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8篇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门匾习俗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江西省上犹县是客家摇篮赣州的纯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门匾习俗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江西省上犹县是客家摇篮赣州的纯客家县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其中“客家门匾习俗”就是这里的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客家门匾”习俗最早起源于客家先民南迁后的“同宗认祖”,后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得到客家先民们的传承和发展。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源流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挂“堂匾”和“牌匾”演变而来,从内容上是由南迁的汉民将古代士宦人家挂“阀阅功状”演变而来。“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但却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这个原因,“门匾”替代了古代士宦人家表示豪门高第的“阀阅功状”,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演变成今天这种相对固定、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门匾形式。
它往往记载着一段历史,叙述着一个故事,表达房主的一种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而世代相传。这种现象一直保留延续到今天的上犹城乡,并把它作为客家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现象在客家聚居地上犹,得以延续和发展,现有 80%的居民都保存有客家门匾。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流传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使用的普及上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一景。
这种客家门匾习俗就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每一块门匾都是一部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
以姓氏来源为内容。如冰清玉润(凌姓):这里的
冰字代表凌姓。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传芳(叶姓):叶姓是春秋时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诸梁。
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郡望,是古代称一个姓氏成为名门望族时所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
太原遗风(王、易等姓):古代太原郡在现在的太原地哉,王、易等姓的祖先在太原郡形式了名门郡望。
以姓氏堂号为内容。堂号是一个姓氏或其中一个支脉的称号。
至德流芳(吴姓):“至德”是吴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周朝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为了实现父王把王位传给二弟季雍的儿子姬昌的愿望,就与大弟促雍出走至今江苏地邑,先后三次放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后来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紫荆传芳(田姓):“紫荆”是田姓的堂号之一。来源于一个分财产的故事。据田姓族谱记载,田氏 28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财产时特别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为三份,搭配均匀,谁知道当晚紫荆
树突然憔悴。第二天,弟兄们叹道:一株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还不如树木。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树也茂盛如初。
诗礼传家(孔姓):“诗礼”是孔姓的堂号之一,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御封。据《论语》,孔子曾对其子孔锂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立身。这里的“诗”是指《诗经》,“礼”是指行为规范。
以姓氏先辈、公头、历史名人的有关信息为内容:
以名人的字号或誉称为题。
文正遗风(范姓):“文正”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谥号。
紫阳世泽(朱姓):“紫阳”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别号。
四杰传芳(王、卢、杨、骆姓):四杰是指初唐四位杰出的文人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以名人的工作地、隐居地为题。
苏湖流芳(胡姓):苏州湖州一带是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的地方。
富春流芳(严姓):富春江是东汉名士严子陵耕钓的地方。
溪世第(吕姓):?溪是吕尚即姜子牙隐居钓鱼的
地方。
以名人的官称爵号为题。
文林第(钟姓):唐代,福建上杭人钟以福任梅县县令,封为文林郎。
秘书世第(赖姓):唐代,江西于都人赖裴中进士,任崇文馆校书郎,他不上任,回家耕田,大家称他的住居为秘书里。
越国流芳(钟姓):唐代,江西兴国人钟绍京任中书令,因立功被封为越国公。
以名人的任职殿阁、职务为题。
端明衍庆(蔡姓):北宋福建仙游人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是端明殿的学士。
校书世第(刘姓):西汉江苏沛县人,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曾在皇宫的天禄阁校对经书。
东观流徽(黄姓):汉代,江夏人黄得受皇上指示在东观这个藏书之所读书。后来做了大官。
以名人传说为题。
蓝田世泽(阳姓):传说汉代阳伯雍曾因行善被仙人授于“玉”的种子,在蓝田种下了玉,后来得到白璧一双做聘礼,讨得一位好妻子。
藜光衍庆(刘姓):传说西汉刘向在天禄阁校对经书时,在元宵节之夜,天上的太乙星官敲门而入,点
燃青藜杖为他照明。
以名人的品德涵养为题。
梅鹤风标(林姓):北宋杭州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做官。
百忍成金(张姓):唐代山东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高宗问他和睦相处的秘诀,他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
卧雪高风(袁姓):东汉时河南尚水人袁安,遇雪天,因不愿打扰他人而在家卧床休息时被冻僵,官府认为他是贤人,举他为孝廉,后不但作了大官,而且为政清廉。
清白传家(杨姓):东汉时陕西人杨震任太尉,他不置办产业留给后代,而把清白廉洁作为遗产。
夜读传芳(欧阳):北宋时江西吉水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居贫寒,但他立志读书,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后来成了文学家。
以名人的才华业绩为题。
飞鸿舞鹤(钟姓):三国时,河南长葛人钟繇善书法,有“飞鸿舞鹤”之美。
洛阳世第(蔡姓):北宋书法家、桥梁建筑家蔡襄在泉州洛阳江上设计和建造了现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
的石桥。
夺席遗风(戴姓):东汉时,河南平舆人戴凭为朝廷博士,元旦那天,光武帝令群臣百官比赛解读经书,赢者夺取输者席位,结果戴凭夺得五十多席。
云台光辉(邓姓):东汉时,河南新野人邓禹,为刘秀建立政权立了大功,后皇官将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将军和四位大臣的像画在云台上,邓禹列位首位。
以名人的言论著作为题。
三省传家(曾姓):“三省”是曾子的名言,杨震推荐做了官的王密深夜带着金子送给杨震,杨震不要。王密说,深夜没有人知道怕什么,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王密惭愧而去。
金鉴流芳(张姓):“金鉴”是《千秋金鉴录》的简称。唐朝时,群臣为唐玄宗祝寿,他人多献奇珍异宝,唯宰相张九龄献上他自己编写的《千秋金鉴录》,受到皇帝的嘉奖。
现代型则以住居环境和处世理念等为题自拟。
以房主的有关信息及其理念为内容 :
以名和事件为题。
盛纳福祥:“盛”为房主名,“祥”为房主“过继子”名,意即盛接纳了福,带来了吉祥。
思缝传家:“思”为房主长辈的名,“缝”为缝纫
技术,意即前辈的缝纫技术代代相传。
以知足自励理念为题。
陋室含春:简朴的房子充满着明媚的春光。
清庆芙蕖:以清秀可贺的荷花为榜样。
以传统古训为题。
友恭传芳:来自《三字经》:原文“兄则友,弟则恭”。
修身齐家:出自《大学》中的“八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赞誉当世为题。
风淳云瑞:吹着淳朴的风,飘着吉祥的云。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业。
以憧憬未来为题。
如意吉祥:即事事成功,称心如意。
燕喜麟祥:即燕子报来喜信,麒麟带来吉祥。
许多门匾都显示了其家族的品格高尚、门风淳朴、艰苦创业,多用于垂训后人。门匾习俗的这种现实意义在各姓氏中得以体现,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客家门匾习俗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情感连接在一起,使得同宗群体拥有归属感。它不仅是族姓的标志,反映客家
民系渊源的文化背景,对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的演变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
篇二: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文化與語言介紹─認識客家俚、 諺語 壹、前言
本教案乃為省立苗中 「97 社區化特色專案大學教案製作」, 教案名稱為 「客家文化與語言介紹─認識客家俚、 諺語」。
主題則以苗栗地區之「客家諺語、俚語」 為主, 達成數位典藏苗栗客家之目標, 展現豐富的苗栗客家語言文化多樣性。
本教案搜集客家諺語與俚語三百句, 完成客家諺語與俚語資料庫之建立, 並將日常生活所用客家俗、 諺語, 以華語〈 國語〉 說明其意義, 必要時先舉客語例句說明客家俚、 諺語之意義。
本教案之目標在於挽救客家語言之流失現象, 尤其今日許多客家人都不會講客家話, 更何況要他們講客家語言中的精華諺語、 俚語。
其實客家諺語、 俚語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內涵, 要有相當的情境客家人才會使用。
如果不使用或不加以數位典藏, 客家諺語、 俚語、 師傅話最終有可能失傳。
客家人 (Hakka People), 據估計在國內外分布高達七千萬人到一億人口, 是全球之一大民系之一, 客家人在台灣就有 460 萬人。
苗栗縣是客家大縣, 是台灣客家人最密集的地方。
客家人最珍貴的共通資產就是客家話, 客家話是中原古漢語之一系, 源遠而流長, 是台灣客家人日常使用之母語〈 祖公的話〉。
客家話雖然是「語言」, 但是亦可以文字化。
古早的客家話, 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 漢字都可以用客家話發音。
