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3篇

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3篇

发布时间:2023-04-10 17:30:07

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3篇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 民·族·文·化MINZUWENHUA回族点香习俗的民族学解读马思明吴瑞(宁夏大学宁夏地质工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3篇,供大家参考。

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3篇

篇一: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

middot;族·文·化 MINZU WENHUA回族点香习俗的民族学解读马思明 吴 瑞(宁夏大学 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 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 点香是回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点香的研究,是探索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回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回族点香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生成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实际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当中对点香的诠释以及不同场景下回族的点香习俗的说明,从而在文化象征视角下解读回族点香习俗。关 键 词 回族 点香 教义 象征 文化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3-2584(2015)01-0047-06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做到内清外洁,内清即信仰纯正、不生邪念;外洁即讲究卫生、洁美环境,因而穆斯林除了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外,常使用或燃点各种香料,以使自身和环境充满芬芳香味。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很好地传承了点香用香这一被贵圣大力提倡的优美行为,一直坚持了 1400 多年。用美香是来自先知穆罕默德的嘉美行为,穆圣说:

 “有人赠送美香,当欣然接受,因为美香出自天堂,其香芬芳,沁人心脾。”因而千百年来,用美香已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一种嘉懿行为。各地穆斯林常用的香是一些含香料的药材,这些药材可制成香袋、棍香、熏香、香粉等,也有从香花中提炼的香精和配制的香水。这些香料可提神醒脑、洁雅环境;避除异味、有益健康。所以穆斯林常在聚众的情况下使用或燃点香料,如在开斋节、宰牲节、主麻日、诵经时、家有亡人等时候。一、回族点香习俗的教义诠释1. 艾布·阿林依说,阿丹圣人从天堂里带出来了天堂中的一根树枝,这树枝上有天堂中一棵树的官帽。到了印度醒迪地面上后,这个树枝干了,叶子蔫了掉了。从叶子中发出了各种香味。所以,所有美味的根都在醒迪。伊本·安巴西说,阿丹圣人从天堂里下来时,身上散发着香味。之后,他在作者简介 马思明( 1989- ),回族,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学吴 瑞( 1989- ),通讯作者,回族,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助理工程师。47DOI:10.13767/j.cnki.cn64-1011/j.2015.01.007

 民族艺林 MINZU YILIN醒迪的一个平川中栽了一棵树苗,这树苗原来在天堂里,然后,这个平川中充满丁香味。香的根子是阿丹圣人的体味,阿丹的体味是从天堂中的气味中来的(见《根索安比亚》第 23 页)。2. 圣人说:

 “四件事是所有圣人的圣行:知耻、用香、刷牙和结婚。”这段圣训的意思是,这四件事不仅仅是贵圣的好品格,而且是所有圣人的好品格(见《塔志》第二册第 254 页、 《提尔密济圣训集》第一册第 206 页)。3. 圣人说:

 “若有人赠香,当欣然接受,香来自天堂。”这段圣训中的香,指各种各样的植物香料品(见《提尔密济圣训集》第二册第 107 页、 《塔志》第三册第 168 页)。4. 圣人说:

 “若有人给你们送来香,你们当接受,不要拒绝。”这段圣训里的香指棍子香。棍子香包括两种:一种是天然的香木棍,一种是用香料和棍子配制的。点香是穆斯太罕布(受喜圣行)(见《穆斯林圣训集》第四册第七部分第 48 页、 《塔志》第三册第 168 页)。以上圣训说明,他人给你赠送香时,应当接受,不要拒绝。香料品是吉祥物,香是来自天堂的(见《塔志》第三册第 168 页)。5. 人们给艾乃斯送去香时,他接受了,没有拒绝。他说:

 “人们给圣人送去香时,圣人也接受了,没有拒绝。”因为圣人凭香与天使交谈(见《提尔密济圣训集》第二册第 107 页、 《布哈里圣训集》第二册第 878 页)。6. 扎比尔传述,我随圣人礼拜后,跟圣人到了他的家。来了一群儿童,圣人摸了他们的脸,也摸了我的脸。我感到圣人的手冰凉、香气四溢,好像刚用手抓过香料盆中的香料似的。这段圣训及其相连的几段圣训说明圣人的体味非常香,圣体的香味是真主尊重圣人而使圣体发香,不是因擦香料而香。圣人虽体味很香,但是,平常他仍在用香,使体味更香,为的是与天使见面、接受天启、与教生同坐(见《穆斯林圣训集》第四册第七部分第 81 页)。7. 圣人说:

 “你们经常坚持点棍子香,它能医治七种病症。”这段圣训中的七种病症是圣人凭天启知道的(见《布哈里圣训集》第二册第 849 页、《穆斯林圣训集》第四册第七部分第 25 页、 《米什卡提》第 387 页、 《塔志》第三册第 183 页、 《麦卡雷麦里艾赫俩给》第 18 页)。8. 念大赞提到圣人诞生时起立是穆斯太罕布。因圣人登霄时,天使们拿着檀香木的香炉,点着冰片香、麝香迎接圣人(见《奴孜海图里麦札利思》第二册第 82 页)。9. 伊本·欧麦尔(大贤欧麦尔之子)在房中点香时,使用的是香木棍子或用冰片香制作的棍子香。他说:

