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篇)最新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汇编【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最新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汇编(16篇)目 录最新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汇编
(16篇)
目 录
深化诉调衔接机制改革 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实现双突破3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机制 全面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9 建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机制 解决群众办事疑难杂症问题........................................................................................14 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培育“五大产业”提供用地保障........................................................................................19 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5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30
上线“非税平台” 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37
“一二三工作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42 创新“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助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48 创建“矛盾—化解—维稳”一体化综合治理新模式.........53 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行动......................................... 60 委托办学改革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65 实施委托代管教育改革 探索山区学校办学新路径............ 72 实施医共体试点工程实现县域医生、患者、医保“三回流”
...............................................................................................79 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 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85 创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机制筑牢乡村振兴交通基石.90 创新基层妇联工作机制促乡村振兴....................................97
深化诉调衔接机制改革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实现双突破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人民银行 X 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动设立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首次构建金融管理部门、司法部门、民间专业调解组织协同联动的“调诉一体” 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弥补 X 地区金融纠纷诉调机制的空白。同时,在 X 地区率先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金融纠纷“一站式” 化解,构建“人民调解+司法确认”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在提升金融矛盾化解效率,增强诉前调解执行力,优化金融机构消费者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 年实现金融纠纷化解“零” 突破,截至 12 月末,成功化解金融纠纷 30 件、涉及金额 607 万元,调解成功数量位居粤北地区首位,实现了纠纷化解“质”的突破。改革项目获 2020 年 X 市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三等奖,工作成效先后被《学习强国》、“南方+”、《X 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01改革背景金融产品的强专业性以及普通金融消费者金融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金融纠纷日益增多和复杂,X 市金融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基层法院每年收案量多,办案压力大,“案多人少”矛盾日益凸显。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部署,畅通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和金融需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和金融管理部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人民银行 X 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金融纠
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打造 X 市民信赖的纠纷化解“金”字招牌。
02主要做法
(一)以健全机制建设为重点,保障金融纠纷调解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构建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推动 X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以下简称 X 金消协)设立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市中院、市金融工作局、X 银保监分局印发《关于建立 X 市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机制建设;
指导推动 X 金消协分别与 X 区人民法院、
X 县人民法院签署建立 X 市金融纠纷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合作协议,为深入推进共建共享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与市金融工作局、X 区人民法院联合召开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畅通金融纠纷解决渠道,凝聚跨部门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一站式”纠纷化解机制。在接收调解方面,秉承 “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原则,努力克服人财不足难题,全面接收金融纠纷案件。在纠纷化解方面,大力引导 X 金消协运用好“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网调解平台”,实现金融纠纷线上化解。同时,组织专人不定期对调解情况进行回访,及时发现和弥补调解中的不足,巩固调解成果。三是推出“无接触调解”。疫情期间,指导 X 金消协发布了《关于优化近期调解服务工作的提示》,倡导疫情期间群众优先通过电话、邮件等线上方式咨询、了解、沟通调解相关事宜,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同时,对于确实需要现场调解的疑难案件,落实落细现场调解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督促调解各方人员做好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旅居史排查等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疫情期间金融纠纷调解服务。
(二)以完善保障措施为依托,提升辖区金融纠纷调解服务效能。一是打造专业精良调解队伍。以中立、公正、专业为标准遴选 31 名调解员,专门为复杂、疑难金融纠纷调解案件出具专业意见,及时有效化解金融纠纷。推动全体调解员加入人民法院系统的特邀调解员名册,实行动态更新和维护,并多次组织全体调解员参加由最高院组织的在线调解事务工作培训,进一步强化了调解员队伍建设。二是司法确认保障调解落地。构建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衔接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引导双方当事人主动申请司法确认,使调解结果切实取得与法院判决同等效力,既依靠“人民调解”的“柔情”,也借助法院裁定的“刚性”,给当事人吃了“定心丸”,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另外,还打造了专门的金融纠纷调解室,为开展调解工作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环境。
(三)以加强金融宣传为抓手,推动矛盾化解向源头防控延
伸。多措并举强化金融宣传,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风险防御能力,推进金融纠纷由终端解决向源头防范延伸。一是开办金融宣传 “流动课堂”。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将流动宣传车、城乡公交作为重要宣传载体,利用车载多媒体滚动播放金融知识宣传视频,开展“走街入巷”宣传,将金融“好声音”不间断地送到群众身边,守好群众“钱袋子”。二是多部门联动推进“金融知识入人心”。联合市金融局、市反诈中心、市检察院等多家单位,聚焦“全民反诈”“防范非法集资”等多项主题,联合宣传近 30 次,全面覆盖了青少年、工薪阶级、老年人等多个群体,筑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战线。三是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以“X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公众号”为宣传主阵地,更新“防骗小课堂”“名录管理知识知多点”等系列消费权益知识,阅读人次近 6 万人,点击量超 8 万次,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取相关金融知识。
03 改革成效
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成功化解金融纠纷 30 件、涉及金额 607 万元,涵盖了房贷、小额快贷、个人消费贷款等纠纷案件,调解成功数量位居粤北地区首位。
(一)大幅提升了金融纠纷化解效率。该机制下的“一站式”
办理流程,实现了金融纠纷诉前调解“最多跑一趟”的高效办理,解决了司法化解纠纷耗费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大量精力、资源和时间的困境。据了解,法院处理金融纠纷从受理到判决结束一般需要 2 到 6 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运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一般 10 个工作日内,最多不超过 30 天,即完成从受理到获得司法确认,大大提高了纠纷处理的效率。
(二)金融纠纷诉前调解协议的执行力得到保障。2021 年,
该机制下的调解协议实现司法确认全覆盖,调解协议经过司法确认后具有与法院判决的同等效力,有效解决了诉前调解公信力不够,执行力不强的问题。经该机制调解的 30 件纠纷,目前纠纷各方均按调解协议履行义务,未产生当事人拒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形。例如,詹某在向 X 金消协提请诉前调解时,与某银行产生网络贷款纠纷已有 8 个月,期间双方当事人多次和解未能实现实质性化解,经多元化解机制调解,双方于 2021 年 5 月 16 日签署调解协议,并获得司法确认。在电话回访中,詹某告知已根据协议约定于 2021 年 6 月 20 日结清共计 11 万余元的全部欠款,双方纠纷就此完成化解。
(三)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 X 市中心支行还将多元化解机制相关工作成效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改进情况纳入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估工作中,督促金融机构通过纠纷化解不断查漏补缺,优化服务流程机制,改进服务模式,更有效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推动广发银行 X 分行制定了小额和解管理办法等制度,指导中国银行 X 分行进一步优化信用卡还款提醒服务,推动 X 农商行建立“领导接待日”机制,由银行行长与消费者面对面答疑解忧等。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全面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机构改革以来,X 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筑牢安全度汛防线,推进防汛减灾取得“五个实现”,成效明显。创新实施的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机制改革举措,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应急管理厅的充分肯定,并通过相关专题简报向全省宣传推广,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为全国全省推进三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创造了“X 模式”。
01 改革背景
X 地处粤东北山区与珠三角平原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
地跨东江、韩江和北江水系,气候类型多样,汛期多年平均雨量充沛,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偏多,近 10 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损失高达 5.9 亿元,防汛防地灾压力大、任务重。机构改革以来,X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推进防汛减灾“五个实现”,筑牢安全度汛防线,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国全省推进三防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创造了“X 模式”。
02 主要做法
(一)健全责任对接机制,实现领导指挥关口前移。制定《X 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出台建立健全 “六个体系”、实施“一个机制”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体”“市级统领、县镇主体”的全域型三防指挥体系和“四级联系人”的责任对接机制,加快构建“大应急”工作格局。同时,制定《X 市洪涝地质灾害分级处置标准》,健全突发事件分级处置机制,对汛期内可能出现的洪涝地质灾害,按“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进行分类,相应明确须参与现场处置和坐镇指挥部处置的人员,在暴雨来袭时,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靠前指挥,当好指挥员、战斗员。
(二)夯实基层应急体系,实现上下联动畅通高效。打通防汛救灾“最后一公里”,是“6·10”“6·12”抢险救灾的一个重要经验。两年来,在完成市县两级三防机构全部转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 101 个镇街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实体机构,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制度建设、有队伍建设、有体制机制、有预案演练、有物资保障”的“六有”建设标准,推动乡镇应急(三防)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决打通基层应急管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市上下联动畅通高效。
(三)创新“防汛六问”培训,实现应急能力全面提升。众多成功避险的案例表明,一个负责到位的镇、村干部可以救一村的人。作为防御前沿阵地的镇、村,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控责任重大。为提升镇村干部防汛救灾实战水平,X 创新工作方法,制定设问式教学提纲“防汛六问”工作法,重点对各乡镇书记、镇长、分管应急(三防)领导、应急办主任及工作人员、村干部等镇村两级干部进行防汛救灾业务培训。在 2021 年,全市共开展防汛业务培训 79 次 7048 人次、防汛应急演练 70 次 5223 人次,并结合值班检查进行考查,使各级三防责任人清楚掌握“防什么”“怎么防”,全面提高了防汛责任意识和防范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建立“七个举措”方法,实现防范应对有力有序。在防范应对强降雨过程中,X 通过实战探索,建立了“加强领导、以防为主、落实责任、准确研判、协调联动、预置力量、强化保障” 的“七个举措”防汛工作法,防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在会商研判方面,组织责任部门持续加强对雨水风情的监测分析,提高预警精准度;
在隐患排查方面,围绕水利工程、削坡建房、地质灾害等重点,累计排查出风险隐患 11836 处(宗),纳入动态整治台账,逐一落实安全防范应急处置措施;
“龙舟水”期间,加强一线巡查力量,组织基层干部对重点区域、危险区域开展 24 小时不间断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实现了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有力有序,为受灾群众撑起生命的“防护伞”。
(五)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抢险救灾成效明显。深刻吸取国内多地气象灾害引发的事故教训,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强对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与防汛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即“十五条”措施),修订完善了《X 市市县(区)防汛应急响应防御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防范应对突发强对流、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工作程序和措施,为各级和各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提供全链条、全流程的工作指引。同时,以暴雨灾害预警应急联动“十五条”措施为基础,结合会商决策制度、“三级联系人”制度和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一旦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受影响区域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坚决杜绝侥幸心理。
03 改革成效
通过积极探索实践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聚焦重点领域、
关键环节,强化暴雨预警应急联动,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值班值守和夜间提醒,强化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强化提前转移危险区域人员,推动着防汛应急响应工作逐渐迈向成熟,防御风险的反应能力不断提高,在防范应对 2021 年影响全市的 16 场次主要降水,特别是在“5·17”“5·31”局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实现人员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1 年 5 月 17 日,X 县局部突发极端强降雨,陂头镇贵东片录得最大降雨量 266.8 毫米,最大三小时雨强录得 177.5 毫米,降雨强度不亚于 2019 年 X 上坪“6·10”的特大暴雨。在市、县的指挥调度下,X 县陂头镇党委政府按照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果断组织群众避险,紧急避险 160 人、转移安置 44 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5 月 31 日凌晨 2 时,强降雨云团位于惠州龙门、博罗一带,此时江东新区古竹镇累计降雨量接近 50 毫米,按照暴雨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及时对接气象部门,研判该地区后续降雨量可能超过 200 毫米后,第一时间通知江东新区和古竹镇各级三防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组织转移危险区人员;
同时强化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紧急调派近 150 名救援队员前置支援,有力保障了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高效开展。此次强降雨持续至
