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5篇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姓名: 罗建军 班级: 10春农村行政管理学号: 1043004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镇建设论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
罗建军
班级:
10 春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
1043004408269
2012 年 03 月 28 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0 春农村行政管理
罗建军
内容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 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三农 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 商品、 文化、 信息、 科技、 教育、 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 城市之尾, 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 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 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 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 现状分析 80 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 0.625%的速度递增, 而 1952-1977 年均只提高 0.2 个百分点.1998 年, 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 个, 其中建制镇 19060 个.另据 1997 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 截止到 1996 年底, 全国共有建制镇 16126 个, 镇区户数平均 1221.1 户, 镇区人口平均 4518.6 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 2071.5 人, 镇区占地面积 2.2 平方公里.分地区看, 东、 中、 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 7479 个、 4682 个和 3965 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46.4%、 29%和 24.6%; 从人口规模看, 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 4000 人(全国平均数为 4518.6 人)
以下的镇达到 10544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65%; 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 4000-10000 人)
4235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 镇区人口 10000 人以上镇 1347 个, 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 8.4%, 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 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 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 40%, 属于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 改革后的高速发展, 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
平.1952-1978 年, 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 5.4 个百分点, 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 26.7 和 22.4 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 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 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 年, 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 12.5 个百分点, 年均上升 0.625个百分点;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 26.4%下降到 11.7%, 下降了 1
4.7 个百分点; 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 54%仅下降到 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 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 年, 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 1.9 个百分点, 比世界平均数低 16.1 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 目前约有6 万个小城镇, 各具特色,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 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 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 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 总体水平不高, 建设不配套, 服务功能不齐全, 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 难以适应规模
效应, 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 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 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 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 二年改, 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 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 布局分散, 齐头并进, 全面开花, 摊子铺得过大, 少数地方出现“乡 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 导致了 乡 镇企业的布局分散, 我国乡 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 18%分布在集镇, 另有 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 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 215 万人, 建成区竞达 415 平方公里, 还有的镇到 2010 年的规划, 却在 1998 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 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 谁为中心镇, 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 三是由于规划、 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 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 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 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 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 搞“圈地运动”, 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 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 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 却让其闲置在那里; 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有关部门统计, 1997 年, 我国小城镇一、 二、 三产业结构比为 78:12:10.可见, 农业比重过大, 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 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 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 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 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 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 政府投资
方向不明, 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 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 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 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 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 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 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 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 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 但层次偏低, 中心镇较少, 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 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 规模多大, 距离多远, 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 以
谁为中心镇, 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 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 如何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本地资源, 发展哪些产品, 谁为主导产业, 谁为龙头企业, 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 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 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 分布不合理, 缺乏长远科学规划, 导致了乡 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 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 把废水、 废气、 废料不时排放出来, 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 江河和空间, 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 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 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 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 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 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 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同时, 也有利于合理用地、 发展生产、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 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当前, 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 交通方便、 功能齐全、 环境优美, 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 严要求, 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 按照“工业成片、 居住成点、 商业成街、 道路成行、 河渠相通、 绿地相连、 人市分流、 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 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 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 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 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 形成了“交通枢纽型、 商业贸易型、 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 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特色, 打破现有乡 镇行政区划, 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 经济功能、 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 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 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 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 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 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 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 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 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 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 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 盘活土地资源, 以地换路, 以地换楼, 以地入股; 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 按照“谁投资、 谁经营、 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 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 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 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 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 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 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 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 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 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 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 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 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 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
