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6篇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人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雪》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教版九年级上《沁园春· 雪》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 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 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 承上启下)
3 、提 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 、论“ 整体感知” 中的问题“2” 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 英雄竞折腰” 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 | 总———————— 分 | | | | | | | 秦皇汉武… 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 雪飘| (惜)
望| 看…… 娇— 引:唐宗宋祖… 稍逊——— 往… 今… | 山舞、原驰(动)
| 成吉思汗… 只识 || 描写—————————————— 抒情
注意:(1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 )、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 )、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 )、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 、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 、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
B 、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
C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
D 、词中押韵的字:——————————————————— ;韵脚是:———— 。
E 、“ 沁园春· 雪” 中的“ 沁园春” 词的———————— ;“ 雪” 是词的——————。
。
F 、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
G 、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
J :我们还学过一首写“ 雪” 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 代的——— 写的《 》,这首诗
歌中名句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
《阿长与》教案 云南省____( 省、市、区、县) 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导入 :
指名讲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美女蛇” 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出:这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保母长妈妈讲给他的,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里提到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阿长与》,从中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整体感知:
阔( )气 保姆( )
怨( )恨 憎恶( )
絮( )说 惶( )急 菩萨( )
骇( )人听闻 掳( )灸疮疤( )惧惮( )诘责( )
搁( )
莫( )名其妙 疏懒( )
霹雳( )震悚( )粗拙( )
脐( )
舫( )
孤孀( )
(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 、围绕阿长的一生,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分别用简明的语句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 如下):
事件—————————————————— 线索————— 写作方法 | (思想感情的变化)
| A 、谋害我的隐鼠 B 、对她的称呼由来| | C 、喜欢“ 切切察察”D 、她睡相不好讨厌、憎恶——— 抑 E 、懂得许多我不耐烦的规矩 F 、一肚子繁琐的道理(不大佩服)
| | | G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 的敬意(敬佩)
| | ——— 扬 J 、给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怀念)
| 爱(长妈妈对我和我对长妈妈的爱)
3 、导入 中提出的问题。(见下文的提示,此略)
4 、提出疑难问题。
(作为教学反馈或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的依据。)
三、局部品味:
1 、讨论回答整体感知中的问题 2 并提问:A 、(1 )至(6 )件事可以用文中的哪 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B 、第(7 )件事和第(8 )件事又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我对阿长的态度?C 、作者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叙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D 、这种从“ 不大敬佩—— 敬佩—— 怀念” 的变化过程,是什么的抒情方式? 提示:见板书设计 中。
2 详细的阅读阿长给我买《山海经》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 地点—————— 人物—————— 原因—————————————— 经过—————————————————— 结果————————————————— 3 、重点举例说明阿长对我的爱。
(注:分析第 52 页的第一、二段;第 53 页的二、三段;第 54页的第二段以及“ 阿长给我买山经” 部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在表面的“ 恨” 中却深深地埋藏着“ 爱” 和“ 敬” 的思想感情。)
4 、从 以上八个方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热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5 、布置作业 :
以“ 我的妈妈” 、“ 我的姐姐” 、“ 我的阿姨” 、“ 我的奶奶” 、“ 外婆”等为题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要求:
A 、选取典型事例;B 、采用扬抑结合的写作方法;C 、注意详略的安排。D 、所选的事例必须在三件以上。E 、注意使用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四、 教学反馈:
1 、(主要回答和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略。)
2 、作文评价。
3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人教版七年级下)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云南省____( 省、市、区、县) 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下边的问题认真读书,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整体感知:
1 、标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 花” :A 、指夹竹桃花;B 、指儿女们;C 、爸爸的爱心。
所以标题的含义:一是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花谢了;另一方面是指儿女们已经长大了,而爸爸放心了;还有一方面是指,爸爸离开人世间了,那种“ 爱” 儿女的心,将永远消失了。
2 、请按我参加“ 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 毕业典礼后” 复述课文并分层次。
注:A 、复述课文和分层次见文中; B 、提问:
这种按“ 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 毕业典礼后” 的结构方式是属于什么记叙方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
顺序: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 我” 长大 了 3 、提出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1 )、为什么在毕业典礼这件事中勾连了很多回忆? (提示:假如两件事都要去做,但又不能同时去做,只能选择其中一件去做时,你回如何想呢?文中写了爸爸住院和开学典礼这两件
事;而在爸爸的督促之下我只好去参加毕业典礼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勾连起我的回忆吗?)
