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篇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篇

发布时间:2023-05-03 15:20:10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例如: 宋朝时日本僧侣带回了茶叶的种子以及饮茶器具,著书介绍我国种茶、制茶技术以及茶的效用。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篇

篇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例如:

 宋朝时日 本僧侣带回了茶叶的种子以及饮茶器具,著书介绍我国种茶、 制茶技术以及茶的效用。茶叶开始在日 本栽培并被人们广泛饮用,逐渐形成— 茶道。

 日 本和服则源了今天日 本文化的代表 ——自 中国南北朝时缝织工艺的传入,在唐朝服饰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形成。

 今天雍容典雅的和服已经成为日 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被称为书道的日 本艺术,更是起源于用汉字抄写从中国传入的佛经,在中国书法基础上发展成为深受日 本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日 本国土狭窄, 人口拥挤, 资源贫乏, 严重依赖进口, 这也强化了日 本人的危机感。

 为了解除危机,更好的生存, 日 本民族养成了好学、 奋进的性格。

 与此同时, 日 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 与岛国心态的自我封闭、 与世无争相反, 海洋国家却包含着面向世界、 冲破束缚、 探索冒险、 气概宏大和进取参与等积极特征。

 最后, 自 强心理和独特的岛国环境都促进了日 本民族的发展。

 日 本文化则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 承传的集合体。

 今天的日 本文化, 既是日 本传统文化的结晶, 它充满东方情调却又有其独到的特点, 也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特别是与中华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 融合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距离日 本最近的大国。

 元前 108年,也就是汉武帝元封二年出 兵灭卫氏朝鲜,建安十年又分乐浪南部为带方郡。

 两汉主要通过乐浪、 带方二郡,将势力扩张到半岛南部,继而打开汉倭之间的通道。

 到了公元 618年隋灭唐兴,中国进入空前的持续繁荣时期.此时的中国汇集了各国的文化精品,秦汉以来初露端倪的东亚文化圈,经过东西文化的交融而日 趋成熟,大放异彩。

 如此强大的中华大陆文明自 然吸引 了 当 时还处落后的日 本。

 也就是在那时日 本开始全面的学习中国。7 10年,元明天皇下令迁都平城京.平成京仿照唐都长安营构布局,上至制度、 思想、 宗教、 文学、 艺术,下迄服饰、 节庆、 建筑、 饮食、 习俗,无不受到唐风熏染。

 本文将从文字、 佛学儒家思想、 农耕技术几个方面,就中国文化对日 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做一个浅显的研究和分析, 以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日本文化。1 汉字和汉籍的传入对日 本的影响日 语和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日 语文字有汉字, 平假名、 片假名和罗马字四种, 其中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借用 中国汉字或者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日 本人利用汉字原有的概念和造词方法,创造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日 本人还大量地吸取外来语。

 明治维新前,日 本人是以汉字书写外来语,可以说非常麻烦。

 明治维新后,外来语全部改用片假名书写。

 这样,不需用汉字造词,只需音译原词,并用片假名书写就可以了。

 这使得外来语的摄取变得极为方便、 快捷。据《史记》 记载, 秦始皇 28年( 公元 219年)徐福东渡。

 三国时, 日 本的邪马台国曾 4次派使节到魏国, 魏国也两次派使节回访。

 晋武帝太康 5年( 公元285年),《论语》 和《千字文》 经朝鲜半岛 传到 日收稿日 期:2007 -10-05作者简介:

 郝惠惠(19 80- )

 , 女, 河南焦作人, 池州学院外语系教师, 研究方向为日 本文学和日 本文化。浅议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郝惠惠( 池州学院 外语系, 安徽 池州 24 7 000)[ 摘要]日 本文化是外来文化的选择性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的集合体, 日 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它对日 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 日 本文化 儒学思想 佛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 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4 - 1102( 2008)01- 004 5- 042008年 2月 第 22卷 第 1期F e b . 2008 Vo l .22 No .1J o u r n a lo f Ch i z h o uCo l l e g e

 第 22卷池州 学院学报本, 日 本的推古天皇也于 630年, 向中国派遣遣隋使, 积极学习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律令制度。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了 200多年, 其结果是大量的汉字被介绍到日 本, 这样自 3世纪时起, 日 本开始使用汉字。《 日 本书记》 这样记载着汉字传入日 本的 历史:“十六年春二月 , 王仁来之。

 则太子菟道雅郎子师之, 习诸典籍于王仁, 莫不通达。

 顾所谓王仁者, 是书首者之始祖也。

 ” 天皇让王仁教授其菟道雅郎子儒家经典, 其后的天皇对皇室子女的教育也都是请外来的大陆学者担任教师, 以个人传授的方式讲解大陆学问,这成为日 本儒学的起源。《古语拾遗》 中记载了 当时来自 中国秦、 汉的外来者, 带去的贡物中有儒学经典这一事实。