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 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 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 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 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 机构设置切忌臃肿、 人浮于事,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提高效能, 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 要成为一种廉政、 高效、 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 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 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 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 对上关系不变, 一人多职, 一人多用”的原则, 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 19 个减少为 8 个, 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 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 财、 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 合理安排, 各尽其能.同时, 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 “权力向想干事、 能干事、 会干事的人集中, 资产向懂管理、 能管理、 善管理的人转移, 分配向有实绩、 贡献大、 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打破工人、 农民和干部的界限, 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 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 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 放在事关全镇上, 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 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篇二: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镇论文规划 特色论文浅议小城镇在金华-义乌大都市圈中的发展 摘要浙江省 2007-2020 城镇体系规划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金义大都市区”作为金义大都市区一部分的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文章从大都市圈的形成、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规模格局、大都市圈城镇化发展模式几方面分析在大都市圈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小城镇要搞好规划、培育特色产业、注重创新功能的培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新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小城镇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分工协作以建立高水平都市圈。关键词小城镇金义大都市圈规划特色产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项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村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也是金华构建金义大都市圈的必然要求。
一、金华小城镇发展的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金华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小城镇得到了大力发展。金华小城镇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20 世纪 80 年代的起步阶段。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个私经济“禁转放”的历史
性突破。1984 年中央 1 号和 4 号文件出台指出个体经济可以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金华广大农村开始出现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当时政策仍不明朗环境也不宽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镇发展属于被动型发展以农房建设为主呈自然分布状态二产及商贸业发展缓慢。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中后期的推进阶段。邓小平南方讲话破除姓“社”、姓“资”的争论后。金华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个私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各村镇工业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各镇工业小区雏形形成带来二产比重的上升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特别是国家 1994 年开始推进了小城镇建设金华市城镇规模渐始扩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的扩张阶段。金华从初级市场经济时代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时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镇建设开始由政府主导有规划的进行 规模扩展迅速有优势的一些特色建制镇出现较强的发展动力城镇群体呈多中心现象。
新世纪以来的提升阶段。随着金华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城镇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小城镇极大地增强了对各种资本的吸引正在实现产业层次“低到高”的嬗变性突破主动引导和推进产业集聚。城镇建设迅猛开展同
时在档次和品位上有很大提升。二产比重占据绝对主导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2005 年金华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发展战略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浙中城市群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浙江省 2007-2020 城镇体系规划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金义大都市区”目标是培育成“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金义大都市区一部分的小城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二、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从要素驱动主导跨入报酬递增驱动主导阶段。在报酬递增阶段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自我加强的马太效应。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产品相对价格越低投资回报率越高出口增长、储蓄与投资增长、经济增长也会越快这又会导致更大的规模报酬。所以尽管 2003 年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但是经济仍然不断增长。在报酬递增驱动主导发展阶段一方面因中间投入品和服务的需求空前发展生产生产资料的制造业以及生产者服务业加速发展。而重工业对内部规模经济要求很高越大越有效。生产者服务业是对外部规模经济要求非常强所以这两类产业在区位选型上必然推动中国人口和经济高度的集聚化。另一方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个家庭、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大规模市场、
劳动力池和相互接近带来的知识溢出的好处于是人口和企业倾向更加多地向大城市和相对密集的区域集聚。从城市化以及沿海内地关系来看这使中国进入大都市化、城市群化和新一轮沿海化时代。
在中国所谓大都市圈是指在可感应和可延伸的区域内由一个核心城市和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及相应城镇群落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连接所组成的规模层次分明、功能结构合理和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种相对独立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空间发展实体。城市群既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对密集分布、相互密切联系的一组城市又指这组城市相互一体化所组成的区域因而也被称为大都市圈。简单地讲大都市圈就是以前我们经常提到的“城市群”的代名词。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应当具有突出的首位性和国际性的综合服务功能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和较强国际扩展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则要发挥中心城市和“中转站”的双重作用。大都市圈内的中小城镇应当充分实现区域分工和产业空间集聚。
2007 年末浙江省建设厅公布了《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 这份规划初稿将金华和义乌归并为金义大都市区。这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都市化的趋势的并且考虑了金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提出的规划。金义大都市区
包括金华市区、义乌市、东阳市、兰溪市、永康市、浦江县和武义县面积约 0.97 万平方公里。将以金华中心城组团和兰溪中心城组团、以义乌中心城组团和东阳中心城组团分别形成大都市区的两大核心区以永康、浦江和武义的中心城区构成都市区外围的人口和产业聚焦点形成“双核多点”促进两大核心区的发展。金华现有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多中心并起发展特别是金华、义乌两地乡镇的密集度很高小城镇与中心城市要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互补性的依存关系并从包含更多行业的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获得资金、人才、技术、流通和信息等服务。小城镇在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具有必要性。
从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规模格局看传统理论认为城市越大积聚效应越大。但是随着通讯、交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城市功能弱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相反中小城市尤其是特色产业中小城镇的积聚效应越来越强大。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规模格局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都市圈内“葡萄串”式的中小城镇特色产业竞争力相当强在国际市场中影响很大。中国现有大都市圈除了京津塘都市圈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都市圈内的中小城镇相当发达。长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城市有 16 座中等城市 55座小城镇多达 1446 个。在这 1446 个小城镇中至少有 1/3
的小城镇经济实力达到中西部地区一般县的实力水平。像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这样的县级市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西部一些省区的实力。
