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篇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2013/04总第432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RESEARCH文章编号: 1001-148X(2013) 04-0181-0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13 /04总第 432 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 -148X ( 2013)
04 -0181 -05基于财政支出结构的日 本居民消费效应分析罗志红, 朱青( 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330013)摘要: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 定, 如何通过财政支出 结构的合理安排,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促进居民消 费, 已经成为 我国 政府制 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 容。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日 本居民消费 水平远甚远于我国 居民, 这离 不开日 本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安排。
通过建立日 本财政支出结构与 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的 VEC 模型, 分析发现日 本政府的国债支出、 地方转移性支出、 文教科卫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等民生倾向性财政支出 极大地促进了 本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关键词:
日 本财政支出结构; 居民消费率; 长期均衡; 短期影响中图分类号:
F811. 4文献标识码:
B收稿日 期: 2012 -10 -25作者简介: 罗志红 ( 1976 - ) , 女, 瑶族, 湖南江华人, 东华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教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 财政理论与政策。基金项目 : 江西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 项目 编号: 11YJ05。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支出 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化解居民消费面临的各种困难等问题上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政支出 结构配置状态的优劣程度, 关系到财政支出 目 标的实现, 如何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安排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 有必要就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为与我国毗邻的先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远高于我国, 可以考察日 本财政支出 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经验关系, 揭示出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的长期与短期变动关系,从而为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促进居民消费提供借鉴与参考。在研究日本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方面,目 前的主要研究集中于财政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如 Masakatsu Okubo ( 2003)
利用 日本财政支出 与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 用两阶段分析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日 本政府支出 从整体上促进了 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1]。
YumK. Kwan ( 2006)
通过对东亚 9 国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关系的面板协整回归分析, 认为日 本与中国、中国香港、 韩国的政府支出 对私人消费有类似的[2 ]。
就目 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鲜有文献分替代关系析日本财政支出 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无法清晰地分析与判断何种财政支出促进了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而无法从日 本财政支出 结构的角度探寻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为何较高的原因。
因此, 本文从日 本财政支出 结构与日 本居民消费水平的现实出发, 构建两者关系的 VEC 模型, 旨在清晰了解日 本财政支出结构对日 本居民消费的长短期影响, 进一步丰富财政支出理论提供参考。一、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状况1. 日本全国性财政支出结构。
伴随着 “经济复兴” 计划的实施, 战后的日 本经济经历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 相应地日 本财政支出 的规模不断增加, 从 1990 年的 692 690亿日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967 280 亿日 元。
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因素的变化, 需要日本政府不断将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与居住民密切相关的领域, 满足居住民多样化的需求。进入 21 世纪以来, 日 本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
· 182 ·商 业 研 究2013 /04加, 财政支出结构具体情况见表 1。
从财政支出的费用类别来看, 日 本财政支出 主要分为社会保障费、 文化教育科学费、 养老金、 公共事务费、 国防费、 经济协作费、 小企业援助费、 地方转移支付费及国债还本利息费等。
其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 文化教育科技和养老金支出, 合计占比从 2000 年的 45. 2% 上升到 2010 年的 55. 1% ,而且以社会保障支出 为主。
国债利息支出 仍是财政支 出 的 主 要 内 容 之 一, 平 均 占 财 政 支 出 的21. 4% 。
