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9篇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9篇

发布时间:2023-04-29 18:40:09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9篇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Ⅰ 卷一、基础知识(共18分) 根据要求整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9篇,供大家参考。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9篇

篇一: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 Ⅰ

 卷 一、 基础知识(共 18 分)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 完成 1~6 题。(18 分, 每小题 3 分)

 1 . 下列各组词语中, 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庇(bì)

 护

 订(dīng)

 正

 少不更(gēng)

 事

 拈(zhān)

 轻怕重 B. 载(zăi)

 体

  对称(chèn)

  中规中矩(jŭ)

  万壑(huò)

 争流 C. 奇葩(pā)

  供(gòng)

 暖

 汗流浃(jiá)

 背

  兴(xìng)

 尽悲来 D. 辟(pì)

 谣

 潜(qián)

 伏

 稳操胜券(quàn)

  浑身解(xiè)

 数 2. 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端详

 喝彩

  谐奏曲

 咳不容缓 B. 青睐

 坐镇

  打前站

 枉费心机 C. 延袭

 传媒

  发贴子

 三令五申 D. 膨胀

 幅射

  亲和力

 两全齐美 3.

 下列词语中, 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果脯(fŭ)

 生肖(xiāo)

 拾人牙惠

  身体力行 [来源: 学_科_网] B. 殷(yīn)

 红

 症(zhēng)

 结

 打报不平

  剑拔弩张 C. 尽(jĭn)

 量

 创(chuāng)

 伤

 正本清源

  意气用事 D. 给(jĭ)

 予

  荒谬(niù)

 因噎废食

  与日剧增 4.

 下列词语中, 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参与(yù)

  媲(pì)

 美

 依稀

  秣马厉兵 B. 炽(chì)

 热

  要挟(xiá)

 沉缅

  声名鹊起 C. 札(zhā)

 记

  压轴(zhòu)

  演译

  烘云托月 D. 档(dăng)

 案

 矫(jiăo)

 正

 绪论

  门廷若市 5.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善良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让我深深感动, 看到动情处, 泪水如

 洪水猛兽般席卷了我。

 B. 李女士勇敢地站出来, 在媒体上现身说法自己的遭遇, 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因贪小 便宜而上了骗子的当。[来源: 学科网] C. 侦查员经过化验证实, 犯罪嫌疑人衣服上的血迹与犯罪现场残留的血迹如出一辙,

 都是受害者留下的。

 D. 荣誉的桂冠不会平白无故地降临人的头上, 成功者的每一步足迹, 都深深嵌着难 以言喻的沉重和辛劳。

 6.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电视剧《大明王朝》 的编剧刘和平与艺术总监张黎, 10 年前就因为在《雍正王 [来源: 学&科&网] 朝》 的合作成为好友, 彼此惺惺相惜。

 B. 警察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 先找到张某, 让他供出进货渠道, 再缘木求鱼, 终 于把制造伪劣食品的黑窝点捣毁了。

 C. 关汉卿是一位浪漫的开放型的人物, 光写戏满足不了戏瘾, 他就粉墨登场, 哪怕 在舞台上跑跑龙套也乐在其中。

 D. 宋词里有豪放派、 婉约派、 格律派之分, 后学者应该不持偏见, 兼收并蓄, 才能 真正把这份财富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

  二、 文言文(共 34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7~1 0 题。(每题 3 分, 共 12 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来源:Zxxk. Com]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 如山上之色, 水中之味, 花中之光, 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 求趣之似, 于是有辨说书画、 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 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 何关神情?

  夫趣, 得之自然者深, 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 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 目无定睛, 口喃喃而欲语, 足跳跃而不定, 人生之至乐, 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 老子所谓“能婴儿”, 盖指此也, 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 得自在度日, 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 不肖之近趣也, 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为酒肉, 或为声伎, 率心而行, 无所忌惮, 自以为绝望于世, 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 官渐高, 品渐大, 有身如梏, 有心如棘, 毛孔骨节俱为闻见

 知识所缚, 入理愈深, 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 深于趣者也, 故所述《会心集》 若干卷, 趣居其多, 不然, 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 不录也。

 噫, 孰谓有品如君、 官如君、 年之壮如君, 而能知趣如此者哉![来源: 学科网 ZXXK] 【注释】

 ①陈正甫:

 时任徽州知府, 善谈性理之学。《 会心集》, 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叙, 通“序”, 为……作序。

 ②苏州: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

 ③正等正觉:

 正等, 即上等。

 正觉, 佛教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等皆趣之皮毛, 何关神情?

  神情:

 表情神态 B.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

 赤子:

 婴儿、 小孩的天真趣味

 C. 虽介若伯夷

 介:

 狷介, 有节操 D. 故所述《会心集》 若干卷, 趣居其多

 居:

 占有 [来源: 学科网 ZXXK] 8.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品如君, 官如君, 年之壮如君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B. 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C. 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D. 故所述《会心集》 若干卷, 趣居其多

  所谓华山洞者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 虽然是很会说话的人也得意忘言, 只有内心善于体会的人才真懂。

 B. 寄意玄虚, 脱迹尘纷以为远 自以为把心思花在不切实际的空想、 离开世俗纷扰就是“心远” 了。

 C. 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这正是趣味的最正宗最上等最高级境界。

 D. 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所以全世界的人嘲笑他, 他也不管不顾了。

 1 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与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 只有得之于自然的情趣才是深层的情趣, 从学问中得到的情趣往往是受到了种种束 缚的肤浅的情趣。

 B. 在作者看来, 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因为不知道有情趣, 所以情趣无处不在。

 这也是人 生最快乐的时期。

  C. 品第卑下, 人的追求势必低下, 故而作者对“或为酒肉”“或为歌伎” 的“情趣”

 采取了否定态度。

  D. 本文通篇言趣, 可以推断, 陈正甫编著《会心集》, 也并不是完全按当时社会的正 统思想来收录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1 ~1 5 题。(共 22 分, 前 4 题每题 3 分)

  卜天璋, 字君璋, 洛阳人。

 幼颖悟, 长负直气。

 读书史, 识大体。

 至元中, 为南京府史。

 时河北饥民数万人, 集黄河上欲南徙。

 有诏, 令民复业, 勿渡,众汹汹不肯还。

 天璋虑其生变, 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

 国宝从之, 遂以无事。

 大德四年, 为工部主事, 蔚州有刘帅者, 豪夺民产, 吏不敢决, 省檄天璋往决之。

 帅服,田竟归民。

  武宗时, 迁宗正府郎中。

 尚书省立, 迁刑部郎中。

 适盗贼充斥, 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 以别民伍。

 天璋曰:

