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8篇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010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一) 根据《中共**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0 10 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一)根据《中共**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21年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考核细则>的通知>(*委基治办发〔2021〕6 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镇党委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夯实基层基础,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现结合**镇工作开展情况,将全年特色亮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为魂,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夯实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定目标、强筋骨、亮品牌,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了《**镇党委议事制度》《**镇“三重一大”事项议事规则》《**镇财务收支管理制度》《**镇机关干部考核办法》《村干部考核制度》《**镇基层党建全镇提升工作清单》等制度。印发了《**镇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责任分工方案》,建立**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 28 项法制建设重点任务、24 项德治建设重点任务和 58 项服务进村组重点任务。
二是构建治理体系。结合镇党委提出的“1355”基本发展思路,即“一个目标引领、三大典范支撑、五大抓手推动、五大建设保障”,科学构建我镇基层治理体制,积极开展基层治理“五大融合”,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路径。
三是
强化队伍建设。按要求更新高层次人才、**籍在外优秀人才、本土人才信息台账。召开**镇第二届乡贤能人茶话会,畅谈**镇发展前景,激发乡贤能人为家乡添砖加瓦的信心。动态储备优秀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干部 8 名。依托党史学习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党员接受党性洗礼和锤炼,组织召开“**讲坛”4 期,以开展“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为主要抓手,健全农民工“回引、培养、使用”机制,大力培养优秀农民工村干部 11 人,持续推动党建工作在基层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四是抓好品牌创建。广泛开展“一村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结合洪福村开展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户、清洁家庭、卫生示范户、“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通过挖掘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并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坚持自治为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搭建乡镇多元治理平台,实现自治共治有机融合。
一 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全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自治的模式,构建“受助—助人—互助”“奉献—回报—奉献”的党建服务新模式,撬动党员群众更多的志愿服务热情,储蓄爱心、传递善行。
二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针对群众反映的村道卫生差、畜禽养殖污染、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实地协商”模式,现场看、现场议、现场定、现场改;对村民公约制定、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等事关群众整体利益的事项,通过“党群议事会”,召集多方参与、集体解决。目前,先后解决了城乡垃圾统一运输处理
全覆盖;鹤梧村、治安村、**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业园区“三散”治理等问题。
三是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坚持和完善村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发展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组织兼职委员,共同讨论决定辖区内重大问题。目前,全镇 7 个村均已建立党组织,协调解决问题 30 余项。
(三)坚持法治为纲,强化基层治理保障。发挥法治护航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有序运行。
一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搭建“**镇大调解指挥中心”,采用“互联网+大调解”的工作模式,运用“网格+调解”“政府+民间”“行业+专业”等矛盾纠纷多元排查调处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截至目前,共排查纠纷 18 件,化解办结案件 18 件,矛盾调处化解率达 100%。
二是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持续对全镇视频监控中心的数字化系统升级,加强了人脸识别、智能巡屏等信息化技术的升级改造,实现社会法治治理智能化。
三是稳步开展“四官服务进村组”。组建 3 支四官服务队,深入村组开展矛盾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筑牢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前沿阵地”。截至目前,共开展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 20 余次,化解诉前重大隐患 32 余件。
四是稳步实施“多网合一”优化行动。以治安村为试点,编制**镇网格员职责清单,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健全网格员队伍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划分我镇网格,推进“五联共建”,推动资源统一调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德治为先,培树基层治理新风。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正心、道德教化润心、文化服务暖心。
一是开展党建创新提升活动。开展**镇党建创新提升活动,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大家谈”活动,挖掘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推出“道德榜样”5 名,让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二是积极弘扬“德治”新风。利用宣传横幅、“秀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途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20 余场,受众 2000 余人。
三是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能力。2021 年以来,共开展了“心系弱势群体、传递组织温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树精神”等活动 3 场,参与群众 600 余人。
(五)坚持群众为本,彰显基层治理温度。坚持从服务切入,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连心群众活动。创新开展以“领导干部下基层 破解难题担使命”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连心群众活动,建立三级联系群众工作机制,促进党心民心交融。截至目前,全镇已有 200 余名党员结对联系群众 400 余名,解决问题 20 余件。
二、亮点工作 (一)坚持底线思维,做好“五防”工作 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防汛减灾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隐患排查。组织 125 名镇、村、组干部成立 7 个隐患排查组,对全镇21 个地灾点和 4 个山洪点进行全覆盖排查,及时排查整治隐患 2 处。
二是认真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推送防汛避灾知识 150 余条。汛期夜间、雨间防灾避险应急演练 99 场次。三是严格执行“三个避让”。今年,鹤梧村、沙坪村 3 个临时避险转移安置点共转移避险群众 3717 人次。
2. 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组建 50 人半专业扑火队,成立镇级森林防火巡回宣讲队 7 个,村级森林防灭火宣传队 7 个;森林防火巡山护林 5 级“网格化”管理,层层管控,责任到人到点;实施群防群治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制,镇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户与户实行“十户联保”工作机制。
3.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严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人员摸排到位。建立网格员-组长-村干部-联村信息员-联村领导五级网格体系,每天及时报送摸排信息。近期开展入户敲门行动,截至目前,共摸排外来人员 1573 人,中高风险地区返汉人员 1 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低风险地区返汉人员 149 人,境外人员 11 人。二是物资储备到位。建立专门的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室,现存储物资有:一次性医用口罩 3500 余个;防护服 36 套;84 消毒液 4 瓶;体温枪 8 个;喷雾器 3 个;洗手液 5 瓶;面罩 63 个;一次性手套 1600 个。三是宣传引导到位。印发**县疫情指挥部 8、9 号通告、雅安市疫情应急指挥部 10 号通告共 800 份,村村响播放 30 余次,户户张贴疫情防控明白卡。四是疫苗接种到位。截至目前,第一针接种数 6433 剂次,完成任务率 115.89%;,第二、三针应接数为 7959 剂次,第二、三针应
接未接数为 62 剂次,脱漏率为 0.78%。目前,正在开展加强针接种工作,截至 11 月 9 日,已通过微信群、短信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对 119名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进行全覆盖通知。
4. 坚持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做好重要时间节点重点人员管控工作。建立稳控台账,对全镇 23 名重点信访人员稳控。采取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超前防范的策略,“坐诊”改成“出诊”,变上访为下访。一方面依托村、组干部,形成镇、村、组相结合的三级防范和信息网络,使各类矛盾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努力消灭在萌芽。另一方面建立社情动态例会制度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分析镇内的不安定因素和可能造成上访的因素,掌握信息,了解动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5.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做好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三散”治理、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等,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是严格落实园区企业排放出口监督报告责任人制度,实现废气、废水排放出口 24 小时不间断监督。二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定时开展环境巡查,出动检查人员 120 余人次,检查 128 家次,下发整改通知55 份,拆除违规管道 230 余米,新接粪水还田管道 300 余米。整改违规养殖户 10 家,由生态环境局立案调查 3 家,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实现零信访。三是开展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垃圾统一运输处理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三)高效服务,全力保障园区发展 1. 在建项目服务保障有力。组建工业园区工作办公室,全面做好**金炉科技有限公司等 6 家企业的改扩建项目,全力协调“6.30”边坡治理项目、**县嘉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在建企业项目的用地,2021年共计完成企业落地建设征地 400 余亩。截至目前,已完成**金炉科技有限公司(二期)等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万里工业园区“6.30”污水管网灾后重建升级改造项目 14km 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和万里工业园区影响区红线范围内实物调查工作。
