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具有什么性5篇德育具有什么性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 李明富(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当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发展,给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具有什么性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德育具有什么性
时 期 学 校 德 育 的 必 要 性 、 可 能 性 和 重 要 性李明富 (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曲靖 655011) 摘 要 :当前,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发展 , 给改革中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艰 巨的挑战。在新的时代 形势下, 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不仅很有必要 , 而且在 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 过程 中, 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 , 关 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关系到社 会 主义社会 的最 终 实现 。
关键词 :
新时期 学校德育 必要性 可能性 重要性 十一届 三 中全会 之后 , 中国走 上了改革 开放 之路 。改革 开放30多年 , 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巨大发展, 人民生活 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 但是同时, 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 德建设方面,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 产生了很多新的危机与矛 盾 . 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乏, 或者说社会信仰 的缺失 ,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社会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 生。所以, 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学校 德育不仅很有必要 .而且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 程中, 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 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 关系到社 会 主义社 会 的最 终实现 。
一、学校德 育的必 要性 学校德育真的必要吗?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 而且大部 分 学校 都会说 自己是把 德育放在 学校 工作的首 位 。然 而 , 由 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学校 大量的工作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 上面, 致使学校德育形式化 , 甚至缺乏学校德育。在新时期 ,
为应对 国 内外 的各种 机遇 与挑战 . 学校德育 显得更有 必要 。
1. 坚持社会 主 义政治 方向的 需要 。
在中国, 学校德育主要是采用“ 大德育”的方式, 主要包 括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 中, 道德教 育 、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我 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 在学校教育 , 尤其是学校德育中,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 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2. 适应 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的需要 。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轨,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 志之 一 , 它不仅 要打碎 旧体 制 的障碍 机制 , 而且要 更新 社会 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 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 , 是变 革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 次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 最终都要走 向社会. 都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 学校作为一个学 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 , 一方面 要教 给学 生一定 的知识 ,另 一方 面很 重要 的是要 教 给学 生 应对未来生活 、 工作的技能和道德 、 情感 、 价值观 , 让学生在 走 向社会时 , 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 , 适应与人交往合作 , 能 够为人处 世 。
3. 建设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的需要 。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 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也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 社会道德建设明 显滞后 。
出现了很多尔虞我诈 、 唯利是图、 不诚信 、 不道德的 现象 , 整个社会呈现一种“ 信仰缺失” 的状态。
那么 , 学校德育 承担着对祖 国青少年的培养重任 。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文 明 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 ,也是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客 观需要 。
4晰 世纪优 秀人才培养与发展 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
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当前, 世界的主流是 发 展 , 但是世 界资 源具 有稀缺 性 。
