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8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 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治理形势严峻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因此,转变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方式、留住基层优秀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干部服务能力等措施具有重大意义。一、 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2、基层留不住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基层实现发展的关键因素,基层往往是出人才的地方,但留住人才的能力却很弱,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基层服务。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基层治理进度缓慢,老一辈的旧思想禁锢了基层的发展,同时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种种阻力和困难。
3、基层干部服务能力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在基层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严重虚化,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基层治理问题产生原因 1、放任式管理存在严重弊端。目前基层干部对出力不讨好的或者于已不利的“为农服务”的事,譬如农村社区卫生环境整治、社区文化服务等事情,存在不去管,不想管或者大搞形式主义,应付了事。由于部分乡村干部放任式管理,导致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缓慢,进而使已存在的矛盾问题被激化,甚至滋生出更多新的矛盾纠纷。
2、基层基础条件落后,存在供需结构上的偏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选择来到基层开创事业,但是能够回乡带领村民致富的寥寥无几,因为存在供需结构的偏差。基层可以提供的资源对于一些创业者没有价值,而创业者提供的发展思路、经营理念可能不适合当地的发展,这更加剧了基层人才的流失,也造成了三向浪费:于基层,资源浪费;于人才,智力浪费;于发展,时机浪费。
3、基层干部专业技能能力欠缺。基层干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思进取“不愿学”、热衷应酬“不勤学”、装点门面“不真学”、心浮气躁“不深学”、食而不化“不善学”的情况,导致干部在面对群众繁琐而复杂的问题、困难时,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去解决问题,为民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基层治理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现象。
三、基层治理问题解决对策建议 1、增强责任意识,化解问题纠纷。一是注重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和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部分村干部到乡镇机关进行锻炼。二是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先进乡村参观学习,学习当地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和当地干部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博的精神,使村干部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责任感进一步加强,进而解决放任式管理带来的种种问题,做好基层工作。
2、 着力强化“重才”意识。一是用感情留人,只要是在本地区基层工作的人员都平等对待,加强与人才感情交流,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外来人才“本土化”。二是挖掘本土人才优势,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熟悉本地区实际情况,更有一片报效家乡的热情,愿意扎根。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涵盖各行各业的“本地区”互助机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着力解决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
问题,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3、提升干部能力,做好基层服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对基层干部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改变不愿学、不肯学的学习态度,解决业务不熟、文字表达能力弱的现状,去除服务思想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的顽疾,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
篇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5 篇浅谈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基层作为国家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尤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要从中看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分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出对策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然而,我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基础组织力量薄弱、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单一、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等问题,仍需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才能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最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 (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一直以来,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乎到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我国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
团结在一起。基层是国家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党的执政基础是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越高,人们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国家秩序就越稳定。所以,这就要求扎根基层,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国家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转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二)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加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物质层面上的满足,人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追求。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健康安全、生活坏境,并且通过参与社会治理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基层作为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只有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基层是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基层人民群众是使得党和国家政策能够得到充分落实的主体,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石。因此,只有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才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只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以这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来说,全国各地的基层组织尤其是社区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爆发不久,基层党组
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民众生活的各个城乡社区组织在其领导下迅速采取行动,积极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宣传疫情相关知识。在封城、封路等措施实施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帮助。居民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群防群控中,巩固了抗击疫情的社会基础。基层治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负担过重,由于承担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但同时办公经费不足、物资缺乏、责任重大、事情繁杂、力量薄弱而且权力受限,造成基层组织严重超标的劳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哪个部门要求严格就赶紧完成哪个任务,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诿。二是基层治理层级过多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而且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运转不灵活,从而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三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理论水平不够,思维方式陈旧,治理方式单一。而且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够到位,无法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一些基层干部也常常在工作中存在惰性,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基层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日益严重。
(二)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应急机制不完善。首先,缺乏科学的应急预案,虽然各个地方县区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预案,但整体上缺乏结合本地实
