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6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6篇

发布时间:2023-04-30 15:10: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6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6篇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 对中国历史典故, 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 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 老土。

 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 世界观, 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 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 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 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 古文和诗句的考察, 因其有一定深度, 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 失分不少, 就应考来讲, 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 , 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 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 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雅从容, 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

 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 怎能不爱她。

 二、 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

 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 从资金、 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 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 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 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 人文积淀深厚, 身处其间, 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踏青, 参加农村节日, 观摩婚丧礼俗, 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 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 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

 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 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 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 全世界, 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 对比, 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 民族性格。

 (四)

 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 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 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 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

 积累 20 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

 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 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 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

 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

 , 使学生出口成章, 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 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 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 课题研究方法

 1、 讲述法  :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的传授密集的文史知识, 既节省时间, 又能系统的讲述。

 2、 背诵积累  积累古诗词最后的方法莫过于背诵。

 3、 实践法  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

 4讨论法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 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5比较法  和其他信息比较, 总结各自优点。

 五、 课题研究对象     九年级三班     九年级二班 六、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 9月 。

 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 申请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20 09年 10月 到 20 09年三月 积累阶段。

 通过大量诵读积累, 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 是文明结晶。

 第三阶段  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整理, 建立诗词诵读库, 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  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 撰写学科论文, 总结研究成果, 申请课题评审。

 七、 课题实施过程

 (一)

 注重积累, 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 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

 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 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 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注重个人道德修为, 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 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

 古诗文又浩如烟海, 如何取舍呢? 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老师的经验进行筛选, 要相信学生的审美眼光。

 这些营养丰富的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 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的苗来, 所以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

 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 200篇左右。

 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意, 意会其理, 涵咏其味, 久之, 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的审美意识, 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 逐步明晰。

 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 写鉴赏文章, 为诗词配画, 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 条理性。

 (二)

 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的积淀, 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的人们, 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

 因而在生活中感受、 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 其效果也更佳。

 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 礼仪过程纷繁复杂, 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 进而通过采访、分析、 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置原因及其代表意义, 找出传统文化的影子。

 现代人重视休闲, 大节小节都要过, 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 有那哪些风俗, 有什么文化活动, 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饮食、 绘画、 建筑、 舞蹈, 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 每人的一颦一笑中, 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

 (三)

 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

 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 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 欣赏园林建筑, 书画、 文物图片。

 。

 。

 。在这里感受文化, 了解文化。

 特别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 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 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

 (四)

 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 不会进入人们心中, 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 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

 我选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

 八、 课题研究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

 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 , 收录学生喜闻乐见, 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曲文约 500篇。

 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论文集, 还有同学自编的戏剧, 自编的诗集等。

 (二)

 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 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的十分恰切。

 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

 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 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

 (三)

 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 了,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 家长, 朋友的关切和问候之情。

 更有同学提议:

 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 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

 九、 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 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 分别为兴趣导入, 背诵积累, 亲身体验,感悟提高。

 (一)

 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 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 会使他们茅塞顿开, 心服口服。

  

 (二)

 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 背诵的东西可保持一生, 诗文中的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

 (三)

 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会因自己的发现而非常兴奋, 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四)

 感悟提高, 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 理性化。

 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 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

 十、 研究反思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

 条件所限, 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 投入时间有限, 影响研究效果。

  

 (二)

 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 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

 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 无法达到图文并茂。

 (三)

 教研力量不足, 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 视野不够开阔, 总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