同期, 地方转移支付占比振荡上升, 从2000 年的 17. 7% , 上升到 2010 年的 19. 4% 。
国防支出因为受到国防军费开支约束一直较为平稳发展, 2000 - 2010 年期间基本上保持在 5. 5% - 6%之间, 而在经济协作和小企业援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比一直较小 ( 见表 1)
。表 1日本主要财政支出占比情况表 ( 按费用类别)年份项目社会保障支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19. 7%22. 7%23. 5%23. 9%23. 5%24. 0%25. 0%25. 5%26. 2%28. 1%29. 6%文教科支出7. 7%7. 9%8. 0%7. 9%7. 2%6. 7%6. 6%6. 6%6. 4%6. 2%6. 0%国债支出24. 0%18. 7%18. 6%18. 9%21. 0%22. 6%22. 7%24. 4%24. 3%18. 8%20. 9%养老金1. 6%1. 6%1. 5%1. 5%1. 3%1. 2%1. 2%1. 1%1. 0%0. 8%0. 7%地方转移支付17. 7%19. 7%19. 7%21. 1%19. 1%18. 4%19. 0%17. 4%18. 2%16. 2%19. 4%国防5. 5%5. 9%5. 9%6. 0%5. 7%5. 6%5. 8%5. 8%5. 8%4. 7%5. 0%公共事务13. 3%12. 8%10. 9%11. 4%10. 2%9. 2%9. 3%8. 8%8. 1%8. 6%6. 6%经济协作1. 1%1. 1%1. 0%1. 1%0. 9%0. 9%1. 0%0. 9%0. 8%0. 8%0. 8%小企业援助1. 0%0. 5%0. 8%0. 3%0. 3%0. 3%0. 3%0. 5%0. 2%2. 9%0. 8%资料来源:
根据日本财务省网站的统计资料整理得到,http:
/ /www. stat. go. jp/english/index. htm。表 2日本地方主要财政支出占比情况( 按支出目的)年份项目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会议0. 6%0. 6%0. 6%0. 6%0. 6%0. 5%0. 5%0. 5%0. 5%总务9. 4%9. 2%9. 0%9. 8%9. 8%9. 6%9. 7%10. 0%9. 9%民生福利13. 7%14. 4%15. 1%15. 7%16. 6%17. 3%18. 2%19. 0%19. 9%劳动0. 5%0. 8%0. 5%0. 4%0. 4%0. 3%0. 3%0. 3%0. 7%卫生6. 7%6. 9%6. 8%6. 4%6. 3%6. 3%6. 2%6. 1%6. 0%农林水产事业6. 0%5. 7%5. 4%5. 1%4. 7%4. 4%4. 2%3. 9%3. 7%工商5. 6%5. 5%5. 3%5. 2%5. 4%5. 1%5. 3%5. 6%5. 9%土木20. 0%19. 1%18. 6%17. 8%16. 7%15. 9%15. 5%15. 0%14. 4%警察3. 5%3. 5%3. 6%3. 6%3. 7%3. 7%3. 8%2. 0%3. 7%消防1. 9%1. 9%2. 0%2. 0%2. 0%2. 0%2. 0%3. 8%2. 0%教育18. 5%18. 5%18. 6%18. 6%18. 5%18. 3%18. 5%18. 4%18. 0%灾害恢复0. 5%0. 4%0. 4%0. 3%0. 5%0. 8%0. 6%0. 4%0. 2%国债12. 7%13. 2%13. 8%14. 2%14. 4%15. 4%14. 9%14. 6%14. 7%资料来源:
根据日本财务省网站的统计资料整理得到,http:
/ /www. stat. go. jp/english/index. htm。2.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随着日 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体现出 地方政府的民生导向型政府职能的特点。
2000 - 2008 年涉及居住民福祉改进的福利支出占比不断提高, 从初始的 13. 70% 上升到 19. 90% , 卫 生 和 教 育 支 出 占 比 平 均 保 持 在6. 41% 、 18. 43% , 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林水产事业支出 占比、 工商支出 占比和土木支出 占比平均为 4. 79% 、 5. 43% 、 17. 00% 。
其中土木支出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 20. 00% 下降到 14. 40% 。会议、 总务、 警察、 消防等行政管理服务类支出占比基本上保持在 16% 以下, 2008 年国债支出占比为 14. 7% , 比 2000 年提高了 2 个百分点 ( 见表 2)
。( 二)
日本居民消费现状1. 日本居民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即在一定时期内 ( 经常为一年)
, 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
其反映了一国居民消费的整体发展水平。
从居民消费率的纵向比较来看, 日 本居民消费率整体上不
总第 432 期罗志红: 基于财政支出结构的日 本居民消费效应分析· 183 ·断提高, 即从 1970 年的 48. 92% 提高到 2010 年的58. 58% , 40 年居民消费率提高了 9. 66 个百分点。其中在日 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 居民消费率保持在 50% 左右; 在日 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居民消费 率 从 1974 年 的 50. 22% 提 高 到 1983 年 的55. 78% ;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成长和破灭时期, 居民消费率从 1984 年的 55. 17% 下降到 1991 年的52. 51% ; 在日本经济低成长时期, 居民消费率从1992 年的 53. 24% 提高到 2001 年的 57. 10% ; 在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时期和世界经济调整时期, 居民消费率振荡地从 2002 年的 57. 65% 上升到 2010 年的 58. 58% 。
从居民消费率的横向比较来看, 日 本居民消费率远高于我国, 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0 年 中 国 与 日 本 的 居 民 消 费 率 分 别 为46. 69% 、 56. 22% , 两者相差 9. 53 个百分点。
此后, 中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到 2010年仅为 34. 94% 。
而日本居民消费率基本上呈现上升态势, 到 2010 年提高到 58. 58% 。
中日 两国居民消费率的差距扩大到 23. 64 个百分点,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日本。2. 日本居民消费结构。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经济时期不同消费产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关系, 反映了一国居民消费质量的高低。
