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4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社会观察2017·11(中)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杨叶舟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会观察2017 · 11(中)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杨叶舟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其次分析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 主要问题作者简介:杨叶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90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是指, “即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每一发展阶段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20 世纪后期,英国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财富,在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很大的灾难。首先,全球生态危机四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单方面的强调经济效益而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惜和保护,这种发展模式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如臭氧层空洞,会破坏臭氧层原有的屏障功能。其次,能源问题逐渐显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能源开采使用,导致能源几乎枯竭。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受到更多的关注。1972 年,联合国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定为“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让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紧迫性产生共鸣,促使各国政府各环境保护机构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强度。(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现在还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清晰无误地呈现了发展与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在发展中依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完成整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与社会主义生态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因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漏洞,这些漏洞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仍存,并未完全转变改革开放伊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因素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缺陷因素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还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看似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实际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我国的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工业排污的排放量也高于国际标准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问题不仅体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在每年的春秋季,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会频繁出现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时常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釆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形势严峻的生态问题已经给我们严重的警示。(三)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明显的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方面在法万方数据
◆社会观察2017 · 11(中)律规制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经济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明显增多,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立法上面明显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国家也在 198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颁布了许多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新修订和完善有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很重要的,让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四)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非常薄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上,垃圾乱投放随地乱丢弃,饭馆也会摆放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供客人使用,公民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来水的过度浪费,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视,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的得到真正的保护,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很关键。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一)创造良好生态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只能带来的短暂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能使生态和环境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采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式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第二,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产业进行改造,让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倡导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首先,紧抓宣传,让循环理念得到广泛宣传。积极的开展倡导循环经济的倡议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其次,制定详尽的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由生产企业本单位自己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工作;倡导废物资源的再次利用积极政策;最后,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号召,积极促进生态循环技术水平提高,这不仅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先决条件。(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生态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要想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在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规定的前提下。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2013 年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严格的参考标准。其次,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和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有助于环境保护理念更好深入人心,依靠监管的职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果。第一,要形成环境追究制,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具体明确到破坏环境的个体或者单位;第二,要有明确的执法准则,生态环境破坏的多严重,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受到多大的处罚,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三)以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学校教育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是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理念。我们生存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文明是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球生态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家园,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协调共存、和谐发展。在学校里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社会上进行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逐步使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其次,宣传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提升民族素质。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但大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例如:无计划的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建造工厂、浪费珍贵资源破坏环境等。因此,有人提出“如果全部人类体制准备与自然建立较高层次的友好关系,以稳定的内部平衡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并进行幸福的交流,那么人类就必须经历一个深刻的文化进化,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产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对生态文明实现的信念。如让学生到社会上向人们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邀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来校讲座并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军中、带领学生集体参加植树或捡拾垃圾活动等等。注释: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出版社.2006 ( 10 )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22.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内蒙古:内蒙古林业出社.2004(8).1.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 882 ) .1.参考文献:[ 1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 11 ) .[2]习近平.控制 PM2.5 要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凤凰网.[3][意]奥雷里奥·佩西著.邵晓光译.人的素质.