客家話危機的發生除了過去推行國語政策、 不准說方言的原因之外, 大環境的變遷, 和強勢閩南語競爭的失利更加速了客語的衰亡, 面臨滅亡的威脅。
晚進, 台灣因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政策, 客家話的流失現象, 已受到高度重視。
要補救客家話的流失必須從長程的目標及近程的行動上著手。
長程的目標為:
1.推廣客家話, 客家人應積極參與台灣的政經教育政策之訂定, 提高客家現實力量。
2.整理客家話與客家文字, 加強對客家傳統文化的認識。
近程的行動則應該在 1.運用傳播媒體, 強調客家話的必要, 呼籲客家人在家要講客家話。
2.舉辦客家話研習營或客家文化研習營, 增進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及連絡鄉情。
3.出版客家詞典, 推展客家精神, 保存客家文化。4.成立客語教學中心, 延續客語普及客家話。
有客家話才有客家人, 有客家人才有客家文化。
本計畫乃有見於客家人本身, 會講正統客家話的人口日益減少, 客家話逐漸流失, 年輕一代客家人不太會講流利的客語; 尤其客語的精華如:
客家俚語、 諺語、 等更逐漸失傳, 最終可能導致滅絕。
晚近幸好政府成力客委會與客家電視台, 挽救客語之流失, 有助於客家話之復興。
然而, 客家俚語、 諺語之使用有其生活情境, 更需要加強蒐集、 記載與傳播。
貳、 教案背景
一地有一地之俚語、 諺語, 一族也有一族之俚語、 諺語、 , 關係著民族、 地物、 風土民情之顯著特色。
這在過去從來就似天經地義般地從古至今長遠流傳著的一種民間語言。
然而, 現今由於工商社會變遷迅速, 過去安土重遷之思想意涵已不為新一代族裔所循。
是故, 過去涵括俚俗語在內具民族與地方性之有教化乃至教育智慧意義的俗語謠諺等音辭, 已在迅速且大量的喪失之中。
現雖然有一些地方中小學教師與個人及地方政府也正在做搶救工作, 由於力量與經費較為匱乏, 且多屬個人蒐集自我娛樂唱誦興趣之性質。
本校建置社區特色專案大學教案這樣之基礎工程, 盼能統整地方語言資源與資料庫。
做為地方重點高中, 期能為地方文化作出應有之貢獻。
本教案主要因應客語語音流失嚴重, 愈來越少客家人能夠操流利的客家話,更遑論能正確的把客家俚語、 諺語記熟並用客語朗讀出聲。
一個族群的語言, 若只是日常生活使用, 未能加以整理用文字保存, 將因語言之流失, 而逐年消失。尤其台灣的客家話有數種腔調, 各腔調之間互有不同, 都需要代代口耳相傳以保存其原音。
台灣客家諺語、 俚語應該加速整理其文獻, 並能用華語加以解釋或說明、 對照, 以數位化保存, 更容易讓學習者了解其內涵。
参、客家俚、 諺語介紹
諺語本是生活經驗的沈澱, 其中往往飽含哲理。
客家諺語所顯現的是一種屬於農業文化為主的客家生活, 其刻苦耐勞, 樂觀積極, 晴耕雨讀, 熱愛土地, 對自然現象觀察入微, 時令氣象掌握準確的先民生活智慧。
此外, 客家的許多諺語也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 因為客家人在提煉其生活經驗時, 往往以極其生動、 具體的語言予以概括, 從而使這些諺語有如一支文學的短笛, 吹奏出簡短卻又非常美妙的小曲。
欣賞它, 就如同品味其他文學作品一樣, 能有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歷史上的遷徙和偏僻山區的環境, 使得客家人以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 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心態特徵。
語言本身即是文化的一部份。
而客家諺語是人們口耳相傳, 流傳下來的語言, 裡面包含了許多客家前人的生活智慧。
不過, 語言在變, 文化在變, 有部分的客家諺語已經不合時宜了, 恐怕不能切合目前的價值標準以及倫理規範, 但是, 我們還是可以把客家諺語作為一個參考, 從中得到不少學習的樂趣。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帶有經驗性、 教育性的社會生活的總結和提煉 。
它用客家方言土語講出來, 含有客家評議的特點和客家人的地方特色。
普遍都是雙句式, 一般都是兩句, 帶有押韻, 通俗易懂, 好記好傳。
客家諺語, 大體可分為「客家社會諺語」 與「客家生產諺語」 兩大類。「社會」 類, 包括時政、 修養、 生活、 倫理道德、 社會交往等方面;「生產類」
包括自然科學、 天文、 地理、 氣象及各種生產經驗等。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般處於山區, 很長時期以來, 農業一直是客家地區的主打產業。
因此春夏秋冬, 四時交序, 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 對於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客家人來說, 都是影響家計民生的大事。
所以客家先民們對氣候的觀察也就特別細緻 , 並總結了許多反映客家地區氣候特點和天氣預測經驗的氣象諺語。
客家諺語的價值可從下列方向探討之:
1. 趣味性:
客家諺語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如果說的時機、 對象恰當可以讓生活多些趣味和幽默。
交際性:
客諺是口耳相傳的, 它能增進說諺語的人和聽話人之間的感情。
或是, 客家諺語的內容有許多是教導人們做人處事的道理, 其內容對人們的交際是有幫助的, 但是須注意, 有些價值觀已經不合時宜, 不能完全取用。
考古性:
重現當時生活情況的一角, 從客家諺語中可以瞭解當時客家前人的生活、 建築、 農事、 器物、 生產等等, 這是很有意義的。
教育性:
可以當作客語教學的輔助教材。
老師也可以選用合宜的客家諺語來教導學生, 藉由客家諺語告訴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實用性:
例如可以當作現在時令種植的參考、 可以當作氣象解析的參考, 或是新手父母還不瞭解孩子, 可以藉由客家諺語瞭解孩子的發展或作為教育孩子的參考。
2. 3. 4. 5. 客家諺語大致的分類:
1. 2. 3. 從書籍引用、 民間傳說。
日常生活:
時令、 季節、 農事氣象、 動物、 植物。
哲理:
警世、 諷人、 惕己。
肆、
按照筆劃分類一畫之客家俚、 諺語 一畫 一:
一人一屋下, 阿公婆隨人揹 「經驗談」 子孫各人成家立業, 各人奉祀祖公牌位, 各家獨立過日。
一人一般心, 無錢堪買針 「教示諺」 若兩公婆無共心, 各想各的, 會變到連買針的錢就無。
一人一樣心, 無錢好買針 「教示諺」 若一屋人無共心, 就會變貧窮。
一人主張, 毋當兩人來思量 「教示諺」 集思廣義的意思。
一人打井, 千人飲水 「教示諺」 勉勵人多做好事, 大家都有好處。
一人行一路 「經驗談」 各人行各人的路, 各有各的生活。
一人有福, 牽帶滿屋/一人有福帶過一屋, 一人無福牽過一屋 「經驗談」 一儕人有福氣, 一屋大細就有福氣, 一儕人無福, 一屋大細也分佢連累受害。
一人肚腹無主意, 三儕肚腹唱齡戲 「經驗談」 一儕人心中無主張, 三儕人共下參祥, 主意就儘多了, 連做齣戲就做得。
一人省一口, 做得蓄條狗 「教示諺」 積少成多、 聚沙成塔之意。
一人做一路 「習用語」 各人做各人的頭路。
一人得道, 雞狗升天 「俚俗語」 喻一儕人僥倖得官後, 佢手下人、 屋下人毋管有才調無, 也跟佢得到好處。
一人敢死, 萬人毋擋 「經驗談」 一儕人係講死就毋驚, 幾多人阻擋也無法度。
一人開井, 百人飲水 「教示諺」 同「一人種樹, 千人聊涼。
」
一人傳虛, 百人傳實 「經驗談」 謠言的可怕。
一人愁一樣, 無人愁共樣 「經驗談」 每儕人就有要愁慮的事情, 無人愁慮共樣的事情。
一人種樹, 千人聊涼 「教示諺」 一儕人做好事, 多人受惠, 勉勵人多做善事。
一人種樹, 千人遮蔭 「教示諺」 儕人做好事, 多人都能得到好處。
一人難合手人意 「經驗談」 公眾之事難為。
一刀比人三刀罪 「比喻詞」 勸話人毋好請裁開玩笑, 就像用刀仔在人前比畫, 會傷及人身。
一丈水退九尺—看清楚 「師傅話」 水退忒剩十分之一, 當然水肚的東西就顯出來。
一丈水退八尺—真相大白 「師傅話」 有水落石出、 真相明白的意思。
一丈差八尺—差忒多
「師傅話」 只有兩尺, 距一丈還差忒多。
一下雷鳴天下響 「習用語」 本來要隱藏事情, 隱藏毋得, 一下仔爆發出來, 天下人皆知。
一下钁頭兩畚箕, 兩下钁頭 毋去 「俚俗語」 自誇感誇人做事情當有效率, 事半功倍。
一千賒毋當八百現 「教示諺」 高價賖帳買賣, 毋當低價現金交易。
一千銀毋當四兩命 「經驗談」 一千兩銀錢的價值毋當人四兩命的好處; 命好毋驚無錢, 命歪有錢也會無忒。
一女配兩郎—做毋得, 無正常 「師傅話」 一女配兩夫係不受社會允准的, 故為「做毋得」、「無正常」。
一女許兩郎, 官司有得嚐 「教示諺」 一女許兩男、 一物兩賣、 一屋兩售, 都會有官司糾紛。
一子一份, 兩子平分 「教示諺」 教示做父母者, 要公平對待子女。
一寸士地一寸金, 千金難買故鄉情 「經驗談」 土地再貴也有限, 故鄉土地之情, 千金也買毋到。
一不拗眾, 四不拗六 「教示諺」 勸話人少數要服從多數。
一五一十
「習用語」 表示全部講出來, 無共樣意思。
一尺風, 三尺浪 「俚俗語」 一尺風想要擊起三尺浪, 係無可能的, 故為吹牛、 膨風。
一尺風三呎浪—膨風 「師傅話」 吹年, 講花撩。
一手唸經, 一手摸乳姑 「俚俗語」 無正經樣, 無專心做事。
一支竹篙打一船人 「俚俗語」 只是個人的主觀看法, 而將所有其他人都變毋著咧。
一支竹篙押倒一船人 「俚俗語」 講一句壞話就講到全部的人, 和全部的人牽連在內。
一文錢看做兩兩大 「俚俗語」 譏人小氣, 和細錢看做大錢。
一斗較贏九石 「教示諺」 少量好東西勝過大量的壞東西, 勸話人貴精, 毋好貪多。
一斤差十四兩—差忒多 「師傅話」 要一斤, 才只有二兩, 毋罅十四兩, 還早咧。
一斤黃麻毋當四兩苧麻 「比喻詞」 喻庸才多人, 毋當一個才人。
一斤豬肉切兩盤, 要好看又要省錢 「俚俗語」 諷人好面子, 又毋粉得多使錢。
一斤孻仔, 毋當四兩老公 「經驗談」 老公比孻仔較重要, 也較可靠。
一日一文錢, 三年鬥一千 「教示諺」 勸話人要節儉, 日久就可積少成多。
一日一錢錢, 三年共一千 「教示諺」 訓示人要節儉, 積少做得成多。
一日三餐無米煮, 卻愁鄰舍無菜傍 「比喻詞」 自家顧毋好勢, 還要想顧別儕。
一日毋練手腳慢, 兩日毋練丟一半 「教示諺」 技藝係要每日練習的, 做毋得一日停下來。
一日平安一日福 「教示諺」 平安過日就係福氣。
一日打赤膊, 三日囥間角 「經驗談」喻春天天氣無常, 一熱就要打赤膊, 一冷起來也可能幾天就毋敢出門。
一日狂南三日水 「經驗談」 狂人的南風吹歸日, 過來就會連續三日落大水。
一日赤膊, 三日間角 「俚俗語」 形容天氣變化當大, 一下仔大熱天, 一下仔又變冷。
一日赤膊要打, 三日間角要囥 「經驗談」 在冷天時節, 有一日一下仔變到儘熱, 熱到要打赤膊; 接下來會連續幾日做冷, 冷到囥到屋角毋敢出門。
一日風, 三日雨 「習用語」 人身弱、 多病痛。
一日食飽, 遊遊野野 「習用語」 飽食歸日, 閒閒無做事, 這逛該逛。
一日無事比神仙 「經驗談」 平安無事過日就像神仙樣子。
一日閹九豬, 九日無豬閹 「教示諺」 指工作忙時非常忙, 閒的時節非常閒。
一片草也會徑死人 「教示諺」 勸人千萬毋好看輕小人物感細事情, 佢成時會蔑煞人、 害死人。
一毋拗眾, 四毋拗六 「教示諺」 勸人少數要服從多數。
一世父母, 三代兄嫂 「教示諺」 教母和子女只係一世的關係, 兄嫂和自己年齡差毋多, 關係會延續到三代人。
一世做官, 九世做牛 「俚俗語」 做一代的貪官, 子孫九代人會做牛分人使喚。
一代係無好妻, 三代都無好兒 「教示諺」 有一代討到惡妻, 三代人都無好子孫。
一代做官三代絕 「教示諺」 警誡人做官要謹慎自重。
一代富, 咬薑啜醋; 二代富, 綢衫綢褲; 三代富, 毋知人情世故
「經驗談」 指富有人家第一代儉成家立業, 第二代食好著好衫, 到第三代連一般人情世事就毋曉得了。
一代無好妻, 三代好無好子 「經驗談」 女性對子女的孝養影響重大, 強調賢妻良母的重要性。
一代親, 二代表, 三代毋識了了 「經驗談」 親戚關係, 總係一代比一代疏遠。
一代親, 二代表, 五代閒了了 「經驗談」 指親疏輕重關係。
一句來, 一句剪 「習用語」 責備晚輩頁撞長輩之語。
一句來一句去 「習用語」 雙方言語相爭, 拗來拗去。
一句問, 兩句瓶, 無問較清閒 「俚俗語」 多問人一事, 不如少問一事之意。
一句話有三十六角 「經驗談」 一句話有儘多會傷到人的所在, 勸話人要謹慎言語。
一句話有三尖六角 「教示諺」 教示人講話要細意, 有成時講者無意, 聽者有意。
一皮竹殼包一節, 奈有一妹戀兩郎 「比喻詞」 喻連植物都係一個跟一個, 何況係人, 勸話人要專情。
一石九斗風
「比喻詞」 譏人講話膨風, 毋實在、 無內容。
一石動, 滿山鬆 「教示諺」 世事儘多係「牽一髮動全身」。
一母生九子, 連毋十條心 「經驗談」 喻孻仔多無用, 每個孻仔和阿姆就無共心。
一名透京城 「俚俗語」 形容人名聲儘好, 傳到大城市去。
一好有一壞, 無兩好共下排 「經驗談」 世間無十全十美的事, 也難有兩全其美的好...
