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7篇

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7篇

发布时间:2023-04-21 18:10:05

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7篇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活力2017·72012年,十八大首先提出要加强三个自信,也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这“三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7篇,供大家参考。

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7篇

篇一: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2017 · 72012 年, 十八大首先提出要加强三个自信,也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对于这“三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论述, 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进行强调。

 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这一主题之下,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 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作为承上启下的领导干部应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让“四个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增强国家实力1. 必须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2. 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3.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4.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

 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自信这条路上国家做出了前行的大政方针, 具体实现还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二、全面提升个人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从思想到能力全方位提升自己,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1.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

 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系统学习经典著作。

 习近平说“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 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 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 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二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要及时学习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四要学习党史国史。

 对于学习党史国史,习近平有很多论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等等。俗话说:文能言心,史能知往。

 古往今来,有多少帝国王朝兴亡交替,多少王侯将相灰飞烟灭, 多少爱恨情愁长埋漫漫黄沙之下。

 历史的金鉴,铸成于战火之中,淬炼于蹉跎岁月,包含着血与火的洗礼,渗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史国史是资政育人、 治党治国的大道。

 历史如滚滚洪流,任谁也不过是匆匆过客。

 走进历史的长河,可以生发出豪迈,燃烧胸中热血,可以沉淀思维,对现在的生活倍加珍惜,对未来充满信心。2. 提高思想境界,增强政治定力。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能改变自己。

 想让世界变得美好, 那就要把你自己变得更美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服人才能使人服。

 一是要明辨是非—— — 清醒。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诱惑。

 要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不为外物所左右,增强“四个自信”。

 二是要心胸宽广—— — 气度。

 有人形象地说,你能容一个班的人,只能当班长;能容一个团的人,才能当团长;能容上亿的人,就能成为领袖。

 面对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有明辨是非的眼界, 还要有包容宽广的心胸。

 这样才能正确看待问题,并愿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三是要敢于担当—— — 勇敢。

 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的勇气, 对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事,不正确的言论导向敢于说不。

 不忘历史,挺直脊背,做中国人,做骄傲的中国人。

 四是要严于律己—— — 自律。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是清代学者张湖的一句名言。

 用“秋风”做比喻,指出对自己要严格,善于约束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解剖自己的灵魂。

 同时“律己”,不仅是要收敛自己的锋芒,还要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当春风来临时好焕发生命的光彩, 把美丽与暖风奉送给别人。

 这也是对坚持四个自信的正确诠释。

 总之,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 才能正确看待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遇事不偏颇不偏激,有崇高理想追求,坚持住自己的理想信念。

 五是积淀知识—— — 内涵。

 不断进行学习, 积累丰厚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可以形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胸怀,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气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增强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眼界和心胸。3. 提升人格魅力,增强领导能力。

 有人认为,现在不是看工作能力的时代,搞好关系才是王道。

 实情是“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认真对待自己的领导岗位,尊重自己岗位的职责,努力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就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领导,就能带出一支有魅力的队伍,这也是增加“四个自信”的最本质的要求。

 □(编辑 / 穆杨)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周 密( 勃利县委党校,勃利 154500 )[关键词]四个自信;共产党人;理想信念127

篇二: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十四个明确”“十个坚持”核心内容 (政治学习资料)

 一、增强“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意识。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大局意识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

 坚决维护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核心意识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看齐意识。看齐意识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

 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树立“四个意识”是弘扬优良作风、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性修养,核心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定“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四个自信”,既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的必胜信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每一名党员都要做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做到“两个维护”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崇

 高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命题、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为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准政治方向,坚定地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抓紧抓好,充分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全党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崇高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夯实政治根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锲而不舍加强作风建设。要涵养政治生态,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要提高政治能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新担当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

  在建的川藏铁路穿越崇山峻岭,5G 信号加速覆盖广阔城乡,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出差”,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今天,广袤的神州大地铺展更新更美的图画,跃动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了新时代的新辉煌,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思想建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兴党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无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特别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都彰显出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全党才有了顶梁柱,14 亿多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科学阐明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引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进行了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产生影响世界的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锻造的,又在指导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彰显出磅礴伟力。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引领我们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强大思想武器;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着世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202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超过 11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们就一定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篇三: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走坚定“四个自信”共筑中国梦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这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紧跟党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筑中国梦。

