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4篇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4篇

发布时间:2023-04-14 17:00:03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4篇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的复习》教学目标: 1.掌握酸和碱的通性,并知道酸(碱)性质相似又不同的原因2.能说出中和反应的实质3.了解两种重要的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碱教材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常见的碱教材分析4篇

篇一: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见的酸和碱的复习》 教学目标:

 1. 掌握酸和碱的通性,并知道酸(碱)性质相似又不同的原因 2. 能说出中和反应的实质 3. 了解两种重要的酸和两种重要的碱 重点:酸和碱的通性 难点:中和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证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几种物质:

 ① HCl

 ② ②NaOH ③H 2 SO 4

 ④Ca(OH) 2

 这几种物质,你能否进行简单分类? 思考并回答 引入课题 熟悉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的性质 方法汇总:

 1.紫色石蕊试液

 2.加入 Fe 粉

 3.加入 CuO

 4.加入 Cu(OH) 2

 5.加入 Na 2 CO 3 那么这些方法分别说明了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通过思考、讨论、查阅课本等途径,找出方法并回答

 根据这些方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酸的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酸 + 活泼金属

 盐 + H 2

 3.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4.酸 + 碱

  盐

 +

 水 5.酸 + 盐

 新盐

 +

 新酸 在应用中复习酸的通性 展示问题: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哪一种离子在起作用?请设计方案证明

 思考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该问题找出酸性质相似的微观原因 展示问题:

 思考:

 某同学在探究酸和金属的反应时,把铝片放入到稀盐酸中,一开始并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其中的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你从中有何收获? 思考、回答并

 启发:

 在做金属的有关实验时,一般先要对金属进行打磨,除掉表面的氧化层 深化对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认识 问题展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如何证明?

 反应过程中 PH 如何变化? 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是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可借助指示剂间接观察、测 PH 等

 画出反应过程中的 PH 变化图像

  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 复习巩固中和反应的有关知识

 多少?原来的氢氧根离子和加入的氢离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刚刚我们找出了两种酸,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区别这两种酸呢?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方案、现象及结论 引领学生认识酸的性质差异并分析微观实质 二、浓硫酸与浓盐酸 过渡:前面我们区分了稀盐酸和稀硫酸,若是浓硫酸和浓盐酸,我们该如何区分呢?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阅读课本关于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有关知识总结二者的性质 复习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有关知识 三、碱的性质 提出问题:你有哪些方法可找出其中的碱呢?

 这些方法都反映出碱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除了这些性质碱还有那些性质?请总结 通过思考、讨论、查阅课本等途径,找出方法并回答 1.无色酚酞

 2.加入 CuCl 2 等 总结碱的通性:

 1.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 碱 + 盐

 新盐 + 新碱 3. 碱 + 酸

 盐 + 水 4. 碱+二氧化碳

  碳酸盐+水

 在应用中复习酸的通性 实验展示:

 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有何现象? 怎样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思考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方案、现象及结论 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我们已经找出了两种碱,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区别这两种碱呢?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方案、现象及结论 引领学生认识碱的性质差异并分析微观实质 四、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 过渡:前面我们区分了两种碱溶液,若是两种固体,我们该如何区分呢?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阅读课本关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有关知识总结二者的俗称及性质 复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有关知识 思考:下列物质露置空气中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浓硫酸

  氢氧化钠固体

 生石灰 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认识常见的干燥剂

 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情分析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基本了解,但还没能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酸和碱中常见实验探究题的认识,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另一方面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还没有较深的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效果分析

 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看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达成度较高,反应较好,很好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应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评测练习

 1.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哪一种离子在起作用?请设计方案证明

 2. 思考:

 某同学在探究酸和金属的反应时,把铝片放入到稀盐酸中,一开始并没有看到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其中的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3.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如何证明?