2. 企地矛盾协调化解有效。采取措施遏制和防范化解比利弗项目用工工伤矛盾,督促园区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防汛减灾主体主责,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切实履行企业生产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协调处理园区工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关系,确保园区企业正常生产。
3. 搬迁遗留问题有序推进。累计开展搬迁信访解释回复 70 余项。主动开展园区卫生防护距离红线范围内,胡守荣、李勇等 5 户问题化解,上门解释答疑 20 余次,全县范围选择安置地 5 次,宣讲政策 2次。完成园区国有土地非耕化处置,彻底切除未搬迁户占种、抢种利益关联。
(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1.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已争取 15 万元农业补助资金,率先在洪福村、鹤梧村选择 3 个集中连片区域开展黄果柑高枝改良换头试点,试点改良品种为甘平、明日见等高糖低酸等优质品种,目前已纳入试点换头农户 68 户,改良试点面积 100 余亩。通过试点打造,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开展柑橘产业品种改良和提质增效。
2.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五大振兴,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支撑点,持续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 7 个村共 150 余户“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实施产业道路提升、人居环境改造等项目 50 个以上,完成黄果柑高接改良试点 200 余亩,以“壹玖捌”等 9 个村集体经济公司为引领、洪福商贸综合体项目为载体,全面吹响村集体经济发展冲锋号。现洪福村正在积极增创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示范村。
3.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21 年全镇计划项目总计 7 个,现**镇坪安村 4 组通组路硬化工程、**镇洪福村公共厕所修建项目已完工;**镇沙坪村生产便道硬化项目、洪福村 1 组机耕道硬化项目、**镇洪福村人饮供水工程、**镇洪福村综合服务体项目、**镇坪安村 6 组路基工程改道加宽项目均在正常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治理工作力量不足。目前我镇基层治理队伍仍然存在工作任务繁重,要承担计生、低保、民事纠纷调解、环保、创建等各项行政
性事务,且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无法专业化、精细化地开展治理工作。
二是群众参与自治不够。目前,群众参与民主自治活力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参与群体单一,以老党员、离退休职工为主,年轻群体明显参与不足;参与渠道单一,多集中于村民的文体娱乐活动,对于涉及公共事务治理的民主协商议事等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主要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场地面积较小、服务设施较落后、服务方式偏于传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2021 年,**镇将持续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将组织体系延伸至各村,引导驻镇单位与村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
二是大力推进党员连心群众活动。2021 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到 2022 年,包社联村常态长效。
三是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坚持和完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民主科学决策、“三征三议三公开”工作法,积极吸纳发展优秀的驻镇单位党员、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热心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区域党组织兼职委员,共同讨论决定辖区内重大问题,凝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2021 年,初步形成全区域统筹、各领域融合、多方面联动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是加强党组织书记队
伍建设。抓好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储”5 个关键环节,建强“头雁”队伍,充实后备力量。目前,全镇 7 个村书记 55 岁以下6 个,占比 85.7%,大专以上学历 1 个,占比 14.28%。建立村书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推动能上能下。
(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
篇二: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19年第5期 105论坛·公共管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其实质就是对乡村自然资源及报括乡村习俗、政治、经济制度、公共社会财富和服务的分配和处置。其目标是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运转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发展的目标。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最关键、最基层,也是最难的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好坏,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全面振兴乡村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一、建国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演变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由夺取全国政权过渡到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的上来。其中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前进。第一阶段(1958-90年代中期)实行村级“政社合一”。我国在1958年开始推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即公社将生产与社会管理统一掌握到政府组织手中。无论耕地荒地、农具农机、种子肥料,还是瓜果、蔬菜、粮食等一切归于集体所有。既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对乡村社会成员统一集中劳动和管理。.1964年之后,这种村级“政社合一”的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到生产队。从此以后一直长时间延续和执行这管理体制,只是具体形式在各地有所差别。1980年代中国农村率先拉开改革的序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土地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等生产资料及财物进行重新配置,但在各地又有所不同,农户对土地等财产的权、责、利的权限划分比较模糊。村级“政社合一”的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覆盖广,基本上包括绝大部分甚至全体社会成员;二是三级相连(政府、村委、村民)连接;三是村委包揽责任,即俗称“谁家的孩子谁管”,几乎所有的社会管理事务都有所在的行政村村委负责处理;四是对资源再分配处置权存在自上而下的等级,等级越高对资源分配处置权就越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这种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效用,是乡村社会治理得到维系的原因。这一管理体制化解和抵消了组织外的社会冲突和干扰,乡村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并正常运转,正是得益于这种体制得存在。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90年代中叶以后,我国乡村发生了两个社会现象的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的流动出现,离家进城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0年10年间,全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71万个,有90多万个自然村销声匿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荒芜村、无人村。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下降、经济意识增强、社会治理环境发生变化。现在的乡村基层治理不再是对封闭的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季存华中共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山东
菏泽
274000摘 要: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最关键、最基层,也是最难的基层治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需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词: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作者简介:季存华(1970- ),男,山东郓城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校的教学与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万方数据
2019年第5期 106论坛·公共管理固定人群的治理,而是对不断变化的、流动的、差异的社会治理。村民对个人事务的处理不再单一的依靠村委解决,对法院、妇联、仲裁机构等社会组织有更多的选择性。同时社会资源的配置大多进入市场,由市场分配调节。因此乡村社会成员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降低,社会治理职能退化。二、困扰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近年来,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效果不好,甚至有的地方问题频发,表现为:基层社会政治情绪化,群体事件不断,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对社会舆情把控不准,黑恶势力有所蔓延抬头。(一)基层治理主体虚置,人民群众缺位社会治理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人民不能也不应缺席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广大村民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唱主角,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基层治理中政府往往被治理主体的位置上,承担了过多工作。把民众当作治理的客体和“物”化的对象。替民做主,造成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在场”,甚至成为“看客”的尴尬场面。在治理过程中导致个别基层政府过度关心政绩和形象工程。有的甚至损害了群众利益。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指出和强调,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基层治理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偏差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上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部分基层政府认为社会治理就是“治理社会”,“治理社会”就是力求社会稳定。维护稳定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有的基层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严防死守。有些基层制定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三不”操作原则,导致许多问题与矛盾被强制性地压缩在村镇而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当一些问题和矛盾长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民众得情绪得不到释放。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因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与矛盾积累到临界点而爆发的。这种治理理念是典型得传统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不能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反而会破坏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出现南辕北辙得治理效果。