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0篇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0篇

发布时间:2023-02-20 16:05:37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0篇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1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学校名称: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描述与分析一、基本情况学校现有教职工1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0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0篇

篇一: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名称: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 11 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不够强,学校硬件基础较好,共有 6 个教学班,每班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接入中国电信互联网专线共 100M,无线网络实现校园全覆盖,教室实现班班通并配备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每个教师配有一台教学专用电脑。学校有计算机教室 1 间。

 二、swot 分析 (一)优势 少部分教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动手操作能力强。教师基本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学校部分任课教师全部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1.0 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二)劣势 1.90%是中老年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强。主动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只是被动接受培训。

 2.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包括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课堂活动的组织、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法指导等方面不足。

 3.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

 学校信息化 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定位 多媒体教学环境 ☑ 混合学习环境 ☐ 智慧学习环境 ☐

 开展课堂大数据分析与诊断 是 ☑

  否 ☐

 我校的整体目标是到 2023 年形成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方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优质教育为学生高尚幸福的人生奠基。

 微能力点选择 维度

 微能力 学情分析

 A1 技术 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A2数字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 设计与制作 B2微课程设计制作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2 学法指导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学业评价

 B9 自 评 与 互 评活 动 的 组 织

 未来 3 年学校信息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差距分析)

  1.

 95%的教师不会微课制作。

 2. 90%的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技术。

 3. 95%教师不会视频剪辑。70%教师不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

 4.

 60%的教师不会下载教学资源运用于个性化教学设计中。

 5.

 80%的教师没有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不会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

 未来 3 年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

 目标 1: 2022 年 11 月底,60%的教师通过培训掌握微课制作及应用技术。

 目标 2:-一年内,90%的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技术 目标3:一年内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小组, 对6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90%教师掌握剪辑、上传技术。

 目标 4:一年内,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 15 份教学资源,两年内 50 %的教师应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两年内每个学期各学科每年级上 1 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目标 5:一年内, 90%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第 1 页,共 4 页)

 3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表 对应各项目标,把为实现该项目标拟采取的活动措施填入表中,并确定活动措施时间安排、需要的资源、负责人、活动方式。

 上表中的目标

 对应左栏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希望产生的预期结果

 活动方式

 参与人员

 组织责任人

 活动时间段

 资源配给

 目标 1:60%的教师通过培训掌握微课制作及应用技术。

 活动1-1点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资源制作微课。

 1. 网上学习、培训 2. 一对一指导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09-2022.1 信息技术保障 活动1-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

 能够独立完成微课制作,并在研究课中使用微课。

 1. 听评课 2. 教案检查 3. 组织培训 全体教师 科研处 教导处 2022.09-2022.12 1. 微 课资源学习 2. 希 沃制作微课培训 活动 1-3 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 位老师

 50%的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1. 听评课 2. 教案检查 3. 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科研处 教导处 2021.09-2022.12 智慧云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 活动1-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 1. 组织学习、培训 2. 行动研究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09-2022.1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课题指导 活动 1-5 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教师在智慧云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上时行网络学习,并分享相关资源。

 1. 分享、研讨 2. 平台数据统计 全体教师 科研处 教导处 2021.09-2022.12 网上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的保障 目标 2:一年内,90%的教师活动2-1点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资源制作微课。

 1.网上学习、培训2.一对一指导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12-2022.09 信息技术保障

 4 掌握课堂教学互动软件使用技术

 活动2-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

 能够独立完成微课制作,并在研究课中使用微课。

 1. 听评课 2. 教案检查 3. 组织培训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09-2022.09 1.微课资源学习 2.希沃制作微课培训 活动 2-3 每周随堂听课视导1-2 们老师

 50%的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1.听评课 2.教案检查 3.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科研处 教导处 2021.12-2022.09 智慧云平台 活动2-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完成个人课题研究 1.组织学习、培训2.行动研究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1.12-2022.09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课题指导 活动 2-5 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教师在智慧云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上进行网络学习,并分享相关资源。

 1.分享、研讨 2.平台数据统计 3.考核评比 全体教师 科研处 教导处 2021.12-2022.09 网上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的保障 目标 3:一年内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小组, 对 6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90%教师掌握剪辑、 上传技术。

  活动3-1分年级段组建培养信息骨干

 完成信息骨干组建,每年级培养 1-2 名信息骨干教师 1. 专家讲座 2. 考核评比 骨干教师 科研处 2022.09-2023.0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信息技术专 业 培训,培养年段、学科骨干教师 活动 3-2 技术运用常规检查 每位教师达到检查要求 1. 技术运用常规检查表 2. 常规课课件 全体教师 教导处 2022.09-2023.01 每月检查一次

 5

 活动 3-3 技术运用比赛 通过比赛促进教师技术运用的提升 考核比赛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2.09-2023.01 上学期进行剪辑技术比赛。

 下学期进行上传技术比赛。

 目标 4:一年内,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 15份教学资源,两年内 50 %的教师应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两年内每个学期各学科每年级上 1 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活动4-1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下载 15 份教学资源。

 教师按要求完成资源的下载 对教师下载的资源进行检查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3.01 至 2023.09 每学期检查一次 活动 4-2 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资源创新个性化教学 1. 教案检查 2. 2.教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3.01—2023.09 每学期检查一次 活动4-3教师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 每人每学期上 1 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课 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 科研处 2023.01—2023.09 每学期检查一次 目标 5:一年内, 90%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活动5-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学情, 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学情 检查考核 教导处 教导处 2023.01—2023.12 每学期检查一次

 活动5-2教师运用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教师用 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学习

 检查考核 教导处 教导处 2021.01—2023.12 每学期检查一次

 6 (第 2 页,共 4 页)

 7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主管领导

 责任人

 4 9.20-9.26 1. 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学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 3.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4.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5 9.27-10.3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6 10.4-10.10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7 10.11-10.17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8 10.18-10.24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8 9 10.25-10.31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第 3 页,共 4 页)

 10 11.1-11.7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1 11.8-11.14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2 11.15-11.21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3 11.22-11.28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4 11.29-12.5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9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15 12.6-12.12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6 12.13-12.19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7 12.20-12.26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8 12.27-1.2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每年组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5.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9 1.3-1.9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20 1.10-1.16 1.对点骨干教师引领 2.每周随堂听课视导 1-2 位老师 3.教师个人课题研究 4.组织每周 1-2 名教师学习分享 校长 教导处 科研处

 10 (第 4 页,共 4 页)

篇二: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情分析 二、能力描述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开展测验与练习活动,从而:1、丰富测验与练习的活动形式 2、提高测验与练习活动的评价反馈效率 3、及时诊断学习掌握情况,为教学策略调整和差异化学习支持提供依据 4、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5、有助于通过积累形成测验与练习的资源库 三、实践建议 信息化手段能够支持形式多样的测试与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问答题等,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

 1. 在课堂中可以利用 PowerPoint 开发随机选择题,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基于问卷星、问卷派等软件可以开发标准化测试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

 此类活动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内容或目标是否适合采用标准化试题形式?学生是否都可以很方便访问测试资源?如何呈现测验与练习的结果?在教学中应用测试与练习,需要对应用过程进行精细规划,同时考虑如何反馈与应用测试与练习的结果。

 2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二、能力描述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从而:1、呈现关键信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2、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形式 3、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4、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三、实践建议 微课程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可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灵活使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

 1. 如需自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 合成等必要的微课程制作方法和技术工具,根据内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2. 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明确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通过该微课程能否将知识点讲清楚。

 3. 同时,应把握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几个要点,如微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一个微视频中只讲一个知识点或实用策略;不要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完整的讲解或文字;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序列;通过标注、放大关键点、拉近拉远、镜头快慢、字幕等方式突出重点、难点;注重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交互;结束时要有简短的回顾和总结;注重一对一学习氛围;课程教学情景要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

 4. 在微课程实施时,常常需要配合使用学习任务单。

 3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二、能力描述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探究型学习活动,从而:

 1、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记录提供交流和协作的工具或平台 3、为教师过程跟踪、行为分析与及时干预提供支持 4、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工具开展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建议 探究型学习是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探究型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在具体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 模式、MiniQuest 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等设计框架。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支持整合资源、提供交流与协作平台、跟踪学习过程、实施干预支持等探究型学习活动与跟踪指导。例如,教师可以筛选合适的网络资源共享于网盘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信息;信息化平台可以为学生小组合作和交流提供互动空间,同时记录探究过程;通过平台记录,教师可以跟踪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实施干预;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实时展示分享过程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等。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仅能为探究活动提供便捷,还能在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能力。

 4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 二、能力描述 鼓励和帮助学生借助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

 1、创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环境 2、帮助学生掌握用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 3、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应用知识 4、持续跟踪与实时记录问题解决过程 5、尝试将问题解决过程可视化 6、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的能力

