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联合会9篇中国教师联合会 xx区残疾人联合会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xx年上半年,在上级残联精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残联工作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联合会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教师联合会
区残疾人联合会 20xx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0xx 年上半年,在上级残联精心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残联工作全面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xx 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区扶残助残联盟正式成立,区慈善会扶残助残关爱基金正式启动,区残联公众号迁移上线,助残主题月系列活动完满收官,在园孤独症儿童谱系障碍筛查民生实事和“医-康-教”一体化综合康复服务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残疾人和残疾人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平稳有序,系统能力作风提升扎实推进,较好促进了我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动伟大思想在残联形成生动实践 1.坚持政治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能力作风提升行动,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事业发展环境。压紧压实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区委《能力作风提升年行动方案》,制定印发《区残联能力作风提升年工作方案》,召开专题学习部署动员会,深入开展能力作风提升行动。开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大讨论,列出工作任务清单,实施路线图。深入开展“一把手”讲党课活动,组织开展讲专题党课 3 次,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议 12 期次,开党内谈话提醒 6 人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强化意识形态问题防范管理。半年来,我会没有发生任何一起违法违纪等情况,进一步营造了清正廉洁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
(二)统筹残疾人康复服务和疫情防控等工作“两手抓、双促进”取得新成效 1.基本康复服务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国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信息录入 5998 人。为 1905 人(次)0-18 岁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康复救助补贴 1771.2 万元。为 49 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 400 人次;为 43 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328 人次。为1775 名残疾人开展辅具评估及咨询服务,为残疾人适配辅具 86 件。
2.创新“医-康-教”一体化综合康复服务模式稳步推进。进一步夯实 xx 区特殊儿童康复服务和教研基地建设,根据深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规范化档案标准,结合“医-康-教”实际,开展规范化档案培训 2 期;邀请 xx 区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家组成员,开
展“医-康-教”一体化综合康复服务个案研讨 3 期;xx 区特殊儿童家长资源部组建“医务人员+特教老师+社工”三方联合的家访团队,对 16 户家庭进行走访,了解掌握特殊儿童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关系、服务诉求等信息,整合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亲子互动、居家康复、社会支持等服务。
3.孤独谱系障碍筛查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完成筛查结果为高风险或确诊孤独症儿童的诊断、转诊、发育评估等工作,总评估 13971 人次,实际评估 3411 人;完成家长和教师课程学习平台注册共计 499人;录制家庭干预线上及线下督导课程共 20 期,家长及教师课堂 16期。
4.残疾人家长培训全面开展。街道、社区开展心理培训 16 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亲子手工、家长运动减压等活动 28 场,服务3000 余人次;根据家长要求,与“医-康-教”需求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家长培训 3 期,服务 4962 人次;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心理健康线上及线下课程共 5 期,服务 805 人次;吸纳家长志愿服务者 15 人。
5.社会心理服务全面通过评估验收。进一步完善“区-街道-社区”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网络,残疾人家庭支援和心理健康培训 17期 2683 人次。推动 41 个定点机构设立心理服务室,全部通过市残联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体系评估验收。
6.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成立工作专班,对抓好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再强化
再落实再推动,精准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全区疫情防控工作,长期派驻 2 名处级干部和 2 名工作人员参与健康驿站管理和隔离人员交通转运等工作。抽调 5 名干部参与坪地社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及维稳工作。组织 8 批次 410 人次参与 xx、坂田、龙城、园山、坪地、宝龙、街道约 43 天的大规模和常规核酸检测工作。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定点服务机构走访 33 家(57 次)、盲人按摩机构 49家,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总体呈现安全有序可控的良好局面。
(三)残疾人文体宣传取得新突破,部门服务形象显著提升 1.扶残助残氛围更加浓厚。在全国助残日期间举办 xx 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助残主题月系列活动,成立 xx 区助残联盟,为 xx 区慈善会●扶残助残关爱基金正式揭牌。市、区共三十一家企业参与助残联盟成立仪式,捐款捐赠物品价值约 50 万元。其中,深圳台商协会(xx、龙城、宝龙)向 xx、龙城、宝龙街道 66 个残疾人家庭定向捐款 33 万元。开展走访慰问、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运动教学、户外团建、辅具训练等活动 40 余场。
2.文体工作稳步推进。带队参加深圳市旱地冰壶城市挑战赛获得1 金 1 银奖牌,带队参加第十六届全国特奥日深圳残联特奥足球赛获亚军。
3.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在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 xx 区残联微信公众号正式成立后,共计发布推文累计 37 篇,为中国商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晶报、香港商报 xx 融媒等媒体提供通讯素材,
累计宣传报道 30 余篇。
(四)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残健社会和谐稳定,残疾人生活更加安全幸福 1.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协助审核“两项补贴”5136 人次。为 383名在岗就业、灵活就业残疾人及 149 家用人单位发放社保补贴 165.3万元。特殊困难救助 420 人,安排残疾评定 536 人次,发放二代残疾人证 511 本,注销残疾证 63 本。区级走访慰问 43 人,发放慰问金 8.6万元,为 66 户残疾人家庭申请慈善救助 33 万元。
2.无障碍城区督导取得新业绩。完成《20xx 年 xx 区残联无障碍城区建设督导检查工作方案》和《20xx 年 xx 区残联关于帮扶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工作方案》制订工作,组织横岗等 6 个街道无障碍宣传学习督导,派发《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宣传读本 5700本;协调完成对龙城等 5 个街道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评测、试用工作,其中新建九年-贯制学校 3 所,主次干道道路 7 条,联合区人大等部门开展无障碍督导 2 次;完成对横岗、xx、宝龙、xx、坪地、南湾等 6 个街道无障碍宣传督导,组织街道、社区督导队员并邀请市无障碍督导专员督导检查无障碍坡道21条,主次干道人行道盲道 14条,公共无障碍卫生间 9 个,人行天桥 7 个、大型商场 4 个、地铁站 2 个、长途汽车站停车场 1 个;整改落实大型超市及公共卫生间无障碍通道设施 4 处、停车场及无障碍停车位 3 个,无障碍洗手间 2 个。
3.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残疾人就业情况实名制动态管理 2835
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度审核用人单位 514 家 1614 人,新增残疾人就业 50 人。
4.依法治会成效卓著。开展“一把手”讲法课活动 2 场,普法宣传教育 15 场次。信访维稳扎实推进,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为 72 名精神障碍患者、2 名精神病康复者和 528 名精神残疾人提供了住院治疗康复救助、中途宿舍服务和服药补贴共约 183.4 万元。
