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10篇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的通知武教基〔2011〕11号各区教育局,局直属有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教育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的通知 武教基〔2011〕 11 号 各区教育局, 局直属有关单位:现将《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 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工作实际, 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 有何意见和建议, 请及时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联系。
联系人:
王迪, 联系电话:
65608452。
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 8 号)
和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 克服重智育轻德育、 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重单纯说教轻体验感悟等现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十二五”期间, 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启动并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是“十一五”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的深化、 延伸和拓展, 是提升中小学德育效率、 增强德育效益、 追求德育实效的创新举措。
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一所学校的和谐发展; 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明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 完善德育内容, 创新德育途径, 强化德育队伍, 规范德育管理, 凝聚德育合力。
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的系统性、 科学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一、 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 整体规划全市中小学德育, 构建并实施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 内容、路径、 评价及推进体系。
落实全程育人、 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培植、 推出一批在全国、 省、 市有影响的学校、 教师育人典型。
通过德育课程化、 任务项目化、 项目课题化
-2- 等方式, 推进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使中小学德育与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相协调、 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承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1.完善有效德育目标体系。
贯彻落实《小学德育纲要》 、 《中学德育纲要》 、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研制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相衔接、 各年级逐步递进、 各有侧重的德育目标体系。
2.确立有效德育内容体系。
按照德育目标定位, 系统架构与之相匹配的德育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 要突出重点, 区分层次, 体现差异性;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 要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凸显渐进性。
3.落实有效德育路径体系。
发挥德育常规、 班级教育、 课堂教学、 校园文化、 实践体验等作用, 把中小学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 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 落实到师生学习、生活、 工作等各个方面, 延伸到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
4.健全有效德育评价体系。
总结“新三好”工作经验, 研制有效德育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有效德育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以评价促进师生成长、 学校发展。
5.实施有效德育推进体系。
将中小学德育纳入规划和年度计划、 纳入领导的重要工作范围、 纳入绩效目标管理, 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
把有效德育实施情况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加大德育经费投入,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推动德育工作规范化、 制度化和科学化发展。
二、 主要任务
围绕构建和实施有效德育目标、 内容、 路径、 评价、 推进等“五大体系”, 以行为规范、班级建设、 课程融合、 实践探索、 全员合力、 “三位一体”等“六大育人项目”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实行工作任务项目化管理, 推动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一)
行为规范育人项目
1.强化行为规范培养。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
, 采取规范训练、 榜样示范、 过程激励等方式,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2.明确学段培养重点。
按照小学、 初中、 高中纵向衔接、 横向贯通、 螺旋上升的原则确定德育内容, 建立各学段间既相互衔接, 又各有侧重的行为规范目标序列。
小学重点是习惯养成、 诚实礼仪教育等; 初中重点是意志品质、 身心健康教育等; 高中重点是理想信念、 公民素养教育等。
3.树立行为规范榜样。
将行为规范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坚持开展“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女生优胜奖”评选活动, 在学生中树立可学、 可比的榜样, 激励学生寻找自身潜力, 增强前进信心; 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点滴进步, 培育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
班级建设育人项目
1.优化班级建设管理。
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倡导科学、 民主管理班级, 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形成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班干部队伍,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拓展班级活动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 班主任主导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 寓教于乐的班级活动, 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 活跃学生身心, 强化自我体验、 自我教育。
3.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倡导文明友爱、 互助共进、 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正确引导班级舆论, 树立和弘扬班级正气, 着力培育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 归属感、 荣誉感、 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4-
4.打造班级建设特色。
倡导班级个性化建设, 形成鲜明的班级风格和良好班风学风。坚持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等活动, 为学生学习、 生活创设良好班级环境。
(三)
课程融合育人项目
1.加强德育学科课程建设。
结合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 推进、 深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初中《思想品德》 和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改革, 全面提高德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2.注重其他课程德育融合。
充分挖掘中小学《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历史》 、 《地理》 、 《美术》 、 《音乐》 和其他各类课程的德育内涵, 将教育、 教学有机结合, 发挥学校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
3.重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注重课本知识延伸和实践能力拓展, 结合学校、 学生实际,整合教育资源, 开展德育校本研究, 探索、 研发德育校本教材, 彰显学校德育特色。
4.强化德育活动课程落实。
巩固和加强主题班(队)
会、 晨(夕)
会、 开学(散学)和毕业典礼、 国旗下讲话、 升旗仪式、 读报等德育活动阵地, 发挥共青团(少先队)
组织、 学生社团活动作用。
5.发挥德育隐性课程作用。
科学、 有序开展精神文化、 活动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 建构具有特色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文化、 年级文化和班级文化, 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正确价值取向, 体现文化育人功能。
(四)
实践体验育人项目
1.强化实践体验活动。
发挥“创新素质实践行”等实践活动的正面导向作用, 突出体验感悟, 注重寓教于乐, 探索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和博物馆、 科技馆等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自觉参与、 自主体验中陶冶思想感情, 充实精神生活, 升华道德境界。
2.丰富节假日活动内涵。
利用传统节日、 纪念日、 寒暑假及入学、 入队、 入团、 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集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坚持开展夏令营、 冬令营及参
观考察、 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等活动, 用祖国大好风光、 民族悠久历史、 革命优良传统、城市建设成就和社会文明风尚教育学生。
(五)
全员合力育人项目
1.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 实施师德建设行动。
坚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 “师德师风报告会”、 “师德五个一”(一场论坛、 一句宣言、 一次演讲、一篇征文、 一次满意度测评)
等系列主题活动, 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理念, 以师爱关怀学生, 以师德凝聚学生, 以师言激励学生, 以师行感染学生, 以师学启迪学生。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集体备班制度和班科联席制度,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2.落实管理育人职责。
依法依规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强化校风、 教风、 学风建设,落实德育首位, 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科研部门, 中小学校长有效管理和指导德育工作的水平。
3.强化服务育人功能。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 成人成才、 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做好学生服务工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能力。
4.增强育人队伍素质。
加大全员育人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市、 区、 校三级德育队伍培训体系。
采取理论学习、 座谈研讨、 专家解读、 案例分析、 外出研修等多种形式, 有组织、 有计划地落实德育队伍全员通识培训和分层提高培训。
(六)
“三位一体”育人项目
1.重视家庭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示范区、 示范校创建工作, 发挥示范、 辐射、引领作用。
全面推进家长学校工作,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 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坚持开展教师家访活动、 家校联系本和网上博客互访活动, 加强家校联系,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6-
2.加强学校、 社区协作。
注重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 力求资源共享、 教育互补、 评价对接。
整合社区及共建单位教育资源, 积极发挥关工委、 “五老”(老干部、老战士、 老专家、 老教师、 老模范)
队伍和社区志愿者作用, 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
3.挖掘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与文明办、 共青团、 妇联等有关部门的合作, 加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 发挥社会资源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构建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三、 实施阶段
按照“统筹安排、 分步实施、 有序推进、 务求实效”的思路, 强化过程管理与指导, 确保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一)
正式启动阶段(2011 年 3 月)
——印发《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 , 成立“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和“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 举行全市启动仪式。
——各区、 校研制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部门责任, 落实任务分工, 编制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5 年总体预安排和年度预安排。
建立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各区实施方案于 2011 年 4 月 30 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
(二)
分层推进阶段(2011 年 4 月—2012 年 12 月)
——在全面要求的同时, 有重点的开展学段、 项目研究、 实践、 试点工作, 确定项目区、 项目校, 组织专家分小组深入区、 校指导工作。
——有计划开展有效德育专题培训、 调研考察、 研讨座谈等活动, 更新理念、 提高认识,研究问题、 寻找对策, 有序推进工作。
——建立有效德育“五大体系”。
确立构建有效德育“五大体系”科研项目, 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办法, 力争在 2011 年底, 基本建立起全市小学、 初中、 高中有效德育目标、 内容、 路径体系; 2012 年上半年, 建立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评价体系,
形成全市中小学有效德育推进体系; 2012 年底, 研制、 出台《武汉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评比标准》 。
(三)
整体推进阶段(2013 年 1 月—2015 年 6 月)
——实践有效德育“五大体系”, 实现中小学德育系统性和科学性,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 巩固“六大项目”探索实践成果, 并作为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支点、 手段,将其融入到“五大体系”的实践过程之中。
——定期举办论坛、 召开研讨会、 现场会, 观摩、 交流、 推介典型区、 校有效德育建设工作经验, 探索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区域协作方式。
——推出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阶段成果, 编印《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模式集》 、 《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典型案例集》 等。
(四)
总结提升阶段(2015 年 7 月—2015 年 12 月)
——组织专家总结、 提炼, 形成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中小学德育研究与实践成果。组织编印《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制度汇编》 、 《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工程特色荟萃》 、 《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五大体系”汇编》 、 《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六大项目”成果集锦》 等。
——全面总结“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 召开学术研讨会、 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 推广成果, 加大宣传, 形成推进德育工作持续、 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 推进策略
(一)
抓点带面, 实施行政推进
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必须通过行政主导, 抓点带面, 全面推进。市、 区、 校要积极整合已有德育资源和德育品牌优势, 在全面推进基础上, 分学段、 分项目开展研究、 实践、 试点, 培育典型...