 有文献记载, 日 本在大化之前,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和文字教育为基础的。

 而汉字和汉籍的传入,则是日 本古代文化发展—日 本表音文字——的重要契机———假名的创造。据文献记载, 日 本在汉字传人以前只有语言, 没有文字。

 汉字传人日 本以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是用近似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

 即使在现在, 日 本社会中, 知道汉字, 尤其是清楚古代, 近代汉字的人, 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

 日 语词汇中至今也还可以看见唐文化对日 本的影响。

 辣椒要叫唐辛子,南瓜要叫唐茄子, 甚至胡麻要叫唐胡麻。

 而且直到本世纪初, 进口货还叫唐物, 洋货店还叫唐屋。但是对日 本人来说,汉语毕竟是外来语,使用起来有诸多不便。

 人们对文字的客观需求,促进了正在孕育中的假名的发展。

 ( 假名就是改造了的汉字, 各取一个简单的部件作为日 语的音节符号, 也可以说是中式的日 语字母。

 )日 本人借用了汉字之后, 充分利用汉字的优点,7世纪初创造出了标记日 语发音的“万叶假名” 。

 后来又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取汉字的草写体创造出 了“平假名 ” , 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片假名” 。

 平假名用来写本族语, 连写方便, 片假名主要用来译写外来词, 特征鲜明, 二者分工明确。

 用数量极少的 50个符号便可以记录所有的日 语音节, 连写之后还可以标写所有的日 语词汇。

 就字形说, 笔画少, 易写好记;就标音方式说, 一字一音, 简单明了, 从汉字到假名, 日 本人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的惊人的创造力。

 到了近代,“汉字假名混合体”的文章书写格式就完全成熟, 繁简相间, 音义兼明, 成了独具一格的汉和共存的文字系统。

 即使在现代日 语中, 也有很多汉字的书写和所表达的含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仍然完全相同,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形意相同的词语。

 如:

 科学、 文化、 宇宙、 世界、 国家、 健康( 这里列出的都是日 语)

 等。

 日 本在借用中国汉字之后, 创造并发展了自 己的语言体系, 它和汉语虽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也有着很多的差异。

 文字上, 除了与中国相同的汉字外也有很多日 本独立创造的汉字, 词语上,虽然汉字相同 , 但形同 义异的 如 野菜———姑娘; 形异义同的如赤外线———蔬菜、—红外线; 日—回信、 答复, 手娘——语独特的自 造汉字词语如返事———津贴等等。

 日 本虽然没有完全属于自 己创造当——出来的文字,但他们通过对汉字从功能到形态上进行彻底改造,使其变成了自 己的文字。

 这表明日 本人不仅善于模仿外来文化,而且善于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加工改造。2儒学思想对日 本文化的影响架构日 本文化的主载体一个被认为是日 本“国粹” 的“神道教” , 它是日 本本土文化的象征, 是架筑日 本文化的最基本的主载体; 另一个主载体就是“儒学” 。

 这里要指出的是日 本的“儒学” 并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它源自 中国,但已日 本化了,尽管其最基本的思想没有多大变化。

 日 本之所以全面地摄取中国的儒学思想,是因为它与日 本民族的固有特性和日 本的基础文化———神道文化相融合。

 儒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伦理,而不是宗教信仰,它强调忠诚、 信义、 礼仪、 高度重视教育和努力工作,因而最适合日 本人务实的特征。日 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 是在中国儒学的基础上而逐步成长的。

 公元 5世纪初的日 本应神天皇 16年, 百济人王仁将《论语》 携人日 本, 揭开了日 本儒学的发展史。

 奈良、 平安时代的日 本早期儒学, 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 唐经学的影响。

 进人镰仓时代后, 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人日 本。到了江户 时代, 日 本朱子学成为官学。

 随着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的传人, 日 本又相继形成了阳明学派、 古学派、 考证学派等儒学流派, 达到了日 本儒学的全盛期。

 盛唐时期是日 本吸收唐朝文化的高潮。

 “ 唐风弥漫奈良城” , 日 本开始大规模、 广范围、 酣畅淋漓地引 进中国文化。

 据考证遣唐使共派出 12次, 每次最多时 800人, 最少也有 300人, 中国先进的价值观念如儒教、 佛教政治体制, 均由 浅人深地被日 本民族吸收。[ 1 ]当时儒家思想影响日 本国民的道德生活极深。

 特别是在圣德太子摄政时期( 59 3—621)

