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长江经济带城市7篇

长江经济带城市7篇

发布时间:2023-04-29 14:00:10

长江经济带城市7篇长江经济带城市 第28卷第5期2021年10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ol.28,No.5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江经济带城市7篇,供大家参考。

长江经济带城市7篇

篇一:长江经济带城市

28 卷第 5 期2021 年 10 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ol. 28 , No. 5Oct., 2021    收稿日期: 2020G10G02        修回日期: 2020G10G27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理:空间结构、地理观念和人地关系预警”( 41261033 );楚雄师范学院校级第三期特色优势学科“地理学”学科建设项目( 15YJYS07 )   第一作者:陈锡才( 1981 —),男,云南楚雄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研究. EGmail : 445026135@qq. com   通信作者:潘玉君( 1965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地理学研究.EGmail : 13888346995@139. com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陈锡才 1 ,彭燕梅 1 ,王学良 1 ,许永涛 1 ,王天强 1 ,潘玉君 2(1. 楚雄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 2.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昆明 650500 )摘   要: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对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协调度模型对 2000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用灰色系统预测 2021 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选取 2000 年、 2018年和 2021 年的协调度数据并用 Arcview3.3 软件制图探索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最后用变异系数分析法分析协调度的时空动态差异,从而揭示协调度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 ) 2000 年协调、相对协调、相对不协调和不协调 4 种类型在长江经济带上相间分布;(2 ) 2018 年相对协调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相对不协调类型在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集聚,不协调类型区域重庆、湖北和上海呈现“飞地”分布的空间格局;(3 ) 2021 年不协调类型区域四川、贵州和湖南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而安徽则被协调类型区域江西所阻断.协调类型区域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西在长江下游集聚,与上游的云南呈现“飞地”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对协调类型区域重庆和湖北则在地理位置上紧邻.鉴于 2021 年的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空间特征;长江经济带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G3409 ( 2021 ) 05G0375G05SpatialFeatureandItsFormationMechanismofthePopulationandLandUrbanizationCoordinationDegree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CHENXicai1 ,PENGYanmei1 , WANGXueliang 1 ,XU Yongtao1 , WANGTianqiang 1 ,PANYujun2(1.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 ,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 Chuxiong ,Yunnan 675000 , China ; 2. FacultyofGeography , YunnanNormalUniversity , Kunming 650500 , China )Abstract : Thecoordinationofpopulationurbanizationandlandurbanizationhasastrategicinfluenceo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Thecoordinationdegree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from2000to2018wascalculatedandanalyzedinthetermsofcoordinationdegreemodels , andthegraysystem wasusedtopredictthecoordinationdegreein2021.Onthisbasis , thecoordinationdegreedataof2000 , 2018and2021wereselectedtoexplorethespatialandtemporalpatternofcoordinationdegreebyusingArcview3. 3mapGmakingsoftware.Finally , thespatialandtemporaldynamicdifferencesofcoordinationdegreewereanalyzedbyanalyticalapproachofvariationcoefficient , soastorevealthespatialcharacteristicsofcoordinationdegree.Theresultsshowthat :( 1 ) in2000 , thefourtypesofcoordination , relativecoordination , relativeincoordinationandincoordinationalternativedistributed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 2 ) in2018 ,therelativelycoordinatedtypesmainlygatheredinthe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 whiletherelativelyuncoordinatedtypesconcentrated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ChongqingCity ,HubeiProvinceandShanghaiCityshowedthespatialpatternof ‘ enclaves ’ distributionintheuncoordinatedtypes ;( 3 ) in2021 , SichuanProvince , GuizhouProvinceandHunanProvincewerespatially ‘ bandGshaped ’,whileAnhuiProvincewasblockedbyJiangxiProvince , aregionofcoordinatedtype ; JiangsuProvince ,ShanghaiCity , ZhejiangProvinceandJiangxiProvincegatheringinthe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

 andYunnanProvinceintheupperreachespresentedthespatialpatternof ‘ enclaves ’ distribution ; ChongqingCityandHubeiProvincebelongingtorelativecoordinationtype , wereclosetoeachothergeographically ; inviewofthespatialpatternandformationmechanismofcoordinationdegreein2021 , andfortherealizationofthestrategyofYangtzeRivereconomicbeltand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 , thecorrespondGingcountermeasuresshouldbeputforward.Keywords : populationurbanizationandlandurbanization ; coordinationdegree ; spatialfeature ; 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 ] .人口结构和土地性质的变化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因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就成为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2 ] .人口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3 ] .土地城市化是指某一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条件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过程 [4 ]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5 ]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存在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差异,但只要两者的差异在一定范围以内,不足以导致结构性变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保持正向发展 [6 ]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 11 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7G10 ] .从 1999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城镇人口由 14741.25 万人增加至 30288. 56 万人,增加 15547.31 万,建成区面积由 7751. 17km2 增加至 23367.45km2 ,增加 15616.28km2 ,如果该地理区域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失调,必然导致农民无土地、无工作现象的出现以及经济社会初步负向发展,从而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对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关于长江经济带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周正柱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11 ] ,马艳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效应进行了测度 [12 ] ,但两位学者探讨的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刘欢等学者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并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 [13 ] ,探讨了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协调度的内涵.朱凤凯等 [14 ] 采用学者刘彦随提出的协调度模型以全国为研究区开展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该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协调度划分标准,但是未对协调度的内涵加以丰富.笔者将采用刘彦随提出的协调度模型以新的视角对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进行探索,在用此模型计算协调度的基础上基于 2000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层面以及省(市)域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数据用灰色系统预测 2021 年的协调度,进而对长江经济带 2000 年、2018 年和 2021 年 3 个时间节点的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其机理,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此外,协调度的内涵将在研究中得到丰富.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 1  研究方法关于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采用协调度测度模型、 ArcView3.3软件制图、变异系数分析法和灰色系统软件预测等方法.协调度模型用于测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状态, ArcView3.3 软件用于制图分析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异系数用于测度省(市)域协调度的时空动态差异,灰色系统软件用于预测 2021 年的协调度.(1 )协调度测度模型.学者刘彦随[ 6 ] 提出的协调度模型较为成熟且得到广泛地应用,模型如下:C =X + YX 2 + Y 2(1 )式中:C 为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 1. 414≤ C ≤1. 414 ; X , Y 分别为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年际相对增长率. X ,Y 的计算过程如下:X = At +1 - A tA t(2 )Y = Pt +1 - P tP t(3 )式中:A t +1 和 A t 分别为 t , t +1 年的建成区面积;P t +1 和 P t 分别为 t , t +1 年的城镇人口数.根据学者朱凤凯 [14 ] 的观点可以将C 划分为 4 种类型(表1 ),笔者在此项研究中丰富了协调度的内涵.(2 ) ArcView3. 3 软件制图.地图是地理学家的6 7 3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 28 卷