际情况的具体方案,不能灵活地运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基层组织的应急物资保障不充足、对应急操作的宣传以及培训演练不到位。最重要的是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有些基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问三不知,或者怕承担责任不敢发声。二是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层政府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存在着交叉或不清的问题,但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导致社会主体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治理手段单一 目前基层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够精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大数据的優势。不少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习惯开会、笔录的形式,存在着“基层智慧治理及利用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困难 一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群众自治,人民群众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我国当前的现状是群众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机构依赖性太强,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基层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事,自主意识有待加强,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也缺乏对社会治理的认可。二是基层党组织无法放手发动群众的问题。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强大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无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无法凝聚起社会合力的问题。基层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着利益
分歧的问题,多元主体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问题,都导致了遇事互相推诿、缺乏责任感,主体之间力量无法凝聚。
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社会一大热点,要实现民生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平衡就要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决不能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坚决杜绝官本位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改变政府过去生搬硬套,“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现象,实现基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变。二是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前提下,以自治组织为重点。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等基层自治组织要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自主化。三是坚持精细服务的理念。要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引导市场的力量,努力发展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投入和帮助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时无法顺利进行,主要是存在社区人员,办公经费、基础设施的匮乏问题。经费等相关问题不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就无法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一是应该主张构建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前提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各个渠道筹集经费;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资本有
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二是基层社会治理要做到财政公开化和透明化,必须受到居民的监督,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三是对基层人才及时进行奖励,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重视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办公运用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并从外界吸引人才。
(三)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基层社会治理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方式,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加快搭建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机制体制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应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尽快完善法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同地区的基层制定具体的、专门的法律,进一步明确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限,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程序、目标等,确保各项工作依法顺利开展。二是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使基层社会治理公开化,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部的监督,以此纠正过程中的错误现象。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应急体系建设。在平常时期做好物资和资源的储备,增加基层社
会组织的应急保障措施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培训演练。
(五)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 一是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主,强化党建引领,形成社会组织、群众、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协同治理主体。政府要当好组织者、执法者、引领者、政策制定者;村委会、社区等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协商讨论,进行民主决策,要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创新自治内容和手段;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广大群众要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积极响应社会号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不要做冷眼旁观者。二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开展。协商民主可以满足基层主体需求多元性,可以维护主体间的共同利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离不开基层各类主体的参与和集体讨论。通过协商民主的模式也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各类行为主体积极性,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可以及时化解传统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矛盾,凝聚各方共识,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能力。
四、结语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并非靠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功,它需要的是各个主体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需要的是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要结合不同基层的实际情况,找到
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相关对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
一、“基层治理”问题初探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阶段社会治理仍存在内外多方面问题,需要切实做好基层减负的“减法”和鼓励基层、向基层倾斜的“加法”,以基层党建创新提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提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表现 (一)基层党组织弱化,重管理轻治理。
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官僚化的行政命令,基层党组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悄无声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治理后继乏人;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别是基层“微腐败”
等问题加剧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有乡镇双代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有的村组白条太多,借由重点项目建设的名义吃吃喝喝,村总支没有履行主责主业,对作风问题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干群感情。一级一级纵向的“科层化”管理模式又造成了“重管理轻治理”问题,为加强管理,往往一级一级签订责任状,这本是确保各项决策在基层落地、让百姓拥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有效保障。然而,各种考核普遍使用“一票否决”,造成乡镇管理体制扭曲为“压力型”体制。
(二)督查检查太频,问责追责过滥
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属地管理、痕迹管理广为流行,在一些地方直接造成督查检查考核的过滥和变异,同时带来问责追责过度化和基层工作无序化,滋生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乡镇没有话语权,基层干部不可能拿着中央的文件跟上面讨价还价。甚至有些乡镇“一把手”担心“瘦身减负”的初衷发生异化:“省里面会就此督导地州一级,地州又会检查县一级,最后又变成乡镇基层的责任了。如此一来,对‘瘦身减负’的督查检查又变成新负担。”属地管理带来属地问责,在信访领域尤为常见。一名信访户的户籍在当地,但早已外出打工定居,经常上访。乡镇负责人经常在“接人”的奔波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三)基层权责不清,完成任务流于应付
基层职能定位不清的现象在基层较为突出。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很多基层部门并没有法律法规正式授予的职权,这导致他们在监管、督办、落实种种职责时没有底气。大营镇安监办负责人对此苦不堪言:“没有执法证、执法权与处罚权,出去监管执法,自己心里都没底,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个人私下关系劝其整改,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很担心别人质问自己没有执法权限。”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层层传导到最基层的责任往往“兜不住”:或因部门事务繁杂而疲于应付;或因不具执法权而师出无名;或因专业力量欠缺而有心无力。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上级不同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常常挤在一起,还硬性要求在相近...