篇三: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南 客 家 人 的 由 来 定 南 县 位 于 江 西 与 广 东 交 界 之 处 。自古 以 来 ,这 里 便 是 人 烟 稀 少 的 山 区 。
天 然 的 屏 障 成 了历 代 绿 林 草 寇 隐 身 之 地 ,尤 其 明 末 建 定 南 县 治 之 前 ,三 巢 作 乱 , 官 民 不 宁 。
隆 庆 三 年 ( 1 569 年 ) ,明 政 府 在 莲 塘 里 (今 老 城 村 ) 筑 城 建 衙 , 割 龙 南县 之 高砂 堡 、 下 历 堡 、 横 江 堡 ,安 远 县 之 大 石 堡 、 小 石 堡 、 伯 洪 堡 ,信 丰 县 之 潭 庆 堡 组 成 定 南 县 治 。
据 考 :
龙 南 割 来 1 64户 ,11 5 1人 ( 男 78 1 人 ,女 550 人 ) ; 安 远 割 来 98 户 ,605 人 ( 男 45 1 人 , 女 1 74 人 ) ; 信 丰 割 来 48 户 ,11 9人 ( 男 99人 , 女 20 人 ) ; 合 计 5 1 0 户 , 1 855 人 ( 男 1 5 1 1 人 , 女 5 4 4 人 ) 。
当时 , 莲 塘 里 居 有 兰 、 罗 、 雷 三 姓 。
旧 县 志 云 :
市 井 寂 寞 , 户 口 稀 疏 ,使 非 三 百 名 之 众 , 其 何 以 成 县 治 。而 后 定 南 采取 “ 寓 兵 于 农 ,寓 民 于 兵 ”的 善 政 , 逐 年 迁 入 了 黄 、 廖 、谢 、 陈 、 钟 、 李 、何 、 袁 、 张 、 叶 、 彭 、 赖 、 缪 、 徐 、 曾 等 姓 氏 的 客 家 庶 民 。他 们 都 是 明 初 和 定 南 建 县 之 后 , 陆 续 从 福 建 、 广 东再 转 迁 至 此 的 。乾 隆 四 十 四年( 1 779年 ) 定 南 县 普 查 人 口 时 , 已 发 展 到 1 942 7 户 ,1 22460 人 ( 男 67646人 ,女 548 1 4 人 )。
绣 花 帽 的 渊 源 定 南 客 家 人 有 其 独 特 的 风 俗 习 惯 和 文 化 积 淀 ,集 中 表 现 在 日常 衣 食 住 行 当 中 。
据 说 在 清 光 绪 年 间 , 定 南 境 内 瘟 疫 蔓 延 ,居 民 死 的 死 逃 的 逃 , 全 县 只 剩 下 7 万 多人 。
当地 客 家 人 通 过 种 种 手 段 来 企 求 平 安 , 绣 花 帽 便 成 为 寄 托 美 好 愿 望 的 最 重 要 的 载 体 之 一 。
到 了 清 末 民 初 , 绣 花 帽 风 俗 达 到 最 高 峰 。
七 岁 左 右 的 一13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小 女 孩 ,都 要 手 -t# 针 线 开 始 向母 亲 学 习 绣 花 。
女 孩 如 果 不 会 绣 花 ,成 人 后 要 靠 媒 妁 甜 言 才 易 嫁 出 。
每 逢 节 日前 后 ,特 别 是 春 节 闲 暇 , 老 的 少 的 总 是 成 群 结 队 坐 在 大 门 口 边 聊 天 边 绣 花 , 一 片 欢 乐 景 象 。
客 家 女 喜 绣 的 童 帽 绣 花 帽 的 种 类 很 多 ,根 据 年 龄 和 头 型 设 计 分 类 , 有 婴 儿 型 、 幼 儿 型 、 ~ -g=- 型 、 少 年 型 等 , 每 种 型 号 有 固 定 尺 寸 如 以 1 .2 尺 、1.4 尺 、1 .6 尺 布 料 为 大 小 标 准 。较 为 简 单 的 花 帽 有 狗 头 帽 、 兔 子 帽 和 水 杓 帽 , 比 较 复 杂 的 有 平 顶 帽 、 扁 鸡 帽 、 围 花 帽 和 莲 花 帽 。
花 帽 做 成 之 后 ,一 般 要 配 上 两 d"- 小 银 铃 ,孩 子 戴 上 摇 头 时 可 发 出-~s声 。
绣 花 帽 以 黑 色斜 纹 棉 布 (俗 称 阔 缝 斜 ) 为 绣 花 面 , 绣 花 时 不 用 绣 花 夹 , 绣 好 一 块 再 绣 一 块 , 然 后 连 接 成 型 。所 用 绣 花 线 ,以 大 红 、 水 红 、 橘 红 为 主 ,绿 、 蓝 、 白 、黄 色 为 辅 , 有 的 套 上 金 线 和 银 线 ,也 有 的 图 案 全 用 有 色 扁 线 结 成 。
绣 工 相 当 复 杂 , 没 有 生 活 知 识 和 艺 术 鉴 赏 能 力 , 往 往 会 因 套 色 不 合 理 而 被 拆 除 , 绣 好 之 后 还 要 懂 得 装 饰 , 才 能 更 好 地 体 现 每 组 花 的 吉 祥 含 意 。
定 南 客 家 尚 未 出 嫁 的 闺 女 , 就 要 为 自 己 日 后 结 婚 刺 绣 好 祖 宗 三 袋 (俗 称 肚 兜 ,即 子 孙 袋 ) ;结 婚 以 后 或 有 身 孕 时 , 即 着 手 刺 绣 婴 儿戴 的 简 便 狗 头 帽 或 兔 子 帽 ,还 有 婴 儿 满 月 时 戴 的 扁 鸡 帽 或 平 顶 帽 , 不 过 往 往 ·lfi J ",-讥 笑 而 躲 在 房 内 制 作 ;随 着孩 子 的 年 龄 增 大 , 过 不 了 两 三 年 又 要 更 换 新 花 帽 。子 女 多 的 母 亲 一 年 四 季 几 乎 没 有 空 闲 ,经 常 刺 绣 到 深 夜 鸡 啼 才 能 入 睡 。
如 果 闺 女 出 了嫁 , 接 着 又 做 了 外 婆 , 那 就 更 忙 碌 辛 苦 了 ,按 客 家 常 规 少 不 了要 刺 绣 制 作 一顶 复 杂 而 又 昂贵 的 围 花 帽( 多 数 选 择 工 艺 精 美 的 莲 花 帽 , 即 全 堂 开 瓣 铃 帽 )送 给 外 孙 ,穷 人 家 做 外 婆 的 甚 至 为 了这 顶 莲 花 帽 而 负债 。
具 有 客 家 风 的 铃 帽 定 南 盛 产 莲 花 , 民 间 逐 步 创 造 出 具 有 象征 意 义 的 莲 花 帽 。
莲 花 帽 习 惯 上 称 为铃 帽 ,在 定 南 客 家 最 为 时 兴 。
铃 帽 又 分 全 堂 铃 帽 和 半 堂 铃 帽 。所 谓 全 堂铃 帽 其 装 饰 银 器 一 件 不 能 少 ;半 堂铃 帽 则 少 些 银 牌 , 但 绣 花 和 组 装 同 样 有 严 格 的 要 求 。
铃 帽 的 构 造 很.复 杂 , 由 帽 顶 、 帽 尾 、腊 涉 ( 即 后 脑 )、左 面 颊 、右 面 颊 、 月 光 花 等 多 块 连 接 组 成 。
绣 工 特 别 仔 细 , 丝 线 套 色 要 主 次 分 明 , 特 别 是 左 右 面 颊 图 案 是 对 称 的 ,套 色 不 能 有 异 。待 帽 子 全 部 连 接 好 以 后 , 在 脑 门 前 安 装 一 -4"-IL 头 月 光 。
然 后 ,还 有 一 道 最 复 杂 的 工 序 ,客 家人 称 “ 梭 帽 埂 ” ,即 在 帽 顶 与 腊 涉 连 接 之 处 ,做 成 两厘 米 高 的 一 条 粗 脉 ( 似 田埂 ) , 采 用 大 红 和 纯 白 粗 梭 线挑 织 成 八 卦 图 案 或 “ ” 字 ,象 征 万 事 顺 利 。
但 多 数 人 要 请 老 绣 花 工 才 能 完 成 。
接 着 是 安 装 各 种 吉 利 银 器 , 最 后 一 顶 五 彩 缤 纷 的 铃 帽 便 做 13 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戴 铃 帽的 客 家 儿 童 成 了 。
制 作 铃 帽 之 前 ,做 外 婆 的 首 先 要 -t~ 自 己 的 祝 愿 告 诉 剪 花 样 娘 娘 , 比 如 说 要 刺 绣“ 长 命 富 贵 ” 、 “ 五 子 登 科 ” 、“ 莲 笙 桂 子 ” 、“ 连 中三 元 ” 等 吉 祥 图 案 , 以 便 剪 花 样 娘 娘 按 要 求 设 计 下 剪 ; 然 后 到 银 器 工 匠 店 去 订 做 一 套 银 器 。
铃 帽 的 银 器 安 装 有 一 定 的 规 矩 大 概 位 置 如 下 :
老 寿 星 (俗 称 伯 公 )一 尊 。
钉 在 脑 门 中 心 月 光 花 的 上 半 部 ,是 祝 愿 这 孩 子 与 星 同 寿 。
八 仙 神 像 一套(有 立 体 和 平 面 两 种 ) 。
铁 拐 李 、汉 钟 离 、 吕 洞 宾 、 张 果 老 四 尊 像 钉 在 左 脸 颊 上 端 ( 即 太 阳 穴 至 耳 朵 后 ) ; 韩 湘 子 、 蓝 采 和 、 曹 国 舅 、 何 仙 古四 尊 像 钉 在 右 脸 颊 上 端 ,是 祝 愿 孩 子 长 大 以 后 智 慧 过 人 ,似 神 仙 一 样 万 事 皆 通 。
长 命 富 贵 吉 事 牌 一 面 。每 个 字 如 铜 钱 那 么 大 ,“ 长 ”与 “ 命 ” 二 字 放 左 边 张 果 老 后 面 ; “ 富 ”与“ 贵 ” 二 字 放 右 边 何 仙 姑 后 面 , 祝 愿 孩 子 长 命 百 岁 , 合 家 富 贵 幸 福 。
银 吊 牌 一 套 (共 5 个 ) 。吊 牌 皆 铸 成 蝴 蝶 或 蝙 蝠 图 形 ,在 其 翅 下 串 着 条 小 银 链 (2 至 寸 长 ) , 每 条 银 链 下 端 有 4"-菱 形 空 心 小 珠 ( 俗 称 番 薯 角 ) 。这 54"-吊 牌 安 装 在 腊 涉 ( 即 脑 后 ) 莲 花 瓣 上 。
其 含 意 很 多 ,如 五 子 登 科 、五 福 , 1 、 青 云 得 路 、 满 堂 富 贵 等 。
银 梅 花 1 8 朵 。每 朵 梅 花 如 黄 豆 大 , 从 左 脸 颊 下 端 沿 扁 线 边 至 右 脸 颊 摆 匀 钉 上 。
其 含 意 是 有 十 八 罗 汉 护 佑 能 一 路 连 科 中 状 元 ,也 包含 着 梅 开 百 福 之 意 。
银 灯 笼 一 对 。每 只 -.or 笼 上 面 都 有 个 铜 钱 大 的 伞 形 小 圆 盘 , 圆 盘 周 边 有 5 条 小 银 链 垂 下 , 下 端 再 吊 着 一1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番 薯 角 ” , 圆 盘 中 间 吊着 四 方 形 的 空 心 灯 笼 。
灯 笼 对 称 安 放 在 帽 埂 左 右 角 上 ,孩 子 头 部 摇 动 时 发 出 丁 丁 当 当的 响 声 , 表 示 金 榜 题 名 , 荣 宗 耀 祖 。
圆 形 银 铃 (拇 指 大 ) 至 5 4"-。钉 在 帽 尾 下 端 ,头 部 摇 动 时 发 出 丁 丁 当 当 的 响 声 ,意 为 连 中 三 元 或 五 子 登 科 。
银 链 一 条 。安 放 在 左 脸 颊 下 端 ( 即 耳 朵 前 面 ) , 从 颈 部 拉 到 右 脸 颊 下 端 ,主 要 是 戴 上 铃 帽 后 起 松 紧 作 用 , 其 拉 手 那 一 头 有 4"-平 面 小 寿 相匕。
红 布 签 条 一 对 。大 约 9 寸 长 ,头 小 尾 大 ,尾 部 呈 三 角 形 ,再 钉 上 银 铃 。
安 放 在 腊 涉 里 面 正 中 位 置 。
这 红 布 签 实 际 是 神 台 左 右 下 垂 的 吊 带 ,借 用 于 此 表 示 各 路 神 仙 保 佑 小 孩 一 年 四 季 平 安 无 恙 。
代 表 定 南 客 家 吉 祥 文 化 的 铃 帽 , 是 专 门 为 首 次 来 外 祖 父 母 家 拜 年 的 外 孙 所 准 备 的 吉 祥 礼 物 。如 外 祖 母 没 有 制 作 好 铃 帽 , 外 孙 是 不 会 来 拜 年 的 , 往 往 拖 到 两 三 岁 甚 至 四 五 岁 才 来 探 外 婆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铃 帽 ”三 字 ,言 外 之 意 是 外 孙 要 来 拜 年了 。
客 家 人 把 铃 帽 当 成 最 高 尚 的 礼 物 , 是 因 为 它 集 中 了 外 祖 父 母 对 外 孙 的 美 好 祝 愿 。
外 孙 回 家 时 , 由 外 祖 母 给 戴 上 铃 帽 , 然 后 由 母 亲 背 着 或 双 手 抱 着 , 到 隔 壁 邻 舍 去 讨 一 点 “ 百 家 米 ” (俗 称 叫 化 米 ) ,向 祖 牌 三 叩 头 ,拜 过 外 祖 父 全 家 人 , 再 从 正 大 门 走 出 回 家 。回 到 家 以 后 ,母 亲 会 将 铃 帽 储 藏 于 箱 内 , 只 有 逢 年 过 节 或 走 亲 戚 时 才 取 出 来 戴 上 。
孩 子 长 大 以 后 ,一 定 要 报 答 外 祖 父 母 。
在 婚 配 之 日 , 习 惯 上 要 用 1 0柬 满 门 帖 请 外 祖 父 母 一 家人 来 喝 喜 酒 。
