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送严士元古诗3篇

送严士元古诗3篇

发布时间:2023-04-20 14:50:05

送严士元古诗3篇送严士元古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的重要题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严士元古诗3篇,供大家参考。

送严士元古诗3篇

篇一:送严士元古诗

情自 古伤离别—— 送 别 诗 鉴 赏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的重要题材…………——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教学目标】1、 识记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 体会送别诗中写景特色、 所抒感情以及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难点】归纳总结送别诗的写景特色、 所抒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课堂交流课前要求每位学生收集二、 三首送别诗, 分小组研究下列问题之一: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有哪些?送别诗主要有哪些内 容及主题倾向?送别诗中常用 哪些艺术手法?

 “日 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长亭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南浦与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景物:

 寒蝉、 寒鸦、 春草、 猿啼、 子规等。景象:

 秋雨、 西风、 愁云、 微霜、 雪等。地点:

 阳关、 谢亭、 古道、 灞陵等。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1. 依依不舍的留念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2. 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 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3. 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 冰心在玉壶。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衢洲别李秀才方干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 又曛。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直抒胸臆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日 暮酒醒人已远,红叶青山水急流。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 想象)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日 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送别诗中常用 艺术手法比喻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常见意象:

 柳、 酒、 日 暮、 月 亮、 长亭、 南浦等。内 容及主题:

 伤感离别、 劝勉安慰、表明心志等。常见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 比喻等。送别诗

 抓意象析情感明手法送别诗鉴赏三部曲常见题型:

 这首诗描写了 什么时节的景象? 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常见题型:

 请结合全诗或某一联, 概括诗人抒发了 哪些情感?常见题型:

 这首诗使用 了 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试简析。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 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 情自 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意象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2)

 一、 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 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

 ( 4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 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情感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3)

 三、 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 云:

 “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

 ” 请作具体分析。

 ( 4分)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 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高考链接(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设题角 度:

 艺术手法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祖帐:

 古代送人远行, 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问题:(1) 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 哪几个阶段? (2)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 了 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1) 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真题演练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 日 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2)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 了 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 借荒城、 寒天、 净山、 暮日 、 长河等凄清景象, 传达了 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 颔联直接点出“伤离”、 “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 以伫立河边的细节,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欣赏诗歌之美体味诗歌之情热爱诗歌之心诗歌是灵魂的吟唱

 课后作业1、 各组收集、 整理的送别诗交给语文课代表, 装订成册, 全班传阅, 资源共享。2、 巩固练习 , 做资料上相关送别诗练习 题。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 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篇二:送严士元古诗

thesis subm itted to in partial fu lfillment

  关于唐人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

 千百年来, 故国乡 土之思, 骨肉亲人之念, 挚友离别之感, 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 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 到两汉的乐府, 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 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 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 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更使得“送别诗” 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 特别的人格追求等, 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 别虽一绪 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是的, 自从有了人类, 有了社会, 便有了分离, 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 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繁荣, 疆域广大, 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 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人口的流动性增强, 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 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 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

 送别的种类很多, 涉及领域广泛, 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 杜甫的《新婚别》 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 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 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 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而孟郊的《古怨别》、 杜牧的《赠别》 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 情人间的离别, 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 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 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和《送梓州李使君》、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等, 好友外出

 做官, 诗人摆酒相送, 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 但际遇不同, 与前者相比, 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 这类诗歌,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 如王勃的《别薛华》、 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等, 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 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 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 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 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 也与做官有关, 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 等, 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 充满豪情壮志, 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 下面的这类送别诗, 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 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 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 放在诗中表现出来, 所以, 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 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等, 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 也不故作豪放语, 意境高远, 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 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金乡 送韦八之西京》、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等, 就是送人回家的, 而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

 这类诗中还有一种, 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王维的《送别》, 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 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 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 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 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 都不是主人, 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时牧欲赴官归京》、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等, 这里的送者和行者, 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 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 耐人寻味了 。

 二、 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 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 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借景抒情, 有的使用比喻……那么,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 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 离情别绪自是深重, 深情厚谊不吐不快, 所以, 在唐人的送别诗

 中, 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 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 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 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 后两句抒情, 友情之厚, 深及千尺, 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至于“相送情无限, 沾巾比散丝。

 ” 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 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 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 但是, 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 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 于是他们找到了 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确, 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 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 在送别诗中, 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 重意趣, 他们在表现“情” 与“意” 的时候, 往往都要借助“景” 或“境” , 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 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 青山白水, 景色如画, 但一“横” 一“绕” 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 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 颈联“浮云” 象征友人行踪不定, “落日” 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情景交融, 扣人心弦。

