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4篇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乳源第一小学 林 勤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主观问题、客观问题及行为习惯问题。 为此,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乳源第一小学林
勤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包括主观问题、 客观问题及行为习惯问题。
为此, 作为班主任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把握心理健康。
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心理、 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 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 接受。
因此, 我认为: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 又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 抑郁问题
小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 孤独、 消极颓废。
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 对学习缺乏信心, 小小年纪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 这类学生不调皮, 不影响课内外秩序, 往往不为老师、 家长所注意, 但随着心理障碍、 不良情绪发展, 他们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 日益消沉下去, 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抑郁性精神病患者, 有的甚至会出现自伤、 轻生等行为。
(二)
、 不良品行问题 一些小学生打游戏机、 看录象片上瘾、 迟到、 早退, 甚至旷课。
纪律松散,
学生责任心差。
有的玩扑克牌赌博, 进行小偷小摸。
常常隐瞒、 撒谎欺骗老师与家长, 与班级同学不团结, 单独行动不合群, 极易生气发怒,好打斗而且凶狠, 对老师的教诲感到厌烦, 对同学的帮助有抵触情绪, 对家长的教育无理反驳, 恼怒顶撞。
例如:
我班有一名女生, 平时在老师眼里是个乖巧、 老实、 本分的孩子, 竟然干出偷同学东西的事情, 一连偷了三次, 结果最后一次被同学逮住, 问其原因, 是因为看别人的东西漂亮、自己想占为己有, 而且早在一年级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品行。
由此可见这也是习惯问题。
(三)
、 厌学问题
例如我们班的赖怡吉, 同学由于语文科基础差, 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 进而失去兴趣, 上课不能认真听讲, 思想分神, 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或抄袭他人的, 或干脆不做, 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学生消极、 自悲、 性格内向, 对学习失去信心, 对班级集体活动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 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通常很任性, 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别人影响的, 有时是在影响着别人。
(四)
、 逆反激怒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 父母离异、 生理有缺陷等反负面的影响, 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 什么都要对着干。
如我班的彭海铸同学, 由于父母离异, 平时性格内向, 不为他人所关注, 其怒气积聚到一定程度, 就会以某种方式释放、 宣泄出来, 无视学校纪律, 与老师、 家长顶撞对抗,有时离家出走, 去上网等行为也偶尔发生。
(五)
、 挫折问题 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物进行得不顺利、 失败、 失利,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则是需要得不到满足, 引起内心冲突时的情绪状态。
这是存在于小学生身上的一个客观问题。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此可见, 上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大事。
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 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 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
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赞可夫说: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最重要的品质, 就是热爱儿童。
”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的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
这些困惑、 不解、 矛盾、 压力, 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 出现某种心理障碍。
这时, 我随时随地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消除疑惑, 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
从这一层面上也可以看出,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 给学生多一份爱
作为班主任要想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颗爱心, 以炽热的母爱之心, 满腔的热情, 出字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教育他们, 以母爱的温情去感化他们, 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
及时发现那些属于心理引起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 分析其原因, 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疏导教育。
如有的后进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就沉淀着太重的负荷心理脆弱, 感情上受到压抑; 有的学生因家庭不和缺乏应有的温情爱抚, 使之形成孤僻的性格; 有时由于学习成绩差而旷课逃学, 自暴自弃。
这就要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以真诚的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 开发他们的智慧。
例如我班的袁可同学, 由于她的父母离异, 她陷入极度悲痛之中, 觉得天塌了, 自己从此没有依靠, 感情一下子处于崩溃的边缘, 开始她变得十分内心。
作为班主任我去家访, 安慰她、 关爱她、 鼓励她, 寄予无限的温情、 母爱, 替补她课, 重温班集体的温暖。
在学校、 老师、 同学们的关怀下, 这位同学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表现更加突出, 各科成绩均有很大的进步, 这真是母爱温情拯救了一个孩子, 培养造就了一个孩子。
一位哲人讲过:
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 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成为盲人的艺术家。
(三)
、 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辅导, 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 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 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 在和同伴、 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 对尊重、合作、 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 有初步真、 善、 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主意识等。
(四)
、 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活动 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 而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级活动, 则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开展活动, 内容集中, 教育目标明确, 针对
性强,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以及学生记性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班会活动中有许多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一个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来认识:
学生愉快的学习生活, 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学生遇到困难、 挫折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保持镇静, 能忍耐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与同伴、 同学、 朋友之间友好相处、 融洽的关系。
(五)
、 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 作为班主任, 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 利用黑板报、 宣传栏、 读书角等舆论阵地, 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 定期、 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人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 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
、 家长与社会共同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
其中,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也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的开展。
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因此,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 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 旧框框, 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 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 鼓励家长参与, 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
总之, 小学生身心健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造成其心理障碍也因人而异, 班主任只要多倾注一片母爱之心, 它无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 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田。
因此, 班主任只有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 灵活运用, 标本兼治, 从小抓起,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贾骑虎
8 2018 年 年 9 9 月 月 6 6 日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 ,活在世上是个多余人。
总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它包括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咨询篇、个案篇五个部分,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阅读。为了充分表现心理辅导课的特点,课堂座位改成了园座形式,教师时说时问,可以直接和同学们对话,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气氛。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或讲道理,或讲故事、或教方法、或同学们相互讨论。例如在本周的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两足的游戏,让其中一个同学的脚踩在另一个同学的脚上,然后再向前走,
看谁走得远,走得稳。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顽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团体辅导课开设成功,使我们初步懂得了心理健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在每个班级内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要问的,可以写成小纸条投入箱内,我们每个班主任及时开箱解答。同时,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但是他却有一个坏毛病----偷钱.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都找到家长耐心做工作,也多次与这位同学谈心,说明偷钱的危害性,可效果一直不好,同学的钱还
是不断的丢失,而且渐渐还发展到偷家里的钱来花.在“知心屋”经过多次测试、记录、咨询、分析,发现他的行为是心理上的疾病造成的,他认为家里的钱花起来容易,一旦需要钱而没有及时拿到时就采用偷的方式来解决,对症下药的对他进行心理教育后,他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还有,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精神支持比单纯的物质支持更重要。
比如,在我们班我采用的不是期末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而是把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和单元的学习成绩以短信和微信群的方式与家长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一同坐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还把对学生的作业评价由原来单一的甲、乙、丙改为现在简笔画图案:
有小鱼代表:你写的字太大了,我都没地方喘气了;
有老鼠代表:你写的字真脏;
有小树代表:你的进步真大,希望你和我一起长大;
有铅笔代表:你的字写得很好,要继续加油;.