 “赭衣塞路, 秦弊 也, 尚足法耶? ” 相悟而止。

 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 敕天璋讯正之, 赏赉优渥。

 尚书省臣得罪, 仁宗召天璋入见, 时兴圣太后在座, 帝指曰:

 “此不贪贿卜天璋也。” 因问今何官, 天璋对曰:

 “臣待罪刑部郎中。” 复问谁所荐者,对曰:

 “臣不才, 误蒙擢用。” 帝曰:

 “先朝以谢仲和为尚书, 卿为郎中, 皆朕荐也。

 汝宜奉职勿怠!” 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

 既视事, 入觐, 赐酒隆福宫, 及锦衣三袭。

 后被命治反狱, 帝顾左右曰:

 “君璋, 廉慎人也, 必得其情。”

  皇庆初, 天璋为归德府知府, 劭农兴学, 复河渠, 河患遂弭。

 升浙江廉访副使, 到任阅月, 以更田制, 改授饶州路总管。

 天璋既至, 听民自实, 事无苛扰, 民大悦, 版籍为 清。时省臣董田事, 妄作威福, 郡县争赂之, 觊免谴。

 饶独无有, 省臣衔之, 将中以危法, 求其罪无所得。

 县以饥告, 天璋即发廪赈之, 僚佐持不可, 天璋曰:

 “民饥如是, 必俟得请而后赈, 民且死矣。

 失申之责, 吾独任之, 不以累诸君也。” 竟发藏以赈之, 民赖全活。

  (节选自《元史· 卜天璋传》)

 11.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被命治反狱

  狱:

 监狱

 B. 劭农兴学

  劭:

 鼓励

  C. 时省臣董田事

  董:

 监督

 D. 民赖全活

  全:

 保全 1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田竟归民

  何竟日在此, 大类女郎也?

 B. 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 以别民伍

  孤违蹇叔, 以辱二三子

 C. 因问今何官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D. 必俟得请而后赈

  图穷而匕首见 1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相悟而止

  

 丞相醒悟, 制止了这种作法   B. 复问谁所荐者

  

  (皇帝)

 又问是谁举荐(卜天璋)

 为官的   C. 以更田制, 改授饶州路总管

 因为更改田制, (卜天璋)

 改任饶州路总管 [来源:Zxxk. Com]   D. 省臣衔之, 将中以危法 

  省臣因此怀恨, 要以严酷的法令中伤(卜天璋)

 1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处理饥民南徙的问题上, 卜天璋的出发点是“虑其生变”, 所以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 结果没有生出事端。

 B. 卜天璋以秦暴政为例 , 尖锐地批评了“罪犯及其家属都‘服青衣巾’” 的做法, 这也说明他是有爱民之心的。

 C. 卜天璋因为提拔自己做刑部郎中 的尚书省臣是个罪人而深感惭愧, 认为自己也有罪过,被提拔是错误的。

 D. 卜天璋勤政爱民, 施政不扰民, 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地方上安定, 人民乐业, 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

 第 Ⅱ

 卷 1 5. 文章第一段中说“ (卜天璋)

 识大体”, 意思是说卜天璋能够忽略一些次要的方面而看到大局的利益或更重要的道理, 这是卜天璋的特点之一, 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特点的 领悟。(不少于 200 字)(10 分)

 三、 文言断句(共 15 分)

 1 6. 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来源:Z, xx, k. Com]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 未知其精粗。

 丞 相 正 肃 吴 公 与 欧 公 姻家 一 见 曰 此 正 午 牡 丹 也 何 以 明 之 其 花 披 哆 而 色 燥 此 日 中 时 花 也 猫眼 黑 睛 如 线 此 正 午 猫 眼 也 若 带 露 花 则 房 敛 而 色 泽 猫 眼 早 暮 则 睛 圆日 渐 中 狭 长 正 午 则 如 一 线 耳 。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取材于《梦溪笔谈》)

 1 7. 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断句。(5 分)[来源: 学科网] 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 子 猷 子 重 多 说 俗 事 子 敬 寒 温 而 已 既 出 坐客 问 谢 公 向 三 贤 孰 愈 谢 公 曰 小 者 最 胜 客 曰 何 以 知 之 谢 公 曰 吉 人 之 辞 寡躁 人 之 辞 多 推 此 知 之

  ( 取材于《 世 说 新 语 》)

 1 8. 用斜线(/)

 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东坡志林》 有云:

 人 生 耐 贫 贱 易 耐 富 贵 难 安 勤 苦 易 安 闲 散 难 忍 疼 易 忍痒 难 能 耐 富 贵 安 闲 散 忍 痒 者 必 有 道 之 士 也 。

 余谓如此精爽之论, 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会时述之, 以助清谈。

 ( 取材于《 围 炉 夜 话 》)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

 (14 分)

  欲与元八卜邻①, 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③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④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释:

 ①元八, 名宗简, 字居敬, 排行第八, 是白居易的诗友, 两人结交二十余年。

 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②墙东, 指隐居之地。

 ③三径, 亦指归隐之地, 典出《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 。

 ④可, 岂。

 22.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两句有什么作用? (4 分)

 23. 白居易很想和元八作邻居, 乃作这首“择邻诗” 相赠, 你认为他讲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 你同意他的这个理由吗? 其实, 生活中类似需要“择” 的事情还有很多。

 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看待“择” 或这种“择” 的心态。

 不少于 200 字。

 (10分)

  五、 写作。(共 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19 世纪时, 人们制造玻璃的工艺不过关, 玻璃里面常常有气泡。

 而当时只有德国的一家小厂制出的玻璃没有气泡。

 别的大工厂耗巨资, 搞科研, 研究来, 研究去, 也没有研究出个名堂来。

 后来, 那家小工厂公开了秘密, 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多了一道工序:

 用木棍搅拌几下。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压根儿就不能称做技艺。

 也正是因为如此, 科学工作者们往往不会注意到这种方法, 而总是从高深的科技方面去下工夫, 结果绞尽脑汁也没有解决问题。

 其实,“简单” 有很多种:

 生活的简单、 头脑的简单、 表面的简单、 内在的简单… …在学习和生活中, 也有许多看似简单而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你对“简单” 又有怎样的感悟或认识?