 以儒学佛教为指导思想, 借以帮助他实现中央集权制, 他的“冠位十二阶” 就是以儒家的4 6

 第 1期德目“德、 仁、 义、 礼、 智、 信” 为阶名的。

 就连圣德太子本人也不仅学习佛教, 而且学习了儒学经典。

 他在其统治期间, 效仿中国以五常儒学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 将《论语》 的“以政为德” 作为其政治行为的准则。

 他的《十七条宪法》 ( 604年)

 更是活用了儒佛的思想。

 它始终以儒教的“和” 为基调, 主张德治、 礼治、 法治, 通篇在内 容上体现了 儒学的精神;而在表记上, 采用 了汉文的书写符号, 它是日 本最古的用纯汉文书写的成文法。

 为了推动推古朝的改革, 圣德太子积极吸收中国先进的儒学文化和制度, 推进遣隋外交, 自 推古十五年( 607年)

 第一次派小野妹子遣隋起, 前后共 5次派出遣隋使。

 圣德太子以中国儒学理念指导政治改革的思想, 在大化元年( 64 5年)

 的大化革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一时期, 学习儒学思想的人数很少, 还仅限于高层的达官显贵阶层。

 儒学的作用主要限于提高皇室的文化修养, 宣传改革的政治理念, 作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在贵族中也初露端倪, 至于普及社会平民,则还是很久远的事。但是, 日 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通常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 本曾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但却抛弃了中国社会肌体上—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因为它与日的两大毒瘤——本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不相适应。

 对构成日 本文化最基础部分的中国儒学, 日 本的选择也是惊人的。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仁” 为中心,而日 本的儒学却将“忠” 放在首要位置。

 对于“忠” 的理解两国也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忠诚意味着对自 我良心的真诚。

 而在日 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 己领主的真诚”[ 2 ]。

 因此,中日 两国的儒学存在着重大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的儒教无论怎么说都是人道主义的,而日 本的儒教显然是民族主义的” 。[ 2]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日 本的儒教中比中国有着更多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外,日 本儒教还发展了中国儒教思想,其中最突出 的是日 本著名的商人、 思想家涩泽荣一的“义利一体观” 思想。

 长期以来,中国的儒教是重义轻利的,而日 本则从国家利益出发,把道德与经济、 义与利、“士魂” ( 即武士精神)与“商才” (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把士商的“义利” 观转化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伦理观。

 正是在“义利一体” 的思想下,日本没有什么抵触地接受了 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种一切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而不恪守某一种教义的精神, 是日 本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对号称中国“亚圣” 的孟子思想,因孟子主张“民为贵、 君为轻” ,给百姓一定的“恒产” ,放松管制、 休养生息,这与日 本当 时以“部民” 奴隶制为主的经济政治制度是格格不入, 而被扫地出门。

 更重要的是孟子的“禅让” 思想对日 本“世袭君主制” 构成的威胁是无法容忍的。3 佛学思想对日 本文化的影响东汉永平 ( 58- 7 5年)

 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 又从中国传入日 本, 如三国孙吴赤乌( 238- 251)年间佛教传入天台山 , 当时浙江境内 共有九所寺庵, 天台山一带就占了 6所[ 3 ]。

 陈隋之际,“东土小如来” 智者( 538- 59 7 )大师集当时中国佛教之成, 融“南义北禅” 于一炉, 在天台山创立了 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宗派一一天台宗, 使天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至唐代, 天台山佛教开始“文化输出” , 东渡扶桑, 对日 本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

 唐代高僧鉴真( ( 687 - 7 63年)六次东渡日 本, 在日 本传播律宗的同时, 大力弘扬天台教义, 从而揭开了 天台山 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序幕。

 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太阳崇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上就出 现很多太阳纹图案, 显示着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太阳神崇拜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史上曾 发生了 相当 广泛的 影响[ 5], 并涉及海东的 日 本, 把日 本视为“ 扶桑之国 ” , 用“ 太阳 的 故乡 ” 取国 名 , 名 曰“ 日 本” ,用 太阳做日 本国旗, 这些都渗透着中日 文化交流的结晶。圣德太子摄政期间, 在汲取中国儒家学说的同时, 也积极传播于 6世纪中叶传来的佛教。[ 6 ]他基于“世间虚假, 惟佛是真” 的谛念, 不仅借助天皇诏令“兴隆三宝” , 而且在制定《十七条宪法》 时, 在第二条里提倡“笃敬三宝, 三宝者, 佛法僧也, 四生之终归, 万国之极宗” , 强调了佛法普渡一切众生, 适用 于万国, 这里的万国即指的是中国、 朝鲜、 日 本。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日 本文化自 此至大化革新( 64 5年)后一段时期, 在建筑、 雕刻、 绘画以及装饰性艺术诸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迎来了以 7世纪前半叶圣德太子时代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的黄金时代。

 因当时建都飞鸟地方, 故史称“...