 十九大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条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发展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时期,使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 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三、 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法律体系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 95 周年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欲信人者,必先自信。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要紧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四: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行动上的松松垮垮、作风上的拖拖沓沓,断然是党性不强、看齐意识不强的必然表现。下面 pincai 小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党员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当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党员同志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做合格党员。

 强化理论把握,坚定理想信念。“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同志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党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真正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深学透悟、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唯一信念和毕生追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捍卫者”,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强化实践贡献,践行“四个自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同志必须践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把“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为改革发展添动力、作贡献。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攻坚破难、改革创新的激情干劲,围绕中心大局,立足岗位实际,从推动改革发展出发干事创业,多做有利于发展的事、多思考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候豁得出,在重大考验前旗帜鲜明、大是大非前立场坚定、大灾大难前冲在最前列,从而为党旗增辉,为时代添彩。

 强化制度执行,永葆政治本色。坚定“四个自信”,要靠个人自律和制度执行。党员同志要严格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机制制度,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坚持“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做到坚持党性不动摇、履行职责不懈怠、执行制度不走样、反腐倡廉不放松。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保持公道正派、一身正气,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敢于与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以浩然正气永葆政治本色。

 党员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中共中央办公厅7月2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回顾了我们党 95 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明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重大国内外问题的原则立场,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对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知强调,要把学习讲话同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精髓要义,尤其要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同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学习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

 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难题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把讲话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要把讲话精神融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级党委讲师团要围绕讲话精神,组织好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宣讲活动。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对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提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要深入做好阐释引导工作,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帮助干部群众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深入阐释解读讲话精神,宣传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的热烈反响,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和工作成效。

 党员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月 14 日上午,全省领导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培训班结业式在省委党校举行。省长李锦斌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以重要讲话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到位的行动狠抓落实,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不断开创安徽发展新局面。省委副书记李国英主持结业式。省领导王宾宜、唐承沛出席。

 李锦斌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为安徽推进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精准把脉为我们注入了开创发展新局面的信心之源,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科学定向为我们树起了闯出发展新路子的前进灯塔,总书记对安徽发展的殷切嘱咐为我们赋予了创造发展新业绩的光荣使命。通过这次集中学习,全省党员领导干部看齐意识强起来了,奋斗目标竖起来了,落实举措立起来了,责任担当扛起来了,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决心。

 全省上下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

  李锦斌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目标和“五个扎实”的任务,切实做好转化的文章,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转化为发展的明确思路和举措。要坚持改善结构、增强动能,努力在领跑创新发展上闯出新路,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努力在提升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机制、发展创新型产业等方面争先领跑,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要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努力在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上闯出新路,坚持刀刃向内,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破字当头,纵深推进综合医改、新型城镇化试点、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激发动力,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要坚持市场导向、内涵发展,努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上闯出新路,聚焦农业结构性改革这个主要任务,扭住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要抓手,突出深化农村改革这个主要引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要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努力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上闯出新路,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绿色共

 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着力构建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着力构建湖城共生、宜居宜业的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要坚持双向互动、内外联动,努力在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上闯出新路,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着力在构建互联互通的大通道、与国际接轨的大平台和便利高效的大通关上取得新进展,把我省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腹地、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坚持民生普惠、社会和谐,努力在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上闯出新路,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精准实现脱贫攻坚任务,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人。

 李锦斌强调,要坚持看齐从严、依章治党,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为闯出发展新路提供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首次提出了”三严三实”要求,这次到安徽视察又专门强调要扎实学习和贯彻党章,意义十分重大。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学好党章作为立身从政的基本功来锤炼,作为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方式来坚持,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政治任务来履行,围绕深学、细照、笃行,切实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行。

 李锦斌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

 精神,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要谋深谋细,对标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逐项谋划抓落实的具体措施。要压紧压实,把每项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地方和部门,落实到各级领导责任上,细化责任分解,定期定向督导,加强跟踪问效。要善作善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劲头,大力支持担当尽责,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立起以上率下的标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省辖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属本科院校、省属企业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县(市、区)委书记参加结业式。结业式上部分学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党员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

 作为一级党的组织和一名领导干部,关键是要增强政治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人们常用“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赞美队伍、管理的美,常用“人心齐,泰山移”形容信仰之美、纪律之力。领导干部始终向党中央看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党员干部政治上站稳

