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3篇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3篇

发布时间:2023-04-25 20:50:06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3篇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XX市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应急管理部门狠抓“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3篇,供大家参考。

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3篇

篇一: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市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近年来,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应急管理部门狠抓“一案三制”、突发事件指挥平台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为快速有效有序处置“11.27 交通事故”“8.2、8.5、8.8”XX 普降大暴雨事件、“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的应急保障。但受到机制建设滞后、指挥体系薄弱、队伍装备不精、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市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还不是很高,亟需多方努力提升我市应急救援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一、我市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机制建设滞后。XX 市应急委员会缺乏“日常会议制度”联动机制,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如何统一指挥、有序有效应对仍然缺乏制度保障。如:2020 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一般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仅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由应急委员会“1+18”指挥体系下“公共卫生事件”专项指挥部应对远远不够。同时,应急管理部门没有源头管理、规划建设、执法监督等职权,行政职责划分和责任追究很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平时预防工作难以协同开展,遇到突发事件,社会救援力量参与不足。

 (二)指挥体系薄弱。目前,XX 市“心连心服务中心”虽然实现了政府、综治、天网三网并入,基本具备应急指挥信息化条件,但是全市尚无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机构和专业的应急救援的指挥长,调度值班值守人员严重缺乏。各区(市)县,乡(镇、街道)缺乏对应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机构、人员,造成领导平时不够重视,遇到突发事件时候,应急救援不专业,且不能快速、有效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队伍装备不精。各区县现有骨干专业力量大部分主要是企业救援队伍,少部分是应急管理部门队伍,其有限的人员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且全市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民兵队伍与专兼职队伍存在多头管

 理、各自为政问题;应急救援专业化车辆、通讯设备、防护装备落后,缺乏高精尖应急物资,城市消防站、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消防装备、供水等建设进展缓慢。

 ( 四)经费投入不足。各区县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充分开展应急演练、业务培训、技术交流工作,全市应急救援专项经费没有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且应急管理财政预算严重不足,应急救援人员在平时训练、抢险救援过程中经费、投保不足,难以保障职工抢险救援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经费来源没有明确,异地救援经济补偿机制没有建立,造成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急救援不及时,救援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将 XX 市应急委“日常会议制度”提升到“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会议频次每季度定期召开,分析研判公共安全风险,强化领导干部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研究解决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同时,整合“应急委员会”与“减灾救灾委员会”,切实履行“平战结合、统一指挥”应急管理指挥职能,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决策,高效指挥全市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保证政令畅通、协调有力、指挥高效。完善社会力量参

 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救援力量综合管理水平和专业救援水平,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现社会力量及时高效有序参与救灾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增设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增配 1 名副县级专职副指挥长,配置专职应急调度值班值守人员 12 名(事业编),设主任、副主任各 1 名;恢复市减灾中心(事业编),配置工作人员 6 名;各区(市)县对应增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确定 1 名副科级专职副指挥长(兼);乡(镇、街道)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各 1名,主任由乡(镇、街道)长兼任;村(社区)设灾害事故工作人员,各村(社区)至少 2 名村干部兼任;组设灾害事故信息员,由组长兼任;完善我市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三)统筹队伍装备建设。推动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民兵队伍与专兼职队伍统筹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救援力量,充分发挥军地专长优势;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车辆装备建设,提升救援队伍参与救援时效;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优先满足个人防护装备需要,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保障队伍救援。同时,推进城市消防站和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将城乡消防、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设施、消防装备、供水、通讯等建设,统筹应急资源管理。

 (四)强化财政经费保障。完善应急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增设应急救援专项经费科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应急能力提升、救援等需要,包括队伍训练、合练、演练、救援队员人身伤亡保险,灾害事故信息员工作经费等。同时,明确应急队伍建设经费来源。一方面从企业安全费用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另一方面向市财政申请经费补贴。建立跨区域异地救援经济补偿机制,实行有偿救援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

篇二: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管理机构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探讨

  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是整合优化当前应急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重大举措,从“问题导向”出发,应当紧盯当前体制机制、预案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攥紧拳头,建强一套可靠的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 各级各部门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不是对所有灾害应对工作的大包大揽,更不是各职能部门“甩包袱”,恰恰相反,是要聚焦各部门职能,没有哪个单一的部门可以统筹处置灾害应对的全部工作,“多部门协作”依然是主要应对模式,所以强化应急协调机制是当前第一要务。

