交融升华了南派醒狮的审美高度,让醒狮成为岭南民间艺术中最具活力、最富色彩的传统艺术。五、象征吉祥的瑞兽身份在民众心目中,狮子本身便是一个驱邪纳福的祥瑞形象,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因此“深得民心”。沙坑醒狮如此深入人心的文化特色,也是编导在编创沙坑醒狮舞时所要紧紧把握和更深入挖掘的精髓。在沙坑醒狮舞的创作中,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使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协调发展,做到“变中有宗,宗而不死,活中有序”。要做到“活中有序”,就必须遵循民间舞蹈的创作原则,让沙坑醒狮舞不仅在国际竞技赛场上绽放荣光,还要走进更为专业的舞蹈殿堂,传承和传播南狮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涵。在沙坑醒狮舞的创作上,需要准确把握它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主题。以沙坑醒狮的文化特色为根基,以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为价值取向,从“舞台化”舞蹈创作的角度,笔者作了以下思考:首先,在传承传统沙坑醒狮舞的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沙坑醒狮的文化内涵,以现代的创编、思维方式进行创作,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意,让沙坑醒狮舞在传统民间艺术氛围中舞出新意。如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百多头醒狮以整齐划一且技术纯熟的磅礴气势,向世界展现了南国醒狮的粗犷豪放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气质。其次,采用形式相近、内容拓展的创作方式,对沙坑醒狮舞原有的动作形态、表演方式、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入编导的艺术构思和个性化思维,以沙坑醒狮的舞蹈形式承载更为丰富的内容。最后,针对沙坑醒狮舞的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提炼,并以其中任一特色为主要突破点,作为维系传统沙坑醒狮文化的支撑。在此基础上,编导可以进行个性的发挥和拓展,这不仅是编导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对沙坑醒狮精神文化内涵的另一种解读,深化和拓展了沙坑醒狮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符号意义。沙坑醒狮曾经的辉煌仍历历在目,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急需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切付出与奉献,它曾经是沙湾地区的文化名片,今后也将成为当地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一起为中华醒狮文化的生生不息而努力!关于沙坑醒狮舞的创作思考黄 帆【摘 要】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艺术,沙坑醒狮舞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本文以沙坑醒狮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沙坑醒狮舞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并对其创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舞蹈;沙坑醒狮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82-01(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篇三:醒狮非遗传承人

目责任编辑:李雅琪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基于“佛山醒狮”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创设与实现侯盈,蔡依林,沙海银(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850)摘要: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 — —“佛山醒狮”的文化保护与推广为落脚点,对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依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资源对“佛山醒狮”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其基本研究现状基本特征后,提出将“佛山醒狮”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原则及实现过程。关键词:佛山醒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6-0242-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ourism Souvenir Based on the Element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HOU Ying, CAI Yi-lin,SHA Hai-yin(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510850,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promotion of Foshan lion-awakening as a national projec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resource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 and draws o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rough visual analys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rinciples and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lion-awakening in Fos⁃han" into the design of tourist souvenirs.Key words:lion dance in fosh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t souvenirs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非遗”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国内对其保护呼声一直居高不断, “非遗”文化也成为学术界最近二十多年的关注焦点。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5年就已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1] 。该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的同时,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1 佛山醒狮的起源与发展佛山是广东第三大城市,不仅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粤剧的发源地,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也是“非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截至2017年12月,该市共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市级非遗项目103项,市级非遗传承人达163人 [2] 。其中,广东醒狮、佛山狮头均为佛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是起源于我国广东佛山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对醒狮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可忽视。佛山醒狮兴起最早应在明代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明代成化末年,醒狮已遍及整个海南地区 [3] 。根据资料记录,南海县是“醒狮”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部分醒狮制作人的聚居地,这里汇集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在佛山镇的周围村落中,很多工匠都在这里将自己制作的狮头摆在最醒目的地方,既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又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关于“醒狮”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祭祀说,二是佛事说,三是治病说 [4] 。醒狮表演成了市民迎新春活动的必出节目,并且醒狮水平日益提升,特别是佛山南海各镇醒狮表演举行得十分活跃,仅1900年春节各镇举办的“醒狮生菜会”就有1779头“狮子”以及21037人参加。佛山市南海区被中国龙狮协会授予“中国龙狮之乡”称号,佛山市民间南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神、形、态俱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 [5] 。佛山狮头作为一种民间舞具、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自清乾隆年间始创至今,不仅是广东醒狮形象的代表,而且是中在国工艺品出口中有着重要地位,被公认为东方民间美术的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祖先信仰的力量,往往能够起到发人深省的引导功能。广东醒狮作为一种地道的民间舞蹈,被广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佛山市‘非遗’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编号:XJ202013714080)”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侯盈(1999—),女,广东肇庆人,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蔡依林(2001—),女,广东陆丰人,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沙海银(1988—),女,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广州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E-mail:

 lyq@dnzs.net.cnhttp://www.dnzs.net.cnTel:+86-551-65690963 65690964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Vol.16, No.26, September . 2020242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雅琪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泛流传。一直以来,佛山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广东醒狮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最初的驱邪避害,到宣扬正气,直到最后醒狮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经变成了正能量的象征。因此每逢节庆或重活动,岭南地区必有醒狮助兴。2“佛山醒狮”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对“佛山醒狮”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例,在高级检索功能中,以“‘关键词=佛山醒狮’或者‘关键词=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20条记录;又以“‘主题=佛山醒狮’或者‘全文=佛山醒狮’”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133条结果,经过文献去重后剩余有效文献132篇(检索日期:2020年04月05日)。2.1 文献可视化分析为了深入细化了解“佛山醒狮”研究的基本特征,此处利用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作者、主题内容对所检索的132篇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第一,随着年份的更新,文献数量呈现出曲线波动、总体增长的趋势特征。2005年以前发表的文献仅有2篇,2005年至今共计130篇。2005年以后发表数量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佛山醒狮”文献数量统计图(2005年-至今)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针对“佛山醒狮”的专题研究开始逐渐收到研究学者的重视,文献从数量方面有所提升,这也间接体现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保护研究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此外, “佛山醒狮”文献数量在最近三年(2017-2019年)出现了历史最高峰,总数量达到64篇,占该主题研究总数量的48.12%。第二,研究机构和作者分布呈现地域性特征。通过对132篇样本文献分析发现,高频机构列表显示,发文频次排在前5位的单位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次:4,5.9%)、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频次:2,1.8519%)、华南农业大学(频次:2,1.8519%)、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频次:2,1.8519%)、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频次:2,1.8519%),均为广东省内单位;高频作者列表中,排在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谢中元(频次:4,2.2472%)、周俊(频次:3,1.6854%)、张盈(频次:3,1.6854%)、朱 艺 炜(频 次 :3,1.6854%)、韩 荣(频 次 :3,1.6854%)。2.2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在样本文献中, “南狮、醒狮、传承、岭南文化、佛山“五大关键词频率最高。通过阅读文献得出,文献主要从“佛山醒狮”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发展与变迁、传承与保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蒋明智、孙晓丹、麦上锋、姜喜平、黎宇等人对醒狮文化内涵进行了理论研究。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认为,佛山舞狮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佛山醒狮将英雄崇拜和尚武精神融合在一起,将采青中的娱乐喜庆、求吉求财和迎难而上的斗志凝结在一起,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作用 [6] 。麦上锋、张晓春则认为舞狮文化是一种具有民间宗教信仰、强身健体、观赏娱乐和富于地方性特色的竞技表演活动,对城乡人民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教育意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指导意义 [7] 。其次,也有诸多研究者如谢中元、黄丹、张丽莎等人,对佛山醒狮的发展变迁进行了探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谢中元教授指出,与城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民俗传统整体趋于溃散的情势不同,佛山醒狮适应社会变迁并走出了具有样本意义的发展之路 [8]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尤其是一线教职人员,通过将醒狮元素与具体学科领域相互融合,实现佛山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钟飞凤、杨俊峰、梁健霞等人,就醒狮元素在建筑设计用、城市绿道设计、小本课程开发、家具产品设计、街道环境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可参考性建议。