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万方数据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摘摘摘要要要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飞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依旧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譬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保形势较为严峻,生态法制化水平和生态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发展理念片面、监督机制缺失、政府治理失灵、理论研究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新时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完善生态法制,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和提升民众环保意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现实问题建设路径III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Putforwardtheconcep 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chievedagreatleainhumanp rogres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b utalsoforimp 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 tofdevelop ment,p romotesocialharmonyandhaslaidasolidfoundation.N ewEra,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madegreatachievementsinthedevelop mentofcirculareconomytogetmuchgreater,thelevelofinternationalcoop erationinecologicalmanagementisgreatlyimp rovedlivingenvironmenthavealsob eensignificantlyimp roved.However,thecurrent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Chinastillfacessomep racticalp rob lems,forexamp le,theextensivemodeofgrowthhasnotb eenfundamentallychanged,thesituationismore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 rotection,ecologicalandeco-levellegalandtechnologicalstrengthtob efurtherup gradingofskills.Thereasonwhythesep rob lemsoccur,one-sidedb ytheconcep tofdevelop ment,lackofmonitoringmechanisms,governancefailure,theorylagsb ehindmanyothercauses.Therefore,thenewp eriod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emustactivelyimp rovetheecologicalruleoflaw,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adj 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fostersocialorganizationandp romotionofp ub licawareness,throughthefullrangeofeffortstoeffectivelyimp rovethelevel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p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CommunistPartyofChinaecologicalcivilizationrealp rob lemb uildingp ath
IV目录目录目录目录致谢...............................................................................................................................I摘要.............................................................................................................................IIA BSTRA CT.................................................................................................................III1.绪论...........................................................................................................................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11.2目前的研究现状..................................................................................................21.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62.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渊源...........................................................................72.1相关概念界定.......................................................................................................72.1.1“生态”概念的界定.......................................................................................72.1.2“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82.2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102.2.1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论..............................................................................102.2.2西方生态文明理论......................................................................................122.2.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133.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143.1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143.1.1生态环保形势依旧严峻................................................................................143.1.2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17
V3.1.3自然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193.1.4生态法制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3.1.5生态科技实力较为薄弱..............................................................................233.2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243.2.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的片面性.................................................243.2.2缺乏有效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253.2.3政府与市场生态治理的双重失灵............................................................263.2.4生态环境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293.2.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节能环保的文化氛围有待培育....................304.新时期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分析.........................................................314.1完善生态法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314.2完善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责任主体的服务职能...................................324.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34.4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54.5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公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364.6大力培育引导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的发展.......................................384.7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395.结语.......................................................................................................................41主要参考文献............................................................................................................4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1.1.1.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11.11.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化解我国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也作出了巨大牺牲。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5.5%左右,但资源消耗量却占到世界的15%。同时,我1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和人均森林资源等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这一严峻的客观现实,党中央适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必将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人居环境建设不加以重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那么即使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和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会缺乏认同,因此,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切实改善民生,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转变[J].党史纵览,2008.1刘以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生态环境问题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影响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生态危机不加以解决,那么其执政地位必将难以巩固。在实践中,党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解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赢得了广大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党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也是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保证自身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改进党的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1.21.21.2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来源看,目前已有的理论成果大都主要都来自于国内。国外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政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块着墨甚少。事实上,国外的政治学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生态文明都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困难,一方面,有的国家的政治发展多变性难以引起学者和政治学家的关注。另一方面,加上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也使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存在不够客观的偏向。其次,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来自两块:1、党政系统。主要是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党校的理论研究部门。