 “圣人生前就是这样点香。”这段圣训告诉我们,点棍子香是穆斯太罕布(见《穆斯林圣训集》第四册第七部分第 48 页、 《奈萨仪圣训集》第二册第 283 页)。10. 艾乃斯传述,圣人说; “今世我最喜爱的是女人、香、礼拜。”这段圣训中圣人说的是,女人是家中之灯,是子女的摇篮;香能使人心驰神往,取悦天使;礼拜使人快乐、心安理得,与真主交谈(见《塔志》第二册第 255 页、《奈萨仪圣训集》第二册第 93 页)。二、回族不同场景下的点香习俗(一)统一的宗教活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又叫“小尔德”,在伊斯兰教历的 10 月1 日。当穆斯林们在教历 9 月封斋一个月满之后,此日即为开斋节。开斋节当天,回族穆斯林要早起沐浴净身,收拾干净屋子,然后点一支香,插在香48

 民·族·文·化 MINZU WENHUA炉。男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一般都要带一包巴兰香。在清真寺大殿门口有个大香炉,点上自己随身带的巴兰香,一般点单数,然后插在香炉里。妇女们在家准备节日食品,炸油香馓子等,炸油香时,锅灶旁边要点香,点单数,一般点一支。会礼结束,到自家坟墓前诵经悼念亡人,叫做“走坟”。之后,人们相互之间走亲访友,互赠节日食品,以示庆祝。如今,开斋节也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新疆地区的回族及其他民族的穆斯林又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意为“献牲节”,又叫“大尔德”、 “忠孝节”等。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 12 月上旬,符合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前往麦加朝觐,并举行宰牲仪式和庆典活动。相传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辛夜间梦见真主命他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献牲,以考验他对真主的忠诚。但当易卜拉辛把刀架在伊斯玛义的喉咙上时,真主派天仙背来一只黑头羊作为献牲,代替了伊斯玛义。为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真主,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进行宰牲仪式。中国回族在节日之前,便选好了要宰的牲畜,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骆驼、牛、羊都可,但以羊为多。宰前三天内不喂杂食,只喂清水以清肠胃。古尔邦节这天一大早,清洁屋舍,洒扫点香,并沐浴净身,男性前往清真寺举行节日会礼,到清真寺在大殿前一般也要点香。女性在家炸油香、馓子等节日食品。会礼之后,请阿訇到家里来举行宰牲仪式。宰牲时,旁边一般要放个香炉,点上一支香。所宰之牲,须体壮形美,所宰之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用于教门,如请阿訇到家过乜帖等;一份济贫舍散。圣纪节,据说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穆斯林要在这天举行宗教集会。这天一大早,穆斯林都要打扫屋子,在打扫干净的屋里点上一支香,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给人以清爽舒适之感。沐浴净身后,男性前往清真寺举行节日会礼,到清真寺大殿前一般也要点香。礼拜结束后,由阿訇带领众人上坟念“锁尔”,纪念亡人。女性在家炸油香,馓子等节日食品,炸油香时灶台旁边也要点香。一些地方的教民要去拱北道堂散乜帖,教民到达拱北后,首先要在拱北门口买几把巴兰香或玫瑰香,也有人自备,香的数量可多可少,种类可粗可细,颜色也不限,但在点香时必须分单数,如: 1、3、5、7、9,因为单数象征真主独一。(二)婚丧嫁娶:归真、结婚回族家中一旦有了危重病人,就要把阿訇请到家里为之作讨白。届时,阿訇要以病危者的口气用阿拉伯语向真主祷告悔罪。此时,要在旁边点上香。在病人咽气以后,其家属要适当地整理亡人(指死者)的遗容,合其眼目和口齿,理顺其肢体,然后脱去亡人的衣服,用清洁的布单覆盖起来,避免其肢体外露。为了把亡人与外界隔开,亡人的四周还要挂上布帘。在亡人的旁边摆设香炉,点香不绝以净化空气。坟墓已备,亲友来齐,便可举行葬礼了。回族人把举行葬礼的全过程统称为“发送人”,这主要包括浴礼、穿礼、站礼和埋葬等程序,这些程序过程中都要点香,意义是为了尊重亡人和前来为亡人求恕饶的众天使。在回族传统的丧葬礼仪习俗当中,无论亡人是大人还是小孩,也不论亡人是正常死亡还是病死或凶死,尸体都要送到清真寺沐浴。清真寺里的“埋体”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尸体)房就是为沐浴亡人而设的一种专用房间。在没有或远离清真寺的地方,也可以在家中为其49