篇三: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基层治理,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是农村统筹和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加强和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有效回应这些新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分析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提出解决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一是误以“管理”替代“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一种组织、指导、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协调”。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
往“管理为上,一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维,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才、资金等依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二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激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甚至有些形同虚设,导致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一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一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施。三是社会认识不到位。一些社会单位、居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旧“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成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普遍缺乏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仍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最终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二)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一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循垂直管
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体业主反映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关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二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拆除違章建筑、整治流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往往因单一的行政行为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无法管理到位,导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三)要素支撑亟需夯实
一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开展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依据上级文件或会
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撑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二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进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一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三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进“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乏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规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施时往往各行其事、统筹乏力。三是权责匹配还不合理。在街道和社区一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担,但他们既缺乏相应职权,又缺乏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吃力,要实施好甚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四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 2019 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 12.33 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一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开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受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四)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一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繁重,既有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维护、基层组织建设等经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协调统筹各部门力量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况。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往往都是牵头部门“一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导致“一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二是信息共享不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数据不一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 17 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应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三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部分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 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闹了一阵,后来却逐渐成为一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栖身之所;另一方面相关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往往
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五)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一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三分之一活跃、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 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涉及。比如在某街道 2019 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少许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者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二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彩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乏、有的工作结构不合理,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二、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治理理念
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二是强化社会力量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正视社会力量、社会组
织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介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收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达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双赢效果。三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收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群众宣传,深入群众与之沟通,全面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二)健全治理体系
一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四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三)融合治理方式
一是奉行法治。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依法开展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
动城市基层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倡行德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良好向上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为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三是推行自治。开展网格每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四)提升治理手段
一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运用实效。二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三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进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五)夯实治理基础
一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涉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一网多员、一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个解决、大事整体处置。二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统筹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
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一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量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一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七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作 者: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党工委书记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农村为实地调研对象,了解和分析了白银市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提出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治理事权;改革公共财政,夯实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财力基础;促进协调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关系;强化党的领导,稳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新型城镇化;农村社会治理;善治;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为西北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既是一个需要迫切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与探索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调查研究。
一、对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观察
白银市,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文章通过对三县两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抽样实地调查来研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状况。据观察,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借助“精准扶贫”等平台开展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和持久性。因此,很多村垃圾乱丢、污水乱倒;公共服务设施陈旧;大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单调等现象比较普遍。
