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7篇

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3-05-03 08:50:07

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7篇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XX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近年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7篇

篇一: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 XX”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 XX 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 X 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 X 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X 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 X 人(其中卫技人员 X 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X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XX 人,每千人口床位 X 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71 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70.08/10 万,孕产妇死亡率

 3.17/10 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X‰,婴儿死亡率 X‰,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 X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X 家,村卫生室 X 家,“20 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 X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 X 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XX 市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XX 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苍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 4 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得到省政府 XX 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 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 X 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 X 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 X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 X 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 X 个、服务点 X 个,完成 X 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X%,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 X%。推进 XX-XXX

 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X%。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 X 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 XX 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XX 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 X%,基层就诊率达 X%,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 X 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 X 家疾控机构均建有 PCR 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范县创建实现 X 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X 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 XX 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

 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 100%。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 X 个,其中市区 X 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 X 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 X 辆),达到每 X 万人配备 1 辆救护车的标准;将 XX 区纳入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 X 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市区平均反应时间为X分,相比15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3.38分钟,各县市均低于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1 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 X 个,XX 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 100%。持续升级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

 (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XX 年,

 共出动执法人员 X 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 X 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X 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 X%,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 X 家,开设床位 X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 X 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 X 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XX 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 XX 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XX

 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 X 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 XX;全市 X 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 X 强,X 个临床专科进全国 X 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 X 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 X 人,XX 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 X 个,名医(院士)工作室 X 个,与 XX 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 XX 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XX 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 X%,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 X 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 X 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 2.46 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 X%、X%;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 5G 云诊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

 康 (七)健康 XX 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XX 区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

 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XX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 X%,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XX)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X 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 X 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 X 个、健康乡镇试点 X 个、健康村(社区)试点 X 个、健康单位试点 X 个、健康家庭 X 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 X 家、银牌学校 X 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X 家、市健康促进医院 X 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 C 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 XX 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 X 张,千人床位数 X 张,按全省平均 X 张测算,床位数缺口 X 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

 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 6辆,现增至 19 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

 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

 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启动 XX 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 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

 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

 (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 XX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22 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

篇二: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0 年 07 月 29 日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余红艺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立法、监督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化监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组织开展系列调研:一是“学”,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法制讲座,邀请省卫健委副主任夏时

  畅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辅导报告。二是“听”,召开专题汇报会,听取市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教育等 11 个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三是“谈”,召开由区县(市)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的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察”,常委会组建三个视察组,胡军、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镇海和江北等地开展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五是“征”,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与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投票的“派粉”达 141070 名,社会反响热烈。六是“商”,梳理调研收集的情况及外地做法经验,与市卫健、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进行专门对接,共商工作举措。七是“协”,委托 10 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协作调研并收集调研报告,指导市人大代表卫生专业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还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

  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印发《健康宁波 2030 行动纲要》。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医疗纠纷“宁波解法”,落实《宁波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宁波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考核评估实施办法》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81.66 岁、孕产妇死亡率接近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12/10 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搭建覆盖全市、层级分明、运转有序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联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疾病预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

  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组建和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4530 家,实有病床 43373 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制。2018 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代表浙江省接受国家考核,荣获总成绩第一名。

 三是持续加大投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2003 年非典以来,我市财政卫生支出由 7.55 亿元增加到 114.27 亿元,年均增长 18.51%,快于同期 GDP 和财政支出的增速。2010 年至 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 52 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43 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 99.46%。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改善力度持续加大。市第一医院迁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改扩建、市第九医院二期、杭州湾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全国首家城市云医院,建设慢性病大数据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卫生、区域医疗平台等 9 个信息系统,批量归集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 2.8 亿条信息数据。

 四是坚持联防联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动员指挥,并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在不

  同阶段因势施策,实行封闭式管控,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发热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优化疗诊方案,实施中西医结合、远程会诊和联手施治,本地确诊病例治愈率达到 100%。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健部门和疾控机构难以统筹全市力量。相关部门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部门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处置事件的方式手段还不多样。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对不明原因新型传染病还是较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本地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链。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

  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有待适度增加。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

  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

  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建设。一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机制。二要落实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压实市、县、乡等三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健康服务等有机融合。

  三要加大基础保障力度。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位和职能,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二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等四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三要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机制。加强与上海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跨区域合作,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全市统筹,科学谋划《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逐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我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市第一医院迁建、中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做好数据归集和对接,发挥“大数据+基层网格”精密

