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经济升级版”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市委批转的《政协*市委员会*年工作要点》安排,市政协调研组在*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带领下,于今年*月至*月,就我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经济升级版”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一化两城三创四大”总体思路,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逐步向现代产业体系的新阶段迈进。
1.产业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总量及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第*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年增长*%,年均增长*%,快于全省*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比*年增长*%;
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年增长*%,年均增长*%,占全省总量的*%,居全省第*位。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比*年增长*%(现价);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居全省第*位;
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在湘南地区及韶关、清远、赣州等周边地市中居第一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年增长*%,年均增长*%;
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年的 *%上升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GDP *亿元,同比增长*%。
2.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次产业占比由*年的*:*:*调整为*年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个百分点。以有色金属为龙头的传统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其中有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 %;
新兴支柱产业逐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家,增加值达*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 %,产业内部开始呈现出高端化发展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调整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创优发展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一县一区”目标,全市园区规划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年,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累计入园企业*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其中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例由*年的*%提高到*年的*%。今年上半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第*位。
4.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扩大招商引资,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项目建设,共培育形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企业*家,实现营业收入*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
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比*年提高*个百分点。从县市区情况看,*等县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势较好。
5.产业贡献份额日益增大。全市三次产业在新增投资、税收增长、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工业企业*年实缴税金*亿元,占全市税收的*%,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共有*户工业企业纳税过*亿元,其中华润电力湖南有限公司、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纳税过*亿元。*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为*%,比*年提高*个百分点。
我市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从总体上看,我市三次产业之间还不够协调,一产偏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各次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产方面,农业规模化集中度不高,特色产业、高效产业、高端产业少,深加工产业滞后。*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仅为全面小康目标要求*%的*%左右。二产方面,传统高能耗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高技术产业占比低,*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占比仅为*%,对全市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轻工产业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三产方面,行业结构欠优,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新兴服务业占比偏小。*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倒数第三,仅高于株洲(*%)、娄底(*%),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个和*个百分点,离*年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比全省平均低*个百分点以上。
2.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从总体来看,我市资源型产业独大,且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产业链不长,精深加工较少;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支撑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排全省第五位。从各次产业发展情况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不快,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工业经济仍以矿业为代表的原料工业为主,产业总量规模不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偏少,支撑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目前我市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只有*户,在建的工业项目中总投资过*亿元的只有*个。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效益较差、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偏低。*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家,占全省单位数的*%,排在全省第五;
年营业收入超过*亿的服务企业只有*家。
3.产业园区发展亟待提质。由于我市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尚不完备,产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园区产业集聚度和财税贡献率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缺乏全局性产业规划布局和差异化与错位发展的理念,加上政策手段有限、资源优势相似等原因,产业园区大多为综合性园区,缺乏专业园区,区域、园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优惠“套餐”出现同质化趋向,导致同质化业态重复招商、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一些本可集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遍地开花,难以形成科学发展格局,削弱了园区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如*高新区仍是有色产业独大,各产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园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弱,生产型服务业配套不足,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和配套企业集群尚未形成,至今还未有一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4.创新驱动能力严重不足。研发经费投入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对自主创新、品牌建设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件、互联网普及率为*%,分别占全面小康目标的*%、*%和*%;
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人,比全省少*人。从实际情况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排全省第*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件、专利授权*件,专利授权数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占规模工业主营业收入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占比排全省第*位。全市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足*%。
5.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产业政策环境面临新形势。国家出台针对产业园区优惠政策清零的*号文件,长期以来作为招商引资重要手段的政策优惠将逐渐失效。国家*号文要求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推进产业项目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国家对产业节能环保、行业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要求日益严格,也相应限制了政策对招商引资及相关产业的作用空间。虽然*争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如*个县市区比照赣南原中央苏区享受有关政策,但因未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其政策难以真正落实。二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制约公司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是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从事软件开发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本身固定资产不多,从银行贷款缺乏必要的抵押资产,这类企业融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人才要素保障持续偏紧。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缺乏,加上受地域限制、经济待遇、营商环境、社会保障、事业条件、成功机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内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一直不强,人才匮乏和稳定性不够导致新兴产业研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技术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二、外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做法
