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7篇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7篇

发布时间:2023-05-04 14:15:08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7篇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7篇,供大家参考。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7篇

篇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心组研讨发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 年 10 月 12 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 COP15 领导人峰会上的重要讲话,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全面阐释了我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世界影响。

 深刻把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三重愿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 2011—202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爱知目标”)中,20 个目标只有 6 个目标部分实现的背景下,COP15 系统总结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新的蓝图,对于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地球家园”的三重愿景将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人类福祉有机融合在一起,深刻诠释了本次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和环境治理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还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提醒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刻把握“人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主张。当前,人类正面临来自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困难和挑战,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口。习近平主席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共同发展繁荣,首次提出了“人类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四点主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人类高质量发展理应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发展,绿色、低碳的发展,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的发展,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的发展。“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主张与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一脉相承,进一步描绘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国际社会应对当前挑战提

 供了中国方案。

 2021 年 10 月 14 日,2020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图为开幕式上的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深刻把握我国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三方面举措。作为 COP15 东道国,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 15 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立第一批 5 个国家公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减缓全球升温,降低由于极端天气增多、气象及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风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碳汇功能、减缓气候变化,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这三方面务实而有力度的举措,展示了我国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雄心与行动,

 将有力引导各方调动更多资源、采取务实举措,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生态系统持续修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 年保持“双增长”。2004 年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 3 个监测期(每 5 年一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2000—2017 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我国贡献比例约 25%,居世界首位。2016—2020 年期间,累计整治修复岸线 1200 公里,滨海湿地 2.3 万公顷。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

 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 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 25%,划定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在经济最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全力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保护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等 20 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组织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等相关技术和

 标准体系。深入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16—2020 年,中央财政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 3524 亿元,为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破坏生态系统、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的行为“零容忍”,将非法侵占自然保护区、围湖占湖、毁坏湿地等行为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连续 5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跨部门、跨区域和跨国联合执法行动,5000 多个重点问题得到整改。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

 生物资源监管严格,生物安全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调查评估、生物安全审查等基本制度。加快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实施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专项,实施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项目。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获取、利用和惠益分享的管理和监督,开展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成效评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近 10 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植物新种约 200种,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种数的 1/10。持续加强对外来物

 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制度,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推动联防联控。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与评价,严格规范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积极推动生物技术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上图为 2021 年 5 月 11 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右上图为 2021 年 5 月 13 日拍摄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内的朱鹮(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下图为 2021年 4 月 20 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合作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积极履行《公约》及其议定书,“爱知目标”执行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绿色转型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吸纳 100 多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全球 80 多个国家受益。成功举办 COP15 第一阶段会议,达成《昆明宣言》,为后续“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磋商提供了政治指引、凝聚了广泛共识,体现了各国采取有效行动,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并确保最迟在 2030 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的决心和意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新动力。

 三、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积累了具有长远指导性的宝贵经验。要继承和发扬好宝贵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与国际社会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

 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一些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的惨痛教训表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制定新时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全过程,坚持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协同推进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避免人为过度干预,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经济、创

 造就业、群众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让百姓既得到“绿叶子”,也富裕“钱袋子”,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落实就地保护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统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加快恢复物种栖息地,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和极小种群保护,完善生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依法加强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监管制

 度,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

 坚持夯实基础,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要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制度,研究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渔业、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森林、野生植物保护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各地可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损害鉴定评估方...