 语言,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需用 2000 年、 2018 年和 2021 年 3 个时间节点的地图来表达,故采用 ArcView3.3 软件制作协调度分布图,以期探索协调度空间特征.表 1  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阶段划分标准协调度 CX 与 Y 的商值内涵C ≥1. 40 (协调阶段)商值 <0.5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相互协调,城市化科学、合理,经济社会正向发展1. 35≤ C <1. 40(相对协调/轻度失调阶段)商值在 0.5 至 1 之间人口与土地城市化轻度失调,农民无土地、无工作的现象初步出现,经济社会初步负向发展1. 30≤ C <1. 35(相对不协调/中度失调阶段)商值在 1 至 2 之间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相对不协调,农民无土地、无工作的现象凸显,经济社会逐渐负向发展C <1. 30(不协调/严重不协调阶段)商值 >2人口与土地城市化不协调,农民无土地、无工作的现象严重,经济社会重度负向发展   ( 3 )变异系数分析法.协调度时空格局只是协调度空间特征的一个要素,不能全面、深入表征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因此采用变异系数测度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计算公式如下:C v = 1∑ni =1 (x i - x )2n -1×100%(4 )式中:C v 为变异系数; x 为省(市)域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平均数;x i 为各省(市)域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n 为省(市)域个数.(4 )灰色系统预测.基于 2000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层面以及省(市)域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数据预测 2021 年的协调度.由于相关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所以未能对 2019 年、 2020 年的协调度进行计算和分析,此外,这两年的协调度属于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仅对 2021 年的协调度进行预测.灰色系统预测方法是用来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的数学方法,它把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复杂的大系统中,将自动控制与运筹学的数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众多的预测方法中采用灰色系统进行预测.1. 2  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 年、2009 年上海市的建成区面积缺失,采用前 4a 平均增长率拟合补充.获取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基础数据后,建立研究所需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做协调度计算.2  结果与分析根据协调度的内涵,利用公式(1 ),( 2 )和( 3 )算出2000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层面以及省(市)域的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并采用灰色系统 GM1.1 模型预测 2021 年 的 协 调 度.选 取 2000 年、 2018 年 和2021 年 3 个时间节点的协调度数据并且根据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表 1 )对协调状态进行划分(表 2 ),在表 2 的基础上用 ArcView3.3 制作三幅时空格局地图,进而分析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表 2  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类型年份 协调 相对协调 相对不协调 不协调2000长江经济带、浙江、四川、贵州 湖南、重庆 湖北 上海、江苏、安徽、江西、云南2018四川 贵州、云南 长江经济带、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上海、湖北、重庆2021长江经济带、上海、江苏、浙江、江西、云南 湖北、重庆 无 安徽、湖南、四川、贵州2. 1  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格局(1 ) 2000 年长江经济带省(市)域之间的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差异显著(图 1A ).协调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以及下游的浙江,协调度都为 1.41 .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湖南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协调度都为 1.36 .中度失调区域为长江中游的湖北,协调度为 1.32 .严重失调区域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南,中游的江西,下游的上海、江苏和安徽,协调度在 1.30 以下.就整个长江经济带而言,协调区域有 3 个,相对协调区域有 2 个,相对不协调区域有 1 个,严重失调区域有 4 个,整个经济带协调,区域社会经济正向发展.(2 ) 2018 年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类型的空间分布较 2000 年有显著变化(图 1B ).长江上游的贵州不再是协调区域,仅四川仍然保持协调.上游区域云南的协调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不协调转变为相对协调,贵州则由协调转变为相对协调.相对不协调区域主要集中在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以及中游的江西、湖南.不协调区域分布在重庆、湖北和上海,即上游、中游和下游都有分布.就整个长江经济带而言,协7 7 3第 5 期       陈锡才等:长江经济带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调区域由 3 个缩减为 1 个,相对协调区域仍然保持 2 个,相对不协调区域由 1 个增加至 5 个,不协调区域由 4 个减少至 3 个,相对不协调和不协调区域占 72.7% ,整个经济带中度失调,区域社会...

篇二:长江经济带城市

21 年 9 月第 43 卷 第 9 期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Sep. 2021Vol. 43 No.9收稿日期:2021-08-21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刘新智 (1977—),男,山东莱州人,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城乡融合;孔芳霞 (1995—),女,四川遂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绿色转型。DOI:10. 13253/j.cnki.ddjjgl.2021. 09. 008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 “三生”空间的视角刘新智,孔芳霞(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以绿色转型推动 “城市病”治理,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以 2011—2018 年长江经济带 110 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绿色转型及 “三生”空间转型水平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明显;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城市绿色转型,相较于生态空间转型的影响,对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在区域异质性上,长江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城市绿色转型及 “三生”空间转型,而中、上游地区数字经济不能够有效驱动生态空间转型。为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引擎作用,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实施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生产空间转型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应用。[关键词] 数字经济;城市绿色转型;“三生”空间[中图分类号]F061. 5;F06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 (2021)09-0064-11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作为国家经济运行体系及其空间网络的重要支撑,是高质量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常住人口由 1978 年 1. 73 亿人增加至 2019 年的 8. 5 亿人,城镇化水平由 17. 9%提高到 60. 6%,呈现出“城市土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极速扩张”的特征。然而,政府主导、外生型的城市发展道路逐渐显露种 种 弊 端[1] ,城 市 空 间 生 产、生 活、生 态(“三生”)功能冲突,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以及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布局不合理等 “城市病”问题,影响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道路 [2-3] ,推动城市绿色转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9 年的数字经济体量为 35. 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36. 2% ① 。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着数字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4] ,相应的城市承载内容也必然要进行深刻转型。那么,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成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新引擎和新动能?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关注的焦点。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也是完整的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其经济地位与生态地位高度契合。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就明确提出要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9 年长江经济带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4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1. 72%。由此可知,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大,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挤压生态空间、环境污染等 “城市病”问题,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因此,以绿色转型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 “城市病”治理,对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文献综述关于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第一,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研究机构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界定了 “数字经济”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2017 年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指出,4 6

 刘新智,孔芳霞: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数字经济是引发经济社会发生数字化转型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集合 ②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再造和效率提升,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改造 [5-6] 。同时,数字技术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外溢性和互补性等特点,能够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制约,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7-9] 。第二,关于数字经济的测度上。研究机构、学者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已比较丰富。学术界主要基于统计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刘军等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 [10] ;温珺等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渗透度两方面构建城市层面评价指标[11] ;赵涛等从互联网和数字金融两方面构建城市层面测算指标体系 [12] 。第三,数字经济的效应研究。学者主要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冲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有技术溢出和技术冲击两种效应 [13] ,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融合不断深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4-16] 。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不断渗透到产业发展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升级与改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17] 。关于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第一,城市绿色转型内涵。城市绿色转型是以绿色理念贯穿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建设模式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3,18] 。同时,“城市绿色转型”的 “绿色”是对不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的摒弃,而 “转型”不仅仅是指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更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之内发展 [19] ,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以及社会环境包容化,推进城市“三生”空间转型,提高城市生活空间的宜居度等[20-21] 。第二,城市绿色转型水平测度。一是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及其改进形式,如,罗宣等运用超效率 SBM 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对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进行测算[22] ;二是基于构建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熵权法、主成分分析等测算综合指数,如,丁兆罡等从绿色驱动力、绿色生产力、绿色生命力构建评价指标 [23] ;曾贤刚等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维度构建评价指标 体系 [24] ;赵洋从资源有序合理开发与节约高效利用、产业绿色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优质生态环境创建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 [25] 。第三,城市绿色转型路径研究。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能够驱动城市工业绿色转型 [26] ,引导企业绿色改造与创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 流 动,是 资 源 禀 赋 城 市 转 型 的 有 效 路径 [27-28] ,并且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和城镇体系,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能够有效推进城市绿色转型 [29] 。综上,现有文献对数字经济、城市绿色转型及其相关内容已有拓展,能够为本文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城市绿色转型水平测度提供一定参考,为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绿色转型作用机理提供思路借鉴。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赋能推动着城市“三生”空间转型发展,影响着城市绿色转型。本文以长江经济带 11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以下方面拓展:第一,以城市为研究单元,对数字经济和城市绿色转型程度进行测度,从较为细微的尺度对二者影响关系进行研究。第二,从 “三生”空间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绿色转型作用机理,深化已有文献。第三,探讨基于不同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而“三生”空间发展状况是在特定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技术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问题在空间上的体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快速”与 “粗放” 的城镇化模式弊端不断显露,如,“三生”空间比例失调、空间割裂以及粗放经营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城市绿色转型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之内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社会环境包容化,推动城市走集约、智能、生态优美的道路 [21] 。由此可见, “绿色转型”理念与 “三生”空间优化目标在内涵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即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数字经济作为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以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不断与城市发展各方面深度融合,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引领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基于 “三生”空间视角,理清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对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城市绿色转型,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数字经济与生产空间转型生产空间是指具有产品的获取与供给功能的5 6

 2021 年第 9 期生产经营性场所[30] 。生产空间主要包括提供农业、工业及商业服务业空间 [31]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生产空间内涵存在差异。数字经济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方式,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渗透性融合发展,支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以产业数字化的方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并且有效推动产业分工网络化以及生产定制化,提高资本、劳动、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产出效率,促进生产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和产出高效。其次,以数字产业化的方式,以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如,平台经济通过促进信息流聚集实现供需高效连接。最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要素、资源流动时间与空间限制,促使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调节更加充分,城市资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二)数字经济与生活空间转型生活空间是提供和保障人居生活功能的空间[32] 。城市生活空间是涵盖公众日常相关的居住、就业、教育等的生活服务空间。城市绿色转型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追求生活空间的舒适、便捷、健康等[33] 。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公众对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着数字化技术在城市生活空间场景应用,促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智能化、便捷化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应用突破了公共服务的地域与专业人力资源限制性,使得公共服务的信息能够被复制、传递[34] ,如远程医疗、个性化教育等,推进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另一方面,深化数字化技术在电网、交通、市政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等建设,有效解决供需 “信息不对称”、结构不匹配等问题,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能源资源与城市道路。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进城市社区便捷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三)数字经济与生态空间转型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存在的空间,城市生态空间是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的空间 [35] ,而保护、提升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能力是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推动城市生态空间转型包括增加绿色空间、减少污染影响、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 [36] 。数字经济发展对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水、气、土、噪声、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研判,利用数字化模拟生态资源治理,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以便于实施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企业囿于厂房、设备、交通等限制,有效整合线上线下、前端后端各环节,构建 “生产-运输-消费-回收”全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提供生态服务能力。基于以上分析,绘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逻辑图 (见图 1)。图 1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逻辑图三、实证设计(一)模型构建根据以上机理分析,为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设定如下基准模型:Durg it= β0+ β1 Dige it+ β3 Control it+ μi+ νt+ εit(1)其中,i 表示城市,t 表示时间,Durg 为城市绿色 转 型 水 平,Dige 为 数 字 经 济 发 展 指 数,Control 为系列控制变量的集合,μ i 和 ν t 分别表示6 6