  智控作用。依托市政务云中心,建立部门和区县市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实施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人群精准管理。

 (四)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强化机构编制保障。科学核定公共卫生相关机构人员编制,缓解机构编制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等要求,2020 年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万分之 1.2—1.4 以及省、市、县三级比例,足额配备疾控中心编制。二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在甬高校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造具有国内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知识、又善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

篇三: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1 202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 1 202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供借鉴 仅供参考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 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 个,其中:医院 8 个,乡镇卫生院 14 个,村卫生室 110 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院 1 所,其他 18 所。卫生机构床位数 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 806人,医师人数 412 人,注册护士数 394 人,全科医生数 28 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 4 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 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 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

 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 (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构建

 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 14 所,总建筑面积 4000 平方米,工作用房 6-8 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 600 ㎡,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 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

 馆;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 5 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1 2021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 供借鉴 仅供参考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市委、市委有关要求,为推动我镇党史学习教育见实效、走前列,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镇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努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务求实效走在前列上勇争先,以更实举措让群众满意、提升各项工作质量上走在前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在高质量发展、为民办实事、党建树品牌上取得明显实效,着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地方,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

 二、学习内容 1.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重大部署、工作要求,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树牢正确党史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成果、宝贵经验,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2.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通过学习,深刻铭记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彰显的巨大力量;深刻认识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书写的辉煌篇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断增强全市党员干部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3.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刻认识是充满红色记忆、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红土圣地;深刻认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860 多名英烈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努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4.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深刻认识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玉峡儿女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5.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一百年来,我们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通过学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深刻认识我们党在井冈山开辟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深刻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6.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通过学习,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精神永不过时,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更大业绩。

 7.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我们党一步一步走过来,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汲取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经验教训,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担当实干,奋力描绘好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画卷。

 8.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作示范、勇争先”“五个推进”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学习要求 贯彻党中央要求“党史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以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包括离退休党员)要坚持原则不变、标准不松、压茬跟进,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资源主动开展学习教育。要注重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

 1.学史明理。通过学习教育,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理论思维、历史思维,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2.学史增信。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历史自觉,保持战略定力,筑牢信仰之基,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3.学史崇德。通过学习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追求卓越、坚守气节的庐陵文化精髓,立政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学史力行。通过学习教育,加强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格,践履知行合一,注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效,打造过硬作风,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时效性,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中增长才干、建立新功。

 四、进度安排 党史学习教育贯穿 2021 年全年。启动时镇党委召开动员会,结束时召开总结会。适时对学习教育成效进行评估。

 (一)从动员大会到“七一”庆祝大会。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基本时间线索,分四个专题全面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

 1.专题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4.专题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篇目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从“七一”庆...

篇四: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11 月 2 日至 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调研组,先后深入 XX 区、XX 市、XX 县和 XX 县,实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乡镇(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汇报会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延安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有效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系统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疫情防控办公室细化防控措施,严格抓好落实,坚持 24 小时应急值班值守,确保快速协调处置应急突发疫情。截止 11 月 22 日,全市已经连续 290 天无新发病例。

 (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市上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 4 亿多元为其配备了四维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累计投入 X 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 X 所规范化卫生院、X 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并为 X 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体检车;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市二院紧急调配和购置 X 多万元应急医疗设备,完成市疾控中心负压实验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 X 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量达到 X 万人份。

 (三)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持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开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新型结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对结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稳步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全面开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监测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免疫规划,认真完成了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疫苗管理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四是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截止 XX 年 X 月底,全市共查处案件 X 起,罚款 X 万元,规范了医疗秩序,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上组建了三个医疗集团,有力推进了市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全市 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县域内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内救治。二是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生命救治等妇幼健康网络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市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全市 X 个急救站,X 台急救车辆,进行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达到 15分钟的国家标准。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疾病预防、环境整治等社会性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存在主体责任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等现象。二是部分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功能不全,仅能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全市仅有 5 个县区独立设置爱卫办;XX 区没有中医医院,安塞区中医医院仍未开展医疗业务。三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履职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在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种的健康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时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依据报表和纸质档案来判别,导致部分内容不真实,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全面承担基层卫生健康一体化管理职责。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短缺。县(市、区)疾控机构中仅有 5 所业务用房面积符合建设标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缺乏负压转运车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用房短缺,无负压隔离病房,无重症监护室,不能满足传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规范。只有 4 所(XX、吴起、甘泉、洛川)县级医院设有独立的传染病区。延大附院、XX 市人民医院等规范化发热门诊尚未建成。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