从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比较来看, 根据日 本财务省统计资料显示, 2005 - 2009 年期间, 食品类支出 从42 329 日元降低到 41 368 日 元, 其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 14. 32% 下降到 12. 89% ; 衣着类支出从 10 319 日元下降到 9 665 日元, 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从 3. 49% 下降到 3. 01% ; 住房、 保健医疗、通信、 娱乐文化支出 分别从 70 833 日 元、 12 300日元、 9 369 日元、 41 183 日 元, 增加到 74 330 日元、 12 807 日元、 11 057 日元、 65 810 日元, 2009年 这 些 居 民 消 费 支 出 占 比 分 别 为 23. 16% 、3. 99% 、 3. 44% 、 20. 50% 。
居民消费类支出 因政府教育投入力度的提高而相应减少, 从 2005 年的5 945 日元减少到 2009 年的 5 857 日 元, 相应地其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 2. 01% 下降到 1. 82% 。从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比较来看, 日 本居民消费质量优于我国居民。
如在生活必要品支出 占比方面, 日本居民食品、 衣着支出占比远低于我国, 两者分别相差 24. 11 个、 6. 56 个百分点。
在享受型消费品支出 占比方面, 日 本娱乐文化支出 高于我国 8. 88 个百分点。二、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为了有效验证日 本财政支出 结构与日 本居民消费的长期与短期变动关系, 本文建立了 VEC 计量经济模型。( 一)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1.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
基于与日 本居民消费的密切关系程度, 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保障、 文教科支出、 国债支出与地方转移支出, 分别用 js、je、jt、jl表示这些变量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2. 日本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日 本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来表示, 记为 jc 。
本部分的数据选择区间为 1990 - 2009 年, 所有的数据是根据日本财务省网站的历年统计资料整理得到, 所有变量的检验均通过 Eviews5. 0 软件验证。关于财政支出 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 借鉴 Feldstein ( 1982)
和 Kormendi ( 1983 )的研究方法, 建立了日 本不同财政支出 项目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模型:jct= α0+ α1jst+ α2jet+ α3jtt+ α4jlt+ εt( 1)其中 α1,α2,α3表示日 本财政支出项目 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εt为误差项。( 二)
计量分析1.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长期均衡。基于科学分析的需要, 首先应对变量 jc、js、je、jt、jl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 检验结果见表 3。
由表 3 的 ADF 检验可以看出变量 jc、js、je、jt、jl 非平稳, 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变成平稳的时间序列, 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均是 I ( 1 )
过程。
通过协整检验的迹检验法或是最大特征值检验法, 可以发现变量 jc、js、je、jt、jl 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 检验结果见表 4。
因此, 日 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比、 文教科支出占比、 国债支出占比、 地方转移支出占比, 与居民消费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记这一个协整方程为:17. 02357jct- 15. 7332jst- 43. 9904jet-49. 0598jtt- 46. 1235jlt= et( 2)其中 et为均衡误差, 相应地标准化协整方程如下所示:jct = 0. 9242jst + 2. 58409jet + 2. 88187 jtt +2. 70939jlt+ et( 3)根据各个解释变量前的系数来看, 变量 jt 前的系数最大, 为 2. 88187, 这表明日 本国债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 长期来看将会导致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提高 2. 88187 个单位。
另外, 变量 jl 与 je 前的系数也较大, 分别为2. 70939、 2. 58409, 这表明日本地方转移支付支出占比、 文教科支出占比每提高一个单位, 将导致居
· 184 ·商 业 研 究2013 /04民消 费 支 出 占 GDP 的 比 重 提 高 2. 70939 个、2. 58409 个单位。
变量 js 前的系数为 0. 9242, 这表明日 本社会保障支出占比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导致居民消费率提高 0. 9242 个单位。
因此, 从总体情况来看, 日本社会保障支出、 文教科支出、 国债支出与地方转移支出, 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日 本居民消费。2. 日本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短期影响。由于变量 jc、js、je、jt、jl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可以相应建立 VEC 模型, 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如式 ( 4)所示。Δjc= -0. 04656663519ecm( -1)+0. 5278332012Δjc(- 1)
+ 0. 39430805Δjs(- 1)
+0. 05869451325Δje (- 1)
- 0. 1407745885Δjt (- 1)+ 0. 02505479121Δjl (- 1)
+ 0. 005022132913( 4)其中误差修正项为:ecm(- 1)
= jc(- 1)
- 0. 9242007732js(- 1)
-2. 584087431je(- 1)- 2. 881871107jt(- 1)-2. 709389868jl(- 1)
+ 0. 9413049168( 5)从式 ( 4)
来看, 上一年度的居民消费占 GDP的比重, 导致本期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同方向变动 0. 5278332012 个单位, 上一年度的国债支出 占比 将 导 致 本 期 ...
