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8篇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肇庆市自然资源局二〇二二年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肇庆市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二年五月
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
编制说明
组织编制单位:肇庆市自然资源局 技术承编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 规划提交日期:二〇二二年五月
目 目
录 前 前
言 ................................................................................................................. 5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 5 (二)规划编制目的意义 .............................................................................. 5 (三)规划编制依据 ...................................................................................... 6 (四)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 7 一、编制思路与编制过程 ................................................................................ 9 (一)编制思路 .............................................................................................. 9 (二)编制过程 .............................................................................................. 9 二、《规划》的文本概要及说明 .................................................................. 12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 12 (二)地质灾害防治当前新形势 ................................................................ 13 (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14 (四)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分区 .................................................................... 14 (五)地质灾害防治程度分区 .................................................................... 15 三、关于“十四五” 的发展战略 .................................................................. 16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 16 (二)《规划》的原则 ................................................................................ 17 (三)《规划》的目标 ................................................................................ 18 四、经费估算和资金筹措 .............................................................................. 26 五、 规划的主要内容 ...................................................................................... 28
六、有关问题说明与建议 .............................................................................. 30 (一)有关说明 ............................................................................................ 30 (二)有关建议 ............................................................................................ 30 七、《规划》衔接情况 .................................................................................. 31
前
言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环境脆弱,致使地质灾害多发。特别是近年来,肇庆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山区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全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不断加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肇庆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肇庆市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具有灾种多、灾害频发、群发性强的特点,又因灾害的突发性与隐蔽性,存在着大量的灾害隐患,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编制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其纳入肇庆市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是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是全市地质环境状况根本好转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
(二)规划编制目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比较完善的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地方行政规章制度和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全面了解并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的监管力度,避免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明显降低,以促进肇庆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要求,是各级政府依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依据。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全面提高肇庆市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资源与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地质环境状况,为构建和谐肇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三)规划编制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 2003 年 11月 24 日); (2)《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 年 1 月 13 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 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 号); (5)《关于做好 2021 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44 号); (6)《关于报送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材料及做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函》(自然资源地勘函〔2020〕130 号); (7)《广东省地质灾害特征认定和分级标准》(粤自然资函〔2021〕1035 号);
(8)《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粤办函〔2019〕402 号)。
2、其他依据 (1)《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2)
《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 年)》; (4)《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 年)》; (5)《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肇府办函〔2020〕63 号); (6)各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野外验收成果资料; (7)广东省、肇庆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等。
(四)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规划期限:以 2020 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与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部门规划之间保持一致。
规划区范围:肇庆市行政区范围,面积 14891km 2 。
规划防治对象:包括全市所有地质灾害及隐患。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广东省地质灾害特征认定和分级标准》,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造成损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在能够预见或者能够防范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因生产经营单位防范措施不落实、应急救援预案或者防范救援措施不
力,由自然灾害引发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不属于地质灾害管理范畴。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是指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潜在或在已发生但仍然存在再次发生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域和地段。
崩塌是高陡边坡上的天然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沟谷)的地质现象,具有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垂直位移一般大于水平位移等特点。
滑坡是斜坡上的天然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降雨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具有整体顺坡向下滑动的特点。
泥石流是因降雨诱发在沟谷或坡面产生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具有爆发突然、历时短暂和破坏力强的特点。
地面塌陷是受岩溶作用、潜蚀作用、地下矿山开采等影响,地表天然岩土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或沉陷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在断裂活动、地震、特殊性土体等自然因素影响下,地表天然岩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一般具有方向性、延展性、渐进性或不均匀性等特点。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松散沉积物、软土固结压实(严密)等引起地面标高下降的地质现象,具有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的特点。
一、编制思路与编制过程 (一)编制思路 充分体现人口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依据《地 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 394 号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以及自然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立足城乡发展面临的地质灾害形势,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多措并举的防灾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加快建设与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水平,为建设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新肇庆贡献地质灾害防治的力量。
(二)编制过程 本次编制的《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是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工作成果。《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其它相关部门也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编写组采取了边收集、边调研的工作方法,充分收集了近年来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成果,并开展了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为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自然资源局牵头的《规划》领导小组,具体落实《规划》的编制工作,负责审定工作方案,提出任务要求,审查《规划》稿,协调部门之间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承担《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规划》编制组,组织编制组成员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 394 号令)、《广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稿)、《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 年)》等国家、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技术要求,编写工作计划,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及设想等。
2、资料收集 为使《规划》编制依据充分、内容翔实、技术可行,编制组集中收集了有关政策、上级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肇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年来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成果以及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相关地质灾害防治资料,并在充分分析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
3、地质灾害调查 为实现对肇庆市各类地质灾害的基本认识,本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
料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区域为全市中心区域、经济开发区及以重点城镇等。
4、规划编制 对收集的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和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技术要求,编制《规划》文本、说明书、系列图件及附表工作,形成《规划》初稿。邀请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向各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后,并根据征询意见修改完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二、《规划》的文本概要及说明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以肇庆市“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基础,阐明地质灾害现状和“十三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研判“十四五”面临的防治形势;紧紧围绕调查评价(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含风险区治理)、能力建设(含宣传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信息化等)”四大体系,制定规划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估算防治工作所需经费,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2006~2020 年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规模以微型、小型居多;二是多为山地丘陵区,岩石风化土层厚度大,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率最高;三是极端天气增多,在局部强降雨的作用下,别是 4~6 月“龙舟水”及 7~9 月台风带来的暴雨—特大暴雨级别强降雨,容易引发大规模群发性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四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 251 处,威胁总人口15195 人,潜在经济损失 35388.682 万元。按类型划分,崩塌 143处、滑坡 102 处、泥石流 3 处、地面塌陷 2 处、地裂缝 1 处。按险情等级划分,威胁 100 人以上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7 处(特大型 5 处、大型 42 处),威胁 10 人至 100 人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1 处,威胁 10 人以下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93
处。各县(市、区)隐患点分布情况为端州 4 处、鼎湖 0 处、高要 16 处、四会 19 处、广宁 101 处、德庆 24 处、封开 20 处、怀集 67 处。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 18...