篇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1 页 共 7 页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从全球看,2019 年 5 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改变了 75%的陆地表面,影响了 66%的海洋环境,超过 85%的湿地已经丧失;25%的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近 1/5 地球表面面临动植物入侵风险。2020 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肆虐,东非国家遭受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这些都不断警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

 第 2 页 共 7 页维护全球生态、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看,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的 34450 种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共计 3767种,占比 10.9%;4357 种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物种共计 932 种,占比 21.4%,其中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高达 43.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并进,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

 第 3 页 共 7 页国行动”系列活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爱知目标”(202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中国实践取得显著进展。一是生物多样性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20 年 6 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发布,提出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60%,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二是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先后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改革举措。2020 年 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加快《生物安全法》立法进程,推进生物遗传资源法律法规制定。三是生态空间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截至 2019 年底,初步划

 第 4 页 共 7 页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小于陆域国土面积 25%,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重要生态区域,有效保护了生物物种及其栖息环境,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其中,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 1.18 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 18%,提前实现“爱知目标”提出的到 2020 年达到 17%的目标。四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稳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2009—2019 年,全国共完成造林 7039.0 万公顷,成为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20 年起,长江流域 332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率先实现全面禁捕;2021 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行动,形成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2019 年全国查处涉及野生动物案件 8189 起,没收野生动物数量 11.7 万只,涉案野生动物总数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开展“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2017—2019 年,累计发现 34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开矿、采砂、在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建设旅游设施和水电站等5740 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3986 个。

 第 5 页 共 7 页在推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同时,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已加入的生态环境相关国际公约,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与 100 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实施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积极贡献。三、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 2016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获得 COP15 主办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COP15 将制定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明确 203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厚望,将 COP15 视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关键历史性节点。作为 COP15 东道国,中国高度重视会议筹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并推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COP15 的支持。虽然受疫情影响,COP15 会期有所延迟,但中国始终严格对照《东道国协议》,认真落实职责、履行义务,不断完善会场设备设施、会务服务和各项保障措施,积极参与全球关

 第 6 页 共 7 页于“框架”的磋商进程,认真筹划大会高级别会议,争取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2019 年 9 月,中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 COP15 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这一主题与《公约》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2050 年愿景不谋而合,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国政府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一是广泛谋求共识,推动 COP15 成果达成和持续落实。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主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承诺。充分吸收总结“爱知目标”经验教训,提出既具雄心又科学务实的新十年目标。积极搭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桥梁,加强关键议题交流磋商,推动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异、增进共识,促进“框架”顺利达成。广泛调动多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执行效率,加强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切实推动发展中国家履约,保障“框架”的后续落实。

 第 7 页 共 7 页二是强化顶层设计,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抢抓疫后经济复苏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构筑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严控重要生态空间用途改变,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监管。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纳入国家高层外交活动,不断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加强双多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一个星球”峰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等高层外交场合,增强伙伴关系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多边环境治理,促使各方凝聚共识,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篇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作文 生态环保类 素材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们在行动

 目录:

 01 “昆明宣言”正式通过意味着什么

 2 02 描绘人类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凝聚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大合力

 3 03 携手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04 “众山皆有虎”正逐步恢复

 5 05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们在行动

 正文:

 01 “昆明宣言”正式通过意味着什么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网记者 蔡琳《光明日报》( 2021 年 10 月 14 日 09 版)

  2021 年 10 月 13 日,中国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作为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 2030 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2050 年愿景。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议上强调,“昆明宣言”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的政治意愿,向国际社会发出各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行动的坚强决心和共识。他强调,“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希望通过宣言为相关磋商进程提供政治推动力。

  显然,“昆明宣言”的通过,将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和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命运。在 10 月13 日傍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昆明宣言”凝聚了各方共识,体现了各方采取行动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同构筑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政治决心,对制定和实施“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发挥引领作用,为后续的磋商和谈判规划方向,提供基础和政治指引。

  “《爱知目标》(联合国制定的 2011-202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无一完全实现意味着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而‘昆明宣言’则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奏响了序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认为,“昆明宣言”是为各国在过去履约中存在问题开出的“一剂良药”。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用“凝聚共识、展望愿景、探索路径”这 12 个字概括了“昆明宣言”的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就生物论生物,也不可能靠单一的措施、单一的行动、单一的国家、单一的组织实现。”他认为,宣言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尤其是强调利用综合、协调的手段来解决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