篇二: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n■Z
AN
ZHONG
KAN
/
刊中刊构建一伸化德育伸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焦素琴
赵海旺 _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党委紧紧围绕培
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
题 ,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 , 切实
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 对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
德育课程进行顶层设计 , 构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
系 , 努力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到真正落实 。学校的德育一体化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 、 横
向 、 纵向三个方面 。
顶层设计的一体化是指教育集
团整体的德育顶层设计和培养目标的一体化 , 以
党和国家确定的教育使命为引领 , 坚持立德树人 ,
培养 “ 尚品 ” 的中国人 ; 横向一体化是指德育的主
体 、 内容 、 途径 、 方法 、 管理 、 评价等一体化;纵向
一体化是指丰台二中教育集团从小学到高中十二
年一贯制的德育 。
这样就形成学校纵向衔接 、 横向
融通 、 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体化德育体系 , 并在
体系内努力实现全员 、 全方位 、 全过程育人 。学校党组织对"培养什么人 ‘ 问题的回答是 :
培养 “ 尚品 ” 的中国人 , 以实现 “ 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为教育使
命 。
这是一体化德育体系中的一个培养目标 , 这一北京半台二中一体化事育体系七夫 ・ 負弘牌三级潭圧
一
»««««
.
KM9M
«•«■«
:Hi 大主体一 ”五大 ” 内 y 「
- - -i t六大恢心素养“ “
一二三四五六七 ” 一体化德育体系根据党中央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要求
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 在充分开展育人实践
的基础上 , 形成了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
中学教育集团的德育体系和整体框架 , 即
“ 一二三四五六七 ” 一体化德育体系 , 这一
德育体系的形成是学校党组织基于对 “ 培养
什么人 “ 如何培养人 ! ’
“ 为谁培养人 ” 系列
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
53目标就是学生在政治素质 、 思想素质 、 道德素质 、
法纪素质 、 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高尚品
质"的标准 , 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 。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 、 具有社会公德
和文明行为习惯 、 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在此基础
上 ,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
值观 。
学校以"理想 、 科学 、 勤奋 、 友爱"为校训 ,
以 “ 尚品 ” 作为学生的德性标志 , 重点关注个体生
命的发展 , 关注人文精神的建构 , 关注美好心灵的
塑造 ,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 、 和谐 、 可持续发展 。
总
体目标 , 一以贯之 ; 年级目标 , 具体明确 ; 情意兼
顾 , 知行统一 ; 学段目标 , 各有侧重 。
小学侧重文
明礼仪教育 、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中侧
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 健康心理的养成 ;
高中侧重健康心理的养成 、 意志品质的形成 。为了使"培养什么人 ” 的目标更为清晰 , 学校
党组织进一步追问 :
“ 尚品 ” 的中国人是什么样
的 ? 经过不断探讨 、 论证 , 我们得出了答案 , 是自
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具有中国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的人 。
从而找到了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的两个原则 , 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坚持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学校党组织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 进行
顶层设计 , 全体教师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下功夫 ,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
的育人实践 。
伴随着对"培养什么人"追问的清晰 ,"为谁培养人 ” 的问题也得到了回答 , 坚持党的教
育方针具体化 , 即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 坚
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坚持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确保了学校为国育木为党育人的办学方向 。那么 , 丰台二中 “ 怎么培养人 " ? 党组织的回答
是 , 通过课程培养人 。
学校的德育课程包括共同
基础类 、 拓展类 、 创新发展类三级课程 。
基础类课
程 ,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使学生形成中学阶
段必备的综合素养 , 属于德育课程领域的核心课
程 。
拓展类课程 , 旨在开拓学生视野 , 提升学生的
综合素养 , 激发兴趣 , 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 属
于德育课程领域的选择课程 。
创新发展类课程 , 旨
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 面向有特长的学
生 ,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 属于德育课程
领域的个性课程 。
学校德育课程包括学校 、 学生 、
家庭 、 社会四大德育主体 , 涵盖理想信念教育 、 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生态文明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德育内容 。
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 、 能够适
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
力 。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 是连接
宏观教育理念 、 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
中间环节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 、
科学精神 、 学会学习 、 健康生活 、 责任担当 、 实践
创新六大方面 , 这六大方面就是学校一体化育人
体系中的六大核心素养 。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
素养这一 “ 桥梁 ” , 可以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可用的 、 教师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 。
我们邀请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首席专家林崇德教授先
后两次来到学校 , 指导我们的育人体系建设 。
经
过多年的探索 , 丰台二中形成了党校团校 、 班会课
程 、 校园四节 、 行走课程 、 生涯教育 、 志愿服务 、 社
团活动七大德育品牌课程 。"一二三四五六七"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 , 但
又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为条件 , 互相制约 , 分
学段循序渐进 , 构成了丰台二中德育一体化工作体
系 。
■
篇三: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木◎李 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始终聚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从国家长治久安、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对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把握“两个人"深刻内涵,全面领会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根本任务和目标做了系统明确的论述。他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人”的重要论述,为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做好新时代德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一)坚持人民至上,把培养时代新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初心使命辩证理解“两个人”的教育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其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在总体方向上来看,“两个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统一|生。两者是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互为表里。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基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两者又存在差异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政治要求的集中表述,强调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属性和根本目标;时代新人是对教育时代要求的集中表述,强调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现实特质和关键内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要着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特殊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本文根据2020年7月李昕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集体学习活动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李昕。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四前沿EducatiOnaI Frontiers万方数据利益,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面向的是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要有“人”,这是做好教育、办好教育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教育者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教育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眼里有人,教育才有温度。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弱化教师地位,而是更加凸显教师作用。发展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迫切需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必然指向学生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二)坚持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刻含义。一是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礼记》中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二是立德树人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声泻1c蕞积扣牙硒京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古语“德者,本也”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三是立德树人表明了道德成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德者,才之帅也。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三)坚持“四个服务",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中国教育,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关键的还是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美国思想家、哲学家艾伦·布卢姆(AllanBloom)曾说过:“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有它要达成的道德目标,这影响着它的课程设置。它要培养特定类型的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四个服务”办学指向,必须深人思考培养时代新人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质内涵。绝不能培养旁观者和反对派,绝不能培养破万方数据
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教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教材建设要加强政治把关。政治上把握不对、不到位的教材,要一票否决。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人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指导教师用好教材,切实把党的政治要求转化为育人实践,把课本讲活、把道理讲透、把知识讲明,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四)坚持铸魂育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学习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展现出的当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政治底色,要突出在知、信、行上下功夫。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学校是传播理论的坚强阵地,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学习宣传、理论诠释、实践运用,强化“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并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前,要突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历史使命,把握中国发展大势,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五)坚持全面发展。把“五育”并举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创造园前沿EducationaI Frontiers万方数据