因此在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小城镇发展是必要的。我们要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好做到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让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成为支撑中心城市的卫星力量让中心城市反哺小城镇、辐射小城镇。这样金义大都市圈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稳妥发展。如果盲目追求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忽视小城镇的发展将资源集中某几个中心城市将会事与愿违。只有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的大都市圈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否则大都市圈经济必然走向泡沫化。
从大都市圈城镇化发展模式看过去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拉大城镇布局框架扩大占地规模增加人口规模。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难题 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如目前全国 660 个城市中已经有 400多个城市缺水100 多个严重缺水。一些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布局在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区域环境自净能力较差某些城市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已明显减弱能源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也痛感人口过多带来很大压力这些情况在金华的经济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义乌市能源和资源短缺的
问题就比较突出若仍然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推进城镇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永远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在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小城镇发展是必要的小城镇也必须纳入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三、金义大都市圈建设中要科学发展小城镇 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实现小城镇科学发展。金义大都市圈建设必须制定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浙中城市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在进行金义大都市区的规划编制中要把小城镇发展纳入其中。根据金华各城镇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禀赋制定科学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既防止分散型城镇化带来土地浪费等问题又防止单个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处于金义大都市圈黄金发展主轴上的 7 个中心镇着重连接两个核心城市发展特色产业带实现都市圈无缝连接。其他城镇可以根据现有产业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特别要重视落后城镇的发展通过辐射带动进行整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实现金义大都市圈中的小城镇科学的发展。整个大都市圈根据一体化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后小城镇内部建设也应纳入了规划当中。各城镇必须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这四大基本规划以及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规划。各项规划都必须委托相当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提高规划质量和档次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个性特色。
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小城镇快速发展。当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区域内交通便捷小城镇发展中要改变传统大而全的观念城市不在大小产业不应求全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形成。金华小城镇特色产业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展一是特色工业园区。把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整合、集聚到一个区域改变过去虽然有块状经济但是互相之间联系甚小、产业配套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二是工业小区这是小企业发展平台。三是农村的千家万户——家庭加工业依托义乌、永康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家庭加工业。坚持培育产业特色推动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注重创新功能的培育实现小城镇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支撑也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新技术的应用对缓解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挖掘城市承载能力具有重大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功能要形成四大机制要加强政府引导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整合金华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要加快中介组织培育拓展企业建
立和获得科技创新能力的渠道形成有效的服务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通过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快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通过人才资源的带动实现科技创新功能的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城镇全面发展。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搭建起小城镇发展平台极其重要尤其是交通设施它是一体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一个地区内交通发达可达性高就能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金华围绕建设“三大交通网”各地加快交通建设基本形成了金华市区到各县市一小时的公路交通圈。要加快各县市、区城区到各县市、区中心镇、建制镇的快速干道、中心镇到中心村和中心镇之间的快速通道的建设。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加快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对供水、供电、排污、垃圾处理、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区域联网、区域共建、资源共享等综合性措施加快一体化建设教育、卫生、文体、广电、金融、 公交、 市场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统一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加快发展。
另外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决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注重生态宜居功能开发建设美化城镇生态景观集聚整合农业基地保留自然特色风光建设有个性的小城镇景观使乡镇风貌与现代城市格局相得益彰。
篇三: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城镇建设》课程论文的要求 一、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要联系当地小城镇建设实践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篇幅应不少于 3000 字 3、统一用 A4 纸单页打印二、关于格式的统一问题 1、封页使用电大论文格式 2、论文标题3 号黑体居中 3、内容摘要4 号宋体100--200 字 “内容摘要”四字用黑体例如内容摘要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4、关键词4 号宋体3—5 个词语 “关键词”三字用黑体例如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 5、正文4 号宋体3000 字以上一般不要超过 5000 字 正文标题序号一、 一 、1、 1„„其中一级标题小 3 号黑体居中居中其他标题居左空两格。
6、参考文献小 4 号宋体3—5 个文献著作、论文、教材等 包括主编作者 、书名、出版社、年份例如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叶齐茂 《小城镇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8
2.傅崇兰 《小城镇论》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XXXXXXXXX
学校福州分校闽侯工作站 专业 “一村一”农村行政管理专科 年级2007 年秋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吴素民
试论完善小城镇建设的若干问题论文题目 空一行 [内容摘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唯一途径。在我国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建设小城镇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正确道路。笔者以桐庐县的小城镇瑶琳镇和分水镇发展为例 简要阐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 20 余年中小城镇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企业机制规划 空一行 一、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它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及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我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桐庐县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粗放型”发展的告一段落对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们还是能够觉察其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滑坡 乡镇企业曾经是小城镇建设的“开路先锋” 它是我县小城镇赖以存在、 发 展的 关 键 性 基 础 尤 其是 小城 镇 建设 的 主要 资 金来源。„„„„„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叶齐茂[2]傅崇兰 《小城镇论》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 《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 《农村经济》杂志20028 [4]朱启臻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 《小城镇建设》杂志20001 。
《小城镇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8
篇四: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镇建设论文范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 目:关 于 小 城 镇 建 设 的 思 考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教 学 点:
日 期:
摘 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产业,特色
一、研究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
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二)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
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三)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现状
(一)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以上。近 10 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0 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二)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三、存在问题
(一)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
(二)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三)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四)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二)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
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三)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五、解决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
年 级:xx 秋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专科 姓 名:××× 学 号:×××××××
目 录(四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 1 页
内 容 摘 要(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近几年来,“三农问题”重新受到重视,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阐述了„„分析了„„,提出了„„