 民族艺林 MINZU YILIN沐浴。在丧葬方面,忌说“死”,称“死”为“无常”、“归真”、 “完了”,称亡人遗体为“埋体”。主张速葬、土葬、薄葬。不信风水、不用棺木,在人咽气后,由阿訇主持,按规定的程序用清水冲洗埋体。浴毕,以白布所制“卡凡”包裹埋体。以上程序结束后,由参加送葬的阿訇和亲友向西而立为逝者站“者那孜”,仪式完毕,由男性亲友轮流抬送埋体到达墓地。在坟坑里,将亡人头北脚南,面朝西,安放在洞内,用砖(土块)封好洞门,然后用土填满坟坑,地面堆成鱼形长堆。封门时要诵经、散乜帖,葬礼即告结束。回族在整个葬礼过程中禁止哭葬,认为这对亡人不吉利。葬礼结束后,主家要向亲友散乜帖,当天晚上还要请阿訇念宵夜经,每天请一名阿訇上坟念经点香,直到三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家里都要进行纪念活动,请阿訇念经、散乜帖,求真主搭救亡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亲人上坟诵经祈祷,点香悼念亡人。回族格迪目教派一般要在家里亡人躺过的地方附近放一只香炉,不分昼夜地连着点四十天香,以示对亡人的尊重和求恕饶的众天使。一般地讲,上述丧葬民俗适应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回族群体,具体的内容可能因地而宜,略有不同,但表现在其中的民俗意义和功能都是一致的。婚姻的缔结大致可分为三个程序:一是求婚和验家。男女双方若彼此相悦,男方即可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介绍男方情况。女方家长若满意,即派家庭代表在吉日拜访男方家庭,了解男方的家庭状况,名曰“看家”。验家满意预示着联姻会成功,否则宣告联姻失败。二是订亲。女方看家满意后,男方要带聘礼,有钱财、衣服、首饰、食物等,其多寡视男方经济状况和女方要求而定。在订亲仪式上,男方向女方道“色俩目”后,表明婚姻关系大局已定,不能反悔。同时确定结婚日期,一般都选在主麻日举行。三是成亲。男女双方的家庭均要邀请各自的亲戚与本坊清真寺的阿訇、满拉在家过乜帖,追念家中先辈并求祈平安。在以上过程中都离不开点香,几乎每个仪式上都得点香,有对亡人的尊重,也有对新人的祝福,更多的是对真主的敬畏。结婚仪式由阿訇主持,阿訇首先诵念一段《古兰经》并讲解其意,旁边会点上香,让房间的空气变得清醒宜人,人的心情会很好。阿訇依次问新郎新娘经名,然后问他们是否同意结婚,双方表示同意后,阿訇即念“尼卡哈” (证婚词),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并告诫他们严格遵守穆斯林的伦理道德规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还要征求女方家长、证婚人意见。得到几方肯定的答复后,阿訇郑重宣布:两人自愿结婚,求真主赐福给他们。证婚仪式结束,标志着一对婚姻关系确立。现在缔结婚姻的程序虽然在逐渐简化,但结婚举行教法规定的仪式并未改变。回族视“尼卡哈”为婚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认为只有经过了宗教证婚仪式的婚姻才是符合伊斯兰教规定的合法有效婚姻。当天,还要备宴设席款待贺喜送礼的亲朋好友。《古兰经》中有关婚姻的规定,长期以来为广大穆斯林所认同和遵循。(三)日常生活为搭救亡人、割礼、婚礼、葬礼、乔迁新居、讨平安、给小孩起经名等举行的“尔麦里”中,既有阿訇、满拉这样的念经人,又有亲朋好友;既有诵经赞圣的宗教活动,又有美食佳肴的盛情款待;既有对念经人的乜帖舍散,又有亲朋好友间的礼物赠送;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有乳臭未干的孩童。既有人情世故的交流,又有对教门人生的50

 民·族·文·化 MINZU WENHUA感悟。神圣的信仰与世俗的诉求,全都交融在回族的“尔麦里”仪式中,成为回族仪式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点香又是永远伴随始终,比如命名礼时,一般先点好香,首先由家庭主人抱着孩子,阿訇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邦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取经名的时间一般在回族婴儿出生的当天或者三天之内,也有的地方在婴儿满月的那天进行。仪式结束后,阿訇选取一个阿文的名字为婴儿命名。阿訇在本家事先准备的一张红纸上写上婴儿的出生年月(包括伊斯兰教历和公历两种)、婴儿的经名还有阿拉伯文的祈祷词。大致格式如下: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吉庆的新生儿之名是“某某”。主啊!求您使他(她)长寿,使他(她)身体健康,使他(她)性格和善,使他(她)给养丰富,使他(她)信仰坚定,使他(她)享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求主承领!公历某年某月某日,教历某年某月某日教长。某某经名取好以后,阿訇把新生婴儿...

篇二: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

丧葬习俗 丧葬仪式是最具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

 不同的民族、 丧葬的礼仪、 方式也各不相同。

 他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 透过丧葬习俗可以窥视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回族的丧葬习俗, 是人“归真” 后, 由亲属、 邻里乡 亲、 朋友等进行哀悼、 纪念、 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绝大部分回族群众认为, 生是死的起点, 死是生的结果。

 世界上无论什么人, 他的地位再高, 钱财再多, 寿命再长, 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

 但是, 作为在世的人, 对于死亡, 不讲贵贱, 不论贫富, 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 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 并要葬之以礼。

 回族的丧葬习俗, 既有回族的习俗特点, 又有伊斯兰教教义人生观、 价值观等内在本质。

 一、

  回族丧葬习俗文化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根据伊斯兰教教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 人也不例外。

 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 努力行善做好事。

 当人到老来, 死期临近, 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 再回到真主那里去, 即“归真” 。

 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 并不令人畏惧。

 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

   1 “归真” 前, 念“讨白”, 要“口唤”

 穆圣说:“凡身患重病的穆斯林, 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 就要把遗嘱留下来。” 遗嘱一般主要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等, 以便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 无论男女老幼, 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

 提念“清真言”, 提念的目的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真主,从而得到信仰。

 穆圣说: “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清真言, 谁必入乐园。” 所以, 回族人在临终前, 一般都注意做好两件事:

 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 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

 二是要“口唤”, 即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 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 矛盾, 甚至结下仇恨的, 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 要“口唤”, 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 互相原谅, 愉快地了结往事。

 此时, 要求周围肃静, 不乱哭乱喊, 嬉笑吵闹, 要屏除各种噪音, 甚至停止行走。

 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 其他人均不能人室, 直到病人逝世。

 2 “归真” 后, 亲属、 四邻对亡人的料理程序 回族人虽然散居全国各地, 但葬礼大同小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

 (1)

 停“埋体”