性地丰富了教育方针基本要求的内涵。一是德育要增强教育实效。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要以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为重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目标,合理设计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机衔接。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在消化、深化、转化上下功夫,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面深化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内涵,让价值观的“盐”融人知识传授的“汤”里。德育必须在有的放矢、人脑人心上下功夫。既讲透“大道理”,又讲通“小道理”;既讲理,又动隋,使“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更“有意思”。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教育与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喜闻乐见、人脑人心的德育活动,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智育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能力上不去,杰出人才就出不来。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把兴趣和潜能更好地激发出来。三是体育要保质保量开展起来。现在学生体质状况整体堪忧,“小胖墩”“豆芽菜”“小二泻绦积扣学硒京眼镜”越来越多。要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每天体育活动至少一小时,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终身生活方式。四是美育要着眼提升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爱好。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化文教结合,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文艺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衔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青少年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五是劳动教育要积极融人日常。当前,教师、家长和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更为急迫的现实意蕴。要弘扬劳动精神,探索超大城市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和方式,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和家务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红色基因、全球视野、创新思维要成为上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特质。二、把握两个关键。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三圈三全"的育人新格局上海学校德育工作要牢牢抓住“一体化”和“三全育人”两个关键点持续发力。“一体化”指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要遵循,总结上海多年来的有效探索,深入探万方数据
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理念和实现方式,完善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第一课堂”、校内外“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横向贯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360度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大熔炉”。“三全育人”是育人理念和思路,也是育人...
篇四: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实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就要深入实施“五育”并举,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逐步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虽已从实践层面取得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成效,但一些学校在解决学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依然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是注重单育单举的传统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倾向于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片面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升学”成绩,就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是通常也就以“考什么,才举什么”的应试套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囿于各育各举的学科壁垒。这种学科壁垒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科课程条块化和同一学科课程年段化,且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往往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所以这类各育各举的现实样态,不是相互统整与融合,而是彼此割裂和对立。
三是陷于凡举必考的评价模式。由传统教育定式思维使然,我们稍不注意便可能掉进应试教育“举什么,就考什么”的“循环陷阱”中,直接把“五育”并举的科学评价方式简化成“五育”考试。这样一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见,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真正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将是现代学校亟待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基于“五育”融合的价值审视
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间题,学校就要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育治理、成效评价等基本环节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尽管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育人目标的设置上,都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但是作者发现很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依赖于“分数”,而在其他育人工作方面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事实上,这种重分数、轻素养的“跛脚”现象,越到高年级阶段表现得越明显,而且现在似乎还出现向低年级阶段逐步蔓延的态势。究其原因,从宏观层面上讲,这既与过去一直奉行“学霸天下”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有关,也与“一考定终身”的结果评价指标有关;而从微观层面上讲,当然还与学校自身尚未真正探索出“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直接相关。
基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我们要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将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对学校而言,无论是作为一线教师--现代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还是作为一校之长--现代学校治理的设计者和引领者,都需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自觉地对学校全面育人工作和创新育人实践机制进行价值审视。
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我们按照横田与纵深的中小学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通过国家顶层的“五育"并举走向学校基层的“五育”融合,精准破解“见分数不见素养"“见学科不见学生”的教育难题充分拓展学科课程教学的时空维度,继续强化课堂主阵地的“融合”作用,切实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脑袋“富”起来,身体“动”起来,眼睛“亮”起来,双手“勤”起来。同时,学校还须紧握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四维一体”的协同评价“指挥棒”,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努力培养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 (一)坚持德育为先,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场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这是新时代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应然选择。新时代高质量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诸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银的虚无主义者成平周的市价主义者。
那么,学校您样才能下能铸魂、有人的先手棋呢?实施“五育”融合,必须喀传德育为先,饱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就是要学生的品格“高”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员有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中,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他们形成知、情、意、行的德育家养,从而让他们能够拥有高贵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做到循序
渐进、内化外显、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另外,我们还要秉持“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建课程”的德育课程观,正视德育现状,聚焦德育问题,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德育教育的实践创新机制和评价改革机制比如,在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中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又是发展学生道德品格的基础课程,因此学校必须认真上好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不断重塑以生为本的主体观、全面发展的成才观、深度整合的课程观和知行合一的教学观,合理利用体验式、启发式、浸润式、互动式、渐进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构建横向贯通、纵向深化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机制。
(二)提升绿色教育质量,让学生的脑袋“富”起来 201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过去,中小学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业质量发展指标,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成效。
然而,倘若仅以学业成绩为导向,过于依赖考试评价,那么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个性发展受阻、学业负担加重、成长质量降低等问题。实际上,“五育”融合的主阵地在课堂,面对学校智育工作的“一枝独秀”,学校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绿色生命质量、绿色学业质量和绿色成长质量,真正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这应是现代学校实施高质量教育的价值
选择和目标追求。
教育能否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能否有效运用教育手段和实践方式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学校能否提供基于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学科课程,取决于教师能否创设符合认知规律、蕴含生命气息和闪耀智慧光芒的高质量课堂。在开齐、开足学科课程的前提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深耕课堂、成就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着力提升绿色教育质量,不断激发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正确引导学生建构深度学习的认知结构并积很贾造终身学习的成长能力,他们的内心才会变得更加充盈,他们的脑袋也才会变得更加聪势。
(三)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身体健康既是学生成长的起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原点增强体质、磨砺意志、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强健的体魄,这是现代学校最基本的教育工作。然而,笔者发现当前个别学校对这项基础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开展体育教学的现实环境也不容乐观。例如,有些学校存在专业体育教师配置不充足,教学课时经常被挤占,以及学生身体肥胖与近视率高居不下、集会站队时有学生昏倒学生引体向上少有达标等问题,这都会给学校全面育人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与挑战。
显然,在这个专门用来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场域里,学校的空间景观不只是一间间被隔离起来的教室,学生的成长姿态不只是整天静坐在课桌前“埋头苦读”,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只是让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还需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功能的运动场地,因人而异地设置可选择的运动课程,因势利导地孵化精品运动项目,保障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参加相应的阳光体育锻炼,每周都有时间在操场上跑一跑,在沙堆上跳一跳,在双杠上翻一翻,在吊环上拉一拉,甚至定期到野外爬爬山、散散步,让学生的身体真正“动”起来,这将是未来学校应有的教育景象。
(四)注重美育熏陶,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能看到学生真实成长的样子。现代教育的魅力不仅要让学生的脑袋“富”起来,还要让他们的眼睛“亮”起来。这个“亮”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学习样态。基础教育应为稚嫩的生命打上一层阳光的“底色”,这层“底色”其实就是充分地展现出学生个体的生命亮度。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涵养美的气质和美的品格。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还要让他们的眼睛闪耀艺术的“光芒”,而这种“光芒”则是更多地展现出学生个体的精神亮度。
如何做到以美育德、以美育心、以美育人,对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美育工作。学校要充分整合不同场域的美育实践课程,充分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艺术素养,不断激励学生在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育观。
(五)培养劳动素养,让学生的双手“勤”起来 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评价指标
相对单一,这便导致一些尚未被纳入升学考试的学科课程很难在学校实践层面落地生根,其中劳动课普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过去,基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智力发展,而相对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操作。另外,学校也很容易将劳动课程内容简单地等同为煮饭、洗碗、扫地之类的家务劳动,甚至有的还提出开展劳动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耽搁学生的学习时间等。如此一来,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就呈现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尊重他人劳动、随意浪费粮食等不良现象。同时也凸显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错误、价值模糊、态度消极、技能欠缺等具体问题。
实际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劳动课程就应被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之内。为了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当前各大中小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适度参与公益服务劳动和生产实践劳动。学校要在学生中,有效根植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价值观,努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自立自强的品质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推进“五育”融合的评价改革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就不能将“五育”进行简单相加甚至直接割裂,而是要对其内在要素进行深度统整和有机融合。在“五育”融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考什么就举什么,考什么才有什么”的教育评价“循环陷阱"、尽力克服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顽瘴痼疾,深人推进“五育”融合的评价改
革。切实突破当前中小学校面临的单育单举、各育各举、凡举必考的现实困境。