篇二: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5 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安徽省自然资源厅2021 年 8 月1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地质工作形势..........................................2一、发展基础......................................................................2二、“十三五”地质工作成就............................................3三、发展需求......................................................................4四、发展机遇......................................................................5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规划目标......................................................................8四、总体部署......................................................................9第四章 基础地质调查............................................................11一、区域地质调查............................................................11二、区域矿产地质调查....................................................13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14四、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14第五章 生态地质调查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5一、生态地质调查............................................................15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8第六章 水工环地质调查........................................................20第七章 城市地质调查............................................................21第八章 其它地质调查............................................................22一、重大工程地质调查....................................................22二、地质遗迹与地质旅游资源调查................................22三、健康地质调查............................................................22第九章 矿产资源勘查............................................................23一、工作布局....................................................................23二、工作原则....................................................................25
2三、工作部署....................................................................26第十章 地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29一、地质科技创新............................................................29二、信息化建设与拓展工作领域....................................31第十一章 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与发展....................................32一、深入推进全省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32二、深化地勘单位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33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4四、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培训与服务指导....................35五、加强监督管理,健全诚信自律体系........................35六、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准入机制....................36七、严格统计分析制度,完善政策措施........................37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37一、加强组织领导............................................................37二、严格规划管理............................................................38三、强化资金保障............................................................38四、注重规划宣贯............................................................39附则............................................................................................ 39附图:1.安徽省矿产资源分布图(1:50 万)2.安徽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图(1:50 万)3.安徽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图(1:50 万)4.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部署图(1:50 万)附表:1.安徽省“十四五”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建议表2.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勘查区建议表3.安徽省矿产勘查区块设置表
1章 第一章 总则为加强全省地质工作,优化工作布局和结构,增强地质工作服务功能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编制安徽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关于加强新时期安徽省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位规划要求,促进我省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措施,是管理和监督全省地质勘查活动的基本遵循。规划编制依据国家、省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包括:《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1〕71 号)《关于加强新时期安徽省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25 年)》《安徽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 年)《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 年)》《安徽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及 2021 年 4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的《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地质调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1〕471 号)等。全省公益性地质工作、战略性矿产调查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矿产勘查等必须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和安排,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也必须符合本规划。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基准期为 2020 年 12 月。展望期至 2035 年。
2章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地质工作形势一、发展基础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能源、有色金属、钢铁、建材和粮食的主产区,资源与区位优势明显。2020 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 38680.6 亿元,位居全国的第 11 位。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184.7 亿元,增长 2.2%;第二产业增加值 15671.7 亿元,增长 5.2%;第三产业增加值 19824.2 亿元,增长 2.8%。矿业经济是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据 2020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全省 2019年矿业生产总值达 9742.85 亿元,占全省 GDP 的 26.25%。截止2020 年底,省级发证的矿山有 879 家,从业人数为 16.1 万人,生产矿石量达 61.31 亿吨,采矿业生产总值约 1400 亿元。目前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 165 种,优势矿种主要为煤、铁、铜、钼、金、硫铁矿、水泥灰岩、白云岩、岩盐、玻璃用石英岩等 10 个矿种等。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矿区数1615 处,其中大型矿区 283 处、中型矿区 295 处、小型 702 处、小矿及以下等 335 处,大中型矿床达到 35.79%;查明矿产地已利用1168 处,占总数 72.32%。其中达到大中型的煤矿 91 处、铁矿 76 处、铜矿 19 处、钼矿 9 处、硫铁矿 32 处、水泥用灰岩矿 105 处。全省保有煤矿资源量为 341.3 亿吨、铁矿石资源量为 53.8 亿吨、铜矿金属量为 689.14 万吨、钼矿金属量为 279.07 万吨、玻璃用石英岩矿石资源量为 9.7 亿吨、硫铁矿石资源量为 7.9 亿吨、水泥用石灰岩矿石
3资源量为 131.78 亿吨。我省目前总共存在的探矿权 783 宗、采矿权1089 宗。二、“十三五”地质工作成就安徽省地质工作在“十三五”(2016-2020 年)期间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找矿成果。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显著。累计完成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 29 幅、1:5 万区域矿产调查 24 幅、1: 5 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7 幅、1:5 万重力调查 21 幅、青阳-芜湖地区 1:2.5 万航空物探(磁、放)调查 13522 平方千米和南陵-宣城矿集区 1:2.5 万无人机航磁调查 30000 平方千米,以及全省稀有分散元素远景调查、干热岩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和分矿种分地区矿产调查评价等地质调查项目 70 个。新发现矿产地 132 处,其中大中型 59 处;新增备案煤炭资源量 47.7 亿吨、铁矿石量 3.97 亿吨、铜金属量 227 万吨、水泥用灰岩 17.7 亿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断优化。完成自然保护区内 99 个矿业权退出,矿山总数从预期目标 1500 个减少到 1042 个,其中煤炭去产能关闭矿山 14 个,退出煤炭产能 2679 万吨。矿产采选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 48%,比预期目标高出3%。主要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面完成煤炭、铁矿、铜矿、硫铁矿、水泥灰岩总量控制预期性指标要求和限制开采矿种钨精矿、砖瓦用粘土总量调控约束性指标要求。全省煤炭、铁矿、铜矿和水泥灰岩等主要矿产的“三率”指标明显提高,“三率”达标率分别为90.91%、81.25%、83.87%和 89.83%。矿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印发《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
4(2017-2025 年)》,编制《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规划(2021-2025年)》,出台《露天开采非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要求》《露天开采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井采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地下开采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等 4 个地方标准。全省 81 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淮北市和芜湖市繁昌区 2 地成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2 个勘查项目成为全国绿色勘查示范项目。矿山生态修复大幅提升。全省完成废弃矿山治理项目 2434 个,占全部应治理矿山总数的 75.1%,完成治理面积 16166.33 公顷,占应治理面积 65.18%。在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开展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112 个(面积 813.31 公顷),投入资金 397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7897 万元,省级财政补助市县 982 万元,地方统筹其它渠道和历史遗留财政资金 30193 万元,社会资金投入 700 万元)。三、发展需求地质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属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行性作用,服务领域贯穿于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实现长江下游(安徽)清洁能源与战略性矿产找矿新突破,建设地质调查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球系统科学服务长江大保护实践区、勘查-开采-修复全流程绿色矿业发展样板区、地质遗迹与名俗文化深度融合的美丽中国先行区、科技引领和自然资源数据驱动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发挥地质工作基础先行和支撑服务作用。2.能源矿产资源供需保障任务依然繁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5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已将“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列为国家战略,计划实施“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竞争加剧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博弈,境外矿产资源利用成本陡增,难度和风险显著加剧。省内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后备资源不足,现有矿产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仍会在更长时期内维持在较高水平,资源供应风险仍在较长时间内存在。3.绿色转型发展需要创新地质勘查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把“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作为地质找矿的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在制定目标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工作布局上与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加强共伴生资源综合评价和综合勘查,在方法手段上大力推行绿色勘查,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实现节约、集约化综合利用,要创新性地建立新发展理念贯彻地质勘查全过程的工作模式。4、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需要地质工作有更大的作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履行主责主业,主动作为,彰显担当,促进新时代安徽省地勘业高质量发展。四、发展机遇1.“三个战略定位”为地质工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为地质工作拓展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2.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对地质工作产生新动能。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6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发展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我省发展位势。3.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为地质工作带来新机遇。我省在“十四五”期间,提出要大力促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淮南市和淮北市(以下简称“两淮”地区)、铜陵市、马鞍山市等矿业城市的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发展淮北市陶铝新材料、蚌埠市硅基材料、滁州市硅基新材料、六安市铁基材料、铜陵市先进制造业材料、黄山市半导体材料、池州市半导体材料和高性能镁基轻合金等新兴产业,需要传统的和新兴...
篇三: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l.29, No.