 请以“简单” 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不少于 800 字。

 附件 1:

 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 2:

 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ww. zxxk. com/wxt/Info. aspx?InfoID=85353

 zSMHBw qlfa4+%YSNHCwrlga5+&YTNICxrmgb50&ZTOIDxsmhb60*ZUOJDysnhc61*#UPJEytnic71(#VPKEztoid72(!VQKFzuoj d82)!WQLFAupje83)$WRLGAvpke93-$XRMGBvqkf94-%XSMHBwqlfa4+%YSNHCwqlfa4+%YSNHCwrlga5+&YTNICxrmgb50&ZTOIDxsmhb60*ZUOJDysnhc61* #UPJEytnic71(#VPKEztoid72(!VQKFzuojd82)!WQLFAupje83)$WRLGAvp...

篇二: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节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哲理故事·

 脚比路长一个双腿残疾、 拄着拐杖的男孩,看到雄伟、 壮观的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后后, 十分激动。

 他对父亲说:

 “要是十分激动他对父亲说“要是能亲眼看到那美丽的景色, 该多 好呀!

 ” 父亲听了 , 无奈地安慰儿子说:

 “孩子, 到那里路很远, 何况你的腿……”

 几天后, 儿子突然失踪了 , 无论怎么找也没找到。几年后, 父亲收到一封信, 信里装着一张照片 :

 儿子拄着双拐, 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前面, 笑得很开心。照片 背后写着一行潇洒的字:

 我终于亲眼看到金字塔了 。金字塔了无论多高的山, 多远的路程, 在一个誓志征服它的人面前, 都会变得低矮与短小。

 一个人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 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 他就会发现:

 所谓的远方, 其实就在眼前。温馨提示

 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1. (2009· 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小重山· 端午(元)

 舒碧艾香蒲处处忙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②。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细缠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日 星光。

 《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 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 但题目 说的是“最突出 的表现手法” ,那么, “用 典” 应该可以。答案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 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 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答“反衬” , 且简析合理也可)

 2. (2009· 江西)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 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 有分, 况是蔡家亲[ 注]。【注】

 蔡家亲:

 表亲。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两句,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解析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诗意是“在雨中, 枯黄的树叶飘零, 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景, 不直接写情, 而将情完全寄寓在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3. (2009· 湖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 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 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 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 莫放修芦碍月 生。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 也就是描写)的角 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 联系描写角 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 动静明暗、 视听触嗅、 声 光色态, 进行回答即可。

 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 第一联的“清” 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真题探究1. 考点要求考纲要求考查角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诗歌词句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2. 解读考点“表达技巧” 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 语言更凝练、 意境更蕴藉、 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 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修辞方法, 二是表达方式, 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 五是表现手法。

 3. 命题规律(1)

 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诗)

 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诗)

 使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 诗)

 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

 ? 这类提问, 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

 区分题干中的“一” “些” “主要” 等关键词

 问:

 运用了 哪一种表达技巧? 只写一种即可。运用了 哪些表达技巧? 至少写两种以上。主要运用了 哪种表达技巧? 必须写出主要的, 可写一到两个。(3)

 问题指向“表达技巧” 是个宽泛的概念,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描写手法” 等是具体的概念。

 如果提问“表达技巧” 这个宽泛的概念, 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 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 结合起来考虑。

 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来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 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鉴赏, 对表达方式的鉴赏, 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考点1

 修辞手法的技巧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 拟人、 夸张、 对比、借代、 对偶、 双关等。

 考点2

 描写手法的技巧答题模式:(1)

 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2)

 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3)

 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细节描写、 白描等。1. 渲染对环境、 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2. 烘托 “烘云托月” , 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3. 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 以动写静等手法。4. 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 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 虚写就是侧面描写, 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5. 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

 用最简洁的笔墨, 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 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题模式:(1)

 指出诗歌运用了 什么描写手法。(2)

 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 什么内容, 是怎样描写的。(3)

 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考点3考点3

 抒情方式的技巧抒情方式的技巧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等。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景” 和“情” 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 美景抒乐情, 恶景抒哀情, 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 的手法, 其目的是让“哀情” 更悲。3. 情景交融景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作情物景中有情, 情中带景, 情景融为一体。4. 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 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 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 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 来讽喻时政。6. 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 是手段, “喻今” 是目的。答题模式:答题模式:(1)

 指出运用了 哪种抒情手法。(2)

 怎样运用了 这种手法?(3)

 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 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考点4

 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 衬托、 对比、 托物言志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1. 抑扬结合“抑” 就是贬抑, 对事物进行否定、 贬低; “扬” 就是褒扬, 对事物进行肯定、 赞赏。

 抑扬运用时, 只强调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欲扬先抑, 一种是欲抑先扬。

 2. 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 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 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的突出描绘会使术欣赏者产由及彼的联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红色象征喜庆、 白色象征哀悼、 喜鹊象征吉祥、 乌鸦象征厄运、 鸽子象征和平、 鸳鸯象征爱情等。

 答题模式:(1)

 明确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2)

 诗(词、 曲)

 中怎样运用了 这种手法? (托物言志要阐明“物” “志” 所指的内容, 象征要指明象阐明物所指内容象征指明象征意义)(3)

 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考点5

 行文结构的技巧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有: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等。1. 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点明志向、 文章的主旨。2. 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指诗歌在议或抒情的程中戛然而止, 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 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 显得意犹未尽,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驰骋想象, 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附:

 诗歌鉴赏中的常用典故答题模式:(1)

 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2)

 阐述“志” 的内涵或“景” 和“情” 的关联。(3)

 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1. 折腰:

 《宋书· 隐逸传》 载, 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 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 而弃官归隐。

 “折腰” 意为躬身拜揖, 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2. 化碧:

 《庄子外物》 载,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 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 三年后血变成了 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载, 宅边有五渊柳传载柳树, 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 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4. 桑榆:

 《淮南子》 中“日西垂, 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

 “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的句子, 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6.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

 后来“尺素” 就用作书信的代称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7. 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

 8. 商女: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9. 青鸾:

 《山海经》 载, 西王母每次出行, 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来便用“青鸾” “青鸟” 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0. 鸿鹄:

 《史记· 陈涉世家》 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

 后来就以“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

 11. 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方言》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 多指文学技巧。12. 杜康:

 《说文解字》 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

 发明制作了 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有杜康” 。13. 风骚:

 原指《诗经》 的《国风》 , 《楚辞》的《离骚》 , 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

 14.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 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15. 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关。16. 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 , 有时也作“折杨柳” , 主要写军旅生活, 从梁、 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 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

 17. 关山月 :

 乐府曲调, 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之二)

 。18. 梅花落:

 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

 由《梅花落》 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吹笛》 )

 。

 由《梅花落》 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 由听觉诉诸视觉, 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 冷落的感受。

 19. 霓裳羽衣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

 。20. 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 , 相传是南朝后庭花即《树后庭花》 , 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

 现场批阅1. 阅读下面的曲词, 回答问题。

 (2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 窗寮, 破纸迎风, 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 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 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现场答案】【评分分析】得1分, 仅答出一种, 另 一种未答出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反问。借代、 反问。

 【增分提示】无论是全篇还是某一句, 都存在着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问题。

 考生答题时要只想到一处答出一点,结果因遗漏要点而失分。

 因此, 答表达技巧时要多角度思考, 如从修辞手法思考, 看它运用了 几种;从表现手法思考, 它又运用了 哪些。

 当然, 不要过度答题, 把几乎所有的手法都写上去, 应该多角度思考, 准确判定。

 2. 阅读下面这首宋...

