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先进事迹范本汇编

2023年先进事迹范本汇编

发布时间:2023-02-27 20:0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先进事迹范本汇编,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先进事迹范本汇编

先进事迹范文汇编

横跨珠峰第一人

——记西藏自治区登山队男子分队队长次仁多吉

 

我只做了本职工作,党和国家却给了我很多荣誉,我一定牢记“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为五星红旗增辉”的队训,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次仁多吉次仁多吉在20多年的登山生涯中,一次又一次跨越生命极限,成为创造团队登顶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世界纪录的主要组织者和攀登者,成为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世界高峰次数最多、登顶成功次数最多的著名登山运动员。他首次登山就成为横跨珠峰第一人。1988年,他作为一名运输队员跟随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被选拔为主力队员代表中国横跨珠峰。为了跟上登山进度,他从7028米营地直接跨到8300米(跨过了7900米营地)营地,创造了当时跨营地登山的世界记录。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代表中国第一个从北坡登上顶峰,在海拔8844米、摄氏零下30多度的珠峰顶上等候队员99分钟后,由珠峰南坡胜利下山,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被中、日、尼新闻界誉为“横跨珠峰第一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始终牢记“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为五星红旗增辉”的队训,以超越生死的大智大勇,赢得了外国队友的高度评价。

1991年,他作为第一个被外国聘为技术顾问的中国运动员,参加比利时登山队攀登希夏邦玛峰活动。他全力协助比方完成建营、路线选择、修路、高山运输等攀登计划的实施,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中、比双方有5人顺利登上顶峰。在完成任务下撤至7800米处的冰陡坡时,由于队员体力过度消耗,加之能见度低,比方队长突然发生滑坠,并带着另外一名队员一起快速下坠(当时5名队员用绳子连在一起)。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他使尽全身力气迅速将系有安全保护绳套的冰镐插入冰缝,并用身体死死压住冰镐,有效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比方队员深受感动和钦佩,纷纷竖起大拇指称:“中国人,了不起!”他总把生命危险留给自己,在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总是冲顶在前、下撤在后,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还的机会留给队友,在默默奉献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1991年秋天,在中、日南迦巴瓦峰登山活动中,他一直在前为队友开道修路。当登到7400米的高度一个犹如“葫芦口”形的地段时,因地形非常陡峭,加之打岩石嘴的震动,刹那间,大面积的雪流直奔下来。为保护身后5名队友的生命安全,他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住雪流,并大声地喊队友赶快撤离到安全地方。一个小时过去了,5名队友全部撤离到了安全地方,他自己却在1.6米多深的流雪中严重冻伤,两个脚趾被截肢。脚趾截肢后,他没有屈服命运的安排,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队友把五星红旗插遍世界高峰。从1993年开始,身残志坚的次仁多吉带领队员在冰雪世界里顽强拼搏了整整14年,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人类以集体形式攀登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纪录。1996年3月,他带领队员走出国门去攀登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由于气象预报服务未跟上,登山队员到达突击营地后,雨夹雪天气持续了整整54天,他和队友们带着遗憾和泪水离开了马卡鲁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2003年4月,他带领队员再次攀登马卡鲁峰,这次攀登吸取了1996年未能登顶的教训,主动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台签订《攀登马卡鲁峰气象保障协议》。经过1个多月的充分准备,在接到近期只有4天好天气的预报后,他果断决策,带领队员直接冲顶,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第五高峰之巅。2007年,他带领队员在攀登最后一座高峰迦舒布鲁姆Ⅰ峰(海拔8068米)时,在一名得力助手牺牲、另一名得力助手受伤重残的情况下,既要自己攀登,还要照顾重残队友和牺牲队友的妻子(为完成丈夫攀登迦舒布鲁姆Ⅰ峰的遗愿),他没有退缩,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主动背上30公斤的给养冲锋在前,在仅有1名队员的协作下,最终使4名队员(包括重残队友和牺牲队友的妻子)全部成功登顶。面对来之不易的成功,这个铮铮铁汉第一次泪流不止,在向大本营报告喜讯时竟说不出话来,只说了一句:“我们成功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从不以登山家自居搞特殊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2008年3月至5月,为帮助新队员完成北京奥运会圣火珠峰传递任务,主动放弃了传递圣火的机会,而是默默无闻地从事幕后安全保卫工作,甘愿为新队员担当铺路石。面对各种表彰奖励,他总是说:“我只做了本职工作,党和国家却给了我很多荣誉。我一定继续发扬登山精神,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让百姓信服的好法官