(三)部分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作用“弱化”“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把党建设好,把国家治理好发展好,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广泛的影响,也为人民做过不少好事,照样会毁于一旦。”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有所“弱化”,具体表现为:某些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被靠边站,不再被认为是社会治理得主心骨,失去核心地位和领导权。某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组织力不强,对人民群众没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某些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在群众需要党组织解决问题得时候优柔寡断,不具有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导致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核心地位下降。不断树立基层党组织应有的政治权威,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四)社会基层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农村黑恶势力滋长蔓延有所抬头。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会的治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加;国家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的缺失,管理松散和缺位;真正的农村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离家进城,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从而导致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治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培养”“党在基层力量的退化或退场必然有其他力量补场或进场”。一些所谓的乡村“能人”趁虚而入,渗透和介入基层社会治理。而留守在农村的老少妇儿显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处境,为乡村黑恶势力的蔓延抬头提供了发展环境。同时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党性不强、滥用职权、贪污腐败,成为农村黑恶势力滋长蔓延的保护伞。(五)不能很好的把握社会舆情众所周知,我国已迈向全面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农村网络的普及成为群众表达看法、排泄不满情绪,反映社会问题的主渠道。虽然社会万方数据
2019年第5期 107论坛·公共管理网络舆情表面上是反映和传播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往往一些关于政治、经济、民生、治安和腐败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舆情的导火索并能够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如果对社会舆情不能够及时疏导处理和把控,就有可能演变成群体突发事件,产生一些方面效应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三、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社会治理主要指基层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意味着基层治理实践由地方性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得认同。(一)以创造美好生活为治理目标现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的住“乡愁”的理念,振兴乡村,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就意味着现代乡村的治理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身边的困难问题着眼,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以群众得实惠、增进民生幸福为出发点,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与满足居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尊重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的过程。旨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二)以党建引领为治理前提坚持和完善党对乡村基层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乡村工作的具体贯彻。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领导权,加强党引领做为乡村善治的一条红线。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增强服务群众、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意识和政治自觉。使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成为群众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对群众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其领导和核心作用。(三)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都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方法。“自治增活力、法制强保障、德治扬正气,自治以其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而凝聚共识,实施共治;法治以其规则刚性、程序透明、准则有效而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德治以其核心价值、公序良俗、社会贤达而弘扬正气、引领风尚” [1] 。自治是法治与德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边界和保障,德治是较高追求,德治以自治与法治为基石,并对自治与法治形成有力补充。
自治、法治、德治都是乡村社会治理基本关键路径。“三治融合”不是三条路径的平行也不是简单相加。关键在一个“融”字。“融”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产生的效果不是“和数结果”而应具有“乘数效应”,是倍数的增加。“三治”有优先次序,但更要同时发力、交织前进,才能发挥“三治”结合的“乘数效应”。这要求在“三治”建设中要统筹兼顾,通盘设计。同时,社会力量成长是“三治”结合的“点睛之笔”,要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使整个基层社会治理迸发活力。如此,才能实现自治、法治与德治的结合,甚至走向它的高级阶段“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四)坚持人民群众参与为关键加强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建设同时,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无穷的创造精神和活力。让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力量。才能使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走向良治和善治。没有群众的参与,自治形同虚设;没有群众的遵从,法治举步维艰;没有群众的自觉,德治难有成效。
参考文献:[1]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法治与德治及其结合[J].学术月刊,2018,(12).(编辑:魏
翔)万方数据
篇三: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村五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 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积极建设平安和谐幸福新村,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打造“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融合的文明村,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保障支持、基层民主自治、社会组织协同、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升基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法治、基层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乡村治理要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使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农村工作中得到体现,从而确保乡村治理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的选择,从群众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重点,面向全体
群众,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入手,为群众排忧解难,搞好各项便民服务,使群众安居乐业。
(三)坚持民主自治。通过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实现民主自治,使农村的综合社会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四)务实推进注重实效。从本村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科学统筹,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积极探索适合本村情况的方法、途径,努力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成果。
(五)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总体要求,学习借鉴其他乡村治理的经验和做法,破除制约乡村社会治理的认识误区,树立良好口碑形成多方支持、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标 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更加完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治安状况更加安定,稳定形势更加巩固为总体目标,实现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打造乡村社会治理示范村,引领带动全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
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做好“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加强支部建设,不断增强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建带群建促治理机制,推动群团组织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发挥群团组织群众基础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一是筑牢党群服务中心治理阵地。推动治理和服务关口全线前移,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政务、法律、调解、社会、文体等各类为民服务资源的“集结地”;建立“1+1+N”治理网格。“1”是党支部,“1”是村干部,“N”是党员、村民代表等。支部书记为网格长,负责按照上级要求,合理部署,将本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村干部负责村集体日常工作落实,信息收集和分类整理以及宣传工作;党员负责向群众正确宣传村党支部的目标举措,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村民代表负责所包农户的信息收集,代表村民提出意见建议。
二是用好“五字工作法”。为了提高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这三支队伍的治理能力,党支部采用“五字工作法”—“访、定、选、联、帮”。“访”是遍访、细访,每名村民代表分包 10 至 15 户,坚持每月走访 1-2 次,去群众中访出问题、访出矛盾、访出意见;“定”是针对解决访出的问题、矛盾、意见,由村两委会商议,定方案、定责任、定目标;
“选”是选人去执行定出的方案、目标和责任,选的人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可以是战友、同学、朋友等;“联”是党支部联系“两委”干部,“两委干部”联系党员、村民代表,党员、村民代表联系群众,是一种全覆盖的网格化的治理模式;“帮”是党员要帮助解决访出的问题、矛盾、困难,口号是“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
以科学的管理,通畅的渠道,规范的制度,明确职能,责任到人,落实落细,发挥了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优势,提高治理水平和效能。
(二)以法治建设规范秩序。依法治村,让村规民约规范化、特色化,注重依法治理,发挥“法治”核心作用,以法治思维提升服务办事能力。
一是加强法治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充分发挥“法治带头人”带头人学法用法意识。