二、白银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白银市作为西北偏远地区的一个中小型城市,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目前的治理基本靠政府为主导单向度的推动,所以出现的问题很多,很杂。通过对白银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资金保障。从白银市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经费来源看,最重要的渠道是依靠政府拨付,这些资金对于范围广、种类复杂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如九牛一毛,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正常开支。加之,很多村民因常年在外务工并买了房子,他们是不愿意为村庄的公共事务掏腰包的。大多数人对村...
篇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著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为我国各地加快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阐述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不论城市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都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都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将进一步加快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步伐,更有效维护了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基层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1. 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现实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趋增大。在社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虚拟社区、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发表言论、监督政府的重要场域,社区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情况,时刻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科学应对群众监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2. 薄弱环节
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存在诸多困难。一是网格化管理人
才缺乏,特别是广大城乡社区,大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网格管理员。二是权责不对等。城乡网格化管理中,下沉到各社区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相互扯皮,未能发挥好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群众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同度不高。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3. 理念偏差
目前,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在社区社会管理活动当中,治理理念存在严重的偏差,部分社区人员的思维仍然比较固化。而这就导致了社区在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还做的不够,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信息收集不全面,未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的创造性。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了基层,落实到了城乡社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
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目标,也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
1. 治理的科学性和依法的规范性
在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对行政管理模式的依赖过重,而新时期的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及时对此方式加以转变和完善,积极利用科学、法律、民主等手段和途径。尽量将
科学治理理念传达和落实到位——到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有效将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踊跃探寻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方式及新手段;在民主治理的环节上,应当有效应用民主协商和实施教育等,促进平等沟通和协调的进行,来处理相关矛盾,提升公平公正的建设效果。
2. 以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为重点
社会治理永远离不开保障民生的课题,这是社会治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实际的社会治理中需要找到关键着力点,积极建设民生工程,有效处理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而有效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城市网格化管理等举措,为社会治理模式中的途径及方式的创新“添砖加瓦”。
3. 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首先要及时更新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型及方式,增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具体的服务,以达到让群众的基础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其次,基层社区干部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并坚持贯彻和执行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把社会治理的内涵细化到基层建设中去。
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1. 加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侧重体现和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自治主体地位,侧重加强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功能。
首先,基层党组织应该将自身的政务工作透明化,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及时了解社区的发展情况,让党务工作立足于服务居民之上。其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坚信党的领导并积极围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政方针周围,实现了各民族间一起学习、相互促进、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良好格局,进而营造出各民族间的良好交流与有效融合的社会氛围。第三,应该积极组织城乡社区党员参加党建活动,让党员了解到时代新风,加强对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党员的素养,从而在工作当中才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
2.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首先,要建立其更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活动当中要坚持层层相扣的原则,在提高管理部门自主性的基础之上,
强化整体的约束力,做到权责相对应。其次,则是要建立起全面的监督体制,要对基层社区和社会各服务组织之间的权利范围进行严格的划分,对政府的各个政务工作进行严格的动态监督,以此来约束基层政府的管理行为。再次,则是要做好决策共治方面的工作,在基层管理活动当中政府部门在发表重要的政策之前,要保证城乡居民的知情权以及参与权,要为居民提供政务参与的渠道,例如社情民意表达等等,从而让政策更加科学,并且降低后期推行的难度。
3. 树立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
新时代,民生的有效改善将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各地的民生条件和基础。新疆各地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基层治理理念和服务理念,要通过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切实深入到基层搞好公共服务体系上的完善工作,让城乡居民的生活真正享受到民生改善带来的实惠。要树立为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服务的理念,从而让各民族同胞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信心更加稳固,从而紧紧围绕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周围,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致富的愿景。
在基层治理活动当中,应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现代化的政务工作培训活动,促进工作人员思维的转变,提高工
作者的服务意识,督促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深入到人民群体当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4. 丰富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
要想提高城乡社区基层治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对治理方式进行优化,改革治理的手段,丰富治理的渠道。首先在治理过程当中,要充分将道德治理和法律治理结合起来,以此来约束城乡社区居民以及政务工作者的行为。其次,则是要避免管理方式的行政化,要积极对社区工作者展开法律教育,提高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宣传依法治理的工作理念,督促工作人员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最后,要做好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向城乡居民宣传时代新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篇五: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切实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时代、组织和现实四个层面入手,全面辩证地分析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挖掘限制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症结问题,以期构建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强调,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领导力不强的现实表现,
瞄准问题症结,探寻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是强化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是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领导干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③广大领导干部要全面了解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范围广、危害大、时间长、势头猛、恢复慢等新特点,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理论要求
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早在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具有先进性的独特政党、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要求。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后,多次撰文主张要在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思想。毛泽东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邓小平注重从现实情况出发,建立完善党支部和党小组生活制度规范;江泽民强调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胡锦涛提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巩固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五个服务”内涵和“六有”建设目标,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狠下功夫,以确保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二)時代要求
新时代以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发酵和升级,各种风险挑战呈现出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等特征。“复杂性”是指风险点、动荡源增多且不确定,党需要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挑战。“长期性”是指风险动荡持续周期长。新时代的风险多与科技、网络、生态等战略高端领域相关,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变异期和持续期。“系统性”是指风险的关涉面更加多元和综合。新时代风险的爆发往往是由点到面、交织叠加,跨领域、跨人种、跨地区甚至席卷全球都变得习以为常。“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