上半年以来,全区无一名残疾人因疫情原因造成服务脱管和临时救助失查漏助等现象,未发生户籍残疾人越级上访事件,确保了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和谐安全,平稳可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赋能还存在服务短板,无障碍城区建设还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做好做优做强康复服务。健全残疾儿童少年融合教育康复服务体系和教育支持体系,完善定点机构备案制度、服务过程监管及机构督导机制。加大力度推进 xx 区在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项目精准干预工作,探索幼儿园融合教育模式和康复机构精准干预模式。不断丰富 xx 区特殊儿童康复服务和教研基地“医-康-教”服务内涵,开展相关业务专题培训。持续开展居家康复和社区康复项目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积极推进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继续做好就业保障金年度审核和各类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完成区残疾人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搬迁运营工作。
3.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做好残疾人各项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加强临时生活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开展残疾人节日慰问活动。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调研、评估、适配,做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4.夯实组织基础,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做好 xx 区残联换届工作,严格履行组织程序,选举产生新一届主席团与理事会。进一步健全规范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队伍建设,对全区社区残协专职委员队伍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供上级领导参考。继续强化残疾人组织管理和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宣传工作,做好承接省残运会深圳代表队集训及服务保障工作。承担 20xx 年残奥自行车公路世界杯及公路世锦赛任务,为我区承接大型赛事积累经验,提高组织及后勤保障水平。
5.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残联。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员走访管控,依法解决残疾人合理诉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
6.提升无障碍城区品质。加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无障碍督导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督导活动。
7.夯实疫情防控防线。抓严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配合
做好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健全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系统人员生命健康安全。
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以“能力作风提升年”为抓手,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正风肃纪,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精准纠治“四风”问题。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深化东西部协作,开展对口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1 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篇二:中国教师联合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情况及2022年展望.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情况及2022年展望 湖南省妇女联合会课题组 *摘 要: 2021 年, 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聚力服务大局、 服务妇女、 服务基层, 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妇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2022 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将以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为主线, 学思想、建新功、 办实事, 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巾帼力量。关键词: 妇女发展 妇联工作 湖南一 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情况2021 年, 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着力服务中心大局, 统筹推进妇女发展、 妇女维权、 家庭建设、 妇联改革等工作,引领广大妇女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做出新贡献。“出手吧, 姐姐” 系列消费扶贫直播带货活动入选国家发改委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潇湘巾帼心向党” 大型群众性朗读比赛活动获中央网信办、 全国妇联 “十大争做巾帼好网民优秀案例”。
推动女性进村 (社7 7 1* 课题组组长: 黄芳, 湖南省妇联党组书记、 主席。
副组长: 张媛媛, 湖南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卢妹香, 湖南省妇联副主席; 钟斌, 湖南省妇联党组成员、 副主席。
组员: 熊望衡, 湖南省妇联办公室主任。
徐文, 湖南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湖南蓝皮书·社会区) “两委” 和村 (社区) 妇联换届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同志批示肯定。
作为湖南省党史学习教育七个访谈单位之一, 工作经验得到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肯定。1. 政治引领呈现新气象一是加强政治机关建设。
坚持 “第一议题” 学习制度, 发挥 “关键少数” 作用, 带动各级妇联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 省委、全国妇联重要文件会议精神, 对标对表抓好工作落实。
全年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党组会学习、 集中学习研讨 59 次, 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妇联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定捍卫 “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二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坚持将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贯通起来, 举办专题读书班、集中辅导 11 次, 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专题党课 5 次,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七一” 重要讲话和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目。
开展 “我为妇女群众办实事”, 征集意见建议 4. 7 万条, 办好送技能培训、 建儿童之家等 38 件实事。
发起 “出手吧, 姐姐———温暖2021” 关爱困境母亲公益项目, 发动 34 万人参与捐赠, 募集善款 1627. 92万元,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 75 期专题推介省妇联经验。
三是隆重庆祝建党百年。
《今日女报》 全媒体开设 “潇湘巾帼学党史” “湖湘妇运百年”专栏, 持续推出党史知识、 重点文章、 言论评论, 阅读量 500 多万人次。
开展 “百千万巾帼大宣讲”, 组织百名妇女先进典型、 千名妇联干部深入城乡村 (社区),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上万场。
组织 “潇湘巾帼心向党” 群众性朗读比赛, 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视频推送和新闻报道阅读量上亿人次。
举办 “百年湘女梦” 全省纪念 “三八” 国际妇女节主题晚会、 “永远跟党走———潇湘巾帼颂党恩” 全省妇联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主题晚会, 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2. 服务大局彰显新作为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牵头实施全省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 免费检查民生实事, 103 万人接受检查。
争取中央财政 2570 万元救8 7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情况及2022年展望助金, 救助 2570 名贫困 “两癌” 患病妇女。
联合 17 家省级医疗机构组建湘女健康医联盟, 联合中国人寿、 太平洋保险推广女性健康和家庭安康保险, 构建 “小病不出村、 大病有通道、 保障有保险” 的妇女和家庭健康保障模式, 助力健康湖南行动。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实施湘女素质提升工程, 开展 “湘女@ 家” 妇女职业技能培训, 举办家政、 手工、 种养殖等培训班 5700 期, 培训妇女 19 万人。
评选全国、 省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5 个。
实施湘妹子能量家园工程, 建设数字化 App 平台, 推行积分制管理, 在全省 115 个村 (社区) 试点, 近 20 万群众注册使用平台。
开展“出手吧, 姐姐” 全省冬季村庄清洁大行动, 组织广大妇女建设美丽乡村。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慈利县东岳观镇北平村。
三是助力 “三高四新” 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举办全省第三届巾帼创业创新大赛暨育婴员、 保育员职业技能竞赛。