篇三: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 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含蓄、 深刻。

 一般而言, 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一、 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京口:

 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 孙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 曾建都京口。字仲谋, 曾建都京口。③、 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④、 “想当年” 三句:

 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 收复洛阳、 长安等地。

 ⑤、 “元嘉草草” 句: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

 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以至惨败。⑥、 “四十三年” 句:

 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南归, 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⑦、 佛狸祠:

 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⑦、 佛狸祠:

 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 即后来的佛狸祠。⑧、 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⑨、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

 词人借古讽今, 批判了 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

 胄冒险北伐、 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 同时也表达了 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这个主旨, 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即刘裕、 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 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 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二、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里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 引用杜牧《赠别》尽荠麦青青” (姜(姜(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里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 ,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题步骤与提示】(1)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2)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3)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要想答题规范、 切中要害, 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答题规范切中要害开:1. 了 解原来典故中的人、 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 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 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 是正用还是反用, 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 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路须围绕几点展

 3. 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 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目的是借典抒怀。只同现实相结合, 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所在。4. 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 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 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 洗炼,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含蓄、 深刻。可收到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④使文辞典雅, 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 美化诗句),借古讽今。

 阅读下面的宋词, 完成后面的问题。如梦令 ( 严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 曾记, 人与, 别是东风情味在武陵微醉。曾记, 曾记, 人思考:

 (1)

 这首宋词用了 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1)

 “人在武陵微醉” 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

 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日暮倚杖水边(金)

 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 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 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 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 便挂衣冠已慢迟。【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问:

 此诗颔联运用了 什么手法,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分析:

 用典, 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 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人月圆》 金. 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 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 堂前燕子, 飞向谁家?恍然一梦, 仙肌胜雪, 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 同是天涯![注]北宋亡后, 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上. 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 遂有此作。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2007年浙江卷)

 分析:用典。“旧时” 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 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写如今江山易主, 人事已非, 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之悲;“江州” 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 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和“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表达作者的身 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后庭花》 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 , 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后庭》 遗曲和后庭也指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1、 投笔:

 《后汉书》 载:

 班超家境贫寒, 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 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 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

 2、 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 ,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 权力很大, 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 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 :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

  3、 楼兰:

 《汉书》 载; 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楼兰” 指建功立业。 如:从 军 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4、 折腰:

 《宋书 隐逸传》 载, 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 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 而弃官归隐。

 “折腰” 意为躬身拜揖, 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化碧:

 《庄子外物》 载,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 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 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 三年后血变成了 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 鸿雁:

 《汉书 苏武传》 ,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 陈苏武已死, 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 脚上拴着帛书, 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 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 “雁书”“雁足”“鱼雁” 等指书信书” 、 “雁足” 、 “鱼雁” 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 :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

 7、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

 后来“尺素” 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 :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索,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8、 青鸾:

 《仙海经》 载, 西王母每次出行, 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 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 :

 “彭山此去无多如李商隐《无题》 :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彭山此去无多

 9、 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 后来“双鲤” 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 “蒿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蒿云秦

 10、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载: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 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倚仗柴门外

 11、 东篱:

 陶渊明《饮酒》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致。如李清照《醉花阴》 :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

 12、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的句子, 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

 13、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 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 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谢亭送别劳歌曲解行舟劳歌一曲解行舟,流。日暮酒醒人已远,下西楼。许浑红叶青山水急红叶青山水急满天风雨

 14、 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 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15、 南浦:

 屈原《楚辞 河伯》 :

 “送美人兮南浦。

 ” “南浦” 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 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别》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南浦凄凄别

 16、 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 、“阳关” 。

 17、 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 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

 18、 风骚:

 原指《诗经》 的《国风》 和《楚辞》 的《离骚》 , 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 :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

 19、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 状夫不为也。

 ”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 多指文学技巧。南园十三首南园十三首李贺李贺晓月当帘挂玉弓。文章何处哭秋风?寻章摘句老雕虫,不见当年辽海上,

 20、 鸿鹄:

 《史记 陈涉世家》 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 :

 “矫首看鸿鹄, 远举高飞。

 ”

 21、 杜鹃:

 俗称布谷, 又叫子规、 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 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苦啼, 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 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 :

 “百紫千红过了 春, 杜鹃声苦不堪闻。

 ” 又如李白《蜀道难》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

 22、 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 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如辛弃疾《菩萨蛮》 :余, 山深闻鹧鸪。

 ”“江晚正愁江晚正愁

 23 、 黍离:

 《诗经 黍离》 中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 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 看到长满禾黍, 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24、 桑榆:

 《淮南子》 :

 “日西垂,景在数端, 谓之桑榆’ “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 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 :

 “东榆已失, 桑榆非晚” 。

 25、 商女; 杜牧《泊秦淮》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

 26、 杜康:

 《说文解字》 中说:

 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 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 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如曹操《短歌行》 :有杜康。

 ”“何以解忧?唯何以解忧?唯

 27、 瑟瑟:

 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 后来借指绿色。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露似珍珠月似弓。

 28、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 因丈夫死在边疆, 哭于树下而死, 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 ,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 :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

 29、 鸡黍:

 《论语》 载, 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 后, 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 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30、 关山月 ——乐府曲调, 多 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之二)

 31梅花落——曲调名。

 如: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 落梅花。

 ” (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由《梅花落》 的笛声 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满天飘落的景象, 再...