这 加剧 了世 界各 国之 间 的 竞争。我国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要培养高素质 的人才 .而一个学生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强健的身 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 良好的思想 品德 , 否则 , 不但不会为社会 、 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 还可 能给社 会带 来危 害 。所 以 , 新 时期进 行学 校德 育 。
是 培养 有 理想、 有文化 、 有道德、 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为个体 , 非常必要在学校接受德育 。个人的思想道德 如何 .或者说做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发 展。
所谓要做事 , 先做人。
笔者认为 , 个人的道德 , 是可以通过 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训练的, 或者说 , 学校德育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人的道德 .只是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 并 改进 。
二、 学校德育的可能性 对于“德育的可能性” 问题 , 黄向阳博士在《 德育原理》
的第 四章开篇就提到:
“美德(道德)可教吗?”在钟启泉 、 黄志 一1O8 一 万方数据
成编著的《 西方德育原理》 和檀传宝的《 德育原理》 中, 都认为 “德育的可能性 ”就是“道德是否可教” 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是 来源于源《 柏拉图对话录》 美诺篇 , 是美诺 向苏格拉底提 出
的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 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 :
‘ 人 的美德 自何而来? 美德是教来 的, 还是天然所赋 , 还是人以 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 ” ’ 美诺 向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 问题 . 理解 为“人是如何 具有 (获得)道德的? ” 会更加恰当, 而不是“将德育可能性 问题简化为 ‘ 道德可教 吗 ’ . 事实上 只是提 出了构建二者 关系的一条思路 , 即人之德能否通过教而获得 . 否定 了人 之德的先天由来渠 道和其他可能渠道 , 比如通过 ‘ 学 ’ 获 得” 。在学校实施德育 ,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具 有(获得 )一定的道德是有可能 的, 而且 , 在学生时期接受 学校德育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 , 非 常关 键 。
1. 学校德 育的优越 性 般来说 , 中国学生在6— 12岁接受小学教育 , 12— 15 岁接受初 中教育 。
l 5—18岁接受 高中教育 , 18—22岁接受 大学教育 。6—22岁 , 正是青少年个体个性化 和社会化的 关键 时期 , 也是青少年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逐步形 成并基本定型的时期 ,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后天培养的 “较为可控” 的时期。这段时间 。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会在学 校接受教育 , 和老师 、 同学交往相处 , 在这种 时空条件下 ,
使得 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上 。具有家庭 和社会不可 比拟 的优势 。
首先 , 学校时时刻刻、 处处都有德育 , 学生潜移默化 中 都会受到德育。学生在学校 、 在班级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
学习并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并逐步感知到 自己的行为是受 到一定的约束的。
要遵守游戏规则。在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就在接受学校德育。
其次 。
学校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为学生思 想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平 台.因为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 育机构, 使得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 安 排 的系统性 和较强 的可控性 。
再次 , 学 校是一 个小社 会 . 是 学生走 向社 会 的过渡 。在 学校 . 学生要与教师交流 。
学生要与 同学相处 . 在这些过程 中, 学生在 学 习着一些 为人 处世 的道 理 , 也在 接受着 一定 意 义上的德育。
2. “教 师的教” 。
通过“教师的教” 。
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道德熏陶。“教 师的教” .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显性的科学文化 知识 、 道德理论等方面的传授, 另一个方面是隐性的道德影 响 , 即教师在言传身教 中, 以及 自身 的榜样示范、 个人魅力 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
显性的知识传授 . 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 、 道德理论等方 面 的知识 , 是可 以教 给学 生 的 , 这 种教 , 可 以通 过课 堂 , 也可 以通过一定的德育活动。笔者认为 。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 以改善或者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因为人都是从“无知”到“有 知 ” . 从 “ 知之不 多 ”到 “知 之更 多 ” . 而 在这个 过程 中 , 学 校教 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也在改造着人 , 使人向更加符合社 一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隐性 的道 德影 响 , 也是在 “教 师 的教 ” 的过程 中 。
对 学生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方面. 在教师具体教授科学文化 知识的过程中, 就会潜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 教师 自
身的道德修养 、 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魅力也会感染学生 。
尤其 是一些师德高 尚、 学识渊博的教师,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 显著。
3. “学生的 学”。
通过 “学生的学” 。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 。
“学生的学” .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一个是在学校德育活动中。
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有所体悟 , 并内化到 自身行为方式和道 德体系中:
第二个是在“教师的教” 的过程中。