开展百千万职业女性风采宣传展示故事征集活动, 广泛宣传“最美巾帼文明岗、 最美巾帼建功标兵、 最美巾帼工匠” 的先进事迹, 充分发挥女科技工作者、 女教师、 女工匠、 女企业家等各界妇女作用, 为湖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3. 妇女维权取得新成效一是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发挥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职能作用, 推动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重点内容纳入省 “十四五” 规划。
召开 2021 年省政府妇儿工委全会, 科学编制并推动 《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 》 颁布实施。
开展 《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2016 - 2020年) 》 终期评估, 妇女发展规划指标达标率 75. 5%, 儿童发展规划指标达标率 91%。
二是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
联合省检察院制定 《湖南省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联席会议及工作协商机制》 《湖南省关于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工作人员从业查询制度的工作衔接机制》。
实施 “青春期性教育安全保护权益直通车” 项目, 培训性教育公益讲师 2532 人。
开展“女童权益保护宣讲三年行动”, 全省开展进学校、 进乡村、 进社区宣讲 2. 2万场, 建立女童权益 “一站式” 保护中心 44 个。
三是推动解决妇女维权难点问题。
开展促进育龄妇女发展专题调研, 提出的生理健康服务、 职场福9 7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湖南蓝皮书·社会利、 平等就业等建议, 被修订的 《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采纳。
全省妇联系统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 9680 件次。
开展 “讲述身边的妈妈禁毒故事” 视频征集大赛, 视频点击量 3000 多万人次。
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重点儿童和家庭情况摸查行动, 摸排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1. 08 万件,化解 8100 件, 化解率 75%; 摸底重点儿童 22. 5 万人、 重点家庭 1. 47 万户,发现报告案件 231 件。4. 家庭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推动 《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颁布实施。开展条例解读宣讲进党校、 进机关、 进学校、 进社区、 进乡村。
举办第五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 推动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进中小学、 幼儿园。
组织百名家庭教育金牌讲师、 千名家庭教育志愿者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指导衡南县构建家校共育 “12345 模式”, 湖南省妇联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验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深化家庭文明建设。
开展寻找 “最美家庭” 活动, 评选 100 户省级 “最美家庭”, 其中 33 户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打造红色家风故事巷, 开展童心向党微宣讲和 “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 推进红色家风进社区、 进校园、 进家庭。
开展 “美家美妇新时尚·垃圾分类巾帼行” 主题活动, 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倡导文明新风。三是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发挥妇联执委、 巾帼志愿者作用, 开展送家风故事、 送家教服务、 送法治安全、 送社会关爱等寒假 “四送” 活动和暑假防溺水专项行动。
开展 “童心向党·薪火湘传” 系列活动, 举办孩子笔下的建党百年书画作品展。
实施 “知心屋” 项目, 开展 “舞蹈公益百校行”, 均获第四届湖南慈善奖。
开展 “春蕾计划梦想未来———湖南在行动” 系列活动, 募集资金物资 460 万元, 帮助千名困境女童实现求学梦。5. 妇联改革激发新活力一是深化基层妇联改革破难试点。
完成全省妇联改革五年总结评估, 开展妇联改革破难试点, 株洲市聚焦女性社会组织发展, 湘西州探索执委能力发挥, 桃江县打造党建带妇建模式, 其经验被在 《中国妇女》 《中国妇运》推介。
召开全省深化妇联系统改革现场推进会, 部署 “十四五” 时期全省0 8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发展情况及2022年展望深化妇联系统改革工作。
实施 “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 全省举办基层妇联组织成员培训班3069 期, 培训乡镇 (街道) 妇联执委3. 28 万人次, 村(社区) 妇联执委 16. 77 万人次。
争取省委组织部、 省民政厅支持, 推进村(社区) 妇联与村 (社区) “两委” 同步换届, 在全省换届文件中明确 “四个确保、 两个力争” 的工作目标。
村 (社区) “两委” 班子成员中女性占37. 38%, 村 (社区) 党组织书记中女性占 13. 35%, 分别比上届提高 5. 31个、 2. 57 个百分点, 实现女村党组织书记、 女村委会主任双双超 10%的目标。
《全国妇联简报》 专题推介湖南经验。
二是推进网上妇联阵地建设。
以创建 “星级网上妇女之家” 为引领, 打造 “湘女 e 家” 新媒体联盟, 各级妇联建成新媒体平台 200 余个, 粉丝总数超 450 万个, 有效促进全省各级妇联建强平台、 提升影响、 创新工作, 实现网上妇联以点带面的整体突破、 从平台搭建到内容深耕的转变跨越。
三是拓展新领域妇联组织覆盖。
制定《湖南省妇联团体会员管理办法》, 实施 “团体会员倍增计划”, 全省县以上建立团体会员 394 个。
建设省级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在社会组织、新领域中建立妇女组织 842 个, 新建妇女之家 850 个, 建立妇女微家 1198个, 推动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实现 “有效覆盖”。
5 月 19~21 日,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 副主席、 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来湘调研, 充分肯定湖南妇联改革经验。二 2022年工作思路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 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 是实施新周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
全省妇女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学思想、 建新功、 办实事, 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巾帼力量,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 8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湖南蓝皮书·社会1.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学原文、 读原著、 悟原理上久久为功, 在学用结合、 知行合一上笃行不怠, 在服务大局、 服务妇女上持续发力,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建立常态化、 长效化制度机制。
抓实基层党建, 坚持正风肃纪, 深化“三表率一模范” 机关建设。
注重统筹谋划, 制定实施 《湖南省妇联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 年)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推动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全国妇联在湖南共同筹办中非妇女论坛, 省妇联负责承办并抓好具体工作落实。2. 凝聚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正能量实施 《今日女报》 全媒体 “头条工程”, 做优 “巾帼初心耀三湘” 品牌, 深化 “百千万巾帼大宣讲” 活动, 建强巾帼宣讲员队伍,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近妇女群众身边、 走进妇女群众心里。
聚焦 “强国复兴有我” 主题, 广泛开展 “巾帼心向党·喜迎二十大” 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生动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妇女儿童事业和妇联工作新进步新气象。
坚持底线思维, 强化政治安全,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建立湖南妇女运动史馆, 编撰 《湖南省妇联工作七十年》。3. 动员广大妇女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建功立业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继续开展 “出手吧姐姐” 消费助农系列行动,牵头实施全省农村适龄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 “两癌” 免费检查民生实事,打造 “湘女@ 家” 培训品牌, 创建湘女新农人联盟, 助力粮食安全, 为推进乡村振兴、 基层数字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 举办全省妇女创业创新大赛, 开展巾帼创业创新宣讲, 加强对女大学生、 脱贫妇女、 低收入妇女的就业创业服务, 引领更多妇女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灵活就业创业。
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 成立湖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助力女科技2 8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2021年湖南省妇女事业...