11Nov(
2020第 29 卷第 11 期2020 年 11 月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矿业管理与经济试论国有地勘单位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编制的
取向与要点袁
博 12 , 李
文 3 , 孟
琪 4 , 王菲菲 5(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0083 ;2. 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 北京 100045 ;3. 北京市地热研究院 , 北京 100012 ;4. 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辽宁沈阳 110032 ;5. 中国矿业联合会 , 北京 100029 )摘
要 :
“ 十四五 ” 时期是国有地勘单位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历史转折期 , 编制好五年发展规划对促进行业
及队伍的发展改革意义重大 ) 当前 , 地勘单位改革取向未明确 、 转型升级未完成 、 行业体制未成熟等客观
因素增添了规划编制的难度 。
本文对未来五年地勘单位发展规划的编制取向和要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要做好当前地勘单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事业单位旧体制影响的评价工作 , 精准把握来自内部环境 、 外部
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
在规划编写的立论上 , 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 。
尤其是在体制改革目标
任务尚不明确的前提下 , 要做到以高科技为引领 、 以高效率为驱动 、 以高价值为追求 、 以高质量为宗旨 , 着
重做好经营规模测算 、 潜在成本测算 、 投资规模测算 , 紧紧围绕担当本地区资源和环境保障的使命来构思
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 策划好地质勘查 、 生态建设 、 工程建设 、 矿业开发 、 地勘延伸五大板块 , 并从政策 、 体
制 、 项目 、 科技 、 人力 、 文化六个方面做好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
地勘单位 ; “ 十四五 ” 时期 ; 改革 ; 发展规划 ; 五年规划中图分类号 :
F407.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4051(2020)11-0014-05On
the
orientation
and
key
points
of
the
“ 14th
five-year$ ?
development
planningofs2a2e-ownedgeologicalprospec2inguni2sYUAN
Bo 112
,
LI
Wen 3
,
MENG
Qi 4
,
WANGFeifei 5(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
Beijing
100083
,
China ;
2.
Centr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und
Management
Center
,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
Beijing100045
China ;3
BeijingGeothermalResearchInstitute
Beijing100012
China ;4
LiaoningGeologicalExplorationand
MiningGroupLimitedLiabilityCompany
Shenyang110032
China ;5
China
Mining
Association
Beijing100029
China )Abstract :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收稿日期 :
2020-06-21
责任编辑 :
刘硕基金项目 :
自然 资源 部 部门预算项目 “ 矿产地储备工程支撑研究 ” 资助(编号 :
121114000000180006 )第一作者简介 :
袁博 (1984
—
), 男 , , 北京 人 , 博士研究生 , 副研究 员 ,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储备和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E-mail : yuanbol984@163.
com 。第二作者简介 :
李文 ( 1990
—
&男 ,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 硕士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 、 水文地质 、 地热地质相 关 工作 , E-mail :
402128604 @ qq.
com 。第三作者简介 :
孟琪 (1964
—
) , , 男 , 吉林通化人 , 硕士 , 地质矿产经济研究 员 , 主要从事企业 管 理方面的工作 , E-mail : mengqi.
charles@126.
com 。
第四作者简介 :
王菲菲 (1979
—
), 辽宁阜新人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相关工作 ,E-mail : 39693200 @ qq.
com 。引用格式 :
袁博 , 李文 , 孟琪 , 等.试论国有地勘 单 位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编制的取向与要点 *
+
. 中国矿业 , 2020,29 ( 11 ): 14-18,22.
doi :
10.
12075/j.
issn.
1004-4051.
2020.
11.
029。
。. .。
。
第 11 期 袁
博 , 等 :
试论国有地 勘 单位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编 制 的取向与要点15reform
ofstate-owned
geologicalprospecting
units
At
present ,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unclear
reform
orientationofgeologicalprospectingunits , incomplet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 , andimmatureindustrial
systemincreasethe
di f iculty
ofplanning
This
paper
makesanin-depth
discussion
onthecompilation
orientationandkeypointsofthedevelopmentplanofgeologicalprospectingunitsinthenextfiveyears
We
shoulddoagoodjobinevaluatingthedevelopmentlevelofproductiveforcesofgeologicalprospectingunits
andtheimpactoftheoldsystemofpublicinstitutions , andaccuratelygrasptheopportunitiesandcha l enges
fromtheinternalandexternalenvironmentInthetheoryofplanning , weshouldsticktothecombinationof
problem-oriented
and
result-oriented
Especia l y
underthe
premisethatthe
objectives
andtasks
ofthe
system
reform
are
not
clear ,
we
should
take
high
technology
as
the
guide ,
high
e f iciency
as
the
driving
force,high
value
as
the
pursuit ,
and
high
quality
as
the
purpose.
We
will
focus
on
measuring
sales
scale,
potential
costs,
investment
scale
and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blueprint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will
be
formulated
closely
around
the
mission
of
safeguarding
the
region"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and
the
five
major
plates ,
namel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mining
development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
wi l
be
we l
planned.The
blueprint
wi l
be
supported
and
guaranteedfromsixaspects , namelypolicy , system , project , scienceandtechnology , humanresources , and
culture.Keywords :
geological
prospecting
unit ;
the
14th
five-year ;
reform ;
development
planning ;
five-year
plan当前 , 各地区 、 各行业正在群策群力精心编制
“ 十四五 ” 时期的发展规划 。
在地勘行业 , 尽管多年
来构建了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 但产业组织
形态的传统特征依旧十分突出 )
国有地勘企事业单
位在本行业占据绝对的骨干和中坚地位 )
即便在市
场经济国家 , 大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是政府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因此 , 编制好国有地勘企事业单位未
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 不但是产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
要 , 更对引导和担当我国矿产资源中长期发展战略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 规划编制的特点和难点1.1 国有地勘企事业单位现状建国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前 , 我国地勘行业的产
业组织均是以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为基本形态 )
尽管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 多种经济成分的地勘企业开始
萌芽 , 但国有 “ 独大 ” 的整体格局未能发生显著的改
变 。
据自然资源部 《 2019 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
况通报 》 》 显 示 , , 2019 年 , , 全国地勘单位 2
397 家 , 其
中 , 中央管理 225 家 , 占 9%
; 属地化管 1
062 家 , 占
44%
; 其他单位中也包含一定比例的国有成分的 “ 高
等院校 、 油气企业 、 矿业企业 、 资源勘查 、 地质工程 , ,
以及工程建设 、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等单位 ” 1 + 。
“ 十
三五 ” 时期 , 是全国乃至全球地勘行业和矿业行业
“ 十年黄金期 ” ( 2003 — 2013 年 )
之后投资探底 、 市场
起伏的波动期 , 也是国有地勘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进
改革的阵痛期 。
各地勘单位在政府的正确指导下 , ,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基本向好 , 地质找矿不断突
破 , 服务领域全面拓宽 , 经营管理接续规范 , 体制改
革积极推进 , 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 为 “ 十四五 ” 时期深
化改革和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 . 2
年
编制的
点1 )
改革取向未明确 。
当前 , 各省 ( 区 、 市 )
的事
业型地勘单位改革目标选择存在公益一类 、 公益二
类 、 生产经营类三种类型 , 事企双轨现象在一些地区
仍将存在 , 政策环境也将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 。
正
因如此 , 未来五年规划编制缺乏立论和依托的基点 。2 )
转型升级未完成 。
当前 , 传统地质工作的局
限性已表现得愈发突出 , 新型地质工作呼之欲出 , 无
论在工作内容 、 工作方法上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
加之各省 ( 区 、 市 )
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同 , 更增
加了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3 )
)
行业体制未成熟 。
地勘行业改革尽管起步
较早 , 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配套
的行业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尚未完善 。
新 《 矿产资
源法 》 也将对地勘行业各个利益群体的权益做出重
大调整 。
。2 发展环境的预测与评估2 . 1编制五年规划不仅需要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基
本成绩 , 更重要的是对企事业单位当前的生产力现
状水平进行评价 。
纵观全国国有地勘单位 , 产业结
构是由地质勘查 、 勘察施工 、 矿业开发 、 多种经营四
大产业门类构成 , 其基本特征如下所述 。
。1 )
地质勘查 。
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勘查产
业在全国处于准垄断地位 , 基础地质 、 矿产地质 、 环
境地质的多项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也处在领先水平 , ,
但这一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均很低 。
在投资
领域 , 长期受到矿权 、 资金两大重要生产要素的束
。
。. .。
。