成为一个更加 具有理性和社会性的人 , 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
第三个是 在与老师、 朋友、 同学的相处过程中, 懂得一些行为规范 , 懂 得 为人处世 的准则 。总之 , “ 学生 的学 ”也是获得道 德或者提 高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正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通过“学生的学” , 使得德育成为一种可能。所以, 笔者认 为。
学校德育的对象 , 即学生. 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改进的能 力 . 这种主观能力使得学校德育不会成为对牛弹琴, 不会成 为空中楼阁。
三、 学 校德育的 重要性 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O多年后 的今天 , 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社会建设方 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 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 出现了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
当前 . 我 国的 国内外 环境 更 加复 杂 , 在 机遇 增 加的 同时 , 也 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 就显得 更 加重要 , 具有深 刻 的现 实和长远意 义 。
1. 有助 于抵 制西方腐朽 文化 , 保 障社会主 义国家安全 。
开放 , 使我国得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 、 科技、
文化、 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 , 吸取其先进技术和一切优秀成 果。但与之相伴随 , 资本 主义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也传人我 国。其实,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忘记过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人 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 , 把和平演变战略重点转向我国,
尤其是高等院校。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培养 “亲西方的下一 代”。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 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有助 于抵制 “西化 ”及其 文化侵略 , 保障社会 主义 国家安全 。
2. 有助 于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 的健 康发展 。
通过学校德育 ,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 互助友爱 、 互相尊 重等优良品质, 以及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而且 , 通 过学校德育 , 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 享 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这样 , 学生作为市场主体时, 能 够适应市场经济 。
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 , 维护市场经济的秩 序和稳定, 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有助 于构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体 系。
“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 的共 同思想基础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 固马克思主 义指导地位 . 坚持不懈地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 成果武装全党 、 教育人 民, 用中国特色社 (下转第 122 页) 一10 9—
万方数据
教都 溉究 j 发 展进 阶 进行 指 导 。
3. 生活生涯。生活对每个生命体都是必然的, 大学生向 往独立个体的社会生活 .但如果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脱离时 代现 实 , 就 只 是贫 乏 、 生 硬 和可 有可 无 的 , 全 世 界都 在 谈论 和研究“幸福” , “幸福” 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生活问题 , 真正“ 三 贴近” 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会“ 准成人”真实理解 、 体验、 掌握 幸福 的教育 。
(五)教育评价:
结构评价、 过程评价、 自我评价。
教育有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无论评价的对象是 哪一方 . 最 终指 向 的都 是整 个教 育活 动 , 这就 是教 育评 价 的 价值判断和双向反馈意义,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倡导重 视的主体间性。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尤其要在关乎主 体性发展问题的师生双向认知和民主平等交流的各方取得 “互识 ” . 达成 “共识 ” 。
1. 结构评价。如前所述 , 引导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是 从主体意识 、 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个方面 , 据此理解所设 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 在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 的时候 ,
就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 , 各 自分别体现在课程成绩、 学业活 动、 社会服务 中, 三者 比例相当 , 暗示社会化发展 目标必须 是 全面 的。
2. 过 程评 价 。
发展 容易 出现 波动 、 反 复 , 偶尔 也会 间 断 ,
所 以, “立足过程 , 促进发展” 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 面向每 个学生 , 基于他们的过去 , 重视他们的现在 , 着眼他们的未 来 , 面向他们的每个方面 。
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到 自己的进 步和优势 , 获得“相对” 成功 , 最终实现 自己预定的个体化 发展 目标 。
3. 自我评价。教育评价一直以教师评价为主, 辅以他人 评价 , 缺失了学生 自评。但就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点而言 ,
大学 生 已经 “基 本具备 自我 学 习和 自我建 构认 知结 构的 能 _ 力” , 因此 , 通过 自我评价, “引导其主动参与、 自我反思、 自我 教育 、 自我调节” _ 8_学习实践活动, 会使他们达到或者超过预 期...
