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7篇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7篇

发布时间:2023-05-05 19:10:07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7篇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第27卷第4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12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V01.27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7篇,供大家参考。

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7篇

篇一: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7卷第4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12月 J OURNAL OF NI NGBO UNI VERSI TY OF TECHNOLOGYV01.27 No.4DeC.2015DOI:10.3969/j .i ssn.1008-7109.2015.04.015略论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宁波市象山县“ 和村惠民四步法” 为例高聪颖(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要: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 和村惠民四步法” 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体现了党中央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责任,构建了多元主体参-9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扁平化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评估以及社会资本等先进的治理理论精髓.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模式创新;村民自治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 2015) 04—0077—06农村社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农村基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村基层治理出现困境。尤其是以广东乌坎事件为典型的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爆发的现状,促使学界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反思。学者项继权认为村民自治对农村基层治理显现出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制度和实践中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天的村民自治已面临全然不同的背景和条件,农村基层治理再次走到变革关1:3。川学者吴理财认为:实现民主选举后,乌坎村治理遭遇了村“ 两委” 的体制性矛盾、村庄治理结构和民主治理机制不够健全而导致的治理绩效下降、村庄社会结构分化和思想意识的分化等问题,使得村民难以达成共识,陷入了困境,并指出这些情况在许多农村同样出现或存在过。[ 21也有其他学者从村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村庄决策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村民参与意识淡薄、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下降、干群关系紧张、公权力信任缺失等方面指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宏观战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农村社会治理是基础,基层社会治理状态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执政合法性的巩固,关系到群众自治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群众对政权的认同和社会团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累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也会逐步推进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亦是治理追求的重要价值和目标。收稿日期:2015—06—21作者简介:高聪颖,女,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参与式民主与可持续政治稳定实现机制研究” ( 13CZZ029) ;2014年度文科振兴计划学科领域专项课题;宁波工程学院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万方数据

 78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政策推动下,农村基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有:村民利益诉求多样化带来社会局面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村民利益观念和主体意识增强.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逐渐增多。这些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征地拆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环境整治、污染治理等) 、社会保障( 医患纠纷、劳资纠纷) 等问题。村民之间的利益博弈日益激烈,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矛盾解决途径相对单一,特别是弱势群体由于利益得不到保障,产生“ 相对剥夺感” ,由此造成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下降、干群关系紧张、公权力信任缺失等,这些对农村社会治理带来巨大压力。村民自治制度面临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农民数量激增以及城镇化带来的部分农村人口流动,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严重,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在农村治理中的缺位,导致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外出务工农民为了眼前利益,鲜有请假回村参加投票的情况,影响了选举的权威性,选出的村干部认同性不高。同时,留守的村民因自身能力素质等原因缺乏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权力监督的动力。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滋生了村干部腐败。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有待健全。农村社会治理应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参与村庄事务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 村党支部或党委) 、村民委员会、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按照四个主体( 公民个体、公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公权力) 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理论,健全村民参与的载体,形成对话和交流机制,发挥村民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村庄治理。现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中,四个治理主体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对村干部权力有效监督和制约,存在决策不公开、不透明、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水平不高、监督村委会权力运行的机制不健全、村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二、农村治理模式的回顾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农村治理在理念、主体、机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模式的转变。从1949年到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时期。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到农村基层社会,成为全能管理者,国家通过下达行政命令、制定政策等对社会进行控制以维持社会稳定。政治上,通过政权组织建设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上,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渐被集中到生产队、人民公社,实现了国家对整个农村社会的控制和渗透。这种国家权力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刚性控制为治理手段,以非均衡的制度隔离为治理方式,是一种“ 社会管控” 的治理思维,农村基层社会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管理。改革开放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变迁促进了农村政治、社会领域的变革。村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 由农民自发的行为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社区法定的组织形式,1982年写入宪法,到1987年《村委会组织法( 试行) 》出台,以及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成为我国农村社区的基本制度。村委会的直选、村民自治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治理的民主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一些地方的选举受到家族、宗族等传统势力结构的影响.产生的村干部在治理能力等方面有时不尽人意,导致农村两委组织涣散,发展经济乏力,不能履行应尽职责。二是一些地方出现了“ 能人治村” ,即本身有经济实力、能带领大家发展经济的村民成为村主要干部。事实证明,“ 能人治村” 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事务决策权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村庄公共利益被侵蚀,群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滋生腐败,尤其是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村干部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等事件屡见不鲜。这种基于干部魅力的治理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常常导致农村治理绩效下降。万方数据

 高聪颖: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79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如浙江上虞市谢塘镇“ 四不出村” 工作法131、江苏南京市六合区“ 赵坝农民议会” [41、[]i l l 成都市“ 村民议事会” [51,等等。一种新的农村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主要表现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优化、治理理念更加突出服务、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具体包括: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 村党支部或党委) 、村民委员会、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村庄决策、监督与制约机制,在治理结构中形成一支相对独立的监督力量等等。三、案例分析:象山县“ 和村惠民四步法"浙江象山县以和谐村庄、实惠居民为宗旨的“ 和村惠民四步法” ,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一tL, 责任,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符合多元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理论。从2009年开始.浙江象山县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村两委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村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村民参与治理的程度不高、村庄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象山县委、县政府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先后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县推行“ 村民说事” 制度的通知》、《关于在全县推行“ 村务会商” 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县推行“ 民事村办” 制度的通知》,先后推出“ 村民说事” 、“ 村务会商” 、“ 民事村办” 、“ 村事民评” 等一系列制度,总称之为“ 和村惠民四步法” 。具体内容如下:( 一) “ 村民说事” :建立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各村设立村民说事室,每月固定1—2个说事IH,由村党支部( 党委) 主持召开说事会,引导村民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参加说事会的人员包括提出说事申请的村民、村“ 两委” 成员、村监事会成员、村民代表、村老干部、老党员、联村干部等。说事范围既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大事、难事,又包括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杂事。规定说事流程为:“ 公示——申请——酝酿——说事” 4个程序,先向全体村民公示召开说事会的时间,有意向的村民向村干部提出说事申请,并充分酝酿说事的内容,最后组织召开说事会,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等,全程记录说事内容,确保事事有迹可循。( 二) “ 村务会商” :形成、健全民主的村级治理模式每村设立固定的村务“ 会商Ft” ,由村党支部( 党委) 书记定期主持召集村级班子召开村务联席会议或联席扩大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和村民参加,讨论、解决和监督村内各项事务。根据事项的大小、轻重缓急分类处理:对村民的一般诉求,由村四套班子当场答复办理。不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商议解决方案,指定专人承办,并将处理结果递交下期会议;对一般性村级事务决策事项,由村党支部( 党委) 书记主持,村委会主任提出会办意见,经村四套班子集体讨论决策;对村级重大决策事项,先由村四套班子集体会商,再根据“ 五议两公开” 程序会商决定。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村级财务问题,在村务会商议时,对本期资金使用、支出和下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通报,明确每一笔收支的日期、来源、用途等各项要素,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并进行公示。这样就确保了会商的议题能具体落实。( 三) “ 民事村办”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象山县通过整合党员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立“ 民事村办” 服务室、专职民事代办员等制度,同时依托镇、县等服务平台,形成村、镇、县三级联动,分类、分级流转办理模式。主要提供政策咨询、公益服务、证照审批等6类服务。对养老保险、建房手续、纠纷调解等一般性民事诉求,由民事代办员全程代办,村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 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信息村里询、矛盾村里调” 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对自来水管道破损、溪坑被冲毁等民事诉求,由村干部根据责任分工负责包办。对突发性事件、村民融资等重大民事诉求,由镇村干部组团联办,必要时由联片领导或县级有关部门协助办理,万方数据