6 月 3 日,全市平均面雨量 127.5 毫米,古竹镇出现最大降雨量 375.8 毫米,古竹水暴涨 4.47 米,并录得最大 1 小时雨量 113.1 毫米、3 小时雨量 244.5 毫米、6 小时雨量 295.4 毫米的全市历史降雨极值,遭遇了与 2019 年同样量级的暴雨洪水,但群众的生命得到了更安全的守护,全市共提前转移群众 3587 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建立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机制解决群众办事疑难杂症问题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2021 年,X 首次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优化企业群众办事难反映机制,高效处理和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努力把群众“办不成的事”办成、办好,政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深受群众一致好评。
01 改革背景
近年来,X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持续打造优质高效的办事和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随着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事项不断增多,在给办事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却未能成功受理和审批、对办理事项相关政策和程序不清楚、所办事项过于特殊属于
“疑难杂症”以及信息不统一、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务服务大厅作为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是“放管服” 改革的前沿阵地,X 通过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健全群众办事疑难问题反映机制,旨在畅通群众诉求通道,拓宽群众办事渠道,凝聚部门合力,兜底“办不成的事”,确保堵点、难点有
“出口”,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办事难题,努力构建更加高效、开放、畅通的政务服务环境。
02 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 “办不成事” 反映窗口的实施方案》,明确窗口作用、实施目标、工作任务和要求等内容。结合《X 市政务服务中心首问和首办责任制度》《X 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投诉处理规定》等制度,配套完善了“办不成事” 反映窗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办不成事”窗口顺畅运行。
(二)强化组织协调。组建由市政数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进驻窗口组长和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团队具体负责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快速响应、协同配合,建立联合协商机制,部门联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配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理专员,“零距离”接待群众来访,“面对面”听取意见并受理诉求,及时分派受理工单、联系协调部门人员解决或解释答复,并全程跟踪督办,确保群众疑难问题“有诉即应”“专人办理”。
(三)明确服务范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处理群众办事遇到的“疑难杂症”,协调解决办事群众与企业在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通过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审批的事项;
协调解决因历史遗留、缺少关键材料、办理事项程序复杂、涉及跨部门跨行业不能顺利办理等问题,通过“小窗口”解决“大难题”。同时,不断延伸“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功能,针对因法律法规限制或上级有明确文件规定等不能办理的事项,耐心做好不纳入受理范围解释工作;
及时接受群众反映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服务态度等问题;
并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办事困难人员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四)优化处理流程。制定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服务规范
和工作指引,针对每件反映事项,建立工作台账,严格办理时限,能当场协调解决的协调部门即办;
对较为复杂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转派至责任部门核实处理,限期解决;
针对因政策历史因素等造成的难点问题,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一事一议、联动会审,限期回复解释,直至办结。同时,加强全程督办,形成“受理、分类、办理、办结、核查、评价”的闭环处理流程,确保“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应”。
03 改革成效疑难问题办得成。“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受理企业群众办不成事的诉求,兜住办事最后一条底线,帮助化解企业群众疑难问题,以最大的努力,让群众收获快捷便利的政务服务改革成果。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结合常态化开展的“中午不停歇”、延时帮办、免费邮寄等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化解难题能力,深受企业群众一致好评。2021 年 10 月份设立以来,市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并现场协调解决群众一般问题 242 宗,集中协调解决疑难问题 21 宗,所有问题受理率、办结率均达 100%;
全年累计办理“中午不停歇”及延时服务 780 项,为特殊群众提供上门帮办服务 48 人次,免费寄送邮件 8072 件,办事满意率达 99.99%,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服务水平上台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检验着各部门的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归纳剖析“办不成事”问题,梳理共性问题,推动各部门强化服务理念,克服工作“痛点”,进而在审批流程上再优化、制度上再完善,让群众少遇到“办不成的事”。同时,通过将“办不成的事”摆上桌面,并纳入窗口单位及进驻人员管理与考核范畴,也形成了责任倒逼机制,推动窗口业务人员增强责任担当,提升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助推政务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2021 年,市政务服务大厅结合“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情况一并考核窗口人员,共产生了月度服务之星 60 人次,季度服务之星 20 人次,年度服务之星 5 人次。
社会效应再扩大。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通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群众办不成事由以前的“吐槽”或投诉转向专人引导办理,答复解决,是 X 政务服务办事不求人、便捷高效、暖心爽心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质量,优化了 X 办事和营商环境,疏通了群众反映诉求渠道,也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树立了政府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如:任女士在开具本人与母亲(已去世)的关系证明时,因历史原因无底档无法办理,无法证明母女关系,造成任女士及家人的强烈不满,后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多方协调得以顺利办理,任女士对此深感满意,大力点赞。同时,在市局的指引下,高新区、X 县等几个县区纷纷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的疑难问题“办得成”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大。
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培育“五大产业”提供用地保障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我市聚焦工业用地配置领域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新增建设用地资源匮乏、产业园区存量用地低效、全周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创新产业园区用地盘活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整治盘活一批存量工业用地的基础上,构建了灵活高效的供地制度,实施了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全流程改革,建立了预告登记制度等,探索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具弹性的产业用地运营管理机制,逐步构建我市集约高效的产业用地政策体系,促进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市培育“五大产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01改革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对产业用地政策和用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市仍存在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存量低效用地量大、土地利用效率低、新增建设用地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在供地机制方面,我市仍采用传统方式供地和用地,土地出让年期与企业生命周期不一致,无法适应新业态、新产业对工业用地使用需求。在存量用地方面,我市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低、闲置低效用地量大,达不到园区容积率和亩均税收标准。在新增建设用地后备资源方面,当前国家和省推行增存挂钩政策,2021 年省预下达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 1500 亩,剩余用地指标需要通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的方式来获取,导致产业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市委提出,要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为牵
引,主动对接两个合作区改革、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双区”改革,统筹部署实施一批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要主动承接两个合作区的辐射带动,对接产业联动传导,加快构建 X 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我市利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通过创新产业园区用地盘活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市培育“五大产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02主要做法
(一)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
2021 年 7 月,我市出台了《X 市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计划用 3 年时间完成全市整治提升存量产业用地 15000 亩。在全面摸查的基础上,将我市未实现高效利用的产业用地分为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可提升产业用地四类,提出包括“增存挂钩”、限期动工、奖励收地、征缴土地闲置费等盘活措施。制定了 11 条产业用地盘活利用奖励政策,包括自行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厂房货币奖励,通过出租等方式新引进项目按财政贡献量奖励等,以调动市场主体自行升级改造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用地节约集约水平。
(二)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构建灵活高效的用地机制。为从源头上解决工业用地供地机制与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我市在总结产业园区整治提升行动经验的基础上,对照省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求,出台了《X 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使用权供应管理办法》,通过对土地供应方式、准入条件、土地年限与价款、土地交易程序、供后管理等方面进行细致而明确的规定,确立工业用地“带项目、带方案”出让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三)优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全流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我市按照国家和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通过下放职权、完善流程、加强进程管理等措施,按照资源要素应保必保、审批速度应快则快、报批材料应少就少、审批环节应简尽简的原则,对工业供地项目用地报批、重大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工业用地供应、建设项目报建办证等环节进行优化提速,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地项目落地效率。
03 改革成效
通过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简化工业用地批征供用审批流程等措施,极大畅通了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深化了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了土地要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一)整治提升产业园区用地 5004 亩,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产业园区整治提升行动于 2021 年 7 月启动,通过召开现场整治会、开展现场督导、出台奖励配套措施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县区真抓实干,整治行动工作扎实,成效良好,形成了创先争优、亮点纷呈的局面。通过完善园区惠企政策、精简供地流程、推进“三通一平”等措施,成功引进并实施了碧优选、时进科技、盛丰电子、力升树灯、恒安实业、瑞邦智能装备等 71 个项目;
通过加大征拆力度、督促提醒动工、限期开发建设、征缴闲置费、收回土地或合作开发等方式综合施策,成功督促 42 个供而未用项目动工建设;
通过宣传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成功动员 30 家企业开展提升改造。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已整治盘活存量用地约 5004 亩,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3140 亩)。
(二)建立了灵活高效的工业用地供应机制。2021 年 11 月,
出台《X 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使用权供应管理办法》,办法于 2022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后,我市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更为灵活,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最高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
工业用地供应更精准高效,通过建立“带项目、带方案”出让、新型工业用地(M0)供给、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使得对地方政府拟引入的意向用地项目可通过量身定做的方式实行招拍挂供应,解决招商引资与招拍挂机制之间的矛盾;
工业用地管理更精细科学,构建起产业项目从“招商—供地—监管—退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及时推动低效用地提质改造,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能。
(三)实现了新增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建立了建设用地网上报批机制,实现用地审批事项网上组卷、初审、审查、审批“一条龙”,助推“快审”提效率。建立了重大项目月调度机制,通过定期研究跟进重大项目用地进展,切实为重大项目做好全链条跟进、全流程提速服务。优化了供地流程,通过下放供地方案拟定和出让合同签订职权、取消市用地委员会审议工业用地供地方案环节,大大缩短了工业用地供应时限。优化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将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和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等管理内容相近的事项实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后项目落地时限平均缩短约 60 日,打通了工业用地项目落地“高速公路”,实现了新增工业用地的高效配置。
(四)建立了用地预告登记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土地使用权转让,对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百分之二十五或未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按照“先投入后转让”的原则,由交易双方签订转让合同后办理预告登记,待达到法定转让要求时,再依法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受让方可凭预告登记证明办理项目规划、建设、环评、消防等审批手续。预告登记制度为闲置工业用地提供“先投入后转让”的政策出路,为工业用地高效盘活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经过三年时间建成,已有农贸市场、配送中心、屠宰企业、学校饭堂和电商企业等类型的 27 家市场主体备案上线。该系统通过推动肉类蔬菜流通信息互联互通,对肉菜产品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到消费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有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01改革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重要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保障重要产品质量安全就要从产品流通的全链条入手,解决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利于实现问题农产品及时召回、质量安全事件及时追责,进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肉类、蔬菜等商品化程度低,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过程中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欠缺,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建立健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势在必行。
02主要做法
(一)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我市于 2017 年 4 月出台了《X
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基本原则,“以肉类、蔬菜为重点,提出利用 3 年时间力争在全市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以“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流通节点子系统建设(包括定点屠宰厂、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大中型超市、团体采购单位、产销对接单位等 6 项追溯管理子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明确各项阶段性任务完成时间节点,确保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二)大力推进追溯系统建设工作。按照商务部追溯体系建设信息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和追溯规程“五统一”标准和规范,委托科研单位开发建设能够与中央、省追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具备信息储存、过程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的 X 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系统。系统于 2017 年 9 月起正式运营。我市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到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超、电商平台及团体采购单位等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引导相关企业申报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备案。