16中国矿业 第 29 卷缚 , 在劳务领域 , 地勘资质取消以后 , 便开始面对来
自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 , 事业单位转企以后 , 地处中
等以下城市的地勘单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度必将
进一步加大 。2 )
勘察施工 。
勘察施工为地勘单位的支柱产
业 , 在大多数局级地勘单位 , 其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
三分之二左右,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左右 ,
多项岩土工程技术在建设行业处在领先地位 , 但其
发展壮大始终受到诸多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
制 , 企业资质是以专业承包为主 , 长期在总承包和劳
务承包的夹缝中生存 , 既无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 , 也
无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 。3 )
矿业开发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便开始
积极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 , 但始终处在初级阶段 。
纵观全国地勘行业 , 即便在地勘行业和矿业行业的
“ 十年黄金期 ” ,地勘技术优势也未能很好地转变为
矿产资源优势 。
目前 , 取得重要进展并维持相对稳
定的省 ( 区 、 市 )
不足 10% 。
除自身的主观因素外 ,
地方政府在矿权配置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限制是
最重要的因素 , 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克服 。4 )
多种经营 。
20 世纪 90 年代 , 为满足下岗职
工再就业需要 , 各个地勘单位相继创办了横跨数十
个大产业门类的 “ 小微企业 ” 。
从营运之日起 , 对安
置效益的追求即高于对经济效益的重视 , 加之缺乏
跨行业经营的人才与经验 , 企业的生命周期大都不
长 。
目前,大多数局级地勘单位仅在物品测试 、 环境
监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 矿业装备生产 、 房
产开发经营均处在维持状态 。2 . 21 )
“ 十四五 ” 时期 , 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可能
导致逆全球化的短期出现甚至是一定时期的持续 。
大宗矿产自给不足 , 优势矿产效益低下 , 新兴矿产家
底不清的问题凸显 , 从而确立了地勘行业仍然处在
有所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2 )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 , 生态环
境恢复和开发的市场前景可观 。
针对生态环境脆
弱 、 水土污染加剧 、 地质灾害频发 , 国家将加大环境
治理和保护项目投资 , 必然为地勘单位拓展服务领
域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 。3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改
变了传统矿业的理念和流程 。
攻深找盲和深部开采
技术的突破 , 低品位矿产选冶加工技术的进步 , 使得
越来越多的非矿变成了矿 , 也为地勘单位的发展开
辟了新的途径 。4 )
“ 地质大数据 ” 时代来临 , 数字化 、 网络化 、 智
能化 、 云计算 、 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不但极大促进地质
找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也为地勘工作者在 “ 数字地
球 ” “ 智慧城市 ” 等领域提供了更多 、 更广的发展机遇 。
2.3 生存挑战1 )
未来五年地勘行业仍然处在低迷徘徊期 。
当前 , 各级政府部门投资锐减 , 矿产勘查社会化融资
的渠道未能建立或成熟 , 尤其是矿产勘查 “ 走出去 ”
受阻,均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地勘主业的做大做强 。2 )
勘查开发一体化投资周期长 、 风险大 。
地勘
单位持有的优质探矿权为数不多 , 新取得探矿权成
本较高 、 困难重重 , 环保约束难以逾越 。
探矿权转采
矿权障碍较大 , 短时期内难以建成稳定高产的矿山
企业 。3 )
支柱产业即勘察施工的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国
施
!
是房地产于饱和 。
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变更后 , 对经营技术骨
干失去了最基本的吸引和约束 。
长期受事业单位呵
护的勘察施工产业将面临混改等体制和机制创新的
考验 。3 ...
篇四: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肇庆市自然资源局二〇二二年五月2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组织编制单位:肇庆市自然资源局技术承编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规划提交日期:二〇二二年五月
3目
录前
言.....................................................6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7(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7(二)地质灾害现状.....................................7(三)“十三五”防治成效...............................8(四)“十四五”防治形势..............................12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规划原则........................................15(三)规划目标........................................16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和重点防治区...................18(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8(二)地质灾害风险区..................................19(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0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22(一)开展风险调查评价,掌握风险隐患底数..............22(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风险预警能力..............23(三)持续推进综合治理,保障群众生命安全..............26(四)提升综合防控能力,推动全民全面防灾..............28(五)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增强防治监管水平..............31五、重点工程.............................................33
4(一)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与区划........................33(二)地质灾害普适型专业监测点建设....................33(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34(四)升级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统一管理..........................................34六、保障措施.............................................34(一)加强组织领导....................................34(二)做好资金保障....................................35(三)加大政策支持....................................35(四)严格监督评估....................................36(五)做好宣传引导....................................36七、经费与筹措...........................................36(一)编制依据........................................36(二)经费估算........................................37(三)经费筹措........................................37八、附则.................................................38
5附表:1. 肇庆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2. 肇庆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情况表3. 肇庆市地质灾害风险区情况表4. 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情况表5. 肇庆市地质灾害点专业监测表6. 肇庆市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部署情况表7. 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部署情况表8. 肇庆市 (2023-2025 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任务费用估算表
6前
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 年)》,编制本规划。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内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风险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和防治能力提升。规划范围:肇庆市域行政区范围,包括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及肇庆新区。规划期限:基准年为 2020 年,期限为 2021~2025 年。
7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肇庆市行政隶属于广东省,全市总土地面积 14891 平方千米,包括 3 个市辖区(端州、鼎湖、高要)、4 个县(广宁、怀集、封开、德庆)、1 个县级市(四会)、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和肇庆新区,下辖 87 个镇、16个街道、1 个民族乡、1255 个行政村和 296 个社区,截至 202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 455.41 万。“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山竹”等台风的侵扰,肇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将肇庆建设成为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了“两手硬、两战赢”。2020 年,全市 GDP 总量 2311.65 亿元,比2015年增加341.64亿元。2016~2020年GDP分别增长5.0%、5.1%、6.5%、6.3%和 3.0%,五年平均增长 5.2%。(二)地质灾害现状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地形总体上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山地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怀集、东北部的
8广宁和西部的封开与德庆等县。河谷平原分布在东南部的四会、高要、鼎湖、端州等市(区),为珠江三角洲平原西北边缘。区内丘陵山地多,地势起伏大,地形切割强烈,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2006~2020年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规模以微、小型为主,突发性强,难以预见;二是多为山地丘陵区,岩石风化土层厚度大,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率最高;三是极端天气增多,在局部强降雨的作用下,特别是4~6月“龙舟水”及7~9月台风带来的暴雨~特大暴雨级别强降雨,容易引发大规模群发性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四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呈现上升趋势。截至 2020年底,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 251 处,威胁总人口 15195 人,潜在经济损失 35388.682 万元。按类型划分,崩塌 143 处、滑坡 102 处、泥石流 3 处、地面塌陷 2 处、地裂缝 1 处。按险情等级划分,威胁 100 人以上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47 处(特大型 5 处、大型 42 处),威胁 10人至 100 人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1 处,威胁 10 人以下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193 处。(三)“十三五”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较严峻复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党委及政府
9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完成了《肇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 187起,造成 2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 1108.8 万元;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 83%、25%和 39%。1.