 尾联情意更切,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整首诗借景抒情,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 频频挥手, 依依惜别, 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 借送别处长江

 两岸的景物入诗, 用一“望” 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 让烟水、 青山、 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 “空” 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 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 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 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现场, 久久不忍归去, 无限愁思寄予白苹,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且首尾相应。

 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 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 秋季相送格外难堪, 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 而且此处不尽写景, 暗用蒹葭诗意, 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 思而不见的情绪, 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 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 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 一句之中层层曲折, 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 自从产生以来, 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 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 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 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

 融情入景, 把一段浓浓的深情, 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 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 让读者去发现、 去抽取, 越抽越多, 牵出一腔心事, 跌宕起伏, 意味深远, 一如醇酒, 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 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 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 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

 眼见友人离去, 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 直入朝廷去了, 而自己却谪居岳州, 遥无归期, 一个“孤” 字语带双关, 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 而一个“浮” 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 峰浮于水, 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 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 , 实是友人“不可接” ,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 , 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 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

 “盛唐诗人, 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 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

 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

 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 情在景中, 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 精美如画, 竹林寺远, 钟声触动思绪, 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 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 在闲淡的意境中,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 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 诗人一句也没有说。

 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 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 比喻, 将心情托负于物象, 比如同样是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 一叶孤舟顺水而去, 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 飘泊无定, 正如孤舟, 同是逐臣, 此情更堪伤怀, 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 中的名句: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 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 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 在唐人的送别诗中, 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 抒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 其二: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 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 却写别后之情, 写别后之情, 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 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 别后之境:

 寒烟渐渐升起, 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 江亭人去亭空。

 友人去后, 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 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可谓深得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之妙。

 而许浑在他的 《谢亭送别》 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 也是同类的手法, 因送别而醉, 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 风雨迷蒙凄清, 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 凄暗孤寂。

 更有妙者如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 只把道别作暗场, 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 怅惘之情。

 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 更稠密, 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 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 把浓厚深挚的情感, 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 味外有味, 令人神远。

 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 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 ⑦, 这是柳永式的、 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 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

 唐人的送别诗中, 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 (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 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 政治上挫折, 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 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

 再如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 字贯穿全篇,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 从衰草笔, 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 次联写送别的情景, 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颈联感叹身世, 仍是紧扣悲字, 感情沉郁, 将惜别、 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 心境更显悲凉。

 再如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 的, 开首两句情景交融, 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 给人一种人生飘乎, 离合无常之感。

 三句“浮云” 的比喻, 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 结尾一个“空” 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 离别之恨者居多, 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 情形倍加难堪, 读来沉郁苍凉, 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 如“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 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 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中的句子, 与《别薛华》 在格调上迥然不同, 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 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 “勿使燕然上, 唯留汉将功” 。

 陈子昂在他

 这首《送魏大从军》 中写送友人去远征, 丝毫不落儿女情长、 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 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感情豪放激昂, 英气逼人, 气壮山河。

 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和《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 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

 ” 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 来壮僚友之行色, 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中应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 字里行间激情...

篇三:送严士元古诗

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 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

 ①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 阖闾城,苏州城。

 ③ 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倚 ”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细 ”得看不见, “落地 ”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C. “日斜江上孤帆影 ”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D.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与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答案】

 (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

 ① 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解析】

 【分析】( 1)

 D 选项 “‘ 草绿湖南万里情 ’属于远景描写 ”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 D。( 2)由注释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和 “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

 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故答案为:

 ⑴D;⑵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①王诗借 “冰心在玉壶 ”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 刘诗用 “青袍误儒生 ”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从 军 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②, 笳③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注] ① 明余庆(约公元 588 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B. 颔联写隋军摆出 “常山阵 ”,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

 神。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B(2)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解析】

 【分析】( 1)B 项, “打败来犯之敌 ”“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 B 项。(2)诗歌注释说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故答案为:

 ⑴B;⑵①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 “十万且横行 ”“ 风卷常山阵 ”“ 笳喧细柳营 ”“ 剑花寒不落 ”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 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 “朔方之城 ”。③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 “大国之气 ”“ 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 不堪带减腰围。【注】

 ①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 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

 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②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 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D(2)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

 【分析】( 1)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 D。(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 “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 “想剑指三秦 ”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 “追亡事,今不见 ”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 ”和“塞马空肥 ”,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离筵 ”三句,以 “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 “安得车轮四角 ”,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 ”,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 “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 ”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 “回首处 ”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

 ⑴D;⑵①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②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

 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湖南部曲 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 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 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释】

 ① 部...

推荐访问:送严士元古诗 古诗 严士元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