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重点字词整理6篇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部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 七年级(下) 第8篇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句归纳1.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重点字词整理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编教材文言文分册梳理训练七年级(下)
第 8 篇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句归纳 1.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①见,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看见,接触 ②往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过去的事情 2. 重点实词 (1)孙权劝.学
劝:______________【F】
(2)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 (3)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_________
务:______________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______________ (5)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 (6)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 (7)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____________ (8)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
刮:______________ 3. 重点虚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 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 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
(3)蒙乃.始就学
______________ 4. 句子翻译 (1)以 (2)为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及鲁肃过寻阳。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统编课后习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第 9 篇
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素养提升设问
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中心概括】这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通过对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知识梳理
重点字词句归纳 1. 通假字 (1)但手熟尔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原意为:轻的,指分量小,句中意为____________。
(2)动词用作名词 尔安敢轻吾射.
原意为:射箭,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陈康肃公善射..
善:______________
射:______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____________
(3)尝.射于家圃.
尝:______________【F】
圃:_____________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_____________
(5)睨.之久而不去.
睨: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F】
(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矢:____________【F】
(7)但.微颔.之
但:______________
颔:______________
(8)无他..
无他:____________
(9)但手熟.尔
熟:______________
(10)康肃忿然..曰
忿然:____________
(11)尔安.敢轻吾射
安:______________
(12)以我酌.油知之
酌:______________
(13)以钱覆.其口
覆:______________
(14)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______________
(15)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___
4. 文言虚词 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 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 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 ______________ (2)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
(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______________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_______________
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__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______________
第 10 篇
陋室铭(2011 课标) 唐·刘禹锡 全国视野:2018 全国考情—单篇:海南。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思维导图】
(1)之 (4)而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2)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3)开篇、结尾类比说理,恰到好处。(4)句式整齐,对仗工巧。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 古今异义 (1)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丝绸和竹子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状,样子 2.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苔痕上.阶绿 原意为:方位名词,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 (2)有龙则灵.
灵:____________ (3)斯.是陋室
斯:____________ (4)惟.吾德馨.
惟:____________
馨:____________ (5)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__ (6)往来无白丁..
白丁:__________ (7)可以调素..琴
调:____________
素:____________ (8)无丝竹之乱.耳
乱:____________ (9)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 (10)何陋.之有
陋:____________ 4. 重点虚词 (1)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 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 5. 重点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之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 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统编课后习题改编)《陋室铭》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3. 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第 11 篇
爱莲说(2011 课标)
北宋·周敦颐 全国视野:2018 全国考情—单篇:遵义。
课文原文 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教参段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
第 1 段: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
素养提升设问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当很多了。
第 2段:作者对三种花(菊、牡丹、莲)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意并以莲自况,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思维导图】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厌恶。
【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2)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3)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栽种 2.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原意为:枝蔓,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原意为:枝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 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状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 清
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___【F】
回清.倒影(《三峡》) 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
(3)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
妖:____________
(4)香远益.清
益:____________
(5)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____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____________
(7)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
(8)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
5. 重点虚词 水陆草木之花
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11A
____________ 6. 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文意理解与探究 1. 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旨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统编课后习题)《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之
质。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虚词随文小练
【用法归纳】之(11 年 7 考) 速记口诀:“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意义及用法:①动词,到,往【2018C、2013A】;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017B、2011A】;③结构助词,的【2016B、2008A】;④指示代词,译作“此”“这”“这件事”【2010B】;⑤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⑥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⑦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⑧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⑨助词,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爱莲说》一课中“之”字用法极为典型,共出现了 8 处,请完成下表。
义项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③结构助词,的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项⑥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归纳】同学们,除了《爱莲说》,你还能从其他课文中找到更多虚词“之”的义项和例句吗?请完成下表。
...