其研究的重点是把中央文件的精神进行细化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譬如,2008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年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品质”也被列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年会;在一些党政系统的研究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该系统内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央编译局李惠斌等编的《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者。其研究的重点是侧重于理论探索,主要的观点有:强调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获缺的重要因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等等。著作有清华大学卢风的《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廖福霖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等等。最后,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包括三个方面:(1)论文。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统计,从2007年以来仅篇名含“生态文明”的相关文章就高达1700余篇,(2)学术界及实际工作者召开的各类研讨会;譬如,戴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个利益博弈的视角》源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3)各类专著中的成果。因上文已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十七大以来,学者们通过分析,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概括而言,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观点从纵向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吁求的进步状态。如有学者认为,随着人类社会...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生态环境是承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作用结果。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 1 ] 。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1 ] 。
这一目标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生态文明的协同并进。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对其概念、特征和地位进行大量研究。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期,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折期,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 2 ] 。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重点部署,梳理了五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 3 ] 。本文结合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 指出生态文明观是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 并提出生态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具体政策建议。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人类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 4 ] 。“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明,指环境与家。
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 5 ] 。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协调共生的结果。
生态文明指以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它是人类文明理念、探索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重大进步 [ 6 ] 。三、生态文明观理论的来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立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我国自古就有“天地人合一”等蕴含自然生态意识的传统思想理论,如儒家曾经提出“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要求人们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无限制的破坏性开发;到宋朝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资源思想。
由此看来,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 7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运用历史唯物观思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辩证法的思维,将生产力和生态理论有机结合 [ 8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饱含着辩证法的思维,明确表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
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
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提供重要载体。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观(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林 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想理论研究118 - -万方数据
2019 年第 26 期(总第 836期)程中要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努力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延续和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点, 更重要的是将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升为高度和深刻的理论题域 [ 9 ] 。四、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污染问题高速发展进程带来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面临一些问题:全国 40 多个重点城市中,约70% 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
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加重。
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人均水资源是全球贫乏国家之一,此外水污染加剧造成国家水资源匮乏[ 10 ] 。75% 以上的湖泊因氮、磷污染造成富营养化,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质较差。(三)生物物种数量问题据统计,我国 15% — 20% 的植物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的濒危植物就高达 4000 — 5000 种。
资料表明,高鼻羚羊、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物种保护压力。(四)森林资源问题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占 2.08×10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21.63% ,森林蓄积 1.5×1011立方米。
但由于燃料消耗、毁林开荒及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的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 31% 的平均水平, 林业发展面临挑战 [ 11 ] 。(五)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影响经济的发展。
我国多数省区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 35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7.2% 。(六)荒漠化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7%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已超过 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15.5% 。
而且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弃耕等问题。五、我国生态环境中面临问题的成因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综合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 又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轻重工业区域分布, 未能充分考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加剧了污染的空间转移。(二)生态科技水平滞后生态科技是指人类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将科技运用于生态保护领域,能有效处理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但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目前的生态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仍有限,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市场活动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包括主管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减少,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
主管部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但其环境决策也存在局限性。
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制定环境保护政策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 造成部门间政策交织,难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四)生态意识陈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是由于人们生态意识的陈旧引起的。
在这种生态意识之下,竭泽而渔、竭矿而采。
消费主义盛行,加剧自然资源、能源供应矛盾,生态平衡遭到损害。六、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与措施(一)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富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12 ] 。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就要多策并举、标本兼治,这样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
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利用绿色产业培育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 [ 13 ] 。(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积极推进休耕政策的实施,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保护耕地,为生态系统的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14 ]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低。
为此,国家提出要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尤其要在油气资源、119 - -万方数据
才能真正影响人的行为。
任性选择何种动机,将何种动机纳入准则,是由任性自主做出的。
康德在此问题上的论述颇似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曾言明,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人对这些动机的选择却是自愿的,对于这些动机,人有最终的肯定或否定的自由。
就此而言,任何行动都是人通过肯定或否定,主动地、自由地做出的,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是人的自发行为,不可推诿。
所以康德认为,道德上的“根本恶”只能源于任性的“根本自由”。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康德所谓的“根本恶”是指作为族类的人类普遍具有的趋恶倾向, 这种倾向虽然是普遍的(因此被称作自然倾向),却是任性的自由选择招致的,因此人应该为之负责任。
“根本恶”意味着任性的败坏。
所谓“败坏”只是颠倒了感性自爱与道德法则的次序。
因为两种动机在人自身之内都存在,所以败坏只涉及准则的“纯粹性”和秩序性。与此相应,康德必然否定人具有“绝对恶的意志”。如果“恶意”是指“把恶之为恶作为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的意念”,那么康德就表达了他对“恶意”的怀疑。