篇四: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省荆州中学 2011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 卷(36 分)

  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有误的一组是

  A. 豆豉.(chǐ)

 踟.蹰(chí)

  不啻.(chì)

  椎.心痛恨(chuí)

  B. 旋.转(xuá n)

 戡.乱(kā n)

 场.院(chǎ ng)

 蒙.头转向(mē ng)

  C. 作.坊 (zuō )

 咯.血 (kǎ )

 症.候 (zhè ng)

  难.兄难弟 (ná n )

  D. 泡.桐 (pā o)

 靡.费 (mí )

 洞穴. (xué )

  休戚.相关 (qī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侮辱/污辱

 煊赫/烜赫

  集重难返/水激石穿

 B. 修葺/休憩

 河蚌/河浜

  出奇制胜/入不付出

 C. 部署/部属

 聒噪/舔舐

  山洪暴发/宏福齐天

 D. 飘渺/缥缈

 趔趄/清冽

  宁缺毋滥/乱用职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 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许多生产“环保、 低碳” 产品的企业不重视产品的宣传, 以致产品虽好却无人. . . .的战略眼光, 立即开展品牌宣传。

  B. 从小学、 中学甚至直到大学都还在无时无刻. . . .进行着的淘汰式教育, 把我们的心灵变得何其局促与狭隘!

  C. 《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幅作品最让人啧啧称奇 (

 )

 (

 )

 (

 )

 问津。

 企业的高层要有高山仰止. . . .的地方, 是人们发现无论从任何角度看, 都感觉画上的人在对自己微笑。

 D. 部分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作文产生了冲击, 学生常不自觉地模仿, 写些内容空泛、. . . .。

  文体模糊的“异文” , 令人不忍卒读

  4. 下列各项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鲇鱼” 台风挟带着的惊人雨量 21 日重创宜兰及台湾东北部地区, 导致当地暴雨成灾。

 台观光部门表示, 由于塌方及道路损毁, 25 个旅游团共 559 名大陆旅客被困。

  B. 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C. 教育部表示, 各地要力争经过 3 到 5 年的努力,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这是官方首次明确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

  (

 )

  D. 2010 年 7 月 16 日, 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发生了骚乱, 据警方统计, 骚乱人群烧毁民房、 商铺 908 家, 直接经济损失近 2 亿欧元以上。

  5. 下列各项中, 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定的一项是

 A. 一方面,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瑰宝, 成为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在 2010 年世博会上的“国家名片”; 另一方面, 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活动也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的重要形式。

  B. 菲律宾海军司令费迪南·戈莱斯 15 日出面反驳了该国近日出现的针对中国的指责,《菲律宾星报》 16 日援引他的话说, “中国渔政船前往南海, 是任何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的正常活动, 菲律宾公众不应该对此感到忧虑。

 ”

 C. 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 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平起平坐”, 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被网友捧为“成都最牛校舍(2 月 25日《成都商报》 )

 ”。

  D. 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 的号召, 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 放弃手机、 电 (

 )

 子邮件、 即时通讯工具, 用手书方式写一封家信, 记一篇日记, 抄写几首古诗词等,颇有几丝浪漫主义色彩。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9 题。

 (12 分, 每小题 3 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 一类是“混饮” , 即根据个人的口 味嗜好, 在茶中加入桔皮、 桂元、 红枣等来喝; 另 一类是“清饮” , 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 单用 开水泡喝。

 “清饮” 可分四个层次:

 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 称为“喝茶” ;注重色香味, 讲究茶具水质, 细细品味, 称为“品茶” ; 讲究环境气氛、 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则称为“茶艺” ;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 参禅悟道,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 而且注重精神内 涵。

 茶道的精神内 涵是什么呢?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 静、 怡、 真” 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 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是茶道的灵魂; “静” 是中国茶道修习 的不二法门; “怡” 是中国茶道修习 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 , 源于《周易》 中的“保合大和” , 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 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 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风炉用 铁铸从“金” , 放置在地上从“土” , 炉中烧木炭从“木” , 木炭燃烧从“火” , 风炉上煮茶汤从“水” ;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 是中国茶道修习 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

 “至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 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 大匠取法焉。

 ”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 是人们明心见性, 洞察自 然, 反观自 我, 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 的理论和实践。

  “怡” 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 不拘一格。

 一方面, 突出体现了 道家“自恣以适己” 的随意性, 同时, 不同地位、 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 意在炫耀权贵, 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 意在托物寄怀, 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 意在参禅悟道, 见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 意在品茗养生, 羽化成仙; 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 涤烦渴, 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 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 的日 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 是中国茶道的起点, 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 , 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 真味, 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 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

 人的真迹, 用 的器具最好是真竹、 真木、 真陶、 真瓷, 还包含了 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 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 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 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 的真切体悟, 达到修身养性, 品味人生之目 的; 二在追求情之真, 即通过品茗述怀, 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 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 真正放松自 己, 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 己的心灵, 放牧自 己的天性, 达到“全性葆真” 。

 6. 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的一项是

 A. “静” 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 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 的理论和实践。

  B.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 不拘一格。

 一方面,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 的随意性,同时, 不同地位、 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 注重色香味, 讲究茶具水质, 细细品味; 讲究环境气氛、 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 , 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 真味, 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 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7.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 长期饮茶, 可以使人心境平和, 宁静致远, 和悦愉快, 返璞归真, 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 “静” “怡” “真” 四字真谛的境界。

  B.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 一类是“混饮” , 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 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 (

 )

  (

 )

 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 另一类是“清饮” , 为了不损茶的本味、 真香, 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 只用开水泡喝。

 C.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 , 它有三个具体要求:

 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 的真切体悟; 二是通过品茗述怀, 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 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 达到“全性葆真” 。

 D. 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 静、 怡、 真” 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 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 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 “静” “怡” “真” 四个特点, 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日本茶道讲究“清寂” ,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 不拘一格。

  D.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 的概念, 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 , 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 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9. 请结合原文, 简答茶道与饮茶的关系。

 (25 字以内)

  (

 )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2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伯氏佐戎于朔陲, 获良马以遗予。

 予不知其良也, 秣之稊秕, 饮之污池。

 厩枥也, 上痹而下蒸; 羁络也, 缀索而续韦。

 其易.之如此。

 予方病且窭, 求沽.于肆。

 肆之贾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

 将剂雅挟相术, 于马也尤工。

 睹之周体, 眙然视, 听然笑, 既而抃遇于是也。

 是何柔心劲骨, 奇精妍态, 宛如锵如, 晔如翔如之备邪!