篇二: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元《三峡》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写作“山献”)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原文】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quē,断缺。
现在写作“缺”]处。
重岩(yán)叠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隐[遮蔽]天蔽(bì)日。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不见曦(xī)月[日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涨上山陵。
襄,上。
陵,大的土山], 沿[yán,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宣,宣布,传达], 有时朝(zhāo)发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 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荆州], 其间千二百里, 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不以[如此,这么]疾[快]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
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 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巘,山峰]多生怪柏, 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shù,冲荡]其间, 清荣峻茂[水清、 树荣、 山峻、草茂。
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 林寒涧(jiàn)肃[山涧显得寂静。
肃,寂静], 常有高猿[高处的猿]长啸(xiào),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缀(zhuì),连续。
引,延长]凄异,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
响,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绝,断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
“巴东[地名,在今重庆东部]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 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 没有一点缺口。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 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
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 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 也没有这样迅疾。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 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
(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 在凄清的林木、 静寂的涧谷中,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 凄厉异常, 绵延不息。
(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 哀婉凄切, 久久不绝。
所以, 打鱼的人往往唱道:
“巴东三峡哦, 巫峡最长; 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 不禁泪湿衣裳。
”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 两岸高山连绵不绝, 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遮蔽了天空,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 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不能通行。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 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 驾着长风, 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 白色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 回旋的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 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 声音接连不断, 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 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峡》 教案 教学目标:
1、 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 翻译、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 展开想像, 领略三峡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景色。
3、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 描写了三峡春、 夏、 秋、 冬四季的美丽景色, 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文美, 也容易理解, 对初一学生而言, 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 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如读准句读, 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 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熟读成诵, 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 尽量字字落实; 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 然后一一解决, 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 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 山河壮美, 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 妆扮着中华大地, 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 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 挥毫泼墨尽情描绘。
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 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 了解《水经注》 和郦道元 郦道元, 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 散文家 , 他好学, 历览奇书, 撰注《水经》 四十卷,《本志》 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 散文家)《水经注》 不仅是一部地理志, 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 的文体骈散相杂, 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 受楚辞、 汉赋影响, 富有文学气息, 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 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
对照注释, 小声自由朗读, 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 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
教师范读古文, 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学生放声朗读, 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
学生两两互读, 相互指出。
2、 研读课文
(1)
学生个别朗读, 读清句间停顿。
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 夏水矿襄陵
[襄陵:
动补短语, 漫上丘陵]
沿/ / 溯/ 阻绝
[沿溯:
并列短语, 上行和下行)
或/ 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 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 素湍/ / 绿潭, 回清/ 倒影
[素湍:
偏正短语, 雪白的浪花)
[回清:
动宾短语, 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 荣/ 峻/ 茂
[清, 指水清; 荣, 指树荣; 峻, 指山高; 茂, 指草茂。
]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 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 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 教师只起点拨、 引导的作用
(1)
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 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
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 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
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 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 看不见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 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sù)
阻绝:
到了夏天, 江水暴涨, 漫上两岸的山陵, 下行和上行 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 回旋着清波, 碧绿的潭水, 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4、 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 品读课文, 解决问题 问题展现问题一、 三峡很美, 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 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 你看
,它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 1:
三峡的 山美, 你看, 七百里三峡,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 层层的峭壁, 遮蔽天空, 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 多、 陡峭、 高峻的特点。(板书:
山——奇险)
例 2:
三峡的水美, 你看, 到了夏天, 江水暴涨, 漫上两岸的山陵, 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 你看, 一千二百里的水路, 早上出发, 傍晚就到了,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 你看,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激流回旋, 清波荡漾, 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 3:
三峡的秋美, 你看, 高猿长啸, 声声在山谷中
回荡。
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正面写山的长、 多、 陡、 高。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 两岸群峰相连, 峭壁对峙, 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正面描写, 可见其凶险。
“有时朝发白帝, 暮至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 回声久久不绝, 悲哀婉转, 到处笼罩着悲寂、 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 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 动静结合。静景:
山
动景:
水山(两岸连山, 群峰对峙)
水(夏:
大水猛涨, 江流湍急;
冬、 春: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 哀猿凄清。)
3、 不但有形有色, 而且有声有情。
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 以“素”、 “绿”绘色, 以“湍”、 “悬”、 “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 则重在绘声, “长啸”、 “凄异”、 “哀转”, 渲染了 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 因景而异, 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 一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 而末段的“凄”字, 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
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
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有山才有水, 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 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 后写春冬之水, 后写秋天, 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 春冬风平浪静, 秋天水枯谷干, 顺势而下, 入情入理。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 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
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六、
布置作业
1、 整理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2、 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 从文章中两句渔歌, 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 它们的意境相同吗?附:【一词多义】
①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
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最)
哀转久绝(停止)【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 声音曲折)【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奔:
动词用作名词, 飞奔的马)
板书设计:
三
峡
郦道元
北魏
山:
长、 多、 陡、 高峻
夏水:
凶险、 迅疾
春冬景色:
色彩斑斓、 景色清幽
秋:
悲寂凄凉《三峡》 教案之二一、
教学目标 1、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虚词、句式。
2、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3、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 感受大自然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作品景物描写...