 存在问题 一是协调不足,信息不畅。长期以来,我国各级的应急管理是以单一灾种出发,以相关部门为龙头、对灾害进行部门式分割管理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长期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的是一个个相互割裂的应对系统,优势是各司其职,劣势是分隔管理、沟通协调困难,各部门按照各自行业的应急建立信息系统,信息壁垒深厚,教训比比皆是,如 2008 年南方冰雪灾害一度出现“交通怪铁路没电、电力怪煤炭不够、煤炭怪交通运不出去”的怪圈。二是权责不对等,指挥效率不高。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自上而下“能力强”,自下而上“能力弱”,现场指挥与行政指挥相互干扰,权责不对等,效率不高,基层一线作用发挥不明显。比如,在 2008 年冰雪灾害较重的广东省韶关市,灾害发生后市长面对的是数十位国家级领导和军队高级将领,应付汇报已不堪重负,救援现场指令声不断,专业救援者不知所措。三是重应对轻管理,程序随意性大。现有的应急机构设置、权力关系架构、资源分配等都围绕“事件应对”而展开,重心聚焦于应对环节,忽视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管理,应急管理的预防、缓解、评价、学习等环节严重缺失,导致一次次突发事件应对后,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几无长进,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主要举措

 (一)应急协调机制必须突出执行力。应急管理协调机制的根本就是同步建立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其总指挥必须由本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担任,突出行政执行力,确保应急决策的效率,重要资源的快速调配,遵循“权力集中、结果优先、短期优先、勇于承担风险”的原则。而应急管理部门则担当指挥中心的“参谋长”职责,专职负责具体协调工作、搜集情况、提供信息与决策方案。区分无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之间、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建立可靠有序的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沟通充分、工作有序。

 (二)应急协调机制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应急管理中各项工作协调不畅,其根本原因还是法制化程度不足,必须要以法律作为保障,才能真正地做到协调有序。作为省和有条件的地级市,应认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实施性条例,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和工作规程,明确各级应急管理的步骤、过程和方式,在可能的立法空间之内尽量弥补该法存在的不足,弥补“重实体、轻程序”的缺陷,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流程,才能使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三)应急协调机制必须建立“双核”指挥体系。应急救援指挥的混乱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指挥与战术指挥没有分

 离。救援工作是极其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领导“靠前指挥”不一定能提升指挥效率,因为多数行政领导不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很可能给负责具体技术救援的人员带来负担,疲于应付领导。正确的方式是建立“行政指挥”与“战术指挥”两个指挥部,行政指挥部以主要领导为总指挥,负责坐镇后方、综合协调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调度各类行政资源、督促落实各类行政决策,负责整体行动的政治、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应对工作。战术指挥部由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及相关专家组织,负责具体的救援工作,对具体情况具有临机处置权。两者之间保持行动上的相对独立性和信息上的充分交流,既突出救援上的科学性又发挥整体上的系统性。

 (四)应急协调机制必须加强信息管理。信息协调贯穿应急的全过程,其实质是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一是要打通信息平台壁垒。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应当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公安、建设、国土、水利等涉及紧密的部门,打通信息壁垒,实现平台的互通共享,千万不可各自为战。二是要建立信息协调机制。由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信息的上下沟通、对外发布以及核实研判等。其核心支撑包括:应急信息处置机制、舆情收集研判机制、重要信息通报核实机制、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和媒体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形成一个系统,保证各项应急

 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要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让大数据助力灾情预测,分析发展趋势;驱动灾情智能收集能力提升,通过无人机、遥感、世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及时掌握灾情信息;驱动物联网,把救灾物资与物联网相连,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既保证了救援物资的发放公平,又杜绝救援物资的二次浪费。

 二、筑牢长城,制定一批管用的应急预案已迫在眉睫 目前的应急管理机制是以预案为主导,以机构为责任主体的多部门协同,其实质是依托预案完成风险的分析、情况的预判,规定指挥流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政府应急预案不够全面,需求性不清。目前各级预案都是参照固定的模板编制预案,在各领域的预案对具体的事故种类均没有细分,造成目前的预案不全面,辖区内具体可能在哪些点位发生事故灾害、发生什么样的事故灾害我们不清楚,灾害发生后需要什么力量救援、使用什么装备我们不知道。二是编制流程缺乏风险评估环节,针对性不强。目前上下各级的应急预案大多属于“纲领性”文件,即单纯地说明安全工作自上而下该由谁负责,但对应急所需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却很少涉及。导致预案编制部门不清楚辖区