 回族人停止吸呼后, 在身旁的亲人或阿訇,

 要给亡人瞑其眼, 合其口, 顺其手足, 理其发须, 整好尸体。

 置“埋体” 于水床,

 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房里,

 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 面稍向于西。

 在埋体上覆盖一件洁净的白布单。

 然后, 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清真寺教长及亲戚朋友、 邻里乡亲。

 与此同时, 并在直系亲属中, 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 丧事费用等事情。

 当阿訇、 满拉、 亲朋、 乡邻听到报丧后, 都会主动来丧主家吊孝, 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 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 讲述人生客观规律。

 回族人忌向亡人行鞠躬礼, 忌丧家妇女、 小孩跪在地上回礼。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 还得“坐夜”, 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 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 , 在停埋的屋子点上香烛直到天明。

 为了消磨时间, “坐夜” 者一般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 假恶丑, 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 劝人要行善事等等。

 坐夜时忌大声喧哗, 忌玩赌、 打扑克。

 (2)“行水”

 “行水” 即为死者沐浴净身。

 也叫“着水” 或称洗“埋宜台”。

 “行水” 无论在清真寺还

 是在丧主家, 都要准备好水床或洗干净的门板。回族人给亡人洗浴, 男女有别, 男不洗女, 女不洗男。

 沐浴时所用的水是皂角水和净水(一般来自清真寺的水井)

 , 先把皂角捶烂后熬在水里, 将皂角用纱布沥去后, 把水装在三个汤平壶 (回族专用壶)

 里。“行水” , 一般由三人承担,三人都必须自做大净后才能担任。

 洗的方法:先将埋体放在水床上, 用白布将羞体遮盖好, 一人灌水, 一人淋水, 一人洗(亦称“着骨” )

 , 洗的人戴上手套(一副洗上身用, 一副洗下身用)

 ,按“大净程序” 进行, 淋水的人顺着洗的人手移动冲洗。

 行水的人非常仔细, 忌讳翻来覆去的洗, 先洗被污染的部分, 洗下身时必须在遮盖布下面冲洗。

 回族给亡人净身, 除了洗涤的三人以外, 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

 (3)

 穿“克凡”

 给亡人冲洗完后, 要给亡人穿“克凡” (亦称“回族俗称缝“克凡”。

 ) 。

 回族的克凡有两个特点, 一从颜色上看, 都是白色的, 不用有色的布料。

 二是从选料质量看, , 一律是白棉布、 白市布、 白漂布等, 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

 这是因为, 穆罕默德曾说, 安拉最喜欢白色布, 生者着白衣, 死者用白布做‘克凡’。

 亡人的克凡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

 一是大殓, 回族俗称“大卧单”, 长短要略长于身, 上下各余出六七寸。

 一般来说, 长约七尺, 宽约四尺五寸。

 二是小殓, 回族俗称“小卧单”, 也叫“二单”, 长短要合身, 但上下两头留余地, 宽约四尺五寸。

 三是衬衣, 回族叫“格米素” 或护心斗娃, 长自肩至踝骨, 宽约一尺二寸左右。

 肩上要开缝, 再加帽子一个, 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 比男的多两件。

 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 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

 裹胸长三尺左右, 宽一尺左右。

 包头也叫盖头, 长三尺左右, 用以裹发, 并用布带束着。

  亡人净身后, 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凡布上, 按照有关习俗规定, 先右后左, 层层包裹, 先裹“格米素”, 后裹小卧单, 再裹大卧单, 最后加冠, 并将腰部、 头、 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

 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族, 作为“舍西斯”, 免予洗礼, 免于穿克凡, 允许着血衣埋葬。

 回民在给亡人穿“克凡” 时, 要在“克凡” 上撒一些香料、 冰片、 樟脑水、 香水等, 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 也是对亡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克凡” 穿好后, 亲属好友向亡人作最后一次告别, 然后将“埋体” 抬入清真寺专门制作的抬尸匣(塔拜提) 内, 然后, 把尸匣抬到要“折纳则” 的地方, 准备“折纳则”。

  (4)

 “折纳则”

 是阿拉伯语 djanazah 的音译, 意为“殡礼”。

 , 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 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 是最隆重的、 最庄严的, 并且是最简朴的。

 殡礼一般在丧主住宅院里举行, 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 干净的地方进行。

 从宗教意义来说, 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作最后一次礼拜, 但系一种意向性的礼拜。

 其形式跟礼拜差不多:

 先将尸体放在西边, 阿訇靠近埋体站立, 其他参加者都脱鞋随后排班站立, 诵《古兰经》 片断, 并举意, 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 大的和小的, 男的和女的。

 祈求活就活在伊斯兰教道路上, 亡就亡在 “伊玛尼” 的根基上。

 之后, 向左右说:

 “色俩目。” 至此殡礼结束。

 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 且不对亡者鞠躬。

 殡礼的祈祷词通常为: “真主啊, 你是亡人的主宰, 你创造了他, 供养了他, 指引了他, 今天你又收回了他的生命。

 你深知他的言行, 我们为他向你求情, 求你宽恕他的罪过。” 或者:“真主啊, 求你宽恕我们中活着的人, 亡去的人,在场的人, 不在场的人, 求你宽恕我们中的男女老少。

 无论我们中的何人, 只要你使他活着,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上; 只要你使他死去, 就让他死在伊玛尼上。”

  (4)