篇三:中国教师联合会
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的通知 (淄教字〔2022〕60 号)各区县教育和体育局,各区县委宣传部,团区县委、妇联、发展改革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区相关行政部门,局属各学校:
现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淄博市教育局
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淄博市委员会
淄博市妇女联合会
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淄博市财政局
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
2022 年 8 月 1 日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
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 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如下:
一、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个人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生产劳动教育使学生亲历工农业生产等劳动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服务性劳动教育强化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确定劳动教育重点内容:小学低年级进行劳动意识启蒙,学习个人生活起居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中开始兼顾校外生产、服务性劳动,初步养成有责任心的劳动品质,懂得劳动安全。普通高中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比较成熟的敬业、奋斗、奉献等劳动观念,树牢诚实守信、合法劳动的意识。
二、推进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一)建设课程体系。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 1-2 年级不少于 2 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 3 小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 16 学时。
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建立劳动教育跨学科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不少于 2 次由劳动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加的集体备课,共研劳动课程融入其他学科的方式、内容。各学科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将劳动教育纳入可融入章节必备内容。
鼓励各校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深入挖掘齐文化和陶瓷琉璃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遴选、推广来自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鼓励学校根据现有资源开设田园、烹饪、维修、木工、水电等特色劳动教育项目,形成劳动特色育人品牌。支持淄博市学生综
合实践基地开发建设特色劳动教育项目。鼓励淄博职业教育联盟、劳动教育与职业体验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中高职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健全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体系,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评选、公开课观摩、示范课培训、优秀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打造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精品示范课例。
(二)多渠道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场所。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等方式,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以区县为主,政府统筹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校至少建成 1 个以上相对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区县至少推出 10 个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农村地区安排相应的田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对劳动实践基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加强考核管理,形成良性长效机制。现有综合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劳动实践场所等要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研究修订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逐步建好配齐学校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建立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三)建立劳动周制度。每学年设定集体劳动周,学校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结合生产类实习实训活动,积极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一周设为劳动教育展
示周,主要开展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日常劳动技能比赛、“劳动之星”评选、劳动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每月确定一天设为集体劳动日,主要集中开展劳动模范学习、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劳动体验活动。
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通过建立劳动社团、评选“劳动达人”、开展各类劳动技能竞赛、承包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等方式落实劳动教育。强化实践体验,促进规范化,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亲历劳动过程,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四)建立校内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各学校根据本校劳动教育开展实际,制定校内劳动清单。让学生承担擦黑板、分午餐、扫地、打水、清洁校园、植树除草、校内农场劳作等力所能及的班务及校务劳动。有条件的中学可为学生提供助管、助后勤等校内劳动体验岗位。
(五)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鼓励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村镇、社区为学生参加社会劳动教育提供岗位、场地等各种资源支持和便利条件。教育部门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并公布劳动教育社会资源清单,供各学校选择。
各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党团日队日活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结合实际推进职业体验,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加强家庭劳动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
法》,强化家长作为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者、教育者的主体责任。建设淄博市网上家长学校,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组织教育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积极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弘扬优良家风。
进一步完善《淄博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清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家务劳动清单并开展家务劳动。小学普遍设立“无作业日”,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分年级抓好落实。帮助学生每学期至少学会 1 至 2 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七)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制度,学校结合集体劳动周活动每学年组织 1 次,以展示促提高。
建立劳动竞赛制度,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树立劳动典型。根据劳动课程、劳动清单以及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的多元评价。
在高中和高职院校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
分学段优化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实践情况全面真实客观记入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或参考。改革考试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劳动生活的联系,加强对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查。
三、加强劳动教育保障
(一)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专兼职结合配备劳动教育教师。根据劳动教育需要,为中小学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专项培训,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劳动教育学院、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劳动教育课教师申报淄博名师、齐鲁名师,参加淄博市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评选,把开展和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注重宣传优秀劳动教育课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教研员队伍建设,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指导。
(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风险预防,健全安全事故处置机制和法律服务机制,联防联控做好相关安全工作。建立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学校举办者或学校应投保校方责任险。支持保险机构探索设立商业性学校劳动教育安全险,加大保障力度。引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引导利用社会捐赠资金等设置劳动教育安全风险基金,健全救助机制。学校要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健全劳动教育安全管理体系。
(三)强化推动落实。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把劳动教育纳入对区县政府教育督导体系。按照教育管理权限,各区县每年安排劳动教育经费。设立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基地、实验校、示范校,争创劳动教育省级试验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规范化学校等学校评优项目标准的重要内容。推动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建
设,加强引领和规范。做好宣传引导,旗帜鲜明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等错误观念。
篇四:中国教师联合会
高校 “ 双师双能型 ”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建成 5 所“双高计划”学校,推动若干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进入“双高计划”行列。建设 100 个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高职专业集群,服务安徽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格为职教本科。