  4.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有何现象?怎样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5.思考:下列物质露置空气中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浓硫酸

 氢氧化钠固体

  生石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对《常见的酸和碱》的复习,本堂课内容多,容量大,要在一堂课把这么多知识有效地复习完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提前一天布置了家庭作业:学生浏览课本自己进行复习。

 本堂课,若是单纯的罗列知识点,学生是以很好的接受,教学效果肯定较差。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都融合在一个一个的情景中,在解决简单问题中应用简单的知识现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再系统的总结出相应知识,而后再对各知识点进行深加工,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复习效果相对更好。比如在复习酸的有关内容时,我是这样来安排的:从四种物质中用哪些方法可找出其中的酸——这些方法反映了酸的哪些化学性质——小结酸的通性——如何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总结酸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若是浓硫酸和浓盐酸该怎样鉴别?——小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有关知识。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碱的有关知识,这样本堂课的设计思路就非常清晰,在一个一个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

 缺点: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容量大,个别环节的处理较为仓促。

 课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 ① 知道并会使用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② 知道用 PH 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知道 PH 的范围;知道酸性溶液 PH 小于 7,且酸性越强 PH 越小;碱性溶液 PH大于 7,碱性越强 PH 越大 2. 常见的酸和碱 ① 知道常见的酸 ② 能说出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③ 初步学习酸的通性 ④ 知道浓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浓硫酸要注意安全 ⑤ 了解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⑥ 知道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 3. 常见的碱 ① 知道常见的碱 ② 能说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③ 初步学习碱的通性 ④ 知道生石灰能和水反应,并知道该反应放热 4. 中和反应及应用 ① 认识中和反应的概念,能写出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能说出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① 在教师的指引下,运用活动探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② 学会使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③ 通过对酸和碱的相似化学性质的归纳,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体会从化学走向生活,由化学走向社会 ② 养成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③ 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二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区分酸和碱的方法,学生总结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实验复习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取值范围及注意事项; 3、复习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知道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发生反应; 4、学生通过复习归纳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学会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积累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过程与方法:

 5、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6、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思路:以酸和碱的性质为主线,将溶液的酸碱性和中和反应穿插其中,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景、进入复习】

 实验室有两瓶溶液没有标签,已知其中一瓶是盐酸,另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你有哪些方法将二者区分? 【集思广益,归纳知识】

 教师引导从以下方面设计方案:

 1、你打算用什么试剂来鉴别?

 2、利用了酸或碱的哪条化学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鉴别的方案:

 (1)

 金属(镁条)

 (2)

 指示剂(石蕊、酚酞)

 (3)

 金属氧化物(铁锈)

 (4)

 盐(碳酸钠、氯化铜)

 (5)

 pH 试纸 等等。

 学生根据手中的药品,选择多种方法请同学们帮忙,让学生参与进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设计方案,归纳总结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习

 3、通过什么现象来区分?

 学生说方法的同时,教师板书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框架图 【学生实验】

 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获得结论】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实验的结论 【针对操作,提出问题】

 1、甲同学在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先把 pH 试纸用水湿润再测,他所得的结果准确吗?

 2、乙同学在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将 pH 试纸浸入溶液中测 pH,行吗?为什么?

 环节二 【设置问题,复习中和反应】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还有一条共同的性质,是哪一条呢? 【加深知识,解释实质】

 1.怎样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3.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图像

 请大家分析右图中:A.B.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什么?

 【智慧接力】

 利用两个习题让学生巩固以上知识 来鉴别溶液,并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限时 3 分钟)

 学生交流各组的实验现象,并板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对板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评价。主动到前面改正出错的地方。

 学生回答 pH 试纸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错误操作的后果。

 学生回答:酸和碱的反应

  学生知道借助指示剂观察实验现象,说明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

 实质:H H+ + +OH- -

 = H 2 2 O O

  学生分析各点的溶质是什么

  兴趣。

 板书能清晰的反应出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自己找问题,能加深印象。

  通过操作中常出现的错误,学生复习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学生分析讨论掌握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通过做习题,进一步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和碱的化学性质,达到复习的目的。

  环节三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复习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的用途,并简单的整理下来。

 (用表格的形式或框架图的形式等均可)

 思考题:请学生想尽量多的方法来区分浓硫酸和浓盐酸? 【课堂小结、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 当堂达标闯关】

 见学案 【布置作业】

 若实验室中有四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是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一种,你有哪些方法将四者区分?

