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市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全文),供大家参考。
市人才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钢都英才计划”若干政策(2.0版)为主轴主线,以54个配套实施细则为网络支点,系统化、集成式推进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加快提升人才集聚能级,全力打造人才建功立业、创新创造的“强磁场”。
一、突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坚持推动人才发展与振兴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以服务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为出发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凝聚、培育、发现人才。紧密对接省“兴辽英才计划”,重点实施产业人才、“带土移植”和9大领域行业人才项目,全力支持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实现技术突破、引领行业提升的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为广大人才搭台赋能,专项支持用人主体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等人才成长平台。坚持优惠度更大、竞争力更强,全面提高人才的薪酬、生活、购房、创业、科研、个税、参训参赛等补贴奖励标准,形成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
二、突出“开阔视野、先进标准”,正确处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大关系。坚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原则,实现对各类人才的无差别对待、全覆盖支持。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对新增人才组织认定的同时,对原政策享受期内的人才按“从新、从高、从优”标准予以支持,对本地存量人才进行追溯支持。处理好“女婿”与“儿子”的关系,对本地成长人才和外来引进人才“一视同仁”,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处理好高层次人才与基础人才的关系,坚持一手抓高端引领、一手抓基础保障,实现高层次人才、产业紧缺人才、行业引领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多栖保障。处理好全职与柔性的关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柔性引进人才按年薪比例支持。
三、突出“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把人才政策作为着力点,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允许公办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自主组织公开招聘,允许骨干企业自主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认定,设立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积极为人才松绑,充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制度和科研人员“军令状”制度,支持人才离岗创业和兼职创新,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改革人才认定评价机制,突出能力业绩和需求导向,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并允许县(市)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
四、突出“量身定制、精准服务”,不断加大人才政策服务供给力度。牢固树立“乙方思维”,既注重破解人才创新创业难题,又精准服务人才生活、精神需求,让各类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创业放心。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线上开发“**人才”综合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对人才工作进行数字赋能;
线下组建“派驻一站式”人才服务工作站,实行“人事专员制”、“预约服务制”,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精准、精细、精品”的一对一服务。提供优质高效生活服务,推出7个系列“钢都英才卡”,重点为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就医问诊、住房保障等系列“关键小事”。加大对人才的精神激励,充分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定期选树一批优秀人才典型,评定一批杰出专家、突出贡献专家,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尊荣感。
五、突出“统一领导、系统集成”,全面打造人才工作整体比较优势。坚持全市人才工作“一盘棋”,实施人才政策“一张网”,构建形成章节分明、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涉才部门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增强政策的联动性,充分发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由“单打独斗”变“齐抓共管”。积极推动人才政策、项目和资金优化整合,对涉及发改、教育、科技等14家行业部门的54个政策条目进行优化重组、系统集成,重新在一套体系下开展工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围绕人才项目计划审定、人才分类认定、政策待遇保障等方面,编列政策落实任务清单,规范重要事项集体决策、资金使用等责任制度,确保各地区各部门协调配合、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