久 而 久 之 ,母 舅 父 成 了外 祖 父 母 系 统 的 首 要 代 表 人 物 , “ 天 上 的 雷 公 ,地 下 的 舅 公 ” ,宴 会 上 固 定 坐 上 席 第 一 位 ( 俗 称 坐 上 横 头 ) , 如 果 母 舅 父 没 有 就 座 ,其 他 亲 朋 是 不 敢 入 席 的 。
13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四: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家 文 化 暨南大学学生处客家, 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 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 没有客家群体, 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 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还能维系到现在。
既然如此, 那么客家文化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其自身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作为客家中心区域的赣、闽、 粤边界地区, 它们在客家文化形成过程中又各自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说它是一种地域性文化, 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
它只产生于赣、 闽、 粤三角地区, 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 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 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 南面是南岭, 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 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 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 闽、 粤、 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 他们“各有种姓, 互不统属” 。
秦汉以后, 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 使得百越民, 有的成批汉化, 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 有的则退出平原, 进入深山老林, 成了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的“山越” 民, 所以,从总的方面看, 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 尤其是唐宋之际, 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 农村经济凋敝, 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 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 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 闽、 粤三角地区, 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 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 与土著民相互融合, 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 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所以, 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 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 闽、 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 亦不为过。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 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 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 土意识, 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同时, 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 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 亲缘、 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 同乡 、 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 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 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 虎唔辞山” 、 “命长唔怕路远” 、 “树挪就死, 人挪就
活” 的价值观念。
而这种价值观念, 在非移民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文化, 它从原始的百越文化, 发展成具有浓郁秦汉古韵的古客赣文化, 一直到唐宋以后, 由于北方及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移民一次又一次地大批进入赣、 闽、 粤三角地区, 使得一种崭新的文化从古客赣文化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具风彩的客家文化。
而在客家文化的孕育、成长及向外播迁中, 客家文化内部也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整合, 并在其整合过程中, 不断地吸取周边文化的营养, 来不断地发展与壮大自己。
所以, 客家文化与中国其它文化一样, 又是不断发展的文化。
第一章:
客家饮食
一、 客家小吃 1、 粄 粄就是客家菜中一款地道的主食(也说是小吃) , 是粄类的统称。
常见的有老鼠粄、 笋粄、 草粄、 仙人粄等, 这些都是客家人最钟爱的食物。
客家粄涵盖的种类很多, 有用大米做的, 也有用糯米粉做的, 还有用木薯粉做, 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 品种有 200 款之多。
地道的客家粄, 首先选料要精, 如优质米细细研磨成浆才能蒸出透明爽滑的米反皮, 馅料用时鲜蔬果; 然后制作也要精, 做米反用的米浆一定要细磨, 一点马虎不得。
笋粄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
粄皮以薯粉为原料, 用开水拌和揉搓, 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 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 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茅竹笋、 冬笋为好) 为主, 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 鱿鱼丝、 香菇、 胡椒粉、 盐等。
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 捏稳封口成半月形, 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 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2、 新泉溪鱼
人类把鱼当作食品, 那是历史, 是非常久远的事。
这里讲“新泉溪鱼”, 主要是讲新泉一带的群众十分讲究溪鱼的烹调技术。
据调查, 新泉群众加工溪鱼的方法主要有蒸、 煎、 煮、 炒、 焖、 涮、 炖等,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主要是看顾客的口味需求。
比如:
鳗鱼、 鲇鱼, 鲶鱼等无鳞鱼类一般用于清蒸。
清蒸时, 若以食肉为主, 则加以香菇、 姜汁、 花生油等佐料; 若以滋补身子为主, 则加适量的水、 米酒、 生姜一起蒸。
鲤鱼、 石斑鱼和其他小鱼, 一般是先煎后煮或先煎后焖或先煎后蒸。
全鱼, 加工方法更多, 一般是先除去鱼鳞, 取其身上的肉炒鱼片, 取其头、 尾、 鳃、 骨、 肠煮酸辣汤;或者全鱼先煎后焖; 或者全鱼先煎后炖汤。
鲫鱼, 除了用干煎、 焖之外, 更多的则是用来涮酒。
涮酒时配以适量的生姜、 香藤根之类的配料。
新泉溪鱼无论采用哪种加工方法, 都十分讲究火候, 火候以鱼刚煎、 煮、 蒸、 焖熟为准; 其次是讲究搭配的佐料, 佐料中少不了生姜或姜汁; 第三是讲究烹调技
巧, 比如煎鱼, 无论大小都要保持全鱼, 讲究清香; 焖鱼要保持鱼肉洁白, 讲究鲜嫩; 熬汤要讲究汤色乳白, 口感清爽。
3、 新泉涮酒
涮酒就是将肉片、 鱼片之类放在掺有米酒的开水锅里略煮一下就吃的加工工艺。
新泉涮酒主要取牛身上或猪身上最精华的内脏和嫩肉为料。
涮牛肉酒, 是取牛舌峰、 百叶肚、 牛心冠、 牛肚尖、 牛里脊肉、 牛蜂肚、 牛心管、 牛腰子(肾)、 草肚壁等九种肉, 新泉人号称涮“九门头”, 意喻一台汉戏中最主要的旦、 花、 丑等九种角色。
涮猪肉酒, 一般是取猪肝、 猪心、 猪腰(肾)、 猪粉肠(俗称竹子肠)、 猪舌头、 龙骨边的嫩肉等。
涮酒方法, 先把肉切好, 不同的肉按不同的要求分别切成花状、 片状、 条状、 块状, 尔后把掺有米酒的水盛在锅里或酒壶里烧开, 同时把辣薯(一种去湿理气的草药)、生姜、 香藤根或鸭掌草等单独煎出汤水, 或直接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 再将切好的肉放进去略煮片刻,即可吃。
吃时, 用涮肉的酒配; 取出的肉另加姜汁、 味精、 食盐相拌。
其风味不仅鲜嫩脆爽, 而且会使人感到舒筋提神。
4、 新泉焖狗肉
焖狗肉是取家养的狗, 宰杀干净后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狗肠一般先打结再切断), 然后放入锅中, 加上适量的水焖煮。
新泉焖狗肉的技巧主要有三:
一是讲究配料, 一般是配有陈皮、 山奈、 生姜,若是农历五至九月, 则会加些适量的石膏或鱼腥草之类。
二是讲究加水和用火, 锅中的水量看狗的大小而定; 烧火时先用猛火, 烧到锅里的水沸腾后再逐渐降低火力; 技巧是掌握狗肉刚好焖熟并开始转烂, 锅中的水又刚好烧干。
三是讲究调味, 主要是适时加盐, 适时下配料, 适时添洒少量米酒。
新泉人焖的狗肉香气横溢, 令人馋口, 吃后会感到香气沁肺冲肠, 周身出现一股暖流。
5、 下洋牛肉丸 著名侨乡 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 观虎豹别墅, 洗侨乡温泉, 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 如老鼠粄、 马头圈、 焖狗肉等, 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
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 松爽、 味香)
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 可谓闽西一绝!