 刘新智,孔芳霞: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时间和地区效应,ε it 为随机干扰项。进一步地,为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 “三生”空间转型的影响效应,设立如下模型:Dim it= β0+ β1 Dige it+ β3 Control it+ μi+ νt+ εit(2)其中,Dim 表示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生态空间转型3 个维度,其余符号含义皆同上。(二)变量设置1. 城市绿色转型水平“三生”空间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载体,城市绿色转型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之内,推进城市发展走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道路。生产空间优化转型是以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出高效,包括生产过程中对资源、...

篇三:长江经济带城市

众说 党 政 干 部 论 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新机遇○ 张继久湖北长江经济带西起恩施州巴东县, 东至黄冈市黄梅县,沿江地区包括武汉 、黄石 、宜昌 、鄂州 、黄冈 、荆州 、咸宁 、恩施等 8 个市州的 48 个县市区 。本文拟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新战略机遇略作探讨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北省情来看,首先,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湖北地区城市 、产业最密集的带状区域,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可以使资金 、技术 、人才迅速向沿江集聚, 产生开放开发的规模递增效应和扩散效应 。其次,依据湖北省委 、省政府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 ——“两总体战略,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未来若干年内 圈一带 ”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 该主轴横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将有利于整合“两圈”资源,加快“两圈”的开放开发步伐,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资源比较优势明显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湖北人口最密集的地带, 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湖北最密集的城市带,沿线共有城市 14 个,受过较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劳动力资源丰富, 为产业结构转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江汉平原历来是我国农业资源较好的区域之一, 是全国重要的粮 、棉、油生产加工基地;沿江地区“得水独厚 ”,淡水资源丰富,预计能开发的水能资源超过全省水能资源总量的80%,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 拥有丰富的可供港口和基础工业布局的岸线资源, 初步测算,具有岸水深和宽阔陆域场地与良好城镇依托条件, 且近 稳、期可利用的岸线资源长度就达 320 公里;部分矿产比较丰富,磷矿资源享誉全国;旅游资源集中,沿江历史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 。三是知识资源密集 。沿江各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 51 万人,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 120 个,普通高校 53 所,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超过 110 万人,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 10 万人,技术创新实力和潜力较大[2] 。四是资本资源日益充足。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市已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企业融资条1995- 2007 年的 12 年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 2.7 倍、3.9 倍、3.3 倍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具有发展活 和 4.7 倍,2008 年,湖北长江经 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 。占全省 67.5%,地方 济带创造生产总值 7647.2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431.03 亿元,占全省 60.7%,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省三分之二[1] 。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一)开放开发具备较高层次竞争力笔者按照美国管理大师迈克尔 ·波特的 “钻石理论体系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 现阶段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已具备较高层次的竞争力 。1.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新高度 、新内涵 。湖北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省政府提 开发战略,这与 20 世纪 80 年代湖北省委 、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带战略相比, 较具有新的战略高度和新的战略内涵 。从全国来看,根据国家主体功能“两纵两横 ”的国土开发格 区规划方案,全国将形成局,长江经济带是其中一 “横”(另一“横”是陇海经济带, “两纵”分别是沿海经济带和京广沿线经济带 ),以“长三角 ”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开发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就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湖36

 2010 年 第 2 期经济众说件较好 。近年来,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各类投资的热点地带,仅 2008 年底湖北省从国家新增千亿元投资中争取到的 50 亿元左右投资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江地区 。五是交通优势明显 。从全国范围和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湖北长江经济带处于中心位置, 贯穿我国东西南北的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 从省内来看,沿江经济带把湖北省东 、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 区域内公路网密集,主要城市间的大通道已全部打通, 是连接东西 、辐射南北的交通枢纽 。特别是通航里程长,约是沿江各省市通航里 占长江干线航道总里程的 30%,程最长的省份,“黄金水道 ”优势突出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基础较好 。沿江地区多年来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先进制造业带 、大运量高耗水原材料工业带 、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带, 在钢铁 、汽车 、石化 、机械、水电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因此,湖北长江经济带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较, 拥有比较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产业集 发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为产业链延伸 、群壮大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4.开放开发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 ”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开发战略上 随着以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沿线省市纷纷实施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将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临江城市或地区上来 。例如:四川省提出要建设沿长江经济走廊; 重庆市提出要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港口,促进港口与园区联动,建设沿江经济带; 安徽省提出了“抓住机遇 、开放皖江,强化自身 、呼应浦东,迎接辐射 、带动全省 ”的沿江开发思路,大力建设皖江经济带; 江苏省从 2003 年开始正式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 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实力的沿江产业带及城市群 。这些省市沿江的开放开发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注入了来自于外部的竞争压力 。从湖北长江经济带自身来看, 武汉、宜昌已先后被国家认定为第一批 、第二批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黄冈、黄石、咸宁、荆州等沿江市州近年来开放开发均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湖北长江经济带内在的竞争动力正在逐步增强。(二)开放开发区位优势凸显沿边、沿 放以来,从区域上讲中国对外开放是由沿海 、西部地区推进 ,对外开放长期处于充 江逐步向中部 、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阶段 。在这种对外开放格局下, 长期以来,中部的对外开放与沿海地区相比较在区位上处于劣势 。有统计资料表明,在1979- 2005 年间,我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 81.2%集中在东部 10 省市,而中部 6 省、西部 12 省市区和东北 3 省则分别只占 7.6%、4.5%和 6.7%。2005年,中国对外出口的 88.5%集中在东部 10 省市,而中部 6 省、西部 12 省市区和东 北 3 省 则 分 别 只 占3.6%、3.5%和 4.4%。现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由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阶段向整合国际资源而开发国内市场的阶段转变, 地处中部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当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各地的时候, 运输成本将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国内外厂商投资于湖北长江经济带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从而,湖北地处中部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引起区位优势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 投资 、变”,并且还指出,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要成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向型为主向内 列的国家 。生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转变, 随着国内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将凸显 。3.国内发展格局调整引起区位优势凸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为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 实施了促进中部振兴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为境外境内企业向湖北长江经济带的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较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随着西门子 、康明斯 、威斯卡在沌口汽配基地的建成,冠捷、唯冠、中芯国际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抢滩武汉 。(三)开放开发进入加速转型期所谓加速转型期,不是简单地指开放开发在某个某个领域的快速变化过程, 而是指开放开发向 方面 、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拓展, 呈现加速度的结构性优化升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将加速进入结构性优化升级时期 。1.开放格局由主要是对外开放转变为对外开放与37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内发展格局的调整,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 。1.对外开放格局变化引起区位优势凸显 。改革开

 经济众说 党 政 干 部 论 坛对内开放并重 、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将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以国内市场为重点, 通过充分发挥本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形成的工业基础 、劳动 自然资源 、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的格局 。2.对外贸易由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为主转向一般贸易、服务贸易 、加工贸易并重 。目前,从全国来看,外贸发展已逐渐进入高成本时期, 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在逐步上升, 靠牺牲劳动者福利获取出口商品价格优势的做法难以继续维持, 而国家也加大了对“两高一资 ”(高污染 、高能耗 、资源型)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 。这将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出口产品由主要依赖农产品 、轻纺工业品出口转向主要依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实现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 、服务贸易 、加工贸易并重的转变;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加大对品牌培育的投入, 形成较低水平的两头在外的对外贸易模式 。3.引资质量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 。从利用外资方式来看,目前在国际上 ,间接投资已超过直接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主导形式, 这将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必须要注重利用间接投资这种方式, 形成间接投资为主 、直接投资为辅的外资利用格局; 从引资的结构来看,鉴于湖北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较少、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现状, 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将要更加注重吸收欧美跨国公司对湖北的投资,更加注重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业; 从引资的目的来看,随着省内资本的日益丰富, 促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将要充分发挥利用引进资本在推动省内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促进省内产业的技术进步, 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动力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面临的新战略机遇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现在是实施“绿色救 学家萨克斯 2009 年撰文指出,助计划 ”的时候了,经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目前,美、日及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将新能源投资与低碳经济建设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西方国家以此为新起点,将长期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并在国际上推动其他国家加入这个市场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氛围一旦形成, 以中国为代表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必将参与其中,形成新一轮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大趋势,这一大趋势将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尤其是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果能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将促进湖北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新兴战略性产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 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 都开始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对国家发展有支柱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新能源 、节能环保 、电动汽车 、新材料 、新医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将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代 药、表。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应对两个危机的特点:

 一是应对金融危机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 同时也能占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制高点,将有助于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国家竞争力;二是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 对全球最重要的气候变化因此,一些国家发展新兴 问题也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战略性产业的战略会很快使这些产业成为热点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 如果能抢占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制高点,将为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缩小湖北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带来新的战略契机。[参考文献 ][1][2]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两圈一带 ”展宏图》,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0、70 页。(作者系湖北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 劳 谦)“十二五 ”时期,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尽管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例如,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 、世界经济动荡有可能加剧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上对新兴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等等,但我们更应看到它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战略机遇 。(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展望后危机时代,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 低碳经38

篇四:长江经济带城市

设计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Vol.17 No.5 September 2019城市交通二○一九年第十七卷第五期摘要:当前新发展理念对城市群交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渝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城市群,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论述成渝城市群当前发展存在的三个特征,即高首位度、内陆型城市群和多要素共存的旅游资源富集区。识别存在的三个交通问题,即成都、重庆枢纽的国际性有待提升,交通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行政分割和同质竞争突出。最后,提出未来交通发展的五个对策:强化大枢纽建设,完善城际铁路网,提升次级节点的枢纽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政策的共建共享,支撑成都、重庆都市区交通发展。关键词:区域交通;成渝城市群;国际枢纽;次级枢纽;长江经济带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engdu-Chonqing City Cluster Under the Strategy of YangtzeRiver Economic BeltHao Yuan 1 , Li Tanfeng 1 , Xu Tiandong 2, 3 , Li Xin 4(1.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 100037, China;2.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 China; 3.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32611-5706, Florida, USA; 4.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34, China)Abstract: The current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has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city clusters"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city cluster among the metropolitan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Belt, Chengdu-Chongqing city cluster possess the strongest economic strength in the western China. This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re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hengdu-Chongqing city cluster: highranking status, entirely inland type and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ree transportation issues — badly needed improvem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vel connectivity, im-balance and ineffective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and severe problems in lacking of communications amongadministrative offices as well as the unnecessary internal competition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five fu-tur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is city cluster: strengthening the large intra- and inter-mod-al terminals" development, improving inter-city railway network, enhanc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secondaryterminal functionality, promoting the joint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nd policies,supporting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Keywords: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Chengdu-Chongqing city cluster; international terminal; secondary ter-minal;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收稿日期:2019-06-17基金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阶层分异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政策研究”(2018-R2-041)作者简介:郝媛(1982— ),女,河北保定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规划。E-mail: hao_silvia@163.com长江经济带分布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长江中游、成渝、滇中、黔中等培育中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竞争力的核心区和内引外联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以占45.31%的土地承 载 了 70.98% 的 人 口 、 82.85% 的 GDP、77.75%的固定资产投资和93.04%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但是,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区域协调能力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郝 媛1 ,李潭峰 1 ,徐天东 2, 3 ,李鑫4(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7;2.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3.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州 盖恩斯维尔 32611-5706;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广东 深圳 518034)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成渝城市群交通发展研究文章编号:1672-5328 (2019)05-0018-06 中图分类号:U491.1 +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13/j.cn11-5141/u.2019.050318

 郝媛李潭峰徐天东李鑫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成渝城市群交通发展研究2018年4月26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沿江三大城市群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能不能结合所在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放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研究提出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各大中小城市在明确自我发展定位和方向时能不能立足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找到自己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好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 设置的交通专题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的成渝城市群 [1] 为例探讨新时期城市群的交通发展问题。1 1 成渝城市群发展特征1 1. .1 1 成都 、 重庆在成渝城市群中具有极高的首位度成渝城市群的超大城市有两个,分别是重庆主城和成都主城,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较少,而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较多。根据2018年底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发展报告》,从总指标综合得分排名来看,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外,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武汉。省会城市首位度高,说明该城市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源较为集中。虽然具有高首位度,但成都对城市群的服务和吸引能力与上海有较大差距 [2]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昆山,招商联系、生活服务以及人口流出方向的首位城市是上海,产业链联系的首位城市是上海及周边城市;而成渝城市群的眉山,只有生活联系方向的首位城市是成都,招商方向首位城市是上海、深圳,而产业链联系、人口流出方向的首位城市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1 1. .2 2 内陆城市群的对外联系受到制约 ,内部强联系特征突出受地域和地形限制,西南地区高速铁路通道建设相对滞后。成都与全国的联系长期以来主要依托东西向走廊,但现状的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速度不统一,鄂渝段设计速度仅120~160 km·h -1 。近期建成和在建的高铁通道设计速度相对较高,但设计速度300 km·h - 1 以上的高速铁路仍然较少,如2017年底通车的西成高铁设计速度250km·h -1 ,2018年初运营的渝黔快速铁路设计速度200km·h -1 ,在建的成贵高铁设计速度250 km·h -1 。从成渝城市群内部来看,城际铁路(部分是利用国家铁路干线)运行速度偏低,尤其是城市群东北部地区,城际铁路运行速度约为120~160 km·h -1 。成渝地区交通联系相对较为封闭,内部运输比例高 [3] 。全方式货运内部比例高达83%,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新疆。客运方面,西南区域内部联系比例最高,达到44%,川渝一体化是拉动区内联系比例提升的主要因素。1 1. .3 3 平原 、 江河和山地共存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成渝城市群内平原、江河和山地共存,生态敏感、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2017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亿人次,全国排名第4。当前四川省旅游主要以成都为全省组织中心,主要景区所在地只有很少数靠近高铁枢纽。从2017年四川省旅游大数据来看,国内游客入川出行主要方式中,高速铁路占 2.14%,航空占 2.27%,普通铁路占15.04%,其他(自驾、长途客运)占80.55%。2 2 交通发展问题2 2. .1 1 成都 、 重庆国际枢纽功能有待提升成都以年均 10 条以上的国际航线增长,跃升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点,快速增长背后是地方政府的高额补贴。成都和重庆作为西南两个重要航空枢纽,2018年国际旅客吞吐量占比分别为11.34%和7.79%,远低于上海(51.86%)、北京(26.59%)、广州(24.81%) [4]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 [5] 成功开行以来,成都、郑州、武汉、苏州、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开行了去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2018年6月底,重庆和成都同时成为中国首个实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2 000列的城市。尽管中欧班列运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回程班列运行状况不甚理想,中欧(重庆)班列运行后的首趟回程班列于 2013 年 2 月正式启程,截至2015年底,运行的490趟班次中载货回程班列仅占1/3。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成就突出,但核19

 规划设计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Vol.17 No.5 September 2019城市交通二○一九年第十七卷第五期心港区功能还有待加强。长江干线主要港口中重庆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三,2017年达到141.76万TEU。各港口区域已经成为吸引和集聚现代工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6] ,然而,港区分布零散,岸线占用过多,核心港区陆域空间不足,集疏运体系不完善问题十分突出。2 2. .2 2 交通枢纽服务不平衡 、 不充分 , 次级枢纽亟须加强1)成都、重庆双核组织范围有限。成都都市区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集中在北部的成都市、德阳市以及南部的乐山市、峨眉山市,成都东侧存在大面积经济增长洼地 [7] ,成都市对都市区的辐射带动有限。重庆都市区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现象也非常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突出 [8] ,次级节点缺乏,与川东联系界面为经济洼地。2)次级城市枢纽功能亟须完善。成渝地区次级城市之间的铁路联系通道建设滞后,中部城镇之间的铁路联系尚未建立,且泸州市至今未通铁路客运。现状的支线机场航班少,外地旅客常常需要经成都、重庆中转,且中转时间过长。例如,宜宾市虽然有支线机场,但与北京的航班仅每日一班,如果经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中转,驾车时间至少 3 h,即使是有高速铁路的内江市,高速铁路转地铁时间也需2 h,而那些距离成都更远的地区驾车、乘坐长途客运的时间则更长。2 2. .3 3 行政分割和同质竞争问题突出1)港口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四川省和重庆市在港口发展上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垒。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即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80%的水运运力和港口设施留在了重庆,一段时间内,四川省在长江的地位和形象呈弱化状态。为重振水运,四川省相继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并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长江上游港口大省和西部水运强省,并将乐山港升级为成都港,弥补成都缺少水运的遗憾。在四川省内部,沿江城市在港口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强的竞争。2)