(2 )、为什么同学们和我一样失去了童年了呢? (提示:该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 是否希望自己长大的话题” 。可以这样提问:你现在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吗?根据学生所说的结果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 我” 为什么失去童年的原因。)
(3 )、爸爸叫我照管好妹妹她们,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暗示了爸爸的已经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而在临终前对我嘱托。同时也暗示了“ 我” 在爸爸的心目中已经长大了。当然在这里也饱含着人间的辛酸泪。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 情感体验。)
(4 )、爸爸打我、骂我,揭示了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 (见以下的板书内容。)
(5 )、为什么说爸 爸在世时自己没长大,而爸爸去世后才知道自己长大了? (举一个关于孤儿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结合课文说明“ 我” 的处境是势在必行—— 不长大也得长大,因为没有人照顾。)
三、局部品味:(根据学生的问题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 毕业典礼前” 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件事?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 )、“ 我” 上学迟到这件事—— 先打、骂、拖“ 我” ,后送给我“ 花夹袄” 让我穿上并给我两个铜板; (2 )、懂得——A 、从不迟到;B 、“ 严” 在外,“ 爱” 在内(“ 道是无情却有情” 的道理。)(3 )、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2 、“ 毕业典礼中” 作者又主要回忆了哪一件事?这件事又使我懂得了什么? 提示:(1 )、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2 )、“ 闯练” 之道。(或爸爸爱“ 花” )
3 、这种在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又加入另一件事的叙述的方法是什么记叙方法? (板书设计 二):
插叙:“ 我” 上学迟到—— 叫“ 我” 去汇款—— 爸爸爱花 4 、“ 毕业典礼后” ,哪些语句表明“ 我” 真正感受到自己 长大了?提示:“ 我” 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 表现出惊人的“ 镇定、安静” 。
5 、板书综合设计三:
顺叙:毕业典礼前—— 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 我” 长大了 ||
插叙:
“ 我” 上学迟到—— 叫“ 我” 去汇款—— 爸爸爱“ 花” 6 、讨论学生提出的(1 )、(2 )、(3 )、(5 )这四个问题,具体见以上问题后的提示,此略。
四、总结概括:
1 、根据板书内容说明本文的叙述方式—— 顺叙和插叙相结合; 2 、说明本文的线索—— 明线(“ 我” 参加毕业典礼)和暗线(爸爸爱花)
3 、补充注释作者以及《城南记事》; 4 、字词落实:肿胀、叮嘱、懒惰、狼狈、包袱、催促、栅栏、徘徊、鹂歌、抽屉、抡。
(人教版七年级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云南省____( 省、市、区、县) 第四中学张开芳 一、导入 :
光未然在《黄河颂》中吟颂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 像巨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它那“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的气势激励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为保 卫祖国母亲河—— 黄河,而奋勇顽强,在这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这些英雄儿女的代表之一。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他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其英雄气魄的? 二、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提示: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2 、本文最主要写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比喻)
三、 局部品味:
1 、讨...