——记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燕萍

走进当事人心里,让他信服法律,而不是屈服于法律,是我永恒的追求。——陈燕萍,陈燕萍忠实履行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神圣职责,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所办的每一件案件上,把党的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真情为百姓、公正建和谐的基层好法官”。始终怀着一颗敬业之心,扎根基层,甘当平民法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公正司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兢兢业业,尽职尽责。1996年春,她主动要求从法院机关调到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16年。她白天忙着发传票、调解、开庭,晚上忙着写判决书、查阅案卷等,无论条件多艰苦,困难有多大,她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年均审理200多起案件,是全院公认的“办案标兵”。她为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每个发生在农村的案件,都必须亲自到现场查看。对于相邻关系、建房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更是坚持现场必去、四邻必访。为了让乡亲们能听懂法律语言,她还把常用的法律名词译成当地口语,让乡亲们一听就懂。16年的认真与执著,换来的是经办的31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真正做到原告放心、被告信服、群众满意。在长期工作中,陈燕萍与基层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组织上曾多次考虑调整她的工作岗位,让她回法院机关,以便于照顾家庭和家人,但她与农村法庭却总是难舍难分。为了办案,她没有接送过年幼的女儿,没有请过一天假照顾生病住院的丈夫。始终怀着一颗亲民之心,真情办案,做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在陈燕萍心里,老百姓最亲,人民利益最重。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她坚持公正司法、和谐司法、能动司法,不仅忠于法理,而且关注情理;
不仅有公正的心,还有一腔爱民的情。基层法官常年面对的多是家庭琐事、邻里矛盾或婚嫁纠纷,但在陈燕萍看来,件件都是“大案要案”,她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全心全意为当事人着想,深入调查取证,指导群众取证,并严格审核证据,查清案件事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她把促进和谐的理念和调解为先的方法贯穿于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以女人特有的细心、爱心和耐心,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争取案件的最终妥善解决。她所办的案件中,有70%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是超过90%,相比依照法律条文进行判决,调解需要付出多几倍的努力。陈燕萍的秘诀在于“用心、用情、多动脑筋”,她注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好接受的方式解决纠纷,以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倾听、贴心的话语,推进问题的解决,在实现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同时,在处理方式上达到情理的交融和平衡。为了解开当事人双方的心结,她总是不惜心血反复进行沟通劝导,用一片真情去说服感化,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2008年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不得不裁员自保,有家企业的裁员决定引发了13起劳资纠纷矛盾,十几名当事人一同把企业告上法庭。陈燕萍拖着高烧39度的病体,从上午8点到晚上7点,咬牙硬挺着现场调解了10多个小时。在她的耐心调解下,这场劳资纠纷最终得以圆满化解,有效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她把执法为民延伸到法庭之外,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以一腔热情和真诚,搭起司法与民众之间的金桥。在受理一起女儿起诉亲生母亲的特殊案件时,陈燕萍在多次为当事人小敏寻找母亲未果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照顾小敏的责任,并多方筹措资金、联系医院为小敏治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始终怀着一颗清廉之心,秉公执法,让司法更具权威陈燕萍视公正为生命和灵魂,她常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作为一名法官,如果不能公正司法,上对不起头顶庄严的国徽,下对不起求助法律的普通百姓。她始终恪守人民法官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职业操守,在法律与金钱、人情等的诸多较量和考验面前,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法律至上,维护公平正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在审理一起离婚案时,女方父母通过熟人找到陈燕萍,顺手递给她一个装有千元的红包,陈燕萍当即婉言拒绝。女方父母以为她嫌钱少,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陈燕萍对他们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劝解他们不要强迫女儿离婚。在金钱面前,她认理不认钱;
在人情面前,她是认法不认情。在审理一起借贷纠纷案件时,原告听说被告与陈燕萍爱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担心案子得不到公正处理。没多久案子判下来,被告败诉,并很快履行了法院的判决。原告逢人便讲:“这样的法官,我佩服。”21年的法官生涯,陈燕萍没有接受过当事人的一次吃请和礼金礼品,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尊敬。如今,不少当事人到靖江法院打官司,都要求把案子给陈燕萍审理。他们说:“案件到了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

8

 “小档案”做出了大名堂

——记浙江省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杜洪英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进步。——杜洪英

杜洪英祖籍山东莒南。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两岁时,她随着因公致残的父亲迁回山东。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一直与档案打交道,至今已32年。杜洪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的进步1979年,杜洪英到玉环县委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从此便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一干就是32年。杜洪英刚接手档案管理时,干部档案就放在几十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但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寻找、清查、整理......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救活了大量的“死”档案。玉环县是个海岛县,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材料由他们带来,可杜洪英总是坚持一路颠簸、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都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30多年了,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到实惠、轻松的单位工作,她都婉言谢绝。“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她的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特殊含义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决定了杜洪英只能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且不说工作的枯燥寂寞、生活的清贫乏味,人生的天地也似乎因此变得狭小了,但杜洪英乐在其中。很多人称赞杜洪英干档案工作细致入微,甚至是精雕细琢。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亲手裱糊,每一页卷角材料都由她亲手抚平,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亲自裁齐。档案室里的窗帘、地毯、铁柜,甚至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杜洪英亲自添置的,杜洪英对档案室的一切充满了感情。档案室的湿度是严格控制的,湿度太高档案就容易发霉,湿度太低档案又容易变脆,杜洪英像呵护婴儿一般不差毫厘。每年刮台风季节,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就算这样,她回到家后还是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家人总说:“你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都说杜洪英熟悉档案室的一切胜过自己的家,不看档案检索目录,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通过不断的实践,她摸索出了“姓氏笔画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分类方法,并在全国各地推广。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也许在外人看来,档案室太平静了,甚至平静得有点压抑,但也有不平静的时候。杜洪英深深懂得,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秉公办事。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家”,杜洪英修订完善了《查阅档案制度》、保密制度》和《库房管理制度》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当然,也碰到过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的现象。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杜洪英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一概回绝,刚正不阿。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找杜洪英,要求把他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身份,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