二是加强普法宣传。以支部主题党日、村民代表大会、院场会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讲解、法律咨询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赡养继承、交通安全、劳动保障、民事纠纷调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组建法治宣传队。选取 3-5 名有公信力和威望的老党员、老村干组成,以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为阵地,佩戴“红袖标”,参与本辖区的法治宣传、法治教育帮扶等工作。
(三)以德治建设抓源治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心超市”积分制为抓手,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德治建设,提高群众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妇女模范”等评选活动,家风家训挂牌活动,每户建立户诚信档案,促进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良好乡风文明,不断完善社会文明诚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尚,弘扬崇德向善,实现德治扬正气的和谐新新农村。
(四)以自治建设激发活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自治模式。
一是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成立以支部书记为会长,老党员、退休村干、村民代表、小组长、有名望人士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明确组织形式、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制定统一规范的红白事宜办理流程,明确理事会掌握信息、主动介入、调表备案、事主确认签字等路径。
二是 建 立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兼任,副主任由治保主任兼任,成员由网格员、老干、小组长、老党员构成。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专职调解员和信息员,有标牌标识,有配套的上墙制度,有规范的调解文书和工作台帐。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因土地征用、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四级调解机制,一级调解
由调解员入户调解,二级调解由治保主任带领委员会成员入户调解,三级调解由支部书记召集当事人双方在村调解室进行调解,四级调解由镇综治办、司法所、驻村国干到村主持调解。真正做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纠纷无后患的和谐美丽平安村。
四是 建设一支群防群治队伍,同时整合群团组织、乡贤人士、社会专业力量等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治安巡逻、防火灭火、抗震救灾、平安宣传、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社会治理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五)以智治建设增强动能。整合发挥各类物防和技防作用,将全村编织成一张多功能的安全网。全力抓好“雪亮工程”建设,在村主干道、重点部位实现视频监控无盲区,打造一张无漏洞社会治安防控“天网”。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层层分解建设指标,定时、定人、定事抓好落实,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教育。要广泛宣传开展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活动;广泛宣传社会基层治理的内容,在全村上下形成家喻户
晓、人人参与的局面,营造良好的氛围,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三)严格标准,稳步推进。社会基层治理活动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村领导小组将根据建设的完成情况,定时对活动进行检查和推进,推动乡村治理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篇四: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抓党建、促发展、筑和谐,建设美丽乡村——X XX 镇 镇 X XX 村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材料
XX 镇 XX 村距离 XX 县城 18 公里,有 7 个自然屯,幅员面积 2.96 万亩,总人口 5882 人,党员 113 名。近年来,XX村党支部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服务,带领百姓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村集体存款达到 40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12600 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一、注重党建引领,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XX 村原是一个贫困村,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重点村难点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债务高达 420 万元。屯不像屯,户不像户。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发生。1999年,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成立后,他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发展经济,富裕村民,实现社会治理的转变,就必须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提高了党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全体党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针对老党员多、外出务工党员多的情况,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对外出务工的党员由支部定期沟通、讲村情、听心声。
二是推进普通党员设岗定责。针对无职党员职责不明确、作用不好发挥的
2 问题,XX 村根据“按事定岗、定人上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采取自我认岗、党支部定岗、公示明岗等方式,每个党员均有 1 个岗位。全村各无职党员确定了岗位,通过合理定岗“找位子”,积极履岗“压担子”,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在创先创优的具体实践中争当“岗位标兵”和“模范标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员户家庭统一制作了“共产党员户”标牌,并粘贴在室外显眼位置,让百姓一目了然,有效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使命感,促进带头发挥作用。对有创业潜力的党员进行重点培养、扶持,促使其尽快成为致富能手,让这些致富能手对困难党员和群众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带动其致富。党员 XX 成立了专业种植和合作社,吸收了 1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地带资入社,每年为入社的村民每人分红 1300 元。目前,XX 村有 12 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他们与 20 多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二、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想要长治久安,村强民富是基础。为此,XX 村不断增加村集体的原始积累,使建设各类公益事业有财力保障。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 。XX 村资源相对较多,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利用,一直以来村集体收益较少。新班子搭成后,在资源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摸家底、对合同,收回了超期强占、少包多占的耕地、草原、滩涂和泡沼等资源,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公开拍卖发包,承包期最长不超3 年,超过 1 年的,在保证承包价格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实
3 行一年一议价,实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22 万元以上,资源发包租金成为村集体经济重要的稳定收益。同时,抓住油田企业入驻开发的有利契机,靠打造优质油田生产环境处感情,靠为油田提供服务挣巧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井下作业维修队,承揽油田生产性业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 18 万元。
二是美化乡村环境。建立了活动中心、篮球场、游园等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健身器材配套齐全,自来水管、有线电视网、宽带网接进每家每户。户户门前铺设了水泥路面,设置了垃圾箱,房前屋后新栽了花卉树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村里先后投入近 400 万元,建一处 400 ㎡的文化活动室和 20000 ㎡的文化活动广场,使百姓在茶余饭后有处娱乐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一些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的发生。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保洁队伍,定期定人负责日常保洁,形成了保洁员、村民、村干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整治氛围。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2013 年以来,为 70 岁以上老人交纳合作医疗费,为贫困户交纳养老保险。对生活弱势群体,村里积极争取低保、五保、残疾人名额。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累计为贫困户建设安全住房 7 套,落实产业政策,累计为村民发放分红款 20 万元。基本做到了养老有统筹、生病有医保、失地有保障、教育有措施、救助有机制。让村民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推进乡村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当前,社会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期,各种矛盾利益复杂交
4 织,历史遗留问题凸显,给乡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挑战。XX 村始终把维护和谐稳定当做主要工作来抓,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一是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即在村“两委”和“五老”中确定专人任民情信息员,负责收集、反映村民诉求,代办村民信访等事项。参与信访接待、配合调处信访事件及监督检查村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执行,基层干部述职述廉、党员发展等工作。积极引导村民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谐邻里、五好家庭创建等活动。
二是落实民主参与和监督。全面落实了“四议两公开”,所有事项必须开会决定,不搞“一言堂”。重大事项做到了事前与事后双公开,为防止死角死面,XX 村不但利用村公开栏公开,还把公开事项张贴到屯、户,人员密集场所。切实提高了工作透明度,有效遏制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顺应了民意,凝聚了民心。三是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几年来,XX 村在主街道两侧和巷道路灯杆上陆续安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近 100 个,规划建设 400 米党建围墙,在村活动广场四周粘贴大量反映传统文化、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主旋律的宣传画,为群众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氛围。同时充分发挥中心文化站的作用,开展了“送科技、送文化、送服务到农家”活动。充分发挥秧歌队、舞蹈队、计生协会等民间社团的作用,把家园建设与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文化中心户、卫生文明户的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文明的村
5 风民风。
在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的 XX 村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2012 年被省妇联评为千村万户“八净工程示范村”,被省政府评为四星级文明村。2013 年—2014 年被省和国家计划生育协会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2016 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