  思考、回答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各小组复习归纳,展示自己总结的成果。

 学生根据酸的性质加以区分,可以运用物理性质,也可以运用化学性质 谈收获

  学生限时完成练习,交流答案。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复习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特殊性质。知道酸和碱有共性的原因,有个性的原因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指示剂

  pH 试纸

  指示剂

  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酸

 碱

 盐

 盐

  初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化学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身边的常见物质,如:水及溶液、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等代表物质,并以这些代表物质为载体,分别从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符号表征三个领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这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一是初步认识了学化学知识及做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意识到认识事物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由低级到高级,认识到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如观察、实验、运用证据、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科学解释。

 二是初步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包括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观、化学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分类观、化学的计量观等等。

 三是初步领悟到了化学科学与其它科学的不同点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即认识物质时,要由宏观物质联想到微观结构,要由微观结构抽象的化学符号。

 所以,现阶段的九年级学生,基本能较好的领悟、学好本部分知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比较高涨,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

 当然我们的学生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基础还不是很牢固,理解知识还不是很深入,能力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更加系统地进行学习和复习,使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和有条理,让学生不再觉得化学知识枯燥、零碎,从而更加乐学、好学、学好!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知识,加深了理解,发展了能力,目标的达程度较高。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的概括、加深和升华,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认识,对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本质有了更好理解。所以学生课后反映:对很多问题豁然开朗,觉得酸碱的知识也中和反应

 不再像以前那样感觉很零碎,记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通过学生做的练习检测来看,学生完成的较好,出错率较低,完成的速度也较快。

 常见的酸和碱教材分析 在这个单元之前,教材已经介绍了课标中 5 个一级主题中的 14 个二级主题。

 本单元内容经典、系统、逻辑性强、密切联系实际、实验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一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三是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基于此,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重把酸和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科学过程与方法教育(科学探究活动)和发展化学基本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合为一体。

 本单元的知识线索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其目的一是为了突出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性质(比课标的要求高一点)。

 本单元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分为三部分:一是酸和碱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而是如何识别酸和碱,如何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程度,三是酸和碱的应用。

 在认识酸和碱时,教材不再过分的追求如何给酸、碱下一个即严格、实际上又僵化、且有阶段性的定义,也不追求认识更多的具体的酸和碱,特别是不过分的追求不同的酸和碱性质上的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将来学生把酸和碱的定义及酸和碱的具体知识都忘记了,在他的头脑中仍然会留下有关酸和碱的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即:酸的性质、变化和用途,实质上就是氢离子的性质、变化和用途;碱的性质、变化和用途实际上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变化和用途。

 【当堂达标闯关】

 1.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

 ) A.干冰 CO 2

 B.生石灰 Ca(OH) 2

 C.烧碱 NaOH

  D.食盐 NaCl 2. 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

 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2H 2

 + O 2

  ====

 2H 2 O

 B、CaCO 3

 + 2HCl====CaCl 2

 +H 2 O +CO 2 ↑

 C、2HCl+ Ca(OH)

 2

 ====CaCl 2 + 2H 2 O

  D、CuO +2HCl===CuCl 2

 +2H 2 O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又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肥皂水

  B、蔗糖水

 C、番茄汁

 D、水 5.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 逐渐增大

 B.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 逐渐减小

 C.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 逐渐减小 D. 溶液颜色不变,pH 逐渐增大

 6.下列关于盐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盐酸中的溶质是 HCl

  B.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盐酸与硫酸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处出现白雾 7.下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 pH,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________性,在少量厨房清洁剂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呈________色。