有帆船代表:你写的真认真,你一定能像这船一样开得更远;
有星星代表:看我写的多好,这颗星就属于我了„„
这些图案使学生每当写完作业都争着交给老师批改,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自己今天会得到一个什么图案,采用此种方法使学生写作业的主动性提高了,也使得学生再向下一个目标迈进,直至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篇三: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问题摘要: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 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与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在学习、 生活、 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的会使小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而在不久前就有人预言, 心理疾病将是 21 世纪之患。
小学生作为 21 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 民族的振兴, 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目录 一、 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4 二、 关注学生心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将康教育……………………………………………………4
三、 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5 四、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 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6 五、 建立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6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 授业、 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 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思想、 言行、 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有义务、 有责任洞悉学生的心理, 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氛围, 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的心理环境, 满足学生正当的心理需求, 给予必要的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指导等。
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
当学生需要关心、 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 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 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 关注学生心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将康教育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观察、 思维、 想象、 记忆、 注意等智力心理, 发展学生智力, 又结合教学工作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 锻炼学生学习意志, 培养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心里健全发展。
另一方面, 改革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学得生 动活泼、 学得积极主动, 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
此外, 根据生源情况, 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 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 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 挖掘、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多给予表扬鼓励, 用引导代替斥责, 用提醒代替讽刺, 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 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 组织者、 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 学得好。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 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 满足学生合理需要, 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
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 安全需要、 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 美丑、 是非进行判断、 甄别。
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 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多层次、 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
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设立心理问题信箱,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
学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 要注意追踪了解, 加强教育疏导, 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 特别要与家庭配合起来, 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有计划的组织心理问题问卷调查, 认真统计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心理指导。
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也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 智力、 学习适应性、 学习能力、 生活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
五、 建立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心理相容。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保持一种融洽, 正常的交往, 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归属感和自信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 促进心理发展, 前面提高心理素质, 因而必须坚持预防、 发张和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重在预防和发展。
而随着社会的重视, 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 两者有机结合, 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 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 真情、 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朱秀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3】
陈琦《教育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邹泽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 《家庭教育》 1993 年第 2 期 【5】
史耀芳《性差心理学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中小学教育》 1992 年第 3期 【6】
王国英《教育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2009 年
Power by YOZOSOFT
篇四: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摘 要:
影响心理健康及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等都可能是原因。当然概括起来还是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这四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作用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我们只有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影响因素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为我们预防和矫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各类差别的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感、流动与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出现情感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与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了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要使人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态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从刚懂事时抓起也即从学校教育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为以后制定实施有效的策略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
一、自身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其身心两方面)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却十分密切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统计调查数据及临床观察经验都表明在精神病患者家庭中确实有一定的成员患有神经精神病或有某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如抽风、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
2.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
比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是由于病菌、病毒损害了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这对于儿童的有害影响尤为严重它可以阻抑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是造成儿童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
3.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
因摔伤、碰伤或战斗造成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有害的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可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
4.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二) 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心理的功能状态,而决定心理功能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所以,小学生的各项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类型特征这在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也有共同的方面。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是在心理社会因素中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总是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各种致病性因素并建立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形式。因而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
为导致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原因中的内在因素之一。所以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非常不同的结果而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和转归结果又都可以非常不同。因此培养和锻炼健全人格对预防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非常重要。
2.心理矛盾冲突 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矛盾还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心理矛盾与冲突过于激烈或持久,以至于主体依靠自身的力量已无法协调和处理,就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需求不遂的结果,是导致心理压力、引起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学生在学习、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遭受挫折后可能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应包括继续努力、调整期望值、改变目标、升华行为等;消极的反应包括攻击行为、退化行为、退缩行为、固执行为等。消极的挫折反应常会成为某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低,耐挫力差,在挫折之下易出现各种身心障碍。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1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2]20 - 23 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 4 %) ,差异显著。张玲玲[ 3 ] 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
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武丽杰等[4 ] 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徐勇等[5] 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 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 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Richman Barron 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6 ] 。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 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四 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7 - 9 ] 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10 ]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五) 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11 ] ,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因此,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六) 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若父母的
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2]20 - 23对2432 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三、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一) 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小学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 ——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13 ]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 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
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
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 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
” [ 13 ] 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
推荐访问:浅谈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 浅谈 心理健康 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