(三)扎实保障追溯系统有效运行。我市职能部门对申报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的单位主体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要求企业签署“X 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流通节点溯源使用承诺书”,要求系统开发单位对企业提供软件系统服务和业务培训,确保输入系统的业务数据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扎实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03改革成效
(一)实现肉类蔬菜追溯全流程管理。经过三年多的时间,
我市按照商务部制定的“五统一”追溯标准和规范,搭建了“1 平台 6 子系统”,即 1 个 X 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市辖区主要生猪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团购单位、产销对接单位等 6 个节点子系统,X 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分别与省商务厅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互联互通,实现肉类蔬菜流通终端信息电子化采集、储存和传输,形成完整流通信息链条,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实现肉类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管理,达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的目标。截至 2021 年 11 月 X 肉类蔬菜追溯系统已有农贸市场、配送中心、屠宰企业、学校饭堂和电商企业等 27 家市场主体、 767 家经营户备案上线,已累计上传信息 76.4 万条,我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备案市场主体、备案经营户、系统接收数据的数量分别排名我省粤东西北地市(不含试点地市)第 2 位、第 1 位、第
2 位。
(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市场倒逼机制,强化了经营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加入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有助于企业擦亮诚信经营招牌,同时要求企业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有效提升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我市肉类蔬菜追溯系统上线以来,所有备案企业均未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也从未接到消费者对备案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X 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示范作用有效发挥。肉类蔬菜是“菜篮子”中的大品种,建立肉类蔬菜产品追溯体系,改善了城乡流通基础设施,提升了我市流通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在总结肉类蔬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结合我市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指导 X、X、X 等县建立了农产品电商追溯系统,不断拓宽追溯产品覆盖范围,推动重要产品流通追溯取得新成效。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制度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改革,
主动对湾区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三农”聚集,在特派员选派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在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方面取得新成效,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省科技厅现场表彰和市领导充分肯定。
01改革背景
***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多次研究此项工作,针对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仍存在高层次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尚未建立,技术对接服务对接不够顺畅,难以精准满足农企农户农民的技术需要等短板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撑。
02主要做法
(一)建立特派员服务“三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印发了《X 市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召集人,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为副召集人,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二是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为特派员到我市农村一线开展服务提供交通、食宿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建立了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三库一平台”(即特派员库、技术成果库、技术需求库,服务管理平台),为特派员服务“三农”搭建快捷、高效的线上服务通道。目前,我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征集、遴选服务“三农”技术项目 207 项、农业技术成果 175 项;
面向农业企业、农村基层征集农业技术需求 110 项。四是在全市 95 个重点帮扶镇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每个站匹配 2 名科技特派员,负责镇村技术需求摸查凝练、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五是组织开展“千名科技专家进千村”活动,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及自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二)选优配强特派员队伍。一是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广泛征集涉农专家入库。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广泛征集我市农业技术需求,根据技术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征集、遴选专家教授,目前,全市入库备案农村科技特派员近 1000 名。二是组织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举办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有效提升特派员服务“三农” 的能力和水平。
(三)做实做优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市科技局牵头负责特派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利用省、市资金,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一是利用省科技专项(“大专项+任务清单”)资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项目 26 项。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企、农户凝练技术需求,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转化科技成果,建设成果示范基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做实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组织召开了全市茶叶、油茶、鹰嘴桃、猕猴桃、板栗、以及水产养殖行业协会(学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大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技术培训需求,精准摸查技术培训需求,确保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委托我市农业产业协会(学会)具体承办相关技术人才培训 10 期,邀请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授课,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四)营造特派员服务“三农”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了特派
员服务“三农”工作群,特派员开展的对接服务,包括服务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等,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群里交流,形成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的宣传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以来,相关新闻媒体共宣传报道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工作典型事迹 40 余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2 篇次、省级媒体宣传报道 2 篇次、市级媒体宣传报道 20 篇次、学习强国宣传报道 15 篇次。通过宣传报道,大大提升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工作知晓度。三是编印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报道(工作剪影)合辑两期,留下特派员服务我市“三农”的足迹,增强特派员服务“三农”的荣誉感。四是表彰激励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
2021 年 8 月,市科技局对章家恩等 25 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华南农业大学等 6 家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其中陈艳芳等 3 人还获得省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表彰,更加激发特派员派出单位和特派员个人服务我市“三农”的热情。
03 改革成效
通过改革,我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不断扩展,特派员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 年以来,全市共组织约 1800 多人次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我市农村基层开展“三农”服务,对接服务我市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近 183 家次,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 325 场次,培训服务农户约
1.5 万人次,推广农业新品种 47 项、新技术 85 项,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 107 项,为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力量。
(一)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广覆盖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市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的改良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了农户农企农民手中,缩短了科技与农村、科技人员与农民的距离,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广覆盖面,帮助农企农户农民解决了现实生产技术难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特派员柳建良研究员,开展“鹰嘴蜜桃高品质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打造我市 X 县鹰嘴蜜桃产业 4.0 技术模式。2021 年,鹰嘴蜜桃的品质、价格同比提升 20%以上。又如,中山大学药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杨得坡教授为 X 县龙窝镇琴南村呀依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提供药材防寒抗冻技术支撑,药材种苗安全过冬,损失大大降低。同时,特派员积极参与直播带货,做优质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带旺我市农产品销售。
(二)提升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调动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三库一平台”机制,为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之间搭建起技术供给与技术需要精准对接的平台。通过平台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农民切身体会到科技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学技术、用技术、依靠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良好氛围。如,农村科技特派员在我市 X 县黄村镇三洞村推广应用无抗养鸡技术,提高了鸡只的存活率,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需求,广受市场欢迎。目前,胡须鸡已成为三洞村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又如,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 X 县古竹镇村民大力发展荔枝产业,推广荔枝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荔枝新品种 10 多个,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500 多亩,荔枝品种改良 400 多亩,提高了荔枝种植效益,带动了周边镇多条村
200 余户农户以“荔”脱贫致富,实现户均增收 2 万多元。
(三)加快科技特派员技术成果转化示范,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其中组织实施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8 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18 项,立项金额 1500 多万元。如,“X 板栗及其副产物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针对目前我市板栗生产加工企业存在板栗储藏干裂、颜色变化等问题,开展板栗护色、保水等现代保鲜技术成果示范,同时对板栗加工过程产生的一系列副产物进行开发,提高板栗的综合利用率。又如,“仙湖茶优异单株筛选与配套生态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通过仙湖茶特有或与其他茶类共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仙湖茶生态适应杂草类型筛选与防控技术、老茶园嫁接换种及配套管理技术等成果的转化示范,全面提升仙湖茶的产量和品质。再如,“绿色高效蔬菜新品种生产示范”项目引进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新品种 36 个。近两年来,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项目实施或技术成果交易方式,在我市先后转化科技成果 30 多项,建设成果示范基地 26 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上线“非税平台” 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继 2021 年 5 月,X 市在全省率先上线广东省非税收入管理一体化平台之后(以下简称“非税平台”),X 市财政部门继续发力,抢抓上线先机,积极加强与非税平台建设实施单位沟通对接,持续优化完善非税平台功能,不断研探高效便民举措,发挥服务事项“指尖办理”优势,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让“放管服”改革有温度、见实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01改革案例背景
以建设数字广东、智慧社会为导向,以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为主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创先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根据有关工作安排部署,先后制订出台《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 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河府办〔2018〕49 号)和《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 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2020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河府办函〔2020〕17 号),大幅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推动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群众办事事项由高频变为低频,低频变无频(政府主动服务),着力解决市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 X 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非税平台”是“数字政府”大楼的一扇“窗”。2021 年,X 作为全省“非税平台”首批上线试点地市之一,抢抓上线先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转发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涉及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事项的通知》(粤财税〔2021〕10 号)精神,在电子票据、支付缴费、社保卡补办等业务办理上积极创新,推进便民化“一网通办”,发挥服务事项
“指尖办理”优势,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02主要做法
(一)新增电子票据打印功能,实现“一网通办”。推动非税平台功能持续优化完善,在非税平台新增财政非税电子票据系统打印功能。完成非税平台电子票据打印、身份证查询缴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码合一”等“指尖办理”便民服务,实现非税缴费和业务办理全流程电子化。
(二)新增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实现“一证通查”。非税平台增加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执收单位在创建缴款通知书时附带缴费人身份证信息,缴费人扫码录入身份证信息后直接缴费。同时,在收费时提供支付码,实现缴费人扫码便捷缴费。实现身份证查询缴费功能,特别是在教育收费收缴工作过程中,改变以往家长先凭学生报读专业、年级等信息了解缴交费用后,再缴交学费的复杂流程,省去学校边比对学生信息边收费的繁琐环节,极大方便学生、家长缴费,提高学校征收效率,让缴费省时省力又省心。
(三)新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合一功能,实现“一码通付”。非税平台新增微信和支付宝“二码合一”功能,将支付码设置在缴款通知书上,群众缴费时,仅需一个二维码即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进入广东省公共服务支付平台支付。通过微信和支付宝
“二码合一”,进一步优化支付体验,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四)抢抓先机,持续改进优化服务功能。抢抓在全省率先完成广东非税收入管理一体化平台试点工作任务先机,再次率先在全省实现非税平台和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对接上线。通过系统对接上线、优化社保卡申报流程,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群众可自主选择线上(粤省事)或线下(窗口)申办、缴费、开票、办卡、领卡,减少办事流程,提升补办社保卡缴交工本费效率,大大缩短群众办事时间。