 80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做到上下联动、高效回应群众诉求。每月末将当月民事办理情况进行公示。将“ 民事村办” 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乡镇机关干部联村工作考核内容,推动实现全覆盖。( 四) “ 村事民评” :建立、完善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民主评价机制针对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下降、干群隔阂较深、村务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象山县采用上级党组织问、村干部述、群众评的评价方式,建立村级事务客观、科学评价模式。评价主体有:素质较高、正义感较强的村民代表、村民组长、普通民众等.每月定期召开1次“ 村事民评” 会议.每年末召开总结会议。评议内容涉及干部工作作风、村务决策、民事办理、财务开支、项目建设、村庄发展等。凡是评议中反映的问题,都要进一步整改落实,并作为下一次“ 村事民评” 的重点评议内容。象山县“ 和村惠民四步法” 通过“ 村民说事” 建立了群众利益诉求机制:“ 村务会商” 提高了村级治理的民主化程度;“ 民事村办” 整合了县、镇政府各部门及村的社会治理职能,完善了农村公共服务;“ 村事民评” 建立、完善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民主评价机制。

 “ 和村惠民四步法” 运行效果显著,据统计,截止2014年9月上旬,“ 村民说事” 、“ 村务会商” 、“ 民事村办” 制度已实现全县18个乡镇( 街道) 、490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累计召开说事会8700余次,收到各类议题1.1万多项,解决率达到96.3%;累计召开村务会商会议6000余次,确定村级重点项目987项,其中顺利开工建设904项,帮助村民解决生产资金、技术等方面困难2000余件,纠正不规范财务票据600余张.涉及金额800余万元。全县专兼职民事代办员达4300余人,累计办理为民服务事项3.15万起,办结率98.9%,办结时间平均提速62.3%。“ 村事民评” 制度已覆盖全县18个乡镇( 街道) 、30%以上的行政村,累计召开各类评议会1091场次,群众参与“ 评” 事1637件,落实解决村事民事1408件,推动了“ 三改一拆” 、“ 五水共治” 等惠农民生工程的建设...

篇二: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管理 党政干部论坛社会资本视域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以浙江省X县“村民说事”为例。石 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是1382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2.65%。因此,在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加不能忽视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研究。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持续健康发展。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难度十分巨大的领域,只有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才能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以国家推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浙江省x县‘村民说事”为研究个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呈现出的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进行深人剖析,进而提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为探索乡村社会的变化规律、完善乡村治理的有效机制以及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一、理论框架:嵌入社会资本的乡村治理(一)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然而,他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内涵。之后,科尔曼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十分清晰地界定了社会资本的含义和特性,初步发展了社会资本的理论结构。伯特、波茨、林南和帕特南、纽顿、福山等学者,分别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将社会资本应用到个体行动和政治生活的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资本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田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具有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那些资源是与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眦’。科尔曼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网络结构之中,由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并为结构内的成员提供便利和方便忙m”44¨。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这些特征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b"Ⅲ’。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如财富、权利、声望和社会网络等),个体行动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这种资源¨“¨8之”。福山从社会规范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的非正式规范,这种规范可以是朋友之间的互惠式规范,也可以是信徒之间的教条教义bm’。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社会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16“¨”’。通过对社会资本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不同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对社会资本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和界定。社会学者主要从社会互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强调社会资本的社会性,经济学者则倾向于从社会网络中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层面来看待社会资本。根据本次研究的实际需要,本文以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互惠规范基础之上的,并内嵌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信任、网络和规范三个维度。同时,根据乡村社会的具体情况,信任主要包括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村民、村干部、村组织等),网络是指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亲属关心、邻里关系、熟人关系和各种乡村社会组织),规范则以乡规民约等非正式规范为主。(二)社会治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万方数据

 2019年第1期公共管理速转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单位制逐渐消亡,‘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与之前的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倡导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具体而言,社会治理是在政府、个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通过采用自治、德治、法治等手段,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为目标的集体行动。具体到乡村社会治理,则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三)社会资本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关联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避免集体行动困境,规避‘搭便车”行为,切实提高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治理从本质上来讲,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集体行动。因此,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首先,信任是社会治理中协同合作的润滑剂。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彼此间的关系就会越温馨融洽,相互之间进行合作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因此,通过在社会治理中提高政府、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信任度,有助于实现治理主体之间协同合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规范能够引导社会舆论,约束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使多元主体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为社会治理提供保障。具体而言,规范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种类型。正式规范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非正式规范则是社会成员或非正式组织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乡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等。普遍的互惠规范是一种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遵循了这一规范的共同体,可以有效地约束投机,解决集体行动问题。再次,网络包括各种关系网络、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社会群体等,它为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互动平台和参与渠道。社会资本的网络是一种横向网络,各参与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信任,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学家林南指出,网络充当了信息桥,能够把不同界限和等级的人们联系起来。通过嵌入信任与规范的社会网络,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条件,为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可能与支撑。因此,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有助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平等沟通、相互协作,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二、个案研究:‘‘村民说事,’的治理逻辑‘村民说事”是指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以‘锐、商、办、评”为手段,倾听民声民意,回应期盼诉求,接受村民监督,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构建以村务管理、决策、治理和监督为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如下图)。(一)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社会信任‘村民说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原则,以村民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汇民声、集民智、合民力,建立党群之间坚实的信任基础,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丰富和发展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如:位于x县风景区的160米长的玻璃栈道已经正式运营,吸引了大量游客来x县参观和体验。在栈道建立之初,曾遭受资金短缺的巨大困境。然而,在当地党组的带动和领导下,通过‘村民说事”平台,让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村民共识,经过充分谈论和磋商,建设资金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通过‘村民说事”互动平台,充分凝聚了民意共识,由‘替民做主,’到“为民做主,’,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构建了融洽和谐与相互信任的党群关系,切实提升了村级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二)以共治为基础,塑造互惠规范“村民说事”通过“敞开说’和‘‘共同议’相结合,真固万方数据