一、 推动高校开放合作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鼓励校际合作向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延伸,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斜。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 2 个以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高校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深度合作。积极争取沪苏浙“双一流”高校所属国家级平台在安徽设置分中心,支持院士等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团队)在安徽省设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联合创新教育实体平台,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共同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皖北地区引进 2 所以上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的分支机构,试点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社会实践、科技与产业输出、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和汉语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二、 优化高校类型结构 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双一流”高校成为安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示范区、国际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先进光源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建设。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立项建设强光磁国家大科学装置。
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安徽建筑大学设立未来城乡研究院。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提升师范类院校办学水平。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型。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与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各类开发园区、产业基地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等区域高校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布局建设工科类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支持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区域性集群和安徽知名工匠培养基地。支持皖南地区高校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旅游、健康等学科专业集群。
推动“双高计划”学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及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建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造就一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打造一批连锁型、跨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1+10+1”战略合作联盟。组建省属高校联盟,整体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照十大新兴产业,分类组建 10 个校企合作产业联盟。组建 1 个绿色转型合作联盟。
三、 深化高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聚焦学科专业、进人用人、职称评审等,持续加大对高校放权力度。
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调整优化周转池人才标准,进一步提高周转池编制使用效益。运用跨界融合理念,创新高校编制保障模式。持续推进高校内部评价激励机制改革。
完善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校院分层,完善人员考核办法。实行“一院一策”绩效政策,对管理服务人员实行正负面清单考核,鼓励对教师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团队考核。突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等核心目标,构建“学校—单位—个人”紧密衔接的目标考核制度体系。突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整体联动,加强平时考核,推动各类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坚持按贡献分配导向,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与个人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等直接挂钩。构建适应校内不同类型单位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薪酬制度。完善高校奖励办法,加大对取得标志性成果人员的奖励力度,奖励经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实施“揭榜挂帅”联培重奖机制。
四、 加强“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双跨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推动高校师资队伍跨界融合。建立高校“产业教授”制度,组建“产业教授”资源库,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选派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
资料来源: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
篇五:中国教师联合会
学“教授” 何以实至名归?今年 7 月 18 日, 河南省人社厅、 教育厅联合举行了 颁证仪式, 有 24人通过层层选拔评审, 成为我省第一批获得正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
作为拓展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首批正高级教师的评定不仅是职称评审的一大突破, 也标志着我省的职称改革取得了 新的成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的要求,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教育部的统一部署, 去年年底, 我省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新一轮的改革, 郑州、 焦作、 许昌被列为首批试点城市。
此次试点改革, 将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
制度体系合并为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
系列。
在职称等级上, 改变了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 小学(幼儿园)
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 依次设置正高级教师、 高级教师、 一级教师、 二级教师、 三级教师 5 个等级。
近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 专业水平和教学、 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 明显提高, 工作中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
职务”, 正是自 1986 年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以来为适应新形势所作的又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 它因此成为此次职称改革最大的亮点,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毋庸置疑, 这项改革对提高教师地位, 改善教师待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倡导教育家办学等都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欢
欣鼓舞的同时, 也萌生了些许困惑: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可以被评为“教授”(正高级教师)
?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与教研实践中如何努力才能达到“教授” 的水平? 中小学“教授” 由谁来评? 这些都成为老师们渴望求解的话题。
基于此, 我们特别约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和老师, 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梳理、 解读与探讨。
遥想当年, 著名的春晖中学荟萃了夏?尊、 朱自清、 朱光潜、 匡互生、方光焘、 丰子恺等一代名师, 即使今天看到他们的名字, 依然是高山仰止。但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深化, 能够开启中小学教育的新时代!
但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续写这些大师不朽的传奇!
篇六:中国教师联合会
高校 “ 双师双能型 ” 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向深度转型。力争新增 2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3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动符合条件的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瞄准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量子科学、核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和前沿领域,发挥多学科专业协同育人优势,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组建安徽省产教合作联盟,推动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立联盟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
建设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和储能技术学院。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空天信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合肥学院大众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在医学院校建设若干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南新安、北华佗”传承创新与发展,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学院。围绕种业强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
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十大新兴产业,建成 50 个现代产业学院。
建立“四业”融合研究中心。围绕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设立“学科专业、产业、创新创业、就业”融合研究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创新,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四业”精准对接。
分类培养人才。引导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分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快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鼓励高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长鑫存储等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设一批联合培养基地,招生计划单列。每年从高校遴选 1 万名工科大学生到企业见习 6 个月,每人给予最高 1 万元补贴。落实“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布局若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推进招生结构调整优化。逐年提高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招生计划增量主要向服务重点领域的高校倾斜,向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高校倾斜。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
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 3 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 60%的专业暂停招生。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以高等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专业合作委员会、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督导督查及评估制度,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为一体的新型评估体系。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合格和审核评估、本科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强化结果应用。到 2025 年,力争 5 所本科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25 所本科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300 个本科专业点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二、 推动高校开放合作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鼓励校际合作向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延伸,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斜。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打造 2 个以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高校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深度合作。积极争取沪苏浙“双一流”高校所属国家级平台在安徽设置分中心,支持院士等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团队)在安徽省设立科研