 立场、思想上辨明方向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为之一振、社情民风为之一新。领导干部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向这些最严、最实的作风看齐,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行动上的带头人。

 增强“看齐意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坚持以党中央为最高标杆,以中央要求为行动指南,落到实处、走在前列,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层层立标杆,级级作示范,真正做到政治上站得稳立场,思想上辨得清方向,行动上步调一致、令行禁止。

 党员干部“看齐意识”强不强,体现在认识上,更体现于行动上、作风上。行动上的松松垮垮、作风上的拖拖沓沓,断然是党性不强、看齐意识不强的必然表现。现实中,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见不贤思齐”、相互“攀丑”、“向后看齐”,忘记了步调一致,选择了我行我素;忘记了以身作则,选择了言行不一,甚至走出队列而浑然不觉,最终滑到了违纪违法的路上。

 路子对人心齐,桌上也能唱大戏,更何况今天的舞台是辽阔的三湘大地?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到守盛书记所要求的,自觉向中央看齐,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干工作拼

 事业,定能令党风政风民风优化。

篇五: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ldquo;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原标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

 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 95 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

 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 21 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

 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 5000 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 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

 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 21 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专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有何深意? 来源:

 新华社 2016 年 07 月 02 日 14:55:34 显示图片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姜潇、刘奕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何深意?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给我们的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近代...

篇六: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时事报告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探索史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一,“四个自信”是长时段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中国文化是一种内聚式发展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内部整合机制、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内聚式的发展道路及其相应的文化,能够在吸纳外来事物的过程中保存自己并不断增强活力,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5000 多年沉淀下来的内聚式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反复冲击下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吸收外来事物的过程中反复试验,最终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体系。第二,“四个自信”是对中时段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历程深刻总结的结果。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现代化道路。洋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追根溯源,中国 5000 多年来的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和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见,“四个自信”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一、何以自信:历史之源与现实之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观察,自信一定有其历史条件和客观基础。我们的“四个自信”,是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就以及中国在全球体系中实现文明复兴的明确意识与坚定信念。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今天坚定“四个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  孙代尧

