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沁园春雪的导入词7篇

沁园春雪的导入词7篇

发布时间:2023-04-10 09:20:08

沁园春雪的导入词7篇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沁园春·雪》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的导入词7篇,供大家参考。

沁园春雪的导入词7篇

篇一: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园春·雪》说课稿 1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毛泽东词两首》其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课堂板书几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这首词是红色领袖毛泽东的经典作品,全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意蕴丰富,情感充沛,语言形象、精警、优美。

 这首词所处的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精选的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诗词,旨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沁园春·雪》居于单元之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对学生更具视觉的冲击力,如同行文的凤头,让学生由这首词激发叩开中国诗词文学殿堂的大门的浓厚兴趣。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三个纬度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教材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这首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品味这首词精警、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咏雪言志抒发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其把握青春、开创新时代的热情。

 其中,品味语言、把握主旨,一表一里,旨在通过语言品析情感浸染,领会词人豪情,我将它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重点的突出。而本词的下阕评古与论今的关联以及对主旨句词人笔下的“今朝风流人物”的理解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将它设定为本课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倡导大语文的观念,利用学科整合渗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辅之以创作背景的补充,博古通今之下,探究主旨,体悟理解,从而实现这一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使用诵读品味法,辅之以问题引导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要重视诵读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

 每一个热爱语文的教师都渐渐意识到让朗朗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独具魅力的一个支点,而古典诗词更是三分文字七分读。所以这首词的教学中,诵读品味贯穿课堂始终:粗粗地读读通读顺——美美地听听出豪壮——细细地品品出精髓——朗朗地诵诵出豪情。采用多种方式,范读、个读、齐读、散读等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在诵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优美意境。

 孔子说: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一首意蕴丰富的诗词,如果仅仅依赖反复诵读而不加以深层挖掘,学生永远只是站在诗词殿堂的门外徘徊。所以,运用诵读品味法的同时我还采用问题引导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原理,设计“连环—顶针”的提问,分四个步骤: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引导学生随着问题逐步深入走进文本中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逐个击破,品味理解,一气呵成。

 【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经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听读、品读、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其实也已经教会了学生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另外,《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系谈论也告诉我们“个体之和大于整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自主阅读,将文本的还原能力交给学生,使其获得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互为补充,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三、说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读一段小诗: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知道“他”是谁吗? ★读诗,从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朗朗书声气息,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明毛泽东领袖、诗人的双重身份,让学生了解其作品的大气风格,实现情感奠基。

 (二)

 诵读全词,声声入耳:

 这个环节是本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分四步展开:

 1、粗粗地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美美地听: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3、细细地品:

 这一环节又是重中之重,在学生自读听读课文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词中用哪一句话将两者紧密相连? 继而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起全词的细读品析,提纲挈领,层次了然。

 品读上阕:采用开放式,以一个核心问题“江山如何多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自读、交流、碰撞为主,教师的点拨、引导为辅,放手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共读共品,挑出精美语言,共赏壮丽河山,最后以集体交流的方式,由语言美到语境美的过渡中领会“江山多娇”。

 品读下阕:采用连环追问式,问题设计:

 ① 3

 下阕中引出了哪些为多娇江山而“折腰”的英雄?你能就其中你最欣赏的用一两句话向大家简要介绍吗? ② 对这些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毛泽东如何评价?“惜”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 ③ 诗人点评历史英雄的用意何在?你认为谁才是毛泽东笔下的“今朝风流”?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一脉相连,引导学生顺着行文思路步步深入直逼主旨, 进而实现本课难点突破。

 4、朗朗地诵:

 指导学生将品读中所体悟到的美景豪情全都通过诵读表达出来,教给学生诵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辅助出示领袖手书的原词书法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在肆意游走的笔画中大声诵读,诵出全词的壮美辽阔、昂扬豪迈。

 (三)

 延伸课文,点数风流:

 ⑴、历史的河流奔腾而过,放眼今朝,谁是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学生自由例举后出示当代风流人物代表图,配乐《1492 征服天堂》滚动展示。

 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激励学生把握青春书写辉煌 ★在点数今朝风流中,“风流人物”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学生明白了主旨句的现时代意义,拓展文本同时也升华了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趁势追击,激励学生把握青春开创新世纪的热情,很自然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目标的实现。

 (四)

