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

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

发布时间:2023-12-03 14:50: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供大家参考。

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

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

在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培训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各位社区干部是联系群众的“关键桥梁”,也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往往也是“最难一公里”。在抗疫这三年之中,在座没有一个不是多面手,往往既当“宣传员”“后勤员”,又当“话务员”“数据员”,要回答解决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统计、核实、上报大量疫情防控相关数据,三五个人负责一两千人的社区防疫那是常事。去年,我县以全省类区县第一的成绩斩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成为全省两个、全市唯一连续四年蝉联此项殊荣的县,我们经济搞得好,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守住了疫情防线、受疫情影响小,这背后离不开大量社区干部默默无闻的坚守和奉献。大家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你们,各项工作就难以高效运转,群众就难以安居乐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就更加无从谈起。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县四套班子,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我县基层治理起步晚、基础弱,精细化治理水平还不够高,社会组织的活力还未有效激发,基层应急处置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些都是我们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当前,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疫情防控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之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群众的各种诉求在不断地翻新,我们基层治理工作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我们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要深刻认识我们的短板弱项,加快适应工作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工作实际、强化务实举措、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下面,我以去年xx中学未成年人校外欺凌事件为例,就如何抓好基层治理,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全面复盘事件全程

  6月20日下午4时许,我县xx中学一未成年人在校外被欺凌视频在网络上传播,20日晚6时许,6名违法嫌疑人陆续被公安机关依法传唤至xx派出所接受询问。期间,随着欺凌事件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部分群众了解到违法嫌疑人在xx派出所后,自发聚集到xx派出所外,强烈要求公安机关对其进行严肃查处。晚上10时许,聚集人群最高峰时达600余人(其中有县委、县政府安排的100余名基层干部、教师等在对群众进行劝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在场群众理性反映诉求,未出现打砸抢、冲击公安机关等极端行为。通过对话和劝导,聚集人群于21日凌晨1时30分左右逐渐散去,2时许全部离开。

  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成立联合调查组,并组织警力开展调查取证,市、县检察院也及时介入监督指导案件侦办工作,调查还原欺凌事件经过,并于20日晚10时发布警情通报,公布案件侦办进展情况,回应群众关切。经过详细调查了解,于21日中午查明违法事实,依据相关法规对违法嫌疑人从严处理,决定对年满14周岁的邓某某、王某某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
对黄某某、周某某治安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对未满14周岁的张某某、贾某某予以训诫,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并由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于21日13时将调查处理情况以警情续报形式及时公布。同时,针对在xx派出所周边陆续出现群众围观情况,立即增派警力采取内外圈层管控措施,巡查周边街道,并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开展正面宣传,引导群众不聚集、不串联。从21日21时开始,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正常,xx派出所周边未再发生群众聚集等现象。本次事件,相关视频在网上大量传播,迅速发酵成舆情事件,虽然我们迅速应对、果断处置,但依旧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事件问题分析

  此次事件之所以演化为大规模网络舆情,进而发酵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是我们对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视不够,对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波及范围、影响力的研判不够,未能及时实施干预。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干部缺少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经验,没有第一时间对聚集人进行疏导劝离,且缺乏劝离管控的方法,使得人群较长时间聚集。

  结合我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以及在现场处置时的实际情况,我深刻感受到,部分同志对相关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处理群众问题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导致群众对我们不亲、不信、不听,往往费力不讨好。不亲,说的是老百姓跟大家不亲近。大家都清楚,社区工作跟农村工作区别比较大,社区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强,加上很多群众关门闭户,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少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再缺一点主动性,那就难以建立起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最终就导致了人不熟、事不清。不信,也就是老百姓不信任。每一年党委政府都要在改善民生上花很大力气,但是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依旧不高,甚至一部分群众站在了党委政府的“对立面”,这一点我们很多干部应该深有体会,此次舆情初期,很多社区干部在现场疏散群众时,都听到过“打人者是派出所所长亲属”“党委政府包庇打人者”之类的言论,这就是典型的对党委政府、对各位社区干部的一种不信任。不听,就是不听劝告,不管是不是为他们利益着想,一律不采纳。此次事件中,我们许多社区干部给老百姓宣传法规政策,说已经对嫌疑人实行了顶格处理,但是老百姓不听劝告、执意逗留;
甚至给他送水喝,都要被理解为政府包庇、收买人心。说到底,出现这“三不”情况,就是因为彼此距离太远、关系不亲,不亲是因为不熟,是因为不常走动,不常走动就不了解,不了解就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就没有信任基础,更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演化为一种僵化、对立的干群关系,极不利于开展工作。

  三、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今天,我们既讲问题,也讲方法,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那再次面对“三不”情况,我们的社区干部应该怎么做呢?大家作为社区干部,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直接引领群众,能不能架起连心桥、做好知心人,关键还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七个不能”。

  一是不能没有真感情。群众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是看大家对群众是不是有真感情,是不是真的时时、处处、事事把群众装在心中。只有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才能与群众搭得上话、聊得进去、交得了心。只有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才会想着群众。人都是有感情的,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群众只有觉得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尊重,才可能理解你、支持你、配合你。各位社区干部要对群众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情,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家人,自然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二是不能秉持功利心。大家的首要身份是“服务者”,工作做得好不好就是看大家是否维护好了群众的利益,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做群众工作,那么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最终也不利于工作展开。这里,我给大家举个案例,曾经有一位社区干部帮助邻居办事,但办完后却想索要农产品为报酬,被拒绝后就放言不会再帮助自己的任何邻居。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直接,我们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一想,干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是其责任与义务,而索要回报则是与其干部的形象背道而驰,干部遭拒后不知悔改反而气急败坏的行为更是有损政府公信力。我们站在干部的角度想一想,此事的负面舆论会给他本人和单位造成何等负面影响,此后他的工作如何开展。因此,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社区干部,不能抱着功利心做事,不能觉得受帮助的群众就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