上述摘要的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字数大于 200 字,行间距 20 磅)
关键词: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四、宋体、加粗),
关键词内容(小四、宋体,不加粗,3-4 个)
第 2 页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三号、黑体、加粗)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一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的重新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面上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依托市场、定位产业(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厦门虽然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在一些边远山区起步较晚,但山区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
(二)整合资源,布局产业
×××××××××××××××××××××××××××××××××××××××××××××××××××××××××××××××××××××××××××××××××××××××××××。
1、×××××××××××××××××(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
×××××××××××××××××××,×××××××××××××。(1)××××××××××××××××××,××××××××××××××××××××××××。(2)×××××××××
第 3 页
【参考文献】(四号、楷体、加粗)
1、郑红:《“三农”问题人口论》,东北财经大学,xx 年
2、孙静波:《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辽宁师范大学,xx 年
3、曹蓉:“三农”问题浅析,《生产力研究》,xx 年 07 期
4、朱剑峰:《论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角色与作为》。南京师范大学,xx 年
5、张亚圳:《统筹城乡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产品供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 年 01 期
文献内容(小四、楷体、不加粗、行间距 20 磅)
正文各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标题另起一行,不要有冒号、句号等符号 正文文本(小四、宋体、不加粗)
正文所有的行间距20 磅
全文所有的西文文字要是 Times New Roman 全文需插入页码,封面不要算页码
页面设置:页边距 上:2.54,下:2.54;
左:3.17,右:3.17
第 10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DS 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姓 名:
CJB
学 校:
11 电大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00 年秋
学 号:
00
指导教师:
戴 000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谈起,着重提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而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核心、最关键、最紧迫和最现实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
好农民增收根本上就是要推进小城镇建设,即而阐述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作者先分析了 DS 镇农民收入的基本和支配,认真研究农民收入的有利条件及劣势,从这些分析的内容来进一步说明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而后围绕如何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始展开,提出要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实现农民增收要从解放思想、科学规划、改革升级、探索道路、产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实施。
最后文章又再次说到了做好小城镇建设工程的重要性与开头形成了前后呼应的作用,指出:DS 镇只有做好、做实发展小城镇、中心村(集镇)建设这篇文章,才能使两万五千农民真正的增收,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新 DS 的新的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小城镇 中心村 根本利益
目 录
一、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 3 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 4 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 3 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 5 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 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
篇五: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目前, 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 其成果也日益明显。
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的、 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 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
我认为,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 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 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 只有目标清楚, 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
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所谓目标的阶段性, 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比如, 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 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 , 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 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 解决绿化环卫问题, 等等, 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 特性与差异性, 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 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 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 不管在什么时期, 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 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
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 衡量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 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 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0%, 就算基本实现了 城镇化。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也指出, 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 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 。
所以说,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 、 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 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 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 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 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 轻生活区建设; 重经济效益, 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 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 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
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 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 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
同时, 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 检查与考核, 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
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 ,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 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 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
同样, 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
发展成为大中城市, 但是, 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 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要有选择地、 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 具有很高的普及性。
全国共有 18000 多个, 山东省有 1000多个, 平均每个只有 3 万人左右。
青岛市郊区不足 1 万平方公里, 却有 111 处小城镇, 平均人口只有 3. 5 万人, 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 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 住宅区、 商贸区、 行政区规划, 都进行交通、 电力、 文化教育、 供水排污、 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 那么, 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 既没有必要, 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 物力和财务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 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 突出重点性” 。
从现实情况看, 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 ” , 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 阻力是比较大的, 不容易做到, 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可行的办法是, 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 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
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 可以按 10 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 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
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 经济实力强, 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 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 集中精力进行建设。
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
如果暂时不合并, 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 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 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
这样, 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 , 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 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 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 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但是, 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
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 供 5 万到 10 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 需要 3 亿元以上人民币。