 后。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同,水平不齐,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一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加上日常应急演练不足,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三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新冠疫情防控前期医用物资一度告罄。

 ( 四)公共卫 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预防医学专业的共 X 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 X%,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公共卫生类别的共 X 人,占全市总数的 X%。二是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X 个县区卫健局一把手全部没有医学背景,县区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中有 54%的人没有医学背景。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较同级医疗机构偏低、职称晋级不畅,造成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招聘难等现象。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市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实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的机制。二是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三是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建设。在市、县综合医院

 设置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加大负压实验室、负压救护车、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配齐专业的疾控和医疗救护人员。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强化发热哨点配置,加强乡镇和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方面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医疗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四)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以“平战结合、长远规划”为理念,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建设防治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态医疗应急物资战略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公 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构设置的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筹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资源配置。二是加大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百千万”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市政府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医制度,订单定向为全市乡村医疗机构培养特岗全科医师,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落实奖励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同级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稳步提高工资待遇,确保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稳定。

篇五: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于“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有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协于近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建立“六大体系”,实行“十个最”战时机制,探索创新十大举措,用坚决果断的行动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有效确保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过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医疗防疫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还不高。

 二、意见建议

  一、加 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在提前预防上补短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预防为主上补短板,在科学预判、快速反应上找差距,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这次阻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建议组织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卫健委组织,由疾控、医疗、公安、后勤保障、新闻报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夯实基层医 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基础上补短板。要强化农村、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把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基层、投入基层。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必要设备的村卫生室,完善村医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社区关键防线和“一线哨所”的作用。每个社区医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做好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借助全民参与疫情防控有力势头,积极推进无主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加大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力度,加强小区公共卫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在救治能力上补短板。一

  是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软硬件系统,满足重大传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县(市、区)均应建设标准化感传染性疾病救治机构,推广非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改扩建标准,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患者就诊的隔离、观察、治疗等专用区域。三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多梯队不同专业的救治队伍,实现场所、人员、设备、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上补短板。建议我市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专职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方面补短板。一是加快建设我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各医疗机构计算机诊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上报。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动化预警系统,让人工智能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控疫情、自动向防控部门、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再由专家跟进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爆发风险。三是平战结合,进一步提高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建设和高科

  技应用水平。

 六、强化卫生领域执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补短板。一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二是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执法,一方面对不依法履职人员必须严格问责,另一方面切实把握好执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体适格、措施适度,防止出现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篇六: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以甲型 H1N1 流感暴发为标志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促进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 年 8 月中旬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夏荣恩、副主任钟玲带领市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卫生疾控等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德城区、 陵县、 夏津县三区县疾控中心、 县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表等方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深化两好一满意建设卫生强省”纳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实施《德州市健康百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卫生疾控部门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臵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05 年以来全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 10 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新建 3 处、扩建 5 处、改造 2 处新增建筑面积 19500M2新增仪器设备投资 1108 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 37 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 2006 年、 2007 年分别完成了 “360 工程”29 处、“1127 工程”87 处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技术培养建设任务2008 年完成市政府“十件实事”确定的 1000 处建设今年将完成近 900 所村卫生室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00 处已建成 87 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 112.87 万覆盖率 89.25%已为 84.25 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 7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已经基本落实2008 年争取省级社区服务专项资金 1150.2 万元占全省的 20%。

 三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5%以上连续 8 年居全省上游。稳步推进艾滋病、结核病、 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 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 “六进”活动、 落实相关政策。

 开展了妇幼保健门诊和产科规范化建设调整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3 岁以下儿童系

 统管理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健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开展了多次演练。建立起全市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疾控机构纵横连通和市、县、乡三级信息互通。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疫情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有效控制了 1 例传入性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二代病例传染病总发病率位居全省较低水平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全市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甲型 H1N1 流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 100 万人 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 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政保障政策不到位疾控机构建设和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经费等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尤其在县级疾控机构更为突出。一是本级财政拨款不足。大部分县疾控机构虽然在政府编制上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但一直没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县级疾控机构年度本级财政拨款 8505639 元 人均 8266 元  仅占职工工资的 32而且疾病防治业务经费几乎没有财政拨款不足部分靠有偿服务和执法执收来弥补。由于疾控部门把工作重点转向创收 而健康教育、 消杀灭技术指导等业务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存在重大隐患。二是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需县级财政承担的Ⅰ类疫苗经费至 2008 年才得到部分解决全市实际累计拨款 325 万元为财政应拨付疫苗经费的 36其它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没有拨付到位。三是疾控部门自身创收渠道断流。