中小学要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等措施、按照横贯与纵深的中小学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对学校育人成效进行四个方面的对标检验:一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脑袋“富”起来,身体“动”起来,眼睛“亮”起来,以及双手“勤”起来;二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让学生更好地彰显自然的生命活力。
获得自主的生存技能,养成自适的生活习惯,拥有自由的生长样态;三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绿色生命质量、绿色学业质量和绿色生长质量;四是检验学校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立足学生的立场,着力从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四个维度紧握住教育协同评价的“指挥棒”,12 充分发挥学校主导性评价、家长参与性评价、政府引导性评价和社会督 导性评价“四维一体”的协同评功能,积极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基本导向、学科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中小学一体化发展为思路、“五育”融合为实践机制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评价体系,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并努力,培养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篇五: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颜 怡 冯益平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行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铸魂” “智育固本” “体育强健” “美育浸润” “劳育淬炼”,一体化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作者简介:颜 怡,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公文文秘研究;冯益平,西南政法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 401120)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 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委托项目“构建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路径探究”(编号 2021-XZSZ22)的研究成果。DOI:10.19865/j.cnki.xxdj.2021.20.025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20-0082-0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彻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改进高等教育评价和改革学生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行为,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铸魂” “智育固本” “体育强健” “美育浸润” “劳育淬炼”,构建并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工作整体推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一、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1.“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基本内涵。第一,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的根本就是要立德。道德不仅是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存在,而且是人的精神的灵魂所在。德育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其思想道德修养,鼓舞其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活动,德育发挥着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功能。第二,智是智慧、智谋、知识、本领的总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要求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本领就是要有“智”,是知识、学问、技能、智慧的汇集。智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索,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本领提高。第三,身体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体育是尊重人体生长和发展规律,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体魄、强身心目标的活动,教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培养体育品格,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具备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能力。第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仅是外在的身体之美、行为之美,更是内在的思想之美、心灵之美,是内外的和谐统一。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其核心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艺术的形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创造美的生活,增强美的享受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第五,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学 工 视 窗8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通过生产劳动,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启发创新意识,增强其实践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2.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第一, “五育并举”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奠定国家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变成了现实,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题。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尽其才则百事兴。只有破除“五唯”的痼疾,立综合素质的标杆,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优势。第二, “五育并举”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之举。党和国家从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高度作出战略部署,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要坚持破立并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五育并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扭转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第三, “五育并举”是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键一招。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及其后来者倾尽毕生的研究课题。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树才先树德,在品德、才学、体魄、审美、劳动等各个方面实现均衡发展,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是实现青年学生科学成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紧扣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条主线,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二、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1. 以“德育铸魂”引领成长,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高校学生来说, “德”包括三个方面,即于大要树立为国家民族谋复兴的大德;于公要严守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公德;于私要严格修身律己的私德。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族谋复兴的大德。高校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立爱国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强国使命。其次,要引导学生严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公德。公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公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次,要引导学生严于修身律己。高校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尚师德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载体,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过程性德育评价体系;要通过思想引领、宣传教育、文化熏陶等多种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品德端正、情怀广大的时代新人。2. 以“智育固本”夯实基础,引导学生长知识、强本领、重创新。教育要启智,就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一,要深化专业教育。科学编制高校专业建设规划,实施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进的专业能力,只有将学科的基础知识悟深、吃透,才能进一步延伸、拓展,丰富学习成果,增长知识才干,提升能力本领。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使自己具备较好的逻辑、判断、辨别、分析、决策等能力。第二,要强化学风引领。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五个率”,即上课出勤率、听课抬头率、学术诚信率、学业合格率、升学深造率,通过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校内营造勤学、爱学、会学、比学的氛围。第三,要强化创新教育。高校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群体。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等方式,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多种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3. 以“体育强健”厚筑保障,引导学生健体魄、学 工 视 窗8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9 期2021·20强精神、锻身心。高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体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能健全学生人格。首先,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以充足的体育课程、优秀专业的体育师资、完备的体育锻炼设施,让学生在校内享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奠定成长成才和干事创业的身体之本。其次,要办好各类体育赛事。通过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体育竞技氛围,形成勤于锻炼的校园风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坚持、团结的体育精神。体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承受挫折,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再次,要引导青年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坚持运动。高校要加强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打造体育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有规律地锻炼,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努力成为终身运动者。4. 以“美育浸润”升华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美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坚持正确审美观,做有美感的人。首先,要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好艺术类通识课程以及人文社科类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主渠道育美功能,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其次,要开展形式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创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院馆,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再次,要引导学生鉴别美。高校学习期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快速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途径,同时海量的信息汇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害信息和不法行为花样翻新、难以辨别,要加强对美育教育内容的审查,避免学生陷入“深坑”,提升青年学生鉴别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能力。5. 以“劳育淬炼”砥砺心智,引导学生懂劳动、愿劳动、爱劳动。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格,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一,要全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要科学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编制劳动教育教材和读本,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宣传教育,推动劳动模范事迹、劳动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第二,要不断强化劳动实践。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实质性过程性评价。要通过组织校园绿化、文明寝室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磨练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要深化开展劳育研究。要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是一大瓶颈,要在加大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力度上下功夫,开展劳动教育学科群基地建设,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科研项目和编制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形成一批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让学生在理论研究中感悟劳动的真谛,弄清楚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从理论上不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逻辑整体,必须同步推进。构建并不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以“五育并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高校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之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2] 冯建军 .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责任编辑 徐建秋学 工 视 窗84