篇二: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园春雪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 1936 年(丙子年)2 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述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透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透过朗读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述、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资料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潜力。
学习重点: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吟咏、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正确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理解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毛主席有一首词叫《沁园春雪》(课前板书课题),意境开阔,大气磅礴,蒋介石看到以后十分生气,在国民党内外征集诗词,并要求他的御用文人们日夜埋头写作,要写出一首词在气势和意境上超过毛泽东,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如愿。那么,《沁园春雪》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这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沁园春雪》是他的代表作。(翻)
三、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1)多媒体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教师配乐诵读,学生闭目静听,潜心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屏幕上的字音,并结合注释疏通词意。有困难吗(风骚作何解)
2)、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3)教师强调字词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了这首词,你喜欢这首词吗老师也十分喜欢这首词,想为大家朗读,能够吗教师范读(配乐范读诗歌)(激发学生)
4)、请同学们谈谈你听读的感受。(这首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很有气势)
同学们也想试一试要读出气势。(学生齐读)
过渡:老师听到的是雄壮之音,感到的是豪放之情,可见这是一首壮词(板书:壮词)。那么,这首词到底壮在何处呢(学生答)壮在上阕的写景,壮在下阕的抒怀。(板书:写景抒怀)(翻)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思考:
(1)词作上篇主要写的是什么资料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诗人对雪景的描绘,有那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有哪些句子
(3)本文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请同学举例说明
(4)下片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作者有何评价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6)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丰富含义,到底谁是真的英雄。
(多媒体显示)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能对第(6)小题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可予以适当引导。
6).品读语句,感悟艺术特色
1.学生群众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不好为什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诗人措辞的分寸感
7).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写景议论抒情是如何结合的
教师点拨:这首词熔写景议论抒情为一炉,上片写景饱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下片议论抒发诗人豪情壮志。
四、感悟意象,探究情怀
1、那么,景物如何之壮美请同学们在上阕中选取你所喜欢的景物,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文字加以描绘。(评学生是否写出了和读出了壮美)
举例(如果学生写的还能够就不必重复,也不必求全)
①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大地冰封凝然而安静;天空雪飘轻盈而灵动。(引导朗读词句)
②在这白雪皑皑的世界,雄壮的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天地之间。昔日波涛汹涌的黄河顿时被冰雪覆盖。(引导朗读词句
③群山与天相接,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愈发地高大巍峨,又如一条条银蛇舞动,高原上的山丘起伏连绵,似一头头白象在奔跑,它们是要和老天一争高下。(引导朗读词句)
④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须,等到之意。此刻是晴日吗不是。是大雪纷飞。由此可见,这是作者的完美的想象。应读出陶醉和向往之情。)
综合同学们所描绘的画面,此刻我们能够想象展此刻诗人面前的和浮此刻诗人心中的是怎样的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景啊!(板书:壮丽的雪景)(翻)
2、1000 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述过浑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郁闷苦恼高洁清寒的诗人。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带到词句:千万里江山,长城大河)
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他的感情充满喜悦,他的精神豪迈奋发,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翻)
3、雪景是壮丽的,那么情怀又是如何地壮美呢(齐读下阕)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回答,先引到评论帝王)
这五位帝王是英雄吗是,理由有三:一从史实来看(学生稍微阐述),二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见,三从惜字(美中不足)可见。
可惜啊,惋惜啊,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缺陷---只知武功,缺少文治,缺少文学才华。(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弯弓射大雕代指武功)(略输稍逊只识可见对成吉思汗的否定大于前者,几乎是一种不屑的口气。)(引导学生朗读,从惋惜到不屑的语气)
2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时代英雄呢风流人物呢(翻)
联系写作和发表背景谈谈对风流人物的理解。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作于 1936 年 2 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长征的壮举,成功实现战略转移,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愈加猖獗,华北告急;国民党政府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发表背景:这首词发表于 1945 年 8 月,中国人民刚刚取得抗战的胜利,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为和平作用心的努力。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如果学生说是毛泽东,先予以肯定,然后结合注释加以引导。注释: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功业,成立新中国,创造新的历史。)毛泽东当然是风流人物,而且是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人物。这是人民的幸福,也是作为对手的蒋介石的悲哀。蒋先生可能也会仰天长叹:既生蒋,何生毛啊!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翻)
这真是历代帝王竞自由,可叹赳赳欠风流。试问英雄今何在且看孺子占鳌头。胸怀天下,胸怀革命,胸怀人民,多么博大壮阔的胸怀啊!(板书:壮阔的胸怀)
4、景是壮丽的雪景,怀是壮阔的胸怀,这就是毛主席的壮词,借壮丽之景抒写伟人壮阔的胸怀。
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啊!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诗词来感受主席伟大的形象和主席诗词无穷的魅力。(翻)