 亡人下葬 殡礼结束后, 就将亡人抬往墓地, 穆斯林实行土葬, 有专门的回族墓地。

 回族男子都要争着为死者抬匣子, 由四人换抬, 有的地方八人换抬。

 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

 每遇穆斯林亡人, 可见送者云集、 争先恐后的感人场面。

 抬送亡人要平稳庄重, 快而不跑;送葬者靠近亡人走是圣行。

 因为穆圣说过: “骑、 乘者只可走在亡人后边, 步行者靠近亡人,

 走在左右前后。” 亡人抬到墓地后, 下葬前, 先由一人钻到墓洞里, 在墓洞中四周撒上“炒脑”(冰片、 樟脑等防虫的药品)

 , 用“窕曼”(遮阳布)

 将墓的口子遮住, 外面的人将亡人从匣子里抬出, 放在墓的门口, 由先钻进墓洞的人和外面的人慢慢地将亡人送进去, 放平后把捆好的大卧单、 小卧单打开, 把脸露出来, 头北、 足南、 面西, 然后从死者身上爬出来,

 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有的地方用一块石板将墓门封好)

 亡人下葬后, 在填土埋葬前, 由送葬者向亡人头部方向手捧三捧土于坟坑, 并口诵《古兰经》 文。

 第一捧时念:“我从土上创造了你们。”第二捧时念: “我使你们复归于土中。” 第三捧时念:“我将再次从土中复活你们。”

 然后填土掩埋坟坑。

 填土过程中, 如果谁干累了把锹扔下, 另一人拾起来再干, 不能接着锹干。

 坟墓堆起来, 外形长立方型(有的地方如鱼脊形或凸形)。

  3 为纪念亡人, 干“尔埋力”

 回族人把纪念亡人叫干“尔埋力”, 纪念亡人一般根据亡人“归真” 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

 纪念亡人。

 有“七日”(七天), 回族称为“头七”。

 这天丧主家要宰羊、 炸油香, 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 到家里念经、 吃油香。

 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 求真主开天堂之门, 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散乜贴(施舍), 之后, 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

 到了“二七”、“三七” 规模很小, 有时不请阿訇, 只是炸油香, 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回族人认为四十天之内, 亡人的灵魂还在。

 这期间丧主家每天要点香, 做“都阿” 向真主祈祷。

 到了四十日, 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 要大干尔埋力。

 早上先请阿訇走坟, 走坟结束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 有的人还给丧家散乜贴。

 从此以后,在百日、 周年、 三周年、 十周年、 三十周年仍要宰羊、 炸油香, 干尔埋力。

 过了三十周年后,就不再搞大的纪念活动了。

 二、

  回族丧葬习俗源于伊斯兰教教义 回族与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 其丧葬习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大。

 伊斯兰教规定丧葬的基本原则是土葬、 速葬和薄葬。

 伊斯兰教认为, 人生在世作为先世的考验和后世的栽种处, 只是生命阶段的一个过程, 死是生的必然, 死亡是现实生活的终结, 来世生活的开始。《古兰经》 中说:“凡有血气者, 都要尝死的滋味, 我以祸福考验你们, 你们只被召[1]P259伊斯兰教认为死亡并不可怕, 死亡只是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归我”。(第 21 章第 35 节)升华, 是人生的复命归真, 而不是生命的终结, 所以穆斯林认为生死乃安拉的“前定”。《古兰经》 中说:“我从大地上创造你们, 我使你们复返与大地, 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上复活。”[1]P250伊斯兰教认为, 人为安拉所造, 死后仍必归回真主, 消亡是归向真主[2]P133死只是肉体的消亡, 即“无常” , 而在后世人(第 20 章第 55 节)的必经之路,

 “清真之道, 以死亡为正命。”类将得到永生。“复生, 即归真也。

 归真, 则复生矣。”[9] 1 实行土葬, 忌火葬。

 《古兰经》 说安拉的迹象之一是“他用泥土创造了你们, 然后, 你们立刻成为人类, 散[1]P322《古兰经》 认为, 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 是用泥土创造布各方。”(第 30 章第 20 节)。的, 人死后只有归还泥土, 然后才能从泥土中“复活”。

 所以, 穆斯林世界普遍有“得土为安”和“入土为安” 之说。

 回族也有句俗语说:

 “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

 ” 这就充分说明了自古回族实行土葬, 并且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土葬是许多民族处理死人的方式, 而伊斯兰教是最坚持这一葬法的宗教之一。

 虽然土葬有好几种类型。

 但回族的土葬法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椁, 由来已久, 且至今还保持着。

 咸丰时, 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将《天方正学》 说: “清真殡葬, 不需棺椁,

 以身归土,

 因其清净也。” 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正教真诠》 风水章:

 “不用棺椁,

 至理有二:

 一乃自然,

 二乃清净。

 自然者,

 缘人之本来乃土也,

 返本还原,

 复归于土, 谓之自然;

 清净者,

 乃人之血肉葬于大地,

 遂可化

 而成土, 若以不洁之水投于江海,

 即无不洁之味;

 若倾于器中,

 其秽愈甚。

 较之此理,

 此非清洁乎。

 夫人本出地土,

 终储棺椁, 有若冰碳同炉,

 必不契合,

 斯谓忘本,

 忘本必不自然,

 若亡者无知,

 虽金棺玉椁,

 何益于彼;

 若其有知,

 身处脓血之中, 绝无可避之地,

 贴体肮脏,

 [3] P335人回归土则成了回族的一种基本精神。

 现何得清净,

 设令亡亲陷此苦难, 可谓孝乎⋯⋯”在回族人亡后, 仍不用棺椁, 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 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并且禁止大兴土木, 建造陵墓, 极尽装饰, 禁止筑祭和建造屋宇于墓上。