篇六: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挃导思想讣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学生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劤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丌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劤力。
二、工作目标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劢、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劣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德育内容
依据《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
1、 热爱祖国的教育; 2、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3、 热爱人民的教育; 4、 热爱集体的教育; 5、 热爱劳劢、艰苦奋斗的教育; 6、 劤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7、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8、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9、 民主不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实施途徂不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不领导
1、调整、充实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仸组长,张文江主仸主管德育工作、少先大队辅导员及班主仸为成员,每学年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健全落实德育工作责仸制,每学期开学召开领导小组会讧,研究一学期的德育工作,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2、加强班主仸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仸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每学期开学召开班主仸工作会讧,学习班主仸工作职责,布置德育工作仸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与题培讦会讧,通过理论讲座、与题研认等方式,丌断提高班主仸的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班主仸的评选活劢,丌断增强班主仸工作的荣誉感,补偿班主仸工作的艰辛。
3、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少先大队要丌断加强少先队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大队辅导员要增强责仸意识,注重少先队工作的研究,开拓创新,劤力提高工作水平;二是大队辅导员要注重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讦,每学年要组织一次与题培讦活劢;三是要注重对大队部干部、各中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同时,大队部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劢、文化娱乐活劢和社会实践活劢,讥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培养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劤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每一位校园人都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点,充分讣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立足本职岗位,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积极发挥学校、家庨、社会"三结合"教育小组、学校关工委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三结合"教育小组、学校关工委和家长学校的领导,每学年调整、充实组织成员,定期丼办与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学校、家庨、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劤力形成有利亍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家庨环境和社区教育环境。
6、全体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仸要增强德育科研意识,把德育作为课题来研究,以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讣真落实常规教育活劢
1、讣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丼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星期五丼行降旗仪式。少先大队部在每学期开学初做好《国旗法》的宣讲和仪式礼仪的培讦,挃导四至六年级各中队讦练好旗手,安排好学期的"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要求系列化,突出德育主题,增强针对性。
2、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讣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适时开展行为规范的与项讦练;每月底进行一次行为规范的量化评价,将其结果挄一定比例纳入学生期末品德素质评价之中,幵以此为依据,每学年评选"行为习惯标兵";推行升班旗制度,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负责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实行量化评分,每周各年级行为规范得分最高的班级获得升班旗资格。
3、讣真开展文明班级、示范文明班级创建活劢。学校每学期两次评选文明班级、示范文明班级,各班通过达标创建、自评申报,促进班级的建设。
4、坚持每月一次主题班(队)活劢。开学初,学校少先大队部拟定每月班、队活劢主题,提供给各班选择。各班也可根据班级实际,自行确定活劢主题。每学期队活劢丌得少亍一次(一年级上学期除外)。每周班队活劢时间也要组织一些趣味性、教育性兼具的活劢。活劢的主持人要填写要活劢记载表。
5、坚持每天早上定岗劳劢,一是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二是进行热爱劳劢的教育。
6、坚持每天课后整理活劢。班主仸戒劣理班主仸要对班级学生一天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挃出差距,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教育。也可在课后整理时组织开展一些小型的主题教育活劢,突出教育的实效性。
7、讣真开展校园之星、优秀学生干部、进步显著学生的评选活劢,每学期末评选优秀学生干部、进步显著学生,颁发奖状,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评选校园之星,以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积极上进精神,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
8、讣真开展打造乢香校园活劢。学校图乢室要做好图乢借阅工作,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学校将各班开展读乢的情况纳入文明班考核之中,以鼓劥学生的积极阅读。
(三)适时开展与题教育活劢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劢。
1、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活劢,组织学生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唱学雷锋的歌曲,学习雷锋精神,做新时代的小雷锋。
2、清明节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劢,如请老前辈讲长征故事、抗戓故事,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牢记今天的并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报效祖国。
3、六一组织庆祝活劢,展示个人特长,感受老师、父辈的关爱。
4、七一组织庆祝党的生日的活劢,讥学生初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讣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光荣,激发学生对党的感情。
5、十一组织国庆歌咏会,感受"祖国巨变"、"家乡变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仸感。
6、香港、澳门回归纪念日组织讣识香港、讣识澳门的活劢,通过阅读乢籍、听与题讲座,丌忘那段屈辱的历史,感受今天飞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元旦组织迎新年游艺活劢,感受生活的并福,展望美好明天,增添进步的劢力。
8、每学期丼行一次运劢会,每两年丼办一届艺术节,每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市、县科技节活劢、黄鹤美育节活劢。通过科技活劢,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倡导科
学精神;通过艺术活劢,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体育活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集体意识、合作精神。
9、深入开展德育基地活劢。学校在乡敬老院、各村村委会等地建立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与题教育活劢,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每学年活劢时间在一天以上。
10、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庩教育。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每学年至少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心理健庩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庩教育和挃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少数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辅导和帮劣。
(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1、通过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风、学风等引导学生。学校在显眼位置张贴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校风、学风,幵利用学生集会、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大力宣讲,讥其深入师生心中。
2、加强教室、橱窗文化建设。教室正前方悬挂国旗、班讦;布置好两块与栏,每月办好一期黑板报。橱窗由少先大队部和艺术组教师负责,张贴学生乢画作品戒其他宣传资料,一月一更换。教室里张贴悬挂名人画像、语彔、《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乢画作品。
3、办好学校红领巾广播。学校成立红领巾广播工作小组,稿件由各班学生提供,教师负责选稿,学生播音。栏目包括校园新闻、德育小故事、民族文化大观、安全常识等。每学期对优秀播音学生进行表彰,对积极投稿的班级在文明班考核中给予奖劥。
(五)充分发挥课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课埻教育为主渠道的做法,全体教师要增强德育意识,坚持教乢育人,在课埻教学中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挖掘教育素材,仸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时,要劤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素材,注意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十大德育内容不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讣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挃导他们的行为。品德不生活(社会)课程教师要发挥品德课的优势,联系学生实际,自觉地突出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品德教育,解决学生讣识上的一些偏差,给学生以正确导向,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为学生的成功人生打好底艱。
(六)讣真做好品德评定工作。全体教师要充分讣识到,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定可以衡量学生品德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引导他们学习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劥他们丌断进步。学校要制定评价方案,将学生的品德课考核成绩和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在行为表现的评价标准中,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制定。评价中,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综合学生个人、同学、教师、家长评价的结果。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仸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发展状况做出乢面评价,即写出评语,幵告知学生和家长。
篇七: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 “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 实施 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 “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 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安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打造100 节“精彩一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学科建设,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成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完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实现高校全覆盖。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含市、区,下同)、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
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 2022 年底前,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21 年秋季学期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
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省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高校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施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 年)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研制出台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和高校分类评价。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提升优化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 1 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
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 1 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 2023 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 2018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
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省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中学生戏剧节、职教校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
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本,指导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专题读本。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 1 至 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每年 5 月第 2 周设为全省...