建立完善四类制度和两大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完善四类制度和两大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专责小组,协调成员单位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新建立领导干部挂点制度,实现全市所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有县、镇政府领导挂点负责。完善巡查排查、调查核查、值班值守、预警预报、信息报告、应急会商、宣传培训、避险演练等汛期防御工作制度,落实落细各项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措施。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印发的避险搬迁、工程治理、治理工程生态修复、专业监测、削坡建房风险管控、村庄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管理平台、群测群防、技术支撑、廉政风险防控等 10 项综合治理工作指引和办法,进一步健全我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推动综合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基本建成由镇(街道办)领导担任责任人、村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提升群测群防管理和技术水平。建成地质灾害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地勘队伍服务保障。
102.落实土地审批制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从源头控制增加。落实土地审批制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从源头控制增加。“十三五”期间,通过落实农村村民建房审批制度,重点推进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重要工程、城镇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工业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切实强化源头管控,防止地质灾害隐患增加。3.
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详细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山地丘陵区详细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全市 8 个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现全市山地丘陵区详细调查全覆盖,进一步查明了隐患家底,提高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认识,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市、县住建部门于 2020年底完成了农村削坡建房调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此外,我市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及时掌握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更新情况。4.
初步建成 “ 人防+ 技防 ”相结合监测网络,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相结合监测网络,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 一是持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1809 次,发送预警短信 457731 人次,为群策群防人员与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提供了操作指引,助力地方政府防灾减灾; 二是建成了由乡(镇)长担任责任人、由村干部担任管理员、由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1331管理责任体系。为群测群防专管员配置了简易监测工具,提升了群测群防专管员巡查监测能力; 三是逐步完善
11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网络,2020年,在省资源厅原部署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基础上,完成 10处中小型地质灾害普适型专业监测试点,2 处大型及以上隐患点实现了专业监测和视频监控全覆盖,推动实现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时在线监测预警,逐步弥补群测群防员监测手段落后和巡查监测能力偏低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5.
隐患数量及受威胁群众大幅减少,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隐患数量及受威胁群众大幅减少,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十三五”前期,全市按照“珠三角地区每年隐患点避险搬迁与治理比例不低于上年度末在册数15%”的目标,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十三五”末期,按照《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及 2020 年省民生实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工作,全市安排治理资金超过6500万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17处,平均每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63处以上,隐患点数量从2015年底的 436 处减少至 251 处,净减少 185 处;减少受威胁群众1.67万人,受威胁人数从2015年底的3.24万人减少至1.52万人,净减少 1.72万人。6. 地质灾害应急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领导为总指挥的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市、县(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已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纳
12入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制定了各级政府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勘队伍等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机构与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为市、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进一步增强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7.
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各县(市、区)各级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为宣传平台,加强《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了全民防灾意识,提高预防、辨别、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及时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及防灾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综合能力。(四)“十四五”防治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更高要求。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13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研究原理、发...
篇五: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 -5 2025 年) )
(公示稿)
人
民
政
府
二〇二一年十月
1
一、总
则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11 号)《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为了全面部署和推进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本规划是南昌市“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县(区)、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规划适用于南昌市辖区范围。
本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
二、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南昌市是江西省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区之一,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安义县和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低山、丘陵地带;岩溶地面塌陷呈条带状零星分布于进贤县南部的岩溶区
2
地带;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每年 4-6 月份。地质灾害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共发生地质灾害 335 处,其中滑坡 253 处,崩塌 82 处,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 167 间,毁坏农田 141 亩,毁坏公路 711m,毁坏水渠 14m,直接经济损失 411 万元。其中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灾情等级均为小型。
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 687 处,其中滑坡隐患 414 处,占总数 60.26%;崩塌隐患 272 处,占总数 39.59%;泥石流隐患 1 处,占总数 0.15%。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5925 人,财产 21881.85 万元。险情等级中型 4 处,其余均为小型,其中威胁 30 人及以上有 43 处。
(二)“十三五”防治成效
“十三五”期间,南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落实规划、突出重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在市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以及各县(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基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逐步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实现“零伤亡”目标。
3
1 1 .基础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在前期 1/10 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础上,对安义县及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境内开展1/5 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范围进行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为防灾减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更为翔实的基础地质依据。1/5 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区内村民建房切坡、旅游景点、水利工程、公路等进行详细调查,对地质隐患点数据进行了更新,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研究程度得到进一步深化。
2 2 . 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建立
一是县(区)、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 128 人,每年为群测群防员发放补贴 16.27 万元;二是设立了地质灾害简易无线报警装置 3 处,实现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响应一体化;三是确定由 4 家地勘单位作为南昌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制度,为基层干部及群众临灾避险提供了基础支撑。
4
3 3 .部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
“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 7926 余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6700 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600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 454 万元、社会资金 172 余万元),对 21 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排危除险、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以及应急处置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居民878人,保护财产17313万元。其中:排危除险 4 处、工程治理 14 处、搬迁避让 2处、应急处置 1 处。
4 4 .地质灾害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汛期应急指挥体系。市政府及时制定《南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政府以洪府厅发〔2016〕11 号),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自然资源局局长、公安消防支队、武警水电部队相关负责人任副总指挥,市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南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每年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5 .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每年利用“4.22 地球日”“5.12 防灾减灾日”“6.25 土地日”等有利时机,深入地质灾害高易
5
发区所在乡镇,广泛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地质灾害科学普及和宣传培训。全市累计发放地灾防治挂图、防灾避险和安全生产小常识等宣传资料 21300 余份。开展地灾防治宣传、普及地灾辨识预防、治理避让和自救互救等活动 20余次。组织基层中心所人员和地灾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参加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12 次,培训人员 216 人次,开展应急演练 2 次,演练人数 293 人。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普及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进一步增强了隐患点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预防预测、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提高了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 1 .地质灾害监测手段较为落后,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地质灾害监测手段总体上较为落后,绝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群测群防员目视巡查,专业监测设备较少,村组预警终端尚未建设或未投入使用,短临预报及精细化预报尚未开展。一方面群测群防员在巡查时自身存在一定危险因素;
6
另一方面预警信息和险情不能及时发送至受威胁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2 2 .地质灾害防治力量较为薄弱
开展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后,各地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急剧增加,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渐繁重,而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人员编制偏少,防治力量薄弱。同时,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基层群测群防员偏少,群测群防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3 3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有待增加
现有防治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较为单一,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造成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及时予以保障。
(四)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
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成灾一方面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
1.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公路拓宽、地产建设、村民切坡建房、其它工程建设等形成高陡边坡呈上升趋势,与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目相比,全市隐患点由 306 处增加至 687 处,增加了 2.2 倍,地质灾害防治工
7
作任务艰巨。
2.“十四五”期间,南昌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高增长期,全市将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建设过程中,人为工程活动将进一步加剧,客观上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增加。
3.据专家预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全市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体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增大。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异常性和难以预见性。
总之,南昌市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内高发、多发态势仍将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8
以“作示范、勇当先”的历史担当,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
(二)基本原则
1 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以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防灾减灾为主线、风险管控为重心”的工作思路,加强基础调查、源头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监督管理,全面增强防灾避险意识,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防治能力。控制人工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前做好防范地质灾害工作,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之前和工程规划与建设之前,提高预防效果。
2 2 .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优先安排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地灾防治工程,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对地质灾害易发的地区在治理资金与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
3 3 .合理避让,重点治理
各级政府应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对于治理难
9
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合理避让;对于危害较大且搬迁困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安排工程治理;对近期难以安排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加强防控。
4 4 .依法依规,科学减灾
完善与现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律法规、规章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三)规划目标
一是完成全市山地丘陵县(区)和部分人口聚集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覆盖,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变化情况;二是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功能,建成以数据管理系统、防治监管系统、大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远程会商与辅助决策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三是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并建设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有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四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重点加强对威胁 30 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有效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能力。五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数量和损失。突发强降雨期间,对居住区、旅游区、生产单位、重要工程设施等固定目标重点加强预警
10
监控,确保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时,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分 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发生强度、地质环境条件与影响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趋势,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 个,面积 240.01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3.23%。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岩溶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656 处,其中崩塌隐患 257处,滑坡隐患 398 处,泥石流隐患 1 处,隐患灾点密度 2.75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 5703 人,威胁财产 20472.53 万元。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9 个,面积 428.65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5.77%。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及岩溶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20 处,其中崩塌隐患 6 处,滑坡隐患 14 处,隐患点密度 0.06 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 76 人,财产 556.5 万元。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5 个,面积 1006.53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13.56%。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低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3 处,其中崩塌隐患 2 处、滑坡隐患 1 处,隐患点密度 0.003 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 53 人,威胁财产 431万元。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2 个,面积 5748.12 平方公里,占全
11
市面积 77.44%。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不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8 处,其中崩塌隐患 7 处,滑坡隐患 1 处,隐患点密度 0.001 处/平方公里,威胁居民 93 人,威胁财产 422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南昌市各县(区)经济建设布局、城镇分布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地质灾害隐患潜在危害程度及其分布特点等,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成果,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3 个,面积 240.01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3.23%;次重点防治区 10 个,面积 1437.54 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19.37%。一般防治区 2 个,面积 5745.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 77.4%。
五、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 1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
在 1/5 万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推进 1/5 万地质灾害风...