  “‘昆明宣言’具有时效性、长期性、科学性三个特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俊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尚未得到改善的大背景下,“昆明宣言”的通过十分及时,它为未来 10 年甚至 20 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使每一步目标的实现都有科学性评估。

  (本报昆明 0 10 月 月 3 13 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网记者

 蔡琳)

 2 02 描绘人类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

 凝聚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大合力

 ——多国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作者:徐兴堂 胡晓光 黄恒 张家伟 刘万利 王海洲 胡冠 滕军伟 张代蕾 梁希之 黎华玲 唐霁 邢建桥 陈威华 赵焱 陆睿 杜白羽 郭丹 赵旭 郝亚琳 吴丹妮 张远 薛飞 郑世波 斯韦特兰娜《光明日报》( 2021 年 10 月 14 日 02 版)

  国家主席习近平 12 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多国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认为讲话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倡议,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凝聚强大合力,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倡议凝聚共识

  多国人士表示,他们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关于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倡议,认为讲话凝聚力量,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弗尼大学生物学教授杰伊·琼斯说,他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倡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开辟出人类未来发展的新道路。

  沙特阿拉伯新闻部国际媒体处总监侯赛因表示,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关于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倡议与沙特的“绿色中东”“绿色沙特”等倡议有共同之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应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也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需要每个国家不懈努力。

  总部在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尼什·巴普纳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和宣布的举措将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增强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周玮生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的倡议非常重要。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永续发展才能实现。

  印度尼西亚智库印尼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习近平主席强调,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多年来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供了启示。

  肯尼亚国际关系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当前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国际合作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才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中国理念带来启迪

  多国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对全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为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兰贝蒂尼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此次大会向全世界传递了清晰的信息,我们需要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向最不发达经济体提供支持,今后的发展不应以影响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英国 48 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说,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对全世界而言都有重要价值,人类的发展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弗拉基米尔·涅日丹诺夫的话报道说,生态文明包含在中国梦的概念中,也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内还有“绿色丝绸之路”等。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效推动生态议程。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气候行动中心主任布伦丹·麦基在谈到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举措时说,良好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也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经济发展不必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健康的生态系统和国家公园将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茨瓦纳前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部长基措·莫凯拉表示,习近平主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张为保护生态环境注入新动力。中国在运用科学技术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说,此次大会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原来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应积极转变为追求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负责任的生态环境政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与积极肯定。

 中国行动树立典范

  多国人士为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和设立国家公园等举措感到鼓舞,赞扬中国树立了典范,认为各方应积极回应,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表示,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更需要帮助和支持。中国提出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中国持续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诚意。

  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环境信息和传播部门高级主管桑托什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明了中国在维护良好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心。他同时为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感到鼓舞,期待各方积极响应,切实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莱娅·贝西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宣布的重大举措极为关键,包括中国将率先出资 15 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以及中国正式设立保护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等。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是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为国际社会作出的新的贡献,值得各国学习。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各国达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至关重要,表明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中国已在发挥重要引导作用。

  埃及环境部长生物多样性问题顾问穆斯塔法·富达说,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破坏,急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中国提出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消息令人振奋。中国始终在尽最大努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自己的贡献。

  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社会委员会专家伊戈里·什科拉久克说,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希望发达国家也能为这项基金注资。

  文莱资深媒体人贝仁龙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国际社会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中国家更急需资金支持。中国将率先出资,充分展示了诚意,为世界各国作出表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3 03 携手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作者:本报记者 李曾骙 任维东 张蕾《光明日报》( 2021 年 10 月 14 日 01 版)