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联合创新教育实体平台,与沪苏浙高水平大学共同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皖北地区引进 2 所以上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的分支机构,试点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社会实践、科技与产业输出、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和汉语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三、 加强专业化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引育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团队,支持高校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研究员、特聘教授等岗位。对在我省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两院”院士等,给予专项津贴。支持省属高校引培战略科学家及团队。加强高校科协、社科联组织建设,充分挖潜皖籍院士资源,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生活、科研等方面的困难,确保留得住、用得好。
积极引育高峰学科带头人。依托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高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大力引进、培育
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高校吸引沪苏浙等地区即将退休、已退休专家学者来皖工作生活。支持从部属高校特别是沪苏浙高校选聘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到我省高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学科带头人。建立高校讲席教授、荣誉教授制度,纳入流动岗位管理,不占岗位结构比例。到 2025 年,打造 100 人左右的高峰学科带头人队伍,每年遴选一批高峰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给予重点支持。
着力培育优秀后备人才。建立重点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坚持滚动培养,助力其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级和行业专业领域领军人才。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更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属高校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零突破。统筹省人才专项经费,建立阶梯式支持机制,对入选重点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每年引进 1000 名左右青年博士,遴选 300 名左右优秀博士到省属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学习和工作。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急需的进站博士后在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双跨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推动高校师资队伍跨界融合。建立高校“产业教授”制度,组建“产业教授”资源库,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选派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
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聚焦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传统学科专业升级改造的新需求,引导相关教师通过培训进修、学历提升等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转型发展。
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建立海外引才工作新机制,推行合作联动引才、以才引才、学术交流引才和多元引才。加强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加大对留学回国人员创业项目和创业园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校与各市联合建设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
四、 加强“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双跨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推动高校师资队伍跨界融合。建立高校“产业教授”制度,组建“产业教授”资源库,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选派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
资料来源:《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 年)》
篇七:中国教师联合会
节的由来□杨东平中国教师节, 为每年公历 9 月 10 日 。
教师节, 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 记者节在内 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教师节为 1931 年, 当时, 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 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 发起联络京、 沪教育界人士, 拟定每年 6 月 6 日 为教师节, 也称双六节, 并发表《教师节宣言》 , 提出 改善教师待遇、 保障教师工作、 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 标。
虽然, 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 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 一定影响。
自 1931 年以来, 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 4 种不同日 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1939 年, 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孔子诞辰日 8 月 27 日 为教师节, 并颁发了 《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 , 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 把 5 月 1 日 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
但也由于各种原因, 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
1984 年 12 月 9 日 , 在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 中科院院
士王梓坤教授的大力倡导下,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 决议, 将每年的 9 月 10 日 定为教师节。
1985 年第一个教师节, 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 。
国际上也有这个专为教师而生的节日 。
为纪念 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4 年将每年的 10 月5 日 定为世界教师节。
此外, 大多 数国家都有属于自 己的教师节。
美国的教师节是每年 5 月 份第一个完整星期中的星期二, 是个放假的节日 。
印度的教师节是 9 月 5 日 。
这天, 学校教书的工作是交给较高年级的学生负 责, 让老师们能够休假。
韩国的教师节是 5 月 15 日 , 在这天, 学生们会送给老师们康乃馨, 师生一起度过欢愉的一天。
新加坡的教师节是 9 月 1 日 。
这天新加坡所有的学校放假一天。
拉丁美洲的教师节为 9 月 11 日 , 这个节日 是在 1943 年巴拿马所举行的泛美教育会议上所制定的。
许多 拉丁美洲国家也会根据自 己国家的历史, 设立教师节。
在巴西, 教师节是每年的 10 月 15 日 。
墨西哥的教师节始于 1917 年的 9 月 , 由国家议会决定 5月 15 日 为教师节, 并于 1918 年首次庆祝。
篇八:中国教师联合会
1 -附件 8
莆田市市直职业院校公开招聘2022年 新任教师和工作人员方案
为提高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职教事业发展,贯彻落实中共莆田市委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壶兰计划”的意见》(莆委发〔2017〕2 号),积极吸引高学历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我市教育系统就业,具体方案如下:
一、基本条件
1.所有毕业生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具备符合岗位要求的资格条件和工作能力; 2.应往届毕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涉及年龄、工作经历等与时限有关条件,截止时间为 2021 年 12 月,按足年足月累计。
3.年龄 35 周岁及以下(即 1985 年 12 月及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可以放宽年龄到 40 周岁。
4.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必须在 2022 年 12 月前毕业并取得相应学位。取得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报名者应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认证书等各项资格认定截止时间为2022 年 12 月。
5.辅导员岗位报考者须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担任一学年及以上主要学生干部(班委及以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在境外取
- 2 -
得学历学位的报考者不作学生干部经历要求。报考者入职后须入住学生宿舍。
6.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在各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聘)用纪律行为的;聘用后即构成回避关系的;法律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
二、招聘岗位及要求
序号
单位名称
岗位
名称
招聘
人数
专业
学历
学位
性别
年龄
其他要求
1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 4 专业不限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男 35 周岁及以下 中共党员(含预备)、学生干部。
2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辅导员 4 专业不限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女 35 周岁及以下 中共党员(含预备)、学生干部。
3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治疗教师 1 中医康复技术、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40 周岁及以下 五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中级及以上职称。
4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教师 1 机电技术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类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5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师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6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技术教师 1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消防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 3 -
序号
单位名称
岗位
名称
招聘
人数
专业
学历
学位
性别
年龄
其他要求
7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类教师 1 控制科学与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气工程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8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师 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旅游管理、历史文化旅游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9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珠宝设计教师 1 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广告学、设计学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10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教师 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及法律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11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师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不限 45周岁及以下