篇六: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2 年 1 月- 1 -目 录前 言.................................................................................................1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形势......................................................... 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2(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4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规划目标...............................................................................8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11(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1(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1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14(一)提升隐患识别能力,全面开展调查评价.........................14(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深入推进智能监测.........................15(三)提高防御工程标准,有序实施综合治理.........................16(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全力推动全民防灾.........................18(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强智慧防灾.........................20五、保障措施...................................................................................22(一)组织保障.............................................................................22
- 2 -(二)制度保障.............................................................................22(三)资金保障.............................................................................22(四)社会保障.............................................................................23附表 :附表 1 重庆市区县地质灾害统计一览表附表 2“十四五”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表附表 3“十四五”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建设项目明细表附表 4“十四五”地质灾害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建设工作部署表附表 5“十四五”重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明细表附表 6“十四五”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明细表附表 7“十四五”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部署表附表 8“十四五”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投资估算表附图 :附图 1 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附图 2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 1 -前 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 :重庆市全域(包含 38 个区县和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对象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质灾害。规划内容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等。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 2021~2025年。
- 2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我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及盆缘斜坡区,地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 76%,地表水系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岩土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形成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条件,是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省市之一。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 14543 处,其中滑坡 12127 处、崩塌 2131 处、地面塌陷 158 处,泥石流 79 处、地裂缝 48 处,共威胁 90 余万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 637亿元。(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面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严峻形势,在自然资源部、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区县党委、政府认真履行属地防治责任,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我市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 1872 起,造成 89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 3.21 亿元,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比“十二五”分别减少 11%、86%。全市成功预报和处置各类灾险情 1826 起、紧急转移群众 32254 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 3863 处,解除受威胁群众 15 万人,地质灾害防治
- 3 -成效显著。多层次构筑责任体系 , 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我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区县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和重点专项督查内容。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及规划自然资源、应急、气象、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部门防灾责任,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部门协作、地勘支撑、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多形式开展排查调查 , 逐步查清风险隐患 。按照群专结合工作机制,做好了地质灾害防治“三查”及旅游景区、学校、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排查。开展重大基础地质灾害调查,完成了 29 个区县 1:5 万详细调查和 23 个区县重点区 1:1 万精细化调查,运用InSAR 技术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完成了三峡库区长江干流长寿至巫山段库岸地质灾害和中梁山地区地面塌陷等专项调查。实施了 40 个重点城集镇、612 处高位地质灾害调勘查和 348 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控制性勘查。对调查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多层级开展监测预警 ,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体系,落实 15187 名“四重”网格员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构建了多部门联合会商制度,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了巫山、奉节新县城
- 4 -建成区地质安全专业监测,对 254 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专业监测,对渝东北 12 个区县 7079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群测群防智能化监测预警,对开州、忠县等区县 56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预警模型建设。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 , 综合防治成效显著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31.14 亿元(其中三峡库区专项资金 15.24 亿元),落实市级财政资金 17.19 亿元,区县财政资金投入 15.35 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了 1023 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2.93 万名群众避险搬迁和 18 个深度贫困乡镇的306 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特别是继续加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 211 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3 万名群众避险搬迁,确保了三峡工程正常运行,保障了移民复建设施建设和安全运行。(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1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更高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6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针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2018 年 10
-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落实这些要求,需进一步加强地质风险调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客观评价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2 . 地质灾害仍呈高发频发态势我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暴雨、连阴雨、旱涝急转交替等灾害性天气多,且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在我市独特山地丘陵地貌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成灾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增多,尤其是三峡库区蓄降水、山区道路建设和农村居民切坡建房,导致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大,
- 6 -近年来我市道路及房屋建设等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占比约20%。未来一段时期,我市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3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有短板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受技术手段、方法和认知能力所限,难以提前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度不高,运用先进设备监测地质灾害尚未全覆盖,设备稳定性不足,监测预警模型不成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需进一步加强。我市山区道路沿线及农村不合理切坡建房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较为突出,大多缺乏有效治理,相关部门隐患防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装备配置不足,部分“四重”网格员防灾责任意识不强,部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高,基层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我市仍以隐患点管控为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支撑地质灾害防治深度不够,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措施不多,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需进一步提升。
-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贯彻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关键问题和迫切需求,以提升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部署“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我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坚实的地质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人民至上 、 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8 -统筹规划 、 突出重点 。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围绕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短板和重点防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合理部署,有效防范重大地质灾害问题。预防为主 、 综合防治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早期识别,加强监测预警,推进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加强宣传培训及避险演练,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积极推进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风险防控 、 科学防灾 。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台账,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分级评价体系,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新模式,把风险管控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过程。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把握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和推广,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术水平。(三)规划目标到 2025 年,全市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综合防治体系,明显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减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 9 -—— 隐患识别取得新...