篇二:德育具有什么性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重要意义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十七大中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入报告,更加体现出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育人要先育人的灵魂,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才能一如既往地前行。而且,学校德育工作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下面侧重谈一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奋斗目标;素质
学校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其中,德育是首要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意义重大而深远,在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江泽民同志重新提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是确保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才能确保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无产阶级德育教育,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不
2 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报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必须在坚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以时代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品德的学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他往往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反之,一个没有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品德的学生,即使有较好的知识才能和健全的体魄,也不可能成长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因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缺少成为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的中、小学生毕业后就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生力军。二三十年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将逐步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只有加强无产阶级德育教育,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
3 无产阶级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必须从小培养。学校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无产阶级德育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掌握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青少年时期思想尚未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抵制不良风气影响,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相反,如果学生阶级思想的定向不正,就会走向极端,今后就难以扭转,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对学生进行无产阶级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34 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09 年 8 月 31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会议的讲话上再一次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又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4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学校德育工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社会上许多家长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只看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不看其他方面。如果一个学生品德方面不好,那么他的学识越高就越是危险的,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做不好,学校教育工作也不可能做得好。因此,学校要重新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对学生、家长、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来抓好德育工作。
从教的二十年中,对德育教育工作我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同志领导的党中央作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我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第二,坚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基本宗旨,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坚持我校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我校的地方资源优势,不断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发展,
5 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所以,加强无产阶级德育,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和不良倾向,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脆弱、理想淡薄、思想混乱,少数青少年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必须本着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帮助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复杂变化的社会情况,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单位 广东省增城市小楼中学)
篇三:德育具有什么性
的社会性功能一. 概念辨析涵义: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即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1经济功能经济功能2分类:政治功能3文化功能生态性功能34
对社会现存政治体系的维持.
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总是统治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总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现存的政治体系,达到治国安邦,统一思想的工具.政治功能 :