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 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 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 , 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 企业拿一点、 群众出一点” , 结果很快没了 后劲; 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 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 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 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 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 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 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 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 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 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 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 甚至走入死胡同, 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
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 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
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 而不是行政性的、 无偿性的。
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 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 学校、 幼儿园, 甚至道路、 供电、 供水排污等等, 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
建成后,可出租、 出卖, 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
不管是国家、 集体还是个人, 都可以参与投资, 谁投资、 谁所有、 谁受益, 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 如街道整修、 公共场所照明、 环境治理等等。
这样做, 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 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 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
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 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 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
这样, 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 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 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 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 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
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 就是因为有“瓷” 和“酒” 为主导产业, 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
但是, 从全国的小城镇看, 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 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 同构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 这些产业很不牢靠, 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这样的小城镇, 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 一方面, 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 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 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 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 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 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小城镇, 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 经济、 区位、 地理、 人文、 技艺、 资源等等优势, 扬长避短, 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
同时, 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 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 规模大、 质量高、 效益好、 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 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 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 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
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 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 一是基础农业型。
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 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 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
二是工业主导型。
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 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 应当以此为重点, 培育主导产业。
三是商业贸易型。
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 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 拓宽交易范围, 增大市场容量, 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
四是旅游开发型。
有名胜古迹、 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 可加强吃、 住、 行、 游、 购、 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形成休闲、 度假、 观光、 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
五是交通枢纽型。
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 可凭借运输方便、 信息快捷、 流动人口多的优势, 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 并搞好三产配套, 形成新型城镇。
六是海洋开发型。
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 诸如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海产品加工等等, 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
七是资源采掘型。
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 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以采掘为龙头, 带动运输、 加工工业共同发展, 形成矿务小城镇。
以上主导产业类型, 仅仅举例而已, 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 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 关键是善于发掘、 组织和利用。
五、 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 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
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 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 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 6000 多人, 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 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 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 3000 人, 许多所谓的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 主要是政策性原因。
政策不对头, 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
具体表现为: 一是户籍障碍。
没有户口好多事
情很麻烦, 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 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 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
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
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 凡户口迁移后, 承包地就要收回, 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
三是宅基地障碍。
农民进入小城镇, 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 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 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
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
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 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 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 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
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 实现农村城市化, 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大胆改革户籍制度。
对大中城市以下, 特别是小城镇, 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 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
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 只要有固定住所, 有比较稳定的职业, 有生活来源, 就要允许落户, 并且在子女入托、 入学、 就业、 参军、 社会保障等方面, 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
第二, 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 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
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
第三, 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
如果农民有要求, 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
这样, 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 可以照常有饭吃, 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 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第四, 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
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 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 这也阻碍了 农民积极入镇。
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 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 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 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 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
第五,规范收费行为。
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 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 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 使农民轻装入镇, 尽快地安居乐业 。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 不仅是我国城...
推荐访问: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论文3000字 小城镇建设 实践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