 内风险隐患的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发生可能性、触发因素与转化机制等,且各级之间内容趋于雷同,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平的现象严重。三是编制方法忽视情景构建主线,预见性不强。突发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差异性通常较大,而应急预案普遍过于原则性,缺少预见性和想象力,没能通过情景分析提前对小概率突发事件及其演化机制细节提出响应措施,在救援中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发生以后怎么应对,缺少科学分析,一旦发生必将踟蹰无措。四是编制缺乏有效的演练优化机制,操作性不强。各级各部门比较忽视预案动态管理,在预案编制完成以后就将其归档,将预案发布视为预案工作的终点,由于缺少应急演练优化机制,几乎都没有经过演练的验证,应急演练与预案修订相互脱节,造成预案的操作性普遍较差。

 主要举措 (一)狠抓预案的细化。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各行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应急预案修订行动。要深入细化应急预案内容,要充分预想各类情况,切实把各行业、各领域、各个点位可能出现的较大以上事故风险辨识清楚,搞清楚“哪里会有重大风险,是什么样的风险,可能出现什么样的事故,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最坏的结果是什么,需要哪些力量、装备救援,这些力量有没有?

 在哪里?”要依托预案全面完善所属辖区内的救援力量需求性报告。

 (二)狠抓预案操作性。要在深入辨识的基础上,狠抓预案的操作性,也就是说预案不仅在理论上站得住,现实中更要能行得通,大家都能够参与操作。明确回答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要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要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包括处置流程图、处置程序、预案体系、分级标准、工作网络、物资储备情况、危险源排查情况、应急机构联络表等,着力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三)狠抓预案演练优化。应急预案重在落实,应当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各级要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要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及时评估充实、改进修订,包括对事故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的类似事件进行预测,以保证准确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预案进行演练,包括实战演练、单项演练、综合演练、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研究性演练等。通过模拟灾害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有条不紊地按照预案确定的程序和职责分工协作。制订、修订的各部门应急预案之间要进行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部门与配合部门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加快步伐,打造一支过硬的救援队伍是核心任务

 在目前应急资源分配和能力“头重脚轻”的模式下,应急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一线,作为到达事故灾害现场的第一支力量,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装备不足、科学支撑不够,实战经验匮乏。

 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应急力量不足。目前的各类救援队伍,如城市急救、地震、消防、交通、工程、危险品等仅是限于行业自身,尚无合力可言。县乡应急处置能力短缺,在先期处置机制中往往只有信息通报功能,对危机干预不够,在黄金时间的救援能力严重缺失。二是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除了消防救援队伍外,其他专业救援力量还比较薄弱,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不足的现象,更不用说配备针对性强、特殊用途的先进救援装备了。三是科学支撑少。存在“重权力轻科学”倾向,更多考虑部门和不同系统的权力划分和责任认定,缺乏科学技术和专业力量的介入,不够科学,不可持续。四是社会性救援力量组织不好。民众缺乏专业技能,造成抗灾能力不高,政府缺乏对民间救援力量的有效管理,许多民间抗灾人员并不能让手中的抗灾资源发挥作用。

 主要举措

 (一)以练促建,大力推进“双盲”应急演练。应急救援是一个专业技术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提高的工作,关键就是一个字“练”。一是立足实战,力求实效。应急演练应当严格按照“双盲”形式,不预先告知演练具体时间地点和科目,不预先编排演练脚本,不预先集结演练队伍,不预先进行合成演练,不公布任何信息。从严从难设置演练科目,防止科目设置和演练内容单一。动态调整演练内容,在现场演练过程中,视情形临时增加次生、衍生灾害,考验应急力量的应变处突能力,努力达到实战效果。二是重视评估,改进完善。建立和完善应急演练分析评估制度,成立专家组成的评委组,研究制定评分办法,每场演练组织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对演练响应、处置、善后等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评估,比较演练实际效果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总结演练成效和不足。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落实针对性整改措施,切实提高应急演练的实效性。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安全。“双盲”突袭式应急演练是新课题,大范围组织没有先例可循,必须组织专门召开应急管理专家论证会,对“双盲”突袭式应急演练进行可行性论证,重点对相关的组织保障等进行会商,制定一系列组织规则、安全防护与保障措施。

 (二)实战为先,构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体系。应当区分“市内、省内、地区”三个层次,构建应急救援的区域性合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主动打破市与市,省与