篇三: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三峡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
鉴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在课堂随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字词,整理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三、德育目标
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2.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自主预习,做完自主学习单。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图片 导入
1.字源识字法图片导入。
出示“峡”字的字源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两山夹水即为峡”。
2.师:在中国,峡之极品当属长江三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步伐,去 1500 年前的“三峡”探寻一番。
3.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3)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根据自主学习单,听读课文,圈画出重点生字词。
2.师生分享重点生字词。生分享,师点播。(重点词语:阙、曦、巘、裳)
3.生自由读朗读课文。
4.点名读课文。生互评,师点评。
5.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多样朗读,感受美景
1.划分节奏,读出音乐美 (1)“领起”词,读好短暂拖音(生自主读,师纠错。)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2)四字词语,读好节拍(生自主读,师范读。)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3)顿音,恰到好处顿一顿(个体读,群体读,师范读。)
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译读课文,读出内容美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很多啊。)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调整语序是否更好? 四、鉴赏品味,体悟情感
1.《水经注》本是为《水经》做的注释,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自主探究:
(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写得较具体些? 为什么?
(2)《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具体的词语并作简要的赏析。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自制 1 分钟短视频,介绍 《三峡》的山(或水、或四季之时的三峡风光)。QQ 学习群内分享。
拓展阅读:余秋雨《三峡》
刘白羽《长江三日》 【板书设计】
三 峡 山 水 《三峡》学情分析 这篇古文,句式整齐,节奏性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爱。鉴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在课堂随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
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 三峡 》 效果分析 一、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具体如下:
1.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的定位,使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
2.文言文的学习,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开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由节奏美过渡到内容美、情感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德育渗透。
3.作为游记散文,作者以凝练又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写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熟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好材料,也是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4.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5.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关于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多种形式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路径,而且是重要路径。听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朗读技巧,进行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2.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3.本文的思想感情表述的较为直观,应学会从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悟洋溢其中的热爱赞美之情,“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
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实现美好的教学效果。
《 三峡 》 教材分析
《三峡》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记住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作结。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景中融情,情随景迁。又简洁精炼,生动传神,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
作为游记散文,作者以凝练又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写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熟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好材料,也是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文中,作者寄情山水,以洗练的笔触将心中对于三峡的喜爱跃然纸上。作者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几个字便将山势连绵的景象勾勒出来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瞬间开启了山的高耸入云的气势。结尾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陡然间将山势的雄壮之美进一步夯实。
作者写水,以夏水为盛。夏日,江水漫上小山包,上下行的船只都被阻隔不能通行,遇到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的距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将奔跑的马和清风与快速行驶的船进行对比,极言水势之浩大。
作者写春冬之时,俯视素湍绿潭,仰视峭壁之上的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动静结合,对于三峡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写晴初霜旦,“寒”“肃”“凄”三个字便将秋景的神韵诠释出来了,一个“哀”字更是表达了对于渔民的同情。渔歌做结,进一步烘托出秋的萧瑟凄清。
纵观全文,布局自然,思路流畅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节奏自然,视为佳品。
《三峡》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长啸(
)
属引(
)
哀转(
) 2.解释加点字。
(1)晴初霜旦(
)
(2)夏水襄陵(
)
(3)素湍绿潭(
)
(4)飞漱其间(
)
(5)乘奔御风(
)
(6)不见曦月(
)
(7)林寒涧肃(
)
(8)空谷传响(
)
(9)属引凄异(
)
(10)春冬之时(
)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4.本文作者_____,__(朝代)人,选自___,它是有文学价值的__巨著。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
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
_______
沿溯.阻绝________ 2.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B 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C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D 春冬之时
物外之趣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5.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见曦.月(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6.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 C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只用“□□□□,□□□□”8 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
2.结合课本注释理解。
3.D
4.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疏》 地理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从三峡的总体地貌和四季景色两个方面来写。
二、课内语段阅读
1.阙通缺
逆流而上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D
4.理由 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 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太阳
5. 日光 快
6. B
7.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三峡 》 课后反思
《三峡》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记住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作结。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景中融情,情随景迁。又简洁精炼,生动传神,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
一、文本剖析 作为游记散文,作者以凝练又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写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熟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好材料,也是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二、课文赏析
文中,作者寄情山水,以洗练的笔触将心中对于三峡的喜爱跃然纸上。作者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几个字便将山势连绵的景象勾勒出来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瞬间开启了山的高耸入云的气势。结尾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陡然间将山势的雄壮之美进...
篇四: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三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 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 2 课时
课前预习
1. 本文的题目是______, 作者是______, 出处是______。