 公共管理 党政干部论坛正把协商于民和协商为民落到实处,实现共商共建和共治。通过集体议事和集体决策,在自治的基础上形成各项制度规范与乡规民约。这些制度规定充分地反映了村民的集体利益,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村民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在农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盲目攀比之风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婚丧习俗成为广大家庭的一项重大支出,对乡风文明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村民说事’工作平台,将简办婚丧宴席纳入村规民约,推出固定菜单,提倡自给自足,切实杜绝铺张浪费和相互攀比,增强道德底蕴,重塑文明新风。(三)以互动为桥梁,打造参与网络‘村民说事”为村民、政府、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个桥梁和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渠道,调动和培育了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村民说事’的各个阶段均为不同治理主体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在‘说’的阶段设立了说事日和说事室,在‘商’的阶段设有联席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在‘办’’的过程中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实现民事村代办,在村民专项‘评”中,通过将村民对事件办理结果的满意度与干部考核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说事的积极性。依托‘村民说事’的互动平台,各级政府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出‘警民说事”‘信访说事”等基层协商治理机制.切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工作目标,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三、对策分析:优化社会资本和创新社会治理路径(一)基于社会资本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1.理论创新“村民说事”制度以振兴乡村战略为背景,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拓展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丰富了社会资本的科学内涵。(1)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均来源于西方话语体系,通过将社会资本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基层社会实际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社会资本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乡村,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一种是以‘机械团结’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资本,一种则是以‘有机团结’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资本。在传统社会资本中,村民的信任主要来源于以血缘、姻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社会规范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礼仪。历史传承中的‘集体意识’,构成了人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社会纽带。而现代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则以分工与合作为基础。信任和规范都是社会成员在平等互动、彼此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也更加强调公平、协作和民主。(2)显性社会资本与隐性社会资本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对社会结构运行的客观效果进行研究中提出,不仅要区分正功能和负功能,还要区分显功能和潜功能。同样,社会资本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隐性社会资本就是指不易被人们察觉、发现和认识的社会结构。显性社会资本则与之相反。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表I社会资本构成社会资本 信任规范 网络显性社会资以熟人社会为 正式规范(法律熟人网络(亲人、基础的社会信 法规、规章制度本邻里、朋友等)任 等)隐性社会资以分工与合作 非正式规范(乡各种社会团体、为基础的社会 规民约、风俗习太协会、组织等信任 惯、历史传统等)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和了解显性社会资本,同时,还要注重分析隐性社会资本,唯有此,才能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涵和本质。(3)积极社会资本与消极社会资本按照社会资本对集体行动的功能作用,可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积极社会资本和消极社会资本。积极社会资本能够规避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困境,提高集体行动的效率。消极社会资本则相反。一般而言,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存量和集体行动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即社会资本的存量越丰富,也就越能推动和促使集体行动。但是,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却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集体行动。以传统社会资本为例,由于社会信任局限于熟人网络,社会规范以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为主,社会网络则以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保守性和封闭性特征,很难催生出以分工和合作为基础的现代意义的集体行动。2.实践创新(1)挖掘内部资源,激发人才活力“村民说事”注重弘扬乡贤文化,以乡贤力量引领社会治理。通过将能力强、影响大的各领域人才引入“村民说事”体制中,切实增强了基层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我国农村历史悠久,社会治理资源十分丰富。“村民说事”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将党的领万方数据

 2019年第1期 公共管理导和村民自治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掘乡村社会传统资源的现代治理价值。例如,通过发扬传统家风乡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挥传统道德规范与价值观念在矛盾调解中的重要作用。(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问题导向在‘村民说事”的每一个环节中,村民都是参与治理的主体。无论是表达诉求、商量对策,还是协同治理、民主监督,真正做到了村民当家做主。正是由于突出了村民在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把解决问题和回应需求作为基...

篇三: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农村综合治理经典案例(共 6 篇)

 农村综合治理经典案例(共 6 篇)发表时间:2016-1-31 10:29:18

 农村综合治理经典案例(共 6 篇)

 入围案例一:

 以“三到位”推进农村治理难点问题

 **镇勤劳村委

 一、案由

 **区**镇勤劳村于 2004 年获批建立了**市第一批郊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成立以来,园区在先后引进近百家企业入驻的同时,也使近万的外来人口陆续涌入本村工作生活。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和外地私家车的快速增加,滋生了村宅道路乱停车现象,直接造成了村民出行不方便和不安全的困境。因此,村民经常到村委反映“乱停车”和“停车难”问题。在面对村级道路乱停乱放这类交警执法的管理盲区,村两委班子认真探讨,以“三到位”的工作方式积极推进这个农村治理难点问题。

 二、做法

 1、宣传教育到位,提高群众规范停车认知。村委为有效开展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治理工作,一是充分利用了宣传栏、滚动屏、黑板报等媒介,宣传道路安全停放车辆相关内容,提升广大村民的认知度;二是组织各村民小组志愿者向 500 多户村民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告知村民停车规范及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村民安全行车及规范停车的意识,自觉抵制乱停乱放行为;三是逐一向道路两边商铺经营者发放宣传单,建议经营者对顾客进行规范停车提示,促进道路车辆有序停放。

 2、告知义务到位,明确车辆安全停放区域。村两委班子经过实地走访察看,决定充分挖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于是在全村范围内相对宽敞的村级道路边划出了将近 50 个停车位,并安装了临时停车点的告知牌,此举既满足了日间来村内办事车辆的临时安全停放需求,也减少了夜间居住在村宅内的居民停车难和乱停车的现象。与此相应的,村委还在一些类似村主要道路路口和企业单位大门口等严禁停放车辆的重点区域安装了禁令告知牌,让车主知晓哪里可以安全停放或哪里不可以,起到明确告知的义务。