 布置作业,经典延续: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它诗词作品,进一步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借助本课所学诗词阅读鉴赏的方法,课外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加深对领袖诗词作品风格的领会,进而激发对诗歌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设计并没有多少艺术美感可言,平实简洁,着力突出这首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行文结构中的枢纽作用,表现写景和论史、评古和论今之间的关联,从而在全词的结构和主旨两方面以这样一种最精简明了的方式标示给学生一个纲目的导向。

篇二: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园春

 雪》讲学稿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将要一起学习《沁园春

 雪》这首词。在上课之前,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阅读并了解“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难点’。

 2、请认真预习,完成讲学稿中“预习导学”的所有内容。

 3、请思考“课堂学习”中的内容。如果有时间,请把思考结果写在讲学稿上。

 【学习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学法指导】

  1、朗读成诵。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生发感情。

 2、借助想像和联想,理解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

 【预习导学】

 1、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2、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 雪》这段文字:“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 1945 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3、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qì ìn(沁)园春

 jì ìng(竞)折腰

 妖 ráo(娆)

 稍 xùn(逊)

 今朝.(zhāo)

 略输文 cái( 采)

 成吉思汗.(hán)

  俱.往矣(jù)

 数.风流人物(shǔ )

 分.外(fèn):格外

 wé éi(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折.(zhé)腰:鞠躬,倾倒,折服

 风 sā āo(骚):

 原指《国风》和《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流人物 :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4、 背景: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本首词以空行的形式分为上下两阙,上阕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阙主要写雪景,体现了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

 (2) 下阙作者评论了哪些人物?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点拔:可抓住关键的句子:“江山如些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句)来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答:下阙主要评论了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惜”字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评价,也就是有些看不起。得出的结论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讲读课 课题:《沁园春

 雪》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科:语文(上) 执笔:

 郑二伟 审核:

 陈利敏

 王颂华

 刘正军

 王艳敏

 6、 思考,请将你学过的有关“雪”的诗词归纳至少两句:

  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观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你能搜集到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吗?试着搜集几首,品味一下他那大气的诗风。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河流、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

 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1、在上课之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先来分享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主要展示第三小题和第五小题。

 首先我请两位同学展示第三小题和第五题,请写在黑板上。

 …… 2、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展示朗读成果。…… (三)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朗读,要求读准意字音,把握节奏和语气语调等,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把握节奏和语气语调。

 (四)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诵课文,并积累诗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1、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答:前三句总写北方的雪景。把我们带入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写静景、动景的两个字分别是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望”字领起,它统摄的句子是“长城内外⋯⋯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诗人的想象从南到北:“长城内外”,自西向东:“大河上下”与前面的“万里”、“千里”相照应。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也可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山”、“原”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舞”和“驰”,用的是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阔,引发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答:末尾三句是写虚景,“须”字是等到的意思,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下面两句是作者想象雪后初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阙抒发了作者对北国雪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开头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承接上阕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诗人用了一个“惜”字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了总的评价。惜的含义有以下几点: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个人的才华欠缺。C、表现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

 (3)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3、整体感知艺术特色,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答: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三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阙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教师板书:

  写景:北国雪景图

 抒情:抒爱国之情 沁园春 雪

  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评历代帝王

 抒情:抒革命豪情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答:我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祉,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令人敬仰的人物。历史中的“风流人物”在漫长的历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起敬,但他们毕竟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我更喜欢当今的风流人物,如: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物,袁隆平、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杨利伟、翟志刚等太空探险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鞠躬尽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当今风流人物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才有了今天的安定团结,和谐幸福。

 (七)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读柳宗元的《江雪》,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内容表达上的异同点。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提示: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1925 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答: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寓情于景寓情于议上阕下阕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 季节 、地点。其作用:

 答: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答:《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看”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山、 江、

 天 、水 ,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 承上启下 的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答: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篇三: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学目标]

 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 难点]

 理清诗歌思路, 感受诗歌意境, 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沁园春· 雪》 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 内蕴深厚。

 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 下阕纵横议论, 评古今帝王。

 上下一气, 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 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 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引入诗歌, 板书课题。

  二、 朗读

 1. 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 学生自由朗颂

 三、 介绍背景(略)

 并明确目标

 《沁园春· 长沙》 是毛泽东于 1925 年秋末, 离开故乡 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 感慨万千, 写下的一首词。

 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介绍词相关知识

 明确目标:

 诵读, 领会; 品评, 鉴赏。

  四、 学习全词

 1. 学习上片

 导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 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 请调整语序, 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深秋时节, 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 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分析品味开头三句。

  “独立” 能否改为“站立” 、 “直立” 等词?