3 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创设案例在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刺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响应的变化。将“非遗”文化保护与其他学科领域、实践应用相互融合已成为其重要保护与传承途径。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将“佛山醒狮”与食物、玩具、家具等产品相互结合实现文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据此,此文基于“佛山醒狮”文化保护与推广角度,以旅游纪念品 — —儿童食物“棒棒糖”为载体,以文化、设计相互结合为原则,探讨醒狮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具体创设。3.1 创设原则所谓的旅游纪念品指的是游客出游过程中在旅游地所购买的各种工艺品等实物商品,是有着一定纪念意义且蕴含着旅游地民族、文化等特色在其中 [9] 。基于“佛山醒狮”元素的儿童食物“棒棒糖”纪念品设计主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突出文化性。作为一款承载着“佛山醒狮”文化宣传使命的棒棒糖,凸显文化特征是设计过程中遵守的首要原则。棒棒糖在普通版的“糖+棍”设计基础上,在棒棒糖中心嵌入了“舞狮者”小模型,透过棒棒糖能清晰可见一个“舞狮者”形象,由此联想到“佛山醒狮”文化;第二,体现便捷性。棒棒糖外形体积小,便于远距离携带,旅游者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纪念品购置、携带并赠送他人,进而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第三,富有趣味性。棒棒糖是儿童群体中非常受青睐的一款食物,融入“佛山醒狮”元素的棒棒糖集“食物+玩具”功能于一体,在实用完外层的棒棒糖之后,剩余的棍子上竖立着的舞狮者小模型可当作小玩具,供儿童娱乐、模拟舞狮等动作进行玩耍,充满趣味性。3.2 设计说明以佛山醒狮视觉符号为切入点,设计出的棒棒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球形的外层可食用的固态糖浆部分;第二部分为一个舞狮者在舞动狮头的一瞬间,对这一瞬间的动作进行抽象形成设计符号,此部分为棒棒糖的支架,不可食用。棒棒糖拥有者在“品”完糖浆部分后,剩下的支架部分可以作为纪念品243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雅琪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 第16卷第26期 (2020年9月)收藏。通过佛山醒狮文化与棒棒糖的融合设计,寓意佛山醒狮文化的解读正如食用棒棒糖那样需要慢慢地“品”才得获得乐趣。以此方式提升食用棒棒糖的趣味性,促进佛山醒狮文化在当代生活方式中的流通和传播。图2 “佛山醒狮”趣味棒棒糖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该纪念品,首先将该设计进行申报个人知识产权(外观专利)。在获取专利权后,将其授权给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委托传承人将其转化为实物,并在线下各旅游景点展示售卖,同时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销售,从而真正实现该纪念品的“佛山醒狮”文化宣传功能。4 小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保护和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珍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子子孙孙更好的生存,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正确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和丰富文化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更应该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样式、新途径。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2005.03.26[EB/OL]. http://www. gov. 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2] 束维.佛山再增22个市级非遗项目、3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总数达103项[R]佛山日报,2017年12月28日第B04版.[3]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4] 沈轶.非遗视野下广东佛山“醒狮”舞的现状观察[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6):38-40.[5] 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蒋明智.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文化遗产,2011(4):152-156+162.[7] 麦上锋,张晓春.藤县舞狮分类与文化习俗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5):41-45.[8] 谢中元.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民俗文化发展及其动力考察 — —以佛山醒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6):28-35.[9] 张隽.中国出境旅游纪念品的...