  10 月 12 日,滇池畔秋雨初歇,风卷云漫。《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

  聚焦人类高质量发展,着眼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出智慧的中国主张,分享了务实的中国经验,展现了负责任的中国担当,对于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多位生态保护领域专家等赞赏中国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所作出的努力,认为昆明大会对人类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努力有着历史性里程碑的作用。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频讲话中感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支持加强环境事务国际合作的努力,也感谢中方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组织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昆明大会。普京认为,此次大会为分享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供了良机,将有效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确定相关国际合作目标与方式的全球努力。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视频致辞中感谢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保护生物多样性议题,期待明年线下参加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他说,新冠肺炎疫情使公约缔约方不得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此次大会,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人类健康、经济繁荣、集体安全与良好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召集和举办昆明大会推动“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工作表示感谢。他在视频讲话中说,这个框架应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以及其他有关森林保育、荒漠化治理以及海洋保护方面的多边协议形成合力,推动人和自然的关系重回正轨。古特雷斯指出,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 1000 万年平均水平的数十到数百倍,而且还在加速。如果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最贫穷、负债最重的国家。正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应为人类与自然间的“永久和平协议”奠定基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等倡议,以及设立一个基金、一批国家公园、一个国家植物园体系、一个碳减排政策体系等务实行动,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表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意味着人类发展将更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更强调结构而不是总量;意味着未来发展不只要强调存量,还要强调增量——既包括制度的供给、社会资源的协同等,也包括在生态保护领域中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意味着不只强调效果,还要强调效率——一味追求达成经济效果,而忽略更深层次的资源效率,将不再是今后发展的特点。

  “传统工业时代的旧发展模式仅能满足少部分人口的丰裕生活,人类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代表了中国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也丰富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中国正从生态文明视角对高质量发展的概念重新定义。”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说。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

篇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稿,供大家参考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梦里天空晴朗,鸟语花香。为什么有冲突和战乱,为什么有歧视和饥荒。世界到底怎么了

 当今国际秩序正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加速演进的过渡时期。蕴含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可逆性等因素,但经济全球化、全球相互依赖的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是和平过渡还是兵戎相见,我们应该怎么办

 2015 年,习近平在俄罗斯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平赤字,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努力,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国际呼声,中国同声相应;处理世界难题,中国勇于担当;应对全球挑战,中国责无旁贷。2017 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重要演讲,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叩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及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

 习近平指出,持久和平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

 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的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表现,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2017 年 2 月 10 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 55 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 年 3 月 17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 2344 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

 2017 年 3 月 23 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 34 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治理新秩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激荡起全球的广泛共鸣。看,它的星空多么壮丽璀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过去 5 年,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西湖长谈”,到海湖庄园会晤和汉堡会晤以及“故宫茶叙”,中美元首间一个个增信释疑的“高光时刻”,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睦周边。在“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理念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交往密集,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起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全世界共同战“疫”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思想最好的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尤其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体会到,“五个坚持、五个建设”的内涵明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一定要认真学习领悟,深刻认识、理解、把握、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引领者。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谈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是从政治方面,明晰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其作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未来 30 年中国大战略的主干。从现代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成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推崇强权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是中国作为新的引领性国家为世界未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和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战略愿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到心灵深处,将责任担当、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包容大度等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 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 2008 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 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稿

 在命运共同体建设中,XXX 委坚持把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相统一,以清风正气涵养政治生态,激发全段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一、重视职工意愿,找准监督执纪切入点

 我们坚持把职工所愿所盼作为监督执纪“晴雨表”。一是从职工抱怨中看廉政风险表现。去年底我们通过下发意见表、召开恳谈会、与职工唠家常等形式,认真倾听职工在哪些事上抱怨多、意见大,从班组长选拔不公、加班费超范围发放、评先选优定人带帽、困补费发放优亲厚友等 1XXX 条反映中,梳理和分析出 XX 个方面 XX 项风险点,纳入廉政风险问题库。二是从职工吐槽中究履职不当行为。XXX 年 X 月,开设了“民意直通车”。我们安排专人对职工留言尤其是挖苦性等情绪反映进行分析,深究各级干部在履职用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职工对小食堂餐料采购提出的疑虑,督促有关科室开展全段性专项检查,制定了定期询价、三人采购、账目公开、市场回访等刚性措施,把“吐槽”变成了“点赞”。一年来,我们共从“民意直通车”发现和督办调查处理职工反映较大的问题 XX 件。三是从职工不满中查违纪问题线索。我们在作业职场、职工食堂、办公场所等设立举报箱 XX 个,公布了纪委书记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开通了信访举报微信公众号。同时,组织纪检干部下访谈心 XX 人次,从职工牢骚不满的怨气中、欲言又止的话语间,先后收集掌握有价值的信息 17 条,拓宽了问题线索

 活水源头,让监督执纪更有针对性。

 二、聚焦职工关切,盯住履职用权关键点

 坚持职工关心关注什么,纪律监督...