表现:[1 ]政治, 伦理, 教育综合为一体, 认为政治上的成败得失决定于伦理道德的好坏决定于伦理道德的好坏.中国古代始终把5/1 0[2 ]统治人才的培养.对政治领袖人物及
经济功能:1 . 内涵:
提高人的物质生产的积极性, 调解优化生产中的分工, 协作关系. 培养人们的经济道德, 正确的消费观.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66/1 0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
201 3.3·1 5:
回顾201 2六大食品安全事件• 道德的沦丧• 人性的泯灭人性的泯灭“毒胶囊” 重创修正“神话”健康元用地沟油制药酒鬼酒深陷“塑化门”张裕葡萄酒藏农药辛拉面被曝含致癌物立顿检出高毒农药
文化功能___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涵义:
任何时代的德育, 无论是广义的或是狭义的, 都离不开一定的义的或是狭义的, 都离不开社会意识, 道德规范, 行为规范的传播和熏陶. 在这个意义上, 德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具有文化功能.8定的8/1 0
【1】
形成新的人生观、 自然观:
由人类中心观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转变, 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2】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2】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99/1 0【3】
善待自然、 善待万物, 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互尊互惠, 力所能及地参与、 参加维护自然环境的活动 。
篇四:德育具有什么性
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初探对现代德育功能的一点认识 【作 者】许国英【摘要】 人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人从自我实现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具有指导、调节、控制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价值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抉择性作用。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番分析、抉择并与自我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关键词】 现代德育 个体享用性 功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怀着强烈的愿望去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主动地而不是消极地观察自己工作的对象探索对象的本质特点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千方百计地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把工作做好求得实在的成效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一旦达到了目的他就会喜形于色乐趣无穷。一般说来因克服巨大障碍和种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乐趣要比轻而易举、唾手而得的乐趣大得多因而更能激动人心。这也说明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的人从自我实现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人的自我实现是出自自我需要的活动是由自我提出目的的活动但并不都是为个人利益而奋斗的活动。人之所以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是因为人是一个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的身体是人的精神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统一活动。没有高尚的精神而只有身体只能是行尸走肉对社会是不会具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没有身体的精神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必须进一步指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由于自身的需要和活动而产生的精神如动机、愿望、目的、理想、世界观等又具有指导、调节、控制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巨大功能。正因为如此人认识、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和人自身的活动都是通过自我来实现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们逐渐把道德自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把道德作为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对象物从各种道德的追求和道德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它的内在的更深层的价值表现于它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
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其核心是解决信仰问题。信仰是对某种意识体系的笃信它的确立既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需要。人的需要产生情绪、情感的动力德育工作必须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社会需要的水平使德育成为一种真正的愉快教育、情感教育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从哲学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人的自我实现活动是追求人的价值的活动。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自我价值是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价值。学校德育要把读书学习、实践锻炼变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活动必须从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提高无可非议但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自我需要转化成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个人要想求得自我发展必须继承前人的经验与同时代人一起奋力拼搏改造社会尚存在的那些贫困、落后、不文明状况以求得自我发展的良好社会条件。同理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否定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价值而在于尊重学生的