篇四:醒狮非遗传承人

传统与创新一、南北舞狮狮子这一祥瑞之兽,作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象征着人们祈求平安和幸福吉祥的生活态度。其中,以狮子为原型的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然而南北舞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狮造型上酷似真狮,狮头上的装点造型相对简洁,一般雌雄成对出现,也会有小狮子在旁边戏弄玩乐。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北狮相对灵活,表演更加接近杂耍、杂技之类,动作上活泼逗趣,多表现翻滚、跳跃等,更显热闹气氛。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表演时主要靠舞者的动作来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狮头写意,不像北方狮子写实,南狮狮头借鉴了戏曲人物造型并进行了写意化创作,注重特征与色彩的表达。舞狮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显现出了狮子的灵动活泼或威猛大气,这与传承了几百年的扎狮头工艺息息相关。

  图片来源:blog.sina.com.cn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彩扎狮头工艺”文 / 王子雯摘

 要:狮子这一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舞狮这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是民间物质艺术本身的原生美。狮子作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有辟邪驱灾等寓意。中国民间狮子装饰形式有雕刻、陶瓷、绘画、织绣、印染等,特别是盛大节日时出现的舞狮场景,既能活跃节日气氛又可强身健体,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南北舞狮各具特色,分别展现着各自特有的形态特征,在制作、色彩、形态、舞动技巧等多个方面都反映出了地方特色。佛山狮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其彩扎工艺相当复杂,亟待保护与传承。关键词:舞狮;民间艺术;佛山狮头;彩扎工艺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 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培育 (x2sjC2170030) 研究成果。中加进棉絮等填充物,使画面凸凹有致,增加了立体感和生动感。缝合画主要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孔雀、仙鹤及年画类图像。这一系列中有一种模仿杨柳青年画,把赫哲人和中原地区汉族人的传统艺术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缝合艺术新品种,沿袭了赫哲艺术和杨柳青年画涂染艳丽颜色的共同风格,采用鲜艳的色彩配以鱼皮缝合的形式,画面明快而不失质朴。用鱼皮缝制的艺术化的图腾形象,既反映了赫哲人崇拜太阳、火、熊、鹿、龙及神树等传统,又赋予了赫哲古老的鱼皮艺术新的活力。赫哲族的鱼皮镂刻工艺与鱼皮剪贴画都源自于传统的剪贴艺术,这种剪贴技法虽然只用于装饰,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纹饰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素材与艺术灵感,为当今赫哲人的剪贴艺术奠定了基础。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自身存在的装饰艺术本性凸显了出来,不再需要任何的载体做媒介,已经可以直接作为艺术品走入赫哲人的日常生活。如今的鱼皮制品已经脱离了生活的实用价值,从鱼皮纹饰进化而来的鱼皮镂刻、鱼皮画和鱼皮工艺品,已经逐渐地为传统的鱼皮技艺开拓了新的生存渠道和发展空间。然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将要如何流传并发展下去,仍旧是一个未解的难题。参考文献:[1] 张敏杰 . 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 [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103.

 作者简介:陈华锋,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实习编辑:甄苗苗

 42 (上)

 2018.11

  图片来源:mt.sohu.com二、佛山狮头的文化渊源佛山狮头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历史,闻名遐迩。狮头的元素汲取于广东石狮的结构特征,主要分为三大类,文狮、武狮和少狮,匠人们依此三种类别以现有形象为参考进行设计。佛山狮头充分结合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来定位狮头的设计,更是将戏曲中的脸谱设计融入到狮头的绘制和制作中,挑选出独特的性格形象和生动夸张的脸谱纹饰,对狮头进行着色。传统的狮头额花纹绘制,是依据戏剧中刘备、关羽、张飞的脸谱进行勾画和着色的,色彩鲜艳的是刘备,红色为主的是关羽,黑色为主的是张飞,各个特征鲜明,显现出威武的将士风范。佛山狮头的造型特征明显,狮头的造型是双腮、圆唇、明牙、震舌,两边嘴角后面还有细腮和 9 只细翅。狮头更加偏重拟人,色彩艳丽讲究,色彩搭配上能够彰显出狮子灵动活跃的性格特征。

 图片来源于:《探索发现》20150525《手艺》第五季之《佛山狮头》历史的沉淀,滋养出了一批传承人,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彩扎(佛山狮头)代表性传承人黎伟,他从小跟着父亲学起,做了 8 年之久才开始独立制作。黎家狮作为南派狮头的代表,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在广东地区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黎家狮狮头制作的规格遵循传统,十分讲究,用以彩扎狮头嘴的宽度分为四种,小狮头有五种规格。一只完整的佛山狮头,至少要花费一周的时间来制作,既是对技术的检验也是对耐心的考验。1993 年徐克的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讲述的便是南狮和南拳,其中使用的狮头便是黎家狮头。可见,狮头工艺在多种领域中的运用。