2. “三峡”, 西起______省______县, 东至______省______县, 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 的名称(依次)
是______峡、 ______峡、 ______峡。
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
是______、 ______、 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 指的是______, “飞翔” 指的是______。
5. 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 ______滩和______滩。
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 秭(的读音是______)
归, 是______的故乡, 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
罗江,投江而死。
7. 王昭君, 名______, 她诞生在______。
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 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 杜甫在 《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 课文中引了两句, 是 “______、______”。
8.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 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 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长江三峡》、 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 四川、 奉节, 湖北、 宜昌, 193 公里。
3. 瞿塘、 巫、 西陵, 像一道闸门(或雄奇)、 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 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 通感、 比喻, 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 泄、 青、 崆岭, 崆岭。
6. zǐ, 屈原, mì。
7. 嫱, 香溪,
chán,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8. 由西向东的航程。
9. 船行(或船的方位)、 仰视、 平视, 前方、 两侧。
10. 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 表达了对祖国、 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 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 作者简介 刘白羽:
现代作家。
1916 年生, 北京人。
1938 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 1944 年到重庆《新华日报》 副刊做编辑工作, 1946 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 1950 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 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 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 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 等。
三、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瞿塘峡、 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
在长江上游,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 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 长 193 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 90 公里, 宽谷段合长 103 公里), 滩峡相间, 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 江流湍急, 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 分析课文 一、 重点字词 启碇 滟滪 绛紫 云蒸霞蔚 峨冠博带 群山万壑 雷霆万钧 缤纷 亭亭 婀娜 眺望 小心翼翼 二、 朗读课文。
要求:
1. 声音响亮, 读准字音。
2. 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的景象, 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 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 有一段总写感受,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 2 段), 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 3~5 段), 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 6~9 段), 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四、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 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
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
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分析讲解要点。
(1)
第一部分(即第 1 段)
总写 1960 年 11 月 18 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
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 修辞方法。
所谓“通感” 就是指听觉、 视觉、 嗅觉、味觉、 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 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 而“交响乐” 则是人的听觉感受, 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 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母亲河流”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看, 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五、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 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 教师讲解, 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 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 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 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
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 到“早晨八点二十分”, 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 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 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
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 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 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 但是船不断行进, 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 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 ‘江津号’ 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 等等。
(3)
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 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 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 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 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 白云; 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
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 以后, 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 的诗句和古时歌谣, 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 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 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 涛如雷鸣, 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这“依然” 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
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 恰当地抒发情感, 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 ……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等就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 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 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六、 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 分析第三部分。
1. 朗读课文(3、 4、 5 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
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 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
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
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
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 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 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 的一耸立的细石, 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 的介绍, 紧接着, 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 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这一特点, 从“面” 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 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 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 山势奇绝, 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
再用丰富的想象, 贴切的比喻, 具体描绘千姿百态、 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
文中用两个“突然” 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
有人说:
舟行巫峡, 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 但驰到跟前, 峰回路转, 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
所以, 作者乘“江津号” 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 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 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
在一条画廊中, 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 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
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 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 指出本体和喻体。)
B. 点面结合。
C. 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 分析第四部分。
1.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
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 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 (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 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 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 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
泄滩、 青滩和崆岭滩。” 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
“万马奔腾的江水, 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
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
“江面陡然下降, 波涛汹涌, 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 到处是泡沫, 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
“泄滩青滩不算滩, 崆岭才是鬼门关。” 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 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 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
如:
“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 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 ‘江津号’ 剧烈地震动起来。”“ ‘江津号’ 用尽全副精力, 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 ”“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 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 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 和“香溪” 两个县城, 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 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
告诉人们,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 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
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 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 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
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
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 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 写作特点
1、 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
在课文中, 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重点写其“雄”;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重点写其“秀”; 西陵峡处处急流, 处处险滩, 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
(2)
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 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 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 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
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 中写巫峡,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 云雾、 山峰和江水的美貌, 美女峰的传说, 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 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 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 阅读时应全面把握, 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 诗情、 画意、 哲理的统一, 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
瞿塘峡峰顶的云雾、 朝霞, 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 绿草红叶, 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 无不充满诗情、 画意, 细读之后, 低头可想, 闭目可见, 令人回味无穷。
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 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 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 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 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 受到鼓舞, 迎着困难, 奋勇前行, 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 长江三峡山陡、 流急、 滩险, 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 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
长江三峡的山陡、 流急、 滩险, 看起来“十分吓人”, 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
大自然用以“吓人” 的陡山、 急流、 险滩并没有吓倒人, 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 “战胜” 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 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 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 奇险本身就是美, 人能身临奇险, 战胜奇险, 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五、 课文总结。
1. 归纳中心: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 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
篇五: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长江三峡》 活动单 高一语文备课组钱玉蓉
2011 年 2 月 10 日 预备单 一、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时间顺序,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 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学习体会文章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二、 背景知识
1、 作者简介
刘白羽, 现代作家, 北京人。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 其散文以热情奔放, 感情真挚著名。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红玛瑙集》 等。
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 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 散文《芳草集》 获 1989 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 获 1991 年茅盾文学奖, 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 获 1995 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2、 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 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1960 年 11 月中旬, 刘白羽乘“江津号” 顺流而下, 从重庆到武汉。
一路上, 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 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 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 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瑰丽奇特的景象, 故编入课文时定名为《长江三峡》。
3、 关于三峡 长江三峡, 是瞿塘峡、 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
在长江上游, 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 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 长 193 公里, 由西往东, 其间滩峡相间, 由地壳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悬崖绝壁, 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江流湍急,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 导入及检查预习 1、 诗句导入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 字词积累 (1)
给加点字注音
启碇.
隽.秀
婀娜夔.州
迂.回
草坂.
澎湃瞿.塘峡
跋涉. .
层峦叠嶂. (2)
解释下列词语, 注意字形书写。
亭亭笔立:
云蒸霞蔚:
峨冠博带:
. .
滟滪. .
绛.紫
旋涡. .
汨.罗
秭.归 . .
3、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 巫峡和西陵峡的景象, 自读文章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活动单 一、 再读课文, 文本研读 1、
三峡景物各有特色, 每个峡口作者分别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概括本文的行文线索。
瞿塘峡:
雄
巫峡:
秀
西陵峡:
险 作品以“江津号” 的航程为顺序, 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
找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思考: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的?