篇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论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主旨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 2021-10-14

 10 月 11 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开幕,来自 140 多个缔约方及 30 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 5000 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 4 点主张,郑重宣布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引发国际社

  会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972 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昆明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必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只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应对

  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这是对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深刻揭示,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把握,是对在共同挑战下必须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洞察,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我们要加强团结、共克时艰,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

  惠及各国人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只要各方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勠力同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篇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国 在 行 动说明页!!!此页面仅为本课件说明,在使用前,请删除或隐藏此页课件字体 主标题:汉仪魁肃 W 正文字体:微软雅黑 英文字体:calibri课件配色 #207d3a rgb(32,125,58) #ff9800 rgb(255,152,0) #404040 rgb(64,64,64)#00b050 rgb(0,176,80) #595959 rgb(89,89,89) #808080 rgb(128,128,128)

 作者:

 优 课 Edu中国在行动2021年11月23日

 前 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工作,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速生物多样性在国内各部门和各领域的主流化,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和保护,着力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交流,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中方愿与各方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加强生物多样性合作,共同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2050年愿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

 目 录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面临挑战01章节 PART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全球百万物种濒临灭绝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经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人为原因导致了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一半的植物的消失。在亚马逊地区,每天每分钟都有超过150英亩的雨林消失。自1970年以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全球变暖正在加速过去50年全球地表气温是过去2000年来最高的,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1994年以来地球损失了28万亿吨冰川,这些冰融化成水可以淹没全中国2.9米深。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3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约高出1.2摄氏度。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自然灾害事件多发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在1970年至2019年的近50年间,全球范围内总计报告约1.1万起自然灾害,不仅夺走了200多万人的生命,也带来了约3.64万亿美元的损失。从平均数据上来看,这相当于每天有115人死于自然灾害,世界经济平均每天损失202万美元。席卷美洲的干旱 侵袭欧洲的大洪水 飓风“艾达”在全美造成82人死亡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荒漠化加剧据联合国资料,目前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土地利用变化是引发人类新型传染病的主要因素,其中 60%以上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沙尘暴袭击蒙古国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全球资源污染严重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全球多达十分之九的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每年造成约70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60万人是儿童。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退化已经影响到约32亿人的福祉--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40%。每一年,人们丧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全球经济产出总量的10%还要多。

 PART 01.

 面临挑战:全球环境治理亟待解决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使全球环境治理步履维艰,一些国家环保理念落后使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放缓,大国之间的博弈使全球环境治理更趋复杂美国在民众抗议声中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智慧02章节 PART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世界努力——《巴黎协定》《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2015年12月12日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长期目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主要目标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世界努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1保护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3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会议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自然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像 保 护 眼 睛 一 样 保 护 生 态 环 境像 对 待 生 命 一 样 对 待 生 态 环 境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保护优先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发展观 坚持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雄安新区规划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空间结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消费方式绿色转型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系统观 坚持系统治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整体修复、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对自然恢复要有历史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民生观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治观 坚持多边主义√ 要携手合作 √ 要持之以恒 √ 要重信守诺× 不要相互指责 × 不要朝令夕改 × 不要言而无信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国际社会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让地球家园越来越宜居美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全球观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环境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

 PART 02.