 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题报告

  王娜

  吴村庙中学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 课题提出缘由 二、 课题开展的条件 三、 课程目标的设定 四、 课题研究方法 五、 课题研究对象 六、 课题研究步骤 七、 课题实施过程 八、 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九、 课题研究成果 十、 研究反思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6 学习版散文选刊课后思考一、课题研究背景: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发现,现代学生大多数对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于中国的历史典故知之甚少。随着信息化媒体的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对各种西方节日却耳熟能详,被各种扑面而来的高强度外来文化所冲击,使之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中华文明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是经过顽强的凝聚力和历经沧桑之后完整留存下来的。然而,今天的学生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却认为是守旧和无聊的。在没有稳定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精神空虚和急躁,遇到事情时极度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现代中学生中,使他们成为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从对教学有导向作用的应试来看,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传统文化涵养的提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失去了很多分。就考试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深远的“中国式”浪潮。然而,大多数人都处于观望和欣赏的状态。他们仍然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疏远。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的可塑性,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他们的高水平欣赏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国家竞争的实质是文化竞争。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他们自然会钦佩和崇拜祖国的文化。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祖国,你怎么能不爱她呢?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培养中学生如何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本民族文化的根基,拥有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二、课题概念界定: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它包括歌舞、艺术、写作、工艺、文物、建筑、节日、饮食等等。传统文化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教学,而是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学习,从各个学科和各个方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现代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本课题主要探讨和实践在对中学生的日常课程中渗透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或者以校本教材的形式授课相关内容。三、课题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点、风格和特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总体代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为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对民族文化有信心的同时,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新一代青少年有责任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他们有责任也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同时,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丰富自己,还可以调整紧张的学习生活。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在不断增加。今天,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和输出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的渗透往往是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一些外来文化给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汇集在一起,使得民族文化基础薄弱、生活经验浅薄、认同能力薄弱的未成年人容易失去文化取向。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四、课题研究目标:(一)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时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二)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我校教师转变工作方式,体验传统文化教育的乐趣和教育价值,唤醒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形成一批既有新课程理念又有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形成课程特色。生成一批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教学案例、真实记录、综合实践课程方案等新资源,探索形成具有我校教育特色的活动模式。五、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资料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六、课题研究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 年 6月 -----2018 年 9 月)调查学生对哪些传统文化知识感兴趣。精选可渗透传统文化的章节、确定要渗透的内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3 月)认真学习研究相关资料,提升自身理论基础。结合课堂实际编写相关渗透内容的教案。提取其中重要内容编写公开课教案,在展示过程中收集意见和建议。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2019 年 4 月 -----2019 年 6 月)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工作。七、课题实施过程:(一)注重积累,逐步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传统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它必须依靠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被外人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是古诗词。其精神内涵包括重视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关心国家和人民、个人道德修养,如仁、孝、礼、仪、信。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教师的经验进行筛选,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记忆这些有营养的原材料,可以在头脑中扎根,培育出传统文化的幼苗。因此,最好的积累方式是大声朗读,要求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经典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的审美意识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外化使之逐渐明晰。各学科的教师经过慎重筛选,把学生接触到的不同内容和类型的传统文化与学科结合起来,这对学生《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文 / 杨文秀 成员:李艳萍 彭 欣 杨玉珍 王 红 马海英