篇八: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关注l课改样本构建 “五育+’’辽宁教育l 2021年第3期(t-半月)l教研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王红(抚顺市顺城区大自然小学)抚顺市顺城区大自然小学秉承“赏识每一个生命,成就每一个梦想”的办学理念,以“办美好的学校,办卓越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弘扬“不忘初心,勇创一流”的办学精神,确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师生发展目标,构建了科学、系统、特色的“五育+”课程体系。一、“五育+”课程体系构建缘由及总体框架(一)“五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承担着育人的唪> I/哟匹蒸>y嗡区匣>y载体,更是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我们把“五育”作为课程之基。又源于“互联网+”时代的启示,我们在“五育”基础上添加了一个简单的符号“+”,寓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寓意课程文化“一切皆有可能”。学校的“五育+”课程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顺应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点、关键点,多维度延展学科的广度、深度、厚度,给予学生更加多元性、丰富性的课程体验,明确了推进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二)“五育+”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见图1)[二至五至巫匾],‘曩再八、厂虿再、“衣育+”7+“德育+”、、厂“智育+”、、“体育+”、~一曼程一一.一/\堡兰.//登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人与社会魅力辽宁1“主题活动”课程2“礼仪”课程3“好习惯”课程4“传统节日”课程5“传统文化”课程6“红色基因”课程7“感恩”课程8“好家风”课程9“学雷锋”课程10“仪式感”课程1轮滑课程2越野轮滑课程3射箭课程4国际象棋课程5搏击课程6足球课程7篮球课程8健美操课程“美育+”课程“劳育+课程—一一/1 L< 以生为本/L—一——,< 承认差异『——————]\厂一『一2“非洲鼓”课程I教育课程:;翥耋萋蓁课程I 3 ‘烹饪课程I < :盘i 65国画课程1/■互j一-『i一创意美术课程 I\ 墨坠登塾赏识课堂全面发展的人图1“五育+”课程体系框架i雠练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程一懈一卜王r书r课∥养≯万方数据关注l课改样本“五育+”课程体系按照“1134566”的框架整体推进。其中,1 1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3是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途径;4是要增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是以“德、智、体、美、劳”五育为载体;66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二、“五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一)“德育+”课程:培育有根有节的红心少年“德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人与社会、魅力辽宁,拓展了“做有根的中国人”系列个性化课程。我校“德育+”课程遵循着“123456”的工作体系:1条主线,做有根的中国人;2个意识,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3个热爱,爱党、爱国、爱人民;4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5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6位一体,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位一体。“做有根的中国人”的特色“德育+”课程,以“小、实、新、亲、近”的形象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定期活动类”课程,每周一的主题升旗仪式、每月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的开学典礼等,使特色渗透融入常规活动。“礼仪”课程,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通过校园剧、情景剧、微视频等形式寓教于乐,体现礼仪之邦的修养和内涵。“传统节日”课程,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欢欢乐乐中国年”“正月十五赏、做花灯”“不一样的清明”“你好,端午节”“中秋月饼我来做”“九九重阳节”等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蕴于衣食住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我知道”活动让中国元素充满学生的生活。“红色基因”课程,成立红色宣讲团、评选红心辽宁教育l 2091年第3期(上半月)l教研少年、讲述红色故事等让孩子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树立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非遗项目我传承”“我与国粹”“走进国画”等让学生开拓眼界,感受中华文化精神和精粹的传承。“仪式感”课程,我们为一年级新生量身定做了“新生入学典礼”,十米长卷端端正正写下“人”字,寓意走进校园学写中国字,学做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朱砂启智,寓意开蒙,要为“中华之崛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读书;赠送书签,寓意走进校园就要学读书、爱读书、好读书,让阅读陪伴一生;填写入学手册,记录难忘的入学过程,成为一生“开蒙”记忆。新生“入少先队”仪式,我们在具有抚顺标志性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举行每年的入队仪式,让学生珍惜入队仪式,学做新时代雷锋少年。为六年毕业生制定“毕业季”系列活动,让学生的生活处处充满仪式感。“德育+”课程是覆盖面最广、对学生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学校课程建设重中之重。(二)“智育+”课程:打造学以致用的智慧少年“智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地方课程人与自然,拓展了系列个性化课程:群文阅读课程,通过有师导引的多文本“比、对、读、议”,紧密契合统编语文教材“1+x”教学理念,丰富“三位一体”阅读课程体系,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和阅读素养。群文阅读理念下的阅读课程,将群文的思想贯穿到课程当中,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走向有素养的阅读。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们在有主题的阅读中获得知识,获得思想,获得情感。我校开展的“古韵诗香”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诗词,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吟诵、表演、创作等手段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搜集作者、古诗中的故事,使学生更58万方数据
54关注l课改样本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开展古诗改写,把诗词中的人、事、物、景等改写成记叙文或说明文;古诗配画,结合国画课程和软笔书法课程,学生将古诗的理解通过书画形式表达出来;古诗表演,把古诗中的故事经过创作编排成课本剧表演出来。举行“我和经典有个约会”的古诗词大会,每学期一次古诗词考级、吟诵表演大赛、讲诗歌中的故事大赛、诗歌创作大赛、古诗词书画展、古诗词课本剧大赛等⋯⋯引领学生将“看的、听的、读的”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让所学知识由输入转向输出,在内化与外显中不断地拔高、提升。(三)“体育+”课程:磨练动静相宜的健康少年“体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体育,地方课程人与自我,拓展了系列个性化课程。体育个性化课程也是我校特色课程之一,如轮滑课程。我校于2006年3月全面开设轮滑课,外聘教练为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轮滑》校本教材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校本教材。我校速滑队在国家、省市各类速滑比赛中多次获奖,为围家冬管中心输送了多名优秀速滑队员。2018年,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冰雪进校园、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以及轮转冰等政策,我校引进了越野滑轮项目,越野滑轮是越野滑雪的非雪季训练方法。本学期,我校田之霖老师为市区三县教师进行了越野滑轮专项培训。我校也成为市首批冰雪运动进校园特色校,国家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的射箭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弓箭。“射箭”也是奥运会项目,我们开设了“射箭”课程,意在引领学生了解掌握这项体育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我校还开设了国际象棋课程,使学生动静结合,体会体育世界的传奇与美妙。除特色课程之外,我校还一直坚持“体育课+大课间+体育社团课+体育训练队+体育家庭作业+体育特色活动+体育阶段测评”等七大策略全力推进,让体育在每一天里十肖然发生。辽宁教育l 2021年第3N(t-半月)l教研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每月一项主题体育活动、每学期一次队列汇操展演、每年一次田径健身趣味运动会、一次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体育让学生在强度、力度中壮筋骨、强体能,炼意志、修品行,在动静中体会内生力量的蓬勃生长,增长生命的厚度。(四)“美育+”课程:陶冶独具风格的艺术少年“美育+”课程包含围家课程音乐、美术,拓展了系列个性化课程,如口风琴课程。我校一至六年全面开设美育课程,让学生从小掌握一门乐器与技能。非洲鼓课程,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走见国粹”系列课程,我们在原有的国画、书法、古琴等课程之外,进一步全面深化京剧、茶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绵延流传。每年的艺术节,摇篮工程比赛,是孩子们释放美、绽放美、享受美的最好契机。我校“三队”——器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在近三年抚顺市摇篮工程舞蹈比赛中一直荣获一等奖。(五)“劳育+”课程:培养脚踏实地的自主少年“劳育+”课程包含围家课程综合实践,拓展了系列个性化课程。学校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他们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展“爱劳动”主题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工厂、农村等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一线,认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专业实习也包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五育+”课程体系,从外显课程到暗含的育人目标,始终以“五育”做基础元素,开发教育资源,拓展个眭化课程,伴随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一天,为学生一生的人格奠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越的过程,我们一定秉承“不忘初心,勇创一流”的办学精神,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赏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为学生的未米奠基。(责任编辑:赵静)万方数据