从调研考察的地区看,他们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力度较大,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多轮驱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注重顶层设计,以战略引领结构调整。长春市坚持工业服务业双拉动发展战略,促进新兴产业提速、工业提质、服务业提量。工业方面,重点发展汽车、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成为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三大超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服务业方面,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谋划建设*个现代物流园区、*个专业批发市场、*个商业综合体,每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服务业大项目*个以上。近几年服务业平均增速达到*%以上,在全国*个副省级城市中保持前三位。
2.注重科技立市,以创新驱动结构调整。长春市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增强结构调整内生动力。*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园区及专项*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赣州市注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项目带动,利用政策优势,通过部门对接,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升促建稳步推进,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达到*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个。
3.优化空间布局,以规划统筹结构调整。长春市按照产城融合、防控碰撞、存增并重、高位统筹、区域联动、体制创新的原则,制定实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规划,推动形成*大区域*个特色产业集群。其中,东北区域由*个开发区组成,总面积约*平方公里,重点打造生物、光电子、医药等*大产业集群,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赣州市注重引导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区域品牌,已培育省级示范产业集群*个、重点产业集群*个。
(二)全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长春市、哈尔滨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其中,长春市拿出近*个亿,每年争取国省资金*万以上重点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业企业共*个,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户,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市第二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哈尔滨市对耕地、水面、林地、草原、滩涂等进行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反租倒包、以地入股、集中代耕、以地换地等多种模式,加速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先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个,全市*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万亩。
2.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提升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春市每年投入*万元推动技术集成应用,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用上适宜自家土地的肥料;
哈尔滨市制定实施《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年全市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个,核心区面积达到*万亩,亮点园区达到*个,其所建墨西哥艾特尔超高产玉米攻关试验区*亩,亩产比当地平均产量高出*公斤,创全市历史之最。在农业贷款方面,长春市探索开展农民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
哈尔滨市由政府出资*万元,与银行合作,放大*倍,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建立了奶牛规模养殖贷款担保平台。
(三)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集团化迈进。赣州市深入推进钨资源整治整合,建设国家钨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章源钨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加快推进钨产业高端化、集团化。现有规模以上钨企业*户,主导产品产量占全国很大份额。澳克泰年产*万片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吨高性能整体硬质合金钻具等钨精深加工项目先后竣工投产。章源钨业收购韩国KBM公司*%股权,收购法国UFI硬质合金研发机构*%股权;
海盛钨钼与日本京瓷公司合作新上硬质合金刀钻具项目,主营业务收入有望三年内达到百亿元。*年该市规模以上钨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加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赣州市充分利用国家对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项目带动,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质的突破,先后引进玖发新能源汽车、磐固通达电动汽车、思卡多电动汽车三家整车生产企业落户,玖发公司有*款车型进入国家推广目录;
格特拉克拥有世界一流齿轮加工和变速器装配生产线,年产能达到*万台。哈尔滨市以发展出口加工和优势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装备、食品、医药、石化四大主导产业,*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哈尔滨重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难变形新材料可广泛用于船舶工业、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是全球战略需求稀缺材料,产品效益显著。
(四)推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1.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长春市大力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冰雪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工业文化、关东文化的精髓,科学制定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着力开发城市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市政府从*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大投入促文化旅游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
2.高起点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哈尔滨市突出开放大通道中心节点、特大城市和口岸桥头堡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中国面向俄罗斯,辐射东欧、东北亚的国际商品集散中心、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外向型现代产业集散中心和国际货币结算中心,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哈药物流配送中心作为哈药集团的中央物流中心,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首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其物流配送达到设计规范化、系统标准化、管理信息化、设备自动化水平,满足了哈药集团各种新业态的变化和业务量增长的需求。
三、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大格局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发展新优势。
(一)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科学定位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对我市三次产业发展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合理设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根基的观念,抓紧实施传统产业振兴计划,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大铅锌、钨、铋、白银、氟化工、微晶石墨、煤炭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地位;
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围绕有市场、有效益、可持续来引进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将电子设备、LED光电、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养生、精品会展等作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2.优化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链延伸,促进同类项目向特色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加快形成“一带五区九园多基地”产业空间结构(“一带”,即把郴资桂“两型”示范带建成现代产业带。“五区”,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示范区、出口加工贸易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区。“九园”即*个省级产业园及配套产业基地)。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要特色化布局,城区圈层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近郊圈层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设施农业和加工农业,远郊圈层重点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大宗农产品生产;
先进制造业要集聚化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明确、错位联动、集聚协作、竞争有序的现代产业区域布局;
现代服务业要差异化布局,按照重点集聚、改造提升、开发培育等布局导向,促进各具特色、功能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竞相发展。
3.加快现代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整合产业相关扶持资金,探索“资金池”管理;
积极探索产业投融资PPP模式——实施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的股权基金运作模式;
加快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启动*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加大政策支持和生产要素帮扶力度,不断推进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等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三大产业的加速融合发展。
(二)主动对接国家改革措施,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1.研究政策,争资立项。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队伍,结合我市现行产业政策体系,认真研究国省新近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及出台的有关政策(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切实调整我市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开展产业项目论证,加快推动我市项目库建设,围绕国家战略、优势产业、特色园区谋划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主动对接上级相关部门,切实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推动重点行业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动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和结构优化,使现代产业体系具有最优配置效率。