篇五: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iddot;29·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月下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创新探索曹岩龙(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党十九大报告之中明确的提出了要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也对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身处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所以文章也就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国家政权机关直接管理亦或者是与群众自治性组织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管理所管辖行政区域内基本公共事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对社会生产以及农村群众社会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一项社会活动,可是就目前推进现状来看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社会治理创新这时候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其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以共同的价值观来有效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一、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创新工作,笔者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进行了探究 :(一)整体环境方面从这一方面来分析的话,现如今我国刚好处在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的光明,可是同样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在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的环境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类社会矛盾也因此而不断加深,公共安全风险相较于之前而言有了明显的增多,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对象也因此而变得越发的复杂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社会治理面临着全新的课题,新型的违反犯罪现象开始涌现,传统违法犯罪手法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这也对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造成了影响。(二)区域形势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因为受大环境所影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也呈现出了类似的情形,社会矛盾开始变得越发的多样化,各种类型的隐患开始集中出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任务因此而变得越发的繁重。就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现状来看,其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依法思维能力还是欠缺,在展开治理工作的时候,部分干部依法思维还不够强,经济、政治思维弦绷得很紧,法治思维弦相对较弱,部分法治方式都十分欠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体系办事 ;还有部分法治能力十分欠缺,出现了一些违背法律的现象。其次,现有的体制机制与共建、共享以及共治格局之间存在矛盾,其作为现如今基层社会有效治理新模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具体基层治理现象来看,市场机制使用以及调动各方积极性之间的衔接还尚不够成熟,所以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最后,则体现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层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点上,毕竟在高科技时代背景之下,基层社会有效治理人才要求也因此而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来看,明显还是缺少这一类的人才,这也抑制了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工作的实施。二、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创新措施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现状,而要想真正做好这一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创新:(一)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报告之中就明确的提出要对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完善,尽可能提高社会治理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以及智能化等水平,这也是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的新要求。所以要想实现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创新这一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积极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具体而言,首先,需要落实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真正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也纳入到工作议题之中,各个乡镇、区单位最好是承接相应的办事、领导机构,这样就能为这一工作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相关部门的责任进行严格落实,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将综合责任制落实情况有效的纳入到党政领导班子以及领导干部年度述职报告工作之中,同时结合实际来构建出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来对这一项工作进行量化评价,从而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再次,还需要不断强化社会组织的协调责任,不断完善内部机构以及自我管理组织,以此来有效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来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样就能将其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还需要在治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起基层群众的参与度,通过对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途径进行创新与拓展,来更好地落实这一项工作。例如,可以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亦或者是对群众各种利益纠纷进行化解与处理等等,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二)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完善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完善,积极构建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十九大报告之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并且要求做好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以及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此来推动社会治理中心逐渐向基层开始下移,从而真正有效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解之间的良好互动。而要想做好这一项工作,首先一定要加强自治,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 “五星乡村”等创建活动,同时将“一约四会”制度有效的落实下去,这样就能真正让文明之花开遍整个家庭。其次,需要注重法治建设,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普法工作,尤其是在农村基层社会群体之中一定要做好法律服务体系普及工作,这样就能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有效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最后,还需要强化德治工作,即在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展开群众道德工程建设、诚信建设,以此来有效提高群众自律意识,让其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把握,从而有效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三)让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变得更加系统化·30·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月下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以及源头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以此来让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因此而变得更加的系统化,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治理。首先,系统治理就是指治理主体在工作中要改变传统治理理念,明确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以及其相互关系,在发挥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将社会自我调节以及村民自治等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才能有效实现治理。其次,依法治理则是要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基层综合治理力量,扎实的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治理方式则可以从之前的管控规则及时的转向为法治保障,这样就能真正有效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综合治理则是要求在治理过程中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真正将农村社会治理中心普及到基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治理、居民自治以及社会调解等多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有效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最后,源头治理则是指在治理过程中要从后置及时的转移到源头治理,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加强重视,积极探索出全新的治理方式,如对留守老人儿童、辍学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可以定期进行走访,以此来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引导,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其自身防护能力,落实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三、结语综上所述,自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乡镇振兴这一发展战略,并且要求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工作,真正做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从而打造出共享、共建以及共治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而为了能够形成有效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秩序,本文也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措施,希望以此来有效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更好地落实党十九大号召。参考文献[1] 张义祯.新时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创新探索——福建省大田县住村特派员制度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No.457(5):95-102.[2] 佚名.关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研究——以石家庄市栾城区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9,21(1):46-48.[3] 佚名.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呈现、经验总结与优化路径——以遵义凤冈县为例[C]// 以人民为中心——凤冈县“四直为民”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2017.