篇二: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1

  篇名: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作者:

 陳函吟。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鍾貽全。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高子鈞。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二年恭班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壹、

 〈一〉 研究動機

 在西方列強勢力到來前,中國一直是以中央大國君臨亞洲,各邦國朝聖,不斷有學者聞名而來,想一探這神秘的中國,面對這種情勢,自然而然的造就文化交流,漢文就是這交流舞台上的一大主角,至今我們依然可以在日文、韓文中多多少少看到漢文的影子,然而經歷過歲月的沖刷,中國已失去以往神祕的妝,在這 21世代中,各國看似已擁有分明的國界、主權,但其實中國文化仍然穿梭在國與國間,而漢字在這舞台上的表演才剛上重頭戲。

 漢字對日本的影響其深,日本至今仍以漢字為書寫語言,甚至釋義方面也有類似的地方,隨著時間的琢磨,漢字在不同觀眾面前,也漸漸改變其面貌,在日本的漢字融合了日本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演化,進而發展出另一種漢文,現今又由於哈日的風潮,讓我們看到像達人、超等新式語法,以前傳入的漢字,再次傳回而又發展成新的文化語言。

 難道中國對日本之影響只有漢字嗎?想必不是吧!除了漢字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在交流著 , 但經時間的琢磨 , 直到現今我們甚至認為那已是日本自有的文化 。

 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傳入日本,造就如此深的影響?在演化進化的過程中,究竟又改變了些什麼?在改變中古今又有何不同?現今的文化交流如何影響我們現今的文化呢?讓我們來釐清這「中國對日本影響之研析」。

 〈二〉 研究方法

 中國對日本之影響是極大、極廣的,因此我選了幾個主題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以漢字、茶道、武士道還有關於食的方面等等來做些整理、統整,並看看其中的差異比較。

 貳、正文

 2

 前言 《一》中國漢字的源起與名稱 漢字,最早由殷的甲骨文開始直到現今,已經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些文字出現”漢字”這個稱呼,並沒有如它們存在的時間長久。自有歷史開始,中國人常常以東亞(當時中國人意識中的世界)為文化的中心,而那裡使用的文字就是這個文化圈中獨一無二的文字,所以剛剛開始單單用「文字」來稱呼。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漢」是代表漢朝帝國。這個王朝,在西元元年時大致上有了版圖,前後總共統治了四百多年,是那時為止壽命最長的王朝。所以這個王朝的名字,就成為了整個中國的代名詞了。而漢朝的正史《漢書》 ,使得週邊的民族,例如匈奴或是西域的人以”漢人”代稱中國人。往後的時代,外國人也稱中國語為「漢語」 ,直到 11 世紀,金、元等民族國家就出現稱中國文字為”漢字”的文獻。

 然而中國人並不會以漢字稱呼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元以來的異族人稱呼中國文字的詞,代表”漢”族人用的文字。在日本,漢字是正式的文字,被稱為「真名」(「名」是文字的意思),和「假名」相互對應,後來日文以「漢字」取代「真名」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中國也稱日文的漢字為”漢字” ,而這樣的稱呼早在七八百年以前存在而且快速的普及並持續使用至今日。

 (文章內容部分譯自《平成漢字語往來》漢字篇

 作者:興膳 宏

 日本經濟新聞出版)

 《二》日本漢字 3

 〈一〉漢字的傳入 究竟漢字甚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五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當時日文並沒有書寫系統。後來發展出一套源自《萬葉集》、稱為萬葉假名的表音系統,萬葉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假借它們的發音來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寫的萬葉假名後來演變成今日的平假名。當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假名來書寫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學都是以平假名來書寫的。片假名也是從差不多的方式發展的:寺廟裏面的學生把漢字的其 一部分分拆出來成為片假名,用來標注漢字的發音,還有漢文裡的日語助詞。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辭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文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準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煙草」代表「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

 4

 〈二〉改革 日本漢字改革史是指日本近世討論及修訂漢字的連串事件。漢字曾被奉為「正政之始」 、 「經藝之本」 ,但隨幕府至明治起,中國由盛轉衰、日本民族意識抬頭、和學興起、西學傳入,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

 漢字衰落之時,日本社會縱然普遍認同文字改革的路向,但改革路向意見紛陳,有主張轉用平假名、羅馬字,甚至轉說英語、法語,最後,減少漢字論和文言合一的路線得到落實,日本政府於 1946 年頒布 《當用漢字表》 和 《現代假名用法》 ,限制漢字的運用,1960年代一度出現反思潮,再次放寬漢字運用。自 17 世紀的新井白石算起,日本漢字改革史已長達 300餘年。經過長久的時間,漢字已成為日本文化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三〉現今的漢字 儘管漢字在日本曾一度衰落過,尤其現今隨著文字處理機和電腦的普及,目前日本人的漢字讀寫能力已經不如以前。