(1)
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 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 “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 “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 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
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 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 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 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江津号’停泊时”、 “启碇续行”、 “瞿塘峡口”“瞿塘峡中”、 “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 “船越驶越近”等等。
(3)
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 如“远远前方”、 “你朝江流上望去”; 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 如“近处山峦”、 “船越驰越近”, 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 白云; 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 作者左顾右盼, 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
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 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
“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 的诗句和古时歌谣, 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
现在, 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 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 涛如雷鸣, 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
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 恰当地抒发情感, 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中“……真美极了, ……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等就是点睛之笔。
有的直抒其情, 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
穿越巫峡时, 作者看到了两岸秀美的山峰, 又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A. 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 指出本体和喻体。)
B. 点面结合。
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 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 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 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 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 紧接着, 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 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 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 右一转”, “两岸山峰连绵不断, 山势奇绝, 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
再用丰富的想象, 贴切的比喻, 具体描绘千姿百态、 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
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
有人说:
舟行巫峡, 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 但驰到跟前, 峰回路转, 前
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
所以, 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 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 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 浸入江心”,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
在一条画廊中, 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 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C. 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船航行到西陵峡时, 作者如何写出西陵峡的凶险的? 在这部分还着重介绍了“秭归” 和“香溪” 两个县城, 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 还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
(1)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 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
告诉人们,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 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
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二、 探究思考 1、 长江三峡山陡、 流急、 滩险, 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 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
长江三峡的山陡、 流急、 滩险, 看起来“十分吓人”, 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 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
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 急流、 险滩并没有吓倒人, 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 “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 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 奇险本身就是美, 人能身临奇险, 战胜奇险, 则奇险更美, 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2、 归纳小结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
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 重点写其“雄”;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重点写其“秀”; 西陵峡处处急流, 处处险滩, 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
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
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 拟人、 引用等修辞手段, 描形、 绘色、 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如写巫峡,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 云雾、 山峰和江水的美貌, 美女峰的传说, 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 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
检测单 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C )
A. 漩涡(wō)
隽秀(jùn)
婀娜(nuó)
峭壁(qiào)
B. 秭归(zǐ)
朝辉(zhān)
眺望(tiào)
苍鹰(yīng)
C. 轮廓(ɡuó)
翡翠(fěi)
夔州(kuí)
绛紫(jiàng)
D. 瑰丽(guī)
澎湃(pài)
缤纷(fēn)
朦胧(ménɡ)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B )
A.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 就站在巫峡口上, 山如斧削, 俊修婀娜。
B. 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 数步之隔, 这边是阳光, 那边是云雾, 真是神妙莫测。
C. 看到万仞高峰之巅, 有一细石耸立, 如一人对江而望, 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 山峡却越来越狭, 前面两山对寺, 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 而门外, 完全是白雾。
3. 下列的文学文化常识, 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这里所说的明妃指王昭君, 为避讳, 而称明妃或名君。
B. 《长江三峡》 选自我国当代散文作家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C. “颂”, 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指歌功颂德的诗, 后泛指一切赞美歌颂祖国的诗文。
D. 屈原, 名平, 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 伟大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和《风赋》。
(为宋玉作品)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 有的若金龙腾空, 有的如雄狮昂首, 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 . . ., 有的似凤凰展翅, 千姿百态, 妩媚动人。
B、 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的云雾交织一处, 数步之隔, 这边是阳光, 那边是云雾, 真是神妙莫测. . . .。
C、 崆岭航道狭窄, 布满灰色礁石, 每只经过的江轮都要小心翼翼. . . ., 才能保证安全过滩。
D、 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感同身受. . . ., 就像真的置身此景中。
布置作业 1. 字词整理并完成《金榜直通》 P4《自我检测》
2.阅读余秋雨《三峡》 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终于, 人们看累了, 回舱休息。
舱内聚集着一群早有先见之明的人, 从一开始就没有出过舱门, 宁静端坐, 自足而又安详。让山川在外面张牙舞爪吧, 这儿有四壁, 有舱顶, 有卧床。
据说三峡要造水库, 最好, 省得满耳喧闹。
把广播关掉, 别又让李白来烦吵。
历史在这儿终结, 山川在这儿避退, 诗人在这儿萎谢。
不久, 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叫。
船外, 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
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 顾盼生风, 绝世艳丽, 却放着宫女不做, 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 终逝他乡 。
她的惊人行动, 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 屈原故里过去了。
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 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 长剑佩腰, 满脑奇想, 纵横中原, 问天索地, 最终投身汨罗江, 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 从三峡出发的人, 无论是男是女, 都是怪异的。
都会卷起一点旋涡, 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性, 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他们都不以家乡 为终点, 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 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
凭它的力度, 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 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 你们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
我们了解吗? 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 客舱内谈笑从容, 烟雾缭绕。
明早, 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 然后再缓缓启航。
没有告别, 没有激动, 没有吟唱。
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 李白去远了。
还好, 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 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 静静地做一个梦, 殷殷地企盼着。
1.