03 改革成效(一)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持续深入。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模式,抢抓先机,不断在非税收入征管领域开拓创新,特别是在票据管理、支付缴费、社保申办等业务办理上进行创新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持续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二)“指尖办理”便民服务持续优化。充分发挥了服务事项 “指尖办理”优势,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模式,不断方便群众、企业办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群众可凭借执收单位开具的缴款通知书信息,在线上自行查询缴费或现场扫码缴费,自动生成、打印电子票据,实现全流程电子化,非税缴费 “一网通办”,告别以往缴费群众在执收单位和代理银行柜台之间线下“来回跑”现象,减少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
(三)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自去年 5 月非税平台上线以来,办理业务 45.3 万笔,其中学费住宿费 33.3 万笔,社保卡办理 4.06 万笔;
电子票据发放 561.24 万张,全市 880 余家用票单位可使用平台打印财政电子票据,大大缩短群众办事时间,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政府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群众无需再为办理学费缴交、补办社保卡等事项来回折返执收单位和代理银行,实现群众办事“零聚集”“零接触”,让“放管服”改革有温度、见实效。
“一二三工作法”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力实施人民法庭“一庭一特色,一庭一品牌”培育计划,指导 X 县人民法院 X 人民法庭坚持以D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创新采取“一二三工作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树立D建共建“一个理念”,扎根基层,深入镇村,建立庭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推进诉源治理,建立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和综治维稳沟通协调机制 “二项机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将调解贯穿到立案审判整个流程,探索出庭前摸底、庭审释法、庭后疏导矛盾纠纷化解“三步法”,用心促调解,用情化心结,用力促和谐。 2021 年 11 月,X 人民法庭被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最美人民法庭”。
01 改革背景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组成单位,是化解矛盾纠纷、
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但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官员额编制紧缺、法官老龄化严重、人才流失严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人法庭”“合署办公法庭”陆续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法庭审判职能的发挥。为深入贯彻***法治思想,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强基固本,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人民法庭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基层司法能力水平,更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印发《关于在未设人民法庭的乡、
镇开展设立网上巡回法庭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省各级法院切实加强人民法庭改革,积极延伸司法为民触角,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文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X 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人民法庭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人民法庭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印发《关于人民法庭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的意见(试行)》,统筹推进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指导人民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以预防化解纠纷为目标,立足审判职能,积极创新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法,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夯实平安 X、法治 X 建设基础。
02 主要做法
(一)突出D建引领,树立D建共建“一个理念”。X 人民法庭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强化D建引领,认真落实“把党支部建在庭上”改革要求,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设立党员先锋岗,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法庭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支部品牌创建活动,主动联动辖区镇、村党组织,率先建立结对D建共建模式,形成抓D建、强治理、促振兴的新格局。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联合共建单位部门,开展DS学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人民群众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二)推进诉源治理,完善多元解纷“二项机制”。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X 人民法庭始终牢记肩负为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司法服务的重要使命,立足工作实际,找准职能定位,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完善多元解纷“二项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建立联动联调工作机制。X 法庭密切联系群众,下沉基层,深入村落,与辖区 8 个村委会签订《联动联调共建协议》,致力把村委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工作室打造成诉源治理新阵地,建立庭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同时邀请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驻村律师等多种治理主体进驻平台,努力构建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调解机制。二是建立综治维稳沟通协调机制。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联动当地党委政府,建立综治维稳沟通协调机制,预先判断形势,做好风险防范,努力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积极参与 X 镇综治维稳事项和建设工作,担任 X 镇换届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服务保障村“两委”顺利换届。主动服务法治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行上门立案、上门调解、巡回审判等诉讼服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三)创新调解方法,推行矛盾化解“三步法”。X 人民法庭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破解“案多人少”难题。通过创新组建 “1+1+1”审判单元,推行审判运行新模式,优化送达、多元调解等程序,积极采用网上调解、巡回审判等便捷方式,妥善处理涉农村、涉生态环境、涉土地制度改革和生产要素流转等纠纷,助力法治乡村建设。坚持“能调尽调”原则,把握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庭后和解“三个结合”,把调解贯穿到立案审判全流程,探索出庭前摸底、庭审释法、庭后疏导矛盾纠纷化解“三步法”。即通过庭审摸底,全面掌握纠纷争议焦点,联动多方进行诉前调解;
加强庭审释法,帮助双方进行利弊分析,寻求各方利益最佳平衡点;
强化庭后疏导,用情用力化解双方心结,用法用理促进社会和谐。
03 改革成效
(一)基层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X 人民法庭联动镇村开展
“D建共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政策、参与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建设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联动开展党课互讲、DS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基层D建进一步融入业务、融入群众、融入人心。围绕“抓D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把司法办案作为开展D建工作“主战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人民法庭高高飘扬。因工作出色,X 人民法庭先后荣获集体三等功、集体二等功,被评为广东“最美人民法庭”;
庭长田伟恩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二等功,被评为 X 法院“最美法官”、X“最美人物”、全省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二)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 5 名干警优势,创新组建“1+1+1”审判单元,抓改革强示范,促调解提质效,四年来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 1089 件,结案率每年名列前茅。依托矛盾纠纷化解“二项机制”,大力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的“三进”活动,实现矛盾纠纷在线咨询、在线分流、在线调解、在线确认,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发挥多元联调工作机制,联动村委会耐心疏导当事人、信访人情绪,妥善处理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纠纷。通过综治维稳沟通协调,帮助辖区某水泥厂顺利接盘重组,促使其加快恢复生产,产生新的经济效益,“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三)文明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结合辖区风俗习惯,X 人民法庭倾情服务、倾心为民,深入挖掘客家、畲族传统文化的“和” 因素,把体现文明建设的乡规民约融入审判调解工作,坚持“能调尽调”,将矛盾化解“三步法”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2021 年,X 人民法庭受理案件 456 件,结案 363 宗,调撤 128 宗,调撤率为 35%,最大限度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和谐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行上门立案、上门调解、就地审理、巡回审判等模式,把赡养纠纷、邻里纠纷等乡村典型家事纠纷庭审现场搬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学校,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助力文明乡村建设。
创新“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助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市检察机关坚持为大局服务,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制定服务保障 X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积极创新协同治理、参与治理和监督治理“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助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项目获全市“平安杯”社会治理创新大赛项目一等奖。
01 改革背景
X 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服务保障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市检察院以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为抓手,着眼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协作机制建设,市检察院创新协同治理、参与治理和监督治理“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监督,参与生态环境社会化综合治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全方位助力我市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02 主要做法
(一)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通过与政府及职能部门座谈、现场勘查、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调研了解我市生态环境治理难点,结合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制定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保障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工作保障,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加强沟通协作,提高治理效能。立足检察职能,以领导带头办案,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亲自参与现场调查并与职能部门沟通,亲自送达检察建议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等方式,进一步向行政机关传递公益诉讼检察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促进依法行政,将诉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充分发挥诉前程序的磋商、提醒、督促功能,用最小的行政、司法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公益保护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三)加强协同联动,市县一体化办案。全市两级检察机关通过一体化办案,上下联动、分工配合,共享举报线索,整合办案力量,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支撑下,以点带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扩大办案规模效应。与行政机关联合开展调查勘验,通过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助力健全治理机制,加强和改进治理良性循环,实现政府治理和检察监督良性互动。
03 改革成效
2021 年,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 96 件,发出检察建议 39 份,
督促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修复、治理被损毁污染的林地、耕地、水域 28820 亩,处理生活垃圾、固体废物 24267 吨,挽回经济损失6124万元。推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16项;
主动与深圳、韶关、梅州、惠州、江西赣州等地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动加强东江、新丰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区域保护。
(一)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协同治理。与行政机关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加强联合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线索移送、证据收集、结果反馈等沟通协作机制。先后与深圳、韶关、梅州、惠州、江西赣州等地检察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事检察院联签文件共计 7 份,与我市其他职能部门签订工作机制 7 份,下发办案文件 4 份。如与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潮州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粤闽赣三省五市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与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审计、市场监督、城市管理、林业局联签《关于在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工作中加强协作的实施办法》;
与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水务局、农村农业局、林业局签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衔接的实施办法》等。
(二)创新“参与治理”模式,提升综合治理参与的深度。加
强内外部协作,通过召开座谈会、磋商、诉前检察建议等方式,深入参与公共卫生治理,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实现良性联动,对治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推动解决公益受损问题,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政府和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分别出台整改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积极采取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如市检察院分别向 X、X、X、X、X 县政府,江东新区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县(区)检察院向高新区管委会、镇政府、县区交通运输局、交警中队、住建局等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职,取得良好效果。
(三)创新“监督治理”模式,推动各项治理举措落地见效。针对行政机关履职不当或怠于履职的行为,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履职;
行政机关不履职整改的,以依法提起诉讼为保障,实现监督治理。如推动市生态环境局等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 384 人次,检查医疗机构 140 家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 25 份,制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监督管理工作机制的通知》等。对农村饮用水存在问题,各县区政府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水厂进行了水质监测,对水源保护、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整改,依法办理卫生许可证,加快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等;
针对扬尘污染和农村垃圾治理,职能部门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取得良好的整改效果。
创建“矛盾—化解—维稳”一体化综合治理新模式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近年来,X 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建立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矛盾—化解—维稳” 综合治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行“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的运行模式,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综合研判、分级分流、归口办理、联合化解、督导考核,形成“矛盾多源、化解一源”新格局,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01改革背景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会