变、升级”,最终会给党和国家事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组织要求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将提升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作为重要大事来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⑤要求各级党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四)现实要求
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过硬的素质、高超的本领、专业的能力,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在风险防范、预判决策、执行保障、统筹协调、宣传引导方面表现不佳,某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缺少应对公共危机问题的担当与能力,存在作风漂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偏和提升,势必会危及党的领导和中国梦的如期实现。
二、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要求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
1、政治领导力不强。政治领导力不强具体体现在某些基层党组织内部分工不明、推诿扯皮、各自为政,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信任和创新意识,致使群众不满情绪有所增加,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府公信力。
2、思想引领力不足。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思想引领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部分人对工作仅仅满足于“走过场”“搞选择”“打折扣”,存在懈怠情绪、侥幸念头或麻痹思想。上述行为严重违背党员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隔绝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应急处置力较差。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部分领导干部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不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利用系统思维制定方案的能力不足,在宣传和辟谣方面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及时止损。
4、统筹协调力一般。统筹协调力已经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不断突破部门、层级、区域、阶段的限制而逐渐打造综合协调立体网络架构。然而,有些部门囿于传统思维定式,推责甩责他人或者组织,造成沟通协调不顺畅,组织内耗延误导致事件恶化,人民群众利益受损增大。
(二)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1、理论学习不够。基层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足主要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理论学习不深入。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囿于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思践悟”的要求,对于相关政策文件学习不透、理解不深、执行不严,有的迫于考核压力才勉强以开大会、作报告、填表格的形式敷衍了事。
2、实践磨砺不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习近平多次强调实践磨砺对于领导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然而,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对于自身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认识不够清楚,某些领导干部只是满足于带领大家“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对于重要任务、关键环节、落实详情的具体部署、把关和督查重视程度不够。
3、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方法是否行之有效,直接关乎工作任务的完成进度和质量。工作方法失当不仅是治理能力弱化的体现,更多地折射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根子问题。有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在具体执行层面为了省事,没有深入调研,用指示落实指示、命令落实命令,犯了简单化、粗暴化、随意化的错误。
4、选人用人不当。为政者是否优秀,直接决定着政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习近平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然而,网络谣言、对百姓疾苦失语、虚报瞒报、消极怠工、急于求成,这些现象反映出的是某些基层党组织在遴选、引进、考核领导干部时的失职与懈怠。
三、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这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指明了科学路径。
(一)加强思想淬炼,提高政治站位
首先,要学习经典理论。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进入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必须
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中国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严峻形势,准确把握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最新理念和科学方法。
其次,掌握科学思维。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从“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切入,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坚定理想信仰。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仰必须要从“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加强政治历练,涵养政治品格
首先,坚定政治立场。“无论是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还是战胜和克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新时代广大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牢记政治身份、站稳人民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路线、维护党的权威。
其次,炼就政治慧眼。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
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看似是空穴来风、无迹可寻,实则也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要炼就一双慧眼,就必须从洞悉世情国情社情发展变化的动向来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将戒除风险隐患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
最后,强化政治担当。习近平指出:“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切實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三)加强实践锻炼,增长政治才干
首先,重视基层锤炼。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和“磨刀石”。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身处基层,应当在人民群众的大事、急事、要事、难事、烦事中历经熬炼,不断积累提高为民服务的实战经验和过硬本领。
其次,加强应急演练。基层党组织要号召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应急演练,同时优化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能够快速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强化指挥调度、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救治、物资保障能力。
最后,注重经验总结。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关键是要学会反思。将成功经验和优势做法加以发扬和提升,形成制度化成果,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要深刻检讨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要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做到慎始善终。
(四)加强专业训练,拓宽政治视野
首先,优化专业培训。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高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现实载体和电信网络媒介,围绕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分批次、分专业、分层次、分岗位的对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开展精准的组织培训。
其次,掌握专业方法。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11 个坚持”,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依法依规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要通过主动适应、学通学精、灵活运用各种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群众观点,走好网络群众路线。
最后,完善制度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在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前提下,寻求建立全员培训、源头培训、跟踪培训、全程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搭建实践培训平台,健全
跟班培养、调训轮岗、挂职锻炼制度,引导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篇六: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治理现代化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状 (一)
基层工作者认识上的滞后。一是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谈得上治理,或者说只要经济实力强了治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治理的现代化自然就实现了。二是由于近年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基层政府呈现出
明显的被动式治理特征,一方面,基层治理首要的是必须完成各类自上而下的任务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化解自下而上的各类问题诉求以回应上级对“稳定”的考核。三是基层工作者偏向性选择,实行“一切以考核为依据”的选择性治理办法,特别是涉及“一票否决”或是考核占分高的领域,就全力以赴。
(二)
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领导核心弱化,甚至个别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软弱涣散问题,领导乡村治理的作用弱化;有的基层党组织班子不团结、制度不落实、工作不作为、群众不满意;二是“三类人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村党组织书记受能力素质等因素制约,工作中没有把抓党建和抓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一些村干部对乡村治理认识不到位,具体工作中作风不够扎实;一些农村党员对乡村治理参与热情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突出。
(三)
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群众组织名不副实,部分变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僚化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越来越脱离群众。二是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空间不大、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因此而产生的信访举报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群众自治组织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载体,即使有也
名不副实,作用发挥的并不好。三是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受精英人才外流以及服从政府指令性管理方式的传统思维影响,在乡村治理中普遍“缺席”。
(四)
基层政府和组织职能不清晰,基层政府职能重点不清晰。“社会”仍处在不对等的地位,哪些是政府该做的事,哪些完全可以交由社会承担的事,并无清晰的边界,社会成长空间模糊。往往是大而全,大而不优,责任成为无限责任,导致基层群众无论什么事情都来找政府,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牵扯了基层工作人员太多的精力。
二、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基层治理现代理念欠缺,偏重于管理和控制,关注物重于关注人。一是当前一些政府部门的管控意识仍然根深蒂固,既对社会的行动主体不够明晰,也对发挥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管理轻治理。二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农村党员年龄大多偏大,对新事物的接受、消化和吸收需要时间,对基层治理沿用老办法多,创新治理能力差。
(一)
基层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和行动力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基层干部视野狭隘、知识层次和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问题。在