[4] 苏惠芳.创新社会治理的基层实践[J].西部大开发,2014(11):83-85.基金项目:2018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推进沈阳农村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路径措施研究,审批单位: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领导小组,课题编号:18067Q。作者简介:曹岩龙(1988- ),男,辽宁沈阳人,讲师,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办高职院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探析——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甄伟文(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摘 要:高校团学干部队伍作为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服务在校师生、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文明、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任,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民办高职院校较本科院校而言学制更短、学生文化水平偏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这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文章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在团学干部培养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地对团学干部进行培养和管理,提升团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的高速发展。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管理一、民办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一)社会大环境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形式的改革、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越来越严峻,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新生的报到率,加大自主招生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招生人数比例。因为自主招生和学业水平考试这两种招生形式门槛较低,考试题目简单,通过率较高,所以导致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团学干部的质量,导致团学工作水平滞后不前。据悉,近年来,民办高校团学组织新生干事报名人数逐渐减少,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越来越差。(二)学校方面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在团学干部的培养和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团学干部选拔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等不完善,导致干部的质量不高、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团学干部很多时候是被用于充当校内甚至校外各种活动讲座的观众,协助学校各个部门进行活动的举办布场等,没有发挥团学干部真正作用 ; (3)指导老师配套不足,学校团委的专职团干人数配备不足,二级院系团委专职团干人数配备更是不够,基本上只有一个指导老师担任书记,也就是说一个书记带领二级学院的所有组织,包括团委、学生会等,这样工作量很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指导老师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等。(三)团学干部的特性方面经调查,民办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具有以下几大普遍特性 :(1)因为招生形式的变化,团学干部中大部分是通过自主招生和学业水平考试录取的学生,他们的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偏低,很多干部因为团学工作的繁琐影响学习,导致期末挂科 ;(2)政治理论水平偏低,
篇六: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朱凡凡(中共渭南市委党校陕西渭南
71400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20字的总要求,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这一要求正契合我们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实际与要求,有其必然性。因为改革开放后,尤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已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治理方式,形成新的治理体制机制,乡村振兴既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社会组织习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的不平衡不发展问题尤为突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而我们目前的乡村治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社会治理复杂性增强,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发生转变,人民权利意识增强,利益更加多元等,而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相对单一,同“两个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是社会治理格局。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社会治理”一词在近年来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一般理解它都是同“社会管理”比较而言的,因为中央首次提“社会治理”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此之前社会建设领域用到的概念还都是“社会管理”。概念运用的转换是因为思维的转换,治理和管理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建设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治理”一词源于西方,但是我们在讲“社会治理”时要理清同西方语境下的不同含义,要基于我们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契合我们的国情、政情和社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可见我们的社会治理指在党委领导下,由政府负责,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运用依法治为保障的多种手段的治理。乡村社会治理可以说是在特定领域下的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相对于城市社会治理而言的,其目的在于维系乡村社会秩序,增强乡村社会活力,继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充满活力既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保障。二、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1.精英流出造成的治理主体缺失目前乡村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就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于乡村社会治理来说最大的影响是造成村庄的“空心化”,留在村庄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三留守”人员。流动到城镇打工的大多都是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人是村庄发展最主要的人力资本。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村民自治实施好的地方有个共同的特点,村干部能力强、有威望,这类干部大多数都是村庄能人或精英。但是目前农村精英处于净流出状态,多数的精英离开村庄,村级治理已经缺乏能人来支撑局面,缺乏能人出来竞争,选出来的干部呈现出高龄化的特征,很多村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缺乏了解,对村庄外部的变化不甚关心,思想观念落后,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带来的变化,农村治理“领头羊”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普通村民缺乏参与自治的意识及能力。调查显示,农村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多数留守人员不关心村务,导致村庄的公共事务无人过问。2.公众参与有限造成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委会组织法》从1988年实行到现在已30年了。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现实中这“四个民主”实践的并不尽人意,目前主要实现了民主选举,但是选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情况,资源匮乏村的选举和资源密集村的选举。前者表现为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因为觉得“划不着”,后者表现为竞争激烈,贿选现象非常普遍。有些行政村,在选举时,一张“羊肉票”、“一盒烟”就可以换来选票,因为,村民认为选谁都一样,还不如看得见的东西实惠,这也说明了村民民主意识非常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手中选票的价值。除此之外还存在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开,村务公开存在盲点等问题,使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是空口号,“四个民主”变成“一个民主”。3.基层党支部建设薄弱造成党组织领导力不强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 精 准 扶 贫 ( 乡 村 振 兴)
22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乡村社会治理中首先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前提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过硬,一方面能够起到领导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的比较好的村庄都有一个规范化和领导力凝聚力强的党支部,而发展较差的村庄党支部的力量都相对比较薄弱。但是目前农村党支部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党员老龄化,吸收和发展年轻党员困难,党支部在村庄治理中作用发挥有限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4.基层干部和群众法治意识淡薄造成治理效果不确定如果说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礼制社会,那现在的乡村社会应该是法礼相结合的社会。传统的乡村社会,村民生活的相对稳定,长期的生活和交往形成了可以共同遵守的“礼”,现代乡村社会既有行政机构依据法律对乡村事务的管理,也有外部力量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村庄社会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所以必须要有共同的规则——法律去规范乡村社会内外部的行为。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常常打破打破法治的底线,认为“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不出事就是本事”,不管方式合不合法,只要搞定就行,破坏了社会风气和法治环境。而群众也遇到矛盾和冲突也首先想到的是上访而非走司法程序,使得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这段话给我们当前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1.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践中我们发现给农村送物送钱不如给农村建立一个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党支部,而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个信仰坚定且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二是对党员的严格管理。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党建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而党员是一面旗帜,旗子树立的好、树的端正才能有号召力,才能真正发挥组织群众的作用。2.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现代乡村治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合作共治,而不仅仅强调某一主体的作用。