 (2)酸雨的酸性比正常雨水的酸性________(填“强”或“弱”)。

 (3)测量苹果汁 pH 时,pH 试纸是否需要先用蒸馏水湿润________(填“是”或“否”)。

 8. (1) 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为 Fe 2 O 3 ),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俗称__________。氢氧化钠易吸收水分可用作某些气体的________剂,它的水溶液倒入充满 CO 2 的矿泉水瓶中,密闭、振荡,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的复习、提升了对“生活中的酸和碱”的理解,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有提高。通过较为深入的思考,本科基本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区分酸和碱的方法,学生总结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2、

 通过实验复习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取值范围及注意事项;3、复习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知道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发生反应;4、学生通过复习归纳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学会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积累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5、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6、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课堂达标测试练习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比较成功。

 但是,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有不足,操作有瑕疵;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教师的语言、动作在个别地方较为随便等。

 我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的课堂一定能越来越精彩,越来越高效,孩子们学的越来越快乐,我们也教的越来越幸福。愿我们一起努力!

  关于“常见的酸和碱”的课标研究

 酸和碱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

 课标陈述为: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认识酸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及酸碱具有的相似结构;知道酸、碱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的要求为:

 1、知道常见的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和碱。

 3、通过实验探究,能总结出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能说出酸和碱具有通行的原因。

篇三: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类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 H+和 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 H+和 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先展示一瓶白醋接着再展示一块肥皂让学生说出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腻感。然后让学生说出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还有那些如何识别它们学生各述己见有的说尝味道有的说用手触摸一下。还有的说碳酸能使石蕊变红现在也应该加入石蕊。教师用媒体展示牵牛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牵牛花变色的原因。接着提出问题“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为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的呢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再接着设问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 H+碱溶液里都有 OH- 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 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 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 SO2、NO2 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 SO2 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篇四: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的碱教案

  常见的碱

  (人教版第十单元课题 2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者:

 施杰 工作单位:

 北海一中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常见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认识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 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二、 过程和方法

  1、 运用实验、 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 并比较、 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 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讨论、 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 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难点】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知识容量大, 上课的效果并不逊色于多媒体教学。

 对于常态教学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存在的问题是时间相对紧张, 要求教师有能力掌控好上课的节奏。

 本节课有两个主要的优点:

 1、 作为常态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 挖掘教材, 发展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过程中力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把复杂的知识条理化; 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把单一的知识网络化"。

 开始就用一些趣味实验将问题印入学生的大脑, 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化学知识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与技能, 感悟学习方法。

 2、 贴近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 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 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增强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思考, 发现问题、 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