 3、人员保障到位,监督车辆路边有序停车。村委专门成立了四人组的道路安全维护队,制定了工作规章制度,配备了工作制服,主要负责日间全村范围内的乱停车巡查,一旦发现立即向车主做好宣传、解释和引导工作,对于暂时找不到车主的车辆做好告知单张贴工作,而对于不听劝阻的及时上报大联动中心处置。道路安全维护队的组建在做好人防措施的同时也帮助本村部分就业困难的村

  使整治成本降到最低。

 4、树立拆违典型,以点带面教育村民。村委借助此次全镇拆违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契机,大力宣传,在村民中营造了“逢违必拆,绝不手软”的舆论氛围,并加强宣传建设美丽村庄的重要性,使村民从思想上逐渐统一,身体力行支持民主村创建美丽村庄。今年,通过发挥大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全村存量违法建筑已拆除 47 处,显著改善了民主村村容村貌。

 三、启示

 1、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通过这起案例,我们也总结了一下经验,整治违法建筑,必须在其处于萌芽状态时,高度重视,反应迅速,行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深入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坚持公正、公平处理原则,及时拿出细致可行的调解方案并坚决贯彻执行;坚持以案说法、教育群众的工作思路,向事发地周围的居民群众宣传

 相关政策规章。

 2、加大宣传力度,举一反三。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了解整治违法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起案例在各个会议上都做了通报,并大力宣传了违法建筑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诸多危害和对村里建设造成的众多影响,切实做到“拆除一处违建,教育一片群众”,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

 【专家点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的进一步提升。**镇民主村处理违法建筑、乱搭建的做法是精细化治理的典型案例。首先,通过网格管理全覆盖和落实大联动巡查,实现信息的全面掌握,充分发挥了网格化管理精确发现问题的作用。其次,针对网格化管理原先应对和处置问题不足的问题,民主村依托平台建设,对疑难问题召集网格成员开现场会,开专题会,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一方面既坚决强化执法力度,借助整违办等职能部门力量对当事人形成威慑,体现法制的威严,营造了“逢违必拆,绝不手软”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等手段,让村民形成建设“美丽村庄”的社会共识,通过社会机制配合执法力量,有效化解村庄治理难题,是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提升。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 )

 入围案例三:

 筑牢前端管理基础

 抓补综合整治短板

 **镇**村委

 一、案由

 **村位于**镇辖区最南端,地处**、吴泾两镇交界。较之其它村,**村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区域客观环境不理想,整体业态布局不佳,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低端产业集聚的态势。2009 年,随着吴泾环保动迁规划的实施,全村 526 户村民异地安置,农民私房全部拆除,村域内仅存留出租厂房,这些工厂多为低层次的夕阳工业。由于常住人口的减少,村内基础设施陈旧,日常维修与保养缺乏长效保障,加之历史存量违建的普遍存在,各类安全隐患深藏。其中,**路原是村里的一条机耕路,经过多次的整修后成为村里的主干道,村民全部动迁搬离之后,出入企业的重装车越发频繁,周边道路照明设施破损严重,晚间的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频发。村域综合环境不佳,成为制约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二、做法

 以落实市委一号课题和深化大联动建设为契机,**村响应村民需求,集中力量对村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完善村域基础设施、前端巡查发现、自主管理处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村域环境大为改观,村民满意度大为提升。

 1、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前端管理基础。2015 年初,村两委班子对群众反映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村域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制定了三套专项方案:一是**路照明改造方案,计划在两纵一横的**路安装 40 套路灯,这一工程已于 2015 年 6 月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监控系统升级方案,计划耗资 3 万余元将原有模拟监控系统升级为高清数字系统,这一工程完工后由村治安联防队派专人监控大屏幕,做到 24 小时不间断值守;三是治安巡逻应急升级方案,村里为治安联防队配备 6 辆崭新的治安巡逻车和对讲手台,以扩大治安巡逻范围和应急处置能力。这些项目实施之后,村域内偷倒渣土现象大为减少,治安案件发生率大为减低,极大地改善了辖区环境面貌。

  2、强化巡查发现工作,做实前端管理机制。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违法违规的行业,它的日常生产经营越是隐蔽,村两委依托大联动工作站强化巡查发现工作,努力将潜藏的隐患问题发现在前端,控制在萌芽。具体而言,在巡查模式上,我们力求做到“三查”:一是经常查,坚持每天闭环式巡查,做到查而不漏,百密无疏;二是反复查,对重点区域或可疑区域进行反复巡查,做到有疑必查、一查到底;三是突击查,在经常查和反复查的基础上,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等特殊时间段进行突击性检查。在巡查方法上,我们要求巡查员必须严格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做到“三多”:一是多听,注意收集倾听周边业主、居民的反应和反响;二是多问,详细询问业主情况;三是多看,除了对业主的询问,巡查员必须查看场所内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截至 2015 年 12 月,全村巡查员共上报案件 432 件,涉及公共安全隐患 143 件,其中查处四违、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品、“三合一”等重点案件111 件,有效地遏制了社区环境的恶化。

 3、培养应急处置能力,凸显前端管理实效。长期以来,由于村域低层次业态和低端就业人群集聚,隐患问题长期积累,**村的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部分区域容易诱发突发性事件事故。对此,村两委在做好巡查发现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问题。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发生在 2015 年 11 月 11 日上午,我们在墨江路 435 号厂房内巡查发现大量的高浓度酒精、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易燃易爆危化品,数量高达 6 吨。面对这一情况,我们立即启动应急联动机制,配合镇联动中心、公安、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并于当日下午 1:00 转运至专业危险物品储存仓库进行集中处理,从发现、执法、取缔到转运,整个处置过程快速而有序,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提升自行处置率,强化基层治理能力。高效的处置率是前端管理的核心,也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求工作站所有工作人员要有积极发现的耐心和恒心,更要有处置隐患问题的决心和勇气,除了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执法主体的以及专业知识和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案件之外,其它案件都要进行快速高效的自行处置,一来最大限度地节约镇级层面社会治理的成本,二来也是锻炼队伍素质和能力,提升整体战斗力。2015 年,全村自行处置案件421 起,处置率高达 97%,从拆除在建新建违建,到排除“三合一”等重大安全隐患,每一起案件的自行处置,都是对我们队伍的考验和激励,这种战斗力的提升也将为**村 2016 年的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三、启示

 1、转观念。作为面对群众的一线基层,做好前端管理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从身边小事做起。环境面貌和治安形势的好转是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最深的方面,只有做好与群众利益切实相关的事情,村民才能更好地支持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

 2、抓重点。人员队伍、巡查发现、高效处置是前端管理的根本,要牢牢抓住这三大环节,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做实巡查发现,做强基层处置,使前端管理根基更牢固。