 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充分交流。其目的就是“加强合作、相互学习、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形成联动、防患未然”。牢固树立“在实战中锻炼队伍”的思想,对于周边地区一有较大事故灾害,要积极响应参与救援工作,在救援实践中充分学习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做的经验,相互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提升能力。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出勤率和救援频次,通过不断的出动、拉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战救援优化程序、补齐短板。

 (三)科学支撑,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作用。要不断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科学支撑,无论是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还是在常态下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都应当重视专家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各级各部门都应当成立相应的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参与各类应急方面的演练,定期辨识、论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专业咨询作用,为各级提供决策支持,并面向全社会,向公众传授、宣传应急知识,为提高社会各界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服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从科学公正的角度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充分借助社会对专家的信任,适时向社会公众传递客观、准确信息。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理论研究、法制和政策研究,推动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

 (四)联合各方,规范管理应急救援新力量。政府在开展救灾合作中,应建立“政府主导、多元联动,社会精准参与、军地密切协同”的救援新机制。一是建立机制,壮大力量。民间组织反应比较迅速,一般来说机构比较小,灵活性强。灾害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助。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专群结合和多层次人员组成的紧急救援队伍,开启应急救援工作从“行政动员”到“全民动员”的新模式,构建开放性的社会救助系统,动员各种民间组织,大力提倡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应急,尽力拓宽参与渠道。二是加强管理,精准参与。要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并核实相应的资质,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志愿队伍要有针对性的分批进入,对非专业性的要及时劝阻,坚决防止各类“非专业人员蜂拥而至、堵塞道路、志愿者变成新灾民”的现象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捐赠物资的统一组织管理,劝导捐赠以资金为主,其余物资和装备由相关部门协调后统一安排接收并有组织地运往灾区。四是军地一体,密切协同。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是抢险救灾的骨干和突击力量,遍布全国各地,点多面广,组织严密,专业装备、工程技术人员多,英勇善战,具有其他组织或机构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条例》有专章规范处突事件行动。政府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军地协

 作机制,定期与军队开展相关灾种的应急演练,理清指挥层阶,顺畅协同机制,提升救灾能力。

篇三: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是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根据市政协 XX 年工作安排,5-7 月,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 XX 副主席牵头,就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上门走访、个别约谈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探讨工作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 XX 年 1 月成立了专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并逐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一是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组建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X 支、乡(镇街、功能区)级队伍X 支、村级队伍 X 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X 支,社会应急救

 援队伍 X 支,各类救援人员约 X 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武警等驻乐部队为突击队、部门专业救援力量为辅助、乡镇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社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二是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形成。制定了市级总体预案 X 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专项预案 X 个,部门各类配套预案 X 个,乡镇街道级各类基层预案 X 个,此外,各有关单位、企业、学校结合实际也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形成了多层次、覆盖广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应急物资储备逐步完善。加强了应急储备仓库建设,正在提升改造 X 平方米的专业应急救灾物资仓库。同时,完善了市级应急物资的储备,现储备 X 件(套)应急物资,以备应急之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机制未理顺 1 .应急局指挥职能未发挥。根据 XX 年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定,市应急管理局为正科级单位,划入了 8 个部门的13 项职责,从市府办、民政局、水利局等单位转隶了 8 人。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人员整合停留在“物理相加”,工作方式处于“合署办公”状态。如,应急管理局承接的应急管理、防汛抗旱、救灾减灾、森林防火等职能,其工作人员以转隶人员为主,原安监人员未统筹使用,上述职能在日常工作中支

 撑力量不足。同时,应急管理局在职能级别上与其他应急部门为同级“兄弟关系”,无法以指挥者身份协调处置相关事务,如,防台工作仍需依靠市级层面的指挥中心来统筹协调,应急局的角色功能仅限于收集、整理受灾信息,协调指挥的作用未发挥。

 2 .部门履职存在推诿。在调研中发现,对各部门涉及的一些应急职责职能边界之处,各部门在认识上有分歧、在履行职责中相互推诿,使一些应急管理工作出现脱节。如,关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职责,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局的职责明确为“组织协调应急救援,指导协调地震防治”,地震监测等前端性工作由科技局负责,但两个部门对此各持己见,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安全性评价以及宣传教育陷入管理空白。更甚者,某次省里视频会议,两个部门相互推诿,都不愿参会。又如,森林防火服务中心已划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但目前森林火灾的接警电话却在应急管理局,两者对早期火情的处置职责仍存争议,影响了森林火灾“防”“救”的有效衔接。