 232016 年第 6 期派的现代化,未能吸收西方制度和文化为中华文明所用,谈不上内聚式发展;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得西方制度文化之形却未得工业化之实,广大人民群众更被排斥在现代化之外,无法取得内聚式发展的成功;新中国前 30 年的现代化,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没有能够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没有完成对内聚式文明的传承。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又吸收借鉴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升华了内聚式发展的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文明融合的产物,又对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独特贡献。第三,“四个自信”是对短时段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解决旧问题、处理新问题能力等心理认同积累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以来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又吸收借鉴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升华了内聚式发展的中华文明。30 多年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年均 GDP 增长率超过 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快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成绩面前,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回避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模式的调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成就、新思想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有效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改革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的决心和能力。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理论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我们理应充满自信。二、为什么需要自信:实现文明复兴与应对结构性压力中华民族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四个自信”。首先,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复兴必须建立在“自决能力”以及相应自信的基础之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历史上诸文明的研究得出结论,文明的衰落在于“自决能力的丧失”,并归纳了若干“自决的失败”的表现。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道路、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结构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自决能力”的考验。实际上,汤因比所谓的“自决”,本质上是在强调人、制度、社会机体等因素所具有的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始于创新,并将改革精神一以贯之。解放思想、尊重实践、鼓励创造、尊重基层与群众的首创,构成了中国改革独特而鲜明的品格。改革没有完成时,创新也就不能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经过6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制度功效。图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4时事报告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已为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大胆探索,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留出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这种足够大的空间。只有牢固地树立“四个自信”,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决能力”,从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中华文明不得不与其他文明碰撞的现实,使得对作为文明融合产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成为必要。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文明的多样性,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近代以前中华文明辉煌于世,正在于她能以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形成内聚式发展的文化。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内聚式发展的文明,既吸纳了人类文明中优秀的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又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例如,现代市场经济是20 世纪人类社会在经济制度方面创造的最大文明成果之一,中国大胆吸取和借鉴这一制度文明成果,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坚决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明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即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四个自信”的必要性在于,在世界各种文明相互竞争的背景下,只有建立对实现文明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本国文化的自信,既不走盲目排外、因循守旧、保守落后,使文明“去共性化”的弯路,也不走照抄照搬他国经验和模式,使文明“去个性化”的歪路,才能保留中华文明内聚式发展的优秀基因,才能在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保存、发展和振兴中华文明。没有“四个自信”,就没有通过文明融合来复兴中华文明的可能。最后,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压力造成的国内外挑战,也使得坚持“四个自信”成为必要。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的改革事业进入攻坚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上看,虽然全球合作向着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方向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进一步加深,但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因素始终存在。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所带来的经济竞争压力以及由此外化出来的发展道路压力、文化压力和制度压力长期存在,唱衰和遏制中国的声音仍有较大市场,增加了中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从国内来看,30 多年来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实现改革发展的努力,推动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大转型。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渐突出,社会利益分化持续加剧,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应对转型时期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国内外挑战以及与之相应的困惑和质疑,更需要树立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心,继续推进中国的发展进步。三、如何保持自信:“三个解放”、文化自觉和中国梦坚持“四个自信”,既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怎样坚持“四个自信”,则需要进一步作出回答。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喜爱。图为第15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参赛选手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252016 年第 6 期本栏责编 : 颜牛E-mail: ssbgzzs@263.net.cn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解放”,既是中国现阶段深入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未来我们保持“四个自信”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旗帜,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动力,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需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不断完善。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自信而不自满,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第二,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认识和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当今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仍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形成巨大压力。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体系,西方理论和思潮也会更加汹涌地进入中国。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条件下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能否坚持“四个自信”特别是能否增强“文化自信”的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激发起“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首先要求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其他多种文化,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之间建立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联手发展的关系。文明多元并存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明的多样性。中国应坚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构建国际文明新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与传统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趋势的文化转换和创新过程。要增强文化自信,就要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进一步看,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锻造强大的文化自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以文化自信图文化自强,在全球体系中占领文化制高点或“文化高地”,进而创造立足本土与放眼世界、体现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共同规律的新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三,合理构建社会理想,凝聚中国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不能没有社会理想的引导,用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的话说,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一个指引方向的榜样或理想以供参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强调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族精神”,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每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总是取决于该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性质和形成”,“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必须体现这一民族对自己权利和地位的感情”。在当代中国,建构一个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社会理想,对民族共识、民族精神、民族自信的凝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进步有深远意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人们对未来的关注以及关注的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社会理想。没有社会理想,就不会有动力;同样,找不到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方式,就不会有自信。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清晰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理想及其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和精神力量,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全体人民的“四个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篇七: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 四个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文 力范文 3 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举旗定向的高度,再次强调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重要要求。我们要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看待坚定“四个自信”的重大意义,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前进,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根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中国梦顺利实现 “四个自信”与中国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列

 提出,其中,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回答了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伟大事业是旗帜方向,回答了干什么的问题;伟大梦想是奋斗目标,回答了干成什么的问题。伟大梦想引领伟大事业,伟大事业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理论指引、现实路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四个自信 ”与中国梦统一于“四个伟大”的大格局、大逻辑、大战略之中。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时代表达,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国家治理目标,揭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导向。中国梦是激励中华儿女创业创新的强大动力。不容置疑的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国梦这个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如何能够确保顺利到达中国梦胜利的彼岸?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正确方向,那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个必须”为实现中国梦指出了现实路径。“三个必须”与“四个自信”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做到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然要求坚定道路自信。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独特功能,也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这就需要坚定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精神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弘扬中国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精神支柱。总而言之,要以坚定“四个自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把握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践要求 一是必须不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取得了很不平凡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为坚定“四个自信”夯实了物质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获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面向未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还需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做到高举

 旗帜不动摇、干事创业不懈怠、发展进步不停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高改革的含金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效,让中国人民自己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的判断,以成功的实践和客观的事实来强化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二是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坚定“四个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凝神聚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要如期实现中国梦,必须将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经验固化下来、坚持下去,其中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要牢固树立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实践基础,确保圆梦之路蹄疾步稳,让梦想不断照进现实;要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不断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特别是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为抓手,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行合一,齐心共筑中国梦;要牢固树立制度自信并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障,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强基固本,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推荐访问: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 全党 坚定 自信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