 随着今年 6 月 1 日 《食品安全法》 颁布实施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所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能调整食品生产加工划归质监部门管理食品经营流通划归工商部门管理作为原疾控机构业务主要收入来源的食品卫生管理业务收入占 70%左右基本丢失仅德城区疾控中心 2009年预计减收 260 万元预计 2010 年将减收 400 万元。在防病收入方面原来计划免疫的免费Ⅰ类疫苗由 4 个品种扩

 大到 14 种。受这两个因素影响多数县市、区疾控中心业务收入将锐减 70%以上工作运转受到很大制约。

 二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县级疾控机构楼房建设虽然勉强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无钱购臵新仪器现有设备老化。如德城区疾控中心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常用的设备分别是 1995 年、1996 年购臵的现在已基本淘汰。对照国家标准我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臵率为 75%可以检测的项目仅占标准数的 80%。县级机构平均仪器配臵率为 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 50%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以饮用水检测为例由于缺少设备对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 106 项监测指标市疾控中心仅可以监测 78 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一旦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保证迅速准确检测给突发事件有效处臵带来严重隐患。

 三乡镇农村卫生防保机构力量薄弱。一是投入少。有的乡镇防保机构的房屋建设虽已完成但有房缺设备、仪器老化的现象突出检测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农村大多数人口最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乡镇卫生院但政策扶持主要在房屋建设等硬件方面对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投资较少或落不到实处致使乡村防保人员参加培训少、收入待遇差。三是乡镇卫生专业

 人才匮乏。有的县乡镇卫生院仅有一名上世纪 70 年代大学毕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是 60 多岁的返聘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三低”现象非常突出。

 四“重治轻防”、“重医轻防”现象明显。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陷形成的长期“营养不良”多年来“重治轻防”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认为疾控机构只是处臵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疾控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都有较大差距。

 一般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知识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比较明显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

 五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公共卫生资源整合。2003年行政区划后形成了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三区并列格局。按照要求疾病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原县级德州市管理原则。中央、省、市驻德城部门、单位和“三区”的疾病控制工作都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由于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不同归属致使指挥失灵、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陵县等县存在妇幼保健站隶属人口计生部门而不归属卫生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不利于整合卫生资源。

 三、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城乡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当前投入、长久获益的“利民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得到发展党委政府赢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民生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卫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把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之中建立健

 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计划、规划、人事、财政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协作与配合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抓民生工作的高度加大对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向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疾控工作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慢病预防等重大任务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应保证落实。第二鉴于当前我市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乡级政府实际上已失去一级财政职能的实际建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或者市对县级给以配套补助。对必须

 保障的免疫预防经费实行市、县两级按比例筹集市级专户管理分级下拨至县、乡。第三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疾病发病等状况进行成本测算,尝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通过“花钱买服务”形式调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第四对疾控机构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的任务量和花费资金通过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确保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增强群众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规范健康行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防卫生科普知识是最好的疫苗。要运用多种形式经常性编发宣传教育资料特别要加强对甲型 H1N1 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等卫生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条件做好干部群众的定期健康查体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未病治小病。新闻宣传部门要通过在媒体设立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教育。

 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市县医疗单位对口交流等形式对基层公

 共卫生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进修学习、待遇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可以分批选拔卫生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切实加强对业务机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的考评。

 五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德城区疾控中心、乡办防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决陵县等县妇幼保健站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篇七: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大全

 关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大全

  今年年初,市政协八届二次主席会议确定了“关于加快株洲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课题,明确由张国浩副主席、余群明副主席牵头负责,文教卫体委员会具体承办,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株洲城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其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调研组先后深入市直 8 家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城区 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调研,召开了 15 次座谈会,听取了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编办的专题情况介绍,发放调查问卷 1000 份,回收723 份。同时,调研组还赴湘潭、郴州等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分析研讨,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 2003 年“非典”事件以后,加快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精神病防治、传染病诊疗、血液供应、卫生应急等 8 大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目前,市本级设置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执法处、职防中心、中心血站、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 6 个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明确市三医

 院承担市级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和管理、市二医院承担市级传染病定点治疗,市健康教育所加挂在市疾控中心,城区公立医院承担医疗过程中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城市四区设置了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所,未独立设置卫生应急指挥机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其职能由区卫生局直接承担。同时,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乡一院”的设置标准,城区设置了 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乡镇卫生院、141 个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和 124 个村卫生室。