文章引入王昭君和屈原两位历史人物, 对文章有何作用?
(1)
三峡本就是历史文化名胜, 引入两位历史人物, 更体现三峡的文化内涵。
(2)
引起下文, 总结出“从三峡出发的人, 无论男女, 都是怪异的。
” 进而引出三峡的特点。
2. 外国游客和谈笑从容的“我们“似乎都不能真正了解三峡, 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三峡?
(1 )
外国人不了解三峡, 主要是因为文化的隔阂, 他们对三峡而言, 只是匆匆过客, 所以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 去体会沧桑的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气息。
(2)
“我们” 不了解三峡, 主要是因为过于“安安稳稳” 、 “从容” 、 “宁静” , 丧失了李白那样的原始自然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唤起自身对生命、 对前方的激情, 像 “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
知识链接 1.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这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第一首的后两句。
全诗为“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在中巴东面的巴东山, 长江水劈开崇山峻岭在山中奔流, 白帝城地势高峻是三峡的重镇, 瞿塘峡的险要胜过百牢关)
2.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 五首中的第三首头两句。
全诗是: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篇六:三峡重点字词整理
技师学院教案编号:
SHJD—508—14
版本号:
A/0
流水号:
姓名:
魏雪松 授课日期
班
级 11 综财 2
课题:
《长江三峡》
教学目 的、 要求:
1、 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a、 准确理解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
b、 把握作者通过描形绘色、 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的写作特色
授课方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
教学后记:
板
书
设
计
注:
要求以一块黑板的版面来进行板书设计
教
案
纸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时分配一、 导入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 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 全长 193 公里。
是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的合称。
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 横切巫山山脉, 在万山丛中汹涌奔腾而下, 形成了 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大峡谷。
三峡群峰夹峙, 悬崖千丈, 风光雄伟壮丽, 风景如画。
二、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
中国散文家, 军旅作家。北京人。
作品以题材重大、 具有强烈时代感、 富有斗争激情和雄健气度取胜。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部副部长、 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
出版《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 等。
其散文立意高远, 格调豪迈, 与他战争年代的作品一样充满政治激情和时代气息, 在艺术上还力求把诗和政论结合起来。
三、 积累字词
朦胧
停泊
启碇
瞿塘峡
夔州
滟滪
雷霆万钧
漩涡
层峦叠嶂
绛紫色
翡翠
云蒸霞蔚
俊秀婀娜
巫峡
万仞
缥缈
绿茸茸草坂
崆岭滩
袁崧美髯白皙
驮
姊归
震颤
绛紫
峨冠博带
四、 品读鉴赏 一、 朗读课文, 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请同学们将文章朗读一遍,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 并说说你的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
(第 1 段)
总写游历三峡时的内心感受。第二部分:(第 2 段)
写船过雄奇瑰丽的瞿塘峡所见到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 3 段—第 5 段)
主要写巫峡的神奇秀美的景观。
第四部分:(第 6 段—第 9 段)
写作者所经历的西陵峡之险。
课前预习:(一)、搜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 白 帝 彩 云间, 千里江陵一 日 还 。
两 岸 猿 声 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夔州歌》 云:“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学生速读课文,根据文章线索,梳理文章思路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时分配二、 细品课文
第一段
(1)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找出本段的关键词。
总领全篇
雄伟
瑰丽
“雄伟而瑰丽”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是作者对三峡景色的总概括。
(2)“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雄伟而瑰丽”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感 “通感”是指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的沟通交融。
“雄伟”、 “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 而 “交响乐” 则是人的听觉感受, 这种感觉的转移就是通感。
“雄伟”、“瑰丽” 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
从全文看, 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这句话为全文打下了激越而瑰丽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
瞿塘峡
特点:
像一道闸门——雄
表现手法:
拟声绘色
(一)
文章如何写瞿塘峡口的“险”的?