 但最近又興起了一股漢字熱,“日本漢字能力測試基金會”指出,大約七八成的參加漢字能力測驗者是日本年輕人,漢字能力證書可以使他們在升學時多出一項有利條件。

 基金會的發言人說︰“這一測試的目的是促使日本人重視漢字這一日本文化發展過程的核心。”隨由此看出日本對於漢字是很重視的,然而在現今社會上學習漢字已不再是日本的專利,現在外國人學習漢字的熱情反而影響了許多日本人。一位在荷蘭王國駐東京大使館工作的 38歲日本女性表示,三年前當兩名荷蘭同事拿到漢字能力測試預備 1級的證書時,她大感震驚;一輩子都在東京生活的她覺得應該直接考第 2級,以急起直追那兩位同事。

 漢字對於日本的影響極大,經歷數千年不斷的改變,現今的日本漢字,雖在外貌上還是有中國的影子,但卻有著濃濃的日本味,甚至使的更多的外國人學習 而未來的日本漢字又會有什麼改變,值得我們期待。

 〈四〉演變與進化 1。五十音圖 註:日文假名後的漢字代表了該假名的漢語來源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5

  a i u e o 備註

 a あ←安 ア←阿 i い←以 イ←伊 u う←宇 ウ←宇 e え←衣 エ←江 o お←於 オ←於 う(u)的發音和英文與中文的 u的發音稍有不同。發日文的 u時、嘴巴的形狀不是圓的、而是較扁 K ka か←加 カ←加 ki き←幾 キ←幾 ku く←久 ク←久 ke け←計 ケ←介 ko こ←已 コ←已

 S sa さ←左 サ←散 si(shi) し←之 シ←之 su す←寸 ス←須 se せ←世 セ←世 so そ←曾 ソ←曾 し (si)的羅馬字有兩種 、 si 為日本政府推薦用法、括號中的shi為黑本式羅馬字。下面的 ti、tu也是。し (si/shi)念作「細」。

 ち (ti/chi)念作「氣」 、つ (tu/tsu)念作「醋」。

 T Ta た←太 タ←多 ti(chi) ち←知 チ←千 tu(tsu) つ←川 ツ←川 te て←天 テ←天 to と←止 ト←止 N Na な←奈 ナ←奈 Ni に←任 ニ←二 Nu ぬ←奴 ヌ←奴 ne ね←祢 ネ←祢 No の←乃 ノ←乃

 H Ha は←波 ハ←八 Hi ひ←比 ヒ←比 hu(fu) ふ←不 フ←不 he へ←部 ヘ←部 Ho ほ←保 ホ←保 在羅馬字中 hu(ふ)通常被拼寫成 fu。

 M Ma ま←末 マ←万 Mi み←美 ミ←三 Mu む←武 ム←牟 me め←女 メ←女 Mo も←毛 モ←毛

 Y Ya や←也 ヤ←也 - Yu ゆ←由 ユ←由 - yo よ←与 ヨ←與 yi 和 ye 在日語中由於口語的變更已經不用了。

 注意日語中 r 的發音是介於中文l和 r 之間的。

 R Ra ら←良 ラ←良 Ri り←利 リ←利 Ru る←留 ル←流 re れ←礼 レ←礼 ro ろ←呂 ロ←呂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6

 W Wa わ←和 ワ←和 (wi) ゐ←為 ヰ←井 - (we) ゑ←惠 ヱ←慧 wo(o) を←遠 ヲ←乎 wi (ゐ)

 和 we (ゑ)在日語中由於口語的變更已經不用了。

 wo(を)的發音和 o(お)相同。

 N N ん←无 ン←尓 ん 是一個單獨的音節。

 《三》 、茶道

 茶是精緻文化的產物,從採茶葉 製作 沖泡 到飲用,這套完備的方法過程,就足以展現茶之精緻。茶是文化的泉源,儒家規範茶禮茶儀,以助倫序。

 禪中以茶冥斯,以茶悟道,藝術家以茶畫畫 詩文,由於茶的鼓舞與慰藉,精湛的思想與偉大的藝術得以誕生 。

 茶飲的文化,小至怡情養性 規矩,大則可以應對進退,不朽盛事,因此從茶的角度看亞洲的歷史,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然而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對日本之影響究竟又有多少?先讓我們看看茶淵源由來。

 〈一〉茶的淵源

 相傳在公元前 2700 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爲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以鑒別草藥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幹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裏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就把它命名爲“茶”。