 沿江岸线规划和利用问题突出,港口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近年来,各港口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高等级码头,使得港口吞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运输量。2016年,重庆市、四川省、湖北省集装箱码头吞吐量与吞吐能力之比分别为0.28,0.53,0.32 [9] 。3 3 交通发展对策3 3. .1 1 整体思路在国家和区域交通网络规划相对完备的背景下,城市群交通发展需要改变以设施规划为主、重视增量规模和效率提升的研究思路,树立与城市群发展阶段和特征相匹配的差异化交通发展路径的研究思路。这一转变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

 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与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构建。围绕建设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长江经济带的目标导向,梳理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全球产业链、国家运输网络中的职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通支撑体系。2)

 城市群空间布局、发展阶段差异下城际交通发展模式。推动城际交通发展与人口密度、发展阶段相匹配。3)

 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群交通系统优化的方向,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撑,突出发挥铁路、水运等绿色交通方式的作用。4)

 协调机制和实施策略。通过区域和行业统筹,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3 3. .2 2 加强成都 、 重庆大枢纽建设 , 破解内陆困局强化成都和重庆航空枢纽功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正在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形成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三个“一市两场”格局,加强双机场在航线组织方面的协调,促进机场枢纽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多方式的一体化衔接,使双机场成为四川表1 四川省部分城市到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时间Tab.1 Travel time from several Sichuan citiesto Chengdu Shuangliu InternationalAirport城市宜宾泸州自贡内江驾车时间3 h3 h2 h 14 min2 h 18 min公共交通时间/h客运+高铁+地铁约4.5客运+高铁+地铁约4.0客运+高铁+地铁约3.0高铁+地铁约2.020

 郝媛李潭峰徐天东李鑫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成渝城市群交通发展研究省及整个西南地区的国际航空门户。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一方面稳步培育国际航线,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航空中转组织功能。推进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对外高铁大通道建设(见图1)。第一,尽快完善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快速联系,包括规划渝西高铁、郑渝昆高铁、渝武高铁、渝湘高铁、蓉昆高铁等;第二,承担青藏高原后方腹地的战略支撑功能,包括成都—格尔木—库尔勒铁路、成都—拉萨铁路;第三,加强对西南地区腹地的网络服务。着力建设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完善港口体系,并建立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干线港—支线喂给港的港口群组织模式,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10] 。3 3. .3 3 建立与人口 、 空间匹配的城际交通网络3 3. .3 3. .1 1 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形成服务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城际交通网络以高速铁路网为基础,新建部分城际铁路,并充分利用普通铁路干线,形成服务城市群互联互通的城际交通网络(见图2)。新增城际铁路包括绵遂内自宜城际、川南城际铁路自泸段、汉巴南城际、渝达城际。建议对既有的川东北地区的普通铁路遂渝线、兰渝线(广元—南充—重庆)进行提速...

篇五:长江经济带城市

农业大学学报  2017 , 22 ( 1 ):

 161 - 171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ttp :

 ∥xuebao.cau.edu.cnDOI :

 10.11841 / j.issn.1007 - 4333.2017.01.19基于空间关系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效应扩散研究李振瑜 1   张建军 1 ,2*  耿玉环 3(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3.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为确定区域内生态扩散与接收区域范围,采用双变量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各地级市的自身用地结构及其周边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提取出异常区域并进行叠加分析,划分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扩散或接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级市不同的用地结构对于周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用地、农业用地具有带动周边经济的作用,生态用地具有滞缓周边经济的作用;城镇化区划分比例高且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是主要的生态需求区域;生态用地划分比例较高且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是主要的生态扩散区域。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生态扩散;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章编号  1007 - 4333 ( 2017 )

 01 - 0161 - 11    文献标志码  A收稿日期:

 2016 - 01- 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71507 )第一作者:李振瑜,硕士研究生, E - mail :lizhenyu2007@126.com通讯作者:张建军,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E - mail :zhangjianjun _ bj@126.comEffects of ecological diffusions of cities around Yangtze Rivereconomic belt basing on spatial relationLI Zhenyu1 , ZHANG Jianjun 1 , 2* , GENG Yuhuan 3( 1.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Beijing 100083 ,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 China ;3.Tourism School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 ,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rmine ecological diffusion range and reception range of cities around Yangtze River economicbelt , bivariat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Overlay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bnormal areas extracted and these areas were divided into the diffusion center or receptioncenter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s caused by  land u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 use structure had certain impacts onsurrounding  cities.The urban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ecologicalland displayed a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rea of high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as the main region for ecological demand , while the area of high ec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region for ecological diffusion.Keywords land use ; ecological effect ; ecological diffusion ; cities around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spatialanalysis   有土斯有财,人类的生产生活紧紧围绕土地的利用展开,土地在利用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效益的产出。土地资源产出效益是土地利用在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实现的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 [1 ] 。其经济特性和生态特性,决定了其效益产出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 ] 。土地的经济效益的产出可以通过区域总产值、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表述 [3 ] ,土地的生态效益产出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表述 [4 - 5 ]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两类效益的产出各不相同 [6 ] ,总体上来说,城市发展类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17 年 第 22 卷  用地如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较小;生态类用地如林地、草地、水域等经济效益较低但生态效益较大。被划定为生态保护、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在土地经济产出上低于城镇化区域,但在生态效益产出上大于城镇化区域。城市发展定位的不同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同,经济发展区缺乏生态用地,对生态效益具有需求;生态保护区具有较大的生态用地面积,但经济发展水平受到遏制。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不仅作用于本区域,同时能够向外扩散 [7 - 9 ] 。生态效益主产区在牺牲自身发展机会的同时为周边区域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10 - 11 ] ,而为了协调全局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理应对提供生态效益的区域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 [12 ] 。生态效益的评价与区域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有密切的关系 [13 - 14 ]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会关注土地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产出,且重视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在衡量用地产出生态效益对本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时,应综合考虑区域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确定区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目前关于区域间生态辐射的研究中,大多数考虑了区域间生态价值的差量,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实现区域间生态价值平衡。但缺乏对于区域本身以及周边环境生态价值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考虑,忽视了区域之间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水平。本研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区域及其周边生态价值、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对生态效益的扩散效应进行研究。考虑到土地经济、生态效益的互相影响以及潜在的扩散作用,本研究针对该类辐射效应进行了3个方面的研究:

 1 )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衡量研究区各地级市的三类主体功能区划分比例与其周边地级市土地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2 )通过 LISA 聚类图,提取研究区域空间相关性出现异常的区域并进行分析;3 )通过LISA聚类异常区域的叠加,判定各类叠加类型特征,并定性分析辐射或接收生态效应能力的大小,以期为生态补偿的受偿对象、补偿对象的评定和补偿幅度的判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1  研究区域概况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产业转型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该区域以长江为连接纽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以及贵州等11个省级行政区域,涵括了128个地级市。该区域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均较高,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国民生产总值28.46亿元,常住人口5.84亿,分别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和全国总人口的43% 。长江经济带以 1/ 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将近一半的生产总值和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整体环境良好,该区域依托长江,发育有大量湿地,对于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至2013年,长江及其流域共有保护物种1 398种。至2011年,长江流域建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827个,保护区面积达3 532.9万hm2 ,占区域总面积的19.9% ,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然而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发展并不均衡。经济水平以大城市为中心呈团聚式发展,并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区域发生递减;生态水平自西向东递减,上游多以原始生态景观为主,生态水平较高,而下游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生态水平较低(图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2.1  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扩散研究中,不仅要考虑生态源是否具有空间扩散的能力,还要考虑周边区域是否具有接收生态效应的需求。在本研究中,采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描述区域生态效益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提取出空间局部异常区域,并通过区域叠加的方式选定生态扩散与生态接收的区域。2.1.1  双变量莫兰指数莫兰指数是 Moran基于生物现象的空间分析将一维空间概念扩广到了二维空间,从而定义了莫兰指数 [15 ] 。该指数在数学意义上对地理学第一定律进行了阐述: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得较近的事物总比离得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 [16 ] 。莫兰全局指数 主要 应 用 于 空 间数据的统 计 分 布 规 律 分析 [17 ] ,表现其聚集效果,其基本表达式如下2 6 1