“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这是杜洪英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在评上中级职称后,没有及时将相关材料加到档案中,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洪英知道后,立即给他打电话补齐材料,他的工资也因此加了一级。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她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百姓贴心的“索道医生”

——记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我将继续履行“乡村医生”职责,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拉马底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邓前堆在怒江流域的拉马底村,山高谷深、地势陡峭,6个村民小组被湍急的怒江一分为二,一条100多米长的索道成为来往两地的桥梁。1983年,年仅19岁的邓前堆,经乡卫生院乡村医生技能培训班取得从医资格后,回到拉马底村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为了给群众看病,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在没有其他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距江面30米高100多米长的索道,不辞辛劳坚持为百姓送医送药。就在这条危险的索道上,邓前堆已溜了整整28年,多年的坚守换来了当地百姓的健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赞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索道医生”。邓前堆热爱农村卫生事业,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满腔热情倾注于解除农民群众的病痛。他主要负责拉马底村6个村民小组265户人家1043人的医疗和防疫工作。从当上乡村医生那一天起,“人命比天高,救人是第一”就是他的从医准则。拉马底村大部分农户都居住在坡度达50度以上的地方,且居住分散,通往农户家的山路遥远而又艰险崎岖。因特殊的地域性,村民外伤发生的频率较高,外伤的处理、医治成为邓前堆最主要的工作。自担任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他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每天通过索道来来往往、奔波在云封雾锁的高山峡谷间,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不管本村外村,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只要乡亲们病了,他都随叫随到,经常深夜出诊救治急重病人。2010年的雨季,邓前堆在一个深夜里被电话吵醒,得知老娃当村民小组的一位村民在山中采石耳,不慎摔下悬崖,邓前堆毫不犹豫地带上溜梆,打着手电筒,背起药箱就走。他摸索着来到江边的溜索旁,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住索把,瞬间溜到了对岸,爬了很长的山路,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赶到这家,急忙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未发现骨折、脱位现象后,他对暴露的伤口进行止血、包扎,处理完毕,天已经亮了。像这样深夜出诊治病救人的事,不知有过多少回。从医28年,邓前堆走得最多的是“夜路”,几乎每周都有好几个晚上要出诊,早已习惯了在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渺无人迹的山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可他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仅仅按规定收取医药费而已。

邓前堆认真履行医生职责,除了坐诊和临时的出诊,节假日从未休息,坚持每月上山巡诊一次。巡诊之前,邓前堆总是事先电话通知村民小组长,请组长通知各户,让有病、需要药品的村民在寨子里集中,每次都按时到达,现场为乡亲们服务,对于不能前来就诊的病人,他还送医上门。2009年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害扎村民小组一户房屋起火,江对岸看到起火的村民纷纷溜过索道,赶去救火。邓前堆习惯地背上药箱,赶到现场,看到80岁高龄的老人被严重烧伤,邓前堆马上给老人进行清创上药、吊针输液。过后几天里,因老人是孤寡户,下山、过溜来村卫生室换药不方便,邓前堆就送医上门,每天一趟,过溜、爬山,赶到老人身边给他换药打针,直至痊愈。为了让缺钱的乡亲们看病方便,邓前堆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山地里劳动,还是赶集、做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角、林间崖下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村民们说,邓前堆就像亲人一样,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凭着对职业的坚守,他急病人之所急,对病人温情关怀,对乡亲尽心尽力,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经常为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做了28年的乡村医生,为大家看病无数,也遇到欠费无数。他说:“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所以我从不开口去向他们讨要。倘若他们不主动来还,也就算了。”但邓前堆并不富裕,2009年以前,邓前堆的月工资只有126元,从2010年7月起,每个月可以拿到乡村医生补助和计生信息员补助共计424.5元。他的房屋在距村卫生室不到1公里的公路边,是一个依大岩石建的三间小平房。屋里除了几件简单破旧的家具外,就是儿子打工带回的一台小电视机了。靠边的一间厨房,光线昏暗,有一半的空间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占据。内设一个简陋的灶台,用来煮猪食,还有一个简单的火塘,用来做饭。“房子的地基是由别人给的,盖房子花了2万多块,现在还欠着6000多元的债。”如果说冒险过江出诊靠的是救命的信念,那么平时的医疗防疫工作则是对职业的恪守。他走村入户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用民族语言宣传解释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常识,提高了村民卫生保健意识。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预防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多年来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邓前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华章,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忠诚。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范本 汇编 先进事迹范本汇编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