  引导:

 主要领会“独” 的意蕴

 (1)

 联系背景, 能“独立寒秋” , 坦荡从容。

  (2)

 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 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政治改革, 被贬永州, 身处逆境而写, 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独钓寒江” 与作者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

  明确:

 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一个人; 而且面对湘江, 在秋风中伫立, 颇有心绪起伏, 神思翻腾的意蕴, 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 一语既点季节, 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 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联系《沁园春· 雪》 , 说说“看” 字, 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古诗词中称这为 “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说说《沁园春· 雪》 领字:

 望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朗读句子, 指点, 正音。

 (板书)

  分析景物特征:

 (略作讲析)

 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明确:

 作者视角: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视, 近景

 “鹰击长空” 仰望, 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 低景

 讨论:

 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 还是慢点好?

  明确: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 可分四步:

 (1)

 勾勒形态:

 群山、 层林、 江水、 船只、 雄鹰、 游鱼……的轮廓勾出; (2)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 蓝天碧水……(3)

 画面动化:

 秋风送爽, 吹动满山枫叶, 江流缓缓……(4)

 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

 :

 鹰、 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品词:

 哪几个词用得好? [动词:

 染、 击、 翔]

 明确:

 染, 拟人手法, 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

 引《西厢记·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击, 与“飞” 比较(“飞” 显得平淡)

 , “击” 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 比“游” 更准确。

 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之境。

 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 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 形象生动。“浅底” 非真, 乃清澈所致。

 (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由品味其他字词:

 遍、 尽、 争、 竞

 简评:

 秋景——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引导:

 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 将秋写得萧杀苍凉、 清冷惨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 胸襟、 性格、 身份有关。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而意境的高下, 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 奋发自强的情状, 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 那么作为人类呢? (呼唤与号召)

  在上阕的最后, 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试作分析。

  明确:

 “主沉浮” 之意:

 主宰国家的命运, 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 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这即是全词的“诗眼” , 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

  阅读上片, 鉴赏艺术手法。

  上阕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 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明确小结上阕, 写景提问, 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2. 学习下片

 分析下阕前两句。

 “百侣” 对应上文的“独立” 。

  “橘子洲” 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 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 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借此对往昔的回忆, 突出同学少年的激情。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

 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

  朗读下阕。

 从诗文中读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句。

  明确: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回顾《沁园春· 雪》 同一词牌、 格式、 字数相等、 句数相似的特点。

 说说下阕的

 领字。

 (恰)

 。

  赏析同学少年的特色。

  分析:

 “恰” 意为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采才华旺盛勃发。

 他们意气风发, 正强劲有力; 他们指点江山(“江山” 代指国家大事, “指点” 即评点、 关心)

 , 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 宣传真理, 蔑视权贵, 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粪土:

 以……为粪土, 意动用法)

 。

  明确:

 同学少年即革命青年, 他们年轻、 热情。

 激情慷慨, 奋笔疾书, 为革命,为理想, 英勇斗争。

  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

  那么, 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 呢? 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

 《雪》 中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大豪杰, 所谓“马上打天下” 的皇帝, 为什么诗人用一“惜” 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引出“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这“风流人物” 指什么人?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英雄豪杰)

  那么, 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有才华, 有能力, 能文能武, 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这样的人不沉浮, 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与斯人, 更与何人? )

  明确:

 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

 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 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 多么大的气魄!

 (夸张)

  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

 激流勇进、 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明确: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

 理想、 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这三句气魄宏大, 如此大的气魄当然能主宰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的鸿鹄大志。

 革命气概何其大!

  下阕通过抒情, 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 但又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知识青年担当大任, 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明确:

 诗歌艺术宜形象, 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或诗歌讲究艺术形象, 不能像散文那样, 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齐读全词, 并背诵。

  3. 领会作者情怀

 综上所述, 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齐读, 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五、 想像小结

 从时代背景出发, 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以记叙与描写为主, 用 300 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

 什么时间、 地点、 作者看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回答了什么问题?