篇七: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dash; 2 —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为更好发挥地质勘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不断提升地质勘查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水平,按照《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自然资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全国地质调查规划部署,制定《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是浙江省“十四五”备案专项规划,是指导全省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编制规划,本规划中不含相关内容)工作的重要依据,不作为考核依据。规划期限 2021-2025 年,基准年 2020 年。一、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一)规划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地质勘查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六方面”的履职要求,统筹资源保障与生态保护,全面推进省部地质调查战略合作,深入实施浙江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高质量完成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大力开展重要经济带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拓展地质调查成果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地质调查成果。1 . 基础地质研究有新认识。完成仙居县幅、衢山岛幅等— 3 —37 幅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 15947 平方千米,八都幅等 14 幅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 6423 平方千米,全省陆域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覆盖率分别达到 87.5%和 35%,圈定找矿靶区 44 处;编纂《中国区域地质志·浙江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浙江卷》,系统梳理从元古界至新生界浙江出露的 5 界 16 系 33 统 103组的地层框架,重点刻画新元古代弧盆系和古生代“两带三块”大地构造演化格局,重塑浙江地层—构造系统,系统总结钦杭、武夷、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省域成矿规律。2. . 矿产勘查取得新成果。
。以“751”地质找矿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矿种,优化找矿布局,推进“探边摸底、攻深找盲”,取得一系列重要找矿成果,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圆满收官。五年来,新发现固体矿产地 33 个,其中大型 3 个、中型 15 个、小型 15 个;新探获地热井 16 处;新增资源储量金 10 吨,银 1543吨,萤石(CaF 2 )716 万吨,稀土(氧化物)10 万吨,地热0.93 万立方米/日,10 座老矿山服务年限延长 5-20 年,9 个萤石找矿项目获评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3 . 地质调查服务领域有新拓展 。实施“71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程,完成 85 个县(市、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调查耕地面积 3100 万亩;开展宁波、嘉兴和舟山等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调查面积 5900 平方千米、海域第四纪地质钻探1352 米;持续推进重要都市区城市地质调查,调查面积 12250平方千米、地质钻探 25800 余米;开展典型地区白垩纪流纹质
— 4 —火山岩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累计查明各类地质遗迹 895 处,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基本查明各类调查区基础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现状和地质资源特征。4 . 地质环境监测能力有新提升。完成浙江省国家地下水动态监测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以城市为中心、沿海平原和金衢盆地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以及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监测面积分别达到 1.86 万和 1.40 万平方千米;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地球化学监测点 568 个,初步建成全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开展舟山朱家尖岸滩稳定性、东港围填区地下水环境、火山列岛浅层气等的监测试点,初步建立国内首套海域浅层气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5 .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进展。建成自然资源部平原区农用地生态评价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投入运行;先后引进院士领衔团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 10 余个,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5 个,培养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2 人;1 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 人获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0 人获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人才推动创新,地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16 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 3 项。(二)面临形势和要求“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
— 5 —数字化时代加速到来。浙江将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率先推动全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这对浙江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 .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基础地质及资源勘查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地质先行作用,解决制约资源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加快基础地质资料更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保障;另一方面要聚焦战略性矿产和清洁低碳能源勘查,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 .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地质安全提出新需求 。一方面要聚焦“空间、资源、环境、安全”等要素,查明城市地质状况,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监测,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另一方面要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及时掌握全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趋势,为土地生态管护提供基础。3 . 数字化改革对地质调查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要通过数据归集和场景集成,加快推进地质勘查业务流程再造,支撑做好多场景协同应用,充分提升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效能,逐步实现地质勘查工作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另一方面要汇聚海量地质数据,打破地质勘查信息孤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地质大数据管理平台,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精
— 6 —准、更高质量的地质服务。4 . 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自然保护地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四高地两区一家园”提供地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绿色地质勘查,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增强资源能源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为目标,以建立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四高地两区一家园”等发展战略,聚焦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各项地质勘查工作,为我省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地质基础保障。(二)
基本原则坚持尊重规律 、 合理布局 。客观遵循地质规律、地质工作规律,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合理安排地表与地下、陆域与
— 7 —海域、山区与平原、城市与乡村等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坚持需求导向、 、 突出重点。
。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为需求,重点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和精细化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推动我省地质勘查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坚持绿色发展 、 守正创新 。全面推进绿色勘查,大力拓展地质勘查服务新领域,创新地质工作服务方式,促进地质勘查工作绿色发展,支撑美丽浙江建设。坚持科技引领 、 数字赋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地质勘查工作数字化改革,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三)规划目标1 .2025 年规划目标率先实现 1︰5 万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城市、土地质量、海岸带、保护地等综合地质调查能力明显增强;地质环境监测网进一步完善;地质文化传播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地质“一张图”服务初步实现;地质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支撑。——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不断提高。1︰5 万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1︰5 万矿产地质调查、高精度磁法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覆盖率在原有基础上分别提高 5%左右,基础地质调查数据有效更新,完成地表基质层调查试点,基础地质
— 8 —调查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 矿产勘查成果不断显现。实施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固体矿产勘查取得新成果,地热能源勘查取得新进展。力争探获大中型金属矿产地 2 处、非金属矿产地 8 处、地热田(井)10 处,战略性矿产资源实现增储,地热能源实现扩能。—— 地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全省精细化土地质量调查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实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全覆盖,推进生态地质调查和保护地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地质勘查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国土空间安全管控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大幅提升。—— 地质环境监测网不断完善。
。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监测精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有序推进;城市地下感知系统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统筹推进;多要素地质环境监测网实现有机融合。—— 地质数字化水平不断增强。
。基础地质数据库和数字地质“一张图”基本建成,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智慧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地质平台初步建成。地质工作基本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管理、服务全流程数字化。—— 地质科技不断创新。
。基础地质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方法不断完善,现代地质勘查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科创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重大进步,地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 9 ——— 地质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典型地质遗迹地质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地质文化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保护点组成的“馆园村点”地质文化体系基本建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地质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地质科普水平进一步提升。浙江省“ 十四五” 地质勘查主要指标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 单位2020 年现状2025 年目标指标属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1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 % 87.5 100 约束性2 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 处 / 〔20〕 预期性3新增资源量萤石(CaF 2 )
万吨 / 〔800〕预期性金 吨 / 〔10〕铜 万吨 / 〔10〕钼 万吨 / 〔5〕银 吨 / 〔2000〕叶蜡石 万吨 / 〔500〕地热 10 4 m 3 /d / 〔1.5〕综合地质调查评价4 城市地质调查 km 2 / 〔9500〕 约束性5 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km 2 / 〔4500〕 约束性6 保护地综合地质调查 km 2 / 〔1900〕 预期性7 富硒土地资源详查 万亩 / 〔300〕 约束性地质环境监测预警8 城市地质综合监测网 张 / 1 预期性9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 点 568 1680 约束性10平均地面沉降速率 mm/a 8 7.5约束性地下水监测井 处 563 76311 重要地质遗迹监测 点 / 50 约束性数字 12 数字地质平台 个 / 1 约束性
— 10 —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 单位2020 年现状2025 年目标指标属性地质与科技创新13 科技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
个 7 8 预期性14 技术标准 个 3 6 约束性地质文化传播15 地质文化村(镇)
个 1 20 预期性16 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个 20 30 预期性2 .2035 年远景目标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水平明显提高,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近岸海域海洋地质调查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地质风险识别与监测预警水平显著提升,地学知识地学文化更加普及,省域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全面建成,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手段更加精准,支撑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法更加有效。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立足地质找矿主业,加强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实施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获取一批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数据,解决一批制约资源和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成果。1. 推进基础地质调查。全面推进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深入推进重要成矿区带矿产地质调查,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地质条件研究,提交一批找矿靶区;完成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建立矿产资源数据库;推进 1︰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完
— 11 —成 1︰5 万地表基质层调查试点。专栏 1 基础地质调查工程1. 区域地质调查。分批开展浙西、浙中和浙东沿海地区 25 幅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 11130 平方千米,6 幅 1∶5 万地质编图 2670 平方千米,实现我省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2. 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重要成矿区带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 7430 平方千米,区域重力调查 1780 平方千米、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 4745 平方千米、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5340 平方千米,提交找矿靶区 30 处。3.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开展全省 65 种矿产、1000 个矿区、1400 个矿山调查,全面摸清全省各类矿产资源家底,掌握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建立矿产资源数据库。4.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推进衢州、丽水林地覆盖区 1︰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21800 平方千米。5. 地表基质层调查。试点开展德清县地表基质层调查,面积 936 平方千米,查明地表基质层种类、空间分布、理化性质及景观属性,构建地表基质层三维立体模型。2. 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 。聚焦铜、金、铀、钨、锡、钼、稀土、萤石等战略性矿产,围绕重点勘查区(详见附表 3)和勘查规划区块(详见附表 4),以及重要老矿山深边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综合评价锂、锗等其他战略性矿产潜力,实施浙东火山岩强烈蚀变区或非金属矿集区铜、金矿“攻深”,全省高氟岩体分布区萤石矿“增储”,力争新发现大中型矿...