 3 .部门联动不顺畅。我市应急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勤联动机制未建立,在应急事件处置中,仍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如,XX 年某电镀厂着火,灭火时需要电力部门配合尽快切断电源,但现场火情处置进行一个多小时后电力部门才赶到;XX 年底的我市高速公路

 危化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消防部门排除危险后相关应急专家才到场;今年的“黑格比”台风,智仁乡干部自行联系了交运集团调配转移车辆,据工作人员反映,应急处置中缺乏日常协调机制,往往凭的是个人“面子”。此外,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两支队伍仍以系统管理为主,在业务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急管理局的救援合力还未形成。

 4 .镇街应急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虽然乡镇(街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增挂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牌子,但有名无实,没有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应急管理的职能依旧分散到乡镇(街道)多个部门,如,安全生产仍由安监所承担,自然灾害、森林防火仍由农办牵头,社会公共事件仍由综治办负责,卫生事件仍由社会事务办承担。又如,核灾工作,市民政局已将该项业务划出,某些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认为无需再承担此项工作,使应急管理局的核灾统计工作对接困难。此外,一些乡镇班子领导不愿意负责应急事务,应急工作成了烫手的山芋,分管领导“五花八门”,有些乡镇由副书记牵头负责,有些乡镇则由某项工作的分管副镇长牵头,造成了应急工作上下不贯通,基层应急组织指挥混乱。

 (二)信息收集研判机制不健全,应急宣传不到位 1 .数据共享平台未建立。据大数据中心统计,目前有95%的部门未归集业务数据,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壁垒现

 象,统一的信息共享查询平台还没有建立,一些公共数据难以共用,不能有效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应急事件处置的精确性和便利性。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科使用的国家自然灾害报灾系统平台,与防汛办使用的防汛防旱工作系统不兼容;而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应急涉及的监测体系也尚未实现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此外,我市的智慧应急推进缓慢。据悉,我市从 XX 年 9 月启动“智慧应急一张图”综合指挥与协同管理云平台(一期)建设项目,目前刚完成了立项,基础数据采集还未完成,与我市“城市大脑”的总规划无法衔接,项目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 .基层信息报送疲于应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各条线交叉重复报表多的现象较突出,往往同个事件需要重复报不同部门不同数据,基层干部在抢时间处置应急事务的同时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报表,分散了基层干部的有限精力。如,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报表,除了报应急管理局,还需再报送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时,一些报表常常临时层层“派单”,基层干部为此手忙脚乱。如,“利奇马”台风受灾情况统计,省里要求 9 点前上报数据,温州市要求 7 点前上报数据,层层提前,到了乡镇(街道)就不得不凌晨 3、4 点开始统计数据了。而台风造成某些乡镇停电,工作人员只好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完成数据填报。

 3 .社会宣传覆盖不到位。我市应急信息发布主要方式是短信、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但是一些山区及老年群众不会使用手机查阅信息,更没有关注电视新闻的习惯,其防御意识普遍不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增大了应急工作难度。如,龙西乡留守老人较多,大多数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及时接收到灾情信息和防御知识,每次防台基层干部上门转移人员时,群众配合度不高,增加了乡镇工作量。此外,我市应急信息官媒发布渠道单一,没有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一些突发事件由自媒体抢先曝出后影响了官媒的公信力。如,疫情防控初期,我市官媒没有及时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和途径等信息,群众大都通过“朋友圈”获悉,谣言四起,不利于防控工作的开展。

 (三)队伍建设不足,应战能力待提高 1 .专业力量配备不强。一是专业人员流动性大。以消防队伍为例,由于改制后合同制消防员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必要的晋升渠道,导致人员身份认同度不高、流动性大,制约了专职消防队伍的发展。如,XX 年 6 月,我市消防救援大队通过面向社会集中招录 13 名,15 天就有 8 人离职。二是专业人员占比偏低。如,疾控中心现有编制中学历为公共卫生专业的人员占比不到一半。三是专家名录不完善。据了解,我市应急专家库成员有 21 人,主要涉及医疗救援、

 防涝防汛等领域,而建筑安全、社会心理等方面还未建立专家名录,影响了应急事件处置的专业水平。

 2 .基层队伍不专业。一是森防队伍业务能力弱。当前我市森林消防队员由当地村民组成,平时务农,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突发火情时临时召集赶往火场扑火,现场处置能力差,实战经验少。二是基层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我市共有 X 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含编外)职工 X 人,专职从事公共卫生的为 X 人,其中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仅 X 人,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社区、村居消控室人员配备不到位。根据相关要求,消控室需设立 24 小时持证人员上岗值班,每班至少 2 人,而我市一些企业将消控室值班作为普通值班室安排,消防安全管理职责没有履行到位。如,乐成街道在某次检查中发现清远路人本超市消控室值班操作人员不会操作消控设备,值班记录和巡查记录不规范,为了应付检查而后补成。