  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 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千山万岭, 火红的枫林, 重重叠叠; 近观满江碧水, 无数船只争相竞驶, 抬眼望, 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低眉处, 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

 ” 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 词人思绪万千, 不禁提出:

 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是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 是意气奔放, 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 是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正是他们, 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

 有才干, 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六、 巩固延伸

 1. 练习背诵:

 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写景的句子, 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 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 概括秋景的句子, 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 再熟悉, 准备默写。

 )

  2. 与《雪》 比较阅读:

 根据提示, 讨论回答。

  提示:

 结构, 主旨内容, 侧重方面, 表现方式, 风格

 结构:

 相似, 字数相同, 上十三句, 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

 同是写景抒情, 赞美大好河山, 抒发豪情壮志、 理想抱负。

 侧重方面:

 《雪》 长城内外的雪景, 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

 《长》 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 激励同志激流勇进, 勇担革命领导重任。

 表现方式:

 《雪》 “数风流……” 显, 联系背景, 是写于 1936 年, 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

 《长》 隐性的, 写于是 1925 年, 是毛青年立志。

 风格:

 都豪迈、 旷达, 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 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七、 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 总结:

 纵观全词, 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 到“看” 再到“问” ,下阕由“忆” 到“记” , 思路清晰, 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 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 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成为一代伟人, 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 有理想、 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 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 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 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 勇往直前, 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

 2. 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选读毛泽东诗词 一、 学习目标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 背诵全词。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 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引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 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______, 笔名______,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 五卷, 其中《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都是重要篇章。

 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和《毛泽东诗词选》 等。

  文体知识:

  词, 兴于______, 流行于______, 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 , 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 叫______, 它决定词的______、 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 字以内)

 、 ______(58 到 90 字)

 、 ______(91 字以上)

 。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________、 ________等。

 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婉约细腻, 多写个人遭际, 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 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 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 间道人...

篇四: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学目标]

 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 难点]

 理清诗歌思路, 感受诗歌意境, 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沁园春· 雪》 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 内蕴深厚。

 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 下阕纵横议论, 评古今帝王。

 上下一气, 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 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 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引入诗歌, 板书课题。

  二、 朗读

 1. 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 学生自由朗颂

 三、 介绍背景(略)

 并明确目标

 《沁园春· 长沙》 是毛泽东于 1925 年秋末, 离开故乡 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 感慨万千, 写下的一首词。

 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介绍词相关知识

 明确目标:

 诵读, 领会; 品评, 鉴赏。

  四、 学习全词

 1. 学习上片

 导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 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 请调整语序, 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深秋时节, 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 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分析品味开头三句。

  “独立” 能否改为“站立” 、 “直立” 等词?

  引导:

 主要领会“独” 的意蕴

 (1)

 联系背景, 能“独立寒秋” , 坦荡从容。

  (2)

 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 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政治改革, 被贬永州, 身处逆境而写, 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独钓寒江” 与作者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

  明确:

 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一个人; 而且面对湘江, 在秋风中伫立, 颇有心绪起伏, 神思翻腾的意蕴, 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 一语既点季节, 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 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联系《沁园春· 雪》 , 说说“看” 字, 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古诗词中称这为 “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说说《沁园春· 雪》 领字:

 望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朗读句子, 指点, 正音。

 (板书)

  分析景物特征:

 (略作讲析)

 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明确:

 作者视角: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视, 近景

 “鹰击长空” 仰望, 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 低景

 讨论:

 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 还是慢点好?

  明确: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 可分四步:

 (1)

 勾勒形态:

 群山、 层林、 江水、 船只、 雄鹰、 游鱼……的轮廓勾出; (2)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 蓝天碧水……(3)

 画面动化:

 秋风送爽, 吹动满山枫叶, 江流缓缓……(4)

 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

 :

 鹰、 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品词:

 哪几个词用得好? [动词:

 染、 击、 翔]

 明确:

 染, 拟人手法, 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

 引《西厢记·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击, 与“飞” 比较(“飞” 显得平淡)

 , “击” 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 比“游” 更准确。

 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之境。

 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 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 形象生动。“浅底” 非真, 乃清澈所致。

 (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由品味其他字词:

 遍、 尽、 争、 竞

 简评:

 秋景——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引导:

 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 将秋写得萧杀苍凉、 清冷惨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 胸襟、 性格、 身份有关。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而意境的高下, 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 奋发自强的情状, 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 那么作为人类呢? (呼唤与号召)

  在上阕的最后, 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试作分析。

  明确:

 “主沉浮” 之意:

 主宰国家的命运, 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 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这即是全词的“诗眼” , 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

  阅读上片, 鉴赏艺术手法。

  上阕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 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明确小结上阕, 写景提问, 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2. 学习下片

 分析下阕前两句。

 “百侣” 对应上文的“独立” 。

  “橘子洲” 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 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 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借此对往昔的回忆, 突出同学少年的激情。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

 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

  朗读下阕。

 从诗文中读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句。

  明确: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回顾《沁园春· 雪》 同一词牌、 格式、 字数相等、 句数相似的特点。