(时间允许,一生读,然后作评。最后齐读。展现我们盐中学子的风采)
六、总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流。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同样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在缅怀伟人的同时,让我们齐诵主席的诗句,唱响时代的最强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材反思
领会诗词那种激昂、豪迈的情感并能透过多次朗诵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到达位本词所蕴含的感情。
于是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安排了五次诵读,分别是教学刚开始的跟录音磁带的跟读;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带有感情的朗读;整体认识了上阕学做资料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并说明为何这样读,老师进行点拨后,全班群众诵读上去阕;分析完下阕资料,学生理解下阕所抒发感情后群众诵读下阕;全诗思想感情分析完毕,指出同学们才是未来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让同学们带有这种之后者居上的豪情再诵读一遍文章。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透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潜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到达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必须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个性是在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给大家介绍为何这样读的环节,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到达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课后反思了一下,了解背景之后的那次诵读是否需要安排还有待于商榷,文章写作背景对把握诗词情感是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词意思的状况下,仅仅透过写作背景能体会到多少思想感情呢毕竟有限!因此,最好是分析了文章资料后,在学生充分领悟到景语中所蕴含的情语后再进行诵读比较合理。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资料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透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如在上阕教学中,了解了上阕主要描述的景物以后,就开始边读边阐明自己处理诵读的理由,这理由中也就饱含了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是一句双雕,学生印象也比较深刻。但是,我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加锻炼!
另外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一个问题提下去,很短时间后就开始找同学回答,没有顾及到一些程度中等偏下同学的感受,还没有等他
们思考成熟便开始要求解答不利于学生系统、完整思考。这对于中等和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学习很不利,以后必须要多加注意,尽快纠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在今后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潜力!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好处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透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状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职责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
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必须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十分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职责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4.在讨论中教师不能...
篇三: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学目标]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 难点]
理清诗歌思路, 感受诗歌意境, 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沁园春· 雪》 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 内蕴深厚。
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 下阕纵横议论, 评古今帝王。
上下一气, 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 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 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引入诗歌, 板书课题。
二、 朗读
1. 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 学生自由朗颂
三、 介绍背景(略)
并明确目标
《沁园春· 长沙》 是毛泽东于 1925 年秋末, 离开故乡 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 感慨万千, 写下的一首词。
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介绍词相关知识
明确目标:
诵读, 领会; 品评, 鉴赏。
四、 学习全词
1. 学习上片
导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 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 请调整语序, 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深秋时节, 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 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分析品味开头三句。
“独立” 能否改为“站立” 、 “直立” 等词?
引导:
主要领会“独” 的意蕴
(1)
联系背景, 能“独立寒秋” , 坦荡从容。
(2)
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 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政治改革, 被贬永州, 身处逆境而写, 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独钓寒江” 与作者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
明确:
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一个人; 而且面对湘江, 在秋风中伫立, 颇有心绪起伏, 神思翻腾的意蕴, 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 一语既点季节, 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 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联系《沁园春· 雪》 , 说说“看” 字, 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古诗词中称这为 “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说说《沁园春· 雪》 领字:
望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朗读句子, 指点, 正音。
(板书)
分析景物特征:
(略作讲析)
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明确:
作者视角: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视, 近景
“鹰击长空” 仰望, 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 低景
讨论:
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 还是慢点好?