如何面对不断成长的社会力量和不断增多的参与诉求上,一些基层政府明显能力准备不足,治理方式上重管制轻协调、重堵轻疏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
基层面临的错综复杂现状。当前,基层社会处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最前端,基层政府及其干部,直面老百姓及其利益诉求,比如,面临着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公共服务提升、信访维稳等等问题。加之维护稳定的“一票否决制”等责任的层层下压,基层政府有意、无意地走上“管理控制型”的治理模式。
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基层治理缺乏动力。基层治理缺乏动力,主动性不足,积极性、创造性不够,基层治理基本上是被动式、应付式,基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对上负责问题,主要精力和资源用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上、用在地方经济发展上,忽视本应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
基层治理主体差异性大。不同的基层治理主体能力和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其能量和效应也存在非均衡性问题,能力大、素质高、能量大、效果好的治理主体无疑容易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反之,则困难大、成效差。
基层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基层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包括制度在内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越完善、越科学,其权威性越大,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越容易实现。
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式途径 (一)
继续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一是突出需求导向。坚持从群众关注的生存性、发展性、安全性等民生事项抓起,每个镇街道、村社区每年都要排出一批量力而行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抓好问题整改。坚持以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抓好脏、乱、差等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出行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抓整改、抓长效。三是确保民意畅通。在村、社区设立工作室,强化村民诉求快速反应处置,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分析研判、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二)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一是发挥“指导员”作用。重点针对社会建设条块分割、部门利益、政策碎片、合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政策體系全覆盖和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发挥“服务员”作用。整合原有的便民服务资源,成立联系服务群众办
公室,推广建设“网络+网格”的智能服务管理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的新格局。三是发挥“监督员”作用。派驻工作组,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严格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正风肃纪,重拳整治“庸、懒、散、拖、瞒”,对不廉洁行为、违规违纪行为坚决“零容忍”。
(三)
强化基层组织功能。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就是要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通过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人员保障做实、做强,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而切实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四)
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一是为基层减负。进一步减轻基层村和社区的行政性负担,大幅减少“表面文章”式的台账考核,科学厘清权责边界,真正实现“政社”良性互动。二是下放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同步推动公共财政向基层社区倾斜,新增财力向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倾斜,以及政府择优购买公共服务,让基层社会细胞有能力实现社会服务和自我治理。三是激发社会活力。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大力培育一批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促进公众协作参与社会多元治理。
进一步创造条件,引导鼓励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并合理分配群众收益。
(五)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我们关心爱护支持要到位。组织部门要建好村社区干部综合分析研判系统,善于从中选拔人才、提拨干部,选优培强“两委”班子,逐步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保障,让大家留下来有干头、走出去有通道。二是严格管理教育要同步到位。要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一系列专题教育;分专题对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6-8 次集中轮训,同时,加强基层干部谈心谈话、关爱提醒和警示教育,以案说法,增强法治观念,接受群众监督,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三是不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本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对业务骨干和技术力量,通过“内部岗位轮训”和“定期外出考察学习”,开拓其视野,能上能下,打造一批优秀的基层人才队伍。
(六)提升基层管理能力。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要把抓基层强基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鲜明导向,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强起来、党员队伍更加强起来、党的工作更加强起来,确保基层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通过改革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和机制,更好为群众提
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为基层社会自治创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篇七: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客体“原子化”、治理效果“内卷化”等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而市域社会治理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中,职责梳理是重要抓手,“智治"是重要路径,应充分重视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科技优势,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一、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
( (- -) ) “ 碎 片化 ” 限制 了基层治理主体的行动能力
“碎片化"问题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按照科层制的专业分工与层级节制原则,基层治理的职能分散在不同层级和不同管理部门之中,形成了以“块”为单元的属地管理和以“条”为线的部门管理两种分割的管理模式。
在此背景下,基层治理“碎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横向上条线部门各自为政,过多考虑部门利益,不愿将资源和信息共享,囿于各自的职责范围,无法形成基层治理的整体合力;其二,在纵向上层级之间协调困难,治理任务被层层转移到基层,基层政府承
担了大量社会治理事务,这一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其三,“条块"间彼此分割、难以协调,如街道(乡镇)与部门派出机构的职权难以协调;其四,“条块”关系具有封闭性,由此带来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限制了市场、社会等主体参与治理的空间。由此,基层治理的“碎片化”导致了治理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失衡,进而限制了基层治理主体的行动能力。
(二)
“ 原 子化,,增加了基层治理客体的复杂性
基层治理“原子化”是指由于基层组织解体或无效而产生的基层治理对象离散、无序和低组织化状态。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建立了总体性支配的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基层主要依靠“国家一单位一个人”的纵向控制体系将人民群众整合起来,在农村则通过人民公社这一“准单位体制”来达到整合的目的。改革开放以后,总体性支配的社会管理体制解体,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所属单位,走进市场,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逐渐脱离单位和人民公社等组织单元,呈现出“原子化”的形态。
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原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与“乡财县管”的实施,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逐渐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村庄共同体逐渐消解,农民成为独立的个体,村集体组织失去了对农民的组织能力。在城市社会,基层治理“原子化"主要表现为在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浪潮的作用下,城乡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异质性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城市社会还无法形成有效的整合机制。而基层治理对象“原子化"的严重后果,可能导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社会联结弱化,使基层治理体系面临“失灵"‘的困境。
(三)
“ 内卷 化 ” 使基层治理的有效性边际递减
基层治理的有效性边际递减是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突出表现。近年来,国家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制度创新、引入新的治理技术等方式来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但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反而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同时,国家通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来破解“内卷化”困境,但基本上处于“改而不变”的状况。
具体来说,基层治理“内卷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通过引入技术治理来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使管理方式日益精细化,但不“接地气”,时常形成“空转”,与预想的治理效果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国家多次推动基层自治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以增强基层组织自治的内生动力,然而,基层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却不断强化,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依然有限。“内卷化”现象使基层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基层治理的实际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从而增加了基层社会的潜在风险。
针对当前基层治理实践面临的现实困境,仅仅通过基层治理创新并不能解决结构性所带来的问题,还要结合基层治理的具体情境,突破以县域为重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从更高层级上重塑基层治理的结构和功能。而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县域社会治理的延伸,为基层治理困境