篇九: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2021 / 2 AB XL 八•教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润泽,缔造五育融合的学校德育新生态文/吴燕文【摘 要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上海市 青浦区沈巷小学立足百年办学底蕴,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泖峰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顶层设计学校德 育目标,立足六大育人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综合改革,全力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德育新生态。【关键词】五 育 并 举 五 育 融 合 泖 峰 文 化 学 校 德 育 新 生 态德育教人为善,智育教人求真,体育教人健体, 美育教人臻美,劳动教育教人在劳力上劳心。五育 依靠其独特的内涵,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五育既 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是相互贯通的。其中,德育 是其他各育的灵魂,贯穿于诸育之中。坚持德育为 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把德 育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为其他诸育定向铸魂, 构建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核心示范区朱家角镇的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传 承百年文化,凝练学校德育目标,整体架构五育融 通的学校德育工作,全力构建五育和谐的学校德育 新生态,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 、 顶层设计植根“泖峰文化”学校所处地域农田和湿地相连相依,绿野遍布, 拥有千年泖河水系、世界级文物古迹泖塔、商务印书 馆创始人夏瑞芳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还有非遗项 目田山歌传承人孙耀佐和民间稻草编织工艺等。灿 烂的泖峰文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上 善若水”“滋养万物,福佑千秋”“士奋于学,民兴 于仁” “燃烧自己,照亮人间”等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泖峰文化”。多年来,学校以“泖 峰文化”为文化根基,立足百年办学底蕴,将办学理 念 、育人目标与泖峰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凝练形成 “让柳峰文化成就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梦想”的办学 理念,并且在“五育并举”的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崇于德、奋于学、强于身、美于心、勤于劳”的育人目标。
基 于 “泖峰文化”的价值追求,提炼了学校德育总目 标 :聚焦“崇于德、奋于学、强于身、美于心、勤于劳” 五大育人方向,通过开发和实施“泖峰文化”特色课 程和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 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成长为 具有“上善、自强、勤勉、奉献”品质的“泖峰好少年”。
在此基础上,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 育教学特点,按照由浅人深、螺旋上升的原则,设置 了分年段德育目标(见表1)。表 1 沈巷小学分年我:德育目标\ ^ 目 标 育人低年段目标 中高年段目标“崇于德”系列向上向善、自信自立 刻苦勤奋、乐于助人知善向善、自强自律 勤劳淳朴、责任担当“奋于学”系列热爱学习、善于倾听 勇于提问、完整表达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自我管理、乐于探究“强于身”系列喜欢运动、规范做操 学会技能、区分安危坚持运动、学习拳操 掌握技能、安全自护“美于心”系列发现美好、学会赞美 体验艺术、培养兴趣追求美好、学会分享 兴趣广泛、懂得欣赏“勤于劳”系列热爱劳动、学会家务 讲究卫生、保持整洁自觉劳动、分担家务 生活自理、穿戴整洁二、《指南》引领,五育与各项工作统整 推进在青浦区学校德育综合改革行动持续推进的过 程中,学校坚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 称 《指南》)为指导,以弘扬“泖峰文化”为主旨,立 足六大育人途径,将德育内容落细落小落实,着力27
聚焦二:青浦区学校德育综合改革見
A •表嗲
2021/2AB打造彰显五育并举、融合校内外资源、贯通家校社的 “泖峰文化”特色课程和活动,形成了 “聚焦一个目 标 、体现分层要求、立足三类课程、打通三方平台、涵 盖五大板块、实现五育融合”的德育工作实施方略。1. 建设校园环境,凸显文化育人功能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 要》提 出 :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 所 ,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 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 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基于此, 学校着眼于五育融合实施的指导思想,整体设计校 园环境文化,用 心 打 造 “泖峰文化”开放课堂。如 :
将沈巷地区民间体育游戏引入校园,在校园空地上 为学生设置体验区,便于师生在体育活动课和课后 开展体育运动;开辟一间专用教室陈列水乡传统农 具 ,展示农耕文化知识,便于师生开展劳动教育; 在走廊及专用室展示草编工艺品、书画作品等,便于 师生开展美术欣赏和劳技制作活动等。学校通过校 园环境建设,将特色文化化作校园环境中看得见、摸 得着的特殊符号,实现校园建筑和人文精神的有机 结合,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成长。2. 开发特色课程,凸显课程育人功能为了让学生对“泖峰文化”产生兴趣,学校在根植乡土资源的“泖峰文化”校本特色课程的统整与 再建设”等重大项目推动下,围 绕 “上善、自强、勤 勉、奉献”四个养成教育目标,开发了 “夏瑞芳的故 事”“话说泖峰”“三泖行帆”“创意稻草”“节气润童心” 等一系列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采用跨学科设计的方 式 ,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写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和实 验,融合了各学科特有的活动方式,灵活设计课前、 课上、课后探究实践活动。如“创意稻草”课程包括用 稻草制作劳动工具,吟唱水稻文化的歌谣,编排舞 蹈 “一粒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活动中展现特 长,丰富学习经历。3.升展项目化活动,凸显活动育人功能学 校 本 着 “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课内 课外融合”的思路,在开发“泖峰文化”特色课程基础 上,为学生开辟了三大学习平台:“泖峰文化”校内开 放课堂、“柳峰文化”校外实践基地和“柳峰文化”线上 资源库。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设 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活动项目,引导和 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项目活动的设计面向全 体教师征集,不受学科限制,不受课时限制。项目活 动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等各类活动形式加 以落实,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综合实施的特点。表 2 “游学美丽乡村,点亮出彩梦想”研学实践序列活动设计序号 项目主题 活动设计 育人导向1.耕作小农夫•参观“美丽乡村”张马村•农田耕作体验(耕种、除草、收割农作物)•考察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引导学生在耕作中感知农民干农活的辛苦,
学会尊重劳动者。2.田园总动员•参观泖塔农情园的当季蔬果•走进田园,开展蔬果釆摘、除草、除虫、除叶等农活体验 •探究蔬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参与喂养小动物、品尝蔬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田园生活的劳累,感受分享劳动 成果的快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3. 民俗大探究•端午节、秋收、节气期间,了解乡村民俗 •分小组走进农民家庭,参加农事劳动引导学生在农事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 力,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4. 察农业生态•考察“虎纹蛙之家”,了解虎纹蛙与农田灌溉的生态关系 •走进张马村,考察“蛙稻米”种植田及诞生过程,开展插秧苗活动 •勘察农田生物,捕捉田埂害虫启发学生感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民 伯伯种植稻米的不易,学会珍惜粮食。5.识农田特色•走进张马村,考察茭白、茨菇、水芹、塘 藕 等 “水八仙”,了解其生长环 境、土壤种植要点和食用价值 •走进茭白田、荷塘等,釆摘、品尝水八仙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的情感,体会动手 实践的各种滋味。6.学当草艺匠•走进美丽乡村,了解油菜、棉花、豆类等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分小组开展创意手作体验活动,尝试制作各类手工艺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手工艺品制作中学 习传统技艺,体会工匠精神。7.学当花艺师•走进寻梦源香草农场,了解薰衣草 •考察香草农场各种花卉和植物•分小组参加花草移盆、多肉种植、插花、薰衣草精油制作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用劳动创造美。28
I 2021/2AB fl
A ;舦 f聚焦二:青浦区学校德育综合改革 1学校在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紧扣育人目标, 有机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公民道德教育等元素,培养学生上善、自 强、勤勉、奉献的品质。如 :在 “走进夏瑞芳的世界” 项目活动中,教师把“夏瑞芳的哪些事例体现了‘奉 献’的品质,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学习宣传”这一问题 作为驱动性问题,指引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到 校园“开放课堂”中、线上资源库、夏瑞芳故居校外实 践基地去寻找答案,合作生成项目成果,并通过班 队活动课、主题活动、十分钟队会、红领巾广播等各 类途径进行展示汇报。4 . 规划研学序列活动,凸显实践育人功能沈巷小学位于泖河地域,就近有国家级美丽乡 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 村,拥有 水 八 仙 、“眭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农民们 普遍具有热爱劳动、勤劳淳朴的品质,这些都是对学 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为此,学校规划设计 了 “游学美丽乡村,点亮出彩梦想”研学实践序列活 动 (见 表 2),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相关教育,引导学生在认 识农村的基础上,学会建设农村,塑造自己,实现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5. 设计评价项目,凸显管理育人功能学校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 “泖峰好少年”培养 为导向,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两个年段设置了 “上善 好少年、自强好少年、勤勉好少年、奉献好少年”四个 板块评价项目和重点内容。同时,成立了“泖峰奖励 基金会”,用于奖励“泖峰好教师、泖峰好少年、泖峰 志愿者、泖峰好家长”等,并通过“泖峰论坛”分享教 育故事和先进事迹 (见 表 3)。6. 密切家校互动,多 方合力 共建,开展协同育人 为了给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学校与家长携手,建设“泖峰范学堂”,定期推送“泖 峰微课程”和“家教有声课堂”,促进家校沟通,建立 家校合作机制,组 建 “泖峰好家长志愿团%与政府 部门对接,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开辟《新民晚报〉>“泖 峰文化”专栏,开展“泖峰文化宣讲”等活动;与太阳 岛国际俱乐部、张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兴中居家养 老服务中心等合作,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学生社会 实践基地;与社区居委合作,创 建 “泖溪韵”学生暑 期活动室等。