 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 , 且秣之乖方, 是用 不说于常目 。

 须其齿备而气振, 则众美灼见, 上可以①矣, 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 谓善价也, 卒与裴氏。

 裴氏所善李生,②随之。

 且曰:

 “久矣吾之不

 献帝厩, 次可以鬻千金。

 ” 裴也闻言竦焉。

 遂儆其仆, 涓其皂, 筐其恶, 器其溲, 饲以美荐,秣以芗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 且讥其贸也微, 予洒然曰:

 “始予有是马也, 予常马畜之。

 今予易是马也, 彼宝马畜之。

 宝与常在所遇耳。

 且夫昔之翘陆③粒, 起之居之, 澡之拭之, 无分阴之怠。

 斯以马养, 养马之至分也。

 居无何, 果以④也, 谓将蹄将啮, 抵以.挝策, 不知其蹑云耳。

 昔之嘘吸也, 谓为疵为疠, 投以药石, 不知其喷玉耳。

 夫如是, 则虽旷日 历月 ,将至顿踣, 曾何宝之有焉? 由是而言, 方之于士, 则八十其缗客谡而竦。

 予遂言曰:

 “马之德也, 存乎形者也, 可以目 取, 然犹为之若此。

 矧德蕴乎心者乎? 斯从古之叹, 予不敢叹。

 ”

  ——( 《说骥》 刘禹锡)

 【注】

 ①剂:

 古买卖时用的契券。

 ②抃 bià n:

 鼓掌。

 ③芗 xiā nɡ :

 一种香草。

 ④翘陆:举足跳跃。

 ⑤五羖(gǔ )

 皮:

 春秋时, 秦穆公知百里奚贤名, 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其从楚人手中赎回。

 ⑥缗(mí n)

 :古代计量单位, 一般每串一千文。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易.之如此

 易:

 简易

 B. 予方病且窭, 求沽.于肆

 沽:

 卖

 C.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

 唁:

 慰问

 D. 抵以.挝策

 以:

 介词, 用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 分别属于“予常马畜之” 和“彼(裴氏子)

 宝马畜之” 的一组(

 )

 A. 秣之稊秕, 饮之污池

  睹之周体, 眙然视, 听然笑

 B. 评其价六十缗

  须其齿备而气振, 则众美灼见

 C. 且夫昔之翘陆也, 谓将蹄将啮

  饲以美荐, 秣以芗粒

 D. 则虽旷日历月, 将至顿踣, 曾何宝之有焉

  起之居之, 澡之拭之, 无分阴之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

 A. 我不知道朋友伯氏送给我的是一匹好马, 而以常马待之, 提供的居住环境很恶劣,喂养的方法也不对, 后来也只能“以常马”卖之。

  B. 裴氏子看出这是一匹好马, 就出高价买了它, 用养马的最高境界饲养它, 后来, 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C. 我虽然失去宝马, 但仍能以洒脱的心态对待, 是因为我清楚这一匹马即使在自己手中, 最终也很难实现其宝马的价值。

  D. 文章名为《说骥》 , 实为借“骥” 说人, 阐明“宝与常所在遇也” 的道理, 同时也抒发了因伯乐难遇而常导致人才埋没的感叹。

  ⑥也, 不犹逾于五羖皮⑤乎? ” (

 )

 (

 )

 第Ⅱ 卷(114 分)

  四、 (24 分)

 1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裴氏所善李生, 雅挟相术, 于马也尤工。

 (3 分)

  (2)

 今予易是马也, 彼宝马畜之。

 宝与常在所遇耳。

 (3 分)

  (3)

 夫如是, 则虽旷日历月, 将至顿踣, 曾何宝之有焉? (4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欲与元八卜邻①, 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明月 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②不为身。

  注释:

 ①元八, 名宗简, 字居敬, 排行第八, 河南人, 举进士, 官至京兆少尹。

 他是白居易的诗友, 两人结交二十余年。

 卜 邻, 即选择作邻居。

 ②《后汉书· 逸民传》 :

 “君公遭乱独不去, 侩牛自 隐。

 时人谓之论曰:

 ‘避世墙东王君公。

 ’ ” 后因以“墙东” 指隐居之地。

 (1)

 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 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他讲了哪些理由呢? 试简要列举。(4 分)

 (2)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请简要鉴赏其妙。(4 分)

 15. 默写填空。

 (6 分)

 (1)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屈原列传》 司马迁)

 (2)

 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

 (《滕王阁序》 王勃)

 (3)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 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屈原)

 (4)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

篇五: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深山藏古寺深山藏古寺

 • 学习目标:• 1 1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 虚景和实景• 2 2 、掌握虚实结合的 分析方法和答题模式 ,形成 完整 答案

 一、真题回顾

 考题统计1 1 、( 2005 全国卷 Ⅱ)

 )

 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 》 【白居易】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2 2 、 (2015 安徽) ) 《月圆》【唐/ /甫 杜甫 】问题: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1、(2005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诗 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 的前两句是 实 写。描写 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的情形,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 而 三四两句是 虚写 。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 虚 实结合,相辅相成, 突出表现了诗人 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

 二、理解概念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实 ” : 客观 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 ” : 看不见摸不 着的虚 象 。是 诗人 主观意识 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 实是相对的 ”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虚 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

 三、虚实典例

 • (一)回想:追忆过往之景为虚写• 例如李煜 《 虞美人 》 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一句是虚写,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以虚衬实,抒发词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悲慨。

 • (二)设想:设想未来之境为虚写• 如李商隐 《 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 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 (三)对想:从对方角度着笔为虚写。• 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 《月夜》 “ 今夜鄜( fū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几句,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无限牵挂之情,却从对方落笔,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感情更加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

 • (四)幻想:摹写梦境、仙境、想象夸张为虚写• 例如苏轼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几 句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而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 -- 李煜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 zé )艋( měng )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 春晚》 -- 李清照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四、虚实规律

 标志词想、念、盼、思、明朝、愿、应

 • 多少恨,昨夜 梦 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1 、幻想:

 神仙鬼怪 世界和 梦境景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 、设 想:

 设想的 未来 之境3 、回 想 :

 已逝之景 ( 之境 )4 、 对 想:

 由此及彼 (对方角度)→→→→

 五、牛刀小试

 1 1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2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 3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 4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 5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6 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虚)(实)(虚)(虚)(虚)(虚)(虚)(实)

 六、学以致用

 虚实结合(相生)题解题步骤:• ①明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哪里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里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例1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 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 殿,• 只今惟有鹧鸪 飞。1 1 明手法:2 2 阐运用:3 3 析效果: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 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 殿,• 只今 惟有鹧鸪 飞。1 1 明手法:

 虚实结合2 2 阐运用:

 虚写 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 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3 3 析效果:

 (虚景实景 相反相成 )

 虚实 对比 , 表达 了今昔盛衰无常 之感 。

 例2 :雨 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 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 1 明手法:

 虚实结合2 2 阐运用:

 实写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虚写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 。3 3 析效果:

 虚景实景 相辅相成, 渲染烘托 一种凄凉的气氛, 强化 了 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惆怅。

 1 1 、虚景和实景有时是 相反相成 ,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从而突出诗人 情感(感慨)

 的。(如《 越中览古 》 )2 2 、 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 相辅相成 ,形成 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诗人 情感 的 。(如 《 雨霖铃 》 )3 3 、 虚实结合能 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 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小结:虚实结合的作用

 •1 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 阐运用 ( 结合诗 句 概括哪 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 析效果 (a. 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 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重点:答题步骤:

 七、实战演练

 1 、踏莎(suō )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pèi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 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 。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词句注释⑴踏莎(suō )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⑵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 地官· 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⑶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 ):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⑷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⑸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⑹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⑺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⑻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白话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赏析: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 年)暮春,是作者 早年行役江南时 的作品。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 情深意远、柔婉优美 的代表性作品。上片 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下片 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踏莎(suō )行》(欧阳修)

 四种艺术手法1 以乐写愁 ,托物兴怀。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2 寓虚,富于联想 ,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3 化虚为实 ,巧于设喻,同样是此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4 逐层深化 ,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2 、(2015 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9 题。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qǐ] 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 未 缺:指月圆。

 ④ 列宿:众星。

 2 2 参考答案(1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 虚写 ;眼前的清辉,是 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2 )

 虚实结合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

 《 月圆 》作品翻译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绮席被月光照射,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 月圆 》 作品赏析:《月圆》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首联 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 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 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尾联 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全诗意境 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 阐发义理 ,非虚不足以 摇曳神情 ,故 虚实 常宜 相济 也。”—— 清代唐彪 《 读书作文谱 》

 1“ “ 虚 实是相对的 ”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虚 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

 2 标志词•想 想 念 盼 思明朝•愿 愿 应

 1 、幻想:

 神仙鬼怪 世界和 梦境3 3 、虚景4 4 类型2 、设 想:

 设想的 未来 之境3 、回 想 :

 已逝之景 ( 之境 )4 、 对 想:

 由此及彼 (对方角度)

 4 4 、虚实结合解题步骤:• ①明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阐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哪里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里是虚写,写的是什么)•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补充

 3 3 、欲与元八卜邻, , 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问: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 虚写2. 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3. 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4 《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 烟 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 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 简析“ 隔 ”字的 双重 意蕴 。(2) 请从 虚实关系 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5 分)答:①(客观)

 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

 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分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 梦中相见慰几回的 );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 后两句 寻 得大雁传信的 ;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

篇六: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常用典故

  了解常用典故——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 简析颔联、 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③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比作 ,又将 比作 ,表这了诗人 和对友人的 。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 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阅读李货《南园》, 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辽海:指辽东地区, 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就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阅读文天样的《金陵驿》, 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麦达了诗人怎样—种思想感情?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阅读下的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 “照”面说“铺”, 有什么表这效果,

  ②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篇七: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1 2年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第14讲 古诗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旨

 考点综述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设问形式一般为:

 (1)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复习重点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如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并能根据意象举出实例说明。

 复习难点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 动作、 背景等来分析; 景物形象要通过描摹景物、 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 事物形象要通过相关语句、 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一般在一首诗中, 凡出现的人物、 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 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复习本讲可先预习[学之窗], 完善积累意象的表格部分。

 开始做题时可严格按[师之说]中的步骤去操作,用[梦之旅]中的题目去演练。

 等做题经验丰富了 ,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题。复习思路

 一、 诗歌的形象分类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 即“意象” 。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具有象征性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中的松、 竹、 梅等。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二、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举例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 他淡于富贵、 傲视权贵的思想, 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而能推己及人, 表现了 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类型举例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的隐者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 对山水风光的喜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 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 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形象鲜明。

 如《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破阵子》 。

 类型举例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 、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 他们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体察人民痛苦, 反对战争。爱恨情长如柳永的《雨霖铃》 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 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是诗歌中熔铸了 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 形成了 很多传统的意象, 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 这些意象, 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 与“留” 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 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 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 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 中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等。(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 中的“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 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等, 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或表达对家乡 的思念, 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 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 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 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 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 词: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 风送砧声这种境界, 不仅思妇伤情,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 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 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

 或表达忧愁、 悲伤心情, 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中“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2)芭蕉。

 在诗文中, 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卷有馀情” , 把伤心、 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多传达人生苦短、 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 李煜《浪淘沙》 :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 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 暮春苦啼,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 :

 “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

 ” 白居易《琵琶行》 :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6)斜阳(夕阳、 落日) 。

 多传达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 或抒发感慨(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 写了 很多咏菊诗, 将菊花素雅、 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因此梅花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的品格, 受到了 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句,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诗“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论语· 子罕》 中说: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 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 意境深远, 启迪了 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 :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李白写诗规劝他,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

 亭亭玉立, 挺拔多姿, 以其“遭霜雪而不凋, 历四时而常茂” 的品格, 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 留下了 很多咏竹佳句,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赞美了 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 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 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

 “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姜夔《扬州慢》 :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6)冰雪、 草木。

 古代诗歌中, 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姜夔《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

 用以表达爱恋、 相思之情(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 因丈夫死在边疆, 哭于树下而死, 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 ,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 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 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

 (3)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 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 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

 《后汉书》 载:

 班超家境贫寒, 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 张骞立功边境, 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 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

 ”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 记载,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 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 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 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诗《书愤》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3)楼兰。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 楼兰” 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4)柳营。

 指军营。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记载:

 汉文帝时, 汉军分扎霸上、 棘门、 细柳以备匈奴, 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 军容整齐, 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 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 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唐代王维《观猎》 :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 》 :

 “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

 (6)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词》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 范仲淹《渔家傲》 :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 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载: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 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

 (2)东篱。

 陶渊明《饮酒》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3)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的句子, 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 先有是赠》 :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

 考查点一人 物 形 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 神态、 性格、 情感、 观点、 处境等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考点精讲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注]沧州, 水边, 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答:

 [思路分析](1)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本词的作者是陆游, 知人论世, 可知:

 他是南宋人, 为抗金英雄。

 (2)再结合原词指出形...