   第 1 期李振瑜等:基于空间关系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效应扩散研究图1 研究区域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I =∑ni =1 ∑nj =1 Wij(x i - 珚 x )( x j - 珚 x )S2 S o(1 )式中:x i 是某一空间单元的值;珚x 为所有变量的均值; S2=1n ∑ni =1(x i - 珚 x )2是 变 量 的 方 差, So =∑ni =1 ∑nj =1 Wij是所有变量的空间权重之和。空间权重Wij指区域或位置 i 与 j 之间的空间权重,当相邻时Wij=1 ,否则 Wij=0 。空间相关性通常利用 Z 值进行判断,其基本公式如下Z = I - E [I ]V [ I 槡](2 )式中:

 E [I ] = -1 /( n -1 ),是 该 指 数 的 期 望 值;V [ I ] = E [ I2 ]- E [ I ]2 ,是该指数的方差。Z 值是判断变量空间自相关的指标,当 Z =0时,空间要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当 Z >0时,空间要素之间呈现正相关,且值越大,相关性越高;当Z <0时,空间要素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值越小,相关性越高。双变量莫兰指数是对传统莫兰指数的改造。传统莫兰指数表现了空间中同一要素之间存在的聚集关系,而双变量莫兰指数则解释了空间中某一要素的一个指标与其相邻位置要素的另一个指标的相关关系。将式(1 )改造如下I =∑ni =1 ∑nj =1 Wij(x i - 珔 y )( x j - 珔 y )S2 S o(3 )式中:

 珔y 是第二要素的平均值; S2=1n ∑ni =1(x i -珔y )2 ;其他要素均不发生改变。同样,采用 Z 值对相关性进行表述,其公式及相关性分析方法不发生变化。2.1.2  空间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空间关系中存在空间滞后性,即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存在有更强的相关性,但并未扩散到整个区域 [18 ] 。在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中,对局部莫兰指数进 行 计 算,其 最 终 结 果 相 加 则 为 全 局 莫 兰指数。

  LISA 聚类图是对局部自相关关系的制图表达,根据局部区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全局内找出具有滞后性的区域,包括:高 - 高关系( HH ),要素本身及其周边的值都较高;高 - 低关系( HL ),要素本身值较高而周边的值较低;低 - 低关系( LL ),要素本身及其周边的值都较低;低 - 高关系( LH ),要素本身值较低,而周边要素值较高 [19 ] 。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可以判别空间内某一要素对周边要素的聚集作用,而在双变量 LISA 聚类图中,能够表现出某一要素的一个指标对周边环境另一要素的第二个指标产生的作用效果。3 6 1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17 年 第 22 卷  2.2  数据处理2.2.1  数据来源研究中涉及到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等经济指标和区域土地利用指标。其中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以及城市面积等社会经济指标来源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年度统计年鉴(2011 — 2014年共4年,由各省统计局出版)和长江经济带128个地级市的年度统计年鉴(2011 — 2014年共4年,由各地级市统计局出版)。土地利用指标主要来源于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文本。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号召,长江经济带11个行政区域分别对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区制定,每个省均形成各自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文本。本研究中土地主体功能区资料来源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编写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文本(各省人民政府印发,其中上海、湖北、湖南印发时间为2012年,四川、江西、贵州、安徽、浙江、重庆印发时间为2013年,云南、江苏印发时间为2014年,规划时间均为2010 —2020年)。2.2.2  基础数据处理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修正。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描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因素,利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为分别对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等级划分,划分等级数量一致,对等级划分后人均与地均产生较大差距的区域,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级别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级别,并选取相应的地均经济发展水平级别中的最小值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水平值(图2 )。图2 经济发展水平修正示意图Fig.2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orrection   主体功能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主要通过开发方式、开发内容、主体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等4个方面进行分类。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空间关系,不同的土地开发类型产生的效益类型差距较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已经制定了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的标准以及不同分类方法之间类别的相互转换方法,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行政区域内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定和分类。本研究中依据不同分类方法之间类别的相互转换方法,将各省划分的主体功能区统一至以开发内容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了城市化区、农产品主产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主体功能区。针对各省划定的三类主体功能区面积及其分布位置,对各地级市三类功能区的比例进行统计。2.2.3  空间权重矩阵确定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在空间权重矩阵中,通过判断空间要素之间是否相邻而对空间权重进行赋值,当空间要素之间相邻时 Wij=1 ,否则 Wij=0 。空间之间相邻关系分为三类:邻接关系,两者之间具有共同边界视为相邻;距离关系,两者之间距离在实现判定的距离阈值之内视为相邻;最近 K 点关系,某一单元是否属于另一单元实现设定好的 K 个最近单元之内,若属于,则认为两者之间是相邻的 [20 ] 。在本研究中,由于空间单元为地级市,要素指标4 6 1

   第 1 期李振瑜等:基于空间关系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效应扩散研究为每个地级市的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和地级市的各类用地比例,是将数据集中到了某一点之上,距离对其空间效果影响并不显著,所以采用最简单的相邻关系法对空间矩阵进行赋值,即两者之间具有共同边界的2个图斑视为两者相邻。2.2.4  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分为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计算和局部双变量莫兰指数计算2个部分。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 GeoDa软件进行。

 GeoDa是一款能够提供空间数据分析的软件工具,能够进行自相关分析和异常值显示。本研究采用 GeoDa软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析。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是区域内要素之间空间互相作用效果的总体效果。在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计算中,分别对各地级市三类功能区占全部用地的面积比例与2011 — 2014年修正后的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做双变量莫兰指数计算。为了分析各类土地利用分区对周边地级市土地产出的带动效果,在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中以各分区比例作为中心指标,周边地级市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相应指标。为了进一步探究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空间滞缓效应引起的局部异常效果,采用局部双变量莫兰指数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 LISA 聚类图表现异常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该指数采用各地级市三类分区比例作为中心指标,周边地级市2014年修正后的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相应指标,对异常区域进行划分和提取。3  结果与分析3.1  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变化研究区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双变量莫兰指数变化表Table 1 Bivariate Moran ’ I区域Area年份 Year2011 2012 2013 2014城镇化区  0.109 1  0.111 7 0.113 5  0.116 0农业主产区 0.064 4  0.068 3  0.068 9  0.068 1生态保护区-0.165 2 -0.171 2 -0.173 6 -0.175 2   可以看出,城镇化区、农业主产区与周边土地产出水平呈现正相关,且城镇化区相关性大于农业主产区,即城镇化区划分比例较高的区域、农业主产区划分比例较高的区域往往带动周边土地产出水平,且城镇化区域的带动效果比农业主产区更佳;生态保护功能区与周边土地产出水平呈现负相关,即生态保护功能...

篇六:长江经济带城市

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 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学生姓名:许丽珍 指导教师:陈立泰

 教

 授 专

 业:产业经济学 学科门类:经济学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 O 一八年三月 万方数据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Ecoefficienc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Urban Agglomeration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Economics By Xu Lizhen

 Supervised by Prof. Chen Litai Specialty:Industrial Economics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rch, 2018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统领,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这是国家给长江经济带的鲜明定位。但是,现阶段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问题凸显,亟需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早在 1990 年,Schaltegger和 Sturm 就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他们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以达到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已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取决于产业结构。此外,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经济政策等各种客观原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存在差距,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对该城市群内的生态效率影响不同。基于流域经济特征,长江的生态问题需要流经区域的协同治理,而区域差异是影响其协同治理的重要障碍。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如何影响生态效率将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77 个地级市 2006—2014 年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及生态效率的现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朝着高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其生态效率也是逐年上升,但五大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通过梳理产业结构变迁、生态效率及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生态效率的相关文献,本文发现现有研究较少系统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机理,更鲜有研究构建数理模型推导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生态效率的理论机理,并结合包含环境因素的 C-D 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构建数理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其一,从长江经济带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在区域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着一定集聚现象;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效率有明显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变迁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效率提高,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生态效率的本地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均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为显著;其二,分五大城市群来看,长三角、长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成渝城市群只存在本地效应,黔中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及长江经济带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点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生态效率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state has a clear positioning for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ith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as the guidelin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become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zone for civilized development”.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ighlight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1990s, the German scholars Schaltegger and Sturm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stressing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ust be paid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t has been studied that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xtent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at make up the overall economy. In addition, due to economic and policy reason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mo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sulting in different impacts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not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fore,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study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will b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7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6 to 2014,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eco-efficiency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inding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developing in a highly oriented and rationalized direction, and its ecological efficiency is also ri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affect ecological efficien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seldom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rarely used mathematical models to de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ffecting eco-efficiency. Combining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cost func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on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y using spatial measur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whole, there is a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in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co-efficiency;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but also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re is a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The local eff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re ar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Reaches, while the Chengdu-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only has local effects, and in the Central Guizhou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entral Yunn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ecological efficiency is not significant.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belt in the Yangtze River, it put forward fiv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on enhancing the eco-efficienc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Key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co-efficiency