 三、实践建议 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例如: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帮助学习者表达观点和理解)、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问题、情景和情境)、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如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技术作为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如条理地反思“他们所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

 教师在支持学生用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时,需真正理解技术的潜在价值,处理好教师、学生、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要与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相匹配,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技术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将学生视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支持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环境建构、提供资源支持以及方法指导。

 5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 二、能力描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从而:

 1、丰富学习小组产生方式 2、提高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3、保证小组成员平等地获得学习资源 4、及时了解并有效推进小组学习进展 5、促进小组成员及时交流与深度互动 6、推动了集体智慧的沉淀和分享 三、实践建议 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法,形成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制定可行的过程监控举措,通过跟踪合作学习数据,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学习小组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分工。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更为灵活多样或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通过信息技术随机分组;依据学生就某个问题的在线讨论数据和关注点,逐渐形成学习小组等。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更加高效,如利用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文档协同编辑,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讨论和资源共享;利用微信、QQ、YY 语音等工具实现小组成员即时互动交流。

 6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

 二、能力描述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内外的讨论、辩论、成果展示等活动,从而:

 1、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2、拓展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实时展示与分享过程性学习成果 4、实现基于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5、推动过程性成果的沉淀与积累 三、实践建议 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交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和互评能力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交流的效率、形式以及深度都能得到极大的优化。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支持学生观察静态图形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利用 UMU,实时镜像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利用 WISE 在线平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布,实施建模、合作学习等创新活动,并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交流;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scratch 编程软件创作作品,完成交互式项目设计并将作品上传至在线社区,实现与学习伙伴的实时分享与协同创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朗读并录制音频上传到荔枝电台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7 B7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 二、能力描述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交流与合作活动,从而:

 1、及时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 2、促进家校双方及时、深度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3、拓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4、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对家长实施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实践建议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活动可以更为及时、频繁,也更为有效,因而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家校及时交流的平台,例如通过微信、QQ 群、校校通等工具能及时传递教师与家长间的信息,通过博客等工具进行学生作品展示,通过在线问卷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等。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如在博客展示活动中请家长参与作品评价,既能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更深入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此外,信息技术还使得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更为有效,例如制作微课程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等。

 8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法指导 二、能力描述 保证学生有平等、充分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的机会,从而:

 1、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技术起点 2、营造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中公平学习的氛围 3、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三、实践建议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旨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均等机会接触和使用技术资源,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均能顺利使用技术工具开展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或者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时发生的意外状况,均能够灵活应对与处理,确保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教学 PPT、投影等技术条件,能够考虑到全班学生均能有良好的视听体验,所准备使用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平板等保证每个学生均能正常使用,并且需要对于每个学生的技术资源使用进度与状态保持密切关注和及时反馈指导,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此外,教师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所需的条件资源对于所有学生都是易于获得的,且大致公平的,例如如果探究活动中需要用到网络资源,需要考虑是否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访问环境?或者所有学生都方便上

 网且掌握了网络访问的技能?布置的课外拓展作业任务要考虑到学生家庭中是否均有网络接入等技术条件。

 对于技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示范、辅助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

 9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业评价 二、能力描述 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而:

 1、推动自评和互评活动有序开展 2、扩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范围和深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3、持续跟踪和记录自评和互评的活动过程 4、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5、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欣赏和学习他人的长处 三、实践建议 自评与互评是有益的学习体验,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也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重要载体。

 支持开展自评与互评的工具可以是学习契约、量规、档案袋、概

 念图、评估表、观察记录表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自然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某个单元教学结束时,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单元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概念图就成为学生学习反思与评价的工具。

 在自评与互评活动组织中,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评价标准可以是评价要点,也可以评价量规的形式出现。评价规范需要明确学生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自评与互评活动时,若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要求。在评价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

 0 B10 档案袋评价

 一、所属环境、能力维度 混合学习环境 学业评价 二、能力描述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而:

 1、丰富学习记录证据的形式,真实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2、提高学习记录和证据存储、检索与整合的效率 3、让家长、同伴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4、为全面客观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证据支持 5、使评价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三、实践建议 无论是纸质档案袋还是电子档案袋都旨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努力或成就等,需要仔细规划,一般步骤为:

 1. 明确评价目标。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 2. 确定档案袋中所包含的内容。依据评价目标,明确要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及具体要求。例如:档案袋中的作品是否要注明完成及放入的时间?主要应用什么软件来实施评价?学生是否有相应设备来制作和使用电子档案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技能? 3.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说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如何评价,可以以评价量规的形式进行呈现。建议评价标准制定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4. 向学校领导和家长解释评价标准、实施办法等。

 5. 收集资料实施评价。

篇三: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陈万平, 初春红 , 初红霞!(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市; 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255120; ! 淄博市淄川区技工学校, 255100, 山东省淄博市)摘要:提出了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 形式, 强 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应注重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动态评价. 并在教学 实践中 进行了 积极的 探索和验证, 取得了理想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评价; 评价原则; 评价手段和形式中图分类号: G423. 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337(2008) 01 012504学习评价是通过各种测试手段收集数据 和信息, 从而对学生经过教学活动后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判断和确定. 传统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往往是采取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目 的在于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考试分数, 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扼杀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自 主能力的培养渴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又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我们不否认传统评价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积 极作用, 但也要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如何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既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体现出对信息素养的评价, 又能测量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呢? 本文对此进行了 论述.1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1. 1 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 没有差异就谈不上要求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差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的差异, 由于生源不同, 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严重不平衡, 有些同学可以熟练使用多种软件, 而有些同学对电脑非常陌生;另一个差异源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上述两方面要求我们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 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弹性, 让评价为学生自 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 实现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1. 2 面向过程的评价原则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 而应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指标, 既要能反映教育对象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 该门课程所特有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还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信息素养等方面受到的熏陶和提高程度, 这一点对学生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向过程的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资料, 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具体的、 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 3 指导与激励结合的原则评价过程要把指导与激励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师是指导者、 帮助者, 教师宏观上要指导学生,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调整策略和方法, 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赞扬. 评价中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教师应鼓励学 生的探究 创新活动, 对学生的信任是培养学生自 信心的基础, 是学生继续创新的动力.1. 4多元评价的原则第 34卷 第 1 期2008 年 1 月曲阜师范 大学学报Journal ofQufu Normal U niversityVol. 34No. 1Jan. 2008*收稿日 期: 2007 04  08作者简介: 陈万平, 男, 1956  ,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物理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环境将给学生提供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 学习中涉及的不单纯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多少, 还应该有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惟有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取代单一评价标准, 才能对学生活动参与的多个维度做出综合评价. 另一方面, 要将自 我评价、 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价形式2. 1 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多媒体计算机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不仅要掌握必学的知识, 还要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获取诸如信息取得、 检索、 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 并以电子作品的方式提交作业,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 对学生的作业即电子作品进行评价尤其重要. 学生在完成电子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本的内容, 而且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同时还要锻炼自己对网络平台的操作技能、对作品的设计能力、 审美能力等,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会受到熏陶.电子作品的评价工具可以选择量规, 应用量规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 不但可以教师评, 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伴互评, 事先公布量规可以为学生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比如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来说是没有约束和限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 由地使用,如何选择适合学习者, 有助于学习目标实现的学习资源,这在对学生的电子作品评价中, 都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电子作品评价量规的设计可以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创新、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设计. 比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设置的专题∀牛顿运动定律与火箭发射#给出的评价量规.表 1 ∀ 牛顿运动定律与火 箭发射# 评价量规要求评 分 依 据成 绩优良中差未完成幻灯片科学性至少有 2/ 3 张幻灯片具有合适的背景、前景颜色内容符合科学依据, 表述正确101088664400完整性内容完整, 突出牛顿三个定律的特征及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尽可能的丰富知识面, 介绍火箭发射的多方面知识108640丰富性53210语言和条理语言简练, 语句正确, 条理清晰53210界面效果界面效果起到增加生动性、引起兴趣的作用, 但不能影响内容表达53210资源应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利用网上资源的数量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组共享了 资源,本组内的同学都发挥了 作用53210合作性108640学生利用此评价量规, 减少了制作电子作品的盲目 性, 有目的地、高效率地完成了 这一课题.2. 2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传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是笔试, 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 教师通过测试结果了 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评价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学业成绩比较自 己的学习效果, 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笔试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笔试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关于推理和算法的笔试题为例, 通过在题目 中呈现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信息, 可藉此考察学生从中选择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综合题目 可以评价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运用,例如, 在学生选择一个选项后, 要求学生简要解释选择该答案的理由等.除了 传统的笔试外,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工具 还可以选择计算机 测试( 简 称机试) . 机试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者的偏见、独断和人为因素, 具备较高的信度.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等. 单纯学业成绩的评价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无法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所以通过学业成绩评价选拔出来的学生未必是优秀的, 即单纯学业成绩评价缺乏一定的效度.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不排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更应把对学业成绩的评价与其它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用.2. 3 电子档案袋评价为了 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 运用档案袋进行评价是当前世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评126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008 年