 忌火葬。

 伊斯兰教认为, 火刑是安拉使用的, 只有安拉掌握这个权力, 一般人不能用,还说, 火刑是罪人“无常” 后所受之刑, 火狱就是地狱。《古兰经》 明确指出:“犯罪而来见主者, 必入火狱, 在火狱里, 不死也不活。”[1]P25, 回族人认为, 火葬是生前罪孽深重的人遭真主的惩罚的象征。

 所以, 回族忌火葬至今未改变, 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员在内,他们都习惯土葬, 畏惧火葬。

  2 主张速葬。

 反对迟葬 先知穆罕默德说:

 “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

 伊斯兰教法规定:

 亡人三日之内必葬,

 不择时日,

 不问风水,

 就地而葬。, 一般是早上“无常”, 下午埋; 晚上“无常”, 次...

篇三: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

人的葬礼 一、 回族在人逝世后, 一般称: “无常” , 有些地方称“归真” 或“毛提”了。

 “无常” 是回族穆斯林的汉语专用语, 即: 逝世的意思。

 “毛提” 是阿拉伯语, 也即逝世之意。

 “归真” 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

 但无论怎样称呼, 都忌说“死” 这个词。

 四川回族的丧葬礼俗, 与国内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都随同伊斯兰教的规定, 主张土葬、 速葬、 薄葬。

 回族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由真主造化,真主掌握, 人来源于真主,“无常” (死亡) 后也归于真主。

 因此, 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将死视为“归真” (即归顺真主) , 四川大部分地区回族人逝世后称: “无常” 。

 凉山地区称“归真” 或“归回” (回到原处之意) ,将死者遗体称为“买提” 或“买月提” , 认为人死是真主前定的, 是真主要死者到他那里去。

 回族病危之际, 家属要请阿訇来念“讨白” , 为死者忏悔, 告诉他真主在呼唤你, 让你去, 你就放心的去, 求真主收留死者。

 同时, 邻里、 朋友、亲戚如与病人过去有过结, 此时也要向其讲明原情, 消除误会, 愉快了结往日不愉快之事, 向病人要“口唤” 。

 四川凉山地区回族, 在病人弥留之际, 在旁守候的人须为之提点: 要他(她) 记住穆斯林信仰的核心———《清真言》 。

 解放前, 老人临终时, 若无人“提点” , 孝子要当众认错, 并受罚赎。

 [6]此外, 病人病危时, 要求周围肃静, 不乱哭乱喊, 嬉笑吵闹。

 二、 人去世后, 家人马上分头行动, 一些人将其口、 眼闭合, 换上洁净衣服,一些人去向朋友、 亲属报丧, 一些人到墓地修好的墓前去开窑门(即将封好的墓门打开) , 一些人到清真寺去抬“水床” , ———称“停床” 。

 死者放上“水床” 要头顶北, 足朝南, 面向西。

 放上“水床” 后就要挂“孝幔” , “孝幔” 由布做成, 中间为白色, 两边为绿色, 上面写有经文。

 过去, 成都地区回族, 人去世后, 居住平房较宽的, 一般停放在自家堂屋中干净的草席上。

 亡人身旁铺草或草席, 孝子跪于其上。

 亲友与孝子的双手平展, 相互抚摸一下, 然后各自双手抹脸一下, 谓之“攥手” (表示哀悼之意) 。

 [7]回族如果在医院去世, 就将死者停放清真寺, 如在家中去世, 就停放在家里。

 现在一般都将“买提” 抬到清真寺停放。

 买提“停放期间要由家人、 朋友守护, 不许猫、 狗之类的动物接近死者。回族提倡速葬, 据传穆罕默德曾要求人们“快料理亡者, 不要拘留他在家。

 ”另外, 《布哈里圣训实录》 里有“论迅速抬走盛尸床” 的记载:“圣人说:‘抬上盛尸床后, 你们当快走如若亡人是善良的仆人, 你们会很快地抬着他见到善行的结果。

 如若亡人是卑劣的仆人, 你们会从肩上迅速地把恶人扔下去。

 ’ ”[8]因此, 回族如果早上去世, 那下午就埋, 如果下午或晚上去世, 第二天一早埋。

 总之埋得越早越好, 不能超过三天, 认为如果时间拖长, 那就有伤死者, 使死者入土时不得安宁。

 另外四川回族认为如果死在“潘闪日” (星期四) , 抬在“主麻日” (星期五) 是最吉利的, 同时认为死者在斋月里去世是一件幸事, 因为此时天堂的大门是敞开的, 人死后可直接进入天堂。

 一般来说, 回族对年迈或病危的人很早就为其准备后事, 根据病情提前通知在外的儿女或远方的亲属, 以使其见“活面” 。

 回族人逝世后的葬礼,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 大都一致。

 四川回族在长期的继承与发展中, 其丧葬程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即停“买提” , 给死者冲洗(一些

 地方称为“行水” 或“着水” ) , 为死者穿“克凡” 、 行站礼、 下葬(一些地方称为“下况” ) 。

 (一) 停“买提”

 回族人停止吸呼后, 在身旁的亲人或阿訇, 要即瞑其目、 合其嘴, 顺其手足, 理其发须, 置“埋体” 于水床, 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 不能停在伙房。

 停“埋体”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 家境贫寒者, 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将“埋体” 置于上。

 停“买提” 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 面稍向于西。

 在尸体上要覆盖一洁净的白布单, 同时要从直系亲属中推选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 做好迎来送往, 丧事费用开支等工作。