  3

 际中应用的认识,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4

 kH%gCZcyV7uR3qM+m I*iE!dAX9wS5sO1nK) jG$fCY bxU7tQ2pM-lH &hD#czW8vS4r N0nJ(iF$eBXa xT6sP 2oL) kH% gCZcyV7uR3q M +mI*iE!dAX9w S5sO1nK) jG$f CYbxU7tQ2pM-lH&hD#czW8vS 4rN0n J(iF$eB XaxT6sP2oL)k H%gCZcyV7uR3 qM+mI*iE! dAX 9wS5sO1nK) jG $fCYbxU7tQ2p M-lH& hD#czW8 vS4rN0nJ(iF$eBXaxT6sP2oL ) kH%g CZcyV7u R3qN+mI*iE!dAX9wS5sO1nK) jG$fC YbxU7tQ 2pM-lH&hD#dzW8vS4rN0nJ(i F$eBXa xT6sP2 oL) kH%gCZcyV7uR3qN+mI*iE ! dAX9w S5sO1n K) jG$fCYbxU7tQ2pM-lH&hD# dzW8v S4rNN+m J*iE!eAX9wT 5 sO1oK) jG%fCZ byU7u Q3pM+lI &hE#dzW9vS4 r O0nJ(jF$eBYa xT6tP 2pL-kH& gDZczV 8uR4qN+mJ*iE! eAX9 wT5sO1oK) jG% fCZbyU7uQ3pM+lI&hE#dzW9v S4rO0n J(jF$e BYaxT6tP2pL-kH&gDZczV8uR 4qN+mJ *iE!eA X9wT5sO1oK) kG%fCZbyU7uQ3 pM+lI& hE#dzW 9vS4rO0nJ(jF$eBYaxU6tP2p L-kH&gD ZczV8 uR4qN+mJ*iE! eAX9wT5sO1oK ) kG%fCZ byU7u Q3pM+lI&hE#dzW9vS4rO0nJ( jF$eBYa xU6tP 2pL-kH&gDZcz V 8uR4qN+mJ*i E!eAX9wT5sO1 oK) kG%fCZbyU 7uQ3pM+lI&hE #dzW9vS4rO0n J(jF$eBYaxU6 tP2pL-kH&gDZ czV8uR 4qN+mJ *iE! eAX9wT5sO1oK) kG%fCZb yU7uQ3p M+lI& hE#dzW9vS4rO 0nJ(jF$eBYax U6tP2pL -kH&g DZczV8uR4qN+mJ*iE!eAX9wT 5sO1oK)kG%fC ZbyU7uQ3pM+lI&hE#dzW9vS4 rO0nJ(jF$fBYaxU6tP2pL-k H &gDZczV8uR4 qN+mJ*iE!eAX 9wT5sP1oK) kG % fCZbyU7uQ3p M+lI&hE #dzW9 vS4rO0nJ(jF$ f BYaxU6tP2pL -kH&gDZczV8u R4qN+mJ*iE!e AX 9wT5sP1oK) kG%fCZby U7uQ 3pM+lI&hE#dz W 9vS4rO0nJ(j F$fBYaxU 6tP2 pL-kH&gDZczV 8uR4qN+mJ*iE !eAX9wT 5sP1o K) kG%fCZbyU7 u Q3pM+lI&hE# dzW9vS4 rO0nJ (jF$fBYaxU6t P 2pL-kH&gDZc zV8uR4qN +mJ* iE!eAX9wT5sP 1oK) kG%fCZby U7uQ3pM+ lI&h E#dzW9vS4rO0 n K(jF$fBYaxU 6tP2pL- kH&gD ZczV8uR4qN+m J *iE!eAXawT5 sP1oK) k G%fCZ byU7uQ3pM+lI & hE#dzW9vS4r O0nK(jF $fBYa xU6tP2pL-kH& gDZczV8uR4qN +mJ*iE!eAXaw T5sP1oK) kG%f C ZbyU7 uQ3pM+lI&hE#d zW9v S4rO0nK(jF$f BY axU6tP2pL- kH&gDZczV8uR 4qN+mJ*iE!eA Xa wT5sP1oK) k G%fCZbyU 7uQ3 pM+lI&hE#dzW 9vS4rO0nK(jF $fBYaxU6tP2p L-kH&gDZczV8 uR 4qN+mJ*iE! eAXawT5sP 1oK ) kG%fCZbyU7u Q3p M+lI&hE#d zW9vS5rO0nK( jF$fBYaxU6tP 2pL-kH&gDZczV8uR4qN+m J*iF!eAXawT5sP1oK) kG%fCZ byU7uQ3pM+lI &hE#dzW9vS5rO0nK(jF$fBYa xU6tP 2pL-kH& gDZczV8uR4qN+mJ*iF!eAXaw T5sP1oK) kG%f CZbyU7uQ3pM+lI&hE#dzW9vS 5rO0n K(jF$fB YaxU66sP1oL) kG%gCZbyV7uR 3qM+m I*hE!dA W9wS5rO1nK(jG$fBYbxU6tQ2 pL-lH &hD#czW 8vR4rN0mJ(iF!eBXawT6sP1o L) kG% gCZbyV7 uR3qM+mI*hE!dAW9wS5rO1nK (jG$f BYbxU6t Q2pL-lH&hD#czW8vR4rN0mJ( iF!eBX awT6sP 1oL) kG%gCZcyV7uR3qM+mI*h E!dAW9wS5rO1 nK(jG$fBYbxU6tQ2pM-lH&hD #czW8vR4rN0m J(iF!eBXawT 6 sP1oL) kG%gCZ cyV7u R3qM+mI *hE!dAW9wS5rO1nK(jG$fBYb xU6tQ2pM-lH& hD#czW 8vR4rN0mJ(iF! eBXa wT6sP1oL) kG% gCZcyV7uR3qM+mI*hE! dAW9w S5rO1n K(jG$f BYbxU6tQ2pM-lH&hD#czW8vR 4rN0mJ (iF!eB XawT6sP1oL) kG%gCZcyV7uR3 qM+mI* hE!dAW 9wS5rO1nK(jG$fBYbxU6tQ2p M-lH&hD #czW8 vR4rN0mJ(iF! eBXawT6sP1oL ) kH%gCZ cyV7u R3qM+mI*hE! dAW9wS5rO1nK( jG$fBYbxU7tQ 2pM-lH&hD#cz W 8vR4rN0mJ(i F!eBXawTiF! e AXawT5sP1oK) k G%gCZbyV7uQ 3qM+lI* hE#dA W9vS5rO0nK(j F $fBYaxU6tQ2 pL-lH& gD#czV 8vR4qN0mJ*iF!eAXawT5sP1o K) kG%g CZbyV7 uQ3qM+lI*hE#dAW9vS5rO0nK (jF$fB YbxU6t Q2pL-lH&gD#c zV8vR4qN0mJ* iF! eAXa wT5sP 1oL) kG%gCZby V 7uQ3qM+lI*h E#dAW9vS5rO0nK(jF$fBYbx U 6tQ2pL-lH&g D#czV8v R4qN0 mJ*iF!eAXawT 5sP1oL) kG%gC ZbyV7uQ 3qM+l I*hE#dAW9vS5 r O0nK(jF$fBY bxU6tQ2pL-lH &gD#czV8vR4q N0mJ*iF!eAXa wT5sP1oL ) kG% gCZbyV7uQ3qM + lI*hE#dAW9v S5rO0nK( jF$f BYbxU6tQ2pL- lH&gD#czV8vR 4qN0mJ* iF!eA XawT5sP1oL) k G %gCZbyV7uQ3 qM+lI*hE#dAW 9vS5rO0nK(jG $f BYbxU6tQ2p L-lH&gD# czV8 vR4qN0mJ*iF! eA XawT6sP1oL ) kG%gCZbyV7u Q3qpM-lH&hD# czW8vS4rN0nJ (iF$eBXa xT6s P2oL) kH%gCZc yV 7uR3qM+mI* iE!dAX9w S5sO 1nK) jG$fCYbx U7tQ2pM-lH&h D#czW8v S4rN0 nJ(iF$eBXaxT 6sP2oL) kH%gC ZcyV7uR 3qM+m I*iE! dAX9wS5 sO1nK) jG$fCYbxU7tQ2pM-l H&hD#czW8vS4 rN 0nJ(iF$eBX axT6sP2oL ) kH %gCZcyV7uR3q M+ mI*iE!dAX9 wS5sO1nK)jG$ fCYbxU7tQ2pM -lH&hD#czW8v S4rN0nJ(iF$e BXaxT6sP2oL) kH %gCZcyV7uR 3qN+mI*iE!dA X9wS5sO1nK) j G$fCYbxU7tQ2 