  唐代飲茶的風氣已頗盛行,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民間飲茶之風也大為流行。當時陽羡唐貢山所產的「貢茶」 ,是皇室喜愛的珍品,產量不多,非常名貴,那時陽羨茶得在清明前送到長安,做好的茶,即快馬加鞭,月夜奔行數千里,到朝廷必先薦宗廟後賜重臣,以茶開清明大宴,茶的身價由此可知。

 陸羽,唐代竟陵人,又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對茶有很深的造詣,時人稱之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為「茶神」 。他奉詔著茶經。茶經一出對飲茶之風.尤有推波助瀾之勢,對茶有全盤的介紹,是中國茶道的先聲,也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

 〈二〉日本與茶的邂遘

 唐時不僅國內飲茶,也輸往各國。由「榷茶使」司掌,宋稱為「茶馬司」 ,當時來華留學生也以日本為多。日木僧人「最澄」 ,學成後將茶苗帶回日本,於是日本開始植茶。至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留學,就所學心得寫成 「喫茶養生法」 ,日本的茶經於是誕生。

 日本的茶道開始宏揚,千江戶時代產生無數流派,且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賦與宗教及禮教意味。成為「日本茶道」 。

 〈三〉屬於日本的茶道

 自從唐代將茶傳入日本後,茶這項美學漸漸在日本被發揚,然而茶經過日本的手中 發展出的不同的樣貌,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四〉日本茶道的禮儀 7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 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 。

 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 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之研析

 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以上擷取自<日本茶/高宇政光/東販初版> 8

 由上述可知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茶,經過日本的洗禮,不但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茶道禮儀,而且又有日本的精神象徵,現今茶道已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了,由此可見中國茶對日本之影響是極大的,但在這發展中,究竟又有多少變化,我們從中來探討日本、中國茶道之不同。

 〈五〉茶道在於日本和中國 在日本喝茶可不是件隨便的事,在日本各個季節的有它應有的習俗,茶道當然也不例外,日本茶搭配著季...

篇三: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川异域,风月同天」,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几天,你是不是也被这几句话刷屏了?

 感谢日本的捐赠,让我们感受到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的深厚情谊!

  说一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

  诗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全唐诗》的注释是“长屋,日本相国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为公元 684 年-729 年,是当时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长屋王曾制造一批袈裟赠送给中国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绣有此诗,其时大约为唐玄宗执政初期。诗的全文如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特意用毛笔把这句话书写在签字版上

 2 月 6 日,一段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为武汉抗疫加油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据了解,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近日在其位于大分市的家中拍摄了一段视频,为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油。今年 96 岁高龄的村山富市是日本第 81 任首相,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图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挥写“武汉加油”

 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则回想起 10 年前到达过的武汉和长江,他向中国媒体表示,“在武汉和中国许多地方,很多民众正在承受着病疫之痛。我衷心祈愿大家的生活早日稳定,重回安康。”

  在国内某媒体统计的 601 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日本人最多,达 111名。目前仍健在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1995 年,他顶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巨大压力,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代表日本政府承认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并表示由衷的歉意,成为日本历史上继细川护熙之后第二位以首相身份向二战亚洲受害国口头道歉的政治家。

 北尾吉孝照片

  北尾吉孝,他是世界著名风投公司软银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任日本软银金融集团 CEO,也是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智囊团的“头牌军师”。

  他告诉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国古典是日本教育的根本,没有中国古典作为根基,日本百年前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崛起,更勿论脱亚入欧!

  他建议日本人不论什么年龄、性别、学历,都应从头再读一遍中国古典。他对致力于追求成功的经理人说,智慧和见地是缺一不可的,想成为这样的人,阅读中国古典是惟一有效方法。

  日本的企业家则是用行动对美国 MBA 教育投下了弃权票,他们选择了汉学。八十年代日本首富堤义明是西武集团的总裁,他说得特别干脆:

 “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荀子》!”,他很多常用的管理举措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提拔下级时,一定会见他们妻儿;决不启用聪明人等等。

  北尾吉孝与堤义明的例子并非日本企业界的特殊个案,而是日本企业界的普遍现象,日本企业家学习汉学(国学)这是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刚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时候就形成的优良传统。

 稻盛和夫照片

  稻盛和夫于 1932 年出生在日本鹿尔岛,他于 1959 年创立了京瓷株式会社即今天的京瓷集团,于 1984 年成立的 KDDI 已经发展成了日本第二大电信运营商,这两家公司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被列入世界 500 强的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人一生创立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的伟大企业家。

  因此,稻盛和夫与日本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朗(本田公司)与盛田昭夫(索尼公司)并称为日本的“经营四圣”。

