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在全省机关公文写作大讲堂上授课提纲(2022年),供大家参考。
在全省机关公文写作大讲堂上的授课提纲
同志们,各位青年才俊:
省直机关工委牵头组织“机关公文写作培训和竞赛”这个活动,体现了主动有为的精神和作风,抓到了点子上,一方面是各个部门、单位工作急需,另一方面也是青年干部胜任工作、成长进步急需。这么多年,我一般不讲课,但这次我欣然接受,就是感到省直机关这个活动开展得很好,很有必要尽绵薄之力。
感谢刚才王承先书记对我的介绍,实际上,很多情况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做公务员近20年,到了3个省直部门,最主要的经历就是领导文稿服务。一说到文稿工作,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很难很苦。
【个人经历:97年考公务员,面临几个选择,为什么选择了省政府研究室搞文稿;
对自己的评判,从天赋讲,实际不适合搞文稿,高中一个学期只能完成5、6篇作文,大学期间学的专业是机械,研究生阶段没有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进入省政府研究室工作后,写稿子很难很苦;
年轻的时候,就担当重任,32岁就牵头省委书记文稿的初稿起草,这在全国也是很少的。】
【从收获的角度讲:组织上一直很关心,文稿工作者虽然苦和累,但始终不算吃亏的那类,一方面是自己能力提高了,给一生打下了基础,最容易增长才干;
另一方面,政治上的进步也是比较快的,可能不是一个单位最快的,但比一般的快。】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稿工作者?一个优秀的文稿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省委办公厅招了大约近10批次工作人员。总的来说,要具备四个条件:人生境界,思想水平,文字功底,实践经验。
也经常有年轻人向我请教,怎么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关干部,或者说是,想讨教一下在机关成长进步的经验,特别是一些亲戚、朋友的孩子,刚刚考上公务员之后,都向我请教。我给他们都提了一个共同的体会和建议,坚持看《四川日报》第一版,看3—5年,不管处在哪个岗位,千万不要以为与自己现在的工作没有关系,通过坚持读第一版,第一步解决作为党政干部的基本政治素养,党政干部话语体系要建立起来,尤其是很偏的部门、专业性很强的岗位,职务很低的岗位,如果做到这一点,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学几年、看几年下来,是大不一样的,一次交流、一次谈话就可能脱颖而出。以后成为领导干部,也要看自己的政治素养和谈吐水平。很多干部的“天花板”效应,实际上是受到政策理论水平的限制。所以,省直机关工委这个活动安排得也很好,不是简单地给大家谈公文写作技巧,不是简单地搞写作竞赛,而是首先搞这次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的大讲座。这与我一贯提倡的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一些体会是一致的。
下面,进入今天讲座的主题,给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治蜀兴川”总体思路,同时简要地谈几点文稿写作的体会,供大家参考。讲3部分内容: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工作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宽阔视野,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明确了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过去几年,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确立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省工作主题,作出做好四川工作的“六个基本判断”,提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推进“两个跨越”奋斗目标,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分别作出决定,形成了新时期治蜀兴川总体思路。我体会,省委过去几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十届省委到目前为止开了10次全会。十八大之后的这几次全会,每次都有鲜明的主题,每次都针对中央的某个部署作出了省委的《决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其实就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提出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四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五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省。六次全会,作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决定》。七次全会,通过的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决定》;
还通过了省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八次全会,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作出《决定》。九次全会,通过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内监督,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形成省委治蜀兴川总体工作格局,都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行动。【有多少同志把这些《决定》都基本读完了的?请举个手,这些都是属于青年干部了解省委、省政府工作,了解大政方针最好的教材。】这几年,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实际上反映的是省委政治敏锐性、工作前瞻性和坚定的执行力。
第二,始终坚持从省情实际出发解决事关长远重大问题。贯彻中央部署不是简单照办,而是注重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作出决策、开展工作,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这几年,本届省委对千钧重担始终有清醒认识,对四川面临的各种特殊困难和挑战始终有坚强担当。
比如,2014年3月,省委作出了“六个基本判断”【第一,四川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
第二,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
第三,改革是解决制约四川发展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辟发展新空间;
第四,四川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第五,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更重,必须把民生改善和扶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
第六,四川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班子队伍建设任务繁重。这六个基本判断,究其内容来说,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和要求。】省委治蜀兴川方略,是从这些基本判断中出发而形成的,都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短期效果、轰动效应,都是着力治本,真正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境界。
第三,始终聚焦当前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抓住关键问题。省委治蜀兴川方略,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形成的,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深化的战略体系。但不管形势怎么变化,都始终牢牢把专注发展作为方略核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正是因为治蜀兴川方略导向明、把得稳,四川才能在应对“官场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的同时,取得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元台阶、从全国第8位跃升至第6位的发展成就,迈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引领和推动四川这艘大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第四,始终体现了一心为民的情怀和担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作决策还是抓工作,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省委治蜀兴川方略,核心是专注发展,着力补齐的是同步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干成的都是一件件顺应民心、为民造福的大事、实事。特别是鲜明提出,“四川同步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聚焦“四大片区”,集中力量打一场脱贫攻坚硬仗,必将载入四川发展史册。
第五,始终体现了善抓重大机遇、厚植四川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宏大战略魄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抢抓的是中央大力推进“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接国家西向开放战略、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等,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激励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建全域协调持续发展新格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抢抓的是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历史转折时期机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的是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全球产业分化的机遇,发挥四川科教资源大省优势,成功挤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行列,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重构竞争格局,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四川发展竞争整体实力。
实际上,本届省委、省政府这些年抓住了机遇干成了不少奠基百年发展的大事。起码有3件大事:一是,已成功推动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
二是,抢在最后时刻挤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三是,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由贸易区。这些都是奠定四川在全国大格局中地位、奠基四川百年发展的大事。
第六,始终体现了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实干作风。省委常委亲力亲为抓落实,既挂帅又出征,既宏观指导又具体推进,无论是面对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还是重点产业培育、脱贫攻坚、关键领域改革等重要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冲在一线,一级带着一级干。2012年11月以来,王东明书记每年都到五大经济区开展一轮调研,一个片区一个片区了解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情况,研究推动各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目的就是以上率下,带动形成抓落实、求实效的风气。
同时,特别强调通过制度化的办法保障落实,建立落实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指导协调五大经济区发展机制、联系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制度、联系帮扶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制度,以及“走基层”活动长效机制。
特别强调运用“责任制+清单制”工作法抓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后都拟定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时限,通过“列出清单”、“挂图作战”、开展“回头看”等方式一抓到底。