 说说下阕的

 领字。

 (恰)

 。

  赏析同学少年的特色。

  分析:

 “恰” 意为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采才华旺盛勃发。

 他们意气风发, 正强劲有力; 他们指点江山(“江山” 代指国家大事, “指点” 即评点、 关心)

 , 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 宣传真理, 蔑视权贵, 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粪土:

 以……为粪土, 意动用法)

 。

  明确:

 同学少年即革命青年, 他们年轻、 热情。

 激情慷慨, 奋笔疾书, 为革命,为理想, 英勇斗争。

  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

  那么, 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 呢? 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

 《雪》 中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大豪杰, 所谓“马上打天下” 的皇帝, 为什么诗人用一“惜” 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引出“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这“风流人物” 指什么人?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英雄豪杰)

  那么, 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有才华, 有能力, 能文能武, 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这样的人不沉浮, 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与斯人, 更与何人? )

  明确:

 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

 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 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 多么大的气魄!

 (夸张)

  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

 激流勇进、 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明确: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

 理想、 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这三句气魄宏大, 如此大的气魄当然能主宰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的鸿鹄大志。

 革命气概何其大!

  下阕通过抒情, 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 但又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知识青年担当大任, 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明确:

 诗歌艺术宜形象, 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或诗歌讲究艺术形象, 不能像散文那样, 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齐读全词, 并背诵。

  3. 领会作者情怀

 综上所述, 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齐读, 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五、 想像小结

 从时代背景出发, 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以记叙与描写为主, 用 300 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

 什么时间、 地点、 作者看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回答了什么问题?

  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 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千山万岭, 火红的枫林, 重重叠叠; 近观满江碧水, 无数船只争相竞驶, 抬眼望, 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低眉处, 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

 ” 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 词人思绪万千, 不禁提出:

 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是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 是意气奔放, 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 是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正是他们, 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

 有才干, 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六、 巩固延伸

 1. 练习背诵:

 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写景的句子, 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 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 概括秋景的句子, 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 再熟悉, 准备默写。

 )

  2. 与《雪》 比较阅读:

 根据提示, 讨论回答。

  提示:

 结构, 主旨内容, 侧重方面, 表现方式, 风格

 结构:

 相似, 字数相同, 上十三句, 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

 同是写景抒情, 赞美大好河山, 抒发豪情壮志、 理想抱负。

 侧重方面:

 《雪》 长城内外的雪景, 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

 《长》 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 激励同志激流勇进, 勇担革命领导重任。

 表现方式:

 《雪》 “数风流……” 显, 联系背景, 是写于 1936 年, 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

 《长》 隐性的, 写于是 1925 年, 是毛青年立志。

 风格:

 都豪迈、 旷达, 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 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七、 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 总结:

 纵观全词, 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 到“看” 再到“问” ,下阕由“忆” 到“记” , 思路清晰, 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 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 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成为一代伟人, 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 有理想、 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 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 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 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 勇往直前, 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

 2. 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选读毛泽东诗词 一、 学习目标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 背诵全词。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 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引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 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______, 笔名______,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 五卷, 其中《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都是重要篇章。

 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和《毛泽东诗词选》 等。

  文体知识:

  词, 兴于______, 流行于______, 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 , 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 叫______, 它决定词的______、 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 字以内)

 、 ______(58 到 90 字)

 、 ______(91 字以上)

 。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________、 ________等。

 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婉约细腻, 多写个人遭际, 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 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 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 间道人...

篇五: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36 年 2 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学习目标

 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㈠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强调以下字音

 沁 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 zhé 思汗 hán 今朝 zhāo

 3 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词。

 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 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 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 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⑴ 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⑵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 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 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⑴ 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⑵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江山多娇 (望) 描写

 评古代帝王 (惜) 抒情

 颂今朝英雄 (主旨) 议论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 字以上)。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 要为 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诗余。词分上下阕(片), 一般上阕( 片)写景叙事作铺垫,下阕(片)议论抒情揭示主旨。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 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 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 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 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 年 1 月号。1945 年 10 月,1945 年日本帝国主 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 月4 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 1 月 8 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沁园春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 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 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 蛇, 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今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朗读课文,给下边句子划节奏。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篇六: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民乐三中

 高天帅

 导语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沁园春 雪》更是一首令“千古词人共折腰”的绝作。无论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教学这一课,教者一定有所悟,学者一定有所获。因此,我选择《沁园春 雪》作为我本次公开教学的篇目。