的实质性化解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 、 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以市域社会治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它以设区的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级市)为基本治理单元,覆盖市管辖的全部地域范围,兼具城市和农村。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了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市域社会治理的成效,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市域社会安全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样态,目的在于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多重困境,重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内在结构。首先,市域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上下贯通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推动力量在基层集聚、问题在基层解决。其次,市域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进一步厘清权责,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部门分割、条块分割问题。最后,市域层面是将组织和个人最大程度整合起来的有效载体,通过落实基层自治制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改革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社会工作队伍等,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自主治理、服务供给、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化解和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性建设,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在结构和功能层面上的基层治理创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能够实质性化解基层治理“内卷化”问题,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
(二)职责梳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政府职责是指由各层级政府及其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职责梳理就是依法界定职责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的分配以及形成的运行结构,涵盖横向、纵向、条块的政府间职责配置。横向政府职责即一级政府内部的部门间职责配置,而职责在各层级政府间的分配构成纵向政府职责,条块间的职责梳理则是要理清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0 建立健全市域范围内的政府职责体系,是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路径,对提高行政效能,确保经济社会各项事务得到有效管理,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市域社会治理的政府职责梳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厘清纵向政府职责,改变治理任务层层下压的状况,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在治理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资源配置重心下沉到基层,将编制、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逐步向县(区)、乡镇(街道)等基层倾斜,提升基层部门承接能力。其
次,要建立横向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克服部门本位主义和“联而不动"。理顺不同职能部门间关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o 最后,要厘清条块部门的职责范围,完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块块合作”“条条协同”“条块衔接”的区域一体、动态治理问题解决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治理“碎片化”问题。
(三)
“ 智治 ” 是推 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因此,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社会治理应重视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科技优势,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在政治建设、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等领域作用,推动社会矛盾、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等风险防控智能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推动治理体制现代化。针对政府部门横向专业分工与纵向权力配置导致的基层治理“碎片化”问题,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通过建立数据汇集整合、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社会治理新体系。其次,推动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智能化强调市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起权责清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机制,以智能技术实现治理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
配置,从而解决组织和人员的效率极限难题。最后,推动其它治理方式形成合力。智能技术的输入可以促进政治、自治、法治和德治等治理方式高度结合,推动治理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效率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考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著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为我国各地加快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阐述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不论城市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都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都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这将进一步加快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步伐,更有效维护了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基层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1. 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现实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趋增大。在社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虚拟社区、微信、微博、自媒体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发表言论、监督政府的重要场域,社区组织对于社会治理的情况,时刻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科学应对群众监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2. 薄弱环节
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存在诸多困难。一是网格化管理人才缺乏,特别是广大城乡社区,大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网格管理员。二是权责不对等。城乡网格化管理中,下沉到各社区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相互扯皮,未能发挥好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群众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同度不高。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3. 理念偏差
目前,强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在社区社会管理活动当中,治
理理念存在严重的偏差,部分社区人员的思维仍然比较固化。而这就导致了社区在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还做的不够,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信息收集不全面,未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的创造性。
二 、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了基层,落实到了城乡社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三 、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目标,也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
1. 治理的科学性和依法的规范性
在以往的社会治理中,对行政管理模式的依赖过重,而新时期的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需要及时对此方式加以转变和完善,积极利用科学、法律、民主等手段和途径。尽量将科学治理理念传达和落实到位——到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有效将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踊跃探寻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方式及新手段;在民主治理的环节...
篇八: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社会治理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了明确部署。从共同体理论着眼,目前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政社互动机制不健全,职权责不对等、负担过重,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需要的契合度不够高等问题。因此,要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厘清权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共建共享;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增进认同。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方能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更加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工作做
得越扎实有效,社会治理的运行就越通畅高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场域,并且强调了社会治理追求的更高目标——即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认识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新视角和有效途径。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将这一理念写入党的最高文件。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引领社会治理由“管理”迈向“治理”基础上的新探索,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马克思和滕尼斯的共 同体理论
马克思关于“共同體”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其唯物史观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探究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不断深化。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认识起源于血缘亲属,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当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结成共同体来应对自然界的各种风险,这种共同体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
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个体依赖集体而生存。而后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共同体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依赖于外在物质,受到货币及资本等“抽象共同体”的支配与统治,在这种剥削关系中人逐渐被物化、奴役和忽视,因此他将资本主义社会或国家看作是“虚假的共同体”。而 1948 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到,这个“联合体”是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最高阶段的认识,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能够消除“虚假共同体”当中人与共同体的异化和对立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人的个性和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可见,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体思想其本质是建立在人全面而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自由联合体,它强调个人的生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代表着未来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关系模式。同时,这一思想也是今天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形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
而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深入研究了社会学领域关于共同体的概念,他对共同体的认识主要基于市民社会时代的考察。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有三种基本的形式:分别是起源于族亲关系的血缘共同体、以共同居住地为划分的地缘共同