 图片来源于:腾讯大粤网·房产频道

 http://fs.house.qq.com/a/20170627/037040.htm尽管彩扎工艺极其复杂,但匠人们对于艺术传承的使命感从不懈怠。佛山狮头的制作完美地融合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精髓,这无疑是对文学作品的认可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扬,是一种跨界的交融创新。佛山狮头可谓是工艺美术与文学、戏剧跨界创新的艺术结晶。三、佛山狮头彩扎工艺(一)彩扎工艺彩扎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中是属于传统美术一类的,是具有民俗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在民间流行的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彩扎有凤凰纸扎、秸秆扎刻、彩布拧台、邳州纸塑狮子头以及佛山狮头。彩扎的技艺与民间的民俗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用于祭祀、节日庆祝和一些欢庆的活动,每逢除夕、元宵、中秋等节日,均会有应时的扎制工艺品。彩扎所运用的材料不尽相同,大多数都是以竹为主要框架材料,用来搭建起整个造型结构,先制其骨,再用纸面或布面将其结构框架糊出立体感,之后则是上色,艺人彩绘上各式纹样,多以飞禽走兽、戏曲故事场景等题材为主,制作出逼真形象,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彩扎工艺盛行于唐代,至宋代达到顶峰,随着数千年的发展不断壮大,在民间已形成巨大的影响力。现如今,彩扎的工艺在民间盛行,寄托着手艺人的心血汗水,他们运用这项工艺制作生动活泼的造型,生产出大量独具南北方特色的作品。它们风格迥异,北方彩扎豪放霸气并注重表演性,南方彩扎细致文艺并注重情感表现。(二)佛山狮头制作步骤狮子制作重在狮头的制作。佛山狮头遵循彩扎的传统方法步骤,工序复杂精细,包括了扎、朴、写、装四个环节,四道工序分解下来有 1300 多个步骤。扎是指的要先用竹篾、砂纸为主要材料扎出狮胚;朴是用砂纸、纱绸为原料朴狮,将狮胚做出模型,一般里外盖三层砂纸,中间用纱绸将狮胚糊起来,呈现出一个简单的轮廓,糨糊中加入明矾可使得狮