 (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1.服务体系基础建设提质有力。2003 年“非典”以来,利用国债资金等中央项目,先后完成了市疾控中心监测大楼、市二医院传染病区、市三医院急性精神病诊疗大楼建设,总投资达 5672 万元。2011 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医改“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总要求,组织各区政府对 2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改扩建,总投入达 1.07 亿元,改过去的多种成分主办为全部划归区政府主办和管理,明确要求像抓义务教育一样办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城市 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居全省领先水平,其中有17 家已投入使用。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投入 564 万元,在社区居委会设置了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深受居民欢迎,得到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据问卷调查,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总体评价满意度为 85.2%,有 80.8%的市民认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方便,有 76%的市民接受过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0 次直接而主动的公卫服务。

 2.服务机构保障幅度递增明显。市疾控中心、市职防中心、市卫生监督执

 法处作为全额事业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保障,市妇幼保健院明确有了 50 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用于保健服务,市三医院、市二医院等其他医疗机构也通过逐年提高专项补助额度,较好地履行了公共卫生服务职能。2009-2012 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投入 13.06 亿(市本级投入达 2.02亿),其中疾病控制、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保障专项经费达 8496.84 万元,年均增长 26.89%。城市四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所落实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待遇。市政府出台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编制部门按照湘编办[2008]5 号文件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分别按照 0.8‰和 1.2‰的人员编制标准落实了机构人员编制。

 3.服务任务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逐年提高,2009 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城区的补助标准已由 2009 年的 15 元/人提高到了 2012 年的 25 元/人, 2013 年将达到 30 元/人。2009-2012 年市财政为此累计投入 1892.58 万元。

 (三)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1.基本公卫项目基本到位。10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国家要求,2012 年,城区居民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达 69.12%,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超过 95%,0-6 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 84.2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 91.94%,65 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 78.2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 49.46%,2 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 55.82%,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 84.95%。

  2.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甲乙类传染病自 1999 年以来未出现暴发疫情;无霍乱本土病例、白喉病例和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成功消灭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2008 年在全省率先达到血吸虫病疫情传播控制标准;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2012 年,XX 区成为我省首批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今年 6 月,XX 区又通过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检查验收。

 3.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落实了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2012 年,孕产妇死亡率为 19.51/10 万,较 2002 年下降了 42.62%;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7‰,较 2002 年下降了 58.32%。实施孕前期孕早期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保健项目,落实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等优生优育措施,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率,2012 年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39.27/万)较 2008 年(65.80/万)下降了40.32%。

 4.职业病防治稳步发展。通过开展职业病现状调查,掌握了城区 500 余家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和近 3 万直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人群。通过推行用人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城区近几年已无新发尘肺病例报告。

 5.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加大。近五年来,卫生监督部门狠抓“五小”行业整治,确保了公共场所未发生一起重大健康危害事故,创造了卫生行业“五小”管理株洲模式。加大了医疗机构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 2012年,共检查医疗机构 2274 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 154 起,取缔无证行医机构 46家,城区 95%以上的医院通过了环保型医院验收,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率达 100%,实现了不发生因医院感染导致病例死亡事件的目标。

  6.传染病救治初见成效。市二医院传染病区设立病床 100 张,重症监护病床 4 张,2008-2012 年共收治住院传染病患者 8791 人,其中结核病 4651 人,手足口病 3130 人,艾滋病 152 人,完成了甲型 h1n1 流感、输入性霍乱等急性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任务。卫生部门对艾滋病、结核病的基本医疗实行新农合全免费报销,民政部门对艾滋病、麻风病等给予了大病救助保障。

 7.无偿献血保持全国先进。截至目前,城区共建成 6 座固定爱心献血屋,15 个流动采血点。无偿献血人员由 2006 年的 22476 人次增加到 2012 年的 31997人次,献血量由 7.77 吨增加到 10.57 吨,已连续 12 年临床用血 100%来自无偿献血,6 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8.卫生应急处置有力。成立了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 19支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动队。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 22 部总体预案和技术方案,开展了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了基本的应急物资。2008 年-2012 年,全市共处置 32 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