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市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复杂,传统意义的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农村邻里矛盾、婚姻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赔偿等常见性矛盾,转变为更加专业性、行业特殊性的复杂社会矛盾,呈现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等新特点。为适应新时代维护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优化群众诉求服务,破解基层维护稳定实践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类调处,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全力做好信访、矛盾化解、维稳工作,不断提升社会风险的防控化解能力,努力把 X 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我市“示范区”“排头兵”和幸福和谐美丽 X 建设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02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创建新体系。一是坚持D建引领,落实分级负责。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及时妥善处理群众诉求和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满意为宗旨,聚焦“六稳”“六保”工作,实现一站式矛盾纠纷受理调处服务,使群众诉求和人民矛盾纠纷化解更顺畅、更便捷、更高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破解突出信访矛盾,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四是坚持法治引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矛盾化解难题,将法治宣传、教育、服务贯穿始终,坚守法律和政策底线,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防止矛盾激化,防止风险和事态蔓延升级。五是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列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重要内容,统筹城乡社会矛盾化解,强化系统思维,坚持综合治理,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六是坚持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数字化共建共享智慧平台建设,实现“人、事、物、地、组织”等全要素融合,提供精细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
(二)打通堵点创建新平台。一是明确一个机构负责。各级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负责市域“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指挥、决策和处置统筹,各级党委平安办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实现矛盾化解维稳“一体化”运作。二是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整合基层综治中心、信访及有关部门的信访平台,市、县(区)一级建立一个纵向至村、横向至县(区)、市直相关部门的信息综合互通平台,完善镇、村综治中心信息平台建设,实行信息分级分类层级管理,对群众来信来访、纠纷调处、咨询投诉等涉及社会治理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发挥集成效应,形成工作合力对群众诉求和信访维稳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及时处置、有效化解,夯实“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工作平台。三是发挥一个窗口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服务窗口作用,进一步规范窗口服务工作,大力引导群众就地反映诉求,确保绝大多数信访维稳问题都在村、镇两级综治中心开展登记受理、分流交办、法律咨询等业务,做到“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登记、一个流程办理”,实现最多“跑一处”的便民利民目的。四是用好一支矛盾纠纷化解队伍。充分发挥村(社区)辅警、法律顾问、网格员、“七站八所”工作人员、“五老一贤”、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法,为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更加顺畅、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自治组织和中立法律服务组织等自治功能和法律援助服务,激发基层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实行一张网管理。进一步完善综治网格和疫情防控网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网格化管理,完善网格管理机制,推行网格员专职化,压实网格责任、明确网格任务,建立网格化管理激励机制。六是制定一份工作清单。依托信息平台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情况,市委平安办对全市各类矛盾风险进行分析研判、预警预测,精准判断各种社会矛盾和重要事件发展趋势,实行市县镇村四级目标管理,明确目标、任务、责任、时限清单。每月形成工作清单印发市、县区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对每月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实行亮灯管理。
(三)规范管理创建新机制。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市委
平安 X 建设领导小组抓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成员单位强化“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构建权责清晰、系统有序、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各县(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参照市的做法,加强平安办队伍建设,确保机构实体化运作,上下顺畅。二是健全指导督办机制。市委平安办建立督办工作制度,根据信息平台的信访维稳案事件受理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县区、市直单位开展指导检查,对落实工作任务滞后、效果不好的地区或部门予以通报。三是健全考核管理机制。把各县区各部门推进市域“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重要内容,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纪依规问责。四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市域“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各方面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全民参与、有效监督的良好局面。
03 改革成效
通过创建“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新模式,全面防范化解信访领域各类矛盾风险,从源头上消除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好、稳控得住”,实现“六个不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我市在江东新区创建“矛盾—化解—维稳”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试点,自 2021 年 6 月 24 日启用以来,共接收信访诉求和矛盾纠纷案件 127 宗,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125 宗,按期化解率 100%。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群众反映诉求更顺畅、更便捷。通过群众自行登记、矛盾协调员上门登记、工作人员现场登记、线下接访登记和在线接访登记等五种受理方式,进一步拓宽畅通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二是信访诉求和矛盾纠纷调处更到位。群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在“一体化平台”上进行矛盾事项登记后,相关职能单位便可在“一体化平台” 系统上看到矛盾纠纷事项,如超时未办理,“一体化平台”会及时发送督办短信通知职能单位马上处理。矛盾化解后,群众可在“一体化平台”对化解满意度、调解效率、责任领导等进行评价,形成绩效报告,达到对相关职能单位进行事项责任考核的目的,确保了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进一步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如:2021 年 7 月 8 日,江东新区通过“一体化平台” 收到一名信访群众反映其由于银行征信问题不能贷款购房,要求江东新区某房地产公司退还购房订金的诉求。江东新区政法部门第一时间与该信访群众取得联系,并组织相关部门与江东新区某房地产公司销售经理协商处理。协商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最终江东新区某房地产公司同意退回该信访群众的购房订金,信访群众对该调处结果表示满意,有效化解了江东新区某房地产公司和购房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三是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更精准。通过智能大数据分析群众上访时间、批次人次、矛盾纠纷类别、事发区域与责任归属地等,可以更精准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四是社会面稳控更到位。通过全面采集矛盾纠纷信息及信访人员身份信息;
建立信访人员信息库,分析潜在非访风险,促进区、镇(街)、村(社区)之间快速联动处置,有效稳控重点人员。“一体化平台”启动以来,江东新区没有发生群众到市到省进京上访,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没有发生恶性刑事治安案件,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行动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为扎实做好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X 市保持高位推进,筛选 14 个乡镇街道,以点带面,通过下放执法与公共服务事项、创新工作机制、出台工作指引、推行扁平化窗口服务、健全保障机制等务实举措,做实三大平台(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建设,推动乡镇街道权责统一,实现协同作战,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便民服务水平,相关做法和实践得到了省委编办和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获人民日报广东客户端、学习强国、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对省委编办研究出台我省三个平台建设工作意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01改革背景
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020 年 X 市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但经过专题调研发现改革仍存在落实不够到位、不够彻底等问题,对此,市委领导要求着力推进乡镇街道体制改革事项落地,筛选一批乡镇街道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02改革目标
紧紧围绕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部署,以完善提升乡镇街道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方便群众办实事为目标,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主要任务,力争通过两个月时间集中攻坚,打造一批履职顺畅、机制健全、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点,以示范促规范、以行动带全盘,确保乡镇街道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把乡镇打造成服务农民的区域服务中心,把街道打造成服务市民的区域服务中心。
03改革措施
(一)强化“三个坚持”,确保构建联动工作格局。一是坚持高位部署。市委领导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入开展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行动,明确由市委编办牵头抓总,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政数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紧密协作推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成立专项调研组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改革中难点堵点问题,研究制定《X 市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示范行动方案》,绘制好行动的“施工表、路线图”。三是坚持上下联动。成立示范行动工作专班和指导组,建立“周报告、周指导”工作制度,加强上下联动和双向沟通,构建市、县、镇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示范行动的合力。
(二)强化“三个到位”,确保厘清基层职责边界。一是县镇职责明晰到位。推行示范镇(街)岗位职责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签订职权交接协议,进一步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的“条块关系”,从横向纵向厘清县镇、镇级机构之间的权责边界。二是职权下放到位。印发政府公告,明确将 279 项执法事项及相关服务事项下放到镇街,组织镇街认领和学习执法和服务事项,确保执法和服务事项下沉到位和有效衔接。三是权责公开透明到位。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进行公布调整权责事项,对下放权责清单实现动态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三)强化“三个着力”,确保三大平台实体化运作。一是着力平台制度化建设。率先出台三大平台建设工作指引,制定工作流程图并上墙明示,推动三大平台运作有章可循。二是着力平台规范化运作。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议事规则、指挥机制、协调机制、调研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等,形成三大平台闭环管理模式。三是着力平台扁平化管理。重点突出三大平台为民服务功能,将平台的服务窗口前移,集中设置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综合行政执法三大便民服务窗口,大力推行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协同办理机制,基本实现乡镇事务“一门通办”。
(四)强化“三个保障”,确保示范行动落地见效。一是完善人才队伍保障。高标准完成示范镇街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选优配强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综合行政执法三个委员会组成人员;
规范化建设综合执法队伍,举办执法队伍培训班、编制“执法知识问答手册”、统一文书、组织法律知识考试和执法证申领。二是完善经费保障。合理划分县区和镇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定出台匹配镇街体制改革财政保障相关文件,研究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确保示范行动顺利开展。三是完善专业技术保障。积极推行行政执法“两平台”上线应用,全面促进镇街综合执法工作程序化;
全力打造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将各服务窗口进行整合优化,为三大平台有效运作提供技术支撑。
04 改革成效
(一)“以点带面”推动任务落实全覆盖。通过 14 个示范乡镇街道带动引领,全市 101 个乡镇街道均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落实工作,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综合执法委员会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相关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委编办和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获人民日报广东客户端、学习强国、南方日报、X 日报等权威媒体大力报道,对省委编办研究出台三个平台建设工作意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放权赋能”实现基层“权责统一”。通过示范行动推动乡镇街道完成 279 项执法事项的认领和承接工作,大部分乡镇街道已开始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综合执法,实现基层综合执法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细化管理转变,助推乡镇街道高效履职、优化为民服务。
(三)“协同作战”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改革前由于职能相似的部门功能交叉,导致社会治理“九龙治水”。通过开展示范行动,规范化建设三大平台,将相关党政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村(居)民群众代表纳入平台管理,通过“平台化”赋能,切实增强乡镇街道党(工)委对本区域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各类资源的领导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提升了基层啃“硬骨头”、精准处理问题及高效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推行“一门通办”提升群众满意度。据统计,三大平台自示范行动后实体化运作以来(截至 2021 年底),我市 101 个乡镇累计共开展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1750 次;
受理群众来电、信访等综治案件由去年同期 6161 件增加到 6632 件,同比增长 7.6%,实现群众诉求在镇街一级就可快速解决;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办结受理民生事件数量由原来的 434300 件上升到 606328 件,同比增长 39.6%,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
委托办学改革激活教育一池春水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抓深圳龙华区新一轮对口帮扶契机,积极探索教育帮扶新路径,充分利用深圳市龙华区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探索 X 教育发展新路径,开创性开展“全口径、组团式、融入式”教育帮扶,试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全托管办学模式,开启委托代管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帮扶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推动了新一轮对口帮扶全面升级,X 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实施改革以来,新培养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共 58 名,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艺术特色学校各 1 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 4 所,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01改革背景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实现全面振兴。***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为推进 X 县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教育短板,X 县和龙华区以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为契机,积极探索推动乡村振兴由“输血” 帮扶模式转变为“造血”帮扶模式,开启“委托代管”教育改革,率先探索跨区域集团化委托代管办学新模式,通过跨区域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推进 X 县教育综合改革、扭转全县教育发展低迷态势,加快 X 教育在融湾融深、优质发展方面的步伐,让老区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双区”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02主要做法