下洋牛肉丸, 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如今, 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 产品销往福州、 厦门、 深圳及临近县乡。
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 风味却大相径庭。制作过程如, 选取新鲜牛臂肉, 去筋膜肥油, 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 用干布汲干水分; 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 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 加入适量盐、 薯粉, 反复揉搓, 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 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 捞起, 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 用木炭火文煮; 待肉丸蓬松胀大, 加入少量胡椒、 味精、 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6、 客家捶圆
捶圆又叫(波圆)
, 通称肉圆。
捶圆是总称, 具体有多种, 并不断有新的品种面市。
主要有猪肉圆、 牛肉圆、 牛筋圆、 鱼圆、 虾圆、 鸡圆等。
肉圆的共同特点是, 味道纯正, 保持原肉味, 既有韧性又很爽脆, 既有嚼头又不打渣。客家鱼圆不似沿海地区的鱼圆结实爽脆, 而是软嫩爽滑, 别有风味。
同样是肉圆, 制法一样, 质量却大不相同。
因而各地都有各自的名牌摊店。
梅县以丙村肉圆最为著名, 人们形容丙村肉圆特别爽脆, (跌落桌上会跳三跳)
。
牛肉圆以永定最为出名, 永定下洋的牛筋圆以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赞誉。
肉圆既是一道常菜, 饮宴也不可缺, 主要是取(圆)
字寓意(团圆)
、 (圆满)
。
(圆)
谐音(缘)
,尤其适合喜宴, 如以鱼、 肉两圆混合上席, 更有成双, 有余的吉兆。
7、 汀州灯盏糕 腊月二十开始, 长汀的大街小巷, 弥漫着客家人过年的浓郁气氛。
油炸的食品主要有灯盏糕、 年糕、 芋头、 豆腐、 花生、 黄豆等。
炸好的食品分门别类, 用坛坛罐罐装起来, 正月里忙于游山玩水和拜年娱乐, 没空烧火也不打紧, 这些炸好的食品是最好的美味干粮。
在诸多油炸食品中,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灯盏糕。
灯盏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灯盏而得名, 制作时先将大米、 黄豆浸泡二个小时, 然后磨成米浆, 调入细盐、 味精、 葱花、 搅拌调匀。
用汤匙舀一匙米浆到特制的圆勺内, 沉入已沸的油锅中。
漫溢成圆状的米浆在沸油中迅速发酵, 充气成圆球形,渐离圆勺浮出油面, 十秒钟即熟, 至底面金黄时即香酥可口。
因其迅速膨胀变形而熟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 人称之为(魔术糕)
。
近年有汀人在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支起油锅当场表演油炸魔糕, 引来无数食客观看, 被认为是烹调一绝, 人人争嚼为快。
8、 黄 粄 黄粄, 是武平农家用米和糯米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凡吃过黄粄的人无不为黄粄的香、嫩、 爽而赞叹不已。
每逢过节, 武平农家大多喜欢做黄粄, 作为赠给客人的(珍贵)
礼物。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
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如, 干茶树枝、 干稻草等)
, 把这些干柴草烧成灰, 并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
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
, 然后,把草木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 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
同时, 将约占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约占三分之二的籼米淘净后, 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 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
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 注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 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 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 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 再把粄团蒸熟, 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
这样, 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了。
黄粄的吃法有多种多样, 即可切成小块, 洒上一些白糖吃, 也可用葱、 姜、 香菇、 盐等配料制成香气扑鼻的葱姜水, 把黄粄沾着这葱姜水吃。
另外, 还可将黄粄炒着吃, 或者煮着吃等等。
9、 苎叶粄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 一年四季常绿常青。
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 土气息, 备受乡 亲和游子的喜爱。
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 尤以春夏两季为佳。
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 和适量粳米、 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 粘合, 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 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 放在蒸笼中蒸熟。
也可以油炸, 油炸后金黄酥脆, 清香甘润, 别有风味。
常吃苎叶粄, 能耐饥渴、 长力气, 除皮肤疾患, 强身健骨, 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10、 米浆餜
米浆餜是漳平市的传统风味小吃, 由于它可逐层剥离, 形似糕点, 故又称(千层糕)
米浆餜的制作讲究一定的技巧, 主要有原料、 配料、 时间、 火候四个要素, 先将精选的优质大米浸透(二小时左右)
, 磨成米浆, 在米浆中加入适量的食盐、 油、 油葱和少许食用碱拌匀。
待火势烧旺后, 将米浆均匀倒入垫有白布的蒸笼蒸熟。
蒸熟一层后, 再添上一层等量的米浆, 可蒸至二十几层。蒸好一盘的米浆餜约需三小时。
炉火的火候也要把握恰当。
这样蒸好的米浆层次分明, 可逐层剥离。食时切成小方块, 蘸以蒜蓉醋、 辣酱、 卤汁等, 别有情趣且不觉腻。
米浆餜风味独特, 如今已成为漳平宾馆、 酒店设宴待客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菜。
旅外亲人回乡 时总要尝上一口米浆餜, 以了却心中的思乡情结。
11、 四星望月 毛泽东一生嗜辣, 爱吃红烧肉的生活习惯, 人人知晓。
但毛主席亲自命名一道菜为“四星望月”却鲜为人知。
那是 1929 年 4 月, 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 分兵发动群众, 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的率领下来到兴国县的古龙岗, 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首次进入兴国县城, 受到兴国县委领导陈奇涵、 胡灿等人的欢迎。
当时, 红军从井岗山突围出来, 转战数月, 风餐露宿, 相当憔悴。于是, 陈奇涵等人决定请毛泽东打个牙祭, 吃一餐兴国客家的传统莱“蒸笼粉鱼”...