 3、攻难点。五违整治是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这项工作,面广量大,要集中优势攻难点,由点及面,把拆违和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和影响扩大到社会治理的其它方面,从而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专家点评】

 2015 年末,在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问题成为关注焦点。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紧紧抓住大联动机制向前端延伸的契机主动作为,转观念,抓重点,攻难点,从群众关心的环境整治出发,以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篇四: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8卷2019年第3期2019年6月出版攀登(双月刊)New Heights(Bimonthly)VOl-38No.3.2019 June 2019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伍俊斌卢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摘要: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分析各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总结经验、破解难题、找准对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体制机制建设。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对策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19)03—0081珈7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系着农村,关乎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是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进程中促进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体制急剧转轨、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表现出强烈的法治化建设诉求。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相对滞后使基层治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深入进行。应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扎根于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现实情况,建立基层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切实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程序的法治化。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衡量基层社会治理成果如何的关键就是法治,法治化是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环节和要素的建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对基层社会稳定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一)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我国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呈现多元化发展,各方利益和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创新也在基层。树立固本强基、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探【收稿日期】2019—04—11【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网络协商民主研究”(GDl7CMK02);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人民政协作为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伍俊斌,男,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理论、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研究。卢琳,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研究。万方数据

 索形成科学合理的基层治理架构,巩固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切实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推进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体协调推进。[2]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良性互动、团结协作、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实现民心在基层凝聚、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1(二)政策背景加强基层治理工作,改革现有的基层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民主化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各地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章立制、重点突破。很多省级政府制定下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务公开条例》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章,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文件。实施了关于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监督、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文件;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社区)和民主法制村(社区)示范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二、广东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一)广州市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广州首个民间监督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有委员37人,主要是由利益相关方组成,其中78%是同德围街坊,其中22%来自人大、政协、企业、媒体。公咨委委员的产生主要由居委会推荐,经街道办上报区政府予以审批确认。依据《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一82一会工作规定(试行)》,公咨委主要工作内容是“搜集民意、协调矛盾、过程监督、工作评价”。2012年8月,根据广州市政府印发的《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统筹协调当地综合整治工作。H o同德围治理问题诸多,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交通、医院等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落后,人口基数大。截至2012年月,同德围还是相对落后,其周边没有公立中学、公立医院和公共厕所,仅一条出人同德围的路。公咨委在整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同德围常住人口12万,流动人口逾25万,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利益双方的不满。作为民间组织,同德围地区综合治理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协商平台,在运行中充分发挥信息渠道,在群众和政府之间发挥信息交换功能,实现了决策的公开、透明,促进利益主体达成共识。以南北高架桥方案制定为例,由于受到附近居民的反对,高架桥的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公咨委作为协商平台以收集民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多次促成了群众与政府部门对建设方案的协商,经多次商议修改方案后,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同德围公咨委的成立,提升了群众参与地方治理的积极性和广泛度,在同德围治模式取得成效后,广州于2013年出台了《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试行制度(试行)》,提出政府决策过程必须经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环节,充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重大民生决策时要成立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吸纳市民公众代表,主要包括有利益关系的市民或团体代表参与对拟议决策事项的讨论,其讨论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同德围公咨委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是在推进广州市同德围地区治理工作上发挥出协商平台的功能,协调利益主体矛盾冲突、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为广东省社会治理工作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二)广州市车陂街广氮社区“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万方数据

 广州市车陂街广氮社区是典型的老年型、低收入型社区,广氮社区原有两个广场供社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但因为广场设施陈旧、脏乱,广场已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为解决这一现状,2014年,车陂街对原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区环境建设有序结合起来,既为社区群众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又为法治文化建设增加了渗透力。2016年,为提升广氮社区法治文化品位,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养,让法治文化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车陂街再一次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设计公司共同商讨改造广氮、修小广场的方案。在具体了解后得知,广场因晚上没有路灯照明,影响了居民晚上到广场活动的情况。车陂街决定为广氮社区休闲广场建立8座立式灯珠,并在灯柱上张贴相关法律宣传格言、法律法规、法律知识等,经公示后,该方案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同意,此举也获得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支持和掌声。∞o车陂街广氮社区的治理工作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顺应民意,保障了社区居民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三)广东省惠州市社区约请政府部门现场办公惠州市有1043个村,208个社区。近年来,随着惠州市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旧体制之间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制度形式,2011年1月,惠州市创建市直单位社区现场办公服务工作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居民的认可。2011年9月,惠州市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提出“居委会可以约请市、区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建议”,并通过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加以固化。从此,惠州市正式开启社会约请制度。"1社区约请制度,就是由社区居委会直接发函给相关管理部门,约请他们当面听取、接收、办理、回复群众民生诉求的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这种管理体制的转变,也是政府部门与民共治的体现。社区约请制度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问题、事情,社区居民都直接向居委会反映,“约请”职能部门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第二,各社区居委会整理本管辖区居民的诉求,根据情况约请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第三,市、区职能部门在收到社区的约请函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社区居委会,约定社区现场办公时间。约请现场办公会由社区主持,社区干部、居民代表与职能部门三方面对面现场互动、商讨解决问题。旧。通过约请制度,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的问题。如:桥西街道尔雅巷社区的水门老船厂、文兴街、桥西市场和更楼下社区的银湖大厦等地方,周边长期存在的4个废品回收站无牌无证经营问题,多年来一直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但一直未有效解决。2011年2月,社区约请市工商局、市公安消防局等职能部门,通过协商沟通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即下发停业通知,并对4个无证无牌经营的废品回收站全部关闭。广东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建立村(居)委会约请政府部门现场办公制度”,肯定了惠州市社区约请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约请制度是社会治理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加强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社区约请制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居民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沟通,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的沟通,减少了交流障碍、冲突和矛盾,不仅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还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更好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约请制度的发展将会为基层治理发挥出巨大作用。三、其他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创新的典型案例(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探索“三会村治”模式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口25.1万人,面积285.6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0%,是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法治的深入推进,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一83—万方数据

 识、权益保障意识增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发展变化无法适应传统的村级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农民会议难以展开,村干部权力的行使缺乏监督,村务工作的透明度不够等。呻1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州区经广泛深入调研认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立一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管理有效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该模式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进行试点。在取得显著成效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2010年4月,该举得到了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下发《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所有县区进行试点推广。由“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组成的“三会村治”模式,经过六年多的实施推广,已逐步被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认同、接受,村级党组织干部作风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成效。“三会村治”的本质是群众自治,政府简政放权,给予群众更多参与村事务管理的机会,制度化的规范给予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完善民主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保障,逐步形成了一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运转机制。(二)浙江杭州市湖滨街道打造“湖滨晴雨”基层协商民主品牌湖滨街道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辖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2009年12月,湖滨街道以“民主促民生、合作促共治”为宗旨,整合街道原有“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草根质监站”“和事佬”等单项平台资源,成立“湖滨晴雨”工作室,通过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党政沟通回应机制、公共问题协商机制、民生需求满足机制,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人民群众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1 oJ“湖滨晴雨”工作室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1.搭建信息沟通“绿色通道”。“湖滨晴雨”工一84一作室在街道辖区设立“民情气象站”,聘请市、区部门负责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民情预报员,聘请湖滨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职工等为民情观察员,实行“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市政一月一报”和“民生品质一年一报”,建立起上情下达、下请上报的“绿色通道”。-11J2.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围绕政府决策、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等问题,工作室每周确定信息搜集主体,引导民情观察员收集身边群众的意见...