2.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严格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进商事制度“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证一号”等改革,压缩审批事项,缩小审批范围,整合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全面推行网上政务与网上服务。建议进一步向园区下放权力,强化用权流程再造和网上审批流转,加强督促检查和行政监察,真正落实国家级园区市级审批权限、省级园区县级审批权限,确保新进企业落地快,落地企业建成快,建成企业见效快。
3.梳理出台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有关政策。围绕壮大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各类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推动现代产业发展。适当下放招商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权限,允许县市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施行“一企一策”。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减费政策,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为现代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拉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发现各类矿产*种,是全国最大的白银、铋生产基地,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钨、铋储量在世界排名第一,微晶石墨储量占世界的*%。经多年发展,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采选—冶炼—加工体系。*年,全市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到*亿元,成为我市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矿产多为央企控制,有色产业大部分产品仍处在锭块的层次,有的还停留在初级、粗放的采矿选矿阶段。钨产品精深加工尚未做起来,原本在我市汝城的钨产品集散地却已转至赣州,钨产业话语权随之旁落,令人痛心。市委书记易鹏飞指出:“如果哪一天在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有色金属锭块了,产业链能够在锭块的基础上往后面有所延伸了,就说明我们*的转型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我市应切实增强危机感,将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动有色产业链在锭块基础上向高端延伸,加快形成高层次的有色产业新体系。
1.研究争取有色产业政策。以*被纳入原中央苏区联动发展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研究国家关于有色产业相关政策,争取国家工信部从国家层面对*有色产业发展明晰定位,建立国家级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给予*差别化产业政策,支持铅锌、钨、铋、石墨等*特色产业列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通过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提升*有色产业发展能力。争取组建国家级大型有色企业集团,实现“矿山、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三环节全覆盖,加速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促进*有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高端化、集团化发展。
2.加快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差异化发展。特别是抢抓省级层面已将我市定位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市级战略层面,以飞地招商模式,加快推进桂阳有色金属冶炼、再生资源利用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专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积极做好引企入园工作,促进有色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举全市之力打造桂阳有色冶炼加工千亿园区,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3.实施项目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注重本地有色企业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及有关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大力培育和引进我市有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行首席技师制度,支持高技能人才建立工作室,开展技术革新和“传帮带”,打造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我市有色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建设成为立足湘南、服务华南、面向世界,连接珠三角、长株潭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重点培育发展四大产业: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强规划引领,抓紧制定《*市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发展规划,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一核四极”发展格局,推动物流企业大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物流平台。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整合运营资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培植优势企业。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强化人才要素支撑,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健全行业发展保障体系,着力将*打造成湘粤赣省际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2.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利用东江湖、莽山、汝城温泉、农业旅游等优质资源,重新审视*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以打造湘南民居风格为带动,完善景区配套建设,深入挖掘“湘南起义红色文化”、“神农文化”、“义帝文化”、 “寿文化”、“福文化”、“昆曲戏剧文化” 、“五连冠体育文化”、 “临武傩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旅游风景区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旅游市场的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将东江湖流域风光带、莽山旅游区打造成全国的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3.加快发展精品会展业。统筹全市会展业发展,以*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进行布局,尽快出台《*市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加快全市会展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举办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广、符合*产业导向的国际性、全国性展览活动,集中培育一批有价值的成长型会展品牌项目,提升*会展业的影响力和效益。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化主体,发挥会展业对参展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着力打造湖南省会展经济次中心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会展中心城市。
4.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要抢抓机遇,把健康养生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起点编制《*市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尽快出台推进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理念,持续发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核打造“生态福城·康养天堂”城市品牌。要强化“健康养生+”思维,做好融合文章,努力推动医疗、养老、中医药、保健食品、医药器械、旅游以及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地产等健康养生相关产业科学跨越发展。
(五)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要在稳定和完善我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研究制定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我市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政策意见,切实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经营体系。
1.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三大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每个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组建全市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引导各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有影响、有地位的大宗农产品品牌,突出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三是培育家庭农场。制定完善地方性家庭农场标准,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领域推出优惠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2.加速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探索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大户(企业)流转使用权“三权三证”、“三权分离”,加快推进农地清查实测、确权到户工作。积极推广嘉禾、永兴等地土地流转模式,探索组建土地银行,农户把农地交给土地银行“储蓄”,大户可找土地银行“贷地”,土地银行提供流转服务。根据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由政府或公司统一流转,采取统一发包、竞标使用和招商引资等办法,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3.创新融资方式,破解投入瓶颈。创新金融理念和产品,允许以土地经营权证、林权证、果园证作为抵押融资,允许仓单质押,建立龙头企业间的联保制度。建议成立市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通过企业联合出资、财政参股并委托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运营管理,在企业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有效担保,发挥资金杠杆效应。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国家公职人员参股参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与建设,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