目前,学校构建起课内外深度融合、校 内外协同合作、充分挖掘多方资源、多方力量齐抓共 管的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三、全面提升,形成五育融合的德育新 生态多年来,沈巷小学始终以传承和弘扬“泖峰文 化”为引领,致力于凝聚教师、家长、学生、校外辅导 员等多重力量,打造学校特有的办学文化,建立了 和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家 校关系、校企关系等,在以“上善•自强”为核心价值 的校园文化中成就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努 力形成五育融合的德育新生态,1.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在近三年的德育综合改革行动中,学校先后获 得青浦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首批试点学校、上海市家 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两 个德育项目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活动优秀项目; 基 于 “泖峰文化”研究的两个课题立项为上海市提升 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第三轮)行动研究项表 3 沈巷小学养成教育评价项目和重点内容目标 评价项目 重点内容上善好少年低年级:遵守校规班规,有礼貌,追求进步,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他人。中高年级:弘扬身边正能量,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善待环境,善待集体,善待社会。泖自强好少年低年级:相信自己“我能行”,能够自我约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别人,不给他人添麻烦。11$好少中高年级:能够自尊自爱,经常自我锻炼,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做错事勇担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勤勉好少年低年级:学习勤奋刻苦,有时间观念,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年中高年级:生活勤劳淳朴,珍惜时间,主动做事做家务,不说大话、空话、谎话,着装打扮朴素大方。奉献好少年低年级: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献爱心行动,关心、安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伙伴。中高年级:热心为他人、为集体做事,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倡导爱家.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行为。29
A :
M f
2021/2AB1 聚焦二:青浦区学校德育综合改革自信奠基,建设五育化入的融合型特教样式文/胡 银 林 戚 春 芳【摘 要 】
学 校 秉 承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创建五育化入的融合型特教 样 式 ,将 自 信 教 育 贯 穿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始 终 ,落实于学生品性养成的全过程,并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引 导学 生 “学 做 人 、学 文 化 、学技术”,培育学生 情 感 自 信 、交往自信、学业自信、特 长 自 信 “四个自信”和会 感 恩 、能 做 事 、有担当“三项能力”。【关键词】
自 信 教 育 五 育 融 合 特 殊 教 育上海市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 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阶段随班就读学生和辅读学 校毕业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学生普遍认知能 力较差,缺乏自信,而且个体差异大。学校遵循《中 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青浦区初等职校“十三五”发 展计划》为引领,认真落实《2017 2019学年青浦区初 等职校德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秉 承 “为每一个学 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创建五育化人的 融合型特教样式,将自信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目;《泖峰文化成就泖峰少年的出彩人生》人选教育 部落实《指南》“一校一案”...
篇十: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省委关于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到 2035 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
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安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
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落实好“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打造 100 节“精彩一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学科建设,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推进“英模·大师进课堂”活动。加强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成立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完善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推广应用,实现高校全覆盖。
4.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城联盟。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科研机制,依托学校等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研制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成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建立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省、市、县(含市、区,下同)、校四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6.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到 2022 年底前,按规定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机制化遴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常态化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思政理论课教学展示比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建设一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定期遴选一批省级中小学
优秀班主任、年度十佳班主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制定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出台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2021 年秋季学期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建立职业院校省级规划教材目录制度,打造精品教材。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
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高校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实施部省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抓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4 年)落实,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与我省创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4.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牵头研制出台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扎实推进“五大行动”实验区遴选和高校分类评价。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配齐配强各学科教研员。
5.加快发展智慧教育。完善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提升优化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 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 至 2 项运动技能,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 1 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赛事体系。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积极推广冰雪运动。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组织优秀体育运动员进校园。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 2023 年,力争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建设一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体育教师轮训。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
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省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美育课程。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和艺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每三年分别举办一次省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地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举办全省中学生戏剧节、职教校企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
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 2 个学分方能毕业。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应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立美育薄弱学校帮扶机制,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政府共建共享艺术场馆。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职业院校编写专题读本,指导高校开发创新创业专题读本。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
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 至 2 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每年 5 月第 2 周设为全省“学生劳动教育...
推荐访问:德育五大体系六大育人 五大 育人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