篇五: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34 卷 第 2 期 2014 年 3 月

 绍兴文理学院:

 挲报 J OU RNA L OF SH AOX ING U NIV E RS IT Y

 V o1. 34 No . 2 M 8, F. 2O14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 自主性 ——以上虞戴家村 “ 四不 出村” 工作法为例 李 莉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上虞 31 2300) 摘要 :农村基层社会 治理创 新的群众 自主性是 由村 民 自治的本质 决定的,是基 层群众 自治权 的重要体现 。从 创新 主体、创新动因、创新运行等方面分析,上虞戴家村创造的 “ 四不出村” 工作法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自主创新举措,在实践中取得 了良好的绩效,受到了民众和政府的广泛认同。地方政府采取运用行政方式在辖区范围内

 推广 “ 四不出村” 工作法,其结果导致创新扩散形式化、低效率等消极后果。在行政强制推广的背景下,村民群众自主 地选择 了复制或变通等创新扩散策略,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扩散 中的群众 自治权。无论从法理还 是实践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 自主性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关键词:群众 自主性;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村民自治;管理创新;“ 四不出村” 工作法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93X(2014) o2 一oo43 — 06 近年来 ,伴随着创新型 国家建设 的推进 ,农村基层社会 治理创新 的实践和研究均呈现 出繁荣 的局 面。但值得关注的是 :现有研究主要致力 于农村基层社会 治理 的政府创新 ,忽略 了民众 ( 民间)主创新。在村民 自治背景下 ,农 民群众不仅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 ,而且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的最重要主体 ,离开农民群众的 自治权和 自主性研究 当下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的创新 ,将难 以正确理 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的特殊机制和发展规律。本文拟以浙江省上虞市戴家村 的 “ 四不 出村” 工作 法创新为例 ,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群众 自主性问题谈点初步看法。

 的 自

 一、 自主创新 :基层群众 自治权力的重要体现 2O世纪 80 年代 以来 ,中国农村开始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村民 自治制度。30 多年来 ,这项 由农 民首 创并得到政府有力推动的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取得了显见的实践绩效,获得了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

 所谓 自治,简单地说 ,就是 自己处理 自己的事情。村 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群众 自治形式 ,“ 实质是 将原来由国家包揽 的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权部分下放给农民,使农民群众在获得经济 自主权的基础上 拥有政治 自主权。

 ” ⋯ 邓小平 曾经强调指出:“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 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 民,这就 是最大的民主。

 ” _2

 实行村民自治无疑是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 主的重要体现 。

 群众 自治是村 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 民自治的主体是本 村的村民群众 ;二是村 民自治的性质是村民群众依法办理 自己的事情。根据村民自治的法律精神,村务 的决策管理是村 民群众的 自主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干预。在村民 自治背景下 ,政府与村委会之 间是一种 “ 指导 一被指导” 关系,而不再是 “命令 一服从” 关系。

 党的十八大在规划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时,更进一步地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 、权责明确、

 依法 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在这里,农 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 收稿 日期 :2013 —12 —06 基金项 目:本文为 2009 年度教 育部 人文 社 会科学规 划项 目 “村 民 自治发 展 中的地 方创 新机 制研 究——基 于浙 江经验 的 分析” (09YJA810024) ;2013 年度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 划重点课 题 “农村基层 社会管理的 自主创新 ” ( 12526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李莉 ( 1973 一) ,女 ,浙江上虞人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副教授 。

 绍兴文理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第 34 卷 理中的 自主权再次得到了肯定和强调 。从法理上分析 ,这无疑意味着群众 自治权力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不可逾越的原则。国家倡导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 能否定或损害群众 自

 治权。

 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村民 自治发展的重要表现 ,也是村民 自治发展的促进方 式。然而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其 自身的独特性 ,其 中之一就是群众 自主性 。从特定意义上 说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 自主性是 由村民 自治 的本质决定 的,是群众 自治权 的重要体现 。首 先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种基层社会 的自主行为,原则上不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其次 ,农村基 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村民自治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 自我发展 ,是为了 回应和解决村 民 自治发展 中的现实问 题。创新时常是针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真实问题 ,是一种 内生的需要,并非外部移植 。再次 ,农 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得到村民群众的认 同。

 在实践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复杂多样 。宏观地分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政府实施的制度创 新 ,二是农 民群众 的自主创新。在村民自治背景下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应更多地表现为农 民群众的 自主创新形式,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四不出村” 工作法:农民自主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根据调查所获资料分析 , “ 四不出村 ” 工作法是一项具有代表性 的农 村基层社会治理 自主创新实 践。“ 从一定意义上说 ,戴家村的 ‘ 四不出村 ’ 工作法 ,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根据村庄实际和村 民群 众需求 ,总结 和反 思农 村基 层 社会 治理 工作 的经 验教 训 ,主动 探索 和 创新 村 民 自治 实 现形 式 的 结果 。

 ’’ 从创新主体看 ,戴家村 “ 四不 出村” 工作法是一项村干部启动和组织实施 的创新经验。据调查 ,

 这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起始于 1998 年。当初 ,为密切干群关系,在村书记倡议下 ,戴家村领导班 子主动向全体村民承诺 :村民有什么事情跟村干部说 ,村干部负责去办 。旨在通过提供便 民服务 ,争取 村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当初,村民建房审批、办营业执照、申请有线电视和电话安装、办摩托车驾驶 证 、办身份证 ,甚至联系家用电器维修等事项均 由村干部无偿地代理。通过一系列便民服务工作 ,农村 基层组织的工作逐渐得到了村民群众的支持 。基于前期 以服务为取向的工作创新经验 ,戴家村领导集体 进一步地提出了 “ 先服务 、后收费” 的新理念 ,即把服务提升到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地位。他 们认为,在满足民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协助政府收取税费等传统管理工作 自然也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因此 ,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突出了村民 自治中的服务取向 ,实现了从管控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 四 不出村” 工作法是戴家村干部所做的一项管理创新 ,村干部发起 和组织实施 的创新是否属于农民群众 自主创新 的范畴? 正确认识这一 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或者说在什么背景下认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 。