第七,始终做到了事不避难、攻坚克难超常付出。这些年四川经历了不少大事难事,面对重重困难挑战,省委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比如,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省委主动担当,既依纪依法彻查严处,又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教育,实现了南充政治稳定、队伍稳定、社会稳定,同时在全省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举一反三、汲取教训,有力推动形成了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带领群众重建家园、夺取了重建全面胜利,而且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子;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抓住寺庙管理这个“牛鼻子”,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寺庙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这些年来,四川不仅没有被困难压倒,而且化危为机,既解决了问题,又加强了各方面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开创了可喜局面。
第八,始终做到了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障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把从严管党治党与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摆在了更加重要位置来抓。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在四川的具体化,专门制定并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定》,对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等作出“八个务必从严”规定。清醒作出“三个不可低估”【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给四川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
长期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长蔓延,封建腐朽思想文化对四川干部队伍的侵蚀不可低估;
一定时期腐败案件多发频发,四川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的严重性不可低估】的形势判断,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不断巩固和深化全省政治生态出现的可喜变化,为四川“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省委治蜀兴川总体思路的主要内容
省委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确立了多项重点工作任务,而且在每个重点任务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举措,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把握以下几点核心思想:
第一,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推进“两个跨越”。2013年5月,省委召开十届三次全会,在坚持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客观审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繁重任务,作出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部署。
“三大发展战略”,就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点多级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发展实践。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旨在优化发展格局,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很突出,成都平原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还很滞后。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继续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10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改变成都“一城独大”的单核式空间发展格局,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实施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区域规划,培育“四大城市群”、发展“五大经济区”,形成支撑四川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这几年,通过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区域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点极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成都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由9个增加到15个,过百亿县(市、区)由85个增加到112个,多点多极、竞相跨越发展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主要解决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分割问题,旨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5月,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来部署,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一年后,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成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
省委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一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形成四川产业发展的主体支撑。另一方面,坚持走集约、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全省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统筹安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城乡新形态;
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大力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加快改变落后面貌。
2012年以来,省委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扎实开展“百万安居工程”“百镇建设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6年,四川工业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6900亿元、1700亿元左右。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由2012年的43.5%、27.6%提高到2016年的49.21%、32.8%,2012年43.53%;
全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0307元、7001元分别增加到2016年的28335元、11203元,分别增长39.5%、60%,初步构建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发展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够的问题,旨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发展观念创新是基本前提,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科技支撑引领是核心动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区域创新发展示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四大创新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结构调整升级是主攻方向,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价值链高端融入并举,加快解决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绵阳科技城获批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2015年底四川成功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努力在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推进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构建金融对接服务科技创新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融入全球创新链条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新路,四川的科技资源优势正加快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五年来,全省共获得授权专利22.89万件,年均增长15.0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7083件、年均增长32.81%,均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2%。
“两个跨越”,就是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两个跨越”这个奋斗目标,是四川落实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四川所处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充分体现了对肩负执政使命的历史担当,充分体现了为全省各族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
所谓“全面小康”,就是既重视全省整体全面小康,更注重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
既在经济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增强发展的协同性;
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既重视总量更重视人均,既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
所谓“经济强省”,有4个方面内涵,即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经济总量大”,就是要保持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集群、行业龙头企业,增强区域辐射力和全国影响力;
“经济结构优”,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动力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崛起一批跻身全国前列的经济强市和经济强县;
“创新能力强”,就是要使经济迈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强劲;
“质量效益好”,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分配更加合理、发展效益明显增强,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两个跨越”的关系看,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为全面小康提供物质支撑,是奠基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要求把建设经济强省作为中心任务,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跨越”在时间上同步推进、分步实现,在内容上突出重点、涵盖全局,在要求上注重提高质量效益、注重全面协调持续、注重发展成果共享,统一于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两个跨越”正确处理了强省与富民、重点与全局、过程与目标等辩证关系,两者构成互为支撑、互为发展的有机整体。
推荐访问:大讲堂 提纲 授课 在全省机关公文写作大讲堂上授课提纲