 中国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中国责任03章节 PART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碳市场建设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空间结构绿色转型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1我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年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2019 2020达标城市比例46.6%59.9%2019 2020优良天数比例82.0%87.0%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长江保护修复 水源地保护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32020年,我国已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山西全面打响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全国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面积占国土面积18%以上,保护了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湿天然林保护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海洋牧场 京津风沙源治理 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等重点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造林896万亩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中国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保存植物2.3万余种。建立动物园(动物展区)240多个,饲养各类动物775种;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大熊猫、朱鹮等近10种濒危动物种群开始恢复,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和建立稳定人工种群。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遗传资源保护设施建设中国长期保存作物资源51万份、畜禽地方品种560多个,位居世界前列。全国范围内建设31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2个种质资源库,保存种子种苗1.2万多份。世界前列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庄严承诺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 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先后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环保官员、专家和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其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培训600多人次中国企业助力肯尼亚承建基佩托风力发电场

 PART 03.

 中国责任: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深化南南合作中国在绿色经济、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能...

篇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世界行动Co-build the community of life on Earth: Chinese approach and world action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文 / 张惠远

 张强

 胡旭珺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于2020年10月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入理解这一主题,对于加快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一、从两个维度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命体、生态因子以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它既是生物之间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直接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同时还提供大量间接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恢复生态系统、清洁水源、宜居环境和缓解贫困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发展以及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与生物多样性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等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态文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还从文明角度强调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关系的重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地球生命共同体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已经形成了生态平衡,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并最终危及人类自身。例如,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破坏。当前,生物多样性的

 20WORLD ENVIRONMENT2020年第2期 总第183期封面故事COVER STORY损害与丧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联合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学报告显示,每年生物多样性丧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万-4.5万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7.5%。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年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正在加速消失,加上人类依赖越来越少的物种获取粮食,使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粮食安全防线接近崩溃边缘。另一方面,从人与人关系来看。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财富,生物多样性损害与丧失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明显例子。与此前发生的SARS、埃博拉、尼帕等一样,新冠肺炎发生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或者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长期存在的病毒实现从动物到人传播。这些全球肆虐的由动物病毒引发的疫情,不仅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物安全提供了现实论据,也提供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全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证据。因此,必须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角度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健康安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二、生态文明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自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签订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行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例如,近1/4的国家已经实现了保护其17%陆地区域的目标,部分物种得到了保护与恢复。但总体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仍然严峻。10年前,《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了2010-2020年的20个爱知目标,从目前缔约方提交的履约进展看,目标难以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201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到行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亟须推动从地方到全球、从理念目标到技术模式等各个层面的“革命性改变”。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虽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形势,但也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90.5%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受到有效保护。最近,《自然》 刊登题为《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占据中心地位》的文章,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进行了高度肯定。数据也表明,中国已完成20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3项,保护栖息地不再流失、污染治理等12项也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创新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

 21了中国贡献。生态文明具有坚实的世界基础和明显的世界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文明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生命共同体理念,既是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体现,也是盖娅假说、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富勒地球飞船论等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为推进全球共同行动提供了最大公约数。同时,生态文明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拓展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五个维度,强调从文明高度、系统层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把包容、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原则,并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生物多样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直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大会将主题定为生态文明,凸显了从文明高度、系统层面加强全球行动的意图,也体现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行动将于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既担负着对过去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总结的任务,也承担着制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已经“严重改变”75%的陆地环境和66%的海洋环境,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陆地表面和近75%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进一步加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仍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如何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虽然约束性不足、目标模糊、难以实施、进展难以跟踪、主流化难以实现,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决定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推动世界范围的共同行动更是重中之重。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球范围的人类福祉提升,需要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的范式。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终极目标,并据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化的战略目标框架,筛选设定简单有效、可量化、可跟踪的目标指标。二是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基本准则,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整体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的协同提升。三是将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作为关键行动,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注重自然内在价值,推动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更综合的人类福祉转化,提升国家、地区、公众、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愿与行动。四是将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重要举措,加强全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全球目标与国家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工具,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本研究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19YSKY-015资助)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推荐访问: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演讲稿5分钟 共同体 共建 演讲稿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