 9.精神卫生工作顺势起步。市卫生部门以医改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为契机,初步建立了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明确市三医院、各区疾控中心为市、区两级技术指导与管理机构。至 2012 年底,已完成 10322 例重性精神疾病摸底、排查、登记,其中城区系统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 2570 例。市三医院 2012 年完成精神病人住院治疗 1361 人次,其中“三无”(无钱、无家属、无证件)精神病人162 人次。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规划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由各级政府负责筹资建设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但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偏重于宏观调控医疗资源配置而相对忽略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没有制定专项规划对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服务能力、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对解决当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缺乏科学对策,没有建立公共卫生投入长效机制,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也未做到统筹利用,能力建设明显滞后。如在机构设置、能力建设、保障责任等方面随意性大,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健康危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投入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定位不准确,甚至因趋利而影响其公益性质。

 (二)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总量不够。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执行的仍是 2002 年以前的编制标准,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如疾控中心新增慢性病防控、精神卫生、口腔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职能后,其人员编制并未相应增加,城市四区妇幼保健所现有编制总数仅 33 人,远低于卫生规定的每 1.5 万人设编 1 人的指导标准。市二医院、市三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没有核定一个公共事业编。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仍是按 2009 年城市户籍人口 62 万人来核定的,总数为 499 人,平均每个中心不到 25 人。人员结构不优。据调查统计,市、区疾控机构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人员构成比例仅为职工总人数的 44%,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仅有全科医生 0.74 名、公卫医生 0.21 名、中医医生 0.71 人,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每万人

 应配备 3 名全科医生、1 名公卫医生、1 名中医医生的指导标准。

 财力保障相对不足。一是公共卫生建设投入增长较慢。自 2009 年新医改推进以来,我市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检测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经费总额年均增长率虽然达到 26.89%(主要用于人员及公用经费增长),但在公卫基本建设及专业项目开展等方面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投入增长幅度,导致医疗资源相对过剩,而公共卫生资本存量不足。二是基层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不足。市级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传染病区以及中心血站等机构没有纳入全额管理,基本靠医疗服务来维系公共支出;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在承担应急救援、传染病诊疗和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中的资金补偿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市区采取综合算帐方式,没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办公等经费单独纳入年度财政全额预算,造成医疗机构普遍趋利以弥补经费不足。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利益驱动,诱导居民接种收费二类疫苗,影响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接种。三是公共卫生投入不够均衡。由于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再加上区级财力不尽相同,财力好的城区投入高于财力差的城区,造成城市四区公卫投入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保障等方面的两极分化,甚至公共卫生机构同工不同酬。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疾控中心监测大楼由于缺乏专业设计,实验室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污水处理因地理位置所限而排放不畅、不达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不够,如水质检测项目仅能开展 40 余项,离国家规定的到 2015 年达到106 项检测标准相差甚远。市职防中心业务用房紧张且明显老化,设施设备陈旧。XX 区妇幼保健所仅有业务用房 243 平米,其中 143 平米还是租用的民居。市卫

 生监督执法处至今无独立办公场所。市二医院传染病区座落在医院新院门口并与普通门诊大楼比邻,选址不合理,病房建设标准较低,防护设施差,存在生物安全隐患,近年来,该院有 4 名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肺结核,2 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同时,该院传染病区救治设备基本靠自筹资金解决,救治能力较低。市中心血站因用房紧张至今未设置核酸检测、输血研究等科室。

 部门联动尚不顺畅。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但目前我市联防联控机制并未真正建立,未能形成工作合力。如有的部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降低门槛,部分项目未经职业病危害评价,导致职业危害无法从源头得到治理,甚至引发职业危害事件。精神病病人管理存在部门职责不清,甚至相互推诿现象。

 (三)重大公卫问题依然突出

 疾病救治压力大。结核病依然位居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每年以 30%的速度递增,在政府仅能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结核治疗的情况下,贫困患者难以承受诊疗负担。职业病和精神病患者群体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如 XX 县某村 90 余名外地务工返乡的民工中有 70 余人存在明显职业性健康损害,但因务工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企业破产倒闭而无法找到责任主体,不能享受职业病患者的保障政策,而职业病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很多贫困患者无力治疗。“三无”精神病患者因制度不健全,既无民政部门救助,又无医保部门保障,成为社会也包括医疗机构的沉重负担。

 无偿献血保障难。由于无偿献血工作未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各级政府及部

 门在无偿献血组织动员上力度不够,加上医疗用血采取收费制而其运行成本不透明,老百姓对“无偿献血、有偿使用”制度不理解,特别是“郭美美事件”之后,民众对无偿献血这一公益事业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作为临床用血唯...

推荐访问:人大代表调研公共卫生的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 人大代表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