 167 学习版散文选刊课后思考学好专业课很有帮助。长此以往下去,会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积累更具主动性和条理性。(二)传统文化源于历史的积淀,深刻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及其语言行为。因此,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八、课题研究成果:(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精神。通过研究,促进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化选择,展示多元智慧。同时,学生的研究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研究报告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材料丰富,举证详实,报告的字里行间闪动着智慧和灵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不仅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培养了多项学科技术特长,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促进了教师民族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这种品质体现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科任教师、团队组织的热情和鼓励,以及新老教师的爱和帮助之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促进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重构。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民族素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化出校本课程,如“唐宋名篇赏析”、“中国古代数学史探趣”、“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形成了课程特色,积累了文化底蕴。通过课题研究,我校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它的概念已被教师和学生认可和接受。师生共同创造的资源和成果逐步被推广应用,成为我们实施“传统文化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富有长期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到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禁毒示范学校”、国家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培训基地、中国“千乡万才”项目优秀会员学校、全国足球传统学校等。九、课题研究反思:(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在逐步挖掘和逐步完善的原则下进行的。每个阶段的课程也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条件进行部分调整,没有必要渗透到每一课。我们没有夸大传统民族文化对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但仍将正确看待其价值。(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难挖深意。作为学生学习向导的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将加强教师对古文明经典文化的学习和培训,增加教育智慧,建立校际和区际交流。(三)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学业负担,学生往往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实践经验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单位:西藏拉萨市第四中学)一、活动背景。(一)活动背景:农村幼儿园条件有限,但场地宽阔,所以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有限资源开发新玩儿法,回收废旧的汽车轮胎,经过消毒处理,设计了“疯狂的轮胎”。2014 年 11 月,我们大四家子镇中心幼儿园几乎没什么好玩的大型玩具,只有一个滑梯,孩子们对它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那时候教学条件差,幼儿园资金短缺,后来老师们对《3-6 岁儿童发展指南》里的一个小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发动孩子们每人从让家长准备了一些废旧轮胎,有的是从汽车修理厂要的,有的是从收破烂爷爷那低价买来的,有的是自己家的,就这样经过了近一个月的筹备,轮胎数量够了,“疯狂轮胎”游戏活动开始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幼儿园上演了。(二)环境创设:1. 物质环境的创设。首先,我为幼儿提供足够多的轮胎。轮胎是整个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孩子们通过使用大、小轮胎在游戏中学习,大小不同,功能也不同。我觉得如果只给孩子们提供一样的轮胎,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游戏中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这样有利于他们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其次,我为幼儿创设了充足的游戏空间和时间。例如“疯狂的轮胎”的活动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自己选择活动,在大块草坪空地上,抢轮胎,抛轮胎,跳一跳等,我觉得如果时间太短孩子们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孩子们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我观察孩子们,很好地掌握了游戏时间的度。2. 精神环境的创设。一个好的游戏要给孩子们创设开放的精神环境,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对孩子们做游戏很重要,我就选择用亲切的态度营造安全信赖的心理环境,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同时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幼儿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幼儿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生活和学习,获得最佳的发展。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关键取决于教师,与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我觉得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得到快乐。(三)游戏规则及玩儿法。1. 跑跑卡丁车:“跑跑卡丁车”的游戏规则是:若干幼儿手扶轮胎站在起跑线上,教师吹口哨,幼儿用手轱辘轮胎向终点冲去;2. 跨栏高手:教师用轮胎做障碍物,可以两个摞在一起,或者将轮胎立起来,幼儿自由分组,分别站在起跑线后,听到口哨声,用最敏捷的动作快速的方式跨过障碍,冲向终点,先到者为胜;3. 滚轮胎:两名幼儿一只轮胎,甲队幼儿将轮胎滚出。乙队幼儿为接轮胎人。当甲队幼儿将轮胎滚出后,乙队接住轮胎,接住轮胎后交换角色;4. 钻轮胎:幼儿分成疯狂的轮胎■文 / 高 雪

篇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市后场小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07 年, 我校申请参加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实践研究》 的实验, 经总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 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三年多 的共同努力, 更多 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 我校的课堂,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同时, 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 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拓展了 教师的发展空间, 有力地促进了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了 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促进了 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 我们由于实施了 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 基本实现了 预期目 标。

 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著名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 每一民族文化都

 有其基本精神, 亦可称为民族精神。

 ” 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 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 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层面, 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 如爱国团结、 博大宽和、 兼容并蓄、 勤奋睿智、 刚健有为、 坚忍不拔、 自 立自 强, 天人和谐、以人为本、 贵公贱私、 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 现代、 当代的基本精神。

 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 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 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

 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 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

 文化是一个宝藏, 不同时代的人们, 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 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中发现新的意义, 做出新的解释, 添加新的成分。

 人们在创造、 构建新文化时, 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 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 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 决定了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 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 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通过祖国的山川 之美、 民俗之美、 历史之美、 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 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 翱翔, 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 课题研究目 标。

 让学生在接触、 了 解、 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汲取祖国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 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另 一方面,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识真伪、 分善恶、 辨美丑的能力, 在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成为 21 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运用 多 种阅读方法, 诵读经典,培养高尚情操与趣味, 发展个性, 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

 具有一定的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在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 使用 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 多 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 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 现有资源, 扩大学生视野, 制订诵读计划, 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 使学生在诵读、 感悟、 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 15 分钟, 并进行朗读和理解指导, 以提高学生解读、 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 古诗词诵读比赛、 古诗词知识比赛、 古诗词书画作品展, 经典诵读活动。

 写作积累, 随笔记录诵读感悟, 体悟人生, 利用 课文篇目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四、 课题研究内 容。

 (一) 师生共同学习 古诗诵读。

 为了 配合实验班级的研究与实验, 我校大量购置了 名师古诗教学光盘,组织师生共同观摩学习 。

 教师学习 名师如何授课, 学生也亲眼目 睹了 同龄的孩子是如何学习 古诗诵读的。这种全新的学习 模式, 极大的提高了 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 也有效的提高了 师生诵读技巧。