篇二: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2010 年 02 月 21 日 10:48 凤凰网教育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 42 美元美国为 2684 美元是中国的 63.9 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 GDP 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 GDP 收入的0.82%美国为 6.10%是中国的 7.44 倍。日本为 4.28%韩国为 3.01%。俄罗斯为 1.87%是中国的 2.28 倍巴西为 2.29%是中国的 2.79 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详细见附件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 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详细见附件二)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 的比重只有 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 GDP 的比例仅为 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 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 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 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 44%相当于德国也从 66%下降到了 44%美国从过去的 69%下降到现在的 50%。(详细见附件三)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 2007 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 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 GDP4 。
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
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 投入是 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 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 GDP 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 年是 3.12007 年是 3.82008 年是 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详细见附件四) 摘自凤凰网 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
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 10 年提升 17 位 教育投入居末位(图) 2009 年 11 月 30 日 09:46 中国教育报
与 52 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 29 位比 10 年前提升了 17 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 10 年提升 17 位 综合排名居第 29 位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 53 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 2006 年为主。
在所选的 53 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 5 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排在最后 5 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 29 位属于中等水平。
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 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 47 位。综合排名在 29 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 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 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 10 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 1999 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 15 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 1999 年居 46 位与2006 年的 29 位相比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 17 位。
在所选的 53 个国家中1999 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 5 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 5 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 46 位排在倒数第 8 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 10年来居于前 5 位和后 5 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 5 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 17 位、16 位、15 位、13 位和 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 14 位斯洛伐克降低了 17 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 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 10 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
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 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 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 1、图 2 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 。
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 。
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 1999 年 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
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 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
在绝对指标方面 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 3 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 4 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
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 1999 年的 4 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 2006 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 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3 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 16 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 52 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优势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999 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1999 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 80%到 2007 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 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 98.5%。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 5%左右从 1999 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 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 180 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 47%其后 3 年分别以 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 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 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 2300 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 1998 年提高了 11.2 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 1397 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 6800 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
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
劣势 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 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中我国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990 年为 66.7%2002 年提高到 90%2006 年达到 97%。而高中毛入学率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是由于起点低所以数值不高 。
2006 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75.5%(WEF 数据) 在 53 个国家中排在第 50 位 53 个国家的平均值为 96.8%相当于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数值。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 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6 年进一步提高到 2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53 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 54.5%我国排在第 49 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 53 个国家中仅排名第 47 位。2006 年 5 月国务院第 135 次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1982 年仅为 5.3 年1990 年提高到 6.4 年2000 年达到 7.9 年2008 年增加到 8.5 年。2006 年我国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53 个国家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已达到 14.9 年而中国仅为 11 年在 53 个国家中排名第 49 位。
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 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 。
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 42 美元美国为 2684 美元是中国的 63.9 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 GDP 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 GDP 收入的 0.82%美国为 6.10%是中国的 7.44 倍。日本为 4.28%韩国为 3.01%。俄罗斯为 1.87%是中国的 2.28 倍巴西为 2.29%是中国的 2.79 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相关链接】
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本研究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 4 个层面: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 4 个维度 16 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维度一: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文盲率、职工培训范围、职工培训的可获得性、学生学业成就和教育体系质量 8 项指
标。维度二: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包括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 4 项指标。维度三: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包括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两个指标。维度四:反映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这里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反映。
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数...