 当下中国的基层群众 自 治是相对于国家治理而言的社会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作为国家向基层和人民放 权而实行的村民 自治是一种社会 自治 ,不再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因此,村民 自治 中的村民群众应当在 “ 国家与社会” 关系格局中考察 ,实质是强调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权交由相对于 国家力量的农村社会力 量 ,将农村基层治理由人民公社时期的国家治理变为新形势下的村民群众 自治 。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说 ,

 非国家工作人员的村干部顺理成章地属于村民的范畴 ,干部和普通 民众无非是村民群众的两个 阶层或群 体而已。故此,村干部的创新也属于村民自主创新,是村民群众自主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

 从创新动因看 ,戴家村 “ 四不出村” 工作法是一项 “ 内生 一回应性” 创新 。根据创新生成 的情况 ,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 “ 内生 一回应” 和 “ 外生 一响应” 两种类型。前者 主要是对农村社会和农 民 群众的内生需求做出的回应 ,后者则更多地是对中央和上级政府号召、指令的响应 ,其创新未必针对真 实的农村社会问题和农 民群众需求。戴家村所在的浙江上虞市 ,乡村经济相对发达。随着改革 的深人 ,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服务需求。以收粮、征税 、计生、治安等为工作 重点 的管控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 的需要 ,村级管理中缺少服务导致了干群关

 第 2 期 李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群众 自主性——以上虞戴家村 “ 四不出村” 工作法为例 45 系疏远 、村务管理困难 ,以及广大民众 的不满 。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 ,村书记带领村班子成员进行广 泛调查和分析 ,逐渐认识到服务工作在 当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故此 ,村干部主动地 回应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努力探索服务村民群众 的方式 ,逐渐创造 了以便 民服务为取向的 “ 四不出 村” 工作法 。

 从创新运行看,戴家村 “ 四不出村” 工作法是一项农民自主的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 个 由一系列创新行为构成的连续过程。从创新提出,到创新生成 ,再到创新实施 ,戴家村 “ 四不 出村” 工作法的创新过程呈现出典型的农 民自主性 。“ 从一定意义上说 ,问题是制度调整 、修正与创新 的切人 点” 。

 l -4

 正是农村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 出了新 的挑战 ,进而转变为种种创新 的需 求。不过,社会问题不会 自 动呈现在决策者面前,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转变为创新需求被提 上议事日 程。不可否认 ,戴家村 “ 四不出村” 工作法的创新首先是由村民群众的诉求引发的。正是由

 于村级组织不能提供有效服务 ,引发了村民群众 的种种不满 ,并 以拒缴规费等行为实施抗议。如此 ,村 民群众 日 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村级组织相对不足的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被呈现在村务决策管理者 面前,村民群众通过独特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诉求。根据村民群众的服务要求和 村庄社会的具体实际,村书记率先认识到了村组织和村干部向村民提供服务 的重要性 ,并在村班子中提 出了实施服务取向的村务管理创新 ,争取村 民群众认 同的创新动议 。随后 ,发动班子成员开展广泛深入 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经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村班子成员为村民群众提供办理证照、维修联络等事 项的免费服务。后来,村班子提供的服务项 目 应村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断增加,村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 中逐渐地取得 了经验 ,并获得了民众广泛认 同。到后来 ,戴家村 的 “ 四不 出村” 工作法逐渐成为农村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 ,赢得 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被评为浙江省百例特色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品牌。

 不过,在创新的初期,戴家村干部只是务实地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并没有对这一创新进行冠名。

 2001年 11月,有记者根据实地考察在 《 绍兴 日 报》上发表了 《“ 四不出村” 意味着什么——上虞戴家 村转变干部作风纪实》的报道,将戴家村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归纳为 “ 四不出村” 工作法,即群 众办事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致富求助不出村。自此,戴家村的便民服务创新有 了 自己的项 目名称。后来 ,相沿成习,人们都 以 “ 四不出村” 工作法指称戴家村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由上可见,从创新提出到创新实施 ,“ 四不出村” 工作法创新的运行过程都是在村干部与普通村民 的互动中逐步推进的,是农 民 自主创新 的典型案例 。在这一创新运行过程 中,看不到任何国家力量和政 府因素的介入,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群众 自主权。

 三、复制与变通 :创新做法的政府推广与农民的策略 自主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变革行为。一项创新如若得不到扩散,就会失却其社会意 义。正如李景鹏所说 :“ 一项创新活动如果不能巩固,就如昙花一现 ,虽然很绚丽 ,但很短暂。在实践 中我们经常会看到 ,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往往经历一段时间之后 ,便会销声匿迹或者走 回头路 。这样 的 创新对社会对人民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 ,如果一项创新 活动虽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但却不能推广 ,

 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地方,那么这种创新就像一个个盆景一样,虽小巧玲珑却不能形成气候。这样的创新 其社会意义也不大” 。

 为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的扩散,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行政手段推广创新 经 验 。

 戴家村 的 “ 四不出村 ” 工作法创新也不例外。“ 四不出村” 工作法在戴家村的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较 为理想的成效 ,逐渐引起 了当地政府 的关注。从乡镇 到省 ,各级政府官员先后到戴家村考察 ,对 “ 四 不出村” 工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组织建设要求的提出,以便民

 服务为取向的 “ 四不出村” 工作法创新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肯定和表 彰戴家村的创新 ,并对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另一 方面 ,借助行政手段在 当地推广 “ 四不 出村 ” 工作法 ,并在戴家村创新的基础上增加 了更多的内容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6 绍兴 文理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第 34 卷 2010 年 7 月 8 日,戴家村所在的谢塘镇党委发布了 《 关于在全镇推行 “ 四不 出村” 工作法为主要 内容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镇突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全面推行 “ 四不 ...