 价方式, 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 展示学生的进步, 同时学生本人对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主动权和决定权. 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档案袋可以更方便、 快捷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子档案袋: 学生在电脑上建立一个属于自 己的文件夹, 把自 己每一次的电子作品、 每一阶段的单元测试成绩或者关于对自 己作品的反思、同伴对自 己以及老师对自 己的评价放入自己的文件夹中, 再把电子档案袋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上传给教师, 以便于教师对学生做出跟踪评价. 电子档案袋为学生提供了自 我评价的机会, 学生能够判断自 己的进步. 这种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成就的评定, 是对其进步的连续考察,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成就做阶段性的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用电子档案袋评价学生, 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可以在评价标准上得到反映, 我们可以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使评价标准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 己的专长, 从而给学生的个性化以发展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感. 电子档案袋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 也包括同伴、 学生自己. 教师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3 信息技术环境下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开展动态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 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全面评价,其主要目 的是给学生的学习评定成绩并给教师或学校提供关于某个教学计划或课程是否有效的证据.学校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即为终结性评价, 可以说终结性评价符合学生的评价习惯, 我们并不反对终结性评价, 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除了终结性评价,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 为顺利、有效地实施事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 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可以对学习困难学生设计一种补偿性的教学方法, 排除学习的困难, 同时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优点设计一些更具有自主性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差异性尤其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开展该评价. 比如由于学生来源不同, 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电子作品的制作之前, 应充分了 解学生的情况, 有利于合作学习,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化解一定的难度, 给予更多的关心, 制作电子作品的要求可以降低, 分组时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合适的同学结伴成小组. 对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导能力, 在学习小组中起中心及组织作用, 并作为技术后盾, 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子作品与其他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同时把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和电脑操作水平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 扬长避短, 共同进步.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 是为了 使教学过程更顺利、 更完美地开展而进行. 该评价的主要目 的是了 解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或获得了哪些品质、知识和技能, 还存在什么问题,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以便改进工作, 形成更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 形成性评价可以给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 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使评价实施日 常化、通俗化. 例如教师对学生电子作品的评价量规可以根据学生作品的制作情况随时进行修改, 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制作作品使用的软件不同则评价量规 也不同.同时教师对学生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可以采用恰当的手段对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测评, 然后根据测评获得的数据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多地应该关注过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断地循环反复, 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 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潜能, 使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我们运用等组设计原理, 随机选定两个平行班, 对实验班施加实验措施, 采取上述多种评价手段, 而对对照班只把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结果表明, 采取多种评价手段的实验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思维活跃, 显示出更高的创造才能. 在网络操作、信息查找和处理等方面显示出更高的信息素养.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 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尽管实验班在信息素养这方面确实显示出比普通班更高的能力来, 但在考试成绩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我们认为现代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 但信息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 只有二者合理结127第 1 期 陈万平, 等: 浅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 评价 

 合,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综合能力及学业成绩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的反馈环节,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教师了 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把多种评价手段、 评价种类结合起来, 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 激励等功能,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参考文献:[ 1] 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 M] .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2] 胡中锋, 李方. 教育测...

篇四: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为推动我校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切实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中小学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全面开展信息技术2.0 整校推进工作。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立足本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际,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结合、多方协同、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完善计划内容方案,推动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1. 学校概况与环境条件

 我校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建筑面积 32000 ㎡,现有22 个教学班,每班配有班班通;现有教师 91 人,每位教师配有一台教师电脑,中青年教师偏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但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没有办公管理平台、教研平台、资源平台,硬件设施、软件平台不够先进。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一览表

 维度

 内容

 具体情况

 网络条件

 学校互联网情况 有宽带 WIFI 覆盖情况 100%校园覆盖 硬件环境

 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 100%教室有一体机 电子交互白板 配备平板电脑等学生终端教室 3 个教室 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 多数教师有台式电脑 计算机房 2 座 3d 打印机 无 创客教室 无 机器人教室 无 软件平台

 教学平台 无 阅卷平台 有 教研平台 无 办公平台 无 其他 如:VR/A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 无

  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我校教师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还是会,但是不是很熟练。年轻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信息化教学,中年教师简单的PPT、word 操作是能行的,教师上课要求用 PPT 教学,但是还是有的老师不怎么会操作。

 3.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结合点

 学校在全校覆盖了校园网,每个教室配备了教学白板或者电脑。同意要求教师电子教学。但是因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龄化,所以信息化教学会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二、提升工程 0 2.0 整校推进目标

 1. 组建“骨干引领”的研修共同体,初步建立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2.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以观课议课、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促进教师“学、思、研、行”一体化。

 3.促进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一)组织分工

 1. 信息化管理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组 员:***

  ***

 职 责:全面负责提升工程 2.0 部署和推进工作,制定整校推进工作方案,总结在培训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完成整校推进工作总结。

 2. 信息化 培训指导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职

 责:制定各教研组(处室)校本研修计划,确定研修主题,11 月中旬前提交给学校领导小组。设定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按要求提交优秀案例成果。

 3. 监督考核团队

 组

 长:*** 副组长:***

  *** 组 员:***

  ***

 职责: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带动引领全员顺利开展培训。

 (二)研修主题

 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及学习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学科主题,形成教学案例成果。

 1. 各学科研修主题:

 按照中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理化、音体美分成学科研修小组,要求教师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运算思维、设定教学环境以极简技术创设情境类教学资源,内部研修提升学科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各研修小组确定自己的研修主题。

 2. 学校推荐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学校管理员推荐教师查看 30 个微能力点,每位教师根据个人选择所对应学习环境中的微能力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进行选择 30 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 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三)研修活动学时

 序号

 研修活动

 学时

 1 参加学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总动员会 2 2 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并提交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2 3 全体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员培训 5 次 10 4 教研组校本研修展示及案例材料提交(案例材料包括教案、 6

 学案、课堂实录、听评课记录、课后反思等)

 5 每位教师按要求参加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每个教研组开展不少于 2 次研修活动。(提前公布研修时间安排,各教研组做好考勤统计,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过程性督导)

 10 (四)阶段工作安排

 1. 混合式研修阶段(1 11 月 月 0 20 日前完成)

 ① 开展网络课程学习,重点学习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② 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分享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使用心得。

 ③ 学校骨干、青年教师先行制作案例成果材料。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成立“研修协助组”,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先行完成一批案例成果,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步伐。同时确保每个学科教研组内有先行的骨干教师,确保后续整校推进顺利完成。

 ④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讨。

 以骨干教师形成的案例成果为例开展讨论交流,引领学科组内其他教师跟进,同时修改完善案例成果,检测落实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

 2. 展示交流阶段(1 11 月 月 0 30 日前完成)

 各学科教研组(处室)推选出优秀案例在全校进行展示。

 3. 总结汇报阶段(2 12 月 月 0 10 日前完成)

 学校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 10%遴选优秀案例,向县级推荐报送。

 四、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牵头,培训小组负责学术指导,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参与校本应用考核。围绕学科主题,通过研修活动,形成校本实践应用案例成果。培训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1.注重收集教师形成案例成果的过程性资料。

 2.在学科教研组内研讨中,打磨优秀案例成果。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反思课例研究成果。

 (二)尊重差异、分层评价

 1. 合格标准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达到)

 ① 按时按量完成校本研修规定的所有学习内容。

 ② 每人提交至少一份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材料(至少涵盖 2个微能力点)

 ③ 在教研组内分享一次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案例。

 2. 优秀标准要求:(达到任意一项即可)

 ① 由教研组推荐为校级优秀案例。

 ② 将信息化应用教学方案以展示课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③ 提交 1 篇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专题论文。

 ④ 参与校级研修专题活动,并能承担相关课题、实践、研究任务。

 3. 特殊标准要求:

 教龄在 30 年以上的教师,可由本人提出,经学校领导小组讨论确认后,参与完成一份团体案例材料,即可为合格。

 (三)关注发展、鼓励创新

 1.对虽未达到校级优秀案例标准,但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等某一方面有创新想法,得到学科内老师一致认可的,学校为其在学科内搭建展示平台。不是骨干教师的列为骨干候选,着重培养。

 2.个人或团体案例成果在学校进行展示,并优中选优,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的 5%,遴选校级优秀案例上报县级。

 五、整校推进保障机制

 1.提升理解,切实增强领导。

 学校各层干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升理解,切实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校长要全面负责信息技术 2.0 校本研修工作,明确任务,逐级负责,线上线下培训时间多于 50 学时。