 万方数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1 绪

 论 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3 1.2.1 研究内容 ............................................................................................................................ 3 1.2.2 研究框架 ............................................................................................................................ 4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5 2 文献综述

 ................................................................................................................................... 6 2.1 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 ....................................................................................................... 6 2.1.1 产业结构变迁的定义 ........................................................................................................ 6 2.1.2 产业结构变迁的测度方法 ................................................................................................ 6 2.2 生态效率的相关研究 ............................................................................................................... 7 2.2.1 生态效率的定义 ................................................................................................................ 7 2.2.2 生态效率的测度方法 ........................................................................................................ 8 2.2.3 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9 2.3 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效率关系研究 ..................................................................................... 10 2.3.1 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 .................................................................................. 10 2.3.2 长江经济...

篇七:长江经济带城市

第 26 卷增刊 2 2017 年 10 月中   国   矿   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6 , SupplOct. 2017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分析谢   锋 1, 2 ,周   伟 1 , 2 ,曹银贵 1 , 2(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 )   摘   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采用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用地方式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集约用地评价对于集约用地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 2000~2014 年间相关建设用地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 4 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2001~2005 年、 2006~2010 年和 2011~2014 年三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并赋分,利用 Arcgis 软件空间化显示,结果表明:① 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② 空间上,经济带东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总体高于西部; ③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评价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为未来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集约利用;评价;时空变化;主成分分析;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051 ( 2017 )

 S2 - 0155 - 07收稿日期:

 2017 - 09 - 26   责任编辑:刘艳敏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

 41571508 )第一作者简介:谢锋( 1991- ),男,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3S 技术与应用”, E - mail :

 xfengcugb@126.com 。通信作者简介:周伟( 1972-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工程、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工程,E - mail :

 zhouw@cugb.edu.cn 。Analysis of the intensive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XIE Feng1 , 2 , ZHOU Wei  1 , 2 , CAO Yingui  1 , 2( 1.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 Beijing  100083 ,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 Ministry  of land Resources , Beijing  100035 , China )  Abstract :

 There are more people but less land resources which is one of fundamental realities in ourcountry.Those factors make our country promoting  the 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land - use.The land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land uses.By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dataand socio - economic data onto the main prefecture - level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uring  2000to 2014 ,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assessment system about intensive construction land use from fouraspects :

 the invest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 the utilization degree of construction land , the output level of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sustainability.In this paper , we use main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landuse intensity  of major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The tim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2001~2005years , 2006~2010years and 2011~2014years then we used software to make score spatialdispla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t level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time and space duringrecent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 :

 th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s have an upward trend in the YangtzeRiver economic belt ;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conomic belt , the intensive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shigher than the western part , and the intensive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obviously  higher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 the intensive level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level of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The conflict that the number of increasing people cantmatch the spac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  seriously  abo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nalysis ofthe intensive level of construction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trend of urban

 中 国 矿 业 第26卷land intensive use.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offer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urban land use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 :

 intensive land use ; assessment ; time and spatial variation ; main factors analysis metho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0  引   言学术界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有着广泛的讨论,对于这一内涵的界定也由单纯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的评判角度改变为从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化三个方面来评判。产出高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并实现利用效益综合化地用地方式被称为集约用地 [1 ] 。目前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集约利用现实意义出发,包含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集约利用模式等,其中集约利用评价主要分为效益评价和潜力评价 [2 - 3 ]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区域、省、市、乡镇四个尺度上的集约模式探讨 [4 - 6 ] ;二是从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定性关系的角度出发,包含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水平的关系 [7 - 8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间协调性研究 [9 - 10 ] ,其中集约利用评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区域用地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城市集约用地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为单个城市 [11 - 12 ] 、省或者城市群 [ 13 ] ,对于内陆跨城市群尺度上的区域性讨论相对较少。以往关于长江流域的研究和讨论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内陆经济发展将在国家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14 ]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将起到越发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时间、空间为跨度,评价分析2001~2014 年以来该地区城市集约用地水平变化情况,通过评价结果揭示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差异,探索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带建设用地分析有助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矿业开采用地的规划和布局。也为未来区域其他用地方式提供参考依据。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1.1  研究区域长江经济带相关理念及开发构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长江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长江经济带覆盖包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等在内的两市九省(图1 ),区域国土面积约205万km2 ,2014年 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4.21% 。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把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5 - 16 ] ,经济带建设用地研究对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有备重要意义。图1 长江经济带位置图1.2  数据来源此次研究区域包含两市九省,合计129个城市。其中包含108个地级市和21个县级市。数据来自2002~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数据,包含各省地级市社会、经济等方面共11个指标数据,将数据总体分为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4年共三个时期。2  研究方法及实证2.1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涉社会经济中多个方面。根据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结合已有研究 [17 - 18 ] ,以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得性为原则,从研究目的出发选取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4 个方面共 11 项指标。投入水平方面: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总额;利用程度方面: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产出水平方面:人均 GDP 、建设用地地均产值、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总额;可持续性方面: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增长量与人口增长量之比)、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增长量与第二产业、第三产6 5 1

 增刊 2 谢   锋,等: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分析业产值增长量之比)、人均城市绿地面积。2.2  评价方法2.2.1  数据标准化在数据标准化方面一共进行了两次,研究的数据分为三个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5年;“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十二五”期间,2011~2014年。第一个标准化是取这几年数值的均值;第二个标准化是为了消除指标在数据单位和量纲上存在的差异,在对数据进行研究之前需要数据标准化,标准化公式见式(1 )。Yij=Xij- X minX max - X min(1 )式中:

 Xij为原始数据,第 i 个市第 j 个指标的原始值;Yij为第 i 个指标进行标准化之后的数据; X max 为第 i 个指标中的最大值; X min 为第 i 个指标中的最小值。2.2.2  确定主成分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12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 SPSS19.0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表示主成分提取信息占总信息量的比重,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文数据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要求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时期的前四个指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要求,这说明前四个指标已经包含了全部数据85%以上的信息。各主成分因子见表2 。表 1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率指标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0~2014 年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1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4.44  45.94 45.94  4.37 45.63  45.63 5.59  50.80 50.802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额/(万元/ hm 2 )1.51  15.58 61.52  1.46 15.19  60.82 1.30  11.82 62.63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  1.14 11.83  73.35 1.00  10.43 71.25  1.24 11.23  73.854居住用地站建设用地面积比例1.50  15.51 88.86  1.33 13.86  85.11 1.30  11.82 85.685工业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0.25  2.63 91.49  0.51 5.37  90.48 0.65  5.89 91.576人均 GDP /元 0.30  3.12  94.61  0.30  3.10  93.58  0.28  2.51  94.087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万元/ hm 2 )0.18  1.81 96.42  0.15 1.56  95.14 0.32  2.93 97.018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万元/hm2 )0.14  1.40 97.82  0.23 2.36  97.50 0.20  1.82 98.839人均绿地面积/ m2  0.10 1.05  98.87 0.11  1.17 98.67  0.05 0.42  99.2510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0.09  0.96 99.83  0.10 1.01  99.68 0.03  0.25 99.5111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GDP增长弹性系数0.02  0.17 100.00  0.03 0.32  100.00 0.05  0.49 100.00表2 各主成分因子指标体系2001~2005 年 2006~2010 年 2011~2014年1 2 3 4 1 2 3 4 1 2 3 41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0.94  0.01 - 0.03  0.06  0.93  0.65  0.01  0.10  0.94  0.33 -0.01 0.082 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额/(万元/ hm 2 )0.32  0.91  0.05  0.11 -0.43 0.76 -0.15 0.12 -0.06 0.83 -0.05 0.113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 0.75 -0.18 0.60  0.11  0.54 -0.27 0.75  0.00  0.64 -0.23 0.67  0.054 居住用地站建设用地面积比例 0.72 -0.55 0.14  0.11  0.87 -0.15 -0.76 -0.12 0.80 -0.35 -0.31 -0.015工业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0.68 -0.13 -0.13 0.11  0.67  0.02 -0.29 0.20  0.68 -0.05 -0.21 0.166人均 GDP/元0.11  0.89  0.02  0.00  0.12  0.72 -0.28 -0.11 0.11  0.81 -0.13 -0.067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万元/ hm 2 )0.05  0.73 -0.08 0.12  0.56  0.65  0.26 -0.34 0.31  0.69  0.09 -0.118 地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万元/hm2 )-0.05 0.81  0.18 -0.10 -0.60 0.64  0.51 -0.12 -0.33 0.72  0.34 -0.119 人均绿地面积/ m2-0.11 -0.26 0.78  0.06  0.54  0.16  0.61  0.03  0.22 - 0.05  0.69  0.0410 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 -0.02 0.02  0.12  0.87  0.54 -0.45 0.10  0.75  0.26 -0.22 0.11  0.8111 建设用地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GDP增长弹性系数0.29  0.20  0.10  0.64  0.27 -0.13 -0.10 0.62  0.28  0.03  0.00  0.632.2.3  主成分得分以各个城市为单位,利用标准化后的指标构建矩阵,利用SPSS19.0软件对矩阵进行处理,得到矩阵的特征根和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选择主成分,并得到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回归系数。因为主成分是原始变7 5 1