自我价值引导学生从追求社会价值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价值让学生在学习、锻炼中得到成功的愉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一个较大发挥个人才能的个体身上才具有对道德自身的需要从而在不断获得的道德、人格的完善中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至此道德教育自我享用的精神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道德需要动力系统。需要是人感到某种欲求而力图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人的活动动机就是在需要这种刺激下产生的。需要有不同的性质、方面和层次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其中可以分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就个人需要而言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如饮食、身体健康等社会需要如对政治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文化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等等心理需要如与人交往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对道德的需要既是个人的社会需要也是个人生理、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需要。各种需要组成一个潜在的动力系统。个体的各种需要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人的各种需要对道德的内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个体对道德的心理需要与愿望是实现道德内化的直接动力。需要成为人的活动动力一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倾向需要的东西得到满足就会对该事物形成积极的情感倾向
和态度二是通过认识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越多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多越高。因而需要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需要就是通过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来促进社会认知加深对道德价值的认识推动自我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个体对道德的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它不是先天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道德活动中强烈地感受体验到的。只有当这种客观的外在需要被学生主体意识到并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自我心理需要相结合时社会道德这种外在的需要和刺激才能变成内部的道德愿望和动力。因此主体的道德愿望和意识倾向道德内化的动力性机制。缺乏这种内部机制就难以实现社会道德需要向个体道德需要的转化。必须指出受教育者的需要有正当的、合理的也有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如对物质利益过高的要求。对于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应当实事求是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以适当的满足对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需要应当进行积极的疏导讲清道理把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正当需要的轨道上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中起抉择性作用。这是因为第一道德认识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信
念。道德认识与自我思想相结合的过程是自我意识对道德要求进行利益价值权衡的过程也是思想斗争和升华的过程。能否把道德认识变成自己的思想信念要看自我意识的倾向性看自我意识的品质和强弱。第二外部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道德需要一靠外部道德需求的情境、舆论和教育的推动二要对道德价值正确认知最后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之与自我潜在的道德愿望和心理需要相结合意识到自己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差距深感有必要履行社会道德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将外部道德需要转变为自我道德要求。第三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和形成过程中起着反馈、调控、升华作用。学生道德的内化与进步要以学生对自己道德意识、行为的正确认识、评价、反馈为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根据道德要求调整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实现道德认识的深化和思想的升华直至形成高尚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总之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对道德的价值、需要进行一番分析、评价、权衡、抉择并与自我的思想、情感、愿望相结合后社会道德才能变成自我的道德需要和信念。
篇五:德育具有什么性
椰是 劳动创造的。所不同的是,:纯这类 知识形态 、信息形态的生产 中, 智 力 的 因 素、脑力的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但是,绝 不能 因为脑力劳动因素增大,而改变劳动创 造价值、创造一切社会财富 ( 包 括 知 识 财 富) 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应该 根据劳动量来决定价值量,但是这里的劳动 量不是指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问。同时,这 里的劳动也 要区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 时问里,复杂 劳动 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 值。脑力劳动一般说来属于复杂劳动,再生 产出劳动力,需要较高的劳动费用。也就是 说,生产它们要花费较多的劳动 时 问 。
因 此,脑力劳动可以在同样长的时问里物化为 较多的价值。但这也绝不能说明知识创造 了 价值,相反进一步证明了劳动价 值 论 的 正 确,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 党校 责任 编辑王之刚
,
·来稿摘登 · 德 育 内容 的 层 次 性 现 实 性 和 理 想 性 天津铁路工程学校的李连三在论文 《试 论职业技术教育中德育 内容的深化改革 》中 指 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德育内容是一个涉及 多学科的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必须注意层 次性 划分,寓德育于政治理论课 、思想品德 教育课、 美育课以及职业指导和课外活动中,