 ( 二)

 加强古诗教学的教研工作。

 我校实验教师在积极投身课题研究的工作, 教研组多 次组织教师进行古诗诵读教学的专项研讨工作, 并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古诗诵读教学大练兵。

 我校课题组长王伟面向全市开课, 执教的《枫桥夜泊》 一课, 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 容, 让学生理解、 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精神风貌, 人文素养。

 教学效果良好, 受到市教科所专家的一致肯定。

 ( 三)

 诵读经典诗文。

 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对于所选诗文只要求大致理解其内 容, 了 解人文背景, 学习 传统民俗知识, 并发掘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其主要目 的就是要在学生的记忆黄金期, 引 导他们尽可能多 的诵读经典诗文,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导向。

 ( 四)

 积极参与中心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在有限的经费里拨出专项资金用 于课题组的学习 实践活动。

 先后派实验教师远赴江苏太仓, 甘肃酒泉等地观摩学习 。

 并组织学生集体订阅 中 心课题组推荐的书籍《读懂中国》, 使学生拓展视野, 传承传统文化展现的人文精神,

 充分发掘、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 容, 利用 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五、 课题研究过程。

 1、 加强理论学习 。

 紧紧围绕研究课题,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积极开展教学实验, 并在学习 笔记本上记下学习 理论的心得, 记下开展活动的体会, 及时反思总结, 不断调整, 达到更佳效果。

 2、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 样的活动, 寓教于乐,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 、 展示, 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 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 经典诗文朗诵会等, 同学们学习 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

 3、 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考虑到很多 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 , 什么情人节、 愚人节、 感恩节等, 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知之甚少。

 以端午节、 清明节为契机,开展手抄报、 主题班会、 诗词朗诵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知道了 很多 中国的传统节日 , 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 , 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

 优秀传统。

 我还提出了 韩国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的事, 同学们愤愤不平, 各自 发表了 自 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 既增长了 学生的课外知识, 又增强了 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同时也激发了 学生了 解中国传统节日 的兴趣。

 六、 课题研究成果。

 1、 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的内 容与方法都有一定提高, 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 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提高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

 张明铁校长的实验论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学校品味》 荣获区一等奖; 课题负 责人吕玉虎副校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8 年度工作报告获市教科所好评并向全市各实验学校推广学习 ; 课题组长王伟撰写的实验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 学术指导吴延红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点滴体会》 获区一等奖, 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 实验教师马玲玉的实验论文《浅谈课题研究中的收获》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 在酒泉参加的课题组举办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 研究员 郑夕 莲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新思路》 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获区二等奖。

 2、 学生的收获最大, 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的实验

 中, 积累的最少学生记诵的古诗文也在百首以上, 这不仅对他们语文学习 大有好处, 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 很好的改善与提高, 不但知道并牢记了 许多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并且将之贯穿于自 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变得有礼貌, 尊老爱幼等等, 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 很大的提高。

 3、 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 各种活动, 极大的丰富了 学生的校园生活, 激发了 学生学习 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 长足的发展, 例如:

 诗歌朗诵水平、 诗词创作能力、 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 知识等都得到了 很好地训练。

 七、 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 , 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却没有结束。

 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 我校全体师生,会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

 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 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 展示自 己成长的舞台, 也促进了 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 二 O 一 O 年四月

篇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幼儿园的实践性研究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的实践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如何在少年儿童的心灵里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

 化课程来实现。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是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在基本道德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勤俭节约、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问题。有 49.7%(69.7%)幼儿承认有浪费文具的行为;有 24.6%(18.2)的幼儿没有帮助父母做家务;在文明礼貌方面,有 47.4%(78%)的幼儿从不说脏话,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说脏话。调查报告表明,有近 4 成左右的幼儿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如果我们的幼儿在基本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友好对待同伴上有较大的缺陷,他们又怎么能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本课题研究,就是研究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切实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与幼儿教育的德育有机结合;从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目的、有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幼儿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位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童蒙养正、明礼导行,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我园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地缘优势,多年来学校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以专家引领、校企联合为依托,以童蒙养正、明礼导行为德育目标,努力探索传统文化进幼儿园的有效性实践性。