他认为人不可能故意地、 主动地把恶之为恶作为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因此,人性的恶劣最好称为“心灵的颠倒”而不是“恶意”。
一般常识观点称人为邪恶的是指人故意以恶之为恶为准则,但康德不这样认为。
魔鬼可能会以恶之为恶为准则行事而故意作恶,但人却不可能如此。
人的恶只意味着道德法则与其他动机的混杂与不纯粹,因此人永远不可能是恶魔。伯恩斯坦认为,尽管康德使用了“根本的”这一术语,但“‘根本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如阿伦特提到的)。
并且显然不是一种‘我们不能设想’的恶。
相反,我们能清楚地设想它,它是指倾向不做义务所要求之事,不遵循道德法则” [ 4 ]( 28 )
。
康德所谓的“根本恶”仅仅意味着趋恶倾向与人性紧密相关。
因为人性向来被视为人之根本,所以“根本恶”是指植根于人性之中的恶,仅此而已。
对于康德的论说,我们应做科学的、去伪存真的思考。参考文献:[ 1 ]李秋零,主编 . 康德著作全集·第 6卷[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李秋零,主编 . 康德著作全集·第 4卷[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 ]里夏德·克朗纳,著 . 关子尹,译 . 论康德与黑格尔[ M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 ] Richard J.. Bernstein.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Interrogation [ M ]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2002.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G148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15JT017 。电网技术等领域勘探开发利用技术,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改造。七、结语我国已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 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创新与探索 [ 15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在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中不断完善, 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为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贡献中国方案。参考文献:[ 1 ]曹光杰 .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J ] . 临沂师专学报,1999 ( 3 ):
23-26.[ 2 ]周生贤 . 积极建设生态义明[ J ] . 求是, 2009 ( 22 ):
30-32.[ 3 ]走进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读本[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J ] . 资源科学, 2013 ( 01 ):
2-13.[ 5 ]郑冬梅 .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厦门的调查与思考[ J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 ( 11 ):
64-70.[ 6 ]刘海清,刘绛华 . 论建设生态义明 . 理论导报, 2008( 2 ):
44-6.[ 7 ]刘耀彬,郑维伟 . 习...
篇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 GDP 增长就是经济增长, 把 GDP 作为唯一的追求。
在这种错误的唯 GDP 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 几乎排在了最后。
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 保证可持续发展。
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
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 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
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
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
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 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 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
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
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 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的、 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 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 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
据调查, 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 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
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
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
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石艳文(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①文传浩,程莉,铁燕.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论误区与实践问题,西部论坛,2010(11)。[收稿日期]2014 — 03 — 29[作者简介]石艳文 (1984—),女,山西阳泉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干部教育培训。
2014 年第 4 期理论观察No. 4, 2014(总第 94 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 9422——
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
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首先,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③最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战略推进产业的集聚,建设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二)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可以减少生态保护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些动力。
因此,要创造环境,大力推动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首先要用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环保材料及设备,并建立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其次对新投入的产业及其相关项目,要严把准入关。
要严格按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完成项目审批,并注重该项目的后续监管,保证环保措施的落实。(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确保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 并能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重要规划的源头上融入生态建设。其次是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公众的定位、驱动力等分析后科学制定,内容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层次,目的是指导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行为, 并通过考核促进各项指标的落实。再次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必须改变某些领导干部唯 GDP 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第四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价格和税收政策的调节,就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以政策制度来约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终形成“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模式,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最后是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
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建立数据库。
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保证环境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四)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法律对于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强制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首先,在立法上,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生态方面的法律,特别是要弥补生态法律方面的空白, 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尤其要注意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执法方面,一定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
最后,要保证公正司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因经济发展而用行政手段干预司法。(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协作、部门协作。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参与性,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入推进。
另外,在区域内,也同样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至于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无人管理的生态文明格局。(六)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之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能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能自觉参与生态保护、生态监督等活动中去。
特别是能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觉的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生活、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寻找人与自然最佳契合点,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⑤总之,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参考文献〕〔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11-08.〔2〕刘文超.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D〕. 河北师范大学,2012.〔3〕倪珊,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责任编辑:张港〕①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②杨晓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政策瞭望,2013 年第 5 期。③路军:我国生态文叫建设存存问题及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 年第 9 期。④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⑤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23——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作者:石艳文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y Observe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石艳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期刊论文]-理论观察 2014(4)2014(4)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对策 文明建设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