 说教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册教材,每一册都有诗歌鉴赏,七年级下册安排的诗歌更多。

 《沁园春 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1945 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 1936年 2 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 1935 年,当红军长征接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 1936 年 2 月 20 日渡过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登上黄土塬,眺望北方茫茫雪海,诗兴大发,一口气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词的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词的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歌颂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整首词运用了多种描写景物的技法,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写景抒情,气势宏大;议论抒情,贯通古今。诗人更是在写景和议论中抒发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说学情

 根据我的掌握,学习这首词,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下几个知识:

 一、他们基本掌握了诗词朗读的技巧,能够在朗读诗歌时注意到语速、语气、重音、停顿和感情,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评价同学的朗读水平。

 二、通过第二单元写景散文和诗词的学习,他们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景物描写的技法,能够准确分析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注重顺序、贴切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巧妙使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多角度写景等多种写景技法。

 三、他们能够比较正确地判断五种表达方式,可以从文本中比较准确地找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文字。

 学习诗词,他们欠缺的是良好的语感。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词和句子的含义,对词句的含义的理解缺少,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望文生义,总会曲解词和句子的正确含义。他们没有依靠分析词句的含义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意识,或者说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技能。因此,学习这首词,分析词句含义,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无异于使他们的盲点所在。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这些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

 2、运用朗读技巧朗读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词的意境。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浓郁的爱国激情,接受爱国感情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法和学法

 1、教学设计理念。

 初一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但诗词鉴赏能力不足。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思考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2、教学方法:我准备运用自主探究法和点拔研讨法。

  一是自主探究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其告诉学生为什么,不如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不但要让他们“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所以然”,自主探究来的知识才是牢靠的。

 二是点拔研讨法:

 自主探究并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拔,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诵读法。它不仅是一种教法,我也把它作为一种学习诗词重要的学法教给学生。

 (2)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唤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则培养他们善于动脑的意识。教学过程 课堂流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用《沁园春 雪》发表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来激发学生对这首的强烈兴趣,自然引出课文。

 第二步,检查预习。

 课前的预习是否充分,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赖于及时的检查。检查预习,不但可以巩固和积累字词,更能促使学生自觉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步,介绍背景。

 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重难点打下基础。

 第四步,读。

 接着趁热打铁,播放朗读。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受到听觉的强烈震撼,从而感受这首词的壮美。这不仅为学生在朗读方面树立了榜样,而且先声夺人,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首词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整体感知。

 在学生跃跃欲试时,我让他们自主思考,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四个问题,使他们对这首词现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第六步,探究学习。

 会读了,对此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探究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力求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七步,总结主题 让学生总结主题,然后教师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第八步,拓展迁移 学生将诗句改写成散文,往往就是将诗句的意思表述出来,设计这个练习,目的在于巩固第二单元基本掌握的改写技巧。

 第九步,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七: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园春 · 雪》教学设计

 —— 李自堂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

 具:

 电脑,投影仪,自制“演示文稿”20 张配合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3、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3)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

  达方式。

 (4)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4、作家、作品、背景介绍

 (1)文题之源 “沁园春”,词牌名。这种词牌属于双调,由上下两阕组成,共 114 字,上阕 13 句 56 字,下阕 12句 58 字。沁园,本来是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窦宪依权势强行夺取。后来有人作诗咏叹此事,“沁园春”这一词牌就由此得来。“沁园春”词牌曲调“清美”,舒展大方,从容奔放,格调雄伟,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寄托磊落胸怀。毛泽东还以此词牌作过《沁园春 长沙》。“雪”,诗这首词的题目。

 (2)作家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 年 9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 43 首)。

 (3)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还有一种说法,1936 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从山西省石楼县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楼县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构思于渡河期间,写成于石楼境内。

 预习检查

 1、认清字音、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激昂豪放的情调 。

 3、整体感知这首词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1)

 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莽莽 (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

 沁

 (

 qìn

  )

 今朝 (

 zhāo)

  (2)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再读课文,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

 4.“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5.“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

 1. 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 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当堂练习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

  稍逊.________

  数.风流人物

 今朝._______

 (二)

 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弛蜡象

 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弓

  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

 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5.这首词,写景,______,大气 ______,旷达豪迈;

  议论,______,______万古,风流豪壮。

 (四)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五)

 背诵默写

 1.本词主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拓展延伸

 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

 九、 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

 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3、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推荐访问:沁园春雪的导入词 导入 沁园春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