篇五: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艺术 2014 年 8 月 ( 上 ) 四堡乡位于连城县最北部 , 地处客家聚 居地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交界处,是 客家祖地之一,据马氏、邹氏族谱记载,四堡的先民,本是自 唐末、宋代从中原南迁福 建汀州四堡的客家人,拥有客家风俗习惯。
四堡又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之一, 凭借辉煌的文化之功, 跻身历史文化 名乡之列, 遍布马屋、 雾阁的书坊建筑被列 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一、 客家文化圣地 据族谱记载, 历史上的四堡人十分崇尚 儒学, 注重封建传统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 结合,各族都以 “立学” 为传统的家风,先 后设置了许多私塾、学馆、书院, 努力造就 有道德、有文化、守族规的四堡人。雕版印 刷业在四堡的兴起 , 使四堡声名远播。一百 多年前,随便问一位读书人, 都知道四堡这 个地方,都会说:“那是出书的地方。四堡,
无疑是一块文化圣地。
1.传奇的雕版、古籍之乡
上天垂青四堡这片奇异的土地, 雕版印 刷业使其享誉天下。
雕版印刷业自明代中后期在当地崛起。
又经历了一、二百年的草创与发展,大约在 清乾隆 ( 1736-- - 1795)、嘉庆 ( 1796--- 1820 ) 年间进入鼎盛时期。邹氏族谱载:“吾乡在 乾隆时, 书业甚盛, 致富者累相望”,“开坊 募梓 , 集书版充栋, 致资倍饶, 若素封者然”;
各书坊 “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 积,饶若素封”。四堡印刷业的鼎盛时期,
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两村世代相传的太书坊 至少有一百家, 此外还有上百家规模较小的 从事印刷的 “印书坊” ,在印刷业全盛时期 的马屋,大约有一半村民的房屋是印书作 坊。
四堡所出书籍种类繁多,有启蒙读物,
如 《 三字经》 、 《 千家诗 》 、 《 增广贤文 》等;
有举子应试的工具书 《 行文资典 》 、 《 考卷问 珍》等; 有经史子集,如 《 论语 》 、 《 孟子》 、
《 大学》 、 《 中庸 》 等;有小说戏剧, 如 《 红 楼梦》 、 《 三国演义》 、 《 金瓶梅 》 、 《 西厢记 》
等; 还有日常应用, 如《 人家日 用 《 康熙字典》 等;也有医学药鉴,如 《 保赤 指南车》 、 《 神农本草》 等; 以及堪舆、 星算、
占 卜 等书籍, 几乎榱括了历代经典著作和民 间流行的畅销实用等书籍,据统计有 9 大类 1000 余种。
发扬着客家人特别能创业传统的四堡 族商、 书商创造了 “垄断江南, 发版半天下” 的奇观,把书籍销往江南 13 省 150 多个县 市, 并远销海外南洋诸国, 从另一个意义上 说 , 他们是文明的使者,不但传播 “忠孝仁 爱、礼义廉耻” 等儒家思想, 也传播天文历 法、医学、文学等华夏文化, 为造就一代代 中华优秀儿女出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贡 《 珠算 》 、
连城四堡 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江卫红 张仙玉 ( 福建省连城县博物馆,福建 连城 364000) 献力量。1999 年 12 月,中国作协采风团参 观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后, 为其丰厚的人文 内涵和灿烂的雕版历史所震撼而发出由衷 的惊叹,挥毫题词 :“连城文脉泽被江南,
四堡书香远播海外 ”。
2.名宦、名臣、名家的故刍 四堡地灵人杰。
四堡邹氏始祖邹应龙是南宋状元、 枢密 院参知政事。他一生清正廉明,勤政爱民,
为一代名宦;马驯、邹学圣二人既是政绩卓 越的名臣, 又是四堡雕版印刷业最早的传人 者; 被称为布衣学者的邹圣脉著书甚丰, 有 诗、文、词、赋,有笺注古籍和评点名家巨 制,并以增补 《 幼学琼林》343 条的伟绩留 名书史,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 尚存他的《 书经备旨》 、 《 易经备旨》 、《 书画 同珍》 、 《 绘像妥注》及 《 寄傲山房塾课新增 幼学琼林》等著作;邹经是清代抗击海寇、
保卫海疆的著名将领,一生功勋卓著;马骧 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画家, 画艺与黄慎不相上 下 。
四堡也是现代著名 的新闻记者、政论 家、出版家邹韬奋的祖籍地。
新中国成立后,四堡更是精英辈出。科 技界有物理学博士生导师邹道勤、 化学博士 马小波、邹爱忠、电子学硕士邹受泰;文学 界有散文名家马卡丹;书法界有新秀马启 雄 ; 教育、卫生、政界、商界也有一批批杰 出代 表。
3.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继承着客家优 良 传统的四堡, 处处可见 客家文化的痕迹。
四堡的深宅大院都是回字形布局, 厅堂 居中,四周横屋和围屋,体现了客家人聚族 而居所特有的公共性与群居性;屋前有宽阔 的雨坪, 既是满足农业生产和El 常生活的需 要,也是为了满足大住宅内的公共活动,比
如祭祖或红白喜事等全族人参与的大型活 动;房屋精心设计后花园、书厅,供子孙读 书、观赏, 修身使用,则带有浓重的中原士 大夫家族遗风 。
漫步四堡, 流连于一座座书坊建筑的里 里外外, 会嗅到一股股文化的气息,很浓很 浓。门楼上,照壁上,厅堂里遍布楹联、书 画。
会读到 “行仁义事 , 存忠孝心” 的情操;
读到 “静致”、“存诚敬” l、“乐性真” 的处 事态度;读到 “刻鹄遗箴” 、“鸿图治燕”、
“杰构凌云” 的气概; 读到 “耕心”、“读史” 的胸怀;读到 “种梅”、“锄月” 的情致;读 到 “香浮晚郎” 、 ⋯ ‘ 菁华绕境” 、“ 秀毓西 屏” 、“东辟艳香” 的意境; 读到 “锦里烟腾” 这样暗香浮动的成段成段的诗词。
四堡还有各种版本的族谱,内容丰富,
叙述生动, 字里行间透出四堡客家人的大学 识,大智慧,大襟怀。
10 6 现在,这种文化遗风正得以发扬光大,
生活在文化之乡的四堡人在古典文化的熏 陶下,喜爱吟诗作对,同时善音能画,农民 诗社、农民画苑、 农民十番乐队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活动把四堡浸 润得文气氤氲。
4.光荣的红色文化 四堡与连城的新泉、宣和、 林坊、隔川 等乡镇一样 , 是片红土地,曾经有红军部队 驻扎过,曾经建立过苏维埃政权, 生活在这 里的人们接受过红色文化的洗礼。多少英俊 后生是在 “油菜花开一条心,割去髻子当红 军” 的客家山歌中踏上从军征程,多少老乡
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据 《 连城县志》记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红十二军将领谭震林、
罗炳辉的部队曾 驻扎在马屋村,曾在玉沙桥上宣传革命,张 贴布告,书写标语,画漫画, 玉沙桥一时被 称为 “红军桥”。贴有红军布告的屋桥遮风 板如今被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红军北上 长征前夕 , 朱德率领的一纵队和四纵队由古 田转移江西途经四堡时驻扎于雾阁村,曾鼓 舞他的农友们要坚定信心解放全中国, 他当 年亲自替伙夫背锅的感人故事至今还在传 颂 。
二、客家民俗之乡
四堡是客家祖地之一, 那里至今保留着 许多客家习俗 , 除了与各地客家相同的游龙 灯闹元宵、 婚丧喜庆等传统客家习俗外, 还 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习俗。
1.讲四堡客家话 四堡客家话 ( 四堡方言 ) 与连城 客家话 大相径庭 。有语言学者研究后认为四堡客家 话是一种典型的客家话 ,保 留的古音成分更 多 ,也更 接近广东的客家话 ,例如还保留人 声调、 人声韵 , 古阳声韵没有失落鼻音韵尾 的现象等等。四堡客家话称父亲为 “老哩” ,
直译成普通话就是 “老子” 。汉语方言里用 “老子” 指父亲的主要见于晋语,例如山西 离石,内蒙古呼和浩特、临河,山西绥德等 地的方言。
可见 “老哩” 的说法根据在中原;
形容程度高四堡话往往采用 “x 高 x 绝” 的 说法,例如:多高多绝 , 形容很多;远高远 绝, 形容很远。这种说法与梅县客话如出一 辙 。
2.穿 四堡服饰 如果你随旅游 团来到四堡,看到穿长 袖、红色女装的楚楚动人的少女, 别以为那 是电视剧拍摄现场里的演员, 那是真实的四
堡少女,只不过她们的服饰与清宫女装尤其 相似。四堡服饰由于式样奇特,装饰古朴,
被称为中华古服饰文化研究的 “活化石” 。
批又一批外面的专家学者扛着摄像机慕 名来到四堡 , 想要拍摄四堡女装制作的完整 一( 下转第 107页 )
文史艺术 2014 年8 月 ( 上 ) 让优势成为我们远航的动力 李妍 (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 级新 学 1 班,甘肃 兰州 730030 ) 飞蛾喜欢明亮的光,因为光照耀下的它 们她们可以展现出自己曼妙的舞姿, 但是带 有迷惑性的火光却可以让它们灭亡:
狼群擅 于追捕猎物, 因为美味可以让他们饱食以维 持生命, 但有时并非所有的猎物都是一顿美 味,也许那仅仅是通往围困的诱饵。
生活也如同这样。
并非 自己擅长的就是 生活的道路, 也并非所有道路都可以通往远 方。
章鱼身体柔软,凭借自身的优势, 她们 可以将 自己塞进任何一个地方, 她们喜欢捉 迷藏,躲在隐藏的角落里, 然后捕获 自己喜 欢的食物。只是,她们将 自己围困起来的方 式偶尔也会让 自己陷入 “劫难” ,变成别人 的猎物。
章鱼善于将 自己置于任何想去的地 方 , 可是到头来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古时有个名叫仲永的孩子, 家中世代以 耕田为业。仲永长到 5 岁时, 并未认识书写 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就向邻居那里把那 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
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们把这首诗给全乡 的秀才观赏,同县的人们对此格外惊奇 ,以
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甚至有人花钱来买 他写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不让 他学习。可是长时间的缺失后天教育, 让仲 永的才能逐渐消失 , 成为了平凡人。
章鱼身体柔软 , 仲永天资聪颖, 章鱼被 渔民制服,仲永才能消退, 成为一个平凡的 人, 优势转化为劣势, 那些引以为傲的优势 坏了前进的方向。
其实,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起 , 都有自身 所包含的优势。有的人天资聪颖 , 有的人声 如黄鹂,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优势, 努 力强化, 使他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基石而非 绊脚石。
但是 , 有时候错误的运用 自 身优势,
过渡的使用自身优势, 也会产生不必要的麻 烦。所以,面对通往未来道路的选择中,如 果不能正确的发挥 自 身优势, 那么必将走向 相反 的道 路。
李白,一壶酒,清风明月相伴。仕途的 不顺没有让他消沉, 他游走于祖国大好山河 之间, 释放 自己的潜能, 利用无穷的创作优 势,为后世留下了那一篇篇千古佳作。
生活就是如此 , 生命也十分平等, 每个 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正确地把握优 势 , 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才能在每一次航 行中乘风破浪,才能斩荆棘,破险阻。
将优势转化为我们的动力, 强化它、充 实它,不要让优势转化为我们道路上的阻 碍 ,不要让优势迷茫了我们直视远方的双 眼。航行的路上,不要被优势迷失了方向。
最终, 道路在前方,优势在身旁 , 正确 的看待它才能让它为我们的道路引航。
( 上接第 106 页) 流程。
当地妇女的服饰上衣圆领 ,衣襟 沿右斜 线开下,安上布扣纽扣或铜纽扣;衣、袖分 开成短袖与长袖套, 袖口上翻四寸,充衣袋 用, 可放手帕、 钱币。
古人云 “袖着几两银 子” ,就是把银两放在袖袋,四堡装的袖子 依然保留这个作用。最奇特的在于颈袖、手 袖、裤袖及衣服的开合边缀有三到四种色彩 各异的边条,被称为 “大边小捆” 。四堡女 装上衣偏长,衣脚至膝盖部。裤子宽松,裤 头下翻, 裤脚饰以花边; 无袜子,以色彩艳 丽的水裤代之;绣花鞋像鱼头,鞋头上翘;
穿四堡服饰还有发型的考究 ,一般要梳发 髻, 插金钗、银钗, 配耳环、手镯。四堡各 年龄阶层的妇女服饰在颜色上有所差别。对 于四堡服饰有两种说法, 一说四堡的书商遍 布江南, 尤以广西为多,于是 , 壮族妇女服 饰的鲜艳、亮丽就体现在四堡年轻女性的追 求中, 壮族图腾的怪异图案也出现在孩童衣 帽、肚兜的绣图中;一说清代康、乾之世,
四堡在京供职的官员见宫廷格格们的衣着 秀美动人, 便将其式样大致制成图谱携带回
家试制试穿后 , 在青少年妇女中首先传开。
儿童的服饰珠光宝气,色彩斑斓。帽子 多样,有莲叶帽、虎头帽、狮头帽等 , 雕饰 精美, 做工精致;项圈又称 “麒膦狮道鼓”;
遮肩绣花精致 ,“乾、坎、震、垦、坤、兑、
巽、离” 的八卦字样与 “元、亨、利、贞” 的美好祝语, 使小小的遮肩包含着丰富的文 化信息。不过现在穿四堡服饰的人越来越 少 ,除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在穿 ,年轻人几 乎都穿上时尚的衣裙。
3.打锡器、用锡器 四堡人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一 套独特的文化思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 , 尤以 锡器最为突出。自明代以来,四堡就是远近 闻名的 “锡匠乡” , 创造了精湛的锡器技艺 ,
形成了独特的四堡锡匠群体。据说明朝万历 年间,四堡有一位被誉为 “锡状元” 的著名 锡 匠吴一龙 。他为皇宫打造的锡龙 能在水 中 若隐若现 , 生动逼真。他的打锡手艺一直在 四堡得以传承。四堡人家至今还有使用锡酒 壶、锡暖壶、锡酒海、锡盆等锡器的习俗。
要是在庙会或者隆重的喜庆日到四堡, 会看 到能装三十斤老酒的锡制酒海。主人往往把 醇香的老酒倒人酒海里热好, 然后两个帮厨 的妇女把这 “巨无霸” 扛到床铺上,盖上被 子保温, 开席前把酒海里的热酒分别倒入小 酒壶 , 备各桌客人随时取用。锡制的烛台、
灯台、宝鹤壶、香炉、麒麟、仙鹤、孔雀、
观音 、 财神等工艺品则摆放在家里。虽然时 代在变化,但是四堡人家嫁女仍要锡器陪 嫁 。
4.打银饰、用银饰 四堡也是有名的 “银匠乡” ,打银的叮 当声传到几里地以外。四堡先民相信银饰具 有驱邪、消灾和祛病的功能,当然也是一种 财富的象征。当地风俗 , 嫁女, 要银器作嫁 妆,小孩子 “过周” , 外婆要送金、银饰给 107
外孙子穿戴。以前 ,四堡青少年、妇女的服 饰还有搭配银饰, 头上有金银珠宝的簪花头 饰,颈间有金项圈,胸前有银链、银麒麟、
银磐、丝绦, 脚上配银铃脚镯, 全身上下叮 ...