人民公社时期,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一元”主体,他们治理范围非常宽泛,从生产到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党政的管理控制之下。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乡村党政组织不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农民群体、社会精英、社会团体、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等都在乡村治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从实践来看,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足以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包括重视妇联、共青团等准政治类的组织、专业合作社这里经济服务组织以及公共卫生、治安保障等群众组织,以及公益类志愿者组织,来满足农村社会治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3.增强留守人员的在村民自治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农村的这种人口结构在短时期内不课,不可能很快改变,留守人员仍然是村庄治理中的主要人群。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的培养留守人员的自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乡镇基层政府及妇联可以有意识的培养村庄“女能人”来带领留守人员组织起来共同治理村庄,例如合阳县的女村官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带动示范作用,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合阳县黑池镇五丰社区党总支书记雷温芳、合阳县百良镇陌西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洁、合阳县王村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王培青、合阳县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吕晓梅等一批优秀的女村官,她们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改善村庄面貌,抓村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加强“三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乡村社会是“法礼社会”,不同于传统乡村完全封闭又熟悉的社会,也不同于现代城市陌生人的社会,是一种开放的熟人社会,所以既需要现代社会的法治,又需要熟人社会的“礼制”。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提高治理效果的确定性;德治在弘扬正能量、解决法律边界之外的矛盾纠纷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发挥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不在于灌输式的普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用法治手段去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例如富县的“村民说事,法官说法”,以及浙江、山东等地的法治村长模式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德治中榜样的作用很重要,应当在群众中树立德治先进典型,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加大对典型人物的宣传,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参考文献:[1]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3]陆益龙.《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践路径》[4]黄家亮.《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基层治理转型》、《社会建设》,2015年第6期[5]郎友兴.《村政的现状与乡村治理的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任中平、王菲.《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8]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 精 准 扶 贫 ( 乡 村 振 兴 )
篇七: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治理视域下村级治理的制度创新以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的实践创新为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熊谊文吴庆悦摘要:西方“ 公民治理” 强调社区公民自主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特性与我国基层社会践行的村民自治本质一致。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创新实践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现了村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是探索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改进我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村级治理水平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公民治理;村民自治;村级治理;制度创新村级治理向来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入推进,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迫切需要对村级事务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村级治理面临困境。如何有效地进行村级治理,已成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随着现代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公民治理” 的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 公民治理” 强调公民的自主治理,公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成为社区的治理者而非消费者;选任官员的作用在于协调公民参与治理的种种努力,而不是替他们做出决策;社区公共服务职业者关注的焦点是帮助公民实现其社会治理目标,而不是着力于控制公共权威机构” 。虽然在我国农村治理中不可能实现西方的“ 公民治理” 模式,却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形成了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村民治理强调公民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是以“ 公民为中心” 而运转的,这与“ 公民治理” 中强调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公民治理。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并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进行了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典范。二、案例研究:马岩村新型村级治理的运行效果和原因分析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新型村级治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保证农民拥有充分话语权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对于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基层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转型期的矛盾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尽管如此,四J IIZl 3崃市马岩村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突破了基层治理的闲境,建立了村级治理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马岩村的治理创新之所以取得成效,原因主要有:第一、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领导作用。村干部在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既是乡镇的代理人,又是村民的当家人。马岩村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始终坚持“ 让民做主” ,勇于创新,带领群众发挥“ 草根智慧” ,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第二、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做到了“ 让民做主” 。马岩村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还权于民,民事民定的思想。不仅让“ 官方” 参与,还要村里有较高威望、有影响力的群众代表参与治理。共同解决问题。马岩村在成都市率先进行探索,成立村民议事会,自创了“ 五人监督章” ,将村级财务至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第专、充分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协同治理。马岩村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面对错综复杂的难题,自行摸索建立了新村发展议事会。通过这样的组织平台,在乡镇政府的指导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共同参与下,群众能更好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实现村级事务的协同治理。三、村级治理有效运转的理性路径村级治理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村级治
篇八: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社科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244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为我们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农村基层党委政府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指导,才能找到科学对策,妥善解决。一、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伟大思想引领时代发展。新时代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目标必须在解决好以下问题上下功夫。(一)部分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不高 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不高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首要问题。一是村级组织班子构成人员的优质来源枯竭。有知识的青年都考入高等学校融入城市生活。有头脑有能力的青年都远走他乡,到发达地区创业谋生,北方农村留下的是考不上大学的青年群体,南方农村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孩子。二是村级组织换届家族影响和多形式的不适当活动甚至贿选比较普遍,导致选上的干部先天不足,或代表利益集团,或缺乏大局意识,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其他组织功能弱化。如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更是在村级难觅踪影。四是个别村干部思想政策水平低,学习能力弱,工作作风不实,要求自己不严,私心严重,甚至动机不纯。(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大多都是直接惠及农民一家一户的政策,对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缺少政策性支持。同时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原因,村级经济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天津市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村级集体年收入不足 20 万元的达 952 个,约占村级总数的 31,7%。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导致部分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民致富各寻门路。很多村出现管不住人、管不了事,引导不了思想的状况,村级组织作用难以发挥。村级社会秩序安全稳定难以保证。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出现利益冲突。(三)农村上访数量居高不下农村上访不论何种原因造成,长期居高不下,说明我们的农村治理能力还不强,治理方法还缺乏根本性。就我区来看,农村信访占年信访量的 20%。信访内容具有阶段性特征,农村基层组织换届期间和换届后一段时间,信访以反映村级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和廉洁问题为主。