借助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 X 契机,利用深圳市龙华区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开展“全口径、组团式、融入式” 教育帮扶,开创性开启委托代管教育改革。通过试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全托管办学,打破以往粗放型、简单型、单薄式的帮扶合作方式,实现教育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X 县的 X 中学、深圳龙华 X 实验学校以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委托给龙华区教育局进行代管,委托期限三年。龙华区教育局派驻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组成支教队伍,对两所学校全面实施代管办学。通过以强带弱、深入对接、区域环流,更新本土学校发展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通过以点带面,重组全县学校资源,推行集团化、片区化新办学模式,构建多样化、多元化办学格局,打造“大湾区”与“临湾”区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教育样本”。主要做法如下:
(一)“送强校”结对帮扶,破解山区学校内涵浅难题。以龙华•X 新一轮对口帮扶为契机,两地政府签订为期三年的委托办学协议,明确以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的形式,由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和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分别接管 X 中学和深圳龙华 X 实验学校,探索教育帮扶新模式,实施跨区域委托办学教育改革,率先实施全口径、组团式、跨区域集团化的委托办学管理新模式,引进深圳龙华“积极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本土教育教学内涵,并以委托代管学校为蓝本,示范带动将“湾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辐射到 X 县各中小学校。同时以点带面,借助两校的资源优势,牵引带动全县学校实行办学模式改革,统筹推进片区化办学,将全县面上小学(教学点)以镇为单位由各镇中心小学统筹,结合自身实际,按就近原则,中心小学辖区内以 3 个以上面上小学(教学点)为一个片区,实施乡镇小学片区化办学管理,推动片区内人员交流、片区环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二)“送团队”专业管理,破解山区学校管理薄难题。通过 “送团队”、“搭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式、全口径学习龙华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方法,重构优化 X 教研机制体制,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向“湾区”趋同。一是“送团队”管理。由龙华区从该区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库中遴选,向被托管的两所学校分别选派 1 名校长、1 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 名负责教学和教科研的中层管理干部,依托专业化团队推行现代化管理,实现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快速植入”,并向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共享更多新理念新动向新信息。二是“搭平台”交流。以被托管的两校为核心主体,龙华 X 两地每月联合组织开展校长交流学习、教学教研管理活动,组织全县中层以上教师全程参与学习管理、学习理念,从各种交流学习中让本土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教改、教风学风等发生质变。
(三)“送名师”示范带动,破解山区学校队伍弱难题。采取选派、招聘、返聘、选拔等形式,充实被托管两所学校的师资队伍,着力破解本土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弱、经验缺、培训少的问题。一是选派名师。龙华区大手笔选派 48 名骨干教师组成豪华教师队伍驻点结对帮扶 X 县,其中 85%毕业于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名的高校或国内“双一流”高校,44%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二是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X 县大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招聘一批国内名校及重点师范院校毕业且愿意签订服务协议的优秀毕业生,列入名教师人才培养对象,并从本县教育教学骨干人才中选拔优秀教师作为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对象,推动本地老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全面提升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四)“送培训”强化交流,破解山区教师成长慢难题。构建教育人才培育新机制。搭建教学能力成长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模式,每年选派一批本土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龙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 1 次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活动,每月组织开展 1 次名师研修活动,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培训。此外,每学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龙华区优质学校学习交流,由龙华区指定优秀骨干教师负责指导,让山区的孩子享受“深圳学位”“湾区”教育,不断激励学生求知求学、发愤图强。
03 改革成效
委托代管教育改革以来,2021 年本科升学率达 42.44%,较 2020 年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义务教育优质生源留存率升至 99.2%,新培养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共 58 名,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艺术特色学校各 1 所,省级艺术特色学校 4 所,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推动学校办学理念“融湾融深”。委托模式下,通过引进龙华区先进教育理念,更新学校发展理念,重组管理结构,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新构一批特色课程。其中 X 中学提出“新百年新紫中”(即以建“民”校、建“明”校、建“名”校为目标,以“求新求变,开创学校发展新天地”为策略,以“创新发展为灵魂、科学管理为纽带、课程建设为通道”的总体办学思路)、龙紫实学校提出“三根三脉”(“三根”即铸根课程、慧根课程、养根课程,“三脉”即新脉课程、艺脉课程、智脉课程)办学理念,让教学、德育、后勤、师训等行政管理结构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现重组优化。
(二)推动山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在龙华 X 两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安排专项资金 1.7 亿元,用于 X 中学后勤设施、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设备等校容校貌的提质升级和深圳龙华 X 实验学校的开办使用,围绕新办学理念、新校园文化主题建设全新校园,打造校园文化,推动新校园文化工程建设成效初显。
(三)推动教育教学管理优化提升。实施委托办学后,X 县两个教育集团引进龙华区学校优质教学管理经验,以龙华区教育局选派的教学处、教科研室主要负责人为引领,X 本地优秀管理干部为主要对象,融入式、全口径学习龙华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让集团的教研教改、教风学风等发生质变。两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方法得到清晰确立,教研机制得到整体重构,一批特色课程得以扎实推进。X 中学的“师生共同成长” 工程和龙紫实学校的六个“根脉”课程取得重大突破,两校的教师队伍战斗力迅速凝聚、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逐步形成。
(四)推动资源整合走向教育均衡。借助两校的资源优势,
牵引带动全县学校实行办学模式改革,统筹推进片区化办学,全县面上小学(教学点)以镇为单位由各镇中心小学统筹,结合自身实际,按就近原则,中心小学辖区内以 3 个以上面上小学(教学点)为一个片区,实施乡镇小学片区化办学管理,以形成片区内人员交流、片区环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下,X 县“瓦溪中学+瓦溪二中”“X 县中山实验学校+紫城镇一小”分别组成教育集团,集团内形成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全统一的集团化管理格局。在集团和片区内、集团和片区之间不断推广提升龙华区先进的教学经验、管理理念和创新思路,注入新鲜“血液”,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全面提升 X 县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实施委托代管教育改革探索山区学校办学新路径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2018 年以来,X 县以 X 中学为试点,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将 X 中学交由第三方进行委托管理,依托集团方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通过深化内部机构改革、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学生培养工作、浇筑校园精神高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逐步探索出落后山区教育教学管理新路径。
01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X 中学创办于 1926 年,历史悠久,是全县唯一的重点高中学校,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亦有过辉煌的办学成就,为广东乃至全国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但近些年来,由于 X 中学教育管理理念未能跟上教育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奖罚不分、层级管理倒置等问题,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质量持续下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导致 X 中学近几年高考成绩不尽人意,在全市排名居后,并与兄弟县的差距逐渐拉大。X 中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深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破解制约 X 中学发展难题,重振百年老校雄风已是迫在眉睫。
02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专家意见,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决定将 X 中学纳入高中综合改革试点。为切实抓好委托管理工作,加强对教育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X 县将 X 中学委托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进行研究部署,定期加强工作调度,确保此项改革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2018 年 1 月,X 县教育局与北大青鸟同文教育集团达成项目协议,正式实行 X 中学委托管理。
(一)深化内部机构改革。一是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实施校长“聘任制”,选派岗位上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强对 X 中学的管理力度。二是优化内部管理模式。根据 X 中学分布式、分权制的管理需求,明确部门职责,实行“三部四中心” (三个年级部、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后期服务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完成了级部、中心中层干部的配置并且每年对干部进行考核和局部调整,实施内部机构改革。三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X 中学内部控制管理制度》《X 中学理事会章程》《X 中学行动纲要》《X 中学章程》
《X 中学“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X 中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把握考核管理“指挥棒”。指导学校修订《X 中学干部职责》《X 中学教师职责》《X 中学班主任职责》,明确履职标杆,建立健全“目标任务导向”的干部考核机制。二是突出发展培育“着力点”。一方面注重“请进来”。立足学校教育实际,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教学业务水平两手抓,邀请先进党员和党校老师入校开展思政教育,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的专题讲座和辅导会,将最新理论、先进理念引入校园、投入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注重“走出去”。制定首席教师制度,选派一批教师到集团旗下名校跟岗学习,不断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增进交流,扩大教师教研视野和影响力,培育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满足 X 中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创新学生培养工作。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学生主体改进课堂教与学设计模式,摸索打造适应新时代学生实际和课堂实际的师生共生式课堂。优化基础型、活动型、拓展型课程,深化德育教学,推进教研组教学改革。二是落实英才培养计划。2019 年底,X 中学与广州市铁一中学签订了三年英才培养计划,遴选 20 名优秀学生参加“英才计划”,针对学生科学素养等开展游学和专题培训活动,促进学生增长见识,全面发展。三是实施优生异地培养。利用办学优势,选拔高三年级 8 名尖子生,派往集团旗下湛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清北班学习,促进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四是推进教学信息化。2020 年以来,
X 县累计投入 2000 多万元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加快基于云平台为主的硬件建设,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全覆盖。
(四)浇筑校园精神高地。一是凝聚共识,营造文化氛围。立足本地“善志”文化特点,树立真善美“至善”和志存高远“至志” 的目标导向,使其核心价值成为学校教育发展,学生秉承追求的精神高地,全面培养“德美、智优、体健、趣雅”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多元活动,促进全面发展。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素质拓展的需求,新成立 22 个学生社团,为学生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探索,全面科学了解,进一步完善生涯规划制定;
另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成立科技创新专题教育小组,制定特色主题科技活动,常态化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03 改革成效
(一)办学活力充分激发。一是学校内部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以前行政结构中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制度不全、层级管理倒置等问题,使得管理层次得以简化,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以改革的机制体制优势倒逼全体教职员工抛弃原有落后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新理念,迅速扭转了 X 中学的教育风气,重新振奋精气神,促进了 X 中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二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修建了新校门、围墙和校园卫生间,完成新旧饭堂改造升级,完善了英语听说室,教学视频系统、考试指令系统等教育设施建设以及国家标准化考场考点升级改造。两栋宿舍楼的改建工程也在顺利推进中。三是师资力量不断充实。依托集团优势,积极组织教师到集团旗下学校跟班学习,稳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近 30 次 400 多人次;
邀请专家授课 39 次,接受培训的教师达 2090 人次。优秀师资团队正在逐步形成,涌现出了 5 名 X 市优秀教学能手、2 名 X 市优秀教师、1 名 X 市优秀班主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得各类奖项,现有 2 个省级课题、3 个市级课题、1 个县级课题。其中,X 中学叶维知老师代表 X 市参加全国第十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曾炼副校长的《省域系统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高考成绩连年取得新突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
升,高考成绩连年取得新突破,止住了托管前年年下滑的颓势,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 X 中学办学的信心。2020 年高考实现可喜进步,高优上线人数为 71 人(不包括艺体生),本科上线率为 51.5%,同比增长率为 6.7%;
特长生本科上线率继续攀升,本科双上线率达 81.4%;
2021 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一是高分重大突破。600 分以上人数 3 人,最高分 631 分(物理类),实现了5年来无600分以上高分的重大突破。二是本科上线重大突破。
X 中学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县近 86%,本科上线率达 62.32%,创 X 中学历史新高。三是特殊线上线人数重大突破。特殊线上线人数 102 人,同比增长 51.8%。
(三)校园文化建设硕果累累。2020 年,学校团委被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授予“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X 中学有 4 名同学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 名同学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 名同学荣获“X 市最美南粤少年”称号,1 名同学荣获 X 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4 名同学获得宋庆龄奖学金。在 X 市第二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X 中学选手们在高中组包揽该项目的冠、亚军和一个三等奖;
在附加赛高铁时代项目荣获冠军;
在 2020 年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有 2 名学生荣获“高铁时代”二等奖;
在第 36 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X 中学学生荣获大赛创新成果项目一等奖、逸仙英才专项奖;
在 X 市第 15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X 中学师生共斩获 13 个奖项。
(四)办学美誉度和社会赞誉度不断跃升。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X 中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扭转了以往留不住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局面。连续三年全县中招考试前
100 名的优秀考生不断回流,除去政策性因素,由 2018 级 7 人、
2019 级 21 人增加到 2021 级 37 人,到校率由 2018 年的 12%提高到今年的 68.5%;
2021 年升中考全县前 800 名考生选择就读 X 中学占 95.5%,录取高一新生报到率为 100%。