pM-lH&hD#dzW8vS4rN0n J(iF$eBXaxT6sP2oL) kH%gCZ cyV7uR3qN+mI *iE! dAX9wS5sO1nK) jG$fCYb xU7tQ 2pM-lH& hD#dzW8vS4rN0nJ(iF$eBXax T6sP2ooK) jG% fCZbyU7uQ3pM+lI&hE#dzW9v S4rO0nJ(jF$e BYaxT6tP2pL-kH&gDZczV8uR 4qN+m J*iE!eA X9wT5sO1oK)j G%fCZbyU7uQ3 pM+lI&hE#dzW 9vS4rO0nJ(jF $eBYaxT6tP2p L-kH& gDZczV8 uR4qN+mJ*iE!eAX9wT5sO1oK ) kG%f CZbyU7u Q3pM+lI&hE#dzW9vS4rO0nJ( jF$eB YaxU6tP 2pL-kH&gDZczV8uR4qN+mJ*i E!eAX9wT5sO1 oK) kG%fCZbyU7uQ3pM+lI&hE #dzW9v S4rO0n J(jF$eBYaxU6tP2pL-kH&gDZ czV8u R4qN+mJ *iE!eAX9wT5s O1oK) kG%fCZb yU7uQ 3pM+lI& hE#dzW 9vS4rO0nJ(jF$eBYa xU6tP2pL-kH& gDZczV8uRQ3qM+lI*hE#dAW9 wS5rO1n K(jG$ fBYbxU6tQ2pL-lH&gD#czV8v R4qN0m J(iF!e BXawT6sP1oL) kG%gCZbyV7uQ 3qM+lI*hE#dA W9wS5rO1nK(jG$fBYbxU6tQ2 pL-lH&gD#czV 8vR4rN0mJ(iF!eBXawT6sP1o L) kG%g CZbyV7 uQ3qM+lI*hE!dAW9wS5rO1nK (jG$fB YbxU6t Q2pL-lH&gD#c zV8vR4rN0mJ( iF! eBXawT6sP 1oL) kG%gCZby V 7uQ3qM+lI*h E!dAW9w S5rO1 nK(jG$fBYbxU 6tQ2pL-lH&gD #czV8v R4DZcz V8vR4qN0mJ*iF!eAXawT5sP1 oK) kG% fCZbyU 7uQ3pM+lI*hE#dAW9vS5rO0n K(jF$f BYaxU6 tP2pL-kH&gDZczV8vR4qN0mJ *iF!eAX awT5s P1oK) kG%fCZbyU7uQ3pM+lI* hE#dAW9vS5rO0nK(jF$fBYa x U6tP2pL-kH& gDZczV8vR4qN 0mJ*iF!eAXaw T 5sP1oK) kG%f CZbyU7u Q3pM+ lI*hE#dAW9vS 5rO0nK(jF$fB YaxU6tP 2pL-k H&gDZczV8vR4 qN0mJ*iF! eAX awT5sP1o K) kG %fCZbyU7uQ3p M +lI*hE#dAW9 vS5rO0nK (jF$ fBYaxU6tP2pL - kH&gD#ZcyV7 uR3qM+m I*hE! dAW9wS5rO1nK ( jG$fCYbxU7t Q2pM-lH &hD#c zW8vR4rN0mJ( iF!eBXawT6sP 2oL) kH%gCZcy V7uR3qM+mI*h E !dAW9wS5rO1 nK(jG$f CYbxU 7tQ2pM-lH&hD # czW8vR4rN0m J(iF! eBX awT6 sP2oL) kH%gCZ cyV7uR3qM+mI *hE!dAW 9wS5r O1nK(jG$fCYb x U7tQ2pM-lH& hD#czW8vR4rN 0mJ(iF!eBXaw T6sP2oL) kH%g CZcyV7u R3qM+ mI*hE!dAW9wS 5rO1nK (jG$fCYbxU7tQ 2pM- lH&hD#czW8vR 4rN 0mJ(iF!eB XawT6sP2o L) k HG%fCYbyU7tQ 3pM-lI&hD#dz W9vS4rO0n J(j F$eBYaxT6tP2 oL-kH%gDZcyV 8uR3qN+mJ*iE !eAX9wT5sO1o K)jG%fCYbyU7 tQ3pM-lI&hD# dzW9vS4rO0nJ (jF$eBY

推荐访问:常见的碱教材分析 常见 教材 分析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