明确: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 可分四步:
(1)
勾勒形态:
群山、 层林、 江水、 船只、 雄鹰、 游鱼……的轮廓勾出; (2)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 蓝天碧水……(3)
画面动化:
秋风送爽, 吹动满山枫叶, 江流缓缓……(4)
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
:
鹰、 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品词:
哪几个词用得好? [动词:
染、 击、 翔]
明确:
染, 拟人手法, 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
引《西厢记·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击, 与“飞” 比较(“飞” 显得平淡)
, “击” 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 比“游” 更准确。
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之境。
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 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 形象生动。“浅底” 非真, 乃清澈所致。
(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由品味其他字词:
遍、 尽、 争、 竞
简评:
秋景——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引导:
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 将秋写得萧杀苍凉、 清冷惨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 胸襟、 性格、 身份有关。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而意境的高下, 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 奋发自强的情状, 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 那么作为人类呢? (呼唤与号召)
在上阕的最后, 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试作分析。
明确:
“主沉浮” 之意:
主宰国家的命运, 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 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这即是全词的“诗眼” , 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
阅读上片, 鉴赏艺术手法。
上阕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 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明确小结上阕, 写景提问, 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2. 学习下片
分析下阕前两句。
“百侣” 对应上文的“独立” 。
“橘子洲” 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 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 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借此对往昔的回忆, 突出同学少年的激情。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
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
朗读下阕。
从诗文中读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句。
明确: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回顾《沁园春· 雪》 同一词牌、 格式、 字数相等、 句数相似的特点。
说说下阕的
领字。
(恰)
。
赏析同学少年的特色。
分析:
“恰” 意为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采才华旺盛勃发。
他们意气风发, 正强劲有力; 他们指点江山(“江山” 代指国家大事, “指点” 即评点、 关心)
, 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 宣传真理, 蔑视权贵, 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粪土:
以……为粪土, 意动用法)
。
明确:
同学少年即革命青年, 他们年轻、 热情。
激情慷慨, 奋笔疾书, 为革命,为理想, 英勇斗争。
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
那么, 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 呢? 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
《雪》 中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大豪杰, 所谓“马上打天下” 的皇帝, 为什么诗人用一“惜” 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引出“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这“风流人物” 指什么人?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英雄豪杰)
那么, 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有才华, 有能力, 能文能武, 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这样的人不沉浮, 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与斯人, 更与何人? )
明确:
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
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 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 多么大的气魄!
(夸张)
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
激流勇进、 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明确: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
理想、 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这三句气魄宏大, 如此大的气魄当然能主宰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的鸿鹄大志。
革命气概何其大!
下阕通过抒情, 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 但又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知识青年担当大任, 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明确:
诗歌艺术宜形象, 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或诗歌讲究艺术形象, 不能像散文那样, 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齐读全词, 并背诵。
3. 领会作者情怀
综上所述, 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齐读, 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五、 想像小结
从时代背景出发, 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以记叙与描写为主, 用 300 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
什么时间、 地点、 作者看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回答了什么问题?