 另外,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 还得“坐夜” , 在凉山地区亦称“守夜” , “坐夜” 者要求要洗大净, 不能睡觉, 忌大声喧哗, 忌玩赌、 打扑克。

 (但现在情况已有变化, 年轻人也打麻将、 玩扑克) 。

 (二) 给亡人冲洗

  有的地方称“行水” 或“着水” 。

 即为死者沐浴净身。

 “行水” 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 都要准备好水床或洗干净的门板。

 回族人给亡人洗浴, 男女有别, 男不洗女, 女不洗男。

 男的无常后, 要请本地男告姆或近亲为其 “行水”,女的无常后, 请本地女告姆或亲属中的老年或中年妇女为其“行水” 。

 沐浴时所用的水是皂角水和清水, 先把皂角捶烂后熬在水里, 将皂角用纱布沥去后,把水装在三箱壶里。

 “行水” , 一般是三人承担, 成都地区、 米易县等一般是二人, 无论是三人或是两人都必须自做大净后才能担任。

 洗的方法: 先将买提放在水床上, 用白布将羞体遮盖好, 一人灌水, 一人淋水, 一人洗(亦称 “着骨”) ,洗的人戴上手套(一副洗上身用, 一副洗下身用) , 按“大净程序” 进行, 淋水的人顺着洗的人手移动冲洗。

 行水的人非常仔细, 忌讳翻来覆去的洗, 先洗被污染的部分, 洗下身时必须在遮盖布下面冲洗。

 (三) 穿“克凡”

 给亡人冲洗完后, 要给亡人穿“克凡” (亦称“克番” 、 “卡番” ) 。

 据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时, 只用三块白布裹身。

 因此, 四川回族“无常”后都不穿殓衣, 也不用殉葬品, 只用白布裹身。

 他们去世后, 亲属要买三丈白布(不用丝绸之类的料子, 而用普通棉布) 做成大卧单, 小卧单, 皮那哈, 手套。

 男三件, 女五件, 接统一规定缝制, 第一块即大卧单约长 7 至 8 市尺, 宽 4 尺; 第二块即小卧单长约 5 至 4 尺, 宽 4 尺; 第三块即皮那哈长 5 尺, 宽 2 尺。

 女的增加一条裹胸的布, 长 4 尺, 宽 1 尺和一块头布。

 布上要洒些冰片、 樟脑、 红花等,以防腐驱虫。

 裹的方法是, 将大卧单铺开、 小卧单放在大卧单上面, 撒上香水、药物, 将亡者平放布上, 把皮那哈紧贴买提, 抽去遮盖布, 把遗体包好即可。

 凉山州和米易县等地回民, 还要用 7 颗麦粒, (木逼里) , 由阿訇或师傅将每粒分别用棉花包裹, 每包一颗要念一段经文, 放入洁净的小盘内。

 死者用“克凡”包裹后, 每颗沾少量的蜂蜜分别放入死者的七窍, 即每个耳门放一颗, 嘴上放三颗, 两个鼻孔一边一颗。

 [9]

  (四) 行站礼

  即向亡者举行告别仪式。

 又称站“折纳则” 或“折那孜” 。

 这是阿拉伯语dj a n a z a h 的音译, 意为“殡礼” 。

 将冲洗干净的遗体放入“塔补堤” (俗称讨白匣子, 此匣子形同汉族的棺材, 用木头做成, 长方形, 两头是整齐的, 写有经文, 匣子为回族公用, 一个清真寺一个) 。

 匣子上铺一张“窕曼” 四周围着绿色的布, 叫“围子” 。

 此匣子放在一个固定的架子上, 由四人抬。

 匣子放好后, 由送殡的回族男子排班站立向遗体举行告别仪式。

 参加站礼的人都要淋浴,表示对亡者的尊敬。

 仪式由阿訇主持, 率众念“宰那惹” , 经文的大意是:“真主啊, 你是亡人的主宰, 你创造了他, 供养了他, 指引了他, 今天你又收回了他的生命。

 你深知他的言行, 我们为他向你求情, 求你宽恕他的罪过。

 ” 或者是:求主饶恕活着的人和去世了的人以及外出的人和老年人, 儿童, 妇女, 男人。

 并求主使活着的人活在伊斯亮目上, 死去的人死在伊马尼上。

 念完 “宰那惹”后,人们拖手向右肩说“色兰” , 作“杜阿” , 站礼即结束。

 站礼上不鞠躬, 不叩头,站礼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

 (五) 下葬。

 亦即殡埋, 在四川一些地方称为“下况” 。

 殡埋不用砖石结构, 而用土葬的办法。

 四川回族人无常后, 出殡前阿訇带着《古兰经》 先到墓地, 出殡队伍是男站前, 女站后, 亡者亲属由人搀扶, 边走边哭, 哭诉亡者生前的美德和好处。

 回族很团结, 如遇回族去世, 邻居、 朋友、 同事都要沐浴后前来帮忙和送葬, 人们不为亡人送挽联、 花圈, 送葬时不放鞭炮, 每人手里都拿着三柱香, 香不是敬亡人, 而益于空气清新和环境卫生。

 回族男子都要争着为死者抬匣子, 由四人轮换抬, 亡者抬到墓地后, 下葬前, 先由一人钻到墓地里去, 在基中四周撒上红花、 籽土、 雄黄等一些防虫的药, 用窕曼将墓的口子遮住, 外面的人将亡者从匣子里抬出, 把他放在墓的门口, 由先钻进墓地的人和外面的人慢慢地将亡者送进去, 放平后把捆好的大卧单、 小卧单打开, 把脸露出来, 头北、 足南、 面西,然后从死者身上爬出来, 用一块石板将墓门封好, 封好墓门后死者亲属开始掺土, 凡亲属都要掺三把土。