 2.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要卓有成效地展开校本培训工作,必须注重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施过程中,要即时做好

 培训记录,健全培训档案和教师成长档案。要增强过程性督导检查,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抓落实,求实效。

 3.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条件。

 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学校应统筹考虑,优先安排;增强智慧教室的建设,管好用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的相关设施设备加快校园网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各项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过程中,我们思路清晰,对整校推进工作有了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一些困难和不足。如:对一些能力点反映的信息技术元素理解还不够;按照能力点要求如何运用还有待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程度提高方面还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看清不足,狠下功夫,力求取得更大的实效。

  2 20 0** 年** 月** 日

篇五: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材料(一)

 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设计目 录1.管理团队...............................................................................................................- 1 -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方案................................................................. - 1 -2. 教学现状............................................................................................................. - 6 -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评告...............................................................................- 6 -3. 保障制度............................................................................................................. - 8 -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考核实施办法.......................................- 8 -职称评审及岗位设置量化评价表.............................- 10 -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办法.................................................................. - 11 -4.发展规划.............................................................................................................- 12 -提升工程 2.0 年度工作计划.......................................................................... - 12 -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14 -未来学校创建三年规划.............................................- 19 -5. 培训名单........................................................................................................... - 24 -应培尽培说明.................................................................................................- 27 -

 1.管理团队鹤鸣山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 见>》、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意见>》、《沅陵县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鹤鸣山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整校推进实施方案二、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组 长:副组长:成 员:三、培训团队四、学校概况(一)学校简介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小学现有班级数76个,学生人数4000人,教职员工217人,学校自2000年来- 2 -

 1.管理团队启动信息化建设,从校园模拟闭路电视系统单项建设着手,到后续学校网络基础建设,再到班班通建设,鹤鸣山小学至今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有20年。至今,学校建立校园局域网,千兆网进校园,WIFI全覆盖,全校网络正常有序运行,教师在校园内随时可以应用平板、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进行教学相关工作;每个公室都配备一到两台了电脑,为教师电子备课和网络研修提供平台。所有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部分教室是交互式一体机(创显或鸿合或希沃),部分还是老式投影,信息化教学手段常态化开展。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开始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更新和使用,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学校经常组织老师参加各类信息化的学习,老师们微课制作能力得到提升;学校鼓励老师参与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进行电子备课,教师也积极参加省市级信息化教学比赛活动,公开课考评标准中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作为重要标准,教学中体现高标准、严要求、重思维、创新发展的特色,为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微课”、“课件制作”、“一师一优课”晒课等活动中多次获奖。(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我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5岁以下占15%,35—50岁占比45%,50岁以上占35%,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5人。年轻老师可以比较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对于怎么用好信息技术是一个急需突破的问题。对于年轻教师我校将会提高他们的课堂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能及学科融合的能力。中老年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还停留只会制作简单的PPT基础之上,甚至有些老师还只会用PPT课件进行教学。这些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技术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思想意识上对信息理解也存在一种偏差,要提升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从实验上改变他们的想法,再从技术层面,让他学习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并能够应用这些技能实施实施课堂教学。(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系统性的整体规划有待提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基础设施装备不先进、不全面、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其次我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47岁。年轻老师可以比较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对于怎么用好信息技术是一个急需突破的问题。中老年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有待提升。五、学校信息技术发展愿景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的环境,达到学科与信技术融合,鼓励教师智慧学习、创造性智能教学。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推动教研教改和学校管理工作。六、本年度目标任务为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特制定本年度目标:1、制定切实可行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规划和年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2 -

 1.管理团队2、教师采用线上研修,线下实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完成线上线下学习(线上学习不少于30学时)3、结合研修课题有效开展线下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评课等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4、结合研修课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分层次分学科落实培训任务。七、主要措施1、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2、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3、全校整体培训动员、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4、对年龄大的教师确定帮扶责任人八、能力点选择02资源获取与筛选03微课程设计与制作06技术支持的问题呈现与解决07技术支持的学习交流09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果展示

 15家校互通17技术支持的专业自主学习18.技术支持的集体备课19.技术支持的听评课九、校本研修、网络研修时间进度表、具体责任人主题 内容 时间 负责部门领导、管理第一阶段 团队培训团队研修研究政策文件、部署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确定学校微能力点,成立领导小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全校动员大会提交学校整校推进方案,成立工作坊,教师确定研修的微能力点并开展相应研修活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题研修与实践,教师开展线上探讨活动教师开展线上研修活动,学习前沿热点课程及微能力点对应课程8月4日 办公室第二阶段 启动仪式 8月28日 教科室教务处第三阶段 准备工作 8月30日 教科室教务处第四阶段 校本研修 9月15日教科室教务处、各工作坊第五阶段 网络研修 9月23日教科室教务处、各工作坊- 2 -

 1.管理团队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校本应用考核总结宣传教师提交微能力点作业至考核平台10月20日教科室教务处、各工作坊教科室教务处、办公室汇总材料、宣传报道 10月底十、网络研修教研工作坊安排坊名 坊主 人数语文 73数学 73十一、能力提升工程 2.0 帮扶、保障机制设计1.每个工作坊选定5个左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员对年龄偏大的老师进行帮助和指导;2.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美术、音乐、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组组成工作坊;3.分批分层培训,确保整体推进效果。信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能力。参加校本研修并成绩合格的教师计

 15 学分,由学校提升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1 .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教学比武。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初赛,以培训团队为评审团进行决赛;2 .组织“智慧共享 ·融合创新”为主题的教学开放日;1.优秀融合课例收3 .组织“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应集用”为主题的市级大型教研活动。( 已确定:

 2020年10月29 日,市生物融合研究团队联合全国生物课程教研基地、 市教科院在高 一举行“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讨活动)- 2 -

 1.管理团队1 .组织坊主团队、课改班教师团队集中研训。研训内容主要包括:

 新技术和新平台的使用、跨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等。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STEAM教学、项目式学习、1.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更新和信息技2.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术应用能力提升融合”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如:如何利用希沃白板 5 进行互动教学等。2020年 9 月 30 日开始,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研修,成绩合格的计 32 学分。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前将学习数据通报学校及市提升办。- 2 -

 1.管理团队1.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革,理解 “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政策要求,明确1.一份学校“ 能力2 .能够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未来三到五年的信息提升工程

 2.0” 整化建设发展目标, 并能够分解目标,根据本年 校推进实施方案;度目标,科学制订学校“能力提升工程

 2.0”整2.一份“ 能力提升3. 能够有效组织学校坊主团队根据实施方案制工程

 2 .0”整校推定学科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方案, 并支持学校进实施情况报告。培训团队带领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修;能够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的考核工作,并有效评估“能力提升工程

 2 0”的研修效果。校推进实施方案;自身应承担的工作职责;1 .能够根据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1 .一份学科信息化实施方案, 制定教研组信息化教学研修计划,教学的研修活动计并进行组织和实施;划;2.掌握信息化教学教研策略,能够指导教师开展信息技 术支持的学科教学、教研活动; 能够上2.一节信息化教学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示范课;示范课;3.理解学校“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校本应用考核办法, 能够指导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微能 3.信息技术应用微力考核。能力任务作业。1.掌握信息化教学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 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 1. 我 的 问题反 思2.掌握信息化管理方法,能够对教学数据进行统单;计、分 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能够熟练应用信 息技术进行家校沟通与合作; 2. 自主选择的信息3.掌握信息技术支持教研的方法与策略,能够应技术应用微能力任用信息 技术进行校本教研和培训学习。

 务作业。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湖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 3 -

 1.管理团队考核能力点规范标准》 和《长沙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能力点评价标准》,指导参培教师在 2021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校本应用考核资料提交。完成校本应用考核任务的教师计

 25 学分, 由市提升办负责考核。学校教师自主选择能力点的个数,依据《长沙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意见》确定,具体如下:·提升工程 1 .0 发展测评获优秀的教师需完成 1 个微能力点任务;·提升工程 1.0 发展测评获良好的教师需完成 2 个微能力点任务;·提升工程 1.0 发展测评及格的教师需完成 3 个微能力点任务;·提升工程 1.0 发展测评不及格或未参与的教师需完成 5 个微能力点任务。·2022 年 12 月前年龄已满50 周岁的教师,选择 2 个微能力点进行考核。具体能力点如下: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资源获取与筛选微课设计与制作*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技术支持的问题呈现与解决技术支持的学习交流*技术支持的学法指导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果展示*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测试与统计*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家校互通*学习管理技术支持的专业自主学习技术支持的集体备课技术支持的听评课*技术支持下的应用数据分析1.中小学教师若要获得优秀等第,须选择《考核规范》中能 力点序 号 为4、5、8、10、11、13、14、16、20 中的任意两个参加考核且为优秀。2.提交网址:

 省校本应用考核平台。- 4 -

 1.管理团队阶段项目准备阶段内容1.制定方案与计划及考评细则;2.组建团队。1.项目启动仪式(含培训方案解读等);2.管理者、指导者及教师培训。1 .网络研修:

 教师自主参与的网络课程学习、交流研混合研修阶段 讨、 同步直播课堂、研修反思等活动;力点进行的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研修。(2020年 9 月)项目启动阶段(2020年9 月22 日)(2020年 10 月-12月)

 2 .校本研修:

 教师在学校或教研组组织下,围绕微能应用能力考核阶段2021年5 月总结验收阶段2021年12月学校组织本校教师登录湖南省能力提升工程2 .0应用能力考核平台,进行应用能力考核。省市区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办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评...