篇八:地勘单位十四五规划
dash; 2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等,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 2020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一、现状与形势(一)现状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山地占陆域面积的 74.6%,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梅汛期降雨丰沛,台风影响频繁,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省份之一。截至 2020 年底,全省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95 处,其中滑坡 390 处、崩塌 227 处、泥石流 163 处、地面塌陷 15 处,威胁 2.2 万人和 12.2 亿元财产的安全;全省沿海平原地— 3 —面沉降易发区面积 10524 平方千米,累计沉降量大于 50 毫米的沉降面积 5365 平方千米,沉降速率大于 10 毫米/年的面积 312.7 平方千米,沉降速率大于 20 毫米/年的面积 70.8 平方千米。地面沉降导致高程损失、防洪行洪能力降低等。(二)工作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 1096 起,造成 48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29 亿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77 起,避免人员伤亡 764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5446 万元。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 61%、25%和25%。1 . 地质灾害隐患数量显著减少。2017 年省政府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并列入 2017 年、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显著加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投入综合治理资金 52.8 亿元,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项目 4551 个,减少受威胁人数 14.57 万人,基本消除威胁 3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454处,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5769处。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从 20l6 年的 5220 处减少至 2020 年底的 795 处,隐患点数量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排名由原来的第 16 位降至第 27 位。
— 4 —2 .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精度不断提升。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累计完成 76 个县(市、区)1:50000 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 1:2000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106 个乡镇(街道)开展了调查评价工作,其中 10 个完成成果验收。全省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均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滑坡灾害—浙江新昌野外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516 个。3 . 地质灾害预警避险能力逐步提升。优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模型,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十三五”期间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5000 余次,预警信息近 400 万条,根据预警信息撤离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近 40 万人次。编制省、市、县、乡四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明确人员应急撤离路线和预警信号。“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3572 次,17.62 万人次参加演练;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累计开展培训 3567 次,近百万人参加了培训。4 . 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进一步夯实。建立浙江省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浙江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管理办法》,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五查 30 问”工作制度。省级和 11 个
— 5 —设区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技术支撑机构,省地质勘查局下属地勘单位与 47 个县(市、区)联合成立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千名地质队员“驻县进乡”行动,充实完善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机构建设和技术支撑更加有保障。5 .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防控转变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探索实践。按照摸排更全面、标准更严格、分类更精准的要求,初步划定 12000 余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整合集成等级预报系统、实时预警系统、专业监测系统,建成以“地灾智防”APP 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平台,初步形成了风险一张图、预警一平台、研判一张表、管控一张单、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的“六个一”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6 . 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沿海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上升,2020 年区域平均地下水位标高已回升至-10 米以浅,比 2015 年上升 1~6 米;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范围收缩,最深水位不超过-20 米。2020 年地面累计沉降量大于 50 毫米的沉降面积与 2015 年基本持平;沉降速率大于 10 毫米/年、20 毫米/年的沉降面积较 2015 年分别减少 5%和 27%。2020 年全省区域平均沉降速率小于 8 毫米/年,累计沉降量最大地区中心沉降速率小于 10毫米/年;杭嘉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年地面沉降量已小于 5 毫米,局部地区出现地面回弹。(三)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
— 6 —年”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更高要求。1 .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更 高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自然资源部要求我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 2019 年“利奇马”超强台风防御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切实纠正和克服“不是地质灾害点就不需要人员转移”的麻痹思想等“四种错误”思想,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管控能力等三大能力,并部署开展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 .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依然 严峻。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已查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清零的目标,但是全省以丘陵山地为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背景没有改变,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77150 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 73%;其中高、中易发区 18982 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 18%。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 9227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 9%;中风险区 37603 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 36%。梅雨期持续降雨和台汛期强降雨等极端天气的不
— 7 —利影响依然存在,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不断增大,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省地质灾害仍将呈易发多发态势,尤其是台风、降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链式灾害防不胜防,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仍然存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的形势严峻复杂。3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仍然 存在 薄弱环节 。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成灾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重大风险隐患还不能及时识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降雨类型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特别是不同单元的灾害发生阈值总结研究还不够,风险预报预警精准度还不够。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尚未有机结合,通过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源头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亟需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应用不够,尚未实现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集成、统一管理、科学分析。面对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新要求,地质灾害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亟需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
— 8 —少损失”的总目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错误”思想,遵循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主线,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数字化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为“两个高水平”和“重要窗口”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二)基本原则1 . 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整体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努力把地质灾害威胁降到最低程度。2 . 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的目标,突出防范和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全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地质灾害“整体智治”等重点任务,统筹部署各项具体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3 . 依法依规,合力防灾。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强化市、县(市、区)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 . 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常规方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 9 —(三)规划目标1 .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即查即治、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管控,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20%以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 2035 年,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全国示范、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区域领先、地质灾害数字化改革跨越率先的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省份。2 . 具体目标—— 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高 。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极高、高易发区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面覆盖;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 1500 处,新建山区雨量监测站 1500 个,重点、次重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专业监测全覆盖。—— 预警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升级完善 5 个设区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系统,建成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设备配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更加到位,灾险情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强化,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灾害风险程度明显降低 。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
— 10 —和工程治理 800 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10 处。加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力度,切实规范农民建房、农业生产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管理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省、市、县一体的地质灾害数字化平台全面建成,地质灾害防治智慧管理初步实现。—— 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 。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和省内技术单位的组织协同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创新平台体系和高水平地质灾害防治科研人才队伍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标志性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成果,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表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2020 年现状2025 年目标指标属性1综合成效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下降率% /20(规划期内)预期性2调查监测县(市、区)风险普查/乡镇(街道)风险调查个 4/10 78/320 约束性3专业监测点/雨量监测站个 516/5000 1500/6500 约束性4预警应急省市县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个 0 1 约束性5重点、次重点风险防范区应急预案演练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 11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2020 年现状2025 年目标指标属性6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处 / 800 预期性7区域地面沉降平均速率毫米/年 8 7.5 约束性8 数字管理“地灾智防”APP 使用人数人 10000 20000 预期性9 地质灾害智控平台 个 0 1 约束性10创新平台自然资源部浙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研究站站点个 1 6 预期性11人才队伍省级/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个 1/0 1/10 约束性三、加强“三区一点”管理,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科学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全面落实分区管理措施依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因素,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