12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教师 1 建筑装饰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13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智能教师 1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电子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14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能源教师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15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电商教师 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电子商务物流、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商务管理专业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16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办公室干事 1 新闻采编与制作、数字传媒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 4 -
序号
单位名称
岗位
名称
招聘
人数
专业
学历
学位
性别
年龄
其他要求
17 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数学教师 1 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学科教学(数学)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18 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英语教师 1 英语、学科教学(英语)、英语教育、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翻译)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19 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基础医学教师 1 临床医学类、基础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20 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 医学检验教师 1 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检验、临床检验诊断学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21 莆田市技工学校 教育学教师 1 教育学类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2 莆田市技工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1 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3 莆田市技工学校 思政教师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教育法学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4 莆田市技工学校 电子商务实习指导教师 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商务信息学、物流、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工程硕士、国际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5 莆田市技工学校 计算机实习指导教师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 5 -
序号
单位名称
岗位
名称
招聘
人数
专业
学历
学位
性别
年龄
其他要求
26 莆田市技工学校 办公室文秘 1 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中国语言文化、中文应用、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7 莆田市技工学校 总务科干事 1 土建类、能源动力类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8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教师 1 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科教学(语文)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29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数学教师 1 数学类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30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英语教师 1 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教学(英语)、英语教育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31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商务教师 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电子商务物流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32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城市轨道教师 1 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类、交通运输装备类、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城市轨道运输类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33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珠宝专业教师 1 首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宝玉石鉴定与营销、珠宝鉴定与营销、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首饰设计与工艺 研究生及以上 硕士及以上 不限 35 周岁及以下 服务年限不少于 3年
- 6 -
三、信息发布 在莆田市人社局(http://rsj.putian.gov.cn)、莆田市教育局(http://jyj.putian.gov.cn)、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http://rsc.mzwu.edu.cn)、有关大学的网站、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有关网站上发布招聘方案等信息。
四、报名和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本通告公布之日起,岗位序号为 4-11 的岗位报名截止时间为 2022 年 2 月 10 日,其他岗位的报名截止时间为2021 年 12 月 31 日。
2.报名方式:符合条件的应聘者须将本人学历、学位证书(已就业的人员,须提供就业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身份证及所有相关证书的复印件、报名表(见附表)等材料,并提供学信网下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学位网下载的学位查询结果(境外学历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各一式一份送(寄)至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地址:莆田市涵江区荔涵东大道 1001 号,联系电话 0594-7658063),同时将报名材料电子文档(以姓名+岗位名称方式命名)发送至mzyrsczp@163.com。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人:肖老师,联系电话:0594-7658063; 留学回国人员,香港、澳门地区学习人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学历学位认证书》或福建省人事行政部门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身份认定审核表》、《港澳地区学习人员身份认定审核表》。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取得国内学历学位的,由国内院校
- 7 -
出具相应证明。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取得国外学历学位的,需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联合办学学历学位评估意见书》或《联合办学学历学位认证书》。
应聘人员提供的身份证明和应聘岗位所需的资格材料应真实有效,如发现弄虚作假,取消其应聘资格。招聘的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根据报名者提供的资料进行资格审查,确定面试人选。
4.资格审查合格后进入面试,由招聘小组结合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开展面试考核工作。面试地点在福建莆田市(具体面试时间、地点、考核内容等情况另行通知)。
5.面试成绩最低合格线为 60 分,若该岗位进入面试人数少于或等于招考人数时(含面试时因其他考生放弃造成 1:1 比例的),最低合格线为 70 分。面试成绩未达到合格线的考生不予聘用。
五、考试
1. 考核方式
各岗位报名初审合格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比例>5:1 时,则该岗位增加笔试环节。网络报名初审合格人员即为参加笔试人员。根据考生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人数的 1:3 比例确定入围面试人选;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实有人数确定入围面试人选,若同一个岗位比例范围内最后一名出现笔试成绩并列的,一并确定为入围面试对象。加试成绩仅作为确定入围面试人选的依据,不作为面试成绩组成部分。若报名初审合格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比例未达 5:1,则该岗位直接进行面试,报名初审合格人员即为参加面试人员。
- 8 -
考试前将对进入考试人选进行资格复审。进入考试人员应在资格复审时提交报考岗位要求的相关证件原件,报考者应对提交的材料真实、有效性负责。已有工作单位的报考者,需提交现工作单位人事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材料(或与单位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关系的材料)。
2. 内容要求
具体考核方式和内容将提前一周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网站上(http://rsc.mzwu.edu.cn)发布,敬请关注。
六、体检与考察
1.根据成绩高低,按岗位拟招聘人数 1:1 的比例确定、体检、考察人选,体检标准参照《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2018 年修订》执行。体检医院为县级以上医院。考生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在得知体检结论的 7 天内提出复检,允许申请复检一次,并以复检结果为准。
2.考察包括核实报考者是否符合规定的报考条件,确认其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材料是否真实、准确,重点考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是否对应、业务能力、工作实绩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考察对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或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失信被惩戒对象的,取消聘用资格。
3.放弃聘用、体检或考察不合格的,经用人单位同意,原则上从报考该岗位进入面试合格线上的人员中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递补只进行一次。
七、公示
拟聘用人员由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均合格的人员中综合考虑,择优
- 9 -
确定,并在市人社局公示 7 天。
八、聘用 经公示不影响聘用的,组织人事部门予以核准,同时发放聘用通知书(作为今后人员流动及办理入职的主要依据之一),并按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
九、联系方式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0594-7658063; 咨询电话开通时间为:工作日上午 8:00-12:00,下午14:30-17:30。
十、监督
本次招聘工作由莆田市教育局人事与师资管理科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织实施。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对招聘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督电话:0594-2203069。
招聘有关事项参照国家、省、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相关规定执行,未尽事宜由招...