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 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千山万岭, 火红的枫林, 重重叠叠; 近观满江碧水, 无数船只争相竞驶, 抬眼望, 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低眉处, 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
” 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 词人思绪万千, 不禁提出:
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是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 是意气奔放, 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 是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正是他们, 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
有才干, 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六、 巩固延伸
1. 练习背诵:
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写景的句子, 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 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 概括秋景的句子, 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 再熟悉, 准备默写。
)
2. 与《雪》 比较阅读:
根据提示, 讨论回答。
提示:
结构, 主旨内容, 侧重方面, 表现方式, 风格
结构:
相似, 字数相同, 上十三句, 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
同是写景抒情, 赞美大好河山, 抒发豪情壮志、 理想抱负。
侧重方面:
《雪》 长城内外的雪景, 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
《长》 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 激励同志激流勇进, 勇担革命领导重任。
表现方式:
《雪》 “数风流……” 显, 联系背景, 是写于 1936 年, 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
《长》 隐性的, 写于是 1925 年, 是毛青年立志。
风格:
都豪迈、 旷达, 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 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七、 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 总结:
纵观全词, 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 到“看” 再到“问” ,下阕由“忆” 到“记” , 思路清晰, 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 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 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成为一代伟人, 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 有理想、 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 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 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 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 勇往直前, 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
2. 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选读毛泽东诗词 一、 学习目标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 背诵全词。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 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引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 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______, 笔名______,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 五卷, 其中《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都是重要篇章。
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和《毛泽东诗词选》 等。
文体知识:
词, 兴于______, 流行于______, 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 , 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 叫______, 它决定词的______、 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 字以内)
、 ______(58 到 90 字)
、 ______(91 字以上)
。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________、 ________等。
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婉约细腻, 多写个人遭际, 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 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 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 间道人...
篇四: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学目标]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 难点]
理清诗歌思路, 感受诗歌意境, 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沁园春· 雪》 导入
这首词气魄雄伟, 内蕴深厚。
上阕用大手笔写北方雪景, 下阕纵横议论, 评古今帝王。
上下一气, 构成了一个博大空阔的时空境界, 构建了一个颇具匠心的完美形象, 也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引入诗歌, 板书课题。
二、 朗读
1. 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 学生自由朗颂
三、 介绍背景(略)
并明确目标
《沁园春· 长沙》 是毛泽东于 1925 年秋末, 离开故乡 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 感慨万千, 写下的一首词。
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介绍介绍词相关知识
明确目标:
诵读, 领会; 品评, 鉴赏。
四、 学习全词
1. 学习上片
导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 语序往往倒装, 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 请调整语序, 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
深秋时节, 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 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分析品味开头三句。
“独立” 能否改为“站立” 、 “直立” 等词?
引导:
主要领会“独” 的意蕴
(1)
联系背景, 能“独立寒秋” , 坦荡从容。
(2)
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 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政治改革, 被贬永州, 身处逆境而写, 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独钓寒江” 与作者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
明确:
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一个人; 而且面对湘江, 在秋风中伫立, 颇有心绪起伏, 神思翻腾的意蕴, 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 一语既点季节, 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 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联系《沁园春· 雪》 , 说说“看” 字, 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古诗词中称这为 “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
说说《沁园春· 雪》 领字:
望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朗读句子, 指点, 正音。
(板书)
分析景物特征:
(略作讲析)
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明确:
作者视角: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视, 近景
“鹰击长空” 仰望, 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 低景
讨论:
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 还是慢点好?
明确: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 可分四步:
(1)
勾勒形态:
群山、 层林、 江水、 船只、 雄鹰、 游鱼……的轮廓勾出; (2)
染上色彩:
火红的枫林, 蓝天碧水……(3)
画面动化:
秋风送爽, 吹动满山枫叶, 江流缓缓……(4)
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
:
鹰、 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品词:
哪几个词用得好? [动词:
染、 击、 翔]
明确:
染, 拟人手法, 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
引《西厢记· 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击, 与“飞” 比较(“飞” 显得平淡)
, “击” 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 比“游” 更准确。
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 水天相映之境。
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 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 形象生动。“浅底” 非真, 乃清澈所致。
(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由品味其他字词:
遍、 尽、 争、 竞
简评:
秋景——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引导:
古人写秋多怨秋、 悲秋, 将秋写得萧杀苍凉、 清冷惨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 胸襟、 性格、 身份有关。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而意境的高下, 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 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 奋发自强的情状, 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 那么作为人类呢? (呼唤与号召)
在上阕的最后, 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试作分析。
明确:
“主沉浮” 之意:
主宰国家的命运, 掌握民族的前途。
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 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这即是全词的“诗眼” , 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