加强适应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性 教育。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是指内容选择必须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社 会政治道德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立 足 于学生生理、心理 和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的客 观实际。德育内容的理 想性是指内容不但要 扎根于现实之 中,而 且要高于现实之上,要 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3 0 · 略 谈中 国 、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的 现 状 ● 刘 宗 武 中 现代文学 ( 19l 9~l 949年) 研究所 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地反映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而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一 部 比 较 全 面、准确、完整的和令人满意的 现 代 文 学 史。这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现在 已有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怎 样的呢?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大致可分 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 是1949年以前 ( 即 新 中国成立之前)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的开创阶段。编写者大都是亲 自参加 了第一 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而且具有不 同思想倾向和艺术流派。主要代表著作有。
胡适: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 1922年) 、
朱 自清:
《中国新文学研究 提 纲 》 ( 1929 年) 、周 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1932 年) 、陈子展: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
( 1
932年) 、王哲甫:
《中国新 文 学 运 动 史 》 ( 1
933年) 。这些著作表现了作者各 自
不 同的文学史观,为后代人提供 了极为宝贵 的资料和经验,并为这门学科的形成 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一个历史阶段还没
有结束,他们的编撰还不完{j} 、不全面。再 者他们距离刚刚过去的 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积淀和整理,不 能 系统地、细致地归纳总结,分析论证,还 有不足与缺陷。三者那些岁月,几乎经常处 于动荡不安的境况之中,研究工作在极为艰 难的条件下进行,理论的准备,资料的搜集 都受到了限制,还有所偏颇与疏漏。四者最 根本的,这些著作运用的 旧观点、旧方法,
完全不能与今天的研究相提并论。
1
939—1
940年,周扬在延安曾有授课的 讲稿 《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 ( 《文学评 论 》1
986年第 1— 2 期) ,用的是社会历史 的批评方法。可惜只有三章,而 且 尚 未 完 成,不能使人窥其全貌。
后一阶段是l 949年后,也就是这段文学 活动作为完整的历史阶段后的研究,这是我 们要重点地加 以审视的。
从出现较早, 影响较 大,流传较广的角度来看,比较重要的代表 著作有:
王瑶:
《 中国新文 学史稿》 ( 1
951年) ,
蔡仪:
《中国新文学史讲话 》 ( 1952年) ,
丁易: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 》 ( 1955年) ,
张毕来:
《新文学史纲 》 ( 第一卷) 年) ,刘绶松: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 1956 年) ,林志浩:
《中国现代文学史 》 ( 1
977 年) ,九院校:
《中国现代文学史 》 ( 1
978
年) ,田仲济、孙昌熙。《 中国现代文学史》
( 1979年) ,唐搜、严 家炎; 《中国现代文 学史 》 ( 1984年) ,黄修 已:
《中国现代文 学简史 》 ( 1984年) 。在这个时期,港 台等 地学者,也编写了几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 或分 类史的专著,主要有;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 说史 》 ( 1961年)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 学史 》 ( t 975年) 、周锦:
《中国新文学简 史 》 ( 1980年) 等。他们的学术观点、研究 方法,与大陆学者迥然不 同。
新 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出版的中国现代 文学史,总体说来,有以下的特点;
1. 大体上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面 史为时太近,还没 ( 1
955 貌和发展过程,与过去棚比有了较为开阔的 视野,能 量展示现代文学运动 的 整 体 而 貌。对将近1O 0年的中国文学分期 问题 , 还 t 1 『
进一步深入讨论, 以取得较为一致的看 法,但仅以1919至l 949年这3O年的文学历程 来说,这些文学史著作 中,都程度不 同地做 了概括和阐述。
2. 运用了较新的 思想观点、文学观念和 研究方法。作 者大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以社会历史的批评 方法和历史的比较方法,总结了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道路。这与l 949年前相比,是一个 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在几本主要的著怍中,
认为现代文学是新 民主主义性质,而不是无 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是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为 主,但也看到其他 创作方法的存在。而且,能够从多角度、多 层次,多侧面对一系列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 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3. 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史料,采用 了多 种 体例,各具特色。这些文学史虽然一半是成 书于50年代初、中期,但 作者却是对现代文 学做了长期的研究, 阅读了大量的作家作品
和各种史料,并能取精用宏、厚积薄发。尤 其是他们都是学识渊博,学有专长,或 长期 从事教学工作, 或多年潜心研究工作, 而后独 自完成或 主编成书。
因此, 自出机杼,各有所 长,为文学史的编写提供 了多方面的经验。
4. 对30年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 团 流派、创作方法,做了初步的 梳理编排,为 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研究条件的局 限 和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与干预,一些文学史的 不 足与缺陷也是很突出的,主要有:
1. 教材型多于研究型,至今未改变 编写 教科书的 格局 , 缺乏严 格的 学科意义。
其重点 在系统阐述基本知识,而不 是着重于总结现 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以及在充分 研究上提 出新的见解,不 断突破 旧的观念。
·3 1 0
2. 对整个 未能摆脱靠史料编排体例的束缚,大大冲淡 研究者的理论意识。
3. 未能突破宽容、歌颂的 格局,缺乏一 种更高层次的反思、批判 意识,这不仅削弱 了文学史的审美 内容,也损害了对作 家作品 个性的正确把 握。如在某些著作 中 , 对 冰 心、郁达夫、徐志摩的评价不 够公允。至于 对在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 如 沈 从 文 、钱钟书等,或略而不提或语焉不详,更 是不正常的。
4. 过分强调政治对文学的作用,过分强 调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这往往导致以政治 运动套文艺运动的简单化倾向,或以政治上 好坏 、阶级观点的有无硬套一些作家作品。
因此,庸俗社会学和简单化的缺点,在一些 文学史中程度不同的存在着。