  而这位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就是安冈正笃的学生,他随安冈正笃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特别深得安冈正笃研究中国命理学的真传,在《活法》中,稻盛和夫指出了指导他修炼自己与管理企业的四本书——《了凡四训》、《阴鸷文》、《菜根谭》与《呻吟语》,几乎都是中国命理学的经典著作,只要修学其中任何一本就足以大大改善个人与企业的命运,不仅如此,稻盛和夫还指出自己还按照大乘佛教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与智

 慧进行修身与从事商业管理,难怪稻盛和夫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管理成就。

  通过向中国经典学习,日本已经涌现了一批能够应用经典的大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又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在国际管理界形成了独立的日本管理流派。

  日本素有“最好的学生”之称,只要是好的东西日本都愿意拿过来学习并为己用,这是他们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从而看来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只有真正把老祖宗的内核啃实了,才能在世界企业之间占有一席之地。

 日本国民教育中对中国古诗的学习

  日本的小学(六年制)教材,并没有中国古诗的相关内容。

 初中(三年制)「国语」教材才开始出现「汉诗」。

 东京书籍版初二教材《国语》的部分篇章

 三省堂版教材的大纲如此介绍学习「汉诗」的目的:

 通过品读我国自古以来即倍感亲切的汉诗,可以让我们尊重传统和文化,且热爱由此孕育而出的日本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日本学生尊重别国的态度,从而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态度,从而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国语综合」科目主要有 9 家出版社(东京书籍、三省堂、教育出版、大修馆、数研出版、明治书院、筑摩书房、第一学习社、桐原书店)出版的 23种教材,2012 年经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核后被各个高中所选用。有的版本将现代文与古文汇为一册,有的则分古典、现代文两编。如三省堂出版的《高等学校国語综合·古典編》便属于后者,该教材所涉及的汉诗如下图所示:

 在该教材中,总共涉及 11 首诗。在其他教材中,多则 13 首,少则 5 首,平均为 9 首。这意味着,如果仅仅接触中小学的必修教材,一般日本学生所能掌握的中国古诗不会超过 15 首。

  在黄晟育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 23 种《国语综合》的教材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了解哪些诗人、哪些诗篇更受欢迎。

  首先看出镜率最高诗人排行榜:

  1. 李白,共被选录 9 首诗,被选录 36 次; 2. 杜甫,共被选录 7 首诗,被选录 35 次; 3. 王维,共被选录 3 首诗,被选录 23 次; 4. 白居易,共被选录 2 首诗,被选录 21 次; 5. 孟浩然,共被选录 2 首诗,被选录 14 次;

 6. 杜牧,共被选录 3 首诗,被选录 13 次。

 其他只被选录一首诗的诗人有:柳宗元、王之涣、王翰、高骈、韦应物、耿湋、王昌龄、李商隐、张继、于武陵、贺知章、刘希夷。

  这些基本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诗人,尤其是李白、杜甫以绝对优势位列前茅。至于高骈、耿湋、于武陵、刘希夷等作者,在中国属于相对小众的诗人。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再看出镜率最高唐诗排行榜:

  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被选录 21 次; 2. 柳宗元《江雪》,被选录 16 次; 3. 李白《静夜思》,被选录 15 次; 4. 杜甫《春望》,被选录 15 次; 5. 孟浩然《春晓》,被选录 13 次; 6. 王翰《凉州词》,被选录 13 次; 7.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被选录 12 次; 8. 王之涣《登鹳雀楼》,被选录 10 次; 9. 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被选录 9 次。

  2004 年 10 月,日本的《SINICA 月刊》评选出日本最受欢迎的汉诗,排名第一的是杜甫的《春望》,紧随其后的是杜牧《江南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春晓》、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静夜思》、李白《早发白帝城》、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翰《凉州词》、张继《枫桥夜泊》、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与《国语综合》所选汉诗的排行榜相比照。除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其他都是《国语综合》中的常见唐诗。

 在被选录 9 次以上的诗篇中,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是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反差,与白居易在日本的特殊地位有关。在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92 年),白居易是神一般的存在,从天皇到普通文人,都竞相诵读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对日本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妖猫传》中的白居易和日本僧人空海

 至于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赠汪伦》、张继《枫桥夜泊》、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回乡偶书》等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日本的教材中却意外遭到冷落,仅入选一到两次。

  总体来看,日本高中必修教材中的中国古诗数量不多,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属于中国初中乃至小学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日本人读汉诗采用的是所谓「训读法」,既不是直接阅读汉文,也不是在学习汉语,中学生对汉诗本身意蕴的理解也存在一定隔膜。

  《国语综合》中的汉诗文虽然有不小的比重,但日本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往往不涉及汉诗文,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汉诗文的兴趣。综合来看,与中国的同龄人相比,日本青年一代所接受的汉诗文教育,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相差甚远的。