篇八: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级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教案 古诗文鉴赏分主要为赏析诗歌思想感情、 意境意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一

  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 情感 了解这类题目的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 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答题模式:

 1、 问题:

 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

 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 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 第三步, 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 问题:

 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

 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 相同的归并), 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

 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四)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 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 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虽写了花之凋零, 却又写了青杏新生, 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 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 燕子轻飞, 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 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 这样一来, 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 末句虽言萋萋芳草, 却以 “天涯” 起笔, 意境开阔。

 总之, 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 的暮春之景, 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二

 评价诗歌的形象(意象)

 和意境 (一)

 熟悉常说的意象、 意境概念:

  意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 物、 景等。

 意境, 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 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 凄凉的气氛, 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 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 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意境。

 一般来说, 诗像不像诗, 有无诗味, 主要看意象; 诗美不美, 有无意蕴, 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 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 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 在诗词中, 起点是意象, 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 或雄浑壮丽, 或幽清明净, 或沉郁孤愁, 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 雄浑、 莽苍、 辽阔、 高远、 壮阔、 深远等。

  细腻——缠绵、 幽静、 幽美、 宁谧、 婉转等。

  繁复一热烈、 高亢、 繁华、 喧闹等。

  清冷——暗淡、 渺茫、 寥落、 萧条、 荒凉、 冷寂等。

  (二)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

 斑竹 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 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 眼泪洒在竹子上, 竹

 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

 “如何将此千行泪, 更洒湘江斑竹枝。”

 (2)

 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 一只翅膀, 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 在地愿为连理枝。”

 3)

 碧血 常与“丹心” 连用, 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 《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 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 “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 《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5)

 采薇 殷朝末年, 周武王伐殷, 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 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 两人不食周粟, 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 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7)

 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

 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9)

 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

 “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末应晚。”

 (10)

 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 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1)

 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 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12)

 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 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 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 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 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13)

 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 先用火烧竹简, 使其干燥, 叫“杀青”; 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 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 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4)

 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 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

 (15)

 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 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16)

 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 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 朱辉散射青霞开。”

 (17)

 连理枝 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

 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18)

 劳歌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 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9)

 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傅介子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 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20)

 梦蝶 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 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 梦幻。

 宋陆游《闲游》 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

 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 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 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 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22)

 三径 西汉末, 王莽专权, 刺史蒋诩辞官隐居, 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 只和羊仲、 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23)

 桑榆 以此比日暮, 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 桑榆非晚。”

 (24)

 射天狼 天狼, 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 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25)双鲤 古人寄信, 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双

 鱼” 同义。(26)

 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 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 见其满地禾黍, 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27)

 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28)

 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 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仿傅介子、 张骞立功异域, 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

 “投笔怀班业, 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29)

 阳关 阳关, 古关名, 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 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 半杯松叶冻颇黎。”

 (30)

 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 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 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1)

 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 遂辞官归隐。

 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2、 常用意象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 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 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 高洁、 脱俗、 高雅 竹 象征正直、 不从俗、 向上、 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 美好 松柏 高洁、 坚强、 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 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 偏僻③象征地位、 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 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 人生的美好鸳鸯 常喻夫妻, 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 两情交往或思乡 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 悲伤凄恻、 凄凉、 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燕 温情、 惜春、 爱的思念、 沧桑、 漂泊、 信 猴猿 表现凄厉、 哀伤、 孤寂, 愁苦 鹰 表现刚劲、 自由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 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 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 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 活力或缠绵的友情、 爱情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 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 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 分离;

 ③寄托思乡 、 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 潇洒, 美丽 , 冷清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 表前路坎坷 雪 象征纯洁、 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露 比喻人生短促、 生命易逝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 荡污秽的力量 春风 表现希望、 旷达、 欢娱、 得意 西风 表落寞、惆怅、 思归、 烘托衰败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 飘零 晴天 表现光明、 欢娱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 表现压抑、 愁苦、 寂寞 玉 象征高洁、 脱俗 尺素 指代书信 吴钩 佩带的刀剑, 看吴钩, 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 纯洁无瑕 船 漂泊、 无拘无束, 自由旷达 红色 象征青春、 热情, 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 表现丧事 绿色 象征希望、 活力、 和平 黑色 表现黑暗、 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 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 , 表现怀乡 之情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 故乡 、 爱人、 友人的伤心之楼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 惆怅 冬雪 冷峻 秋雨 忧愁 流水 叹惋、 时间流逝 落叶 失意、伤感 丁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 苍凉 旷野 凄清 美酒 壮行 红豆 相思 竹林 闲趣、隐逸 孤灯 孤苦、 羁旅凄凉, 思乡怀人 秋虫 凄凉 故园 乡 愁 烛 相思、 别愁枯藤 萧瑟、 荒凉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凉 飞鸟 空远 长亭 送别 楼兰 西域古国名, 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 多用以表现怀乡、 思人 阳关 古地名, 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 “怜” 谐音双关, 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 干 象征着思念、 寂寞、 离愁 孤雁 思亲, 思乡, 孤独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三)

 了解一些有关形象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1、 人物形象类—— 问法: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思路和模式:(1)

 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

 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 景物形象类—— 问法:

 这首诗开头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景物间有什么样的层次)

 ? 或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

 塑造景象形象的?

 答题思路和模式:

 (1)

 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间体现什么样的层次(2)

 景物的特点(角度)如何(运用的手法如何), 有什么深层用 意(3)

 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 意境类—— 问法: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和模式:(1)

 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画面(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该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

  例如:

 1 、 . 对抒情形象的...

篇九: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精讲之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歌 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常见意象与意境 分类一:田园诗 ①意象: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分类二:山水诗

 ①意象:常见的景物: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常见的人物: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分类三:特殊意象的含义 ①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诗人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②. 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③.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④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⑤.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常用表现手法 (一)描写: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远近、明暗

 点面、大小、正侧、声色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近)

  远近对比:

 两只黄鹂鸣翠柳,(近)

 一行白鹭上青天。(远)

 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暗)

 江船火独明。(明)

 以小见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面)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点)

 正侧结合:

 夜深知雪重,(侧面)

 时闻折竹声。(正面)

 声色结合: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细节描写)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田家杂兴八首 ( 其二 ) 储光羲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实写初春景象反衬离愁别绪)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正面映衬天姥之高的。

 (二)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的写法。

 (三)修辞: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

 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老师说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重在抓住诗歌的意象,由意象而分析意境,由意境而体会感情。山水田园诗歌的常见感情有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感并不是独立的,一首诗歌往往含有以上的多种感情。

推荐访问: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赠阅 欲与 答案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