 3 .社会力量保障不足。我市的 6 支民间救援队多由本地户外爱好者组成,已成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和有效补充,但是场地、资金、装备等无法保障,发展受到制约。如,龙之野救援服务中心开展山地救援时还停留在人上人下、铁锤铁锹的初级阶段,缺乏智能无人机等较为先进的特种装备;山岳应急救援中心仅租用了一个 10 平方米

 左右的办公室作为联络使用,每次全员活动不得不借用队员家庭住所。

 (四)基础保障不到位,应急处置存短板 1 .物资储备调度不足。目前我市物资储备职责分散于各个部门、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业,缺少应急物资储备统一规划和分类,对各类物资的需求等级缺乏分析界定,造成有些储备存在交叉,有些急需的没有储备。如,防疫时用的帐篷是应急管理部门从民政救灾库划转的,与公共卫生防疫的要求并不符合,达不到人员隔离的效果;防疫需要的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日常储备不足,使防控初期时上述物资短缺。

 2 .应急设施建设投入不够。目前,我市应急储备以物资为主,而抢险救援设施和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足。一是专业救援设备不足。如,我市云梯消防车仅 X 辆,最大举高53 米的 X 辆,只能开展 15 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 15 层以上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缓慢。如,我市 X 个乡镇(街道)仅 X 个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建设,大部分乡镇面临无“近水”解燃眉之急,影响了森林灭火的效率。三是大型救灾设备底数不清。我市社会层面上的挖掘机、吊机等大型救灾设备底数不清,应急调用机制未建立,设备急需时无从调用。

 3 .基层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基层应急预案大多只是简单的套用上级或历年预案,部分乡镇(街道)预案重点不明,应变性不强,未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主动研判、主动处置,导致遇到突发重大事件时措手不及。如,遭遇“利奇马”台风时,XX 镇对灾情后勤保障、灾中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都预估不足,特别是灾情严重时,XX 镇全面受淹,停水停电、通讯中断,镇政府无法接收到危险区人员信息,无法有效指挥各村开展抢险救援工作,XX 镇卫生院 10 余人在平房房顶过了一夜、XX 村驻村干部抱电线杆避险等情况,都因通讯中断没有及时得到救援。同时,市北部指挥中心的指挥功能受限,在紧急调度水库人员转移车辆时任务对接出现空档,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凝聚应急管理合力 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负责我市应急工作的重大决策、总体部署等。应急管理局作为日常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统一管理信息,传达指令,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较大应急事件先期处置应急联动工作。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签订应急通信平战协议,构建适应各类灾害处置的现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筹建应急救援综合调度指挥中心,贯通市、部门、乡镇三级,实现远程、可视、

 扁平、精准化调度指挥。明确职能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等防治的前端性工作的界限,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部门“三定”规定职责。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时召开应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预测,并对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落实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职责,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人员,履行相关综合协调职责。同时,统一落实市文件关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由副书记牵头负责的要求,确保上下联动、衔接顺畅。

 (二)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 开发应急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系统,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数据交换、维护、更新长效工作机制,对基础地理信息和专业部门的风险隐患、防护目标、队伍、物资等数据进行空间化整合,完善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实行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灾情等信息的快速报送,优化基层信息报送。依托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全覆盖。加强官方新媒体应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客观报道事态进展动态,确保应急事件发生时信息对

 称。同时,加大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歪曲事实的信息广泛传播,最大限度地避免负面影响。

 (三)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森林消防员等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实行统筹训练、统一调度。消防培训基地实行共享,加强对基层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特别是开展冲锋舟、橡皮艇、绳索救援等救生项目的演练,有效提升抗洪抢险和山地救援的战斗力。按周边经济发达县市区合同制消防员待遇保障我市合同制消防员,建立聘用合同制人员工资增长机制,提高一线应急人员待遇。有关单位负责推荐本行业(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应急管理专家人选,同时,广泛征集基层专家,可在主流媒体上发布征集通知,受理申报,择优选取适合的应急管理专家,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制定出台支持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援的相关规定,把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纳入社会购买服务名录,可借鉴瑞安市政府 XX 年发布的《XX 市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

推荐访问: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存在问题 应急 原因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