 2、课题研究目的

 一是研究如何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二是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与幼儿德育工作和人格培养相结合,传统文化中有那些可以借鉴、传承的内容;三是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3、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国外的人格教育以美国托马斯里可纳的教育理论为主体。里可纳认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价值可分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非普遍的道德价值。普遍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尊重和责任这两个价值观居于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地位,它们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双方面都有显著的客观意义,尊重和责任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对公正和平的世界都必不可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与身体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尊重整个复杂的生命之网,要求我们的行动顾及自然环境,即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人格教育影响极为深远,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的良好品质,以培养诚与仁为人格价值核心的健全人格。孔子提倡仁,认为:爱近乎仁,就是将自爱的情感调节适度,扩展为爱人并爱物,以致爱大自然。同时孔子重视培养诚恳的精神,由不自欺而不欺人,发展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并对所做的事负责。无论是孔子的同和是万物之理还是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莫不贯穿着

 和平、仁爱、除恶扬善、见义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万物同和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和忠恕和善的道德观。

 当前,随着社会上各种形式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本,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空前地凸显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多种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之艰巨与复杂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这尤其需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少、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刻板、相关精品图书少以及师资匮乏,传统文化进校园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有效结合起来等,这表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自身的因素。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研究国学教育比较多,有的还很有特色,如北京玉桥小学的博雅教育,湖北省仙源中学的孝雅文化等。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总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是呼声大行动少,并没有在学前及中小学大面积的推广,个别教

 育干部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缺泛传统文化教育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在学习精典,明礼导行上受益。当前从国家领导人到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曲阜之行讲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研究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怎样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地域特点、学校现状有效结合等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必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课题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找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情况的方法和途径。

 4、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回溯历史,到古代先哲那里去汲取智慧与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幼儿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

 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 年 11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花一个多小时参观孔子研究院并与各方座谈,表明了一种态度,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未成年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帮助未成年人塑造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校园活动,是少年儿童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普及到未成年人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未成年人灵魂、启迪未成年人心智而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营造清新高雅校园文化的具体措施。

 开展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将经典名著、圣贤智慧、璀璨艺术及传统节日文化等活动,与幼儿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探求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之路,打造德能双优的教师群体,培养明礼雅行的优秀中华少年。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育广大教师努力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清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找出加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期望在实践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在应用上提供有益的、可操作的模式,从而启发人门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因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也正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的形式与教学方法。

 2、幼儿人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幼儿人格培养的教育理论研究;

 (2)幼儿人格培养教育内容研究。

 (3)幼儿人格培养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3、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建议

 (1)教师成为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

 (2)创建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3)制定并实施道德纪律

 (4)创建民主的班级环境

 (5)各种学科如何渗透人格培养

 (6)合作学习

 (7)培养幼儿责任感

 (8)注重道德反省

 (9)教会幼儿解决冲突的技能

 (10)促进幼儿关心班级以外的世界

 (11)创建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

 (12)注重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使之成为儿童人格培养的合作者

 三、拟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拟解决的问题

 1、当前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阶段的德育教育意义、育人目标、实施策略。

 3、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传统文化教育选材与育人目标的有效结合。

 4、本着德育为首、智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将县各种文件及德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精细化管理、特色办学、青年教师培养、古诗文背诵、经典诵读、春蕾读书、校园文化建设、少年宫建设、体

 艺社团活动、阳光大课间运动、兴趣小组、家校联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

 5、依托巨野文庙,邀请国学名家和教授来校讲学,开办专家道德讲堂,探索专家引领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让专家与教师、家长、幼儿零距离面对面,增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多效性。

 6、加大校本课程研发,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大、中、小分阶段校本课程体系。

 7、利用校企联合、优秀学生回访、外出参观学习、爱心妈妈联谊、留守儿童扶养、贫困儿童资助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相融合。

 8、学以致用、明礼导行,改革师生评价体系,加大德育评价力度,学生以博雅为美,教师以德学为重。

 9、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创建以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为主的校园文化立体建设体系,形成校有貌、师有德、生有行的办学目标,创建特色学校、精品学校。

  10、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读本,使课题校在开展学习传统文化中有所依据;

 11、解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师资和教师培训;