先总起交代,
“瞿塘峡口上, 为三峡最险处”;接着引用杜甫的诗句及歌谣, 写出其险; 再写其“万水奔腾”的水势, 写出其险; 最后再想像其雷霆万钧的气势,突出其险。
滟滪:
长江瞿塘峡峡口的巨石, 1958 年整治航道时已炸平
(二)
朗读第二自然段“过了 八公里的瞿塘峡…… 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你觉得这些语句写得怎么样?
这一段描写, 如诗如画, 绚丽多彩, 令人陶醉。
②联系上下文, 说说这一段描写的作用。
(1)
承上启下, 由上文写瞿塘峡之险, 过渡到下文写巫峡的秀美。
(2)
上文写瞿塘峡之险, 这里写峡外之美, 行文有张有弛, 富于变化
作品 以 “ 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 以时间的推移和 空间 的 变换为线索, 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时间:
日出前━━上午 (八点二十, 八点五十, 十点, 十点半, 十一点十五分)
━━中午。
空间: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时分配(三)
思考:
从第二段看, 作者在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自己所见到的景物时有什么特点?
1、 景随时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排描写对象 2、 步移景异: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3、 同景换角:
不断变换着视觉的角度 第三段至第五段:
巫峡
特点:
秀
表现方法:
大量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通感
(1)
第四段中引用神女峰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a、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拓展了景物描写的空间;
b、 用神话传说突出了巫峡的神奇之美
c、 调节了叙述的节奏, 加深了意境
(2)第五段开头第一句 “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a、 统领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拉开本段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序幕, 比如:“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像是满山的杜鹃”, “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景, 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第六段至第九段:
西陵峡
特点:险
着重写自己的感受
(1)
朗读第七自然段, 用文中原句概括西陵峡的特点。
西陵峡比较宽阔, 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
(2)
这部分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a、 丰富了 文章的内容, 把读者带进了 神妙奇幻的境界, 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b、 告诉人们,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 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分析三峡的 特点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学时分配c、 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三、 主体归纳 (一)
思考:
长江三峡山陡、 流急、 滩险, 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 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长江三峡山陡、 流急、 滩险, 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和“大自然的壮美”。同时, 人类并没有被大自然“吓人” 的陡山、 急流、 险滩吓倒, 而是在“挑战险境中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
奇险本身就是美, 人能身临奇险, 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 是人的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二)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 运用抒情的笔调, 生动地描绘了 长江三峡雄伟、 瑰丽、 险峻的山川景色, 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景秀河山, 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 并启示人们:
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 就能战胜困难险阻。
小结:
长江三峡的一山一水, 一景一物, 是诗是画, 流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血脉里, 浸染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 游泳》 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对三峡的高度赞美。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更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建设贡献自 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明天会更美好。
作业 通过学习本文, 你对游记散文的写法, 有怎样的感受?
群 山 万壑赴荆门
咏怀古迹
杜甫
群 山 万 壑 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 去 紫 台 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 图 省 识 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 载 琵 琶 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
第
二
课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