篇三: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国行政管理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之比较 德国 2. 7% 埃及 3. 1% 英国 4. 2% 韩国 5. 1% 泰国 5. 2% 印度 6. 3% 加拿大 7. 1% 俄罗斯 7. 6% 美国 9. 9% 中国 26. 5% 教育 医药卫生开支占 GDP 的比重:中国:
3. 8%、
印度:
19. 7%、
美国:
21. 5%、
日本:
23. 3%
公司规章制度 一、
公司形象
1 、
员工必须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管理结构, 并能向客户及外界正确地介绍公司情况。
2、
在接待公司内外人员的垂询、 要求等任何场合, 应注视对方, 微笑应答, 切不可冒犯对方。
3、
在任何场合应用语规范, 语气温和, 音量适中, 严禁大声喧哗。
4、
遇有客人进入工作场地应礼貌劝阻, 上班时间(包括午餐时间)
办公室内应保证有人接待。
5、
接听电话应及时, 一般铃响不应超过三声, 如受话人不能接听, 离之最近的职员应主动接听, 重要电话作好接听记录, 严禁占用公司电话时间太长。
6、
员工在接听电话、 洽谈业务、 发送电子邮件及招待来宾时, 必须时刻注重公司形象,按照具体规定使用公司统一的名片、 公司标识及落款。
7、
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8、
员工要注重个人仪态仪表, 工作时间的着装及修饰须大方得体。
二、
生活作息
1 、
员工应严格按照公司统一的工作作息时间规定上下班。
篇四: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32?卷 第 6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No.?6?Vol.?322?0?1?4 年 11?月Journal?of?Foshan?University ( Social?Science?Edition)Nov.??2?0?1?4日本面向 21 世纪的 “ 教育立国”新政策收稿日期:2014-09-18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 十二五”规划 2013 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 ( GD13CJY09)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罗祥华 ( 1968-),广东始兴县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日本《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 以下简称计划)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依据 《 教育基本法》 ( 以下简称基本法)由政府首次制定的计划,在 2008 年 7 月 1 日日本内阁会议颁布并实施。《 计划》的颁布是为实现日本教育基本法所确定的教育理念,并经今后十年的奋斗促使教育状况改变明显,所提出的最近五年有计划地实施的相关教育综合措施。
《 计划》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法律依据和相关程序;二是要实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十年具体目标;三是今后五年出台的综合措施,保障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一、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法律依据和相关程序2006 年 12 月 22 日新修改的日本《 教育基本法》 ( 第 120 号第 17 条)规定:①为有计划地综合地推进振兴教育的措施,制定关于振兴教育措施的基本方针以及应该采取的办法及其相关事项、基本计划等,必须向国会报告,并予以公布。②地方公共团体应参照前项的计划并根据本地实情,制定出振兴本地教育的措施及基本计划。[ 1 ]这一规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制定 《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并写进了 《 基本法》,以法定形式确定了 《 计划》重要地位。《 计划》制定的过程如下表 1 所列。表 1 日本 《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制定的过程罗祥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广东佛山,528000)摘 要:日本 2008 《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核心内容的三个方面是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法律依据和相关程序;实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十年具体目标;保障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体现出日本在 21 世纪致力于建立一个政府、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共同推动教育振兴计划的综合教育机制,为日本提出的新世纪教育理念和人才战略的如期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关键词:日本;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5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 ( 2014)06-0084-052000 年12 月 12 日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是以培养日本 21 世纪创造性高级人才为目标,为回归教育的根本,广泛探讨今后教育之方而由内阁总理大臣谋求有识之士参与的一次会议。时 间会议名称内 容2001 年11 月 26 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咨询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为代表的教育官员在经过近 1 年时间的审议和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
第 6 期( 续上表)( 资料来源:
作者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网:http://www.mext.go.jp/a_menu/keikaku/index.htm 整理)2003 年 3 月 20 日,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 关于与新时代相符的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方式》报告中指出,全球化进程中日本教育的未来是面向世界,主动适应新时代需求,注重保留现行教育基本法确定的普遍性理念。