一般情况下则主要以对生产事故、占用土地、环境污染等造成损失给与赔偿的内容为主。综合看农村上访问题,中国农村农民的特质,决定了如果不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上访必定愈演愈烈。(四)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多当前农村社会的治安现状:整体是稳定的,但隐患却潜滋暗长。一是暴力冲突有所增加。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农民在固定的几亩地上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实现更好生活质量和愿望,他们就无法淡定了,自己却都没有能力,往往因生产生活中的小事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为刑事案件发生埋下隐患。二是邪恶势力有所抬头。乡村恶霸横行乡里,非法宗教活动走村串户,发展信徒活动频繁。三是黄赌毒等迅速蔓延。当今农村,农民在土地上劳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农闲时间越来越充裕,电视节目已不能满足文化需求,黄赌毒趁虚而入,淫秽物品向农村倾泻泛滥。最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日盛,很容易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二、新时代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对策建议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要有新方法、取得新成效,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和要求,从关键入手,夯实基础,抓住根本,强化全方位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抓住关键,建强村级组织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需要建设强有力的村级组织,尤其要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来领导。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关键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近年来,静海区把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农村工作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 , 引导群众参与决策社会治理,以点带面推进全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初步形成了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和民间组织三位一体协同治理社会的良好格局。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建立了区级领导联镇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直接联户的“五联户”服务群众体系,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早发现、解决,化解在萌芽。二是最大限度发挥好基层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从法律和政策上鼓励各村立足于本地具体情况,创新农村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村民自治模式。三是重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发展乡村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社会组织。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的 122 个社会组织中有一半以上都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实践,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首先要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龙头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行以按行政区划和产业布局建立党支部,把党组织拓展延伸到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在党组织人员配齐的情况下由村支书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建立健全党群联动、村民自治的村级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王悦【摘要】近年来,各地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创新与探索,特别是天津市静海区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赢了制售假冒品牌调料、非法传销、黑恶势力专项治理的“三大战役”,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了群众最为关心、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本课题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结合静海区在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以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作者简介】王悦,女,1988 年 3 月出生,籍贯:天津市,民族:汉,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法律,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党校,天津市。万方数据
人资社科
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9 ︱ 245
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使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三个”作用交融互动、互为补充,推进协同共治。其次,要建强村民自治组织,积极发挥村委会的社会管理功能。完善村民决策参与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村民监督制度,规范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运行。建立听取民意新机制,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畅通民意收集“最后一公里”。创新工作模式,形成村民自治的良好机制。其三,借助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明确社会组织角色定位。加大农村各类合作社组织建设,让农民收入在合作社中得到增长。积极组织农民多渠道多方式增收,让广大农民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获得收入,从劳动收入中获得劳动幸福和快乐,那么,农村社会就充满幸福和快乐,心情舒畅,有事好商量,在党的带领下,阔步奔向现代化。(二)夯实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展现领导能力、提高群众组织力、增强服务力、提高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加以壮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能力再强,为村民办事也只能是等政府扶持、靠党委支持,难以成为农民的依靠和主心骨,号召力和威信自然不强。没有产业,农民安居乐业的大事解决不了,村级发展遇到大事难事也自然难以协调。从静海区情况看,在引进项目落地、村级规划调整、环境整治、土地流转、占地赔偿等问题上,工作难以推进,甚至引发集体上访的基本上都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我们要在支持农民增收的同时支持村级组织壮大集体经济,激发村级组织干事创业的活力,增强战斗力,切不可使村级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邮递员”或证明人。要通过村级组织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规模土地流转、设施资源经营利用等方式,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国家重点支持和村级自主发展同时用力,确保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三)构建智能专业防控与全民防控的治理大防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三个转向”,对社会治理智能化提出了新要求。静海区正规划建设区级、乡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打造集综治日常办公、信息汇总研判、应急指挥调度、流程跟踪检查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打造部门联动无缝隙、数据应用无死角的合成防控体系,从整体上提升突发时间的预警力、各类时间的打防管控力和各类应急救助能力。还要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在强化现代化智能防控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将引导群众与依靠群众有机地对接起来,形成全民防控体系。静海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一是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群防群治队伍。将全区 438 名村街卫生监督员、2865 名卫生清洁队员布建培养成为治安协防员,将 7200 名出租车司机、邮政寄递业从业人员、加油站员工布建培养为治安信息员,与现有的巡逻队、保安队整合,组建联合巡逻队 1134 支,通过划分责任区域,开展巡逻防控、情报信息搜集、安全防范宣传、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等工作,实现镇、村和重点单位、场所群防群治队伍全域覆盖。二是建立“十户联防”制度。以村民代表或楼栋长制度体系为基本构架,以 10 至 15 户村民或一个楼栋为一个单元,推荐一名联户长,做好联户居民的“防火防盗防传销,保净保民保稳保安全保宣传”工作。并在各村结合实际抽调 10—15 名联户长组成联防队,由联户总长担任联防队长,围绕违法占地、违法建设、非法传销、制假售假、出租房屋等问题,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巡查走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这种形式全面提升风险排查防控能力,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切实维护农村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结合全民防控、专业防控,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一定能使农民获得安全感、稳定感,为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四)切实加强村级法治建设在农村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乡村干部和乡村工作依法推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有序,使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成为基本取向。一是乡镇要在司法所基础上健全乡村司法调解机制、法治宣传机制,做到每村配有司法调解员,法治宣传员、矛盾信息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二是村级组织要引导农民养成自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的习惯。农村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依法妥善处置,慎用警力、武器警械和强制措施;对聚众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要道以及阻碍重大项目施工的事件,依法处置;对公开煽动闹事甚至借机进行打、砸、抢的为首分子,坚决依法惩处,形成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三是信访部门、纪检监察和检察审判机关要按照各自管辖权限,依法受理群众的申诉、举报、控告、复议和诉讼,依法办案,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作出涉及群众利益的具体决定时,应告知其相应的救济渠道,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加大法律援助的力度。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坚持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相结合,依法严惩损农职务犯罪,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打击农村多发易发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维护农村治安稳定。近年来,静海区对农村基层坚持依法治理理念,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执行法律规定,维护法律权威。对出现的危害市场秩序的制假活动、非法传销、农村黑恶势力等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从严惩处,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法治保障,明确政策界限,严格依法办案,集中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村级社会治理创新内容 村级 治理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