篇六: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讲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第二讲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一、客家源流说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1、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的血统和文化最纯正的承载者。 这种观点是客家研究的创始人罗香林在他的著作《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中 首先提出来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陈运栋 。 他认为,“客家人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富有忠义思想和民族意识的民系,客家先民是因受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影响,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的 。而且自认为是中原最纯正的正统汉人的后裔。”
2009 客家终生贡献奖得主陈运栋 陈运栋一生致力客家人的族群研究,同时在报导文学上也有卓著成就,甚至担任过中学校长、客委会委员等职务,对于客家文化的深入与贡献不言可喻。
( (1906—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 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 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
钟文典通过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及其堂号(郡号、望地)的考察,得出: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本来就存在于北方,是生活在北力的“土著”居民,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南迁后才被称为“客家 ”。
2、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 这种观点是房学嘉先生在其所著的《客家源流探奥 》首先提出来的,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在延续。他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论证了客家共同体是由古越族遗民中的一支与历史上南迁的的中原人融合、汉化而成。后他又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撰文分析,认为客家先民不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其主体是南方的古百越族人,客家人的根就在闽赣粤边区。首先提出来的,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在延续。他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论证了客家共同体是由古越族遗民中的一支与历史上南迁的的中原人融合、汉化而成。后他又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撰文分析,认为客家先民不是来自中原的移民,其主体是南方的古百越族人,客家人的根就在闽赣粤边区。
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所長
吴松弟也赞同这种观点,通过研究南宋时期汀赣二州的北方移民的家谱分析,提出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移民对客家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客家先民以南方土著为主,北方移民主要是通过文化而不是血缘影响客家文化的观点。吴松弟也赞同这种观点,通过研究南宋时期汀赣二州的北方移民的家谱分析,提出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移民对客家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客家先民以南方土著为主,北方移民主要是通过文化而不是血缘影响客家文化的观点。 叶智彰在《客家民系本质的自然科学证据》和《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客家源流》这两篇文章中,从体质人类学和客家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用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研究方法分析中原汉人与南方类群(指客家人)在血缘上的百分比,说明了客家先民在血缘与南方类群很相似,据此认为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并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的。叶智彰在《客家民系本质的自然科学证据》和《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客家源流》这两篇文章中,从体质人类学和客家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用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研究方法分析中原汉人与南方类群(指客家人)在血缘上的百分比,说明了客家先民在血缘与南方类群很相似,据此认为客家先民是以南方土著为主,并融合中原南迁的汉人而形成的。
吴松弟,中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泰顺人,1954年出生,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1990年-1992年,师从谭其骧教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2年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升任副教授,1999年9月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关注的时代从唐宋直到近代。2010年12月起,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3、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客家先民是以中原汉族为主,兼融当地土著而形成这是当今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作为客家历史源流研究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客家中原遗民说的观点 ,他在诗中写道:这是当今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作为客家历史源流研究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客家中原遗民说的观点 ,他在诗中写道: 中原有旧族, 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阁, 辗转来海滨。 悭吝唐魏风,盖犹三代民 。 就中妇女劳, 尤见风俗纯。 ······
······ 客民多操劳, 女子多幸苦。 客家中原遗民说以及客家方言证据说,客家的来历和定义与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构成了黄遵宪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客家中原遗民说以及客家方言证据说,客家的来历和定义与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构成了黄遵宪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
他的客家源流观开启了20 世纪客家研究的先河,对以后客家方言 研究和客家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晚清诗人,客家诗宗,外交家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晚清诗人,客家诗宗,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
刘佐泉认为“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徙刘佐泉认为“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徙—— 侨居—— 再迁徙——再侨居,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活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即以中原汉人为主并融合当地土著而形成的特殊民系 。再侨居,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活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即以中原汉人为主并融合当地土著而形成的特殊民系 。
张卫东通过对谱牒资料的考证的分析,提出了“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的观点。张卫东通过对谱牒资料的考证的分析,提出了“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的观点。 他阐述了三个理由: 一是东晋追随帝室南渡的中原士民,其主体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人家,史称“衣冠南渡”;一是东晋追随帝室南渡的中原士民,其主体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人家,史称“衣冠南渡”; 二是侨居江南的许多中原士族大姓,到唐末又再度南迁;二是侨居江南的许多中原士族大姓,到唐末又再度南迁; 三是至宋末元兵南下,这些中原士族的后裔,更大举南徙。三是至宋末元兵南下,这些中原士族的后裔,更大举南徙。
黎章春则从客家的主源和主流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中原汉族及其文化的主体部分。黎章春则从客家的主源和主流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中原汉族及其文化的主体部分。 客家是以迁入赣、闽、粤交界边区的中原汉民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居民和其它外来移民而形成的汉族民系。客家是以迁入赣、闽、粤交界边区的中原汉民为主体融合当地土著居民和其它外来移民而形成的汉族民系。
另外还有许多针对某个地区客家人的源流进行的个案分析 。另外还有许多针对某个地区客家人的源流进行的个案分析 。 熊守青探讨了广西客家人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讲到了客家人入桂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水路,广西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桂东南、桂东、桂南、桂中、桂北五个地区,主要是来自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市和福建汀州府,也有少数从江西、湖南迁来,也就是说跟他们的先民一样是根在中原。熊守青探讨了广西客家人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讲到了客家人入桂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水路,广西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桂东南、桂东、桂南、桂中、桂北五个地区,主要是来自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市和福建汀州府,也有少数从江西、湖南迁来,也就是说跟他们的先民一样是根在中原。 陈谟志、黄征旺考察了广西博白客家人的源流提出,从博白客家人的形神气质血统根源与中原汉民族没有变异而有独特的稳定性陈谟志、黄征旺考察了广西博白客家人的源流提出,从博白客家人的形神气质血统根源与中原汉民族没有变异而有独特的稳定性;从姓氏族谱来考察,博白客家人的根源在中原。从姓氏族谱来考察,博白客家人的根源在中原。
二、客家的迁徙 1、迁徙原因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迁徙原因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A 、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 、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道路的畅通为历代中原人南迁闽粤,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 、 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2 、客家的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民系的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客家民系的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贛东南、闽西南,及至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
篇七: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4 章客家文化 (培训中心老科协会员收集整理)
客家文化,是指亚洲地区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话、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和心理等方面。
4.1
客家文化源头和客家精神
1.客家文化源头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 ,并吸收了苗瑶畲各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或称广东文化),而位在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则融入了吴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 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为:
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客家茶文化
客家茶艺
2007 年 8 月 20 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客家先民源自中原,中原大地以河洛为中心,河洛大地以洛阳为中心,洛阳作为客宗祖地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渊源。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
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 有 4000 至 5000 万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2.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带即今河南洛阳一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河洛文化的古代地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文化 具有如下特征:
源发性:河图和洛书是中国哲学的开端,同时儒学、道学、佛学等都源起于河洛。
正统性:河洛文化在古时就是人们追求和信仰的标志,儒学渊源于河洛三代的礼乐文化。
兼容性: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兼容并包;同时能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奇异性:河洛人以“王者之里”的自居,在文化上标新立异,追求奇异独特的风格。
附:河洛人 河洛人三字,本音为 Hok-loh,其所对应的汉字尚有争议,有着鹤佬人、河洛人、欧骆人、貉獠人等说法。又称“闽南人”、或“台湾人”等,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主要为泉漳两府)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现在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占台湾总人口的比例达 73.3%。
3.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约六千年至西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 20 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
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如下特征:
根源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根源之一,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创性:中原文化对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发挥了开创作用。
包容性:中原文化通过融合与吸收周边文化,不断自我提升。
辐射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依托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东亚古国及现代中国的其他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础性:中原文化经过上古的扩张,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
4.南粤文化 岭南文化又称 珠江文明,狭义称 广东文化、广义称 南粤文化或 岭南文化,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岭南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今岭南文化专指 南粤文化,尤其广东特色突出,狭义的岭南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时称作岭东文化,潮州又有岭东首邑的称号)。广义的岭南文化还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大概分为曲艺、建筑、美术、饮食四类。
5.吴文化 吴文化,亦称 吴地文化、 苏州文化,由 3000 多年前商末西周部落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周文王大伯父和二伯父——泰伯和仲雍从中原(陕西岐山一带)携带来的中原文明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本土文化融合而成。先后经历了吴越时期、吴楚时期,创造了独特的江南、东南文化。该地区语言相近,俗称“吴语区”。最早的都城建在梅里(在今苏州境内,一说在无锡境内),号“句吴国”,后迁都姑苏(今苏州市)。苏州和无锡梅村被视为吴文化发源地,而以苏州为吴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
6.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楚国形成的,以中国汉水(又称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流域和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主源是中原文化,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现今的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和韩国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与楚文化相对应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华夏文化(汉朝后亦称汉文化)。