 43 传统与创新头制作完成后避免被虫蛀;写即是用油彩上色,勾画花纹,将狮头的特征和主色调表现出来,勾画性格以及细节;最后组装时,要用可活动的连接装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组装起来,便于这些部位能自由开合,生动活跃。这些步骤中,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艺以及手艺人的经验,尤其是扎和写这两个关键步骤。扎这一步骤注重选材和造型,完全靠的是手工艺人的眼力、手艺熟练程度和实践经验,极其精细,需要精确的度量出不同长短大小的竹条,以备用于狮头的底框,同时也要确定狮嘴的宽度,从而决定这一狮头的规格。用火将竹子烤制出想要的弯度是对手艺人的考验,这一步骤稍不留意便可能将竹子折断。折出轮廓后用砂纸捆住交接点并将其固定,用民间传统的糨糊将砂纸和竹子粘牢。交叉的这些扎点有 1300 多个,这些扎点决定着狮头的牢固性以及后来会不会变形。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为了扎制好一个狮头,手艺人使用的每一根竹子的厚度宽度要求极为精细,捆扎的先后顺序也十分讲究。因为第一步的造型,直接影响着之后朴、写、装这三个步骤,所以也是制作狮头中最为重要且艰难的一步,第一步的根基打稳打实,后面将会轻松很多。选材上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狮头造型上的灵动。选用广西的毛竹,狮头才能避免沉重生硬,显得更加轻盈灵活,造型上也更有可塑性,在扎的过程中还能避免一些因材料所带来的失误。扎出一个狮头是件很费功夫的事情,需要的时间也非常的长,对人的耐性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扎骨架难在它没有标准的数据来规定尺寸比例,而且一旦扎成,就基本定型,后面的工序也无法弥补不足和偏差,所以第一步的根基打稳打实,后面将会轻松很多。写这一步骤,又称“写色”,顾名思义则是给狮头上色,勾勒线条和结构感,考验的是色彩和特征的搭配,装饰上的线条和色彩侧重于喜庆吉祥的图案,强调吉祥如意的寓意主题,一般除了有主题色彩外,还加入衬托的纹样,以圆点纹、火焰纹、螺旋纹、如意纹、草尾纹等传统的吉祥纹饰来装点。比如狮头上经常使用的唐草纹,这种蔓生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被人们用来寓意生生不息、长长久久。色彩一般是具有情感特性的。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多是以鲜艳、明快、高纯度的色彩来象征吉祥如意、欢乐喜庆的场景。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在于狮头的神采和灵动都要由色彩来展现,整体的色彩风格和性格神态都会由色彩和线条以及纹饰展现出来。由于佛山狮头纹饰的特征是与戏剧中脸谱的纹饰相结合的,所以色彩和线条上也更加讲究精细,狮头性格的体现也是由色彩来决定的。这一步骤就足以让整个狮头“活”起来。彩扎狮头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流程的长期性和精细程度。另外,与其他方式的狮头制作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先扎出骨架再朴纸制作的。所以想要独立做出一头形象威猛的狮头,是要像其他精美工艺一样,必须要坚守一种“工匠精神”,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恒心和使命感才行。四、“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佛山彩扎狮头是民俗文化的结晶,它既传达着独具匠心的匠人精神,又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代表性项目,这无疑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文化交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类古老的文化积淀,也作为可以充分反映我国各个民族和民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人类文化的根源和基因问题等多因素之间关系的纽带。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原因就是为了让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些民俗形态不再流失,像佛山彩扎狮头这项技艺一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都是需要具有匠人精神的手工艺人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和发展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认知性,也拥有着传播、教授、健身等多重功能,积极向上并且富含中华文明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风俗特征以及文化水平,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创造机制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体系是密切相关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形象载体。参考文献:[1] 王增永 . 华夏文化源流考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冯骥才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下卷)[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3] 徐赣丽 . 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王子雯,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与综合材料。实习编辑:甄苗苗

篇五:醒狮非遗传承人

体育学院学报                                       2018 年第 12 期 总第十二期收稿日期:2018 -05 -13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5CTY002)ꎻ广西壮族自治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Y2015LX031)ꎮ作者简介:向  军(1981 - )ꎬ男ꎬ湖南洪江人ꎬ博士生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田径教学与训练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藤县舞狮”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向  军ꎬ苗  宇ꎬ郑荣发(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ꎬ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藤县舞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ꎬ既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ꎬ又是国家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ꎮ 在社会转型面前ꎬ藤县舞狮正面临着传承危机ꎬ为其寻求传承之道就成为了必需ꎮ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ꎬ在梳理了藤县舞狮的历史流变和传承谱系的基础上ꎬ对其传承困境和传承对策进行了研究ꎮ 研究认为ꎬ舞狮场域缩小、舞狮后备人才不足、舞狮文化自觉的缺失是当前主要的传承困境ꎬ提出了政府制定舞狮长远规划、民间恢复村落舞狮活动、社会形成舞狮文化自觉的传承对策ꎮ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ꎻ藤县舞狮ꎻ传承对策中图分类号: G8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5648(2018)12 -0075 -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认知方式和文化旨趣ꎬ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ꎮ 藤县舞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ꎬ既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ꎬ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ꎮ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ꎬ国家整体上处于转型时期ꎬ在这期间ꎬ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失传的危险ꎬ藤县舞狮亦然ꎮ 在转型社会之前ꎬ藤县各乡镇几乎村村都有狮队ꎬ而在转型社会时期ꎬ狮队急剧减少ꎬ如今仅零星地在几个乡镇村落勉强生存着ꎮ 目前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心已经从申报向注重保护转变 [1] ꎬ为了保护藤县舞狮文化的延续ꎬ如何在转型社会让其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ꎬ将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ꎮ1  “藤县舞狮”的历史演绎中国狮舞起源于汉代ꎬ最早由宫廷礼乐人员模仿狮子的形态创编出来的象形舞蹈ꎮ «汉书

推荐访问:醒狮非遗传承人 醒狮 遗传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