  三是不能怀有畏惧心。不敢做群众工作,肯定做不好群众工作。有两种干部不敢“到群众中去”,一种是不敢担当,觉得见了群众,就要直面困难,惹麻烦上身,遇到难事左推右躲,面对危险缺乏勇气,出了问题束手无策,身处困境只想逃离;
另一种是本领恐慌,不了解群众需求,和群众没有共同语言,不能与群众处境产生共鸣,不知怎样与群众打交道,不敢与群众面对面,这就丧失了我们的最大的优势和立身之本。

  四是不能丧失敏感性。社区也是社情民意的重要源头。有些干部不清楚不重视群众心里最急需什么,积怨什么,致使有很多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社区干部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要抓早抓小抓倾向抓苗头,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意识形态等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嗅觉要敏锐,预判要准确,反应要迅速,行动要果断,不等不靠不躲,直接深入群众,全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隐患消除在萌芽。

  五是不能放弃原则性。现实中,一部分群众反映诉求和民主参与的能力不足,法律意识薄弱,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更有一些人恶意串联煽动、挑头缠访闹访,只问结果不计手段。有些干部有时错误地屈从于少数人的胁迫与缠闹,为了一时的息事宁人一味妥协,最终酿成大祸。社区干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组织原则,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人民立场、法治思维、群众路线,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情理法相结合,底线问题寸步不让,服务问题全力改进。对于反面典型,要敢于亮剑,依法坚决打击。

  六是不能忽视公信力。诚信守诺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基层干部不能逾越的红线。有些干部在处理复杂紧急问题的过程中,受工作形势及客观条件所迫,有时存在急于答复,结论缺乏依据,承诺经不起推敲的情况。深入群众的前提是扎实细致深入的基础工作,要认真研究诉求的基本情况、法律法规以及诉求群体的情况,清楚自己的工作力量和边界;
答复群众务必准确,言必信行必果,做出的承诺一定是依法依规的,而且要坚决兑现;
一时难以答复的,要公开指定专人负责,明确时限和答复方式。

  七是不能缺乏亲和力。有句话说得好,就是“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引领上与群众利益一致,在行动上与群众目标一致,在语言上与群众风格一致,贴近群众,真正走到群众心里去,沟通要有温度,善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语言,能进群众的屋聊天,能坐在一条板凳上问计,与群众同苦同乐打成一片,让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主动“掏心窝子”道实情、说真话,才能赢得群众口碑和信任。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面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时候,就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处置好、应对好。

  一是统一领导,迅速行动,及时上报。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引发原因,同时其群体结构、动机等十分复杂,而且往往反映的问题不单单集中一个点上,有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理必须坚持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一线领导小组,动员、协调、统筹各有关部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共同协调处理群体性事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置人员要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迅速制止事态发展,并立即将现场情况向上级如实上报。

  二是深入一线,分散行动,化整为零。事件发生后,场面比较混乱,当事人情绪激动。应及时制止事态发展,安定人心,大家要有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深入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到了事发现场后,应分散行动,化整为零,查清事发原因以及相关人物。要坚持群众参与,创造各种途径让群众或代表参与其中,与群众代表直面对话,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肯定其合理的诉求意见,始终要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依法依规坚定立场、守住底线,也周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目前政府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会不会有连锁反应,会不会导致情况反弹等等。要按程序协商解决办法,以调解为先,注重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群众的利益诉求,力争促使双方争执的焦点矛盾能得到化解。

  三是澄清事实、消除隐患、合理善后。事发之后,公众不明真相,往往会谣言四起,扰乱民心,在政府官方发布事件情况说明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群、微信朋友圈等载体,扩大宣传范围,消除不良影响,安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要做好善后工作,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兑现。特别是作出答复后,要将此事列为重点事项,限期办结,绝对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群众。要做好复盘总结,完善制度,正视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尽量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外,针对网络舆情事件,我们的社区干部同样大有作为。比如在事前,社区干部要“入圈入群”,要求敏锐性强的干部进入工作群、业主群、村社群、老乡群,通过他们的聊天和朋友圈,发现和甄别是否对本乡镇、本社区不稳定因素、诉求或有集访倾向的苗头,第一时间进行研判、汇报。又比如,在事件发生后,要配合上级单位做好舆情出现的背景和来源分析,研究其涉及的群体和影响面,判断其敏感程度及未来的走向,预测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处置意见和建议。在处置开始之后,要认真对待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属实的立即办理,并及时在网上反馈办理结果,不属实的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澄清事实真相,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总之,各位社区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穿线人”,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责任格外重大。要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有责任心才有责任感,才会尽心、尽力、尽责,敢于担当才能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才能有效推动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要强化服务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白忙;
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昏招,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与社区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好务,密切干群关系。要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聚焦于每一件群众关心的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适时梳理工作思路,对照本社区情况,实行“一事一策”,持续改进工作方法。

  基层治理是系统性工作,绝不仅仅是社区干部的责任,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要充分担起牵头统筹、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职能职责,各级各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各司其职,主动认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要统筹安排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切实做好对本系统的业务指导;
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和服务工作,在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给予社区干部帮助支持,畅通村社干部进队伍、进班子通道;
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确保在“物理融合”基础上发生“化学反应”。

推荐访问:社区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案例分析)培训会议讲话 舆情 处置 案例分析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