7.苗族 苗族(泰语:
/
,越南语:H"mô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苗族 8,945,538 人,占总人口的 0.72%,为中国第五大民族[2] 。在越南名为 赫蒙族(越南语:H"mông)[3] ,人口 78 万7604 人,列第 8 位。
美国也有大约 27 万人的苗族裔美国人。
8.瑶族 瑶族或 徭族(越南语:Dao)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2,637,421(2000 年),62.1%在广西(147 万),21.5%在湖南(70 万),8%在广东(20 万),8%在云南(19 万),1.5%在贵州 。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 54 个民族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 62 万,是越南第 9 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 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优勉土语。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9.畲族 畲族(“畲”,拼音:shē),或称为畲客、山客。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 人(2000 年人口普查),列第 19 大少数民族。畲族本为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时期,不少畲族已经汉化,成为客家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这些姓氏除了极少部份特别例子,都是畲族特有的姓氏,而畬族中有的把盘改为潘,雷姓改成吕、娄,蓝姓改为兰姓等。畲族为古代闽越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处州(浙江丽水),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清代、民国以及共和国时代汉化后不少进入珠三角、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地。
10.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第三,客家民系除了具有刻苦耐劳、刚强弘毅、辛勤创业、团结奋斗等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外,还具有客家个性的革命精神和开拓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着中国革命历程的决策人物有许多是客家人。如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全部革命将领都是客家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除了他本人是客家人的后裔外,其主要助手亦有许多是客家人,如廖仲恺、宋庆龄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朱德、叶剑英等也是客家人。这是因为客家人原就有自信自强的气质,迁徙南方的漫长历史,都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图进取,进行了卓绝拼搏、英勇奋斗,不革命就没有出路,这就造就了客家人具有一种革命进取的精神。
客家人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在革命上,敢于推翻旧制度,也表现在其他事业的开拓上。海内外的客家人都富有开拓精神。不说历史上客家人对国内国际经济文化的发展建树之丰,
举世瞩目,引人骄傲,就现代而言,亚太地区出现的“四小龙”的龙头,多数是客家人及其后裔亚太地区出现的“四小龙”的龙头,多数是客家人及其后裔, 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是开拓现代化经济的典型。国内外客家人中涌现的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事业家等不胜枚举。《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一书,提供了如下资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财政部长胡锡道博士、马来西亚科学工艺中长杨国斯、缅甸总理吴奈温、奎西那总理钟阿瑟、千里达总督何才、兰芳共和国开国元勋罗芳伯、美国夏威夷州长吴达和,等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又都是客家人。再如:郑景贵、张榕轩、梁碧如、张弼士、谢寿生、戴欣然,吴德志、胡文虎、杨溢灵、伍东白等客家人,都是成功的开拓型现代企业家。另外,著名外交家黄遵宪,爱国革命政治家、洋务活动家、教育家丁日昌,军事家叶挺,大文史学家郭沫若、巴金、罗香林、足球“球王”李惠堂,等等,也都是杰出的客家人,他们都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11.客家仙子 客家仙子为卢小娟专辑名,客家仙子以宣传客家为己任,在互联网上以清纯古典的外表吸引了众多关注,作为第一个在网络中宣传客家文化和中华汉服的女孩,...
篇八: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江西客家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南部
即通常意义上的“赣南” 其他分布在吉安南部抚州南部以及赣西北的铜鼓修水也有大量的客家人。
本文所指的“赣南” 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 、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 、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 。面积为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客家民居与和县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人约占总人口的以上。现存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势 “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 “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
一、厅屋组成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 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 一间房子为“房” 。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石城、于都等县为盛也最具代表。
平面 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 “四扇三间” 也称 “三间过” 即一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一般傍房或别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 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使构成了一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 通称即“两堂式” 。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大或本来规模就大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 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 平面成倒 “凹” 字形。
正屋与横屋间留一走衢 称 “巷” 或 “塞口” 闽粤称 “横坪” 。走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 。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或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所建的这栋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
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 便称 “三堂两横” 式。这是此类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如前所述若有必要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 六横” 。
笔者在调查中均闻有 “九井十八厅” 和 “九厅十八井” 这样的大房子 说法不一但都是从深和两阔方面反映了其规模是当地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般两堂两横式以上的居民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涤、凉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了其继续朝前发展的势力范围。总之以两堂或三堂两横式房屋为基本单位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断扩建可直至数十百间乃至一村即一姓一幢房屋。至宁都、石城等县尚存百间大屋。
立面 普通列式房无非是青瓦土墙两层楼房。两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砖墙和生土墙两种其中纯砖墙房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墙或裙肩以下以及门窗等部位用砖余为生土粉墙。在每栋山墙上多砌有防火砖墙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装饰点之一。但最重要的外部装饰点还是大门或门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砖也有的用青石或红石条砌贴门面。上面精工细作繁复的线脚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简单的便在门额上做点方框枭混线或做点小装饰复杂的则做仿木构牌楼式样常见的有二柱一楼和四柱三楼高级的如宗祠大门或独立大门屋往往作四柱五楼式样仿木构件更加精工并有抱鼓石。一般从大门装饰的精
良奢华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权势或富有。
此外赣南客家还兴行“门榜”风气。在大门匾额上大多书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渊源郡望地或显示其高贵门第、先贤能人之后的题铭也就是“堂号”如张姓便书“清河世泽” 、黄姓“江夏渊源” 、孔姓“尼山流芳” 、曾姓“三省传家” 、刘姓“校书世第” 还有书“大夫第” 、 “司令第”等标榜内容。
结构与装修 赣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并存但土木结构是主流。砖木结构的民居一般限于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庙建筑如若使用砖房便多为清水墙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砖房多于南部。土木结构又可分为土砖土坯和夯土木结构其中夯土结构民居南部又多于北部。无论砖石墙还是生土墙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广主要用于厅内因这种民居的厅是敞厅后厅无前檐墙前厅无后檐墙 且一般不设楼屋一些空间大的正厅为支撑挑檐和天花便在减了檐墙的位置上设两根檐柱有门廊的厅也是因减了檐墙而增设廊柱。
按说赣南在古代也是盛产木材的 但木构件并不发达 跟赣北比用料节省 所用梁、 檩、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简。装修上少数富有人家住宅朝内天井的门、窗较考究些窗棂、格心多为冰裂纹、灯笼框、方格条花心等高级的也用雕花棂、绦环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动植物 大多髹漆。
朝外的窗较小。
多为直棂窗 砖房的外窗往往是一狭长的 “牖” 并常见一些预制的小石窗窗棂有汉文花格动植物等漏窗花式。天花主要用于厅堂上一种自檐口平钉板条一种为顺屋面坡斜钉板条前者有的做藻井并有彩画很少用彻上露明造 在敞厅的前部或门廊上常见轩顶做法。
另外 正厅上很流行使用太师壁 壁上设神龛壁前正中放神案。
二、围屋民居
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它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故有是称。当地人也多有称之为“水围”者也有的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固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土围子”或“围子” 。
分布状况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习称 “三南” 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行村围。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但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筑墙体。故屋顶形式也多为悬山此为别县所少见。全南县围屋基本上采用河卵石垒砌墙体为了争取到多一层的射击高度大部分围屋顶上四周砌有女墙和射击孔以便必要时上屋顶作殊死抵抗。安远县围屋主要分布在以镇岗、孔田为中心的南部乡镇现约存余座。信丰县围屋较破残今多存见小江乡。寻乌县属珠江水系过去向受粤东文化影响故这里南部乡镇多行围拢屋但许多是在正面两隅设炮楼的围拢式围屋。以上各县围屋估计总数在座以上。
主要特征 典型的围屋 平面为方形 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 碉堡 外墙厚在至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内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
小者或一明两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式组合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围屋楼层一般比围拢屋高而较土楼低。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便于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这些炮楼形式多样 不仅建在四角有的还建在墙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马面” 还有的则在四角炮楼顶层再抹角建一单体小碉堡从而完全消灭了死角。另在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门是整个围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 栅栏门 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
空间处理 围屋是集家、祠、堡于一体的设防性民居围内不仅设有水井和专门积屯粮草的房间甚至连“土地庙” 俗称“社公” 也搬进围内一般设在围门内侧 以备敌人即使长困久围时也不误初一、十五照旧祈祷平安的活动。故某种意义上说它具有割据性只要将围门一关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围内这限有的空间便成为围屋设计者和围居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首先不管围内指“国”字形围营建多少间房屋象关西新围和东生围平面都在间以上必求整齐统一街巷分明以确保围内交通、通风采光的便利。其次保证围内有适当的室外空间农家生活本来凉晒浆洗的东西就多 加之围内人口舍集中 因此 每座围屋都很注意留出一块阳光地带来 俗称 “禾坪” 。
“口”字形围自不必说 “国”字围则一般置于围内的厅堂前围屋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这便是“祖堂”和“围门厅” 祖堂是围民的圣殿必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地。
但围民最爱聚集的地方。
还是围门厅。
因主厅堂太庄重光线也黯淡门厅则不仅光线好、通风好且还是进出围门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围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门厅两边多固设有长凳或树筒、石块等以备坐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尤其夏天这里都会有人若遇生人他们便会“笑问客从何处来” 。
此外 围屋还很注意平时对它的约束管理 这点非常重要 因居围日久必致 “生齿日繁、萃处稠密” 出现占用公用场地现象。因此许多大围都立有公约如龙南武当山田心围在前厅侧墙上便嵌有一方禁碑 其中内容有 “祖堂乃先公英灵栖所 严禁堆放竹木等项 天井、丹墀严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围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严禁接檐载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栖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脚严禁架木笠厕蔽塞外界。
”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年 其余房屋的空间利用 底层基本上为厨房和客厅 有些为 “前厨后厅” 设计楼上一般为卧室和贮藏间。从立面上看围屋四角炮楼高于四周围屋楼房围屋楼房又高于围心建筑为了取得更多的空间利用围屋楼房一般在二三层内檐设有环行通廊俗称“外走马” 。
构造艺术 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是造围者苦心孤诣之外。
如厚实的围屋墙体 大多外包砌砖石 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 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 另一方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又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困久围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污道” 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还有前述的炮楼构建、围门设计等防卫艺术均可谓用心良苦尽善尽美。因此就围屋外观艺术来讲除了给人以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印象外便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压迫感。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 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
因此 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
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按传统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
推荐访问: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 最能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