篇六: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5 篇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0 2.0 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方案 (一)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与环境条件 我校为一所农村初级小学,建筑面积 9600 ㎡,设有 9 个教学班,每班配有班班通;现有教师 11 人,每位教师配有一台教师电脑,中青年教师较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但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但没有微机室,没有办公管理平台、教研平台、资源平台,硬件设施、软件平台不够先进。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一览表 维度 内容 具体情况 网络条件 学校互联网情况 有宽带 WIFI 覆盖情况 100%校园覆盖 硬件环境 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 100%教室有一体机和电子交互白板 配备平板电脑等学生终端教室 无 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比例 多数教师有笔记本电脑 计算机房 无 3d 打印机 无 创客教室 无

 机器人教室 无 软件平台 教学平台 县智慧教育云平台 阅卷平台 无 教研平台 无 办公平台 无 其他 如:VR/A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 无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我校教师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还是会,但是不是很熟练。年轻 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信息化教学,中年教师简单的PPT、word操作是能行的,教师上课要求用PPT教学,但是还是有的老师不怎么会操作。

 3.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发展结合点 学校在全校覆盖了校园网,每个教室配备了教学白板或者电脑。同意要求教师电子教学。但是因为教师平均年龄偏大龄化,所以信息化教学会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二、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目标 1. 组建“骨干引领”的研修共同体, 初步建立校本教学微课程资源库,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

 2.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以观课议课、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促进教师“学、思、研、行”一体化。

 3.促进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一)组织分工 1.领导小组 ●

 组长: ●

 副组长: ●

 组员:

 ●

 职责:全面负责提升工程 2.0 部署和推进工作,制定 整校推进 工作方案, 总结在培训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完成整校推进工作总结。

 2.考核小组 ●

 组长:

 ●

 成员:

 ●

 职责:

 制定各教研组(处室)校本研修计划,确定研修主题,11 月中旬前提交给学校领导小组。设定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按要求提交优秀案例成果。

 3. 协助小组

 ●

 组长:

 ●

 组员:

 ●

 职责: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带动引领全员顺利开展培训。

 (二)研修主题 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及学习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学科主题,形成教学案例成果。

 1.各学科研修主题:

 ●

 数学: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运算思维

 ●

 语文:以极简技术创设情境类教学资源 2.学校推荐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学校管理员在平台推荐教师全员重点观看 8 个微能力的网络课程,每位教师从以下8个微能力点中选择2个微能力点网络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他 28 个微能力点课程可自由观看,但不计入总成绩。

 教学设计: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学法指导: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学业评价: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三)研修活动学时 序号 研修活动 学时 1 参加学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总动员会 2 2 以教研组(处室)为单位制定并提交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 2 3 全体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员培训 5 次 10 4 教研组(处室)校本研修展示及案例材料提交(案例材料包括 教案、学案、课堂实录、听评课记录、课后反思等 )

 6

 5 每位教师按要求参加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每个教研组开展不少于 2 次研修活动。(提前公布研修时间安排,各教研组做好考勤统计,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过程性督导)

 10

 (四)阶段工作安排 1.混合式研修阶段(11 月 20 日前完成)

 1

  开展网络课程学习,重点学习微能力点网络课程。

 2

  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分享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使用心得。

 3

  学校骨干、青年教师先行制作案例成果材料。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成立“研修协助组”,通过团队互助、学科联动、答疑解惑等方式,先行完成一批案例成果,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步伐。同时确保每个学科教研组内有先行的骨干教师,确保后续整校推进顺利完成。

 4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讨。

 以骨干教师形成的案例成果为例开展讨论交流,引领学科组内其他教师跟进,同时修改完善案例成果,检测落实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

 2.展示交流阶段(11 月 30 日前完成)

 各学科教研组(处室)推选出优秀案例在全校进行展示。

 3.总结汇报阶段(12 月 10 日前完成)

 学校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 10%遴选优秀案例,向县(区)推荐报送。

 四、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学校领导小组牵头,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参与校本应用考核。围绕学科主题,通过研修活动,形成校本实践应用案例成果。培训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1.注重收集教师形成案例成果的过程性资料。

 2.在学科教研组内研讨中,打磨优秀案例成果。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反思课例研究成果。

 (二)尊重差异、分层评价 1.合格标准要求:(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达到)

 1

  按时按量完成校本研修规定的所有学习内容。

 2

  每人提交至少一份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材料(至少涵盖 2 个微能力点)

 3

  在教研组(处室)内分享一次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案例。

 2.优秀标准要求:(达到任意一项即可)

 1

  由教研组(处室)推荐为校级优秀案例。

 2

  将信息化应用教学方案以展示课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3

  提交 1 篇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的专题论文。

 4

  参与校级研修专题活动,并能承担相关课题、实践、研究任务。

 3.特殊标准要求:

 教龄在 25 年以上的教师,可由本人提出,经学校领导小组讨论确认后,参与完成一份团体案例材料,即可为合格。

 (三)关注发展、鼓励创新 1.对虽未达到校级优秀案例标准,但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等某一方面有创新想法,得到学科内老师一致认可的,学校为其在学科内搭建展示平台。不是骨干教师的列为骨干候选,着重培养。

 2.个人或团体案例成果在学校进行展示,并优中选优,按照参训教师总人数的 5%,遴选校级优秀案例上报区县。

 五、整校推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重要意义,成立管理组织,指定专人负责,做好校情分析,了解学校硬件设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校实际,分层开展培训。

 (二)学习保障 网络研修主要采取教师利用课后、课余、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个人参与线上学习为主,本人空课时可在办公室或手机进行线上学习。对于研修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在教研组内与骨干教师一起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在学校研修协助小组中寻求帮助解决。

 (三)制度保障 教师全员必须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和网络研修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网络研修和线下实践应用任务,培训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教研业绩考核等挂钩。

 凡未合格者或被上级通报影响学校考核的,一律按学校规章制度处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案 整校推进实施工作方案)

 (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教师〔2019〕1 号)和《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工作的通知》,规范和指导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以下简称“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依据《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指南》(教师司函〔2019〕34 号),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认证课程学习为载体,提高教师全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建强省市县三级工程实施团队,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管理团队;探索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注重实效的整校(或中心校,下同)推进新路径;建立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新模式;通过集中培训、混合式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实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实施路径 (一)逐级规划,明确任务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好本市能力提升工程的整校推进实施工作。在省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基础上,分年度明确本市整校推进工作任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在规划设计时,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结合省市提升工程 2.0 实施总体目标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按照“统筹规划、尊重差异、分类设计、注重创新、精准指导、均衡推进”的原则,明确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的时间表、路线图。

 学校依据市、区提升工程 2.0 实施方案,着眼“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际,制定可实现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测评能力体系,综合考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硬件环境、发展梯度、教师年龄、学科特点等因素,尊重教师发展规律,重点围绕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能力点,梯次确定教师全员研修主题和任务。

 学校教研组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教师全员研修主题和任务,确定本教研组研修任务和内容。

 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研修任务和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定研修内容,按要求完成不少于 25 学时的线上研修任务,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方式,完成不少于 25 学时的线下实践活动;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有关要求,完成不少于 2 个能力点的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交到“江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监管服务平台”。

 (二)围绕实施,打造团队 1.打造工程实施团队。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区域内电教、教研、师训等部门教研员及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力量,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本级专兼结合的工程实施团队。以区县为重点,开展工程实施团队培训工作,整体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研修指导、测评考核等能力。

 2.打造学校管理团队。指导学校组建由校长领衔,教学主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等3-5人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在各级提升工程实施团队的组织下,聚焦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开展相关培训;指导学校管理团队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研修计划,组织好教师全员校本研修、线下实践和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三)试点先行,分批推进

 1.建好整校推进试点校。采取“省级统筹,省市共建”的模式,分市遴选涵盖各级各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工程实施整校推进试点校;打造好试点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程跟进,指导其依据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落实校本研修计划,推动学校教师全员提升;及时总结试点学校整校推进经验,评选整校推进典型案例,编印成册;举办整校推进高研班,交流整校推进实施经验,分享试点成果,为县区提供可以借鉴的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示范。

 2.支持开展校本活动。遴选具有提升工程 2.0 实施经验、围绕测评能力体系 30 个能力点开发有丰富资源的培训机构,通过骨干引领、教师选学、团队互动等形式,支持试点校开展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校本研修活动,指导试点校组织开展校本应用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完成校本应用实践成果,开展校本应用考核,实现试点校教师全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形成分批推进机制。区县要根据本地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需求,从示范带动、分类指导、整校推进、分批进入、全员覆盖等方面整体规划,精准施策,有效实施。充分借鉴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试点校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省市提升工程 2.0实施方案要求,按年度分批次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提升。

 三、实施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 2.0 实施的重要性,规范工程实施,加大监督监管力度,将各级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工程实施绩效评估、督导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管理团队专项培训参与情况、教师全员校本研修与校本应用实践情况纳入教学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参照省级整校推进有关经费配置办法,探索建立经费分担机制,指导和支持非贫困县区积极筹措经费,保障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县区要依据省市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加强教师校本研修督导,规范学时学分管理,确保教师实...