实施医共体试点工程实现县域医生、患者、医保“三回流”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县紧紧抓住国家级、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先试先行,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横向以县中医院、县妇保院,纵向以 17 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以 251 间村卫生站为基础组建成一个医共体。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X 县医共体总医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治理机制、分
工协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01 建设背景
X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是赣深高铁、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南下入粤第一县。总面积 2292.08 平方公里,总人口 55.79 万人,辖管 17 个镇 245 个村(居)。X 县疾病患者到广州省级三甲医院、赣州区域医疗中心、X 市区医院就医,需要花费至少 1 个小时以上的车程,增加了百姓的医疗成本和救治风险。为让 X 百姓能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目标,自 2017 年以来,X 县紧紧抓住省、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先试先行,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横向以县中医院、县妇保院,纵向以 17 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以 251 间村卫生站为基础组建成一个医共体。
02 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勠力共建。X 县印发了《X 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委办发〔2020〕5 号),文件明确了建设方式及管理模式,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 X 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负总责,县长具体负责,县直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先后出台了《医疗质量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行政统一管理实施方案》《人员统一管理实施方案》等 15 个医共体建设一体化工作方案,优化了管理机制;
出台了《X 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任期目标绩效考核方案》等 4 个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性经费分配及岗位绩效分配挂钩,通过绩效激励管理,确保各项新举措及岗位职责真正落实。
(二)建章立制,合力共管。一是创新医共体总医院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执行力。成立医共体管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兼任总医院党委书记,全面负责总医院D建工作,医共体总医院院长由牵头医院 X 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任,主持总医院全面工作,实行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唯一法人代表。二是成立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专班,对每一项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责任人、责任部门,实行挂图作战,并由专班负责督办。三是成立行政、人才、财务、质量、药事、器械、信息、健康、绩效考核、医保等“十大”医共体管理中心,由各医疗机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管理团队。
(三)做强龙头,辐射共进。县级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决定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水平,X 县以目标为导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发挥牵头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强硬件。一方面改善就医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医院建设,美化就医环境,补齐设备配置。二是强人才。按照省“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方案、省“三羊” 计划等政策,树立“大人才”理念,用好本地人才、引进必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X 县通过有偿服务与 6 个三甲医院专科团队深度技术合作,引进学科带头人 10 人、引进紧缺专业人才 12 人。三是强学科。一方面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结合 X 县实际情况,把异地就诊排序前 5 名的病种定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专科;
另一方面建立了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介入中心等十大医疗中心,让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整个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做实慢病,上下共防。为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推行医保总额付费管理,X 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疾病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医防融合变成常态。持续完善慢病管理及医防融合机制,成立了慢病管理中心、治未病管理中心,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把全县的全人群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管起来,结合本县疾病谱,制定了慢病管理范围,根据目标人群实行“分类、分标、分级、分片”管理,逐步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网,在县域内实现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服务链。截至 2021 年 12 月,全县组建了 106 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全县常驻人口 40.99 万人,签约 170729 人,签约率 41.65%,重点人群签约 103722 人,签约率达 85.35%;
共筛查出高血压病人数 19026 人,糖尿病人数 6254 人。
(五)资源整合,集约共享。X 县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为重要抓手,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让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成本更节约,运行更高效,服务更优质。总医院通过成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十大资源中心。实现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百村、消毒物资统一供,有效缓解了基层分院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局面,降低了人力成本;
填补了村级心电诊断的技术空白。截至 2021 年 12 月,医学影像中心为各基层分院提供影像诊断服务 3472 人次;
远程心电中心为镇、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心电诊断 16.71 万人次;
医学检验中心为基层分院提供医学检测 5.51 万多人次;
消毒供应中心为各基层分院清洗器械共 29306 包(171820 件)。
(六)资源下沉,县域共质。X 县医共体总医院始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县级医院把专家、管理、学科、设备、病种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分院,推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了综合服务能力。一方面通过人员下沉,实现病人不动专家动;
另一方面通过远程医疗,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截至 2021 年 11 月,下沉专家 56 名,专家下乡达 7112 人次(包括管理骨干下乡 517 人次、医务骨干下乡 3995 人次、护理骨干下乡 2600 人次),临床带教及查房 1856 次,开展各类创伤手术 350 余台,接受基层分院人员进修学习 65 人次。
03 改革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X 县医共体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得到了省市政府的肯定,受到了国家健康报社、省级人之初杂志等媒体的关注和宣传。2021 年 10 月 20 日,广东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座谈会在 X 县召开。X 县医共体成功案例也曾多次在国家、省、市卫健委的卫生工作交流医共体专刊上进行推广分享。2021 年 12 月《广东省 X 市 X 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入选“中国改革 2021 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
(一)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就诊率由 78%上升到 91%;
县域住院率由 80%上升到 86.7%,基层就诊率由 52%提升到 69.57%,群众满意度由 75%上升到 96.2%。
(二)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牵头医院高难度(III、 IV 级)手术占比由 21.51%上升到 61.62%;
收治病种数量由 916 种上升到 1373 种;
开展关键诊疗技术由 65 种上升到 207 种;
基层 I、II 级手术实现“零”突破,完成各类创伤手术 350 余台;
基层分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量达到 29 项。改革后,重返离职医务人员 15 人,其中高级职称 4 人,中级职称 7 人,初级职称 4 人;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18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中级职称 3 人,初级职称 10 人。
(三)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县域内医保基金回流 4.67%,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由 28.15%上升到 32.52%。
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X 结合DS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返乡参与基层D建、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等工作,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01改革背景
***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新时代群众工作呈现出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复杂化等新特点,但部分基层党员干部仍沿用过去简单的工作方法,无法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仍存在。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X 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结合DS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土地革命时期“十万挑夫上赣南”的红色革命历史中赓续红色血脉,2021 年初,创新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走出了一条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02主要做法
(一)突出上下联动,确保党员干部“下得去”。X 制定出台《“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常态化实施方案》,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由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一个镇、 639 名县直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户籍所在村、各镇班子成员包片联系、镇干部包村(社区)联系,每周至少一次到挂钩联系镇村联系服务群众,返乡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等重点工作,及时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实事,示范带动广大村民强化“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在各村划定党员责任区,由返乡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认领,对责任区的责任党员姓名、联系方式、具体范围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目前,累计 19 万人次的党员干部返乡开展工作,全县 315 个行政村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目标,创成美丽宜居自然村 584 个。
(二)突出“三项机制”,确保党员干部“干得好”。一是实行
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以锻造一支全面过硬的党员队伍为目标,返乡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先进促后进” 的方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共促成 99 个县直机关党组织和 24 个乡镇所属 250 个机关党组织分别与 315 个行政村党组织、42 个城市社区党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同时,深化拓展党员先锋工程,引导农村党员在自家门口悬挂“党员之家”标识牌,公开承诺“遵纪守法、睦邻友好、助人为乐、示范引领、接受监督”,以优良党风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建立县领导经常性下基层现场办公、下访约访机制。落实“一线工作法”,县领导定期安排到基层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基层反映强烈、返乡党员干部难于解决的问题,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到挂钩联系镇开展下访约访活动。共接访群众 1100 多人次,解决了基层集中供水、非法养殖等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三是建立重点“结亲”帮扶机制。充分发挥返乡党员“人亲路熟”优势,定期走访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众,并安排返乡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共开展“结亲”送温暖活动 1000 余次,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突出服务主线,确保党员干部“做得实”。一是服务基
层发展。立足基层实际情况,返乡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指导和帮助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工商银行 X 县支行党员干部在返乡行动中,为五家农业种养企业授信 2000 万元。二是筑牢基层安全防线。结合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地区消防安全、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削坡建房和地质灾害、水利防汛、煤燃气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及时捕捉“弱信号”,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共有效整治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 500 余个,避免“小隐患”酿成“大事故”。三是推动乡村振兴与法治同行。各村从返乡党员干部中推选一名威望高、号召力强的同志任组长,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入户宣传防电信诈骗、房屋产权、赡养继承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700 余宗,以法治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振兴。
03 改革成效
自“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实施以来,建立了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实实在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得到基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返乡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例如,县民政局结合“十万党员干部返乡” 行动,建立了农村留守老人巡访制度,并投入 54.6 万元,对全县 182 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二是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返乡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内生动力。例如,佗城镇枫深村返乡党员干部带头拆自家的破旧泥砖房,示范带动村民由“要我拆”变为 “我要拆”,该村在全县率先全面完成破旧泥砖房攻坚任务。三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返乡党员干部在深入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中,还探索建立了县镇两级D建指导员和镇级“三会一课”观察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实现全县 24 个镇 357 个村(社区)、75 个“两新”组织D建指导员和镇级 “三会一课”观察员全覆盖。同时,让一批年轻党员在返乡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有效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X 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行动,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和做法被省委办公厅《每日汇报》刊发报送省几套领导班子,抄送省直各单位、各地市及县区。
创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机制筑牢乡村振兴交通基石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近年来,X 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目标,高质量构建农村公路网,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公路运营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打牢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交通基石。2021 年,X 区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X 区埔前乡道 Y152 获评广东“十大最美农村路”。
01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X 区作为 X 市主城区,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区域农村公路发展水平出发,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尚待优化;
二是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有限、管养模式单一;