篇九:中国教师联合会
属事业单位初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公开招聘序号 招聘单位 主管部门 岗位类别 岗位性质岗位名称 招聘人数学历要求学位要求 专业要求及条件 相近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信息中心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专业技术 A软件技术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 省密钥管理中心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专业技术 A技术管理 1本科学士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信1 中共山东省委机关幼儿园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2大专学前教育; 具有教师资格证并取得普通话一级乙等及以上证书省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管理岗位 A信息管理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省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管理岗位 A信息统计 1本科学士 统计学专业 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行政管理科学研究 1本科学士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2 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文字编辑 1本科学士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传播学专业 省希望工程办公室 共青团山东省委 管理岗位 A普通管理 1本科学士 会计专业 3 省青春创业行动指导中心 共青团山东省委 管理岗位 A普通管理 1本科学士 基金管理、 金融投资、 项目管理、企业管理 《山东社会科学》 杂志社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机关 专业技术 A助理编辑 A 1本科学士 汉语言文学; 文化学 4 《山东社会科学》 杂志社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机关 专业技术 A助理编辑 B 1研究生 硕士 社会学 5 省检察院信息中心 省人民检察院 专业技术 A系统管理员 1本科学士 网络信息技术专业; 英语六级省委党校 省委党校 专业技术 A图书管理 A 1研究生 硕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 省委党校 省委党校 专业技术 A图书管理 B 1研究生 硕士 图书馆学 6 省委党校 省委党校 专业技术 A图书管理 C 1研究生 硕士 情报学
省委党校 省委党校 专业技术 A信息网络管理 A 1研究生 硕士 教育技术学 省委党校 省委党校 专业技术 A信息网络管理 B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管理岗位 A文秘 1本科学士 中文类 7 省信息中心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专业技术 A软件开发岗位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省信息中心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专业技术 A经济预测分析岗位 2研究生 硕士 数量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概率论省计划统计干部培训中心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专业技术 A助理经济师 A 1研究生 硕士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7 省计划统计干部培训中心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专业技术 A助理经济师 B 1研究生 硕士 成人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A 1研究生 硕士 美术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B 2研究生 硕士 设计艺术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C 3研究生 硕士 环境艺术设计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D 1研究生 硕士 动漫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E 1研究生 硕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产品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F 1研究生 硕士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G 1研究生 硕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H 1研究生 硕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I 1研究生 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8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J 1研究生 硕士 应用心理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K 1研究生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L 1研究生 硕士 电子商务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M 2研究生 硕士 旅游管理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N 2研究生 硕士 审计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O 1研究生 硕士 会计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P 1研究生 硕士 会计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Q 1研究生 硕士 金融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R 1研究生 硕士 金融学 会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S 1研究生 硕士 机械工程 机械电设计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T 1研究生 硕士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及其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U 2研究生 硕士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与工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教师 V 1研究生 硕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焊接技机工程其自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辅导员 6研究生 硕士 经济或管理类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图书馆 1 2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图书馆 2 1研究生 硕士 图书馆学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网络管理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技术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专业技术 G财务 1研究生 硕士 会计学 审计、8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省粮食局 管理岗位 G宣传 1研究生 硕士 新闻学 汉语9 省无线电监测站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A 线电监测 1研究生 硕士
无线电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 信号与信信与信场与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A 1研究生 硕士 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 企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B 1研究生 硕士 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 物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A 2研究生 硕士 物流管理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B 4研究生 硕士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C 4研究生 硕士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数控技术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D 2研究生 硕士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G教师 E 2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A技术人员 A 1研究生 硕士 建筑学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A技术人员 B 1研究生 硕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企业管理协会办公室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管理岗位 A办公室管理 1本科学士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大学英语六级 9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信息中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专业技术 A网络管理 1本科学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六级及以上 计算机络工程省国防工业计量站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D计量检定 1本科学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机械技术员 2本科学士 机械制造、 液压传动、 化工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电气技术员 1本科学士 电气自动化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橡胶技术员 1大专
高分子(橡胶方向)
、 橡胶制品加工与检测 10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地质技术员 1大专
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 地质工程、 地球化学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工程地质技术员 1大专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物探技术员 1大专
地球物理勘探、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建筑技术员 1大专
工业与民用建筑、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材料与工程管理、 基础工程技术 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地质勘查(A)
2大专
资源勘查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区域地产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工程地质勘察 1大专
岩土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工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岩土工程 1本科学士 地质工程(岩土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测绘 1本科学士 工程测量、 测绘工程 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地球物理勘探 1本科学士 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机械加工 2本科学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专业技术 A地质勘查(B)
2大专
钻探工程 钻探技11 省煤炭泰山疗养院 省煤炭工业局 专业技术 B呼吸内科 A 1研究生 硕士 呼吸内科专业 省煤炭泰山疗养院 省煤炭工业局 专业技术 B呼吸内科 B 1本科学士 呼吸内科专业 11 省煤炭泰山疗养院 省煤炭工业局 专业技术 B内分泌科 1本科学士 内分泌专业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A 1研究生 硕士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12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B 1研究生 硕士 材料加工工程 材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C 1研究生 硕士 机械电子工程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D 1研究生 硕士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E 2研究生 硕士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F 2研究生 硕士 结构工程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G 1研究生 硕士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H 1研究生 硕士 发酵工程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I 1研究生 硕士 生物工程 生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J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通信与信息系统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K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L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铁道供电 铁道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M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铁道车辆工程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N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软件工程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图书管理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图书管理学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行政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人力资源管理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文秘 1本科及以硕士 汉语言文学
上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辅导员 10本科及以上 硕士 不限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网络管理 1本科及以上 硕士 计算机网络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A 1研究生 硕士 通信技术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B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技术 教育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C 1研究生 硕士 基础数学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D 1研究生 硕士 英语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E 2研究生 硕士 会计 省实验小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语文教师 1本科
汉语言文学 汉省实验小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数学教师 1本科
数学 数学与省实验小学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英语教师 1本科
英语 12 省实验幼儿园 省教育厅 专业技术 G教师 2本科
学前教育 教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情报研究 A 1研究生 硕士 机械工程 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情报研究 B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科研管理 A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工程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科研管理 B 1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科研管理 C 1研究生 硕士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在英语语言国家取得硕士学位 省科学技术干部学校 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术 A研究平台管理 A 1研究生 硕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 13 省科学技术省科学技术厅 专业技A研究平台管理 B 1研究硕生物医学工程
干部学校 术 生 士 省荣军总医院 省民政厅 专业技术 B内科医生 2研究生 硕士 内科学专业 省荣军总医院 省民政厅 专业技术 B外科医生 3研究生 硕士 外科学专业 省荣军总医院 省民政厅 专业技术 B康复医生 1本科学士 康复医学专业 省荣军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