篇六: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治理视域下村级治理的制度创新以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的实践创新为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熊谊文吴庆悦摘要:西方“ 公民治理” 强调社区公民自主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特性与我国基层社会践行的村民自治本质一致。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创新实践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现了村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是探索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改进我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村级治理水平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公民治理;村民自治;村级治理;制度创新村级治理向来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入推进,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迫切需要对村级事务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村级治理面临困境。如何有效地进行村级治理,已成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随着现代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公民治理” 的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 公民治理” 强调公民的自主治理,公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成为社区的治理者而非消费者;选任官员的作用在于协调公民参与治理的种种努力,而不是替他们做出决策;社区公共服务职业者关注的焦点是帮助公民实现其社会治理目标,而不是着力于控制公共权威机构” 。虽然在我国农村治理中不可能实现西方的“ 公民治理” 模式,却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形成了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村民治理强调公民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是以“ 公民为中心” 而运转的,这与“ 公民治理” 中强调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并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进行了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典范。二、案例研究:马岩村新型村级治理的运行效果和原因分析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新型村级治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保证农民拥有充分话语权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对于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基层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转型期的矛盾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尽管如此,四J IIZl 3崃市马岩村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突破了基层治理的闲境,建立了村级治理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马岩村的治理创新之所以取得成效,原因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领导作用。村干部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既是乡镇的代理人,又是村民的当家人。马岩村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始终坚持“ 让民做主” ,勇于创新,带领群众发挥“ 草根智慧” ,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第二、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做到了“ 让民做主” 。马岩村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还权于民,民事民定的思想。不仅让“ 官方” 参与,还要村里有较高威望、有影响力的群众代表参与治理。共同解决问题。马岩村在成都市率先进行探索,成立村民议事会,自创了“ 五人监督章” ,将村级财务至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第专、充分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协同治理。马岩村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面对错综复杂的难题,自行摸索建立了新村发展议事会。通过这样的组织平台,在乡镇政府的指导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共同参与下,群众能更好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实现村级事务的协同治理。三、村级治理有效运转的理性路径村级治理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村级治

篇七: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类 号:D 2 6 7 . 2 密 级:无  学 校 代 码:1 04 1 4 学 号:2 0 1 6 4 0 1 0 004 4 _ l:

 茶 师 抵 犬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农 村 基 层 党 建 推 进 社 会 治理 创 新 —基 于 江 西 省 地 方 典 型 案 例 的 分 析 R u r a l  Gr a s s-r o o t s  P a r t y  B ui l d i n g  P r o m o t e s I n n o v a t i o n  i n l S o c i a l  G o v er n a n c e  An a lys i s  B a s e d  o n  T y p i c al  L o c a l  C a s e s  i n J i a n g  x i  P r o v i n c e 王 海 涛 院 所: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导 师 姓 名:

 尤 琳  学 科 专 业:

 政 治 学 研 究 方 向:

 政治 学理 论  二 〇一 九 年 五月  

 独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据 我 所 知 ,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 谢 的 地  方外, 论 文 中 不 包 含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也不包 含  为 获 得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 或 证 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与 我一同 工 作  的 同 志 对 本 研 究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 均 已 在论文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并表 不 谢 意。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签 字 日 期 :y / p y 月Y日  学 位论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 学 位 论 文作者完 全 了 解 江 西师范大 学 研 究 生 院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 件 和 磁 盘,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本 人 授 权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有关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可 以 采 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手段保 存、 汇 编 学 位论文 。

  ( 保 密 的学 位论文在解 密 后 适 用 本授权 书 )

  学 位 论 文 作者 签 名 :

 导 师 签 名 :j  I  签 字 日 期:

 年 了 月q日  签 字 日 期 :i 年上 月 ||日  

 I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逐渐由农业型社会、传统型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现代型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变,面对如此复杂深刻的转变,传统的治理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朝现代化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大厦的根基,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 字方针,其中治理有效成为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也就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农村群众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则成为关键工程,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以及融入农村治理发展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有效保证和密切联系群众稳固执政根基的逻辑前提。当前,是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更是农村社会所关注的第一大民生工程。以党建为引领,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发挥政治功能引领及服务功能的嵌入,既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也密切党组织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建构执政党权力作用于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社会职能的价值认知,理顺这一关系进而有效创新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地方典型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案例分析,窥探这一治理路径创新性、可行性及普遍性特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试图揭示出在新型城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之间耦合关系,以此创新新时代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成为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全文框架整体为两个部分,即导论和正文部分,全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梳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和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及国内外学者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源流,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传统治理思想,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与善治理论。

 II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党的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耦合关系,基于时代的需要逻辑下具体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实境遇,对当前的现状、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从三个典型案例来展开党建创新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主要做法与实际成效。第六章,主要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总结分析,应以提高组织力为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引领;以多元化治理为目标,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以民生的改善为抓手,重视解决好民生难题;以制度的健全为基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党建引领

 III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entering a transitional period, profound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cial structure, living standards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gradually changing from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a traditional society, a closed society,to an industrialized society, a modern society and an open society. Facing such acomplex and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the tradi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an noteffectively cope with it.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ow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asks facing the Party andthe country.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and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i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whole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system. At the Nineteen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20-word policy of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in which Therefore, the innovative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lso determines the innovativedevelopm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s thebasis of the Party"s overall work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at the rural grass-roots level,are the main forc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They can concentrate their efforts on major events, mobilize the rural masses andintegrate multipl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has become a key project. 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normalization andintegr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livelihood is the logical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rural grass-rootsParty organizations effectively and closely linking with the masses to stabilize theruling foundation. At present,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ystem that can effectively copewith the basic living needs and spiritual comfort in the rural old-age problem is a newdiscussion under the changing field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old-age problem in the causeof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a new way for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olead the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value orientation of serving the rural old-age problem by the construction of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realizing the leadership concept, and taking the new

 IV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nd its realization approach as a case study, thispaper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ruralareas with the goal of innovating the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andtries to reveal the rural found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nd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constru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theory of rural governance inChina, in order to innovate a feasible 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the new era. The overallframework of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main body.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comb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on governance theory, but also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research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nnovations.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rural grass-roots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that is,Marxist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state and society, Chinesetraditional governance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inwestern governance theory.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building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 logic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party organizations in promoting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situa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causes.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from three typical cases to carry out party buildinginnovation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of the mainpractices and practical results.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on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to promote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path analysis, shouldimprov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as a guarantee, strengthen grass-roots party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ake diversified governance as the goal, build aconsultative governance model;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agrasp, pay attention to solving livelihood problems;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system as the basis,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Key words: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socialgovernance; Party building leading

 VI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I目 录..........................................................................................................................VI第一章 绪论..................................................................................................................1(一)

 问题的提出...............................................................................................1(二)

 研究意义............................................................................

推荐访问:村级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村级 治理 案例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