体和以心理层面依赖关系为核心的精神共同体,这三种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很好地解释了共同体的内涵。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和社会》中充分比较了社区(即“共同体”)与社会的区别,他认为“共同体”是通过血缘、邻里、朋友等关系联系起来的有机群体,它的基础是“自然意志”;而社会则建立在对利益理性选择和权衡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人的“理性意志”。因此两者相比较,代表“自然意志”的共同体更具有不易改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基于共识的自由联合体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滕尼斯都认为“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人群关系的联合体。同样,社会治理共同体也是一种联合体,而且这种联合是基于共识基础上的自由联合。首先,社会治理归根结底还是落在人的层面上,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更是需要做人的工作。而社会治理共同体恰好回归到了“人”这个核心,它强调每一个人对于社会治理事务的充分参与,而且这种参与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础之上的联合。其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联合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共识,这种共识是内化在共同体当中的,正如滕尼斯所说的,“只有这种理解在共同体中,人们才得以保持根本性的团结,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分离因素。”也就是说,共识的达成是凝聚社会治理共
同体的重要基础,而这个共识就是社会治理应当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在此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将在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形成对社会治理的认同,这种认同将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在社会事务中履职尽责。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动社会治理变革的重要依据
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共识的自由联合体,体现在治理实践中就是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目标的深刻变革。首先,从治理主体来说,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的“人人有责”就是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组织,同时也包括每一个参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人,而且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各方治理主体地位平等与相互尊重,在社会治理中都有相应的职责分工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从治理过程来说,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的“人人尽责”实质上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它强调各方治理主体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第三,从治理目标来说,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的“人人享有”是对社会治理的价值升华,它强调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治理成果的受益者,要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这改变了传统社会治理中以公共秩序、社会治安、卫生环境为外部指标评判社会治理成果的情况,引导社会治理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社会治理的发展落实到民生实事之中。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反思 古人云:“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过去以“单位”为核心的组织方式转变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方式,个人、家庭和社区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使基层社会治理领域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社会热点、矛盾点和不同利益点等交织在一起,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了整个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和薄弱环节。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层社会治理政社互动机制不健全
从治理主体的层面来说,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除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自治作用。而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状况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公民社会发育不够成熟,公民责任意识和参与能力还亟待提高,政府、社会力量与居民自治的互动机制尚不健全。在农村,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
度,从 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村民自治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广大农民依法获得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权利。然而在实践中,村民自治的模式仍主要是“乡政村治”,即乡镇政府通过村民自治系统推行政策实施和实际治理,村民自治的主要机构村民委员会其实是乡镇政府权力和职能的延伸。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是社区居委会,但我国的社区居委会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同时又是街道办事处下属的行政性组织。这种双重身份使社区居委会往往也要执行街道办事处交办的行政任务,而无法有效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可见,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居民自治或村民自治都还是基层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依靠行政手段对社区事务进行治理,而在居民或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上、在吸纳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上都还存在着短板。
(二)基层社会治理职权责不对等、负担过重
从治理过程来说,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如何厘清各方主体的权责。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各方主体的力量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治理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基层部门,并且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存在职权责不对等、
负担过重的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实际治理中,处于一线的基层是与老百姓联系最为紧密的治理层级,可以最快速地感知和发现问题、最高效地回应群众需求。但受制于财权、事权、用人权、执法权等限制,基层部门只能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受理群众诉求,协调其他部门进行解决。这种协调如果出现困难,群众就会将治理不力的责任归咎于基层部门。基层负担着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大责任,但没有相应的权力和能力去直接解决问题,责大权小的矛盾突出。另外,实际治理中基层超负荷运转也是常态。社区工作人员要划分片区对接社区的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居民,同时社区居委会作为街道办事处职能延伸的机构还要承担大量庞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比如各种考核、检查、评比等活动。基层长期处于高压力、高负荷的运转当中,无法针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理服务,无法将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联合起来推动社会治理。
(三)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需要的契合度不够高
从治理的目标来看,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体现治理的人民性特征,即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涉及到治理成效由人民评判的问题。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一个显著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与群众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陷入了经济学上的“效果悖论”,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没
少做,但群众并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为了发展 GDP、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但这些工程并没有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二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基层政府在处理新问题、新危机上的能力和水平滞后于矛盾、问题出现的速度;三是过高的社会预期也会导致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降低,基层政府承諾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对策 社会治理共同体意味着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全新概念,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为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厘清权责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个行政层级,既由党集中统一领导,又实行分级治理。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必须要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个层级的重要作用,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社会
治理体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尤其要把握好中央、市域、基层三个层级在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作用。从中央层面来说,社会治理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从整体谋划、统一部署上推进社会治理。从市域层面来说,市域层面要发挥好前线指挥部的功能,尤其要在创新社会治理、发挥资源统筹优势、立法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从基层层面来说,基层应当发挥好“桥头堡”的功能,为老百姓提供最精准有效的服务,将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化解在基层。因此,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必须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1.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基层社会治理必须以满足人民的民生需求和生活向往为根本着眼点,要回应人民期待,聚焦人民关注点。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看得见、管得了”,必须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
2.明晰权力责任,减轻基层负担。在向基层放权赋能的同时,还要厘清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制定好权责清单,理顺基层社会治理中相互交叠的关系和职能重叠的
领域。尤其是要明确基层社区的权力责任,注意给基层社区做“减法”,通过清单管理的方式将基层社区的权责公开化、明晰化,建立和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提高社区行政工作的“准入门槛”;规范社区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社区非必要行政事务;破除基层治理中“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将社区职能回归社会治理本身,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在减负同时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共建共享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治理主体多元化,这就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实现互动、共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为今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处理国家、市场、社会与居民之间...
推荐访问: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能力建设 存在问题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