 12、解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的策略和途径。

 拟创新点

 理论创新: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行为习惯理论体系

 方法创新:创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行为习惯有机结合的策略和途径。

 四、关键词的界定

 1、国学:国学又称中学,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兵、医易史巫、诸子百工等学的总称;是清末民初,中国学者为了对抗西学冲击而提出的文化概念。国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儒学。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是贯通国学诸领域的关键,举

 凡道学、佛学、中医、周易、风水等等,无一不以中和为极致,中和即本于中庸。抓住了中和中庸即抓住了国学诸学的根本。

 简单讲国学即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

 2、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

 3、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

篇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 课题实验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7 年 1 月 25 日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课程是必须的载体。在当前国内外缺少相关内容研究、传统文化类课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有效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十分必要。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科学》课程的六年制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典型内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如何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

 (四)主要目标 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挖掘课程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三、思路方法

 (一)基本思路 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通过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精细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课题研究,以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二)研究方法 1、访问调查法:在开展课题研究学校,通过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访问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知晓率,掌握科学学习过程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通过对科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现状,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层面掌握课程融合的工作开展情况。

 2、个案分析法:从一至六年级学生中抽样作为个案分析对象,跟踪观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的发展状况,通过认真分析,衡量课题研究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课题开展各阶段性成果与课题开展前期现状,分析课题开展工作的有效性,诊断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梳理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地挖掘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果,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榜样和借鉴。

 (三)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根据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在这一阶段中,定期组织实验研究交流活动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3、结题推广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整合教学案例,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四)可行性分析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筚路蓝缕,生生不息,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本课题是在原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精选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同时课题开展不受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课题实施易于操作。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选题新颖,在原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五、预期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以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方法,推动课题研究成果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七、 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由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同时涵盖农村、乡镇和市直学校,所有成员对本课题有研究兴趣和基础,也有投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数成员都有从事主持或参与科学课题研究的经历,是一个理想精干的研究团队。研究成员所在单位图书馆和微机室资料充足,能够满足课题研究需要。同时,邀请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曲阜市教师教育中心教研人员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又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导师团队的引领,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篇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性学习报告

 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的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只有具有名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研究的过程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分工。分成四小组,其中两小组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另一组访问老师及同学,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将研究成果进一步修改,整理,展示成果。

 第一组前往图书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关键词,通过图书分类卡片查询相关研究论著,选择其中两三种论著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用卡片进行摘录。

 第二组,通过电脑查询,搜索相关的图片,简介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删选,总结,将有价值的资料打印出来。

  整理一,二两组摘录的资料,以及第三组的访问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一)传统节日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古老的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欣赏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你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1.盛大的传统佳节——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自汉武帝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天古时称为元旦、元日或“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就把农历年改为春节,把阳历年作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节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发出巨大的声响,用来辟疫驱疠,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纸裹硫磺,用火点燃作响,称为爆仗。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春节是欢乐气氛最浓的节日。历来在街头和公共场所,都有艺人表演说唱、杂技、百戏杂陈,热闹非凡。

 2.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国人的团圆之意也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3.服饰文化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

 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层出不穷。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充分显示出来。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不断地发展着、娈化着,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的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只有具有名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研究的过程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分工。分成四小组,其中两小组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另一组访问老师及同学,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将研究成果进一步修改,整理,展示成果。

 第一组前往图书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关键词,通过图书分类卡片查询相关研究论著,选择其中两三种论著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并用卡片进行摘录。

 第二组,通过电脑查询,搜索相关的图片,简介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删选,总结,将有价值的资料打印出来。

  整理一,二两组摘录的资料,以及第三组的访问成果。

 三、研究的成果

 (一)传统节日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古老的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欣赏一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你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1.盛大的传统佳节——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自汉武帝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一天古时称为元旦、元日或“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就把农历年改为春节,把阳历年作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节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发出巨大的声响,用来辟疫驱疠,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纸裹硫磺,用火点燃作响,称为爆仗。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春节是欢乐气氛最浓的节日。历来在街头和公共场所,都有艺人表演说唱、杂技、百戏杂陈,热闹非凡。

 2.传统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国人的团圆之意也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3.服饰文化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层出不穷。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充分显示出来。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不断地发展着、娈化着,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

 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推荐访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题报告 中华 传统文化 结题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