这些问题的存在,简单地说,有下列原 因。一是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接连不 断,直接 对文学研究从政治观点、文 学观点、思维方 式、研究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地 反映在对作 家作品的评价和对某些文学现象 的认识,往往很难取得比较一致的见解。二 是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学术界的观念和方 法有很大的局 限性。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 在较长时间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基本上处 于 种封闭状态,尤其是文学理论方面完全接 受 了前苏联的体系,而对整个世界的文学潮 流和发展趋势,所知有限,即使有些了解,
代文学史的综 合论述不足,
一,L 囿于定见,不能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仍是很艰 巨、
很繁重。这主要因为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 以后的二三十年, 中国处于大动荡的历史 时 期,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异常活跃,
社会生活受到外来的冲击有了空 前 的 大 变 动,许多问题都不是能轻而易举 地 梳 理 清 楚,论析透彻的。加之,文学资料的散佚、
· 32 。
匮乏,文学研究 论修养、观念方法的不足等等,愈加使研究 工作步履维艰。
可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 中 全 会 以
后,文坛封闭的局面打开了, 与国外有了较 多的往来与交流,大量引进了当前世界上众 多文艺思潮、流派、思维方式 、创作方法等 等。这不仅使当代文学创作活跃起来,繁荣 兴旺,而且也给文艺评论、文学研究增添了 活力,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研究领域。现代 文学研究从沉痛的教训 中认识到,要尊重历 史,从历史实际出发,以正视历史的勇气,
恢复历史的本来面。于是,资料的搜集、整 理和鉴别显得极其重要和必不 可缺。现代文 学馆已:
北京建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 汇编 》甲种 、乙种、丙种将近2000卷,总计 5000- - 6000万字,陆续编辑出版;有关现代 文 学的多种 “丛书” 《抗 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 》) 也先后 出版;还创办 《新文 学史料 》、 《中国现代 文 学研究丛刊 》等刊物,以及发表了大量老 作家如茅盾、夏衍、胡风的回忆录,空前丰 富了现代文 学史料。特别是80年代又有了一 批年富力强、朝气蓬 勃的中青年现代文学研 究者 (被称作第三代、第四代) 迅速成长起 来,形成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和有生力量,
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 荣局面,研究成果不仅是量的增多,而且是 质的飞跃、升华。
经过老中青三代人的艰苦努力,现代文 学研究已经有了朝气蓬勃的新面 貌 、 新 格 局,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两个方面。
(一) 现代文学研 究中最大的突破是研 究格局的调整,研究视野的拓展,研 究领域 的扩大。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有 了 大 的 进 年龄偏高,知识结构、理 ( 如 《延安文艺丛书》 、
展 :
1. 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不 断 深 化 。
“左” 的错误长期设置的 “禁区” 终于被打 破,研究范 围逐渐扩大,不再 以社会主义文
学的标准衡量作家作晶,而强调了新民主主 义性质,提出以是否具有 “反帝反封建” 的 倾向,以及这种倾向表现得是否深刻、鲜明 为标准。因此,郁达夫、巴金 、老舍、曹禺 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恢复到主流地 位 ; 周 作 人、徐志摩、沈从文 、钱钟书的作品,引起 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一向受到重视的左翼 作 家也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2. 现代文学研究 的整体观问题。这是对 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的重新估量和思考,也是 自学科形成以来初次发生的现象,但却是一 个重大的突破。整体观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其 中主要的是关于分期的讨论,虽然还没有 完全一致 的结论,但把近代 、现代、当代 的 研究 格局打通 ( 合理分工和一体 化 )路,并结合全部现代史 ( 思想史、文化史 、
伦理史、民族史、民俗史、出版史等) 建构 文学史的意向,却 已获得许多人 的共识。
3. 提出了 “文学现代化” 的概念。它包 含了文学观念现代化,作品思想 内容的现代 化,作家艺术思维、艺术感受方 式 的 现 代 化,作品表现形式、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文 学语言的现代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并且把作 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倾 向与艺术表现、形式 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把 现 代 文 学 “反帝反封建” 的思想特质包括在内,具有 更大的包容性,以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本质的 个概念。这样使研究者不仅从政治思想的 层次,而且从更广泛的层次去揭示现代文学 作品中的丰富的思想 内容,更注意文学特征 的探索。
4. 对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这是十几年 来格外受到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无论前 后内外,都可以从不 同角度、不同层 次、不 同侧面做比较研究。
其中, 如何更好地吸收外 来文化,并使之与本 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认真总结现代文学与外国文 学关系的历史经 验,就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研究, 主要集中在 探讨中国现代文 学在发展过程 中所受外国文 的 思 一学的影响,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在处理吸收 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解决文 学现代 化与民族化关系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等。
( 二) 巩代文学研 究的充分发展和不断 深入,给文学史的研究创造 了有力条件,打 下 了良好 的基础, 同时也促 使 了文学史研 究 的前进 。
1. 确定文学史的历史科 学性质,明确地 将文学史研究与对同时代作 家作品的评论区 别开来,促使文学史研究从单纯的文 学批评 向综合性的历史研究转化。
2. 文学史不是社会史、思想 史 、 文 化 史。文学本体与社会历史 或各种意识形态之 间有差异,要考察思想和现实是怎样进入文 学,文学又是怎样表现思想和现实的,在其 相互联系中发现 区别,发现距离,做到真正 把握文学进程的自身逻辑与轨迹。
3. 加强对文学思潮、流派的研究,重视 对主题 、题材、文体及艺术流派的研究。过 去只是把 目光倾注在 “主流” 方面,冷落了 “支流” 。其实,被视为 “支流” 的个人与 流派,也是 中国现实和基于这一现实而产生 的中国文学的内部规律的产物。至于主题的 传接,题材的扩展,文体的嬗变,人物形象 的系列,以及语言风格的继承和文学流派 的 产生等等,都显示了文学发展 的特殊规律和 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