篇七: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24页汇报人:Z J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工作方案汇报

 zj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xx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的通知》,规范和指导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zj01.02.03.目录现状分析目标定位实施路径04.05.主要措施应用考核方案

 zj现状分析 01

 zj教师年龄结构差别很大,信息水平参差不齐,我校45岁以上教师占到了全校教师的30%,这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意识不强。大多数为信息技术能力测试中级和初级,教学中教师只用来简单的播放PPT,交互功能使用较少。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的培训较少,没有充分调动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我校现有智慧班四个,学生每人有一个平板电脑,对我校信息化建设一定的推动。但是数量太少,没有普及。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十分必要!现状分析

 zj02目标定位

 zj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三位一体”混合式研修。构建“集中+远程+校本”三位一体混合式研修模式。

 zj对我校教师开展不少于6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各30学时),并在校本应用考核中获得不少于20学分。通过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zj03实施路径

 zj实施路径CBA做好规划,明确任务组建骨干培训团队分步实施,有序实施整校推进

 zj实施路径(一)组建骨干培训团队。(一)组建骨干培训团队。1.建优培训团队。切实提升由我校骨干教师信息教师组成的培训团队进行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2.建强管理团队。XX校长领衔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制订并落实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有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

 zj实施路径(二)分步实施,有序实施整校推进。第一步开展培训。2019年12月—2020年6月:

 依托“国培计划”组织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培训,提高对能力提升工程2.0的认知。第二步全面推进。2021年12月底之前:

 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实现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精准测评。

 zj实施路径(二)分步实施,有序实施整校推进。第三步总结推广。2021年12月—2022年12月: 举办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开展优秀学员、评选活动,并对能力提升工程2.0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zj04主要措施

 zj(一)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行动。组建由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采取集中培训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开展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着重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指导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校本应用考核能力;指导管理团队结合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主要措施

 zj(二)开展培训团队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学习名校的先进经验,提升团队规划制定、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指导学校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教师,创建“统筹+自主”考核模式。可以选择自主设计的实践应用和校本应用考核方式,确保校本应用考核和实践应用落到实处。

 Z

 J主要措施

 zj(三)开展教师全员应用能力提升行动。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采取校本研修、工作坊教研、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专题研修活动,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创新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主要措施

 zj (四)开展工程实施效益提升行动开。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在三种环境下的四项能力,即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能力;积极发掘一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创新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在学校信息化整体推进策略、精准教学、“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STEM(STEAM)、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等方面,形成示范案例;并开展评选活动,逐级推荐上报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和典型案例;定期组织教师赴评选优秀县区、学校进行现场学习,交流经验。主要措施

 zj应用考核方案 05

 zj应用考核方案05(一)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工作坊为单位,教师通过对自己信息应用能力的分析,自主选择研修菜单,在教师研修平台完成网上培训和线下研修,并收集坊内教师案例成果的过程性资料;学科教研组组织集体研讨打磨,评选优秀案例在校内推送。Z

  J

 zj应用考核方案05(二)尊重差异、分层评价(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考核要求与激励方式)以工作坊为单位,根据教师选择的微能力点层次,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通过参加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使教师能够进行实践应用、互动研讨、学习他人经验、改进自身不足,从而使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情况根据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情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业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考核。

 Z

 J

 zj应用考核方案05 (三)关注发展、鼓励创新 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在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坊,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zj应用考核方案05考核指标与评价方式按照信息提升2.0专题培训项目考核评价指标,校级管理员、校级坊主、全体教师达到85分合格标准以上。

 Z

 J

 zj谢谢聆听!THANKS

 zj下 面 素 材 赠 送 可 选 用

 zj

 zj

 zj

 zj

 zj

 zj

 zj

 zj

 zj

 zj“互联网+ + 教育” 将会 改变什么方向变革习近平主席: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 优质教育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zj

 zj

 zj

 zj

 zj

 zj

 zj

 zj到2022年要实现的 基本目标基本实现 “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

 zj

 zj

 zj

 zj

 zj

篇八: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苏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 2.0 推动方案 为落实文件精神,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工程2.0 的意见》(教师(2019)1 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9)”一新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新教传〔2019)182 号)精神,国培计划(2019)”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研修项目实施总体部署,大力提升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适合基础教育课堂信息化改革的需要,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实现我校教学水平现代化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学校总体信息化水平现状分析 有一半生源来自农村,相比其他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在40 岁以上。学生 891 人,有一半生源来自农村,相比其他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校采用 100 兆光纤接入,教学楼中(教师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区域)做到网络信号全覆盖。学校现有录播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 2 间,配备了 82 台教师个人使用计算机,24 个教学班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电教设备,有网线接入,但是没有实行网无线网络全覆盖,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有 9 套,交互式 电子白板一体机有 7 套,大屏幕液晶一体机有 8 套,信息化教学设备成多样化,部分设备老化严重,总是出问题。本校

 没有供学生使用的终端设备。80%的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学科,使用 PowerPoint 实行 PPT 课件制作, 30%的教师学习过, 用使用卡秋莎软件实行录制微课。基本上所有的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时,只会实行简单播放 ppt 课件,交互功能几乎不会使用。学校缺乏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系统培训,对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支撑和变革理解不到位;教师应 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水平较弱。一部分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兴趣不大,平时在教学当中很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校全体任课教师全部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1.0 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二、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动目标 (一).研修目标 根据本校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有的问题确定本校信息技术 2.0 整校推动项目研修目标 1、提升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水平,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计划,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根据本校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有的问题确定本校 信息技术 2.0 整校推动项目研修目标。

 1、提升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水平,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计划,有效

 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育教学创新的水平。

 2、打造学校信息化骨干团队。推动全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动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与效能。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学习使用教学应用 APP。提升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研的水平,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实行培训设计、 管理、评价等的水平。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教学为重点,以课题为导向,努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实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教学水平,展开教学问题研究,助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

 4、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围绕研修主题,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科教研组展开竞赛: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实现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研教一体。

 (二).任务清单分解 根据研修目标,选定本校教师拟完成的任务清单范围(至少 4个),以及各教研组拟完成的任务清单 1、本校拟完成的任务清单范围一硬件(2018 年 9 月-2020 年9 月) (1)、校园网络建设,全部教室接入光纤,无线网络全覆盖。

 (2).完善校园广播系统,保证校园广播能有效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3)更新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设施,增大全校生机比例。

 (4)、数字化科学实验室建设:启动数字化实验室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各 2 间,共 8 间,促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5)、电子阅卷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实行掌上阅卷,更加全面系统精准分析学情,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6)、充分应用录播教室,实行动教学 2、各教研组拟完成的任务清单--教研组任务软件 2.任务清单分解 根据普及校环境研修目标,选定本校教师拟完成的任务清单范围,以及各教研组拟完成的任务清单本校拟完成的任务清单范围 ①学情分析,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②教学设计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或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③学法指导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④学业评价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篇九: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 专著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10月 下旬刊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评价的发展 孙聘 (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 息技术研 究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 【摘要 】评价本质上是价值判断。从学习理论,特别是认知信息加工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以及从现代学生评价的 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下的教学评价特别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2013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推进中小学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章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了 《中小学教 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 试行 ) 》。学生学业质量又是教育质量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学业质量评价对推动基础教育转型有着 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理论 学生评价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089 ( 2015) 10- 0008- 02 一、 背景知识 评价研究的关键是要依据 目标 ,利 用收集的资料做 出价值 陛 的判断。【 】

 评判者是评价过程中最主要参与者之一,也就是说在 对评价对象做 出判断与决定的整个过程 中也就是价值判断的过 程。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当代认知心 理学奠基人之一奈瑟 (Neisser,1967) 认 为:

 “认知是指转换、 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 奈瑟理 论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个术语是建构 ,他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 息加工理论。日上世纪90年代是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的时期,

 在联结主义学派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由节点以及节点构成的网络 来表征。因此认知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由计算机来类比,人 脑对信息的加工往往是并行的,不是信息加工论所认为的是 串行 的。

 在此同时,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 适应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要求而日益完善 。对于建构主义包 括两方面的立场 :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 基于皮亚杰强调个体和知识的内部构建,注重主体在 学习中的能 动性,认为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 互作用的过程 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积极检验和修正知识框 架;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受 Vygotsky 研 究影响,认为知识 首先是 在社会环境下构建的,然后在个体 中适 当分配。

 建构主义同时 强调 交互性,认为交互性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也是网络 教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澳大利亚学者Sims认为,

 网络教 学环境 中的交互是 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 而且 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 值 。【

 二、现代学生评价的发展 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主要关 注学生个体学习的发展变化。最初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 了一项 著名的 “八年研 究” ,是 以教育 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和评价理论改 革。特别在学生评价中,泰勒提出的目标参照测验是学业成就评 定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教育评价的一大贡献。这之后美国学者斯 塔 弗尔比姆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 育评价 中心约经十年的研究提 出 CIPP 模式 ,其 中包括 了对 目标评价模式质疑 与批判。特 别是在 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上看,统一的目标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 需要。斯塔比尔比姆把评价过程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及背景评价 ( Context ) 、输入评价 ( Input ) 、过程评价 ( Process) 与成果评 价 (Product ) 。在背景评价 中他提 出目标本身是需要评价的,需 要根据评价对象的需求对教育目标本身作出判断;同时突出了译 价的发臆 洼功能,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评价的要求。此外 作为对泰勒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这之后斯克利文提 出的 目标游离 评价的观点。他指出由于 目标评价很容 易受方案制定者的 目的限 制,往往会 大大地限制评价的范围及其深度。

 因此非预期效应 ,

 也就是预期 目标之外实际效应,应该可以对教育活动及其评价进 行补 充。回顾现代教育的发展 ,在 7O年代后 ,由布鲁姆所提 出 的 “掌握学习” 以及个别教学的普及与推广,课堂测验成了提供 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 ,这种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关于具体的 教学工作评价理念 ,他在其 《教育评价法手册》一书中,在 “ 教育 目标分类体系” 的基础上 ,提 出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教 育评估理论,将教 育评估、教学工作评价分为诊断陛评价、形成 性评价与终缮l生评价 。特别要指 出的是,虽然布鲁姆在编制教 育 目标分类学、系统阐释其掌握学习理论时,基本是站在行为主义 的立场上,但是他对目标分类和学生评价的诸多看法,例如在掌 握学习理论中,布鲁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主张评价的 ·8 · 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予成绩,而是要 了解学生是否已 掌握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无疑有着巨大进步意 义的。p 按照克龙巴赫的评价观 ,他强调评价的形成性作用比泰 勒重视结果的评价要重要的多,突破 了把评价仅仅看成是总结性 评价的限制。在我国,教育评价中 “一考定乾坤” 的模式在本世 纪之前可谓是根深蒂固,直到上世纪9()年代末才出现了形成性 评价的相关文献。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同时指出 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 机不同,通过下面表格将三种教学类型的评价进行了比较。

 表 1 三种类型的评价比较 种类 准备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娃I}生评价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利因素 主要目的 合理安置学生,考 改进学习过程, 证明学习已达 虑区别对待 ,采取 调整教学方案 到的水平 ,语 补救措施 言在后继教程 中成功可能性 评价 重点 手段 测试 内容 试题 难度 分数解释 素质,过程 特殊编制的测验、 学籍档案和观察记 录分析 必要 的预备 『 生知 识、技 能的特定样 本 ,与学生生理、 心 理 、环 境 的样本 较 低 过程 经常性检查、作 业、 日常观察 课题和单元 目标 样 本 依教学任务而定 常模参照、目标参 目标参照 照 实施时间 课程或学期、学年 课程或单元教学 开始时,教学进程 结束后 ,经常进 中需要时 行 主要特点 前瞻式 结果 考试 课程 和教 程 目 标的广泛样本 中等 常模参照 课程或一阶段 教学结束后 ,

 一般每 学期 1- 2 次 回顾 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信 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 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互联 网的发展 ,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以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无时不刻影响人们。近些年,

 我国从素质教育到信息化教学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与融合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 课 堂,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新课改 中教学评价 由 传统意义下的评价转向 “发展性” 。具体要求是,首先是对学生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系,其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 高的评价体系。发展 挂评价正 是解决由于长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评价 中的诸 多问题 而提 出的。由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融合 了过程性评价和 多元性评价的 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工具、评价手段必然 有新的要求,必须对已有的和新课改不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进行改造。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多数 中小学校都逐渐借助网络信 息技术开展教学,学校过多关注信息

 堡堡墼宣 壅 ! 望 堕 !! ! ! 2015± 10月 下旬刊 综述 · 专著 “ 中国梦" 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改革创 孙 兰英 ( 河北科技 大学 河北 石 家庄 050019 ) 新问题浅析 【摘要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同时其也是实现伟大 “ 中国梦” 的重要动力源泉:

 为 了促进地方 高校的未来可持 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 为了促进伟大 “ 中国梦” 的早 日实现 ,笔者分别从前移就业指导工作 重心 , 调整与优化学科 专业结构 ,加 强与政府、产业的合作和提升与就业市场适 配性几个方面,深入探 讨 了地方 高校改革创新 问题 。

 【关键词 】中国梦 地方高校 改革 创新 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 中国梦” ,其实质上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

 其实现根基在 于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主要动力源 泉是我 国各直属及地方高校的健 康发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开始,我 国高等教 育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随之全 国各高校的招 生数量 及相应毕业生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校 毕业生总量巨大,成为实现 “ 中国梦” 重要基础;但要想顺利实 现“ 中国梦” ,现有高校发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特别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乏力,有必要以 “ 中国梦” 目标实现 为指导,加大地方高校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地方高校可持续健康 发展 ,促进 “ 中国梦” 的早 日实现。

 一、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前移就业指导工作重心 如前所述, “ 中国梦” 实质上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的全面繁荣发展 ,而究其根 本是 “人的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 “ 中国梦” 实现的主要动力源泉, 其最大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高等教育 人才,并让他们顺利走上适合的工作岗位,发挥 自己在国民经济、 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作量,奠定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基,奠 定 “ 中国梦” 实现之基 ;说到底 ,就是地方高校要解决好毕业生 的就业问题 ,即将地方 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前移。

 “ 中国梦” 背景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地方高 校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 “ 中国梦” 实现培养和 提供充足人才资源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不仅要进一步 加 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还要将就业指导服务的责4- z-~ 落实到伍 有意识以实际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来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调整 与转变就业观念,同时积极的引导众多大学毕业生积极的进行 自 主创业、科技创业,而学校则积极的利用国家政策为毕业生创业 创造有利条件。而上述 目标的实现 ,首先离不开地方高校转变传 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认识 ,切实将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予以前移。

 二、 “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e. A~ v 大众化阶段,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 【文章编号】2095~3089 ( 2015) 10—0009—02 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影响,-~ 4k_整个社会实现 “ 中国梦” 成为 可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人们 关于大学、大学生的认识 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而大学毕业生也不再 “天之骄子” ,全部由 “精英” 走向 “ 大众” ,走向普通 百姓的 生活;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实现 了教 育公平 ,也进一步促进 了 社会公平的实现,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岗位 及其人 员的变化 ,变成了 “ 大学生” 。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普通工作岗位,随之引发的问题 是大学生与工作岗位需求之间的不适应,高校培养出的 “ 高层次 人才” 并不能满足普通工作岗位的 “低层次需求” ,培养的大学 毕业生跟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不利于 “ 中国梦” 的实现。笔 者认为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没有及时、准确调整与定 位专业设置所致,地方高校还是坚持传统的办学指导思想,将人 才培养单纯的定位于 “ 高层次” ,或者盲目的追求 “ 高大全” .