 隋唐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

  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展开音乐文化的交流,而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尤其是日本的圣德太子(574~622)摄政时期开始,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日本曾先后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国来,其中每个使团都设有音乐长、音乐生,他们在我国学习我国的音乐,并且又把我国的音乐带回到日本,从而使我国音乐在日本国土上得以广泛的流传,并对日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理论思想两部分。

  隋唐时期我国传入日本的音乐内容,主要有唐乐、伎乐、散乐三种。唐乐是唐代宴会时使用的音乐,即我们所说的燕乐或俗乐,它们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造为日本的雅乐。唐燕乐曲调传到日本的共计百首以上,日本至今还保存有《秦王破阵乐》等二十几首唐代燕乐的古乐谱,有些曲目现在仍在日本的舞台上演奏,一些日本的民谣,如筑前的黑田节(黑田调)据说就是唐乐《越天乐》的曲调配上日语歌词而形成的一种民谣。

  在隋唐两代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多数传向日本的九州。据日本的《琴曲抄》的序言中记载,一位叫石川色子的女官,在彦山跟唐人学得筝曲后于公元八八七年将这些筝曲传给了当时的宇多天皇。筝及筝曲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了日本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不少现代的日本民族音乐作品都是为筝而作。

  我国七弦琴在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至今珍藏着唐代传入的七弦古琴,同时,在日本很早就流传了我国的著名琴曲《易水》、《幽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末隋初的丘公明撰编的《碣石调幽兰》在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至今仍完好地被收藏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谱(在我国已失传)。琴和琴谱流传到日本以后,同样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

 另外,公元八三五年日本的藤原贞敏留学到我国后,在扬州跟随当地琵琶名师廉十郎进修琵琶,深得廉十郎的喜爱,后廉十郎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另外相赠琵琶谱本数十卷,公元八三九年,藤原贞敏回国时带回这些曲谱及临别受廉十郎相赠的琵琶两面(玄象、青山),据日本伊庭孝的《日本音乐史》记载,藤原贞敏从唐带回的琵琶乐谱包括《流泉》、《啄木》、《杨贞藻》等琵琶秘曲。

  日本传统音乐-樱花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由五声调式所创作的,那么日本的民族调式是什么呢?日本的民族音乐是基于我们中国的五声调式所变化而来,我们中国的五声音阶是 do re mi so la 而日本的民族调式是 mi fa la si do 也叫都节调式,没有 re 和 so 这两个音,他们的调性特征听起来非常的阴柔,带有非常浓厚的小调色彩。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日本民歌《樱花》就是一首都节调式创作的,节奏非常缓慢,带走一点凄凉的感觉,很有画面感!日本的民族调式除了上面说的都节调式之外还有一种琉球调式,也是基于五声音阶的一种调式,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日本音乐的鼻祖!

  受中国影响巨大的日本古建筑

 描绘遣唐使的画作

  日本历来信奉鬼神,因而唐朝的一些风水方法东渡日本后,在日本大行其道。唐朝建筑的屋顶上,通常会修建一个形似禽类翅膀的雕件,名为鸱尾,又名吻兽,寓意赶走厄运和邪恶,通常做成与屋顶相同的颜色。在日本也流行修建这样的鸱尾,只不过颜色更多地变成了金色。

  各式鸱尾

  去日本旅行时,会发现很多寺庙和神社都有着直线式窗口。这种直线式窗口即借鉴了唐朝建筑,继而随遣唐使传入日本。相比于唐朝人民十分钟爱的鲜艳的红色或绿色,日本建筑的窗口更偏爱深沉的色调。日本建筑的斗拱木支架亦来自于中国,这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结构,很可能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的一些古建筑继承了唐朝的平展屋顶,其平展的宽度排在世界前列。例如位于奈良的日本著名佛寺唐招提寺,由东渡日本的唐代高僧鉴真主持修建,其建筑形态即具有唐代建筑典型的开敞宣阔、形体舒展、斗拱设计简洁等特点。

  日本到了「古坟时代」之后(约 6 世纪,中国南北朝时代),皇室为了巩固权利,迁都飞鸟(奈良附近),并且第一次全盘向中国学习。

 这段时期的交流,佛教在日本长足发展,以都城奈良为核心,建造了一批初唐风格的佛寺:回廊围着一塔一佛堂,僧人们绕塔念经。

  在我们的唐中后期,因为技术发展,佛塔层数增多;日本停留在最初学习对象,也就是初唐的「方形五重塔」,木结构,方形为主,一般不多于五层。

  ▲ 清水寺三重塔(上)、京都法观寺五重塔(下)

  佛塔体量较小,结构相对简单,日本在保存唐代风格方面,至少做到了大体不走样。但学习...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 影响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