同时,还应明确日本未来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
为此,该审议会建议在坚持现行 《 教育基本法》规定的 “ 教育必须着眼于人格的树立,以期实现身心俱健的国民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的同时,还应新增以下理念:
( 1)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性、能力、创造性的培养; ( 2)
重视感性、 与自然和环境的联系; ( 3)培养 (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构建过程中的 “ 公共”精神、道德心、自立心; ( 4)培养 ( 学生)尊重日本传统与文化、热爱家乡与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意识; ( 5)终身学习的理念; ( 6)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相适应; ( 7)明确 ( 教育)与职业生活的关联;(8)为(建设)男女共同参与的社会做贡献。[ 2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建议修改现行 《 教育基本法》并制定《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上述 8 项建议的提出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其主要聚焦第 4 项,社会舆论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和爱国心基础上,更应关注培养 ( 学生)作为国际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国际意识和国家视野,培养全球通用的人才。二、确定实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十年具体目标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在当今知识型社会的发展或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持续发展。
故全社会应树立实现 “ 教育立国”的信念。基于此, 《 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并细化了今后十年应该达到的教育目标。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确立教育在全社会的信誉。为此,应以世界顶尖学力水平为目标,进行知、德、体均衡发展的教育。同时做到使所有人都能安心地将小孩送往学校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
第二,全社会都来培育孩子。《 计划》 建议建立地区支持学校人才培养的计划, 通过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全地区的教育能力,促使家庭和区域各界共同参与孩子们的培养工作。主要策略是提高高中、大学的教育质量,推进任何时候都能为他们提供人生生涯学习机会的教育工作。为此,文部省继续加大世界高水平教育研究基地的投资和支持,并以 “ 留学生 30 万人计划”的实施为起点,推进大学国际化工作。日本文部省分析比较了近年来 OECD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诸国及其他有关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对教育投资的状况 ( 表 2),认为同其他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本国对教育的财政支出是低的,并指出教育的公共财政支出是涉及到个人和社会未来发时 间会议名称内 容2003 年3 月 20 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中央教育审议会就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提交的《 新时代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召开审议报告会。2006 年12 月修正后的教育基本法公布、实施2007 年2 月文化教育科学部大臣提请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2008 年4 月召开“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 实现教育立国”报告的中央教育审议会中央教育审议会召开《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 - 实现教育立国》审议报告会。2008 年7 月 1 日内阁会议决定 ( 通过)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罗祥华:日本面向 21 世纪的 “ 教育立国”新政策8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第 32 卷展的基础性投资,有必要在预算中筹措财源确保对教育的投资。
实现上述教育目标,明确日本今后的教育投资方向。即:在资源贫乏的日本,对人才的投资,教育是最优先考虑的政策课题之一。表 2公共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投资占 GDP 的比例 ( %)现状( 数据来源:
日本文部科学省网:http://www.mext.go.jp/a_menu/keikaku/index.htm)三、提出了在今后五年应该出台的综合措施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和日本文部省关注教育发展的影响下,新制定的 《 计划》不仅确立了振兴教育的十年具体目标,而且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策略措施以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综合措施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大力支持就近场所的子女教育,创造条件帮助任何学生根据其需要就近获得学习机会 ( 包括大学的学习机会),接受就近场所 ( 或地区)提供的子女教育援助或类似的活动,充实就近获得学习机会的教育工作。
主要途径有:1. 强化学校、家庭、地区的合作,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能力。
在全国的中学校区开展 “ 学校支援地区本部” ( 包括地区学校在内)活动,促进社区学校的设置,推行适应地区实情的择校制,依据有利提高教育效果来合理进行学校配置,推动家庭、地区一体化的生动活泼的学校教育活动。在全国小学校区推动 “ 放学后孩子们计划”等,以加强放学后或周末孩子们的体验及交流活动。2. 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邀请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经验的人、民生委员及保健师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支援队伍,负责在所在地区开展详细的家庭教育活动。