阅读上片, 鉴赏艺术手法。
上阕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 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并即景抒情, 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明确小结上阕, 写景提问, 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
齐读并背诵上阕。
2. 学习下片
分析下阕前两句。
“百侣” 对应上文的“独立” 。
“橘子洲” 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 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 回忆往昔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借此对往昔的回忆, 突出同学少年的激情。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明确:
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
朗读下阕。
从诗文中读出回答这一问题的原句。
明确: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回顾《沁园春· 雪》 同一词牌、 格式、 字数相等、 句数相似的特点。
说说下阕的
领字。
(恰)
。
赏析同学少年的特色。
分析:
“恰” 意为正值,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采才华旺盛勃发。
他们意气风发, 正强劲有力; 他们指点江山(“江山” 代指国家大事, “指点” 即评点、 关心)
, 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 宣传真理, 蔑视权贵, 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粪土:
以……为粪土, 意动用法)
。
明确:
同学少年即革命青年, 他们年轻、 热情。
激情慷慨, 奋笔疾书, 为革命,为理想, 英勇斗争。
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
那么, 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 呢? 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
《雪》 中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 大豪杰, 所谓“马上打天下” 的皇帝, 为什么诗人用一“惜” 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引出“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这“风流人物” 指什么人?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英雄豪杰)
那么, 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有才华, 有能力, 能文能武, 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这样的人不沉浮, 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与斯人, 更与何人? )
明确:
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
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 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 多么大的气魄!
(夸张)
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
激流勇进、 奋发向上、 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明确: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
理想、 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这三句气魄宏大, 如此大的气魄当然能主宰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的鸿鹄大志。
革命气概何其大!
下阕通过抒情, 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 但又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知识青年担当大任, 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明确:
诗歌艺术宜形象, 忌抽象, 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或诗歌讲究艺术形象, 不能像散文那样, 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齐读全词, 并背诵。
3. 领会作者情怀
综上所述, 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齐读, 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五、 想像小结
从时代背景出发, 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以记叙与描写为主, 用 300 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
什么时间、 地点、 作者看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回答了什么问题?
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 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 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千山万岭, 火红的枫林, 重重叠叠; 近观满江碧水, 无数船只争相竞驶, 抬眼望, 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低眉处, 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
” 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 词人思绪万千, 不禁提出:
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是朝气蓬勃, 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 是意气奔放, 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 是关心国家命运,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正是他们, 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
有才干, 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不主沉浮, 谁主沉浮?
六、 巩固延伸
1. 练习背诵:
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写景的句子, 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 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 概括秋景的句子, 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 再熟悉, 准备默写。
)
2. 与《雪》 比较阅读:
根据提示, 讨论回答。
提示:
结构, 主旨内容, 侧重方面, 表现方式, 风格
结构:
相似, 字数相同, 上十三句, 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
同是写景抒情, 赞美大好河山, 抒发豪情壮志、 理想抱负。
侧重方面:
《雪》 长城内外的雪景, 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
《长》 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 激励同志激流勇进, 勇担革命领导重任。
表现方式:
《雪》 “数风流……” 显, 联系背景, 是写于 1936 年, 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
《长》 隐性的, 写于是 1925 年, 是毛青年立志。
风格:
都豪迈、 旷达, 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 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七、 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 总结:
纵观全词, 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追忆往事, 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立” 到“看” 再到“问” ,下阕由“忆” 到“记” , 思路清晰, 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 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 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 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成为一代伟人, 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 有理想、 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 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 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 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 勇往直前, 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
2. 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选读毛泽东诗词 一、 学习目标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 背诵全词。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把握词中的意象。
2、 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 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课时计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导引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 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______, 笔名______,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 五卷, 其中《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都是重要篇章。
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和《毛泽东诗词选》 等。
文体知识:
词, 兴于______, 流行于______, 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 , 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 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 叫______, 它决定词的______、 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 字以内)
、 ______(58 到 90 字)
、 ______(91 字以上)
。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________、 ________等。
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婉约细腻, 多写个人遭际, 男女恋情, 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 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 载:
“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 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 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 间道人...