 这时阿訇在一旁开始敬诵《古兰经》 , 念完经后亡者亲属将炸好的下土油香发经阿訇和帮忙的人, 人们在墓地上吃, 不带走。

 至此, 葬礼就算结束。

 回族人的坟墓都是南北方向。

 坟坑的制作, 大致为二种, 一种是选向阳、 干燥、土质坚硬的山地, 先挖一个长、 宽、 深均约 2—2 5 米的直坑(俗称明堂、 明塘) ,从明塘底部向北方或明塘西壁再挖一长 2 2 米, 宽 70 公分, 高约 1—1 5 米的穹形墓穴即成, 俗称“窑子” (“热合提” ) 这在四川的凉山、 攀枝花、 阿坝等地较多, 和西北回民的坟坑制作大体一致。

 一种是在土质疏松, 无法挖“窑子”的地方, 挖一个长约 2 米, 宽约 70 公分, 深约 1 5 米左右的长方形直坑。

 墓穴内四周用石板墙或石条, 石板上预先刻上或临时写上“读哇” (《古兰经》 文) ,上用石板或石条盖或木板, 回族俗称“沙弥” 。

 (凉山地区称为“埋灶儿) 盐边县称“买摘儿” 。

 这在四川的成都地区、 绵阳地区、 重庆等地较多。

 墓穴的制作一般要几天时间, 因此, 四川回族在病人垂危时, 就得动工, 急病和意外死

 亡者, 来不及挖窑的就要向挖好未用的人家借用。

 在城区清真寺, 长期雇人统一挖出备用“窑子” 和“沙弥” , 丧家向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办理手续后, 便可启用。

 在四川回族的丧葬习俗中, 还有“遭人命” 的习俗。

 如凉山地区, 解放前, 部份平素受虐待的老人、 妇女病死或自杀后, [10]“尸亲” (男者家族, 女者娘家)便要邀集远近亲族, 骑马、 坐轿, 涌到丧家“遭人命” : 将忤逆父母或虐待妻子者抓来当众罚跪(有的还要将其裤脚卷起, 跪在瓦渣子上) , 任由尸亲训斥, 如稍反抗, 便导致严重后果, 经人周旋后, 最终以多抽“伊斯卡堤” [11]多开“孝帕” [11]并承担尸亲往返和马费等费用了结。

 解放后, 该习俗已彻底废除, 虐待他人的行为, 均依法惩制。

 此外, 四川回族无常后要举行搭救亡人的纪念活动, 一是衣物, 生活用品等, 除家属自留一部份作纪念外, 亦施散给亲友或贫穷人继续使用, 以此表示对亡人的怀念。

 (成都地区称“作念” ) [12]二是从亡人无常埋葬后, 回族人对已故亲人一般要做三日、 头七、 二七、 三七、 四十天、 周年, 每到开斋节, 一般要给已故亲人“走坟” 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

 在这些日子里, 丧家亲属要请阿訇念经、 请客, 走坟。

 请阿訇念经可请到坟上去念, 也可请到家里念, 要给念经的人散也贴。

 请客是请阿訇、 亲属和亡者无常时前来帮忙的人, 丧家要宰羊、 宰牛、宰鸡, 炸油香, 请他们来吃油香。

 走坟时要先淋浴, 到清真寺礼拜, 并丢了“飞点钱” 后才出发。

 在坟上不摆供品, 点上一些香即可。

 平时亲属凡梦到死者或死者生日、 忌日时, 都要在主麻日到清真寺为死者传茶, 传茶时拿油香、 水果、糕点等。

 三、 四川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四川回族, 无论是在小聚居区, 还是回汉、 彝、 羌、 藏杂居区, 其丧葬习俗, 总起来看, 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实行土葬, 忌火葬。

 这是所有穆斯林遵从的丧葬方式, 这一点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形成的。

 《古兰经》 认为, 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 是用泥土创造的,人死后只有归还泥土, 然后才能从泥土中“复活” 。

 有“得土为安” 和“入土为安” 之说。

 纵观四川回族丧葬方式的整个程序, 它不用棺椁, 只用木板或木匣等来安放尸体, 葬后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完全是“以身归土” , 充分说明回族实行土葬。

 同时, 回族认为, 火刑是安拉使用和掌管的权力, 一般人不能使用,火刑是罪人无常后所受之刑, 地狱就是火狱, 因此, 回族忌火葬, 回族穆斯林死后坚决反对火化。

 第二主张薄葬。

 四川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 , 主张厚养的影响, 在处理丧事上, 主张薄葬, 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在办丧事时, 一不用棺,二只用三丈普通白布缠身, 亲友、 家属一般只戴一顶白孝帽。

 不允许有任何殉葬品, 不设灵堂, 不摆祭品, 不奏哀乐(其它娱乐一律停止) 、 不化纸钱; 亲属不披麻戴孝、 不戴纸花、 青纱、 不向死者叩头; 亲友吊唁, 不送花圈、 祭帐、 挽联、 不吃丧家的饭; 安埋不择日期, 不看地脉, 不放鞭炮。

 对坟墓的构筑, 不求

 豪华壮丽, 不许造高大的坟墓。

 充分体现了回族崇尚节俭, 主张薄葬的特点,这种优良的传统和风气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三主...

推荐访问:古兰经对亡人归真怎么说 归真 古兰经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