四是城乡交通、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布局有待完善等。这些问题和短板,与 X 区全面“融湾”“融深”、打造全市枢纽引擎的目标定位不相适应,迫切要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把建设“四好农村路”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02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内连外通、安全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聚焦打通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融合,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X 区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X 区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X 区公路及“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一村一路”提升改造工程等建设方案,全方位推进城乡路网建设。针对上级补助和地方配套资金与农村公路建设需求不对称的问题,X 区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拓展投入渠道,依托深圳大鹏新区对口帮扶的优势共投共建,强化资金配套,近 3 年内投入 14.8 亿元,推进了旅游景观大道、汕湛高速蓝田出口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同步打造了一批具有 X 特色的乡村道路。持续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完善警示标志、示警牌、波形护栏等防护设施,极大夯实了农村公路安全运行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权责明晰、运作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坚持“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将区、镇、村道全部纳入管养范围,全面实施“路桥长制”。印发《X区推行“路桥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 “路桥长制”领导小组,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建立了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组织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服务优质的农村交通发展新格局。强化路政联动管理,健全“区级统一执法、镇村协助执法”的路政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农村公路数据库和桥梁安全隐患数据库,开展定期巡查和日常监管,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安全畅通、实现环境优化。发挥村规民约作用,结合实际制作了管养“三字经”,推行“田园三包”“门前三包”等措施,构建全民参与、全员监管模式。
(三)建立健全均衡发展、科学规范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完善“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区、镇两级农村公路管理部门的养护责任。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出台《X 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整合涉农、移民、乡村振兴等资金,筹集社会资金等方式建立长效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投入机制,破解养护资金短缺难题,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投入力度,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有效融合。实行养护模式多元化创新,将 X 区现有区级路政员、镇级联防队员(治安员、森林防火队、土地监管队)、村级保洁员进行“三员融合”,打造兼管理、巡查、养护为一体的农村公路养护多元化队伍,实现村村道路养护全覆盖。全面落实小修保养常态化、中修大修专业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制度化,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养护水平全面提高。
(四)建立健全畅通便捷、便民惠农的农村公路运营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客运(公交)线网布局,积极稳妥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目前 28 个建制村均已完成通公交,并在此的基础上,投入 20 辆车辆开通“镇通村”客运专线,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创新城乡客运组织模式,允许农村客运突破传统客运班车经营模式,采用圩日班车、早晚班车、节假日班车、区间驻点循环班车等更加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以发展全域旅游为载体,在农村公路规划上将 X 的旅游产业、农产品生产、园区工业形成有效连接,推动“产、城、旅、农”融合发展。统筹利用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资源,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在上村村建设了集公交、物流、农产品展销、游客等一体多功能交通服务驿站,打造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服务环境。
03 改革成效
通过实施改革,X 区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养护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建管养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作用明显。2021 年,X 区获评“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区,X 区埔前乡道 Y152 获评广东“十大最美农村路”。
“四好农村路”成为了拉动 X 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平安路、特色路。
(一)建成惠民利民的农村致富路。“建管养运”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了“四好农村路”建设,让 X 区的农村公路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总里程达 769.172 公里,实现通客车率 100%、硬底化率 100%、建制村主干道沥青路面率 100%,极大地改善了 X 区农村的环境面貌,打通了村民致富的渠道。特别是埔前镇“四好农村路”+五村连片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建设鹏城大道和埔陂路作为交通主动脉,按照“一路一景、一村一品、路景相宜、路产融合”的理念,将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巴伐利亚庄园等大型旅游景区与沿途的水果种植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农家乐、特色民宿等紧密串联起来,有力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20 年,埔前镇五村连片开发项目接待游客达 100 万余人次,带动了 4100 多农户增收致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7%,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近千万元。五村连片开发荣获“广东 2019 年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美誉,陂角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坪围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上村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二)建成运畅行畅的农村平安路。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
护体制改革过程中,X 区全面加强农村公路保障能力提升工作,利用好省补资金和区级配套资金,加大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危桥病隧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农村公路安全防患治理,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结合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X 区开展交通行业拉网式、起底式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严抓“两客一危一重货”安全风险防范,深入查找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和隐患,狠抓隐患清零,逐步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为百姓出行系上了“安全带”,实现全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减少。
(三)建成路美村美的农村特色路。X 区将自然生态、产业
发展、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结合“创文”、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建设等,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净化、美化、绿化“三化”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人在树中、村在林中”“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重点推进建设的陂角村振兴示范路、上村村历史文化路、中田村科教创新路等 12 条“一村一路”项目,总里程为 23.445 公里,目前已全部提档升级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全省农村公路率先安装双面反光突起路标,同时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农村公路进行绿化种植。“畅、安、舒、美、绿”的美丽公路让乡村向外界敞开大门,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激活了美丽经济,目前,X 区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1 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 个,旅游民宿、农家乐近百家。
创新基层妇联工作机制促乡村振兴
网络
全面深化改革 优秀案例
摘要:自 2021 年 7 月起,X 县妇联创新开展“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工作。项目试点紧握“三大抓手”,锁定“五个聚焦”,实现“五大振兴”,巾帼赋能“3+5”工作机制初显成效,X 县基层妇联组织全面夯实,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大力推进,试点乡村美丽蜕变,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升,X 县妇女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01改革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 着眼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妇女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全国妇联提出要把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作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农村妇女工作的重要载体。经市委研究,X 市妇联提出了在
X县X盆地区域率先试行“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并出台印发《X 市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三年活动工作方案》,确定我县船塘镇老围村、漳溪畲族乡下蓝村、X 镇梨园村、连塘村、顺天镇金史村、沙溪村共 6 个村为 X 市农村强基层妇联试点村。X 县坚持“D建带妇建,妇建助振兴”原则,成立了 X 县强基层妇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广大妇女把自身发展和家庭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辐射带动 X 盆地乃至全县 22 个强基层妇联试点,在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方面发挥巾帼力量。
02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机制。X 县制定并印发《X 县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妇联连片(X 盆地 X 片区)试点工作方案》,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建立“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巾帼赋能“3+5”工作机制,“3”即“三大抓手”,配备妇女小组长、打造坚强阵地、拓展主题文化活动。在基层妇联组织充分激活后,凝聚妇女坚守在“妇女儿童之家”,锁定“5 个聚焦”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大振兴”。
(二)紧握“三大抓手”。一是配备村妇女小组长。试点村试行新配备村组妇女小组长,建立妇联执委、妇女小组长推行包片包户联系家庭户网格化工作机制。激励妇女小组长牵头建立清洁家庭干部巡查队、婚姻家庭纠纷调解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少年儿童小手拉大手清洁队、老年卫生巡查队等 5 个队伍,动员村民合力做好乡村振兴的“六员”(即政策路线的“宣传员”、发展致富的“引导员”、乡风文明的“示范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妇儿权益的“服务员”)。探索培育优秀妇女小组长激励机制,村妇联每月对妇女小组长服务情况进行考核,优秀者优先参与典型角色评选活动、新党员发展对象,并给予年度表彰奖励。二是推进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联合县乡村振兴局、县司法局、县文明办等部门,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齐力打造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完善阵地管理、儿童课堂、巾帼志愿者等制度,创新和丰富乡村服务形式。三是拓展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妇联主席讲DS”“唱支新歌给党听”等活动,发挥D建引领作用;
开展“巾帼关爱”活动,采取“1 名妇联执委或巾帼志愿者+1 名片警”包户关爱模式,定期入户走访包干片区家庭,及时了解和掌握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情况,防止负面事件发生;
开展“巾帼建功”活动,跟踪落实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培育打造一批“妇”字号合作社、家庭农场、创业基地,组织妇女技能和电商培训,助力妇女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锁定“五个聚焦”。X 县“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
工作紧绕“五大振兴”,以“聚民心美环境兴文化促治理”为指导原则,锁定“五个聚集”。一是聚焦巾帼思想政治引领,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清洁家庭”评比活动,整洁美化乡村环境;
三是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寻找“最美家庭”,引领乡村家庭爱国守法,崇德向善,以好家风促乡风建设;
四是聚焦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巾帼关爱”行动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困境家庭实施关爱帮扶服务,给困境群众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
五是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巾帼建功”行动开展赋能增智计划,增强村民发展致富技能,促进产业振兴。
03 改革成效
(一)D建引领,共建共治局面活泼有效。全县 130 名妇女小组长活跃在各试点村主阵地上,积极发挥凝聚、团结、引领作用,组织“六员”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作用,分担村基层党组织日常宣传、教育、调解等工作,主动承接村委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充实了基层治理主体力量。“六员”活跃在乡村振兴各领域,妇女小组长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得力助手。试点村实现基层群团共治的局面,乡村振兴活跃有效。
(二)以民为本,妇女儿童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全县共建成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市级 6 个、县级 16 个,“家越美·粤幸福”传家风扬家训文化长廊 8 个。全县开展“文艺惠民”“亲子阅读”“儿童心向党”“幸福心家园”等活动 200 场次。活动开阔了村民的眼界,凝聚了妇女儿童的心,丰富了群众百姓生活,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三)典型引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试点村评选“清洁家庭”示范户 390 户,全县乡村掀起了“清洁家庭,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的行动热潮,家室净、庭院美、村庄美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实现了以“清洁家庭”为荣,从“要我选”到“我要当”的意识蜕化。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顺天镇金史村朱剑光家庭是金史村最美家庭“勤俭节约”的代表户,同时连续获评了三期“清洁家庭”,他表示,最初参加“清洁家庭”评比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培养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通过活动无形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化家园”的意识。后来没想到,这种“小家的干净”氛围逐渐形成“大家的干净”,以“小家”带动“大家”,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周边群众也纷纷以他们为榜样,积极参与到“清洁家庭”的评比活动中,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良好氛围。
(四)巾帼赋能,农业农村产业稳步发展。全县举办巾帼电商培训班 3 期,培训巾帼示范基地人员、女性创业人员、妇联干部、执委等 500 多人次,参与妇女基本掌握了电子商务、直播新职业的发展趋势和实用技术。实施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解决妇女创业资金困难,培育“妇”字号创业基地 25 个,培育妇女创业带头人 12 人,带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五)弘扬美德,乡村文明日新月异。全县产生评选出国家、省、市、县“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书香家庭”100 户,各试点村“最美家庭”“书香家庭”130 户,举办“新时代家庭观”大家谈、
“最美家庭”家风故事会等活动 50 场次。“亲子阅读,共同成长” 全域推广,《亲子悦读》线上栏目共推出 173 期、发布了 1300 多个家庭的亲子共读视频,涌现出一批批“故事妈妈”“故事爸爸”和 “红色爷爷”。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实现以千家万户小家庭的和谐发展促进大社会的文明进步。
(六)巾帼关爱,温暖民心保稳定。试点村继创办“四点半课堂”后设置“绿莺学堂”22 个,开展“暑期托管”“周末托管”爱心公益班,打造下漆村南方小记者站,系列活动先后被广东卫视、南方+、X 日报、X 发布等媒体报道。开展“关爱女童、护苗成长”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30 场次,留守儿童、贫困妇女、困境老人关爱服务 300 场次,服务群众 2530 名。婚姻家庭和心理个案咨询 100 人次。基层妇联组织成为助推农村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和途径。梨园村支部书记魏其才感慨说,“我村自实施试点工作以来,村 11 个妇女小组长组建 6 支‘六员’队伍,她们切实成为了我村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得力助手,疫情防控站岗轮岗人员安排充足了,森林防火、交通安全宣传上门入户到家了,村民在节假日都会聚在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老人、妇女、儿童活动丰富了起来。现在呀,我村所有妇女都被组织动员起来了,她们为我村全面乡村振兴发挥积极力量”。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X 县妇联将守护初心、蹄疾步稳,坚持D建带妇建,全面增强和发挥基层妇联组织优势,全力激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改革试点经验,丰富 X 巾帼赋能“3+5”模式,努力在深化“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上作出新探索和新突破。
推荐访问:(16篇)最新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汇编 汇编 深化改革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