篇五: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园春·雪》 学法导引[文题解通]
◎导读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 历史悠久,风景如画。
几千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 为她抛头颅、 洒热血; 也有不少帝王将相为了她六亲不认, 骨肉相残。
然而谁是真正的英雄? 谁是真正的主人? 是人民,是劳苦大众。
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 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这么一幅画面: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 才能有光明前途; 如雪后的河山, 壮丽灿烂, 气势磅礴。
◎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 湖南湘潭韶山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政治家、 诗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 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 同时, 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背景
1936 年 2 月, 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 又将魔爪伸向华北。
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 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与此同时,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 准备渡河东征, 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 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 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 不禁感慨万千, 诗兴大发, 欣然命笔, 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知识览通]
◎语音
1、 分外 :
分(fèn)
不能念成 fēn
2、 妖娆 :
娆(ráo)
不能念成 yáo
3、 稍逊 :
逊(xùn)
不能念成 sūn
4、 成吉思汗:
汗 hán 不能念成 hàn
5、 俱往矣:
俱(jū)
不能念成 jù
6、 数风流人物:
数(shǔ)
不能念成 shù
7、 今朝:
朝(zhāo)
不能念成 cháo
◎字形
1、 沁园春:
“沁”不能写成“泌”
2、 惟余莽莽:
“惟”不能写成“唯”
3、 竞折腰:
“竞”不能写成“竟”
4、 文采:
“采”不能写成“彩”
◎词语:
1、 塬: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 呈台状, 四周陡峭, 顶上平坦。
2、 莽莽:
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
3、 顿:
立刻。
4、 须:
等到。
5、 妖娆:
艳丽多姿。
6、 折腰:
鞠躬, 倾倒。
词中有称颂、 赞美之意。
7、 输、 逊:
都有差、 失的意思。
8、 风骚:
原指《诗经》 里的《国风》 和《楚辞》 里的《离骚》。
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常识
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既是革命家又是诗人, 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有四十三首。
题材广泛, 形式上以抒情为主, 善于在丰富的联想和情景交融之中, 鲜明地表达主题思想,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谐。
诗人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 运用比兴, 塑造形象,联想丰富。
首先, 他常常是把自然景物描写与当时人民所处的环境和心情联系起
来。
其次, 写历史总是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像《沁园春·雪》 就是如此。
《沁园春·雪》 是一首古典词。
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又别称乐府、 长短句、诗余、 琴趣等。
它实际上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小令、 中调、 长调之分。
[内容析通]
◎理文脉
本词围绕一个“雪”字写景抒情, 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抓住“望、欲、 看”三个动作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融情于景。
下阕重在抒情、 议论, 以一个“引”字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抒发诗人的抱负。
◎辨结构(结构示意图)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概括)
上阕 :
北方雪景
惟余、 顿失、 银蛇、 蜡象(具体)
(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想象)
引无数英雄
过渡(抒情)
篇六:沁园春雪导入语开头
36 年 2 月,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学习目标
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㈠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强调以下字音
沁 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 zhé 思汗 hán 今朝 zhāo
3 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集体朗读全词。
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 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 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 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⑴ 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⑵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 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 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⑴ 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⑵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四、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江山多娇 (望) 描写
评古代帝王 (惜) 抒情
颂今朝英雄 (主旨) 议论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 字以上)。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雪获奖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 要为 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诗余。词分上下阕(片), 一般上阕( 片)写景叙事作铺垫,下阕(片)议论抒情揭示主旨。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 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 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 ,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 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 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 年 1 月号。1945 年 10 月,1945 年日本帝国主 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 月4 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 1 月 8 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沁园春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 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 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 蛇, 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今朝( )
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朗读课文,给下边句子划节奏。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