 中 国 矿 业 第26卷量的线性组合,包含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所以可以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各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见式(2 )。Z in =∑ki =1 Qi Yij(2 )式中:Z in 为第 i 个地级市第 n 个主成分的得分; Q i为 i 指标对应的回归系数。2.2.4  综合得分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一个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见式(3 )。C m =∑ni =1 Zin V m(3 )式中,V m 为不同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了更为直观的比较出得分差异,我们将主成分得分转化为百分制,见式(4 )。F n =C mC max - C min *40+60(4 )式中,F n 为单个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最终分数。3  结果分析3.1  城市得分分布情况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2001~2014年的集约水平得分情况,见表3 。表 3 2001~2014 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分数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上海市 104.27  100.46  113.83 萍乡市 82.59  82.68  93.62 泸州市 78.78  82.47  82.05南京市 92.38  100.98  101.4 九江市 81.76  95.56  94.27 德阳市 84.87  81.07  87.88无锡市 96.03  95.17  100.62 新余市 89.35  82.4  95.26 绵阳市 83.11  81.26  86.93徐州市 92.89  97.86  91.02 鹰潭市 82.42  79.86  85.04 广元市 75.53  83.3  85.46常州市 90.8  93.69  94.66 赣州市 79.54  81.02  82.71 遂宁市 77.28  75.55  81.96苏州市 92.45  108.63  102.95 吉安市 75.91  81.38  87.35 内江市 74.48  79.38  84.93南通市 92.75  98.42  101.5 宜春市 69.15  78.63  85.42 乐山市 79.92  80.62  82.32连云港市 79.2  73.99  80.24 抚州市 71.56  81.82  90.28 南充市 71.32  73.1  81.53淮安市 76.82  78.71  86.18 上饶市 71.48  70.98  80.79 眉山市 70.32  72.14  84.76盐城市 87.11  86.52  88.05 武汉市 96.11  97.32  102.53 宜宾市 78.17  86.69  86.02扬州市 92.51  91.14  93.42 黄石市 95.27  89.15  87.74 广安市 75.97  78.14  86.71镇江市 92.73  98.94  91.91 十堰市 91.33  91.97  95.37 达州市 76.59  84.19  81.22泰州市 92.54  96.03  92.85 宜昌市 87.38  85.81  94.6 雅安市 71.14  76.83  78.24宿迁市 88.98  82.92  85.05 襄樊市 81.94  87.38  89.43 巴中市 65.34  76.74  73.71杭州市 90.1  98.44  95.14 鄂州市 83.86  87.3  84.05 西昌市 84.16  81.63  87.65宁波市 96.46  105.56  105.46 荆门市 84.1  85.69  83.78 马尔康市 76.71  78.52  82.32温州市 86.68  90.81  93.03 孝感市 83.07  87.09  83.38 康定市 74.32  82.61  83.23嘉兴市 93.71  94.6  93.3 沙市市 79.41  75.52  82.4 资阳市 80.56  89.31  82.23湖州市 95.2  90.83  90.8 黄冈市 80.15  84.49  85.74 贵阳市 83.64  85.58  90.69绍兴市 88.81  95.55  91.99 天门市 85.51  80.15  87.15 六盘水市 80.97  85.01  85.71金华市 82.59  83.24  84.93 潜江市 89.66  84.66  81.66 遵义市 71.26  77.73  83.88衢州市 84.2  82.51  84.34 仙桃市 85.68  87.68  84.68 凯里市 73.11  78.56  78.56舟山市 85.29  82.48  88.37 咸宁市 80.2  81.28  82.66 铜仁 76.66  75  76台州市85.62  82.35 92.89 恩施市 86.53  80.35  88.35 兴义市 87.72  83.32  81.32丽水市 82.16  80.05  87.19 随州市 82.95  80.75  83.51 都匀市 88.22  87.56  77.32合肥市 92.8  96.43  94.19 长沙市 95.14  90.96  98.33 毕节市 75.65  70.65  75.65芜湖市81.45  91.66 92.44 株洲市 88.08  88.9  96.38 安顺市 69.91  79.18  85.46蚌埠市 80.88  82.11  86.44 湘潭市 91.28  90.69  99.54 昆明市 81.67  87  93.59淮南市 76.4  74.45  86.45 衡阳市 78.97  82.86  99.25 曲靖市 80.76  77.2  86.03马鞍山市 86.51  90.62  94.52 邵阳市 73.04  72.79  89.03 玉溪市 79.72  85.56  88.24淮北市 80.35  80.3  93.41 岳阳市 87.82  89.2  98.76 保山市 70.25  79.76  88.37铜陵市 89.46  96.97  91.42 常德市 84.35  81.79  94.09 昭通市 70.41  72.51  83.85安庆市 85.27  90.07  90.5 张家界市 71.87  74.42  84.78 丽江市 79.14  79.65  83.11黄山市 80.3  84.71  90.44 益阳市 75.76  83.45  90.14 文山市 85.25  81.24  87.25滁州市 82.1  87.6  87.04 郴州市 85.9  85.57  99.38 临沧市 70.64  74.93  76.54阜阳市 66.03  78.63  80.26 永州市 71.34  85.97  88.66 香格里拉 86.63  84.21  84.12宿州市 73.83  74.84  84.5 怀化市 73.66  81.03  88.52 泸水县 79.32  77.31  76.25六安市 71.67  73.22  80.18 吉首市 90.66  82.54  86.34 大理市 85.24  87.24  87.148 5 1

 增刊 2 谢   锋,等: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分析续表 3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城市名2000~20052006~20102011~2014亳州市70.08  72 84.53娄底市 77.34  79.89  89.18 芒市 78.68  78.62  75.68池州市75.65  82.55 87.08重庆市 102.64  106.87  101.94 普洱市 85.28  85.28  81.26宣城市87.12  76.83 82.42成都市 93.11  91.65  94.01 景洪市 86.51  80.56  85.36南昌市87.77  88.6 106.3自贡市 77.62  86  87.2 楚雄 77.64  75.35  78.24景德镇市 81.96  85.69  94.45 攀枝花市 88.13  89.28  93.79 蒙自市 86.68  80.28  80.213.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时序变化结合三个时期的得分情况,分析得到长江经济带在时间维度上的建设用地集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城市数量时间分异图总体上看,从2001~2014年这个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增高的趋势,极度集约水平和高度集约水平的城市增长尤为明显,中度集约水平的城市数量稳步增长,一般和低度集约的城市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处于一般集约水平的城市数量下降最为显著。且整个研究时间段内没有低度粗放利用水平的城市,这表明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内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建设用地的总体水平较高,且近年来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逐步提升的状态。3.3  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分析目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程度的划分尚未有定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19 ] ,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进行分等定级,总共分为6个区间(分数记为Q ):

 Q≥100代表极度集约; 90≤Q<100为高度集约;80≤Q<90为中度集约;70≤Q<80为一般集约;60≤Q<70 为低度集约; 60 分以下的为低度粗 放。通 过 Arcgis10.2 软 件 对 2001~2005 年、2006~2010年...

推荐访问:长江经济带城市 长江 城市 经济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