再有充分利用幼儿园、保育所或批准的相应机构,促进保护者间的交流、子女教育的对话以及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建言献策等活动的开展。3. 加强学校与产业界、 地区社会三联动进行人才培养。
积极推动自小学开始的职业教育,特别推进以中学为中心的职场体验活动或在普通高中的相关活动。
通过大力推进职业高中的职业教育,大学 · 短期大学 · 专科及专修学校的专业职业人教育以及职业技工的培养教育活动,以加强学校与产业界、地区社会共同参与国家的人才培养。4. 营造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都能学习的环境。
《 计划》提出要在日本全国都建立地区居民学习活动基地,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的相关活动。致力把文化馆等社会教育设施变成“ 地区学习基地”。
并要求以成人每周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率达到 50%以上为目标,整合地区体育环境,建立综合性地区运动俱乐部。《 计划》 指出日本未来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孩子们掌握真实的学力。以世界顶级学力水平为目标进行国际学力调查,提高高学力人才的比例,减少低学力人群的比重。
培养孩子们成为有规范意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想法,同时又遵守法律、行为得当的人。
养成一生都能积极参加运动的愿望和习惯,并培养他们具备这样做的能力,使长期低体力孩子体力得到提升。
要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学校必须关注以下六点:1. 培养学生以知识、 技能等为内涵的真实学力。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授课学时或新的学习内容,研究确定教职员工的定额配置及数学、 理科辅助教材的编写和配备等问题, 特别完善有关小学的外语、中学的武术、理科的观察实验等活动设施建设。
其二做好学校各教学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以及彼此联系,积极开展综合学力提升策略、改善教科书的质和量等问题的研究。其三,继续实施全国学力、学习状况的调查,其结果作为改革学校教学的依据。2. 养成规范意识,培育良好心理和健康体魄。主要从几个方面实现这一要求:积极研究道德教育的指导方法、指导体制以及教材的国库辅助制度以加强道德教育力度。
尊重传统和文化,保护传统和文化,热爱国家和家乡,尊重他国,并从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出发,推进传统和文化方国家比例日本3.5%OECD 平均5.0%美国5.1%英国5.0%法国5.7%德国4.3%86
第 6 期面的教育。
在进行全国体力、运动能力调查的基础上,推进提高体力办法的研究。
在推进防欺负办法出台的同时,也要为不上学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机会的支持。推动自然体验活动或团队宿泊体验等各种体验活动和读书活动的开展。
以营养教育为核心,在学校推进科学饮食教育。3. 在提高教师资质的同时, 创设良好的环境服务每个小孩。
如继续推进弹性的师资配置体系,通过合理的教员配置或灵活使用外部人才,营造师生互动环境;在推进教师的培养、进修的同时,平滑推进教员职位许可更新制,以提高教员的资质。
对指导不力的教员应实施严格的人事管理措施。4. 在强化教育委员会公共效能的同时, 应确立学校的组织运作体制。
在政府层面,通过改革教育委员会公共职责,完善其体制建设;在学校体制改革层面则大力推进对校级管理领导、 主干教师、指导教师等新设职位的组织架构改革;继续完善学校的评价系统建设,以评价结果促进学校改革。高校应培养以学士课程成果内容为统一要求的能力,同时为确保大学教育的质量,构筑明确学士课程的学习成果内容、严格成绩评定等一系列框架。
其次培养对知识的创造、继承和发展有贡献的人才,鼓励大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在各行业设立应对国际竞争与生存的教育研究基地为目标,推进大学彼此间的组织配合。具体措施有:1. 完善社会需求和信赖的学士课程教育。
一方面要以实现学士课程教育 ( 学士力)为目标,在推进各大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善的同时,建立严格的毕业成绩认定的评价系统;另一方面要合理评价高中阶段的学习成果,明确各大学的升学入学政策,以利于大学的招生考试,使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顺利协调。2. 全面推进研究生院的教育。
在以重点支持150 个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研究基地为目标的同时, 促进研究生院从组织到体系适应优质教育;引入使青年研究者积极性高的终身聘用 ( tanure?track)制,或者建立研究与分娩育儿互促机制吸引女性研究者积极工作。3. 推进大学国际化。为实现到 2020 年达到 30万留学生的计划,联合相关的府、省有计划地推进实施;继续支持和鼓励大学的国际活动。4. 建立国立、 公立、 私立等多元办学主体联合。主要在于通过支持建立起基于多所大学协作的多样化、有特色的战略联合。
为振兴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并在大学营造生涯的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5. 开展有关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教学评价。为改善、充实日本大学教师职业能力,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大学振兴科教师培养规划室大学组在 2006 年负责制定了推进高素质教师培养工作计划,并在 2009 年 2 月 20 日修订后为 “ 推进大学改革的先行调研委托工作”。[ 3 ]其工作目的是指导各大学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大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011 年日本政府启动 “ 有组织的大学研究院教育改革推进计划”, 其预算额为 7 亿日元 ( 2010 年为 22 亿日元),以期支持更多的大学有组织,系统地推进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大学研究院教育实施优秀的项目。[ 4 ]6. 加大对大学教育研究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大学的基本经费,增加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经费项目的落实,尽早实现科技研究费补助金中间接经费 30%的目标, 以进一步促进大学教育研究设施及设备的完善化和高级化。国家...
推荐访问:日本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日本 比重 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