 没有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真实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有必要对当前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三、 “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高校加强与政府、产业的合作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 整的不断加快影响 ,地方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职能与地方政府、 产业之 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离不开地方高 校的人 力资源支持 ,地方高校人 才就业 离不开地方政府、产业的 配合 ;为 了更好促进伟大 “中国梦” 的实现 。同时为 了更好促进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有必要通过搭建平台将地方高校 与 政府、产业对接起 来,借助于高校优 秀的智力资源提升地方产业 技术与管理水平,促进地方产业的健康发展。

 就 目前状况来说 ,地方高校直接服务 于经济、社会发展 的水 平还比较低 ,首先需要地方高校通过加强教学、加强实践来实现 与地方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 高校 学科专业发展与地 方经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加 强地方高校 与政府 、产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彼此之间的直接合作实现共 同发 技术在教 学过程 中应用的频率、手段 和方式, 并没有深入到常 规教学中去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在 于信息技术环境下 的学生评价体 系问题。l1 对此 ,在 2013年 6 月教育部印发 了《关 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其中第二项 “准 确把握推进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 的第三条 “ 总体 目标” 指 出,

 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 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 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㈣。

 同时在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试行 ) 》中确 定 了评价 内容包括品德发展水平...

篇十: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章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 学习目标:

 1. 知道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 教学评价新理念 ,以及 教学评价新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 求; 2. 领会 基于信. 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特点的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3. 领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方法; 4. 掌握 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法 ,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案例 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outline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关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有明确的表述: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 “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 “ 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1. 在 在 评价的功能 上,由侧重 甄别和选拔 转向侧重发展 2. 在 在 评价的对象 上,从过分关注对 结果的评价 逐步转向关注对 过程的评价 3. 在 在 评价的主体 上,强调 评价主体多元化 和 评价信息的多源化 ,重视 自评、互评 的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评价理念 4. 在 在 评价的结果 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 准确、公正 ,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 反馈 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 认同 和对原有状态的 改进 5. 在 在 评价的内容 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 全面综合考察 6. 在 在 评价的方法 上,强调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尤其注重把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 在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 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 以人为本 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要 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评价功能 ,必须很好 关照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 应用性和发展性 ),努力做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的简单移植。

  1. 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表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不应该采用简单的、量化的纸笔测验 , 而应该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 纸笔测验+ + 上机操作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必须 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要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

 。

 3.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 应包括 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

 。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1 )

 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包括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信息伦理与道德 等。

 ( (2 )

 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 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 的评价。

  汉字输入、常用软件的使用、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利用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3 )

 创作、创新能力的测评 :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 是评估 学生对所学到的 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 与学科整合的 重要途径。

 ( (4 )

 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 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应用工具软件创作作品—用word制作彩报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要求:

  1. 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 纸笔测验+ + 上机操作)

 )

  2. 注重信息素养的全面评价( 信息意识/ / 信息知识/ / 信息能力/ / 信息伦理 )

  3. 注重评价体系的构建 ( 基本概念/ / 基本技能/ / 作品创作/ / 综合

 应用)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 1. 评价功能立体化

  2. 评价标准多维化

 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 评价方法多样化

  5. 评价内容全面化

  6. 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参看教材 P143

 第三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及案例  一、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价值 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常见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一、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 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 过程中 进行的评价;  采取 目标与过程并重 的价值取向;  一般可以分为 课堂、单元、学期、学年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

 。

  案例:

 上海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8926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价值  注重过程 是新课改评价理念的基本特点之一。

 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 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

  一方面, 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适当的过程性评价方式随时诊断、及时获得反馈,我们才能 了解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正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调控作用  另一方面,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 态度 、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的 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也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

 三、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1. 课前调查或摸底测验 2. 课堂观察 3. 表现性评价 4. 档案袋评价

 1. 课前调查或摸底测验 ( (1 )学生 起点水平 评价--- 问卷调查 P145

 ( (2 )学生课前 知识技能准备状态 评价--- 摸底测验 P146

 2. 课堂观察  课堂观察 是一种 很常见、应用很广泛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

 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 动态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 ( 如某个知识点、某个操作、某种问题解决方法) ) 的掌握程度 ,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进度等。

  途径:

 上机操作、要求学生口头介绍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操作过程  案例 P147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是指要求学生通过 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如 制作一个信息技术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项研究 等)来表现出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48 ( (1 )确定结构全面、具体可行的 评价目标

  例如, 考查学生 数据库规划、设计、建立、使用与维护的实际能力 ,要同时关注学生对有关  数据管理 思想方法 、数据管理技术的 基本概念的掌握 ,考查学生 熟练使用某种数据库软件的技能 ,并要考虑学生在整个操作中是否能自觉遵守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等。

 。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48 ( (2 )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量规  量规是指 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经过量化的评价指标。

 。

  量规的设计

 量规的设计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得分 A/ 优 优 90-100 B/ 良 良 80-90 C/ 一般 70- 80 D/ 差 差 60- 70 评价指标a 评价标准1 评价标准2 评价标准3 评价指标b 量规的设计步骤:

 ( (1 )明确学习目标 (2 )列出评价指标 ( (3 )制定评价标准和水平等级(4 )给每个水平等级分配分值 ( (5 )检查、测试、修改量规

 量规范例--- 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等级

 评分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优

  良

  一般

  需努力

  自评

  他评

  师评

  标题 、 文字组织好, 有 吸引 力

  1 0

  7

  4

  2

  所有资料的组织和写作都围绕主题 。内容丰 富,能体现 论述 的特定主题,支持目标的实现, 阐述观点时条理清楚, 简 明扼要

  20

  14

  10

  4

  版面 大方,重点突出 ,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1 5

  12

  9

  3

  内容

  ( 55 )

  完整记录所引用的各种资料来源

  10

  7

  4

  2

  文稿简洁 明了、 布局合理 、 便于操作

  5

  3

  2

  1

  图片与内容相关,能突出主题,至少有五张 幻灯片且可靠无误

  5

  3

  2

  1

  视觉效果对观众有吸引力。每个主题都有相 应的 视觉 信息;如图像 、绘图、表格等

  5

  3

  2

  1

  每一张幻灯片在视 觉上有整洁和统一的版 面设计

  5

  3

  2

  1

  技术

  ( 25 )

  包括多样的文本形式、图像、声音和转换效 果

  5

  3

  2

  1

  在演示过程中口语表达流利,语速适中 ,并 根据幻灯片的内容调整音调

  10

  7

  4

  2

  交流合作 ( 2 0 )

  眼睛注视观众, 表达自然、

  仪态大方、有 协作精神

  10

  7

  4

  2

  总分

  说明

 :

 每项指标按 “ 优、良、一般、需努力 ” 四等级分别评分;自评、他评、教师评后算出合计,总分再 按 “ 自评 *0.3+ 他评 *0.3+ 师评 *0.4” 的公式计算。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0 ( (3 )设置合适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类型:

 :

 ① ①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

 ② ②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① ①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通常 考察学生对非常具体、有限的技能的掌握 ,评价任务 大多为结构良好的限定性任务  例:

  用键盘尽量快速、准确地输入一段规定的文字  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  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明确的要求用作图软件绘制一幅图片

 ② ②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侧重在考察学生对有大量具体技能组合而成的 综合性操作能力或解决复杂的真实任务的能力 ,所需要的 评价任务大多为更综合、结构化较差的操作性任务。

 。

  例:

  搜集某个主题的材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作 主题网站 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 分析处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 ,以支持或反驳某种观点,或发现其中的规律。

  案例 P151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3 ( (4 )收集评价信息,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收集评价信息的途径:

  现场观察  档案袋

 3. 表现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P153 ( (1 )确定结构全面、具体可行的 评价目标 ( (2 )根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量规 ( (3 )设置合适的表现性 评价任务 ( (4)

 )

 收集评价信息 ,分析 得出评价结论

 4. 档案袋评价 学习档案(档案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

 是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学生信息、学习记录、学习成果、评价反思 )。

 4. 档案袋评价  档案袋评价的特征:

 P153

  (1) 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 不是随意的,要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它不只是简单汇集学生作品,而是有意义、有目的地收集 学生成长与发展相关的材料。

 。

  (2) 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 学生的作品 ,除了学生的作品,还应该包括对 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或记录 ,以及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 对作品的评价  (3) 档案袋应该装入什么样的内容,主要由 学生自己决定。

 。

  (4) 档案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 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

 电子学习档案袋 ( 简称电子学档)

 )

 1. 电子学档的内容 2. 电子学档的形式:

 文件夹形式 和 网络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1. 课前调查/ 摸底测验 2. 课堂观察 3. 表现性评价 4. 档案袋评价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 总结性评价 指的是 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包括 一个单元、一个模块 ,或一个学期、学年、学段 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第四节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及案例  一、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目标  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发展方向  三、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 方法  四、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 试题的编制  五、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 结果的处理

 一、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目标 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目标:

 :

 ( (1 )掌握 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 (2 )掌握 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 (3 )应用 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2) (3)

 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过程化

 人性化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化

 所谓 过程化 ,是指学生必须基于已有的使用经验,在 大脑中虚拟地构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才能完成解题。

 例 例1:

 :

 有表格如图,请在下面给出的操作步骤方案中至少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A (1 )插入一个4 列6 行左上角带斜...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学业 新发展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